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丽村庄建设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贯彻落实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会议工作部署和要求,更好地指导推进全县美丽乡镇、美丽乡村中心村绿化工作,结合美丽乡镇、美丽乡村绿化建设要求,我局组织林业技术人员对全县8个美丽乡镇和8个美丽乡村绿化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制订全县2019年度美丽乡镇和美丽乡村中心村绿化工作方案如下:
一、存在问题
(一)美丽乡镇
1、绿化覆盖率低。通过调查,全县8个美丽乡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在10.9-27.5%之间,都没有达到35%以上的验收标准;
2、存在绿化空白点。主要街道、单位庭院、道路沿线、乡镇出入口、空置地块还没有全面绿化;
3、绿化进度缓慢。8个美丽乡镇均存在绿化进度缓慢的问题,有的基础工程没有结束,有的绿化工程虽然招标结束但还进行绿化工程实施,有的绿化工程还没有落实施工主体。
(二)美丽乡村
1、绿化覆盖率低。通过调查,全县8个美丽乡村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在2.7-31.8%之间,都没有达到40%以上的验收标准;
2、道路、沟渠绿化存在空白点。在村庄建成区有一些道路、沟渠没有绿化,达不到90%以上的绿化率要求标准;
3、村庄建成区“五小园”建设普遍存在问题。8个美丽乡村建成区“五小园”建设基本没有;
4、绿化进度缓慢。8个美丽乡村均存在绿化进度缓慢的问题,有的基础工程没有结束无法进行绿化工程实施,有的绿化工程虽然招标结束但还进行绿化工程实施,有的绿化工程还没有落实施工主体。
二、工作目标
1、各乡镇、村针对各自存在的问题,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
2、抓紧时间落实绿化工程的实施,务必在6月底前按设计的要求全面完成绿化任务,确保达到验收标准;
3、采取多种措施,确保成活。
三、解决办法
1、村庄绿化。对乡村出入口、空置地块等主要节点实施绿化,完成河渠、水系、堤坝等沿线绿化,建议栽植女贞、红叶石楠、榉树、楸树、重阳木、桂花、雪松、国槐、池杉、水杉、垂柳等乡土乔木树种,大幅增加乡村绿量,确保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树种选择和建设标准可参考《怀远县美丽乡村建设村庄绿化技术导则(试行)》。
2、道路绿化。对村际道路两侧进行绿化美化,建议栽植杨树(无絮雄性)、法梧、国槐、栾树、女贞等树种,确保绿化率达90%以上。
3、庭院绿化。按照“大协调、小美观”原则,对每户房前屋后推行“见缝插绿”和“见空建景”式绿化,动员广大群众对自留地、自家宅基地绿化美化。建议以果树、绿化树为主,栽植柿树、石榴、枣树、女贞等树种,适当配以灌木花卉及绿化小苗。
4、镇区绿化。主要对街道两侧、道路沿线、乡镇出入口、空置地块进行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
5、技术要求。根据目前的特殊气候,应采取不同于适宜栽树季节的方法。①苗木要求:选择就近的苗源地,采取大土球、重修剪,尽量减少蒸发,最好能下午起苗,夜间运到栽植现场;②及时栽植:苗木到达现场后,应及时栽植,及时浇透定根水,对高大和冠幅大的树种要搭支架,防止倒伏;③抚育管理:对新栽的树木要根据情况进行不定期浇水、培土、踩实、覆盖地膜、缠草绳、搭遮荫网、喷洒搞蒸腾剂和吊水,确保成活。
四、采取措施
1、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全县2019年度美丽乡镇、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即将迎接省市验收,绿化占有重要分值。按照“属地管理、划片分工”工作要求,县乡领导和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强化责任,狠抓工作落实,全面担负起全县2019年度美丽乡镇、美丽乡村中心村绿化建设工作。
2、严格标准,抓出成效。各乡镇要按照《关于转发《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验收办法》的通知》(怀美组发(2019)1号)文件要求,对照建设指标和考核内容,逐项逐条指导美丽乡镇、美丽乡村中心村认真开展绿化造林工作,严格建设标准,有问题的规划坚决补充完善,不合格的苗木坚决不栽。
3、认真总结,反馈信息。各乡镇认真收集绿化建设进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周四下午17:00前,各乡镇要将美丽乡镇、中心村绿化开展情况、存在问题、下步意见及时反馈到县美丽办、林业局。由县美丽办、林业局汇总情况后,报县相关领导。
附件:
1、怀远县2019年美好乡镇绿化覆盖率现状表
2、怀远县2019年美好乡镇绿化覆盖率绿化规划表
3、怀远县2019年主要街道、单位庭院、道路沿线、乡镇出入口、空置地块绿化情况统计表
4、怀远县2019年美好乡村村庄绿化覆盖率现状表
5、怀远县2019年美好乡村村庄绿化规划表
6、怀远县2019年美好乡村建成区道路、河渠绿化现状表
7、怀远县2019年美好乡村建成区道路、河渠绿化规划表
关键词:生态;创建;现状;对策;分析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充分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也为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
1、华龙区生态创建现状
近年,华龙区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农村环保和生态创建工作计划,以生态文明创建为抓手,坚持典型带路、试点示范、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全面开展生态县(区)、生态乡镇、生态村庄、绿色学习、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着力打造生态建设细胞工程,形成了浓厚的创建氛围。截止目前,华龙区成功创建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村庄8个,市级生态村庄19个,各级生态村庄覆盖率达到了50%以上,对全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创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2、生态创建中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上不重视,急功近利。对于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国家、省、市、区领导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部分乡(办)、村委负责人还存在思想重视不够、工作力度小,重视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等问题,有的村民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生态创建,有的村庄为了创建而创建,上来就问有啥好处,得知“以奖代补”资金市级奖励2万元,省级奖励4万元时,认为奖励太少,而创建过程复杂、艰辛,觉得得不偿失。
2.2 缺乏长效管理机制。为达到创建标准,实现成功创建,创建乡(办)、村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来美化环境,提升村庄整体形象,如:铺设排水管道,改善污水横流现象,种植花草树木,美化环境,建设文化小屋,提升村民的综合素质等等。但是由于村民固有的生活习惯很难改变,加以缺乏管理机制的约束,创建成功后,村庄没能保持住好的生态环境,污水随处泼,垃圾随处丢弃现象比比皆是,建好的文化小屋使用效率低下,村民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模式。
2.3 创建资金匮乏。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创建的前提,资金是生态创建的有力保障,由于生态示范创建资金主要靠村民自筹,财政支持、部门帮扶、社会捐赠资金数量有限,因此经济发展快、基础设施全、生态条件好、乡风文明程度高的村镇对创建活动积极性较高,而经济薄弱、收入较低的村庄和乡(办)受经济制约,对创建工作有畏难思想。
3、加强生态创建的对策和措施
