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环保意识现状范文

大学生环保意识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环保意识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环保意识现状

第1篇:大学生环保意识现状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环保教育;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1-0173-02

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开始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尤其是最近几年,环保的口号甚是响亮,从党的十七大到十,都多次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要求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与自然和谐发展。然而光有少数的领导阶层和环保人士的大力宣传还远远不够,必须增强全民的环保认识,提升人类的综合素养,才能从整体上保护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友好相处。

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接班人,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对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尤为重要。高等院校必须做好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工作,起到增强全民环保认识的很好作用。尤其是为企业培育生产一线技能和管理人才的高职院校,更应充分发挥培育拥有环保意识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良好作用。为掌握现阶段在校高职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教育现状,课题小组以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其受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以期为高职院校的环保教育提供实际有效的建议。

1 研究方法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法,课题组根据相关的调查问卷的题型和工作实际编制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环保意识及教育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从环境知识掌握、环境意识修养、环保知识获取途径和环保建议四个层面调查学生的综合环境意识及其教育现状。

调查对象及实施情况 根据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的实际情况,因调查期间大三学生多数已步入实习单位,所以问卷发放主要针对在校大一和大二的学生,采取校园随机发放和由辅导员指定班级与专业发放,涉及四个系部八个轻工类专业,共计400个学生成为调查对象。

2 实施结果统计与分析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4年6月,共计发放问卷420份,回收及有效问卷400份,回收率96%,大一和大二各占50%。根据回收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及分析。

环境知识掌握 问卷第2~5题调查学生对时下流行的环境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对世界环境日、PM2.5、大气层破坏的主要成分以及白色污染的了解。根据结果统计,其正确率并不是很高:回答世界环境日正确的占72.7%,对PM2.5术语正确理解的只有54.6%,知道环境污染是破坏大气层中的臭氧的有83.4%,什么是“白色污染”的正确率为74.3%。整体来说其正确率不是很高,而且还不能排除因查询工具(如手机)的发达,导致真实性的偏差,因为在口头询问个别学生时,能正确回答“世界环境日是哪天”的学生不到30%。

通过数据不难发现,学生对环境知识的实时掌握还很缺乏,关注意识不强,其知识结构还停留在中学层面。如大气的污染主要是导致臭氧层的破坏,这个知识点是中学阶段就已传授的,因此正确率较高,而对于PM2.5这样的新兴流行术语则没有深入了解。

环境意识修养 问卷第6~8题调查了学生对环保的认识,第9~13题则注重调查学生的个人环境修养。

根据第6~8题的结果统计表明,学生对于发生在身边的环境破坏行为认知度很高,如对乱丢生活垃圾、污水排放、乱伐森林等现象都能将其归类于破坏环境的行为,而且85%以上的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迫切性,认为当前环境问题严峻,90%的学生认为环保工作应发挥每一个人的重要作用。由于环境的破坏已经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所以深处象牙塔的大学生也能察觉到身边的环境破坏现象和行为,并意识到环保工作的迫切性。

然而从个人实际出发,其环保意识和实际行为往往大相径庭,由于自制力的缺乏和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并没有做到从自身出发带头保护好环境。根据第9~13题的结果显示,有30%的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环境破坏行为的态度选择了“虽知道不对,但不敢多管闲事”;32%的学生还只是偶尔参加过环保实践活动;36%的学生对于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选择了“虽然知道不应该用,但为图方便经常用”的答案。显而易见,大学生的个人环境修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环保知识的获取途径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高职院校大学生环保知识的获取来源是多途径的,通过问卷调查,有84%选择电视广播,90%是报纸杂志,92%是网络信息,52%是教师传授,31%是学术报告讲座,60%是校园宣传活动。很显然,社会媒介以及学生课余接触较多的网络信息对于环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传播作用。相比之下,大学生最容易接触到的课堂教学和校园环境教育却没有突显其环保教育的优势地位。尤其是所学专业行业内的环保知识以及节能减排生产技术的获取,有80%的学生表示了解很少;对于专业课程中教师有无提及或传授相关环境知识,大一和大二分别有63%和57%的学生认为较少,这也是导致80%的学生对行业内环保知识了解甚少的原因。

大学生对环保的建议 根据学生个人的环保意识和修养实际现状,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在参与环保上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缺乏足够的环保知识,对环保认识不足;

二是有“搭便车”心理,希望别人多出力;

三是习惯了大量消耗资源所带来的便捷。

在学校是否有必要开设环保教育课的问题上,有6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其有效的举措选项中,增加环境知识相关课程的选取率为27%,通过良好的人文和生态校园环境感化的选择率为60%,选择在专业课堂与实践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的有57%,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教育的选择占62%。通过统计数据以及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了解不难看出,学生的环保自主行为欠缺,学习主动性不够,这一点从“增加环境知识相关课程”的较低选择率便可得知。要想实现较好的环保教育成效,还需要教师的正面引导和周围环境的不断感化,多种途径结合的教育方式为最佳。

3 结论与建议

根据调查,在环保方面高职院校学生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环保知识的欠缺,尤其是所学专业行业内环保技能缺乏;二是环保行为远远滞后于环保意识。但值得庆幸的是高职院校学生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一样,对高校普及环保教育都表达了高度的认可。但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在环境素质提升教育中不能简单地同等对待。

首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低于本科院校学生,这里面有学生个人原因,也不乏社会舆论导致的结果。因此,在唤醒学生环保意识的初期阶段和推动学生步入社会后运用环保知识的后期教育都要投入更多的教育精力,采取更加实际有效的措施。根据问卷调查所反映的问题,对此提出建议:高职学生的环保教育不应采取单纯的必修课形式,应以耳濡目染的方式将环保意识和知识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如观看因人类的破坏导致环境恶化的教育电影,张贴优美自然与污染环境的对比宣传海报,组织学生展开环境污染方面的社会调查等,以达到从内心深处唤醒学生环保意识的目的。只有激发了强烈的环保意识,才会有主动获取环保知识的需求,这也是对于后期环保知识教育的有效保证。

二是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及目标的不同,以及学生的就业层面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区别,决定了环保教育的实施阶段和重点有别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相关教育。对于这一要点,高职院校应将学生的环保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环保意识唤醒阶段;二是环境知识教育阶段;三是环境知识运用实施阶段。

1)环境知识教育阶段强调的是专业教师将环保知识与专业课程的完美结合,突出其行业实用性,以不脱离学生将来的实际工作为前提,让学生理解其必要性。

2)环境知识运用实施阶段强调的是学生的知识运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专业教师应在实习实训中加大行业内环境知识的运用,将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植入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中,以期学生在将来工作中能将专业行业内的环保知识运用到生产一线,有助于企业的清洁生产,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巧巧,张红,杨文川.在校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与分析:以宁波大学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3).

