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为一个从事青少年教育研究四十余年的研究者,我深切感到大变革时代的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要,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而信息化社会的家庭教育也越来越艰难。如何深刻理解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指导意见》指出:“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指导意见》的上述分析绝非空话,而是对教育现实的本质认识。例如,多年来最令人纠结的学业压力问题,其背后不就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衔接与合作的困境吗?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潜能优势,而社会的发展也提供了更多可能和更加多样化的求学与求职机遇。如果引导得当,人人皆可成才,每个学生都可以走向成功与幸福。
我常常遗憾地发现,遭遇成长危机的学生往往与错误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而不少家庭教育失败的父母是具有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的。决定父母教育好孩子的,不是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而是较高的教育素质,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能力。
家庭教育指导的根本任务是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在这方面,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都可以发挥作用并已经做出许多贡献,例如,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推进家庭教育的山东潍坊模式,政府拨款妇联牵头推进家庭教育的广东中山模式,关工委牵头推进家庭教育的江苏淮安模式,等等,这三种模式的成就代表了中国家庭教育取得的可喜进步。
《指导意见》努力推动、确立“政府主导”的原则:“各地教育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行政区域内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可以预期,如果各级政府的教育部门逐步建立起家庭教育工作协调领导机制,就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健全机制、加强保障,将人、财、物的配置纳入制度安排,真正把政府对家庭教育工作的主导落到实处。
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亟需一支专业化的庞大队伍。《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各地教育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设立一批家庭教育研究课题,形成一批高质量家庭教育研究成果。依托有相关基础的高等学校或其他机构推动成立家庭教育研究基地,发挥各级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家庭教育学会(研究会)等社会组织、学术团体的作用,重视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和家庭教育学科建设,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
在实际工作中,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常务副理事长,我切实感到广大家庭和学校对科学理论的需要之强烈,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对教育实践的引领推动作用之巨大。因此,我们在系列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组建了家庭教育讲师团,将于2015年10月底从贵州开始,启动“新父母大讲堂”百场公益讲座,首先服务于留守儿童的家庭。随后举行以“教育始于家庭”为主题的家庭教育国际论坛,邀请国内外教育名家为推进家庭教育献计献策。
现实生活告诉我们,最重要、最经常也最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主要还是要依靠教育部门及中小学幼儿园来做。因此,《指导意见》详细规定了中小学幼儿园如何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如何办好家长学校,如何整合社会资源来服务于家庭教育指导。
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落实《指导意见》中关于中小学幼儿园要结合实际制定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具体方案等要求,家庭教育指导的力度将会大为增强,将会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着力挖掘传统历史文化。《指导意见》中提出:“挖掘中华姓氏、文字沿革、功夫文化、轩辕故里等根亲祖地文化资源优势,提升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内涵,增强对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这些关于中原特质文化内涵的确定,抓住了中原文化资源的优势,对于提升河南的美誉度都将起到重要作用。如中华姓氏文化,据有关学者研究,在4820个汉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个,占38%。而全国120个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5个。河南作为第一姓氏大省,一些姓氏的历史演变还需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如此才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河南的历史地位,为海内外华夏儿女追根寻源提供真实可靠的文化基础,同时也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人脉支持。再如文字沿革方面,河南近年来虽然建设了文字博物馆,拥有专职研究机构,但并不意味着河南的古文字研究就走在全国前列,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团结海内外学者,加强与学术界的交流,进一步提升河南古文字研究在探索华夏文明中的地位。同时,河南作为中华武术之乡,武术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重要内容,只有将武术文化的传统内涵发掘出来,才能保证武术的武学精髓得到最大的发挥。
加强大遗址保护。《指导意见》对河南的大遗址保护问题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统筹做好洛阳、安阳、郑州、开封等地的遗址保护和利用,探索大遗址保护机制。依托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建设世界遗产保护研究基地。”河南作为文物大省,文物资源丰富,而洛阳、安阳、郑州、开封作为中国著名的古都,其所具有的历史影响是久远的。借助国务院所颁布的《指导意见》,以省政府的名义统一组织、协调大遗址保护,必将改变河南大遗址所处的散乱管理状态,使大遗址保护纳入有序化的管理,从而使历史上所留存下来的都城遗址得到完善的保护,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得以开发和利用,让人们充分认识河南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指导意见》对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方向性的指导:“促进地方剧种、传统手工艺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力度。创新文化传播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河南作为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流传较广的为河南豫剧,一些较小的地方剧种生存环境则越来越艰难,有的听众越来越少,濒临灭绝。据统计,河南65个地方剧种目前仅存一半,如果不进行抢救性发掘,这些小剧种就有面临彻底失传的可能。因此,政府部门要担负起抢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派出专人对优秀的传统剧目进行录制;一些戏曲类学校也可以设置专门的专业,培养这些小剧种所需的人才;出版机构也应当出版这些小剧种的书籍;现代传媒如电视、互联网等也可以开辟相关的阵地,着力宣传河南的优秀地方剧种。
关键词:会计专业;衔接;培养目标;方案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044-03
推进中高职职业教育的衔接,实现协调发展,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一、国家紧锣密鼓的制定政策,在宏观上大力支持
1.2010年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
2.2011年9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19号),就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提出了协调发展,奠定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实施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加强保障,营造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政策环境的要求。
3.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要求,从破解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现存的脱节、断层和重复问题人手,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 。
4.2013年6月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重点探索“知识+技能”的考试评价办法,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完善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各省级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要充分考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对中、高等职业学校的衔接要求,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升学需求,合理确定招生规模。
二、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前景广阔
