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振兴的思路及建议范文

乡村振兴的思路及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振兴的思路及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振兴的思路及建议

第1篇:乡村振兴的思路及建议范文

乡村建设一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X县近几年以来搭建了“四梁八柱”;举措扎实,推进有力,一是在乡村治理、小农户带动、工商资本下乡、美丽城镇建设、空心化改造等方面加强创新,全面打开乡村振兴局面。二是在打造X及周边地区乡村振兴省级示范的基础上,在村庄、风景线、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等方面打造更多示范。三是探索指标、工作、政策、评价、统计、标准体系建设,创设更完善的体系。

X启动以来又在X年实施了行动:一是开展美丽农业行动,围绕做大农业的目标,以园区、基地为载体,进一步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打造美丽农业示范点;二是开展美丽村庄行动,按照全域旅游发展要求,进一步巩固“无违建”创建和“五水共治”成果,在源内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三是开展X美食行动,进一步巩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节活动成果,挖掘美食文化,发展美食经济;四是开展X营销行动,围绕品牌效应带动农业增值目标,进一步巩固X农产品品牌推广和农产品品牌合作运营成果,提升X知晓度;五是开展X文化行动,大力挖掘X传统文化、历史故事、传统技艺,编写X故事,努力将文化软实力转化经济效益;六是开展美丽清溪行动,进一步巩固“河长制”成果,树立原生态理念,尊重自然,通过实施重要堤防、河道综合整治等项目建设,加强源内溪流形态、水源和保洁管理,确保不发生占用河道、妨碍行洪等违法现象,努力让溪流水更清、鱼更欢、景更美;七是开展美丽公路行动,以最美公路X为样板,进一步巩固美丽公路建设成果,以源内主干道为对象,通过路面修复、“两路两侧”整治,打造平安、通畅的美丽公路,推动公路旅游;八是开展美丽庭院行动,进一步巩固美丽庭院示范村创建成果,在实现清洁庭院X%目标的同时,从民宿农家乐经营主体和村干部入手,强化美丽庭院指导,充分发挥农村群众创造积极性,让源内农户庭院成为节点景观。

乡村振兴必须要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在乡村中形成经济的新亮点,创造发展空间,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然而,目前我县乡村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X、开发规划不科学,内容设计无特色。现在乡村经济开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内容同质少创意,虽然X已建成很多的农业采摘基地,但未能很好地与当地特色产业、民俗文化有效结合。

X、品牌化运作乏力,旅游附加产品不丰富,宣传营销不给力。经营者不注重品牌建设,许多项目仅以“地名+内容”命名,层次较低;出售的多为初级农产品,包装简陋,难刺激购买欲。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与旅行社等服务机构联系不密切,宣传营销不善,项目知名度难以扩展。

X、产业链不完善,融合程度不够。这种格局必然导致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普通农产品数量多、但价格低迷,这种格局既不能满足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又严重制约农民增收。尤其在产品设计、品牌打造,及下游的市场推广、售后服务等发展不足,影响了产业增值和规模扩展。各区域、各经营主体、各项目各自为战,未能做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产业带动能力不强。

X、经营管理不规范,服务保障不到位。经营主体管理水平不高、经营方式粗放,服务人员素质偏低、技能较差。建设用地难、民间资本介入不足、环保安全等问题,阻碍了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档次的提升,难以同旅游、销售大市场对接。

乡村在新时代承载着无可替代的历史任务、时代使命,我们要以新时代“三农”思想为指导,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谋划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举措,积极打造美丽乡村的“升级版”。衡量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青年人回归乡村,回到生养自己的土地,安居乐业......基础设施、村庄环境、产业发展,三个方面并重,突出产业发展,完善项目安排和项目建设考核机制:

X、统筹规划,优化布局。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统筹制定乡村发展规划,强化顶层设计。要配合区域规划实施。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按照工业化经营方式,在有条件的乡村聚集区建设具有农业产品销售、民俗展示及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功能的园区,构筑“城市-郊区-乡间”点片相连的休闲农业产业集群。

X、突出创意设计,重视文化传承。园区可以结合地域特色资源和传统习俗进行创意设计,提升休闲农业项目的持续竞争力。通过深度参与提升体验价值。大力挖掘民俗文化,以文化产业拉动旅游消费,民宿建设应注重乡风民俗在传统装修、风土经营、乡情服务等各环节的体现。

X、联动优化,融合发展。促进资本、技术和资源要素集约化配置,大力推广“园区+游购”模式,形成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餐饮、休闲、物流服务业等有机整合,利用双创的新思路,使得农业产业附加值得到提升,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

第2篇:乡村振兴的思路及建议范文

一、工作思路

为全力做好国家城乡融合试点工作,结合实际,我局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构建“1+7”乡村振兴三年行动体系,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脱贫攻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全域推广农村宅改试点等专项行动,落实全域一体理念,强化机制引导、产业支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机制,努力打造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二、开展情况

(一)新农村建设工作推进情况

1.工作现状:按照省、市安排部署和“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要求,全面完成“三年扫一遍”目标。围绕“七改三网”项目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村容村貌明显提升。2017年投资800万元建设的角山古陶文化旅游已初具规模,接待游客3万人次;按照梅里公路沿线打造的思路,依托孔子文化、红色文化,重点打造下戴、叶塘、里屋孔家村新农村示范点,为我区发展休闲游、文化观光和红色传承游提供一个良好的基地。2019年我区重点打造的安山徐家村紧靠龙虎山大道上,依托龙虎山大旅游,以农家乐休闲旅游为主体,投资1000万元,打造出一个崭新的周末旅游休闲示范点。建立了村庄环境长效管护“五定包干”机制,采取第三方承包运营及村清扫分类、镇收集、区转运、市处理模式,并在下戴村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2座农村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里屋孔家创造性建设七格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探索出经济、可行、简易的处理模式。通过将新农村建设与宅改工作挂钩,创造性推动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全力提升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水平。深入实施集镇建管三年行动,加快补齐示范镇发展短板,打造卫生整洁、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镇区环境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升镇域发展水平。

2.面临问题:因部分干部和老百姓思想还未转变,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足,导致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参与度不高,建设进度慢。村镇建设和小集镇建设内生动力不足。农村基础设施改善资金严重不足。农村危房改造项目推进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不理想。

3.下一步工作思路:一是在“三年扫一遍”的基础上,强化资金投入,推动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提升村点建设力度,描绘美好新画卷。二是坚持专业的事专业人来做。针对唯一乡镇--镇进行全域规划设计,切实提升村镇和小集镇整体建设水平。

(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情况

1.开展情况:一是调整农业结构,创建农业品牌。依托城郊比较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蔬菜、水果、绿色水产品,畜禽养殖和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业发展,新增蔬菜种植面积300亩,加快发展葡萄、草莓、红心猕猴桃、莲藕、油菜、雷竹等特色农业种植面积800亩,发展黑豚鼠、孔雀10000只、肉牛500头等养殖产业,大力发展新320国道花卉苗木产业带1000亩。新增三品一标企业6家、产品8个。二是壮大龙头企业,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全区有省、市级龙头企业19家,年增加值8亿元,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主力军。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组织120家,今年新增太空莲种植、雷竹种植、肉鸽养殖等产业6家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成立3家稻虾专业合作社,发展稻虾种养面积500余亩、稻蛙种养面积80余亩。三是创建乡村创新创业协会,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通过创建乡村创新创业协会,目前已发展会员52人。2019年争取省财政资金29.7万元,培训农民113人。

