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审美素养 鉴赏能力 艺术风格 审美内涵
审美素养是一个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星汉灿烂的美术作品。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有教育意义的美术作品,从中认识辨别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陶冶美的心灵、情操、举止、行为、人格和道德,使学生的外在形体和内心人格形成美的统一。在进一步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文化素养、人格修养、品行及社会实践能力越来越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美术欣赏课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无论对专业学生还是非专业学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下面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谈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感受体味作品艺术语言,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曾讲道:“美是人类道德财富的源泉。”近代教育学家先生也提倡将美育代替宗教。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通过美育活动的熏陶,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感受力,从而达到净化心灵,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之目的。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应指导学生面对不同的艺术作品,要着重培养视觉感知力,关注作品中传递出来的整体色调、构图布局、线条笔韵以及韵律节奏等相关气息,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作品的外在美感和内在意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通过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来触动学生的灵魂。一般来说,当面对一件艺术作品时,由于学生缺少欣赏美的经验或相关的背景知识,往往会根据美术作品风格,不由自主地用现有的经验来判断、归类,通过了解画中的情节内容以及逼真的形象、写实的绘画技巧,去判断作品的美丑善恶,而不是进入真正的欣赏过程和对作品细节的品读。 榱税镏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讲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与故事。如欣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时,就有必要介绍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以及“人文主义精神”;欣赏达维特的《荷加斯兄弟之哲》时,就适当讲述罗马的历史传说和荷加斯兄弟的爱情故事;再如,在欣赏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时,学生如果不了解古希腊人有裸身参加体育竞技运动的风俗习惯,他们肯定对大量的人体雕塑疑惑不解,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这一点才奠定了以人体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将学生的理解和教师的理解进行比照,使其看到自己的鉴赏评价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经常反复开展鉴赏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经验判断,减少冲动的评价,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作品的艺术特点,善于把握细节,提高审美素养能力。
二、深刻理解作品内涵,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
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应从多方面入手,由于欣赏课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所以在鉴赏中,每件艺术作品都有其最突出的亮点,这些内容使学生的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学生可以根据感性的鉴赏体验来初步感知。有的侧重于形象的画面构图和空间组合;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侧重于艺术造型的联系和寓意;有的侧重于对自然环境和整体空间的关照等。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理性地剖析作品中的人文意蕴、背景寓意,可以充分培养学生健康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发挥美术鉴赏教学的独特作用。
一件艺术作品往往还有其更隐秘的意蕴、更深层的内涵。如领悟中国水墨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禅宗意识,给观者一种惺忪微妙的领悟和透彻心灵的安慰。受儒、道思想的浸,中国山水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不重形似,有着突出的内在精神美感。山水画家以林泉之心对待创作,寻找的是精神家园。中国山水画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明显的审美特征,那就是呈现出一种静穆、含蓄、玄淡、浑茫和中庸柔和之美,传达出一种“大象无声,大音希声”的意境。如“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涛所画《春江垂钓图》,整幅画构图,以少胜多,意境超脱,借画面中的垂钓明禅理,含高远超俗之意境。其意境回旋往复,引起后来无数诗人的心魂震荡,感觉深远如海。加以自成一体的书法,形成这种诗画的格调,开拓了后来扬州画派的诗画风气。《春江垂钓图》是石涛画给山人的一幅杰作,石涛和山人的身世相同,都是明朝宗室,清兵南下以后,遭到国破家亡之痛,隐名匿姓,遁迹空门。石涛善用墨法,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合,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通过挖掘和领会这些深层的意蕴和内涵,学生才会对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和审美情感的升华。
三、感悟艺术作品之美,以美怡情,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
关键词:核心素养文化理解教育信息化
一、文化理解素养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内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基于此要求,美术学科提炼出五大核心素养,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大核心素养既各具意义,又有所交集。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是美术学科特有的核心素养,而文化理解则不然。文化理解主要指从文化的角度看待美术作品和现象,认同中华优秀文化,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文化是跨学科的,可以将很多学科领域的知识整合其中。通过信息化的美术课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观大”,透过特定时代的作品感知当时的社会文化,理解具体作品的内涵,从而帮助学生“像艺术家一样创作”。
二、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策略探究