第2篇:大学生环保意识现状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环境教育环境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143-02

环境教育有多种解释或定义,普遍认可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Tbilisi宣言中的定义。根据UNESCO定义,环境教育着眼于通过学习来树立环境意识,使得大学生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自觉性,并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他们所具有的环境保护意识将对我国环保事业产生影响和作用,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对于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大学普遍开设了环境保护的相关课程,这是大学开展环境教育的具体实施。大学在环境教育方面任重而道远,应积极探索如何使环境教育达到树立环保意识和自觉行动的预期目标,应对大学环保课程方向和侧重点有准确定位。本文作者为多个专业的大学生开设了环境教育的课程,通过思考在教学和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对大学实施环境教育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环境意识调查为先

在开设课程之初,宜先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而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置相应的知识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将环境保护观念渗透到教学中,使学生能够自觉为环境保护作出努力。调查活动一般采用问卷调查,调查问卷涉及有关环境意识的“知”和“行”两方面内容。“知”是基本概念和知识,“行”是指行为取向和实践,即环境教育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参与行动,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实践性。以此为原则,调查问卷的设置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具体问题入手,调查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和面对实际环境问题时的行为倾向,调查结果有助于了解学生对环境问题所持有的认识与态度,明确环境教育的重点与方针,从而为大学环境教育方面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对高校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的报道得较多。如吴云影的《高校生对环境问题认识的调查》以7个系学生为对象进行环保意识的问卷调查。调查表明,大学生主要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取环境信息,但新闻性较多,深度不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王媛等在天津大学开展的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也表明,大学生掌握了环境保护的常识性内容,但在深度性方面有所欠缺。在环境意识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教师可指导学生收集传播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专题资料,并深入挖掘问题发生的根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将课堂环保教育与学生关注的新闻热点紧密联系起来,既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周围环境问题,也促使他们关心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知识点的掌握,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的有效渠道。

二、因“才”施教

由于专业背景的差异,不同专业学生的环保认识和掌握程度存在差异,如文科专业的学生在环保技术和理论方面通常较理科专业学生要弱一些。教学过程中,宜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差异而因材施教。如有调查发现,在提问“消费时是否会选择有生态环保标志的产品”时,化学专业的学生选择“会”的比例较高,而法学专业学生多回答“不知道”。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是文科学生对环保知识相对欠缺,不知道、不了解导致他们在实际行为选择时,考虑经济因素多于其他方面,从而做出错误的决定。在环境保护的教学中,应针对学生不同专业背景的层次性特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有所区别。

文、理科学生都能积极关心周围环境问题,但文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及行为比较感性,如在提出牺牲个人利益保护环境、重视生态校园建设等方面文科学生积极响应,而理工科学生则比较理性,善于从生活细节入手,采取实际环保活动,如理科学生在生活中能主动关电等。针对文科学生,除理论知识的传输外,还应指出具体可采取的行为,如人走灯灭、双面打印、垃圾不随手乱扔等,有利于学生通过小的举措实现环境保护。而理科学生不同专业也有各自特点,如生物、化学等专业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会接触到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针对此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深入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其积极讨论和采取实际行动,并投入到社会性公益组织和参与相关活动,利用自身的知识和行为辐射影响其他人。

从具有环境意识到采取环保行为之间有大量的空间,学生可能会不知不想,有的会想而不行动,或想行动而又动摇,在教学中应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王媛等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认可保护环境很重要,仅 4%的学生认为应以个人利益优先,宁可牺牲生态环境。但当保护环境和个人短期利益发生矛盾时,50%左右学生是犹豫或被动接受的态度,不到10%的学生仅考虑短期个人利益。由此看出,大多数大学生的“行”明显滞后于“知”。环境教育重点对象是表现犹豫态度的大部分学生,通过适当的环境教育,促使他们树立坚定的环保意识,并能主动选择环保行为。在课堂教育中,即注重加强知识的深度传播,通过对科学道理的解释与资料的引证,增强对环境问题严重现状的信服。同时,将当代的热点环境问题带入课堂,引领他们关注一旦在身边发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则对大家的生命健康安全将产生严重危害,迫使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如近年来北方频发严重的雾霾天气,大气污染使当地患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剧增,多年的医疗资料也表明该区域心血管疾病患者增多,因污染而致癌的人数较以前增多。

三、“行”是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

如何使学生通过环境教育行动起来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知”要转化为环境保护的“行”,只有有了行动才能真正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目前,大学生在环境意识“知”上的水平较高,关心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环保科学知识,对环境现状和危害有较多的认知,环保意识较强。但在环境意识“行”上的水平较弱,能积极选择环保行为的大学生不到一半,如别人随地丢垃圾自己也跟着丢的从众行为等。在调查中,相当多的大学生在牺牲短期个人利益来保护环境需要方面,态度不坚定,甚至有些错误想法。对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不仅仅是对大学生进行环保理念的培养,而更深刻的目的在于将环保意识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继而成为他们稳定的行为习惯。

戴洪厚等在邯郸学院进行的“节能环保意识”调查表明,大学生在环保行为方面则较弱,如对日常生活行为“在没有垃圾桶的公共场所,吃过水果后,您会把手中的果皮放在兜里带回去处理”的选择率最高,而对说服与劝阻行为“你看到同学随便丢垃圾你会说服劝阻”(选择率仅26.3%)、教育行为(15%关注)的关注或执行程度低,对消费行为“毕业后,如果在您的工资里扣除一定的环境税(比如20元)”的支持居中,45%的学生支持。王媛等调查发现,只有约 30%~40%的学生能比较坚定地主动选择以保护环境目标为至上的行为。

如何强化大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有不少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王建英提倡在环境教学中的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徐永荣等提出直观式、体验式、参与式教学的应用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一般来说,环境考查法是使用较多且效果较好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对周围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加深对环境污染的认识,从而使课堂教育与实践相联系, 学生获得正确、真实印象的同时,积极思考问题发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助于对环境问题的探究。另外,对有条件的学校或化学等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还可采用实验法,通过采集环境样品进行分析,从数据上了解周围环境的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在课堂上,可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选择一些热点生态与环境问题,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课外查询文献资料,提出个人观点。

四、教师身教重于言传

环境意识是理论知识的积累,而环保行为需要持之以恒形成习惯。从课堂教学上可以告诉学生一盏灯一个小时耗电多少,但下课后提醒学生人走灯灭才是环保意识的真正实施,一次次的提醒和实践,学生在往后的生活中会自觉形成习惯。在课堂上,提倡节约纸张,保护森林和生态环境,课后交代作业可用单面打印的废纸写或双面打印是对该理论的具体实践。对化学专业学生,将滤纸剪成小张来擦拭仪器,也是教师对环境保护的一个实际举动。

[参考文献]

[1]方炎明,王亚玲,吴林根.大学环境教育:概念、内涵及合法性[J].江苏高教,2004,(3):97-99.