3.1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生态创建队伍建设,要求乡(办)要明确主管环保的负责人,并配备专兼职环保工作人员,在重点创建村庄设立环保专干,形成区、乡、村三级生态创建体系,切实加强基层创建队伍力量,同时组织乡(办)环保负责人、环保工作人员和村里的环保专干参加生态创建业务培训会,邀请专家现场授课,重点讲解生态创建工作流程、各项建设指标体系释义、创建材料的编写要点等生态创建知识,使他们尽快熟悉环保业务知识,掌握相关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整体提升乡(办)、村庄环保队伍生态示范创建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3.2 深入调研,摸清情况。为充分了解各村实际情况,由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到各乡(办)和村居进行走访,摸清各乡(办)、村庄数量、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建设基础等情况,并与乡(办)、村居领导深入座谈,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讲解生态创建工作的重大意义和美好前景,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3.3 着手规划,培育后备力量。根据创建村庄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生态环境现状、建设的类型和特点,并结合调研情况,将各村庄依照阶梯顺序列入不同时期的创建计划,因地制宜的制定创建措施,整理具备创建条件的村庄名单,建立后备资源库,及早指导符合条件的相关乡(办)编制《省级生态乡镇规划》,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提高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率,为省级生态乡镇创造条件,同时指导纳入后备资源库的村庄,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强化村庄环境管理,为创建省、市级生态村奠定扎实基础。
3.4 通过目标考核和现场观摩推动工作。将生态创建工作作为环保工作的主要内容与相关乡(办)签订目标责任书,纳入年终综合考核内容,通过责任目标推动乡(办)生态创建工作的力度和积极性;召开农村环保暨生态创建现场会,组织各乡(办)主管环保副主任、村委负责人到创建效果好的乡(办)、村庄参观学习,实地交流创建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原则,强化示范带动效应,促进各村创建工作的规范化。
3.5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环保意识。将生态理念作为生态创建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日常工作中,加强宣传教育,通过报刊、电视、电台等传媒工具,利用“6.5”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环境大接访等各种契机,在城区、乡镇悬挂横幅、标语,深入村镇、社区、企业、学校发放生态环保知识手册,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和生态知识,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3.6 主动服务,分类指导。提前介入,主动上门服务,积极与乡(办)、村庄负责人对接,认真听取乡(办)、村庄在实际创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实际经验,分类指导,破解难题,指导创建村庄、乡镇按照省、市级生态创建建设指标体系要求开展创建活动,确保创建工作达标。
3.7 加强督导,确保创建质量。省、市专家考核组验收之前,对照创建标准进行严格的预验收检查,发现问题立即督促整治,确保创建一个,成功一个,同时对已创建成功的村庄加大复查力度,巩固创建成果,确保创建标准不降低,创建工作不下滑,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健康的文化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坚持规划先行,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日常性环境卫生督导检查和长效机制建立,干群意识显著增强,村庄面貌发生较大变化,现将此项工作总结如下:
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__任组长,乡长__和人大主席__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细化分解各项建设任务,实行按照党委分工包项目的工作机制,同时要求领导靠前指挥保证在限定时间内高标准完成建设任务。乡党委书记__、乡长__高度重视,经常深入到__督促检查,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利用各种会议安排部署。
乡党委、政府组织干部及时学习美丽乡村建设相关要求,认真开展调查摸底,征求群众意见,及时召开了座谈会,研究和明晰建设思路。乡政府多次组织机关干部清理市场垃圾,不定期开展卫生大扫除,带动引导群众爱护环境、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养成。同时开展了形式多样宣传教育的活动,调动群众爱护环境、讲究卫生,广泛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性。
在乡党委、政府统一部署下,乡村密切配合,干群齐心协力,按照乡领导小组细化分解的任务,集中人力、物力,全面开展建设行动,取得初步成效。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提升建设品位。坚持规划先行,用科学的规划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在规划制定过程中,乡党委政府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积极组织__村在外知名人士参与,为规划的制定出谋划策。在充分考虑到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产业特色、生态环境、文化底蕴等元素的基础上,制定出了符合__村实际、独具村域特色的《__乡__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
2、借鉴经验,拓宽思路,提升建设理念。 为了学习借鉴其它地方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进经验,启迪思路, 开阔视野,乡党委政府广开思路,多措并举。积极组织“走出去”活动。由人大主席__带队,组织__村干部、村民代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先后到海兴、黄骅及沧县有关村考察学习。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开阔了群众视野,调动起了群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3、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为改善__卫生环境状况差的情况,乡村两级在今年7月份组织人员及车辆对该村市场街及清真寺街开展了一次集中清理活动。清除该村近年来堆放的垃圾1000余立方、清除残垣断壁20余处,清理柴草堆15处。
4、规范户外广告,美化民族市场。由党政领导带队,乡村干部群众参加,自带工具,对民族市场户外条幅、墙体广告、手写广告、乱贴乱画、医药广告进行集中清理,对市场垃圾进行整治。
乡村风貌的危机
以乡村风貌的危机为例,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乡村风貌城市化问题,包含了城市审美介入乡村、道路硬化、河床改道、乡村公园化、住房面貌统一化等,很多地方把乡村建设得像城市一样,比如,在某省某乡村内,修建了尺度过大的迎宾大道,破坏了村落整体环境特征。
乡村风貌趋同化的问题,表现为“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将地方特色保护寄托于建筑形式的表达,将传统院落式住宅不断拆建成独立式楼房。各地都集中搞“集中居住”、”新型社区”、“中心村”等建设,使得乡村面貌越来越呈现出集中化、城市化、样板化的趋势。比较极端的情况是,如果没有注明某个村属于哪个省哪个地方,没有人能辨别出这个村在哪里(哪个省份)。在乡村的价值观方面,将整齐统一作为现代文明的表征手法,现代化和工业文明对长期缓慢生长的村庄带来巨大冲击。
乡村规划士绅化的问题。乡村区别于城市的田园景观和山水风光,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这几年,乡村旅游跟乡村休闲建设发展迅速。乡村旅游的出现,是为了满足城市的需要,因此,乡村的建设越来越“高大上”。2012年全国共有85万个村庄开展乡村旅游,占村庄总数的15%左右。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2600万人,其中农家乐150万家。我们调查的村庄显示超过40%的村庄已经开发了休闲农业和服务业。例如,某省的一个村庄,三年前还非常美,保留着传统村落的风貌。而当它名气越来越大,其建设也相应增加。去年,传统村落已经景区化,越来越“城市化”。
乡村风貌的复古化。即乡村风貌过于追求传统特色,似乎现在的村庄风貌建设必须回归到100年前的模式,才算是协调统一。其造成的结果是,复制了大批的假古董,或者是仿宋一条街遍地。诚然,我们漫步在这样的复制品当中,是否还能找到乡村的乡愁和那乡村的滋味?
