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气候变化的现象范文

气候变化的现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气候变化的现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气候变化的现象

第1篇:气候变化的现象范文

【关键词】托克逊县 气候变化 农业危害

一、引言

托克逊县位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中东部,天山南麓,吐鲁番盆地西部,境内三面环山,地势高低悬殊,西、北、南高而东部低。属暖温带干旱荒漠气候,夏季气候炎热,昼夜温差大且多风。

二、资料与方法

本文选取托克逊县气象局1961~201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气温、降水、日照、大风气象要素的年、季、月的统计。

三、气候变化特征

1.温度变化特征

1.1年平均温度

由托克逊1961~2010年年平均气温可知,托克逊近50年年平均气温虽出现高低波动,但总的趋势是升高的。60年代年平均气温为14.0℃,70年代年平均气温为13.9℃,80年代平均气温为14.1℃,90年代气温继续上升,年平均气温达到14.4℃,而2001~2010年的年平均气温已经升高到15.1℃;与1961年(14.1℃)相比,2010年(15.1℃)较之升高1.0℃;在这50年中,年平均气温最高值(2007年的15.7℃)较最低值(1984年的13.1℃)升高了2.6℃;年平均气温在14.3℃以上的年份,60年代出现3次,70年代仅出现2次,80年代出现4次,90年代达到了6次,而2001~2010年就出现了9次,其中7次年平均气温都在15.0℃及以上。尽管90年代平均气温出现了下滑,但从这种线性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托克逊近50年气候变暖趋势较为明显。

1.2 季、月平均温度

从托克逊60、70、80、90年代与2001~2010年月平均温度看出,托克逊温度由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变化最大的是11月份,由 1.8℃上升到4.5℃,上升了2.3℃;其次是2月,上升了2.3℃;其中20世纪90与60年代相比,3月、5~10月温度分别下降了0.3℃、0.4℃、0.2℃、0.3℃、0.1℃、0.1℃、0.3℃。各季平均温度以秋季变化较为明显,冬季次之,再次之为春季,夏季增温幅度小,其中夏季平均气温80、90年代又较60~70年代有所下降。由此可见,托克逊近50年温度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秋季平均气温的升高。

2.降水量变化特征

年降水量变化

从托克逊1961~2010年年降水量可以看出,降水量年份之间波动较大,近50年年降水量最低值出现在1968年(0.5mm),最高值为2002年(25.1mm);20世纪60年代年平均降水量为3.9mm,70年代为6.5mm,80年代为8.2mm,90年代为8.9mm,21世纪前10年年平均降水量为7.4mm,可见,年均降水量在持续30年增多后出现低滑现象,下滑原因是主要是由于年份间降水不均造成的。

3.日照时数变化特征

日照时数季变化

由托克逊20世纪60~90年代及2001~2010年季日照时数看出,春季日照时数成逐年增加,80~90年代增幅较小,2001~2010年较60年代增加了58.9h;夏季日照时数在90年代时为最低值;80~90年代秋季日照减少,2001~2010年间又达到最高值。

四、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各种极端气象灾害事件频发对农业的影响

据大概统计,1955~2007年期间,托克逊县出现大风灾害达63次,平均每年1~2次,洪水13次。2007年2月28日大风沙埋了大面积的农业用地;2009年9月18日,大风造成166.7公顷高粱、1.3公顷红枣、75个大棚菜苗受灾。温度高,自然降水少,蒸发量大,每年气温在30℃以上的天气长达20多天,最高气温接近50℃,地表水年内分配不均形成的春旱、夏涝、秋缺局面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1996年7月19~20日托克逊山区普降暴雨,阿拉沟、白杨河等9条河流汇集形成洪峰流量达1570m2/s,淹没农田10万亩。随着气候的变暖,托克逊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逐年加大的趋势。

2.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

2.1对农作物种植界限和制度的影响

托克逊气候变暖,有效积温增加,农作物的种植制度也随之变化,终霜提前,春作物播种期也相应提早,喜温作物生育期延长;初霜推迟,越冬作物晚播,生育期缩短,复种指数增加。托克逊秋冬季增温明显,有利于棉花采摘以及冬小麦的分蘖增长,形成壮苗安全越冬。

2.2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温度升高和光照增加有利于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延长全年生长期,对多年生果树有利,而对生育期较短的栽培作物却产生不利的影响,较高温度加速了作物发育,使其生育期缩短,不利于积累光合同化物,导致产量降低;同时较高的蒸发率可导致作物生长的水分胁迫加重。

五、小结

1.托克逊年平均气温有明显的上升趋势,特别是21世纪上升幅度明显,其温度的变化主要是由秋季温度升高引起的。

2.降水有增多趋势,主要表现为夏季降水量增多。

3.光照时数经历了70年代的增多、80~90年代的减少、21世纪前10年的又增多趋势。

4.随着气候的变化,农业气象灾害频率和强度逐年增加,对托克逊农作物种植、生长发育以及病虫害发生发展等方面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葛洪燕. 气象为托克逊县农业保驾护航[J]. 新疆农业科技,2009(1):22-22.

第2篇:气候变化的现象范文

关键词 气候变化;气候移民;概念;类型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6-0164-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6.027

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所导致的现实或潜在的大量气候移民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是现阶段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随着全球气候模式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确定性的增加已导致地球海洋洋流流向的变化,使得热带海洋表面气温不断上升,全球海洋风暴持续时间延长、强度增加,海平面上升,荒漠化加剧,干旱、洪涝频繁多发,气候开始变得极端无常。极端而无常的气候,催生了大量的“气候移民”,他们因气候变化、生态失衡、地质变异和环境污染等原因而受灾不得不进行迁移。环境正义基金会主席史蒂夫·特伦特指出“气候变化影响家庭、基础设施、食物、水及人类健康,还将会导致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人群迁移”[1]。据联合国环境和人类安全组织、香港发展与救援NGO组织——香港乐施会等组织机构在2009年的预计,在1998-2007年间,全球每年受气候灾害影响的气候难民人数约为2.43亿人;2015年后气候难民人数将达到3.75亿人以上。目前,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气候难民已开始进行自发和有组织的气候移民,世界上现在已有约2 600万因为气候变化而被迫迁徙的气候移民,到2050年,全球估计将有2亿人沦为“气候移民”[2]。

气候移民是人们应对气候变化压力的重要机制之一。关涉气候移民的研究,早在莱文斯坦的迁移法则中就将不适宜的气候、不公平的法律、重税、不适宜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刺激等看作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3]。美国地理学家Ellen Churchill Semple更是认为“寻找更好的土地、适宜的气候和容易居住的环境是人们迁移的动机”[4]。尽管早期人们将气候变化作为一种重要因素纳入了对气候移民的解释和理解之中,但随后就逐渐消失了,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有一些关于气候移民的理论著作问世。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关气候移民规模的预测方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但由于早期关于气候移民的研究和政策讨论偏重于以未来为导向的警示性预测,而不是观察分析迁移流,以致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观点:自然科学家认为环境恶化和迁移之间存在内在联系[5],社会科学家认为环境仅仅是影响人们迁移因素中的一种[6]。当前,有关气候移民的争议仍旧存在,但学科间的认识分异逐渐减少,环境科学家和人口学家都认为自然环境是迁移的动力因素,气候变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力逐渐凸显,观察或试验研究逐渐取代预测,但其研究结果仍旧非常有限。

