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环境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幼儿园 环境教育 领域渗透 环境创造 亲近自然
对幼儿实施生态环境教育,使他们从小具备生态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态环保行为习惯十分必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幼儿园环境教育一方面可以采用综合主题活动的教学形式,围绕不同的环境教育主题,有计划地组织系列活动。另一方面必须在各领域、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与环境教育目标相关的因素,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并且及时剥离有悖于环境教育目标的部分,努力实现环境教育在幼儿园各领域、各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使综合性的环境教育主题活动与各领域、各学科的渗透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环境创造
蒙台梭利认为:“对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发展来说,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正在成长中的儿童,是一个精神胚胎,他需要自己特殊的环境,这种环境充满了爱的温暖,有着丰富的物质营养。新的教育体系中,除了教师和儿童发生关系外,教师和儿童都和环境发生关系,虽然幼儿心理的发展是受其内在的本能引导的,但外部环境为幼儿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媒介。
1.创造一个适宜的精神环境
(1)创造自由发展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精神生命自然得到发展,并揭示它内在的秘密。因此,我们在园内、班内尽可能减少障碍物,让环境更适应幼儿内在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孩子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我们在班内提供了对孩子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供孩子创造,使孩子变得独立,丰富其精神生命。
(2)创造有秩序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能安静而有秩序地生活,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快乐地成长。一个适宜的精神环境必须能满足幼儿天赋的发展需要,因为幼儿的生长和发展有赖于有利的外部条件;一个适宜的精神环境,实际上为幼儿开拓了一条自然的生活道路,没有这种有利的环境,他的精神生命就不能发展。
2.创造丰富的物质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幼儿园的空间、设施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充分挖掘园内资源,尽量为幼儿创造一个接近自然的绿色环境。园内开辟有竹林小径、种植园地、沙滩等自然场景的活动场地,让幼儿观察、了解、感受不同的生态环境。各班窗台开设有自然角,让孩子们学习照料、观察、感受植物种类的多样化。我们还组织幼儿共同设计“不随地吐痰”,“少一个脚印,多一块绿地”等,一些富有情趣的环保标志牌。另外,在室外、楼梯间的墙壁、走廊、墙裙等地方设计环保题材的壁画,如设计壁画《小鸭子找家》,画出被污染的河流和没有被污染的河流,让幼儿思考小鸭子该走哪条水路才能回家。让幼儿学会思考、学会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还利用橱窗及张贴标语,向家长宣传环保知识、宣传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臭氧日等环保节日的意义和内容。
二、领域挖掘
《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中指出:“从学习内容上看,环境教育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环境教育帮助学生从各种角度全面理解环境系统掌握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及其内部各种组成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环境教育可以跨学科的方式融入各课教学之中。”如科学活动“水”“声音”等内容,让孩子懂得干净的水和安静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教育幼儿不浪费水、不喝脏水、不在公共场所里大声喧哗;艺术活动中《爱护小树苗》、《小乌鸦爱妈妈》,让幼儿从小爱护树木,敬爱妈妈;在第26个“爱鸟周”来临之际,我们组织幼儿观看“鸟叔叔”精彩的口技表演。婉转动听,惟妙惟肖的鸟叫声,更加深了孩子们对鸟的喜爱,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鸟类图片1000多份,师生共同布置“爱鸟园地”16个,幼儿动手创鸟图画800余幅,我们还带孩子设计鸟巢,挂鸟巢。为了让孩子懂得“爱”与“被爱”的双重情感体验,我们开展生态体验教育活动:“做蛋宝宝的爸爸妈妈”,电视台、广播电台都做了报道。活动为五个小活动,渗透五大领域,科学活动:认识蛋宝宝;美工活动:打扮蛋宝宝;社会活动:给蛋宝宝看病;语言活动:做蛋宝宝的好父母;健康活动:照顾蛋宝宝;最后我们进行谈话活动,让孩子进行反思性表达活动。
三、亲近自然
我国著名学者、自然之友主席梁从诫先生曾在《与孩子共享自然》中说:“没有孩子生来不爱树林、池塘、草地,不爱护野花和小鸟,如果他们漠然,那么现代都市生活对童心的歪曲,孩子们亲近自然,在大地尽情游戏,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自然本身应有的和谐与平衡,这不仅是为了环境教育,而且是对稚嫩心灵的抚爱与陶冶。”工作中,我们解放幼儿的时间、空间,让孩子用激情拥抱自然。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认识自然,用心灵体验、感悟自然。自然中,小草有生根的土地,花儿有开放花蕾的空间,鸟儿有歌唱的平台,孩子也有了放飞心灵的时刻,他们扑进自然的怀抱,和各种生命打成一片,认真地观察昆虫,用泥土为蚯蚓盖房屋,拯救小沟沟里的蝌蚪,倾听花儿的言语及树叶的吟唱,感受着自然万物中一切鲜活的生命形象。
我们遵循生态教育理论,认真挖掘自然中的教育因子,着力培养孩子强健的身体和完善孩子的人格。每年的登山活动、春游、秋游,我们不断扩大教育的内涵,灵活运用多种活动形式、增加活动难度,让孩子得到丰富的体验,以培养多种能力。登山时,孩子们你拉我、我推你;过小河沟时,男孩拉女孩,大的牵小的。他们那么认真、那么负责,人性中的善良熠熠生辉。
四、节日主题活动
我们除了在教学中不断渗透环保教育内容外,特别在国际国内一些主要的,与环保有关的纪念日里,更积极地开展环保专题教育活动。一年中,有很多环境节日,如何深层次挖掘教育资源,让每个节日都闪光,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也是教育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在3月12日植树节活动中,我园组织了“小手牵大手,共同植树护树”活动。孩子们把自制带有文字和图案的卡片挂在小树上,如“请珍惜一片绿”、“我要发芽,别动我!”等,通过劳动实践让孩子明白人与万物息息相关、共生共荣的关系,以及环境人类生存的意义,从而使孩子对自然产生崇敬心理、仰慕之情。
