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建设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城市环保 环境建设 人文主义 城市发展
本随着城市的粗放型扩张,城市人口压力与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过渡的城市消耗导致城市环境问题严重困扰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严重制约着我国城市环境文明的进程,使得城市发展与人文环境更加对立。
1.无法回避的城市环境问题
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与时代化的消费水平,促使城市形成从地面到空中的立体性污染,严重损害着热门的健康水平,躲之不及、避之无处。
1.1污气排放
在城市环境中,工业企业燃料的运用,会产生大量的碳化物,硫化物等。城市空调以及制冷工业的发展,氟氯烃化合物的含量也急剧增加。近年来急剧膨胀的汽车消费,使得汽车尾气的污染日益严重。这些气体直接作用于城市环境与人体健康,形成空气污染的重要源头。
空气污染严重损害着人们的健康,据统计,空气污染对人呼吸系统的疾病造成了高达数亿个工作日的丧失,与此相关的经济损失进数十亿美元。据我国部分城市统计,市区居民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比郊区高2.4倍,肺癌发病率比郊区高7.3倍。
1.2生活垃圾
时代化的消费与丢弃垃圾成正比例关系。生活垃圾进入环境后破坏城市市容和旅游景观,影响人的视觉和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特别是废塑料制品无处不在。其结构成分是碳氢化合物,具有耐酸、耐碱、耐气候老化等耐腐蚀、不易分解的特性,导致不能够被自然分解,形成“白色污染”。有关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废弃塑料约为960. 8万吨,占我国垃圾排放总量的15%左右。 “白色污染”严重地影响着城市景观环境,形成巨大压力。
1.3起居环境
交通环境压力巨大。城市的膨胀致民住区远离工作地点,造成交通环境压力大增,形成人们的"交通疲劳",每天更多的时间花费在交通上,致使车辆增多,人群熙攘,拥挤不堪,造成空气污染和流行疾病的蔓延。
居住环境恶化。居住环境是人们休息和恢复体力精神的港湾。因此,居住条件的环境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健康状况。寸土寸金的城市用地使得城市住宅拥挤不堪,住宅日照量不足造成疾病发生;住宅公共设施缺乏造成居民缺少室外活动条件而影响健康;人口过密导致的喧嚣声噪音污染也严重影响了人的健康状况,加之商业竞争的广告喧嚣,使得人们无处可藏。
2.基于人文主义核心的城市环境建设分析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理论精髓就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求一切社会活动都要本着人文主义关怀,从人的角度出发,从有利于人的发展角度来规划发展、规划建设。在我们的城市发展建设中,也必须更新观念,确立人本主义的城市发展观。总结过去几十年的城市发展经验,我们不难总结出动机与效果的错位问题。
追根究源,产生这种错位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城市发展的理念问题。传统的城市发展观念,就是人有多少、楼有多高的简单的加法计算。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人的环境需要和发展需要。忽视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建设中充满了数字而缺乏了人文关怀。
现代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应该是一种和谐的、综合的发展,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不仅使经济指标的发展,也是环境的发展。城市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服务于人,造福于人,增进人类健康水平提高,实现人与城市环境共生。
3.环境建设与人文关怀
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处理好多方面的关系。既要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统筹兼顾发展与承载力的关系。为此,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规划,突出环保,经济建设与环保事业同步同位发展,因此,必须构建环保建设的基本框架。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人文关怀与城市发展共生。
3.1强化科技治污
城市环境污染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活垃圾污染、汽车尾气污染,生活用水污染,噪音污染,视觉污染等。为此,必须强化综合整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根治污染不仅是一个政策工程,更是一个科技工程,因此,在城市建设中,红头文件很重要,科技引导更重要。城市建设要引导和推动清洁能源技术。对水污染问题,在污水排放系统中加强中水回用技术设备,污水处理药剂材料等,开发研制废水资源化设备。
3.2强调和谐环境、促使绿化与美化
在城市环卫建设中,要美化与绿化并举,强调视觉性和健康性的和谐统一。城市绿化和美化要兼顾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不仅给城市居民视觉美的享受,更要起到了防风,涵养水源,减少噪音的作用,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3.3以人为本,完善生活功能建设
既要工作、还要生活。当代城市人的生活理念使得我们必须强化生活功能建设。城市社区的休闲广场,娱乐场所,体育锻炼设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关怀建设的重要方面。
另外,交通、住宅设计、卫生处理等无处不可体现人文主义关怀。作为一种城市建设理念,必须将人文关怀思想融入到工作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工作平台。要突出人文思想,从关怀人、帮助人、发展人的角度构架城市大发展框架,从而架构优美的城市环境,促进人类的健康水平提高,真正实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应四爱、陈前虎.城市规划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1
(一)远程教育已成为我国农村信息化骨干网络建设的载体
首先,远程教育可以发挥信息交互技术的优势。我国农村地区的继续教育是远程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农村群众自身素质普遍较低,对其进行继续教育就必须采用直观形象的教育方式来进行,这样才能达到继续教育的目标。将远程教育应用于农村再教育时,要充分采用IPTV技术,并将其运用于种养殖方面的技术培训、政策和法规教育、电影和电视等文化宣传,使声音、视频、图片、文字融为一体,这样能使农村群众更容易接受这些新知识和新技术,同时也激发了农民再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远程教育能充分发挥出信息量大和覆盖面广的资源优势。远程教育运用到农村建设中,其内容涵盖是非常广的,如种养殖技术培训、相关技能培训、农业加工制作信息、市场预测信息、农产品供应信息等。再次,远程教育能够将平台相互共驱、网络立体交叉的传输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如我国甘肃省天水市建立了网络平台,将现代的远程教育与广播、电视和党建、手机信息、农村文化的共享工程等公共信息服务的资源组合起来,让卫生、农业、劳动、科学技术、教育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公共信息资源为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服务。
(二)远程教育已成为农村农业发展信息化服务的主体
第一,远程教育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及时、有效的资讯服务。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技术力量,对农村市场信息资源进行开发整合,对信息结构进行调整,并进行进一步的信息采集和处理,拓宽渠道进行信息资源的整理、加工和分析,并且要以农民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如以图文、视频等方式及时将一些农业信息和教育信息提供给农民。第二,远程教育能为农村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远程教育目标就是促进农业发展,而农业发展离不开充足的农村信息资源,远程教育可以为广大农村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第三,远程教育建立了联系村庄和农户的农村远程信息的服务系统。使用IPTV网络的技术手段,主动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的现代远程教育,可以增强宽带互联网模式下的终端网站建设,尽早实现标准的、统一的、集聚功能较强的农业信息化服务系统。
(三)远程教育已成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业务平台
首先,远程教育是农民工获得就业创业的这个概念的教学平台。通过播放农民工的创业视频,增强农民工创业的理念。通过对农民工的宣传和教育,给农民工一个正确的就业观,并建立创业的概念。其次,远程教育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市场信息平台。可以为农村劳动力市场建立远程服务的信息网站,为群众和招聘的企业建立一个信息的桥梁,为农民工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信息的集成。同时,利用远程教育的信息网站,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及时、可靠的外部工作信息。再次,远程教育是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教学平台的建设。从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合适的培训计划和方案,并将远程教育网络充分利用起来,可以加强对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管理、使用,及时公布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农业科学技术、党员教育、实用技术、劳务力转移和农产品营销市场资讯,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不断改善和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服务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水平。根据市场和就业的需要,采取具体的方式,对群众进行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对政策、法律、法规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整体质素。
(四)远程教育已成为农业产品交易信息的渠道
