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辅导计划方案范文

心理辅导计划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辅导计划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辅导计划方案

第1篇:心理辅导计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学业拖延;团体辅导方案

工科大学生学习拖延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将以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为基础,运用团体动力学理论、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社会学习理论。根据工科大学生学习拖延的现状和原因分析进行针对性地设计。本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整个过程主要包括创始阶段、过渡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其中每个阶段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都将根据各阶段的目标和特点进行设计。

一、研究对象

从西南石油大学的学生中产生。通过宣传,公开招募、进行访谈,筛选出中高等程度拖延的学生20名,随机抽取10名参与团体辅导。

二、团体辅导的目的

1、帮助成员理解学习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行为,减少个体不良情绪。

2、检视个人学习拖延的现状和原因。

3、意识到时间的管理的重要性,学会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

4、制定可操作性的目标,提高自我效能感,减少学习拖延

三、团体辅导的内容和程序

本次团体辅导分为4个阶段,8个单元,每个单元2小时。每次1个主题,围绕主题安排具体活动。

第一单元:我们的相识

播放《相逢是首歌》音乐。首先“我是小记者”、“心情彩虹”、“心有千千结”、“交换名字”的活动使成员之间相互认识、彼此熟悉,形成初步的了解。紧接着“讨论小组名称、口号、标志”澄清团员的期待,明确团体目标。最后订立团体规范,请各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整理成自己团队的制度。将最后的制度写在黑板上,每个成员都同意之后拍手示意,形成《团体契约书》。

第二单元:时间去哪儿了

通过“棒打薄情郎”、“时间银行”、“格言俗语大比拼”、“60秒的价值”、“生命历程”认识什么是时间以及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学会珍视时间,提高珍惜时间的意识,了解自身时间的使用情况。布置家庭作业:思考学习生活中你是如何利用与分配时间的?

第三单元:我做时间主人

首先反馈上个单元的家庭作业,小组讨论与分享。接着开展“同舟共济”、“成长三部曲”、“绘出我的生活馅饼”、“时间我把握”、“我的一分钟”的活动,让成员学会合理分配时间、有效利用时间。

第四单元:你,计划了吗?

通过“计划管理”、“急救船”、“音乐欣赏”、“计划落实单”、填写“单元信息反馈表”的活动,促进成员们掌握时间管理的计划,制定适合自身的学习计划。

第五单元:我有梦想

通过“超级模仿秀”、“梦想之旅”、“互相提点”、“音乐欣赏”、“目标制定”的游戏,帮助成员认识目标的重要性,制定可行性且具体的学习目标。最后布置作业:制定一份学习计划,做出计划实施表,并付出行动。

第六单元:持之以恒

首先反馈上单元作业,考查计划的实施效果,小组间互相讨论、分享。通过“耐力大考验”、“图片启示录”、“绊脚石”的活动,进一步完善目标与计划,认识到持之以恒对完成目标与计划的重要性。

第七单元:我能行

通过“你动我也动”、“现学现卖”、“事出有因”、“我能行”、“优点大轰炸。。的游戏挖掘自身的优势,提高对时间控制的信心,从而强化自信心,在学习中减少拖延。

第八单元:微笑着说再见

第2篇:心理辅导计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宿舍人际关系;方案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2

宿舍对于大学生是第二个“家”,宿舍同学之间的心理交往状况,决定了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满意度。出现宿舍人际关系困扰问题的大学生,常常出现压抑、敏感、焦虑、自我防卫等心理问题,而宿舍关系融洽的大学生,更注重学习和成就、乐于与人交往和帮助别人,心态较为乐观。[1]大学生心理咨询实践也表明,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咨询率不断上升,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重点问题。近年来研究结果均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设计方案研究内容较为缺乏,多注重团体干预效果,对团体干预过程的研究较少。本文以高校宿舍为基本单位,以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为目标,设计一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性方案,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的依据

一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冲突的突发期。大学生人际关系冲突往往是生活琐事引起的小矛盾,小矛盾没有及时化解,往往造成后期冲突的突发性。心理咨询案例证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主要集中在军训后期和毕业前期。大学新生军训后是宿舍人际关系突发期,宿舍成员间相互了解不深,容易产生偏见,由于个性不同开始形成小团体,小团体成员之间交往密切,与宿舍其他成员的交往较少,甚至开始排斥其他宿舍成员,加剧了宿舍人际关系冲突。[2]毕业前期也是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的突发期,就业压力造成宿舍成员情绪焦虑,长期积压的人际关系困扰容易爆发,造成宿舍人际关系紧张。针对这种人际关系的突发期,每年度可组织两次宿舍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分别于10月份“新生适应活动月”和5月份“5.25心理健康活动月”中开展。

二是,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多样性。每个年级的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呈现出不同特点,大一新生主要是生活习惯的磨合,大二学生主要是人际竞争的冲突,大三学生主要是因为价值观不同引起的冲突,大四学生主要是人际关系冲突积压而造成的综合问题。不同性别的宿舍人际关系问题也不同,女生多为生活琐事产生人际关系困扰,男生多为人格差异引起的事件而产生人际冲突,女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隐蔽性和潜伏期较长,男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直接性和爆发性较强。家庭贫困生、患有生理疾病的学生、非正常家庭大学生等特殊群体对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较低,对待人际关系问题敏感多疑,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较弱。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群体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制定的团体辅导方案也有所不同。

三是,大学生宿舍人际关冲突系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生活习惯不同和性格不合是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随着我国贫富差距的加大,消费观是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要靠打工、勤工俭学来维持学习和生活,生活节俭。而家庭富裕的学生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较高,往往形成高消费观,这容易引起贫困生在宿舍里感到自卑,自尊心受到伤害,因而产生人际关系冲突。宿舍同学之间存在着诸多人际竞争问题,如:竞选班干、系干、申请入党、奖学金、助学金、申请勤工助学岗位、保送研究生名额、考试竞争等,人际竞争问题加剧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矛盾冲突。针对宿舍人际关系冲突影响因素的不同,在方案设计前期做好充分的调查,在实施过程中也要仔细观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

