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食品安全与经济范文

食品安全与经济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安全与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食品安全与经济

第1篇:食品安全与经济范文

总则

第一条 为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预警防控监测的运行机制和救助体系,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处置食品药械突发安全事件,最大限度地消除食品药械突发安全事件带来的危害,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确保人体饮食和用药(械)安全有效,促进食品医药经济的健康发展,制定本方案。

第二条 本预案根据《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和《**省**市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预案(试行)》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

第三条 本预案适用于**市**区行政区域范围内突然发生,造成群体健康损害,或可能构成威胁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药械突发事件的预警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

第四条 **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组织实施《**区食品药品安全预警防控监测方案(试行)》,负责本区药械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现场指挥,负责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综合协调和牵头处置,局内各相关股室队按职责做好相应工作。

第五条 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食品药械突发事件实行监督管理。要贯彻依靠科学技术防范食品药械突发事件发生的方针,实施科学监管。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要加强日常监督、监测和评价,密切关注药械在使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及相关危险因素,促进合理用药,保障人体用药(械)安全有效。

第六条 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控制相结合。建立预警和控制事件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出现食品药械安全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价、早控制”。 食品药械突发安全事件的预防、监测与控制工作实行属地管理。

第七条 根据引发事件的主题不同将食品药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分为三类:一是食品群体性安全事件;二是药品不良事件;三是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四是药物滥用不良事件。根据食品药械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原则上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并实施分级响应。

ⅰ级:特别重大食品药械突发事件

(1)事件危害特别严重,对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造成严重威胁,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的;

(2)超出省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

(3)发生跨地区(香港、澳门、台湾),跨国的食品药械突发事件,造成特别严重社会影响的;

(4)国务院认为需要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负责处置的。

ⅱ级:重大食品药械突发事件

(1)事件危害严重,影响范围涉及省内2个以上地(市)级行政区域的;

(2)出现食品药械群体不良反应的人数超过50人,且有特别严重不良事件(威胁生命,并有可能造成永久性伤残和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发生,或伴有药械滥用行为;

(3)出现3例以上死亡病例;

(4)省人民政府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其他重大食品药械突发事件。

ⅲ级:较大食品药械突发事件

(1)事件影响范围涉及市辖区内2个以上县级行政区域,给人体饮食用药(械)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

(2)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群体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已知发生率2倍以上;

(3)发生人数超过30人,且有严重不良事件(威胁生命,并有可能造成永久性伤残和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发生,或伴有滥用行为;

(4)出现死亡病例的;

(5)省级(含省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其他较大食品药械突发事件。

ⅳ级:一般食品药械突发事件

(1)事件影响范围涉及县(区)辖区内2个以上乡镇,给人体饮食用药(械)安全带来危害的;

(2)造成伤害人数在30人以内,无死亡病例报告的;

(3)市级(含市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其他一般食品药械突发事件。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第八条 **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领导全区食品药械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事件发生后,局成立指挥部,在市指挥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处置工作。指挥部由区食品药监局局长任指挥长、分管副局长任副指挥长,成员由食品安全协调监察股、药品器械监督股、食品药品稽查大队、办公室负责人组成,负责事件处置的领导、组织与协调。职责如下:

(1)迅速组织应急处置工作组赶赴事发现场;

(2)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3)会同有关部门采取紧急控制措施。对发生人员伤亡的食品药械突发事件,协助医疗卫生部门做好医疗救治工作;对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及有关证据材料,依法采取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

(4)做好引发不良事件的食品、药品或医疗器械的取样、留样和送 检工作。

第九条 下设机构与职责:

(1)食品安全协调监察股

协调辖区内有关部门承担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监测与评价工作;收集、汇兑、上报辖区内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信息,分析、预测食品安全评估和预防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风险。

(2)药品器械监督股

对药品不良事件组织调查、确认和处理;传达指挥机构的各项指令,协助指挥机构组织应急预案的实施;组织对有关药品经营企业的监督检查;负责收集、核实、初步评价不良事件,并按要求向市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分中心报告;配合食品药品稽查大队对已确认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并决定采取停止销售、使用等紧急控制措施的药品或医疗器械组织部署市场监控;向区指挥机构汇报事件情况,提出处置建议和应急措施。

(3)食品药品稽查大队

对药械突发事件中涉及的假劣药品、医疗器械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协助指挥机构组织应急预案的实施;对已确认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并决定采取停止销售、使用等紧急控制措施的药品或医疗器械组织部署市场监控;向区指挥机构汇报事件情况,提出处置建议和应急措施。

(4)办公室

传达指挥机构的各项指令,协助指挥机构组织实施应急预案;负责通讯、交通工具、经费和后勤保障工作;负责向上一级应急指挥机构提供新闻信息。负责有关应急处置文件、新闻稿的审核,负责提供法律、法规支持

第三章 监测、预警与报告

第十条 食品、 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医疗卫生机构和戒毒机构发现食品药械突发事件时,应立即向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区卫生局报告,不得瞒报、迟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

第十一条 药品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站组成我区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体系;

第十二条 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加强食品生产加工、餐饮服务环节监管,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的日常监管,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信息数据库和信息报告系统,通过日常监管和对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信息分析,做好食品药械突发事件的预警工作。预警级别参照第七条分级方法,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标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级预警。同时,在接到上级有关部门、毗邻市(区、县)有关部门、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预警通报后,实施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安全预警。

第四章 应急处置

第十三条 任何事件发生后,**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以保护人体生命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为根本原则,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进行先期处置。先期处置包括:1、立即着手开展调查,将事件情况报告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向有关部门通报有关情况;3、协助卫生、公安等部门做好救治和维护社会稳定;4、做好有关资料、证据的收集和保护;5、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事态扩大;6、做好上级指示的其它工作。

第十四条 根据事件分级,由高到低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级应急响应。按照分级处置原则,省、市、县(区)根据食品药械突发事件的不同等级,启动相应预案,作出应急响应。高层次事件应急响应启动后,低层次应急响应自然启动。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由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上应急指挥机构启动应急预案,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同时启动应急预案,在上级的指挥下,做好应急工作;一般(ⅳ级)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实施应急工作;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同时启动应急预案,在市局的指挥下,做好应急工作。在区内发生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预案后,**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启动应急预案程序:

1、立即组织人员赶赴事发现场,对所涉食品药械经营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做好以下工作:①依法责令立即暂停生产、经营、使用该食品、药品或医疗器械;②依法封存所涉食品、药品或医疗器械;③协助卫生、公安等部门做好救治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④做好有关资料、证据的收集和保护;

2、立即会同**区卫生局组织核实以下情况:事件发生地、事件、不良事件表现,发生人数和死亡人数;食品、药品或医疗器械名称、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生产日期,在本行政区域的销售、使用情况,并向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卫生局以及市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分中心报告;麻醉、精神药品群体滥用事件,会同区公安部门调查并报告市公安局;涉及疫苗接种的,及时与区疾病控制中心沟通;

3、监督实施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采取的紧急控制措施,对已经确认为假劣药品、医疗器械违法行为引起的不良事件依法进行处理;

4、向区人民政府汇报并向有关部门通报有关情况。

第十五条 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医疗卫生机构在24小时内填报《药品群体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或药物滥用监测调查表或《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表》,同时按要求向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送有关资料。

第十六条 食品、药械突发事件得到有效控制,住院病人不足5%,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应急指挥机构应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经论证确无危害和风险后,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其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事件,由省人民政府以上机构宣布应急响应结束;较大(ⅲ级)、一般(ⅳ级)事件,由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做出。

第五章 后期处置

第十七条 对违反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由相应职能部门进行查处,对违反《药品管理法》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药品或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由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依法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协助有关部门、单位恢复正常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监督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事件发生责任单位实施整改,及时跟踪、通报整改结果。

