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规划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乡村规划;原则;问题;完善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新时期乡村规划概念性分析
乡村规划是对乡村长期发展的整体部署,包括社会、科技以及经济的发展,是乡村发展以及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指导依据。规划的内容有一是分析评价乡村自然以及经济资源。二是布局乡村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三是乡村经济的各个部门的发展水平、规模以及速度。四是对乡村规划的办法与步骤进行制定。在进行规划制定的时候,要与乡村的资源条件相结合,把经济发展作为中心,在效益得以提高的条件下进行,并进行平衡与比较,选择出最好的方案。
二、乡村规划基本原则分析
第一,以人为本,农民是主体。对农民切身利益的维护是第一位的,对农民的意原充分尊重,将群众认可、参与以及满意当作根本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做好群众的工作,通过群众的智慧来把家园建设的更加美好。
第二,城乡一体化,进行统一发展。把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起来,对新型的城镇化建设进行统一的推进,对户籍制度进行深化改革,命名农民市民化的脚步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统一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坚持以规划引领,用示范带动。对规划的引领以及指导作用进行强化,在进行美好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时要具有科学性,一定要做到先规划后建设,没有规划不建设。根据统一的规划,集中的投入,走试点先行的道路,进一步完善配套,保证建设一个成功一个。
第四,坚持生态第一,把特色彰显出来。在生态强省建设的过程中,把农村生态建设作为其中的重点,对于农村的植物造林工作要大力开展,在森林以及湿地的保护与修复方面要不断加强,才能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局面得以实现。另外,在进行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还要与农民生产生活的方式相适应,把乡村的特色突出出来,保持田园原有的风貌,把地域文化的风格体现出来,在农村文化传承方面要多加关注,预防千村一面的现象发生。
第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进行指导。结合各个地区发展的基础,人口的规模以及资源的情况,还有民俗文化的不同,在分类指导方面不断加强,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政策,现在主要是以旧村改造以及整治环境为主,不能大拆大建,预防基本农田被中心村建设占用。
三、现阶段我国乡村规划建设中的问题所在
首先,我们国家在乡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外在问题。一是乡村的规划编制质量不同,有一些规划是在多年以前就进行了编制,对于村庄以后的发展速度以及规模没有过多的预计,之后又没有进行及时的修订,与村庄发展的需求相比明显滞后。
还有一些规划对于乡村居民点存在的特殊性没有充分的考虑,对城市型社区开展了很多土建工程的建设,最后导致失去了乡村的地方风格。除此之外,以前乡村规划也不够全面,
还有一些规划只对建房进行了规划,没有交通规划,给排水系统以及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的规划,对村民安全项目也没有太多的涉及,这些内容都是乡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二是没有健全的乡村基础设施,乡村居民点的形成需要经历较长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为不具备科学的规划指导,在建设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导致房屋没有整齐的排列,各个年代建设的房子都有,道路也不通畅,公共活动场地以及绿地普遍缺乏,在用地结构上非常不平衡。除此之外,因为乡村居民点的布局较为分散,规模不大,并且也没有相应的财政支持,在公共设施运营方面的维持非常困难。所以,给每一个村庄都配上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存在一定的困难。
其次,我们国家在乡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内在问题。一是乡村规划建设没有足够的思想认知,过去各级政府对于村庄的建设都不够重视,重城轻乡的现象普遍存在,国家在城市支持乡村方面的战略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村庄的规划建设中,实质性的办法非常缺乏。村委会在村庄规划的重要性方面也没有深刻的认知,使得建设出现严重的混乱场面,不但对土地造成浪费,而且,还对资源与环境造成破坏。二是乡村规划建设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在进行乡村规划的过程中,政府没有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地方政府也是把争取过来的农业项目资金都用在养、种以及加工等产业的扶持中,在乡村居住环境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设施的提升方面,是严重缺乏资金方面的支持。另外,农民的增收较为缓慢,对规划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限制。近些年以来,国家在惠农政策方面的实施有很多,但是,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农民的增收还是非常的困难,这也对乡村进一步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在二元的结构下,长期对乡村没有足够的投入,直到现在很多乡村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没有足够的编制规划的费用,对规划的编制启动造成制约,给后期的建设带来很大的影响。
再者,乡村规划建设缺乏公众有效参与,传统的乡村规划是一种偏重于物质建设规划上的规划,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规划控制方法,缺乏公众的有效参与,使得规划不能体现满足村民的普遍愿望。村庄规划中即使存在公共参与,也只是被动的、初级阶段的参与,仅停留在有限知情权和监督实施的较低层次上。首先,公众参与范围小、广度和深度不够,较少涉及
参与主体利益平衡等深层问题。其次,目前的技术手段多为问卷调查、一些意向性地选择和规划成果展示,它们仅被作为辅助设计手段,起不到协调、平衡作用。
最后,乡村规划建设缺乏长期投入机制,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乡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但由于长期以来乡村基础设施投入偏低,多年来的建设水平远远不能满足乡村发展的需要,甚至有些旧的建设由于缺乏后期资金投入尚未完成,加之新的建设对资金的需求量又十分庞大,对乡村建设所需资金试图主要依赖财政投入解决,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同时由于缺乏长期投入机制,至今难以得到保障,地方政府明显“力不从心”。
四、当前我国乡村规划管理完善性策略分析
第一,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措施,乡村规划建设不仅受到村庄周边地形地貌的影响,还受到区域内重大项目建设、现有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将乡村规划建设置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中统筹规划,才能统筹协调村庄与周围区域的关系。
第二,大力引导资金投入乡村建设,地方的乡村面貌与乡村发展直接体现了领导部门对乡村建设的认识与决策水平,规划管理部门应从长远、社会各个方面考虑,不断提高宏观决策水平,不要盲目建设与急于求成。同时,要切实落实国家的各项支农政策,对于破坏乡村生态环境、违背农民意愿的建设应坚决制止、追究责任。此外,政府应将乡村公共设施建设放在首位,立足于公共利益,注重每一项规划措施的社会效益。
第三,使农民参与规划的水平得到提高,在乡村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农民是其中的主体,所以,在进行乡村建设规划的时候,一定要把传统的规划模式进行改变,要把农民的支持与参与放在首位,把村民的决策参与度提升上去,把村民对各项决策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充分调动起来,在进行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要给农民一定的决定权,对于问题的解决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把长远的乡村规划建设方案制定出来,乡村规划一定要具备科学性,才能把规划建设引上正确的道路。所以,各地区要根据本地实际的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对建筑以及建设的标准进行科学界定,预防与实际脱离。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总结,我们在实际的建设中,一定要本着节约资源、优美环境、服务共享的原则进行乡村的打造,并且要把其特色突出出来,把乡村建设成具有乡村文化、科技、教育、体育以及卫生等公共服务的中心点,为我们国家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为社会主义新乡村道路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利. 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规划初探[J].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7,(2).