第一,远程教育扩大了农业产品的商业信息和浏览数量。远程信息网能够让农民及时地进行农产品价格以及预测信息等查询,为农村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农民不仅不受远程教育网站信息查询的限制,而且也可以浏览企业商务信息,这主要通过图形web集群和影视版的辅助教学站点来实现,它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可靠的信息服务。第二,农产品的商务信息功能也能够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得到进一步强化。远程教育网络的信息渠道主要是图形网站、视频网站以及门户网站,在信息的同时,强化了远程教育。第三,远程教育是农民群众的留言板或论坛。网络辅助教学的网站提供了留言和论坛功能,使农民群众在浏览信息时可以反馈一些商务信息。
(五)远程教育已成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
首先,教育模式要改革创新,制定好远距离培训计划。要将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普及到省、市、县三级,职业技能培训要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定期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资源有很多,并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重复的,甚至有的比较落后,因此,要尽可能做好各类培训资源整合工作,将农业技术培训课件的制作作为重点。针对普通农民群众而言,他们没有机会到专门的培训机构去参加培训,因此,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对其进行技术培训,能够提高农民群众整体素质,为发家致富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级远程教育中心只有贴近农村和农业的特点,做好区域内的实用技术人才的培训设计,制定一个长期的培训计划,完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教育体系,才能对农村农业的产业化提供人才支持。其次,建立和完善学习的需求预测与反馈机制。应组织、收集、汇总和分析农村群众对实用技术的学习需求,确定课件制作的重点内容。对关键的支柱产业和农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实用性技术,要适时开发和研制有针对性的、能在教学平台播出的教学课件。再次,通过“互联网电视+基地农户”的教育模式培训农村中的实用性人才。把各种农业实用技术课件,通过远程网络分发到各播出平台,根据专业及时组织农民进行培训,使用“基地”、“示范点”进行现场实战训练,采取大辐射的方式来促进技术的推广。最后,教导学生要因材施教,进行分类训练。远程教育应根据“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缺少什么,补充什么”的原则,采取各种手段,培养迫切需要的实用性人才。在培训内容上,加强课程编排的计划性,讲究制作的配套,突出乡土特色,加快有地方特色的资源库建设步伐。充分考虑各地农村的产业结构和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差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培训,使农村远程教育的教学资源真正实现本土化、系统化、实用化,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需求,大大提高农村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六)远程教育已成为农业产业升级的发动机
第一,引导农村农业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农业项目+远程+基地+农户”、“农业合作组织+远程+农户”、“专业市场+远程+农户”、“公司+远程+农户”等模式制作远程教学和学习的配套模式,提供有针对性、真实性和时效性的市场资讯和专业的培训,指引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在项目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提供及时的农业信息服务,发展远程教育网的集聚功能,在促进项目的基础上,努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农业质量。第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管理和科学决策。农民透过远程教育网可以检索到生产和管理的信息,进行合理判断,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生产决策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和有力支持,最大限度地避免农业经营的风险。第三,促进对农村产业群体的知识普及。远程教育应采取价值链接方式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连接到农业产业链中,使农民在工业化生产和管理中成为知识丰富的员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价值。
二、远程教育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素质
远程教育能够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进而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素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基层党员干部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应不断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应当通过定期组织党员干部收看教育片、宣传片,加强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理论、农村经营管理等相关知识,提升基层党员干部自律意识以及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大规模培训,将培训基地、培训力量和培训资金有效地整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远程教育提升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其涉及的部门较广,因此,必须将这些部门的力量有效地整合起来,协调各部门的关系,确保各部门职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共同推进远程教育工作。实践证明,在党员干部培训中采用远程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总之,远程教育能够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促使其更好地为农民发家致富起到带头作用,促进信息技术融入到农村种植业中,为培养创业致富本领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提升农民的农业技术知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让老百姓先富起来是我党的重要政策。目前,我国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有四种,分别为外出打工、自家的种养殖业、承包的种养殖业以及个体经营收入。其中外出打工和自家的种养殖业为主要经济收入。要想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就需要提高农民的知识,而农村远程教育正是信息技术培训的关键。通过远程教育,将农业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普及到广大农民中,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远程教育能够给农民带来新型的服务。首先,可以加强农民群众的学历教育。其次,可以加强农民群众的技能培训。大力加强新农村科技培训工程的建设,以远程教育为主体,持续开展现代化农业知识和技术培训。再次,可以提供农民个人素养。在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中开设农民论坛,及时了解农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情况,积极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村委会还可以定期在闲暇时间组织农村群众到村委会中观看与农村村民有密切关系的教学视频,如种植技术视频、养殖技术视频等,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农民群众也可以相互讨论,这样不但提高了农民的种养殖技术,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远程教育要充分发挥技术培训优势,使农民自身素质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基层党员干部与村支部干部要定期了解农民所掌握的技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另外,对于一些返乡的农民工而言,没有一定的技能就难以实现自主创业,因此,应该加强职能部门的资源整合,对这些农民工加大技能培训力度,进而使他们的就业能力所有加强,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提高市场经济意识
关键词:商业景观;自然设计;文化概念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商业景观项目并非仅仅shoppingmall或者大型商圈等的景观设计,而是展现了具有娱乐性、标志性、纪念性等等丰富多元特征的项目案例。这些隐性的文化特质犹如项目的灵魂吸引着大批的人流,最终带来商业收益。可取的商业景观项目主题有很多――绿色低碳、科技人文、社会责任感等等。在硬件设施上进行相应的改变和完善,为休闲娱乐的消费过程提供多样的空间环境。这样的方式能够使消费者在互动和交流时有一个轻松的平台,从单纯的以购物为目的转变为体验过程,从而弥补现代都市生活的缺陷,让人们不再觉得都市生活单调、枯燥,反而轻松愉快,让人心情愉悦。商业景观空间可以包括商业广场景观设计,商业街景景观设计,商业中心景观设计,商业办公景观设计。本文主要介绍在商业设计中将多重体验和多重空间感受融入到商业空间之中的设计理念,该理念主要为了形成具有多样化、层次化和复合化特点的交融空间。文中结合着闻名遐迩的相关商业空间实例,来分析商业空间的美观与丰富性多样性并存的创新设计与文化融合所具有的巨大作用。
1商业景观的空间设计理念
对于商业景观的设计而言,空间的安排是很重要的方面,如何将空间进行巧妙的组织,使得商业区与城市区成为整体是商业景观空间设计的一大主题。空间的完美融合能够使得商业空间与城市空间有良好的过渡,将过渡空间进行巧妙的运用,可以使得人们在购物之余拥有休闲娱乐的平台。因此,在商业景观进行空间上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以下两个方面,将商业空间做到满足人们休闲、娱乐、消费等多方面的需求。
1.1合理衔接商业区和城市区,将中介过渡空间做到组织合理