第十八条 对事件预防、报告、评价、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的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九条 事件处置工作结束后,应总结分析应急处置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应急处置工作建议,完成应急处置总结报告,并报送上级部门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条 保障监督、监测网络有效运转,负责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群体不良事件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和传递等工作;向社会公布电话、网址等,方便公众及时上报发生的事件;建立完善部门间信息沟通方式,保证及时互通事件信息;启动应急预案后,监督、监测网络应落实专人24小时值班,确保信息通畅。

第二十一条 组成由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人员、专家等组成的应急处置队伍,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技术鉴定和现场处置设备,保证食品、药械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赶赴现场,及时开展事件处置与技术鉴定。

第二十二条 建立和完善本单位开展应急工作所需要的物资、设施和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机制,防止被盗用、挪用、流散和失效,物资缺失或报废后必须及时补充和更新;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药品、医疗器械的生产和储备工作。

第二十三条 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应急体系建设和日常工作经费区财政承担。所需经费列入区人民政府财政预算,由财政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同管理,以保证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十四条 要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开展食品、药械突发事件应急常识,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风险和责任意识,使公众能正确对待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促进合理用药,避免、减少和减轻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引导媒体正确宣传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避免引发恐慌;要组织开展药械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应急处理水平和应对药械突发事件的能力;要组织本行政区域的食品、药械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练,并对演练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估,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各单位报送资料要求:

(1)药品经营企业:

事情发生、发展、处理等相关情况;

药品说明书(进口药品需提供国外说明书);

质量检验报告;

是否在监测期内;

⑤典型病例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

⑥报告人及联系电话。

(2)医疗卫生机构:

事件描述:

发生时间、地点、涉及药品、医疗器械名称、批号、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主要表现、诊治过程、转归情况、在该地区是否为计划免疫药品;

典型病例详细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

报告人及联系电话。

第二十六条 **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定期组织对本预案进行评审和调整。本预案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所涉及的机构和人员发生重大改变,或在执行中发现重大缺陷时,由**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及时组织修订。

第2篇:食品安全与经济范文

[关键词] 食品贸易;食品安全;改革开放;竞争力

中国是一个食品生产和食品消费大国,食品工业是对外开放较早的行业。改革开放30年来,

中国食品工业增长迅速,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逐渐上升,有效地参与世界食品资源配置战略,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中国不断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制度,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和标准体系建设,对食品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推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食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有效地增强了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作为世界贸易大国,中国在食品安全控制和促进全球食品贸易健康发展方面正在做出不懈的努力。

一、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

与食品安全体系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食品工业,制订了一系列支持食品工业发展的政策,促进食品工业的发展,使食品工业形成门类齐全、技术不断进步、产品et益丰富、运销网络较为通畅的生产经营体系,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大产业。中国食品贸易发展迅速,出i:1食品安全程度也大幅提高,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和外汇。截至2007年底,中国共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4.8万家,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食品工业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WWw.133229.Com

1.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不断增强

本文采用国际通用的考察贸易竞争力的指数:世界市场份额(wms)、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以及产业内贸易指数(gl)来分析改革开放30年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的变迁。

从世界市场份额考察,中国食品出el的绝对贸易额呈逐年上升趋势,世界市场份额的变化比较平稳。1985年中国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为2.13%,此后缓慢增长,1990年上升至2.49%,2000年。2002年均维持在3%以上,但是2003年开始又有所下降,到2005年跌至3.61%,2006年略有上升,为3.69%。与此同时,食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1986年食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17.08%,此后不断下降,1990年为12.67%,2000年降至5.44%,2006年进一步降为2.88%,低于同期世界食品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水平。这与中国世界市场占有率的逐年上升并不矛盾,因为世界市场占有率的上升只说明中国食品出口相对于世界食品出口的上升,并不能说明中国食品工业与国内其他产业相比更具有竞争优势,同时这也与技术含量高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拉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商品以及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长缓慢的现实相符。

贸易竞争力指数(tc)主要从产品进出口的数量来分析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具有简单、直观、明了等特点,能够快速反应产品在某一时点或连续某一阶段的竞争力变化。考察

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可以发现,中国的食品贸易竞争力整体水平不高,并且正在呈现逐年下降趋势。1985年,1989年间,中国贸易竞争力指数不断下降,从0.42降至0.15,1990年开始回升,从0.26升至1993年的0.54,为历史最高水平,1994年以后又开始下降,到2004年出现负值,2005年仅为0.07,2006年略有回升,为0.1。从中国食品出口与进口贸易额的差额来看,中国是食品的净出口国,除2004年外,1985年一2005年间中国食品贸易差额均为顺差,其中1994年最高,食品贸易顺差达到71亿美元,到2005年降至30.94亿美元,2006年食品贸易顺差为49.47亿美元。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一国总出口中某类产品所占份额相对于该产品在世界贸易总额

中所占比例的大小。1985年一1991年间,中国食品rca指数大于1.25,中国出口食品具有较强竞争力,但是1992年以后,中国食品贸易rca指数逐年下滑,1998年以后低于0.8,国际竞争力很弱,并有继续降低的趋势。2001年中国食品rca指数降为0.7437,2002年~2006年分别降为0.6804、0.6030、0.5117、0.4946和0.4608。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

或地区间形成的双向流动。国际上最常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是格鲁贝尔一劳埃德指数(简称gl指数),gl指数越小,表明产业间贸易比重越小;gl指数越大,表示产业内贸易比重越大。采用gl指数公式计算中国产业内贸易指数可知,中国食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是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的。20世纪80年代基本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进入90年代产业内贸易指数不断增高,2001年为79.41,2003年为87.51,2004年、2005年、2006年均高出90的水平,产业内贸易特征非常明显。

2.中国食品贸易的世界地位不断提升

全球食品产业主要集中在美洲、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规模化和集中度突出。

随着食品贸易格局由传统格局向现代格局的转变,发达国家在食品贸易格局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目前世界十大食品出口国为:美国、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中国、意大利、加拿大和英国;十大食品进口国为: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和中国。中国是唯一进入食品进出口贸易额前十位的发展中国家。

从世界市场份额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计算,在十个国家中美国的出口食品

世界市场占有率始终排在第一位,荷兰在国际市场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从2000年开始,超越法国成为世界第二大食品出口国,法国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居第三位。中国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变化幅度也不大,始终介于2%。3.3%之间。

从tc指数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美国的tc指数水平较低,从

1990年的0.17下降为2006年的一0.07。这是因为美国在大量出口食品的同时,也大量进口食品,2002年出现食品贸易逆差,2005年的逆差为111.75亿元,美国从而由一个食品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中国、法国、加拿大均为世界食品净出口国。

从食品出口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1990年一

2006年期间,美国食品出口rca指数一直保持在0.9~i.2之间,贸易竞争力水平一般;荷兰食品的rca指数较高,介于1.8—2.2之间;法国rca指数均高于1.4,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中国rca指数由1990年的1.38跌至2005年的0.49,贸易竞争力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这与食品出口在中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相吻合。

从食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美国、西班牙、中

国均属于食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水平较高的国家。以2006年为例,美国食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为92.59,西班牙为96.67,中国为90.26;法国、加拿大、意大利次之(见表1)。

3.中国食品贸易结构多元化并呈现较高集中度

中国食品出口贸易结构变化的特征表现在各类食品贸易的规模和比重的变化上。根据wto

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从1995年~2005年各类食品的贸易规模和比重变化上来看,

增减变化的趋势和幅度差异均比较大。1995年水产品出口规模位居第一位,出口占比29.2%;其次是畜产品,出口占比为25.16%;蔬菜出口为第三位,出口占比19.17%;水果的出口占比为5.08%。到2007年,水产品出口仍居第一位,出口占比33.29%,蔬菜出口上升到第二位,出口占比21.27%;畜产品出口下降为第三位,占比为13.80%;水果出口跃居第四位,占比为12.78%;粮食出口占比从1991年的1.17%上升为2007年的7.59%。茶叶和坚果的占比比较稳定,但是干果的占比呈不断下降趋势。