[2]吴云影.高校生对环境问题认识的调查[J].广东化工,2011,38(11):153-154.

[3]王媛,徐友浩,张宏伟,等.从大学生环境意识看大学环保公共课程的方向[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343-346.

第3篇:大学生环保意识现状范文

摘 要 实证研究大学生绿色环保理念对创业意向的影响,调查面对北京市两所大学,在大样本的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分析目标群体绿色环保理念与创意意向的关系。研究表明,有绿色环保理念的学生有更高的可持续发展观,从而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并根据研究结论对高校的创业教育和社会支持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绿色环保理念 创业意向 实证研究

一、引言

在我国,环保已成为国家发展最薄弱的环节之一。资源与能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等明显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这个宏观背景之下,我国企业实行绿色管理也愈加重要。本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从学生个人基本情况、绿色环保理念、创业意向和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绿色环保理念与创业意向的关联。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后备力量,他们的意识必会影响将来整个社会的发展。由有环保意识的管理者所领导的企业也必定会重视企业的绿色文化,其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必然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对企业、社会、生态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问卷整体采用Likert五分量表的模式,问卷由受访者基本信息和调查正文组成。基本信息主要涉及年级、性别、所学专业等八个方面。问卷正文划分为绿色环保理念、创业意向、外部支持三大部分。

本研究依据的数据来自于对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本科学生问卷调查所得一手数据,发放问卷总计500份,其中北京林业大学350份,中国农业大学150份。问卷收回率达97%,有效问卷收回率达86.6%。由于本研究意在突出绿色环保理念的程度,所以未对学校的不同区别分析。

三、数据分析

3.1 绿色环保理念

这一部分包含四个维度:受访者对于绿色理念在企业中地位的态度;绿色管理对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企业、管理者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大学生对绿色理念的认识程度和环保意识付诸于行动的力度。综合分析,环保理念均分为4.02,可以看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有较高的环保意识。

3.2 创业意向

第二部分包含四个维度:是否有创业的冒险精神;对于盈利的态度;大学生对于创业所需要的技术与能力是否了解;创业是否符合受访者的价值观;受访者对于所在学校教育环境与创业的关系的认识。综合分析,均分为2.88。调查对象的创业意向并不高。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不同进行比较,有以两个主要差异:男生的创业意向程度远高于女生;。理工科学生的创业意向最高,其次是经管类,最后是文科、农学类。

3.3 外部支持

在问卷的第三部分中,调查了与创业相关的三个主要外部因素,分别是社会文化、银行政策和学校教育,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本部分整体均分为3.42。

3.4绿色环保理念与创业意向

在调查的433人中,绿色环保理念得分平均为4.02,而创业意向平均得分为2.88,差异显著。总体来看,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在绿色环保方面是比较突出的,有着强烈的环保意识,也较为清晰的了解绿色与企业的联系。而整体上创业意愿不足,对创业的了解也不够。下面分析各维度的影响关系:

(1)大学生对绿色理念的认识程度和环保意识付诸于行动的力度

这一部分中,受访者差异较明显,有环保行动并深入了解绿色理念的学生的分数远高于其他,但人数较少。而由于不了解的学生占了多数,导致中低分段较为突出。这一部分对于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

(2)绿色环保理念与创业价值观

由于绿色环保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点,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正是企业战略中的主要部分,因此将这两部分数据单独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随着创业价值观分数的增高,其中所包含的绿色环保理念的高分数段人数也在增加,尤其是3.5-4分段,较前一个区段有大幅度的人数升高。低档分数段人数在不断降低。

(3)基本信息分类比较分析

将男生的调查数据中绿色环保理念与创业意向分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创业意向上高分的人数和有较高的绿色环保理念的人数较为接近,男生普遍部分在3分以上,低分人数较少。且高分区段中,创业意向的人数与绿色环保理念的人数并没有固定的高低区分。

由于在专业方面,不同的专业会接触不同的本科教学内容,接受不同的知识,并且由于学生发展方向不同等,这些共同导致了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差异。结果显示,在创业意向的分数段上,理工类和经管类较高,均有分数在3以上。在整体变化趋势方面,均呈现递增上涨。农学类的分段是在3分左右,在此处分数大幅增加后基本没有较明显的变化。文学类在所有区段上没有显著特点,分数较为平缓。

四、结 论

根据调查数据整理分析显示,大学生个体的绿色环保理念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创业意向。影响因素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

4.1 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理念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是最为重要的价值观之一。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必然能将绿色环保理念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结合起来,也就是当今新兴的绿色管理。有强烈的绿色环保理念的学生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越发重视社会责任与环境责任,而创业是最大限度实现管理者效用的途径,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大程度的帮助作用,因此提高了这一部分的大学生创业比例。

4.2 职业发展方向

这一部分是由大学生专业所体现的。根据前面的数据分析,理工类、经管类学生绿色环保理念对于创业意向的影响是较为明显的。这一部分学生绿色环保意识越强烈,创业意向分数增长趋势越明显。理工类学生创业比例最大,而经管类学生对于绿色管理有较多的了解,使得能将个体的绿色环保理念、可持续发展定位与企业发展相联系。

4.3 性格因素影响

第一部分的数据显示,尽管大学生绿色环保意识十分强烈,但个体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贡献的程度没有与之相匹配。也就是说,将想法、意识付诸于实践的行动力并不高。将这一部分数据分类研究后发现,同样的情况发生在第三部分。“如果学校为自主创业的在校生提供弹性学制方案,我会尝试”一题的分数与体现受访者个人价值观与创业间关系的题分数有差异。这表明了学生的个体因素既会影响绿色环保理念的调查结果,也会影响对创业意向的分析。缺乏行动力的学生即使有较高的可持续发展认知,但对于其创业意向的实践也不会起到与之相符合的推动作用。另外在创业意向方面,有影响的还有和个人价值观及性格特点相关的冒险精神。创业行为会给大学生职业生涯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个体是风险规避的,其选择创业作为职业生涯发展的可能性就低。

五、改进措施与建议

根据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可以使得更多的有绿色理念的学生能积极投入到创业中,将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相结合,使企业与社会环境共同进步。

5.1高校提高重视程度

各高校必须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帮助力度。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创业教育应做到普及化和规范化

创业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改变现在本科生很少接触创业知识的现状。并且应开展正规的创业相关课程,减少创业讲座的比例,提高大学生在创业方面的知识水平,从而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