从现实情况来看,无论企业规模大小,经营范围宽窄,都需要财会人员来保证正常的运营,可以说会计人员是企业的核心人员之一,是机构运转的关键角色。这也引发了会计教育的热潮,无论是本科、大专、中职、夜大、函数、自学考试都开设了会计专业,会计专业成为中、高职学校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近年来,随着会计制度的日益完善,社会对于会计人员的高度重视与严格的职业诉求,会计这个行业的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据人才网上的统计,会计人才的需要位居前十位,而且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也较多。一项对广州市中职学校的调查显示:会计专业的规模在财经类专业中占了80%,占全市整体规模的11%。而毕业后希望继续学习的人数也有所增加,税务、金融专业的学生有50%选择毕业后继续学习。
三、以就业岗位和培养目标为切入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
有学者认为:品质能力观强调人物技能的基础训练,任务能力观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而整合能力观则汲取二者之优,由狭义的岗位技能拓展到综合素质,由单一的满足岗位要求转向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中职教育应着重品质能力的培养,加强基础训练。高职教育着重任务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分析就业岗位、明确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19号)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培养目标不同使得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不同,对能力的要求不同、课程体系不同。
中职毕业生专业虽然技能突出,但由于学历层次相对较低,很难竞争到自己所学专业的对口岗位。财经类专业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相对集中的是:文员、会计、营销和储蓄。据调查统计:中等学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的平均就业对口率在20%左右,40%左右从事与会计相关的出纳、收银等工作,另外40%是从事与专业无关的文员、营业员等工作。
(二)中职会计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应:树立人格、打好基础、培养技能
1.中职入学的学生多数是应届初中毕业生,年龄大都在15岁左右,正处于性格逆反期,因此,既要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进行语文、史地、英语、理化、礼仪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这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道德观有很大的帮助,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向上的态度、认真负责的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即前半段应侧重于国民素质课程和职业通识课程的学习,后半段应侧重于岗位技能课程的学习和实训。教师除在学习上指导他们外,在生活上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关注,要有更多的耐心和细心,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人生的关键时期。经过对制造业、商业企业和服务业的访谈,我们发现企业对中职财经商贸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不约而同的将核心能力摆在了第一位,如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
2.扎实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和相关工作技能。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主要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会计的专门方法、掌握一般企业日常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从事出纳工作的,要了解工作内容、掌握收付款单据和凭证的种类、用途、和填写方法。熟悉各种结算方式和办理程序、正确的开设和登记库存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定期进行核对和检查等。作为收银员,了解识别货币真伪的方法、防止收取假币,熟练掌握点钞的技能、确保快速、准确,熟练掌握POS机的使用、电脑的打印技术等。作为一般的文职人员,应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熟悉常用公文的格式和标准、熟练的使用WORD文档、熟练使用打印机、复印机等。作为营销人员,要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熟悉营销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3.合理的开设会计专业课。专业课不能开的太多、太深,太多了,学不好、不会用;太深了,学不懂、用不上。《会计基础》课要使学生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熟练掌握原始凭证的取得、填制、审核方法;正确进行记账凭证的编制、审核和装订;会计账簿的登记和保管;熟练编制各种会计报表。既要学实、又要练熟。《财务会计》课要有针对性,对学生们就业的中小企业业务的核算,要讲的精、学的细,够用为度。《会计电算化》让学生学会利用会计软件进行常用业务的核算,要学的懂、操作的快。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又符合他们年龄段的接受能力,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至于其它的会计专业课程如《财务管理》《审计》《管理会计》等,则可以淡化或取消,可以作为高职阶段学习的内容。
(三)高职会计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加深度、拓宽度、多领域
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合理设计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做到同课程内容不同,由浅到深、由窄到宽、稳步上升。(1)会计专业知识要向纵向延伸,如《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可以延伸到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经济业务的核算。如介绍大型企业、上市公司的主要业务的核算方法等。(2)横向扩张,增加成本的计算与核算、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会计预测、报表分析等方法的学习。审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税收申报和筹划等也是高职阶段的学习内容。(3)拓展知识领域的学习,遵循“以能够满足岗位工作需要的理论知识”为基准,适当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帮助高职毕业生提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实行多形式的衔接方式,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培养方案制定模式
(一)独立的培养方案
制定一个五年制的培养方案,方案的前三年的培养目标在中职教育阶段完成,后二年的培养目标在高职教育阶段实现。无论哪个时期的培养目标都要紧扣就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与学生的就业需求相适应。它类似于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但又有所区别,后者是在同一所学校完成二个阶段的学习,后者是在不同学校实施。这更要求注意培养方案的认可度和可行性,方案由中高职教师共同制定、分别实施。其优点是连续性好、但对直接就业的中职生和直接考进高职的学生不适合,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分别制定不同的方案
对直接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和中职升入的学生,分别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前者适应于三年制的高职生,后者适应于由中职升入高职学习的学生,而中职学生无论升学与否,都采用同一个方案。方案由中、高职教师协商后分别制定、分段实施。其优点是:中职的培养方案适应性广。缺点是中、高职二个方案的连续性、层次性难把握,容易出现重复、断层、跳跃的情况。如广东省商业学校的一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感觉到学习的课程和内容与中职一样,重复的较多。
(三)学分制的培养方案
制定中高职学校的学分互认制度,相近课程学分可互认,或折合成相应学分,中高职衔接培养方案的总学分和分阶段学分,完成不同的学分,可分别对应不同的学历。中职毕业的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申请直接进入高职学习,也可以就业后来学习,还可以考虑边就业边学习,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工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课程学习。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易操作、灵活性大,但要求高职的课程开设,要考虑学生的不同需求。国际上通用实行学分制的专升本办法值得借鉴,即学分累计达到专科要求的,专科就能毕业,若要升本,再注册课程,修更多的学分和更高层次课程,达到本科毕业要求就能实现升本的愿望。
(四)借鉴澳大利亚TAFE的经验
澳大利亚TAFE的培养方案是四学校与行业企业协会共同制定培训包,按照职业岗位标准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每一层次的课程对应相应等次的职业资格证书,而职业资格证书又与学历文凭挂钩。如澳大利亚的TAFE的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中,有对应的三级证书课程和四级证书课程,其中四级证书对应的是高级文凭,相当于高职毕业证书。经过三年的学习,同一个班级中,完成培训包中所有课程的学习,且成绩合格者,可以取得四级证书和学历文凭,没有完成全部课程的同学,则按规定只能取得三级证书或二级证书。
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都要明确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定位,以不同层次的学生为中心,提升质量、办出特色、提高效率、满足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19号) 2011,(9).
