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先进文化力建设指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会议的安排,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明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下一步开展机关廉政文化建设的工作计划和措施。
一、提高认识,深刻理解机关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廉政文化是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在反腐倡廉中的基础作用,对进一步推动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廉政文化建设是今年全市纪检监察工作的一项新举措,是贯彻《惩防体系建设实施纲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上级要求,结合开发区实际,确定今年机关廉政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认真学习领会市纪委《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的精神和要求,在市直机关工委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结合开发区的实际,加强学习,扎实工作,虚心学习先进单位的先进经验,努力开创开发区机关廉政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明确标准,扎实工作,使机关廉政文化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机关廉政文化要以党风廉政教育为重点,以培养廉洁、高效、公道、正派的机关作风为目的,以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为根本。明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现有干部职工118人,其中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27人,中层干部25人,承担着全市招商选资、经济发展、园区规划建设管理等工作,站在全市经济建设的前沿,是全市主导产业的集聚区、生态建设的示范区、对接济南的新城区、体制创新的先行区。今年开发区正深入开展“管理年”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园区企业和开发区机关的各项管理,建设学习型机关、服务型机关、节约型机关。结合当前开发区的工作特点,在下一步机关廉政文化建设中,要努力做到“四有”、“四结合”。()“四有”:一是要有健全的组织和制度,使工作有章可循。成立开发区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加强领导,及时研究和推进工作,建立相应的宣传、组织协调、督察和保障等制度,使工作有序、有效开展。二是要有活动场所和设施,使工作有载体、有平台。充分用好现有党员电化教育室、宣传栏、大厅电子显示屏等设施,营造廉政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设立廉政书架,备好开展工作需要的各种图书和影音资料;在计算机上设定廉政警语屏保,使廉洁、勤政、创新、高效的开发区理念深入人心,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三是有经常性的廉政教育,使警钟长鸣。党委与各局室签订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与每位领导干部签订好廉洁从政责任状,出台机关廉政建设指导意见,每年至少组织两次廉政教育活动,并加强方法创新,形式创新,充分发挥警示教育基地的作用,教育激励机关党员干部不断强化廉政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规范廉洁从政行为。四是有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活动,使廉政意识深入人心,以文化人。一方面要积极组织参加市直机关工委组织的“六个一”活动;二是结合开发区工作特点,开展廉政文化主题演讲、廉政笔会、观看“红色经典”电影、荐文促廉、廉政文化学习讨论会等活动,并充分利用好机关网络健全的优势,重点抓好网络廉政文化栏目内容。“四结合”:一是与加强领导干部和机关作风建设相结合。要强化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监督,切实解决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机关作风建设,通过开展“机关管理年”活动,着力解决工作效率不高、作风不正问题,树立开发区机关的良好形象。二是与机关党建工作相结合。进一步推进机关事务公开制度、领导班子及成员一年一度的述职述廉制度,将廉政情况纳入新党员发展及各类评先树优的标准,引导机关干部成为遵纪守法的表率、廉洁从政的模范。三是与机关效能建设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机关工作效能,转变机关作风,规范行政行为,切实增强机关干部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四是与机关行政文化建设相结合。去年开发区成功进行了“新支点”行政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年要在行政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廉政文化建设内容。
各位领导:机关廉政文化建设是我市的一项新生事物,在今后的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我们决心在市纪委和机关工委的领导下,按照示范点建设要求,通过努力工作,使机关廉政文化阵地得到加强,使廉洁从政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使机关效能建设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真正形成“务实、高效、廉洁”的机关氛围。
关键词:文化产业;财金媒体;财金媒体报道文化产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并进一步明确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财经媒体的支持。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全球化、中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的环境下,财经媒体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正确的舆论和宣传,化解风险,明确机遇,为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舆论支持至关重要。那么面对挑战和机遇,财经媒体怎样才能唱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这台戏,为“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不竭动力呢?
一、以不变应万变,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财经媒体作为反映社会经济的晴雨表,要充分发挥自身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财经媒体的立足点和生命线。无论经济形势如何变化,财经媒体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不变应万变,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有力的舆论环境;要及时传递和共享新信息、新动向,新思路,尤其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使之融入国民教育、文化产业和政治思想建设的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推动全社会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理想信念和基本道德规范[2]。同时,我们应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也是当前建设文化强国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
作为财经媒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应着重抓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进行深入浅出的科学概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概括应体现全面、简约和通俗,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二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重在“内化”。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大力弘扬他们的思想和精神,通过鲜活的事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所认同、所接受。同时要进一步激励和引导广大读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基础。通过多方面的宣传、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逐渐渗透到人民群众之中并上升为全社会的行为指南。