团体心理辅导以拓展训练、热身游戏、心理剧、绘画、脑力激荡、电影疗法、叙事疗法、分享体验等活动为主,通过一系列活动来增强成员的内在的经验感悟,以改变自我认知偏差和外在行为,释放心理焦虑和压力,促进团体协作。本方案根据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突发期,在军训以后和毕业前期,分别以“相亲相爱一家人”和“舍不得别离”为主题开展活动。通过海报宣传,以宿舍为单位自愿报名,心理委员推荐,辅导员推荐三种方式参加。其主要目的是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困扰,帮助宿舍成员探索人际关系的现状,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和解决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纠正自身认知偏差,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该团体活动共进行4次,每周1次,每次团体活动时间为90分钟,具体时间为每周四下午4:00―5:30。活动场地为学院体育场,根据招募情况选择5到10个宿舍,团体领导者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指导教师和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担任,根据方案设计内容培训辅导员和心理协会成员担任团体的观察员和组织协调员。

三、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加强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前期调查和后期评估。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前期,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可采用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心理测评法来调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来确定团体心理活动的主题。针对活动效果的评估,可采用书面和口头的心得体会,团体成员自评表,心理测评等方法进行评估,及时从辅导活动中取得经验。

第二,加强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针对性。针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的突发期,年级不同,性别不同,群体不同,影响因素不同,设计不同的团体辅导活动方案。大学生宿舍关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同,针对个人习惯问题,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针对品格问题,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针对不同性格问题,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针对价值观不同,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针对人际竞争问题,加强学校管理的公平性。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可以融合不同的教育内容,才能增加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多方位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加强团体辅导活动过程中的精神对话。团体辅导活动对团体领导者的要求较高,团体领导者的人格、专业训练、技术方法、伦理道德等方面都需要具有严格的资质。通过精神对话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分享,在分享中反思,在反思中构建,避免团体辅导活动流于形式,异化为各种游戏活动。高质量的精神对话是建立和谐关怀的气氛的必要条件,各个单元活动的开展和深入,都需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精神对话,而不是机械性按照预定计划和步骤来实施的训练活动。[3]

第四,加强学生在辅导活动后的反思和调试。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团体辅导活动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高校教育者还要从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多从自身存在的问题入手,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对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反思能力,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积极和同学沟通交流,对别人多理解和包容,多欣赏别人的优点,真诚的对待他人。

参考文献:

[1]金盛华.今中国人人际关系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社会心理医学研究[J].心理学探新,1999(03):47-52.

[2]李会,曹立中.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探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18(01):31.

[3]裴利华.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08):528.

第3篇:心理辅导计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 心理团体 团体发展 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01-02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

由团体动力来看,心理团体是由一定数量的成员组成,全体成员具备较好的团体意识, 有能力在相同的方式下运作,彼此互动相互影响,去达成共同的心理建设目标。也就是说,心理团体是有组织、有次序、彼此相互依存、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朝向同一目标、并持续进行情感和心理互动的两人或以上的结合体。心理团体包含领导者和普通的团体成员,团体的规模应该适当.控制,成员的数量一般控制在10人左右。

根据上述定义,团体心理辅导就是,在两人或以上的结合体中,有组织、有次序、彼此相互依存、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朝向同一目标、并持续的团体互动行为。

二、完整心理团体发展的不同阶段

根据团体发展理论,心理团体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三个大的阶段,包括:团体开始前阶段、团体发展中阶段、团体结束后阶段。团体发展中阶段又包含五个小的阶段:团体的初始、转换阶段、凝聚与和谐阶段、工作生产阶段、巩固结束阶段。以下主要介绍团体发展中的五个小的阶段的特征及主要任务。

(一)团体的初始――定向与破冰阶段

在团体开始之初,作为团体的领导者应该向团体成员明确团体发展方向,引导开启团体的“破冰之旅”。在这个阶段成员之间需要彼此认识,确保所有的团体成员参与到团体的互动作用中,以避免有人会感到被排斥。要澄清团体目标,建立团体规范,作为领导者应该适时表达团体预期和希望。创造安全、信任的关系,从而帮助团体成员坦露他们对团体中所发生的内容的想法和感受,开诚布公地解决团体成员们的担忧和问题。

(二)转换阶段――冲突或者抗拒处理阶段

转换阶段领导者和成员之间,以及成员和成员之间都可能存在冲突,部分成员甚至出现抗拒心理。领导者在这个阶段应该以同理心主动接纳成员的负向情绪,同时要引导成员意识到自己或者他人负向情绪的存在并学习接纳,同时还应该鼓励成员直面并认识自己的焦虑,帮助成员面对自己的防卫,并将之转化为建设。此外,这个阶段团体成员还可能出现挑战行为,作为领导者应该直接而坦承面对,并积极处理成员的挑战行为。

(三)凝聚与和谐阶段――以团队精神的发展为主要标志的阶段

团体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凝聚与和谐,这个阶段对于团队精神的形成至关重要。领导者通过鼓励成员彼此尊重与关怀,鼓励成员之间互相帮助等方式,提升团队精神,为接下来的工作和生产阶段打下良好基础。

(四)工作生产阶段――以成员之间的完全接纳为主要特征的阶段

团体的工作和生产是以成员之间的完全接纳为前提,这与之前三个阶段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完全接纳的接触上,领导者应该协助成员从团体经验中认知重建,帮助成员把领悟化为行动,鼓励团体成员尝试新行为,倡导成员互相帮助。

(五)巩固结束阶段――所有成员需要面对分离的阶段

巩固结束阶段也是团体发展的最后阶段,成员在这个阶段需要面对分离。领导者应该主动处理离别的情绪,在帮助成员整理学习成果的同时,应该协助成员做好预备,去适应外界实际的情境。如果存在未完成的工作,应该及时处理,查漏补缺。在这个阶段,团体的领导者可以采取回顾与祝福、继续提供学习或更进一步服务的资源等方式巩固学习成果。