如何以已有研究为基础,突破社会文化交叉法、经济视角的牵绊,提升人们对气候风险导致气候移民问题严重性的认知,对气候移民进行概念上的梳理与界定,类型上的归类与划分,剖析造成气候移民问题的制约性因素,将气候移民从经济迁移大流中分离出来已是一个摆在世人面前不容回避的现实性、迫切性的重要议题,深刻认识把握这一全球性的社会现象,有助于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与可持续发展。

1 气候变化的表现形式以及对人口迁移的影响1.1 气候变化的表现形式

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全球气候近50年来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明显影响,气候变化现象怪异难料,沙尘暴、飓风、雪灾、干旱、洪涝等气候灾害的能量与数量不断升级,已对自然系统、生物系统和人类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给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已带来严重挑战,已成为人类最迫切需要关注与解决的问题。

基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一款对气候变化的定义,并结合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社会现实,本文对气候变化的概念定义为:气候变化是指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自然气候变化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在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7]。其原因或因于自然自身的演变历程,或为外界条件使然,亦或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大气组成成分和自然资源利用的改变。如此,对气候变化诸现象展开分析,既突出了气候变化中的人为致因又可与主要由自然原因导致的气候变率相区别。

总体看来,现阶段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陈绍军等:气候移民的概念与类型探析

第3篇:气候变化的现象范文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公地悲剧;冥王星现象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3-0058-06

在科学家不断对全球气候变化进行评估和研究中,人们越来越感到该问题的严峻。全球气候 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其影响也深入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人类社会的 各个领域。诸多研究证明,近几十年来气温升高主要是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为此,国 际社会早在20世纪80至90年代就开始了在控制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努力,并希望通过 国际 协议的方式来约束各国的排放行为。然而,从目前各国在减排方面的成果来看,都不能令人 满意。唯一一部旨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协议――《京都议定书》,是经过了上千 位 科学家、上百个国家共同研究制定出来的,被认为具有灵活和先进的减排机制,但却一直没 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即便是对减排表态最积极的欧盟,其中的许多会员国在履行议定书的义 务时也表现出了力不从心。本文认为,造成这种低效的原因不仅仅是科 技研究水平和政策手段上的局限所至,更为关键的是现有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知出现了问题 。认知的过程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并选择相应解决方案的根本前提,一旦在认知上出现了误 差,必然会导致解决方案的低效性甚至无效。因此,要寻求更适合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方案 ,就必须对全球气候变化有正确的认识。

1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中的“冥王星现象”

“全球气候变化是‘公地悲剧’” 这一说法无论是在学术界的论著中、各国政府的报告中 还是新闻媒体的报道中,早已成为探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基本前提。人们普遍认为全球气 候变化是典型的“公地悲剧”[1~3],并且在解决该问题的过程中容易出现 “ 免费搭 车”现象[4]。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形成了诸多致力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政策和 机制, 其中就包括第一份国际范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许多学者及环境组织在探讨缓解气候变 化的机制时指出:只有当全球所有国家参与到国际合作中来,才能避免“免费搭车”现象和 环境的恶化,否则悲剧的后果必将由所有国家共同承担[5~7]。许多国家的政府 报告也肯定了这一说法。例如从较早的美国政府的官方报告[8]到最近的英国政府 所做的 全球气候变化经济分析报告[9]都将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公地悲剧”。而相关的 新闻媒 体报道也与学者和政府的言论形成了巨大默契,在大多数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相关的新闻报 道中,很难找到对此持否定或怀疑态度的。

但就笔者接触到的文献来看,“全球气候变化是‘公地悲剧’”这一“事实”自从哈丁提出 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属于“公地悲剧”后几乎是直接被沿用下来,很少有人进一步论证它的 合理性,致使这种认识一直延续到今日。哈丁原文是:“……公地悲剧又表现为污染问题。 ……生活污水,或化学的、放射性的和高温的废水被排入水体;有毒有害的和危险的烟气被 排 入空气;……”[10],并没有直接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是“公地悲剧”,但随着全球 气候变 化问题的提升,人们将其作为一种国际环境问题并纳入到了一般环境污染问题之中,自然成 了“公地悲剧”的表现形式之一。而这种现象可称之为“冥王星现象”。

有关人们对冥王星的认知问题,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在1930年发现了冥王星并错误地估计 了其质量,认为它是比地球还大的大行星。他的结论被国际天文学界普遍接受,冥王星成为 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而且这一认识也被当作科学事实编入了各国的百科全书、教科书、字 典词典等各种出版物中,在全世界得以普及。虽然也有过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但一直没有得 到应有的重视。在2006年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才最终将冥王星剔除出太阳系大行星之 列。自此,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说法经历了近一个世纪后不复存在。所谓“冥王星现象” 就 是指起初没有得到充分论证的说法通过宣传报道,久而久之被广泛接受为事实,甚至是公理 的现象。

“冥王星现象”的结果必然是扭曲了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任何 试图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必然是低效甚至是失效的。全球气候变化被公认为是“公地悲剧”正 是一种“冥王星现象”。在几十年的研究中,人们一直秉承着最初哈丁对环境污染问题的看 法来认识全球气候变化,并且在缺乏系统论证的情况下将该观点在全球范围内普及。期间虽 然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或否定的看法[11~13],但这样的观点相对而言极为 少见, 且本身由于缺乏系统性论证而难具说服力,被一个庞大的集体无意识的认知浪潮所淹没。在 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推动下,全球气候变化作为“公地悲剧”已经成为一个寻找解决全球气候 变化问题的默认的前提假定。

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中存在的“冥王星现象”从对当前认识和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逻 辑中也得到了进一步印证。表1用路径的方式将“公地的悲剧”与当前普遍接受的全球气候 变化问题在认识上进行了对比。该比较主要包括对问题性质的预先假定、问题影响的预期和 解决方案三大方面。

哈丁以一个对所有人都开放的牧场为例指出了作为公用品的牧场最终会由于过度放牧而 导致 崩溃这一悲剧的必然性。因为一般情况下人们在权衡个人利益和公众利益的时候往往以前者 最大化作为一种理性的追求。“每个人都被锁进一个强迫他无限制的增加自己畜群量的系统 ――在一个有限的世界里”[10],直到牧场最终的毁灭。也就是说,公地的自由使 用是导致 悲剧的根本原因。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让所有人参与进来。哈丁提出要么通过产权私有 化的方式使公众利益和个人利益更为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而确保公地悲剧不会发生;要么建 立管理机制,由权力机构限制人们的行为。他认为这是两种最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由表1可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影响也被普遍认为是负面的,将会给全人类带来巨大的灾 难,因此当前主要通过签订国际协议的方式,呼吁所有国家参与到国际协议的履行中来以求 解决这问题,《京都议定书》就是在这一认识中形成的。通过比对可见,目前在逻辑结构上 ,全球气候变化与“公地的悲剧”在认识上具有一致性。