2.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农业产业地域存在局限。由于我区农业范围小,形成规模的产业化、现代化农业项目缺乏。今年来,我区持续规划用地,加大城市化建设,可用耕地进一步减少,农业产业发展用地受到极大的制约,成规模的土地流转难以进行。二是农业发展现代化水平较低、产业化发展层次低。我区农业基本上是传统农业+初步机械化的手段,机械化基础薄弱,成规模、经营良好,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的企业较少,特色农业和“一村一品”大多数达不到标准化和规模化的要求,技术含量不高,有特色没规模,缺乏精加工、深加工农产品,发展受到限制。

3.对应策略和措施:一是在镇建立产业示范园,依托示范园的带动效应,将区域其他闲置园区比如官山园艺场,通过开发、流转和转租等方式利用起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二是做好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如东川综合种养殖项目、桥东果蔬乐园基地、上桂三红蜜柚种植项目、咀上羽森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肉鸽养殖扩建项目、岱宝山万头种猪养殖场、里屋孔家1500亩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和畜禽定点屠宰厂建设项目。三是加大招商投资力度。下一步将外出到广州、贵州等地积极招商引资。

(三)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健全和完善情况

1.产业扶贫发展现状:以发展村集体经济为主要抓手、以发展贫困户自主产业为基础,切实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今年共拨付扶贫资金141万元发展6个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带动贫困户39户,实现就业近20户。同时帮助93户贫困户发展家庭种养殖产业,扩大家禽养殖规模10000只,稻虾养殖70余亩,牛养殖规模140余头,菌菇种植10000个菌菇棒。大力推动贫困户自主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同时扩大我区农业规模帮助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200元以上。

2.面临的问题:一是地域限制,用于产业项目扶贫资金有限;二是合作社发展规模小,带动能力有限。由于缺乏管理人才和技术支撑,组织化程度较低,竞争力和示范作用不强,难以发展壮大。

3.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和建议:一是加大招商投资力度。以成规模、有产业链的成熟企业来帮助我区产业的有效发展,以成熟的模式、现成有效的经营模式拓宽产业发展的渠道。将特色农产品如彩色大米、红心猕猴桃、红心火龙果等高端特色产业作为发展的支柱,以质量来取代数量。二是以农业产业为基础,结合第二、第三产业为支柱,发展农业、休闲“一条龙”产业链。如以上桂蔬菜基地为基础,同时并举采摘、游玩、饮食等方面,依托我区近郊地理特色,周末人流多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乡村观光产业,带动乡村就业,增加收入。

(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推进情况

1.工作情况:目前我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已全面完成。一是全面完成全区107个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颁证和清产核资工作,并通过省级验收,获93分被评为优秀等级,在全省排名靠前。二是完成2个乡镇、15个村委会、86个村小组成员确认工作,确认农户总数9382户、成员确认总数30,322人、资产量化完成了104.48万元。三是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工作规则和业务流程,积极推进登记赋码工作。

第3篇:乡村振兴的思路及建议范文

当前,全国每年拥有30多亿人次的旅游者,1-3日周边短途游的比例占七成以上,国民休闲旅游消费为主线的消费模式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加之国内社会由于老龄化人群日益增长促使“复思、怀旧”的社会气氛日加浓烈,仅仅依靠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社会大众的需要,进而使得原本在国内名不见经传却一直以“情怀”为基调的小众民宿行业,迅速焕发生机,并走入大众视野,越来越多的受到国家政策上的关注和支持,成为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风口”。

一、柞水高端民宿发展现状

近年来,柞水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生态旅游作为转型发展的主导产业,把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作为主攻目标,把打造精品景区、精美城镇、美丽乡村“三大会客厅”作为主要任务,集全县之智,聚全民之力,全力打造距离西安最近、旅游投资最热的“旅游福地”,生态环境优美、空气质量优良的“天然氧吧”,要素齐全、设施完善、景点密集的“山水画廊”。已成功创建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4家,省级旅游特色名镇3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6个、秦岭美丽乡村3个、国家乡村旅游模范村1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1个,建成五星级标准酒店2个、四星级标准酒店3个、三星级酒店3个、商务酒店和家庭旅馆280家、农家乐300余家、高端民宿5处30多家,基本涵盖了高中低各个消费层次的需求。拥有旅行社3家,建设旅游购物超市、门店60余个,形成了景区景点日接待量达3万人次、宾馆饭店日接待量达6000人次、农家乐日接待量达2万人次的能力。2017年累计接待游客733万人次、创收40亿元,分别增长22%和24%;2018年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516万人次、创收28.9亿元,分别增长42.35%、46.27%。

县内高端民宿主要分布在4a级景区牛背梁所在地营盘镇朱家湾村、溶洞地质公园周边的下梁镇东甘沟村以及即将创建3a级景区的木耳小镇附近的下梁镇西川村,共5处30多家。目前,运营相对成熟的主要有阳坡院子、花锦园、云林小屋、97号客栈等,日接待旅客280余人,目标客户群主要为景点观光,定价大多为600-2000元区间。高端民宿区按照“室内五星级、室外五千年”打造,具有食宿、娱乐、休闲功能的升级版农家乐和传统特色餐饮农家乐,充满浓郁的陕南民居、民俗与农耕文化,是寻找乡愁与怀旧的好地方,每年5-10月份柞水旅游黄金期一房难求。

二、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层次较为初级。柞水的民宿经济总体停留在“山山水水”上,依附于牛背梁、溶洞国家地质公园、木耳小镇等景区周边,除了看景、吸氧,剩下的就是发呆、打瞌睡,旅客体验度、参与度不高。农旅结合不深,开发的旅游农产品不多,农产品附加值未体现出来,经营效益普遍较低,对周边农户农产品的产业带动不强,未形成具有相当规模和较高知名度的民宿集聚发展区域,对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不明显。

(二)地域特色不明显。高端民宿不同于传统的“进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买农家货、享农家乐”,而是在原先的基础上,植入了地域文化艺术元素,成为一种来源于乡愁又高于乡愁的感观享受。而柞水目前高端民宿产品重模仿轻创意,主题不突出、特色不明显,无论是建筑风格、室内装潢等硬件设施方面,还是食宿服务、体验分享方面都非常相似,缺少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缺乏个性化、特色化的巧妙创意和服务供给,乡野、乡土、乡俗、乡情、乡风和乡土文化等要素缺乏有效的串联与融合,面对高端民宿行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态势看,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营销宣传力度不够。高端民宿经济也是一种网红经济,诸如裸心谷、浮云牧场等很多高端民宿都是由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带火的,而我县民宿行业从业者品牌意识仍不够强,民宿经营者宣传营销的手段比较单一,主要还是依靠“回头客”、口碑宣传等,影响力和传播度不高,行业部门缺乏整体宣传营销的意识,每年投入的旅游营销费用中,也大多聚焦在对景点的宣传上,民宿并未当做真正的卖点。

(四)产业发展监管乏力。尚未就民宿发展出台相关规划,没有对民宿以及民宿相关旅游配套产品、设施等进行统筹谋划,县内高端民宿经营主体主要为县旅司及几家私营企业,管理经验匮乏,基本属于自我发展状态,缺少相关的政策制度保障、分类指导标准和有力的行业监管措施,存在服务品质良莠不齐等问题,亟待进一步规范化管理。