处于商业区与城市区中间的过渡空间具有得天独厚的开放优势,如果这些商业建筑的外部空间能够得到合理的组织和利用,那么这样的过渡空间对引入城市活动和人流而言大有裨益。合理的利用能够让商业区与城市区得到很好的衔接。Solana蓝色港湾是北京首屈一指的时尚购物娱乐新地标。它的优势在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位于北京最大城市公园――朝阳公园的西北角,以及它所倡导的开放式购物体验。虽然在典型的中国北方城市,Solana蓝色港湾大胆沿袭了传统欧式生活中举行户外庆典的文化传统。通过一系列松弛有序的空间,营造“街巷”般的感觉。中心广场――作为Solana蓝色港湾会面、互动和娱乐休闲的重要枢纽,中心广场的设计模仿欧洲“城镇广场”的概念。为展览 、演出创造了有利场所。同时。喷泉、音乐和多样性的主题活动为这里带来了大量人气,形成了人流的聚集点。融合滨河区和朝阳公园――朝阳公园的前湖被延伸到地块内,为蓝色港湾创造了入画的天然背景。运用多样的颜色和材质,从小尺度的铺装,到马赛克和丰富多彩的材料变化,来打造极具视觉效果兼具趣味性的景观。在这里,游客可以一边用餐、喝茶,一边欣赏北京城市的“绿色心脏”。
1.2为形成商业空间的整体化,可用人行流线将室内室外连接
大型的商业项目景观可以当作公园来设计,让购物者感觉是在公园漫步,同时室内景观设计与室外景观设计需要相呼应和配合,实现景观的最大延伸。
对于商业建筑而言,人流量一般较为密集,因此采光和通风是建筑设计时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除了建筑设计时考虑该因素以后,在商业建筑外部也可以加以空间利用从而有利于商业建筑引入自然的光线和通风。一般大型的商业建筑内部会形成步行街,使得人们在购物时能够自然通行于室内和室外。就将上海宝山祥腾生活广场作为例子,它的景观设计是将流淌的水流纹样作为整体铺装的理念,在广场内街围绕这一理念进行构造和装饰,这样的铺装使得建筑的硬朗现代风格被柔化,将内街空间的限定感进行弱化,从而使得建筑内部与外部进行流畅的贯穿。水流式的铺装能够将室内和室外进行巧妙的衔接,从而形成商业空间的整体化,增强了室内和室外的连续性和互动性,让购物空间能够体现出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2商业景观的内容设计理念
2.1利用自然元素的引入形成商业空间与自然空间的交融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自然有一种本能的向往和渴求,因此在商业空间的景观设计中融入自然元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对自然的需求。利用各种自然元素例如广场树阵、草坪、灌木、花卉、自然水景等对商业空间进行装饰,能够将自然文化与商业文化进行交融,满足人们对自然的渴望。例如上海南京西路的园艺设计中,将灌木修剪成熊猫的形状,在花坛中间栩栩如生,周围配以粉色的花朵,为城市增添了生机和活力。这样的创意设计使得植物与动物相结合,在绿色植物的天地中感受到动物的生动活泼,从而突显景观设计的特点。
2.2通过自然式体验的引入形成商业休闲空间的舒适体验
在对商业景观进行设计时,设计师通过将自然的体验移植到商业空间之中,将自然元素在商业空间中进行独特的布置,从而形成休闲的娱乐空间。悉尼达令港南部,也就是今天被人们熟知的Darling Quarter,是澳大利亚最引人入胜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达令港成功地打造了南北向、东西向两条人行走廊,连接起市中心、唐人街和海扇湾。城市居民和游客可以沿街购物、观光、品尝美食,尽情享受休闲生活。达令港改造的另一关键点是让城市公共绿地空间更好地为家庭活动服务,促进城市居民间的交流互动,进而使整个社会更为和谐,更有凝聚力。本项目广泛使用了从德国引进的儿童水上游乐器材,水闸、水泵、螺旋水斗,这些最先进的器具可以让小朋友们全程控制水的流动。水流通过水渠注入一个个游戏空间,这些空间都是由混凝土打造的,极具雕塑感。同步喷泉、水闸门、水轮、光滑的大石头,所有的设施都是为了小朋友们能尽情的探索与享受这个精彩的水世界,并不断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的游戏。游乐园四周设有各种功能设施,以及阳光露台咖啡座、遮阴廊架、户外剧场大台阶休息区,让父母亲、照顾小朋友的阿姨们都可以参与到这个不设围栏的欢乐园中。
2.3将文化概念合理引入,形成商业与文化的相互交融
2.3.1将商业空间塑造文化特色
人们在进行商业消费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引人入胜的文化体验,文化是精神层面最丰富的内容,它具有横向与纵向的多元性,不管是从当代文化来看还是从历史文化来看,文化一直都是人们心灵层面不变的重要内容。在商业空间中引入文化概念和文化因素,能够让人们在进行购物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新三里屯时尚文化创意街区,北区设计为高端消费人群营造出舒适独立的购物环境。在建筑上,北区也显示出典雅高贵,北区北座命名为“时尚前线”,该建筑随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北区东座命名为“水晶立面”,其设计采用玻璃的华贵剔透与金属的坚硬前卫相结合。对比北区,南区消费水平更接民化,是一个汇聚书籍音像、艺术画廊、酒吧等的时尚文化休闲消费中心,包括“尊贵品位区”、“艺术文化酒吧区”、“潮流区”、文化广场和时尚大道等,市民可在此购物、泡吧、健身、看电影、垂钓。闲暇时,市民可去1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散步。在建设上,南区注重的是时尚。
2.3.2.将商业空间赋予文化内涵
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故事,独特的地域文化能够给一个城市带来一种充实、悠久的感觉,具有文化魅力的商业空间也是一样。将文化内容融入到商业空间能够提升整体的涵养,让商业空间具有自身的特色和魅力,不再只是作为盈利的场所,也可以是文化交流的平台,福州“三坊七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福州“三坊七巷”主要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现与挖掘,将建筑整体构造成江南小镇的古典风韵,充分突出了唐宋建筑的特色,利用青砖灰瓦石库门等古典建筑材料进行现代建筑的构造,将古代建筑元素充分融入到现代的商业空间之中,从而将商业空间做到具有特色和内涵。这种文化内涵的融入,为商业化的改造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3 结语
商业景观空间兼具易达性、舒适性以及文化性,能够实现空间的交融。通过对城市空间的优化改造,或者自然元素的融入,也或者文化内涵的赋予,都能够将商业景观空间做到具有自己的特色,变得与众不同,将商业景观空间不再局限于商业化一个主题,而是真正实现多元融合。
参考文献:
[1] 张金霞.商业建筑室内环境对购物心理的影响[J]. 山西建筑. 2009(04)
[2] 刘廷杰.后现代的商业空间――体验一种非"短暂"的时尚[J]. 时代建筑. 2005(02)
内容摘要 :本文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提出了在京津冀交界处建立京都新城的构想,并对新城的区位条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京津冀 结合部 新城 轻轨
继“珠三角”、“长三角”经济起飞之后,环渤海地区经济开始快速崛起。处在中心位置的“京津冀”地区发展潜力最大,在京津冀交界地带,以廊坊开发区为中心的区域,距北京市中心区42公里,距天津中心区68公里,正处在京津两大城市中间黄金分隔点的北京东部产业发展带,经济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在陆、海、空便捷交通特别是京津轻轨的带动下,未来完全有可能成为京津冀之间一个新的生长点,迅速崛起一座大的都市―“京都新城”。
“京都新城”区位条件分析
(一) 新城位于环渤海地区的核心位置
环渤海地区工业发达,城市和人口密集,是继中国成功地开发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后,又一个重点开发的区域,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京津冀交界处恰恰位于这个经济圈的核心地带。
整个环渤海经济圈具备良好的发展优势,该地区包括河北、辽宁、山东三省和京、津两个直辖市,是我国北方沿海的黄金海岸带和重要的出海通道,也是东北亚的中心地区。同时,这一地区腹地非常广阔,可以辐射到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中的内陆地区。广阔的腹地与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区域间经济合作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交通条件优越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优势,该地区不仅公路、铁路网密集,港口众多也是一项重要特色。在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着60多个大小港口,全国7个亿吨大港有4个集中在此,即天津港、大连港、秦皇岛港、青岛港。这里是我国北方最大的集装箱海运中心,也是我国货物吞吐量最大的地区。
(二)新城位于“大北京”战略规划区的中心地带
“大北京”战略在规划中指出:把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等城市所辖的“京津唐”和“京津保”两个三角区的城乡规划进行统筹研究,疏解大城市功能,调整产业布局,发展中等城市,增加城市密度,构建大北京地区综合城市。“京都新城”地处“大北京”战略规划区的中心地带,可直接承受京津两大都市的辐射,能成为疏解大城市功能的有效载体。
首先,新城要充分吸收京津生产要素。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北方地区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天津也作为北方的经济中心而存在,这两大城市在经济和技术上发展都较为超前,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京都新城正好处在两大城市辐射的叠加区域,可以充分吸收京津地区的信息、资金、人才、技术资源,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其次,京、津两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将对京都新城产生强有力的影响。新城可以有选择地引进接收京津地区向外转移的传统产业、成熟产业;同时,引进新兴产业,京津的高新技术研发项目,需要周边地区提供实现产业化的生产制造基地。
再次,京、津两市有2000多万人口,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京都新城可以在产业发展上与京津形成错位或互补,分担城市功能,共享这个巨大的市场,最终成为大北京市的有机部分。
最后,京都新城可以充分利用京津的知识与技术优势,积极引进人才与先进的技术,保持自身的持续性发展。
(三)便捷的交通条件
京都新城地处京\津之间,位于全国交通网的密集地区,区内铁路、高速公路、国道与省道密布,对外对内交通十分便捷。地位相当于枢纽型节点,无须穿越京津城区,便可通向唐山、保定、承德、沧州。
铁路。京津城际铁路连接了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全程用时30分钟。永乐站的预留,为周边的发展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永乐站正好处在京津冀交界处,成为京津轴线的重要节点,到京津两地只用15分钟的时间。在此处谋划建设的京都新城必然与京、津产生“同城效应”。
京哈铁路、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都在廊坊设站,新城距离火车站只有8公里的距离。未来的京都新城与廊坊市联为一体,火车站可以共享。