然而“全球气候变化是‘公地悲剧’”这个没有经过系统论证就被认可的观点尚待考证。只 有展开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重新认识才能从本质上寻找到解决的途径。

2 全球气候变化与“公地悲剧”之比较分析

如何将全球气候变化区别于“公地悲剧”对于深入探求前者的本质至关重要。表2是在 表1的结构上发展起来的两者在三方面特征的比较。

2.1 基本假定的差异

基本假定决定了人们到底要研究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在这方面,“公地悲剧”和全球气候变 化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特征。

首先,“公地悲剧”属于风险性问题,而全球气候变化属于不确定性问题。从定义上看,风 险性问题是可以列举出某种决策可能带来的所有结果以及计算出这些结果出现概率的。牧地 的承载力是有限且可以预测的,牧民在做决策时(是否应该在牧地上再增加一头牲畜)对 公地自由使用权所带来的结果和出现概率都有清晰统一的认识:只要公地继续自由使用下去 ,必然带来悲剧。但是出于自利的选择,他们仍然超载放牧,令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风险平 摊给所有的牧民。而不确定性问题是无法计算出各种结果出现概率的[14],甚至无 法掌握 一个决策可能带来的所有后果。这主要是因为不确定性问题不具有对问题的完整认识。全球 气候变化就是难以预测未来影响及各种影响出现概率的不确定性问题。虽然人们相信在一个 封闭的循环系统中的气候子系统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但这个承载力的极限会在什么时候出现 ,当前全球气候状况离这个极限还有多远仍然是不确定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气候 变化还具有着非常强的适应能力,正如进化论中所述的人类的存在在于他对自然的最大的适 应性。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经常会把风险性和不确定性问题混为一谈。其实,风险性问题 主要由问题的本质所造成,不确定性问题则是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够完善所造成,引发两种 问题的原因不同,两种问题所带来的影响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就不同。

其次,哈丁提出“公地悲剧”时考虑造成悲剧的因素是非常单一的,他排除了战争、灾难、 疾病等各种因素在外,假定社会稳定,造成悲剧的因素只有畜牧量对资源的宿求。在人口问 题中则体现为人口的增长对资源的宿求。但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不只是人为温室气体 的排放,而是更多更为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人们对气候系统有限的认识水平上 所发现的全球暗化(Global Dimming)、阳光的日益猛烈等现象以及地球气候变化的自然规 律共同影响全球气候系统的变化。其中,全球暗化是指20世纪50年代以来产生的一种现象, 即 被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光照量在逐渐减少。目前的研究认为,全球变暗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 的,主要元凶是人类工业生产、地面运输等活动中排放的各种悬浮微粒以及飞机高空飞行留 下的凝结尾流。诸多专家学者发现,自1990年以来,尤其是在欧洲随着空气污染的治理降低 了悬浮颗粒的含量,暗化的趋势有所好转。然而暗化的趋缓却造成了温度的上升,温室效应 的影响更为显著[15~16]。由于暗化与暖化的双重矛盾,人们担心侧重解决全球暗 化问 题将加速全球变暖,若侧重解决全球变暖问题则有可能加重暗化的影响。因此如何处理解决 两者的关系尤为重要。总起来说,近几十年来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应该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 的结果,且主导因素未明确,各因 素也无法进行影响大小的先后排序。总之,这个过程是 复杂的,也是人们当前有限的知识范围内所无法看透彻的,在未来,气候将如何变化也将取 决于这些因素组合而成的结果。

另外,“公地悲剧”另一个重要假定是所面临的局面没有技术解决方案。技术解决方案(Tec hnical Solution)一般是指通过自然科学的途径,即科学技术的手段提出的方案。也就是说 ,面临“公地悲剧”问题,也许解决的科学技术已经存在,但却不存在有效的技术解决敏感 。这个假定对于人口问题来说也许是合理的,因为无论出现任何技术,人们的理性选择是不 采用这些技术进行自我消亡。生育是人类自我延续的一种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虽然当前 已经有非常成熟的避孕技术,但这些技术无法阻挡人类的迅速繁衍和人口数量的激增。那么 对于全球气候变化来说,是否有技术解决的方案呢?答案仍不确定,可绝对不是否定的。虽 然技术与技术解决方案存在差异,但是技术解决方案必须依靠技术的发展。从当前的科技水 平来看,人们正在从提高能源利用率、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和加强清洁技术的研发三方面 努力,并在减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只是这些技术的发展尚没有转化为一种可行的技术 解决方案。所以人们主要采用政治、经济等社会科学的手段,希望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寻求 问题的解决。然而,全球气候变化的技术解决方案并非是不可能的,这主要取决于技术淘汰 过程中的转换成本(Switching Cost)的大小。作为经济人的理性选择,一旦转换成本合适, 人们就会选择更为清洁环保的技术和设备。因此,要减少温室气体的人为排放,绝不能否定 技术解决方案的可能性。

2.2 预期影响的差异

全球气候变化与“公地悲剧”不仅在探讨问题的前提假定上不同,在造成的影响上也有很大 区别。

这首先与它们所探讨的问题性质有关。哈丁认为在公地自由使用的社会里,风险是显著的, 然而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争先恐后追求的结果最终是带给公地以及所有人的 崩溃,即悲剧是注定要产生的。然后对于全球气候变化这个不确定性问题来说,未来的局面 是否一定是所有人的悲剧仍存在很大争议。Perman 等指出不确定性问题存在两种类型,一 种是可能列举出某种决策带来的所有结果,但是无法确定各种结果出现的概率;一种是既无 法列举出某种决策带来的所有结果,也无法确定结果出现的概率,后者被称作绝对不确定性 问题(Radical Uncertainty)。由于人们对复杂的气候系统及其影响的认识极为有限,全球 气候变化问题仍处于绝对不确定性问题之列,这就决定了它的悲剧不定。直至现在,在全球 平均温度趋于上升的同时,许多区域的温度却在下降,不同区域的温度变化情况也有着非常 大的差异。

在公众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上,全球气候变化与“公地悲剧”也存在很大差异。后者认为 公地的自由使用权短期会给个人带来收益,但从长期来看,对于个人利益和公众利益都会带 来难以挽回的损失。而全球气候变化,或者说温室气体的人为排放短期对个人有利,长期对 个人和部分公众也不一定有害。谈到这一点,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到底会带来什么影响就显得 尤为重要。

