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面深化改革的作用范文

全面深化改革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全面深化改革的作用

第1篇:全面深化改革的作用范文

本刊讯 2月1日,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高虎城主持召开商务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全体会议,学习贯彻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总结2015年商务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研究部署2016年工作。

高虎城指出,2015年商务部深入学习领会和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历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落实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商务领域各项改革举措作为中心任务,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全面部署和协调推进各项改革,圆满完成了中央和国务院确定的年度重点改革任务。其中包括全面启动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大力推动内贸流通创新转型发展;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取得重大进展,高水平自贸区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积极稳妥全面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深化涉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有效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步发展;全力推进中美、中欧等重大多双边谈判,坚持以开放促改革;深化外贸发展方式改革创新,助力外贸稳增长调结构;加快完善商务法治建设,立法主动适应改革需要;会同其他部门推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取得新进展和新成效,“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推动出台并积极落实《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等。

高虎城强调,商务部处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主阵地和主战场,肩负着深化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和推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重要改革任务。要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以及改革与开放、改革与发展辩证关系新的理论阐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一要立足全局谋划和推动改革。从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从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角度、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战略部署的要求出发,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和关键作用。二要坚持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善于总结和运用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促进扩大开放与深化改革在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的积极互动,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国内改革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三要提高改革精准发力、精确落地的能力。统筹协调推进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部署的商务领域各项改革,突出问题导向、突出精准发力、突出完善制度、突出督察落实,持续推动商务改革各项任务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高虎城对做好2016年商务领域改革工作提出五点要求:一要按时保质完成中央工作要点确定的重点改革任务。做实做细调查研究、方案起草、征求意见、评估把关等关键环节,严把改革方案质量关,充分展示改革含金量。二要认真落实商务部牵头的其他重点改革任务。切实抓好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工作,协调推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各项改革,推动商务法治建设迈上新台阶。三要切实抓好已出台改革方案的落实工作。要把2015年出台的一系列重要改革方案的落实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切实抓好,使相关改革举措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更好地助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和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四要扑下身子抓好重大改革问题调查研究。查找突出问题和困难,发现基层有益探索,为出台和落实改革方案接地气、攒底气,并积极探索商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五要继续做好改革督察督办工作。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商务领域改革任务纳入部年度改革任务总台账进行考核和督办,确保不折不扣完成。

第2篇:全面深化改革的作用范文

一、实践与认识间的辩证关系

正确处理实践和认识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是实践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思想自身功能要求得到充分体现与正确发挥的内在规定。就哲学观点而言,深化改革开放与解放思想就是实践与认识间的辩证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所以,正确处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实践与认识间的辩证关系的深层本质决定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实践活动属于有目的的自觉能动活动,也就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的活动。因此,需要将人的思想、认识、理论集合与人本身,把认识看作是进行实践活动时重要的控制因素,不然,将使实践活动变成盲目的活动。

衡量实践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是实践吸收和消化理论的程度。对思想、认识以及理论的指导要求和依赖程度随着人类实践活动发展水平的提升而提升。换个角度看,人一旦形成自己的思想、认识和理论,就会对实践活动产生巨大的反作用。所以,人类认识产生和发展的根本目的即是指导实践和改造世界。就实践及认识的特点威严,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需通过认识对其进行指导和规范,此外,还需要认识承担评判实践活动好坏的尺度。反过来,认识也要通过实践活动为其提供更深层次的认识材料。考虑到实践和认识间的关系,我们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既需要避免实践与认识相脱离,有需要防止认识背离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与认识相脱离的实践活动,可以说是与动物行为无差别的盲目“冲动”,而与实践活动相脱离的认识活动,也仅仅是只开花不结果。

思想、认识以及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本质而言,体现出认识的超前性。思想、认识特别是理论,出于自身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间接体现事物的发展趋势。若是不具备这种超前性,认识将不可以有效的指导实践活动。通常情况下,思想、认识及理论反映事物本质的深刻程度与其指导实践的作用成正比。

