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间艺术考察报告范文

民间艺术考察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间艺术考察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民间艺术考察报告范文

一、增强学生对地域文化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鼓励学生参与民族民间艺术信息中心等社团活动,由专业或理论教师培训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实践骨干力量。学生通过直接参与组织、管理,意识到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还是民族民间艺术抢救工程,都是我们捍卫中华文明根脉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当代大学生理应肩负起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对学生中的骨干力量进行地域文化艺术资源考察培训,从考察项目、考察准备、设计问卷调查、考察采访、研究途径等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希望以此能带动影响周围的同学、家人,从而唤起学校、家庭、社会对民间民族艺术的关注。尤其让学生利用春节等特定风俗节日,收集本地域的民俗资料。通过笔录、速写、拍照等方式,让学生真实、彻底感受民间艺术在日常生活上的运用及其独有的审美意识,并能结合考察内容进行分析比较,整理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完成考察报告,也可以作为毕业阶段完成论文和设计创作的参照。在一系列艺术实践中,引导学生广泛了解地域文化艺术,许多学生从两年前艺术实践只想到一些著名的旅游胜地,到激发学生对本地域文化的热情,立足于我国传统艺术文化,吸取本地域传统文化精髓并重新认识、开发利用。

二、将传统艺术理论与现代设计基础教学实践结合

在现代设计基础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充分理解传统艺术的精髓,将传统地域文化的精华渗透到现代设计作品中,展现时代的文化特质。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信息载体,民族民间艺术具有不可估量的使用价值。这种无价的艺术资源,将为我们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丰富多彩的设计元素。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一直受到众多艺术家和教育家的关注,我们在设计基础教学实践中融入了颇具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艺术潜质。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狭窄的课堂教学向周边地域文化过渡。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更好的彰显,学生不仅要具备造型基础的一般素养,更应具备设计调研、分析、策划的能力。设计基础训练中通常注重条理性、逻辑性、抽象性,偏重于理性分析,追求简洁,直观带来的纯粹形式美感。很少考虑在抽象形态构成中寻找地域传统文化艺术的视觉感受。

扩招后生源状况是文化、专业底子单薄,多数学生只经过短期的美术强化。学习普遍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作品质量差――制作粗糙,缺乏想象。学生容易对机械、重复的基础训练感到单调和枯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抽象的训练模式充分传达设计的丰富内涵与层次,我们尝试在构成训练中渗透乌江流域文化内涵,第一次将地域文化艺术引入到平面构成设计中。学生开始学习非常被动和不理解,但随着教学中相关课题的引入,寻找设计基础与传统地域文化艺术的切入点,在抽象的点线面构成设计中寻找设计源泉――土家织锦、吊角楼、蜡染画布、石雕、涪陵白鹤梁石刻等,都在学生作品中能找到影子,逐渐学会了将传统地域文化渗透到构成创意中,学生收集资料,观察发现题材的能力得到了增强。应该说将地域文化引入构成设计学习中,让学生更多了解传统地域文化的感悟,从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发掘潜在的构成想象力,拓宽相对狭窄的构成意识观念,从构成基础训练中体现地域文化内涵,展示文化视野,传承地域文化内涵的重要基础,这对学生今后的影响相当重要。

三、教学实践中加强现代设计基础教学与地域文化艺术观念的传播

在世界经济与文化频繁交流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西方优秀的设计理念和艺术作品更容易进入我们的视野。更多的当代大学生崇尚于西方的艺术理念和设计风格,又缺乏自我的创造性元素和创新思维,逐渐淡漠了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教育教学中,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更应重视对中国优秀的传统设计作品的研究。让学生了解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艺术是构成世界东西两大文化的主干文化之一。诸如,香港著名设计大师靳棣强先生的设计作品吸取了国画笔墨韵味的同时极其赋予新意,让人感受颇具中国味道又不失国际品味,创造出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设计作品;一些台湾设计师也较好的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元素,又具备现代设计流行趋势。在现代设计教育教学中,启迪学生挖掘本地经济文化之渊源,并结合时代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展示设计教学中,最终效果通常以浓缩的场景来表现,通过与真实材质相近材料按比例将整个展示设计立体化再现,这比效果图更为直观地表现空间布局,能使客户更为真切地感受、了解设计者的意图。随着教学改革思路的不断深化,学生在实践学习中逐步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关注和浓厚兴趣。

在以往的教学中,设计基础课程在设计专业课中所占比例偏低,课时相对紧张。而教学内容复杂,作业量大,加上学生重视不够,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合理安排与构成设计相关的课题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设计基础的兴趣,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难题所在。我们在加强乌江流域文化艺术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基础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地域文化艺术形态的描绘能力及综合创造能力。

