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范文

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第1篇: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范文

1.1绿色建筑评价与等级划分

绿色建筑评价以建筑群或建筑单体为对象,分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绿色建筑需满足所有控制项的要求,并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由高到低划分为三星、二星和一星三个等级。

1.2智能建筑设计理念

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以智能化集成系统、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机房工程和建筑环境等设计要素构成。它通过智能化系统控制建筑各种配套设施的运维产生的资源消耗和信息传递。绿色建筑必备一套能够有效控制自身能耗、降低环境污染且有利于建筑功能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化系统,也便成就了绿色智能建筑[5]。

2、工程应用

某花园小区住宅工程由三部分组成:(1)砖混多层住宅楼;(2)幼儿园、文化活动中心和综合商业用房;(3)地下建筑,主要为人防和车库、雨污水泵站。小区项目依靠科技进步,把先进适用的绿色节能建造技术和智能技术加以集成创新,应用于实际工程中,有效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实现了住宅质量和品质的全面提高。

2.1绿色建筑开发新技术的应用

(1)建筑与结构技术体系围护墙体采用传热系数小的KPI多孔砖,符合夏热冬冷或温和地区的舒适性能要求,具有性能稳定,隔声、隔热效果好,强度高,抗冻抗裂性能好。屋面采用坡屋面设计,提升了小区的整体外观立面效果,又利于屋面排水。(2)节能及新能源利用技术①围护结构节能。住宅均采用中空玻璃塑钢窗,冬季室温提高3-5℃,达到门窗节能。型材采用有机锡稳定剂的独特配方,成窗隔音效果超过40dB。外墙采用苯板保温,屋面采用散装膨胀珍珠岩,保温隔热效果好,质量易保证。屋面采用SBS改性沥青加一层40厚细石混凝土形成多层防水。顶层采用FC吊顶,与坡屋面形成架空层,改善顶层冬冷夏热局面。②电器设备节能。公共照明采用节能灯具,在住宅的公共通道、自行车库、走廊等均采用声光控延时开关。电梯采用变频调速电机,比普通不变频电机相有效节约电能30%以上。③新能源的利用。住宅统一设置太阳能热水器,并配有电辅加热装置,满足全天候使用要求。小区公共照明采用太阳能庭院灯对节能路灯进行补光。(3)住宅管线成套技术①电器多回路配线技术。综合设计、综合布置主要居住空间电源插座2组;每户回路数8个。②管道集中暗设系统技术。电气管线、上下水管、电讯、电视、燃气、太阳能管线均集中设置,隐蔽暗辅。③空调室外机统一就位安装技术。空调室外机位利用飘窗台板、空调专业台板标准化设计,整齐划一,管线隐蔽安装。④智能化综合布线技术。小区为智能化小区,每户布置两对电话线、两对网络线及有线电视网络线。⑤新型管材应用。室外均采用埋地电缆,室外电器布线采用UPVC塑料电工套管。智能网络线采用UTP-6类线,视频系统采用同轴电缆。给水管线室内采用PP-R管,室外采用球墨铸铁管,有效减少水质污染。排水则采用UPVC排水管。太阳能系统采用PP-R热水管。(4)居住环境及保障技术①居住环境水压水质保障技术。小区采用低噪音变频稳压供水系统,不设屋顶水箱,保证供水水质。水质经水池沉淀、臭氧和紫外线消毒杀菌后供入户内,且设有水质检测设备,对水质进行日常监测。②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小区实行雨水、污水分流排放,采用雨水利用及中水回用系统,将雨、污水经二级生化处理达标后,用于浇灌绿地、洗车、喷洒马路以及人工湖的补充与循环,减少自来水的公共用水量。③居住区生活垃圾的收运及处理方式。小区内垃圾袋装,定时收集,集中处理站处理。④居住区绿化环境保障技术。优质绿化草坪技术。道路采用彩色混凝土路面砖,采用自从喷灌系统。

2.2智能建筑开发新技术的应用

(1)住宅智能化成套技术小区建立了先进的综合物业管理系统、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小区综合保安管理系统,实现小区内独立家庭的高度安全性、舒适性和现代多媒体通讯的便捷性。①安全防范系统小区的安全防范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保安系统,具有一定的智能功能。安全防范系统以小区的监控中心为中枢,以闭路电视监控系统、门禁系统、红外线报警系统、可燃气体泄露报警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紧急呼救系统、可视对讲系统、周界防范系统、电子巡更系统等,形成一个多功能、全方位、智能化的报警指挥网络系统,向小区住户提供可靠的安全防范服务。闭路电视监控系统通过住宅小区各出入口处、地下停车场、小区重要部位、走廊、主要路口及围墙边、绿化带等部位安装监控摄像机,进行全天候的监视、录像存储。门禁系统可用钥匙或IC卡进入,当系统处于设防状态时,如果发生撬门,则会发出报警信号传至小区监控中心;外来访客必须通过对讲主机与住户通话,得到允许后,有住户遥控开启防盗门才能进入。红外线报警系统用于住户门口、窗口及阳台的防范。如果有人非法进入,红外线探测器触发报警,将信号传至室内防盗主机,发出声光报警,并将信号送至小区监控中心。在厨房内设置可燃气体探测器,当发生可燃气体泄漏时,探测器触发报警,并将该信号传送至小区监控中心,同时关闭煤气阀。在地下车库、商业服务中心、幼儿园等公共建筑内设置烟感探测器,当发生火灾时,探测器触发报警,并将该信号传送至小区监控中心。小区住宅客厅、卧室等处设置有紧急呼救按钮,当家中有紧急事件发生,如生重病、有盗贼闯入,需要求助时,只要按下紧急呼救按钮,家庭主机及将信号传至管理中心。小区围墙上设置红外线对射报警系统。当有人非法越墙,即触发红外对射装置并报警,同时启动周界监控摄像机跟踪摄像录像。小区设置有巡更布点。当保安人员到达某巡更布点时,将已存储个人信息的手持机与巡更布点设备结接触,手持机就会记录保安员到达的时间以及位置信息,在保安人员回到监控中心后,这些信息就会按要求在主机上出现,确保保安人员巡更效果及人身安全。②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小区内部网络信息服务系统主要满足电话交换网、数据通讯网以及视频传输网的三网要求。目前内部的网络信息服务系统把语音与窄带数据融为一体,并为三网融合的智能建筑发展提供条件。③小区物业管理系统物业智能管理系统包含对小区人流、物流和财流的有效管理,主要由停车场管理系统、远程抄表系统、设备管理系统、智能一卡通系统、广播及背景音乐系统。小区车辆的出入及收费采用IC卡管理系统;智能化住宅水、电的远程抄表与收费系统;水泵房、污水泵房、换热站等运行设备可通过软件控制设备;智能IC卡可进行多种操作,包括缴纳水电煤气费、超市消费、开启门禁系统、社区娱乐场所会员消费、开启停车场道闸等服务;小区广场等部位设有防水音箱,地下车库、安全出口等部位设有火灾广播扬声器[6]。