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里,我们举行了“争当绿色小卫士”系列活动。孩子们手拿“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小旗,远足到公园。通过活动,家长也深深地认识到了“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整个活动真正起到了以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区的作用。我们还带领孩子们将关在笼中的小鸟重新放回到自然的怀抱中,激发了幼儿爱护小鸟的情感,并让幼儿们知道小鸟是我们的朋友。
五、习惯的养成
英国哲学家、教育理论家洛克说得好:“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归于自己的习惯。”良好的习惯能使人终身受益,丑恶的习惯会把人引向痛苦,甚至毁灭。幼儿可塑性大,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马卡连柯说:“再教育需要更大的力量,更多的知识,更高的忍耐。”的确,一个人要摆脱陈规旧习比建立新的常规和习惯要花更多的时间。我们教育孩子明确“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小做起”的观念,他们在日常洗手时会将水龙头关紧;喝水时不把水洒在地上、衣服上;回到家里会告诉家人在洗脸、刷牙时让水龙头开小点,垃圾要放到指定的地方;叫爸爸、叔叔、爷爷等不要在幼儿园吸烟以免形成污染;喝完饮料的塑料瓶会叫妈妈帮忙洗干净收集好,用收集好的塑料瓶做个有趣的玩具。
一件展品引发的教育活动
黑龙江省科技馆设立了蜜蜂主题展区:主要展品是一个125cm×40cm×165cm的蜜蜂活体生态箱,透过蜂箱透明的展示窗一年四季观众都可以观察到蜜蜂的活动。蜂箱不是完全密闭的,通过玻璃管道将蜂箱和科技馆室外连通起来,蜜蜂在大自然和蜂箱中自由进出。展区配套有多媒体视听素材、多媒体动画互动系统、蜜蜂模型展示、蜜蜂知识布展墙来配合主题。出于活体动物展品维护的需要,科技馆还在户外建有养蜂场。
蜜蜂展区受到青少年学生的欢迎,最受关注的是与室外连通的活体蜜蜂生态箱。我们注意到,青少年在参观过程中会生发出很多与蜜蜂相关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实验、讨论才有可能解决。为了充分利用和挖掘出展区的展品资源的优势,我们开发出“蜜蜂王国探秘”这一教育项目,它既延伸了展区的教育功能和展品的教育价值,又与学校教育活动有区别。实物展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更直观和拟真的情境条件。
启发式的提问将孩子们带入活动情境
根据教育项目的设计,第二部分“蜜蜂身体结构之谜”是一个实验活动。我们希望青少年学生在这个活动中仔细观察蜜蜂腿部的结构,分析这种结构与蜜蜂运送花粉能力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提问可以让学生从展区参观和观察过程中比较自然地过渡到实验部分的主题,进入我们预先设计好的实验情境中。
学生在展区观察“蜜蜂活体生态箱”时会感到非常兴奋,因为这是很多人第一次近距离看到真实的蜂巢及其内部,能看到很多蜜蜂忙碌的身影。好奇心让他们投入到特别仔细的观察活动之中。但是,这时候学生的观察是发散的,辅导员老师为了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下一步预设的实验中,会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的深入仔细观察:“请大家看看连通室内蜂箱和室外的玻璃管道,出入蜂箱的蜜蜂腿部是否上下粗细一样呢?”学生会发现从蜂巢出去的蜜蜂腿部几乎上下粗细一样,而从外面归巢蜜蜂的腿部总是圆滚滚的。教师会简单解释这个圆滚滚的球就是蜜蜂采集到的花粉球。花粉球的引入,有可能让学生产生了解花粉球最后去了哪里的兴趣,但这个不是项目在按下来的实验中所要研究讨论的问题。于是,辅导老师会进一步提出问题: “为什么飞行那么远的路程蜜蜂仍然能把花粉球结结实实地带在腿上回家呢?”这些提问不仅给学生留下悬念,激发好奇心,而且逐步把他们的关注点引入到项目实验中。辅导老师适时提供放大镜、镊子、蜜蜂(已死亡)给学生观察和研究。学生会用显微镜观察蜜蜂的身体结构,测量蜜蜂身体尺寸大小,制作蜜蜂标本,用实验去解开这个“蜜蜂携带大量花粉而不掉”的谜团。
将场馆活动拓展到自然环境中
城市学生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其实并不多,在户外参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机会更少。蜜蜂是最理想、最重要的授粉昆虫,蜜蜂与蜜源植物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它在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重要地位。这些比较宏观和相对抽象的生态学概念,光通过展区参观或者课堂讲授,很难让学生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我们利用黑龙江省科技馆户外养蜂场这个便利的条件,设计“我是小小养蜂人”这个户外科学考察的环节,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与蜜蜂相关的生态学概念,探讨蜜蜂和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
“小小养蜂人”这个活动中,学生从场馆半自然的情境中进入户外大自然里的观察研究。他们在养蜂场中穿戴上和养蜂人一样的防护服装,和专业养蜂人一起“照顾”蜜蜂。在蜂场,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蜜蜂在冬天会冻死吗?它们是如何越冬的?没有花的季节它们吃什么?这些问题都可以经过观察和向职业养蜂人请教得到解答。在得到这些问题的解释之后,辅导老师再把这些问题的解释与环境因子中的水、空气、食物和生物的关系这个概念相关联,原本比较抽象难懂的生态学理论,由于亲身的体验与验证,而变得更加具体形象了。
开放、灵活的非正规科学教育活动更有吸引力
“蜜蜂王国探秘”这个项目,我们前期对活动内容、学习材料和工具、学习单的制作都进行了详细的设计。然而,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经常会提出很多有趣的问题,因此,在项目实施执行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用开放的心态,回应他们的提问,灵活调整活动的内容和结构。
曾有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蜜蜂是如何采集花粉的呢?”这不是我们预先设计的问题,也没有安排研究活动,但是,我们将寻找答案的机会安排在户外考察的环节。有学生观察发现蜜蜂在黄色的小花上面蹭来蹭去,一会儿腿上就粘上了黄色粉末,这就是花粉。这时辅导教师适时地加入授粉以及花在结构方面的知识。户外环节中的小插曲让孩子们收获了新的知识,也呼应了前面的“蜜蜂身体结构之谜”实验活动,并自然过渡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层面上。实施过程中类似这样的经历帮助我们不断深化项目内容,根据学生的问题和兴趣不断调整活动内容,让科技馆里的教育变得更有吸引力。
解决操作实施细节问题,提升项目的效果和质量
相比于静态标本研究,活体生物实验研究会存在很多不易控制的因素和安全问题,很多辅导教师会望而却步。其实,经过精心的设计,安全性和实用可操作性的问题能够得到较好的解决。比如为了避免受到蜜蜂蜇刺伤害,教师可提供已死亡并消毒的蜜蜂来观察蜜蜂结构,使用安全指套和镊子进行实验操作;在养蜂场活动时穿戴养蜂防护服、喷洒保护液、利用特殊熏烟控制蜜蜂活动等,这些做法既保证了安全性,又保障了观察和实验的效果。
另外,教育活动中关于科学方法和技能的培养往往体现在细节上。比如测定蜜蜂身体长度,可以引出随机选取样本的意义,取样数目、结果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问题。我们希望通过细化活动,让学生学习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及其严谨性。
为什么能成功?