乡村风貌的脏乱差问题。乡村风貌在全国各地差异非常大,我们的乡村治理方面相对比较滞后。在调查中,没有好的设施,也就没有好的乡村环境的村庄占9%,有污水处理设施的村庄仅31%;有污水处理设施的村庄中,能够正常运行的只有37.1%;村庄面貌脏乱差,垃圾箱成为摆设,排水沟内垃圾遍布,西部偏远山区仍以动物粪便为主要原料,污染情况严重。
危机是如何形成的
这些危机的成因,有很多方面。
第一,投入不足导致乡村建设品质低。这几年投在乡村建设上的数额巨大,但如果按平均到人头上算,投入量很少。乡村建设历史欠账多,村庄数目基数大,能得到充足建设资金的村庄,数量少之又少。多数村庄的建设品质面临极大挑战。
第二,乡建政策过快推进,导致了“建设性破坏”。2005年以来,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展开,项目资金接连投入,对乡村的建设有加速作用。比如,我们这次调查到某省的一个村,这个村庄以前还保存着壮族的传统建筑形态,这次我们进入后,看到却是全部拆除重建的景象。在资本进入后,乡村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外界力量介入乡村,导致“建设性破坏”。
第三,人口和农房的双重空心化导致乡村风貌冲突加剧。一是打工潮使得村庄人口空心化、老龄化,并有大量留守儿童,二是村容村貌的空心化,(农民工的)资本迅速转化为不断蔓延的新房建设,新房沿主要道路展开,原有的老房不拆除,逐渐废弃。这样的双重空心化导致乡村风貌更加冲突。
第四,行政力的过度介入,导致村庄风貌主体认知渐失。我们的政府有一种“包办”的趋势,使得农民越来越失去动力,逐渐成为农村建设过程的旁观者,而非建设主体。这体现为,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小环境营造的农民个体选择差异,淹没在“新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中。行政力强制保护传统村落、冻结式保护手法,这使传统乡村保护与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之间一直存在的矛盾不断升级。
第五,传统乡土文化的式微导致乡村风貌保护日益艰难。传统乡土文化影响力趋弱,尤其是非传统村落对乡土文化很不认可。传统风貌和文化工艺的传承日渐艰辛。那么,当居民不认为民居是有传统价值的时候,我们的乡村风貌如何能得到保护?
第六,村民建设行动缺少有效机制的激发。这是村民自下而上的机制与自上而下的公共机制的一个冲突。我们要去充分发掘自发的机制,形成村民对村落自发保护、自发建设的机制。事实上,对于提供激励机制的美丽乡村建设,村民充满期待与热情,但现实缺乏有效和双方良性互动的激励机制。
第七,乡村规划学科建设滞后,导致规划手段欠缺。乡村规划这个学科在中国真正出现也才几年,也在摸索怎么把乡村规划做好,怎么搭建乡村规划的体系。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和“重城轻乡”思想,使得乡村规划学科建设与研究一直处于相对薄弱环节。村庄规划初期,很多地方实践中出现以城市规划手段建设乡村的现象,而非进行“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研究乡村规划的编制。”
乡村风貌如何保护
因地制宜,地方特色。根据不同地区乡村的特点,每个地方都有特色。东莞珠三角地区村落、西北地区村落、云南地区的山地风光(云南省普洱市曼噶村)、长三角地区的水乡格局(江苏省常州市建昌村),各具特色。
突出村民主体。其中最重要的是现代技术融入传统工艺。比如夯土建筑,在法国发展得非常快,现在西北建筑工程学院的教授也在积极搞相关技术。这是一种方法,对我们保护乡村村落是有好处的。
充分发挥民间团体的作用。民间团体在国外非常多,在日本、韩国、欧洲,每一个城市都有几十个、甚至于上百个这样的团体,去策划一些活动等。例如,韩国釜山市甘川文化村,通过政府+居民+专家团体+艺术家团体的方式,从一个破败落后的农村进化成为全国有名的艺术文化村。但实际上,如果从传统的艺术价值认识来看,这个村落很普通,这就是民间组织的力量。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审美情趣。对于一些设施、建筑,最后的实施其实还取决于决策人和实施人的审美素质。有人说,看一个城市建筑体制,就是看这个城市市长的文化底蕴。到农村也是一样,镇长的审美、村委书记的审美,也关系着乡村面貌。
保护与发展并重。我们制订保护规划固然重要,而乡村的人居环境的发展也很重要。需要在建设过程中去保护。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县委“打造富裕、文明、生态、和谐,建设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产业集聚、科学有序的基本原则,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探索建设幸福和谐的发展思路,着力推进“规划建设有序、村容村貌整洁、配套设施齐全、生态环境优良、乡风文明和睦、管理机制完善、经济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标准,借助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平台,全力抓好城关镇塔地村、大章村,北冶镇关址村,石井镇龙潭沟村,磁涧镇礼河村,五头镇马头村等6个试点村建设,使集聚经济和人口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产业化、旅游生态化、文化特色化、产城一体化有机结合,按照产业优势、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的要求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使三产发展和经济、生态、人居功能相复合,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二)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首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共同描绘美丽家园建设的蓝图。
(三)坚持生态保护为重点。发挥自然环境优势,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注重挖掘传统特色产业、人文、山水环境等特色资源禀赋,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布局,高标准打造美丽乡村生态精品村镇。
(四)坚持整合力量。把建设美丽乡村工作与建设特色乡镇旅游、农民住房改造、垃圾污水处理、社区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实施美丽乡村驱动战略,通过项目带动、整合资源、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五)坚持分步实施。立足各村的优势和经济发展状况,合理确定建设目标和建设时序,分步实施、分类指导。要按照产业支撑型、搬迁集聚型和整治提升型等建设模式,在继续抓好市确定的关址、塔地、大章、龙潭沟、礼河、马头等重点村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着力使正村镇新家园、磁涧镇兰丰社区、城关镇翠屏社区、五头镇舜王社区建设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行列。其他乡镇也要自行确定1个美丽乡村示范点进行科学规划和高标准建设。
四、建设内容
(一)科学编制规划。对美丽乡村建设,要广泛听取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严格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产业配套”的要求,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进一步细化区域内经济、产业、人口、生活、服务的功能定位,完善配套垃圾、污水、改厕、医疗、学校、超市、绿化等项目,科学规划村庄人居建设布局,严格执行规划。凡是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实施,确保项目有序推进。
(二)优化人居环境。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以净化、亮化、绿化、美化为重点,持续深化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一是治理垃圾污水。全面推进“户收集、村运输、乡镇填埋”垃圾集中处理的模式,合理设置垃圾中转站、收集点,做到户有垃圾桶,自然村(组)有垃圾池(箱),镇有垃圾填埋场,确保乡村清洁。着力整治和规范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全面推行无害化卫生厕所,每村至少要建造一座以上卫生公厕。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利用沼气池、生物氧化池、人工湿地等方式,开展农村污水处理。二要集中亮化美化。根据各村特色,采取新造、补植、封育等措施,进一步优化美化森林景观,特别是公路沿线沿河两侧的绿化景观带改造,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要坚决拆除违章、私搭乱建的建筑物,对空心院落、残墙断壁进行全面整治和美化。充分利用村庄空闲地,建设休闲小游园。规范村庄电力、通讯等线路,彻底清除有碍观瞻的小广告等视觉污染,促进村庄规范、整洁、美观。三是改造危旧房屋。结合危房改造和搬迁扶贫等建设项目,积极实施自然村搬迁撤并,切实加强农村户建房的规划和政策引导,节约土地资源。
(三)配套基础设施。着力完善美丽乡村道路、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美丽乡村延伸。一是完善农村道路、供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达到给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合理,饮用自来水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入户率达100%。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95%以上。对通往美丽乡村试点村的主干道以及村镇主要出入口,要突出地域美丽特色,建设景观风貌。二是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标准化卫生室、多功能学校、文体活动中心、幼儿园、便民连锁超市、室外健身活动场所、金融服务机构等公共设施建设,做到农民群众小病不出村,购物有超市,学习、娱乐、健身有场所的标准要求。三是进一步强化农村卫生保洁制度和队伍建设,健全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要组建专业保洁队伍,按标准配套保洁人员,落实必要的保洁经费,加强对农村环境卫生和公共设施的长效管理。积极探索和推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借鉴城市环卫保洁的经验,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引导和发动农民群众积极筹措垃圾处理费用,增加有效投入,促使村庄卫生保洁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四)发展村级经济。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要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挖掘发挥当地产业优势,做大做优特色农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发展生态农业。