3、结论

第2篇: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范文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旨在贯彻住房部推广绿色施工的指导思想,对工业和民用建筑、构筑物现场施工的绿色施工评价方法进行规范,促进施工企业实行绿色施工。本文简要阐述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为承包商进行施工提供借鉴。

一、绿色施工评价标准基本规定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2010)从以下角度对绿色施工做出了相关基本规定。

1、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实施目标管理;

2、根据绿色施工要求进行图纸会审和深化设计;

3、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应有专门的绿色施工章节,绿色施工目标明确,内容应涵盖“四节一环保”的要求;

4、工程技术交底应包含绿色施工内容;

5、采用符合绿色施工要求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工具进行施工;

6、建立绿色施工培训制度,并有实施记录;

7、根据检查情况,制定持续改进措施;

8、采集和保存过程管理资料、见证资料和自检评定记录等绿色施工资料;

9、在评价过程中,应采集反映绿色施工水平的典型图片和影像资料。

但发生下列事故之一的,不得评为绿色施工合格项目:1、发生安全生产死亡责任事故;2、发生重大质量事故,并造成严重影响;3、发生群本文由收集整理体传染病、食物中毒等责任事故;4、施工中因“四节一环保”问题被政府管理部门处罚;5、违反国家有关“四节一环保”的法律法规,造成严重社会影响;6、施工扰民造成严重社会影响。

二、绿色施工评价框架体系。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2010)建立了由评价阶段、评价要素、评价指标、评价等级构成的绿色施工评价框架体系。

三、绿色施工评价指标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2010)针对绿色施工评价的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土地资源保护等5个要素,系统的提出了绿色施工的要求,分别为控制项、一般项、优选项。

控制项是指绿色施工过程中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的条款,任何一个控制项指标不能满足国家现行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绿色施工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则该评价要素就是非绿色的。

一般项是指绿色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价的条款,一般项指标是达到绿色施工基本要求的基本指标,属于基本分值,评价过程中按实际完成的情况打分。

优选项是指绿色施工过程中实施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条款,在评价过程中根据实际发生项的执行情况给予额外加分。

四、绿色施工评价方法

1、评价频率要求。绿色施工项目自评价次数每月不应少于一次,每阶段不应少于一次。

2、要素评价得分。控制项指标必须全部满足,符合要求后进入评分流程,不符合的,一票否决,为非绿色施工项目。

一般项根据实际发生项的情况计分;

优选项根据实际发生项执行情况加分。

五、绿色施工评价的组织和流程

1、绿色施工的评价组织:1)单位工程绿色施工评价应由建设单位组织;2)施工阶段评价应由监理单位组织;3)批次评价应由施工单位组织进行;4)评价结果应由建设、监理、施工单位三方签认。

2、绿色施工的评价程序。单位工程绿色施工评价应在批次评价和阶段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绿色施工评价应先由施工单位自评价,再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或其他评定机构验收评价。

六、实施科学管理、保证施工质量。

实施绿色施工,必须要实施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企业从被动地适应转变为主动的响应,实施绿色施工制度化、规范化。这将充分发挥绿色施工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增加绿色施工的经济性效果,增加承包商采用绿色施工的积极性。企业通过iso14001认证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实施科学管理的有效途径。

实施绿色施工,尽可能减少场地干扰,提高资源和材料利用效率,增加材料的回收利用等,但采用这些手段的前提是要确保工程质量。好的工程质量,可延长项目寿命,降低项目日常运行费用,利于使用者的健康和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本身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体现。

第3篇: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范文

一、美国LEED评价标准与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美国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LeadershipinEnergyandEnvironmentalDesign,简称LEED)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始创于1995年的一套非强制性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它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视角,运用6项指标对建筑整体的环境性能进行综合打分,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完善、最有影响力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之一[3]。中国在借鉴美国LEED评价标准的基础上,于2006年正式颁布实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基本涵盖了建筑节能的全部领域。

美国LEED评价标准和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前5项评价指标均为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和室内环境,主要区别在于第6项指标:LEED为“设计创新计划”,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则分为“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和“全寿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2项指标。以住宅建筑为例,美国LEED标准中的设计创新计划指标是对一些采取创新的能源和环境设计的建筑给予的奖励得分,而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运营管理指标,是针对绿色施工管理及后期的物业管理制定的,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指标设置比较符合我国当前绿色建筑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的国情,体现了全寿命周期理论在建筑领域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中国绿色建筑在运营管理中的效率。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6个指标中的具体指标分为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3类。其中,控制项为绿色建筑的必备条款,优选项主要指实现难度较大、指标要求较高的项目。对同一对象,可根据需要和可能分别提出对应于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指标要求[1],并按满足一般项和优选项的程度,将绿色建筑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3个等级。以住宅建筑为例,一般项为40项,优选项为6项,根据建筑所在地区、气候与建筑类型,符合条件的一般项数可能会减少,对一般项数的要求亦可按比例调整。显然,这种评价方法仅仅从定性的角度进行评定,未充分考虑到各地区房地产市场发展程度的差异,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人为主观性,为绿色建筑的评价带来诸多不便,说服力较弱。