[2]李铜山,陈明星. 科学规划新乡村建设的理性思考[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3).
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推广使用新型墙体资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逐步取代实心粘土砖,推广应用新型墙体资料。国一项重要技术经济政策,也是可继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市是全省重要工业乡村,乡村化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目前我市乡村建设日新月异,需要使用大量的墙体资料,而且,市引进外资建立了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利用粉煤灰生产新型墙材,解决了新型墙材不足的问题,为推广使用新型墙体资料发明了有利的条件。但受激进观念和习惯的影响,市推广使用新型墙体资料的工作还存在一定差异。实心粘土砖的普遍使用,造成了土地的严重浪费。为此,必需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树立节约土地,维护子孙后代利益的观念,全面推广和使用新型墙体资料。
二、采取有力措施。
采取措施推广使用新型墙体资料,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墙改工作。限制粘土实心砖的生产和使用。
㈠市、县(区)属墙体资料生产企业不得新建、扩建实心粘土砖生产线。已办的实心粘土砖厂必需发明条件掺用一定比例的粉煤灰、煤矸石。
㈡凡在市区和县城的乡村规划区(含开发区)内的建设工程。采用新型墙体资料,限制使用实心粘土砖。其中,凡由市、县(区)财政布置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必需按新型墙体资料设计,使用空心砌块或煤渣砖以及其它新型墙材为墙体材料,一律不得以实心粘土砖作为承重和填充墙体资料。
㈢在市区和县城的乡村规划区(含开发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以及上述区域外总投资为300万元以上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
㈣凡按规定使用了新型墙体资料的建设单位(个人)可以凭新型墙体资料生产单位出具的供货合同及收款凭证。
㈤建设部门的设计、质检、监理机构及市、县(区)墙革办应把好有关手续关。
关键词:统筹规划 林业生态 学习提高 林业发展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同时也是关系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林业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严峻状况要求我们要运用生态理念促进林业发展。
首先,科学地统筹规划对林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林业是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要有乡村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应纳入城乡统筹规划建设中。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当什么角色因地区而有差异,有些地方适宜速生林生长,满足市场需求;有些地方是为了恢复或建设生态系统;有些是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些是为了改善生活环境等。要整合资源并理顺林业在各具不同特色依存关系中所处地位,也要视当地具体自然等情况和可能具备的发展前景而定并科学地统筹规划。规划关系到当地林业的兴衰、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要反映社会的要求,应让农民广泛参与。通过规划达到不但可以保护和优化适地适树的各种立地生产潜能,而且能保持物种结构多样性,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注重生态系统功能的建立或恢复,最重要的是可以把保护物种与生产相结合,环境治理和文化建设相结合。
其次,要提高对林业生态重要性的认识。在当前在一些地区发展林业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这些矛盾主要来自于思想观念。如对林业生态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林业包括经济林收益所承担风险心里没底。发展林业没有规划,或虽有规划没有按照规划推进。东部地区、平原地区还有与农业争地问题,干旱地区植树成活率问题等是林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应通过培训学习宣传教育,通过对具体林业收益、生态效益和优美宜人环境案例的介绍或体验,才能使农民从思想观念上解决问题。同时要在制度保障上,在林业发展规划上进行强力介入。对资源、信息等进行统一整合,严格按照规划目标推进建设进程,避免管理上条块分割各管一摊、各搞一套。在产业林发展中,树木幼林期应规划合理高效利用林间土地,进行立体种植。如养禽、生产蘑菇、栽种中草药或套种其他经济作物。从属产业林,如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小流径、湿地水源保护生态林,乡村及住宅前后的环境景观林,为城里人服务的休闲、观光和旅游林等均应确立基本适宜的目标进行规划建设。在建设以生态林为主的林业发展规划中,有些地方还要考虑本地的规划尺度,景观格局是否能符合当地自然条件要求,是否需要和邻近的乡镇统筹规划连片建设等。只有科学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坚持数年抚育发展,才可能产生效益,特别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城市规划模糊边界边缘整体规划边缘效应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G3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From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ity and society perspective to summerize the meaning of the emergence and the existence of urban planning, propose the development of ”Blurred Edg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planning, how to integrate resource elements, apply overall planning of edge to seek new breakthroughs in this field and maximize edge effect.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Blurred Edge, Overall Planning of Edge, maximum of Edge Effect
引言
城市代表了人类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力量与向往,以及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积累和变迁同时也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等方面的积累和变迁,同时也是人类和人类社会自身最生动的写照。回顾各地域、历史文化的特点不难发现,历史脉络下的城市空间体现着社会各阶段的世界观和社会伦理。
伴随着城市的产生,人们便有了城市规划的意向。城市规划从最初的阶级体现权威、等级,希波丹姆方格网、中世纪广场文化,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再到后现代城市规划中空中城市、拼贴城市、紧缩城市,城市规划从最初的至上而下、个人主义、解决阶级矛盾趋向于全民参与性、社会性、生态性、可持续多元混合发展模式。人们开始尊重人性的精神追求和环境的适应性,而非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伴随着全球化、新技术产生、城市的进一步区域巨化和全球生态环境的意向,社会学的思维方式被引入城市规划领域,人们社会一直关注自身发展而忽略了环境的生存。人们开始关注生态低碳消耗的可持续发展,普世城、生态城、低碳模式等一系列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理念成为当今时尚。
透过城市规划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城市规划所塑造的空间主体关系,已从社会内部矛盾的空间转向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共存的关系。城市规划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所面临的问题呈现区域化、全球化的趋势。
二、边缘整体规划思潮
社会发展的思潮是推动城市规划的方法、技术不断和完善的原动力。这种推力不是抹消,而是一种沉淀和积累,这种积累被物化,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正如钱钟书《围城》中提到:“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城市与乡村如同霍华德田园城市三种磁力般,利用各自的优势吸引着不同追求的人们。假想介入城市的动态研究,城市不断的扩张,原有的乡村将被城市一点点侵蚀,都市圈、城市圈、连绵带,城市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最大化。城市与乡村的边界在哪里?城市边缘环境的多样性和高度异质性,能带来便捷的获取多方共有的环境资源,较高的生态价值,利于多元社会经济活动,复杂稳定的城市结构等优点都将被城市“同质化”所取代。边缘地带的潜在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怎样在统筹全域的背景下激活边缘活力,实现边缘区整体规划的协调发展,成为急需解决的难题?
