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议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可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业生产效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丰硕但是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还远没有发挥出来据统计我国每年有2万多项科技成果5000多项专利成果产出但转化为商品应用的低于5%耀10%我国每年通过省部级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有6000多项而转化为生产力的仅为35%耀40%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70%耀80%水平[1]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接受者应用者和最终采用者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动力农民科技需求得不到满足将大大限制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中占据主导地位农民接受和使用新的科技成果的意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推广成效[2]农业科研成果从研发到具体使用于实际生产中的过程也需要遵循市场运行规律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必须以农民的实际生产需求为前提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民对科技成果的需求受其本身的经济状况生活条件文化素质心理因素和价值观念等因素影响
1当前我国农民的基本状况
1.1经济现状
在我国农业属于弱质产业近年来国家取消了农林特产税给农民发放农业补贴但农业效益仍然较低当前农民的家庭收入来源结构单一家庭经济收入增长缓慢大多数农民家庭收入来自小规模的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以来农户耕地分布零散土地面积小种植和养殖的规模较小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易受自然条件影响从而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近几年的农用物资如化肥农药种子种苗等的价格不断上升使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同时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导致增产不一定增收农民纯收入增长缓慢总体上讲我国绝大多数农民都是刚达到温饱水平资本积累水平较低
1.2生活条件
农作物从种植到收获一般短则需要几个月长则几年才能收益近年来非农产业的逐渐崛起大多数农民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年轻力壮的农民劳动力都进入工厂工作其在工厂工作的工资比农业种植所得来的效益要多得多并且当月就有收入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城进厂工作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留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其理论基础知识薄弱思想固化具有安贫守旧从众等心理对新技术接受力较差[3]部分贫困山区自然资源贫乏农业生产缺水土地干旱严重土地荒芜面积较多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基础设施建设底子薄许多水利设施老化损坏有些还没有通电通网通公路信息闭塞制约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从而阻碍了农民增收
1.3文化素质
据大多数学者研究表明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技术素质普遍不高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但总体上仍然偏低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1.62%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只占0.5%农村劳动力缺乏系统的培训据中国信息时报显示中国农民中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有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4]
1.4价值取向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
其对农业科技信息的关注度低袁对科技的认知和操作能力理解程度普遍较低个人价值观和信念受到自身生活环境和交往人群的影响缺乏科学知识和正确的导向在接受新的科技成果时往往具有盲目性在选择农业科技新技术新产品时主要以经济效益作为主要的选择因素农民面对各种风险如产业结构趋同自然灾害市场价格变化等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因而大多数农民采用新技术时持保守和谨慎的态度在见到采用者获得实际效益后才决定是否采用新技术价值观念上大多数倾向于目前的短期利益安于现状从众思想较强大多数农民满足于现在的种养方式对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并不关注盲目相信传统的生产实践经验
2农民科技需求的特点
我国农民的经济特征和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对农业科技成果需求的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科技需求表现出新的特点农民采用的技术重点产业由粮食转向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农户技术来源渠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同地区农民技术水平的差距也在扩大
2.1相对分散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我国人均播种耕地0.16hm2每户耕地平均0.61hm2每个务农劳动力耕地只有0.49hm2[5]而且分散在4耀5块地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所面临的是分散经营规模极小的农户根据调查现阶段有77.8%的农户迫切需要能够增加产量的科技成果有65.0%的农户需要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科技成果有51.5%农户需要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的科技成果有35.7%农户需要能够减轻劳动强度的科技成果[6]
2.2多样化
农业是一门综合性的行业其涉及农林牧副渔加工等行业与金融财政水力气象科研环保运输农机等诸多部门存在广泛的联系相应地农业科技成果也渗透于农业的各个行业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还受到农户自身特征家庭收入土地特征农产品经营种类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农户的技术需求结构也不是单一的黄玉银[7]对我国13个省411个县5439户农户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最迫切需求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农户最多占37.9%最切需求良种及配套栽培技术需求的农户占25.2%最迫切需求施肥技术的农户占10.7%农户对果树畜牧蔬菜等方面的技术需求也各不相同对不同种类的农业技术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农民比较关心的是产前产中的各项农业技术同时对养殖技术信息技术也较为关注
2.3更新成本低
经济效益周期短由于农民生产规模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弱加之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要使农民有效地规避风险这就要求农业科技成果更新要做到成本低周期短效益快才能加快推广速度扩大推广范围降低推广成本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3建议
3.1提高科技成果质量
提供给农民的科技成果要求兼具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技术难度少技术成熟实用等特点这样进步农民会率先试验获得成功后就会带动周围的农户采用反之科技含量不高产生的经济效益低农户不会乐于接受和采用甚至抵制且不成熟不实用的技术将会大大打击农民薄弱的经济承受能力挫伤农民接受新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农业新技术研发部门应以研究轻简高效适用的农业新技术为主以降低农民学习和掌握运用农业新技术的难度提供给农民科学技术必须是成熟实用的只有针对农民的生产需求为农民提供行业内成熟完善的科学技术才能够避免农业技术推广成效不佳的困境先进成熟的科学技术也能够迅速帮助农民在短期内脱贫致富奔小康同样先进成熟的技术能够使农民减少不必要的投人和生产成本负担能够帮助农民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盈利当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取得一定成效时会吸引更多的农民模仿和学习从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及成效