二、经济性影响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表1绿色建筑经济性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1,4]Tab.1Indexsystemofeconomicfactorsaffectinggreenbuilding经济性影响因素F一级指标Fi决策阶段经济费用效益F1设计阶段经济评价F2施工阶段成本性能F3运营维护阶段费用效益F4二级指标fij经济净现值f11经济内部收益率f12效益费用比f13平面指标f21建筑周长指标f22建筑体积指标f23面积定额指标f24户型比f25节地功能价值系数f31节能功能价值系数f32节水功能价值系数f33节材功能价值系数f34室内环境功能价值系数f35日常运营耗能指标f41日常运营排放指标f42维护费用指标f43环境效益指标f44运营管理水平指标f45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模糊数学的一个具体应用方法,它根据模糊数学的最大隶属度原则,对受各种因素制约的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定量化的评价,以减少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具有客观、可靠、效率高、结果清晰、操作性强的特点,适合解决各种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问题。

1.设定各级经济性影响因素

按照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理论,并根据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绿色建筑的经济性影响因素F划分为4个一级指标Fi和18个二级指标fij(见表1)。其中,每一个二级指标的取值区间均为[0,1]。

2.设定各级影响因素的权重

由于各项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不同,需要设置权重。权重的确定采取专家打分法。邀请若干位专家,因地制宜地对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行打分,并将打分结果进行算术平均。设一级指标Fi对经济性影响因素F的权重向量为W=(W1,W2,W3,W4),二级指标fij对一级指标Fi的权重向量分别为

3.设定评价标准

设定的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评价标准与现行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相符,即S=(S1,S2,S3),其中S1对应《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一星级,S2对应二星级,S3对应三星级。

4.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假设专家为m人,分别对每个二级指标fij进行打分。从而得到:rijk=sijk/m。其中,rijk表示认为fij隶属于Sk(k=1,2,3)的专家人数占专家总人数的比例[2]。再假设n表示每个一级指标包含的二级指标的个数,则第i个一级指标Fi的评价矩阵为:Ri=

从而,第i个一级指标Fi的模糊综合评价集合为:Pi=Wi·Ri=(pi1,pi2,pi3)。其中,Pi为Fi对S的隶属度,且pi1+pi2+pi3=1[2]。

由此得到,经济性影响因素F的评价矩阵为:

最终,绿色建筑经济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为:Q=W·P=(Q1,Q2,Q3)。其中,Q1+Q2+Q3=1。由于评价集合Q的各元素Qi与评价标准集合S的各元素Si的位置一一对应,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最大隶属度原则,Qi的最大值所在的位置映射该绿色建筑经济性评价的等级,即M=max(Q1,Q2,Q3)[5]。

三、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

福建省厦门市在推进绿色建筑发展中走在了中国的前列,2009年提出的低碳城市规划,把建筑、规划、市政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对探索新兴材料、新型建筑以及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推动海西经济和中国生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厦门“蓝湾国际”住宅小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湖滨北路与体育路之间,紧邻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由5幢30~31层的高层建筑组成,总占地约4万m2,总建筑面积将近20万m2,是福建省首个“中国人居环境金牌住区”和首个实施“绿色建筑”国标的住宅项目[6]。

根据前面建立的模糊综合模型,以厦门“蓝湾国际”住宅小区为例进行经济性影响评价。邀请10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基于绿色建筑经济性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对各项指标进行打分,最终得到一级指标Fi对经济评价影响因素F的权重向量为W=(0.2,0.1,0.5,0.2),二级指标fij对一级指标Fi的权重向量为W1=(0.5,0.3,0.2),W再对每个二级指标fij进行打分,汇总得到各个一级指数Fi的评价矩阵分别为:由此得到经济性影响因素F的评价矩阵为:

第4篇: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范文

关键词:生态城市;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绿色建筑发展目前已经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我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我国于2006 年颁布了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此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陆续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试行)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 规划设计部分) 》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 运行使用部分) 》等评价技术标准体系文件,指导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的顺利开展。经过五年的实践,《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于2011 年启动修编工作。同时各类绿色建筑的标准已在陆续编制。各地也因地制宜地组织编写了更加适宜地方建筑特点的绿色建筑评价地方标准,截至目前已有14个省市颁布实施了地方标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二)绿色建筑的相关管理制度基本形成

2007年原建设部出台《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组织管理、申报程序、监督检查等相关工作做出规定。2008年开始,又根据标识工作实践,对相关管理制度和评价技术标准体系进行了完善或修订,了相关评价管理文件。2009年6月了《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 》,明确了对于具备一定绿色建筑发展基础和条件的地区,经申请审批通过后,可以开展本地区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截至2011 年底,我国已有江苏省、浙江省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相继成立了地方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机构,颁布了地方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

(三)绿色建筑数量快速增长

截至2012年3月,全国已评出379 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3800多万m2,有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的地区从过去的18个省区发展到28个,其中,陕西、福建、湖南、吉林、海南、黑龙江、内蒙古、河南、云南及香港实现了绿色建筑标识项目零的突破,陕西和福建各达到8项,湖南7项。通过对已经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79个不同星级绿色建筑项目分析,社区的绿化率可以达到38% ,平均节能率达到58% ,节水率达到15.2% 以上,可循环材料达到7.7%。从目前各省已有的绿色建筑项目数量来看,前十位的省市如图8所示。整体来看,绿色建筑的面积每年增长都较快,尤其是2011 年获得明显的加速 [1]。

(四)通过LEED认证项目日益增多

据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3月7日,中国大陆通过美国LEED(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认证的项目已达到200个。这表明,LEED在中国的应用,已初具规模,并呈现持续发展的态势。当前USGBC网站上登记的中国大陆的项目总计为850个,认证项目与注册项目的比率约为1: 4[2]。从认证项目数量上看,中国LEED认证项目的数量,在2009年、2010年、2011年之间数量日益增多,达到年间认证量85个的规模(图10)。从认证类别来看,LEED-CI(绿色室内装修)、LEED-NC(新建筑)认证项目在全部已获认证的项目中占据主体,具体如图11所示。