[3]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2013,(6).
[4]魏玮,李春米.财经类专业型高层次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9,(3).
[5]阚丽.高职教育衔接路径之选择基于一线人才可持续发展视角[EB/OL].硕博在线SHUOBO ZAIXIAN.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积极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依法依规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保护遭受欺凌和暴力学生身心安全,强化教育惩戒威慑作用,并实施科学有效的追踪辅导;要加强部门统筹协调,形成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合力,依法落实家长监护责任,加强平安文明校园建设,提高学校治理水平,推进依法依规治校,建设无欺凌和暴力的平安文明校园,切实形成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工作合力。
新闻背景
2016年两会期间,多名两会代表提出应出台反校园暴力法,校园暴力事件成为两会热议的话题。一年间,校园暴力事件一波接一波地闯入公众的视野。2016年1月,山东德州某初中一短发女生被打视频在网络上传播。视频中,施暴的长发女生一直扇该短发女生耳光,一边打一边吼:“会说话吗?”整个过程中,多名同龄孩子围观,并拍下视频;被打者一直都没有说话,也没有还手。安徽马鞍山某中学的两名男生以打人为乐,脚踹掌掴另一男生,并不时爆出粗口,另有学生用手机拍摄,不时发出笑声。2月,湖北孝感某镇学区通报,该区管辖内学校发生一起校园暴力事件,打人者罗某和被打者兰某曾经是同学,听说兰某说其坏话,已经休学的罗某放学后在没有教师的教室质问殴打兰某,并强迫另一学生拍下视频。4月,重庆某中学的一名学生在学校天台被打,几个打人者身着同一服装,还有人在旁边拍摄视频,后被值周领导制止。5月,山东日照某中学内,一学生在厕所内被另外一名身体强壮的男生殴打,旁边站着十几个穿着校服围观的同学……
2016年11月1日,教育部、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全国妇联联合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该《意见》分积极有效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依法依规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切实形成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工作合力3部分11条。
《意见》出台后不久,北京市中关村二小霸凌事件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海淀区教委在关于“中关村二小学生受伤害事件”的回应中称:孩子是家庭的未来,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孩子的身心健康不仅是家长所期盼的,更是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海淀区教育系统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确保不再发生校园伤害事件,确保每一名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增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下一步,我们将与专业部门合作研究制定海淀区中小学生校园欺凌和暴力防范工作方案,加强学校教职员工的培训与指导,与全社会有识之士一起,共同关爱孩子的身心健康,保护好孩子幼小的心灵,引导孩子正确做人、做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共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6年12月8日,安徽省灵璧县司法局组织普法志愿者深入灵璧县广志外国语学校开展《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宣讲活动。普法讲师团成员马林所长首先向广大师生解读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他用鲜活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广大学生懂得了中小学生应当知晓的基本法律知识和行为底线,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错误认识,要求广大学生提高对欺凌和暴力行为严重性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普法讲师团成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老师根据《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用现场互动、提问、游戏等形式对广大学生进行了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心理品质。广志外国语学校葛校长表示,将尽快制订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工作制度,并将其纳入学校安全工作统筹考虑,健全应急处置预案,防止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一、上半年社会发展情况
(一)教育发展改革持续推进
截至2012年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4.5%,提前三年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2015年达到60%的目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1.8%,规范农村学校布局、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进一步完善。《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出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各项机制改革加快推进。今年普通高校高考报名人数912万人,按高校招生计划694万人测算,高考录取率可达到76%,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30个省区制定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工作方案,一批非当地户籍的适龄青年在流入地参加了高考。支持中西部地区的普通高等教育招生“协作计划”由2012年的17万人扩大到18.5万人,面向农村贫困地区的高等教育“定向招生计划”由1万人扩大到3万人。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实施
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由2012年的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进一步提高。《关于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指导意见》、《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等相继出台,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数量由307个增加到520个。全国已有600多个县(市)、1000多家县级公立医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全国民营医院增加至10166家,较上年同比增长63%。新发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得到遏制,应急防控工作初见成效。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同时,部分省份取消生育间隔,引发社会关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全面推开,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三)文化旅游繁荣发展
各级政府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关于支持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第八届中国义乌文博会、第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博会成交额分别达到48.3亿元和1665亿元,成为海内外文化产业界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1—5月,主流院线电影票房90.87亿元,同比增长39.31%。《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和《旅游法》相继出台,为保障旅游休闲时间、规范旅游市场、拉动居民消费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季度国内旅游人数9.98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4.1%;国内旅游收入7657亿元,增长18.4%。1—5月,出境旅游人数379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7.3%;入境旅游人数5355万人次,下降2.8%;旅游外汇收入195.07亿美元,下降5.5%。
(四)重点人群服务保障不断加强
政府保障基本民生、筑牢安全网底的职责更加明确,从人群角度切入的社会政策加快完善,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服务和民生保障进一步加强。我国首部《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启动编制,《关于进一步做好弃婴相关工作的通知》印发实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截至5月底,城市和农村低保保障对象分别为2110.5万人和5358.8万人。其中,城市低保月人均支出水平234.7元,同比下降2.3%;农村低保月标准101.7元,同比下降5.7%。
(五)社会事业设施条件加快改善
社会发展领域27个专项建设规划全部印发,顺利实施,有效发挥了统筹事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规范投资管理的作用。截至6月份,2013年度中央预算内专项投资计划基本下达完毕,共安排490多亿元,支持了农村学前教育、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中等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旅游基础设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公共体育设施等建设。
(六)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统筹推进
中央坚持源头、系统、综合、依法治理,着力建设平安中国。国务院先后下发了《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推动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全面推进,建立了由19个部门参与的实施工作机制,正在拟定规划综合评估方案,研究推进城乡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建设。目前已有1/3的省份印发实施了基本公共服务专项规划或行动计划,有的还在保障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短缺与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