“蜜蜂王国探秘”这个项目的设计,体现了对科技馆资源的充分挖掘利用,不仅拓展了蜜蜂展区展品的功能,利用了科技馆展厅中科学工作室的实验场地、标本和仪器,还延伸到了场馆外的资源,把养蜂场这个展品维护的特殊区域也整合利用到项目中,创设了与馆内活动相关联的户外科学考察活动。
1.抓住课堂这个中心环节,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统一意识
生态环境观念淡薄,生态环境与人类及其它生物关系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和了解,是人们目前不能有效地保护,甚至破坏生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念,激发他们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的热情,就理所应当地成为生态环境教育的首要任务,而要较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条主渠道。
现行中学生物学教材的许多章节都含有生态环境的知识,在讲到这些内容时,我们注意突出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教学。如树叶的片状结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日光照射;鱼类的梭形和用鳃呼吸是适于水中生活的标记:兽类的四肢结构和用肺呼吸是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如果这种适应不能持续,该生物就会被生态环境所淘汰。在生物的进化中,生态环境是其必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生物的进化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其 所处的生态环境。另外,生物作为生态环境的组成成分,其行为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能调节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平衡;腐生细菌对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也起着作用。这些现象都说明了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生物和环境是一个统一的矛盾体,是不可分开的。
2.注重人口、资源和环境教育的有机结合,树立学生的生态整体意识
人口、资源和环境是构成生态环境的三要素,要搞好生态环境教育,就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人类社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物质资料再生产,生态环境诸因素是社会的自然财富,是发展生产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生产力的要素。但是由于人们对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不够,导致了环境极度恶化。如: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世界上受到沙漠威胁的人口达28亿。我国土地沙漠化的速度正以每年66.7万公顷的速度发展。近几年,沙尘天气频繁发生,特别是今年沙尘天气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虽然与风力、气温、降水及相关土壤状况异常、气候作用与沙尘源等有主要关系。但是,经过国家环保总局近日与中国科学院联合首次进行“探索沙尘暴”科学考察结果看,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人为破坏,造成了土地沙化不断扩张,为沙尘的天气提供了主要的沙尘物质。也就是说:人为破坏是罪魅祸首。素有“母亲河”之称的黄河,自1992年来,有20多次发生断流。特别是1997年断流时间达132天,成为真正的季节河,主要是人们过度采取地下水和引用黄河水造成的。所以说,计划生育,使人口合理增长,同时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不使其遭到掠夺和破坏,就是保护了环境。
3.结合我国国情教育,增强学生的生态环境忧患意识
我国耕地、森林、草原绝对量均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多,人均占有量少。如耕地占世界的7%,却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些并不可怕,世界诸多国家中,资源即使贫乏而国家富强者,并不罕见。令人忧虑的是,长期以来,人均占有量低的事实,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警惕,森林的乱砍乱伐导致了生态的恶化。例如,四川省的森林覆盖率下降导致水土流失。
现在四川省的水土流失大多在每平方千米千吨以上,这也是导致四川频繁水灾的主要原因。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黄土高原曾经是草木葱茏,而今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黄河含沙量巨增,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抬高10厘米,下游主西槽已抬高2米,真正成为一条“空中河”,向学生讲解这些国情,学生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感到自己作为祖国的未来,有责任也有义务把环境保护好。增强了责任感,也激发了他们为治理环境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环保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参与意识
开展校园环保活动,既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又可使学生积极投入到保护环境、保护自己家园的队伍中来,培养其参与意识。开展环境知识讲座。如:介绍植树节(3月12日)、爱鸟日(4月1日~4月7日)、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世界无烟日(5月31日)和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由来、内容、标志及目的和意义;世界环境面临的威胁;我国野生动物、植物资源及自然保护区;鸟类知识以及我国有关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等。走出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校地处城区,组织学生成立了“清除白色污染志愿者”活动队,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到市区抱龙河畔、公园等场所,义务清除废弃包装袋、汽水瓶等垃圾,为美化城市面貌,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大学生;环境教育;生态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82-02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价值观代表了社会知识阶层的发展方向,高等院校是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在高校中普遍开展环境教育,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大学生环境教育
1.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和环保事业的发展,环境教育逐渐兴起,成为一个新兴的教育领域。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人类环境会议上,“环境教育”的名称被确定下来。这次会议以后,世界各国对普及和发展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生态环保意识的也逐渐达成共识。1975年10月,国际环境教育研讨会在贝尔格莱德举行,这次会议是有史以来级别最高的一次环境教育专题研讨会,标志着环境教育的确立。会议通过了《贝尔格莱德》,对环境教育的目的、环境教育的对象和环境教育的内容作了规定。1977年10月,在第比利斯举行了“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通过了著名的《第比利斯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宣言和建议》,该宣言明确规定了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此后,环境教育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组织召开了地球高峰会议,这次会议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是人类环境保护事业的纲领性文件。这次会议的召开,明确了新形势下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目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环境教育,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在更高层次上的和谐发展。随着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环境教育经历了一个逐渐兴起的过程,环境教育在世界各国不断普及和深化。
2.环境教育的内容。环境教育并不是单独的专业教育,而是综合教育,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其相关的各个领域。环境教育的内容包括: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和环境道德伦理知识。①环境科学知识。环境科学、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环境和环境问题,掌握关于环境、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②环境法律法规。对公民进行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形成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的正确认识,自觉遵守国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减少和制止对环境产生的破坏。③环境伦理观。环境伦理学是对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等方面所作的研究,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道德学说,是确立自然界的价值和自然界的权利的理论。环境伦理学是建立环境伦理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对环境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大学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其目的是使人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对每一个公民来讲,接受环境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终生的教育过程,应根据人的不同发展时期的认知特点,对环境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方法等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制定相应实施方案。而大学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对公民形成科学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环境教育是指大学,包括研究生阶段的环境教育,包括专业环境教育和通识教育。