三、关于加快发展我县高端民宿产业的几点建议

(一)高位规划引领,明确发展方向。打仗要有战术,发展要有规划。建议尽快研究制定全县民宿发展的布局规划,依据全县全域旅游发展实际,结合乡村振兴等要求,对我县现有民宿发展进行摸底排查,并根据自然景观、人文环境、村庄条件等,出台相应的民宿发展规划线路图,明确重点发展区域,充分考虑产业布局、人口集聚、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深入挖掘文化底蕴,不搞同质化,分区域打造自然生态型、文化体验型、休闲愉悦型、美食体验型、健身养老型等特色各异的主题民宿,实现错位发展,形成目标明确、布局合理、定位科学、特色鲜明的民宿发展规划。

(二)围绕吸强引强,提升发展品质。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干。据2016年中国高端民宿行业报告消费人群分析:大多年龄在30岁以上;收入较高且稳定;通常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良好的教育背景;喜欢乡村返璞归真的生活;平时生活压力较大,需要适度放松;对居住条件和自然环境要求较高。消费高端民宿人群,对性价比普遍关注度较低,偏爱“轻奢”体验,对品质要求极高。民宿的灵魂是情怀,蕨宿、栖食號、莫梵、三秋美宿、遥远的山等一批全国顶尖民宿品牌,无一不体现了开发者对生活美学的执着追求,对文化独特的审美品位会给民宿产品打上深刻烙印,注入艺术性、时尚化的美学灵魂。21世纪是创意经济的时代,浙江德清化腐朽为神奇把猪圈改造成每年约2000万营业额的“猪圈茶吧”,还有桐庐的“牛栏咖啡”牛栏咖啡等等,建议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推出优惠政策,吸引文化人和工商资本开发高端民宿。选择一批便于开发且房主流转意愿较强的村(点)进行开发试点。定向在艺术大师、先锋设计师中选取有意于民宿经济的,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让大师们回归到农村,在“土”与“洋”之间寻找结合点,拔高整个民宿经济的高度,带动周边农民致富。

(三)依托乡村振兴,加速产业集聚。围绕乡村振兴要求,结合当前建设的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农家乐特色村、历史文化名镇的基础上,发展“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一户一景”不同类型的高端民宿,凸显民宿的地域特色,增强市场竞争力。依照打造特色,实现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加强产业融合和产值带动,对民宿产业集聚区的镇、村进行产业引导,最大限度的利用村落中的乡土资源,如农田、果园、乡村家禽等小动物,以及生产生活工具、场景等,配套现代休闲理念,形成极具乡土性的乡村体验产品,提升游客的度假情致。发展相匹配的特色种养殖业,将蔬菜瓜果、水产养殖、花卉种养等基地与民宿进行联动发展,延伸旅游产业链,丰富体验内容,提升民宿魅力,带动农户和村集体收益。

(四)强化品牌宣传,打造网红目的地。莫干山作为中国民宿的鼻祖,已经把高端民宿造成了景点,这与浙江的大手笔造景、大思路营销密不可分。我们在发展的同时,要围绕“秦岭山水、美在柞水”品牌,强化政府、行业协会和民宿经营者的三方联合互动,对民宿进行统一规划包装,以民俗文化的主题立意为核心,同时又突出个体民宿的自身特点,整体设计柞水民宿形象,打响柞水民宿品牌。西安市推广的“中国年、最西安”等一些大活动,成功带红西安,摔碗酒等成为打卡景点,充分学习借鉴,利用好地缘优势,把人流引入柞水,用好抖音、头条、微信等新媒体宣传,让陕西周边游客想到民宿度假就能想到柞水,进一步提升柞水民宿的知名度、美誉度,让柞水民宿成为网红。

第4篇:乡村振兴的思路及建议范文

一、x市村庄的基本情况。(一)我市村庄现状。x市全市域面积X平方公里,辖城区X个街道办事处,X个镇,X个乡。共X个行政村,X个自然村,X多个村民组,每平方公里约X.X个村庄。全市现有总人口约X万,常住人口X万人,流动人口约X万人,城镇化率X.X%。x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厚重,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其X文化源远流长,素有x之称。x现存地面历史文化遗存X余处,X年被命名为x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目前,x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中,针对全市X个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局已统筹考虑,充分结合规划管理工作实际,已制定实施方案,对于每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将采取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实地调研和深入座谈的基础上,以村规民约为指导,正在科学规划编制各村庄规划。目前正分批次进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全市已完成村庄规划编制X个(含传统村落,其中传统村落共X个:X个已完成评审,X个完成规划待评审,X个正在编制)。

(二)村庄改造提升的特征。x市现阶段特色农业发展优势明显(红薯烟叶种植、三粉加工、中药材种植),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生态类型多样,水资源较为贫乏。农业地区村庄现状按照特征分类,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①村庄数量众多,空间分布不均,西部山区村庄建设分散,自然村较多。如:

X村就包含X个自然村;②煤炭开采区村庄房屋存在安全隐患,有些已经实施了村庄的整体搬迁。③部分现状“空心村”现象明显,土地浪费严重,有的村庄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如:x以及西部山区;④沿路建设时有发生,受长期以来马路经济的影响,部分村庄沿路建设情况比较严重。如:X;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相对滞后,居住环境较差。如:一些山区村庄,一些相对偏远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村庄。

(三)村庄环境改造提升规划建设。近年来,x市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统揽“美丽x”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启动了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了X个新型农村社区,这些社区大部分已经建成投用。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对农村村庄以整治提升为主,着重进行村容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其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得到了一定的完善提升,逐步缩小了城乡差距,共打造人居环境先进村X个,美丽乡村X个,美丽乡村群X个,创建省级生态镇X个,省级生态村X个。

我市被评为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先进县。我市城乡总体规划修编完成了《总规纲要》省级评审,《市域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基本完成,规划形成“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五级城乡居民点体系。对产业基础相对较好的村庄优先编制村庄规划,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优秀民风民俗,正在编制历史文化民村保护规划和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村庄有

X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农村人口的规划意识较为薄弱。相对于城镇人口而言,农村村民的规划意识较差,规划宣传少,乱盖乱建、不服从规划管理现象较为普遍。(二)资金问题是当前农村改造提升建设的主要瓶颈。由于村庄的改造提升规划建设,一般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也使得大量的村庄没有经济能力去进行规划编制和基础设施建设。(三)有些村庄受自然条件限制发展困难。部分村庄地处偏远,村庄所处位置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其规划建设难度大,基础设施修建困难。四)乡镇规划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一些乡镇的规划管理人员,专业技术较为欠缺,难以形成高效的指导,且乡镇分管领导更换较为频繁,总体业务素质相对较低。(五)整治空心村办法不多复耕率低。虽然也有一些村庄在空心村整治中创新了一些办法,给予了有效解决,但大部分空心村改造进展慢,政策的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复耕率低也导致了建设用地指标的匮乏。

三、对策与建议。针对当前村庄环境改造提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一)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力度。

X、督促X乡镇进行总规修编工作。X三个历史文化名镇初步规划已编制完成,X年需督促进行评审及其他后续工作;X、对财政局审定的X个传统村落规划进行费用请示、招投标、并督促规划编制进展工作。X、申请财政资金对未进行传统村落规划编制的村庄进行传统村落规划编制。X、督促需做村庄规划的乡镇积极进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二)重视宣传,加强引导。新农村规划建设涉及面广,必须加强宣传,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一是加强新农村政策宣传。向群众大力宣传国家、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方针政策,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二是加强规划法规的宣传。增强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认识到规划管理的严肃性和强制性,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三是加强规划编制工作的宣传。使农村干部群众充分认识规划在提高农村居住环境和质量、加快农村发展等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参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区别对待,分类推进。结合国家和省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按我市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坚持“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原则,根据村庄所处的处置及产业等,结合x市村庄发展实际,将村庄划分为城镇化改造型、重点提升型、整治完善型、建议搬迁型和特色保护型五种发展类型,制定异质化发展路径,以“配套提升为主、改造重建为辅”,分类指引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村落。对城镇化改造型村庄,按照城镇社区或城市居住区建设要求,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型,以改造重建为主,为城镇和产业发展腾让更多建设用地指标;对重点提升型村庄,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搞好环境整治和设施配套,整合现有资源,调整完善功能布局;对建议搬迁型村庄,迁入附近的城区或乡镇、就近并入中心村建设,或合并部分迁并村进行异地新建;对整治完善型村庄按照传统村落建设要求,整治空心村,改善村容村貌,以配套提升为主;特色保护型村庄,在保持村庄现有基础格局、布局形态、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对现有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和改造,对村庄环境进行美化。