例如,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近年来都在0.4%以下且不断回落。政府投入重点保障基本民生的方向已经明确,但财政收支形势给保持民生支出力度带来压力。随着医保制度完善,一些医院病床资源明显不足,1—4月,全国医院病床使用率在90%以上,3月份三级医院病床使用率高达112%。农村公共服务人才短缺依然严重,例如农村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仅1.40人,远低于城市的3.21人,不利于建立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制度。
(二)管理创新不足和内涵建设滞后影响发展质量
在努力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因管理基础薄弱、制度执行不严等原因,一些地方出现虚报学生人数套取财政资金、挤占挪用教育经费等问题。部分高职院校培养模式落后,培养质量不高,新生“报到率”持续走低,一些学员中途退学。巩固医改成果和新的基层运行机制压力大、任务艰巨。旅游开发中文化内涵挖掘不足、资源保护和软件建设不够、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依然存在。
(三)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制约事业发展活力
1—6月,社会领域四大行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8.7%,高于全社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3.4%的增速,但占行业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全社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仅为34.7%和2.4%。目前,一些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社会事业的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亟待加快形成,社会办医床位数和服务量与2015年都要达到总量20%的目标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四)社会结构变化和转型加快带来巨大挑战
一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社会深刻变化、人口流动加快、弱势群体扩大,由收入分配不公平、社会保障不健全、公共服务不到位、发展权利不平等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突显。二是食品安全、医疗纠纷以及个别地方发生的学生伤亡和教师虐童事件反响大,影响社会稳定的“燃点”不断增多。三是群众表达意见渠道多样,网络舆情形势复杂,管理平衡协调难度增大。四是国际经济竞争、生态环境压力、社会稳定风险,都倒逼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在此过程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更为艰巨。
三、下半年政策建议
(一)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在统筹推进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建立健全促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加快完善适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加强基层公共服务网络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二是加快出台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社会事业建设发展的政策意见,增强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并以现有中央投资专项中的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医院建设、养老服务等领域为重点,采用定向、定额贴息方式支持民间资本,用于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项目试点。三是推动出台关于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规范并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
(二)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推动源头治理
一是发挥社会领域投资安排和项目建设带动作用,把投资增长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把惠民生与扩内需、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努力解决当前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推动以街道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和综合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服务群众、解决诉求、化解矛盾的能力。三是建立并完善社会发展舆情监测制度和社会调查平台,加强对社会政策、社会改革的跟踪监测,加大对重大民生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了解公众的社会心理和利益诉求。
(三)深化社会领域重点改革,增强发展动力
一是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抓紧研究推进学生评价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加快形成注重素质教育、鼓励人人成才的政策环境。二是加快推进文化领域政事、政企、政资分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三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县级医院为重点,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社会办医政策,逐步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四是根据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转移人口情况,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四)积极发展社会领域产业,拉动消费潜力
一是推动出台《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若干意见》,落实鼓励引导老龄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老年人家庭住宅无障碍建设和改造,鼓励和引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经济困难的老年人给予养老服务补贴。二是促进健康服务业有序快速发展,着重发挥政策、资金引导作用,研究提出引导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和完善健康服务业相关标准,完善投融资机制,发挥产业发展基金作用,延伸和拓展健康服务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三是加大《旅游法》、《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实施推进力度,加强规划引导,加大资源保护,规范市场秩序,提升服务质量,推动各地旅游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四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丰富文化产品,健全文化市场,推动文化消费。此外,要积极梳理创新促进教育培训业、家庭服务业、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会议透露,今年,天津将重点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继续促进优质均衡发展;此外从今年秋季入学的新高一开始,将实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与之相适应,将进行高中课程改革;此外,还要抓紧研究制定我市中考改革实施方案。
对于大家关系的天津2017年“幼升小”“小升初”政策,此前,从市教委获悉,今年天津“幼升小”“小升初”政策不变。
招生政策
幼升小、小升初招生政策
在前不久的天津市教委召开媒体通气会,天津市教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徐广宇介绍2017年天津教育有关工作时表示:2017年,天津“幼升小”、“小升初”政策不变!坚定不移地推行和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政策。
小学入学,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本市户籍年满六周岁的适龄儿童上小学,家长们可以拿着居民户口簿(包括蓝印户口)、合法固定居所的证明、儿童预防接种证,到所属学区片学校登记入学。
二是非本市户籍的居住证持有人随迁子女上小学,要按照本市《居住证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由家长向所在区教育行政部门提交居住证、户口簿、在津合法居所的证明、在津务工就业证明还有孩子的儿童预防接种证,在区里进行登记申请入学,由区教育行政部门将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统筹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
三是轻度残疾的适龄儿童可以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中重度残疾适龄儿童,可以到相应的特殊教育学校登记入学;确实不能进校就读的重度残疾适龄儿童,根据残疾类别和教育需求,由特殊教育学校或普通学校提供送教上门服务。
初中入学,也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公办初中实行划片入学。各区根据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按照初中学生招生人数和小学毕业生人数基本相当,教育资源配置基本均衡,中小学地理位置相对就近等原则,合理划定学区片。划片方式分为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
单校划片是将一所初中和多所小学,规划成初中招生学区片。实行“单校划片”的初中,采取对口直升的方式招生,也就是小学毕业生以校为单位,全部升入对口的初中学校。
多校划片是将多所初中和多所小学,规划成初中招生学区片。市内六区全部使用多校划片的方式。实行“多校划片”的初中,采取学生填报志愿和随机派位相结合的方式招生。小学毕业生可以在学区片内选择1—2所初中学校,对报名人数少于招生人数的初中,学生直接入学。当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的时候,采取随机派位的方式确定学生入学。
二是民办初中实行网上报名、面谈录取等招生办法。即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兼顾面谈表现进行招生,一律不得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学生。
三是居住证持有人随迁子女上初中,要按照我市《居住证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有关规定,由各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到公办初中学校入学。
研究制定中考改革方案
今天召开的2017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 王璟表示,今年还要抓紧研究制定我市中考改革实施方案。启动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切实做好居住证持有人随迁子女教育工作。
2016年9月20日,教育部当天召开新闻会,披露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具体细节。根据教育部日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要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简称中考改革)。
中考改革改什么?