三、团体发展理论在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工作中的运用

成熟的心理团体必须经历上述三大阶段,只有在成熟的团体中,效果才能更好的实现。然而完整的心理团体发展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使得团体心理辅导达到预期效果,则要按照团体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团体心理辅导正式开始以前,合理安排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并针对每个阶段的问题,结合实际灵活调整,并运用相应的方法、手段来支持和辅助化解。

(一)团体发展理论给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带来的启示

首先是由于高校团体心理辅导所面对的主题五花八门,每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所面临的群体也完全不同,每个群体中的个体情况更是不尽相同,因此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可能会经历相对较长的过程,有的团辅方案甚至长达一年以上。其次,高校团体心理辅导需要有详细的策划,策划要在遵循团体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制定,根据主题和对象的差异确定有针对性的、较为完备的方案。甚至需要对诸多细节进行提前的考量,包括团体心理辅导的次数、每个阶段的次数、每次的时间间隔等,同时结合实际进行不断调整,不能完全照搬。再次是要设定明确的目标,一方面是要有总的目标,另一方面还要将总体目标划分到每个阶段甚至每次团体心理辅导中去执行和实现。目标也可以随着团体进程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而有所调整。

(二)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在团体发展各个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处置

1.团体形成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处置

在团体形成前领导者遇到的常见问题可能包括:有被迫参与一个团体;没有获得关于该团体性质的充分讯息;处于消极被动之中,对他们想要或希望从这团体中所得到的东西没有任何的想法。领导者针对在团体辅导开始前出现的常见问题,可以采取如下处置方式如:建立一份明确的书面计划,以建构一个团体;向有关的权威人士提交这份计划书;公告这一团体,以便向未来的团体参与者提供较多的资料;进行团体前会谈,以完成筛选和适应准备的工作;遴选并会晤协同领导者;安排一次预备性团体活动以便相互熟悉,说明团体的基本规则等。

2.团体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处置

团体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主题转换太快;主题不是成员的兴趣或需要;焦点只集中在其中的一两位成员;把焦点停在对团体进度落后者身上;领导者不足或过分的主导等。针对上述可能存在的问题,领导者应该进行三个方面的思考。第一,包括总的主题是什么,每个阶段的主题是什么,主题背后蕴含什么样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困难预案以及应采取的必要方法等。第二是如何处理与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包括如何认识团体成员个体差异,如何公平的对待不同特质的团体成员,如何调动部分团体成员的积极性,如何利用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助与互动来寻求问题的解决等。第三个方面如何加强自身的领导力和使用自己的影响力,包括如何培养和拓展自身在心理团体中的领导力,如何适度的、适时的运用自身的影响力等。

3.团体辅导结束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处置

团体心理辅导的结束只是团体发展的结束,但并不意味着个人心理成长的结束,团体成员可以通过寻找自我增强的方法,以寻求继续发展。这个阶段利用好了,可以巩固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果,促进个人发展。因此帮助团体成员克服这个阶段的主要问题,有助于个体心理的继续成长和心理问题的解决。这个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无法运用所学于生活中,而感到沮丧并贬低团体的价值;对自己维系新行为有困难;或者不去主动运用在团体中所学习的新技巧等。

作为团体领导者,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阶段性的提供个别晤谈;进行追踪观察活动或个别晤谈,以评价团体的影响活动;以及为团体成员提供进一步的资源和帮助等。

参考文献:

[1]蒋静.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积极心理学视角[J].上海教育科研,2013,(12):72-73.

第4篇:心理辅导计划方案范文

传统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知识的灌输性,教师在备课时预设好教学环节:比如设定教学目标,将授课的知识点即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引导学生重点解答,若学生无法正确会到,老师则通过引导将设置好的问题答案呈现在学生眼前。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本书的权威和绝对性,教学效果通过预设环节来完成,是一种强调师本位,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的关键,使教学过程变成了灌输知识的过程。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按授课计划完成认识性的教学任务,是心里健康课堂教学的中心”。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授课教师是主动的,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教师在教学中倾向自身的主导地位,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个别老师甚至在课堂上搞起一言堂,用单一的语言讲述来实现知识的传授,束缚的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学生在互联网时代下已经不能满足教师的这种灌输是授课方式。有学者在探索性的研究“新基础教育”时曾提出:一个课堂教学的真实过程就是营造一个师与生、以及多种教学因素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推进的,并且是在新的状态不断生成的选择过程中推进的,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设计

团体心理辅导,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协助与服务来助人自助,它是一个教育过程,具备教育活动的性质,其目的是以是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而心理健康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民族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从中不难发现,团辅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两者的目标都具有相似性,可以把两者的理念相互融合,进一步拓展、创新。因此,笔者根据团辅理论,借鉴专业的技术,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特点,尝试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

2.1根据授课内容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根据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高职学生成才与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的策略与训练、高职大学生情绪的调节、高职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调适、高职学生挫折心理的调控、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因此,要推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必须设计针对以上教学内容的活动主题,使教学内容变得既生动有趣又便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如教授“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这一情景时,可以设计“我是谁”的团辅活动,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同事进行了自我剖析。

2.2根据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方案设计实施办法

在一个情景的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团辅活动的设计可以单一,也可以采用多重形式和方法,只要能够密切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即可,不要本末倒置。如过游戏环节设计时间过长,虽然学生互动性高,课堂也会很活跃,但是这样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就不能进行充分的分享和讨论,后期的理论分析阶段学生也就很难进入,教学效果不好。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具体操作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下面以情绪与调节单元为例,阐述笔者在课程教学中所实施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教学内容:高职大学生情绪调节教学目标:使学生认知情绪,识别自我情绪的多样性,通过情绪轮稳定性测试尝试管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1)探究自我的负面情绪:让学生雨大家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的负面情绪,要求描绘得尽量具体。请其他同学相互讨论,帮助分析出引发这种负面情绪的行为或心理的原因。