2.2.1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三种论调

直至今天学术界对于全球气候变化是否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仍存有争议,并且基本上可以 被划分为三大派别:全球气候变化有害论、有益论和不定论。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为主的诸多科学机构和学者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的气候研究和评估,虽不否认全球气候变化可 能带来的益处,但认为全球气候变化的综合效应是负面的,是关乎全球命运的。他们通常被 看作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有害论者。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灾难不多赘言,因 为对它的研究占据了该领域研究的很大部分并且极为系统,同时也占据了国际道德高地,被 全世界所了解并广为接受。但是全球气候变化的诸多灾难性的影响都是通过情景模拟等方法 对未来的预测,其中的不确定性仍然很大。全球气候变化的有益论者也不否认人为温室气体 排放造成了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现象,但一方面他们对主流观点所提出的各种影响的程 度表示质疑,另一方面他们对气候变化给人类造成的各种影响是否有害表示质疑,并且有不 少 学者和机构指出气候变化对地球是有益的。例如温度的上升有利于渔业的发展、某些物种的 繁衍、使得处于寒冷的无法开垦的土地得以耕种、北方的冬天得以缩短等[12,17] 。不 确定论者则处于前两者之间,承认人为因素造成了全球CO2浓度的迅速提升,但是全球气 候变化的影响利弊还难以断言,气候变化的影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没有必要采取强 制 措施加以控制;同时,有的不确定论者认为人们所谓的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很大一方面是因 为威胁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而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既然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仍不确定 ,更多的应该考虑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等途径尝试着如何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还有人认为 ,人为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并非是导致那些恶劣影响的本质问题[18] ,例如 “国际政策网络”的报告指出世界范围内的贫困问题才是本源,应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解 决贫困问题上[19]。

2.2.2 气候变化对不同利益群体的影响

不仅从总体上看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难以定论,对于不同的国家、地区和个人,全球气候变 化所带来的短期和长远利益也是不同的。从当前世界的利益格局来看,可以将各国基本上分 为6大利益群体。①欧洲大部分国家。这些欧洲国家的清洁技术是相对完善、先进的, 推动一个限定温室气体减排期限和目标的强有力的国际协议是符合他们短期和长期的经济、 政治利益的。②以美国为主的少部分发达国家。这部分国家不仅工业发达,且主要依靠化石 燃料能源,按照《京都议定书》在定期内的定量减排温室气体的做法对他们来说不仅会造成 短期经济的损失,也不符合他们长期利益,因此在缺乏对全球气候系统及影响的认知的基础 上,他们拒绝履行国际协议中的减排任务。③以俄罗斯为主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这些国家 在20世纪90年代的政治和经济转型使得工业发展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迅速降低,在《 京都议定书》中不承担或较少承担减排任务。因此,参与国际协议并非是出于减少温室气 体排放的目的,而是通过出卖交易许可证给其他国家赢得更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更何况全 球气 候变化对他们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甚至温度的升高都会给他们带来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更 适宜生存的气候等。④小岛屿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海拔较低,又多数孤立于大陆,因此对 于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的应对能力最脆弱。如果海平面持续上升,将直接威胁到 这些岛国的存在。因此全球共同承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符合他们短期和长期的国家利益。⑤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由于工业发展较晚,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对当前温室气体排放造 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应负主要责任,而发展中国家应以发展为主,在逐渐摆脱贫困落后的过程 中不应承担早期的减排责任。⑥石油国家的利益联盟。以中东为主的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 他们的经济发展和就业主要的推动力来自于石油产业。推动清洁能源和技术的使用将造成他 们石油产品出口利润的大幅降低,不符合他们的短期和长期利益,因此这些国家也缺少加入 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协议的动力。由这6大利益群体构成的博弈平台使得全球气候变化 问题更为复杂。

总之,与“公地悲剧”不同,全球气候变化的未来不仅难以预测,而且还存在一系列难以用 “公地悲剧”解释的现象: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个体并非无差别受损;排污的人不一定受害 ,减排的人不一定受益;某些利益群体受害的同时,另外一些利益群体则从中受益;某些利 益群体受害程度严重时,另外一些利益群体受害程度较轻。

2.3 解决方案的差异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与“公地悲剧”问题的性质及其影响上的巨大差异,使之成为了两种不同 的问题,针对这两种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就必然相去甚远。

首先,解决“公地悲剧”问题是以地区或国家权力机构为核心的,这些权力机构都具有强制 某种政策实施的权力或者保障私有产权的能力,而且由于悲剧的注定和对本国造成的负面影 响,这些权力机构也有意愿主动加强控制。全球气候变化作为一个复杂的国际环境问题,是 难以通过个别国家的努力而解决的,因为所带来的影响不均衡分布在不同的区域,有些国 家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但却使得其他国家受到威胁,有的国家花大力气减排使得其他国家 得以“免费搭车”。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必须通过高于国家的权力机构来管理控制才能得以解 决。然而在当今以国家的完整性和不可侵犯性为根本原则的国际政治舞台上根本不存在 高于国家的权力机构,即便联合国也不具有强制各国执行国际协议的权力,这势必造成在各 国利益没有得到充分协调的情况下国际协议的软弱性和履行的困难性。例如《京都议定书》 中就表示任何国家都可以根据本国的利益选择履行或退出国际协议。一个不具备约束力 的协议是无法起到预期效果的。

其次,避免“公地悲剧”发生的另一种解决方案是通过明晰产权使“公地”私有化,但是人 们无法对全球气候明晰产权。因为,气候在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的海拔高度上都具有其独特 性,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们每年所面临的气候条件截然不同。这是气候区别于一块牧地这种 公用品的重要特征。那么面对不同的气候,温室气体在不同地区的排放可能给本地和其他地 区带来相同的、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影响,也就是说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迁移性。同时,人们 一方面对地球吸收人为温室气体的能力的认识有限,一方面无法将排放温室气体的权力准确 清晰地分配给每个国家、每个单位和个人。这从《京都议定书》谈判过程中各国对要求减排 的温室气体总量的争论中可略见一斑。

另外,哈丁在探讨“公地悲剧”时对另外一种解决方案,即依靠唤醒人们的良知和责任来避 免悲剧的产生表示质疑。他以人口问题为例,指出一方面由于人们不会选择自我消亡,所以 良知的呼吁不可能对所有人起作用,另一方面长期呼吁良知只会让一部分响应呼吁的人们降 低生育率,而另一部分生孩子较多的人所生育的后代所占比例逐渐增大,最终“自然界将会 采取她的报复行为,节育的种族将灭绝,取而代之的是生育的种族”[10]。所以对 于“公 地悲剧”这一问题,是不可能通过良知与道德的呼吁宣传与教育解决的。然而,对于全球气 候变化来说,良知道德的呼吁却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首先,降低温室气体减排量不会对人 的生存与延续产生质的威胁,尤其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清洁技术和清洁能源的普及,以及人 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倡导环境保护的呼声的确起到了也会继续起着积极作用。另 外,采用清洁技术进行减排的人们也决不会因减排而出现“自我消亡”的事件,温室气体排 放量大的单位和个人也决不会因不减排就生存得更好、更长久。还有,人们都具有怜悯心, 在有利己主义倾向的同时也具备利他主义倾向,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来呼吁人们的利他主 义倾向,从而使得良心展现出积极应对问题的一面是可以肯定的。更何况,从20世纪60年代 起的绿色运动掀起的环境保护浪潮也足以证明呼吁良知在全球范围的积极作用。