(2)与可持续发展相链接

将大学生突出的绿色环保理念表现出来,将其与创业相关联,使得创业教育不仅仅是提供创业的基本知识。这样可以通过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同时提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3)创业教育因材施教

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创业教育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男生创业倾向性大,应侧重于创业技能和创业素质的培养;不同专业应提供不同程度的创业教育;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应有与之相适合的创业教育规划等。

5.2社会支持

国家和社会应给予应有的帮助。针对绿色环保理念的重要意义,社会可以对在科技等领域为可持续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大学生创业企业给予更大力度的扶持,加强绿色技术领域的发展。国家可以针对大学生创业和生态建设两个共同的热点问题提出有帮助的政策,政府可以提出激励政策,如税收优惠、激励的奖项和奖励等。

参考文献:

[1]姜荣国.创业导论-创业意识与企业家精神.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王国红.创业与企业成长.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第4篇:大学生环保意识现状范文

关键词:环保;低碳;气候变化教育;大学生

一、引言

随着工业化程度加深,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保护环境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在气候变化教育的专门方面,我国目前研究较少,主要包含在环境教育中。1992年11月,国家环保局和国家教委联合召开的全国环境教育会议上就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将环境教育提上日程。《21世纪议程》中也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民众素质的关键。这些都说明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达到保护与改善我们环境的目的。同时,“低碳”的提出,也为解决进一步严重的环境问题带来了曙光。做好“低碳”理念的引领下进行当代大学生的气候变化教育工作,是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的。总体来说,“中国的环境教育,观念终于实践、政府行为终于民众行为、政策终于自觉性、宣传性终于教育性、知识传授终于素质培养、课堂教育终于社会参与”。

二、以低碳理念为指导,加强大学生气候变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低碳时代的来临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客观条件,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对自然进行改造,在这一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人类的基本生存都将是一个问题。目前,很多环境问题的产生都或多或少与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关,目前各国都在采取各种方式减少碳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在这一背景下,低碳的概念被提出。低碳包括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为其核心。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

(二)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发展的不平衡性

据2010中国公众环保指数显示:中国公众环保指数为69.5分。公众的环保意识表现不一,人们的高环保意识主要集中在家庭生活层面,办公场所和社会参与层面的环保意识相对较低。落实在行为层面,尤其是社会参与方面,环保行动力明显弱化。低碳作为减缓气候变暖的最直接行为,公众接受度较高,比如在生活中可以实现低碳的行为方面,公众的行为采取率均相对较高。可以看到,环保的行为相对于意识是滞后的。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气候变化教育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政府和企业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三)大学生是减缓气候变化的主力军

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并在战略目标中指出要在这一领域建设成人才高地。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的群体,未来是国家的中坚力量,对于保护环境、减缓气候变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从长远观点看,未来环境改善的最大希望很大程度生取决于决策层和决策实施层这部份人群,而当代的大学生将来会有很大一部分人进入到制定国家政策的决策层和决策实施层中去,因此,大学生的气候变化意识与行为的改善和提高,对于我国减缓气候变化,继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目前我国高校气候变化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高校本身气候变化教育的相对滞后

高等教育是环保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大学阶段是在校教育的最后一站,是大学生最终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最重要的阶段。在此阶段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对于他们环境意识和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都设有环境类专业,大多培养专门的应用型人才,这部分学生对于环境知识了解较多。但高校中更多非环境类专业的大学生成了气候变化教育的重点与盲点。据有关调查,非环境类专业的大学生获得环境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学校教育很少对他们获得相关知识提供有效的帮助,而这也是大学生缺乏较好环境意识的主要原因。在高校自身的建设中,本身存在破坏环境的行为。目前国家对于高校的生活污水的排放采取了优惠政策,一些高校无视生活污水的污染,任意排放。同时,一些有利于环保的基础设施不到位,比如公共场所的节能电器的采购与使用等,对于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

(二)高校教师环境素养的缺乏

教师对于气候变化教育的开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教”,更要“学”。目前很多高校对于教师本身的环境素质的提高并不重视,认为没必要花费时间精力去进行专门培训。对于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进行气候变化教育,更多的需要进行渗透式教育,但教师本身环境知识缺乏,无法对于已有的知识进行更新,是不能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正确的环保知识与理念的。当前,不仅在高校,整个社会对于气候变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导致的就是有关气候变化的教材建设推进缓慢,现有相关教材中,精品较少,不符合当今新形势下环境教育的要求,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更无从谈起。在现有的教材中,很多与环境教育、气候变化教育相关的教材中,把更多的重点放在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与治理上,而没有很好的与现实结合。

(三)教学方式的单一

目前,高校进行气候变化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够真正亲身参与到其中,使教学的过程往往流于形式。气候变化教育实践性很强,而“低碳”的一个核心就是“低碳生活”,要真正做到低碳的生活,必须要把课堂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的气候变化教育才是有意义的,才能使学生在离开校园以后把“低碳生活”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除了课堂上讲授,高校也会组织一些相关的宣传、讲座等活动,但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在这些活动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应急性的,属于一些“面子活动”,而且在举办这些活动本身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一些破坏环境的现象,这与其举办的初衷背道而驰,对于低碳理念的践行更是无从谈起。

四、改善高校气候变化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高校领导的环境意识,健全相关制度

在高校进行气候变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低碳”理念,最主要的是高校领导观念的转变。高校领导也应当接受专门的培训,使其了解当今环境的真实状况,以及环境与自身发展之间的联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低碳经济”的理念,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制定相关的制度章程,比如可以把环境保护的行为等纳入高校大学生日常行为守则,作为德育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与评定奖学金、评优等荣誉挂钩;设立明确的奖罚机制等,把对于学生进行气候变化教育作为一项关系未来的重要工作来抓,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接受相关的教育。

(二)加强校园环境的建设,构建“低碳校园”

在对校园进行新的建设的过程中,要把低碳与环保放在突出的位置考虑。比如在教学楼与办公楼中,就可以利用一些新技术,采购低碳环保的办公设施;对于宿舍、食堂等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应该投入资金和设备,减少其排放;在校园中还可以设立专门通道,鼓励学生步行和骑自行车,减少机动车进入校园等等。如果在高校建设时注意这些地方,就能够使大学校园成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也能够让一些清洁技术率先在高校中得到时间的检验,最终能使学生在这样一个处处体现低碳理念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气候变化教育,对于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并最终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高校气候变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