中国食品进口结构变化较大。1995年食用油籽仅占中国食品进口的1.14%,到2007年,

占比已经高达37.2%,贸易规模居中国食品进口第一位;植物油进口占比较为稳定,1995年为25.38%,到2007年下降为20.89%,居食品进口第二位;畜产品1995年进口占比为15.36%,2007年为20%,居第三位;粮食进el曾居中国食品进口第一位,但是到2007年已经降至第六位,占比从1995年的37.69%下降为2007年的1.66%,是波动最大的进口食品。

4.中国食品贸易地区分布较为集中

中国食品出口到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主要出口市场相对较为集中。从地区分布

看,亚洲始终是中国食品最大的出口市场。2005年亚洲市场占中国食品出口总额的67.84%,2006年为62.69%,2007年为60.83%;欧洲是中国食品第二大出口市场,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占到中国食品出口总额的14.7l%、16.3l%和18.11%,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北美洲为中国食品出口第三大市场,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占中国食品出口总额的11.86%、13.76%和13.59%,也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出口市场较小,三个大洲合计占中国食品出口的5%左右,未来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从单个出口市场考察,2005年.2007年日本、美国、香港、韩国和俄罗斯始终位于中国内地食品出口市场的前五位。五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合计占中国食品出口的57%。从出口的国家

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分布看,2005年。2007年日本仍位居中国食品出口市场第一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23.85%;欧盟(25国)居第二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13.44%;美国居第三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11.97%;东盟(10国)居第四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10.63%;韩国居第五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9.82%。日本、欧盟、美国、韩国是中国食品的四大出口市场,其出口额在2007年合计占中国食品出口的59.41%,说明中国出口市场集中度很高。

5.中国食品工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中国食品工业开放较早,吸引外资较为广泛,外资进入形式多样。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鼓励国内食品企业以合资、合作、补偿贸易等形式参与国际贸易,同时还接纳了部分行业的跨国公司以独资的形式进入中国。在这种政策支持下,食品工业成为吸引外资的重点行业之一。此后,随着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入世贸组织,跨国食品公司来华设厂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并普遍开始采取长期战略、全国战略和本土化战略,着眼于在中国境内的整体布局和长远发展。位于全球食品工业前50位的大型跨国公司大多已在中国各地区设立了合资公司、独资公司、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等经济、技术机构。中国食品加工业对外联系的提高反映了食品加工业国际化的趋势,同时也反映了在资源和市场两个方面,食品工业对国际经济环境依赖性的增强。

6.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体系不断完善

中国政府一直把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摆在重要的位置。中国不断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

制度,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和标准体系建设,对食品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推行食品安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进出1:1食品安全法规体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8部法律、《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等8部法规、《进出境肉类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等18个部门规章、国家食品标准1800多个(其中强制性国家食品标准634个)、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近746个,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中国非常重视食品出iz:l安全的管理问题,食品出口需经过五个步骤:对出口食品的原料种植、养殖基地实施备案管理;对出口食品的生产企业实施卫生注册制度;在生产过程当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口食品的生产过程实施全过程监控;出el食品还要按要求加贴符合要求的标签或标识,以便进行追溯或对问题产品的召回;在出口前,中国还要逐批进行检验,合格的才可出口。如果进口国有要求的话,还会为食品出具官方证书。无论是在产品的生产、流通、进出口等各个环节上,还是在立法、执法、监督、管理等各个方面,中国都采取了非常负责任的态度,建立了从食品生产到出el的全过程管理体系。

中国与有关国家建立的食品安全合作机制在促进双边和多边食品安全合作、保证进出口食品

安全、解决各方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的前景展望

根据wto公布的世界货物贸易数据,1980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为2238.32亿美元;1990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达到3155.59亿美元;1995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达到4526.85亿美元;2003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达到5514.96亿美元;2004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6000亿美元大关,达到6321.91亿美元;2006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7000亿美元,达到7548.37亿美元。庞大的世界食品贸易规模、富有潜力的世界食品市场前景、食品贸易的迅速增长,为包括中国在内的wro成员国的食品出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食品工业将逐步进入加速成长期的中期阶段。这主要是由于国际国内食品需求量持续增

加,尤其是中国居民收入由较低水平进入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食品工业的产值、从业人数及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都将不断增加。中国食品贸易状况取决于食品工业的发展,因此,未来应从食品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关联度加强、产品结构优化和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等方面发力,来进一步提升中国食品贸易的竞争力。

1.中国食品工业产业结构优化

中国现行食品工业体系中。属于嗜好类产品的烟草加工业的比重较高,特别是利税比重很

高。将食品属性很弱的烟草加工业包含在食品工业体系内,因其利税等经济效益指标贡献很高,抬高了以平均值衡量的食品工业的经济效益水平,掩盖了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经济效益偏弱的现实。如果将烟草加工业排除在外,食品工业的地位和经济贡献将明显降低。食品工业的经济贡献过度依赖嗜好类的烟草产品支撑,反映了我国食品工业结构欠佳。

未来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包括粮食加工业、食用植物油加工业、果蔬加工业、肉类

加工业、水产加工业、乳制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制糖工业等行业。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构建食品工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发展食品装备制造业、建立现代食品物流体系、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比重不断增大,将促使食品工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包括膜分离技术、微胶囊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微波技术、超高压杀菌技术、冷冻干燥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在内的食品高新技术能够不断开发出新食品材料,实现食品营养质构的人工重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与食品工业紧密相关,将成为中国未来食品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2.中国食品工业与前后向产业关联度增强

食品工业的发达程度取决于产业链各环节的竞争力,它不仅取决于食品工业本身的企业组织效能和技术研发能力,还取决于前向的投入原料的农业、投入生产设备的装备制造业以及后向的包装、运输、储藏、销售等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中国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涉及多个产业部门。原料生产、食品加工和制造以及食品流通和消费分散在各大产业中。食品工业布局与农业生产布局衔接不紧密,农业生产与食品加工生产互为促进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造成原料供应与食品工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是3:1,中国仅为0.5:1;发达国家深加工用粮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在70%以上,中国则只有8%。未来国际食品市场竞争的核心将集中在加工业的规模和科技水平方面,即通过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来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为此,就需要推进规模化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发展食品加工业,建立现代食物产业,在大力发展优质食物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人工种植养殖的各种初级农产品资源,拓宽加工范围,开拓加工领域并积极开发野生资源。同时,还要加强食品加工业与金融、保险、信息、运输等相关产业的有机联系和协同效应。

3.中国食品工业产品结构优化

中国食品消费已经由量的追求转向对质的追求,向质量、营养、方便、安全的目标转变,食

品消费结构变化加剧,对食品制成品的需求迅速上升。食品生产企业必须牢牢把握新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变化趋势,顺应消费市场的需求,制订既有前瞻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

中国食品工业中食物资源粗加工多,深加工和精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正处于成长期。目

前中国加工食品占消费食品的比重仅为30%,远低于发达国家60%至80%的水平。优化食品工业产品结构,提高居民食品制成品消费水平,向精深加工发展,进行多品种、多层次、高附加值的加工,使加工食品方便化、适用化、系列化、多样化。运用新技术大力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不同消费者饮食特点的传统食品,实现传统食品现代化,现代食品国际化。畜牧、养殖、采集、水产等劳动密集型食品产业,中国特有的可食资源、地方特产禽畜、果蔬、黄酒、白酒等特色资源食品产业,中国烹饪餐饮产品、保健食品、名优食品等风味食品产业,均具有独特优势,具有较好的贸易增长前景。食品业应注重对国际市场的分析和跟踪,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改变和增加花色品种,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更应加强食品安全,带动多类食品产品提高质量、档次,增强中国食品在国际市场的贸易竞争力。

4.中国食品工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

中国食品工业的生产集中度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中小企业比例高,技术水平低,同质化

