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械制图的课程性质范文

机械制图的课程性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械制图的课程性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械制图的课程性质

第1篇:机械制图的课程性质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机械制图;高职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209-02

一、引言

《机械制图》是高职高专机械、机电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学生学习机械知识、接受工程训练接触最早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很多专业中,它甚至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技能的掌握和毕业后从事工作的能力。

本课程主要研究图示方法、标注方法、制图标准、机械常识和制图技能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制图理论的学习和大量的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绘图、读图、零部件测绘的一般方法步骤以及分析处理一般工程问题基本的步骤方法的能力,培养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且熟悉国家有关的制图标准,从而达到能够制图和识图的最终目标,让学生逐步学会自学,能通过自学来获取新知识。

课程发展至今,课程内容己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理论,在教学上也形成了一套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多数高职学生感觉到这是一门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它需要学生有强大的空间想象能力,但是课程内容的空洞、枯燥、乏味却无法吸引学生认真学习、积极主动学习。最终由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空间想象能力不足、表达方案不合理,导致无法正确地绘制一张合格的零件图或装配图。因此,笔者认为高职机械制图课程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二、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教材选择面少。目前市场上《机械制图》教材不可谓不多,但是我们随手翻开几本看看,就会发现大多数的高职教材,其实质的内容与本科教材并没有多大差异,都是按照投影基础(点、线、面的投影及特性等)―体(截交线、相贯线、三视图、组合体)―图样的表达方法(剖视图、断面图等)―规定画法(常用件、标准件)―图样(零件图、装配图)的顺序编写,强调国家标准、投影知识、投影原理、作图方法等基本知识,绘图能力与绘图的准确性与规范性等。这样的内容安排,使学生一开始就接触枯燥的国家标准和艰涩难懂的点、线、面的投影,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差,教学效率低下。

2.内容难度较大。大部分学生认为《机械制图》教材难度较大,教材理论性过强,实用性相对较少。同时课程课时在压缩,实训机会在减少,学生对零件图和装配图的测绘部分最后转变成了抄图和描图的过程,对其中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含糊不清。此外,随着高职的扩招,高职的生源素质有所下降,再加上工科专业文理兼收,导致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因以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能力较弱,接受能力较差,空间想象能力不强。机械制图作为他们进入专业学习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对课程思维的转变尚未形成,也是造成学生反映教材有难度的原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些学生对于空间感的建立比较困难,如果这个时候我们选择的教材图例比较少,平时的图形刺激又不够的话,学生的学习只会更加不利。其实多数学生都能够意识到《机械制图》的重要性,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会利用较多的时间学习,但效果并不理想。

3.教材内容脱离实际。通过对具有实习经验的学生的了解,发现他们普遍认为《机械制图》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与实际工作岗位任务有关。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较复杂的问题,却有一种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实际工作没有帮助的感觉。比如学生在第一章就学习了机械制图的国家标准,知道图框怎么画、图线怎么画、尺寸怎么标,可是在最后制图测绘时,图纸上面的国家标准基本看不到;比如学生都知道有断面图、剖视图等这样的表达方式,但是在自己绘制图形的时候,却只会使用最基本的三视图;机械制图课程开始就教大家查表,从国家标准到标准件和常用件,再到技术要求,查的表不可谓不多,可是到了后续课程(如机械设计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拿到表依然无从下手,甚至有的学生连上下偏差都查的磕磕碰碰;我们上课讲了平键联接,但是在工程实际中,要求学生真实地进行装配,学生却不会了。为什么呢?因为现实工厂中的平键是分正反面的,而这些知识课本上没有。造成这一学习结果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内容过于学科化,我们按照科学的课程体系来教授学生,最终导致教会了学生理论的知识,可是却没有教会他们如何去运用这些知识;二是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工作,课本上的内容终究是理论的,和实际是有区别的。而这些知识上的偏差,课本上没有讲,老师也没有讲,那学生肯定是不会的。

4.教学观念陈旧。很多高职教师都认同理论应该是要与实践相结合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还是遵守由理论到实践的观念,认为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影响职业能力形成的基础。具体到制图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先学习制图理论知识,然后进行制图测绘,最后就能形成空间想象能力、读图绘图能力,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笔者曾经与多位职教老师讨论关于《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的问题,这其中有年纪大的,也有青年教师,但是他们都认为点线面的基础知识,是制图的支撑,如果将这个部分内化了,制图教学是无法进行下去的。他们认为点线面不交代清楚,表面交线怎么讲?如果表面交线掌握不好,三视图和组合体就没法学了,还谈什么零件图和装配图呢?但是从笔者长期的实际教学经验来看,避开点线面,从简单的实际的零件开始讲解,一样可以让学生学会并掌握制图。因此,要想改变高职院校教师的观念并非易事,观念不变,课程改革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5.教学模式单一。虽然机械制图授课课时在专业课中是最多的,但其最终效果却不理想。多数企业专家普遍认为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进入职场后给人第一印象就是机械制图的能力差,读图能力差,很多图形学生居然连个大概都看不出来,绘图能力差,基本表达方案都不会。企业希望学校加大机械制图的教学深度,培养学生识图和制图的能力。如果机械类专业的学生连机械制图最基本的知识都学不好,读懂一张图纸都很困难,那就是机械制造业中的半文盲。

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方法单一、课堂理论教学时间超过大半,是目前高职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主要评价。而大多数教师常用的评价方法仍然是在课程结束以后进行一次笔试的考试方法。这种评价过于偏重学术性学习的结果,也反映不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形式是讲练结合,甚至练习时间要超过讲授时间。传统教育高校出来的学生注重练习,他们的机械制图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也是注重学练结合的结果。

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课堂的大多数活动仍然是集中于让学生学习事实、规则和概念,要求的效果仅仅停留在识记、理解和应用上。教师控制着教室,采取在教室内班级集体授课的形式,运用注入式、满堂灌的“几根粉笔一块黑板”的授课方式,使得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课堂气氛差,影响了教学效果,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抑制了学生的发展。另外,由于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传统,主要是粉笔加板书的教学模式,缺乏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单一导致学生学习方式的固定,把本应该充满新奇与兴趣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变成了沉重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过程。所以教学模式单一造成的后果就是专业知识不扎实,同时也就培养不出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这也是对教学模式必须重新认识的深层次问题。