深入推进现代农业,积极探索养种一体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做大做强正大集团、鹏云农业、绿尔科技等农牧业示范项目,大力发展中药材、核桃、辣椒、樱桃、玫瑰等特色种植业,推动畜牧业和种植业融合发展,增强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发展生态旅游业。发挥农村山水秀丽风光、历史文化多样、人文底蕴深厚等优势,以重点景区为龙头,以骨干景点为支撑,做活山水景,做深农家乐,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业。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山水景观的乡村,要增强自然休闲特色发展生态旅游,将传统农耕模式逐步引向现代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农庄等附加值高的乡村旅游发展。三是壮大集体经济。加强管理并激活农村“三资”,引导发展“资产型”、“服务型”等形式的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不断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深化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推进村务公开制度,按照“四议二公开”工作法稳妥推进村级管理机制,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村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开辟文明橱窗等农村文化阵地,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工具和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知识宣传,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户”、“好婆媳”、“好妯娌”、“卫生庭院”等群众性活动,促进农村文明新风尚的形成。开展农民工转移就业、农业实用和农民创业等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能。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县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和各乡(镇)产业集聚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委农办,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查指导。各乡(镇)、产业集聚区和行政村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负责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落实。
(二)明确部门职责。美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通力协作,共同参与。项目实施由相关部门牵头负责,各级各部门要结合职能,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协调一致,形成合力。环保局负责美丽乡村示范村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局负责“美丽乡村”示范村的详细建设性规划;爱卫办负责农村改厕项目;财政局负责建设项目资金整合筹集,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力度;住建局负责乡镇垃圾中转站和农村垃圾填埋场建设;水利局负责农村安全饮用水项目和农业项目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农业局负责农业产业化发展及沼气建设;林业局负责绿化工程;扶贫办负责扶贫搬迁项目。各相关部门要结合部门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合力推动此项工作。各试点村村委会要切实履行好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议,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和管理服务等工作。
(三)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规划公示、专家听证、项目共建等途径,广泛动员和引导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家、海外侨胞、爱心人士等参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积极性。
一、村庄改造的基本现状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__区的村庄改造以推进农村城市化为契机,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不同的基础和条件,基本确立了四种改造模式:一是整体搬迁。对重点工程建设需要整体搬迁的村,从优化整合村庄布局入手,通过整体搬迁,集中安置,建成了一批农村新社区。目前有10个村已基本上整体搬迁,4个村已拆迁了50%以上,基本建成慈湖人家、姚江花园、枫湾家园、丽庄西苑、费市安置小区等,总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二是逐步搬迁。凡列入实施撤迁并已拆迁了部分自然村的村,或已有规划还尚未实施征地撤迁的过渡型村,暂以卫生整治为主,改变目前村庄脏乱差的状况。如城市工业功能区范围内的村。三是保留整治。凡目前还尚未规划征地撤迁,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需保留的村,重点开展以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并加强古宅、古村落的缮修保护,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软硬件同步建设。如半浦村是我市10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该村在现有环境整治的基础上,针对本村历史文化底蕴浓厚,清代建筑保留完好的现状,编制了古村保留规划,它将是__区村庄改造后的一个亮点。四是集聚发展。在统一规划、相对集中的前提下,把改旧与建新、拆迁与集聚、整理与建设有机结合,让有条件和建房愿望迫切的农民向规划选定的集居地集中,同时保留原结构较好、布局合理的房屋,连块改造破旧或布局不合理的住宅,最终达到整个村容村貌的改善。如裘市村按照集聚发展模式,已编制了中心村发展规划,并按规划今年新建了44套农民集聚小区。
近几年来,__区的村庄改造以基本确立的四种模式为依据,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切入口,全面启动了小康示范村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到目前为止,已创建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1个,区级整治示范村5个,市级环境整治示范村45个;今年正在创建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2个(保李家争上邵),区级全面小康示范村4个,市级环境整治示范村20个。据统计,三年来已拆除旧房面积10.9万平方米,今年上半年已拆除旧房面积2.5万平方米,新房建设面积2.9万平方米,增加绿化面积25.4万平方米,建造公厕323座,设置垃圾箱973个,设置路灯439盏。建设道路34.82万平方米,建设通村公路50公里,河道砌石长度69.32公里。全面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水、通公交车,最远的村到市区仅需半个小时车程。通过此项工程的推进、实施,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效果:一是农村面貌发生了新变化。经过整治的村改变了“脏、乱、差”的现状,示范村做到了“洁、绿、美”,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二是农民素质有了新提高。改变了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增强了环境、卫生、文明意识。三是干群关系得到新的改善。整治工程是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从而也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密切了干群关系。四是农村经济有了新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环境面貌的变化,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如慈城镇五星村通过省级小康示范村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农家乐”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也带动了农民的入增加。
二、村庄改造中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当前__区村庄改造、整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缺乏城乡统筹一体化的规划。尽管__区对村庄改造、整治有了比较明确的四种模式,但在调查中发现,并不是每一个村都明白本村的改造模式,多数基层干部心中无数,没有明确的村庄改造、整治规划。此外,他们在不了解、不清楚区、镇(街[:请记住我站域名/]道)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又怎么能够有针对性地编制本村的规划。即使他们编制了村庄规划,但该规划由谁来审核、认定和批准?这里除了有一个上、下规划衔接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全区缺少一个统筹安排区域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城乡空间发展,统筹安排区域内供水、污水、垃圾处理和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体系还不成熟。
2、缺少实施规划的协调机制。在完成编制本村改造规划后,如何按照规划来实施村庄改造是一个急需研究解决的机制问题。从调查中看,目前需要明确三个问题,以半浦村为例,半浦村是__区唯一的__市历史文化古村,在规划实施中,一是村庄的文物保护主体是谁?目前该村已挂牌的区级历史文化古宅达24处,这些古宅的保护是该宅现居住的村民,还是该村的集体经济组织,还是政府有关部门。二是该村在实施古村保护规划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他们向谁反映,由谁来协调解决。如反映的问题尚不能解决,该怎么办?三是古宅的修缮维护经费如何落实。据该村对古宅修缮维护经费的初步估算需500-600万元,而该村的年集体可用收入近50万元左右,他们难以承担修缮维护的投入。如修缮维护的经费得不到有效落实,其古宅的保护其不成了一句空话?