(2)收集情绪形容词汇:将学生分成六人一组,要求每组在五分钟内尽可能多的在一张卡纸上写出表现基本情绪的词语,写好后让其中一组学生和大家分享其想到的词汇,其他组别分别进行补充。

(3)讨论放松情绪的方法:通过组织学生互相分享自己有效调节情绪的心得体会,找出共性的内容,组织起来,变成通俗易懂的放松情绪的方法。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应用

第5篇:心理辅导计划方案范文

(一)班级心理辅导受众面广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可以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但在解决大学生实际心理问题方面效果不甚理想。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帮助的主要是那些存在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相对而言受众面较窄。团体心理辅导虽能利用团体动力在短期内产生较好的干预效果,但一般是6~12人,规模比较小,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进行心理辅导,可以就班级多数同学在某阶段遇到的问题为主题开展活动,既能有效解决问题,又能更好地发挥团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扩大受众面。

(二)班级心理辅导能够充分利用班级的团体资源

班级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积极的班级规范和舆论导向、融洽的班级心理气氛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全班学生一起参加的班级心理辅导有利于促进有凝聚力的成熟班级团体的形成,更好地发挥班级团体的作用。一方面,良好的班级氛围和人际关系能够直接改善大学生的支持系统,使其在遇到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可以得到班级内更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通过班级心理辅导,可以在班级内形成民主、安全的班级环境。在温暖、接纳的班级团体中,大学生可以大胆尝试用新观念认识问题,用新的行为方式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班级心理辅导的效果易于巩固和迁移

一般说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结束后,需要当事人自己理解内容、自我成长。而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团体是招募的,通常在辅导结束后就自行解散了。所以,这几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效果都不易巩固。而自然存在的班级不会因心理辅导结束而消失,学生能够继续在原来团体里实践新学会的良好行为,并且进一步交流新实践的心得体会,有利于辅导效果的长期巩固。而且,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辅导,班级不仅是辅导的团体,同时也是以后应用新技能的主要团体,学习的结果更容易迁移到日常与同学的互动中。

二、班级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设想

(一)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目标

作为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核心要素和评价辅导效果的依据,辅导目标是对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结果的设想,辅导的内容与活动方式都应围绕目标来确定。班级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不同的层次与要求,包括最终目标、一般目标和单元目标。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发挥潜能并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一般目标是指任何主题目标的班级心理辅导都需要包含的目标,主要包括帮助班级成员悦纳自己,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班级成员的归属感,增强他们的自立意识,提高独立解决问题和作出决定的能力,帮助他们澄清并修正个人价值观等;单元目标即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几个相关的具体活动完成有关辅导内容,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从而实现预期的设想。在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目标时,首先,要根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及成长中常见的问题和困惑确定年度目标,据此再确定各学期的每个单元目标;其次,可以让学生参与目标的确定,通过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制定的目标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内容与方法的设计

就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内容而言,应依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各年级学生常见的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从总体上看,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一般包括适应性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恋爱心理辅导、职业心理辅导等方面。适应性辅导的主要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从入校开始,必须在陌生的环境下独立生活和学习,为帮助学生尽快地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可有针对性地从人际关系、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耐挫能力等方面开展班级心理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是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乐观积极的心境,学会良好的情绪控制,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随着大学生恋爱现象的普及,恋爱心理辅导势在必行。通过适当的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恋爱与友谊,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习的关系,理智对待性问题,学会将恋爱关系规范在法律、道德、伦理等范畴内。职业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提升职业发展潜力并顺利就业。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未来将从事职业的特点及社会对从业者的要求,端正求职观念和态度,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职业能力和兴趣等,努力达到从业者资格的要求;其次,要尽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教给学生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各种心理技能,帮助他们在求职时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提高就业率。大学班级心理辅导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常用的有游戏辅导、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讨论、价值澄清、心理剧、纸笔练习、幻想练习和音乐表达等形式。

(三)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评价

评价是大学班级心理辅导必不可少的环节。受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自身复杂性的影响,应对辅导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辅导过程、辅导效果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综合性评价,既要考察辅导目标是否达成,又要评价辅导过程是否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通过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成长,激励辅导者改进活动方案,并促进辅导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三、实施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建议

(一)加强对辅导者的培训

目前,大学班级心理辅导一般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各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其中后两类教师是班级心理辅导的主要组织者和辅导者,但班主任和辅导员一般由各个院系的专业教师担任,他们往往缺乏相关心理学知识及辅导技能。要保证班级心理辅导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规范要求进行,而不是混同于一般的主题班会活动,需要对辅导者进行培训,只有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辅导者才能保证辅导活动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培训时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使辅导者了解团体辅导的基本原理,掌握班级心理辅导的作用和适用范围,能够独立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另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技能的训练,要求他们掌握常用的技能技巧,如倾听、复述、提问、具体化、自我表露、引导、共情、支持、保护和总结等,并能够灵活运用,特别要注意,这些技能要在实际应用中反复训练并接受培训者指导后才能真正掌握,保证辅导者能够独立实施班级心理辅导。

(二)注重活动后的交流和总结

虽然班级心理辅导多数采用结构化的活动方式,但班级心理辅导不是只由活动组成的,更不能把班级心理辅导等同于召集学生做游戏。因此,活动后的分享和总结是班级心理辅导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该环节中要让学生学会了解和概括自己在活动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学会合理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同时,也要努力培养学生移情能力,促进他们认识并体会其他同学的情绪情感,学会聆听和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和态度,通过相互交流,引导学生获得更客观的自我认识,最终通过对话和协商帮助学生对要解决的问题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掌握更多可行的解决办法。为确保该环节目标的实现,辅导者要创造和谐、平等的辅导气氛,引导和支持学生积极发表意见,主动与他人沟通。如果学生的发言出现明显错误或比较偏激,辅导者不能直接否定学生,而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该问题进行讨论来澄清错误认识。