针对学生专业底子薄的现状,通过抽象的设计形式,如重复、渐变、透叠、打散等,让学生不自觉地从写实过渡到抽象的形式表达,增强对地域文化艺术形态的重构,如在进行设计素描训练中,在理解相关基础概念、形式的基础上,将传统民居作为设计基本元素,作了局部放大,融入到由中心向外作有秩序的发射构成中,呈现出独具构成的韵律感。在抽象的表现训练中,传达带有主题思想的课题训练,表达出设计者对地域文化艺术美好祝愿的思想情感。同样是运用抽象形式表现古老的建筑艺术,有的同学将具象的花园亭台的屋顶与抽象构成形式结合,运用打散、分割重新组合,充分运用点的基本要素在统一中寻找变化,整幅作品充满明快、强烈的旋律美,不同于纯粹意义上的抽象形式,而是利用具象的题材使作品更有内涵、新意,运用构成形式使作品显得简洁、明快。同学们从写生训练过渡到设计思维抽象训练,不仅学会依据课题研究方向查阅资料,收集生活中的大量题材,而且培养了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力,以及重新描绘能力。

在进行设计色彩训练中,有的同学根据外出艺术实践拍摄的吊角楼图片,运用透叠的形式,以分割为主要表现手法,将具象的屋顶与抽象的形式相结合,运用抽象的点线面表达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颇具一番韵味,有的同学则选择了建筑物的一个局部――窗棂、砖雕等,运用平面化的处理方式,将地域文化艺术与现代的色彩技法完美结合。色彩运用部分重叠的手法,令画面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将民间强烈的色彩对比进行色彩明度与纯度的渐变推移;作品不再是只求真实再现对象或者是单一机械的抽象形态设计基础练习,学生在设计色彩与地域特色文化艺术课题训练中,运用色彩归纳、概括、提炼等手段表现物体空间色彩,注重和强调对象的形式美感以及色彩对比协调关系,培养设计者表现色彩能力。在色彩风景写生中通过色彩的意向表现训练,对色彩主观的理解与处理,把各种色彩感受转化为主观的、单纯的色彩组合,让我们通过色彩联想感受到这些色彩组合传达的某种意境,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周围环境的综合分析、概括归纳能力。

第2篇:民间艺术考察报告范文

[关键词]古村落;文化遗产;青城古镇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24-0038-02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从2003年起共同组织评选的,主要针对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镇。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使得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又有了新的内容。2008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走上了法治轨道。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的保护与开发也受益于这个时期。2009年以后,青城镇相继申请到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兰州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项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家祠堂修缮项目和古民居、博物馆保护与建设项目等。经过这一系列的保护与开发工程,青城镇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集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展示与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镇。

青城古镇文化遗产丰富。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包含三类:一是文物类,包括砖雕、木雕、传统服饰、明清家具、碑刻、农业生产工具、水烟制作工具、乐器、传统生活用具等;二是建筑群类,包括明清民居、城隍庙及其附属建筑、青城书院及其附属建筑、高家祠堂及其附属建筑、罗家大院及其附属建筑等;三是遗址类,主要指尚存争议的闯王李自成墓及其故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包含四类:一是传统手工技艺类,包括水烟制作技艺、陈醋酿制技艺、织布技艺、长面制作技艺、剪纸技艺、刺绣技艺、砖木雕刻技艺等;二是民间游艺类,包括道台狮子、青城高跷、城河抬子、火狮子、英雄舞鼓等表演活动;三是民间音乐类,主要指青城小调;四是民俗活动类,比较典型的是城隍出府。这些文化遗产共同孕育在青城古村落的整体生态文化遗产之中。