当下,很多博物馆、美术馆为观者提供了高效的互动展示方式,新兴技术在博物馆、美术馆互动展示中的应用,以及观者亲身参与的体验,让博物馆、美术馆的展示变得更加生动。信息技术在当下艺术展示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这提示了美术教师在核心素养时代下,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新美术教学方式。1.立足课本,紧跟时代。美术课程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特别是在“欣赏•评述”模块教学中,教师如果单靠教材或普通照片开展教学,往往会影响学生的欣赏感受。通过线上博物馆、美术馆提供的资料,教师可为学生展示经过高清扫描的传世名作,让学生感受名作的细节,使学生获得更好的体验感。如,在《盛世•汴梁》一课中,教师可利用《清明上河图》的高清扫描图,将图中各建筑、车马、人物等全方位展示给学生。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可以放大画面局部,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观察画面的细节,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教师也需要保持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敏感性。2019年,故宫博物院与凤凰卫视联合推出的《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开幕。该展演借助多种高科技手段,让《清明上河图》画中的814位人物、83头牲畜、29艘大小客船、13辆交通工具、180多棵树等都“活”了起来(图1)。相比于高清的细节图,故宫博物院最新展示的技术将给学生带来更加震撼的视觉效果。在情境还原的过程和虚拟的场景中,学生将身临其境般地领略艺术的魅力。因此,教师紧跟时代信息化浪潮,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对学生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的提升有较大的帮助。2.集思广益,激发可能。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现代媒介材料和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已经十分常见。人们平时在浏览美术类网页、公众号文章时,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大师名作以新的视觉形式得到呈现。如:南宋马远《踏歌行》中的几位老农带着醉意欢娱歌舞的形象以动画形式出现,观者仿佛能听到他们的吆喝声;齐白石笔下的虾突然拱起了背,“蹿”出了画面;《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中,《星月夜》《麦田上的鸦群》等油画的画面“动”了起来;等等。又如,波兰人卡杰坦•奥巴斯基根据巴洛克时期的一些名画制作出幽默风格的动态图,甚至赋予其剧情,从静止到动态,使画中人物变得更加亲切,大量现代元素的运用,更让画面荒诞感十足。当文物遇上故事,当油画遇上电影,古代与现代文化的结合,让原来纸面上的形象“动”了起来,将枯燥难懂的艺术文化转化成大众语言,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向大众普及着中外艺术。这些与现代信息技术碰撞出的动态画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探寻名画的文化内涵。3.创新媒介材料,突破限制。美术学科的文化理解素养是从视觉角度出发的。在美术教材的各学习模块中,学生可以看到古今中外各类艺术作品。在对比中西绘画差异、感知大师作品的细节时,媒介材料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发展。教师应用虚拟媒介材料可解决这一问题。如,在中国画、素描、书法等传统文化课程中,一些学生在使用传统媒介材料时会存在以下问题:因为落笔失误或不满意,不愿意再次尝试。基于此,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运用数位画板等相关硬件和软件,能够积极尝试,更好地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大胆地尝试不同媒介和材料带来的全新感受,进而表达自己的艺术创意[1]。鉴于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电脑、平板电脑等设备可以模拟媒介材料的质感。如:当下人们使用率较高的软件Procreate(图2),可以模拟铅笔、蜡笔、喷枪等的笔触和肌理效果;软件ArtSet(图3)能够较为逼真地模仿油画的质感;等等。这在无形中降低了绘画的难度,可以为学生带来新的艺术体验和创作思路,也有助于学生获得创作中的愉悦感和美术表现的自信心。而在体验不同媒介材料创造出的质感的同时,学生也可以更方便地感受到中国画的笔墨与西方油彩之间的差异,促进学生文化理解、美术表现等核心素养的提升。4.更新观念,敢于尝试。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其出发点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美术教师。文化理解素养的内涵就是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信息技术也可被视为现代文化的一种产物,美术教师要想真正实现教学信息化变革,需要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文化理解素养。这样,在信息技术发展大环境下的美术教学就可以借助技术形式,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当信息技术参与到美术教学中时,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会逐渐发生转变。教师依托信息技术产生的多种学习方式,会促进美术学习网络生成,让学生在技术的辅助下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是核心素养时代下教学追求的重要目的。现代文化在更新,信息技术在发展,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美术教师应不断学习,利用网络资源与世界互联、互通,获取各类新鲜、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关注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美术教育的融合,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激发更多的教学可能性。
核心素养时代下的美术教育强调让学生通过美术的方式解决问题,“像艺术家一样去创作”。学生是身处在时代之中的鲜活的人,在艺术生活中,学生在解决问题、创作的过程中往往要借助信息技术搜集材料等。因此,实际上,信息技术已经或多或少地参与了教学。有了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知艺术、体验艺术、理解艺术的机会和平台,并且为学生呈现基于多种感官的艺术体验[2]。美术教师在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信息技术走入课堂时,将为美术教学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可供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及更多优秀创作产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现代美术教育对美术教师的素质要求
现代美术教师的素养包括先进的教育观,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开放的审美情怀,多元美术知识结构,明澈的美术发展视野等。如此,给21世纪的美术教育者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除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科学基础知识;除了具备完成美术教学的综合能力外,还应具备合理、全面的美术学科素质结构。
现代美术教育课程理念是多元的和具有通过性的,这里有两个核心的概念:一是“通道”,二是“经验”。所谓“通道”是指它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贡献体现在它具有一种非达标性的目的设定,“过程及目的”。所谓“经验”是指它通过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学生人生体验的丰富。美国教育家艾斯纳所倡导的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简称DBAE(学科基础教育)。他尊重美术教育的学科独立性,强调美术教育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些理念对世界美术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推动和影响。美术批评、美术史、美学以及美术实践,在专业化的美术教师素养中都具有核心的价值。而具体到现代美术教师所应该具有的能力结构包括:⑴人文素养。⑵教育理论及实践能力。⑶美术文化拓展及研究能力。除此之外,现代美术教师还应不同程度的具备丰富的姊妹艺术知识、前瞻的文化发展观。
现代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与设计
现代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应以现代中小学美术教师综合素养的建设为基础,以推动中小学美术文化的普及,推动中小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完满为核心价值目标。
本科四年的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师范生所要学习的课程应包括基础文化知识类课程,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类课程,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等五个部分。