3.2优化科技成果推广方式
据有关调查农户最喜欢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方式是农技员专家入户指导其次是科技培训和电视报纸再次是向亲朋好友和承包大户请教选择网络和典型示范的较少[8]因此在科技成果推广过程中政府要加大对农民采用技术的智力支持注重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指导产前组织专家对市场需求潜力进行预测引导农户正确决策产中委派科技人员进村入户进行技术指导实现优质高产产后及时多方开通销售渠道实现农民增产同时也能增加经济收入切实降低农民采用新技术的风险农业科技推广方式应重点围绕农民迫切需要的技术展开并通过专家讲座现场会科技示范活动等形式将新成果送达农户手中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9-11]
3.3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
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是农业技术成果进行转化的主要动力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越高其推广的效果就越好广为农民所接受的科技成果推广方式是农业科技人员和专家入户进行农业科技指导因此要重视并加大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通过多方面多渠道提升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建立一支结构最优技术精湛数量众多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以确保农业技术推广效果
4结语
农户作为农产品生产的市场主体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采用中应充当主角由农民自主决策自行决定农业科技成果采用的方向和重点这是市场化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农户作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采用的主角农业科技成果就必须满足农户自身的利益和需求任何农业科技成果都是以农业科技成果需求方的应用为最终归宿只有在具体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应用一项农业科技成果才真正实现了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5
参考文献
[1]岳福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制约因素分析[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5145-48.
[2]韦志扬.我国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7袁35249页冤309714-9716.
[3]陈斐康松康涛.试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和对策[J].科研管理200425123-28.
[4]吴晶晶.农民科学素质行动成效显著[N].中国信息报2007-10-15002冤.
[5]付华超杨飞.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22-23.
[6]陆文龙王丽娟王晓蓉等.天津市农民科技需求意愿调查与实证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145-9.
[7]黄玉银.基于农户需求视角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方式转变研究[D].南京院南京农业大学2014.
[8]冯林芳.基于农民需求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完善研究院以余姚市为例[D].杭州院浙江农林大学2015.
[9]李世平南灵.制约农户科技有效需求的因素分析及对策探究[J].粮食经济研究2000537-39.
[10]李晓明龚传胜李冬等.大力开展农业科普活动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院基于安徽省农村科普活动的调查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171-74.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科研成果;科研管理
一、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
(一)地域性明显。我国地理面积位居世界前列,跨越三个温度带,所以各地区的地理环境以及季风气候等自然条件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农业的耕种模式及种植物业各不相同,农业生产规律更是各有千秋,所以使得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及发展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异,也就孕育出了富有地域性差异的农业科技成果,每个农业科技成果的适用的地理范围有限,所以比对工业或者是第三产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征十分明显,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换率低以及市场交易活跃性高,需要因地制宜。(二)基础性与公益服务特征。我国既是工业发展大国也是农业生产大国,“三农”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最基本保障,从21世纪发展以来我国不断强调“三农”问题以提高农业生产在我国的基础性地位,国家也是接连出台各项农业政策扶持农业生产。不过农业始终不同于工业发展,由于周期长、影响因素多等等原因,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是以工业反哺农业,以确保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所以近年来农业的支持是具有基础性及公益,也因此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也具有基础性和公益的特点。相对的农业生产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如今大力推广机械化水平,农业耕种以及耕种制度的优化、生产方式以及自然条件、政策因素以及市场因素共同作用于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创新以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模式简介。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政府主导型模式,政府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为农业科技成果提供资金和政策优势;二是企业主导型模式,是以市场化导向以利润作为目标,科技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供求关系不均匀问题;三是农业科研院及农业高校主导型模式,借助农业科研院及农业高校在研发中的优势,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四是协同转化模式,将政府引导作为基础,借助农业研究机构和农业大学的研发优势,以企业市场化作为生产开发,以农业高科技园为推广中心,实现四位一体的转化模式。
二、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目前我国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严重紧缺,加之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不完善,导致农业新技术的科普、推广以及技术指导严重受到限制,一方面影响了科技成果在市场中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现阶段的农业科技人员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不仅要承担一般的农业科研工作,还要负责相应的数据普查以及项目管理,仅仅依靠现有的基层技术力量难以确保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果,致使目前很多农业新科技的科普与推广仅仅流于表象,无法形成科学、完整、规范的服务体系,导致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难度愈来愈大。(二)农业科技成果质量不高。虽然我国农民数量较多,但是受教育程度差异明显,对农业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对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及普及影响很大,但更受影响的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由于从业人员创新能力以及成果转化能力无法有效发挥,导致现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30%,科研投入总量难以和基础性地位相符,很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环节是分来的,所以无法满足需求方的了解,加之农业科研项目管理复杂,难以统一协调,导致现阶段项目的研究效率低,连续性差。