边缘区整体规划与城市核心区、与相邻区域关系紧密。与地域腹地相比,边缘地处关联地域间的信息、物质、能量流作用的通道区,可便捷获取异质信息,中转或承接物质、能量流。“边缘区具有控制无能流的半透膜作用,能对进入和离开的地域的流进行过滤 。城市与乡村的同存,相互之间的多样性协同作用所产生的边缘效应,是城市系统实现超循环自组织的外在表现。“超循环是一个自然的原理它使一组功能上耦合的自复制体整合起来并在一起进化” ,而城市中各类边缘效应正是用地间的“互补性“会聚,产生超循环作用的结果。城市生态系统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不同的性质的土地利用系统的穿插、叠合、会聚,产生的边缘区,是系统间产生有机的相干协同的联系纽带,具有整合信息能力和自促进生长性质,使得城市构成部分相干地生长、稳定,受控的共存。城市边缘区域对于城市生态系统构建重要性不言而喻,完全忽视边界的存在无视边缘效应的作用,任凭城市无限制的同化乡村的发展模式,值得重新审视。
城市的发展并不是受到单一元素的影响,而是各种矛盾的综合体。这种现象直接反映在城市形态与城市布局上。带状城市线状分布,紧缩城市高密度竖向形态,生态城市绿色低碳覆盖,城市规划惯性的对于城市开展宏观的统一规划,通过整合经济、人文及周边环境资源等,却缺少对于边缘的区域统筹规划;规划师更加关注城市中心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却忽视了构建城市与城市、区域与区域、内部与外部,边缘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与发展轴培养的重要性。
边缘整体规划思想,边缘区域的界定不仅局限于城市与乡村,它收益于相邻地域单元环境资源的相互补充与组合,景观生态学反映在空间斑块性和空间梯度构成的空间异质性。微观上城市内部街道、建设用地、生态保护用地等,宏观上乡村、铁路、江河流域、国家边界区域等都是边缘区域的反映。边缘区是区域对外开发、协作的作用门户,必须树立全局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念,与构成边缘的地区规划相协调,重视与腹地之间的交通换乘与衔接,以“大思路”“大区域”视域审视边缘,注重沿边地区与沿海边缘区、沿江边缘区的联动,形成对外开发的窗口,推动全方位的战略发展。依据自身现状条件,结合相邻资源优势和生产力现状,建立针对性的特色与深度贸易,形成优势互补的良性关系。07年广西位于大西南出海口的凭祥市、北海港、防城港组办国际性的规划竞赛,正是因为位于东盟经济圈,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沿边或者沿海地区,更重要的是他们中越两国边缘沿边发展轴伸向内陆发展轴的起点,是两大区域的前沿地带,在两大发展轴的联动中起到“桥头堡”的关键作用。在面对这样的边缘区域,沿用边缘整体规划显得格外的重要。区域性边缘整体规划不仅是针对区域性边缘区用地本身的规划,经营城市中得“体郭经野”,围棋中的“金角银边”,都体现了边缘与区域中各组成部分的高效协同与整体的紧密关系,边缘区域整体规划站在生态视域的角度重新审视“集聚化”与“分散化”的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问题。
三、模糊边界
近年来,城乡统筹的规划思想深入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乡村规划师、农村综合体、城乡一体化、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总体目标等,实质上都反映与城市与乡村的边界模糊化、城市更为广大的边缘区域整体规划的发展动态。城市边缘区整体规划是站在区域的角度,打破传统依托核心区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单一模式,以乡村、流域、交通通道等边缘区为出发点,建立可持续的边缘区整体发展网络体系,弥补城市发展中以牺牲整体效益的“快餐式”规划模式。
成都总体规划提出了田园式的城市形态,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城乡空间布局和人性化、生活化的城市空间结构,既有优美的田园风光,也有强大的现代化功能,并体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全域成都继而在成都经济区范围内形成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城乡二元体制全面破除,城乡居民享有更充分的社会福利和更有力的权利保障。城乡边界模糊,一方面打破了传统二元体制带来的城乡格局所带来的两级分化、社会差距的拉大,有利于缓和城市与乡村的矛盾;另一方面城市向乡村扩张的速度并没有因此而减缓,边界模糊甚至消失所带来的异质性减弱,城市结构的稳定性减小。边界的存在、保留、去除仍需要科学、全局、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
四、边缘效应最大化
城市规划所面临的挑战与日俱增,城市规划更加强调城市和四周影响区域作为规划分析的主要单元,强调环境与城市的依存关系,强调区域整体发展。
在区域城市规划中,需建立城市边缘区整体规划的思想,关注不同功能性质、城市与乡村、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等异质之间的边缘区域。有意识的关注边缘区的存在,通过各种类型边缘区与这一地区间联系纽带的规划,建立地域间及城市与环境间的联动关系,增强地区间分工协作,在促进区域整体发展的同时,发挥每个地方的最大潜力,同时对于介于地区之间的边缘地带生态资源给予合理的保护,发挥边缘区边缘效应的最大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林业发展 生态环境
新农村建设中的林业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要搞好新农村建设中的林业建设,就要根据党的林业政策,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发展林业的新途径,围绕有利于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优化,有利于农民文化、精神生活的提高等方面而展开。
一、建设新农村要统筹规划林业建设
林业是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要有乡村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应纳入城乡统筹规划建设中。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当什么角色因地区而有差异,有些地方需要恢复或建设生态系统;有些地方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些地方改善生活环境等。发展林业要视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可能具备的发展前景,科学地统筹规划。规划一定要符合当地实际,要科学,因为规划关系到当地林业的兴衰,关系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要反映社会的要求,应让农民广泛参与。通过规划达到:①保护和优化适地适树的各种生产潜能;②结构多样性,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③生物多样性,注重生态系统功能的建立或恢复;④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⑤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相结合。
经过对我省几个地方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当前在一些地区发展林业的突出矛盾或阻力主要来自于思想观念。应通过培训学习宣传教育,通过对具体林业收益、生态效益和优美宜人环境案例的介绍或体验,使农民从思想观念上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要有制度保障,在林业发展规划上进行强力介入。对资源、信息等进行统一整合,严格按照规划目标推进建设进程,避免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各管一摊、各搞一套。在产业林发展中,树木幼林期要注意合理高效利用林间土地,进行立体种植。如养禽、生产蘑菇、栽种中草药或套种其他经济作物。在建设以生态林为主的林业发展规划中,还要考虑本地的规划尺度,景观格局是否能符合当地自然条件要求,是否需要和邻近的乡镇统筹规划连片建设等。只有科学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坚持数年抚育发展,才可能产生效益,特别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加强培训,提高农民发展林业的知识与技能
在发展林业过程中,应使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林业知识技能等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否则难以实现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我国农业实质上已转入现代农业前期的二元结构的发展阶段,有种植、有经营、有乡镇企业,有外出务工。先进的农机具、良种、化肥农药和先进农技知识都在推广使用。要发展现代林业,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或某些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就要帮助农民转变观念,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科教兴农兴林,要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向生态化转型,就需要农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要发挥林业站、果树站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和社会、媒体的力量,通过各种传媒信息或通过观摩、体验、示范和接受培训,使农民提高各项技能。让广大农民了解林业的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和专业化扩展的相关知识,让部分农民专业户了解林业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功能知识,才能使农民肩负起责任,担当起发展现代林业应担当的重任,使知识从书本走向新农村建设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林业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三、新农村林业建设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