1.基础文化类课程应涵盖基础人文学科和部分自然科学学科的文化常识。它是作为教师素养的基本保障和学习钻研更深层的艺术教育以及美术文化的基础。一般大学都会开设诸如大学语文、大学外语、哲学基础、现代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文化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不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的主体学科而开设,应该在具体内容和程度上合理配置。
2.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是教育类专业的通修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心理学、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是所有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与素养的保障,也是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必修课。
3.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第一大核心专业课程。它具体包括: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等。往往在美术学院的教育专业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把这些课程当作专业核心课程来看待,更多的是把它们笼统的归类为文化或理论课程,这是本质性的错误。造成这样的认识究其原因根本来自于学科教育中对这些课程的性质、作用以及价值的忽视。加上美术学院大的教学环境中对美术实践类课程的推崇与侧重,也是使其形成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这些课程的核心地位的引导也是专业课程建构中的重要环节。
4.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师美术专业素养的基础。它的地位仅次于美术教育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中的第二大核心。对于它的构成应具有现展的课程观念,应具有包容意识和综合意识。其中美术文化理论课程应包括:美术史、美术概论、美学(或艺术哲学)、美术批评、现代美术研究、艺术比较学等。其次,美术专业实践类课程可以因不同的校本资源来合理配设。建议开设课程包括:造型基础(以现代开放的素描实验为基础)、色彩基础(色彩知识与主观色彩表现实践)、自由绘画(自觉的、自主的、非特定媒介的绘画实践)、现代媒体艺术、综合艺术实践(以社会生活与现实为背景,开展总体的、综合的、多元的视觉表述、艺术策划)等。另外,传统的书法、国画、油画、工艺设计、版画、雕塑(或陶艺)、水彩、水粉、摄影等可以以选修的形式开设,具体的内容则以鉴赏和基础技法训练为主,点到为止。
5.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滋养与丰满的途径。各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基础开设相关的拓展课程以供学生选学。在这个板块中综合类大学相较于美术学院更显得得天独厚。建议所开设课程应尽可能的宽泛和丰富。可开设的课程如:艺术人类学、艺术市场学、音乐鉴赏、现代艺术传播与媒体研究等等。
对综上这些课程的课时配比需依据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各学校资源的整合、综合利用的整体考量之后来设计。建议在第一部分基础文化类课程中做到文理兼容,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在第二部分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中,尽可能做到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经典的教育理论综合阐释,兼容并蓄使其具有包容性。在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中,应尽可能多的展示国内外最优秀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研究与调研、总结相结合。在第四部分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中,应以前瞻的眼光来看待发展中的美术文化,以作为素质教育要求下的中小学生的美术需求为出发点,以美术教师综合的现代美术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来设计。在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的设计中,应充分的考虑到现代美术教师应具有的艺术文化素养的广博性和可延展性。
具体到每个课程板块的比重,因第一、第二部分为国家调控课程,已基本固定。第三、四、五部分的课程内容应至少是等分的比例。其中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第四部分则较为复杂,建议美术理论课程与美术实践课程的比例为2:1;美术理论课中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创造性、实验性美术实践课程与传统技法实践课程内容的比例至少保持1:1的比例,甚至2:1。在美术实践课程中民间 美术的研究与实践内容应占到其总内容的1/4左右。现代美术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创造与管理也应该在所有课程中有所涉及。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应兼顾到传统与当代、理论与生活实践相互补的原则。
如此设计与配比是基于对现代美术师范生的自身素质的需求而考虑。总体设计理念是立足当代美术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以美术的发展为前瞻,以美术文化的传统为滋养。也只有具备了当代意识的美术教师,才能在美术传播中紧密的联系生活,发觉现实世界的审美本质。
现代高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实践研究
明确了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组织的方法与原理,还应该对不同的美术课程实践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课程的实施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研究、课程实践、课程总结与评价四个部分。
1.课程定位是课程实践的基础。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设计目的。特定的课程针对受教者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促使受教者在某一方面得到完善与发展。每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都具有关联性,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互为基础。认识每一门课程的目的、意义与价值是进行课程实践的开始。
在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中所罗列的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就具有关联性。其中美术教学方法论是美术教学实践的前提和指导。美术教学实践是美术教学方法论的具体应用与检验。美术教育史是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补充,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则是所有这些课程的总结与深化。这几门课程的安排也应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总结。
2.课程研究是针对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秩序、组织、知识点、难点、重点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对课程的深入研究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和保障。
比如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美术史的内容就应该有所侧重。因为课程时间的限定,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对于非艺术史论专业32课时的西方美术简史授课内容里,西方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内容合理的比例应该是40%比60%。而在中国美术简史的教学中,32课时的教学时间里对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与现当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则应该是70%比30%左右才更合理。
在美术实践课程里,自由绘画的提出和设立则意在模糊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等狭隘的画种界限。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工具媒介,自觉的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造型语言。从而自由的吸纳更多元的美术技巧,创造更为原创的、丰富的视觉信息。