列宁曾说:“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因为思想、认识及其理论对实践的依赖性,需要经过实践活动的检验对其进行改进和修正,所以,实践活动会指导自己的思想抵制所有抽象的公式和教条,这就要求人们不断的解放思想,进行理论更新来有效的指导实践活动。

二、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关系的更深层次哲学基础――对立与统一

正确处理深化改革和解放思想间的辩证关系,需要通过对立统一规律的深度进行相关的解释和论证。事实上,深化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之间是存在者对立和差异的。譬如,改革开放的属性之一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所以会体现出不健全不明确的一面,然而,经过解放的思想即使具备超前性,却还会存在某种与改革开放的性质及规律不一致的情况。这就会导致深化改革开放与解放思想于运动在运动方向上相互背离的趋势的出现。此类情况一旦出现将导致解放了的思想难以有效的发挥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严重的还将限制改革开放的发展。就深化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的关系而言,一方面。深化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具备同一性和一致性,然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悖现实的,在现实发展中,二者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也可能在同一和一致的状态下发展。所以看待深化改革开放与解放思想,需要以一种对立统一的观点来看待。

三、正确处理深化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间的关系的措施

第一,需要把深化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统一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中去。目前所开展的改革开放实践活动,无论是渐进或深化,其出发点是一致的,即于经济、政治以及思想文化上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改革开放,能够有效的巩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在群众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根除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扩大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和作用;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第二,将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作为解放思想的要求、内容和标准。对深化改革开放的持续变动可以说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行各业。考虑到它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成熟的理论、观念为其的行动进行指导,此外,考虑到它的进步性,也不应该继续把陈规陋习或僵化的观念当做调控自己的精神动力,所以,深化改革开放的持续变动需要人们不断解放思想来适应不断前进的实践活动。

第三,一定通过解放了的正确思想规范和促进深化改革开放的步伐。解放了的思想是存在正误区别的,所以,在指导深化改革开放的活动的过程中也可能产生两种结果。所以,只有解放了的正确思想,才能将我们的改革开放实践沿着正确轨道引向深入和成功。考虑到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较好的预测,能够指导我们在深化改革开放的活动中摆脱盲目性,提高自觉性,尽量降低失误和代价。

第3篇:全面深化改革的作用范文

十八届三中全会最大的突破和理论创新是重新塑造政府与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构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发展模式。通俗来说,是在“听市场”还是“听市长”问题上,强调市场是首要的、“决定性”的。

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需要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配合,充分尊重市场客观规律。政府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市场能做的就让市场去做,社会可以做好的就让社会去做,政府管好自己应该管的事情,让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激发更大的活力,这样才能形成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从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转向今天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极具有现实意义。

必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顺畅、边界不清晰,政府的权力过大、管得过多,而市场权力受到限制是制约市场作用发挥的根本因素。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必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严格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还权于社会和市场,减少政府对市场的过多干预和不正当干预,把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都交给市场,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让企业和个人成为微观决策的主体。

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通过政府自身改革。要让改革释放发展“最大制度红利”,政府行政体制的改革处于“马前卒”的地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面临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双重任务,重在政府职能转变,重在加快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政府机构职能体系。

具体来说:一要“放权”。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向下放权,对市场和社会向外放权,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和社会的发展活力。二要“削权”。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三要“分权”。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改变权力过于集中的局面。四要“限权”。要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让权力在宪法和法律的“笼子中”运行。五要“监权”。要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六要防止“侵权”。防止政府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侵犯,确保依法行政,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要通过以上措施,切实做到三中全会提出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

国企改革要怎么改

在所有制问题上,全会将国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并列、相提并论,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既要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又要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企下一步的改革,关键是要构筑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基础。当前民企和国企在使用生产要素时的不公平现象明显。十非常重要的是讲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下一步国企改革有四个重点:一是要对国有企业的布局进行优化,在有进有退的过程中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二是要对垄断行业尽可能引入竞争机制。三是要防止垄断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四是要解决内部利润控制,实现利润的公平分配。