(三)将班级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在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中,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退缩、敷衍或自我封闭等各种消极情况。其中大部分学生可能是因为没有做好开放与成长的准备或没有心理成长的意识,辅导者要通过持续地接纳、支持,充分热身,从而使其感染情绪,融入集体,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发展。还有个别学生有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班级心理辅导是团体活动,这些学生出于害怕泄露隐私等原因,自我暴露不深刻,辅导者要善于发现并引导或鼓励其进行个别心理咨询,使班级辅导与个别辅导互为补充,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第6篇:心理辅导计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 台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借鉴 启示

台湾地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1954年开展以来,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并且随着台湾教育行政当局明令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该项工作已步入正规化,形成了教学、训导、辅导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台湾教育界认为心理辅导是一种助人的历程和方法,是由辅导教师根据某种信念,提供某些经验,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发展自己。在教育体系中,它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情操,是一种行动,是基于对人类的基本关怀,其目的是协助学生以自我了解为起点,完成自我实现。

通过了解台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从中找到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与可借鉴的方法,无疑对于推动我们的工作开展是十分有益的。

一、台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普遍化与制度化。

台湾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快速发展,有赖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妥善引导,促使高校心理辅导的普遍化。台湾教育行政当局要求专科以上的学校都必须以自身规模在“心理卫生中心”与“学生辅导中心”这两种形式中选其一,设置相应的机构。从1980年起,公立大专院校的学生辅导中心列入正式编制。1982年又分别在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台湾教育学院、高雄师范学院成立了几个“辅导咨询中心”,分片负责台湾北、中、南三区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咨询任务,以提高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成效。

同时,台湾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妥善引导,还使得已经开展的心理辅导工作走向制度化、正规化。台湾教育行政当局通过制订有关的法令文件、将心理辅导明确列入课程、划拨专项经费、保证学校心理辅导人员的编制等,对心理辅导工作作出了有力的推动。

2.三级预防,全员参与。

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颁布了《建构教学、训导、辅导三合一的辅导体制方案》,其目的在于引进心理辅导工作的初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观念。初级预防是一般辅导,是针对一般学生及适应困难学生进行的,二级预防是较为专业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是针对处于偏差行为边缘的学生而进行的,三级预防是专业心理矫治咨询及身心复建,是针对偏差行为及严重适应困难学生而进行的。该观念不仅充分体现出发展重于预防、预防重于治疗的教育理念,而且充分体现了心理辅导的目的在于“助人自助”的理念,即心理辅导是协助个人自立、自助,而并非代替学生解决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不是“送鱼”,而是授人以渔;不是拯溺,而是教人如何游泳;不是救人,而是教人如何自救。同时,也激励了一般教师全面参与辅导学生的工作。

3.投入充足,配备齐全。

台湾地区投入了近86亿台币来推行《辅导工作六年计划》,目的在于“结合家庭、学校、社会及国内资源,建立全面辅导体制,统整规划辅导工作发展,以减少青少年问题行为,培养国民正确人生观,促进身心健康,增益社会祥和”。

台湾各高校都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资金投入充足,硬件设施完备,咨询辅导中心规模大、设备全、藏书多。

另外,在心理辅导的师资力量的建设方面,台湾高校的把关也相对较严格。在聘请辅导教师时会考虑下列因素:首先,教育程度方面,任何辅导人员都必须具备学士学位,以具有硕士学位为佳;其次,工作经验方面,在从事辅导工作之前,最少有两年的教学经验,最好还具有一年以上的教学外的工作经验,如社会工作、行政工作、公众服务等经验,另外还需要有3―6个月的处理辅导业务的实际经验与实习;最后,专业技能方面:从事辅导所需的专门技能包括咨询、调查、问卷、测验、个案研究、心理治疗、资料收集、联络服务等技能,并具备教育心理学、社会学、职业教育与辅导的技能等专门训练。台湾地区培养正规、专门的心理辅导工作人才的基地是台湾师范大学与彰化师范大学,并为新任的辅导教师提供研讨进修的机会。

二、对内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启示

对比台湾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在预防、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与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阶段尚存在的不足,借鉴台湾的先进经验,内地高校还应着重就以下几方面的不足加强改进。

1.硬件建设不足,应加大投入,完善心理辅导机构设置。

目前,内地高校心理辅导机构建立的比例明显不够,硬件设施仍存在不足;心理辅导人员较紧缺,且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由于身兼行政、教学等多项任务,对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有很大的冲击和干扰。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大投入,划拨专款支持基础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在现有基础上,根据辅导的需要完善心理咨询中心的各项设施。例如,根据辅导对象的不同,分别建设个别辅导室和团体辅导室;根据辅导方式的不同,可建设访谈室、宣泄室、沙盘推演室等;根据功能的不同,开辟心理治疗室、心理测评室、心理阅览室等活动场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配置必要的办公设施和计算机等软件和设备;出台兼职教师各类活动课时给付标准并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划拨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机构的正常运转、心理健康普查和组织专题辅导、讲座、报告及人员培训等。

在辅导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可参考台湾学校的经验,根据学校自身的规模设立1个心理咨询中心,由数名热心于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师、校医、政教人员组成,其中应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教师,负责学校经常性的辅导工作;另设1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由校长兼主任委员,负责全校心理辅导活动的规划、发动与互相配合。同时还要确定专职人员的定编指标,并协同人事等部门明确专业人员的职称评定系列;兼职人员要明确工作量计算方法,落实必要的待遇。

2.师资力量较薄弱,应强化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内地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较薄弱,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数量太少,师生比平均达1∶10986,远远不能满足我国日益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要解决这一矛盾,各高校就应该保证足够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

另外,对于在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培养和进修也较为缺乏。当务之急,我们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为了提高专兼职教师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业道德及必备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我国也积极采取了许多措施,例如,教育部社政司在天津师范大学设立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各省也设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工作。但根据被培训者反映,普遍存在下列问题:培训内容过于注重理论讲授,缺乏必要的操作技能训练;缺乏实习督导;案例分析少;培训时间短,很少有时间让学习者自己去体验或彼此分享、督导,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要改变这种现状,建议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成功经验,首先,在专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上严格把关,采取积极措施,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从事专职的心理辅导工作;其次,把在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安排心理辅导教师进修心理学课程,系统地学习心理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最后,依托条件较成熟的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成立学校心理辅导咨询中心,定期对临近地区高校的心理辅导工作给予及时、集中、具体的指导、咨询与监督,以加强促进心理辅导教师的个人成长,提高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心理辅导的质量。