新农村林业建设有不同的层面和视角,也就涉及不同层次的科技支撑问题。微观视角对于农民或乡村组织来说,在抚林和发展林业事业中,需要有培育、保护、经营和开发等科技知识的支撑,林业专业户还需要有接受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能力。宏观层面对于一个乡一个县或更大的区域,所面对的就不仅是产权分散的个体林块,而是要视其为连片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和营建。使其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全面发挥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要实现本区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共荣,就需要宏观层面的相关人员掌握运用林业高科技知识,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和引领林业的建设发展。对本区域林业系统有宏观调控和把握,不断弥补本区域已有森林系统的不足。用林业科技知识和相关政策分地区、分特色、分环境指导林业发展。既要创新也要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和科学技术,做到作为产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作为公益事业有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有了不同类型的林业建设定位和发展模式,才能在具体实施中充分运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和生态知识,以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效益。
四、培育特色林业为城镇居民服务
我国各地农村自然条件各异,不同地域有不同自然景观和树木森林,形成不同文化现象,多元文化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呈现出多样性。林业纳入生态文化建设,发展如森林文化、花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文化等,为城里人提供各种各具特色的文化林副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林业作为生态文化的基础,对繁荣生态文化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有重要作用。在新农村林业规划建设中,特别是离城市相对较近,又具备财力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农村,要注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建设,注重发展景观林、经济林、果树园艺业等。形成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林业景观,为城里人及青少年提供旅游、观光、度假及普及学习现代农业林业知识,增添体验民间生活的实习基地,锻炼他们的自种自收的动手能力,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田园生活的需要。这样既可丰富城里人生活,同时也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种产业,为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市场需求开辟新的渠道。农村修复传统文化更有基础,这样能促进城乡居民交流、沟通人们的思想,弘扬并传承先进传统文化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和谐社会氛围,促进城乡交融、和谐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02102
1 引言
党的十报告中重点论述了生态文明,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提出必须树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居于基础地位,林业是生态建设的动力和主体,是促进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纽带。而农村是林业发展的基地,我国土地的绝大部分布局在农村,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发展的进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发展。而现今农村林业发展已摆脱了单纯以经济效益为主、林业产业为主导的地位,在指导思想上是以生态效益优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兼顾发展的新的发展思路,因此研究农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要出发点的林业发展对策成为―个重要的课题。笔者在基层林业部门从事工作20余年,现以聊城农村为例,从农村生态文明的角度就林业发展的内涵及发展路径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以期相互借鉴,与各位同仁共勉。
2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在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境界。而当前我国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趋紧和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生态系统多样化遭到破坏、PM2.5不断超标等严重挑战,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重大课题。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的2/3都在农村,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农村天然的自然生态条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应比城市更具有优势,但从目前来看,却出现相反的趋势,其根本原因是农民在生产生活中自身生态观念与生态保护意识的薄弱,农村村庄建设的不合理,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不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不良的农村风俗导致的危害,特别是具有高污染性的企业向农村的转移,使得农村的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因此只有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和质的突破。
3 聊城林业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聊城市地处山东西北部,属南北气候过渡地区,有丰富的物种资源,生态系统多样,适合多种经济树种和速生用材树种的生长,是欧美杨、毛白杨、泡桐等速生树种的最佳适生区域,也是枣、苹果、梨、桃、杏、李等重要经济树种的主要栽培区。林业作为聊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产业,对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1 林业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环境基础
林业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森林和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陆地上最主要的两大生态系统。它们以70%以上的程度参与和影响着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对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发挥着中枢作用[2]。发达的森林生态系统能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调节气候,有效的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保障农村社区生产生活、保障农业增效和粮食高产,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聊城市通过近年来启动平原绿化、绿色通道等林业重点工程,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13%提高到25%以上,彻底改变了过去缺林少绿的状况,形成了适宜人们生活、居住的小气候环境。
3.2 林业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是实现农村生活宽裕的有效途径