二、从小处着手,努力寻找读者关心的热点问题
财经媒体是读者全面地了解社会经济、金融政策和商业银行经营方针的重要窗口。挖掘读者对文化产业发展报道的需求,培养读者的“习惯性阅读”,寻找读者关心的热点问题,是财经媒体报道文化产业的重点。
财金媒体报道文化产业,要克服“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的情况。要发挥第一手信息资源优势,庖丁解牛,深入浅出,出观点,出见解,出措施,尤其在重大主题上,要为政府、金融系统、经济工作者、文化企业界人士提供决策依据。根据财金媒体的受众和自身优势,报道文化产业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要在报道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上做足工夫。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文化企业普遍实力较弱、融资困难等矛盾和问题。2010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委联合《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首次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加大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力度,推动金融业与文化产业全面对接[3]。鉴于此,财经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做足“文章”。值得注意的是,在报道方式上不能主打新闻,而应多做深度报道,不仅要深入挖掘商业银行创新信贷产品对文化产业的支持,而且还要对证券和保险积极尝试支持文化产业进行重点报道。
对银行支持文化产业的报道,不要仅限于报道某银行给某大型文化企业多少贷款,而应重点报道银行的创新服务,尤其是对中小文化企业的支持。例如,针对影视剧制作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国银行通过开发“影视通宝”,采取跨境联动的方式为文化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提供了较好的金融支持。像这样的创新服务,财金媒体不仅要在版面上重处理,而且还应对其产品的开发背景、功能和适宜企业等进行重点报道。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我国有50多家文化企业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涉及演艺、文化旅游、动漫游戏、影视制作发行等领域。同时,国内外私募基金也开始进入文化产业。从上可以看出,证券市场已成为文化产业融资的新平台。为此,财金媒体应重点对文化企业上市的一些经典案例,尤其是一些中小文化企业上市融资经验进行深入剖析,以给更多的文化企业融资提供经验。
保险业也在积极尝试对文化产业进行支持。2011年1月,我国保险支持文化产业试点正式启动,并公布了首批11个试点险种和3家试点保险公司。作为文化保险的先行者,人保财险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比如,2011年7月,人保财险北京分公司签署了文化产业保险艺术品专属保险第一单,为价值高达1.2亿元的艺术品提供从馆藏、展览到运输各个环节的艺术品综合保险保障。虽然保险公司做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但是在全国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浙江东阳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截至2011年8月末,入区企业达420家却没有保险公司提供相关保险服务[4]。鉴于此,财金媒体在重点报道保险企业创新和开发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保险产品的同时,还要对保险公司对文化企业的支持现状进行专题报道,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规模小而分散;部分国有龙头文化企业经营机制滞后,市场竞争力较弱;文化企业核心资产无形化,存在“轻资产”的特性;知识产权评估、交易市场体系不健全,质押担保存在一定风险,是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财金媒体要通过高端访问、专题论坛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融资担保创新途径,落实物业抵押、版权质押、收费权质押、应收款质押等担保方式,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贷款风险分担机制,支持文化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鼓励各类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扩大文化企业直接融资规模。
其次,要重点关注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状况。
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文化产业观念已深入人心。文化的产业功能、经济属性得到普遍认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但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旧存在着不足,尤其是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还面临很多困境。为了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财金媒体应关注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对一些中小文化企业的创新要加大报道力度。同时,要加强对文化企业改制的报道,尤其是对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要进行提炼和整合,以专题和专刊的形式呈现出来。
第三,科技对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作用不可忽视。近年来发展迅猛的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推广应用引人注目。如今酝酿多年的“三网合一”,在第三代移动通信(3G)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的融合发展中即将变成现实。据预测,‘三网合一’将会带动上万亿的硬件投资以及1500亿到2000亿的数字内容的创新支持,这都是财金媒体在报道文化产业方面应抓住的热点和亮点。
三、加强交流互动,使报道达到最佳宣传效果
媒体宣传的效果和质量,关键是内容能否引起读者共鸣,而共鸣则要通过媒体与读者的交流互动来实现。为使文化产业报道达到最佳效果,财经媒体要注重与读者交流互动。
首先,要开辟《为文化产业发展建言》、《寄语“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专栏,让广大读者参与其中。《寄语“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要约请政府、金融、文化企业等专业人士撰写一些深度文章,以高质量的内容吸引读者。
其次,短信互动。要充分利用手机报形式,开通“帮你办”、“帮你问”等栏目,为读者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在手机报上预报有关文化产业的精彩内容,提醒读者查看。同时,可以推出读者短信评报栏目,让读者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参与评报(了解哪些报道是读者喜欢看的,哪些是不喜欢看的,需要改进)。
第三,网上互动。可以开通报社QQ,重点进行包装,号码要简单易记,让读者与记者即时互动,以吸引一大批年轻读者。同时,在报纸主办的网站上,可以开通读者信箱、微博等方式,以实现直接的网上互动。对时效性较强的新闻要首先上网,同时记者要改变报道手法,充分发挥财经媒体以深度见长的优势。
第四,视频互动。可以与政府部门、文化企业、金融企业等合作,推出直播栏目。例如,可以邀请政府官员、金融专家、文化企业负责人参与到“传媒-文化产业发展论坛”的视频互动中,讲解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化产业融资创新等,同时开通热线,接听读者的咨询,现场为他们答疑解惑。
总的来看,财经媒体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聚焦读者和文化产业关心的热点和焦点,积极捕捉生动鲜活的报道素材,进一步增强内容和形式的可读性、可行性,为文化产业提供“真金白银”,奉献真知灼见,名副其实地成为“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力推手。
参考文献
[1] 张伯里.注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N].人民日报,2011-11-22.
[2] 张红.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N].福建日报,2011-10-27.