三、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对策
(一)选择合适的农业成果转化模式,确保农业科研的投入稳定增加。要促进农业科研发展提高科技产值,就需要提高农业科研的投入量,提高农业科研的发展朔评,以农业科研的公益性、基础性以及社会性作为发展地位,提高农业科研人员的收入,进而解决目前农业基层技术人员的缺失,构建农业相关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提高科技研发的激励机制,提高我国农业科研发展的政策条例的规范性及完善内容,确保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大学的科研项目的正常运转,完善经费预算以及使用制度。确保科研稳定性之后,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农业成果转化模式,选择适宜的模式确保科技成果转化的稳定性及转化效率,以政府引导为主的科研项目、企业为主的科研项目、农业机构或是大学为主的科研项目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都要以市场发展及科技推广为着眼点,才能够提高成果的转化及市场交易的活跃性,所以协同转化模式应该得到重视,采用四位一体的转化模式,以提高转化质量及效率。(二)构建农民农业激励制度,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激发农民、农业、企业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使用意愿,才能够提高市场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关注,提高市场交易以及转化成果,针对这一点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一是加强资源整合,通过农民培训以及长效机制的建立,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覆盖面以及市场资源挖掘,提高农民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使用效果;二是完善农业基层成果推广机构,通过农业信息化平台的构建,鼓励农民和私营企业多参与农业科技推广以及咨询服务;三是大力推广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完善农业中介队伍人员整体素质,提高基层农业科技的资格认证制度以及信誉评价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四、结语
1.1传统农业规模化生产刚刚起步,小而散的分散经营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程度还相对偏低,小而散的分散经营是当前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根据多年来的推广实践分析,一些规模化生产者和经营组织,具有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新模式等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强等特点,农业科技成果在他们之间往往容易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而一些小而散的农业生产者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贡献率并不在乎,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不强。因此,小而散的分散经营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1.2农业生产者接受能力和有效需求不足,没能真正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接受主体目前,从事传统农业的生产者以“3860”部队为主,由于年龄老化和文化程度不高的影响,加上几十年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习惯性经验,对新生事物往往有一种不信任感和排斥感,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和有效需求不足,没能真正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接受主体
1.3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相对不足,加剧了科技供需之间的矛盾政府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相对偏少;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也只是个小头,而民间资本则由于没有很好的回报机制,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更是微乎其微。这种状况必然会使科技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无法有效形成投入产出增值再投入的有效机制。
2对策建议
2.1建立有效保障机制,加强农业实用技术的研发,解决“转什么”的问题当前面临的许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是科研人员无力解决、科研单位无法解决、基层农技推广层面也难以解决的,而政府有着无法替代的资源动员能力。政府要在宏观调控、完善制度、提供服务等方面建立有效保障机制,以多种方式示范、引导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要注意协调政府各部门、各计划之间的关系。鼓励科研院校强化农业实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使科研成果更贴近于农业实际生产。
2.2落实《农技推广法》,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解决“谁来转”的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农技推广法》,从人力、物力上真正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改变当前农技推广队伍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切实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待遇,达到留得住人,用得着人,并制定有效机制,推进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链。
2.3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加强技术培训和示范、加大投入,积极探索新的推广模式,解决“怎么转”的问题
(1)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在农民自愿、有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尤其是传统农业,培育新一代有知识的农业生产大户和经营主体,使农业生产向种养大户和能手集中。
(2)针对当前传统农业的分散生产现状,要采用参与式推广、农民田间学校等方式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业生产者和经营主体的素质,增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受体的接受能力。
技术创新的实质是为了创造竞争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使产品制造企业能够不断保持优势地位,并获得利润,生存和发展下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抓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将会大大提高成果转化率。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农业科技成果与经济的结合,支持对象以科技型农业企业为主,鼓励“产、学、研”结合,鼓励科技成果的持有单位以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成果转化和市场竞争;鼓励科研机构和大学通过创办企业的方式申报转化资金项目。但在实际推广应用中,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存在着浪费科技资源的现象,产学研不能完美的结合,科研选题与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联系不够紧密,使得科技成果与生产企业的需求相脱节,科技成果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技术创新单一而且可持续发展较差,关联度较小。笔者以2013年申请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44个项目为研究对象,来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的特点和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1产学研结合较少44个项目,独立申报的有27项,联合申报的有17项,其中有4项分别为科研单位和科研单位、企业和企业联合申报项目。独立申报中,企业独立申报的有18项,科研单位独立申报的有9项,联合申报中,以企业牵头申报的有8项,以科研单位牵头申报的有9项,产学研结合占申请项目总数的29.5%。技术创新面较窄,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1.2申报项目企业年销售利润较低26家以企业牵头和独立申报的企业年销售利润超过1000万元的有8家,500~1000万元的有2家,300~500万元的有2家,300万元以下的有14家,占企业总数的53.9%。