(五) 成熟的绿色建筑技术日益增多

从“十五”开始,我国就组织实施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城镇人居环境改善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建筑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并在逐步推广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二、发展绿色建筑现阶段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针对绿色建筑的专门立法

现行的《建筑法》颁布实施时间较早,也没有任何关于绿色建筑的规定,仅在第四条规定:“支持建筑科学技术研究,提高房屋建筑设计水平,鼓励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提倡采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工艺、新型建筑材料和现代管理方式。”建筑活动的法律《建筑法》对建筑节能、新型建材和建筑科技等工作没有做出强制性的规定,而是采用了“支持”、“鼓励”等的文字表述,明显缺少强制性,没有具体条款来约束。作为部门规章,建设部颁发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法律地位较低,推动实施与监管的力度远远不够[3]。

(二) 认识理念仍有局限

绿色建筑消费需求不旺,广大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不足, 是影响绿色建筑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除少数专家、研究人员认识和了解绿色建筑, 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绿色建筑就是多点绿化。正因为如此, 如果让人们增加投资去接受绿色建筑, 显然会阻力重重。所以, 普及绿色建筑知识就显得很重要, 只有开发商、民众、政府都认识到绿色建筑的重要性及其投资回报和长远利益, 绿色建筑的发展才会更加顺利。

(三) 激励政策相对滞后

尽管目前已经实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的财政补贴政策,但支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的财政税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对绿色建筑缺乏补贴或税收减免等有效的激励,很难提高企业开发绿色建筑的积极性。制度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度有待提高。对于企业来说,虽然绿色建筑更加节能与环保,从长远来说更加经济,但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本身可能会增加一定的成本,加上目前消费者偏重商品房的价格、位置与安全,对于绿色建筑所体现的节能、环保、健康价值认知不够。

(四) 技术选择存在误区

在绿色建筑的技术选择上还存在误区,认为绿色建筑需要将所有的高精尖技术与产品集中应用在建筑中,总想将所有绿色节能的新技术不加区分地堆积在一个建筑里。一些项目为绿色而绿色,堆砌一些并无实用价值的新技术,过分依赖设备与技术系统来保证生活的舒适性和高水准,建筑设计中忽视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措施,直接导致建筑成本上升,在市场推广上难以打开局面[3]。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和建筑节能的形势与任务[J].城市发展研究,2012(5):1-4

第5篇: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暖通专业;空调系统

中图分类号:TB65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建筑能源消耗达到了总体能源消耗的1/3,而建筑能源消耗中超出总能源消耗量一半的就是暖通能源消耗。同时,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建设发展,暖通能源消耗还在不断增多,采取一定的节能措施是未来建筑发展中的首要关注焦点。

一、绿色建筑

(一)绿色建筑概念和内涵

绿色建筑的定义有很多,一般认为绿色建筑即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在整体设计时要注重节能环保,在建设的时候注重节省土地和资源,在使用的时候注重合理使用能源。从广义角度看,绿色建筑主要的建设思想是建筑的可持续性、低能耗的使用,其中包括了和谐发展的观念。除了绿色建筑以外,近几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建筑、低碳建筑都和绿色建筑有着相同的思想,在绿色建筑的基础上,智能建筑与节能建筑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绿色建筑概括起来有以下的几个特点;第一,建筑全生命周期都要确保节能环保。在建筑整个的建筑周期中,从旧建筑的拆除到原料的托运、施工阶段、最后的投入使用和维护都严格遵守环保的要求。第二,提高能源、材料、土地的使用效率,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维护生态和降低污染。在施工的过程中,首先要节省土地,用最少的土地达到最好的效果;其次在整个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水和材料的节省,力求做到“少费多用”。第三,在实现建筑应有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建筑使用者的使用感受,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第四,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建筑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人和自然的和谐,不过度的使用能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二、绿色建筑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概述

所谓的绿色建筑就是指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尽量节约资源使用,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环境质量,减少生活污染,为居民提供更加健康、高效的生活工作空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目前,全球范围内都在实行绿色建筑设计,而相关的评估体系也在逐渐完善健全,为绿色建筑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提出的LEED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也是目前全世界最流行的评估体系,商业化水平很高。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采用的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参考了我国的实际国情,更适合我国建筑的设计标准。这个评价标准是在2005年由国家建设部的,有多个单位共同研发,编制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国际上的先进绿色建筑设计经验和我国建筑国情,主要强调的是绿色建筑生态节能的过程控制,重点突出节约资源,注重环保,有效的将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结合起来。下面,我们主要就《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有关暖通专业的实际应用进行相关介绍。

三、工程设计中暖通专业的技术措施

(一)节地和室外环境设计。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于暖通专业的规定包括5.1.6和5.1.7两条规定,其中对于场地噪声的规定参考了国家标准中的相关规定。与暖通专业有关的场地噪声主要包括:设备运转产生的噪声,例如冷水塔、空调机组、风机等设备;排风竖井由于排风产生的噪声。对于该类噪声,已经在许多建筑工程中发现过,实际的噪声影响范围很大,建筑设计人员必须加强重视。一般情况下,公用建筑中的暖通专业设计所引起的噪声应该控制在65-85分贝之间,若是存在冷却塔,要参考国家标准进行相关设计。但是,对于城市噪声标准的要求来说,设备产生的噪声都超出了规定标准,这就需要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室外暖通设备期间合理摆放。当多个同类型的设备放置到一起同时运转,噪声还要额外增加,所以,对于设备的摆放必须加强注重。若是暖通设备放置到屋顶或是其他距离较近的位置,建筑设计人员便应该采取相应的消声降噪措施,对场地噪声加强控制。具体的位置设计可以参考噪声衰减公式。声源传播的距离越大,噪声衰减值就越多,设计人员便可以估算合适的外部设备放置位置,并有效减少设备对公用建筑的影响。例如,冷却塔的设备放置。冷却塔产生噪声的上测试点是在其出风口的45度角上,按照距离风筒相同的风口位置测量直径;下测试点位于塔的进风口处,距离塔壁的水平距离要控制在塔体的直径长度。像是300t/h的单台冷却塔,下测试点的距离计算可以表示为:L=1.13 =4.7m,所以,针对这种型号的冷却塔,当水平距离达到9.4m时,噪声大小基本上可以控制在60dB。能够基本满足商业区的白天标准要求。所以,设计安装此种型号的冷却塔的建筑就要将其布置在建筑的10m以外,若是配备多台设备,还要将叠加问题考虑在内。