公路。京津塘高速公路廊坊出口和京津第二高速公路永乐出口是京都新城的两大交通动脉。走高速公路到京、津两市均不超过40分钟。同时京沈高速、涿密高速、廊沧高速均可联网通达。103、104国道贯穿全境。便捷的公路交通,为京都新城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机场。新城可同时利用现在的首都机场和天津机场。距首都机场50公里,距天津机场75公里。规划中的首都第二机场选址方位位于北京东南方向,紧邻京都新城,利用优势不言而喻。
京、津、冀交界处交通发达,在方圆10公里范围内同时有两条高速公路出口、一个轻轨站。周边有京沪高速铁路、机场、港口可利用,再加上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中间位置,区域尚未开发,这样好的区位在国内独一无二,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快速交通,为京都新城的成功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低廉的开发成本。这个区域对京、津城市中心来说相对地广人稀、经济落后。该地区地质稳定,土地平整,土地开发建设、拆迁成本必然低廉,适合新城开发;适合信息时代城市融合生态、休闲、工作兼顾的新思维。
在京津冀交界处的主要村镇有北京永乐店镇、凤河营镇,天津大王古庄镇、高村镇,河北尖塔、安平镇。本文选出南部交界处的永乐店镇、大王古庄镇、尖塔镇三个城镇进行比较。
京津冀三地在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小。三镇人口规模共7.9万人,土地面积共140平方公里,各镇人口密度如下:永乐店镇为每平方公里500人,大王古庄镇每平方公里为437人,尖塔镇每平方公里878人。尖塔镇人口密度较大是因为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三镇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65人,人口密度相对来说地广人稀。森林覆盖率平均达到33%,生态环境较好。由于该区域的地理位置优越,三地同时各自谋划自己的发展,基础设施都是按照“七通一平”的标准建设,道路、供水、排水、供电、供热、天然气、通讯、宽带已全部到位,但企业入住情况差异明显。从现场情况看,只有河北区域在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带动下,企业入住率相对较高,而其它两地相对较低。尤其是永乐店镇,基础设施建设早在京津塘高速公路开通时就已经建好,多年来发展缓慢。这主要是因为永乐店距离廊坊太近,在行政壁垒的作用下,廊坊的发展对其产生了负面辐射,抑制了其发展。
该区域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土地资源丰富。只要三地统一规划,实现管网对接,就可以大量节省开发成本,快速实现三方共赢的发展局面。
通过区位条件分析,可以看出京津冀交界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实属罕见。但是,由于这一地区分属于三个不同的行政区,即北京(通州)、河北(廊坊)、天津(武清),各地都在谋划自己的发展前景,建设规划没有衔接,管理各自为政,区域建设比较混乱,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这个区域的健康快速发展。京津冀三地共建京都新城,可以有效地控制这种混乱的局面。通过高层次的统一规划,建设一座相对独立、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公共服务设施发达、城市功能完善的健康新城是可行的,可以实现决策的帕累托最优、京津冀兼顾。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
结论
打破行政壁垒,共建“京都新城”是一个全新的战略构想。按照新区域地理的综合观、区域观,借鉴深圳、香港“两制双城”的思想,在京津廊结合部构思“京都新城”、京津冀共建是可行的。
即使不采纳此建议,在永乐轻轨站和两条高速公路出口的带动下,该区也必然形成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与其任由京津冀三地无序发展,组合成一座功能分区混乱的城市,还不如政府统一规划、协调管理,建设一座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京都新城。
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物流、研发)将成为新城的支柱产业。由于新城地处京津冀三地交界处,行政壁垒是该区域发展的最大障碍。上策就是合并京津廊三地行政区,形成大京津区或者成立一个特区。也可以由国务院出面成立新城建设委员会协调三方,统一管理。一旦新城开始建设,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它的发展速度及对中国的经济贡献会超过深圳。中策是三方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共同协商,分头实施。
新城建成后的管理可以三方共同管理或创新一个管理模式,这个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柴强.房地产估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2..旧城更新中房地产开发模式的比较研究.建筑经济,2007(12)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1 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1.1 和谐校园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坚实基础。和谐校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重要基础。作为传播知识、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阵地―高校,汇集了许多高素质的精英人才,高校的和谐,对社会和谐具有很大的影响。高校所处的特殊地位及其肩负的历史使命,也致使和谐校园的创建尤为重要。和谐校园可以为学校的发展、教职工和学生的生活注入生机和活力,还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心情舒畅,学校的组织效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从而形成奋发向上、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氛围,从而形成全体教师自觉地为学校发展而努力,珍惜团结和谐的局面,主动维护学校的利益的局面。和谐校园是学术自由、民主法治、包容共济、充满活力、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有机整合与有效利用,是优化的育人氛围和以学生、教师、学校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状态。创建文明向上、求新活跃的和谐校园,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能够提高能力和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水平,能够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创造和谐,推动学校事业发展,营造氛围,开辟空间,实现学校全方位、高层次发展的总体目标。
1.2 丰富文化生活营造和谐氛围。高校教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支主要力量,大力开展文体活动,丰富教师的文化生活,是营造和谐校园文化,加强学校凝聚力建设的主要指标之一。通过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可以提高教师的身体素质和人文品味,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激发教师投身教学、科研工作的热情。强化活动载体,创新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校园工作氛围,促进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如:定期举办乒乓球、篮球、排球、运动会、健美操比赛等,既能锻炼身体,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又能增强相互间的交流和友谊。又如:组织卡拉OK比赛,歌咏比赛,迎新年联欢会,不仅促进了教师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提高,还可以使教师的个性与天赋得到张扬。根据当前教师工作节奏加快、负荷增大、组织大型集体活动人员及活动时间受到限制等实际情况,应采取活动内容重心下移,各学院独立开展活动,学校在资金上给予资助,活动时间、场所上给予协调。院系要以丰富多彩的协会活动和文体活动为载体,开展各种球类、书画、摄影等协会群众性的文体活动,为教师繁重工作之余的必要调节,有益于提高教老师生活质量,促进教教师的全面发展。
高校的院系根据各自的教学实际,组织“青年教师大奖赛”、“计算机技能大赛”等活动,教辅、机关工会可以开展球类、棋类、卡拉OK等比赛节目,为教师搭建展示个人才能的平台,使广大教师在丰富的活动中选择自己的喜好,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同时也极大地激励了各院系开展活动的积极性,达到交流感情、增进了解的目的,使活动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充满活力。在参与各项活动中,达到团结人、教育人、凝聚人,形成和谐团队的目的。通过组织开展丰富有益的文体活动,不仅陶冶了广大教师情操,调节了身心,有助于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对学校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进行充满活力的文化环境建设,需不断满足教职工新的需求,积极发展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使教师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促进校园建设过程中,高校教师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构建和谐校园中有所作为。通过实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促进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对促进高质量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2 现代信息技术
近年来,校园的规模空前扩大,园区建设不仅为师生提供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更能够唤起人们对大学文化景观的重视。事实上,校园环境除了美化环境和提高环境品位,更重要的是环境服务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开发校园,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2.1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在具体设计上,充分研究师生们的日常行为规律,深入分析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在高校景观设计时将人与景观的互动关系、地域特色的营造等作为重点,改变人与环境间漠然现状。校园景观环境能有效的融入师生们的学习生活中,增强人们的归属感,从而构成社会关系融洽、生态关系调和的景观。高校的校园环境可以凝聚人心、陶冶情操,对担负弘扬中华文化使命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凝聚心志、增强信念的重要作用。