3.课程实践是对课程的具体实施和体验。不同的美术课程实施的方法存在极大的差异,没有绝对的正确与标准。教师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应保持主导的地位,参与与旁观相结合。
理论性课程建议以学生课外的资料收集、整理,加课堂讨论为主。教与学双方提出问题以学生自主研究并解决问题为目的。美术史类的课程则建议以比较美术的方法来展开。
实践类的课程也由学生自己提出方案,学生个体独立实践与集体小组实践相结合。教师适时地旁观与指导整个过程,但不能生硬地左右学生的实践成果。
4.课程总结与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理性的思考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与客观的界定课程得失的重要环节。评价则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另一个是对课程中学生学习的评价。
美术教育教学一直被许多人片面地理解为绘画技术教育,素质活动教育的一种形式,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一种手段,学习美术知识技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但不是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技能。其实,美术学科教育能够推动美育发展,而美术教育又能作用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美术学科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知道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无从谈起。那么美术教育到底是如何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呢?其实,美术教育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通过美术教育教学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现代脑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约占全脑的四分之三,分为左右两半球。两个半球具有同样的高级智力功能。理论思维主要定位于左半球,形象思维则主要定位于右半球。而作为美育主要形式之一的美术教育,则可以激发和调动“右半球”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促进右脑智力发育,使两个半球平衡协调地发展,充分挖掘大脑的潜力,全面开发学生的智能,让学生变得更加聪明。
2)通过美术教育活动,提高学生表达和创作的能力。一系列的美术学科知识教学,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能力,而专业技能的训练,一定会教给学生表达情感的新方法,使学生拥有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新方式。
3)通过美术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一切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作为美育主要形式的美术教育,其培养目标也不能仅停留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其最终目标是要美化人自身,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在整个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传统美术教育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技法训练的教学模式其实是对美术教育的错误理解,有本末倒置之嫌。
2中职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内容
美术教育在中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也不是单纯地为了传授学科技能技巧,它是以促进学生思想进步,健康向上,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重要学科,不可替代。
2.1学生成长的需求
面对竞争激烈的世界,中职学生的成才必须是全方位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很重要,而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塑造更为重要,要想使他们通过短暂的职高阶段学习,就完全适应社会需求,光靠简单的职业技能培养还远远不够。我们知道,中职学生主要来源于应届初中学生发展不平衡的同学,他们的知识水平、能力要素、综合素质、自律要求都不是太高,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学生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没有形成,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面对这样的现状,面对这样的生源,中职学校美术教育的育人价值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通过丰富多彩的美术教育活动触动学生内心,引导学生自强、自律,促进学生优良品格内化,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了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的必然选择之一。
2.2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中,向来存在着以一贯之的人文精神,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现代教育更是将人文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宗旨,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人文精神就是审视人生,以人为本。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个性化。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道理和文化价值。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
二、在美术教学中融合人文精神内涵
那么,美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科优势,有效地贯穿“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更加关注学生的文化综合素质培养,突显人文素质的精神品格和教育价值?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以学生发展为本,对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开扩学生美术文化视野,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3)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发挥美术特有的功能和魅力,使教学方式和内容呈现活泼多样、丰富多彩的状态,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感认知特征。
(4)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形成良好的行为品德,形成积极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反思。
(5)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发展综合实践能力。
美术教学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使美术学习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美术教学可使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丰富多彩、活泼多样;使美术学习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变化,吸收人类历史文化营养。