3、河道污染较为严重。小桥,流水,人家。这是古人对村庄居住环境的一种精辟描述,也是现代人对居住环境的一种心灵向往。村庄里有了河流有了水,就有了灵气有了美, 水是江南独特魅力所在,作为江南水乡村庄,河道在村庄整治改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但从调查情况看,近年来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口不断增长,并在逐步向城市化生活发展的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排放量随之加大,但目前__区农村还尚未建立污水处理系统,有的生活污水、人畜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中。此外,农村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过量和不合理施用,也成了农业面源污染源。水体逐渐超出了自身的纳污净化能力,一旦河道排放不畅, 造成水质恶化,混浊、变色、甚至发臭,成为新的“龙须沟”。过去有少数村为了治理“龙须沟”,增加宅基地面积,采取填埋填平的简单办法,造成了村庄自然环境的不和谐。
4、村落分散造成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__区110个行政村共有554个自然村,其中有7个自然村以上的有56个村,小的自然村仅6户人家,有些农户其宅基地多达3、4处。村庄过于分散,不仅导致公共服务设施、公共产品等方面的提供、建设、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难度,而且也导致__区人均村镇建设用地达170.97平方米,超过国家最高标准150平方米/人,其集约化利用土地程度低。
此外,村落的分散,也造成了环境卫生维护费用的增加。据部分村的调查,通过近年来的村庄环境整治以后,村集体承担的管理维护费用每年在5-6万元左右,这对于经济薄弱村来说,也是难以承受的。一旦村经济能力承受不了,“脏、乱、差”现象就会反弹。
三、村庄改造的几点建议
根据__区村庄改造的现状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今后村庄改造(村庄整治)的基本思路是:按照__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依据__区基本确立的四种改造模式,明确全区各村改造模式。以村庄规划为龙头,统筹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推进城乡空间组织、基础设施、制度设计一体化;从治理“脏、乱、差、散”入手,优化村庄市局,加大村庄环境整治改造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农村村庄改造成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根据这一基本思路,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村庄规划(村庄整治规划)是龙头。在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中,要紧紧围绕“是不是科学、有没有特色、群众是否欢迎”三个问题,从认识抓起,理清思路,准确把握和确定各村的村庄发展的定位、格局和方向。村庄规划与城市规划要有所区别,区别性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要城乡统筹。村庄规划是城市文明涌向农村的桥梁,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蓝图。二是要因地制宜,注意有针对性地解决所规划村庄的大部分实际问题。三是要延续特色,延续文脉,保护整体景观。四是要节约用地。五是要体现生态优先。生态是三农的命脉,不仅关系到当代人,还关系到下一代人。六是要群众参与。规划编制必须充分尊重村民的意志。七是要简单明了,让农民一看就清楚未来的村庄是怎么回事。八是突出重点,明确建设的时序。
与此同时,落实管理机构要先行。为确保村庄改造、整治的规划顺利设施,一是要健全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管理机构,建立一种把规划、建设、管理和整治有机揉合在一起的机制。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工作计划,及早出台相关政策和具体实施意见,搞好技术服务,协助镇(街道)做好工作。镇(街道)也要设立相应的工作机构。二是要建立上下反馈机制,形成下情上达的信息渠道,时刻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如果得不到准确的反馈信息,周而复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到时再纠正就困难了。三是要加强检查指导,区协调管理机构要全面掌握村庄改造、整治动态,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分析总结村庄改造、整治的形势,查找问题,研究对策,搞好协调,并及时通报情况,推广先进经验。
2、整治建设是重点。对列入保留整治、集聚发展的村,以及近几年尚不能拆迁的村,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找准突破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村庄整治建设。就全区目前情况看,重点是加快农村的污水净化处理。对建设规划内尚不具备直接接入污水处理厂管网的新建住宅小区(包括新村建设、旧村改造和有条件的在建小区)、饭店、宾馆、商场、工矿企业等公用设施一律以净化池代替原三格式化粪池,对原有的老式化粪池不具备直接接入污水管网的,积极创造条件,按规划有计划地进行分期分批改造,使之生活污水达到环保、卫生排放标准。同时要采用多种模式科学治理畜禽粪便污染,特别是水源保护区、风景旅游区、主要公路、村级河道两旁的农村散养畜禽,其畜禽粪便必须集中堆放,由专业人员定期上门收购,集中处理。
此外,要把村级河道的通畅列为整治的重点,要保持村级河道原有的美丽风貌,未经规划许可批准,决不允许填埋村级河道或缩小村级河道的河道面积。
3、和谐特色是生命。村庄改造、整治要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要突出个性,达到建筑与自然的协调完美。因为生态与文化内涵是乡村的生命,村庄是与自然相依为命的,尊重传统和生态环境是财富,更是责任。尤其是在村庄改造中属保留整治的村,一定要做到“不劈山”、“不砍树”、“不填池塘河流”、“不拆优秀的传统文化建筑”、“不破坏历史文化名村的风貌”、“不改直道路”、“不截弯河道”。这“七不”应该是村庄保留整冶项目的底线,特别是对一些古树古木、古遗址、古牌坊,以及名人故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要切实注意保护,决不能借村庄整治毁坏文物和古建筑。因为只有尊重的传统文化,只有文脉的延伸,才能带来村庄的活力,才能体现各自村庄的和谐特色。否则,__区作为__市的后花园如何去体现?生态游、“农家乐”又如何去发展?
4、投入保障是根本。村庄改造、整治需要资金投入,单纯依靠村集体和农民自身的投入还是有限的。因此在资金筹集投入上需建立多元化途径:一是要建立区、镇(街道)长期稳定的财政转移支撑的投入机制。建议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村庄整治建设,重新明确扶持政策,以政府的补贴(以奖代拨、以补促投形式)来促进社会的投资,发挥“四两拨干斤”的作用。二是整合各部门力量,组织实施有关项目。建议今后凡是上级部门安排有关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等补助项目,区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结合本部门的业务工作重点,要把农田水利(清水河道)、绿色通道、乡村道路硬化、土地整理、宅基地整理、卫生改厕、污水处理等工程项目与村庄改造、整治有机结合,整合有限财力,发挥综合效应。三是鼓励企业投资村庄改造、整治,参与历史文化村、休 闲旅游生态村等建设,参与观光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及产业化基地,参与农村集体闲置用房综合利用和村级标准厂房及商贸项目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四是对拆旧新建,宅基地整理节余的土地,建议区出台相应的收储政策,其收益返村,专项用于村庄整治改造。
XX村的文明创建工作是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统一指挥”的工作思路,紧扣“乡土风情、山村风格、生态风貌”这一主题,大力推进文明村镇建设,努力打造好“环境整洁优美、基础设施齐全、公共服务配套、思想道德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原创:文明村创建工作在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下,各项创建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山上有林、林中有村、村中有景、环境优美、生态协调、田园风光、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我们的作法和体会是在三个方面上下功夫:
一、突出三个特点
一是体现生态特点。XX村显著的优势就是生态。村前有果,村后有树,绿树环抱,果树拥抱,有山有水,山水之间有人家,田园中间有村庄,生态环境优美,景色清新自然,置身其中,眼前是一副美丽的田园画的感觉,轻松、自然、休闲。我们在创建时,充分结合生态这一特色来做特色文章,保持原来的自然风貌不变,只在细节上小作调整,充分体现自然生态特色。不随意毁一棵树,不填一口塘,不挖一车土,村前屋后绿化,门前庭院果树,让创建工作还归于自然。
二是体现实用特点。我们坚持“不铺张浪费、不重复建设、不脱离实际”的原则,对主体房进行穿衣戴帽,对部分土砖矮房进行拆除,对杂屋进行统一粉刷,同时,对续建房屋进行统一规划,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进行拆除兴建。开挖二口门塘,既美化了环境,又方便了群众生活。结合村前的场地,我们兴建了全县第一个村小组门球场,添置了体育器材,增添了小村庄的活力,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生活。
三是体现乡土特点。结合乡土风情,突出山村风格,建设田园风光的新农村是我们文明创建工作的主线。通过开展清垃圾、清路障、清污泥、改路、改水、改厕等活动,XX村村外“公路成网、水渠衬砌、文化长廊、人畜分离、鱼跃池塘”,村内户户有“自来水、沼气池、有线电视、卫生厕所”,基本达到了“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目标。
二、调动三方力量
一是党员干部带头。在推进文明村创建工作中,XX村的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村书记XXX、村小组长XXX带头拆除厨房及茅舍,并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为快速推进文明村创建工作,XXX和XXX每天晚上都要组织村民开会,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总结当天的工作,并安排好第二天的工作,使创建工作忙而不乱,有序推进,从9月3日开始,天天有进展,月月有变化。
二是群众勇跃跟上。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全体村民勇跃参与到文明村创建大潮中,主动拆除茅舍480多平方,清理垃圾,打扫房前屋后卫生,积极参加集体劳动,连妇女小孩都参与,有的从外地特地回来拆杂屋,挑灯夜战,晴天雨天巧安排,男女劳力巧分工,涌现了许多舍小家顾大家的感人事迹,形成了“人人比干劲、家家比创建、户户比争先”喜人局面,还发动在外子女捐资创建,户均投入1万多元用于创建文明村。
三是党委政府全力支持。镇党委政府从一开始就始终把握创建的大势,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支持创建,拿出3万余元作为创建工作的启动资金,统一调度镇闲置资产,如花坛条石80余米、移植景观苗木56棵等,现场拍板解决公路绿化、水渠衬砌、门塘整治等美化绿化工程,并在最关键时刻三次组织全体镇干部帮助攻坚破难,镇村干部参与人次达600余人,让全镇上下共同感受创建工作所带来的新变化,从而增添创建工作的新动力。
三、抓好三个结合
一是与调动群众自创精神相结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也相应地提高,改善村内环境显得尤为重要。XX村民对此感受很深,该村有67人,其中40余人长年在家,主要以果业收入为主,人均果业收入达4000余元,他们迫切想建设自己的家园,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门塘改造、打破祖宗地、公路建设、村规民约都是村民自发建设的,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另外,长年在外创业的人士,喜听家乡的变化,积极性非常高涨,纷纷表示愿意集资搞好家乡建设,并带来了很多象增建坡顶的好建议和方案。
仅两个月时间使一个村焕然一新,一是成立创建文明村协会,组长由村支部书记XXX担任负责整个村庄规划实施;二是拆除影响村容的猪栏、牛栏、柴间、厨房、祠堂8间、480平方米;三是所有的房屋粉水泥、刷外墙漆、穿衣戴帽4540平方米;四是建门球场一个,并购置了健身器材;五是进村公路两旁绿化美化,栽花种草;六是挖门塘一个、水渠衬砌400米;七是完善村庄循环公路300米;八是制作三个板块宣传牌;九是建花坛4个,中心花园一个,栽上花和铁树;十是添置垃圾箱三个;划分卫生区、保持干净整洁。共花费16.4万元。原创:
二是与发展主导产业相结合。主导产业是经济发展的脉搏。一个没有主导产业的村,不是一个有后劲的文明新村。我们在启动文明村创建时,首先是选准一个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自然村,XX的主导产业是果业,家家有果园,户均50亩以上,户均果业收入2万多元,另外,山地文章也越做越大,红薯、毛竹等产业也开始发展起来,对此,我们以文明村创建为契机,立足产业兴村,以产业促创业,以创业促富民,形成具有黄洲XX特色的产业基地。
关键词:美丽乡村 规划设计 概念 内涵
引言
美丽乡村是我国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策略。这是一种综合、全面统领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指农村拥有美丽的外壳,更为主要的是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切实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那么,在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对美丽乡村进行规划设计呢?
1、美丽乡村的概念和内涵
第一,尊重自然,创建生态美。村落一般产生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集多种自然因素为一体,包括山、水、宅、田、植物等。乡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且受工业污染的程度小。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应立足于当前的自然风光和地理环境条件,做到有特色、有风格、有品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融。
第二,重视卫生整治,创造环境美。卫生整治工作是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包括对村庄环境卫生的清洁、建立长效的保洁机制,有专人负责公共场所的保洁、对村民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收集,并有专人定时定点将垃圾进行清运等。通过卫生整治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合理规划住房建设,创造建筑美。住房是乡村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住房建筑布局合理与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村民的空间感受和村庄的外在形象。因此,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应十分注重住房建设的规划,做到与当地的文化、现状相协调,并凸显出地方特色。
第四,合理设置产业布局,创造生活美。生活离不开生产,而乡村景观又是乡村生活的外在体现,乡村景观和产业布局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若乡村景观脱离生产,则成为一种“空洞”的景观。因此,在进行乡村产业规划布局时,应立足于实际生活,善于利用土地流转进行土地整合,以达到发展集体经济的目的。
第五,宣扬传统文化,创造地方美。国家近年来十分注重乡村文化事业建设,并不断加大对乡村文化事业的投入。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内容包括乡村文化事业建设。总结乡村文化事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弘扬传统文化,凸显乡土特色习俗,保护具有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等。在宣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使村民对自身文化感受有归属感和满足感。
2、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理念
2.1坚持规划先行且保护传统建筑