(四)广开渠道,加大投入。一是充分争取上级资金。国家每年都会投入巨资支持民生项目建设,要紧跟国家投资政策方向,加大力度,及早做好项目前期各项工作,对符合上级投资政策的项目进行整合,争取更多的农业项目纳入国家项目建设的盘子,争取到更多的资金,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对已经争取到的上级资金项目,尽快开工,加快推进;二是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公共财政框架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筹资体系。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三是建立和完善财政投入机制,财政新增投入向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对上级资金项目的配套资金列入年度财政一般预算,按时足额拨付

(五)注重培训,强化管理。积极组织对乡(镇)领导干部及从事村镇工作的人员的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专家介绍好的思路和理念,学习借鉴外省、外市的好做法、好经验、好理念、好思路,重点培训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规划建设知识,不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新农村规划建设。每个村都要确定相对固定分管村规划规划建设的村干部,经培训后,负责管理本村庄内的规划建设工作。

(六)引进人才,指导建设。鉴于当前乡镇和农村规划建设人才匮乏,难以对乡镇和村庄建设有效指导的现状,建议由县级规划部门对社会公开招聘规划专业人员,按每个乡镇配备X-X名专业技术人员的标准,对乡镇派驻“规划师”,加强乡镇一级的规划技术力量,下村入户指导村庄规划编制和村庄建设工作。

第5篇:乡村振兴的思路及建议范文

贵州省发展乡村旅游,要在新的起点上,采取新的理念、新的模式,运用新的机制,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我认为,贵州需要坚持两个关键:一是坚持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二是坚持国际化的起点,强调文化性和原生性。目标是要把贵州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实现贵州省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因地制宜可以采取不同的模式,基本原则是要充分体现“社区事务,社区参与”。同时,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按照国际化视角推进。目前,贵州省已与新西兰政府和法国、奥地利、爱尔兰等国旅游机构就合作开发贵州旅游达成协议。要充分利用这些渠道和资源,使贵州的乡村旅游发展一开始就与国际接轨。贵州的乡村旅游应是有别于传统的文化观光旅游,是能够给游客提供深度文化体验的新产品。为此,在开发中如何保护、挖掘和培育乡村旅游文化就显得十分紧迫和严峻。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同时又能成功地保护文化遗产,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贵州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既丰富又脆弱,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一旦破坏很难恢复,这是发展贵州乡村旅游业中需要把握的平衡点。

消除瓶颈制约

政府引导主要围绕五个方面

发展乡村旅游,贵州面临许多基础性的制约瓶颈,突出表现在三个断裂上:一是农民素质与现代旅游服务要求的断裂;二是落后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与旅游发展要求的差距;三是分散的村寨与市场的断裂,农民很难直接走向市场。为此,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从以下五个方面整合资源,加快乡村旅游发展。

一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结合中心工作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将其作为扶贫工作的新抓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引擎、发展旅游的新亮点、就地实现非农化和改造农村的新途径,高度重视、高度定位,利用旅游振兴委员会的工作机制,成立乡村旅游发展主题工作组,协调有关部门,形成发展的合力。

二是要整合现有的各种资金渠道,保障乡村旅游建设需要。以贵州省的财力来看,开辟新的专门资金渠道很困难,但各种渠道的扶贫资金、农业开发资金、生态建设资金等很多,整合起来可以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投资。建议贵州省的乡村旅游规划由旅游局牵头,相关部门参与,明确各类资金向乡村旅游投入。

三是制定和实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及社区居民的系统培训计划。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习惯,与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农民从自我管理的农业生产转向服务接待工作,在心理和行动上难以平衡心态。通过定期举办旅游培训和教育,消除农民对服务工作的顾虑,端正服务态度,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旅游服务水平。通过参加培训班,使农民在掌握服务技能中强化服务意识,逐步完成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过渡。

四是引进先进管理技术,逐步推行规范化管理。通过对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户评定考核,具备条件的颁发“旅游接待许可证”。对接待服务人员进行培训考核,推行上岗证制度,并定期检查。推行评优活动,对条件较好、服务质量优秀的农户进行星级评审,并挂“星级牌”,对村寨分级评定。注重法规体系建设,包括乡村旅游规划纲要、乡村自然与人文遗产资源保护草案、乡村游憩地利用规划实施细则、乡村旅游促进计划、乡村环境保护条例、乡村旅游开发申请条例、乡村旅游经营者上岗管理条例、乡村旅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处理条例等。

五是利用互联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以信息平台打造贵州乡村旅游。与传统媒体和营销方式相比,网络营销具有廉价、速度快、影响面宽、服务功能强、易形成个性特色等优势,更适宜乡村旅游的营销。建议建设贵州省乡村旅游网,集营销、预定为一体。网站的建设与运行,可以在政府的扶持下,公司化运作。

实施“新农村建设运动”

创新机制发展乡村旅游

发展乡村旅游需要大规模的资金、物资和人力,单纯依靠政府不可能,大规模吸引企业投资也不现实,必须进行制度创新。贵州农村如果把劳动力组织起来并实现有序的交换,将焕发出强劲的创造力,我认为,可以提出“新村建设运动”,以此来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选择一批旅游资源富集、交通好的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示范区,政府负责组织专人搞好规划,派出专人加以指导并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大量的投入是通过农村居民互换劳动去解决。为使互换劳动在大范围内发展,并有利于农村行业分工专门化,政府可印制“劳动交换凭证”,并建立劳动储蓄银行,用存贷方式交换劳动或积累劳动,按较现代的建筑和生活环境要求,从更新改造住房、美化环境人手,推进规模化经营。由于受乡村土地分散、小规模经营的制约,当前乡村旅游存在分散、规模小、个体经营占主体,乡村旅游产品单一,产品深层次开发不够,产业经济结构不健全, 经济贡献小等问题。因此,以土地联合经营为核心,形成合作经营组织,综合利用乡村的景观资源和农业景观,建设乡村旅游基地,提供多方面、全方位的旅游产品与服务,推动乡村旅游的规模发展。

从要素组合的情况来看,以劳动力资本化创新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具备了非常好的条件: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大量过剩劳动力。只要政府出面组织或倡导,从“营造新居”,改善住房和居住环境入手,互换劳动不成问题。二是建设使用的石、沙、灰、砖、瓦、木材等均可就地取材,成本费用低,并可以换工方式取用。三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向民族贫困地区投入的扶贫资金、民族发展资金、民政救济资金、以工代赈款、农田基金款、城乡建设款等,加上有世界银行、联合国有关组织和各种国际慈善机构、民间社团的贷款和捐赠款等,只要相对集中使用,包括政府财政专列补贴基金供农民新居建设贴息贷款,用于农户购买水泥、钢材和装饰材料等,“新村建设”的展开不成问题。四是可选择一部分有专长的、有干劲的干部,经专门培训后充实城乡建设局组成新村建设指挥机构,具体实施“新村建设”的规划设计、资金筹措和现场组织指挥、技术把关等,使“新村建设”运动开展既轰轰烈烈,又科学扎实,不流于形式。五是利用开展“新村建设运动”带动其他各项工作,刺激乡(镇)村干部“为官一任、造富一方”,为老百姓办实事的积极性。不仅政府支出成本低,而且有利于把农村的官与民都纳入为同一目标而奋斗的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六是农村有大量能工巧匠和知识青年,只要加强组织和训练,可以成为“新村建设运动”中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