关键词:国有企业 外派员工管理 难点 对策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在海外、国内异地成立区域公司、项目部等外派机构和派驻人员经营。外派员工在海外、省外等市场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如何加强外派员工队伍的管理,已成为当前国有建筑施工企业HR管理的重要课题。
一、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外派员工的定义
国有建筑企业一般由本部外派人员代表企业对外埠地区进行施工生产,履行与业主的建筑施工合同;或者由外派人员开拓新市场、管理区域公司等。外派人员在企业本部和外埠地区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外派员工分为两类,一类是外派至国外的项目工作,另一类是外派至公司以外的其他城市工作。
二、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外派员工管理难点
1.外派员工甄选难
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建筑企业无论工作条件还是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外派员工往往要面临比较生疏、复杂、艰苦、枯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要能够独立处理各方面的问题,因此对外派员工的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此外,每个员工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有着不同的追求和需求,企业很难把握每个员工的特点,因此外派员工甄选工作困难。
2.外派员工的薪酬福利待遇改革难
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大锅饭”的形势难以彻底消灭,很难对有作为的员工进行合理的分配,企业内部公平竞争的氛围难以营造,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削弱。薪酬机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企业薪酬机制激励性不强和外派人员与企业本部的差额有失公平。同民营企业相比,在企业外部相对缺乏市场竞争力。
3.外派员工培训与职业发展难
企业本部对外派员工管理缺乏一定的控制和管理,区域公司或者项目部对员工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人力资源培训工作落实不到位,员工职业生涯不尽合理。外派员工无法参加本部举办的各类培训,也常错过每年的建造师、职称等各类影响个人成长的考试;
4.家庭后顾之忧解决难
外派员工远离家庭,个人或家庭有实际困难时,无人去帮助解决,压力得不到释放。再者,施工企业中外派员工每年仅有一两次回家的机会,对于已婚员工是极大的挑战。配偶的牺牲,当前已经成为员工拒绝外派的最大理由。
5.外派员工中成熟人才稳定难
由于建筑行业特点是边际利润较低,而劳动强度却较大,体力和精神耗费大,所以对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吸引力不大。职业经理人可忠于事业,但又不必困守于一个企业。例如,成熟的项目经理、经营人员更愿意往业主单位、事业单位发展。
三、外派员工管理难点的对策建议
1.优化外派员工激励机制,激发其创业干事潜能
(1)完善薪酬分配机制。在内部公平上,能维持企业整体薪酬制度的一致性和公平性,促使员工对组织产生高度认同。制定外派员工的薪酬方案应充分考虑外派员工额外增加的生活方面的支出,个人发展成本的估算等因素。在外部竞争上,要根据劳动力市场价格适时调整外派员工的薪酬水平,切实保证不低于市场同类人员,以吸引并留住优秀员工。
(2)改善福利待遇。在福利待遇政策方面可倾向外派员工,提供包括带薪休假(轮休假)、探亲反探亲、通讯补贴、交通补贴、提供体检、改善生产、工作和生活环境等。企业根据自身特点以及员工特点,可以采取上述不同福利待遇的最佳组合。
(3)建立晋升通道,注重员工职业发展。企业应通过必要的培训、工作设计、晋升等手段,帮助员工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员工职业发展通道通常可分为行政管理、政工管理、岗位专家晋升通道等三个序列。员工外派前,要做好沟通工作,了解员工的个人意愿,也明确员工在企业里可能要晋升的职位方向。在企业中层干部晋升或个人职称晋升等可以有优先倾斜政策。
(4)优化绩效考核,科学评价员工。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绩效目标为核心的绩效考评体系。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对外派员工的考核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企业本部对外派机构领导班子的考核和外派基层员工对领导班子的考核;二是企业本部和外派机构对基层员工的考核。领导班子的考核侧重于施工管理和市场经营工作,对于基层员工的考核采取业务考试和业绩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两外市场员工岗位调整、晋升、提资降薪或予以淘汰的重要依据。
(5)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有力提高人才素质。外派机构要创新培训方式方法,重点做好员工外派前和外派期间的培训工作,有效促进区域公司和项目部培训模式的形成。员工外派前,注重员工岗位技能和适应环境的培训。外派期间的培训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比如外派机构积极自行举办培训班,如施工技术交流等,让企业本部的岗位专家和能手进行授课。培训时间可灵活安排,可以利用晚上等空闲时间组织员工参加当地的有关培训,充分利用网络等新技术让外派员工共享企业本部的培训课程。
2.加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外派员工凝聚力
(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宣传工作。要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到外埠市场的经营理念、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服务发展为宗旨,弘扬具有时代气息、健康向上、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加强企业外部宣传报道力度,充分发挥舆论导向内鼓士气、外扬名气的作用,加大对企业外派员工中模范先进人物的宣传力度。以项目文化为基础,大力开展群众性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使企业文化理念和行为规范在全体员工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
(2)加强外派机构党建工作,增强外派员工归属感。一是外派机构尽可能成立党支部,并配备专兼职的政工人员,管理人员也相应有一定数量的党员作为中坚力量。党支部可以通过召开定期谈心交心活动、项目员工座谈会,进一步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帮助员工解决实际困难。二是抓好员工的文化生活。如配备电视机、篮球等娱乐设施,经常开展有益于员工身心健康的各种文体活动,如与业主、监理召开联欢会、体育比赛以及员工集体婚礼等活动,使员工感到如同家一般的温暖,消除思乡情绪。三是加强思想政治领导。通过职工座谈会、网络沟通会等形式和员工进行零距离沟通,加强引导。
(3)加强外派员工后勤保障工作。企业可成立后勤服务小组或者员工志愿者服务队,对外派员工及其家属进行访谈,对员工家庭成员生病等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外派员工安心、放心地工作。
综上所述,系统有效的外派员工管理,对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走出去”市场经营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迅速发展的施工企业需要大量的外派员工开拓海外与省外市场,需要建立起系统规范的外派员工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崔魏,宋培斌.外派机构与人员管理[J].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1
[2]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加强项目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J].2012
发后,市文化局高度重视,专门召开局务会议研究如何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指定专人负责,成立了市文化局副局长江玉琴为组长的公共文化设
施自查工作检查组,负责对全市自查工作的督促检查指导,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自查方案,下发了《关于开展公共文化设施自查工作的通知》,
发放了公共文化设施调查表,并按省文化厅要求对县、区公共文化设施自查情况进行了认真检查,保证了我市自查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将我市
公共文化设施自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广泛宣传,提高对《条例》意义的认识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公布施行后,市文化局立即在县区文化局长会议上进行了布署,要求文化行政部门要认真学习,广泛宣传,把《条
例》的学习宣传,当作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并以此为契机,推动我市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立即行动,狠抓
落实,认真学习《条例》,准确掌握《条例》,深刻认识《条例》的意义,提高执行《条例》的自觉性。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利用广播
、电视报道等新闻媒体广为宣传;通过橱窗、画廊、黑板报等文化阵地扩大影响;利用街头宣传和出动宣传车等营造声势,共印发宣传资料
25000份,出动宣传车30多台次,掀起学习、宣传《条例》的热潮,并将《条例》的宣传教育纳入“四五”普法计划,深入宣传。使《条例》成
为全社会的共识。为贯彻执行《条例》,打牢思想基础。