(二)节能设计。节能设计这方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针对暖通专业规定的要求较多,这主要是因为空调通风装置需要消耗过高的能源,可以超出总体能源消耗的2/5,所以,节能设计也是暖通专业设计人员的首要工作。《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规定,若是电热锅炉没有被采用,必须要严格避免出现高质低用的问题。5.2.10条中规定了,排风要对新风进行预热或预冷处理,以有效降低新风的负荷,将排风中的热能进行一定的回收。而相关的机组设计要参考实际建筑设计方案灵活布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设计人员对排风热回收的投入产出进行收益比较,作为日后的评价依据。

有些建筑上要安装大型的全空气系统,若是采取热回收措施则要对配合条件多加注意。假如建筑设计项目是大空间商业建筑,每一层都要设置空调机房,这时热回收机组必须在空调区中设计单独的排风装置,排出的风要能和新风进行实时的热交换。这样一来,排风系统就成了建筑中空调机房中必须配备的专职,但是也会产生机房面积增大、高度增高和噪声增多的问题,想要保证排风口和进风口之间的距离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为建筑设计带来了问题。当然,想要更好的建设节能型全空气系统,最好的方法还是得到业主的全力支持。不同的系统形式也会影响到暖通设备的投资和运行时的能源消耗量,一般情况下,空调设备的主机容量选择都是参考工况决定的,想要实现绿色建筑的节能设计,要综合参考建筑房间的具体朝向、用途细化设计空调区。对于大型的公用建筑,可以采用VAV空调系统,与定风量的系统相比,能够有效节约1/3的能耗,设备容量也能节约20-30%。作为空调系统中的心脏,选择节能型冷热源更是能够有效节约建筑能耗。对于采用分散性空调的建筑来说,空调机要选取符合节能标准的产品,保证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冬季COP值要在1.8以上。保证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冬季COP值要在1.8 以上。

(三)室内环境质量控制。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中的5.5.5 条规定了室内噪声, 虽然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在实际的建筑使用中很容易出现问题。许多公用建筑中的公共空间都存在着空调机房有过大噪声的问题, 而且回风口有时还会产生啸叫的声音, 室内设备末端出现较大的噪声,以上这些噪声都会影响到室内的舒适程度,减低建筑的应用质量,甚至有时还会大幅度的增高能源消耗量。设计人员对于这项规定必须予以重视。设计空调的通风系统时要充分考虑到室内的末端设备安装方式和选型要求,并安装在合适的位置。 建筑室内的噪声大小会直接影响到室内工作生活的居民的舒适度。 例如某工程项目中, 原本的暖通空调设计将通风设备末端装置设计成了风机盘管,采用下回风方式进行回风。 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产生了很大的噪声,即便已经运用了风管作为连接,但是回风口的位置被安排在风机盘管之下,风机的噪声很容易传到室内,对于室内工作生活的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四、结束语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于暖通专业的规定共有 5 项控制项、10项一般项和1 项优选项,对于绿色建筑中的暖通专业设计进行了明文规定,设计人员在实际的建筑设计过程中, 只要严格遵照设计标准,便可以为绿色建筑设计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映霞,汪波,靳光亚. 基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暖通空调系统的研究[J]. 科技信息,2013,(08).

第6篇: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范文

宋凌:

我国于2006年制定了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2008年正式开始绿色建筑的评价和推广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2012年后为加快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和推动方式,我国迎来了绿色建筑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政策陆续出台。2012年国家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财建〔2012〕167号),住房城乡建设部了《关于印发“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的通知》(建科〔2012〕72号);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 住房城乡建设部 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2013〕1号),住房城乡建设部了《关于印发“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的通知》(建科〔2013〕53号)等一系列加快推进绿色建筑的政策文件,明确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采取“强制”与“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为贯彻国家文件精神,北京、江苏、吉林、湖南、四川、陕西、河南、河北、安徽、海南、贵州等省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相继颁布了地方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明确了地方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出台了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配套政策。

(2)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完善。针对绿色办公、绿色工业、绿色医院、绿色商店、绿色饭店、绿色博览、绿色数据中心等不同类型建筑的评价标准相继编制,针对设计、施工等不同建设阶段的标准规范陆续出台,20个省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颁布了绿色建筑地方标准,11个省市的地方标准正在编制中,涵盖不同建筑类型、不同地域特点、全寿命期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逐步完善。

(3)标识项目稳步增长。自2008年开展绿色建筑评价工作以来,我国标识项目逐年迅速增加,截至2013年9月共评审出标识项目1108项,总建筑面积12026万m2。但以设计标识项目居多(1040项),运营标识项目较少,仅68项。而且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基础和气候条件等因素限制,江苏、广东、上海、山东、北京等省市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数量和项目面积较多,中西部省市项目较少。

(4)能力建设继续增强。住房城乡建设部通过组织全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培训,对各地行政管理人员、评审专家、专业评价人员、房地产商、设计和科研人员进行了培训,提高了绿色建筑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为绿色建筑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储备。同时,地方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评审机构基本覆盖全国,各地积极开展针对评审专家和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推进会,并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宣传绿色建筑理念,普及绿色建筑知识。