设计者巧妙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出体现出中国景观文化的高尚精神景观。高校景观文化是中国景观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大学生文化情操及内涵修养的树立,对培养和塑造人格健全学生很有意义。我国景观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名人与园林山水的例子,历史人物的生动事例都是高校校园景观文化的教育内容,并能起到人格教育的作用。另外,高校校园景观文化中所体现出的美学思想也有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建立、完善,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性格,提高他们判断事物的能力,从而为国家培养出高层次人才。
2.2 电在报栏等信息技术的利用能潜移默化教育人。电在报栏、校园山水、校园小品、校园植物的知识教育功能。电在报栏、校园建筑、校园山水、校园小品、校园植物等这些要素都是现实的教学资源,既可作为学生学习和教育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学校,增加他们的学校情怀,又可作为地理学、建筑学、生态学、园林学、植物学等相关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课的实习基地。这些直观的校园环境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能节约教育经费。具有较高文化含量的高校景观,可以让学生时时沉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里,净化自己的心灵,减少发生违反日常规范的行为。一片绿草茵茵的草坪或是平静如镜的湖面,给人以恬静、舒适的景观感受,能有效降低人们的烦躁情绪,有效阻止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文化小广场让人感到这是开放式的公共空间,在这种环境气氛下,只要是有一定涵养的人都不会在这里无理取闹、寻衅滋事等。经过精心安排设计的校园文化景观,凝聚设计者的思想,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积极的文化意义。这样的文化景观启发人的思想,净化人的灵魂,激励人的意志,活跃人的思维,使人朝着正确科学的方向发展。例如勉励人生的校园书画展,通过书法的艺术形式吸引学生,让其在欣赏书法绘画艺术的同时,理解和思考文字内容,从而将比较枯燥的说理教育转化为生动的自我学习。通过一定的设计把“美”以环境实体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认识到实体美、并理解环境美、进而鉴赏环境美,爱护环境。校园生态环境不仅美化了校园,还为高校师生提供更舒适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更懂得优美环境的可贵,自觉维护和保护环境,是无声的教育,潜移默化的教育。
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良性循环,利用高校知识密集的优势,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服务作用。在实践中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刚.现代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2]张楚廷.大学教育学[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摘要:农村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时期,国家推出了免除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政策,怎么做好乡镇财源建设和经济发展是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重点探索新形势下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的措施,并提出了加强乡镇财源建设的几大措施,旨在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提高乡镇人们的生活水平。
关键词 :新形势;乡镇经济发展;财源建设
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府机构,乡镇政府是落实农村政策的基层单位。在新形势下,乡镇财源建设和乡镇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形势下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的几大措施
1.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乡镇经济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必须要把市场需求作为导向,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市场活农,抓基地扶农,抓科技兴农,抓龙头带农,从而优化升级传统农业,使得农业的整体效益得到提高。同时大力培训及推广产业实用技术,主动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如订单生产、“公司+协会+农户”、“公司十基地+ 农户”等,并且要积极成立专业合作组织,使得生产组织化程度得到提高,更好的抵御市场风险,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
2.壮大民营经济,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乡镇发展的根本出路是壮大民营经济,因此“抓大促小带中间”才能整体提升民营经济。所谓“抓大”指的是引导和督促规模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指导下,实施强强联合方案,通过龙头优势迅速提升民营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所谓“促小”指的是政策扶持、结对联谊、示范带动、典型引路等措施,支持和鼓励农户介入经商务工,使得民营经济群体规模不断壮大,扩大富裕面。所谓“带中间”指的是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促进小业户群体的发展,使得中小企业在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另一方面要重视劳务输出,对务工能人实施鼓励政策,促使这些人能够返乡创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3.培育特色经济,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特色即使一种市场竞争力,也是一种品牌,更是市场。要想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必须要结合乡镇的产业结构、交通区位、资源状况等多种因素,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原则,整体推进,打造具有自己乡镇特色的产业,充分展现自己乡镇的特色,逐渐建立并完善本乡镇经济发展的“坐标系”,重点培植“人优我特、人有我优、人无我有”市场特色,开辟适合乡镇实情的发展道路,逐渐形成完善的专业化程度高、区域集中、布局合理的产业格局,从而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4.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要想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必须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坚持经营城镇的理念,充分合理的使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带领农民向城镇或者非农产业转移。盘活闲置资产和城镇基础设施,租赁、拍卖、转让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采用多渠道筹备建设资金,渐渐形成良性的运作机制,如“投资回收积累储存再投资”。另外,必须要大力扶持支柱产业,使得民营企业逐渐向城镇靠拢,并且要加快速度搞好服务业、商贸业、旅游业以及乡镇工业,加大力度建设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使得城镇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二、新形势下加强乡镇财源建设的几大措施
1.转变传统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各级政府及部门必须要重视乡镇财源建设工作,加强对乡镇财源建设的扶持力度。传统的理财观念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需要摒弃传统的理财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当前,政府部门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在市场机制下,通过多渠道筹备资金,并将筹备的资金投入发展,打破乡镇经济结构单一的现象。相关政府及部门在进行政策制定时,必须要以乡镇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因地制宜,不断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2.调整产业结构,培植财源
乡镇财源壮大的主要途径是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使经济结构适应市场需求。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市场的需求,科学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在考虑中长期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各大乡镇要坚持“有所不为,有所为”的原则,最大程度的利用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培养特色名优农产品,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同时采用跟踪服务、生产扶持、政策引导等措施,将零星产业聚集起来,逐步转变成集中连片的大规模经营。另外要大力扶持流通型企业、加工企业,促使农产品的商品转化增值率得到提高,增加乡镇经济的财政收入。(2)乡镇政府必须要营造一份良好的创业氛围,鼓励当地民众创业,在能人志士的带动下,充分展现农村的资金、技术、知识,共同建设美好新农村,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3)乡镇要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有计划、有目标、有方向的利用当地资源,渐渐形成一大批优势产业。(4)各乡镇为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营造氛围良好的经商环境,促进商业的发展。
3.深化改革,完善体制