二、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文化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设施建设,在市委五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上通过的淮北市在安徽率先崛起行动纲要上明确提出了
“文化兴市”战略。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2003年,按市政协的建议,市文化局组织有
关人员开展了淮北市文化事业发展的取向、定位和布局的专题调研,并撰写了淮北市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提交市政府咨政会议,为政府
全面制定淮北市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上,市政府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并将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
、维修、管理资金纳入本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每年都要求文化部门将第二年的建设经费提出预算,供财政统筹安排,并逐年
有所增加。重大建设项目优先安排、重点安排。同时积极倡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的投入。2003年,市财政投入2000万元,重建了市
群艺馆,新馆面积2162平方米,基本满足群艺馆开展活动的需求;2004年市财政又投入3500万元,建成了淮北市博物馆,建筑面积10670平方米
,成为淮北市城市建设的亮点;今年市政府准备加大对市图书馆建设的投入,在原计划8000平方米的基础上,再次修改计划,扩大到12000-
15000平方米,计划投资4000万元,建成功能齐全,有标识意义的现代化图书馆,全面提升淮北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档次和品位。目前修改设
计方案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年底有望动工。
淮北市公共文化设施的拆迁、选址、新建和设计符合《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的要求。各级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充分利用现有的阵地和条件,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落实消防安全措施,扩大文化服务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活动,努力为市民提供优良的文化服务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最近为加强我市公共文化设施的保护、利用和建设,市委、市政府两办下发了《关于实现文化
设施资源共享的指导意见》,并建立和向公众公布我市公共文化设施名录,对我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三、立足长远,找出差距,构建和谐的社会文化服务体系
市委、市政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明确的指导思想、清晰地发展思路和开拓
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使我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基层文化设施也有了明显的改观,保证了《条例》的贯彻落实。但
应该清醒的看到,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加之经济的制约,观念的影响和现行管理体制的原因,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还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市
民的需求和文化事业整体发展的要求。市区文化建设现有公共文化设施数量少,布局不合理,新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速度过缓,与经济发展的
速度和城市化进程不同步。由于观念的滞后,公共文化设施单位内部机制不活,社会捐助很少,公共文化设施设备缺乏,利用率不高等现象普
遍存在。基层文化建设近年来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建成了杜鹃花工程省级标准点1个,省级点5个,市级点9个,县级点5个,在基层文化事业
的发展上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整体发展不平衡。现全市三区一县共有30个乡镇。除濉溪县有文化馆和图书馆外,其余三区均无独立的文化馆
和图书馆;30个乡镇都有乡镇文化站(文体广播站),但有活动场地的有26个,占总数的86.7%仍有少数乡镇一无所有,基层文化建设“四落
实”还不尽如人意,基层文化站活动经费困难,成为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制肘。
四、振奋精神,迎难而上,努力构建和谐淮北
正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是繁荣文化事业,推进各项文化工作的基础和条件,我们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面对新的形势和任
务,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振奋精神,扎实进取,找准发展公益文化事业的切入点和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努力达到文化的率先崛起。
(一)继续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的学习宣传,采用有效的形式,多途径、大范围、强力度地开展宣传,使《条例》人人皆知,家
喻户晓,并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二)进一步强化对公共文化设施保护、利用、管理意识。科学管理公共文化设施,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精
神文化服务。
(三)加大对文化政策、法规落实执行的检查力度,确保政策法规的实效性。
(四)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要充分尊重文化部门的意见,充分考虑文化工作的特殊性、专业性,提高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五)公共文化设施单位要转变观念,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优化管理机制,激发内部潜力,增强单位活力
,吸引外部财力,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社会功能。
(六)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当作繁荣文化事业,打造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
工程来抓,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并长期纳入年度财政预算,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投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
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发展道路。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是开展社会文化活动的基础和阵地,是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条例〉对于促进我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
2011年国务院正式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将建设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指的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河南省正处于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地带,其经济文化的建设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力量,所以,中原经济区文化形象问题实际上主要是河南省的文化形象问题。
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建设才算是刚刚起步,本文研究借鉴和分析欧美和日韩等国家的文化建设过程的经验和先进理论,归纳出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形象建设的关键词,以期对中原经济区框架下河南文化发展的形象建设提出一些思路和对策。
一、以人为本型
建设文化强省,必须“以人为本”,必须重视现代河南人的行为和形象的塑造,使我们的文化体现出真正的“人文关怀”。
根据河南省内的人口现状,文化建设首要满足两类人的文化生活需求:
一是注重城市流动人口的精神文化需求。一个城市里长期生活的绝大多数人对城市的认同感是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这种认同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积淀的过程。如何留住人?如何让更多的外来流动人口(尤其是“农转非”人口)拥有家园意识和归属感?这是河南省文化建设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是注重新农村农民的文化生活。这一点,韩国的“新村运动”能够给予我们很多借鉴。它是以改革农业、改变农村、改造农民为三大核心,以增加收入、改善环境和精神教育为三大法宝。我们要借鉴韩国的经验,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建设过程,绝不仅仅是填补人们闲暇时间的娱乐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来教育人、激励人、陶冶人,从而提升现代农民的精神面貌,更新农民的文明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广大群众在文化活动的参与中表现出更加美好的精神品质和精神风貌。
二、独特鲜明型