1.3申报项目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研发能力弱26家以企业牵头和独立申报的企业,当年研发投入超过1000万元的仅有3家,500~1000万元的有4家,100~500万元的有9家,低于100万元的有10家,占企业总数的37.7%,其中3家研发投入为零。申请企业的研发人员多以新毕业的本科生为主,全职高级研发人员较少,且企业核心和骨干研发人员多为离退休兼职人员,很多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2.1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保证,也是建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问责制的最根本的保障。因此,要进一步努力创新、深化改革,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符合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并将绩效评估机制纳入到科技管理中,使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为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建立完善的科技项目绩效考评制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的相关法规及相应的实施细则,完善科技项目绩效考评体系,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建立和完善追踪问效机制,使农业科技项目绩效评价分别与科技管理部门、项目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工作考评挂钩,使科技项目绩效考评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以确保农业科技转化项目评估工作顺利实施。
2.2加强产学研结合,树立市场化观念,提高科技成果成熟度,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我国科研部门大多是事业单位,大部分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是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产生的,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国家下达的科研任务,往往只注重技术指标的先进性,忽视了市场竞争的需求,企业则往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储备能力和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这就出现了很多科技成果资源浪费,导致很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不高,使得科研选题与市场需求脱节,农业科技链与产业链脱节,造成科技成果难以转化,难以形成产业。这就要求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服务,推动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将对推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2.3增强涉农企业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作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农业科技成果与经济的结合,支持对象以科技型农业企业为主,突出强调以企业为主体承担项目,鼓励“产、学、研”结合,注重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承担项目,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积极推进产学研紧密合作。企业是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主体,但是很多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可持续不强,所以引导和支持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和技术创新要素以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成果转化和市场竞争,发挥企业的载体功能,这不仅为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成果找到了出口,也提升了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促进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升级换代,为大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成长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也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和质量。
3结束语
关键词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304-0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将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试验、示范、培训、推广和服务等环节后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的过程[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可以将技术变为生产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却很低。
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已经取得重要的进步,每年能够产生6 000~7 000项农业科技成果,但是真正能够运用于生产并产生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很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65%~85%的成果转化率[2]。 农业科研院所每年都有大量的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造成许多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是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难以提高的障碍和瓶颈。
2 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
2.1 科研体制存在弊端,阻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我国现行的科研活动与农业生产相脱节,科研课题主要是来自政府工作计划、国家和地方各类基金组织,而不是生产活动,大多数科研课题属于基础性科学研究。应用性科研课题少,而基础性科研较难突破,加上科研回报率低,容易使科研工作者感到困惑和迷惘,失去信心。二是在职称评定中,科研课题和学术论文是2项硬性指标,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高低却无关紧要。因此,科技人员只重视申报课题、和成果鉴定,却不关心成果的后续推广和应用,造成许多科研活动重成果轻转化、重论文轻应用的情况[3]。三是当部分科研群体取得突出成绩后,经常被提拔或调离到行政管理岗位,因事务繁忙,难以继续从事农业科研和成果推广活动,出现农业科研优秀人才流失、匮乏。在引进科研人才时要求高、待遇低,难以吸引优秀人才献身农业科研,导致科研创新能力不足。
2.2 农业推广部门功能弱化,科技成果难以推广
虽然我国建立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推广体系,但是科研部门与推广部门相互分离,推广人员由于没有参与科研活动,对科研成果不能完全掌握,出现问题时没法及时解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网络传媒的快速普及,农业推广活动对推广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大多毕业于专科学校,没有受过正规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较差,加上农业推广人员待遇低、工作条件艰苦,导致农业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动力不足,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2.3 农民对先进科技成果存在抵触心理,抵制采用新技术