6.绘图方式单一。大多数的学生出去工作的第一份工是生产一线操作工,要求是会看图、会画草图,但对一些优秀学生来说在搞绘图设计时,必须掌握绘图技巧才可以做绘图工作,因此必须将识图和绘图一起加强在教学中的演练。而当前很多学校把《机械制图》与《AutoCAD》作为两门独立的课程来进行教学,即便是融合在一起的,具体的教学过程也彼此分开讲,制图讲识图知识,AutoCAD讲绘图功能。但实际上两门课程都以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识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作为共同目标,只不过侧重有所不同。把两门有关系的课程割裂开,既增加了学习课时,还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刚开始学习《机械制图》的时候,因为比起其他课程,还是有相对多的动手机会,学生是比较喜欢的,可是越到后面学生对绘图的兴趣越少,有的学生甚至听到要画图就反感。而在CAD的课堂上,有部分学生已经遗忘了制图的知识,导致拿到图纸无从下手,CAD绘图只能抄图,甚至于有些同学在抄图的过程中,连图形中一些微观的细节都看不清楚,画不出来。

而将两门课程整合在一起,CAD可以丰富学生的视觉表象,增加《机械制图》直观教学的手段,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对培养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大有帮助。因此在机械制图与CAD教学实践中,应该设定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为主,以绘图为手段的教学目标。

三、结语

《机械制图》是工程类的世界语言。凡在机械装备制造业中,从业人员都深知机械制图知识对他们工作的重要性,故在工作之余刻苦学习钻研所需知识。我们机械类高职院校是为企业培养高技能技术型人才,针对岗位对专业知识的需求程度开展教学,对制图课程的课程目标就是以岗位需求而定,对训练学生掌握工程技术课程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及制图,对今后从业的重要性都具有特殊作用。因此如何构建机械制图课程体系这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薛栋.基于项目课程的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1.

[2]李艳萍.浅谈如何提高制图课教学的实效性[J].新课程(教师版),2011.

第2篇:机械制图的课程性质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机械制图 计算机绘图 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B-0035-03

随着高校教育结构优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地方本科院校抓住机遇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为更好地服务国家、地方和产业发展,南宁学院及时制定了十年发展规划(2013―2022),明确了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定位,提出面向产业与社会发展基层,培养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笔者结合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的特点在南宁学院2014级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中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背景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是本科院校机械类、近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具有综合性、工程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它包含了传统机械制图与现代计算机绘图软件AutoCAD的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机件表达能力和现代化绘图技术应用能力,为机械设计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发展自身的职业能力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课程教学现状

1.课程设置。由于有的制图教师不能胜任计算机绘图教学,无法把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有机地结合起来,只能采用分开教学的模式,其中机械制图约56课时,计算机绘图约42课时。这样虽然总课时多了,但对于机械专业来说,造成机械制图教学时数少了,与课程任务重的矛盾就变得突出了,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学的分开,导致教材选用不配套,不同的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存在交叉重复的现象,教学效率不高。

2.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粉笔+黑板+模型挂图”,慢节奏演示绘图过程,已经远不能适应制图课的教学需要。近年来,在制图课中已经广泛使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进行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具有直观性、动态性、科学性等优点,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以帮助他们培养空间想象和空间思维能力。但信息量大,教学节奏快,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不少学生反映课堂上似乎听懂的知识,真正到用的时候却知之甚少。

3.教学组织。采用“填鸭式”教学,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交流。学生基本上是被动学习,模仿学习,创新能力不强。开展实践教学没有与工作实际对接,学生的动手能力差,缺乏实际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不强。

(二)学情分析

本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大多数学生空间概念和想象力较薄弱。未接触过机械工厂和机械生产,缺少机械零件、部件的知识。机械制图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与中小学课程及其学习方法不同,学生对学习方法有一个适应和掌握的过程。

学生刚入学时,仍然还保持着高中学习习惯,对新环境,新知识充满好奇和学习热情,对学习机械制图的态度是端正的,随着学习内容难度的增加,部分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个别学生甚至丧失学习信心与兴趣。

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思路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的高速发展,手工绘图将逐渐被计算机绘图取代。企业生产基层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读图能力、计算机绘图能力和草图绘制能力。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以“教、学、做”一体化为核心理念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现五个转变,即教师由“主体”向“主导”转变,学生由“被动模仿型学习”向“主动创新性学习”转变,教学手段由“粉笔+黑板+模型挂图”向“多媒体、网络化、信息化”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专业教室、小组合作”转变,教学方法由“理论性、封闭性、单一性”向“实践性、开放性、系统性”转变。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机械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

(一)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内容

将《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的教学时数由原来的98课时减少为80课时,增加了为期一周的集中性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率和有效性。

为了满足后续课程和职业发展对识图与绘图能力的要求,我们将课程主要内容划分为制图基础知识和机械制图两大模块。制图基础知识模块包括:制图基本知识与技能、投影作图理论及方法、机件表达方法、常用机件及结构要素的表示法四个单元,主要培养制图基础技能。机械制图模块包括零件图的识读与绘制、装配图的识读与绘制两个单元,主要培养识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能力。

加强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的有机融合。在教学初期,主要学习制图基本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建立手工绘图与计算机绘图的对应关系,强化制图标准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作图习惯。此阶段以手工绘图为主,初步学习和熟悉AutoCAD基础知识和简单应用。在教学中期,为了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制图的投影理论和制图的国家标准,提高读图、识图能力,因此,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绘图技能,弱化手工绘图,提高计算机绘图速度,掌握绘图技巧。在教学后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应用AutoCAD软件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以达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二)教――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

在具体实施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强调在做中学,做中教。要求学生在完成单元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进一步完成更复杂的学习任务。通过一系列的教学任务使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得以实现。比如学习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等程序性知识时,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而对投影作图等制图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主要采用讲练结合教学法。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增加学生学习制图课的信心。

机械制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所以教学离不开模型和实物。但是实物和模型数量有限,有的还不一定和教材配套,有的占用空间大,有的容易损坏,这都给教学增加了难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AutoCAD强大的二维绘图功能和三维造型功能开展教学活动,下面举例说明。

1.利用AutoCAD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在教学中灵活应用AutoCAD的绘图与编辑命令,提高讲课效率,增加课堂信息量。比如,由两视图补画第三视图,教师首先用CAD将a图画好,然后用多媒体投影仪和AutoCAD缩放功能将题目全屏显示在幕布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使用旋转命令将俯视图逆时针旋转90?(如图b),帮助学生理解“宽相等”。根据形体分析法,利用投影关系,补画左视图(如图c)。