继续深化改革需要更大的决心

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系统部署,继续深化改革要有更大的决心、勇气和智慧。针对新时期改革的新特点,应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做好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需要成立由中央主要领导直接负责的权威的、独立的、超越部门利益的中央改革领导协调机构,对改革进行统筹规划,以强力推动改革。

为此,全会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我认为,做好改革的顶层设计需要采取“高屋建瓴、从长计议、深谋远虑、系统设计”的原则。一要“高”,采取“高屋建瓴”的高端设计,自高层推动,自上而下进行改革。二要“远”,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谋划长远之道,少用权宜之计。三要“深”,要深谋远虑,强调治本而不是治标。四要“系统”,改革是系统工程,牵一发动全身,要系统设计。

第4篇:全面深化改革的作用范文

一、关于改革办工作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滨海县委改革办作为滨海全面深化改革的“运转中枢”,充分发挥“参谋部”和推动者的作用,扎扎实实抓好每个环节,全力以赴推进各项改革,较高质量、较高效率地完成了各项工作。

一是立足全局、超前谋划,当好“参谋员”。

牵头研究去年两次县委全委会报告,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布置。县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提出打造创新创业型城市,通过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通过创业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县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对明年重点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行布置,明确了6个方面14类具体任务。

二是统筹兼顾,加强沟通,当好“协调员”。

加强纵向联系,主动对接,准确把握上级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径和重点,确保改革目标紧扣上级要求;加强横向联系,强化交流,密切关注兄弟县市的改革动态。强化意见收集,将领导小组研究决定的意见及时反馈到各专项小组,同时将各专项小组在推进中提出的建议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及时跟踪了解各职能部门改革的进展情况,对涉及多个部门的重点改革内容,加强协调,定期牵头研究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合理化方案。同时,协调好、安排好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研究各重点改革内容的会议,做好会务服务、领导衔接、材料准备等工作。

三是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当好“管理员”。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们在贯彻落实好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任务同时,抓好督查考核,确保改革任务项项落实。牵头研究县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布置的重点领域改革任务,以任务分解表的形式

进行下发,将各项改革任务的目标要求、落实举措、时间进度和责任部门、责任人员进行了具体明确,确保各项改革任务务实推进。

二、关于研究室工作

一是高标准、严要求,抓好文稿起草工作。

始终树立精品意识,把起草好综合文稿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集中力量、不辞辛苦,完成了包括两次县委全委会报告、“创新创业在滨海”活动主旨报告在内的大量综合文稿的起草工作,得到了县委主要领导的多次肯定,兄弟县市也到滨海来交流学习。此外,去年我们牵头组织政府办、发改委等部门牵头新型城镇化暨城乡发展一体化试点县、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申报材料准备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省发改委将滨海推荐作为国家中小城市综合试点城市试点城市推荐上报国家发改委,有望获批。

第5篇:全面深化改革的作用范文

我国创业投资行业发展经历了前几年的“寒冬期”,今年以来已出现了还暖的迹象。应该看到这一趋势不仅是因为IPO的开闸,更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大势所趋,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势在必行。广大创投机构应该充分认识发展大势,牢牢抓住发展机遇。

首先,加快发展创业投资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我国经济增长自去年“破八”以来,今年上半年GDP增速为7.4%,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如何保持经济的合理增速?依靠努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无疑是重要的动力。但是从国内国际面临的现实条件和环境看,投资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的基本格局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改变。在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可以走过去投资总量大规模扩张的老路,也不可能再搞所谓“四万亿投资”的2.0版。也就是说,投资的体制必须深化改革,投资的渠道必须大力拓宽,投资的方式必须鼓励创新,投资的效益必须切实提高,这样的投资模式才能真正对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发挥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得到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年销售额、工业与服务业增加额、缴纳税收、新增就业和研发投入等指标,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作为企业直接融资重要渠道的创业投资发挥了其他投资方式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其次,加快发展创业投资是国家创新的重要动力。正如今年5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的,我国已进入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创业投资的助力和催化。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的转型升级,是完成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大课题,必须依靠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创业和创新。而创业和创新是一项风险高、周期长、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事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投资主体。而创业投资具有发现价值、提升价值、实现价值的独特功能,是支持创业创新、中小微企业发展并与实体经济结合最紧密的金融投资工具,它正是实现创新性国家建设目标、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资本力量。