严重,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狭小。食品行业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有限,主要从事食品生产活动,缺乏研发机构和经费投入。随着行业整合及行业成熟度的提高,行业利润向大企业迅速集中,行业龙头企业将担当起行业资源整合的重任,积极适应消费升级、注重品牌培育、渠道建设与管理绩效持续改进的中国本土优势食品企业。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食品加工企业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上面临着发达国家食品加工业的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中国食品业需要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食品企业和产业集群。

三、完善食品安全体系。

提升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关注食品安全,目前,除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的《国际推荐操作规程:食品卫生的通用原则》及其附录《haccp体系及其应用准则》以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于2005年制定并颁布了描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使用指导标准——is022000:2005标准。争夺食品安全国际标准主导权成为发达国家的战略选择,发达国家在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和修订方面,积极争取承担起草工作,以保证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充分体现本国利益。各国政府制定和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标准f3趋严格,但是在具体内容上各国还是存在巨大差异性。这些差异既有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也反映出各国在风险意识、科学传统、地理环境等因素上的差别。不同的食品安全

标准在国际贸易环境下难免导致贸易冲突。食品安全标准不断趋严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食品出口的最大障碍。

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科学、高效的国家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是未来进一步提升中国食品

贸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中国食品安全立法既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兼收并蓄国外先进的立法经

验和知识,包括世界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立法的先进思想和理念,食品安全国际组织的指南或示范性标准,以及wto/sps和wto/tbt协议,加快食品质量安全法规以及配套法规的规章起草,依法管理食品生产经营和进出口,监督食品质量,制定无公害食品生产和消费的政策。

2.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

中国政府应加快食品安全标准的修订进程,增强制标的科学性,推动标准的国际化进程,更多地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建立完善食品生产加工标准体系,从源头抓起,把生产、加工和出口等主要环节全部纳入标准化控制;建立食品市场准入门槛,确保产品质量适应目标市场要求;健全食品质量检验检测和监控体系;建立食品出口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降低检验检疫管理风险及提高产品质量信誉;做好质量体系和环保体系等认证工作,确保出口食品质量等。

3.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中国应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建立食品安全与食品贸易的tbt/sps预警机制,完善的预警机制包括检验检疫信息收集、传播、决策、反馈系统。通过建立国内外技术法律、法规、标准及合格法定程序数据库、wto/tbt、sps通报评议数据库、出口企业及产品数据库、专家数据库和典型案例数据库,实现查询、通报、评议、预警和咨询五大功能,使食品出口企业可充分利用该网络平台,方便快捷地了解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技术标准、技术法律、法规、技术政策、标准结构的变化动向和国际上技术壁垒的最新动态等信息,对wto成员国特别是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有关措施、标准和合格评定的信息进行系统全面的收集、研究和咨询,为国内企业争取更多更好的国际发展空间。

4.严格把关,保障进口食品安全

中国各级检验检疫部门应全面加强进口食品的风险分析工作,严格对出口国的食品安全体系进行评估。进一步规范进口食品、动植物产品检疫审批工作。加强口岸能力建设,提高进i:1食品的检验检疫水平和执法把关能力,对大宗、重点食品要实施进口食品安全监控计划。加强对进口食品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敏感食品的非法入境行为,查堵非法入境食品的销售渠道。

5.增强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贸易争端处理能力

中国政府应尽快具备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争端处理能力,善于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根据

wto/sps协定,有效地排除贸易障碍,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中解决纠纷,维护中国的贸易利益。

6.积极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活动.加强食品安全国际合作

食品贸易的增加将会促使食品监管部门对外交往增加,食品安全领域多边、双边国际交流与

合作增加。中国政府应积极参加各类国际食品安全组织活动,特别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在采取国际标准的同时,应尽力争取将本国已具有优势的项目标准纳入到国际标准中去,使国际标准尽量反映中国的意见和要求。同时应注重食品安全的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技术专家参与各类食品安全技术培训、研讨、交流和水平比对等活动,并欢迎国外技术专家来访、学习和培训。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贸易大国,中国应通过保障食品安全,不断提升食品贸易竞争力,更好地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立才,黄祖辉.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农产品和食品贸易关系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1).

[2]白丽,马成林.世界食品体系的结构性变动与各国的食品安全控制行动[j].中国标准化,2005(11).

[3]王金玉.国际标准竞争的态势及中国的对策[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5(10).

[4]鲍晓华.wto.tbt/sps制度框架和中国产业安全[j].经济管理,2005(23).

[5]陈卫平,侯晓霞,王长春.中国加工食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与决定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4(9).

第3篇:食品安全与经济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物联网技术;数据关联;安全预警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6)03-00-02

0 引 言

食品安全溯源通常是对包括食品生产、存储、运输、销售在内的多个环节进行食品信息的收集、转换和分析,从而实现对食品安全追溯信息的有效管理。通常有两种溯源情形,其一是从生产源头至最终消费者之间的溯源,亦称为“正向溯源”;其二是从最终消费者到生产源头的溯源,亦称为“逆向溯源”[1]。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为基础构建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可以有效掌握食品的营养信息、 生产过程信息、产地信息,对于发展安全的食品产业链条和建立覆盖全面产业链的安全溯源系统具有重要支撑作用[2]。无论采用哪种溯源方式都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的支持,当前日新月异的RFID技术、二维码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迅猛发展的通信网络给食品溯源系统的推广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温希军等结合新疆畜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深入研究了物联网技术在动物屠宰加工管理系统中的应用[3]。陈希文等研发了基于物联网系统的农畜产品可追溯的信息代码转换数据库和软件系统[4]。孙书谨等根据蔬菜培植与加工环节的特点,设计了基于RFID技术的蔬菜食品安全溯源系统[5]。卢磊等深入研究了追溯系统中RFID中间件的设计,实现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蔬菜追溯系统[6]。王成瑞等针对食品溯源的需求,提出了一种浏览器与服务器之间通信的流程,并在嵌入式网关中实现Web服务器的功能[7]。本文在这些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了食品溯源系统架构和无源RFID识别系统的基本原理,并详细阐述了一种数据融合技术在食品安全预警中应用的方案。

1 食品溯源系统架构

近年来,食品溯源系统在农畜产品、蔬菜供应等方面已经得到了规模化应用。现阶段由于成本等因素的制约,在大部分系统中采用二维码与RFID标签相结合的溯源方式。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访问食品信息溯源系统数据中心获取食品相关参数。而在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厂家通过打印二维码在产品包装上,或装箱时用RFID标签同步记录食品数据,并在打印编码、录入信息、扫描条码的同时将相关数据上传至服务器,其架构如图1所示。

2 无源RFID识别系统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在物资标识和定位方面已有规模化应用。当前在食品安全溯源系统中主要应用在食品运输过程及存储的清点和统计分析方面通过自动识别建立紧密的逻辑联系,实现对食品信息的智能化管理。无源RFID识别系统可分为三个部分,即阅读器、天线和电子标签。电子标签具有独一无二的编码,附着在物品上以自动辨识与追踪该物品。天线用于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信号并进行传输。阅读器读取电子标签内的特定编码信息,并将编码信息传送至后台系统进行数据处理。无源RFID识别系统的组成如图2所示。

3 基于添加剂数据关联的预警功能

现有的食品安全研究大部分集中在食品监控技术上,大多直接使用 RFID技术设计追溯功能,却缺乏食品自身属性与种类属性间关系的描述模型[8]。食品安全预警的假设:当某类食品中不合格产品数量较多时,显然该类食品问题严重程度较高。添加剂作为导致食品不合格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食品关联分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以“二氧化硫超标”食品安全问题预警举例说明基于添加剂数据关联预警的有效性。当发现某食品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硫超标”时,就要分析同生产厂家的哪些其它食品可能也会有二氧化硫超标的问题。添加剂二氧化硫的使用范围有:经表面处理的水果干类、蜜饯凉果、干制蔬菜或蔬菜罐头、干制的食用菌、腐竹类、坚果与籽类、糖果等众多种类。

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通过技术手段发现哪些添加剂会产生二氧化硫成分,而哪些食品用到了这类添加剂。进行数据关联分析时不同食品根据所属类别归类构成树型模型,一种食品类别只属于一种父类别。食品抽检结果加入DAG (Directed Acyclic Graph)图,即可形成 DAG 图的叶子节点。根据引发食品问题的不同,叶子节点按照不同的规则分类,叶子节点随着引发的食品问题动态生成无向关联边,并形成各节点间的相对关联度。

若检测到食品问题是食品节点2中二氧化硫超标,则基于食品节点添加剂相似度聚类,抽检食品类别可限定为含有二氧化硫物质的聚类{2、3、5、6、7},如图3所示。基于食品类型生成树型模型,并基于添加剂的属性生成关联边,在检测到某类食品不合格原因时能关联查找同加工厂的哪些同属食品也有可能出现添加剂超标,并进一步调研确认,从而实现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及时预警。

4 结 语

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食品安全防控能力构成了新的挑战。本文在分析食品溯源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添加剂数据关联食品安全预警功能,对提高现有食品溯源系统的实用性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榆辉,余永成,蔡水狮.RFID 技术在食品安全溯源方面的应用[J].现代视频,2015 (X2):54-56.