首先,林业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为农村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提供着丰厚的物质基础。作为地球最大的绿色经济体,林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木材、工业原料、木本粮油、食品药材等10多万种林产品。通过对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和合理开发,进行多功能的加工利用,可以满足人们对林副产品和生态产品的需求,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物质基础[2]。其次,发展林业能够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目前,聊城市的木本粮油、果品、木材加工、用材林培育等传统林业产业和森林食品、森林旅游、木浆造纸、苗木花卉等林业新兴产业都蓬勃发展,呈现猛烈发展势头,如冠县的万亩梨园、茌平的圆陵大枣、高唐泉林纸业30万t木浆项目、东阿的黄河森林公园等,已经成为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
3.3 林业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文化保障,是美丽乡村构建的核心元素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森林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林业生态文化,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文化保障。 而“美丽乡村”首先指的是一种优美宜居的自然环境,通过发展庭院林业,加强农田林网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的生存条件,建设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了乡风文明。
4 新农村基于生态文明建设林业发展的路径
在全市林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合理规划,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强;林业基础设施薄弱,森林资源保护能力不强;林种单一,易发生病虫害;林业科技含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没有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配套改革相对滞后。基于林业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作用,也由于上述的一些问题,聊城林业发展应从多路径推进。
4.1 林业发展要整体规划,统筹设计
林业发展是农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要有乡村规划,林业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充当什么角色因地区而有差异,有些地方需要恢复或建设生态系统;有些地方需要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有些地方需要改善生活环境等。发展林业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可能具备的发展前景,科学地统筹规划。在规划之前要进行实地调研和调查问卷,规划决策要反映社会的需求,要让农民广泛参与。所做规划要实现以下目的:①实现林业结构的多样性,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确保林业科学发展;②保护和优化适地适树的各种生产潜能;③实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科学建立、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切实改善自然环境以及人居环境,造福当地百姓;④实现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确保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⑤实现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凸显林业发展的人文底蕴。
4.2 林业发展要加强林业资源保护与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在城镇化、工业化也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森林资源管理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问题。有些地方的建设项目非法占用林地非常严重;以建设公园、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利用等为名,任意改变林地用途;对树木任意采挖移植,毁林毁地;对林业资源长期的过度开发使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应充分认识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对于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重大意义,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的关系,严格依据规划审查建设项目使用林地,控制用地规模,坚守林地红线[3]。其中首要的是建立全市森林资源监测管理和检查监督体系,建立森林资源档案;同时加强林业资源保护立法和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的林业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要创新管理机制,以政府出资购买服务方式,让社会组织承担起林木病虫害防治、护林防火、林业资源保护等任务。
4.3 林业发展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主要因素。林业发展需要有不同层次的科技支撑,对于没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民来说,在发展林业事业时,同样需要现代的科学技术,林业专业户还需要常常接受培训,以推广新科技成果的应用。要实现林业科研与生产的高效结合,充分发挥林业科研机构的科技优势,要依靠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技术,选择适宜的地点,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样板去感染、激励和引导林农,将林业新科技和新信息及时传授给广大林农。要进一步加强卫星遥感、红外监测、飞机化学灭火等高新技术在森林预测、监测、控制和病虫火害防治、荒漠化防治、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要加快“3S” (卫星遥感、全球定位和地理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林业在农村林业中的应用[4]。林业的发展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加快建设智慧林业,加强林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林业资源动态监测平台、林业金融服务平台和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5]。
4.4 林业发展要提高农民生态意识,调动林农参与积极性
目前,大气污染,环境治理压力较大,只有全民形成绿色发展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绿色消费自觉意识,增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人文林业的发展理念,从而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才能促进林业发展。因此要让农户充分意识到农村生态环境对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要性和对自身的极其有益性,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农村人口众多,土地辽阔,农田、山地既是维持一个区域生态功能的生态系统,又是一个易受人们不当行为影响的污染源。根据调查城市市民的生态意识明显高于农村村民,因此应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大众传媒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引导村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从而促进林业的发展。
4.5 林业发展要创新,培育特色林业
我国农村各地自然环境条件各不相同,不同村庄有不同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形成不同的文化现象,在多元文化下人们的习俗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形态。因此对于一些有特色的农村,特别是离城市相对较近的农村,结合乡村风光、乡村文化,着重开发观光林业、休闲林业、旅游林业。这既可为广大城市居民提供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同时也成为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种渠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能促进城乡居民交流,沟通人们思想,弘扬并传承人们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和谐社会氛围。
4.6 林业发展要实现生态与产业互利共生
林业具有生态和经济双层功能,我国新农村要实现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不能走先发展经济而破坏环境,再治理环境而制约经济的路线,应当走产业和生态同步建设,互利共生的道路。林农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以林产品市场需求为指南,建立林业工业原料基地,使得林农与林产品加工企业之间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资源链、价值链、生态链的良性循环系统[6]。