3 结 论

综上,全球气候变化并非由单一的人为原因所造成,它是典型的不确定性问题。相比“公地 悲剧”,该问题更为复杂。目前人们仍无法掌握它可能造成的所有影响及其出现的机率。科 学技术的发展和清洁技术与能源使用成本的逐步降低则给未来的技术解决方案提供了可能。 全球气候变化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它的预期影响并非悲剧注定,而是更为复杂多样,不同的国 家或个体不可能做到风险均担,引起危害的国家或个体不一定受害,受害的不一定是引起危 害的。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这种国际性的环境问题,既难以依靠高于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加 以解决,又无法准确地对各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权加以明晰,但同时不能忽略呼吁良知和责任 的力量。这就是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一个从基本假定、预期影响到解决方案完全不同于“ 公 地悲剧”的问题。人们必须基于对该问题的全新的系统的认知才能真正找到有别于《京都议 定书》的更为有效的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Donald K. Sustainability and the Commons[J]. Science, 2003, 302(5652): 18 61.

[2]Robert T W. Climate Change: The Political Situation[J]. Science, 2003, 30 2(5652): 1925~1926.

[3]齐晔. 气候变化、公用地悲剧与中国的对策[A]. 见:巫永平编.公共管理评论(第 二卷)[C].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149~157.[Qi Ye. Climate Change, T rage dy of the Commons and the Policy of China[A]. In: Wu Yongping. China Public Ad ministration Review (Second Vol.)[C].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4 , 149~157.]

[4]Mark J L. Security and Climate Chang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he Limi ts of Realism (Routledge Research in Environmental Politics) [M]. London: Rout ledge, 2005. 73.

[5]Cédric P, Jonathan P, et al. Beyond Kyoto: Energy Dynamics and Climate Sta bilisation[R]. Paris: OECD/IEA, 2002. 1.

[6]Ruchi A.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Justice: A NorthSouth Dimension[M] . Hampshire: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4. 57.

[7]Christoph B and Michael F. The Kyoto Protocol: Success or Failure? [A]. I n: D. Helm. ClimateChange Policy[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258.

[8]United States Congress House Committee on Interior and Insular Affairs Subc ommittee on Water and Power Resources. Implications of Global Warming for Natura l Resources: Oversight Hearings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Water and Power Resou rces of the Committee on Interior and Insular Affairs[R]. Washington D.C.: U.S .G.P.O. , 1989. 561.

[9]HouseofLords Britai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2nd Report of Se ssion 2005-2006, Volume II: Evidence[R]. London: TSO Shop, 2005. 128.

[10]加勒特•哈丁. 公地的悲剧[A]. 见:赫尔曼•E•戴利, 肯尼思•N•汤 森主编.珍惜地球: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C].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154,152,158.[Ga rrett Hardin. Tragedy of the Commons [A]. In: Herman E D, Kenneth N T. Valuingthe Earth: Economics, Ecology and Ethics[C].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 001. 154,152,158.]

[11]Wolfram K.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The Contribution of Forestry Proje cts [M].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0. 19.

[12]Ian H R. Classical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A]. In: Luterbach er U. and Sprinz D. 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C]. B oston: MIT Press, 2001. 56.

[13]Carlo C and Marzio G. The Future Evolution of the Kyoto Protocol: Costs, B enefits and Incentives to Ratification and New International Regimes[A]. In: C arraro C and Egenhofer C. Firms, Governments, and Climate Policy: Incentivebas e d Policies for Longterm Climate Change. Chetenham: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 03. 276.

[14]Roger P, Yue M, et al. Na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M].3rd ed. Harlow: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3. 299.

[15]Wild M.,Hans G.,et al. From Dimming to Brightening:Decadal Changes in Sola r Radiation at Earth's Surface[J]. Science,2005,308(5723):847~850.

[16]Pinker R. T., Zhang B.,et al. Do Satellites Detect Trends in Surface SolarRadiation?[J]. Science,2005,308(5723):850~854.

[17]Wright L J, Hoblyn R A, et al. A Threatened Species Benefits from ClimateChange? [EB/OL]. 2002. 省略/articles/meeti ngs/judging/woodlarkposter.pdf.

[18]Bjrn L. Global warmingare we doing t he right thing? [EB/OL]. 2001.image.guardian.co.uk/sysfiles/Guardian/documents/2001/08/14/war ming.pdf.

[19]IPN. Climate Chan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blueprint fromthe Sust ainable Development Network[R]. London: International Policy Network, 2004. 3.

Cognition Research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WANG Jingmin WEI Dong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Jinan shandong 250014, China)

第4篇:气候变化的现象范文

青藏高原的植被何时茂盛,何时短缺?这不仅事关牧民的生计,而且是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信号。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发现,本世纪初气候变暖使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生长季开始推后、生长期缩短,这可能会导致牧草产量下降,并在某些时期出现牧草短缺现象。11月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这项最新研究成果。同日,《自然》新闻栏目对该研究成果进行了报道和评述。该论文的作者之一就是于海英博士。

《北京科技报》: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会对气候变化做出什么样的响应?

于海英:青藏高原与南极、北极齐名,号称“地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以其无可比拟的海拔成为地球上突起的部分,它就像地球的触角,对外界环境,尤其是气候变化反应非常敏感。

近几十年来,高原的气温变化比我国东部要早4~8年,高原百年尺度的冷暖变化比我国东部要早10~60 年。据我所知,2001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气候评价报告显示,20世纪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增加了0.6℃,而青藏高原在过去的50年里就升高了1.5℃,其中冬季增温尤其显著。由于气温剧烈升高将对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很有必要研究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但至于青藏高原能超前感知气候的原因,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有待气象学家进一步去探索。

《北京科技报》:此次是如何发现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规律的?

于海英:我们利用遥感手段模拟了青藏高原植被1982~2006年间,生长季开始和结束日期以及生长期长短,并分析了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生长季开始和结束日期与气候变化和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尽管气温在研究期内持续上升,但两种草地类型的春季物候(如植物发芽、展叶、开花等现象)变化却显示出了不一致性,即1982年初期到1990年后期提前,而2000~2006年则推后。但秋季物候(如植物叶变色、落叶等现象)的变化却并不明显。

我们综合分析春、秋季物候的变化发现,高寒草地的生长期在2000~2006年缩短了3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

我们认为春季物候的推迟主要是因为冬季升温使植物打破休眠的时间推迟,最终导致春季返青时间的推后。我们推断倘若气温继续升高的话,很可能会导致青藏高原草地资源的短缺,同时也有可能使其他温带植物发生类似的现象。

《北京科技报》:这一成果有何意义?