图a

图b

图c

2.利用AutoCAD制作仿真教具。可以应用AutoCAD将教材、习题集中的平面图绘制成三维仿真模型,把绘好的图的编号保存在模型库中,供学习时使用。比如讲解截交线、相贯线、组合体、剖视图等内容时,可从模型库中随时调用,然后利用CAD的三维剖切和动态观察的功能,全方位地展示仿真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知识面,而且提高了学生对制图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如运用三维仿真模型讲解剖视图形成及画法,其模型图如下所示:

立体完整模型

全剖模型

3.利用AutoCAD讲解装配图

利用AutoCAD图块及属性的功能,将螺钉、螺母、齿轮、轴承等常用零件定义成块,在讲解装配图的装配关系及画法时,逐一插入图块,帮助学生看清整个装配过程,理解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引导思维,降低学习难度,使复杂抽象的问题变得简单易懂。

(三)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单元任务的学习与完成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与他人的沟通协作。对制图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等陈述性知识的获得,主要采用自学辅导教学法。而对完成具体任务的问题解决策略的获得,主要采用分组讨论教学法。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很快掌握制图课程的学习方法,锻炼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做――实践与实际对接,提升应用能力

实际生产中,我们在进行新产品设计、机器设备维修时,均需要绘制草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测绘齿轮油泵作为贯穿项目的内容,培养学生(下转第39页)(上接第36页)的草绘能力。如,根据齿轮油泵的构成,将该项目分为零件测绘和装配体测绘两大任务。零件测绘包括垫片、压盖、六角螺塞、压盖螺母、齿轮轴、带轮、泵盖、泵体的测绘,分别安排在相应教学单元能力检测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课堂讨论。

四、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效果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实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学生到课率100%,不少学生能当堂掌握学习内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企业生产要求相吻合。以任务为驱动,理论加实训,实行一体化教学。手工绘图与计算机绘图的结合教学,一方面可以相辅相成,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基本投影理论和基本绘图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充分利用AutoCAD三维实体建模功能,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课时较少的情况下强化了读图和计算机绘图能力,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人才。

3.激活课堂教学,降低了教学成本。利用AutoCAD三维实体建模功能,配以实物模型、ppt动画演示等教学手段,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师生的交流,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形体构型能力,而且解决了实物模型与教材内容不配套的问题,降低教学成本。

五、结束语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还能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巧敏.浅谈高职《机械制图》教学的培养方向――应用能力的培养[J].职业,2010(02)

第3篇:机械制图的课程性质范文

摘要:目前,中高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严重断层,影响课程教育教学质量。有必要总结中高职“机械制图”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衔接策略。

关键词 :中职学校;高职学校;机械制图;教学衔接策略

作者简介:戴映红,女,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类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3-0032-04

“机械制图”是中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并掌握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基本理论、方法及相应的技能。[1]在中职的机械制图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机械零件图样的能力。而高职的机械制图教学主要突出学生阅读及绘制机械图样的能力培养。因此,两者理应错位分工,各有侧重。但目前中高职“机械制图”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雷同,造成中职学生学习内容难度过大,到了高职则因为内容基本相同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做好中高职“机械制图”教学的衔接,对于提高中高职“机械制图”教学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高职“机械制图”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重复度过高

由于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不一样,学生学习侧重点理应有着本质区别,但目前,中高职“机械制图”课程编排内容高度雷同,主要内容章节安排甚至文字表述都一模一样,大大抑制了高职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见表1)。

(二)高职生源来源发生变化

近年,高职生源来源发生了巨大变化,即由原来的普高毕业生逐渐向中职毕业生转变,中职学生生源比例大幅度提高,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中职毕业学生生源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如图1所示为台州某高职2012-2014学年机械类专业生源情况。

(三)中高职“机械制图”教学模式雷同

目前,中高职“机械制图”教学模式雷同,教师都把讲授法奉为圭臬,停留在“课程+课堂”模式,即知识构建学习。课堂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课堂“泡沫”泛滥,思维含量低,高质量的探究少,导致学生缺乏深刻体会,理论似乎人人都知道,实践操作起来却仅仅是有人知道。雷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使刚刚从应试教育环境下走出来的中职学生陷入更严重的厌学状态,[2]极大地窒息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阻碍了高职学生的岗位就业竞争意识的养成。

(四)中高职教学目标的差异

近年,随着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的微调及社会对高层次技能人才需求量加大,升学成为许多中职学校首选目标。高职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在中职,“机械制图”几乎变成了单纯的智力教育和应试教育,学生拼尽全力进行各种题型的技术性练习,为的是打造一块高职入学的敲门砖。在具体学习内容上,由于浙江省高职考试大纲仅把“基本体的表达识读、组合体的表达与识读”等内容列入考试范围,自然这些内容也就成为教师、学生关注重点甚至是唯一的教学目标。而高职由于没有升学压力,虽也有各类考试、考证,但教师基本上都把知识面的拓展、能力培养、技能提升作为“机械制图”教学核心。因此,做好中高职“机械制图”教学目标衔接,降低因为两者教学方向不同带来的“坡度”,势在必行。

二、中高职“机械制图”教学衔接策略

(一)组建学术委员会,加强衔接顶层设计

中高职“机械制图”教学衔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3]涉及到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质量评价、师资培养等方面的衔接。但目前,针对中高职“机械制图”教学衔接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因此,要真正做好中高职“机械制图”教学衔接,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予以重视。[4]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成立中高职“机械制图”教学衔接指导委员会,实施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计划,推进相关的理论研究,做好衔接工作的顶层设计。[5]

(二)开展交流活动,夯实衔接教学基础

中高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胸怀全局,加强交流。中职“机械制图”教师不能因为应付高考而埋头于单纯的知识教学,而应了解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清楚高职“机械制图”教学要求。高职“机械制图”教师则应加强与中职“机械制图”教师交流,认真解读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标准、教学内容,了解中职“机械制图”主要教学模式和评价手段,深入诊断中职“机械制图”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立体、全面处理教学内容。如此,才能胸怀全局,有的放矢,做好中高职“机械制图”教学衔接,提升高职“机械制图”教学效益。

(三)创新课程体系,提升衔接教学效益

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6]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是优化中高职“机械制图”衔接教学的关键。