专业环境教育,如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目的是培养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环境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通识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覆盖所有专业、跨学科的普及式环境教育,教育内容以环境伦理学为主。在校大学生将来是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和环境行为习惯对整个社会形成科学的环保意识和环境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通过实施大学环境教育不仅传授给大学生保护环境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其树立正确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这对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中学环境教育相比,大学环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和谐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我国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在高校中普遍进行的环境教育实践,我国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有较大差距。因此持续开展和普及高校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目前我国大学生环保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环保知识肤浅。大多数学生对环境科学知识了解甚少,缺乏基本的生态环境科学常识,这在非环境专业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说明对于非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来说环境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引导力度不够。
2.生态环保目的不明确。环境保护目的是不断深入研究环境系统,探索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环境问题途径和方法,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使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目前多数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目标认识不全面、不准确。
3.生态环保整体意识缺乏。大多数学生对生态环保是一个系统的社会问题还没有形成整体认识,对环境恶化的严峻性还没有更深刻的了解,因此需要通过普遍深入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系统性、整体性的认识。
4.没有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科学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基本素质之一。而目前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欠缺以及日常行为习惯不文明的现象在高校中还较为普遍。
5.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多数学生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学生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还不高,对环境保护漠不关心,参与环保活动没有热情、缺乏积极性。
三、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培养对策措施
1.开设与环境保护知识相关的必修课。在大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增加环境科学知识的教学内容不仅是国家环境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有调查表明,目前很多大学生认为现有的学校环境教育不能够满足他们对环境科学知识的需求。大学环境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公共必选课,授课对象是全体学生,其设置要兼顾各专业的特点,教学的重点是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使学生科学全面地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形成科学的生态环境意识。二是专业必选课,如“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等,专业选修课要结合各专业本身的特点,目的是提高学生解决环境问题能力。
2.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实践活动。生态环保活动包括广泛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一是以展览、讲座、座谈等形式为主的宣传活动,通过宣传使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断深化,调动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自觉树立生态环保意识。二是利用地球日、环境日等主题活动日,开展参与型生态环保活动,增强他们主动参与环保事业的自觉性,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三是利用多种校内宣传媒介定期向学生宣传生态环保知识,在全校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舆论氛围。四是开展校外活动。动员学生建立环保兴趣小组开展环境保护活动,也可以在学生中成立环保协会等,开展环保活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目前高校中有些大学生表现出高消费、追求享受的人生价值取向,因此,除了要结合环境保护宣传绿色消费,倡导绿色、文明、健康的消费意识,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综上所述,高校能否培育出大批具有科学的生态环保意识的人才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培养正确的环境行为习惯,是高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译.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2]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崔建霞.环境教育:由来、内容与目的[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7,(4):147-153.
生态文明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的一种文明形式。广西的乡村具体指县城以下的广大地区,以从事农业为主要生活来源且人口较分散的地方。近30年来伴随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同时,以土地退化、生态失调、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加速度发展的趋势,严重制约了广西乡村经济的发展。环境教育是以解决因人口增长、生产力迅猛发展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为目的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它是指导调整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它可以实现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因而成为研究的热点。
二、广西乡村环境教育现状
(一)有环境教育氛围的影响
环境教育是树立环境意识的基础、是防治环境污染的手段、是贯彻环境、资源法规的有力保证、是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关键;[1]学习会通古今与东西的生态思想,是当今人类的选择和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环境教育工作的实施,需要通过密切结合行业来开展,中小学的基础课程的教育工作中开展实施生态环境可持续教育的研究,在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中也可进行生态环境教育,[2]在中学化学、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的实施,[3]尤其在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在人文地理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4]通过加强野外教学提升环境教育效率。[5]此外,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职学生要培养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大学在可持续发展事业中应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6]在产业发展中如生态旅游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7]可以说,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保持与国内的环境教育同步。
(二)有环境教育的迫切性
依据当前的广西生态环境分析显示,[8]生态环境潜在脆弱区所占比例为12.65%、轻度脆弱区44.97%、中度脆弱区20.98%、重度脆弱区11.89%、极度脆弱区9.52%;通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分析,广西的环境质量已在迅速地下降。[9]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原有的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被破坏,致使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自然和谐型转变成自然危害型;[10]环境污染向农村转移的严峻现实,[11]城镇化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12]面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加强宣传教育是首选途径,[13]迫切需要建立环境教育的机制。
三、广西乡村环境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国家发展的新要求
环境教育的发展是时代的要求。2012年党的十报告直接提到“生态”或“环境”字眼的地方达45处,相比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的多出27处,相差仅仅5年的时间里对“生态”、“环境”的大幅关注,说明是针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现实的深刻反思,是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情感、价值和态度,是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体现了努力建设美丽新农村,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决心。