农业科技成果是科研人员根据生产中的问题,创造最优的生产条件,使农业生产效果达到最佳。而对农民来说,很难创造这种严格的生产条件。相反,农民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经验和方法,认为自己的方法更实在、可靠,对这种苛刻的生产要求往往持怀疑态度,不愿接受新成果,抵制新技术的采用,阻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3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
3.1 健全农业科研体系,鼓励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一是促进科研与生产相结合,鼓励科技人员从农业生产中寻找课题,特别是农业高等学校可以借助“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2个平台,缩短科研与生产的距离,实现科研从生产中来,科研为生产服务,达到科研与生产的双赢。二是健全科技成果转让制度,鼓励科技成果自由转让,合理分配成果转让所得。三是加大科研经费、科技成果转化经费的投入,提高科技人员待遇水平,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完善干部选拔程序,促进干部选拔公开化和公平化,调动科技人员的科研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4]。五是要改变传统的科研评价体系和指导方针,将科技成果转化率纳入职称评定体系,从而激发科技人员的成果转化意识。
3.2 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成果推广活力
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改变科研部门与推广部门相分离的状况,使科研人员具有科研和推广双重角色,既搞科研活动,又搞推广服务,通过试验、示范、培训和指导等环节向农民传授科技成果的使用方法,在实践中更好地为农民服务,解决生产中的困难。同时,要健全农业推广体系,提高推广人员的待遇水平,加强对推广人员的培训、育,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调动其从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3.3 加强农村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
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低,对科技成果消化吸收能力弱,对科技人员的依赖度高。如果没有科技人员多次、详细的指导,往往对科技成果理解不透,甚至半途而废,阻碍成果转化。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强农村文化教育和农业科技成果的宣传与介绍,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促使农民接受和采用先进的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生产力。
4 参考文献
[1] 王子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途径探讨[J].福建农业科技,2000(6):22-23.
[2] 孙炬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信息障碍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3):257-258.
1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1.1 农业科技成果供给充足,但总体转化率偏低近 10 多年来,我国每年约有 7 000 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能够转化利用的一般只有 30%~40%,与发达国家的 70%~80%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据对我国 1 388个农业科研机构(包括农业大学所属院、独立科研机构和民办科研机构)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不同研究领域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差异较大,如种植业(44.39%)和农业装备(43.32%)的转化率相对较高,农林生态环境的转化率最低(33.36%);不同机构类别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差异较大,如科研机构(42.25%)的转化率高于大学(37.75%);不同性质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差异较大,如“硬成果”的平均转化率(85.81%)高于“软成果”的平均转化率(37.95%);不同区域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差异较大,如地方科研机构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41.23%)高于部委科研机构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38.45%)。
1.2 一般性成果较多,可转化应用的成果较少 受资金、人力和生产条件的制约,科研机构和大学的中试基础设施普遍较差,使得大多数成果停留在实验室或小试水平。此外,受管理体制的影响,科研人员更多地注重、出版专著、申报奖项,不太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广,科研成果被鉴定为“先进”或“领先”之后便被束之高阁,无法被企业立即应用。以植物新品种权为例,截至 2011 年 11 月1 日,我国品种权转让共计 182 件,占所授权品种权数量的 2%,转化率十分有限。从企业品种权情况看,截至 2011 年 12 月 31 日,国内企业共申请品种权 3 016件,授权 1 170 件,按照 8 700 家种业企业基数计算,平均 3 家企业才有 1 件品种权申请,8 家企业拥有 1 件品种权。
1.3 企业科技力量薄弱,尚未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比较薄弱,技术创新活力亟待增强。企业需求不是科技成果产生的直接动因,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市场需求还不够成熟,许多企业只盯着比较成熟的现有技术,不愿为科技成果转化承担过程性风险。
2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农业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农业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还存在许多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分析研究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对今后现代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2.1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体系及相关机制跟不上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步伐 我国分散式传统农业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随着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城镇化发展和农村人口大转移,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加快,范围不断扩大,相关各部门制定的土地流转政策和措施相继出台,各类市场主体纷纷涌入农业生产及相关产业,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农业生产,这为促进我国农业向大规模现代化迈进增添了活力,但也存在市场主体规模较小、缺少科技支撑、对农业生产及管理不熟悉、对市场风险抵抗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
2.2 缺乏引导和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作用的相应系统化政策或操作规章 一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与农业推广投入的比例不对称,对成果创新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对成果转化推广的重视程度,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缺少长远规划或固定、持续的大投入;二是对农业成果中试放大与转化工作重视不够,许多成果存在区域适应性或生态因素限制,科研单位没有精力和经费开展中试放大,即使抓了中试放大工作也是规模不大、范围不广、时间不持久,导致成果示范带动作用强度不大、显示度不高、宣传效果不显著;三是大部分农业企业或经营主体,从企业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意投入大量的资金抓成果转化或推广工作,只是以收购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市场销售为主;四是农业科技成果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目前国家设立的关于成果转化的项目实施期比较短。