实施环保教育,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关键在于教师的环境素质。因此首先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在学校内部开有关活动,初步提高教师的气候变化教育水平;其次加强校际间交流合作,向水平较高的学校借鉴学习;再次要与相关部门合作,指派教师进行实地考察。最后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分批次有计划的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除了一般的气候变化教育基础知识外,更应该以低碳理念为指导,介绍当今最新的环保信息,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更好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引进符合时代特征的教材,必要时可以组织有关老师专家进行编写,以符合本校的要求。对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写,要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不能一味的用专业枯燥的文字去阐释气候变化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环境,要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四)改进气候变化教育课程的设置

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师资源,在其他专业中开设有关气候变化教育的公共选修课和必修课,并把这作为一项制度落实下来。同时充分利用“两课”,通过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哲学等课程中有关的内容作重点阐释,使得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后,不仅能提高减缓气候变化的意识,还能最终把学到的知识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使减缓气候变化能够真正成为一个自发行为。此外,还应把气候变化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之中,可以使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也能借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花大力气推进相关边沿学科的研究建设,与气候变化教育公选课和必修课相呼应,形成完善的气候变化教育体系,培养专门研究人才,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变化教育人才短缺问题,也给未来高校的气候变化教育带来曙光。

(五)拓展气候变化教育的形式

高校气候变化教育最终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但气候变化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它跟很多学科都有密切联系,因此要做好渗透式的气候变化教育,把气候变化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的学习之中去。利用好与环保相关的节日,举办环保图片展、演讲比赛、讲座、书法绘画、废旧物再利用等活动,号召大学生的参与,宣传环保知识,倡导低碳生活。此类活动可作为经常性的活动固定下来,让大学生不断受到环保与低碳理念的提示,形成浓厚的环境保护就在我身边的校园氛围。不定期组织学生去相关化工厂、环保产品生产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环境是如何遭受污染以及如何通过开发新的环保产品去预防这一污染。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乡村、生态保护区,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以及由于环境的恶化所带来的后果,使学生受到心灵上的震撼,以唤起他们深层次的环保意识,激发其自觉形成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黄宇.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与方向[J].环境教育,2003(2).

2.魏振枢.杨永杰.环境保护概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孙立平.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J].南京社会科学,2010(5).

4.李本东,胡玉明.环保教育是事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J].矿山环保,2003(4).

5.陆连英,魏先红,余中山,杜冬云.透视当代大学生的环保教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6.宋兵波.切实加强我国气候变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环境教育,2001(1).

第5篇:大学生环保意识现状范文

[关键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态文明;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0-0149-02

作者简介:鲍计国(1978-),男,汉族,安徽淮南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马琳(1982-),女,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研究所,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政策与理论。

一、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现状

生态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观出发,启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和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高校作为我国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重要基地,不可避免地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这一方面来说,高校加强生态德育教育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生态德育教育整体情况并不乐观,内容和形式仍停留在“两课”教育阶段,仍维持20世纪80年代的教学水平,除了某些专业已开设有关环境保护之类的课程,讲授一些相关专业和技术、法规等层面知识之外,尚未成为一门必备学科进入课堂教学,高效生态道德教育及其薄弱,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

二、高校生态德育缺失的原因

(一)外在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已成为一部分人的主导思想和行为准则。一些企业环保意识淡薄,污染物排放不合格,甚至无视国家法律、法规,故意偷排、漏排污染物,导致部分河流、河道污染严重,人民的生活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政府对环境污染监管不力也为企业的不法行为提供了温床。如2010年大连发生的“7.16”漏油事件正是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安全环保意识淡薄等原因造成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同时,当今的选人、用人标准仅重视对知识、技能水平等“硬件”的测评,而忽视对道德标准等“软件”的考察,也是造成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缺失的重要外部原因。

(二)内在原因

1.传统道德教育只注重人本关怀而忽视生态价值

传统道德教育通常是以人类为中心,其观点主要表现为“人的利益是道德原则的惟一相关因素”,“人是惟一的道德顾客,只有人才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人是惟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其它存在物都只具有工具价值,大自然的价值只是人的情感投射的产物”等,言下之意,为了“人本”不惜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因此生态道德教育便无从谈起。为此,在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生态性建设,生态道德作为培养完整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之中。

许多高校在实施生态教育的过程中随意性较强,缺乏系统性和可持续性,生态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处于从属地位,仍有许多高校还未将其列入学校教学计划中,导致高校生态教育无法形成规范的教学体系,呈现出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高校人才培养上,没有充分体现出对大学生的生态修养、生态道德和生态道德观等方面的目标要求;二是在相关学科建设上,仅在环境专业中开设与之相关的必修课,而未在非环境专业开设基础性的生态教育必修公共课,有些高校甚至没有开设生态教育选修课。还有些高校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了如“地球环境日”、“地球水日”等生态教育活动,但由于时间较短、宣传力度不够,往往收效甚微。

3.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较弱

目前,大学生大部分为“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生活环境优越,体验不到生活的艰辛,生活消费方面大多大手大脚、节约意识淡薄,用水浪费、用电浪费、食物浪费、纸张浪费、一次性物品浪费、塑料浪费、电池浪费、用笔浪费等现象普遍存在。针对上海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的一项调查表明,低年级理工科男生的生态环保意识较强,但在生态情感和行为养成方面却并不乐观。其中,64.78%的被调查者对大学环保社并不了解,31.89%学生有一定了解,仅有2.98%的学生曾亲自参加过该社团并认为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对全球化背景下生态危机认识不足,可见高校在生态环保相关知识的宣传工作还存在不足。

4.生态德育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学生生活

高校德育教育通常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往往忽视道德体验,导致德育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疏离。德育作为高校教育中的一门特殊课程,仅把社会现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学生,而没有启发和唤醒学生的生态道德自觉和生态道德良心,使学生树立道德理想,学会做人,没有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理想信念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校德育忽视实践锻炼,脱离了生态德育的生活性。德育教育过于严重概念化,严重脱离学生的真实生活,在内容上只注重社会既定的道德规范的抽象知识,缺乏生活的情景性和生动性;在方法上强调单向的德育灌输,是一种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缺乏道德体验,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导致德育的肤浅和伪善;在效能评定上,采用课程考试的方式或限于简单化的学生在校综合测评,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学生的“双重人格”。

三、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建议

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全社会的生态道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高校作为青年人才的摇篮,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光荣使命,更应该下大力气加强生态德育建设力度,力争培养出具有生态人格的、符合和谐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具有生态人格的人,首先必须理解并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接受过良好的生态教育,并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为此,加强高校生态道德建设,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过分强调人本观念,肆意开发和浪费自然资源,导致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因此高校应大力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使大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类对自然不是单纯被动的依赖,而是积极主动的依赖,人类要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维护自身生存环境并谋求发展,在强调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和消费方式转变的同时,应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不断批判和反思环境污染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高校教学计划之中