于海英:目前学界存在一个普遍认识是气候变暖会使植物的春季物候提前,秋季物候推后。很多研究也指出气候变暖使多数植物的生长季提前。但仍有大约四分之一的温带植物并不遵从这个规律,这些植物却往往无人问津。

同时,青藏高原本身就是现在科学家研究的一个热点,再加上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在高原做研究的比较少。我们的研究结果在科学意义和地域上都有了一定的突破。

第5篇:气候变化的现象范文

孙桢说,在研究气候变化的过程当中,我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国家把气候变化问题跟一些相关问题联系起来,像英国,气候问题和能源安全问题联系起来;也有一些国家把经济竞争力与气候变化问题联系起来。还有一种就是其反向的联系,他们把气候变化与别的问题联系起来,而其目的是否定气候变化。

在西方有些人从自由经济的角度怀疑一切,他们有一个词叫做“西瓜”,指责从事气候变化相关工作的人士外表是绿色的皮,内心却主张政府管制和社会主义。总之人们总是把一些问题和气候变化牵连起来,包括从正面和反方面进行联系,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

孙桢认为我国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更多的是从发展路径来考虑,比如能源的安全是否是自给型的,我们强调内涵式地来解决能源问题,提高能效,转变发展方式等。同时,中国也在考虑我们的国际关系,怎样在国际关系中考虑应对气候变化因素,怎样促进开放,并使我们发展的外部环境得到改善。

但现实是,气候变化仅仅依靠搭相关政策的顺风车是不能解决的。气候变化工作离不开节能,所以在操作上应强调政策协调。相关部门,例如国家能源局、发改委环资司、气候变化司之间的协调配合也十分重要。但是在战略层面,应给气候变化更多的协调层级,不能讲“即使没有气候变化,也要低碳发展。”

为此,需要从生态文明这个高度来认识气候变化。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把气候变化放在了第一章,孙桢认为这有助于我们加强对生态文明这个概念的认识,并提出两点建议:首先在理念上要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环境优先,就是以人为本。”孙桢说。气候变化的政策,今后发展的方向和现在的实践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国在使用很多行政手段,在一段时间里面还会加强,未来还会有气候变化法。我们能不能够在市场化方面,明确地提出来要支持市场化的改革,要推进碳税和碳交易,和能源的改革一块前进,这个将是我们探索的路径。

而在国际关系的问题上,气候变化问题要支持我国开放、合作的政策。在谈判中,从全球来看,我们更多的是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而不仅仅以意识形态或站队这样一种方式出发。

第6篇:气候变化的现象范文

    一、关于极端气候变化的趋势研究

    世界气象组织2012年11月《世界气候状况年度声明》,在《声明》中指出,全球各地频现极端气候事件,主要表现为热浪、干旱、洪水和低温。美国赖斯大学气候变化专家罗恩·萨斯在2012年9月也指出,极端天气和极端气候将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会是一种全球现象,人类需要提早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否则将会面临灾难性严重后果。2012年8月28日的经济参考报也指出,有迹象显示,气候变迁正在成为常态,年复一年愈演愈烈。

    二、关于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研究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承载能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极端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系统产生的影响多为负面(Stern N,2006)。比如,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农业的地域分布(RosenzwEig和Hillel,1995);温度升高带来的作物病、虫、草害的增加也会影响作物生长,从而对作物产量带来负面影响(Rosenzweig,Hillel,1995)。还比如,气候变化带来的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生长季起始时间和长度变化,将影响各地农作物的生长季长和种类(Conway,1998;Rosenberg,1990);未来水分状况是决定未来很多地方,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降水的变化和作物生长季的变化将是决定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是利还是弊的决定因素(Hulme,1996;Fischer,1996;Strzepek and Smith,1995;Sivakumar,1992)。虽然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促进了光合作用,或将提高作物产量,但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及病虫灾害高发等将抵消有利因素,从而引起粮食产能的不确定性(潘根兴,2009)。气候变化在中国的区域格局不同,气候变化对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农作物生产的影响也不同(林而达,2007;张厚瑄,2000;周舟,2010)。但是,极端天气气候因子与农业经济产出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中国农业经济有显着的负面影响(刘杰、许小峰,2012)。

    三、关于气候影响粮食生产的机理研究

    国内外有关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影响的研究成果表明,气候变化主要从四个方面影响作物的生产。一是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农业的地域分布(Rosenzweig和Hillel,1995),气候变化带来的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生长季起始时间和长度变化会影响各地农作物的生长季长和种类。二是二氧化碳将直接在生理上影响作物生产,对作物的生产产生有利的效果,大气中的CO2浓度可以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光合作用效率(Conway et al.,1998;Rosenberg et al.,1990),浓度的升高对C3作物(如小麦、水稻和大豆)会产生显着的正效应,对C4作物(如玉米、高粱)产生的正效应较小(Ringius et al.,Hulme,1996)。但由于温度升高带来的作物病、虫、草害的增加也会影响作物生长,从而对作物产量带来负面影响(Rosenzweig,Hillel,1995)。三是未来水分状况是决定未来很多地方,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降水的变化和作物生长季的变化将是决定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是利还是弊的决定因素(Hulme,1996;Fischer,1996;Strzepek and Smith,1995;Sivakumar,1992)。四是气候平均状态的变化可以影响未来农业的生产,但对未来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极端气候事件(洪水、干旱、极端高温等)。国内外学者对前三个方面的研究关注较多,研究的时间较长,取得的成果较丰富,但对第三个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也很少。

    四、关于气候变化影响粮食生产的定量测算研究

    国内外专家学者通过观测实验(Finn et al.,1982;Nie et al.,1995;刘建国,1992;曹仁林,1994;林而达等,1997;蒋高明,1997;李吉越,1997;林伟宏,1999;李伏生,2003)、动态数值模拟(Hoogenboom G,1999;金之庆,1996;Huang,1998)、统计分析(赵宗慈,1989,1993;程延年,1993;张全武,2003;杨文钦,2004;彭少兵,2004)、经济模型 (周应恒,2011;Liangzhi You,Mark W Rosegrant,2005;Fuhrer,2003;Ciais et al.,2005;David Haim et al,2007;Torriani et al.,2007;Robert Finger,Stephanie Schmid,2007)和Logistic模型(Seo and Mendelsohn,2008)等对气候变化影响粮食产量作了较好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第7篇:气候变化的现象范文

但是未来一个月、一年,甚至一百年会有什么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气候环境将有哪些显著变化?想要准确预测难度相当之高。

这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气象学和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工具,不仅可以预测带来极端天气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现象,还可以预测全球气候、重大天气灾害,乃至地球环境的演变。未来数年内,我国科学家有望借助这套模式,更准确预测中长期全球气候变化。

天气预报与气候预测不是一回事

数千年前,古人就开始观云测天,直到现代人类依然通过大气运动变化情况,进行短期天气预报。

地球系统模式的原理和“天气预报”有些类似,不过要复杂得多。科学家们需要研究大气与海洋、陆面、海冰、生态等多个圈层间持续不断的水汽、能量、物质的交换过程,考虑各种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因素。