3 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对策建议
3.1 改革科研项目立项机制 一是建立应用者(合作组织、农民、科技示范户、企业)、研究者(科教单位、专家)和推广者(推广部门、合作组织、推广人员)信息采集分析利用平台,创建农业产业科技项目立项信息管理系统,促进立项和需求对接;二是创建产业目标导向的项目立项模式,对全国性重大共性技术项目,采取择优委托方式确定项目负责人和承担单位,由项目负责人和承担单位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全国性团队,进行协同攻关,避免课题研究分散割裂,促进重大突破性、有价值和可转化成果的产出;三是将项目立项与推广应用挂钩,与需求反馈结合,将推广部门、合作组织、基层农技人员和科技示范户纳入项目实施方,形成科技上中下游项目承担结合体,从源头上解决项目立项与生产需求脱节、项目实施与生产分离等问题。
3.2 改革科技评价机制 一是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项目完成状况、执行效率、内部管理水平、工作进度、满意程度及持续效应进行评估,定期向社会公布评定结果,加强公众对项目执行情况的了解和监督,发挥社会信用的引导和监督作用;二是规范研究成果数据采集和认证,对项目立项、实施、验收和成果等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分析,提供完备、翔实的权威数据支撑,以实现全面、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科技项目绩效考评;三是对成果完成者、承担机构、评价者及管理者的基本信息以及参与科技计划活动中的信用状况进行客观记录,将信用管理与成果转化应用有机结合,提高成果适用性和真实性。
1.1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完善,服务方式与内容不到位据调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中,仅有29.4%的乡镇有交通工具,35.2%的乡镇有仪器设备;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人员仅占50%,且40%的从业人员为非农专业。农村推广功能定位滞后于市场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技术拓展和延伸到产业发展的服务功能明显不强,仍然沿袭着资料发放和技术培训的推广方式,服务内容与农民实际需求存在偏差。
1.2中介机构发展缓慢,成果转化配套服务欠缺各类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如:生产力中心、大学科技园、科技孵化器、产业化基地等层出不穷,但还未能真正适应技术转移需要,形成有效的创新产业链。一些中介机构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成果转移的媒介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与市场经济和技术创新发展不协调。此外,缺少专业的风险评估、技术评价和技术定价等中介机构,企业很难对于科技成果的价值风险做出判断,市场实现困难[5]。
2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农业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农业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还存在许多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分析研究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对今后现代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2.1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体系及相关机制跟不上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步伐我国分散式传统农业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随着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城镇化发展和农村人口大转移,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加快,范围不断扩大,相关各部门制定的土地流转政策和措施相继出台,各类市场主体纷纷涌入农业生产及相关产业,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农业生产,这为促进我国农业向大规模现代化迈进增添了活力,但也存在市场主体规模较小、缺少科技支撑、对农业生产及管理不熟悉、对市场风险抵抗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6]。而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机制是在发展传统农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太适应当前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要求,因此,急需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面向新型多元经营主体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体制机制。
2.2缺乏引导和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作用的相应系统化政策或操作规章一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与农业推广投入的比例不对称,对成果创新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对成果转化推广的重视程度,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缺少长远规划或固定、持续的大投入[7];二是对农业成果中试放大与转化工作重视不够,许多成果存在区域适应性或生态因素限制,科研单位没有精力和经费开展中试放大,即使抓了中试放大工作也是规模不大、范围不广、时间不持久,导致成果示范带动作用强度不大、显示度不高、宣传效果不显著;三是大部分农业企业或经营主体,从企业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意投入大量的资金抓成果转化或推广工作,只是以收购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市场销售为主;四是农业科技成果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目前国家设立的关于成果转化的项目实施期比较短。
2.3农业科技成果“产供销”机制不完善一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与转化机制是以科研院所创新和农业推广部门提供生产服务为主体,科技项目立项大多数是自上而下,通过专家评审、管理部门审批的立项机制,是导致一部分创新成果不适合生产或市场需求的根本原因之一[8];二是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大部分时间忙于上项目、搞创新、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培养人才等方面工作,下基层调研时间较少,深入研究生产一线技术需求和市场需求成果精力也有限,这也不利于科技项目立项和科技创新。成果的完整性、可操作性和适应性也存在缺欠,对研发的成果进行转化与推广应用花费的时间较少或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到基层解决问题;三是创新主体与成果应用客体之间缺少有效成果沟通渠道和长效机制,导致许多成果无法实现其市场价值,虽然政府部门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成果信息,举办对接会、洽谈会等,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效果不显著,缺少成果市场化“产供销”联动机制;四是农业成果转化推广过程中,应用客体群体大而分散,掌握成果或技术的人员较少,技术服务难以到位,并且许多成果或技术由于受地理环境、气候变化、应用客体对技术掌握程度和生产管理水平等因素限制,也导致成果应用达不到预期目标。