1.加强岗位调研,做好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中高职“机械制图”虽然知识内容大同小异,但其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人才培养目标是有着很大差别的:中职“机械制图”课程主要培养机械加工生产第一线的中级加工操作人员,高职“机械制图”课程主要培养的是现代机械制造业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教师,特别是高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师要明确定位,突出中职基础地位,强调高职是中职的拓展与深化,强化中高职教育内在逻辑关系,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机统一。[7]在此特别要指出的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企业产品设计、开发手段和加工设备发生很大变化,所以,中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师要不断加强岗位调研,了解当地相关产业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好中高职教学的衔接。

2.弥补断层,做好教学内容衔接。中职“机械制图”是高职“机械制图”的基础,高职机械制图内容应是中职机械制图课程内容的有机延伸。因此,高职“机械制图”教师既要加强区域市场调研,精心解读中职教学内容,与中职教师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4]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处理好学生因为中职基础没有掌握而造成的知识和能力上断层情况,切实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如中职学生组合体相关知识都掌握得比较好,而机械图样识读、零件图的绘制等掌握得较好的学生寥寥无几,测绘、装配图完全不会,CAD也仅仅略知皮毛。基于此,高职机械制图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的时候应着重加强机件表达、零件图、装配图、CAD绘图等内容的教学和实践。

3.加强创新,做好教学模式衔接。目前,“机械制图”是中职机械类高考科目,教师一切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都围绕考试而进行,教学呈一种典型的“填灌”状态,从而导致学生普遍体验不到作为独特生命个体求智的乐趣和探索的刺激,更难于享受思维展示的豪迈和才情挥洒的满足,内心深处弥漫着厌学甚至弃学的消极情绪[8]。因此,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师在教学时要扶放结合,放而有度,将传统的讲述与新式教学法,诸如项目教学、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现场教学、模拟教学等有机结合,有序过渡。

4.注重生情,做好学习方法衔接。近年来,随着专业调剂等因素,中职机械类生源素质急剧下滑(见图2),他们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力低下,可谓先天不足。进入高职以后,再一次浸润于应试教育环境中。这样久而久之,许多学生养成了被动式接受性的学习方法,到了老师不讲就心理发慌的地步。因此,高职“机械制图”教师在学生入学伊始就要重视他们的学习方法养成,[9]逐步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学习的技能,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能力。

5.凸显能力,做好评价模式衔接。目前,中职“机械制图”完全以考试特别是高职高考成绩作为教学的评价标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10]忽视中职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违背了中职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严重抑制了中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因此,高职“机械制图”教师要真正转变理念,充分尊重中职学生的主体性和生命独特性,避免陷入应试教育模式。针对“机械制图”课程性质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教师要把学生职业道德观和能力发展放在首位,注重过程动态评价,如着眼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和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其它行为表现等,使评价成为促进机械制图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11]

(四)开发精品教材,优化衔接教学载体

鉴于机械制图知识的属性和职业院校学生的特质,一部内容科学、结构新颖的教材是顺利实现中高职“机械制图”教学衔接的关键和保障。但目前高职“机械制图”教材基本上停留在以学科为主线,强调理论性和系统性,导致许多知识内容和中职交叉重复,造成教学资源极大浪费。为此,近年来,一些学校联合企业、职业教育学者、课程专家共同开发“机械制图”教材。新开发的“机械制图”教材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对原有“机械制图”的知识体系进行全面解构和重组,以建立机械零件模型、简单机械的拆、装、测、绘等工作任务为引领,结合台州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形成了全新的教材体系,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受到师生好评,该教材被列为浙江省高职高专创新教材。

(五)加强师资建设,确保衔接教学持续发展

开展中高职衔接教学,对教师特别是高职“机械制图”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还要求教师转变理念,开拓视野,开展调研和研究,确保中高职“机械制图”教学衔接顺利进行。为此,高职院校应该主动承担起相应责任,发挥自身优势,与中职院校共享教育教学资源,[12]提升中职教师师资水平。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机械制图”课程在校教务部协助下,尝试对台州市几所中职学校开展定期实行阶段性轮岗轮训,既有力提升了中职“机械制图”教师专业素养能力,使他们既能承担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训,同时,也拓展了本校“机械制图”教师视野,从而为顺利实现中高职衔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奠定了智力基础。

三、中高职“机械制图”衔接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转变观念,有序推进衔接。中高职“机械制图”教师要切实明白,做好中高职衔接是学生终身发展需要,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契合点。

其次,相关行政部门要制定中高职衔接政策,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提供前提和基础,[13]避免教育资源浪费。

第三,创新衔接教学模式,即中高职“机械制图”教学既可以通过学制进行,也可以通过非学制形式进行,如实施中高职“机械制图”一体化学分制等。[14]

参考文献:

[1]李澄,吴天生,闻百桥.机械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刘虹,辜文娟,蒋丽珍.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职教论坛,2012(35):17-18.

[3]徐晴.中高职机械类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衔接[J].职教论坛,2003(10):22-25.

[4]黄乾平,俞林.中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衔接问题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35):23-25.

[5]张健.应从顶层设计职教体系[J].内蒙古教育,2012(2):2-3.

[6]陆国民,王玉欣.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开发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4(6):56-59.

[7]王宝刚,鞠加彬,孔凡坤.中高职衔接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职教通讯,2013(33):8-9.

[8]潘涌.中国大陆高考境外留学挑战与深层教育透视[J].浙江教育科研,2013(5):7-11.

[9]彭志强.论机械制图的学法指导[J].职业技术教育,2000(4):32-33.

[10]杨东超,王玉坤,李学志.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探讨[J].工程图学学报,2007(2):183-186.

[11]刘育锋.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2(10):5-7.

[12]包中碧,钟富平.数控技术专业3+2中高职衔接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J].职业教育,2013(12):25-27.

[13]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85-89.