从世界范围看,韩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韩国上世纪70年代提出在全国农村开展”勤劳、自助、合作“,为更美好的生活而奋斗的”新村运动“取得显著成效。韩国的新村运动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目标是改善生活条件,包括修建住房、厨房、厕所,美化居住环境。第二阶段则更多面向农村,包括修桥、筑路、修建灌渠、公共推肥基地、农村公共建筑等。第三阶段直接面向经济建设,包括创办农场、林场及开发市场和开办工厂等等。韩国的“新村运动”采取民办公助相结合方式,利用了农村大量闲散劳动力,刺激了农民需求,带动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使韩国仅用25年时间就实现了经济“起飞”,创造了“人为的奇迹”。

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八种模式:

1、“农户 农户”模式。这是乡村旅游初期阶段的经营模式。

2、“公司 农户”模式。这一模式通过吸纳当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与管理,在开发浓厚的乡村旅游资源时,充分利用农户闲置的资产、富余的劳动力、丰富的农事活动、丰富旅游活动。

3、“公司 社区 农户”模式。这一模式应是“公司 农户”模式的延伸。

4、公司制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发展进入快、起点层次高、开发有规模,如果思路对头、经营科学,容易使乡村旅游开发迅速走上有序化发展的道路。

5、股份制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通过采取合作的形式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按照各自的股份获得相应的收益。

6、“政府 公司 农村旅游协会 旅行社”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充分发挥旅游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优势,通过合理分享利益,避免了过度商业化,保护了本土文化,增强了当地居民的自豪感,从而为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6篇:乡村振兴的思路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旅游产业、问题、策略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又称无烟行业、无形贸易。其独特的产业特性是城市贯彻低碳环保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首选经济支柱产业。

辽宁省辽阳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位于辽东半岛城市群的中部。作为国家重要的石化工业基地,辽阳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指导下致力发展地方主导产业的同时,为实现争创园林城市的目标,也在努力利用自身独特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致力这个绿色产业为辽阳的经济实现新的增长。

一、辽阳旅游资源概况

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留给辽阳丰富的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人文景观,目前,辽阳市共有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8处。

自然风景资源

辽阳市地处辽东低山丘陵与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自然地理形态多样,形成了以水域、山岳、植被、冷热泉等为优势特征的生态旅游资源体系。有太子河和其支流汤河,汤河水库和窝水库,首山、大黑山、鸡冠山、龙鼎山等具有代表性的山岳。

历史文化资源

辽阳古称襄平,曾是东北军事重镇。遗留的接官厅春秋遗址、姑嫂城四方城烽火台、明辽东长城段、东京城遗址等体现辽阳古城人民优秀的建造力。而埋于地下的棒台子、北园等地的东汉魏晋时期石室壁画墓群,其研究和观赏价值极高,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军事旅游资源

辽阳优越的交通区位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近现代战争痕迹也为辽阳留下许多军事旅游资源。主要有李兆麟故居、三道沟遗址和雷锋纪念馆。

民俗文化资源

辽阳鼓乐,结合了唐宋曲风结构,也具有北方民族音乐特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戏种辽阳地会、辽阳二人转、辽阳段氏逍遥功都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及其独特的民族习俗和特色饮食文化,也是一大旅游亮点。

二、辽阳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旅游业发展现状

辽阳旅游业起步较晚,经过近十多年的摸索取经,已成功建立了广佑寺、弓长岭滑雪场、龙峰山、冷热地公园、博物馆等多家A级别景区。相应的旅行社、星级饭店宾馆也逐步完善,已开发旅游商品纪念品30多个种类,“旅游诚信服务单位”、“旅游特色名店(商品)”等挂牌企业商店近42家;而弓长岭区更是凭借温泉资源先后获得辽宁旅游强县区、辽宁温泉旅游集聚区和中国温泉之城等荣誉称号。

2、发展存在的问题

①旅游产业发展时间短,市场还不成熟、知名度不高

辽阳旅游业发展尚不足二十年,旅游政策、景点建设和旅游服务还在探索前进中,离建立辽阳特色的旅游发展道路还有很长的时间。而周边沈阳、鞍山、本溪、锦州等周边大中城市旅游业的起步均早于辽阳,已经建立自身旅游品牌,各项旅游服务也趋于完善,对辽阳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力,也带来很大的障碍,使辽阳在周边城市夹缝中艰难求生。

②旅游资源开发有限,景点含金量不高

辽阳市旅游资源众多,但分布零散,因考古技术、开发价值、操作资金等因素旅游资源开发有限,不能满足市场拓展的需求,而已开发的景区(点)如广佑寺、弓长岭温泉等单一的旅游内容也缺少较大的带动作用,急需挖掘东京城、核伙沟等特色突出的旅游资源的潜力,丰富辽阳旅游市场。

③旅游客源市场的开发力不足,客源结构有待调整

近年来辽阳市政府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游客总量有所增长,但客源仍是周边接壤城市居多,省内其他城市仍然对辽阳知之甚少。没有形成整体宣传营销机制,缺少宣传人才和市场开发人才,对市场的拓展力度有待加强。

④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薄弱

旅游业的繁荣离不开交通、市政等部门的支持。辽阳市旅游资源还需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弓长岭区温泉旅游项目陆续上马,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市政管网扩大范围,拓宽了市区之间的交通要道,区内路网进一步完善。但其他有开发价值的景区(点)基础设施建设还未提上日程或处于开发初期,离辽阳旅游产业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同时已开放景区的旅游信息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公共厕所等标志标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还有待提高。

三、辽阳旅游发展策略

1、服务大局,提升品牌,产业先导

切实树立大旅游的观念,紧紧围绕“四个一”的发展目标,积极服务于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于“三大战略举措”的推进,工业打造实力,旅游营造活力,注重旅游在优化城市环境、提升老工业基地城市品牌和城市品位等方面的作用,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产业整合、业态融合,通过旅游业的综合带动效应,加快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逐步将旅游业打造成综合型产业、综合经济及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国民经济中的优势接续型支柱产业。

2、生态优先,文化铺底,山水突破

以保护自然山水资源、和谐发展和永续利用为前提,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发挥辽阳2400年的历史文化优势,以旅游业激活文化产业,以文化挖掘提升山水旅游魅力。在具体开发思路上,以文化为灵魂,以山水为引爆,山水与文化并重,通过山水展示文化,通过文化提升山水内涵,使生态山水资源成为辽阳历史文化的表现载体,通过自然山水开发启动旅游业发展,通过赋予文化内涵则使得辽阳市旅游吸引力更强、更有生命力。

3、资源整合,组团开发,产品配套

立足现有资源分布和开发格局,积极探索打破行政分割限制,以温泉、历史及宗教文化为品牌支撑,以健康运动休闲旅游为主打特色,站在参与更高区域旅游合作的层面上强化全市资源整合,创新空间发展思路,策划出具有支撑性的重大项目和核心卖点,促进旅游资源集群和组团开发,并配套发展养老养生、特色购物、农业旅游、乡村休闲、红色旅游等产品形式,打造融合商业、房地产业、农业、手工业、服装业等业态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品和产业体系。