2.4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一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传统科技成果评价机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农业市场主体对科技成果的迫切需求,部分成果不符合市场需求,难以推广应用或转化;二是一项成熟的成果或配套完善技术的评价应该包括成果的先进性、区域的适应性、成果的可操作性、经济的可行性和市场的需求性等方面,而我国过去的农业成果评价主要侧重于成果的先进性和区域的适应性等方面,对成果的可操作性、适用性、应用前景、完善配套、成本与效益、市场需求等方面评价不够,导致一部分成果不具备转化条件;三是大部分成果评价时缺少中试环节,在成果转化放大或产业化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导致成果转化失败或达不到预定目标;四是成果转化中介机构虽然不少,但是绝大多数是事业单位在做成果转化,中介机构大部分对市场或客户需求了解不够,对成果本身技术应用范围、技术特点、技术成熟性与配套性的了解不够深入,难以发挥成果中介转化作用,导致成果转化率不高;五是以政府及有关部门为主体的成果奖励机制中评审环节是专家组评审,专家们评审过程中注重成果创新性,侧重于科技产出为主的评价,市场主体极少有人参与评审,这种评审机制不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成果进行正确评价[9]。
3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对策建议
3.1改革科研项目立项机制一是建立应用者(合作组织、农民、科技示范户、企业)、研究者(科教单位、专家)和推广者(推广部门、合作组织、推广人员)信息采集分析利用平台,创建农业产业科技项目立项信息管理系统,促进立项和需求对接;二是创建产业目标导向的项目立项模式,对全国性重大共性技术项目,采取择优委托方式确定项目负责人和承担单位,由项目负责人和承担单位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全国性团队,进行协同攻关,避免课题研究分散割裂,促进重大突破性、有价值和可转化成果的产出;三是将项目立项与推广应用挂钩,与需求反馈结合,将推广部门、合作组织、基层农技人员和科技示范户纳入项目实施方,形成科技上中下游项目承担结合体,从源头上解决项目立项与生产需求脱节、项目实施与生产分离等问题。
3.2改革科技评价机制一是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项目完成状况、执行效率、内部管理水平、工作进度、满意程度及持续效应进行评估,定期向社会公布评定结果,加强公众对项目执行情况的了解和监督,发挥社会信用的引导和监督作用;二是规范研究成果数据采集和认证,对项目立项、实施、验收和成果等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分析,提供完备、翔实的权威数据支撑,以实现全面、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科技项目绩效考评;三是对成果完成者、承担机构、评价者及管理者的基本信息以及参与科技计划活动中的信用状况进行客观记录,将信用管理与成果转化应用有机结合,提高成果适用性和真实性。
3.3改革成果奖励制度一是对重大突破性成果实行主要完成人并列排名,扩大主要完成人获奖面和受益面,促进创新活动大联合、大协作,形成重大成果持续产出机制;二是采取符合农业科技创新特点和农业生产应用实际的成果评价方式,改变简单以SCI、EI等重要索引收录的论文和授权的发明专利数量为评价标准,加大技术创新原创性及其潜在和现实经济效益在奖励中的权重;三是扩大重大成果奖励评判范围,改变现有提供“效益证明”盖章式成果应用评判模式,跳出成果应用“自我证明、自我评价”圈子,确保成果奖励的权威性和有效性[10]。
3.4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方式变革一是着力构建政府部门引导的统一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通过完善农业科学家和企业家合作机制、成果托管机制等运行制度,依托信息化手段,搭建科技成果与企业直接对接的模式,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二是依托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和经营能手等主体,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和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积极拓展服务内容,强化服务手段创新,促进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使技术服务向农业生产全方位拓展,向农业产业链全过程延伸。
关键词: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策研究;途径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c)0000-00
0 引言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实现科技成果的真正价值,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1],[2]。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在产学研结合的高校办学模式下,探讨如何发挥农业高校优势,尽快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之能够切实为“三农”服务,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
1农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新时期国家赋予了高等学校四项基本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充分彰显了国家对大学给予的厚望[4]。作为农业院校,所培养的人才、研究出的科技成果、要服务的对象无不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就我国农业领域而言,每年通过技术鉴定、审定的农业科技成果有6000多项[5],而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不足40%,这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左右的水平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6],我国农业高校中这种“高产出、低转化”的现象,应该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农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受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政府每年只是按照预定计划下达对农业的投入,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经费投入[7]。但很少管理科研成果的产出以及产出后如何使之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缺乏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资源配置、缺乏一条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
2.2高校赋予科研人员的职能限制。受教师与科研人员切身利益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搞科研就是片面的追求获奖等级、晋升职称、提高待遇,缺乏知识产权管理和成果转化意识。所以学校产出的科研成果得不到进一步的技术转让、成果推广和科技开发,就被“闲置”在实验室里或者档案馆里;另外,由于后续科研经费不足,绝大多数科研成果只是个半成品,很多农业科技成果在过程中“夭折”[8]。
2.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受到农民自身因素的影响。农民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科技运用能力较差。但是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量文化程度相对高的农民都转入了二三产业领域,但留下来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缺乏科技意识,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反映迟钝,缺乏接纳、消化、吸收的能力,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
3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与建议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实现科技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重要支撑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更好地进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何种途径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9],[10]。
3.1. 探索一条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途径。鉴于我国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每年的科技成果高产出,政府应该依据我国国情,根据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选定一批能够带动各个地区“三农”发展的科技成果,由政府实行买单,无偿给予农民使用。通过政府配套服务资金的启动、资金补助促动、奖励引导推动,同时,政府还应鼓励社会组建各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向社会集资。金融部门应兑现在科技开发贷款上的优惠政策。对采用新技术、新品种和新科技成果的农民给予适当补贴,减少采用新技术新品种带来的风险。