文化是区域独特身份的标志。河南要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区域,必须依靠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中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如何在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基础上,保持中原文化独特的鲜明性,从而增强它对外的文化吸引力和竞争力与对内的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中原经济区文化形象建设中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是文化产业发展不能普遍化。文化产业的形象建设要强调所在区域空间环境的独特性,也是在强调不同区域的不同个性,强调它们独有的文化脉搏。只有这样,该区域的吸引力和知名度才能不断提高,才能增强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振兴。
二是尽早确立区域的品牌定位。对于一个区域而言,独特的文化品牌价值与精确的区域定位是它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也是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它能为该区带来巨大的无形资产,赢得更多的投资者和消费者。在国际上,不少城市的品牌定位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如,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有“北方的威尼斯”之称,它的定位是“奇异之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它那奇异的建筑风格、奇异的城市交通、奇异的红灯区、奇异的郁金香等等。
三、和谐生态型
文化发展的系统生态性指文化整体视域中,涵盖各部分既独立发展、均衡分布,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中原经济区框架下的河南省文化生态性建设应当关注以下几点:一是传统中原农垦文化和现代工业文化的协调发展。二是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平衡发展。三是各种资源的开发与自然的协调性。四是文化产业结构的体系化和均衡化,在这个体系化中不能忘记教育产业和教育豫军的创立,发展“教育产业”,打造“教育豫军”是发展“他产业”体系的基础,是关键,是前提,是任何想发展为“文化强省”的必经之路。
四、活力创新型
世界文化史表明,一种文化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才能张扬自己的想象力,才能保持自己的生机和活力。创新文化形成的途径,除了政府扶持、专门机构管理、赋税调节等措施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重视文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以强大的教育产业的发展作为创新文化发展的后盾。河南艺术舞台的繁荣景象已引起了全国文化界的瞩目,称之为“河南文化现象”。但是,我们在文化建设中还是会碰到诸如“河南舞台上的花木兰怎么飞到大洋彼岸的好莱坞去啦”等问题。这就是文化创新能力出了问题,培育文化创新体制出了问题。我们要不断进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更要不断进行内容创新和产品创新,从而建立起一种“活力创新型”文化体系。
五、学习开放型
学习与开放,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发展壮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族文化或区域文化在多样化的世界文化中,不能像古董一样封闭在玻璃瓶中供人观赏,只有勇于学习外来先进文化,才能更好地发展振兴民族或本土文化。
在近代,先后崛起的大国无一例外的都是以学习和开放的心态在借鉴、吸收交流中发展自己。在河南加快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如何建设一个学习型开放型社会?如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扩大中原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如何不断提高中原文化“走出去”的能力?如何全面提高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内涵和文明素质?答案就摆在我们面前。
六、安静内涵型
热闹不等于繁荣,真正的文化建设并不限于文化建设中的可触、可视的文化产品或文化形式,他们仅属于内涵文化的外延产物,它应该致力于人们精神上的改造、素质上的提高、理想上的升华,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文明化与现代化,推动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的文化建设要抓住文化的内涵,不能走进用形式型文化建设代替内涵型文化建设这一误区。
文化建设的内涵是丰富多样的,它的特质并不是几个关键词就能描述得了的。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具备远见、魄力与毅力。随着文化建设的推进,文化产品是越来越多,问题也就相伴而生。文化产品一定要有积极引导作用,且不可粗制滥造、泛滥成灾。要让文化产品的媒体导向与文化产品的受众群体的职业精神保持一致。这就需要加快文化评估监督体系的建立健全,这是推进中原经济区文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另外,河南省的现代化进程都较落后于他区。对于那些“后发”的现代化区域,不管是“进入”还是被强行“拖入”现代世界体系,其文化自觉都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个文化困境:就是如何在现代世界体系中确认自身的国家或区域身份,它关系到“国家理想”或“区域理想”。很少有哪个国家或地区能够避免这个问题的困扰,更少国家或地区能够从现代性世界观念体系中成功地拯救出自身的文化主体。这说明,我们要注意文化建设避免陷入一个误区――在“他文化”中构建起“文化强省”。如何保持自身的文化主体性?这是中原经济区文化建设中另外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土地 节约集约利用 区域发展 营销策划专业
[作者简介]孙玲霞(1973- ),女,河南濮阳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宋涛(1972- ),男,河南南阳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河南 濮阳 457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127-02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国际产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向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不断转移,为进一步加快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加快推进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国家提出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就对河南省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发挥好河南省人口大省的人力资源优势,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搞好专业建设,培养出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服务、人才支持,成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策划专业建设的要求
营销与策划专业是财经类高职一个颇具特色的专业,它是在市场营销、企业经营与管理等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专业。它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行业培养具有营销策划基本技能、初步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方法、涉足企业营销策略制定领域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因此,营销策划专业的定位应与区域一、二、三产业职业岗位紧密结合,严格按照企业岗位标准、服务面向和教学工作规范制订课程方案,校企与市场高度衔接和融合,教会学生怎么做营销与策划,使学生入校两年后可基本顶岗工作。在此基础上,着重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示范性专业,对全省、全国同类专业起辐射带动和引领作用。营销类专业的开设要始终把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河南经济振兴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教学工作出发点和归宿,始终坚持服务宗旨和就业导向,遵循“紧贴市场设专业,面向市场办专业,服务市场强专业”建设路径,使所培养的人才逐渐贴近市场和企业行业需求,直接服务企业市场营销与策划工作第一线。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策划专业建设途径
(一) 创新教育教学理念,适应新时代专业建设需求
1.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准确定位专业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始终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和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何为“先进”?就是要紧扣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关于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通俗讲,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如何要求就如何做,全国优秀示范院校的成功经验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标杆。办学理念走在全省和全国前列,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思路决定出路。只要办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端正了,就没有设不准的专业,就不会有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加强调研,紧密贴近市场,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和企业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根据企业需要调整教学计划。