[2]缪t晟,吴华瑞,朱华吉,等.城市食品安全体系智能溯源终端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5,36(3):641-646.

[3]温希军,陈新文,王琼,等.动物屠宰加工管理系统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3,3(4):81-83.

[4]陈新文,温希军,王琼,等.基于物联网的畜产品溯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2,2 (6):28-30.

[5]孙书谨,陆安江,张正平.基于 RFID技术的蔬菜食品安全溯源系统研究[J].世界农业, 2012(12):77-80.

[6]卢磊,张峰.基于物联网的蔬菜可追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设计工程,2011,19(7):19-22.

第4篇:食品安全与经济范文

>> 浅议博弈论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合谋博弈分析 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静态博弈分析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信号传递博弈分析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与博弈的初步分析 基于诚信视角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博弈论探究 论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北京模式 食品安全监管的问题与措施分析 基于博弈论的会计监管分析 论食品安全研究引入博弈论的必要性 基于博弈视角的牛奶质量安全监管分析 基于信息技术实现食品安全监管 博弈论视角下的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分析 国内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分析 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与对策分析 食品安全监管瓶颈分析及对策研究 食品安全及安全监管 论网络舆论监督对食品安全监管的作用 论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政府信息公开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周洁红,钱峰燕,马成武.食品安全管理问题研究与进展.农业经济问题,2004.4.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4.3.

[4]谢敏,于永达.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1.5

[5]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

[6]薛庆根等.美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体制改革,2006.

[7]王浩.供应链结构特征、机制设计与产品质量激励[J].中国工业经济,2010.8.

[8]肖志兴,胡艳芳.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激励机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1.

第5篇:食品安全与经济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犯罪;公共安全;生产经营;财产刑;立法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9-0164-02

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是一类犯罪,并不是一个具体罪名。本类犯罪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包括两个罪名,即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与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广义的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还涵盖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非法经营罪、虚假广告罪、食品监管渎职罪等。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狭义的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立法缺陷与不足,并提出立法完善建议。

1 调整罪名的体系定位

狭义的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不但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而且还严重地侵犯了不特定或特定多数人的生命与身体健康安全。犯罪的主要客体决定着犯罪在刑法分则体系中的归属。现行《刑法》将本类犯罪规定在分则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而非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中,显然立法者认为本类犯罪侵犯的主要客体是市场经济秩序而非公共安全。但这种划分未必合理。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一个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无疑属于公共安全的范畴。从客体的本质属性上看,两罪与放火、爆炸、决水、投放危险物质罪等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相比并无二致,即都侵犯了不特定多数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不管是基于质的考虑还是量的考虑,消费者的人身安全都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更为重要。食品安全犯罪危害的群体很广,社会危害极大,所以对其犯罪的界定应该与普通犯罪区分,将其列入危害公共安全罪更合适。[1]

此外,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是典型的经济犯罪,属于行政犯范畴,故各国刑法通常都是将其规定为实害犯而非危险犯。而我国《刑法》将狭义的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规定为行为犯、危险犯,显然这种立法设计在学理逻辑上存在严重矛盾。还有一点,我国《刑法》对生产、销售有害有毒食品罪规定了死刑。在当今世界各国废除经济犯罪死刑已达共识的情况下,如果仍然将食品安全犯罪作为经济犯罪加以规制,势必会陷入应否废除食品安全犯罪死刑设置的两难局面。[2]因此,调整食品安全犯罪在刑法体系中的地位,将其由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调整到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中,还可以妥善地解决上述难题。

2 扩充行为类型的范围

《食品安全法》规制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包括生产、经营和安全管理三种类型。而《刑法》规定的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仅规制生产和销售行为。相比之下,《刑法》规制的行为类型比较狭窄,规制的范围并不周延。《食品安全法》将食品经营行为界定为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环节,主要包括运输、储藏、销售等行为。申言之,经营行为是由一系列的行为组成的,包括货物的采购、销售、运输、储存、管理等方面的活动。可见,销售行为仅仅是经营行为中的一种,二者在逻辑上属于种属关系。[3]显然,经营的范围比销售更为广泛,两者不是可以随意替换的同一概念。此外,违反《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采购行为、检验行为和储存行为对食品安全也可能造成严重危害,但《刑法》并未对上述行为作出相应的规制,这必然会导致犯罪的行为类型不周延,不利于严惩现实中种类多样化的食品犯罪。[4]综上,有必要将《刑法》第143条、第144条规定的“销售”改为“经营”,从而实现《刑法》与《食品安全法》的有效对接,严密刑事法网,避免刑法规制上的漏洞。

3 修改犯罪既遂形态的标准

《刑法》将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规定为危险犯,而将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规定为行为犯。可见,后罪的入罪门槛明显比前罪低。这种立法设计所带来的弊端十分明显:一方面,二罪的社会危害性并没有太大差别,故不宜在犯罪形态上作区分;另一方面,实践中,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的犯罪数量与比例远远大于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因危险状态难以确证,造成实践中司法机关对大量的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的违法犯罪分子,要么惩治不了,要么轻描淡写,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该类犯罪分子,不利于严惩和打击此类罪犯。[5]因此,有必要将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由危险犯改为行为犯。

4 增设过失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

《刑法》规定的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中,除了食品监管渎职罪属于过失犯罪之外,其余均为故意犯罪。对于过失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行为,司法实践中或以法无明文为由不追究刑事责任,或以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过失犯罪论处,甚至降低证明标准直接以故意犯罪定罪处罚,司法适用十分混乱,不利于对食品安全犯罪的有效预防与惩治。现代风险社会面临的危险具有不确定性、潜在性、隐蔽性等特点,如果刑法仍然坚持故意危险犯的立法模式,必将无法妥善应对现代社会存在的各种风险。事实上,在各国的刑法立法中,都不同程度地对关系到社会公共安全的犯罪规定了过失危险犯,美国甚至在涉及食品、乳制品、药品、酒类等方面还规定了严格责任。[6]笔者认为,我国《刑法》是否应当在食品安全犯罪中引入过失危险犯、严格责任有待进一步探讨,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刑法》仍旧恪守故意犯罪这种单一立法模式,显然不利于有效应对食品安全犯罪的严峻态势。如果将食品安全犯罪的主观罪过扩展到过失,那么对食品安全犯罪的惩治将更加全面、有力。因此,笔者建议,有必要在《刑法》中增设过失类危害食品安全罪的条款,完善我国刑法危害食品安全的罪名体系,有效规制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行为。

5 细化并加大罚金刑的惩罚力度

现行《刑法》对狭义食品安全犯罪罚金刑的配置模式是“并处罚金”。这种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差,导致在司法实践中罚金刑的适用完全根据法官的自由裁量,显然存在诸多弊端。要想充分发挥罚金刑的作用,必须细化并加大罚金刑的惩罚力度。为体现与《食品安全法》的对接,笔者认为可以效仿该法对行政罚款的规定,完善食品犯罪罚金刑的设置。《食品安全法》第85条规定:“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2千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了罚款的适用标准,并规定了罚款的最低限额,以此克服货值金额比较少的情形下罚款力度不够的弊端,充分体现了对食品的违法生产经营者的严惩。因此,《刑法》也应当明确罚金刑的适用标准,规定罚金的最低数额标准,加大罚金刑的惩罚力度。有效避免罚金刑的处罚力度明显低于行政罚款,行政处罚比刑事处罚还要严厉这种不合理现象的发生,做到罪刑相当。

总之,食品安全本质上是公共安全领域中一个重大问题,也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面对当前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严密法网,同时适当加大惩罚力度是充分保障食品安全、有效惩治与预防食品安全犯罪的当然要求与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汪冬泉,吴超.论我国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之完善[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3(6):3.