这次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一个“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模式。重在改变目前高中招生将部分学科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依据的做法,克服唯分数论。
推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 以后将初中毕业和高中招生考试 “两考合一”,合并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现“一考多用”,减轻学生多次备考负担。
改变考试科目构成
语文、数学、外语为基础学科,统一作为录取计分科目。将体育也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第要求,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同时,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由试点地区确定其他纳入“录取计分科目”,防止群体性偏科。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均入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但并不要求将所有科目纳入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以免增加学生负担。
这次改革也提出,在每门课合格的前提下,也可以给学生适当的选择权,发展学生优势特长。所以,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将可以选择除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之外的其它“录取计分科目”。但是,不能只选文科类科目,也不能只选理科类科目,要文理兼顾。没有选择的科目,不仅“要学”、“要考”,还要达到“合格”。
改变考试内容
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素质。
改变成绩表达
可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重申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的要求,避免学生分分必争、过度竞争。
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明确要求试点地区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让以往处在从属、参考地位的“综合素质评价”成为主角,在高中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
评价内容上,要求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
评价重点上,强调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
评价程序上,强调要做好写实记录,将用于招生使用的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在结果使用上,实行谁使用、谁评价,由高中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定具体的使用办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破解唯分数。
改革招生录取办法 :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等竞赛类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在招生录取时作为参考。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给予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鼓励发展学生兴趣特长。
中考改革什么时候改?
由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一般由地市组织实施,要求地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具体的中考改革实施方案并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的统一要求;选择有条件的地市进一步扩大综合改革试点,制订中考改革实施意见,2017年8月底前报教育部备案。
综合改革试点从2017年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现在的初中在校生、非试点地市仍执行原来的考试招生办法不变。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一个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
基础教育
学前教育:2020年全市学前教育学位缺口将达到23万个
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大量增加,以及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学前教育资源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初步测算,到2020年,全市学前教育学位缺口将达到23万个。今年要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五年发展计划,着力加强学前教育资源建设。
一是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每新增一个教学班,市财政给予40万元的经费补助。今年,要新建改扩建、提升改造和接收配套幼儿园100所。
二是规范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大清查、大整治工作,7月份要完成整改任务。对在城区接收或利用小区配套幼儿园用房,开办教育行政部门所属幼儿园或者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根据办园规模,市财政一次性给予100万-200万元的奖补资金。
三是加强农村幼儿园标准化建设:采取“一园一案”的措施,对偏远农村幼儿园进行重点帮扶。全面落实174所乡镇幼儿园的机构编制、师资、经费等。
四是扶持规范民办园发展: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落实民办幼儿园用电、用水、用气优惠政策。对年检考核评为优秀的民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给予专项奖励,
五是加强学前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幼儿教师补充机制,采取多种形式补足配齐幼儿教师。实施学前师资培训项目。建立公办园灵活用人机制,依法保障非在编教师工资福利待遇。
六是提升保教质量:制定实施幼儿园办园标准、安全管理标准,出台保教质量规范,制定幼小衔接指导意见,探索学前教育质量指导责任区制度,坚决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义务教育:2020年全市学前教育学位缺口将达到23万个
一是扎实推进第三轮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今年要力争200所学校通过达标验收。
二是要加大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力度。去年,全市中小学交流教师达到2900余人,其中骨干教师达到1400余人。今年,要进一步扩大交流规模,特别是提高骨干教师交流比例。
三是继续推进学区化办学,今年,要制定实施学区化办学指导意见,深化学区化办学改革试点,在学区内统筹教学管理、教师研训、学生活动、课堂教学、质量考核。
四是要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委托管理,充分发挥名校的辐射带动作用,让名校的优势和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落地生根。
五是用好“三通两平台”。继续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不断充实教育教学资源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
高中教育:2017年新高一要进行课程改革
从今年秋季入学的新高一开始,将实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与之相适应,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抓紧完善和出台高中课程设置、选课走班、学生发展、学校课程开发指导意见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确保高中课程改革稳步实施。
二是推出一批高中学科特色课程建设项目基地学校,进一步优化必修课程,发展选修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和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选择。
三是学习借鉴上海、浙江首批高考改革试点省市的高中课改经验,引导学校统筹课程开设和教学安排,防止出现“强制分类”、抢赶进度、组织“考试会战”等偏离高考改革方向的现象。
四是抓紧编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手册,建设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管理平台,为高考改革夯实基础。
五是对第二批12所特色高中进行评估验收,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的“品牌高中”。
教材改革:今年制定教材建设实施意见
去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第一次明确了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必须严格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其他国家课程教材必须在国家教材目录中选用。高校必须统一使用国家统编的思政课教材,统一使用“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学科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优先在国家公布的目录中选用。