第4篇:机械制图的课程性质范文

关键词:机械制图;教学方法;操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从认识引导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谓认识引导,是指要强调机械制图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机械制图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初学《机械制图》,对机械、机械制图有何特点、有何用处等一片茫然,只感到其抽象、枯燥、难学,难以产生自觉学习的行为。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初,就应注意引导学生提高认识,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实例,反复强调《机械制图》是学习所有机械类课程的基础,也是以后从事有关机械行业工作最起码的基本功。这门课程学得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干好专业工作,能否在本专业有所作为,有所成就,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机械制图》的重要意义,产生学习的意向和愿望。有了学习动机,学生就能产生自觉学习的行为,具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

二、从兴趣引导人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所谓兴趣引导,是指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兴趣不仅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保持稳定持久,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使学生思维深刻而周密,想象丰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引导。

1.在教学过程中,多结合教学课件、挂图、模型、实物,加强直观教学,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突出重点,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也可使学生耳目一新,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例如,讲授绪论,当论述工程图样是“工程界共同的技术语言”时,学生很难理解。此时,若配合标准零件图,讲解机械图样就好像工程技术人员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只有通过机械图样才可以准确、直观地传递机械零件的技术信息;才能使各生产岗位人员准确地完成机械设备的制造、装配、使用和维护。这种演示教学方法,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与幽默感,加强讲课的条理性,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具启发性和趣味性的课堂提问,学生之间的竞赛等,运用注意规律来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听讲,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3.积极的鼓励。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他是在不断进步,并且这种进步得到了老师的承认和鼓励,就能有效地激发并长久保持对该课程的兴趣。因此,对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应时刻注意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这种鼓励是随时可以进行的,如课堂讲授、提问、作业批改、单独辅导或个别谈话、总结讲评等,都是给予鼓励的极好时机。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和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体会和理解,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引导,使学生掌握《机械制图》

要学好《机械制图》课程,仅仅有足够的重视和浓厚的兴趣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引导,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有关知识,培养绘图、读图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1.在课程讲授中加强引导。课程讲授是教与学最直接的活动。要让学生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本课程的内容,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在课程讲授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方法,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索,步步深入,经过概括和抽象,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教师应按照由浅人深的原则,选择适宜概括的内容,能反映规律的材料,引导学生去分析处理。例如,在讲授直线和平面对投影面的各种相对位置(平行、垂直、一般)及其投影性质时,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和启发学生从身边的实物人手,分析、讨论它们的空间状况和投影性质,让学生共同探讨,引导他们自己得出结论。这样,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传授了获取知识的方法。

2.在练习中加强引导。练习是“消化”知识和帮助记忆的重要手段,是学生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有效练习的条件。同时,为了提高练习的效果,使练习既有助于技能的形成,又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教师在练习引导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使学生知道每次练习的结果,并对结果有所分析,做出正确的评价。教师不仅要加强指导,认真及时检查作业,还应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

(2)正确掌握对练习速度和质量的要求。一般来说,开始阶段应适当放慢速度,保证练习的准确性。必须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基本功,不容许不正确的方式方法。因为预防错误比纠正错误更为重要,也较易做到。开始时贪多图快,难以形成和巩固基本技能。

(3)练习的次数和时间要分配适当。技能的形成和保持,需要足够的练习时间和次数,一般说,适当的分散练习比过度的集中练习好。

(4)练习方式要多样化。这样不仅可引起学生的练习兴趣,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可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如上所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教学思路和方法,通过不懈的努力,终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唐柏.机械制图课教学体会.科教文汇,2007年(09):39—39

第5篇:机械制图的课程性质范文

一、《机械制图与电气制图》教学现状

1、只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忽视了学科的发展性。本门课程不仅要解决元器件的形体表达问题,而且还要解决电气图的表达问题。通过这些方面的教学,逐步提高学生认识元器件的能力和识读电气图的能力,从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如果没有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或者只重视一个,都将会严重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

从目前教学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元器件识图这一环节解决得比较好,而识读电气图这一环节比较差。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元器件在电气图中的作用比较模糊,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大障碍;第二、综合分析电气图的能力不强。如果要很好的解决识读电气图这一环节的问题,必须需要结合实际,加大训练力度。特别是要通过典型的电路训练,积累经验,再由典型电路向外延伸,从而全面提升电气图的分析能力。

2、只强调课程的独立性忽视了学科的交叉性。目前人类已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来临,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发展越来越明显,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更加全面,尤其电气图是各学科知识的交叉结合,是各种信息的整合。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如:电工与电子两方面知识的交叉联系;同时在教学环节中还要注意前面所学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联系。

3、只强调课程的理论性忽视了课程的实践性。在教学环节中,《机械制图与电气制图》往往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但是,《机械制图与电气制图》本身的课程性质就决定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动手性。因此,必须要加强实践教学能力,这不仅满足课程本身性质的要求,也满足社会、企业对实践能力强的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制图的产生和日益普及,要求学生不仅要达到传统《机械制图与电气制图》课的最终要求,还要掌握计算机绘图的内容和计算机绘图的技巧。

二、《机械制图与电气制图》教学方法研究

1、教学方法应具有灵活性,根据不同专业做适当调整。对电工、汽修专业均开设《机械制图与电气制图》这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为了让各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为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但是每个专业对该课程的知识要求不同,侧重点不同,因此,在使用相同教材的基础上,需要根据不同专业情况对本专业的学生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真正有助于发展学生本专业领域内的知识能力。

电气符号、电子电路、电力控制线路等专业图示的认识与绘制能力对于电工专业的学生,很重要,因此,电气制图是本专业的学习重点,同时教学过程中需结合该专业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例如,收音机、电视机等电路图的识读,不但要学会分析原理、作用,而且还要能根据实际电路图进行电器的组装、调试。而机械部分只需要对简单图样能够进行识读,对实物与平面图的相互转换要求相对而言不是很高。

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电路图的识读是汽修专业教学重点,该专业学生学习的关键是看懂零件图与装配图,并能与相应实物联系或想象出空间图形,由此接受新知识,创造新产品。所以,上课除用模型外,还要用一些简单的汽车零部件实物与挂图进行反复练习。理论联系实际,真正起到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而电路图则是主要与汽车电气部分的电路图相联系,汽修专业的学生只有熟练掌握电路图的原理、作用与画法,才能提高汽车电气维修的水平。

2、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层次做适当调整。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整体素质不高,文化基础理论水平较差,对基础专业理论理解存在一定难度。而《机械制图与电气制图》这门专业基础课程比较抽象,学习掌握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力,但很多学生还不具备立体几何的概念,空间想象能力较差,所以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授课教师在进行点、线、面教学之前,应该补充一部分立体几何的内容,从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另外,在教学中空间想象能力、空间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放在了画法几何上,点线面的投影及其相互位置关系作图直观性差,学生难掌握,效果又不好,而且与绘制和阅读图样的联系又不是很紧密。因此,改变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逻辑思维能力的方式,改变以前的直观性较差的点线面及相互位置关系的定位、定量投影作图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由于主体的直观性较好,所以既大大降低了难度,又能紧密地与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相联系。