对于青城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各方争论不一。有人强烈反对开发利用,认为其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大过保护。也有人支持开发利用,认为可以依靠文化遗产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笔者认为各有利弊。文化遗产是各历史时期前人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状况,人们通过这些遗产分享人类的文明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既要保护文化遗产,也要分享利用它的价值。因此,保护和利用并不绝对对立。但也要看到,现实社会中,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开发利用确实威胁到文化遗产的保护,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使文化遗产遭受人为的严重破坏。因此,我们要反对不科学的、过度的开发利用。那么,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保护与利用策略,笔者走访山海关、平遥、凤凰、丽江及成都附近的一些名城名镇进行了考察和比对。在这些考察对象中,成都黄龙溪古镇与榆中青城古镇比较相似,而且已有保护利用的成功经验,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黄龙溪古镇与青城古镇虽地隔南北,气候和民风民俗差异较大,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在古镇保护与利用关系处理上有很多借鉴意义。二者都具有千年的历史传承,古镇核心规模与居民人口数相当,且都处于市区的边缘地带,距市区有一定的距离,处于农业基础较好的地带,周围依山傍水,都是古代重要的水运码头。古镇内遗址、遗迹丰富,“非遗”项目独具特色,整个村镇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人文遗产保护区。笔者走访黄龙溪古镇时,尚属旅游淡季,且不在双休日和节假日,但古镇的游客却是络绎不绝。经过调查,除了本地村民,游客中只有少部分随团来自外省市,大部分游客是成都市区附近居民。黄龙溪古镇的文化遗产保护较好,不但诸多遗址、遗迹得到有效保护,而且分散的遗产资源得到了整合,镇内设有博物馆、传统作坊场景、展演广场、水上民俗活动区域等,将可移动文物、民俗实物资源与“非遗”表演项目结合起来,集中展示,相得益彰。黄龙溪古镇的成功运作得益于科学的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开发利用,这一成功经验和做法对青城古镇保护和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青城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规划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本体充分认识基础之上,对本体要有明确的定位。青城镇是黄河中上游地区具有千年历史传统的村镇,相对边缘和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青城的文化遗产保存相对完好,它有着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遗产的核心充分体现了在北方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基础之上产生的各类民俗文化,包括耕读传家、水烟经济、学而优则仕、尚武精神、城隍信仰等,整个村镇就是一个活态的文化遗产载体。因此,青城应定位成一个黄河流域比较典型的具有传统农业文化特征的生态文化遗产保护村镇。

青城保护规划的制定应包括两方面:一是宏观的保护规划,二是微观的保护规划。

宏观的保护规划,要坚持整体保护原则,将青城镇的整体生态人文循环系统纳入保护规划范畴,使之具有可持续性。青城的文化遗产不仅仅是那些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还有生活在那里的村民及其生活方式、民俗文化、精神价值、思想信仰、传统技艺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青城的生态人文遗产。青城文化遗产分享给我们的更大价值恰恰在于让我们体验到北方黄河流域古老农业村镇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制定宏观保护规划要统筹兼顾,使青城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梳理好各类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式,培育遗产生存发展的土壤,建立遗产传承人保护和培养机制。

微观的保护规划,包括对古民居、古建筑、可移动文物资源、“非遗”项目的具体保护。微观保护规划的制定除了要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条例外,还要根据文化遗产的自身特点和核心价值理念进行优化组合,例如建立各类博物馆、展览馆,复原生产、工艺场景,建立互动体验区等。对于不可移动遗产的保护,除进行必要的修缮外,还要加强对周边环境的保护,使其保持协调的整体风貌。

开发利用规划的制定要建立在保护规划基础之上,不能唯经济利益是从。开发利用规划的制定也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考虑。

宏观上,对青城镇的开发利用不能破坏古镇的原貌,整体规划中的复原、复古设计要符合真实情况,不能臆造。现代服务设施的设计建设要与古镇的周边环境浑然一体,不能影响古镇的整体风貌。古镇的基础设施要完备、便利,对通行路线和人流控制的设计要合理,避免影响古镇居民的日常生活。

微观上,笔者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既是古镇开发利用的基础,也是古镇开发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础设施不完备,就会逐渐丧失游客资源。二是景区服务。优质、贴心、便捷的服务在帮助游客体验民俗文化的同时,获得一种亲切的归属感,从而促进对民俗文化的认同。三是交通设计。它不仅包含村镇附近交通道路的完善,还包括对景区交通的管理。交通便利是吸引游客的基本条件,在景区内应设计便捷的电瓶车,而对外来车辆应设置专门停车场进行处置,以免破坏镇内的原生环境。四是文化设施。镇内应建立丰富的文化设施,包括博物馆、展演区、互动体验区、民俗活动区等,整合镇内遗产资源,集中展示。五是商业运营。规划设计应完善商业运营模式,设置商铺、饭店、宾馆以及反映古镇地方文化的娱乐、休闲设施和游艺活动等,使人们在品味文化遗产的同时,深入体验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商业运营要与古镇风格协调一致,商业建筑设计要与古镇传统建筑协调一致,商业产品开发要尽可能体现古镇乡土和民俗文化风格,避免视觉上有明显新旧差异。

保护与利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既要坚持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也要创造条件让人们分享文化遗产的价值。现代社会,文化遗产不应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那样只有面临消亡,它们需要社会不断提供生存发展的土壤和条件,才能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刘栋,曾红兵.青城民间艺术[J].丝绸之路,2004,(3).

[3]李全武.青城镇古建筑概述[J].丝绸之路,2009,(4).

[4]赵燕林.青城镇古民居建筑开发与保护的考察报告[J].魅力中国,2008,(4).

[5]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