[2][4]利子平,石聚航.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之瑕疵及其完善路径[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4.

[3]王志刚.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规制[J].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3):16.

第6篇:食品安全与经济范文

关键字:市场经济 食品安全 经济发展

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正随着日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发生着巨大变化,正从以往的“吃饱”向着选择绿色食品转变。当经济增长方式在转型的过程中,群众们受益良多。可随之而来的,还有食品的安全隐患问题。归根到底,食品的安全问题还是因为食品的生产质量不过关,而食品质量就涉及到了整个社会,关系到民生问题,这和人民群众的身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食品安全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但即便是这样,在我国食品研究领域上,主要还是针对我国食品的现状、贸易问题等宏观的角度去研究,缺少食品安全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

一、产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原因

(一)产生重大食品事故的原因

不论是从市场因素还是人为因素上看,很多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整个市场经济转型中的一个必然产物,它主要包括了社会根源以及经济根源的因素在里面。不管是从生产源头还是生产加工的过程中,都存在着食品的安全问题。从电视上经常曝光的有毒食品、劣质食品案件中可以看出,很多生产商和经营商明明知道那是劣质食品、有毒有害食品,吃了之后会给消费者带来伤害,但却依然生产销售。

(二)食品的生产加工管理不严

在食品的生产加工和经营环节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漏洞存在,有些商家和经营者有机可乘,生产行为和经营行为不规范,再加上受利益的驱动,很多商家利用政策和制度中的漏洞,发家致富。在食品安全事故中,其管理不严格,打击力度不够,都是食品安全事故屡屡发生的原因之一。在打击制假、造假食品行为中,涉及到了很多部门,例如技术监督部、工商部门、卫生部门等。可是在实际打击制假、造假食品行为中,无论是在生产环节还是在食品运输流通环节,都存在管理不严、打击力不够等现象。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监督管理部门执法力量薄弱、经费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有关部门各自为政、缺乏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的原因。

二、食品安全问题的特征

(一)在食品生产制造过程中,对食品源头的控制不足

食品行业中,其涉及面相对较广,主要涉及到农业领域,在农药与化肥的使用中,缺乏管制,使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渗入到食品中,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能缺少的农产品,例如水果、蔬菜等,这些对食品加工而言,都是上好的食品加工材料,如果对其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使有害物质渗入到里面,就会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有些家禽、家畜、水产品的体内,还保留了大量抗生素、激素等有害物质,有些养殖业没有对这些进行控制和管理,导致药物本身的副作用和耐药细菌不断增长,增加了潜在的安全隐患;对于一些粮食作物而言,重金属的含量严重超标,这主要是因为水质和土质受到污染,使粮作物中重金属蓄积,这些都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极大危害。

(二)对于不同地区和单位,食品流通管理不严

在一些偏远的地方,那些无证经营、非法加工的黑作坊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在我国的农村等偏远地区,极为缺乏卫生意识,食品的生产单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经营标准;对于农贸市场而言,农贸市场中的环境卫生极差,很容易造成病毒病菌的传播,比如装食品的容器以及塑料袋不达标、农贸市场管理不严、食品少标签、食品标签上无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

(三)食品加工和制作中会出现质量问题

这主要体现在食品添加剂的滥用上,在整个食品的加工过程中,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制造食品时使用劣质原料,和食品新技术的不断研发,都没有得到相关证明,基于以上所述的种种问题,食品的安全问题应该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食品安全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调查和分析得出,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和社会两方面原因:食品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我国食品的生产水平较低;食品消费水平不高;群众对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等。对于我国食品安全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管是食品生产企业,还是各个执法部门和社会舆论,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从意识上认清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和危害性,竭尽全力坚决打击和整顿不法行为;其次,要意识到在打击过程中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头脑中必须树立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特别是针对那些大型食品加工生产商,所背负的责任也就更加重大,必须要从食品原材料的源头抓起,从每一个环节做好食品安全工作。食品的安全不仅会给一个企业和行业带来重大打击,更会对一个品牌和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甚至还会直接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定和稳定。怎样才能处理好食品安全给经济发展的影响呢?首先就要找到问题的所在之处。

四、结语

食品的安全问题不单单只是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问题。必须要在食品生产环节上加大治理力度;在食品的生产、制造领域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在食品的流通环节中,要不断规范经营秩序,加强监管力度,对于那些因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大案、要案要依法严查;加强社会和食品安全宣传的监督,不断探索和研究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必须要在短时间内,使食品的生产以及经营能达到良好运转,对于那些违法生产、制造、加工的假冒伪劣食品以及各种犯罪活动要得到有效遏制。只有让我国的食品安全事故大幅度减小、减少,才可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国丰.论食品安全与经济发展[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7,(6)

第7篇:食品安全与经济范文

关键词:餐饮食品;安全监管;

中图分类号:R15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当前现代经济的不断晋升,人们对于生活上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主要表现在生活条件的有效改善,生活环境的良好改善,生活饮用食品质量的提高,现代市场经济作为一个庞大的经济发展整体,由于经营不善以及经营不全面等主客观因素,内部的经营管理出现一些问题,许多市场小贩窥探到市场经济发展的空洞,在其中参与餐饮食品的倒卖,用低质、低量的劣质食品便卖给现在经营生活的家庭主妇,这给现代食品安全的监管和管理提出难题,需要安全监管部门进行有效监管,在实践开端抓起,杜绝倒卖贩卖等不良行为,严把安全监管关,落实食品安全有效管理,实现现代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落实,保证现代经济及沈国的高效运行。

一、餐饮食品安全监督遗漏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餐饮经营的道德主义的遗失。由于现代市场经济这一庞大经济体内部管理和运行的不完善,许多内部个体经营者自身餐饮经营的道德主义遗失,对于自身经营的餐饮食品卫生、质量、健康等等安全因素的不重视,出现餐具清洁不干净、餐饮食品不卫生、食品监管不安全等等问题,使餐饮食品面临严重的食品安全风波,由于这种经营管理个体自身道德主义的遗失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是现代餐饮食品安全监管需要做到完善和处理的内容之一。

(二)安全监管不完善。现代市场经济层面上食品的种类和样式各种各样,人们对于食品的需求也是供不应求,许多餐饮食品安全的经营管理商为了做到对需求者的需求的满足,在食品内部添加一些不符合安全监管标准的材料或添加剂,极其容易使人们食用出现问题,这就很容易让人们增生许多不必要的疾病,不利于人们正常的活动和工作,安全监管的不完善这是安全监管部门需要予以注意的内容。

(三)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手段相对落后。在现代市场经济的不断运行过程中,内部经营不善者为了从中窃取,在经济市场应用各类不符合安全监管要求的手段和方法,在一方面躲避监管安全检查的同时,将劣质产品运输到市场经济市面上销售给消费者,由于餐饮食品监管的不完善,内部手段落实的不彻底,让许多经营者成为漏网之鱼,在现代经济市场上肆意横行,在市场运行中危害正常的经济运行,这样的安全监管现状必须做到抑制和杜绝。