生态道德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当中,并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在开设选修课的同时,在非环境专业开设相关的必修课,课程设置应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增加道德体验环节,与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其充分认识到生态道德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维护生态平衡的过程中,增强大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并提高其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大学生真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理论上升到实践。

(三)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

一方面要对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爱护环境、善待动物等,帮助大学生增强尊重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道德意识,培养大学生关爱生命的道德良知:另一方面,要切合大学生的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一是在校内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知识宣传活动,如开办培训班、研讨会及专家讲座等,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道德观念;二是积极与企业及社会团体合作,开展生态环保实践活动,如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的环保工作,支持学生进行实地调研、自然探索、野外实习等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

(四)加强校园生态环境建设

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同时优美的校园环境也可对大学生生态道德观念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对学生的生态观念、生态环境态度乃至生态环境经验的形成具有持久而强有力的影响。把校园绿化、美化、净化,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充分感受美的熏陶,这本身就是一种最有效的生态教育。同时,校园的规划设计、建筑物及建筑材料的使用、饮食供应、办公用品使用等各个环节都应体现生态道德价值观,鼓励使用环保材料,杜绝一切浪费,使保护环境、维护校园和谐发展成为师生自觉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第6篇:大学生环保意识现状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保意识;培养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尽管使人类较大程度地获得了生存自由,然而越来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仍然时刻带给人类不期而遇的灾难,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安全。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在中学生中进行环境教育势在必行。

一、寓环保意识于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源源不断地产生了大量的工业“三废”,使得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由于全球温室效应,引起人体组织缺氧,导致头痛、神经麻痹,甚至危及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更为严重的是目前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无节制的使用氟里昂做制冷剂,导致臭氧层出现空洞,大量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危及地球上生物的健康;我国的一些大工业城市近年来连降大量的“酸雨”,随着大量的化学合成物的生产、使用,一些具有激素功能的化合物(如某些除草剂、杀虫剂、防腐剂等)也随之排入周围环境,产生污染,造成巨大的危害。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使生物体的生殖机能下降,性器官变异,导致动物雌性化现象的出现,严重威胁着各种生物的生存……显然,环境的污染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严峻的环境危机,使得加强环保教育成为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教委也从1990年起把环境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大纲,并在《关于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中指出:“把环境教育渗透到有关学科教学中去。”由此可见,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势在必行。

二、寓环保意识于生物教学中的方法

环保教育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全民性等特点。而生物学科与环境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渗透的内容很多。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呢?

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

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进行环保教育的渗透。通过在生物课堂上环保教育的渗透,既能对学生拓宽知识面,又能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2.联系地方环境状况,加强环保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除了结合课堂内容进行环保教育渗透外,还可紧密联系当地实际,给学生介绍本地区的资源特点,工业状况,环境现状以及本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生活污水、工业“三废”的无节制排放,空气刺鼻难闻,沿海居民的身体素质在逐渐下降,这些耳闻目睹的环境现状都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良好素材。通过这些看得见、听得到的素材,使学生了解水质的污染不仅阻碍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而且给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危害,严重危及了人体的健康,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应该让学生了解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及环保部门的努力下,周边环境的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正在加紧治理,我们应该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美丽、富饶的家园会再现在我们面前。

3.开展第二课堂,加强环保教育

教师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如结合植物课教学,组织学生认识校园、公园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绿化的植物种类,让学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长环境科学知识,探究环保知识把环境保护教育与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以适应中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广泛的特点。例如结合课本中环境保护的内容,让学生利用假期到附近工厂进行参观访问,实地考察,写出有关环保方面的调查报告。组织学生成立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闲暇时间对空气及附近工厂的废水进行采样分析化验,指导学生开展环保科技活动。另外,还可开展环境保护小论文竞赛,举办环境保护知识讲座,利用橱窗、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和展览等,寓环境教育于知识性、趣味性的各种活动之中。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把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更能引起广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增强了参与意识。

4.使用现身说法,将环保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在讲完“环境保护”一节时,我给学生讲了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环保行为。如平时购物时尽量少用塑料袋,不乱扔塑料袋,从上大学至今一直奉行这个原则。这虽是种很不起眼的行为,但可以保护环境卫生,节约资源,防止塑料这种难以分解的物质流落到自然界中。这时学生会自然而然的表露出对这种行为的认同,于是我进一步提出,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按这个小小的要求去做,不仅我们周围变得更加卫生,而且可以节约资源、减少塑料带来的污染。

5.以实践活动为途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可配合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等节日开展一些公益性活动;也可以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在校园里建立植物角和生态平衡系统,开展校内植物分类、树种挂牌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学校周围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如开展北海市生活垃圾污染现状调查、北海市水质污染源调查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现实,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之中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其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同时增强了教育效果。

总而言之,环境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并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所能够解决得了的,它需要全人类都来关注。作为中学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寓环保教育于生物教学之中,从而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等编: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孔繁翔:《环境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7篇:大学生环保意识现状范文

秉承着普及健康知识,调研生活环保现状,更好地利用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的原则,我参与的"逐‘鹿’丹东"千乡万村社会实践小分队踏上了丹东大鹿岛,开启了为期三天的"千乡万村"环保科普社会实践活动。在本次社会实践中,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岛民对饮食安全,为岛民们普及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医学知识、急救安全意识;检测岛民的生活水质安全状况,关注岛民用水安全;采访优秀村干部,了解大鹿岛的文化发展是"逐‘鹿’丹东"小分队这次社会实践的三大主要活动。

实践过程中,我们对大鹿岛周边海洋水质进行测试以及对岛民进行环保意识调查,大鹿岛周边海洋水质较好,早中晚三次检测结果无较大差别;大鹿岛岛民环保意识较强,均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会注意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大鹿岛随处可见的印有环保标语的垃圾桶,时刻提醒岛民和游客,提高环保意识,保护海岛环境。大鹿岛是岛民赖以生存的地方,周围海洋更是岛民维持生计所必须依赖的环境。保护海洋环境,维护可持续发展,全体岛民努力将大鹿岛建成一个风景秀丽、气候适宜的宜居生态小岛。

本队队员深入田间观察农田土壤状况并采集土壤样本进行土质分析,向岛民发放调查问卷,普及生活安全知识。大鹿岛因其特殊的地理因素,对部分疾病的就医并不十分便利,因此普及医学知识,预防疾病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本队队员们向岛民普及如何在生活中避免疾病发生等问题的相关医学知识,并告知游客在岛上需注意饮食安全问题,哪些食物不能一起食用,进而避免食物中毒的发生。

采访优秀村干部,了解大鹿岛文化发展。大鹿岛优秀村干部表示,乡风文明建设是大鹿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乡风文明是指岛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鹿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逐步发展,不断适应着岛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和游客游览观光的需求,提高岛民的幸福指数和游客的舒适度指数,共同构成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鹿岛的美好愿景。