3.课程设置欠规范,应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从课程建设来看,目前内地高校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欠缺规范,这种现状难以保证通过心理素质教育进课堂而达到增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通过心理素质教育进课堂,高校心理辅导在一定的普及面上正常地开展起来。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要培训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和编写心理辅导教材。可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三个方面的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专业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台湾学者提出的制订心理辅导计划与实施方案的“问题――方式――策略模式”,编制课程的单元活动设计,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紧贴学生的实际生活,大胆探索,努力创新教学方式与途径,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吸引力与活力。

4.资源未能整合共享,应建立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目前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校内外资源仍不能很好地整合共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与学校的各个部门互通信息、通力合作,借助于学校多方面的资源,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台湾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就起到了统筹规划校内资源、发动全员参与和互相配合的积极作用,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路和启示;同时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要积极寻求社会的理解、支持,加强与兄弟学校、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合作。如各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加强联系和研讨;聘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人士开设辅导讲座;开展与有心理门诊的医疗机构的合作,及时提供心理疾病的医疗干预措施等。此外,政府也应该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参与、妥善引导,通过立法等措施力求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化、普遍化,整合共享多方面的资源,以达到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全员积极参与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宗亮东.辅导学的回顾与展望.台北心理出版社,1990.

[2]王淑燕,申鲁军.高校心理辅导现状分析及对策.科技信息,2008,(6).

第7篇:心理辅导计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索

0 前言

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分析和研究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加强心理品质的提升,为成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应该如何?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十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总结出围绕高职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八项核心能力,形成“个性与共性、教学与学工、课内与课外”三融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

1.1 面对个别学生的咨询性个体心理辅导形式

个别心理辅导(咨询)是单独与咨询师面对面的交流,这种稳定的关系本身就有疗愈的作用。个别辅导(咨询)有利于解决来访者深层的问题,咨询师可以对来访者的生活史,现在的主要心理矛盾、心理结构、心理发展阶段、主要防御机制等指导今后咨询的关键点做非常系统的判断和评估。特别是刚开始进行心理咨询时,以个别咨询开始将使来访者较快地获得稳定感。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一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在校生达到了15000人。如何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校园环境,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拥有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充分发挥潜能,是学校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学校于1999年就组建了“聆灵心声”心理健康咨询组织,采取信函式的一对一的个别咨询方式。并于2004年正式组建了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现有专兼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二十名,实行心理咨询师联系院系制度,建立有班级心理委员、学院心理咨询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三级网络制度。新生入学期间,利用SCL90量表和大学生人格问卷对全体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对得分高的学生专门建立特异体质学生档案,给予重点关注并提供专门的心理支持服务。

1.2 面对全体学生的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形式

个别辅导有利于解决来访者深层的心理问题,但由于世俗的偏见和对心理咨询缺乏了解,使许多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顾虑并望而却步。一方面,心理普查的结果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困惑大量存在,一方面,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又门可罗雀,少有人问津。如此情形让心理咨询师们也很困惑,是坐在咨询中心等学生来访,还是走出去,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与学生互动心灵相通呢?面对全体学生,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形式更能发挥其教育优势。

发展性心理辅导着眼于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养成与潜能开发,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尽可能圆满地完成各自心理发展历程,妥善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开发其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由于较少提及心理问题和障碍,使广大学生更易接受。此外,团体辅导中更多地运用了体验式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2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索

基于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形式的优势,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团队以课题为依托、以校园为实验场所、以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性实验研究。

2.1 时附锥

团队成员自课题申报开始就着手前期的准备工作:组建课题小组、整理课题申报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组织教师赴北京大学分期分批进行拓展师资培训学习并取得相关资质、组织教师进行体验式学习模式理论学习和探讨、组织教师进行团体辅导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课题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后,团队成员于2009年5月正式启动研究工作,6月份开始设计拓展项目及实施方案。成立学生社团――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协会完成招募实验组成员。

2.2 心理拓展训练阶段

2009年7月召开论证会,进一步明确培养方案和计划、调整成员分工、细化教育内容;9月在医学院新生中招募实验组成员,从268名志愿者中随机分层抽样选择55名同学作为实验组学生,并确定了对照组学生。从2009年10月至2012年6月,课题组对09级实验组学生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跟踪培养。按照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进行循序渐进设计,分别围绕环境适应、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自主学习、自我认知、自我控制、情绪管理、创新实践核心能力模块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心理拓展训练并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全程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心理测量,作对比分析研究,总结实验组中出现的问题,并调整相应的培养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3 任务和项目驱动活动阶段

在设计构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在“边研究、边试验、边修改”基础上进行探索,收集效果反馈资料;为了达到“先行后知、知行结合”的目标,特制定出“任务驱动计划”和“项目驱动计划”让学生的健康积极发展――核心能力,通过活动体验与参与得以真正的提高与升华。

“任务驱动计划”是指给实验组学生设定特定的任务,不给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在指定的期限内,让学生们自行想办法解决问题与冲突,最终完成任务。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筹经费拍摄校园情景DV剧并举行全校首映礼、组织首届校园心理剧大赛、组织首届PPT达人大赛、首届阅读经典读书创意秀大赛等一系列的“任务驱动计划”,让学生在活动中综合运用前期心理拓展训练的学习成果。最终,校园情景DV剧《安放青春》在全校成功首映,首届校园心理剧大赛、首届PPT达人大赛、首届阅读经典读书创意秀大赛等都好评如潮。