“可以这么说,对地球上各种物理、化学、生物过程考虑得越周全,气候和全球变化的预测才能越准确,这也是为何称之为‘地球系统’模式的原因。”国际著名气象专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海外院长王斌教授介绍。

但不论天气预报还是气候预测,都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产生直接重大的影响。

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共同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拿我国来说,一年消耗多少能源产生多少温室气体,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等活动对气候变化产生什么影响,粮食生产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我们究竟有哪些权利该承担哪些义务……面对这种复杂的综合性的气候研究,地球系统模式是最先进的工具,也是最有效的科学依据。

目前,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都拥有各自较为先进的地球系统模式,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较为可靠,在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中排名前列。但是,中国还没有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地球系统模式,亟待弥补这一短板满足国家重大需求。

南信大作为国内大气科学专业最齐全、研究人员最多、学科综合排名第一的高校,主动承担起这一重任。从2012年起,由王斌教授领衔,组织了40余人的团队,着手独立开发一种全新的地球系统模式。它耦合了世界上先进的大气、海洋、海冰和陆面模式,然后通过不断地加入中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它“中国化”。科学家们还将不断对它改进,力争在IPCC第六次评估中取得较好评价。

地球系统模式真能预知未来?

“这套地球系统模式在前期的试验运转中,已经准确地模拟出大多数大气海洋中的重要天气气候系统的变化特征,并与实际观测一致。”南信大校长助理、大气科学院院长闵锦忠教授自信地告诉记者,“也就是说,它能够预测出最重要的气候信号――厄尔尼诺现象。”

在国际气象学界,评价一套地球系统模式是否可靠,主要的评价标准之一就是能否预测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大气候事件的发生。

目前3―7天的短期天气预报还时不时地让人欢喜让人忧,那这种中长期气候预测是如何实现的呢?准确性究竟又有多高?

闵锦忠介绍,地球系统模式的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每前进一步都绝非易事。记者注意到,这套模式是基于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大气模式、海洋模式、陆面模式、海冰模式等进行耦合。

“所谓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理系统(如大气、海洋、陆面、海冰)或运动形式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或联合。例如天气预报使用的大气模式本身是可以单独运行的,但它并未考虑大气层与海洋、陆地及陆上的高原、山地、平原、森林、草原、城市等不同下垫面之间水气和热量的实际交换过程,而是假设交换是平均的、固定的。耦合的过程就是要打破这种假设,使交换根据实际情况一分一秒地累积。”闵锦忠说。

而不同模式间的耦合又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其庞杂程度超出想象。闵锦忠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就好比一个人头痛,病根可能不在头,必须将所有相关的环节都检查过了,才能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模式的开发过程中,团队就在不停地测试、调整、修正,循着“病症”找“病因”,而后“开方抓药”。

这套模式现已完成500年的控制试验,能够较好的“重现”或“复制”过去气候的特征,包括厄尔尼诺、拉尼娜、季风的特点,模式都能够重现出来。

今后,该模式还能够模拟和预测高影响性灾害天气事件,模拟气候变化、进行季节内―年际气候预测,模拟历史气候变化以及进行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同时达到全球20―30km的较高分辨率。

第8篇:气候变化的现象范文

关键词:气候;影响;办法

一、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进展与方法

1、究进展

针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最早是由世界气象组织(WH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等多个国际组织于上世纪70年代末发起并开展的,研究计划包括世界气候计划(WCP)、全球能量水循环试验(GEWEX)等。美国是较早组织气候变化与水之间关系讨论会的国家。随后多项研究和报告出台,其中影响力较大的项目是WHO与UNEP共同组建的IPCC,其专门就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进行评估,旨在为政府决策者提供适应气候变化决策的科学依据,目前IPCC已4次非常重要的评估报告(分别为1991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气候变暖及其对水资源、农业、生态和人体健康所造成的影响虽已得到全球公认,但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国际环境、政治、经济、能源、贸易等诸多问题,在落实《里约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如何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方面,各国分歧仍然严重。

2、方法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目前都是基于气候变化而引起流域气温、降水、蒸发的变化,预测径流流量变化趋势以及对区域供水的影响。由于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评价气候变化时无法得到未来气候变化的准确预测值,只能得到一种可能出现的结果,这种气候变化模式就称作“情景”DD种基于假设基础上获得的气候变化时空分布的描述。进行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时先定义未来气候变化的情景,再建立水文水资源模型,将气候变化情景作为条件输入到水文水资源模型中,经过模拟运算得到区域水文循环的过程及水文分量,以此评价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气候变化情景可采用任意设置情景、长系列历史资料分析、大气环流模式3种方法生成。水文水资源模型可依据经验统计、概念分析、流域水文分布等方式建模。已公布的气候变化情景与水文水资源模型数量众多,但多属孤立、静态模型,存在气候模型与水文模型耦合性不足问题,且集中于气候变化对径流平均变化影响上,故应改进水文模型,建立大尺度分布式水循环模型,研究方向上加强对供用水系统、土壤水分、农业灌溉用水、水环境、航运等方面影响的研究。

二、气候变化对水文循环产生的影响

水文循环是气候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研究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基础,虽然水文循环可以对气候系统进行反馈,但它也会受其制约。如果气候产生了变化,那么水循环也会有相应的变化,因为流域水循环基本上都是受日照、降水 、气温、风相、相对湿度等这些影响,而这些因素都属于气候条件,而其中影响最大也是最直接的是降水,毕竟降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水循环的开始。除了这些直接影响的因素以外,气候因子可以通过气温、日照、风相和相对湿度对路面蒸散发过程造成影响,从而间接的对水循环造成影响。所以,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是研究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基础。

1、降水产生的影响

从20世纪全球的降水资料分析,虽然在20世纪的陆地降水增加了2%,但是在北半球部分地区的降水量却减少了2%,而非洲和南美洲的部分沙漠地区降水更少。从我国范围来看,我国近百年来的降雨量变化不大,看不出很大区别,但是如果从50年来看,我国很多地区降雨量都减少了,例如我国东北地区、四川地区、青藏地区、黄淮海平原等,除了这些区域,还有我国的黄河、海河流域的降水量在五十年间减少了50~120mm,虽然如此,我国其它地区的降雨量却有所增加,例如西部地区、西南地区、长江下游、东南丘陵以及东北地区的降水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华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由其明显,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降水量也在逐渐增加。

2、流产生的影响

以往50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各大河流的实测流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下降最多的是海河流域,相比1980年前的径流量,总共减少了40%~70%,并且地下水位也下降了。黄河下游花园口在22出现了不同情况的断流,就连主要支流也发生过断流,黄河的年径流量也在快速减少。淮河的递减率达到26.95%,而下降趋势最小的是珠江,十年来的递减率才为0.96%。径流对于降水的变化比对气温变化更敏感,但是河流径流量的下降不完全是因为气候变化而造成的,人类的活动也是影响河流径流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3、散发的影响