按照国家部署要求,今年,要制定我市教材建设实施意见,成立市、区两级教材委员会,严格选用国家统编教材,严格管理引进教材,对区本、校本教材加强统筹指导和政治把关,坚决防止教材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化。
高等教育
支持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力争1-2所市属本科高校进入一流学科国家层面重点建设高校行列;支持8所市属高校(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所共建学校(民航大学和河北工业大学)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
力争进入全国百强或达到国内同类院校水平;遴选50个左右实力较强的优势学科进行重点建设,力争30个左右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重点建设50个左右与我市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紧密对接、服务能力强的特色学科(群);建设一流现代职教体系,主要是支持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应用技术大学。
从我市18所高职示范校、骨干校和市级示范校中,遴选12所高职院校进行重点建设,力争达到一流水平。
同时,整合全市高职教育资源,重点建设与我市十大重点产业群对接紧密的30个优质专业群。
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是要落实好京津冀教育合作协议,我市与教育部、北京市、河北省签署了10余项教育合作交流协议,今年,要力争取得实质性的重大突破,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二是加快推进国家大学创新园区建设。去年,我市与教育部签署了《共建国家大学创新园区(天津)合作备忘录》,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是加快推进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分校建设,今年,要制定发展规划,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师资培训,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确保2018年建成招生。
今天,教育部召开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会议,90所试点高校主管招生工作的领导同志齐聚北京。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总结交流试点工作经验,研讨改进试点工作举措,进一步做好试点高校招生及改革各项工作。这是一次总结交流、相互借鉴的会议,也是一次部署工作、推进试点的会议。刚才,上海纽约大学负责同志介绍了选拔优秀学生的做法,9所试点高校负责同志就落实《指导意见》情况作了大会交流,发言都很好,听了之后很受启发。今天下午,与会代表还要围绕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分组讨论,研究继续完善改革试点的具体思路和举措。下面,我主要就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谈三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增强做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进入新世纪,为了改革完善高考制度、落实高校招生自、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教育部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规划设计,于2003年在22所高校首批启动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当年招收不足2000人。10年间,试点高校数量和招生规模稳步增加,教育部多次发出文件予以指导规范。截至2012年,试点高校达到90所,通过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累计公示自主选拔录取资格考生19.8万人,实际录取了10.7万人。
10年来,试点工作整体有序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概括起来,一是初步探索确立了不唯高考分数的高校选才观念和标准,尝试用开放、多元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对社会人才观的转变发挥了积极引领作用;二是既讲自主又讲自律,做到条件明确、程序规范、办法公开、结果公示,推进“阳光工程”,探索了实现高校招生自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三是激发了广大教师选材育人的热情,选拔培养了一批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四是在坚持统一高考录取的基础上,开辟形成了“自主录取”的新路子,既维护了现行制度的合理性,又较好弥补了高考制度的某些不足,得到了有关各方的广泛认同。2007年、2011年教育部委托有关专家,就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两次大样本追踪、对比调查,结果显示自主选拔录取学生进入高校后在学业、科研、创新、组织管理等方面能力明显突出。试点高校的同志们以认真负责、勇于创新的精神,与有关中学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密切配合,对这项工作付出了巨大努力。在此,我代表教育部,向为改革试点辛勤工作的各高校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与10年前不同,当前,继续推动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正面临着新的形势。我国已经成为在学规模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但是,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目标与拔尖创新人才不足的矛盾凸显;人民群众对“有学上、上好学”的渴求与高教资源特别是优质高教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凸显;人民群众对高校招生公平公正的诉求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和制度不完善的矛盾凸显。这种形势对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在选优和兼顾公平上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目前,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高校试点工作定位出现偏差,热衷于争抢部分中学的学习尖子即所谓“掐尖”,未能充分体现高校学科专业特点和通过综合评价选拔人才的要求;二是部分试点高校在自主选拔初试中组织较大规模的笔试,学生备考负担加重,社会上对自主选拔成为“小高考”的议论很多,认为这样下去,就背离了改革试点初衷,也可能引发考试安全问题;三是信息公开、监督力度,考核选拔科学性、规范化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去年以来,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进一步完善和严格高校自主选拔办法,加强引导,确保公正、公平、公开。教育部袁贵仁部长亲自部署,对深化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明确了肯定成绩、坚持方向、正视问题、提出措施的基本工作原则。教育部会同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反复听取高校、中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等方面及专家的意见,并对各方面意见和建议逐条研究,认真吸纳。教育部党组召开专题会议讨论通过并正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这份文件是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10年探索的总结和提升,是进一步深化改革试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今后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指明了方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文件的全面贯彻落实。
二、深入学习领会,准确把握和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主要精神和基本要求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切实解决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这些部署对高校招生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高考制度必须坚持,高考改革势在必行。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是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落实《指导意见》,首先要把握深化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要求,即“明晰试点定位、立足选拔质量、鼓励探索创新、加强规范指导”。这四句话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明晰试点定位”,就是要坚持改革试点基本立意和目标,着力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立足选拔质量”,就是要加强高校招生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提高所选人才质量和选拔工作质量;“鼓励探索创新”,就是要鼓励支持试点高校和各地教育部门、中学等协同配合,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完善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办法;“加强规范指导”,就是要尊重和落实高校招生主体地位和自,做到权力责任相统一、权利义务相统一,程序规范透明,加强信息公开,确保公平公正。