(5)社会认识不断深入。万科、万达等一些龙头企业将发展绿色建筑作为企业转型和彰显社会责任的主要手段之一,提出了企业绿色发展战略,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建立了企业的绿色管理制度。从业人员对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认识由初期单纯注重新技术新产品的堆砌,逐渐转变为对“被动技术优先、主动技术优化”、“因地制宜”等设计理念和精细化要求的提升。房屋使用者感受到绿色建筑带来的健康舒适、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逐步显现。此外,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绿色建筑发展较早国家的关注,积极加强与我国的交流与合作,香港、台湾等地区也相继举办了大陆绿色建筑发展与评价标识的宣传交流活动。

CHF记者:从绿色建筑评价的角度,您认为我国当前绿色建筑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

宋凌:

(1)评价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应不断健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适合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建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现已基本完成修订,但仍然缺乏具有针对性的、适合的专项细化评价标准,目前工业、办公、铁路客站类建筑已有标准,超高层建筑有了细则,饭店、医院、商场等标准还在开展过程中。

(2)对评价过程和质量的管控有待加强。

目前绿色建筑评价工作已全面铺开,在因地制宜开展评价工作的同时,各地也难免存在评价尺度和评价质量的差异,为保障评价品质,对各地评价工作的质量管控制度有待进一步研究制定。

(3)为评价而评价。

一些项目仅仅着眼于评价标准提出的一些技术措施要求,进行技术堆砌、冷拼,忽视项目具体条件,忽视不同技术间的协调;只关注复杂高科技技术应用,忽视被动式技术。通过加大宣传和培训,使参与绿色建筑的专业认识能更为合理的建设绿色建筑。

(4)设计评价多,运行评价少。

目前大部分项目仅申报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申报运行评价标识的项目不足10%。设计标识仅对项目设计方案和施工图进行评价,难以确保项目在施工、运营阶段能够落实相关绿色技术措施,尚未实现真正的绿色建筑。

CHF记者:各地陆续出台地方版《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后,建设力度和规模明显加大,对于绿色建筑的质量把控,您有何建议?

宋凌:

目前,我国主要借助现行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对工程质量进行把控,并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不断完善,基本实现了全过程闭合管理。同时,绿色建筑涉及规划、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和电气等各个方面,并未新增专业。因此,各地可因地制宜地制定绿色建筑强制标准,将强制要求纳入现行工程建设管理程序,从项目立项、土地出让、规划设计审查、施工图审查、施工和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进行监管,在有效保障绿色建筑要求得到落实的同时,避免给相关部门增加过多工作量。具体建议如下:

(1)强制标准的建立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绿色建筑技术基础差异较大,因此全国不能以统一的标准强制推行绿色建筑制度,各地应在控制增量成本的前提下,结合地地域特点、建筑行业发展目标和大力推进的关键技术,因地制宜地制定强制标准。

(2)过程监管措施

立项阶段,发改部门应要求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立项申报材料中对项目拟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可行性进行分析,对增量成本和经济效益进行说明,以便提前判断项目绿色建筑技术方案是否合理、经济效益是否明显,为后续建设工作开展提供指导,为其他行政部门进行监管提供依据。

土地出让阶段,规划主管部门应在规划设计条件中对绿色建筑的相关要求进行明确(如绿地率、容积率和人均用地面积等),引导建设单位按照绿色、生态、低碳理念对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建造。对于通过有偿方式获得土地出让权的项目,国土部门还应将其须满足的绿色建筑相关要求纳入土地出让合同文件,对建设单位责任进行明确。

规划设计审查和施工图审查阶段,规划主管部门应对规划设计文件中的绿色建筑相关内容(如项目用地指标、建筑布局、日照条件、绿地率等)进行审查,对达不到相应标准要求的不得出具规划许可文件;施工图审查、园林等相关部门应审查施工图设计文件是否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对不满足要求的不得出具审查合格文件。

施工阶段,目前工程图纸变更现象严重,但各地建设主管部门一般将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建筑物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设计变更设为重大变更,需由建设单位向原审查机构重新报审,从而避免因建设和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擅自变更设计文件,降低工程项目的安全和质量标准。但对于其他设计变更却缺乏有效监管,导致部分建筑性能难于达到原设计要求。因此,应将未纳入重大变更管理范围的绿色建筑相关设计内容设为重大变更,确保工程质量。

竣工验收阶段,工程质监部门应重点核实设计文件中绿色建筑技术要求的落实情况,对不满足要求的不得出具竣工验收合格报告。

第7篇: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 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运行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随之带来了温室效应的加剧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并且在建筑物的建造阶段也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我国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此非常重视,已经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提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了“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绿色建筑的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形式下迅速获得广泛的认同,并逐步应用于实践。

绿色建筑的概念

在我国颁布的第一部有关绿色建筑的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了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的定义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2.1全寿命周期的概念

它主要强调建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时间上的意义。建筑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随后的施工建设、运营管理及最终的拆除,形成了一个全寿命周期。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意味着不仅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而且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运营管理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高效、无害的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使拆除废弃物尽可能再循环利用或在短期内自然降解。

2.2强调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建设部提出了“四节一环保”的要求,即着重强调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这也是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资源的节约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关键,“少费多用”做好了必须有助于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2.3满足建筑根本的功能需要

保证使用者的健康是最基本的要求,节约不能以牺牲人的健康为代价。“适用”强调的是适度消费的概念,决不能提倡奢侈和浪费。高效使用资源需要加大绿色建筑的科技含量,比如智能建筑,我们可以通过采用智能的手段使建筑在系统、功能、使用上提高效率。

2.4建筑要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筑业再也不能延续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建筑发展模式,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才能适应现代城市生态建设的发展。不然,将会在建筑领域再次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危及后代子孙的生存。发展绿色建筑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

3.1由于经济因素,使业主和发展商缺乏兴趣。

许多客户包括设计师根据经验判断,虽然理论上绿色建筑设计会带来收益,但实际操作过程往往事与愿违,究竟会收回多少成本很难判断。因此,业主和发展商缺乏兴趣。此是绿色建筑发展中的最主要的障碍。在没有业主和发展商对绿色建筑全力支持的情况下,一个设计项目不可能完成。