通过改革,减轻财政经费负担,对超编人员给予清理清退,使得办事效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乡镇财政体制的完善主要体现为:(1)执行中央分税制改革时,需要坚持调整乡镇积极性的基本原则,对下划的物力、财力、人力要充分调动乡政府理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给予发展后劲大的乡镇和落后乡镇更多优惠返还政策,促使落后乡镇的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促使发展后劲大的乡镇获得更大的发展,为地方财政收入添砖加瓦。(3)在乡镇建设中,小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通过招商入市,从而达到以贸活财、以商促贸、以市活商的目的,不断壮大后续财源,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
4.强化征管税务,合理运用
财税部门和乡镇政府需要了解本镇的税源情况,并重点分析乡镇重点税种的规范管理问题,从而寻找有效的征管办法,使得征管手段不断完善。
新形势下加强乡镇财源建设并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总结经验,累积经验,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周芝成,张振霞.乡镇财政困难问题研究———发展乡镇经济是解决乡镇财政困境的根本途径[J].商情(财经研究),2013,12(23):330-332.
[2]吴宏强,胡扬.加强乡镇财政管理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关于孝感市乡镇财政建设情况的调查[J].湖北财税,2014,03(14):325-326.
[3]张善峰,卫宗荣.强化乡镇财政职能是振兴财政的基础———关于焦作市乡镇财政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4,02(03):245-246.
乡镇经济;财源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F8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2—236—02
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政府机构,是落实国家农村政策基层单位,在新形势下,乡镇经济的发展和财源建设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乡镇的财源建设与乡镇的经济发展相统一,经济发展得好,就自然建立起了稳固的财源,随着税费改革的深入推进,特别是2005年免除农业税及农业特产税后,地方财源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重要。
1 加快经济发展的措施
1.1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乡镇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加强产业实用技术培训推广,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订单生产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主导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1.2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乡镇发展的根本出路“抓大促小带中间”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激励促动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同时,高度重视劳务输出,鼓励务工能人返乡创业,发展地方经济。
1.3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乡镇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特色是品牌,是市场,是竞争力。要结合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等综合因素,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整体推进,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形成布局合理、区域集中、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格局。
1.4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乡镇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盘活城镇基础设施和闲置资产,对城镇无形、有形资产进行转让、拍卖、租赁,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逐步建立“投资一回收一积累一再投资”的良性运作机制。坚持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引导民营企业向城镇靠拢,加快发展乡镇工业、旅游业、商贸业、服务业,加强各类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建设,不断繁荣城镇经济。
1.5把推进招商引资作为乡镇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努力造就一批专业招商队伍,实现招商工作的良性循环和引资层次的不断提升;围绕上下游项目配套,在产业招商上求突破。围绕木材加工、轻工食品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进行项目包装和对外招商;围绕强化诚信服务,在以商招商上求突破。加大软环境治理力度,健全跟踪服务机制;围绕打造农字号品牌,在特色招商上求突破;把文化特色、人文特色、创新特色和资源特色炒热、品牌叫响、形象提升,通过特色招商,实现资本和产业的集聚,推动乡镇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 加强乡镇财源建设的措施
目前困挠乡镇财政发展的矛盾较多,主要表现:①税源与任务的矛盾。乡镇经济发展不够,原有财源逐渐萎缩,后续财源补充不足甚至没有。②收入与支出的矛盾。财政收入不高,入不敷出,财政压力越来越大,收支矛盾十分突出。③管理与服务的矛盾。一方面是预算内资金紧张,预算外资金失控。④吃饭与还债的问题。由于财政部门承担着担保风险、还款风险,与保吃饭、保稳定形成了新的矛盾。
随着财政体制的改革和不断深化,要解决当今财政所面临的困难,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发展农村经济、增强市场活力,就必须从加强财源建设人手。如何更好地加强乡镇财源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支持经济发展,支持把“蛋糕”做大,以使税源长流不息,是乡镇财政部门要深思的问题和必要的任务。
2.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乡镇财源建设的前提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要真正把培植、壮大乡镇财源建设工作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对乡镇财源建设的指导、扶持力度。各乡镇要积极转变理财观念,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注入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经济体制下经济结构单一的现状。各级政府和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充分考虑乡镇的实际情况,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因地制宜,以“跳起来”摘桃子的思想推动经济发展。
2.2调整结构、培植财源是乡镇财政建设的关键培植、壮大乡镇财源的根本途径是迅速调整本地不适应市场要求的经济结构,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特点及比较优势,合理安排产业结构和布局,既要考虑眼前利益、又要考虑中长期利益,既要重视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主要表现:①各乡镇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发展地方特色名优农产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并通过政策引导、生产扶持、跟踪服务等措施,引导农民由零星分散向集中连片的大规模经营转变。培育壮大加工、流通型企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转化增值率,提高农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②乡镇政府要努力营造好良好的群民创业氛围,以创业促发展、在鼓励中创业,对本地的能人志士给予大力扶持,通过能人志士的带动,让农村所有的知识、技术、管理和资金的活动得到充分展现,齐心协力建设美好新农村。③各乡镇对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要提供优质服务,创造优良经商环境。④乡镇要结合自身的人才、资源、区位等优势,有目标、有计划,大胆利用本地资源、逐步形成一批优势产业。
2.3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是乡镇财源建设的保障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减少财政人员经费开支,清理清退超编人员,提高办事效益,减少财政供养人员比例是解决乡镇人员日益膨胀的问题。逐步完善乡镇财政体制的主要表现:①乡镇财政体制在落实执行中央分税制改革过程中,在财力分配上要坚持贯彻保护和调整乡镇积极性的原则下,对下划的人、财、物要充分调动乡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②对落后乡镇和发展后劲大的重点乡镇多给予奖励优惠返还政策,促使其加快发展,为财政收入做出应有的贡献。③进一步支持小城镇建设,发展小城镇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增收、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有效途径。通过招商人市,达到以市活商、以商促贸、以贸活财的目的,不断提高工商税收的比重,培养壮大新的后续财源。
2.4强化征管、合理运用是乡镇财源建设的重点乡镇政府和财税部门要全面掌握本镇的税源情况,税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乡镇重点税种的规范管理和分析研究,积极探索有效的征管办法,积极配合乡镇不断完善征管手段,确保各项税收应收尽收。
摘 要:本文讲述互联网+时代基于互联网+教育的共享资源课程建设与改革。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模式改革、微课制作要点、在线考试和在线测试系统、答疑BBS系统、课程资源等内容。