在把握总体要求的同时,贯彻落实《指导意见》,我认为还要重点把握好如下五个方面:
一是明确试点招生对象。自主选拔录取主要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对于没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不足、仅是学业突出的学生,不再作为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生源主体,这部分学生可以通过高考录取体系择优录取。目前我国高校招生正在建立多元录取体系,在统一高考录取之外,还有定向录取、保送录取等多种方式,考生有不同的升学渠道。自主选拔录取只是多元录取的一种方式,针对的主要是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大多数学生仍是通过高考统一录取,不应受自主选拔录取等特殊方式的影响。
二是完善高校人才选拔综合评价体系。试点高校要积极探索建立创新人才选拔标准,完善高考、试点高校考核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相结合的高校人才选拔综合评价体系。要充分发挥学科专家的作用,不断探索完善科学、有效、规范的口试、现场演示、实验验证、上课互动等多种面试考核方式。特别是在改革完善面试考核方式、实行综合评价上,我们要动真格、想办法、真改革。刚才发言的高校,如北京大学举办部分学科夏令营,清华大学提出“因材施招”,南开大学突出“公能”素质教育,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根据学校理工类、冶金类、生化类等特色确定招生专业,采取知名学者综合面试、增加实验设计操作环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建“教授选才”模式,四川大学探索“双特生”选培体系,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作为试点学院综合评价招收“三突出人才”等,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富有创新意义的积极探索,值得提倡和学习。
三是实施工作中要准确把握有关要求。主要是“三个合理确定”:第一,合理确定专业。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方案要根据本校办学定位和学科特色安排试点招生专业,考生申请报名条件要与本校相关学科门类、领域甚至专业相适应,不能简单地开放学校所有专业,由考生不考虑自身学科特长等条件、不加区别和选择地报考。第二,合理确定规模,包括合理确定参加本校考核人数及入选考生资格人数。鉴于自主选拔录取定位和生源情况,文件明确要求自主选拔录取计划不超过年度本科计划的5%,入选考生不超过自主选拔录取计划的2倍。高校一定要转变人才选拔观念,切实选拔符合自主选拔录取定位和本校培养要求的学生,不要为了“掐尖”一味追求数量。第三,合理确定科目。学校考核是对高考的补充,因此没有必要搞类似高考的重复考试。凡是通过高考能够实现考查目的的,就没有必要通过自主考核再去做,防止变成“小高考”,增加考生考试负担。文件明确,凡能提供确有某方面特长或创新潜质证明材料的考生,试点高校应允许其直接进入学校考核面试环节,不需要参加学校笔试。试点高校确有必要组织相关学科笔试的,原则上只考一门、不超过两门,主要是考查学科特长基础。对考生专业潜质的进一步考查,可以考虑放到面试环节。很显然,不同类型学校学科特色不同,对考生学科特长基础的要求也不同,一张卷子难以反映多个学校的不同选拔要求,这种笔试方式确实需要研究和改革。
四是鼓励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总的要求自主选拔录取入选考生高考总分不低于学校所在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但对学科特长等表现特别突出的个别优秀入选考生,虽未达到试点高校对高考成绩的要求,也可由高校通过专家考核和公示等相关严格程序确认,决定是否向生源所在省提出破格投档申请,经省级招生委员会批准可以录取。我们鼓励支持试点高校和中学等方面协同配合,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不断完善自主选拔录取办法和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为选拔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更大的探索空间。
五是严格规范操作确保公平公正。按照高校招生实施“阳光工程”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自主选拔录取政策公开、入选考生资格公示力度,做好中学和班级、高校、省、教育部四级公示工作。严格选拔录取程序,完善学校考务管理办法,保证考试安全。在确保选拔质量的基础上,要向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地区和中学,以及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中学的申请考生适当倾斜,促进入学机会公平。
目前,今年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进入了面试考核和确定入选考生资格阶段。在此,我对下一步有关工作再强调四点要求:
一要严格组织面试考核,做好面试题目的命制、考试实施等工作。试点高校要尽快在改革过程中探索积累经验,学会出题、学会面试、学会评价,不断提高测试的科学性和规范化程度,充分展现专家水平和大学水平,注意发挥测试内容和形式对基础教育的正面引导作用。
二要合理确定入选考生人数,做好资格审查工作。确定入选考生是落实“三个合理确定”要求的最后环节,要按照文件规定的比例执行。对考生在学校考核环节违纪舞弊的,要依据教育部令第33号《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严肃处理。
三要实施“阳光工程”,确保试点招生公平公正。实践证明多级公示是行之有效的监督方式,要进一步加强,做得更实更细,切实发挥监督作用。高校、中学都要按规定公示名单及相关材料。对发生违规行为的试点高校、中学,视情节轻重予以相应处理,严重违规的高校将取消其试点资格。
四要尽早制订2014年本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方案和招生简章。试点学校要将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工作规范到《指导意见》的精神和要求上来,与《指导意见》有明显不一致的做法要及时予以调整。明年,对于调整不到位而引起社会强烈反应的,要按照动态调整和有进有出的管理原则,要求相关学校退出试点高校范围。
这里,我要特别指出,要积极推进试点学院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工作。17个试点学院都涵盖在90所试点高校中。试点学院重点要在“三改革、一完善”四个方面进行探索,第一位的是改革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教育部去年11月出台了《关于推进试点学院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率先探索建立在统一高考基础上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提出了一些突破性政策举措。试点学院所在高校要统筹管理,充分运用好有关政策,进一步完善试点方案,加大力度推进综合改革,为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创造经验、提供示范。
三、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统筹做好今年考试招生重点工作
试点高校作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排头兵,要切实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借这次会议的机会,我对试点高校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做好今年招生工作,提四点要求。
一是要带头合理安排招生计划,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党的十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各试点高校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要认真落实中央和教育部的要求,承担起应尽的促进教育公平的社会责任。各高校招生计划要继续向中西部生源大省、向升学矛盾突出、向一本录取率比较低的省份适当倾斜,向农村考生适当倾斜。要适度减少在属地计划安排比例,从属地调出的计划要投向中西部地区和生源大省。要继续落实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
二是要带头严格规范招生行为,确保高校招生公平。各高校要严格执行国家政策,严格自律,认真实施“阳光工程”,要特别加强对录取期间调整计划使用范围、程序和结果的管理监督,坚持集体决策,加强信息公开,确保公平公正。只有每个学校做到遵守规则、有序选才,才能创造良好的招生秩序和环境。
三是要带头积极探索、有序推进高考改革。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旨在让学生明晰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升学考试之路。同时,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高考难点热点问题,加快研究制定高考改革专项方案,积极回应社会关切。高考改革关系教育基本制度,必须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自上而下,审慎操作。涉及高校考试招生改革重大事项,要按程序履行报批手续。所有高校考试招生改革都要在坚持高考的基础上进行探索。
2015年2月,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博物馆条例》。《条例》规范了博物馆的设立、变更和终止程序,要求加强藏品尤其是文物藏品的保护和管理,禁止博物馆获得来源不明或不合法的藏品。