2.环境法律制度的保障
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颁布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2007年该区党委、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生态广西的决定》,明确了生态广西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2010年该自治区政府《关于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共同推进广西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合作协议》。2011年该区政府审定《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倡导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保护和修复广西生态环境。以上提高了依法行政和守法经营意识,提升了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为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法律基础。
(二)挑战
1.实施正规教育的师资落实不到位
宏观上,从1992年后《中国21世纪议程》的推广,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在环境教育学科层面相继得到建设与完善;按照国家的要求,在基础教育的《科学》《地理》课程纳入环境教育的内容。
在广西乡村的小学和初中学校里,小学的《科学》和初中的《地理》等课程中纳入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此外,在高等学校也普遍开设《发展与环境》课程,设立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生专业等,总的来说,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然而,环境教育的师资力量单薄甚至缺失。2011年调查广西乡村的13789所小学、8732个教学点的《科学》教师的配备情况,基础课程中的《科学》课程基本上没有配备科学专业教师;学校对《科学》课程的实施有极大的随意性,可上可不上,任何专业教师都可以上课,上课也是简单的。非专业教师的上课仅凭自身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然研究的传统,让学生去亲近大自然、了解生态,实施传统的社会教育,但是对学生们进行环境平等和社会变革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缺失的。有证据表明,学生们不具备对环境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以及采取一定行为的能力。从初中的《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的实施来看,2012年,随机对广西30所乡村初中学校《地理》课程的教师配备情况调查,结果统计显示30所学校中有10所初中没有配备地理教师,剩下的20所初中合计仅有38位地理教师;38名地理教师在30所学校合计的教师数2039人中,占1.8%;总学生数25363人与地理教师38人比较,比值为667比1;可见,地理教师辐射力的力单势薄且进行环境教育的不到位。不仅如此,如果地理课堂进行环境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搞实践活动导致学生兴趣转移到地理学科,还会遭到学校领导及其他科目老师的反对;为此,《科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的效果不佳。具体的表现为学生对现实环境中有生活密切联系的事物、现象好奇心淡薄,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以及爱护环境的行为和习惯漠不关心。可见,校内环境教育的有效性低,难以带动非正规教育、校外教育的延伸与发展、难以达到让学生从小就建立人与环境和谐的良好教育,也无法实现通过个体学生以点带面的给学生家庭其他成员的带动作用,营造良好环境意识的目的。
2.社会团体整合的教育力量弱
本来,广西的新闻媒体、企业、NGO、政府、学校、社区、家庭乃至各类教育场所等社会单元都是非正规环境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和倡导者。然而,针对广西乡村的具体情况,利用自身的优势,实施相关的各类环保会议、环境主题展览、竞赛活动、环保教育培训、专题性环境教育活动等有目的的宣传教育活动极少,更谈不上拓展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把环境教育引入到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来实施。当下乡村的人们还普遍停留在资源的开发利用全是为了致富这个目标的认识水平上;乡村农业和生活等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用于农田灌溉、畜禽养殖及农业生产废弃物从不处理的现象极为普遍。完全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网络等工具的使用,展开公众参与的环境教育的力量,但是,现实的情况显示,现代交流手段与乡村环境教育的整合度低,只能让乡村的环境越来越糟糕,渐渐丧失了乡村原有的生态优美的优势。
3.制度建设的迟缓导致环境意识不强
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增强乡村全民环保意识、生态意识,需要通过教育互动、建立保障支撑作用的环境制度来进行。然而,广西的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具体表现为,2006年广西自治区政府才颁布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2007年广西区党委、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生态广西的决定》才明确了生态广西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2010年广西自治区政府签署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决定》与《共同推进广西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合作协议》。2011年广西区政府才审定《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从宏观上来看,可以说2006年以前,广西对环境保护的制度层面上的支持意识和实践有较长时期的缺位,也就谈不上环境教育的广泛实施。但是,与每一个人的生产、生活活动息息相关的环境,其质量的优劣如果没有全民的关心、参与和身体力行,就难以解决环境问题。环境与人的相关性的自觉表现来源于人的实践性,而人的素质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国民素质水平的高低又取决于环境教育。
四、应对的措施
(一)强化乡村环境教育的观念
加强环境教育力量系统的建设,通过校内外的教育、正规与非正规的教育,扩大关心和关注的范围来把个人、环境、集体的价值联系起来,建立可持续性与个人价值、社会价值、需要、理解以及期望的紧密性,建立一种对环境、对他人和未来的责任感,并把这种责任转化为个人和集体生活的行动的信仰、知识和技能;强化在尊重他人及其文化的同时,达成与理想、环境的合理的平衡,通过识别个人行动与集体行动、外部事件和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形成对环境不确定性做出积极反应与自由的、有益的质疑的能力,努力使乡村的人们养成一种环境整体性的视野,形成一种内化的自觉性的环境教育的观念。
(二)整合环境教育的力量
首先,把可持续发展理念整合到地方政府的工作中,并联合地方政府和乡村共同促进。设立环境协调人员对乡村环境教育从规划到活动实施进行有效性的指导,强化环境教育作为乡村的个人的一种终身学习的目标与任务来执行。其次,强化乡村学校的《科学》和《地理》教师队伍的建设,使在校的学生能够得到专业的引导,能够从粗浅的了解,到深入体会环境教育的意义,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与社会以及对生存环境的洞察力与理解力,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而提升学生对生存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感知力,实现以点带面的效果,即通过学生带动家庭成员、亲友及邻居,认识环境与社会的重要性,促进乡村社会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再次,复兴那些曾经构成教育体制的基本所固有的、进步的价值观的方法,尽可能的与乡村宗教、祠堂生活有效结合。因为,参与到乡村有世俗标志且象征着积极向上的宗教的社团系统中,其中的权威人物能够抓住足够多的人,能将环境教育实践提高到更高的层次。最后,利用手机、电视、网络的交流通道,持续性的传播相关乡村环境教育信息,使环境教育的内容被乡村大众内化成为可能。总之,整合社会的力量将富有建设性的环境教育理念及内容传递下去,从而实现环境教育的构想。
(三)优化环境教育的制度
环境教育是一个社会学习的过程,人们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不断进行价值、技术、法律和制度等方面的反思,随时能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持续性联系的各种行动。为此,所使用的策略和方法,尤其是环境教育的制度的建立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其特别的重要性。宏观上,从乡村环境教育研究到强调其中的复杂性,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已经发展了20多年,然而,在环境中的教育和关于环境的教育这两种形式仍占优势,这仅是一种松散型的感觉式的教育模式,缺少实效性。然而,共同的环境责任是制度的要求,建立来源于乡村的核心价值的环境教育制度,那么,社会责任的道德意识、劳动力的期望,就能通过从上至下和从下至上的各种活动来实现,面对即将到来的“后现代”世界的可能及其所面临的困境而言,将是必不可少的;制度让人们参与以及它所带来的变化,才是乡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五、结论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割裂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过于偏重于语法、词汇的教学,而文化介绍则不足。导致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背单词、学语法上,最终却不能正确说出完整的句子,甚至不能恰当地正确地使用单词,或者说出的话语合乎语法却“言之无物”。这破坏了英语教学生态平衡,并最终导致低产出、低效益。
2、“教育生态环境”实现的有效途径
2.1确立生态的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该目标渗透出教育生态学所提倡的整体性、发展性和适应性。因此,大学英语“教育生态环境”首先就是要基于生态的语言教学目标。
2.2选择生态化的教学内容
在英语教学中,教学内容应具有整体性与关联性。外语学习必须在理解和接受英语语言文化、人文社科知识的基础上,遵循自身的客观规律,再结合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心理特征,才能得以实现。
2.3营造生态课堂氛围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教师在课堂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教师处于知识灌输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生态课堂强调学生个体相对独立,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只有在相对宽松的语言教学环境中,学生才会勇于尝试,大胆开口说英语。