2.教学建设和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教学团队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两翼。把课程建设作为专业教改的核心,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到底三项建设谁为先?改革初期基地和团队为先,到中后期必须把课程建设放在首位,特色办学和创新思维的落脚点是课程开发与教学建设。只有教师教学方法充满高职教育特色,才能设计出具有时代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否则,水平再高的专业教师和再精良的实训器械也无法发挥它的应有效能。课程建设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到学生就业,每个环节都发挥核心作用。
3.把就业导向作为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风向标,贯穿教育教学改革始终。坚持服务宗旨和就业导向,是高职教育的基本方针。抓好就业是办好营销类专业的基础,研究就业导向是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灵魂。学生就业情况如何、怎样促进就业、就业导向如何指导教育教学改革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去思考和研究,要由单一抓营销策划专业转向抓商科类专业群的就业,就业区域由地方转向全省乃至整个省际交界区。
4.构建和谐校园,建立稳定、和谐、充满关爱和激情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办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中心,二者都不能偏废。发挥各种办学资源最大效益,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必须构建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这是由营销类高职教育特点所决定的。营销类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要面向市场、研究社会、把握企业行业走向。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把专业教师和学生放置到开放型校园和企业行业大环境中,使他们平等共处、相互接纳、资源共享,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成长进步,把师生之间、校企之间、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构建好,形成温馨、健康、充满激情和朝气的教学环境。
5.坚持特色办学。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的根本,是专业建设要有自己的特色,落实到学生身上就是要有别人没有或没有你过硬、企业不可或缺的应用技能。特色办学是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和归宿。从一个专业的“订单培养”到专业群的校企合作办学,再到深层次工学结合,都要不断追求办学特色、专业特色和培养特色。不论专业建设的软工程,还是硬工程,都要有与其他学校不同的地方,紧扣时代脉搏,培养学生独具专长的技能。而且,特色也要不断创新,体现时代最新劳动成果。
(二)一切以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为核心,抓牢学生技能和素质培养
1.团队合作,培养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在营销策划专业教学中,教学任务可以让学生团队来组织和完成。以一个教学班为例,可以组织5~8人的几个学习团队,以适宜的性别比例和性格搭配为基础,以团队组长为带头人,分工协作,在企业、流通市场和实训基地独立或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从旁辅助和指导。依照营销策划专业特点,每个学习团队可采用不同形式的学习模式,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形成形式各异的团队作品,教师针对团队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指导与协助,如广告市场调研、产品推销广告方案制作、公益性广告设计、企业产品服务策划书撰写、企业产品策划方案分析等。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个性特点,确定每个学生在职业技能、管理水平、创业能力、营销天赋、特殊技艺等方面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要路径,然后把他们编入不同的学习小组或团队。根据小组(团队)完成工作任务情况,制定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实现不同人得到不同的教育、达到不同的培养目标。建设学生团队,可以在学习中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消除不和谐现象,同时给予那些诚心、大公无私的奉献者适当的回报,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建立对同伴的信任,学会处理良性冲突,养成对彼此负责、对团队负责的态度,这样的职业素养只有在实际的团队合作中才能够得到培养和训练。
2.三场联动,培训学生基本技能。三场联动指的是教师走下讲台,师生走进企业,共同走进市场,在教学工作中校企合作共同协商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式,市场、职场、会场三场联动,把课程教学放在实训室、企业、市场和职场中进行,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和实训工作,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比如,在商品学、广告学和营销策划教学中以班级和团队的形式在中小企业门店、大中小型超市进行,在实际的企业经营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让企业的负责人和指导教师现场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然后师生一起进行会议讨论分析,写出心得和总结,不明白的地方再去实践学习。每个学年都进行集中的实习和实训,按照合作企业需求把学生分成团队真正进入企业顶岗工作,在实践中学习职业技能,教师在企业进行教学和指导,与学生同甘共苦,共同成长和进步。
3.二化融合,把职业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需要依靠校企双方和社会各种元素的广泛参与,特别是产业因素、行业资源的不断充入,将会对人才培养工作注入无限动力。但人才培养是一个文化渗透的过程,时时处处都蕴含着文化因素和文化现象,最终把学生培养造就成一个具有先进文化的现代化事业建设者。为此,创设新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模型,是学校教育者新时期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一要继续扩大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推进人才培养和教育模式多样化,努力培养具有不同性情和情格特点、不同技能水平、不同市场适应能力的有用之才,实现培养就业零距离。二要把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产业特性引进校园,把学校变成区域经济振兴主战场,使各方面社会精英汇集入校,变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支主要力量,把企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的环境熏陶下让学生感受职业氛围,提升职业素养。三要成立产业经济研究所,吸引民营资本注入,举办各种高端经济论坛,把学校变成政府部门研究和指导经济工作的大舞台。这一系列措施,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创新之举,也是二化融合的深层次内容,实质是在创设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4.积极参加竞赛和考证,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倡导和举办不同形式的职业技能大赛,获得奖励证书和职业资格证的多证书教育,是教育部指导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把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充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使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学生学习生活更有激情,使职业教育这项事业更有生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省、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职业规划大赛、营销技能大赛,可以使师生增长见识,团队经受锻炼。同时,把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纳入教学体系,深度整合课程体系和资格证书考证内容,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大大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5.多方考核,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学生课程学习、技能提升、职业素养提高等诸方面的考评,是日前职教界极力摸索的一个理论问题。它涉及让学生如何学、学什么、怎样学才能学好等一系列职业教育核心问题。在学生入校和接触到每门课的学习过程中,任课教师必须要始终把握一个问题,就是对学生技能水平、管理能力、创业精神、营销技巧、特殊技艺等方面,要有一个科学规划,而且要向后设计10~15年,在学生35~40岁之间可能干成什么事情。对学生学习的考评工作,要与其职业发展过程相联系,使其遵循科学的规律。为此,应发挥每个学习小组或学习团队的作用,动员全体同学与专业教师一起参与对每个学生或团队的评议,提高评价质量。如课堂同学互评、实训现场展示、团队之间展示作品与评议、不同年级之间同学互评互学、考评小组评判等形式,使全班、全专业、全系学生共同参与到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议当中。同时,顶岗实习和已经毕业的学生评价,由企业行业和社会说了算,对学校及专业教师进行评判,也是一种负责任之举。