第三,加快发展创业投资是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划部署,今年以来,金融领域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和提速,特别是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大亮点。无论是去年底以来“新三板”的全面扩容,还是今年上半年国务院连续出台深化金融改革“六项措施”、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新国九条”,成倍扩大中央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及发改委、证监会、财政部等部门相继颁布支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的相关措施和管理办法,都预示着加快我国创业投资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正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而创业投资的加快发展也有利于改变我国过度依赖银行平台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的不合理的企业融资结构,有利于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进程。

第6篇:全面深化改革的作用范文

一、企业面临的一些新情况

(一)企业员工队伍现状:有的员工担心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失去“饭碗”,还有少数人直接表现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另有部分员工思想活跃,表现为思想浮躁,眼高手低,面对高薪职位的诱惑,一些高学历、有技能的年轻员工产生“跳槽”意向;许多一线员工长期从事强度大、压力大、责任大的工作,干事业的热情有所减退。

(二)企业思想工作现状:有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在实际工作中仅仅停留在表面,满足按部就班转发上级文件,做一些表面文章,未能把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前置化、主动化、深入化、细致化;有的企业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系统性不够,运作机制有待健全完善,员工队伍建设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与适当的措施,导致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误区,使部分员工士气低落、制度意识淡化,责任意识弱化,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人员心理现状:企业全面深化改革后,人事用工分配制度及工资考核办法等成为企业员工队伍关心的热点问题,大家期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能有一个真心实意为职工服务的领导班子,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劳动用工和利益分配制度。同时,大家还担心深化改革会不会涉及到自身既得利益,比如要竞聘上岗,怕自己适应不了新形势、新体制、新的岗位要求,面临择岗危机,心理不平衡,思想出现波动、起伏不定。

二、对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如何消除企业员工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顾虑和担忧,让员工积极参与改革、支持改革,增强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主人翁责任感,成为改革的主体、推进者和维护者。为此,笔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坚定信心,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克服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的思想,要坚定信心,不辱历史使命,抓住目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好时机,紧密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认真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一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活动中要注重激发广大员工的创业激情,如开展争当“优秀员工”、争当“岗位标兵”、争当“技术能手”活动,针对不同时期的工作重心,适时开展不同的竞赛活动,如“规范化服务竞赛”等活动,丰富“争创”活动载体,深化“争创”活动内容。要通过一系列“竞赛”活动的开展,使企业干部员工的工作热情、凝聚力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大力开展“典型引路”活动。平时,要挖掘典型、培养典型,宣传典型,学习典型,用先进典型的事迹来感染大家。要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作用,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员工进取精神,以点带面形成风气,继而要求再次提高,螺旋上升,拾级而上成为一种“势”,成为企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是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推行“党员示范岗”、“党员挂牌上岗”等活动,倡导广大党员在工作中挑大梁、挑重担、打先锋。同时,全面开展党员与职工的“一带一”、“一帮一”活动,一方面激励广大党员时刻保持先进性,一方面带动普通员工向党员看齐,真正让一个支部成为一个堡垒,一个党员成为一面旗帜,一个干部成为一个标杆,形成“组成好班子,带出好队伍,培育好作风,树立好形象,干出好业绩”的良氛围,让企业永葆与时俱进的生机与活力。