(四)消费者个人意识的淡薄。现在许多餐饮食品的主要消费者之一是广大家庭主妇,讨价还价是一个家庭主妇在市场消费常用的买卖手段,许多家庭主妇往往看中食品种类多、价格便宜的消费品,觉得自己捡了个大便宜,在这其中往往有许多不卫生、不安全的食品隐患,这是消费者自身个人安全意识的浅薄造成的,是餐饮食品监管需要思考和考虑完善的重点之一。

二、餐饮食品安全监管落实的有效策略及解决方案

(一)完善安全监管结构,大力构建安全监管制度

餐饮食品的内部安全关系到人们自身的安全和健康,需要安全监管部门真正予以重视和关注,在其内部监管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餐饮食品的安全监管机构,保证食品餐饮的真正安全,让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真正落到实处,大力构建安全监管制度,完善内部安全体系,实现现代安全管理的高效,真正落实安全管理科和监督,实现对食品和人们生活的真正负责,对推动现展经济有效良好发展负责。

(二)保证内部资金充裕,实现食品安全监管有效落实

在餐饮食品的监管和安全监督上,一定程度上在监督和安全技术以及方法落实上需要有一定的资金运转,才能有效保证内部安全监督手段的有效完善和更新,才能真正落实到现代市场经济内部运转和经营上,有效保证内部餐饮及食品的真正安全和健康。有了资金的有效管理和投资,让餐饮食品监管安全工作做到有效落实,让人们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保证人们健康、安全的生活状况,真正实现现代经济的高效发展和进步。

(三)利用安全监管手段和方法,提高餐饮食品经营的内部质量。现在许多餐饮食品监管的不严谨,很容易出现食品质量的不合格等等安全隐患,在餐饮食品的真正实践落实当中,监管部门可以加大对于餐饮食品经营部门或个人的监督和管理,让餐饮食品的经营者真正遵守监管安全制度,做出严格的惩罚和奖励态度,让参与经营者对于自身行为做到真正负责和领悟,实现对于食品安全的有效保证,真正实现现代生活质量的有效提高以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四)保证安全监管普及化,让安全隐患意识深入人心。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意识与现展不同步,对于安全隐患的存在人们对其也没有太多的思考和想法,许多经营不善的商贩正是利用这一点,使许多消费者上当受骗,不知所以,因此,要想真正有效的保证餐饮食品的安全和有效监管,需要从消费者入手,让消费者自身增强安全意识,在消费以及购物的实际餐饮过程当中,真正细心的参与和做到自身意识的有效养成,实现现代餐饮食品安全监督的有效落实。

(五)创设良好、健康的餐饮环境,做好餐饮食品安全工作的有效落实。良好的环境能够给予人们警醒的作用,落实到现代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真正实践当中,监管人员需要不断创设良好的安全环境,大力做到安全健康的有效宣讲,实现现代餐饮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和监督,真正保证内部食品的安全和健康,让人们在真正健康良好的环境当中做到餐饮食品的有效安全和健康。创设良好、健康的餐饮环境,做好餐饮食品安全工作的有效落实,真正实现现代生活质量的高效高质。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食品的要求不断提高,无论是安全还是质量上,其要求都是严格和仔细的,餐饮食品内部有效监管和安全保证,是现代社会对于人们的保证,是现代不断追求和倡导的安全、健康理念之一。

参考文献:

[1]何宏.餐饮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HACCP计划[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6)

第8篇:食品安全与经济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食品安全;经济发展;监督

一、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1.经营方式落后

在我国,农业生产及经营方式是相对比较落后的,从规模上来讲,是比较散乱的,因此大多数的农业经营很不规范,没有形成整个行业的经营标准化和规范化。其次,相对于另一方面来说,对于农业生产和经营需要国家的管理者才能为何生产标准和规范,在这方面做得也不够,相对较落后,打击违规食品安全的行为还不够,影响了食品行业在市场中的地位,造成了一些安全隐患。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其发展是长期艰巨的一项任务,需要不断努力才能逐步完善。

2.不良企业利益驱使

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是食品的生产,很多企业为了追求高利润而忽视自身所具备的的社会责任感,采用劣质原料或者添加有害物质导致经常发生食品安全问题,致使食品质量差,并且违反市场规律,造成恶性竞争。其中,地沟油事件就是不法商贩为了获得低成本高利润而进行的恶劣的食品安全事件,铤而走险,这样的问题所在就是由于社会上的经营者为了单纯追求利益而不顾客的健康问题,导致整个行业恶性竞争,并且市场环境恶劣,自身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

3.监管不到位

在食品安全问题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政府对于食品安全监督力度不够,监管不到位。确保食品安全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政府对于企业食品生产及经营的监督力度和管理力度。监管者的职责在于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当发现某些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时要及时制止并采取相关措施遏制违法行为。由于政府对于自身职能的认知不足,更恶劣的是有些政府和企业之间还存在着利益往来,致使监管出现漏洞,给恶劣经营者以可乘之机,造成监管体系的不完善,监管手段及技术都比较落后,缺乏对于企业长期有效的监管抑制,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

4.食品检测技术、体系落后

食品安全中对于确定其是否符合标准要求,需要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来对食品进行检测。在食品安全检测过程中,涉及到需要的行业,所以要进行多方位,针对不同的流程需要作出各方面的检测和评估,这些要求对于第三方机构来说是其需要发展的不断追求,要满足这些要求,第三方机构需要不断引进新技术,多方位的了解食品行业的新兴技术,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和检测要做到公平公正,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还是很欠缺的。

其次,对于食品行业,需要制定统一的检测标准和体系,不能杂乱无章,没有标准统一的体系很难做到对于食品安全严格的审查,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定为不够高,不够清晰,机制也很呆板,执行困难。

二、食品安全问题的基本特征

1.对食品原料供应源头控制不足

食品原料供应源头即食品生产的过程,这其实是对生产食品的源头农业生产问题的探讨,在这个领域中所存在的问题大多是对农作物使用农药和化肥不规范所造成的监管不力,致使生产者只顾生产出外观好看的农作物,而把过量的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渗入到了食品中,这些都是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由其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需的食品众多,如蔬菜水果等,都是很少经过加工就直接进食的,都有可能造成危害。如果对有害物质控制不够的话,有时候会危害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又例如在对家禽、家畜和水产品等生物注入过多的激素、抗生素等有害物质,会导致这些生物体内会生成大量的耐药性细菌,由此会进一步导致食品安全隐患;另外对于土壤农作物来说,忽视有害的土壤危害,造成重金属含量超标,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造成农作物粮食中重金属的堆积,在一定的时候就会造成人们慢性中毒反应。

2.食品流通的监管不完善

在我国,由于食品的生产及经营范围较为分散,监管不到位的地方,如人烟偏僻的地区等,不法经营者利用这种情况避开检查,建立一些黑作坊,都是对食品安全危害的隐患。另外在农村地区,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意识还不够,卫生知识缺乏相关专业认识,一些生产经营者无法达到食品安全卫生标准;另外在一些农贸市场中,卫生相当的差劲,市场中人群嘈杂,食品袋或者食品容器等不卫生,都容易造成疾病的滋生与传播;超市中容易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有食物的标签不规范,对于过期的食物处理不当,食品的保存及环境卫生设施都易出现问题,还有产品的无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问题;学校及学校周边中人群较多,并且分散,如果对于食品的安全监管不到位,还会造成大范围的恶劣影响。

3.食品的加工和质量问题

为了增加食品的美观性及其保存的期限,一些成产企业往往会往食品中添加化学成分,长期过量使用,或者在加工的过程中,使用劣质的原材料等降低成本等等,超过食品安全标准,这些质量问题都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隐患。针对比较热门的转基因食物现在还未得到专业的相关证明,也不能确认其食品安全性。