第6篇:机械制图的课程性质范文

关键词: 高职机械制图教学教学质量提高途径

一、引言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机械图样理论和应用的学科。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不仅影响到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而且对学生就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有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提高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质量是每位教学工作者都要重视的课题。

二、目前高职机械制图教学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

(一)生源质量下降,教学难度增加。

高校生源快速萎缩,生源文化基础呈逐年下降趋势,使教学难度不断增大。山东省2011年报考高校的生源较2008年下降四分之一,下降人数为全国第一;湖南省2011年高校的生源较2008年下降三分之一,下降幅度居全国第一。凤凰传媒集团的专题研究表明:生源下降将持续到2020年左右。生源下降后各高校录取分数降低。山东2011年高职最低录取分180分(六门课程,满分750分),江苏高职已经无门槛入学,云南2011年高职最低录取分也降至240分。由于高职生源质量下降,教学难度增大。

(二)传统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目前机械制图教学仍以传统教学为主,传统教学是教师用圆规、三角板、模型、挂图等教学用具在普通教室里进行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学生因为空间想象能力的缺乏而看不懂二维图,教学效果较差。

(三)学时不足,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质量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

高职教学改革使制图课时大量缩减,导致学生绘图、识图训练不够,特别是结合企业图样教学实践不够,识图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

三、提高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根据课程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机械制图课程以投影规律为基础,以国家标准为规范,以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的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教学中要根据目标要求,精选教学内容,突出该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例如,以前对绘图工具的使用及制图的标准要求较高,现在广泛采用计算机绘图,对字体、比例、标题栏、图线及图样图幅等标准可以不再强调要求;常用的几何图形的画法,如等分线段、等分圆周、画椭圆、圆弧连接等手工绘图方法也可以只作基本了解;因为计算机上的三维实体技术的出现,轴测投影也只作简单的介绍即可。对于投影作图的原理与方法,点、线、面的投影和特殊位置直线、平面的投影特性,基本体三视图和组合体的作图等是机械制图的基础,应该系统讲解、全面掌握。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因此,教师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多下工夫。

1.上好重要的第一堂课。绪论课上得好,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内容、性质、任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了解机械制图的重要性,感到这门课程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需的,那么学生就会乐于学习这门课。

2.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正如赞可夫所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教师把学生当做朋友、知己,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善待学生,平易近人,这样教师所授的课就受学生欢迎,就能提高教学效率。

3.采用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适当地组织一些竞赛,诸如作业竞赛、普通三视图画图竞赛等激励学生,提高学习信心;口头表扬;在批改学生作业时,特别是批阅学生的图纸图样时,除给予分数,再加上适当的温馨评语,以激励学生,提高学习信心。

(三)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能节约时间,又能加大教学信息量,还能展示生动形象直观的图形,降低识图难度。但是,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会造成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下降。有学生反映:“上课听听都懂,但是自己画的时候就不知道了。”因此,只有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用圆规、三角板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画,学生容易接收,并提高动手能力。

2.以模型制作实训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模型制作实训不但能培养学生学习制图的兴趣,而且通过立体与平面在大脑中反复转换,能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中,用橡皮泥、泡沫塑料或萝卜等材料进行模型制作实训,以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将传统教学方法中难于直接表达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画面完整、清晰、直观地展现出来。如利用AutoCAD等软件的三维实体造型功能,画三维图形,比在黑板上画轴测图直观、快捷。又如制作“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教学课件,将“正投影”的投影原理和三视图的“看图方法”有机地结合并清楚地展现出来,将三视图的“形成”及“展开”过程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实践性测绘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通过测绘教学,帮助学生整合、巩固所学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读图能力和查阅相关技术手册的能力。

四、结语

总之,教学要结合学生实际,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着手,围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看图能力、绘图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组织实施,要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各式各样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琦.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第7篇:机械制图的课程性质范文

关键词:机械制图模具专业课程改革

模具工业是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模具工业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模具生产企业达到3万多家,从业人员近100万人。随着模具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模具的设计、加工手段和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模具生产的技术特点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其生产的主力军,高职模具类毕业生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为保证高职学生毕业后能迅速达到岗位要求,迫切要求各课程紧紧围绕“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素质为基础”的办学宗旨,达到课程内容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并重的教学目标进行改革。

根据后续专业课教师的反映,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模具专业《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在学完《机械制图》课后,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识读模具图,给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造成了的很大困难。为此,我们机制教研室制图教师和模具专业教师一起,针对高职院校模具专业的《机械制图》课程,在教学实施中从以下几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改革。

1 对模具专业《制图》教材内容做出必要修订

高职院校所有的机械专业都是使用《机械制图》教材,所选图样是常见的通用机械图例,如在讲组合体时基本是以轴承座为例;讲零件图时主要以轴套类、支架类、盘盖类、箱体类等典型零件为例;在讲装配图时基本以千斤顶、减速箱为例介绍装配图的读图及拆卸零件。而模具行业不仅对零件图的技术要求标准高、装配图也有一些较为特殊的表达方法。相对模具专业学习《机械制图》课程而言,由于教材中没有讲到具体的模具零件及模具装配结构图,没有明确的针对性,所以传统的《机械制图》教材不适用于模具专业的学习。

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机械制图》教材,发现《模具制图》教材很少,我们为99级模具专业学生选用了一套XX 出版社的《模具制图》书,但该书没有配套的习题集,且教材中对典型模具结构介绍的较多,对制图基础知识讲的很少,不利于学生学习。使用该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看懂模具图,在讲制图基础知识时,教师需要补充大量的文字及图例,教学效果不理想。鉴于目前还没有比较合适的专门针对高职院校模具专业的《模具制图》教材,为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避免就业时专业的局限性,我们对模具专业的《机械制图》教材,进行了必要的修订。

①选用和机械系其他专业一样的《机械制图》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对制图基础知识都进行讲解,但是对零件图、装配图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和增加。在讲零件图中的典型零件时,结合模具生产实际,选用模具中的凸模、退料板等作为轴类、盘类、板盖类等零件类型。在讲装配图时,除了简单介绍千斤顶等通用机械装配图例,着重介绍冲裁模、弯曲模、拉深模、注塑模等典型模具结构图例。由于后续课程中《冲压模》、《塑料模》各有160 课时,所以在讲解典型模具结构图例时,以提高学生专业读图能力为目标,主要介绍冲压模及塑料模的结构特点及各零部件的名称及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准备。②编印了冲压模、塑料模的典型模具装配图作为教学的补充资料,并用文字对各类型模具的工作原理及每个典型零件的名称进行注解,以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对模具专业《制图》课实训教学进行调整