关键词:小城镇; 规划设计; 对策
Abstract: the small town of scientific plann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t decided to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and level. To research and solve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good planning faces, is our current important topic,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small town planning,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is paper discusses about the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small towns; Planning and desig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自70年代末,我国小城镇建设开始迅猛发展,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规划是建设的 “龙头”,科学规划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它保证小城镇合理进行建设和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城镇规划的本质任务是合理地、有效地和公正地创造有序的小城镇生活空间环境,带动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促进两个文明的建设。纵观近年来的小城镇规划建设,不可否认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现阶段我国部分小城镇发展已经面临众多限制,解决好小城镇规划中一些误区,对推进小城镇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小城镇规划内涵及现状
小城镇规划是国家和乡镇政府关于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的具体落实,是一定时期内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同时也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依据之一。
目前,小城镇作为我国城市场体系中的特殊一员,因而规划人员普遍地按照《城乡规划法》把小城镇规划分作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规划既遵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同时又遵守《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和《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这正是小城镇及其规划者的尴尬之处,亦具有城乡二重性,形成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阶段并不截然分开且有城市规划和乡村规划双重特色的小城镇规划模式。其内容通常分为三个部分:1、镇域总体规划;2、镇区建设规划;3、重要地段的详细规划和意向设计。
三、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规划规模盲目扩大,盲目攀比
当前,全国各类地市级以下开发区普遍存在脱离自身基础和经济发展需要,盲目扩大规划规模,摊大饼式地增加面积,摊子铺得过散的现象。一些地方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不结合自身实际,好高骛远,片面追求城镇规模要如何大,修的道路如何宽,要盖多少高楼,建多少市场和广场,集聚多少人口等等,贪大求洋,以为街道越长越宽越好,市场越多越大越好。结果虽然花大力气建成外观气派的小城镇,但并没有引来相应的投资和人口,“人气不旺,财气难聚”,出现了有场无市场的尴尬局面。
2、规划缺乏长远性、严肃性和稳定性
有些地方由于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和科学精神,规划意识不强,只着力于眼前经济利益,考虑短期的效益。把规划目标制定的短浅,致使出现规划“几年一变”的现象,极大的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还有些地方虽然修订了长期的规划方案,但在领导任期期间未能有效的实施建设到位,在领导换任后规划建设变的盲目性,规划设计也随意更改,促使规划渐渐走样,出现规划项目停滞不动,项目选址随意变更,基础设施拆拆建建等现象,这都说明了地方对规划意识不够,对规划没有严肃性和连续性。
3、规划水平有待提高
现在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基本是按“性质—规模—布局”的三部曲进行。城镇性质难以概括现在城镇日益复杂的职能;一些规划工作者对实地的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诸多要素调研不够深入,盲目套用典型规划或利用以往经验,忽视各个城镇的个性特征.泯灭了城镇规划中的个性。导致小城镇规划趋向“样式单一、风格雷同”的模式,这在当前多元化的经济体制下,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失去了自身应有的活力。
4、不注重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小城镇往往先编制了总体规划,并且已经有关部门批准通过,而后再补做环境保护规划.这时的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必将受制于总体规划.其内容或结论如与总体规划不相符合就很难处理。有的小城镇在旧城开发改造中.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重视不够。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不做文化考证.不作必要的保护和保留.而是在旧城改造中一拆了之.历史悠久的城镇面目皆非,重要历史建筑无处可找,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建筑荡然无存,割断了历史与现代的连接文脉.失去了小城镇的根。小城镇没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内涵.就没有灵魂,难以发展。
四、解决小城镇规划问题的对策
1、结合自身实际,客观分析,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
在小城镇的城镇规划设计中要把握好科学合理的度,把区域规划和小城镇规划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其城镇的总体取向,根据各自的发展性质、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建设规模、推进速度等客观要素找准城镇的“位置”来经营城镇,确定是为旅游服务,还是为大城市服务,还是以自己发展的龙头产业来带动,这样会找到良好的市场取向,有利于布局的合理与迅速形成小城镇的格局,有利于发展自我。认真制定发展规划,通过严谨的规划可行性论证。才能更好的避免好高骛远和短视规划带来的负面后果。
2、规划设计要有严肃性和不可替代性
规划是前提,规划的优劣,决定了它是丰碑,还是败笔。搞好小城镇建设,必须正确认识规划的重要性,坚持规划的严肃性和不可替代性。建设规划经过批准后就成为法定文件,必须严格执行,不能因为个别领导的意见或投资者的要求而随意改变规划内容。在实际工作中,随着经济形势和城镇建设的发展,一旦发生规划与城镇建设不相符而要改变时,也要经过专家组反复论证和相关部门批准方能更改。调整不是对现存规划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原规划的修改、充实、完善和提高,要避免一任领导一任做法,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小城镇规划要突出地方特色
特色是优势,是形象,是知名度。小城镇规划中不能盲目的照搬照套,应深入研究当地小城镇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俗等各自独有的内涵,科学定位,合理布局,扬长避短,突出地方特色,发掘和利用各自的优势,形成具有自已特色的支柱产业,这样的小城镇才会有生命力。
4、注重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
在小城镇规划过程中要根据区域生态系统建设的总体要求,密切结合地域特点、自然环境状况,统筹规划,着力解决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要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适当保留部分老区旧有的风格风貌,保存好少数民族风格的建筑,保护好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等,体现出古色古香的文化韵味。
五、结语
规划是小城镇和谐健康发展的前提,规划的优劣,直接决定小城镇发展的空间。搞好小城镇建设,必须正确认识规划的重要性。确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突出特色,正确确定小城镇建设规模,在客观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区域的定位分析。根据镇区在县域范围内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的进行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璇.浅谈小城镇规划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3.