3、基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教育生态环境”的支持系统
3.1“引进来”的方针
高校可以利用当前丰富的外事资源,通过引进外教和留学生为我国的教育带来国际交流合作的新资源。外籍教师参与教学不仅引入了先进的教学方法,而且能使学生接触和了解了境外教育机构的互动和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此外,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的留学生资源,与留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来培养学生具有国际交往能力,尊重异国风俗与,维护民族尊严和法律权威,培养学生具有较丰富的国际知识,并以此进一步促进我国全球化的发展。
3.2“走出去”的策略
通过参加更多的国际会议,学习国外的教学理念,与我国现状相结合,促进我国的教育发展和改革。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给教师提供更多地参加国际会议、出国进修学习以及与外籍教师交流学习的机会。通过选派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境外合作学校学习与进修,了解、学习和掌握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与方法,通过高校人员的互动交流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的能力、了解国外相关专业和课程教学与科研发展的最新动态,提高教师的教学生态化意识和实施生态化教学的能力,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促进师资与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和国际化。
4、结论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大学生 生态文明教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LU Weiliang
(School of Politics,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9)
Abstract To raise awareness of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llege students, to develop habi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trengthens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without delay. Students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path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are: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website, to enhance efforts to imple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strengthen campus network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create a cultur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education; create a high level of teachers, la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erequisite education;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ays and means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education; realit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ctivities undertaken to achiev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proved.
Key words network environment;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path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大学生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者,他们对生态文明的认知程度、观念意识、行为习惯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由此可见,对大学生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刻不容缓。然而,当今时代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络环境已经普遍形成,网络已经渗透到教育、文化等社会的各个领域,这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在于,能否形成行之有效的实施路径,因为这些路径直接关系到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因此,探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对于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的观念意识,养成生态文明的行为习惯,促进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网站,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力度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平等性、交互性、虚拟性、开放性、多元性和信息海量性等特点,不仅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其自我实现的欲望与自由平等的参与意识,而且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撑和重要手段。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必须抓住网络这个阵地,抢占信息网络这个“制高点”,让生态文明教育搭上网络快车。①建立融知识性、思想性、服务性、趣味性于一体,内容丰富、栏目多样,满足大学生发展需求,符合大学生文化品位的生态文明教育网站,无疑是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有效路径。
生态文明教育网站要真正发挥其作用,就需要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网站的吸引力,因为只有网站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才能吸引大学生去浏览网站信息,接受网站内容的熏陶;否则即使是建立了此类网站,大学生也未必能主动地去浏览,也就谈不上网站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影响作用。
要使生态文明教育网站具有吸引力,必须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网站形式要具有多样性。生态文明教育网站可以采用网络俱乐部、网络社团、网络论坛、网络沙龙、QQ聊天、邮件往来、专家答疑、微博互动等形式,引导大学生们学习和探讨有关生态环保与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②形成生态文明观念意识。另一方面,网站内容要具有丰富性。生态文明教育网站的内容要丰富多彩且栏目要多样,一般要符合四个要求:第一,真实性。网站中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每一个具体事实都要客观真实,不能存在任何虚假之处;每一种观点都要是积极的,要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的观念意识。第二,快捷性。网站的内容要及时更新,要及时地将最新的生态文明建设事件及理论观点出来,网站通常要保证日日更新,最好能做到时时更新,这样就可以持续地吸引大学生浏览该网站,从而无形中接受网站的熏陶。第三,趣味性。网站内容不能太枯燥,为了增强网站内容的趣味性,甚至可以尝试开发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网络绿色游戏来吸引学生,充分利用网站的趣味性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其四,贴近性。网站内容的设置必须贴近大学生的真实需求,以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开设,并且与大学生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将生态文明的理论观点通过具体事例展现出来,使大学生在网站中找到亲近感、熟悉感、归属感和信仰感。
2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造生态文明教育的文化氛围
使用生态文明教育主题网站来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大学生是否愿意浏览该网站及浏览量所限。然而,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的学习、生活等离不开校园网络平台,“校园网络拥有相对稳定的数量众多的学生群,学生们选课、查成绩等必须要点击校园网,这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占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③因此,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来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无疑是一个较有效的路径。校园网络的信息量大,并且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采用趣味化、多样化形式在校园网络上刊登生态危机现状、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法律法规、生态保护政策等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向大学生传播生态文明知识、理论的绿色平台,从而营造出生态文明教育的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浏览校园网时无形中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对其生态文明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要想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必须做到两点:第一,内容的多样性。校园网站要大量增加生态文明的内容,内容要图文并茂,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也可以在校园网站里增加一些宣传生态文明主题的小说、戏剧、舞蹈、电影、电视剧等文艺作品,这样可以增强网站的吸引力,使大学生在浏览这些文艺作品时逐渐增强生态文明观念意识。第二,形式的多样性。与生态文明教育主题网站一样,校园网站要想吸引学生,除了内容的多样性以外,还需要形式的多样性。校园网站可以采取网上聊天室、BBS 、电子邮件、QQ(群)、网络论坛等多种形式;通过网络论坛、BBS等形式,学校管理者、教师及大学生三者之间可以实现互动,三者就生态文明问题可以相互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互动中大学生获取了生态文明知识、树立起生态文明的观念意识。