目前,村民的审美意识不强,仍需规划的正确引导。笔者在实地访谈中发现,不少村民甚至包括村干部都对村中新建的洋楼钟爱有加,认为这是高端、洋气的,却对本地传统的民居嗤之以鼻,认为这是过时、落后的。显然村民们表达的意愿是更希望住上钢筋水泥的洋楼,拆旧换新,老百姓觉得这是好买卖。而作为规划者,按统一风格拆旧建新,既能够体现出对村民意愿的尊重,也能够体现整体美,修缮一座老房子往往比建新房子费时费力,吃力又不讨好。在这种情况下,拆除老房子似乎成了一个理所当然的选择。在近35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城市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可旧有的城市格局、传统建筑却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试问当这些充满情怀的一街一巷逐渐离去时,还凭什么为我们是有着5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而自豪?乡村由于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却幸运地保留了许多传统民居建筑,守护这样一座传统文化最后的宝库,防止乡村重蹈城市建设的覆辙,是每一个传统乡村规划都应秉持的理念,也是美丽乡村中美丽的主要彰显。将有传统价值的老房子从新村中拆除,等于人没了灵魂,不是美丽乡村;新房建得整齐划一,光鲜现代,只能算是新区新村,也不能算是美丽乡村。有意识、有计划地主动对老房子进行修缮性保护,对老房子进行登记造册,发掘其文化价值,保护其原有结构及外观,这才是美丽乡村,也是本规划项目的重要理念。
2.2创造“官民一体”的乡村规划新模式
以我国目前的情况还暂时无法直接跨越到“民主导”的阶段,但此次美丽乡村建设政府多次强调规划的龙头作用,可以看到政府正试图以规划者作为与村民间的协调方,将过去传统的“官主导”逐渐过渡到“官民一体”的新村建设方式所作的努力。所以应该以政府牵头,规划主导,村民为主体的模式是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最佳模式。“官民一体”的规划理念在本项目中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项目前期广泛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工作,全面了解村民们对于村庄建设和住房建设的意见及想法,真正从村民的角度解决村民的切实需求,满足村民的基本需要。二是乡村往往偏重于宗族管理的人事制度,因此很容易会出现产权不清的情况,而这种情况下往往规划者在没有进一步了解情况下就先行规划,导致最终的规划图纸成了一纸空文,难以实施。
3、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策略
如何规划设计好美丽乡村,建设好乡村家园,特提出如下政策性建议。(1)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工作需要实事求是,随着城镇化和旧村改造,或整村拆除,或拆改结合,逐渐转变为城市新社区。(2)围绕农业生产,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特别是东北、河南等产粮大省,一定要加大基本设施投资,完善基础设施,积极推进机械化农业,解放劳动力。自上而下各级领导部门应从加大田间道路、粮食收割再处理机械设备推广等方面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努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3)统一管理机构,制定美丽乡村名称制度,统一管理机构,各个部门紧密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工作。建立协调机制,共同努力建设美丽乡村。(4)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当中遇到任何问题,不相互推诿,及时解决。在实际工作当中应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调整建设政策,确保不给基层部门、老百姓带来麻烦。(5)确保粮食种植安全,建立粮食种植的风险共担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种粮风险,保护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做好农用机械普及推广工作,减轻农民劳动压力,进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6)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管理方面,要确保“建设一处,服务一处”不搞面子工程,让国家投资落到实处,让基层百姓实实在在体会到政策的好处,根据各地区经济文化环境差异,因地制宜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并且做到不荒废、不浪费。(7)统一处理生产生活垃圾,特别是农药化肥的包装物,农用薄膜等,既降低了因分散处理造成的处理难度,又因为集中处理可以引进专门废除设备而提高了处理能力。(8)建立生态农业,通过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协调发展建立循环型农业,既可以减少农用化肥的过量食用,又可以减少养殖排污对环境的污染。并且农作物使用有机肥既可以降低投资又可以提高农作物质量,同样的道理也适合于养殖业,这样既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又避免了对环境的破坏。(9)加强对农民的义务教育。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投资力度加大,农村经济发展得到了巨大飞跃,但与此同时因文化程度不高造成的社会问题又广遭诟病,所以加强义务教育,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势在必行。
结语
总之,美丽乡村规划是一项重要的工程,其本质不仅仅是村庄的美化,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规划者必须调整好角色,把自己作为政府与村民之间沟通的桥梁,甚至应该淡化自己的角色,更多地帮助村民进入到建设自我家园的角色中来,因为村民才是乡村能够不断发展和持续的能量之源。规划者应该想村民所想,急村民所急,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去了解村民们的生活,而在于通过村容村貌的整治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为建设现代农村,培养现代农民打好基础,建设一个老百姓满意的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赖文兴. 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与实践[J]. 中华建设,2014,03:82-83.
关键词 水土流失治理区;绿化;示范工程;福建长汀
中图分类号 S73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4-0191-02
近年来,长汀县三洲镇人民走出了一条开发性治理水土流失的道路,被誉为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品牌,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一面旗帜。三洲镇依托自身生态人文资源优势,把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产业支撑,并致力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打造全市最大的杨梅基地,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品牌,融特色观光与休闲体验为一体,成为发展特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的一个新亮点。2012年初,同志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先后作了2次重要批示,、苏树林等省领导也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寄予厚望。为全力推进新一轮水土流失治理,提升三洲村镇绿化档次和绿化品味已摆上议事日程。笔者通过三洲镇村镇绿化示范工程设计研究,有针对性地采取种、补、改和乔、灌、草相结合等技术措施,达到提升村镇绿化档次和绿化品味,不断总结和推广水土流失治理区村镇绿化美化经验,为河田镇、长汀县乃至全市、全省水土流失治理区村镇绿化美化建设起辐射、示范带动作用。
1 研究区概况
1.1 三洲镇三洲村区位
项目建设地点三洲村位于长汀县三洲镇所在地,地处长汀县东南部,距离县城34 km,东北与河田镇毗邻,东南与涂坊乡相接壤,西北与河田镇交界,西南与濯田镇相邻。地理位置为东经116°18′51″~116°25′39″,北纬25°33′11″~25°37′40″。
1.2 自然资源概况
三洲镇的地形地貌属于武夷山脉南段中山山地及其低山丘陵山地地貌。境内群山绵延,丘陵起伏,河流交错,山体走向呈北向南倾斜。气候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四面环山,区域内海拔较低(240~560 m),为盆地地形。山地多为低矮的缓面地貌,为酸性岩红壤,耕地以砂壤土为主。地势较为平坦,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8.8~19.2 ℃,年平均降雨量1 500~1 700 mm,无霜期282 d。原生植被以马尾松为主,周边山头水土流失治理区多为杨梅林。地带性土壤以红壤为主。三洲镇地处汀江上游,汀江由北至南贯穿整个镇。