一、民族文化进机关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民族文化进机关活动是落实州委、州政府“文化强州”战略的具体行动。州是文化资源大州。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4.7%远高于全国其他29个民族自治州民族人口比例,且土家族和苗族两个主体少数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习俗、服饰、建筑、音乐、舞蹈和文化。目前,州仅各级文物维护单位和文化名城名镇就有351处,其中有9个“国”字号文化旅游品牌资源,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056项,列入“国”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4个。2004年我州就被选为全国第二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维护工程”试点单位,并受到文化部的惩处,今年5月,又被批准为“全国十大文化生态维护试验区”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中心是全国先进集体”虽然我州的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保管较好,但资源不等于资本,外来主流文化冲击下,州许多优秀民族文化正慢慢消失,很多干部群众并不了解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甚至把民族文化当成一种落后的负担,连起码的民族文化知识都不懂,更谈不上热衷民族文化,这与国家提倡维护传承民族文化的要求、与州委州人民政府提出的文化强州”要求相差甚远。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州委、州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维护传承措施,其中“民族文化进机关”活动,就是将州委州人民政府“文化强州”发展战略,由文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的重大尝试,标志着民族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由以往民间自然传达为主,开始向官方建议引导传达为主的提升,文化大州”由量变向“文化强州”质变的开始。
二)民族文化进机关活动是传承繁荣民族文化的大好机遇。文化只有广泛传达才有影响力。传承繁荣民族文化。不是文艺单位、文化尖子等文化专业人员层面的狭义繁荣,而是全民的常态的社会化的广义繁荣。州机关、事业单位汇集着很多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文化水平高,民族文化觉醒意识强,有很强的组织纪律观念,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起着重要范示导向作用,当前传承繁荣民族文化最便捷、最有范示作用的优秀群体。州委、州人民政府开展“民族文化进机关”活动,搭建了文化繁荣新平台,扩大了文化传承新对象,提供了繁荣民族文化的新机遇,有利于广大机关事业单位干部重新认识民族文化的特有魅力,有利于营造热爱民族文化良好氛围,有利于将热爱民族文化具体行动范示传导给广大群众,最终引导社会风尚,带动群众自觉传承繁荣民族文化,为建设文化生态州奠定坚实基础。
三)民族文化进机关是改变形象提升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临时以来,受经济、历史等因素影响,暴力、血腥、土匪、落后”等负面宣传较多,给我州的经济发展环境,特别是招商引资环境带来了很多说不清讲不明的因素,影响了形象。开展民族文化进机关活动,有利于增强自信心,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恢复秀美、诚信、文化、神秘形象,展示真实面貌,使外界对文化少几分敌意,多几分敬佩,从而将文化认识转化为物质力量,提升发展软实力。特别是文化与旅游联姻越来越紧密的品牌竞争中,独特厚重的民族文化更是旅游产品不可战胜的资本,通过开展民族文化进机关活动,能将我州的文化激进优势转化为旅游资源优势,将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资源,扩大地区影响,增强核心吸引力,提升旅游品牌,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四)民族文化进机关是丰富空虚干部业余文化生活的有益探索。人创造了文化。一般干部职工的固定节假日已增到114天,这样多的业余时间当中,局部党员干部在8小时之外疲于应酬、沉溺玩乐,影响干群关系,损害家庭幸福。民族文化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生活情趣和艺术养分,开展民族文化进机关活动,人人都有机会通过学习民族文化,陶冶情操,空虚业余生活,培养健康情趣,特别是单位领导和同志一起学习、一起练习、一起切磋学习技巧,有利于扩大同事间沟通渠道,促进同事间友好交流,增强单位的凝聚力,营造团结、互助、文明、进取的邻里氛围,最终促进家庭和睦、单位和谐。
二、民族文化进机关要重在培养民族“文化自觉”
主张每个民族都要通过文化自觉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和他人的文化,文化自觉”已故著名社会学家晚年最重要的学术思想。找到本民族文化的安身立命”之地,最终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境界。民族文化进机关是文化自觉”具体行动。文化自觉首先要有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州的整体美誉度对外越来越香,其实质香在民族文化,外人讲到文化,无不称起大拇指,作为人要油然而生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其次,文化自觉”要有深重的文化危机感。民族文化在进化论的影响和文化一体化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弱势文化”正处于被“覆盖”和替代的状态;即使没有被“覆盖”和替代,民族文化也正在被侵蚀或宽泛化,越来越多地被其他地区所移植,墙内开花墙外香,根土在花果在外地”例子比皆是感受不到文化的危机感,就不会“文化自觉”性。第三,文化自觉”要有远见的价值观。文化的优势是内涵,旅游的优势是市场,文化产品通过旅游市场获得创新和发展,旅游产品通过文化内涵的注入,实现更高层次的提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神秘”神秘的核心在民族文化。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发展的最大门路。作为一个地区区别于另一个地区的DNA只有远见卓识地看重文化的潜在价值,才会花大力气自觉维护传文化。再次,文化自觉”要敝帚自珍。就好比一个多难的弃儿或璞玉,尽快血统纯粹,潜力巨大,但若主人自己都不爱护,指望外人维护只能是痴人说梦,必需“自己的娃儿自己疼”自己的媳妇自己背”自己的责任自己扛,精神上形成发自内心的民族“文化自觉”
三、民族文化进机关要重在取得实效
其目的要争取一个好效果,民族文化进机关仅仅是一个形式。这个好效果就是要让学习民族文化的氛围“浓”起来,兴办民族文化的项目“立”起来,相关规章制度使民族文化自觉地“传”延下去。就好比一个成年男子娶媳妇,不只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发家致富,开枝散叶,后继有人。