4、景区核心,城镇依托,统筹城乡

立足于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长期性努力,以景区为基础单元和载体,打造核心吸引物和重大支撑项目。本着“大城小镇、大(景)区小村”的联动开发思路,将旅游与城市化、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跳出景区来发展旅游,将旅游与城市化、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结合,强化打造一批旅游城镇、特色乡村等发展载体,依托景区做好龙头做大休闲,依托城市打造综合体做大旅游,培育乡村旅游服务于统筹大农村,不断拓展景区、城镇和乡村的发展素质,以旅游大产业的视野大力推进全市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5、区域分工,市场共享,错位发展

以构建无障碍旅游区为载体,发挥区域交通路网优势,进一步强化开放协作的理念,以重点景区为依托,以精品线路为纽带,通过城市差异、交通配置、产品配套、线路延伸和拓展服务来实现品牌带动和区域联动,大力推进跨行业、跨景区合作。依托沈阳经济区中心城市优势,积极推进建设“辽宁中部精品旅游联合体”、环沈阳“世博园”旅游线路,积极融入东北无障碍旅游经济协作区、环渤海无障碍旅游区,共同打造区域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李文航.加快辽阳市旅游业发展的思考与探索[J].商业文化,2012.)

第7篇:乡村振兴的思路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乡镇财政资金;监管;问题;措施

进入新常态发展后,国家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单位在保证财政资金安全完整的基础上,实行绩效管理。且近几年国家加大精准脱贫投入力度,乡村振兴战略也在不断推动和实施,乡镇财政资金规模不断扩大,加强对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确保乡镇财政资金的安全是根本保障。为切实做好资金监管工作,兴山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乡镇财政加强资金监管工作的通知》,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进行全面科学的指导和政策支持,建立了“全流程线路图、全环节风险排查、全过程监督检查”的“三全监管”机制。

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过程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一定的监管意识在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过程当中,部分乡镇财政资金使用单位缺乏一定的监管意识,只注重资金的投入,不注重资金的使用结果和运行效率,对于乡镇资金监管的重要性并没有深度认知。部分单位对于上级拨付的一些财政资金的使用要求不够了解,政策把握不准,财经纪律意识不强,这就导致资金在使用过程中比较混乱,资金使用缺乏安全保障。比如,某乡镇的一个扶贫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将资金拨付项目实施单位后,在项目实施结束后因为验收把关不严,导致资金被挪用。而监管意识的缺乏一方面是由于资金使用单位或项目实施单位安全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是由于乡镇财政资金在管理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资金监管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2.缺乏必备的监管能力一是监管人员配备不足。大多数乡镇在财政资金管理过程中配备专职监管的工作人员较少,这些人员除了要负责日常业务外,有些地方还要配合开展政府方面的其他工作,这无疑会加大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且大多乡镇财政人员一般年龄较大,人员老龄化突出,监管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比如乡镇财政资金投入主要涉及补贴类资金和项目类资金两大类,工程项目建设的监管需要建筑类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具备工程质量专业检测和辨别能力,比如对农村公路硬化项目进行监管,在工程数量方面涉及到道路建设长度、宽度和厚度的测量,在质量方面需要检测道路承重强度和水泥砂浆配比,这就需要工程专业技术人员才能准确判断,而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使得监管流于表面;二是监管人员能力不足。当前乡镇单位在监管业务培训方面还有明显的短板,培训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监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不能发现资金使用中的问题,比如新修一条乡村道路,监管人员参与验收,施工方申报的施工量是否与实际相符,如果监管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就有可能导致虚报工程量等问题,造成资金被套取和挪用。

3.缺乏健全的监管机制乡镇财政资金在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其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考核机制、评价机制,所以导致其在人员配置和业务提升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加上目前大部分乡镇监管平台建设不足,信息传递主要依靠电话、文件和通知等传统方式,这就使得监管信息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传递和收集,大大影响了监管工作的效率。另外,部分乡镇在财政资金监管的过程当中并没有实现资源的共享,比如耕地地力补贴和退耕还林的补贴资金,它需要工作人员对农户种植的土地面积和退耕还林的实际面积进行核实,但是由于资源没有进行整合和信息共享,导致核实核查工作难度大,不能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

4.缺乏明确的监管职责乡镇财政资金具有类别丰富、涉及面广和来源广泛的特点,在职责界定、部门协同和明责确责方面存在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等问题。财政资金涉及的纵向层级一般是由最高级的中央到最末端的农户,比如补贴类资金如果由主管部门直达农户,资金不通过乡镇,乡镇财政部门由于没有相应的资金信息资料,监管工作就比较难以开展。虽然主管部门可以委托乡镇进行监管,但是有的项目资金在横向层级方面涉及很多的部门,部门之间在职能和权利方面相互交叉重叠,资金流转环节较多,这就给财政资金的监管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加上乡镇单位信息沟通不畅,监管信息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传递,将导致监管工作滞后,造成部分资金处于“真空地带”,游离于监管之外。

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力度的有效措施

1.明确相关部门资金监管职能权限要做好资金监管工作,落实主体责任、明确职责是关键。资金主管部门要协调组织相关部门,结合当地实际,修订完善各项涉农资金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全面梳理资金管理职责权限,厘清各相关主体的权责边界。省级以上相关资金管理办法对资金监管主体责任有明确规定的,按规定确定主体责任。没有明确规定的,应当按照“谁申报项目、谁确定项目、谁核实数据、谁使用资金、谁负责资金监管的主体责任”的原则确定主体责任及相关责任。财政部门、地方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各自履行相应的监管职责,形成资金监管齐抓共管、高效协同和配合有力的监管格局。各相关部门对国家出台的相关强农惠农政策进行有效落实的同时,要切实加强资金管理,落实资金使用主体责任,做到资金投入和监管并重,提升资金使用质量和绩效,更好的发挥财政资金的职能作用。

2.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队伍建设要做好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建立一支高效、专业、扎实、廉洁的乡镇财政资金监管队伍是关键。其一,加强乡镇财政人员建设。对财政所工作人员编制进行统筹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多渠道地招录年轻干部,不断引进资金管理专业人员,及时补充乡镇财政人员,为乡镇财政管理团队注入新的活力;其二,加强资金监管业务培训。根据资金监管岗位职责和资金监管业务需要,建立健全培训长效机制,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开展业务交流与培训活动,不断更新工作人员政策理论和业务知识,让工作人员的监管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其三,建立人才激励措施。积极发挥奖惩机制的作用,对监管工作进行考核,根据干部选拔任用相关规定,对在资金监管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提拔和重用,对工作不力,造成资金安全风险和事故的人员实行惩罚措施,提高乡镇资金监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提升乡镇资金监管能力和水平其一,不断改善办公条件。乡镇要加强资金的投入力度对于办公条件进行有效改善,为工作人员创设良好的办公环境,落实监管工作经费,配备必要的监管设备;其二,建立县乡信息监管系统。按照“横向整合打通、纵向互联互享”的思路和要求,加强现代化网络平台的建设,对监管系统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积极探索监管平台和国库支付系统、预算管理系统、会计核算系统的对接和信息共享,从而提高网络监管平台的实效性,促进监管手段现代化、科学化发展。其三,构建“大数据”运用体系。通过和相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分析和比对作用,及时、快速发现资金在使用中的问题和风险。比如对耕地补贴和农户土地确权面积进行比对,核对补贴金额和补贴面积是否相符,可以发现补贴被套取等问题,对农村低保、五保补贴和户籍信息进行比对,核对享受补贴人员和户籍信息是否相符,可以发现是否存在死亡人员冒领补贴问题,对行政事业单位工资信息和编制部门人员信息进行比对,核对人员编制和工资发放系统人员是否一致,可以发现吃“空饷”等问题。