“项目驱动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第三学期时由实验组学生自由选择进入不同的项目组接受不同的挑战,培养深层次的心理品质和创新精神。分别组建:助教组、创业组和科研组。助教组负责协会新成员的纳新及承担新成员部分课程的授课任务。开设“学生大讲堂”,定期面向学校全体师生作专题讲座;创业组学生自由组合,又细分为若干小组,书写创业项目立项书,进行市场调研和可行性调查,建立严格财务及分配制度,组建团队真金白银、自负盈亏进行创业项目活动,各创业小组均取得了较好的战绩;科研组也遵循自由组合和兴趣相投原则,细分若干小组,首先进行文献查新,小组进行头脑风暴法,确立研究方向。定期向指导老师汇报研究进展,开展专题调查研究活动,并撰写学术论文并公开发表。

此阶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方式――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学习方式,鼓畈⒅傅伎蒲行∽榈难生分别在《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等专业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形成了“教学与学工、课内与课外、共性与个性”三融合的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3 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推广

3.1 学生积极参与高度认同

心理拓展训练虽然都安排在学生课余时间,但学生们却有着高度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每次都提前半小时到达场地等候,分享单中有许多同学写到“期盼一周的活动终于来到了”,“望眼欲穿的团队活动终于开始了”,在轻松、活泼、自在的气氛中,学生们充分地感受着体验式学习的魅力,在“小游戏大道理”中分享着各自的心路成长历程,坚持在每天的感恩簿中记录着点点滴滴的感动。这些都让学生对心理拓展训练产生了高度的认同感和吸引力。任务、项目驱动主题活动的进一步推进,对学生践行学习内容和技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增强综合能力和素质,自信心和成就感不断提升,对活动参与度的热情也不断增加。

3.2 学生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经过三年的教育培养,实验组学生在参加了一系列的发展性团体辅导活动后,其心理测量数据显示,他们在“环境适应、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自主学习、自我认知、自我控制、情绪管理、创新实践能力”八种核心能力上均有显著提升。实验组与对照组测量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在未参加活动之前,八项核心能力差异不明显,但参加系列心理拓展活动后,实验组学生的八项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实验组在学业、科研、就业等项目上均优于对照组。

第8篇:心理辅导计划方案范文

一.领导重视,机构成立,相关文件出台

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我市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并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日常化的开展,年10,市教育局成立了以教育局田中朝副局长为主任的“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达了永教[]151号“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并颁发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及管理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方案(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员任职资格及优秀心理辅导员评比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主任任职基本条件、职责》等具体操作规定和办法,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统一部署,明确要求,切实开展

为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有关指示,推动和落实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制定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指导原则,主要内容、主要途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无目标性和错误操作。

三、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完善了管理办法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到位,责任到人,我们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一级工作机构,市教育局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指导、考核工作;二级工作机构,各学区辅导中心、市直属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学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工作;三级工作机构,各中小学成立“心理辅导室”,具体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管理中,我们做了如下规定:(1)首长负责制原(!)则。各中小学校长、各学区辅导中心主任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2)日常化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及管理工作中,使之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3)全员参与原则。学校的每一名教师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负有责任。(4)督导原则。学校必须主动、积极地争取和接受上级指导中心及专家的督导,以克服自身工作中的盲目性或可能出现的偏差,提高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科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我们把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学科教师均列为考核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将作为名校长、优秀班主任、先进教师的考核条件之一。

我们还规定了考核的内容、方式和评奖办法,使考核措施具体化。

四、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素质

为尽快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我们开展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活动,争取到2005年,有10%的教师获得省教育厅认证的心理辅导员上岗资格证书,100%的教师接受过一轮培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确定市教师进修学校为培训责任单位,负责教师的培训工作。

2.确定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继续教育或技能培训相结合,

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确定了培训方式的多元化。外出进修学习、聘请专家学者来讲学、校本培训和自学讨论已经成为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实施教育能力的主要途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日昌教授以及浙江师范大学、浙江教育学院的专家相继应邀到讲学。大批的教师到杭州、宁波、金华等地进修学习。

4.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师德教育、校长培训、教导主任培训、名师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初级教师培训、教师资格培训、教育科研培训、新课程培训以及其他培训工作之中,成为培训的主要内容。

5.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个案征集和评比为手段,内化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能力。中心成立后,我们已经搞了一次论文征集、一次个案征集活动,收到论文、个案近300篇,教师已经树立了心理健康观念并自觉运用于实践。

6.培训活动有声有色。第一期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受到了全市中小学的大力支持和教师们的热烈响应,有176名教师参加了培训。第二期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培训活动也即将展开。本学期我们将组成讲师团,开展巡回讲课活动,对全市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第9篇:心理辅导计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 政策 中小学 心理辅导室 装备

201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的通知》;2015年,《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出台。各省市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相继制定心理辅导室装备相关文件。这些文件从政策上明确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装备的重要意义,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装备建设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因此,对其装备特点进行梳理,可以把握下一步的发展走向,从而更好地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装备特点

1.发展与矫治相结合

心理辅导的对象不仅是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还应包括全体学生,要注重发展性的心理辅导教育与心理问题的矫治相结合。《指南》指出,心理辅导室的功能为“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有效的个别辅导,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天津市中小学校学生心理咨询室建设基本要求(试行)》对心理辅导室的功能界定与《指南》表述基本一致:“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及心理训练;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山西省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则用一句话概括:“既要着眼于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发展,又要加强对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危机干预和转介工作。”各个省市承袭教育部指导思想,使心理辅导室的装备既能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团体心理辅导场所,又能提供个别心理咨询,这种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适应了各种学生的需求。

2.生理与心理安全相结合

心理辅导室的装备要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避免对学生造成身心伤害。《指南》指出,心理辅导室“内部环境应温馨、整洁、舒适,以清新、淡雅、柔和的暖色调为主,合理运用色彩、灯光和装饰物,光线适中,自然光、灯光强度合理。个别辅导室要充分保障学生隐私性要求”。这就从生理和心理两个维度强调了心理辅导装备的安全性。各个省市的文件更加细化,如《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装备指导意见》规定,“宜采用3300k-5500k色温的三基色荧光灯;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宜在35%~75%;室内环境噪声应不高于50db,隔音效果应小于40db”。《上海市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心理辅导室装备指导意见(试行)》则强调,“墙面:采用淡色涂料,使室内光线柔和;照明:平均照度不低于300lx,团体心理辅导区可安装亮度可调的灯具。电源:配置适量220V电源插座;个别心理辅导区所处位置的选择应考虑到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装备配置标准》明确指出,“凡是进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器械设备,必须经过国家相关部门检测或相关心理专业机构认证。不得含有国家明令禁止的有毒材料,要符合国家相关安全和环保标准,杜绝使用危害学生心理健康安全的器械设备。”