关键字:微课;课程平台;共享资源课;答疑系统;考试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3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作为教育信息化的组成部分的精品资源共享课也应紧跟时代脚步,不断发展与升华。利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本质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整合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手段、知识传播的途径载体等等。其中教学模式又是新的资源共享课的核心内容,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中的一套方法体系。
传统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往往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的浏览和使用情况、资源的下载和利用情况。充分融入现代化网络技术背景下的资源共享课更注重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甚至包括社会技术人员在内的多位一体的交互式学习和探讨。这种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新内涵不仅包括原有的内容,而且融合了在线答疑系统、在线测试系统、微课、微信等新形式、新技术。它解决了传统精品资源共享课互动性差的问题。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a) 提出了一种新的职业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新内涵;对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精品资源共享课进行了发展和补充;
b) 新内涵对教师和学生具有更高的知识要求,信息时代赋予人类“信息型认知结构”,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将课程的组织形式、讲授方法、传播载体符合信息技术的客观要求。迫使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客观上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
c) 新内涵要求精品资源共享课具有更高的互动性,教师可以即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学生也可以即时通过在线答疑BBS、在线考试平台了解自己知识掌握情况和寻求学习上的帮助。这种互动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是双向的。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内容:
教学模式改革:将微课应用于教学模式,以构建主义为主导思想,教师把优质的教学资源,特别是授课视频上传至课程平台,学生通过课程平台进行学习。学生通过平台进行在线学习,并且完成课后测试。学生根据测试结果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学生还可以根据学习效果选择重复学习。教师的功能是学习的组织者,疑难的解答者。学生在课堂上对学习内容进行答疑,还可以通过共享资源课答疑平台进行答疑。
这种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不仅培养学生先学的思想,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还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将重难点直接呈现出来,微课的优点还在于可以将学习视频反复多次播放,可以进行点播,回看。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学习的难度。
微课的组织:“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微课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或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适用对象分析,微课的学习者的水平决定了微课的难易程度,一般来说微课不宜太难,一个微课应该在10到20分钟之间,主要讲述一到两个知识点。教学内容分析:每一个微课的内容都是服务于宏观的课程的,因此微课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为课程服务的。教学目标:微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通过某次微课的学习应该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录制了约25个微课,并将在以后继续录制约15个微课。
在线测试和在线考试系统:在线测试系统的功能在于每次微课学习之后的课后测试,基于此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W习状态。因此在线测试系统的试题库必须按照微课的知识点来组织。在线考试系统则是将微课的全部知识点试题化并保存到数据库表中,通过按照顺序、随机、均匀抽题产生试题。在线考试系统的试题要做到覆盖广、知识点比例适当、题量多、题目科学等要求。
答疑系统:答疑系统采用在线答疑平台,这是微课平台的一个子系统。主要负责搭建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在线答疑系统具备三个优点:首先,学生不懂的问题可以即时在系统中提问。教师、社会技术人员或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有利于营造一种学术交流的氛围;其次,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第三,通过该平台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教学资源建设:传统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包含教学课件、考试题库、实验指导书、课程标准、教学改革。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和课程整合背景下的课程建设也毫无例外地包含这些内容。
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功能:
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应该具备操作简单方便、互动性强,具有上传、下载、播放等基本功能。例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组正在建设的课程平台,将具备视频课程在线播放、下载、在线答疑、在线测试等功能。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组成员开发的精品课程资源平台采用Linux+Apache+Mysql+PHP架构,LAMP是目前最流行的网站开发平台。
互联网+时代到来,职业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将微信、微课、微博、考试系统、答疑系统、课程资源整合到交互性极强的课程资源平台。我们相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将会迎来质的变革。
参考文献:
[1]高文,《教学模式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9;
关键词:施工企业 前期规划过程控制 精细化管理 经济效益 社会信誉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管理专家汪中求认为:精细化的时代已经到来、细节决定成败。
在施工企业,项目经理部作为公司管理的桥头堡,是公司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如何管好项目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赢得社会信誉是项目管理的重心。项目怎么管理,不同的公司、不同的管理者有着不同的理念,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以什么样的经营理念,如何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营造良好的内部、外部环境,为公司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信誉。现在绝大多数公司管理的都是以项目精细化管理作为公司管理的中心,可以这么说精细化管理是经济效益、社会信誉的前提,精细化管理的出发点是以经济管理为中心,以最经济的管理方式获得最大的效益,达到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管理方式。它要求管理的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我们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其目的就是把大家平时看似简单、很容易的事情用心、精心做好。
施工管理的精细化管理主要体现在项目的前期规划、文化建设、质量管理、安全生产、成本控制、进度管理等几个方面,现从这几个方面对项目精细化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个简单的交流。
一、注重前期规划,制定可行的管理措施:
精细化管理的工作总体目标,就是在项目施工的前期进行总体规划,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统一员工思想,统一项目的经营理念,对每个工区、部门和岗位的职能职责都要定位准确,对每个工序和每个环节都要规范清晰、有机衔接。
作为项目的管理人员,首先要依据所承担的工程特点确定合理的组织机构和质保体系,以及各部门、工区的设置。同时也要对整个工程进行统筹规划,制定阶段性目标控制方案;对标段内各分项工程进行划分,对重点、难点项目从质量、进度、保证措施上制定单项控制方案,并以文件形式下发,相当于项目管理的“宪法”,今后各部门、工区开展工作,必须以此为纲要,确保前期规划目标能在今后施工中得以实现。
这样做目的是让每个员工了解项目管理的原则,培养员工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意识,养成精细的工作作风,使精细化成为每个员工的习惯;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失误造成的经济上的损失;优化管理流程,每个工序、每个环节有机衔接,每个部门都符合项目的内在要求,实现部门、工区的高效运转;合理设置组织机构,以适应高效、便捷流程的需要;明晰各部门职能、各岗位职责,规范各工种操作标准,最终建立起高效的内部运营机制。
项目的效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施工现场成本控制带来的效益,一类是通过管理带来的效益。如果我们的项目前期规划不好、管理不到位,制定方案不适用、或由于决策的失误,肯定会给项目造成经济上的损失,项目为此可能要付出沉重代价,也可能因此为项目带来社会信誉层面的不良印象,造成项目无法补偿的巨大损失。因此,我认为前期规划是项目精细化管理的最重要的内容,对今后项目管理的好坏、能否取得经济效益、社会信誉的前提。
二、注重文化建设、树立企业品牌形象:
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企业不断的建设,可以从正面反映一个公司的形象。文化建设肯定是需要时间、人力和财力上的投入,但其取得的社会效益是无法用经济方法计算出来的,是公司的无形资产。