6.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其首要问题是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要靠师生的积极参与,动员全体师生把教学工作和学习过程融入教学管理之中,人人都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学生自我管理管什么?首先是管生活,要培养自己完美的个性特征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把自己塑造成生活的强者;其次是管学习,必须让学生自觉学习、自己检查、不断完善自我;最后是管教师,要主动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课堂是师生,课下是朋友,生活是知己,实现师生共同进步,同时还可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演示做一名成功的管理者。在全员管理工作中,教学系领导、教研室主任、教学团队带头人和专业任课教师共同制订工作方案十分重要,必须形成一种氛围、一种机制,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师生社会服务能力。
近几年来,全国各省区掀起了建设产业集聚区,培育骨干企业、重点产业的热潮,建设中原经济区成为摆在全省1亿人民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和崭新课题,各类企业、行业、产业对市场营销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如饥似渴。作为高职院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紧跟区域发展主旋律,努力培养适销对路的市场营销类高技能优秀人才,是自己的神圣责任。要始终坚持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创业就业需求入手,使得营销策划专业教学改革迈上新的台阶,也为学生今后从事营销策划岗位工作奠定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帮助营销策划专业毕业生更快地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大潮,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办学方向、办学模式、专业设置等各方面都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水平的制约。由此,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一定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这对我国区域性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与整合,具有明显的实践价值与意义。一方面,对于教育集团来说,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为其建设提供良好的人力、资金、就业等各个方面的保障,可以弥补高等职业教育当前存在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够贴切、实习实训基地数量不足等问题,能够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更多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实践的机会,并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平台和数量更大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讲,教育集团的发展也为其提供了大量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与最新的技术研究成果,不仅增加了区域的人才储备,而且会整体提升区域的人才素质,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首先,要对区域经济的现状、发展趋势、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开发建设等各方面情况进行充分地调研,根据调研的结果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其次,教育集团要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紧贴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与区域经济开展密切的联系,抓住机遇,主动融入。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必须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心和产业结构来调整重点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为当地培养紧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让先进文化和生产力在当地找到可持续发展的生长土壤。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区域经济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能够促进教育资源、技术、人才的交流与共享,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区域统筹,形成区域内集约化的职业教育优势,提高区域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从而有效促进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
职业教育集约化的规模效益产生于教育资源的共享,职业教育集团是有效配置教育资源的重要形式,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更要通过资源的全面整合与共享来实现。教育集团为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供了极大的可操作空间,学校间彼此相连的布局及开放的结构也为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供了方便。共享是基础,共赢是目标,但是要打好资源整合与共享这一基础,是需要政府、高等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共赢的目标的。因此,全面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是集团化办学的难点与重点。
(一)实习实训基地、教学设备共享实习实训基地、教学设备的共享是教育集团内教育硬件资源的共享,是教育软件资源共享的基础,各校彼此相连的园区布局也为实施这类教育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和可能。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在实习实训基地中的资源共享,可以为学生搭建优质的实训平台与良好的实习机会,从而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水平;通过教育集团内学校与学校之间在教学设备上的资源共享,可以为师生提供更优越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氛围,还能够使学校避免重复建设。各学校可以统一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等公共平台,作为教育集团内资源共享的管理机构,对于实习实训基地、教学设备等方面的共享进行科学地研究并做出合理的安排,切实推进资源共享工作,既可以协调各方的利益,又可以规范共享行为,使资源共享有序、高效。
(二)优秀师资、优质课程共享优秀的师资代表着某一专业领域的较高水平,通过他们的示范、指导作用,可以增加教师们相互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以增强教育技能与改进教育方法,从而带动教育集团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的提升,以提高教育集团整体办学质量。教育集团内部可以采取允许学校之间互聘教师、开展名师讲座、进行骨干教师交流等方法来实现,并建立教师有序流动的促进机制和保障机制,为优秀教师资源的共享创造良好的条件与保障。优质课程体现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使得学生能够更好更快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允许跨校听课、相互承认学分、强化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等各种措施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切实提高集团化整理办学水平。