列入任期责任制,做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要抓住我州成为全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维护单位、全国文化生态维护实验区和国家每年开展文化遗产日活动的机遇,加强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维护,加强濒危民族文化遗产抢救,推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维护科学化、法制化。此基础上,通过培养文化传承人,建立民保基地、民族风情村寨和开展主题节会、文艺演出,加强民族文化活态保护。以开展民族文化进机关活动为契机,推动民族文化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带动全社会学习民族文化、使用民族文化,大力弘扬和普及民族文化。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介,利用博物馆、群艺馆、影剧院、展览会等文化载体,利用简报、黑板报、橱窗、横幅标语等常态手段,广泛开展民族文化宣传普及活动,使优秀的民族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让民族文化进决策,使民族文化氛围“浓”起来。进一步构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门组织协调、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将民族文化进机关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一、天峻县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天峻是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所在。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措施。天峻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畜产品资源,近年来,天峻立足于构筑“黑色煤炭业、绿色畜牧业”的产业目标体系,逐步走出了畜牧业经济占主导的低水平发展阶段,正向工业化初始阶段迈进。资源利用水平较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已成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发源于天峻的布哈河是青海湖的主要入湖水源,素有“青海湖水塔”之称,是全省的重点的生态涵养区之一。高海拔、土地肥力低下致使境内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才能使生态得到修复,经济发展也才能走上遵循生态规律的正确轨道。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天峻社会主义新牧区的必由之路。对于天峻而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可以使牧业更多地在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中求得较快较稳的发展,而且可以在牧业产业化、牧民知识化,牧区城镇化等重点环节上取得突破,更好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更好地落实以工促牧、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天峻县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
第一,基础性制约严重,突出表现为牧区水、电、路建设滞后,铁路、天木公路运力运能不足,县内公路通过程度浅,电网、通信网络覆盖面不广且保障程度不高,基础设施状况不能承载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及新牧区建设的需要。
第二,体制性制约严重,突出表现为一些领域的改革不到位、不彻底,体制机制创新跟不上形势要求,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第三,结构性制约严重,突出表现为工业经济高度依赖煤炭采掘业,资源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水平低,产业链短,煤炭资源、畜产品资源加工程度和层次都比较低,影响了经济发展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第四,资源性制约严重,突出表现为地勘工作滞后,接续资源保障程度低,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第五,协调发展的压力增大,突出表现为部分城乡居民生活困难;城镇就业压力大、牧区劳动力转移渠道单一;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服务体系仍不健全,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的问题仍然存在。
三、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柴达木循环经济区建设
(一)加强引导和扶持,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一要以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牧措施为保障,以加强牧业基础设施为重点,以调整牧业经济结构为主线,以加快牧业科技进步为支撑,不断提高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二要坚持以确保牧业生产稳定发展和牧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建立促进牧业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探索国家支持、工业反哺和自我发展相结合的支牧措施,既要挖掘牧业内部潜力,又要发展非牧产业,尤其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鼓励、引导富裕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拓宽牧民就业增收渠道。三要坚持城乡统筹,促进“牧业、牧区、牧民”不断发展。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搞好乡村规划,抓好试点示范,加快牧区定居点建设,促进牧区人口由散落定居向集中规划、配套建建设转变,完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通讯等社会事业设施,加大扶贫开发和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倡导健康文明风尚,逐步改变牧区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发展滞后的现状,改善牧区整体面貌。四要强化对牧业的社会化服务,切实加强牧民实用技能培训,不断扩大“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大力发展牧业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协会,提高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牧民开拓市场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五要认真研究,落实措施,扩大主导畜产品生产规模,大力调整畜群结构,加快畜群周转,培植龙头企业,强化牧业协会职能,进一步推进牧业产业化。
(二)围绕优势资源开发,不断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一是要以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新兴工业基地为目标,推动资源开发由原料输出型向精深加工型、由单一开发型向循环经济型转变,形成以煤炭工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要不断改进煤炭开采工艺,提高煤炭资源的回采率,同时做好对各种尾矿的回收处理。逐步形成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特征的清洁生产性的产业链,形成以物质的闭路循环和能量梯级利用为特征的生态工业网络,在生产的各个行业及社会流通服务、消费领域形成产业链,使废旧物资得到反复利用和再生循环,让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的循环经济。二是要加快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提高畜产品加工和增值能力,加快发展高原独有绿色食品特色产业,充分利用天峻冷凉气候条件,重点对“天峻山”品牌进行高标准设计、高起点运作、高技术生产,彻底改变产品层次低、加工程度浅、市场竞争力弱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