三、美术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1)逐步形成和发展教师的人文意识。如果美术教师不具备人文意识和人文素养,就不可能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有效地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美术教师要认真学习美术教育的新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美术教师首先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2)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扮演促进者的角色。美术课就是要充分利用课程特点,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上要体现关怀,体现人文素养,尊重学生人格,与学生真诚相处、平等交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接受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发挥潜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3)美术技能技巧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就是要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强调每个人的生命价值,以达到美术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在高校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师不仅要传授美术技能、技巧,而且要导人相应的文化知识理论,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了解,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教学应在充分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氛围中进行。学生应是教师引导下的认识,实践与发展的主体。
(4)美术教学评价中体现人文精神。传统的教师主观单向地评价学生的标准和形式容易造成师生间的冲突与对立。致使学生丧失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教学评价应以鼓励为主,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全面了解学生,并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为学生创设自由、放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对美术产生兴趣。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出发,尊重、理解和保护学生的艺术表现,切忌过高、过难地要求和束缚学生,教师应当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要尽量使学生感受到评价的人情味。应在美术活动中及时、适时地给予他们积极的启发和肯定,让学生积极、大胆地进行艺术创造。
【关键词】人文素养;人文性;美术教育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规定,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关注文化与生活”,应该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对于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美术课程中如何体现“人文性”?笔者从分析教学实践出发,对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探究。
一、关于人文素养
每个人对“人文素养”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文教育主要目的是使人们的人文综合品质得到最大的发展。新课标将美术教育的基本性质界定为人文性,这就使得美术教育从着重发展专业技能知识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充分体现了美术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关怀。新课标设置美术学习领域分为四大块,其中“欣赏•评述”这一模块的学习,加深了对其艺术(包括美术)文化、美术及历史的人文价值的理解与领悟,并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关的发展。
二、美术欣赏教学对人文素养的提升
中学美术欣赏课在整个美术领域里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有着不可忽视的引领作用。笔者着重研究了人民美术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美术教科书,该册书一共有十五节课,“欣赏•评述”领域占六课时,“造型•表现”领域占六课时,“设计•应用”占四课时,“综合•探索”领域占两课时,所以,综合来看,该册书较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笔者主要通过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抓住典型作品,挖掘作品中的人文内涵,有目的、有计划的备课、设计课堂、课后反思,有重点的将课本中有利于学生和社会的人文因素挖掘出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逐步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深渊而广阔提升。这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形精神,提高文化艺术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情操及培养创造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内容的选择对人文素养的培养
笔者认为,对于美术课程的选择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但课本的内容是固定的,所以要选择典型性的作品,深入分析学生的心理。如,在欣赏古代人物画时,选择唐代周昉的作品《捣练图》,教师要主要抓住唐代人的主要特点,表现出的生活场景,这幅作品歌颂了什么,并且带领学生一同欣赏不同时期的中国女性着装的真实写照,表现出什么文化。需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及中学生个性发展的心理特点。如选择欣赏用色彩表达情感之德•斯塔尔的油画作品《海盗的形态》时,教师要把教学重点放在作家如何在作品中表达了一种简单、和谐的情感,如果是你来表达,你会用什么颜色呢,如何用颜色来表达我们的情感,体会对生活充满乐观与自信的向上精神。所以,在选择课程的内容上,首先要具有时代气息,科技的发展,使得每个人都走在时代的前沿,尽量扩充现代的部分;其次,欣赏的内容要满足学生的欲望,现代的中学生比较注重个人的形象,所以,可选择一些服装类的作品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再者,要选择实用性较强的作品,在生活中学生可用所学的知识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选择的作品要具有深层次的意义,使学生感知形象领悟其内在的意义,获得情感的满足。
四、美术跨学科教学,丰富学生人文素养
欣赏课的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了根据各种材料特点,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美术作品,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美术本身就与很多学科有内在的联系,采用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教育潮流,只有美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结合,才能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应从多角度入手。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填充自己并完善自己的基础知识技能,结合多种学科,完成教学。如,欣赏著名的抽象画家康定斯基的作品《时髦女低音》,在欣赏作品时,配上一曲热情、奔放的主题曲音乐,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一种欢快的情景,在音乐中领悟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自己思想的人文情怀。
五、结语
美术欣赏课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它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打破学科的界限,教学活动从学科基础培养转向更广泛的生活和人的身心发展培养。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把新课改与实际教学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使得课程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美术欣赏中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能自觉的运用美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2]申丹枫,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实践与探索[C],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4月