第8篇:乡村振兴的思路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成果转化;山西

1国外有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

1956年ROGERS[1]对美国推广杂交玉米的过程进行了研究,他创立了“创新扩散理论”,并认为不同的传播渠道在技术推广的不同阶段发生着相互消长的复杂影响,农业科技推广应该是一个包含复杂系统的传播体系并且以S形曲线进行扩散。20世纪60年代,MANSFIELD[2]构建了一种技术扩散模型,分析了新技术在不同单位传播扩散的影响因素。在分析过程中,他发现企业对新技术的模仿比例、新的相对盈利率和新技术所要求的投资额是影响新技术扩散的3个因素。EPONOU[3]收集整理分析了7个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领导责任体系薄弱、科技政策不透明、农民参与互动积极性低、转化过程的战略研究和科学不适应等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因此,他认为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过程包括环境、组织和结构、资源、转移机制4个子系统。BEN-NETT等[4]研究发现,科技成果的供求双方都是经纪人,他们的目的是在科技成果交换的过程中谋取利益,因此,科技成果的转移本质上是交易,并且这个交易可以增加社会福利。交易地区农业市场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转移效率的高低,成果转化与地区经济发展密切联系。FOX[5]研究发现,科技成果需求方经济与文化素质背景对成果转化的效果有决定性的影响。不同的供需双方间的成果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需要相关主体之间在约定的条件下进行协商,一些政府制定的贸易政策和规定、文化差异等往往导致转化失败。

2我国学者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

2.1提出促进成果转化的对策

我国学者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都有深入的分析与考察,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实际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是现有研究成果的绝大部分。朱希刚[6]研究发现,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忽略了产业化方式,仅从政府和科研机构的角度推广远远不够,产业化的环节对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我国农业发展至关重要。赵敏[7]通过研究评价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模式,探索出一个适应山西经济发展的转化模式,并从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畅通转化渠道、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等方面提出建议意见。黄岚岚等[8]研究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制约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科技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存在障碍和信息流失,严重影响信息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导致供需双方交流无效,可以通过建设信息技术通道、提高科技信息的透明度来优化信息转化的效率。谭华等[9]研究认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十分重要,目前我国缺少专业宏观战略研究机构,对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不能科学测评和处理,从而导致成果供给与市场需求相互脱节,我国政府应建立专业机构以强化相关的公共服务功能。李辉等[10]研究认为,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过程中存在断裂的情况,研发部门只关注研发阶段而不考虑后期效益的问题,科技成果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只停留在理论阶段,他认为农业科研活动的自觉性十分重要。王敬华等[11]分析出虽然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数量逐年上升,但由于农业企业实力较弱,资金投入不大,推广力量缺乏,相关农技人员科技素质不足,导致我国农业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薄弱,应针对这些方面进行改进。

2.2完善成果转化机制

很多人从理论制度出发,研究和完善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顾焕章等[12]研究认为,制约我国成果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供需不平衡,提出应该从完善供求机制出发,增加有效供给,强化有效需求,在科研人员、研究成果、鉴定团队之间建立相关制度,以调动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周衍平等[13]研究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推广的运行机制,并提出了市场机制、政府干预、市场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3种农业科技推广机制。李宁宁[14]提出了政府运作机制、企业运作机制、科研单位和院校运作机制以及中介机构运作机制等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高启杰等[15]研究认为,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已初步显现,但向现代农业推广模式的发展过渡是一个复杂的转变过程,要通过制度创新来提高资源流动配置的效率,重点是引导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多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实行行政、技术、物资相结合,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统筹等。董君[16]在对Mansfield技术扩散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产业特征和农村社会特征对农业技术扩散的约束机制。他认为农业技术的扩散过程是一个创新从技术源向技术潜在使用者的传递过程。基于技术扩散理论,农业盈利率低、农产品生产周期长、风险程度高、农村信息化建设缓慢、农民素质不够等阻碍了农业技术的传播扩散。他认为农业生产过程中也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主导农业技术扩散,通过完善农产品价格机制,构建目标价格、市场价格、最低收购价格和补贴政策来保障农民增收,刺激农民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陈亭[17]基于三螺旋模型,认为大学、企业和政府这三方主体可以通过相互协调来提高科技成果的利用效率,通过协同机制调节主体之间资源的流动,大大减少了推广成本,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

2.3强调地域特点

一些学者因地制宜,从不同地域出发,结合实践研究发现制约当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意见。李春丽等[18]研究指出,吉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几种模式,他认为,建立产业化技术联盟支撑体系对吉林省农业发展很有必要。王忻怡等[19]则从金融的角度考虑,分析了四川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资金方面的问题及原因,他提出坚持政策性银行信贷支持的主导地位不动摇,同时加强商贷,建立农业科技企业的绿色上市通道并创建相关的投资和保险产品可以有效提升成果转化效率。赵淼[20]研究认为,在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可以把“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作为转化的主要对象,重点关注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成果的转化,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主要项目实施的效率。韩晓洁[21]认为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增收创收、完善农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通过调查研究武威市凉州区的发展情况,发现该地区相关机构和农民对科技成果转化认识不深、成果推广点面发展失衡、资金缺乏、人才梯队不合理等问题,并提出从宏观上完善耦合互动机制和强化激励推进机制、微观上加强农户培训等建议来培育和壮大当地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庄江成[22]研究发现,技术进步是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环节。通过对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的分析,对比参照其他兄弟省份的发展转化经验,从完善成果利益分配机制、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加快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

2.4农业科技成果的计量分析

近年来,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分析越来越多,利用计量分析可以更好更直观的反映成果转化过程的质量和效益。腾英[23]运用博弈论的方法,构建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间的协同互动模型,对定西市安定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培育进行了耦合互动机制研究,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张雨[24]认为只要农业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更多的利益就是已经转化的农业科技成果,并且可以用转化效果系数对成果转化率进行测算。董宏林等[25]构建了3种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认为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成果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可行且必要的,并且论证了相关测算结果可靠有用,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金莹等[26]构建了农业科技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新疆、青海、宁夏、陕西和甘肃省的农业科技竞争力,得出甘肃省农业科技竞争力与西北其他省份相比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对比甘肃省14个主要城市的农业科技竞争力,发现竞争力与各市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并从加快农业科技信息化进程等方面提出提升甘肃省农业科技竞争力的建议。庄学华[27]构建了Logistic模型,以水稻—水稻—油菜间套复种种植技术为实例,分析了影响农户技术采纳的主要因素,在选取的16个变量中信息获取的便捷程度的显著性最强,并从6个主要影响因素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来促进农户对技术的采纳。

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对山西省的启示

从当前山西省农业发展的现状出发,结合前人的研究分析成果,科技成果本身的可应用性、成果转化的成本与效益、农民的文化程度、农业产业化水平等都是影响着农业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为推动山西省农业的蓬勃发展,提升成果转化的质量和效益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加大投资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增加投资不能只是增加资金的数量,还要重视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效率。坚持政府为投资主体,支持有条件的科研企业通过金融创新来筹集资金,扩大资金来源。同时,在资金分配方面提高科研人员劳务费用比例,制定相关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和办法,鼓励科研人员深入农业基层搞研究,促使科研人员集中精力研发经济效益高的产品,为科研成果的创造提供不竭的动力,促进科研成果顺利转化为新鲜的生产力,形成资金投入的良性循环。