3.2建筑、装修材料污染严重,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

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住房条件的改善,对装修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各种新型装修材料不断涌现,有材料引发的甲醛、氨、苯、氡和可挥发的有机化合物等有毒物质超标而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的纠纷不断。加上现有住宅结构上趋向于封闭,建筑内部与外部缺乏有效连通,无法对气候变化自动进行适应调节,室内环境往往不利于健康,无法满足人们对住房的舒适性、健康性要求。据清华大学的研究,我国科技对建筑业的贡献率不到15%。而科技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是40%。另外,建筑部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正式实施,但由于我国建筑设计单位的技术能力和经验无法同步跟上,使得绿色建筑标准的实施成为难题。可见,绿色建筑的推广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必须加大科技的投入、提高技术对绿色建筑的支持力度。

3.3缺乏设计过程中多方合作

相对传统建筑的先行设计过程而言,绿色建筑设计更具有全方位综合性,在科学研究的意义上,绿色建筑依赖于许多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以及根据具体条件而对这些技术的最佳搭配,或称研究性技术组合;在实际运行方面,绿色建筑则主要建立在现有的成熟和经济合理的技术之上,亦即实用性技术组合。只有通过各学科的交流合作,才能解决关键性发技术问题。虽然客户与建筑师之间的交流可以使之尽早掌握方案中的可持续性因素,但仍需要注意强化结构工程师甚至是施工者对绿色建筑概念的理解。面对绿色设计带来的新技术的挑战,更要贯彻系统化、整体化、团队化的设计观念。绿色设计团队应该包括所有的参与者,包括设计师、开发商、物业商、施工者,以及使用者。

3.4绿色建筑仍处于探索、完善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筑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从资源消耗到环境影响方面远远达不到绿色建筑的要求。所修建的住房由于缺乏长期规划和整体布局,单纯追求数量盲目建房,有很多住宅因为缺乏基本生活条件或者质量较差而无人居住,造成了物质资源的极大浪费。近年来,各类建筑在规划和布局上有了较大改进,也出现了不少智能建筑和节能建筑,使建筑本身更趋向于满足人的舒适性、观赏性要求。此时,建筑节能工作得到了逐步推进,取得了较大成绩,与此同时,伴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全世界的认同,绿色建筑和生态小区的设计理念在我国渐渐得到了重视,并在一些城市住宅小区、农村住宅进行了绿色建筑实践,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经出台,但相关法律规划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4、建设绿色建筑的几点对策

4.1各级政府切实转变职能,把绿色建筑列入决策的重要议程。

首先各级政府要把绿色建筑提高到实施资源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其次要把绿色建筑作为实施公共服务、强化资源战略管理和加强环境建设的重要职能来对待;第三,由政府实施绿色建筑示范工程试点小区,通过示范工程以点带面。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推动绿色建筑的一种有效工作方法。

4.2制定扶持政策,加大对绿色建筑资金的投入

在绿色建筑的研究、设计、开发和建设,对新技术、新绿色建材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中,没有资金只是纸上谈兵。要创新投融资体制,想方设法筹措开发绿色建筑的资金,制定经济扶持政策,建立和完善绿色建筑的经济激励政策,例如可减少土地出让金收益,或减少营业税等,不断研究探索绿色建筑的发展基金,采取多元化筹措绿色建筑资金,加大对绿色建筑资金的投入,为加快促进绿色建筑提供资金保障。

第8篇: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范文

第一条为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以下简称“评价标识”),是指对申请进行绿色建筑等级评定的建筑物,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按照本办法确定的程序和要求,确认其等级并进行信息性标识的一种评价活动。标识包括证书和标志。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评价标识的组织实施与管理。

第四条评价标识的申请遵循自愿原则,评价标识工作遵循科学、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第五条绿色建筑等级由低至高分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三个等级。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六条建设部负责指导和管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制定管理办法,监督实施,公示、审定、公布通过的项目。

第七条对审定的项目由建设部公布,并颁发证书和标志。

第八条建设部委托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负责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具体组织实施等日常管理工作,并接受建设部的监督与管理。

第九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负责对申请的项目组织评审,建立并管理评审工作档案,受理查询事务。

第三章申请条件及程序

第十条评价标识的申请应由业主单位、房地产开发单位提出,鼓励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物业管理单位等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申请。

第十一条申请评价标识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应当通过工程质量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以上,未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无拖欠工资和工程款。

第十二条申请单位应当提供真实、完整的申报材料,填写评价标识申报书,提供工程立项批件、申报单位的资质证书,工程用材料、产品、设备的合格证书、检测报告等材料,以及必须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营管理资料。

第十三条评价标识申请在通过申请材料的形式审查后,由组成的评审专家委员会对其进行评审,并对通过评审的项目进行公示,公示期为30天。

第十四条经公示后无异议或有异议但已协调解决的项目,由建设部审定。

第十五条对有异议而且无法协调解决的项目,将不予进行审定并向申请单位说明情况,退还申请资料。

第四章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标识持有单位应规范使用证书和标志,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第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标识进行虚假宣传,不得转让、伪造或冒用标识。

第十八条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暂停使用标识:

(一)建筑物的个别指标与申请评价标识的要求不符

(二)证书或标志的使用不符合规定的要求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撤销标识:

(一)建筑物的技术指标与申请评价标识的要求有多项(三项以上)不符的

(二)标识持有单位暂停使用标识超过一年的

(三)转让标识或违反有关规定、损害标识信誉的

(四)以不真实的申请材料通过评价获得标识的

(五)无正当理由拒绝监督检查的

被撤销标识的建筑物和有关单位,自撤销之日起三年内不得再次提出评价标识申请。

第十九条标识持有单位有第十七条、第十八条情况之一时,知情单位或个人可向建设部举报。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条处于规划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可比照本办法对其规划设计进行评价。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未规定的其他类型建筑,可参照本办法开展评价标识工作。

第二十一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应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9篇: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范文