3 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奠定生态文明教育的前提条件
网络环境下,要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极其重要,师资队伍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与质量。因此,要想提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质量,就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网络环境下,只有“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教育能力,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科技意识和网络素质”,④同时具备较高生态文明教育专业素质的教师,才能胜任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才能保证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可以说,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在网络环境下,要打造出综合素质优良、符合生态文明教育要求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必须要做到如下两个方面: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不仅要对师资队伍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培训,同时要进行计算机网络知识、技术的培训。其次,要大力鼓励师资队伍开展“网络环境下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要想使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健康地发展,就需要加强网络环境下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对网络环境下生态文明教育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践内容、实践形式、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各高校可以将“网络环境下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成果与职称评定、考核奖励、评选优秀教师、选派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访问进修等荣誉、奖励联系起来,以此来激励教师加强网络环境下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
4 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效果
互联网时代,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交往载体、信息载体乃至生活载体,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工作平台和教育手段,使得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无形中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网络环境。因此,生态文明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平台,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才能使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网络环境下,要想通过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来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的教学效果,必须做到如下几点:首先,在网络环境下,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应尽量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以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增大课堂的信息量。无论是专业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里涉及到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课堂教学都要尽可能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将有关生态文明的图片、影像资料等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来,可以激发起学生对生态的关注,调动他们学习生态文明基本知识、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效果。其次,广泛使用生态文明教育的电子教材,并用生态文明教育软件辅助教学。在网络环境下,要广泛使用生态文明教育的电子教材,可以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中获得教育,体现出寓教于乐的特点,从而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际效果。同时,针对大学生所关心的生态文明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可以组织专家开发一批集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包括游戏软件在内的生态文明教育软件,并用这些软件辅助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要大力挖掘和利用校内各部门的网络教育资源来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发挥课外网络教育资源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促进作用。要很好地利用高校内学生处、团委、宣传部、后勤部门、各学院、各研究所等部门的网络资源,将生态文明内容刊登在这些校内部门的网页中,使得学生因学习、生活需要访问这些网络资源时无形中受教育。不仅如此,任课老师及高校辅导员可以利用各个班级网络群体联络方式(如MSN、QQ、E-mail 等),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匿名且平等的朋友身份与大学生就生态文明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给予他们生态文明观以及时的、正确的引导和纠正。
5 开展生态文明现实活动,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证明
在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网络宣传或是网络课堂上,还要深入到生态文明实践中,开展生态文明现实教育活动,因为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所接受的生态文明的知识、理论、观点等是否正确,只有在生态文明现实活动中才能得已证明,而且只有在现实实践中,大学生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从而观照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并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⑤并最终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地树立起生态文明的观念意识。 (下转第64页)(上接第30页)
在网络环境下,要想通过生态文明现实活动来检验网络环境所传播的生态文明观点、理论是否正确,必须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开展校内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来加深网络环境所传播的生态文明理论、观点的认知。校园环境状况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直观教材,在校园内要大力开展节水节电、美化寝室、爱护花草树木、不乱扔垃圾、不使用一次性用品等活动,并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戒烟日”“植树节”等环保节日开展征文演讲、专家讲座、漫画宣传、知识竞赛、摄影展等相关主题活动,让大学生在校内实践中去检验网络环境下所学的生态文明理论、观点是否正确,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到环境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切实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并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养成生态文明观念意识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校外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来检验网络环境所传播的生态文明理论、观点。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或课余时间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山野河边开展“植被考察”、“水源探寻”、“实地考察”等活动;组织大学生参观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博物馆、湿地公园、野生动物园等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组织大学生到附近的生态企业、生态工业园、绿色社区、污染企业、污染严重的工业区、环境较差的社区等进行参观或调查。通过校外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环境破坏的危害性及保护环境的紧迫性,使他们真正领悟网络课堂所学的生态文明知识、理论,加深对这些知识、理论、观点的认知,并落实到个人的行为习惯中。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西部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研究”(课题编号:W13143036)和西华大学2013年教改课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刘艳.“美丽中国”愿景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究[J].中国教师,2013(7).
② 吴青林,董杜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5).
③ 王军.和谐视野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J].思想教育研究,2009(4).
生态资源;环境;生态教育;家乡