三、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的社会影响

1.政治方面

我国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都离不开食品安全的稳定。过多的食品安全问题会造成社会和谐发展,影响到我国的经济政治的建设,使得群众对于政府监管的不信任等恶劣影响。因此,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构建一个确保社会公共安全的、食品安全的和谐社会,坚决打击危害社会安定等行为。食品安全问题造成民众对于政府和社会的信任感和安全感降低,危害社会安全,影响社会稳定秩序,破坏社会的稳定。

2.经济方面

忽视食品安全问题,还将导致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一方面,食品问题首先伤害的是人体的健康,严重的时候还会危害到人们生命健康,这就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力损失;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还会造成贸易出口困难,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在对外贸易中的所有行动都收到关注,食品贸易也属于国际性贸易,食品安全问题会危害到我国的食品在国际上的口碑,导致我国出口贸易严重受损,国家形象也会下降,这就对我国的农业、食品行业都造成严重影响。

四、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第一,要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完善检测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推进食品安全问题的改革,增强经营者法律法规意识。在监管上,完善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强制性手段严厉打击不发分子包括政府人员、企业经营者、消费者所有与市场相关的人员。各地方也要完善自身的法规,全国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合理制定标准,要符合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第二,要加强政府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整顿力度。严防腐败分子对食品安全行业的破坏,从食品生产到加工再到最终的产品各个环节都要加强对其的检测和监督,监管和经营的责任负责要落实到具体的人员是身上,问题出在哪一部门都要进行惩罚,要使监督部门各司其守,逐步形成监督的专业化。

第三,增强食品安全信息的流畅性。消息的滞后和信息的不通畅都是导致市场对于食品质量控制不统一的原因,信息的通畅会引导行业规范,因此需要在现代互连网社会,利用信息时代的优越性,增强互联网对于食品安全信息的传播,使生产者和经营者以及监督者都能够实时掌握食品安全信息,使得大众对于食品做到放心。

第四,提高食品生产技术水平。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生产水平还不够高,对于食品流程的监督把控很难做到规范化,制定的严格的质量生产标准,监管力度要大,从原料的加工和生产就做到严格的监管个把控,这样才能逐步完善行业规范,提升食品生产技术。其次还要引进先进设备,这对所有安全生产及经营都具有强大的保障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中食品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都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的水平也不断提高,衣食住行方面都伴随着较高的要求。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一些矛盾和自身的问题。现阶段引起人们较多专注的有食品安全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应当做出及时的思考和应对对策,努力提高我国在食品生产与经营方面的技术水平,对食品的监管也做到严格规范,整顿治理市场的食品安全问题,实现对食品安全的社会科学化的管理。

参考文献:

[1]赵睿.食品安全与经济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3(05).

[2]张强.浅谈食品安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J].医学动物防制,2012(12).

第9篇:食品安全与经济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监管;食品安全措施

一、研究食品安全监管的目的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食品安全涉及人类最基本权利的保障。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食品种类越来越丰富,产品数量供给充足有余,在满足食品需求供给平衡的同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假冒伪劣食品频频被曝光,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群发性事件时有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国消费者关注的焦点。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世界各国都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问题。

二、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食品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食品产业已经在国家众多产业中占支柱地位。在食品的三要素中(安全、营养、食欲),安全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近几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了食品的安全事件,如英国"疯牛病"和"口蹄疫"事件、比利时"二f英"事件,国内的苏丹红鸭蛋、孔雀绿鱼虾、三聚氰胺奶粉及牛奶、地沟油、染色花椒、瘦肉精,河南南阳毒韭菜、北京多家影院爆米花桶含荧光增白剂、广州市场现"染色紫菜"、台湾塑化剂有毒食品,漂白大米、面粉增白剂、毒竹笋焦亚硫酸钠超标至少144倍......等等。

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和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不断曝光,但是食品安全问题事件还是在不断地发生。2012年发生了最受关注的十二大食品安全事件: 1、白酒塑化剂超标 。2、光明牛奶"酸败门"。 3、健康元地沟油事件 。4、古井贡酒"勾兑门"。 5、"毒胶囊"事件。 6、双汇"蛆虫门"。 7、伊利奶粉"含汞门"。 8、立顿"毒茶"。 9、雅培奶粉质量问题。 10、麦当劳过期产品加工出售 。11、肯德基45天"速成鸡"。 12、三元食品"早产门"。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触目惊心,必须从中央到地方,从法律到规章,从采集到加工等等方面,均需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食品安全监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

1、在市场机制上,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原因:中国传统的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环节的小、散、多局面与规模化、现代化的食品生产、流通、消费不对接。

2、在能力因素上,监管能力与监管任务的矛盾。

原因:有限监管与无限制的食品生产、流通、消费不对接,即监管能力有限,而监管对象覆盖全县乃至城乡家庭小作坊,农村已成为食品安全的重灾区。

3、在监管执法上,依法行政与制假售假者的矛盾。

原因:行政手段与刑事司法不对接,监管部门追求食品安全值的最大化,而造假售假者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4、在法律法规上,日常监管与法律法规不健全的矛盾。

原因:食品安全监管与法律法规依据不对接,尤其是小作坊、小摊贩监管缺乏法律依据,违法者进入门槛低、成本低,但食品安全风险大。

四、食品安全监管对策

1、把握好市场机制关,强化主体责任。

一是政府通过在源头上制定产业政策,改变食品企业的多、小、散的结构现状,对食品实行价格补贴,使假冒伪劣食品在农村没有市场;二是政府提供公平的市场环境,采取规模化大型企业龙头带动,食品小作坊园区集中监管的办法,破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三是督促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实施"黑名单"制度,促进行业自律;四是强化企业食品安全培训,定期对食品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的培训。

2、把好能力建设关,强化基层监管。

一是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能力建设。二是引入风险管理,围绕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开展风险评估和预警。三是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重点是整合各部门的检验检测资源,提升整体检验水平。四是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加强对重点食品品种的电子追溯系统建设。

3、把好严格执法关,强化责任追究。

一是要建立健全公安机关和监管部门之间的案件移交、立案等衔接机制,提高办案效率。二是明确食品安全刑事案件侦办中的行为定性、案件管辖、证据规格等法律适用问题,特别是行政执法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问题。三是要强化配合,建立联合办案机制,通力协作,形成全程监管合力。四是要强化考核评价,加强对地方政府、监管部门食品安全工作的考核。严格责任追究,健全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细化责任追究对象。

4、把好法律法规关,强化惩处力度。

一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非法添加、剧毒农药非法使用、农(水)产品非法投入、餐厨废弃物非法利用等方面进行立法,完善监管执法依据,加大惩处力度。二是造假者从来不记帐,很难取得造假者销售金额达到5万元以上的有力证据,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加大经济处罚力度进行综合治理。三是推进加快畜禽屠宰、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四是加快食品安全标准建设,增强标准制定的透明度,同时,以立法形式规范食品包装、标签、说明书管理,以免误导消费者。

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几点建议:

一是建议政府出台国家食品工业发展规划白皮书,从宏观角度对食品工业发展和食品安全问题分门类分阶段地提出目标与方针。二是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三是大力提高食品工业水平。四是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和惩治力度。五是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宣传和监督。

结论:

由于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会不断涌现。因此,食品安全控制不是一项权益之计,也不是单独某一个部门能搞好的,而是一项需要有多个政府部门共同负责的长期任务。所幸,我国目前已经积极加强了监督解决食品安全的力度,在一些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以预见,在政府以及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下,食品安全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杨洁彬,食品安全性,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3)

[2]刘秀梅、高鹤娟等,食物中有害物质及其防治,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2)

[3]靳国章,食品营养与卫生,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2)

[4]陈炳卿,营养与食品卫生,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

[5]刘志皋,食品营养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8)

[6]玛丽恩・内斯特尔,食品安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

[7]黑龙江商学院,饮食卫生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5)

[8]李新生,食品安全与中国安全食品的发展现状,食品科学,2003(8)

[9]汤天曙、薛毅,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和对策,食品工业科技2002(2)

[10]谢敏、于永达,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