关键词:主持;艺术;教学;探索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在各个领域都迎来了大跨步的前进。特别是电视传媒的发展,各类电视节目以巧妙的编排,新颖的创意设计,良好的参与氛围,深入百姓的生活中。而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也孕育了不少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他们或机智或幽默或沉稳的鲜明主持风格,也带动了百姓的文化娱乐审美方向。这些成功典范的出现,对处于时代挑战与机遇面前的美术教育,以体现国民文明素养为核心的独特学科,将如何创新课程改革,顺应时代需求,电视主持艺术的发展能给艺术教师很好的启发与借鉴。
一、把主持人的作用融入艺术课堂
美术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它是美术的教育、情感的教育,它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是独特而有力的,教师在教学过程如何体现有效的作用,是关键,以往一些教师,为了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导体地位,常设计一些教学活动环节,可随着学生活动的参与,会出现活动之外的状况,如教师缺乏控制节奏的能力,不能紧抓教学核心,把教学活动变成纯粹的娱乐活动,使学生成了纯粹的课堂主导,也使教学活动失去本身的意义与效果。那么教师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一些成功的主持人身上得到启示,如美国《今夜》主持人琼尼·卡森主持这档节目30余年才退休。被誉为“语话节目皇后”的黑人主持人奥帕拉·温弗丽挂帅十余年,仍居高收视榜首的宝座。她们不仅靠个人的容貌与仪表,而学识、经验、幽默感等这些内在的素养是他们掌握节目核心的宝贵财富。所以,美术教师的作用与节目主持人的作用是相似的,就是在各自的阵地上起到核心与灵魂的作用,而不仅仅是审美导向的传声筒。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很强的自与控制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学习气氛浓烈,又能有相当的能力控制节奏,这才是教师作用在教学中的有效体现。
二、让主持人的素养成为艺术教师的素养
把握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是容易做得到的。教师自身的素养的作用是重要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主持人的素养要求得到借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要有深厚的知识底蕴,而这种渊博的知识和文化修养来自工作的积累与平时勤奋的学习采集。
其二,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通顺流畅,口齿伶俐,表达清楚,尤其较长的串物词要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忌讳吞吞吐吐,语流滞涩,前言不搭后语。总之要把话说好、说通、说顺、说巧、说妙。
其三,应具备一定的临场应变和即兴发挥能力。在遇到突如其来的情况时能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大脑思维处于高度运动和思考状态,从而迅速快捷的反应,能够进一步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挥,使变故巧妙地朝好的方向转化。在教学中要培养自己快速反应、从容镇定、挥洒自如这几个方面的能力。如果艺术教师能很好的学习,加强训练,提高教学能力的素养,是实现自我教学特色的有力保证。
三、让特色主持成为教师魅力
在近几年,具备鲜明的主持风格的主持人层出不穷,如机智、幽默、洒脱、充满个性标签的李咏:沉稳、自然、大方;真诚见长的朱军:自然亲切,知识性为特点的杨澜等等。而他们的成功,在于有较高的综合素养能力与合理的个性主持风格设计定位。
一、高师美术教学的现状
从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学现状可以发现,现在的课程体系基本沿袭了美术学院的模式,而偏离了高师的办学宗旨,特别注重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各种传统写实性绘画为主,忽视雕塑、版画、现代设计、电脑美术、传统民间艺术等内容,尚未形成“大美术”的观念,也严重脱离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课程设置狭隘、陈旧。尤其是三、四年级长达二学年的国画、油画等专业课程和毕业创作,并以此作为最重要的学业评价标准等。而相关教学课程,尤其是人文学科的课程明显不足,这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影响很大。学生学不到足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很难使他们的美术教学达到严密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更不可能成为“反思性实践者”。究其实质,皆源自于“名师出高徒”,“画得好就能教好”等农业时代的教学观念。
而发达国家的课程结构中则有更多教育理论课程和学科教学法课程,较好地体现出PCK理论而有利于毕业生成为“反思性实践者”。而对我国高师最看重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课程约三分之一,甚至更少,这是因为高师的培养目标并不是“画家”,而且“大学阶段的教育,不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完成教育,而是旨在为日后的在职进修提供的基础教育”。所以,无论是教育论和经验,还是美术知识、技能,都只是基础性的教育,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有能力按教学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去深造,发展和创造,这才是面向21世纪所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因此,培养美术教学的人才,必须探索新的教学体系,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显得非常重要。
二、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与非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区别
作为师范院校教育的方向、目的和教学模式,与非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目前学校美术教育体系中有三种类型:一是专业院校美术教育,又被称为“纯艺术”,以培养纯艺术家或设计师为目标,目前在专业院校中还涵盖着各类有专业设计美术教育;二是师范美术教育,这在美术教育中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以什么人来教授美术;三是普通美术教育,这包括从幼儿园,中小学到高等院校所有非专业美术教育。这三种教育类型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实际上是不清晰的,专业院校与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上有很多的内容是雷同的,用培养“纯艺术家”底子的专业美术人才的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来培养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艺术实践和技法课程比重过大,而艺术史、艺术理论等文化课程比重不足,使学生所学内容与中小学艺术的教学要求不相适应,将师范类型办成“小美院”的形式,而没有体现出师范美术教育教学学科的特点。因此,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目的、教学模式是有区别的。这必须从学科体系进行调整。
三、建立新的高等师范美术教学体系