1.3 社会经济情况
三洲镇辖8个村民委员会、9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5万人,均为汉族。2011年农业总产值5 000万元,财政收入2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 126元。三洲镇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县中等,具有较好的旅游业发展基础。项目区距离319国道、龙长高速、赣龙铁路都在10 km内,交通十分方便。三洲镇集镇主干道及村主道已实现路面硬化,实现了村村通电话,中国电信、移动、联通的网络建设能保障区域内与外界的自由沟通。
2 三洲镇村镇绿化现状分析
2.1 局部有林地植被盖度较低
目前,三洲杨梅示范基地观景台周边、森林人家(杨梅山庄)以及村庄房前屋后局部有林地植被盖度较低,存在块状林缘、林中空地。
2.2 森林景观效果较差,品位低
三洲镇集镇一重山除现有杨梅示范基地外,林分树种结构较单一,以马尾松居多,占95.5%,阔叶树极少,仅占4.5%,森林景观效果较差。杨梅示范基地观景台周边、森林人家(杨梅山庄)的原有绿化树木长势差,绿地杂草丛生,绿化美化档次低,品味不高。
2.3 集镇主干道绿化效果差,个别地段的绿化较零乱
三洲镇集镇主干道、游览道路两侧、街道两侧以及村庄房前屋后原来只零星栽植绿化苗木,绿化效果差,达不到绿化美化的效果。
2.4 管理不到位,管护体制不落实
现有绿化管理工作不到位,技术保障跟不上,管护体制未落实,集镇一重山植被恢复工作没有进展,绿化措施不得力。
3 设计思路
3.1 指导思想
通过对三洲镇绿色乡镇、绿色村庄示范片建设,对三洲村镇原有的绿化进行提升优化,科学规划设计,采用有针对性的种、补、改等技术措施,使三洲村镇绿化美化提升档次,提高品位,提高层次,突出精品,增加内涵,雅俗共赏,景观优美。
3.2 设计原则
一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提升原有绿化的档次和品位,使点、线、面均衡,重点突出。二是合理配置绿化苗木,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多层次结构,再现自然。三是坚持绿化美化与杨梅林基地环境相协调,村镇绿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并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融合,注重生态景观的原则。四是生态优先,统筹兼顾,合理开发,见缝插绿,坚持整治与生态保护并举。五是基础设施建设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六是立足自然,侧重精品,增加内涵,雅俗共赏,绿化与美化相结合[1]。
3.3 布局设计
根据设计任务,通过科学布局、科学配置、科学选择,构筑三洲村镇的绿色生态景观。项目布局分别为:观景台入口、观景台周边;森林人家(杨梅山庄);游览道路两侧;三洲镇街道两侧;村庄房前屋后。
3.3.1 观景台。①位置:2006年林业基本图6林班9大班3小班。②现状:通往观景台道路左侧未绿化;观景台入口种植草皮和3株香樟;在建观景台周边平铺草坪,观景台后侧山坡稀疏马尾松林,树种单一,景观效果差。③布局:本着绿化美化的原则,在进入观景台的大路左侧种植香樟林带,右侧的三角坪选择香樟树、罗汉松球、红叶石楠球点缀,并平铺红花木彩带,形成香樟园;观景台前空地种植罗汉松球、红叶石楠球,并平铺红花木彩带[2-3];观景台后侧的马尾松林见缝插针地种植樱花,逐步改造成为景观优美的樱花园。
3.3.2 森林人家(杨梅山庄)。①位置:2006年林业基本图11林班2大班6小班山脚。②现状:有散生木荷树4株(胸径分别为50、55、70、80 cm),苦楝1株(胸径40 cm),平铺草坪,景观单一。山庄大坪设有篮球场1个,2个竹木休闲亭(屋)。③布局:本着绿化美化的原则,山庄大坪外侧边坡、平台空旷地选择罗汉松球、红叶石楠球点进行缀,并平铺毛杜鹃和红花木彩带,将其逐步改造成为景观优美的园林景观。
3.3.3 游览道路。①位置:杨梅山庄入口到森林人家及观景台地游览道路两侧。②现状:现有道路两侧种植的都是杨梅,道路两侧景观效果较差。③布局:选择花色娇美的樱花,沿着道路两侧各种植一行樱花。樱花性喜阳光,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并且对土壤的要求不严,有一定的耐寒和耐旱力。樱花花朵极其美丽,盛开时节,满树烂漫,如云似霞,是早春开花的著名观赏花木。通过种植樱花,形成樱花林带[4]。
3.3.4 三洲镇街道。①位置:三洲镇街道(县级道路)两侧。②现状:现有道路两侧未绿化,景观效果效差。③布局:选择三洲镇的主打产品杨梅树,沿着道路两侧各种植胸径5 cm以上杨梅1行。杨梅喜阴,喜微酸性山地士壤,易于栽培,经济寿命长。树姿优美,叶色浓绿,已被园林工程用作观赏性绿化苗。通过三洲镇街道两侧种植杨梅,打造并形成杨梅之乡杨梅街。
3.3.5 村庄房前屋后。①位置:村庄房前屋后。②现状:村庄房前屋后绿化参差不齐,部分地方绿化效果差。③布局:在绿化效果差的房前屋后补种一年生的杨梅,以提高村庄的整体绿化水平。通过村庄房前屋后种植杨梅,打造并形成杨梅之乡绿化美化示范村庄。
3.4 建设内容与规模
3.4.1 观景台入口及观景台周边。种植胸径15 cm以上樟树,行距8 m,计12株;地径6 cm以上樱花,行距4 m,计25株;罗汉松球11株,红叶石楠球5株,紫薇树桩3株,地面坪埔毛杜鹃39 m2、红花木325 m2。
3.4.2 森林人家(杨梅山庄)。种植罗汉松球8株、红叶石楠球12株,地面坪埔毛杜鹃66 m2、红花木40 m2。
3.4.3 游览道路两侧。游览道路两边各种植地径6 cm樱花,行距4 m,共计1 220株;往森林人家的分叉路口的三角地块种植罗汉松球1株、红叶石楠球2株,地面坪埔毛杜鹃120 m2。
3.4.4 三洲镇街道两侧。道路两边各种植直径5 cm的杨梅,行距5 m,共计100株。
3.4.5 村庄房前屋后。在村庄房前屋后种植2万株一年生的杨梅。
4 技术措施
4.1 客土与平整场地
乔木、灌木的种植客土不能选择盐碱土、重黏土、砂土以及含有建筑垃圾和其他有害成分的土壤。进土要求比原设计厚度高20%,以防下沉后达不到设计标高。栽植地土壤要求平整细碎,不含杂草根、砖块、石块、坷垃等,排水畅通,不积水。所加入的土要经土质测试,确保能适应植物生长的需要[1]。
4.2 苗木选择
游览道路两侧的樱花苗木要求地径、树高、冠幅相对一致,选择原则为生长健壮,形态好,树冠匀称丰满,主干挺拔通直,根系发达,枝叶茂盛,无病虫害。常绿树要带直径约为树木地径6倍或胸径8倍的土球,其厚度为直径的2/3,土球包扎要紧,以防运输过程中松动[1]。部分落叶花木灌木也应带泥球,具体要求见表1。
4.3 修剪
应在起苗前和栽植后对苗木进行修剪,强度以不损坏原鲜花和姿态为准。剪去重叠枝,使树木层次错落、树冠匀称[1]。
4.4 苗木装卸
起苗前在树冠叶面上喷洒p.v.o水分蒸腾抑制剂。起苗时,铲除约10 cm的根部浮土,从切根环状沟外侧开挖,深度80 cm,对土球进行双层网络包扎。如果土壤过干,为了防止土球松散,挖掘前几天应灌水。为了防止水分过量蒸发,应在夜间装运,出发前喷水并遮盖[1]。苗木装卸必须轻吊、轻放,不可拖拉。提运带土球树木时,绳束不可结在主干基部,而应扎在土球下端。运输过程中必有少量树枝损伤,需加以修剪[1]。
4.5 种植
带土球树木栽植时,应先在坑槽内填放种植土至球底高,放好土球后再取出包扎物,再从坑槽边缘向土球附近培土,分层捣实,培土高度达到土球的2/3时做堰,立即浇透水,待水分渗出后整平。种植时,要注意先栽落叶树后栽常绿树,先栽大树后小树,树木姿态好的一面朝向主要视线。栽好后,要选择合适的支撑物,树木绑扎处应垫橡皮,并扶正树干[1]。
针对项目实施地点山地土壤肥力低、保湿能力差的特点,为了确保苗木成活率高,生长良好,在种植时还要注意3(下转第194页)
点:一是挖大穴,回客土(种植土、黑土),施基肥,以改良土壤;二是适当深栽,回土后种植面略低于原表面1~2 cm,形成浅窝状,有利于保水;三是苗木成活后,要加强管理,勤浇水,适时施肥和修剪,促进苗木生长,保持良好的绿化美化效果。
5 结论与建议
(1)通过项目的实施,以“打造杨梅之乡”的三洲镇三洲村杨梅示范基地观景台周边绿化美化为中心,以森林人家(杨梅山庄)、游览道路两侧、三洲镇街道两侧以及村庄房前屋后的绿化美化为重点,采取“种、补、改”综合技术措施,建成以樱花为主、乔灌草相结合的园林绿地景观,达到提升观景台、杨梅山庄等绿化档次和提高村镇绿化品味的目标,以示范带动长汀水土流失区乡村的绿化美化。
(2)项目通过有针对性地的采取种、补、改和乔、灌、草相结合等技术措施,达到提升村镇绿化档次和绿化品味,使村镇绿化布局更合理,景观更优美;有效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
(3)由于三洲村镇环境的特殊性,必须科学合理地选择和配置绿化树种。
(4)三洲村镇绿化美化工作由三洲镇人民政府负责,经费列入镇财政预算,以巩固绿化、美化成果。
6 参考文献
[1] 郑建英.古田山庄绿化美化提升规划设计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14):207-210.
[2] 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2001,17(1):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