我们施工企业的文化建设与金融行业、制造行业有很大的差距,纵观当今日本松下倡导的松下文化和中国海尔创造的海尔文化,打造出两个持续发展、经久不衰的伟大企业,前一段时间,去中铁四局的宁杭高铁南旺坝特大桥及中交集团京沪高铁苏州项目参观,由此产生一个新的认识:企业文化是支撑企业发展的永恒支柱。况且,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文化,反映的是企业经济组织的价值观与目的要求,以及实现目标的行为准则和习惯。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得出管理是以文化为基础的,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管理。
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有几个方面:
1、营造有序,优美的文化环境。在项目的驻地以及各部门的办公室、会议室、施工现场等场所进行必要装潢和布置;公司有必要在项目部驻地、施工现场,进行文化硬件建设,美化环境,统一公司标识等,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2、搞好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在醒目的地方设置诸如“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等人文宣传标语;利用宣传橱窗展览本公司获奖的优秀作品;使走进我们公司的人能够感受到我们公司特有文化的存在。公司应根据自身的性质、特点,积极而广泛地宣传公司“诚信至上,质量为本,追求卓越,奉献社会”的公司形象。“诚信,规范,高效”的服务宗旨,加强员工创优意识方面的宣传,力争以建立安全、标准化工地为项目管理的施工目标、同时以展现公司的总体形象、打造精品工程为目标的社会声誉。另一方面也要借助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加大宣传力度,来集中体现公司的综合实力,以扩大在市场的影响力。
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也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以促进公司发展、增强整体优势、提升管理水平、凝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是公司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充要条件。
三、质量管理是以过程控制为手段
质量管理是项目精细化管理的重点,是推动项目不断发展的灵魂和核心,质量是企业的生命。项目立足全面管理,精心组织实施,提升质量层次,做到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的将质量创优活动引向深入,保证施工质量,打造精品工程,以质量树立公司的社会品牌是精细化管理的知道思想。
质量管理的关键是“过程控制”,对于在施工中容易产生的质量问题,则应重点加强过程中的监控,做到随时发现随时纠正,正真做到把质量问题消灭在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现场跟踪检查而发现的。要做好现场检查,质量管理人员就一定要腿勤、眼勤、手勤。腿勤就是要勤跑工地,眼勤就是要勤观察,手勤就是要勤记录。要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减少经济损失。现场跟踪检查是质量管理的最实用办法。
大部分人可能有这样的认识,认为要搞好工程质量,就要影响工程效益。其实,搞好工程质量和效益并不发生矛盾,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矛盾结合体。工程质量搞上去了,减少了返工,相对来讲就节省了时间、加快了进度,超过合理水平时,属于质量过剩。无论是质量不足或过剩,都会造成质量成本的增加,在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水平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项目经理部也不能完全为了满足业主、监理的要求而使工程出现质量过剩现象,导致完成工程量不少,经济效益低下的被动局面。
因此,在精细化施工管理过程中,不能片面强调工程质量,而对工程成本关心不够,造成工程质量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增加了提高工程质量所付出的质量成本,使经济效益不理想;也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质量,虽然就单项工程而言,利润指数可能很高,但是因质量上不去,可能会增加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付出的额外质量成本,既增加了成本支出,又对企业的社会信誉造成很坏的不良影响。
质量管理作为精细化施工的管理核心,正确处理好质量与成本的关系,施工中打造精品工程是提升项目管理水平、提高项目经济效益、提升公司社会信誉,增强公司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四、合理的进度管理是保证经济效益的关键
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的进度管理,是一个长时间进行的有序过程,项目部需根据施工时间的推移带来的施工内容的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动态管理,并使资源优化组合,以提高施工效率和经济效益。
对工程项目而言,工程的质量、项目经济效益和施工进度是施工管理的三大主线,工期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施工质量和成本,一般说来,进度快就要增加收入,但工期提前也会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进度快可能影响质量,而质量控制严格就可能影响进度;但如果质量控制严格而避免了返工,又会加快进度。
如何处理进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项目经理部来说,并不是越短越好,因此,进度作为精细化的管理的重要内容,需要在施工过程中正确处理进度与经济效益两个方面的关系,在确保进度达到合同条件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进度成本,切不可盲目抢进度、赶进度,造成项目成本的加大,导致项目亏损。
五、安全生产是保证经济效益的前提
“安全生产”是施工项目在精细化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安全工作的成败决定企业的前途和命运,良好的安全环境,可以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使国家和集体财产免遭损失,使职工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否则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是施工企业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企业经营的第一目标是经济效益,其一切活动都应围绕这个目标,安全生产工作也是如此。如果抛开经济效益前提空谈安全生产,那么搞好安全生产就是一句空话。
进一步说,安全生产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有这样一句名言:“事故是企业管理不佳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就像人患了感冒,通过发烧、咳嗽、打喷嚏等形式表现出来一样,企业管理不佳,可以通过发生事故这种形式表现出来。而且事故的发生不仅仅意味着造成了由此引起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而且还表明企业的管理不佳,而管理不佳则直接影响经济效益。
因此,项目应通过合理的安全费用的投入,形成安全投入与安全效益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杜绝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生存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安全生产是项目取得经济效益前提,是公司的社会信誉集中体现。
六、精细化管理的中心是成本控制
精细化管理对企业的最大的贡献在于成本控制,一个实现管理精细化的企业,一般都能够把成本控制到最优,因为精细化的管理能够优化流程、提高品质、降低不必要的损耗,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
成本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施工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就要求项目的管理者不仅要管好人、财、物,而且要管好工程的协调和工程的进度,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抓好工程成本的控制,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按经济用途分析,工程成本的构成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是构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费用,包括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和其他直接费用。间接成本是企业为组织和管理工程项目而分摊到该项目上的经营管理费用。
(一)控制人工费用。控制人工费用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窝工浪费,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和激励办法,提高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加强劳动纪律,加强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压缩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的比例。
(二)控制材料费。材料费占用工程成本的比例很大。要降低材料费用,首先应抓住关键性的主要材料。如钢材、水泥、砂石料等地材,它们虽然品种少,但所占费用较大,抓住主要材料就抓住了重点,而且易于见到成效。降低材料费用的主要措施是做好材料采购的计划,减少仓储,避免出现丢失,减少各个环节的损耗,现场合理堆放材料,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严格材料进场验收和限额领料控制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建立健全材料消耗台帐,注意工地余料的的回收和再利用。
(三)控制机械费用。主要加强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力度,正确选配和合理使用机械设备,提高机械使用率和机械效率,同时应建立机械设备档案,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保养维护。另外,对租用外部机械时,要加快施工进度,增加产量,尽可能地增加单个台班费用的综合使用效率。
(四)控制间接费和其他直接费。间接费是项目管理人员和项目的其他职能部门为该工程项目所发生的全部费用。这一费用主要应通过合理确定项目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人员控制,对业务管理部门的费用实行预算管理,对工区按月进行独立核算,其他直接费用是指临时设施费,工地一次搬运费,生产工具使用费,检验试验费等,这一项费用的控制应本着合理计划,节约为主的原则进行严格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