第7篇:全面深化改革的作用范文

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理顺省市县关系方面,将关键环节放在省与县事权和财权的划分上。认真总结已经实行的省财政直管县的经验,进一步推行全面的省直管县,并建立起一整套制度化的运行机制。最重要的是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形成以县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发展体系。在改革关键点的选择上,首先是准确划定省与县之间的事权,再依据事权划分财权。总的是扩大县级的权力,减少对县级发展的管理层次,应该由县里干的事让县里来干,并匹配必要的经济、行政权力,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其次,充分考虑江苏区域发展差异很大的情形,实行有区别的政策。对贫困地区的县,省里仍然实行必要的倾斜政策。再次,对省辖市,按照中心城市的特点,要有独立性地发展城市经济,增强聚集和辐射能力。

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将关键环节放在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定价机制上。江苏经济长期两头在外,是典型的加工制造业省份,资源相当紧缺,必须高度重视资源的供给来源和使用效率。关键是建立健全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改变长期以来资源价格偏低、甚至无偿使用、浪费资源的经济发展方式。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健全矿业权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促进资源环境产权有序流转和公开、公平、公正交易。

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将关键环节放在建立公平收入分配秩序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涉及政府、企业、劳动者三方利益关系,是改革最难攻坚的战役之一。核心是更加关注公平,建立良好的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重视市场对劳动力和资本要素收入的初次分配,同时通过再分配建立最低收入保障机制和高收入者调节机制,将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以内,并提高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

深化江苏重点领域改革的对策建议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深化。改革深化的过程,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的过程。针对改革面临的矛盾和难点,“十二五”期间,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一场“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大讨论活动,继续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解放思想统一对深化改革的认识,坚定深化改革的决心。通过解放思想,把改革不到位造成的问题与改革带来的问题区别开来,把局部问题和全局问题区别开来,把改革操作问题与改革方向问题区别开来,把一般性工作失误与改革措施失误区别开来,把改革必须付出的成本与改革失误区别开来。破除一切妨碍深化改革的思想观念,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

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调动改革的积极性。改革既要有高层设计,也要有基层创造。江苏改革开放以来,先是苏南乡村办工业,后是昆山自费办开发区,基层首创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江苏“十二五”时期,可以先提出改革的目标任务、列出改革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难点所在,一方面鼓励基层从实际出发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另一方面,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进行小区域、小范围改革深化的试点,精心设计方案,认真制定政策,取得经验后在全省推广,确保重点领域的改革任务顺利完成。

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全社会深化改革的合力。改革是一项规模宏大、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考虑各项改革工作,协调各方面利益,做出统筹安排。要强调省委省政府的权威,强化改革的严肃性。切实解决一些重要改革受部门利益牵制、难以快速和有效推进的问题,建立健全强有力的改革协调机制,正确处理重点突破和综合配套推进的关系,既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安排好改革措施的先后顺序,又促使各项改革措施有机衔接,综合配套,相互协调。坚持政府谋划在前、指挥在前、行动在前,勇于面对改革难题,勇于率先做出榜样。

建立改革的参与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化程度。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必须建立起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尊重他们的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对一些涉及全局性的重大改革方案,必须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论证,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对涉及公众利益的,要组织利益相关方进行公示或听证,加强对改革重要环节和操作流程的规范,有序推进各顼改革。

第8篇:全面深化改革的作用范文

通信产业网讯1月27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会,介绍2014年全年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毛伟明、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郑立新、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黄利斌出席并答记者问。

2014年,工业通信业总体保持平稳健康运行,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信息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凸显。2014全年电信业务总量达到1.8万亿元,同比增长16.1%。2014全年信息消费规模达到2.8万亿元,增长18%。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继续实施转型升级“6+1”专项行动,更加注重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展,更加注重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更加注重强化互联网行业管理,促进工业通信业持续健康发展。