3.柔性政策特点显著

心理辅导室装备的相关政策多以“指导意见”、“参考标准”为名下发,缺乏硬性规定,柔性特点显著,容易造成各省市中小学校在执行装备建设中偷工减料,导致心理辅导室装备流于形式,不能最大限度发挥这些装备的功用。

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装备趋势

1.装备专业化

(1)经费

《指南》规定,“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山西省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同样提出,“学校每年要给予一定经费投入,以保证心理辅导室的正常使用和师资培训需要。”心理辅导室装备专项经费投入是专业化实现的前提,为学校购置心理设备、引进专业心理人才、打造专业化心理辅导场所提供资金保障。

(2)人员

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经过专业学习和训练的人员担任[1],心理辅导室的人员装备从配备比例到任职资格条件都要达到专业水准。《指南》规定,“心理辅导室至少应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且需要心理学类本科学历和相关资格证书,再经过专业培训方可胜任心理辅导室工作。《陕西省中小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规范》建议,“省、市示范性高中、示范性初中和示范性小学至少配备1名以上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和1名以上的兼职心理教师”,普通中小学则按需设置。《山西省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提出,“千人以上学校至少配备1~2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负责心理辅导室的各项工作”,除了学历、资格证书的要求外,心理健康教师还需“取得省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合格证”。《江西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基本条件标准(试行)》则提出了配备的具体比例:“心理辅导室按照师生比为1:800配备专职或兼职教师。超过800名学生的学校,采取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配备,应配备至少1名专职教师、数名兼职教师”。《天津市中小学校学生心理咨询室建设基本要求(试行)》直接要求每所中小学每学校至少应有1~2名心理咨询教师,并且获得市教委颁发的天津市中小学心理咨询教师资格证书。

(3)设备

心理辅导室仪器设备越来越先进,除了常见的沙盘、宣泄器材、音乐放松椅、心理测评系统等,《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装备指导意见》还建议引进注意力集中仪、身心反馈训练系统。《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装备配置标准(试行)》更是突出强调引用心理专用仪器:动作稳定测试仪、皮肤电测试仪、注意力集中测试仪、速示测试仪、综合反应时仪、手指灵活性测试仪、双手调节仪、迷宫、镜画仪、叶克斯选择器、河内塔、棒框仪。《山东省中小学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解决方案》建议引进的仪器设备更加智能化: 智能心理多功能减压舱、全智能化身心反馈训练系统、智能击打宣泄放松系统、智能呐喊宣泄放松系统、智能拥抱引导仪、智能自信训练引导仪。

(4)制度

普及、巩固和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大力促进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2]。《指南》提出对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建立跟踪反馈制度”。《山西省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指出,“心理辅导室应制定各项专业制度,包括心理辅导章程、心理教师职业规范和工作守则、值班制度、心理档案管理规定等各项工作制度等”。《甘肃省中小学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标准(试行)》还要求把规章制度、工作规程、咨询程序挂在显要位置。这就从制度装备上确立了心理辅导室的工作规范,使心理辅导工作有章可循,同时又加强了对心理辅导人员的约束管理。

可见,心理辅导室装备从软件、硬件方面都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越来越符合心理学科特色,为心理辅导的开展提供科学保障。

2.装备等级化

心理辅导室装备要因地制宜展开,符合各地学生实际心理发展状况、师资水平和经济承受能力,有区别、分等级地展开心理辅导室装备工作。《指南》提出,心理辅导室基本功能区域应设置“个别辅导室、团体活动室和办公接待区等”,“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单独设置心理测量区、放松室、自主自助活动区等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区域”,每个功能区域配置又有基本配置和选配之分。各个省市政策文件与此保持一致,列出了心理辅导室装备详单,配备类型分为必配和选配,各学校根据需要合理装备。

一些省份更是将装备等级明确化,如《甘肃省中小学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标准(试行)》将心理辅导室分为A级、B级和C级三个等级;《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等级站评估指标(修订)》将心理辅导室分为一级站、二级站、三级站;《江西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基本条件标准(试行)》将心理辅导室分为简易型、标准型、示范型三种类型;《连云港市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标准》将心理辅导室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四星级四种等级。不同等级包含不同的装备标准,各学校可在实现基本装备的基础上考虑实际需求,酌情引进更高一级的装备,同时也有利于打造个性化、特色化的心理辅导室。

3.装备指标化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标准(试行)》从组织领导、条件保障、教育教学、科学发展四个维度规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特色学校应达到的标准,其中对心理辅导室装备有明确指示,各中小学以争创心理健康特色学校为契机,掀起了心理辅导室装备的热潮。各省市以此为依据,建立心理辅导装备的指标体系,按照百分等级评分,对中小学心理辅导装备进行量化打分。如《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指标体系》以四个维度设立4个一级指标,下设18个二级指标、45个三级指标,满分为100分,得分90分以上方可认定为心理健康特色学校。具体从工作机制、规章制度、教师配备、阵地建设、经费投入、心理辅导这六个指标层面规定心理辅导装备标准。《南京市学校示范心理咨询室建设及评估标准(试行)》从设施配置、组织领导、人员要求、工作职责与实绩四个指标层面对心理辅导室建设量化打分,并附加否定指标,实行一票否决,下列情况有一项未达标即视为装备不合格:心理辅导场地没有达到30m2且没有分区域、人员配备数量及资格不够和违反《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准则》。《陕西省中小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规范》建立的评估指标则从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和管理这两个方面展开,并附评分要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