我校濒临丰饶的东吾洋,海洋收入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来源。近年来由于过渡捕捞,不科学的海洋养殖,以及沿海建起厂房,导致近海的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海洋中鱼类数量急剧减少,海洋藻类植物也不易存活,人工养殖的鱼虾疾病不断增多,成活率也随之下降,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伴随着海洋经济收入的减少,人们向森林资源寻找经济收入,又加剧了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只能造成更加严重的生态失衡。因此,初中生物学教学有必要引导学生走近生活,增强环保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保护家乡生态环境活动。
一、教育学生全面地看待家乡生态变化
生物种类多样性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基础。闽东地区水产资源丰富,区内的三都湾是优良的天然内湾。湾内有官井洋、东吾洋、盐田港等“湾内湾”。如沙江的“S”湾、福宁的沙塘湾等,都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滩涂。学习“水中生活的动物”中的“其他水生动物”一节时,结合家乡的水产资源,向学生介绍:官井洋生活着我国少有的大黄瓜鱼品种;在金色的滩涂里生长味道鲜美的软体动物如小刀蛏;近湾内还大量养殖着腔肠动物如海参,软体动物如鲍鱼,各种虾蟹等甲壳动物。在“藻类、苔藓类和蕨类植物”一节教学时,重点介绍生长在本地海边的桫椤,它是为数极少的、原始的蕨类植物。让学生为家乡的海洋珍奇感到自豪的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几十年来,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工业园区的开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放和大面积扩展黄瓜鱼、海参、鲍鱼、海带、紫菜养殖,使得三都澳、官井洋、东吾洋、福宁湾的水质急剧下降。原来引种进来为了防台风保护堤坝的大米草,因为缺少天敌,迅速繁殖,侵占了大片的滩涂和海域,导致水质循环受阻,海土平面升高,小港通道阻滞,大量本地特有的如味道鲜美的弹涂鱼等物种的灭绝。由此,促使学生多角度全方面地认识到家乡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激发学生关注、关心和保护家乡生态环境的热情。
二、教育学生明确保护家乡环境资源的重要性
应用具体数据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明确保护家乡环境资源的重要性。“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园”一节学习时,让学生知道虽然本地森林覆盖率达58.5%,绿化面积83.9%,建成沿海防护林体系,海岸线逶迤多姿,滩涂流彩溢金。然而,“”时期,森林资源遭受掠夺性的滥砍滥伐,原始森林基本消失怠尽,目前森林主要以人工林和次生林为主,加上采石场等矿山开发带来水土流失,大力开发房产造成耕地退化,油类污染、无序过度捕捞和养殖导致海洋生态失调。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恶化的历史、社会和经济因素,唤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认为生态恶化完全是发展经济造成的。同时以黄瓜鱼养殖为例,重点解释本县出台的《海上水产养殖业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由于黄瓜鱼养殖对海水的污染,养殖的数量大,投放的饵料多,余留的残渣多,为各种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使它们繁殖速度加快,导致黄瓜鱼的病虫害加剧、加大了死亡面积。《海上水产养殖业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明确提出有关控制养殖量、调整养殖结构等措施,对水质进行定期的取样检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等科学养殖,这样既能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又可以保证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让学生明确要谨慎地对待自然,保持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关系,这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也能促使整个生态环境良性地循环,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生态观。
四、教育学生积极参加家乡生态保护活动
初中生物学教学有责任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加保护家乡生态的活动。
“标本采集和制作”一课的教学时,要求学生注意保护珍稀植物和昆虫等。在初二年段开设每周一课时的《环境保护》的生物选修课,包括“生存的环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绿化造林”等内容。要求学生首先从绿化、美化校园做起,其次走出校园参与调查,利用社会实践到环境保护机构,到农田、渔排、滩涂参观、学习、实践,了解环境保护措施与方法,亲临其境,感受环境资源的现状,从中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并参加生态环境的保护行动。平时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结合实际生活和生产,原创一些试题或改造一些试题,如例题。引导学生认识生态环境与生活息息相关,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例题:霞浦具有国际最美滩涂的美称,被誉为中国海带紫菜之乡,海带、紫菜是饲养鲍鱼、海参的主要天然饲料,它们都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物。
(1)滩涂属于 生态系统,海带、紫菜属于 植物。
(2)根据文中信息写出一条食物链: 。
(3)滩涂上长满用来防风护堤的从南美引种的大米草,这属于 现象。
(4)我们能为“国际最美的滩涂”做些什么?
1.重行政权轻学术权。高职院校是实用性和职业性为主导的知识传播、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但是,从当前来看,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重行政而轻学术的问题,有的高职院校行政权力过度扩大化、蔓延化,影响了高职院校正常的生态环境。一是学术资源配置弱化。高职院校行政权力影响较大,职院高层决策者和管理者都是行政人员身份,因此,对学术重视不够,在人财物等资源的安排配置方面,就向行政方面倾斜,而导致学术范畴的资源配置弱化和严重不足。二是过度干预学术管理。在学术科研经费、职务晋升、课题经费、教学收入、学术话语权等方面,由于行政过度干预,严重影响了教师进修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导致学术腐败。正是因为高职院校行政权力的干预,加强监督缺位,导致权力寻租、学术腐败问题时有发生。三是“官本位”思潮盛行。在“官本位”的价值观影响下,就容易诱导学术人才去向行政岗位方向发展,不再潜心教学与学术,而是去谋官位。这种畸形的思想对高职院校的管理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务必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2.管理模式呆板单一。一是管理理念滞后。正因为是以行政主导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导致高职院校管理生态环境也有重的“官”念,特别是在当前竞争日益激励,全面深化改革势如破竹的背景下,仍有一些高职院校领导“当太平官”的思想严重,在学校管理上求稳怕乱,不敢担当,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干事,导致高职院校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成本却居高不下,整个院校管理僵固不化、一潭死水。有的在院校发展规划上好大喜功、贪大求全,做表面文章,搞盆景秀,为自己设计升迁图,导致院校规划与实际不符,照搬照抄别人的模式,表面上热闹非凡,实际上毫无成效,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二是缺乏竞争机制。有的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术研究方面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资源分配不公,管理手段单一,特别是教师绩效管理方面不到位,将教师的教学业绩、研究成果等与个人工资、福利等待遇的挂钩捆绑不到位,导致院校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成效。
二、对策与建议
针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生态环境当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结合实际,就如何加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生态环境改革的问题,提出如下的对策与建议,仅供参考。
1.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竞争机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国已进入四个全面战略建设的重要改革时期,面临的机遇多,风险大,社会发展的步伐快,竞争大,挑战多。作为高职院校就必须顺势而为,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特点,将竞争竞争引入到高职院校管理机制中来,以激活管理一盘棋。一是完善教师人才引入竞争机制。要按照高职院校的发展规范、专业定位和市场需求,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方式,将所需要的双师型人才引入到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来,以充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壮大师资力量。二是完善内部公开竞聘机制。对于高职院校中重要的岗位异动、职务晋升、评先评优、职称待遇等工作,应按照公开竞争,择优选拔的选择,实行公开竞聘制度,使广大教师都有公平竞争的机会,从而将优秀的人才选拔录用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通过建立健全能者上、庸者让的良性竞争机制,就能营造公平竞争、人人向上、个个争先的良好生态环境,从而最大可能地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激情,充分发掘其工作潜能,调动起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健全人才培养主导管理模式。一切从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对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进行权衡制约,构建以提高竞争力、促使其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主导型管理模式。一是明确职责,实现职责与权力对等。对行政权力管理的范畴、职责、权力进行明确地细化,不可越权干预。科学分配资源,坚持以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为中心地位,行政管理要转为化协调、服务职能,通过有效的行政服务,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最佳的管理服务生态环境。二是改革和完善激励机制。一方面,健全薪酬激励制度,将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的业绩与教师个人的薪酬、奖金等直接联系起来,以此激发起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注重精神激励,多关心关爱教师,从生活上、思想上、工作上、健康上全方面全方位关爱教师,增强其归宿感、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