3.2加强成果研发与市场需求的结合

注重科研项目立项的可行性分析,更要注重项目成果推广的可行性。研发和推广是成果产业化过程中不可分割的2个部分,为降低部门间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科研资源损失、减少部门间利益分配摩擦问题,应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对分属于不同行政部门的科研、教育和推广部门设立单独的机构来实现协调统一管理,在项目立项、中期检查、验收评价的过程中加强市场供求双方的信息交流,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的质量和效率。

3.3提升农民的科学素养

保证农民得到有效及时的科技培训,要注重将研发成果与配套技术结合推广,同时利用好农业信息网络和媒体的影响力,多渠道多时段的向农民输送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的接受学习新技术的意识与能力,保证成果转化道路通畅无阻。同时,要优化农村创业环境,做好相关的政策辅导,吸引高素质科研人才回乡创业。

第9篇:乡村振兴的思路及建议范文

    (一)云南省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

    1.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较为滞后,城镇就业吸纳能力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均较为困难从人均GDP、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结构等结构性指标来看,云南第二产业既具有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典型特征,同时又表现出开始向工业化中期推进的趋势,因而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2.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工作滞后主要表现在:重城市轻农村规划;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不具有法定效力且缺乏特色,其延续性和对后续发展关注度不够;部分规划没有体现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没有完全按照云南“城镇上山、工业上山”的战略发展思路进行规划,一些工业园区和集市规划仍然存在占用优质耕地的现象。3.城乡产业间断层、产业支撑乏力主要表现:第一产业不优、第二产业不强、第三产业不快,且一、二、三产业间关联度小,城乡产业间断层,城市经济增长比较强劲而农村经济增长相对乏力;城乡产业衔接断层导致城乡市场分割,致使工业反哺农业缺乏有效渠道,工业未能有效地支援农业及其他产业发展,从而出现全省工业化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力减弱的局面。4.社会保障、城乡公共服务等发展失衡且发展难度大据统计,占云南总人口70%的农民只享有社会保障支出的10%左右,30%的城市居民却享有接近90%的社会保障费用,同时城乡居民在教育、文化、科技、体育、广播、电视、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存在较大差距外,发展严重失衡。5.体制机制问题突出,制度建设面临新挑战长期以来,由于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深受城乡二元体制制约,因而其体制机制问题突出,在土地制度、融资制度、农转城面临的制度、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制度建设上面临较大挑战。

    (二)三类不同地区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个性问题

    1.第一类地区(1)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尽管第一类地区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城乡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并未从根本上松动。城乡差距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其中经济上的差距是核心问题。(2)政策不协调、不配套。农村集体资产收益和农民自有住房宅基地问题凸显;社会保障衔接及资金落实难;教育问题比较突出;计划生育政策落实面临新问题。(3)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工作薄弱。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日益增多,而基层管理人员少且处理问题简单、职能弱化日显突出;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深入,一方面是大批失地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另一方面则是这部分群众在城市始终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就业难、流动性大等,给社区管理带来许多新问题。2.第二类地区(1)城乡差距明显。第二类地区的城乡差距非常明显,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如城乡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教育等方面,特别在恩格尔系数、二元结构强度、农业和非农业GDP相对生产率上差距更为明显。(2)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制度障碍尚待突破。一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制度上的缺陷及土地征用过程中的问题;二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三是现行户籍制度的束缚;四是就业制度的歧视性规定。(3)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扶贫任务艰巨,主要是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带动能力不强。由于缺乏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供、销互相脱节的矛盾比较突出,贸、工、农处于利益分割状态。同时,由于该类地区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和贫困程度深,加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出现了返贫率高的新问题。3.第三类地区(1)观念落后。第三类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自然条件恶劣,导致人们受教育程度低、观念落后,落后的观念又导致了西部地区的经济贫困。(2)综合经济实力弱,自身发展能力不足。与前两类地区相比,该类地区由于受历史、区位条件、环境和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其经济发展缓慢、总量偏小、综合实力处于较低水平。经济实力弱、城乡发展差距大无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最大困难。(3)城乡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够。农村基础设施,如道路、水利、能源、电力、通讯、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投入严重短缺;城镇基础设施投入的不足也使得该类地区在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企业生产和运输、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受到影响和制约。(4)市场化程度低,市场机制不完善。目前,该类地区的市场化程度低,市场机制还很不完善,城乡之间,市场还未能成为配置城乡资源的主要手段,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贸易隔阂制约了物资流、资金流、人力流、信息流等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正常循环。

    二、云南省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指导云南统筹城乡工作的共性建议

    1.加强省级立法,使城乡统筹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一是确立分工明确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工作机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二是强化工作考核,把统筹城乡发展实效作为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三是强化工作的分类指导,坚持上下联动、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把主要财力倾斜到城乡统筹上,把得力干部安排到城乡统筹上;四是强化财政扶持和资金保障,探索建立支农惠农长效机制;五是使城乡统筹中农民的土地问题、各相关部门权利义务问题、村镇规划标准问题、失地农民保障等相关问题有法可依。2.促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统筹城乡的根本目标之一,要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农业,促使农业生产力由传统走向现代。当前,重点工作是给农村不动产确权、保护好基本农田、开展一次专门的土地调查、继续深化土地整治工作、提高对粮农和粮食种植大户的支持力度。3.加强调查研究统筹城乡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从开远市的实践经验来看,必须对已稳定转移的农民数量、城乡间客观上存在的不平等、农村基础设施欠账数目、可预见时间内本级财政能承担的统筹成本、本域内城镇化中的产业支持、拟转户的人口怎样与彻底转移农民的实际数目匹配等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二)三类不同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个性建议

    1.对第一类地区的指导建议

    (1)以城镇为中心,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制定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带动周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要充分发挥中心城镇的科技优势,加快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条件好的地区可以积极发展以休闲、旅游、观光农业为特征的都市型农业和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农业。(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首先,发展“农户+信息”模式,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其次,积极推进城市工业向农村的扩散和转移;再次,加强农民的文化素质和信息化素质教育,以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农民的新要求。(3)促进跨区域合作,发挥这类地区在州市乃至全省城乡统筹中的作用。一是在省、州市的统筹下加强与邻近其他城市的合作,发展城市群;二是积极创造条件接纳人口转移;三是与省内其他地区更好地分享域内的公共资源;四是改造传统产业,主动向另外两类地区转移产业。

    2.对第二类地区的指导建议

    (1)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投入机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传统约束,把农业真正摆到国民经济的首位;加大各级政府农业投入,增加对农业科研、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逐步减少流通环节补贴,建立直接补贴制度;增加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要优先用于发放农业贷款,增加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提高农户对农业的投入能力。(2)以扩大非农就业为基本原则发展城镇。把城镇建设成一个最好的非农产品的生产地、交易地、各种时尚和服务消费地,根据潜力培养域内城镇对人力、资金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把心用在引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上,而不是简单地大拆大建。(3)解决城乡一体化中的中前期问题。扩大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面;继续抓好扶贫工作;集中力量建设乡镇所在地、规划中的“迁村并点”并入地的基础设施;帮助村民维护现有乡村公共设施;把教育经费集中投向职业教育;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4)壮大县域经济、园区经济,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实施工业立县战略,着力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推动农村工业的发展;重点扶持一批骨干企业,使其发挥行业龙头作用,带动整个农村工业上水平、上质量,加快推进县域非农化进程,以工业化全面振兴农村经济;鼓励发展民营企业,壮大发展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