2016年2月24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会议强调,一要重在保护,对存在重大险情的文物及时开展抢救性保护,推进珍贵文物保护修复工程等。二要强化管理和执法,建立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建立文物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等。三要合理适度利用,将更多博物馆纳入财政支持的免费开放范围等。四要加大政策支持,鼓励民间文物合法收藏,针对彩塑壁画等保护实施一批重点科技示范工程等。五要大力培养文博、文物保护修复等人才。
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文物事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中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
振兴传统技艺 守护文化遗产
2014年12月,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四批15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15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强调戏曲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并部署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支持戏曲剧本创作和演出,改善戏曲生产条件,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发展等工作。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民族歌舞、传统体育比赛等民族民俗活动。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纲要》提出,要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格局。
推动校园教育 弘扬传统文化
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强调要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材和课堂教学,在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鼓励支持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加强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合作,将民族优秀文化列入学科专业,开展教学和研究,挖掘民族优秀文化资源,抢救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浸润学生心田。进一步办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要在高校内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宣传,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
创新文化产品 传播中国品牌
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活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部署深度挖掘我国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区域特色的发展潜力,促进生活“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鼓励创造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服务产品。
【关键词】转型;地方高师;音乐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为即将到来的全国600多所高校将进入转型发展做了政策引导。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教育部于2014年4月颁发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创新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制定符合应用技术人才成长特点的培养方案,全面推进学分制和模块化教学,为不同来源的学生制定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比率要达到100%”……高校转型发展的帷幕徐徐拉开。
一、全国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现状
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高师院校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法规建设、教材建设、教研科研、招生规模、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目前,我国实施高等音乐教育的院校大致分为专业音乐学院、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院系、和综合类大学艺术院系三类。后两类高校的音乐院系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大都沿用专业音乐学院的传统模式。随着人类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高师(尤其地方性高师)院校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对滞后,亟需与时俱进。在同一认知下,近年来国内同类院校的同仁们也都开始致力于本课题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思考和比较,也形成了一些成果。比如郭声健主编的“音乐教师360书屋”系列丛书《音乐课堂暖暖的》、《做暖心的老师》,从音乐教育的本质出发,对音乐教师、音乐内容、音乐课堂、音乐的对象、音乐的地位等,用通俗简单描述,阐释了音乐教学的应然境界,音乐教师的自觉追寻,音乐教育的非功利世俗……管建华主编的世界音乐与多元化经典译丛之《音乐教育的多元化视野》(【美】威廉.M.安德森M编,曹水清、刘业权M译)、《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美】特里斯.M.沃尔克M著,田林M译)等,把音乐与多元文化相融合,把中国音乐教育和国外音乐教育进行比较,提出音乐的多元性和世界性,同时也介绍了一些诸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外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和发展,也总结了国外学校音乐教育的一些先进成果和经验。
二、国外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国外关于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以美国、德国、日本、前苏联、匈牙利等五个国家具有代表性。如美国的《学校音乐方案:描述和标准》,在这一“方案、标准”指导下,产生了著名的《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方案》,以及“青年作曲家计划”、“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等综合音乐教育思想和理念,极大推动了全美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在德国,“学校音乐周”或“学校艺术节”是一种常态的校际音乐活动。日本是教育体制比较集中的国家,在音乐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较有成就,如著名的“铃木教学法”,在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盛行很久。前苏联和匈牙利是在世界近现代音乐史上举足轻重的国家,也是盛产音乐大师的国家。音乐教育体制和内容是对我国乃至世界音乐教育有着较大的影响力。著名的“卡巴列夫斯基音乐学派”、“柯达伊音乐学派”分别出自两个国家。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大多都设立了诸如“柯达伊音乐教育研究会”、“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研究会”等专门性音乐教育组织。
三、转型背景下地方高师音乐教育现状
在全球信息化以及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转型发展的今天,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也同样肩负使命,面临考验,同时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1.招生规模的扩大带来的问题。由于扩大招生规模,降低了专业和文化考试录取线,造成相当数量学生素质偏低。据调查,学生中有许多是在高中阶段因为学业成绩差,由于担心考不上大学,才临时学了一段声乐或器乐。2.高师音乐教育存在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不相适应的滞后现象。3.高师音乐教学体系过多沿袭、模仿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缺少自身特点。4.有些地方高师音乐专业增设音乐表演专业,存在学生素质与专业培养目标的错位、培养目标与社会音乐文化市场相脱节等现象。5.四年制学制培养与学生提前进入就业市场(大学四年级的各类应聘会)的矛盾等等。
因此,转型发展给地方高师带来了压力,也提供了改革创新的良好契机。高师音乐专业顺应转型背景下的基本规律,抓住机遇,研究探索解决本专业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难题的思路和办法,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发挥好进口(招生)――培养(教学)――出口(就业)环节中“教育教学”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