对于记者提出的工信部的《关于向民间资本开放宽带接入市场的通告》,下一步将如何加强对宽带接入市场的监管的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表示,向民间资本进一步开放基础电信领域,是进一步推进电信业深化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举措,目的就是要拉动民间投资,扩大信息消费,促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业务服务水平的提升,提高宽带的性价比,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服务。闻库表示,向民间资本开放宽带接入市场将于3月1日起实施,有三种模式:一种是建设宽带接入网络基础设施的;另外两种模式是资本合作模式和宽带转售模式,后两者不需要重新申请批文,但是建设宽带接入网络基础设施需要申请批文。

此外,在互联网骨干网方面,截至2014年10月1日,我国7个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已经全部建成并全面投入使用。闻库指出,7个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经过两个多月的试运行,目前已全面投入使用。骨干直联点所带来的成效也已经初显:一是网络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全国网间带宽大幅度增加,跨网的访问速度明显提升。根据测试,增点地区的过网访问速率平均提高了1-2倍;二是网络安全性能得到提升。原来流量转接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点,如果有一个点出现故障,就会对网络造成很大的影响,现在分散到十个骨干直联点上,北京、上海、广州的网间流量压力明显减少,全网流量更加均衡,各骨干直联点之间相互备份,安全系数大大增加。

闻库强调,下一步将继续优化互联网网络架构,继续提高网络互联网的互联互通质量,研究在更多地方,建设多功能、多层次的直联点或者交换中心,同时管好、用好已经建好的直联点,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9篇:全面深化改革的作用范文

从改革的客体看,当下改革有三个特点:一是“深”;二是“难”;三是“险”。随着改革的推进,呈现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软到硬”的特点。经过35年不断改革,那种利益增量式的普惠性改革,大都已经完成,剩下的是难啃的“硬骨头”,甚至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

从改革的主体看,改革成效的“大小”与领导干部作用发挥的程度密切关联。推进改革,人民群众是主体,领导干部是“关键的少数”。领导干部身处关键岗位、掌握重要权力、肩负重要职责,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决定改革成败。同志强调: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抓住关键,便扭住了“牛鼻子”,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从改革的目标走向上看,深化改革的“破与立”与政府权力的“加与减”有关。今天的改革是要解决政府“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病,解决权力运转中集权过度的问题,就是说,要把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的职责,尤其是不该有、不能有的那部分权力,还给企业、还给市场、还给社会。政府要主动削权,要从体制内“破茧”,动自己的“奶酪”,只有政府权力做“减法”,市场活力才能做“乘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场“领导替代”的改革,是一场“权力入笼”的改革,是一场“自我革命”的改革,是一场“自找麻烦”的改革。在这场改革当中,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不仅是改革的主体,还变成了改革对象的一部分,除了要担负以往那种改革的引领者、推动者角色外,还要成为改革中的自我革命者。

从改革的困难与风险看,深化改革的“难与险”与领导干部推进改革的“得与失”有关。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从本质上讲是社会转型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这是改革的“常态”。而新一轮深化改革,则是深层次的利益调整。改革触动了利益藩篱,不再人人击掌叫好;改革触及制度痛感,必然遭受责难非议。难免有的同志要权衡利弊,考虑一下自己的进退荣辱,担心“湿手沾面粉”,陷进去了甩也甩不掉;担心走麦城遭遇滑铁卢,不但要“挂印封金”还会砸了“一世英名”。

当下社会,关于改革的说法很多,为何改、改什么、怎样改?各种思潮并起,各种力量竞相发声,各种“药方”不断开出,考验着领导干部的“定力”。成功了,自然有鲜花和掌声,一旦出现失误,就有可能遭受非议甚至被问责处理,试错风险极大。

改革之难,还在于推进改革的约束性条件多了,刚性化了,要求高了。长期以来,我国常常是以政策而非法律来推动改革的进程。很多重大的改革往往是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种政策推动型改革在法律体系尚不完备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性。它能够以政策的灵活性、见效快、针对性强等特点及时回应改革事业的各项要求。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改革。各项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将来的改革措施出台,将启动“合法性审查”。很多领导干部可能会产生“看一看,等一等,放一放,缓一缓”的观望态度、畏难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