测绘是《机械制图》课程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集中安排一周时间,让学生动手拆装、测绘一个如减速器或台虎钳的简单的装配体和其中的主要零件。通过测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进一步掌握手工绘图与仪器绘图的方法、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对学生的制图能力是一个极好的锻炼。

传统教学在进行《机械制图》课程的一周测绘时,模具专业和机械系其他专业一样,大多是进行减速器或台虎钳的拆装,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我们特意对模具专业的实训教学作了如下的调整:①以冲压模和注塑模作为测绘对象;按学生人数分小组配备模具拆装工作台、工具箱等测绘工具。具体选择工厂中实际操作过的冲裁模、弯曲模、钻孔模、注塑模等不同的典型模具作为测绘对象,供学生测绘训练。通过观察、装拆、测绘过程,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②在测绘开始时,教师首先用多媒体对被测对象进行详细的结构分析,从测绘的步骤,测绘的方法、工具的使用、图形的绘制等方面进行介绍和讲解。在测绘过程中,学生一边详细记录测绘数据,一边查阅机械设计手册绘制草图。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从测绘实验报告,所画模具装配图及零件图得到全面反映。

3对模具专业《制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进

①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画、CAD、UG等软件,演示模具装配体的加工、拆装过程,让学生全方位认识模具加工的工作原理、零件的装配关系及零件加工全过程,使枯燥、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②注重实践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系模具教研室配有20多套从工厂淘汰的模具,还有用透明朔料制作的各种典型模具模型,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物,通过组织学生装拆实物模具,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形象储备,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此外,我们还联系校内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单位,如星源公司,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深入生产实践第一线,对压力机有一个整体认识;尽量采用生产中的实际零件和实际图纸让学生进行读图练习,使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达到提高读图能力的目的。③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学生是主体、训练是主线,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注重精选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对于重点、容易混淆的内容,采用教师讲授与小组讨论相结合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非重点、难点如“国家标准”等内容采用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制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基础课,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习题课的比例,采用练习、评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制图的速度和质量。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争取使教学过程最优化。

4对模具专业《制图》课程教学配备专职教师

由于一般制图老师对模具结构不了解,模具教研室在专业课教师紧张的情况下,安排一位从事过模具设计的制图教师固定承担《模具制图》的教学任务。为了让学生了解模具行业的高新技术,还聘请模具企业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尤其在进行制图测绘时,都安排模具教研室专业教师与制图教师同时进行测绘现场指导。

5对模具专业《制图》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机械制图》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基本是以期末笔试成绩占70%、以学生平时表现占30%的简单模式。这种考核模式由于笔试时间有限,试卷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查,而忽略了能力测试,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培养目标、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要求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我们对《模具制图》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与水平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过程性考核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等方式完成,占30%;水平性考核则主要测试对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知识点及课程知识目标要求的掌握,占70%。

以前机械系各专业的制图课考试采用统一试卷,对模具专业《制图》课程进行改革后,模具专业的制图考试单独出试卷,补画线条及补画视图等考题都围绕模具零件出题,最后一道针对装配图的大题,改为拆画模具零件图及标注零件名称,加深了学生对典型模具结构的认识,效果较好。

针对模具专业学生的《机械制图》教学改革,经过三届学生的教学证明: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修订,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学习模具专业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受到了学生和模具专业课程老师的好评。

参考文献:

[1]齐德新.机械制图课程改革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6).

[2]盛群力,褚献华.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3]刘.对机械制图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技能开发;2001.(10)

第8篇:机械制图的课程性质范文

?P键词:微课;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技能训练

Key words: micro lecture;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7-0173-02

0 引言

《机械制图》作为一门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它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械类专业教育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高等职业教育机械制图的教学肩负了“为专业课打基础,为就业作保障”的两项重任。因此提升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微课”是按照课程的教学目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教学环节或职业技能等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相对于传统单一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具有明确的目标、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是一种新型教学资源[1]。

本文对机械制图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对比,根据机械制图课程的特点和性质,构建微课在机械制图课程中有效应用的教学模式。

1 机械制图教学模式

1.1 传统教学模式

多数职业院校的《机械制图》的教学多采用知识本位的传统讲授教学法。过分注重绘图方法的课堂讲授是《机械制图》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重大缺陷,“填鸭式教学”现象严重。由于传统教学缺乏以任务为中心的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2]。

1.2 “分组式”教学模式

“分组式”教学模式主要从课前的分组、课堂的授课以及成绩的评定3个方面设计和开展教学,突破了传统机械制图的教学模式[3],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个人单独完成转变为小组合作完成,有效的提高了学生深入分析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1.3 “混合式”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从教学内容设计、网络课程的架构设计、课程资源的建设和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综合了传统课程教学和网络在线教学的优点[4],实现面授教学和在线教学之间的互补,学生可线上线下学习和巩固知识点,扩展教学时间和空间[5]。

1.4 “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作为学习载体,本着“做中学,学中做”的原则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新知识获取阶段、典型任务实施阶段和评价反馈阶段[6]。其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以“典型的工作任务”来培养“职业能力”。这种旨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职业能力的一体化模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除此之外,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新型的教学模式不断应用于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比如理实一体化教学、翻转课堂、项目教学法、MOOC等,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幕课这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者通过某一个共同的话题或主题联系起来的方式方法,为学习者提供了免费享有优质教育的可能[7]。

2 高职教育机械制图的课程特征

机械制图是高职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看图和画图的能力。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贯彻国家标准意识,形成“机械产品的图样识读、测绘和公差的分析”的工作能力。机械制图作为一门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其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8]:

①课程内容模块化。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课程内容符合职业岗位的需求。这突破了知识的系统性,强调了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②理论实践一体化。在课程内容上,强调从业能力所必需的职业技能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

③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必需”为度,即是着眼于职业岗位工作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即是专业理论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

鉴于此,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可以针对每个知识模块,采用工作岗位的具体案例进行教学。

3 微课在高职教育机械制图的应用

3.1 微课应用于机械制图中的优势

微课的主要载体是教学视频,其是多种教学资源的结合体,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教学环节或知识点而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其主要由教学视频以及相关的课题素材、课后练习、学生反馈以及教师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组成,是一种主题突出、半结构化的学习单元[9]。