第8篇:大学生环保意识现状范文

一、 成立中心学校绿化工作领导小组

为加强学校绿化工作管理,加快绿色生态校园建设步伐,经中心学校团总支研究决定,特成立中心学校绿化工作领导小组,中心学校教学副*校长欧阳辉任组长,吴栋梁(游港中学校长)、李建国(班嘴中学校长)、彭跃(中鱼口中学校长)、谢春成(中鱼口联校团总支书记)为副组长,各校团支部书记为责任人组员,建立健全发展机制,确保学校绿化工作的发展与落实。

二、 分析现状,制定实事求是的绿化方案

我中心学校三所中学游港中学和中鱼口中学(班嘴中学正在扩建中)绿化面积比率高,有着较好的绿化基础;三所中学均为农村中学且无学农基地,学校集中组织植树大型活动不现实。

鉴于上述学校绿化现状分析,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今年我中心校的绿化原则是,积极宣传植树绿化家园,并在原有基础上*向精细化提升,向整体合理布局和立体绿化发展。

1、根据我中心校学生不多、占地面积大,但活动空间有限的特点(大部分校园面积已被植被覆盖),在既不影响学生的活动空间,又增加遮荫面积和绿地量上进行设计。

2、学校原有大型乔灌木较多,不宜再种植大型乔灌木,本次以种植攀援植物和阔叶树苗木为主,绿化设计向块状和立体绿化发展。三、具体活动

1、为确保绿化工作适时有效开展,学校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班主任、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中心学校领导小组责令各副组长归校立刻召集各级负责人会议,宣讲本次植树活动方案,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并上报各校具体活动方案和相关材料。

2、强化宣传,增强宣传力度。三所中学通过黑板报、旗下讲话、学校板报、主题班会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宣传,在师生中形成巨大的宣传*攻势,为植树活动做好了充分的舆论准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游港中学。游港中学不仅通过黑板报、手抄报的评比将植树造林的意识深深地根植于学生心中,并且在

学校宣传橱窗和学校网站开辟专栏来介绍植树造林等相关知识,极大地提高学生对植树节的了解和植树的热情。

3、相关植树活动。①班嘴中学团支部组织学生于3月10日下午组织全校团员,在老师的带领下沿着南茅线开展植树造林工作,共栽种杨树180余棵。②中鱼口中学于3月11日组织学生在学校空地开展植树活动,共栽种80余棵,并培植100多盆花卉。*③游港中学后勤组织部分后勤人员沿着学校围墙共栽植爬山虎100棵,蔷薇50余棵、凌霄30余棵。并通过班主任责令学生在家每生完成栽种5棵树木。根据统计,学生在家共栽种树木430余棵。4、植树与环保。开展植树造林等相关活动,都是为了增强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环保意识不上来,植树也将成为一个过程,或只能成为一项无意义的活动。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环保的责任感,我们特开展了相关志愿者服务。如:①游港中学团支部3月9日开展了“保护环境,爱我校园” 学雷锋志愿者活动,40多位环保志愿者走向*游港街道,清除学校周边白色垃圾,宣传环保。②游港中学团支部3月12日继续开展了“情系校园美化,奉献学子爱心”志愿者服务。38名志愿者带着劳动工具,将学校一些卫生死角彻底地清理干净。两次志愿者活动中,志愿者积极主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两次活动也将环保意识根植在学生的心中。

中鱼口团总支本次主题德育活动以植树绿化为载体,使广大学生在参与绿化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增强了绿化意识、环保意识,提高了个人素质,达到了为班级、学校、社会增添绿色,净化、美化环境的目的。这个春天,让我们的绿色校园更美、更和谐!

第9篇:大学生环保意识现状范文

[关键词] 绿色银行;公益活动;运行模式;探析

[中图分类号] F8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4-46-3

Abstract:At present, man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rganizations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launched “green bank” activities in succession. The activi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heir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Better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bank” activities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To make “green bank” activities truly become college students' environmental micro-platform, so that it can get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be full of vitality,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improve the form, content and space expansion of the activities.

Key words:“green bank”;public benefit activities;operation mode;probe

高校开展的“绿色银行”活动简单地说就是“以废换绿”,即高校借鉴银行的储蓄理念和模式,面向师生进行废品回收、储蓄和礼品兑换,同时宣传环保公益,传递低碳理念。通过“以废换绿”,不仅给大学生们的平时生活增添绿意,而且普及了绿色环保理念并带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微环保,营造了和谐、绿色、环保的校园氛围。

1 在高校开展“绿色银行”活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1 在高校开展“绿色银行”活动的可行性

1.1.1 高校废旧物品产量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教育统计,2014中国在校大学生有2 468.1万人。仅就废旧塑料饮料瓶的产量就是一个惊人的数目。据郑州大学环境保护者协会的相关统计:一个中等消费水平,人数约为2万人的高校,春、秋两季每日所产生的废旧塑料瓶数目约4 000个,冬季约1 500个,而夏季最多,约会达到6 000个。所以,一个约2万人的高校中每年所产生的塑料瓶大约为139万个。因此,全国高校每年所产生的废旧塑料瓶量是一个庞大的数目,开展“绿色银行”活动能够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使公益环保理念在高校中蔚然成风。

1.1.2 废旧物品处理简单

目前高校学生对废旧瓶子的处理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当作垃圾丢弃,二是储存后卖给废旧物品回收商。这两种模式前者没有任何利益可取,后者只能赚取少量金额。而“绿色银行”活动可将废旧塑料瓶子变废为宝,最大化地提高废瓶存在价值和拥有者的利益。

1.1.3 高校学生对养护绿色植物兴趣程度高,环保意识比较强

目前,养殖绿色植物在高校学生中渐渐形成一种常态,校园绿色文化的盛行,绿植领养等活动的不断推出也使得绿色植物遍布校园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另外,学生对服务产品需求模式常为高需求,低需要,简单实惠快捷的服务方式更能得到学生的偏爱。“绿色银行”活动是借用银行模式,存入塑料瓶(主要)、废旧书籍、电子设备等废旧品,取出盆栽、学习生活用品、DIY手工艺品等环保品的绿色理财方式,活动形式新颖,契合高校学生的需求特征,吸引性强,为参与者提供一种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形成人人参与微公益的环保风尚。因此,大学生们对参与绿色银行活动的潜在兴趣度极高。

1.2 在高校开展“绿色银行”活动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要“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中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15年1月1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明确指出:“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将极大地拉动对再生资源的需求”。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使消费倾向愈发趋于绿色,消费者更多于喜好低投入高回报。“绿色银行”活动倡导的是一种减少白色污染,提高废旧物品的回收率的环保理念,这是与我国国情以及环保的实际需要相吻合。因此,在高校推广“绿色银行”活动不仅能降低学生参与环保的成本,最根本的还是能让大学生实际行动来,增强环保意识,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