蒸散发是地表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实际蒸散发的测定工作较为困难,所以只能用蒸发皿蒸发量来最为参考指标。根据我国总共664个气象站在96年~00年口径20cm的蒸发皿资料显示:在96年~2000年期间,我国的蒸发皿蒸发量有显著的下降趋势,80年代~90年代的年蒸发皿蒸发量比60年~79年减少了99.8mm,下降幅度达5. 8%.黄河流域在80年代~90年代的年蒸发皿蒸发量比60年代~70年代减少了136mm,下降幅度达到7.5%。

4、水位变化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温室效应的出现,冰帽、冰川、冰盖慢慢发生融化现象,因此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根据材料表示,全球在1961年~2003年期间,海平面平均上升速度为1.8±0.5mm/年,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仪在此期间测量的海平面上升全球平均速度为3.1±0.7mm/年。通过这些数据可知,全球海平面的上升趋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不断上升的海平面不但会导致土地盐渍化和淡水盐化,也会导致沿海地区发生海啸灾难。

三、降低气候变化对水资源不利影响的对策及措施

1、造林,涵养水源

树木的好处有许多,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据调查林地比农田拥有更强的蓄水能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可以降低洪水的强度,提高土壤的蓄水量。土壤蓄水量可以通过转换来增加枯水季节的地表径流量和水资源,同时也能改善生态环境,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2、科研工作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国家,有的地区水资源丰富,有的却是严重匮乏,而要想解决这个难题,有两个方法。第一是加大对人工降雨的研究,尽可能低的降低人工降雨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其次就是进行调水,将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调往匮乏地区。例如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这个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部分地区的缺水状况。

3、水的利用率

在诸多用水的部分中,数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最为厉害。在农业用水方面,我们有必要加强农业的水利建设,研究并推广抗旱和节水技术,从节约和高效率利用双管齐下来达到科学用水的目的。在工业用水方面,我们应该提高水的利用率,同时国家应该出台强制性政策,对那些污染水的企业进行大量的罚款,同时对那些在用水方面表现好的公司给予一些优惠措施,鼓励他们科学用水。

第9篇:气候变化的现象范文

关键词:气候变化;水文水资源;面临的挑战;方案优化

一、气候变化与全球水文水资源的联系

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全球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性,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气候变化现象。目前来说,全球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趋势并不乐观,这几年来,全球的气候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也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文水资源的变化,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全球形势的变化对于我国的水文水资源工作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保证我国经济建设的稳定运行,我们要进行水文水资源系统的有效运作,确保其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之间关系的有效协调,对着两者的关系进行有效的认识和预测。

气候的变暖促进了全球的平均海平面水平的提升,其主要的影响环节有冰川面积的缩减、积雪覆盖面积的缩短消退。通过近期IPCC相关气候评估报告,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事实。在过去五十年的全球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全球温度以十年为周期,进行相关温度的提升,其相对于前一百年的时间温度的变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气候变暖的趋势越演越烈。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冰冰洋海冰的快速减少,促进了陆冰的减少,导致了海平面的不断上升。温度的升高,促进了海水的不断扩张,这一环节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海平面上升的加剧。在此过程中,全球气候的逐渐变暖也影响着降水环节的稳定运行,促进其大气中的水容量的增多,提高其暴雨的发生几率,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洪涝灾害及其干旱面积的扩展。

二、气候变化对全球水文水资源的长远影响

由于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导致水文水资源的变化的发生。为了保证我们日常生活的稳定运行,我们要提高对这些变化的重视。气候变化对于降水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其全球气候的变暖促进了各个区域的将水量的变化,这些变化相比于前一世纪的降水变化水平,有了明显的差异性。高纬度地区的全年降水量不断的得到提升,其中纬度的南极、北部地区,及其热带的冬季、亚洲东南部的夏季降水量发生大量的增加,中美洲的一些区域及其非洲的南部区域的降水量都是比较小的。随着蒸发量的加大以及温度的升高导致降水量的变化,极端降水时间发生的频率会不断增加,同时恶化程度也会增加,尤其表现为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的风险会不断加大。全球气候的变暖也会影响水质与水量,从IPCC2007年气候评估报告中显示,气温升高1℃,缺水人口将达到4亿~17亿,而升高2℃,缺水人口将达到20亿,地表温度在升高7~9°F,则全球将会有1/5的人面临洪水灾害,而11亿~32亿人将会缺水,如果情况不能得到改善,一直到21世纪末期,全球将会出现2/3陆地要面临干旱。

三、气候变化与我国水文水资源的联系

气候变化对于水文水资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随着人们对于全球变暖危害性认识的提升,我国的相关机构对于气候变化与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气候变化对于我国的降水分布及其强度特点具备一定的影响。其西部降水量出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西北降雨量不断的增加,其西南地区的降雨量逐渐的减少。东部沿海地区的降水量的区域性变化也比较大。其南方地区及其沿海地区的降水量的增多量普遍高于北部地区。在降水频率方面其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降水频率也是不同的,东部地区的降水频率逐渐的得到降低,西部地区的降水量不断得到增加。降水量增加的地区并不代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增加,因为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蒸发量的增加会减少地表径流,其中降水的大量蒸发以及植物的蒸腾会浪费很多可利用水资源,而作为人类可利用水主体的河流径流受到实际降水量与蒸发量和渗透量的差值的影响。其次是气候的变化使我国冰雪覆盖面积减少,冰川退化,明显体现在西北山区的冰川面积不断减少,直接导致我国以冰川为主要补给的河川径流也在不断减少。再次气候的变化不仅能够影响降水的强度与频率,影响水循环系统,同时也会影响水灾害发生的频率与强度,并可能引发水灾害以外的其他自然灾害。

四、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文水资源管理方式的优化

为了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的稳定运行,我们要进行对水文水资源管理模式的深化,以保证日常水文水资源工作的稳定运行。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对于我国的水文水资源的应用情况展开分析。目前来说,其气候的变化导致一系列的水灾害的发生,这证明了气候变化与水资源之间的关系。为了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环境的稳定性,我们要进行对干旱、洪涝及其水资源短缺情况的有效分析,确保其水文水资源的工作管理环节的优化,确保我国的相关管理人员、机构提高对水资源和气候变化关系的认识,确保其水资源管理机制建设系统的健全,以促进其现实经济的稳定运行。要加强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首先应当加强对水文水资源的认识入手,认识到当前水文水资源正在气候的变化下产生着哪些变化,从而有依据、有目的的开展水文水资源工作,这就需要加大水文水资源研究力度,通过理论的突破与技术的突破来使评价机制和预测机制更加成熟;其次在工程建设方面,工程系统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应对的问题包括极端气候的出现以及破坏性防治,提高水库、分蓄洪区等水利工程的防洪标准,增加供水能力;再次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为统一的可持续管理提供法律依据,从而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

五、结语

我们要对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的关系进行有效剖析,分析两者的相关环节联系,以促进我国实际经济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