①微课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微课一方面能把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统整到一个微视频中,使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具体、直观的画面,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化概念、方法和规律;另一方面,实践过程的模拟,步骤示范,实物的演示,现实环境中很难观测的现象等都一并清晰地呈现出来,使学生通过反复观看提高技能掌握的效率。因此,可以说微课的学习和实际的操作演练促进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完整结合。

②微课有助于实现职业教育中的因材施教。

微课利用虚拟学习平台、全面的学习资源营造自主学习环境。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能力基础去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教师通过对每个学生的个别化和针对性指导能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中的因材施教。

③微课及时的评价反馈,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利用学习平台,教师可以围绕每节微视频的知识点,提供不同层次的自测练习去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形成性评价。学习者通过自测系统,对相关习题可以进行无限次数的演练,系统根据学生答题的情况,给出正确答案或答题提示。通过网络自测的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可以有效地调整和改进学习上的不足,最终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激励其进一步深入学习而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3.2 微课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在高职教学改革中引入微课,要以现实课堂为基础,采用不同的微课设计手段和应用策略[10]。

①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课前预习为主的微课要使学生对知识内容有预先的了解,要突出疑难点,引起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对知识点产生好奇和兴趣,使学生有解决疑难问题的欲望,让学习更有针对性的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听课的质量。

②课堂讲解。

课堂讲解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课堂讲解型微课即对本次课程中的新知识点进行阐述和解释。在高职教学中,应强调能力本位的课程教学改革,所以课堂讲解的微课设计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微课中的课程任务应以实际工厂企业的工作过程为背景,按照工作岗位发展的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使学生的能力在反复操练过程中得到提高。

③课后复习。

以课后复习为主的微课应是知识的总结及知识的拓展,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去寻找更多的拓展内容,以此达到突破难点,查漏补缺的作用。与此同时,教师可以专门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疑难问题开设的专题讲座(包括教师对疑难问题的详细解析),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自我提高。

3.3 机械制图微课教学过程设计

《机械制图》微课教学过程如下:首先以课堂真实情景问题为载体,设计驱动性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微课学习资源。其次,对学习者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制定任务计划,教师引导小组确定问题解决方案。接下来,通过观看学习微课,结合教师讲解说明,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最后是检查与评价。通过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形式完成对学习结果的评价。

以“根据轴测图测绘标准直齿圆柱齿轮”这个案例说明微课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设计中的应用。课前将微课“零件图的视图选择”和“剖视图”发给每一位同学供学生自主学习,课上教师下发任务并分组;结合微课、教师意见及参考资料,小组讨论确定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绘制方案并绘图;最后教师评价各组绘图情况,指出各组错误的画法,然后用微课给出正确绘制齿轮的画法。

第9篇:机械制图的课程性质范文

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

1. 直观性强,便于学生理解

多媒体教学能将机械制图课程中学生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用简单的画面动态地表示出来,使学生很快理解掌握,还可以模拟生产过程,代替部分实践教学。比如讲“组合体的形体分析”时,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接受,而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将组合体分解为若干个基本体,确定它们之间组合形式、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及表面间的连接关系的过程,通过动画直观逼真地展示出来,从而使学生很快地理解组合体的形体分析方法。多媒体利用三维立体造型和动画效果,形象生动、直观逼真,为学生理解和掌握《机械制图》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2. 简化教学,信息交流量大

《机械制图》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图样贯穿了课程的始终。课堂上需要大量的板书和板图,而采用多媒体教学简化了这一过程,对于《机械制图》图形量大的特点非常有利,不仅节省时间,而且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多媒体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减轻了工作强度,节省的时间可以运用在学生的辅导上,大大提高教学的质量。

3. 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其独特的形、声、景扣动学生的心弦,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从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识图和绘图能力。

同时,对于初次接触这门学科的学生,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快地建立学生的空间概念。例如讲“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接受,而运用多媒体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画面,能将三视图如何形成的过程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在演示的基础上,教师只需要因势利导,就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教学方式,是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将语言文字、图片、动画效果等有机结合,运用到教学当中。多媒体教学的大量工作都要在备课中完成,备课应从实际出发,遵循教学原则,它包括制作课件、搜集资料、操作演示等。

制作《机械制图》多媒体课件的软件很多,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利用AutoCAD、PowerPoint、Flash、Camtasia Studio等主要软件来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多媒体教学更符合实际的教学需要。比如,“组合体”的理解难点在于如何想象出空间结构,可以运用AutoCAD绘制立体图。又如,“正投影法的原理”的理解难点在于抽象,假象情况较多,可以运用PowerPoint的动画效果,直观地演示全部过程。

在我的教学中,多以PPT为载体,形成动画效果配合必要的文字说明,再辅以其他多种软件,比如,用CAD构建组合体,或是利用数控仿真模拟机件的加工过程等,然后用Camtasia Studio将这些过程屏幕录制并剪辑成符合教学要求的视频加入到PPT中。

三、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1.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课件不应该代替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不能依赖于让学生自己去看课件来代替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的讲解、示范、演示、板书、提问和课堂讨论等环节,还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一是知识的传授者,二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重要作用无法替代。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是将教师从大量烦琐、重复、机械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去完成课堂教学中的其他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果只是简单地将书本内容和图片搬到屏幕上,就扼杀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2.与其他媒体相结合

虽然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教师也应该正确对待,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忽视了板书等其他手段的应用。黑板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体是不可忽视的。必要的板书是对课程重点、难点的补充,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能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传统的教学手段只有与多媒体合理、有效地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学习内容。

3.与课堂练习相结合

加强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绘图技能。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只注重学生的识图能力,而忽视学生的绘图能力的错误。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安排好课堂练习。教师在讲授习题时,可采用手工绘图的教学方法,也可采用AutoCAD软件来进行绘图。使用AutoCAD 应用于《机械制图》教学中,不仅使学生掌握绘图步骤和方法,而且通过创建AutoCAD的三维模型,能增强学生的空间感,提升学生对图样的理解。结合多媒体进行课堂练习,不仅会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效率,而且提高了多媒体教学的质量。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必须要调整好教师、学生和多媒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多媒体的应用要适时适度,要着重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及培养学生能力,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效果。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了《机械制图》课的教学质量,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识图和绘图的技能。

参考文献:

[1]王幼龙.机械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朱万森,等.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及CAI课件平台[M].大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