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理论素养和美术创造、研究的能力,不但要成为在文化艺术领域工作岗位上的创造者,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其次,要有相应的方法步骤,应该运用多种途径、手段和方法去完成教学任务。不少院校开始突破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与学相统一,学与做相统一,吸取现代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如何安排,教学课程如何设计,体现了美术教育中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是教学模式中的核心因素。现代美术教学在强调专业教育的同时应更多地融入了“素质教育”的思想。美术教学已越来越重视造型艺术教育本身的规律和社会的需要。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结合、核心课程等基础调和的互动;课程设置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领域,使美术教学内容更为全面,均衡,拓展了美术发展的文化空间和切入现代文化的张力。现代系统论的发展对美术教学理论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教学活动进行整体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教学方法是现代教学系统的重要要素。依据系统理念研究教学方法体系,必须通过构成教学体系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视野,去研究和考察教学方法的功能、作用与效果;并从教学方法在教学整体结构中的功能定位,研究如何使它与其他构成要素有机结合,发挥教学方法的最佳作用。将各种现代教学方法及其作用建成教学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体系有着自身的特点,使用范围和条件,对其他教学方法之间存在有机的联系。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现代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实现教学方法综合化,系统化的前提。可以说,现代教学方法研究重点在于创建新的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教学方法体系。
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学作为一种创造性教育,是提高学生个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过程,是使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程。依靠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艺术人才的教育观念,进行指导,并从美术学科的客观规律出发,兼收并蓄东西方教育中的优秀成果,努力建立多元化的现代美术教学模式,使美术教学过程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但直接关系到美术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影响着美术本身的长久发展。
而现状是专业化越来越强,而综合性越来越差,技术越来越好,人文素养越来越低,这种重技术轻人文的思想很明显的体现在当今的师范美术教育中。另外,现代中国美术教育与社会需求是脱节的。一方面,当代艺术中最新鲜的艺术元素无法进入高校;另一方面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非常肤浅,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要进入教育体系的学科必须是一个成熟的学科即以多方面学科知识为基础的艺术教育。
一、认识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性质;
二、了解美术教育中的人文体现;
三、实施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培养;
四、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关键词:美术新课程标准、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人文性、健全人格、人文素养
大家对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硫酸泼熊”事件肯定记忆犹新,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伤熊”事件已由事情的本身转向了对其教育的反思上。据刘海洋的母亲说,他从小不看电视,不出去玩,一天到晚看书、学习,也没有看过多少人文书籍。还有2000年浙江省金华市一名中学生不堪学习压力而残杀母亲的事件等等。这些事例深刻地反映出人文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多数学者认为在当前学校中,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方针落到操作层面上仍存在很多问题,对学生的评价仍以语、数等所谓的“主课”为主,但却忽视了学生情感、审美、自理能力、社会合作等人文训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发现学生的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对成就感、自尊心的体验、缺乏对亲情、人性、友情的体验等。
《美术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的第一节——课程性质与价值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试图在理解“人文”的基础上,将结合自己多年的美术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对小学美术新教材中体现的人文性的认识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发展学生健全人格的具体做法。
一、认识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内涵
关于人文,人们平时谈的已经很多,但是不是他们都了解人文的内涵?是不是美术教师都很清楚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呢?美术课的教育教学又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美术课程的人文价值呢?我认为必须首先认识人文的内涵及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特性。
1、我国古代对“人文”的定义
在我国古代,“人文”是《易》学名词,《易·贲象》中指出: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度;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与“天文”相对,这里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带有规范家庭、社会、国家各种人际关系的伦理概念。因此,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是以伦理道德的教育为核心的。
2、西方古代对“人文”的解释
在欧洲,古罗马时期的哲学家西塞罗在其《论雄辩家》一书中首次把humanitans(人文精神)列为一个辩论者的基本训练项目,并认为“humanitans”是指一种能够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14世纪,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又提出了人文主义(humanism)的理论,后来就成了文艺复兴时期“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一种思想态度”。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注重人对于真与善的追求;重视人的价值。20世纪以后,伴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人文”一词又专指与科学相对的文史哲等一系列非实证性的学科和事业,它主要是培养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的学问。
由此可见,尽管东西方的学者对“人文”的解释有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但其基本精神内核是相通的。“即人文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亦即人文精神”。美术课程是富有人文性的人文课程,在多艺术门类、多学科综合的美术教育中,通过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尊重、关怀、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小学美术新教材中的内容是充满“人文关怀色彩”的学科,是学校进行美育和人格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了解美术教育中的人文体现
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改变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的教育观念,从而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不断发展其在美术文化学习过程中的人文素养。我认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体现在美术对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在美术学习中学生的内在思想和情感可得到充分的表现,进而发展其个性,因此美术学科同其他的人文学科一样,对人性的完善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案例4:在《彩球滚滚》的教学过程中,我播放了一段废纸满天飞,环境受污染的录像。学生马上对此情此景发表了自己心中的想法:废纸是一种污染,那里的人不爱护环境,随地乱扔纸屑,使得废纸满天飞,环境变差了,一点也不美了!学生内在的人文情感一触就发,通过将一张张废纸运用新颖、独特的变成一个个漂亮的纸球(有的用水彩笔、油画棒将纸球涂上颜色;有的用彩纸装饰纸球;有的将纸球放在调好的颜料中滚动一下,就变成了一个漂亮的纸球等等),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露。并在轻松愉快的打“保龄球”,彩球拼画等游戏活动中不仅明确了环保的重要性,体验到了“变废为宝”的创造乐趣,更主要的是学生在美术文化的学习中,内心的思想、情感得到了充分地表现,个性得到了自由地展现,并使其心灵深处扎入了强烈的人文意识,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健全的人格得到了多方面的完善与发展。三、实施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培养