3.2制定相应政策,激励农业科研人员深入推广一线。教育部、高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或者制度,将科研人员分类管理、分类考评。抽调一批热衷于科技推广的科研人员,品种、专利发明人,科技成果获得者深入农村、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农民的生产实践,来实现科技成果的真正转化。
3.3加强技术培训、强化农民教育。农民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主体,他们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科技成果被接受和应用的程度。所以,加强技术培训是农业科技成果实现成功转化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4 结语
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是提高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的重要途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要使农民从中得到实惠,为农民增收做出贡献。因此,必须把农民增收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才会有强有力的生命力。所以,无论是政府还是农业高等院校都要认真学习、细心思考,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为实现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进群.农业科研院校科技成果转化若干问题对策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09(4):71- 73.
[2] 岳福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11,30 (5):55-58.
[3] 裴翠娟,董志强,贾秀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 (5):83-85.
[4] 刘细发.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53-55.
[5] 王树进,李彩霞.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分析与对策[J]. 科技与经济. 2005,18(1): 27-29.
[6] 苑新,冯元璋,吴建忠.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不足与建议[J].科技与管理,2007, (1):19- 20.
[7] 苏俊宏, 于小宁, 李高宏, 彭渝丽.西部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 31 (7):408-411.
[8] 谭 进, 朱明君.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27(1):32-34.
[9] 彭义杰张开春王文娟戚元勇徐秋红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农业科技管理,2013,32 (5):85-87.
1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与数据处理
1.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绩效评价目标,结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自身特点和影响因素,考虑到相关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实用性,运用专家咨询法对理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初选与调整,最后构建能够集中体现农业成果转化资金绩效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4个大类指标、9个亚类指标和27个单项指标。
1.2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以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组织全国多家项目监理单位形成的2006-2010年的项目验收数据为基础,针对目标内容、决策过程、资金合规性、管理制度、项目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影响、项目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效益的影响等6个定性指标,将之划分为优(90~100)、良(70~90)、中(60~70)、低(40~60)和差(0~40)5个档次,通过对转化资金管理部门、财政部门、科技成果研发与推广专家以及农业科技成果利益相关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综合判断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并获得其标准分值。本文采用极值法对定量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1.3综合评价值计算方法
将每个指标的标准分值与其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得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绩效评价的综合值。
1.4结果分析
从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总量来看,“十一五”期间,国家累计投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84820万元,重点支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植物保护、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加工、农业装备、农业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与产品等领域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合计1390项。
从不同技术领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绩效综合评价来看,种植业发展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当前资源约束越来越紧、种粮比较效益不高等诸多不利条件下,国家对于种植业技术领域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其他技术领域。“十一五”期间,种植业技术领域在各技术领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绩效综合指数排名中一直名列第一,绩效综合指数平均值达到90.50,高出各技术领域平均水平20.56%;其次是农产品加工技术领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绩效平均值也达到80.02。畜牧业、林业、农业装备等技术领域虽然也排名靠前,但仍低于各技术领域平均水平。
从不同技术领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绩效综合指数变化速度来看,由于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水土资源利用率不高,农业生态环境退化严重,迫切需要大力促进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技术等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幅度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使其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尽管植物保护和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绩效综合指数排名相对靠后,但与2006年相比,2010年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植物保护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绩效综合指数分别增长3.40%和3.73%,而其他8个技术领域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资金绩效综合指数均有相对不同程度下降。从不同技术领域单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绩效综合指数来看(表3),植物保护的单位资金绩效指数最高,约为0.0400,其次是农业信息技术,尽管种植业技术领域在各技术领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绩效综合指数排名中一直名列第一,但其单位转化资金的绩效综合指数最低,仅为0.0030。
2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