2 “绿色银行”活动在高校实施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2.1 “绿色银行”活动在高校实施取得的成效

2.1.1 学生参与度高

公众参与是当今世界解决环境问题的通行做法,有调查表明,学历高、文化层次高(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城市居民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意愿比较强烈,达到92%。高校学生对环保的认知度达到89.7%。但大多数人目前处于被动参与。在高校由于“以废换绿”的“绿色银行”活动形式简单,不需任何成本,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平时注重将使用过的塑料瓶积攒起来,每次活动都吸引了大批学生参与。如:郑州大学绿色银行活动开展五年以来,已先后有一万多人(次)参与,收集废旧塑料瓶近13万个,兑换盆栽2 100多盆。

2.1.2 环保意识增强

目前的国内市场上,回收废旧塑料瓶的个体户或者公司企业非常多,但他们回收废旧塑料瓶的方法也大多是以现金交易来进行收购,他们无法为人们提供比较有意义的绿色生活方式。“绿色银行”通过以物换物――绿色盆栽进寝室这种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环保理念以及废物利用的意识,不仅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更大的意义在于让节约资源、环保储蓄的意识深入人心,提升绿色储蓄、资源高效利用的意识,并将意识化为行动,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长远计划。

2.1.3 美化校园环境

“绿色银行”活动将校园和寝室中大量的塑料瓶子由环保社团组织集中换购,从一定程度上减轻学校后勤和环卫工人的工作量,更好地维护整洁的校园环境。同时,“绿色银行”活动也使绿色盆栽进入学生宿舍,为学生宿舍增添一份绿色,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地生活环境。另一方面,领养植物的学生也将会了解更多关于植物养护的知识,养成爱护植物的良好习惯。

2.2 “绿色银行”活动在高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1 活动时间固定

由于高校学生自身的学习的特殊性,大多高校开展“绿色银行”活动基本上是在指定时间或是课余时间组织开展,经调查,多数高校每学期定期组织两次“废品换盆栽”活动,这使得活动开展的连续性持续性受到了制约,在校学生不能随时进行兑换。

2.2.2 活动模式单一

尽管各高校“绿色银行”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活动形式上进行着改革和探索。但目前各高校活动开展仅限于在高校校园内由环保社团组织与在校学生面对面直接兑换,在兑换的自由度和空间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无法满足和实现学生们自由便捷地对废旧物品的兑换。

2.2.3 活动力量薄弱

“绿色银行”活动大都是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的公益活动。尽管有高校老师的指导,但在活动中,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开展具体活动。从活动的前期策划、中期组织、后期换兑,均没有企业的参与,显得势单力薄,这样不仅使活动一直停留在一个较为低层阶段,也不利于提升活动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3 高校实施“绿色银行”活动的思考

为使“绿色银行”活动真正成为高校学生的微环保平台,使之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并焕发其勃勃生机。就要在活动的形式、内容和空间拓展上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3.1 建立新的兑换模式

建立以“绿色银行卡――绿色币――绿色平台――绿色快递”为轴线,借用银行模式,存入塑料瓶、废旧书籍、电子设备等废旧品,取出盆栽、学习生活用品、DIY手工艺品等环保品的绿色理财方式,为参与者全方位提供一种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形成人人参与微公益的环保风尚。

3.1.1 设立“绿色币”

“绿色币”是学生积累废旧物品数量相对应的积分,即在绿色银行的“存款”。

3.1.2 建立网上绿色平台

绿色平台是一个类似淘宝的购物平台,学生可持绿行卡登录个人账户在平台上进行等额选购物品。学生平时通过绿色银行项目回收的废旧物品越多,在绿色银行账户存款――“绿色币”也就越多,在绿色平台享有的等级也就越高。通过这种奖励机制,促进更多学生加入到回收塑料瓶的行列,为公益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3.1.3 发展绿色快递

绿色快递是绿色银行活动未来发展中构想的一个特色服务项目。甲校同学存入废旧物品获取绿色币后,进入平台选购物品下“订单”,信息处理后,由乙校合作社团负责通知收件人到固定地点领取绿色快递的方式来送快递。绿色快递并不需要物流公司的介入,省去了中间物流费用和时间,直接以“甲地登记――乙地取出”的模式“快递”物品,参与者通过绿行的绿色快递项目可以给在其他学校的朋友送上一份环保又经济的特色礼品,通过参与绿色快递,传播环保公益理念。

3.2 拓宽兑换物品的品种

在兑换物品的品种是,由原来的“一兑一”模式变为“一兑多”模式进而变为“多兑多”的模式。即兑换模式变为“塑料瓶、废旧书籍、废旧电子设备、纸质盒子废旧玻璃瓶――植物盆栽、学习用品、日常生活用品、绿色环保物品、DIY手工艺品、个性定制礼品”。而新增加的学习生活用品,则会根据同学们的喜爱程度与物品的环保性相结合。

3.3 引入电商合作机制

在未来,绿色平台可以和国内知名电商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合作,将“绿色币”以虚拟货币的概念进入学生中乃至平常百姓家。学生或居民在电商平台兑换成等价的“绿色币”,同时,学生或居民可通过个人账户的“绿色币”在绿色平台甚至淘宝,京东等商城进行等价购物。累计兑换的“绿色币”越多,账户等级越高,就能享有更多的特权,真正让“绿色银行”实现银行职能,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3.4 组建高校“绿色银行”联盟

为进一步创新“绿色银行”活动模式,健全“绿色银行”活动服务体系,提高“绿色银行”活动质量,可在全国各高校组建“绿色银行”联盟,加强大学之间在“绿色银行”活动领域的合作交流,实现校际间的互兑,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活动,交流工作经验,研讨绿色银行活动的发展,联合进行课题研究,打造高校“绿色银行”活动品牌。随着联盟新成员的不断加入,合作潜力和空间会越来越大。

3.5 构建校企合作机制

高校与再生资源公司(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公司(企业)选派员工入驻校园对学生开展的“绿色银行”活动进行指导,并加大对校园“绿色银行”设施的更新和改造,为高校提供技术指导和设施维护及安全的网络技术保障。合作研发绿色网络平台客服、绿色交流平台以及开展公益讲座等。校企合作,将使高校“绿色银行”活动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并产生较强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刘家欣,范银红.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现状及有效途径研究[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3).

[2] 郑州大学GreenBank团队.绿色银行――旧“瓶”新易,“绿”拓未来[R].郑州大学环境保护者协会,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