1.1整体概况

我省从2010年底开展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工作,截至目前为止,福建省共有25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建筑面积达250万㎡,涵盖了办公建筑、住宅建筑、商业建筑、酒店建筑和科研用房等,在数量和建筑面积上,居国家中上水平。

1.2绿色建筑类型及标识类型

在2012年我省获得绿色建筑的建筑类型来看,公共建筑项目为10个,住宅建筑为8个,比例分布如图2。从建筑类型上看,公共建筑与住宅建筑数量基本持平,说明我省绿色建筑在建筑类型上呈现良性发展的趋势,但是在公共建筑中,以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游建筑(酒店)为主,科教文卫建筑、通信建筑以及交通运输类建筑等尚未有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这主要与绿色建筑在各行业的认知度及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适用性有关。在2012年度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中,获得设计标识为17项,获得运行标识为1项,见图3。从我省绿色建筑项目获得的标识类型上分析,这些项目大部分是设计标识,运营标识较少,其原因是:一方面绿色建筑一般是获得设计标识,然后才获得运营标识,而目前处于绿色建筑较快发展阶段,时间尺度的先后导致运营标识偏少;另一方面,对于住宅等项目来说,实施单位一般为房地产开发商,获得绿色建筑标识仅作为其地产销售的一种手段,其并不关心绿色建筑的实际运营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运营标识的实现。

1.3绿色建筑标识等级

从2012年获得的绿色建筑等级来看,三星级绿色建筑有2个,二星级绿色建筑有5个,一星级绿色建筑有11个,见图4。所以本年度绿色建筑以一星级为主,二星级和三星级绿色建筑数量相对较少。这基本与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规律一致,一星级建筑由于增量成本较低,技术难度较小,且易于实施,在绿色建筑中占主导地位;而三星级绿色建筑不论在面积上还是项目数量上所占比重较小。所以在我省目前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发展绿色建筑应以一星、二星级绿色建筑为主,并适当引导三星级绿色建筑发展。

1.4绿色建筑本地化

由于绿色建筑技术体系较为复杂,在绿色建筑实施过程中应充分体现所在地区的地域特征,而衡量绿色建筑地域特征主要是看其是否采用当地适宜技术,更直接的体现是考察该项目是否采用当地的绿色建筑评价方法。在2012年度我省获得的绿色建筑项目中,依据《福建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13-118-2010)评价的项目有5项,占2012年度的28%(见图5),所占比例不超过1/3,有超过70%的项目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所以绿色建筑当地化程度不高。

1.5绿色建筑地域分布

从绿色建筑地域分布来看,我省2012年度绿色建筑均分布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见图6)。在九个设区市的绿色建筑分别为:福州7项、泉州5项、宁德3项、厦门1项、漳州1项、莆田1项、南平0项、三明0项、龙岩0项,见图7。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反映了绿色建筑的认可程度与经济水平的发展一致,一方面体现出当地行政主管部门对绿色建筑的重视程度及相关配套政策的落实情况。

1.6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分析的因素,我省绿色建筑项目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绿色建筑项目的实施单位比较单一。从绿色建筑实施单位来说,“万达集团”开展的绿色建筑项目有10个项目,“厦门建发”有5个项目,其他单位有3个项目。所以本年度万达、建发在我省绿色建筑实施单位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因此,下一步工作中,应加大对绿色建筑的宣传与推广力度,提高绿色建筑的认知度,使得更多的单位参与绿色建筑的实施与建设,以利于绿色建筑的良性发展。

2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完善绿色建筑相关标准,是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保障。目前,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开始修订,多部标准和细则陆续编制,多省市的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开始实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5]。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我省具体情况如下:1、广泛收集和整理来自省内各科研院所、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评审机构等单位在实施和开展绿色建筑工作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并已经着手对《福建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13-118-2010)的修订工作。2、将《福建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福建省绿色建筑检测及运营技术规程》等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列入我省地方标准编制计划,并组织有关单位开展研究编制工作,为我省绿色建筑的合理设计、检测及运营管理和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有利条件。3、2012年组织有关单位编制完成《福建省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福建省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福建省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技术规程》等5项建筑节能相关标准,进一步完善了我省绿色建筑及节能标准体系。从以上的情况来看,我省在绿色建筑评价及建筑节能方面的相关标准已经具备,但是绿色建筑设计、绿色施工、绿色建筑检测及运营还相对滞后,阻碍我省绿色建筑的发展,所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我省绿色建筑相关技术标准,也是当前发展绿色建筑应重视的问题。

3配套政策的制定

绿色建筑是在经济方面需要更多的前期费用、而利益回收速度又相对缓慢的项目,更重要的是,由于绿色建筑体系方面的投资所带来的回报,最终并不一定能使开发商受益,而多由使用者和社会所分享。即使这样,一般也是在若干年之后才会见到节约资源的价值大于用于生态方面投资的价值[6]。建立绿色建筑激励政策,一方面可以调动相关主体参与绿色建筑开发、运营、消费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培育并完善绿色建筑市场,建立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长效机制[7]。所以在当前条件下,要使绿色建筑由起步阶段转入迅速发展时期,制订并落实相关激励政策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从2004年起,国家制订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管理办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激励政策,并于2012年4月出台《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2013年1月出台《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这些重要文件将全面推动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从地方政策制订来看,苏州是国内最早对绿色建筑给予奖励的城市,其后上海、深圳、青岛、武汉、广州等地相继出台了绿色建筑激励政策[8]。我省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借鉴其他省市的经验,制订了我省绿色建筑目标:到2015年,力争全省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00万㎡以上,并从2014年起全省政府投资的公益性项目、厦门和福州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同时在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绿色建筑技术进步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措施[9]。但是与绿色建筑发展较好的省市相比,我省的绿色建筑激励政策相对单薄,所以我省还需进一步制订地方绿色建筑相关激励政策及实施细则,在财政支持、税费优惠、政府采购向绿色建筑倾斜等,确保这些措施目标明确、灵活有效、可行性强。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