1、创设情境,激发人文情感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人的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文化学习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特征。《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重文化情境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二是能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特征,两者相互依存。
为此,我在美术教学别注重创设美的情境,营造审美化的课堂,以美的形象(教师仪表大方得体)、美的语言(适合学生心理,富有亲和力的语言)、美的作品(名家名作、教师范作、学生优秀习作)、美的课件、美的教学手段等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以此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并将情感内化为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动力。在上《蝶儿飞飞》一课时,我播放了精美的蝴蝶标本图案,优美的《梁祝》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美丽,从而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当我展示了各种蝴蝶的图案,演示了蝴蝶的制作方法,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勤动脑、多动手,就能创造生活中的美。当我播放了一段《台湾蝴蝶甲天下》的录像后,让其感受祖国妈妈日夜盼望着台湾的回归,从而激发学生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妈妈怀抱的人文情感。
2、活动激趣,体验人文情感
新的美术课程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它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游戏的方式,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龄段的学生)爱玩好动,注意时间短,行为思维较发达。因此在教学中,我适当地模糊学科界线,以跨学科、多种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营造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其在轻松愉快的美术活动中体验美术文化的人文情趣。例如:在上《踢踢腿、弯弯腰》一课时,先让学生随着《健康歌》的旋律,即兴展示轻快优美的舞姿,在跳一跳、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的活动过程中使学生的身心获得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适时增加学生习作的弹性,可以让学生用笔画、用手做、用肢体动作表现等学生自己喜好的方式表现。这样不仅兼顾了各类学生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和个性的张扬。让学生明白了“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不但在最大限度上激发了学生对美术文化学习的持久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和学习动力,让学生在美术的学习活动中真正地、深入地体验到美术人文文化的情趣。
3、自主学习,发展人文素养
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同学之间的合作性。《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不断体验美好的生活、人性的完善和亲情、友情的珍贵,从而陶冶自我的审美情操,发展自身的人文素养。比如在上《小小食品店》一课时,我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组员自行安排各项工作。学生们热情高涨,自主性地了解各种食品的形状、颜色特征;探究性地讨论如何利用彩泥制作各种各样的食品,吸引“顾客”的光临;合作性地一起完成“食品”的加工和改造。课堂上各个小组的学生积极主动、互相帮助,并且不断地听到学生们发出的吆喝声,像模像样地做起了食品店的“老板”……在自主性地了解过程中,探究性地讨论过程中,合作性的制作过程中及参与社会性的“商品交易”过程中,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生活的美好,朋友、伙伴的友情、亲情的珍贵和“商品交易”时竞争的激烈,不仅使学生对自身的思想、品德、情感、毅力、意志、个性等人文素养得到了全面、丰富的发展,也为其今后的成长道路指明了正确的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的目标。
四、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当代社会,人们对过于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所造成的不良现象,开始予以积极的反思,在科学中也开始注意渗入人文精神。早几年,我国有一本畅销的科学史著作《科学的历程》,正是因为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的结合才获得巨大的成功,人们在阅读中,不仅对科学发展的史实了然于心,而且还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的震撼。现代美术教育的理念是跨学科的美术文化课程,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各种途径、方法、手段来拓宽、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中,有几名学生在观看文园中的《南浔名人长廊》。当他们看到中国讽刺漫画先驱者——钱病鹤的简历时,好奇地跑来问我们:“老师,讽刺漫画和我们看的漫画书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当时,我们耐心地跟他们谈了讽刺漫画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并结合钱病鹤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向他们讲述了讽刺漫画所产生的社会反响及对人们思想的抨击教育。学生们听了倍受启发,并向我们提议今后在校报、宣传橱窗、黑板报等宣传领域开辟一个教育同学认真学习、好好做人的漫画天地。这时,我们也倍受启发:怎样利用家乡南浔丰厚的人文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践活动发展自身的人文素养呢?从此,我们制定计划、目标,通过调查、访问、讨论、摄影、绘画等各种形式逐步在综合探究式美术教育课程中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参观历史名迹小莲庄时,学生们发现有些游客在古树上任意刻划,在景区内乱扔纸屑等。他们将这一幕幕破坏环境的情景,化作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绘画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艺术语言的表述,更是心灵深处强烈的环保意识、热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情感的倾诉。这就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并具有文明感、历史感和责任感,也就是我们美术教育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通过美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一个在美术学习中逐步积淀的过程,这需要老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相信不久的将来,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教育必将成为教育教学的改革主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