三、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如何构建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促进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教育集团内各高职院校要按照经济规律和职业教育的特点,在积极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合作模式的多元化,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一)由双向合作变为多向合作针对教育集团的校企合作,应该明确校企合作的对象发生了量的变化,不仅是一校一企的双向合作,还存在一校多企、一企多校、多校多企的多向合作,要坚持合作模式的多元化,逐步向组合结构转变。教育集团内各校可以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和办学特色出发,以行业或区域产业集聚的主体结构和覆盖的领域为依托,充分利用教育集团周边的区域经济发展优势,由核心高职院校和核心企业主导,联合其他相关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建校企合作集团,形成校企合作联盟,共同开展合作。这种组合的形式可以促进学校育人与企业用工紧密结合、节约校企双方资源、使各主体互通互补,通过扩大校企合作的规模,来提高教育集团办学的质量和效益。
(二)建立管理组织机构教育集团内要建立由校企双方组成的管理组织机构,并共同制定系统而完整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使得校企双方深入对接、全面融合,以确保校企合作的长期有效开展。一方面,在管理的机构保障上,要建立校企合作工作指导委员会来负责校企之间的沟通、协调、指导等职责,成为校企合作办学的对接平台。另一方面,要建立行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加强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参与度。行业指导委员会是由行业影响力大的部门机构或专业人士和高职院校共同组成的,负责为企业提供科技力量与技术咨询,指导院校参与企业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是由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科研院所等联合组成的,为高职院校及时提供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设置等方面的指导意见,使得学校能够紧贴社会需求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四、深化学校内涵建设
在教育集团内部,各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办学要素的潜力,通过建立优势专业群、培育“双师型”师资团队等途径,不断深化自身内涵建设,与其他成员共同探索集团化办学发展新的增长点,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同时,扩大集团化办学的影响力,推进教育集团逐步走向内涵式、科学化、持续性发展。
(一)建立优势专业群教育集团专业建设的重点是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充分考虑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和重大项目的建设情况,调整专业布局机构,组建优势专业群战略发展联盟,推进专业优化与整合。作为高职院校,首先应该对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趋势、产业布局、重大项目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调研,从战略发展的角度重新考虑学校专业设置与专业发展方向。在此之后要与教育集团内其他院校积极地沟通与协调,从全局考虑教育集团的整体发展,共同对现有专业状况进行全面梳理,特别是对一些院校同时拥有的相同专业,要对这些专业充分进行内涵分析,以不同的培养目标为依据,确定各自的专业方向,形成虽然名称相同,但培养方向不同,就业企业、行业各异,错位发展的特点。走一条教育集团专业特色发展之路,逐步形成不同院校之间办学有重点、有特色的格局。
(二)培育“双师结构”师资团队教育集团内高职院校教师要把握与企业合作的每一次机会,深入到企业当中进行实践锻炼,以适应最新的市场情况、引进最新的技术知识、创新教学及课程理念,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专业技能与科研能力,提升自身“双师结构”素质。高职院校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手段来提高教师进入企业实践的积极性,可以包括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等有效方式,让教师在工作的同时能够不断学习,切实地将教学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各高职院校要利用教育集团的优势,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校校之间的科研交流活动等方式,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动,开阔教师们的视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专业技能水平。同时还要联合行业企业建立由企业专家、技术骨干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其承担教学任务,精心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项目承担单位:深圳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现代科技应用研究》是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2010年度三个设定课题之一。该项目以国家科技惠民、文化惠民战略为指导,以全面发挥科技进步在文化建设中的支撑、提升和引领作用为宗旨,以全球公共图书馆面临的科技发展与应用难题为突破点,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深入探讨公共图书馆科技应用的科学化、标准化、智能化、区域化与全球化问题,力图构建起公共图书馆科技应用的基本构架与应用模型。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我国公共图书馆科技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在现有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讨公共图书馆科技应用的普遍性、关键性、前瞻性问题,客观把握我国公共图书馆科技应用需求、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梳理科技应用现有经验和不足,展望公共图书馆科技应用的前景和主要趋势;
(2)我国公共图书馆科技应用的基本构成研究――结合公共图书馆的特点,跟进当前最新技术的应用,设计出带有普遍性和前瞻性的公共图书馆科技应用基本构成,包括关键技术和关联系统;
(3)我国公共图书馆科技应用模型及规范化研究――通过公共图书馆科技应用实例分析和研究,形成我国公共图书馆科技应用基本模型和相关技术规范,包括测评、引进:实施、转换、效果评估等环节。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将为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科技应用提供专业化的建设性和指导性意见,提供可借鉴的应用模型和范例,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共图书馆科技应用意识,促进科技应用的规范化,提升我国公共图书馆科技应用整体水平,提高公共图书馆科技应用的政府投资效益。
项目名称:公共文化服务与交流中移动技术应用模式研究
项目承担单位:中国国家图书馆
本项目的研究目的是利用移动终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解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困难,提升基层文化的科技服务水平;利用移动终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宣传工作,提升对外文化交流影响力和我国的文化软实力;针对移动终端组织建设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充实移动互联网内容,净化移动互联网络文化环境,倡导健康文化生活。
本项目主要研究面向公共文化服务和对外文化交流的移动服务资源建设,面向公共文化服务和对外文化交流的移动服务模式建设,面向手机应用程序商店的服务开展,研究资源和服务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展示的方式,面向公共文化服务和对外文化交流的移动服务平台建设。
面向公共文化服务和对外文化交流的移动服务中,适用资源的类型、内容和格式规范是本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建设面向公共文化服务和对外文化交流的移动服务平台是本项目需要解决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利用苹果的App Store、谷歌的Android Market等手机应用程序商店,推送我国优秀文化资源是本项目研究的又一关键问题。
本项目的研究将为公共文化服务和对外文化交流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依据,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崭新的服务手段,并推送先进文化资源;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先进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具有重要帮助,有助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带动作用。
项目名称:基于三网融合的公共文化传播新模式研究及示范
项目承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中传广信高科技有限公司
本项目将以有线电视网为基础,利用三网融合,整合单一所有权或混合所有权的公共文化资源,让相对稀缺的数字文化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利用新兴的传播模式和传播媒介,实现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大发展。
从技术角度,以有线电视网为基础,如何利用三网融合平台,提升公共文化传播能力?这是本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其具体内涵包括:
(1)系统方面的体系问题:如何整合三网融合与公共文化传播,构建基于三网融合的公共文化传播体系框架?
(2)内容方面的内容规范/描述问题:如何在异构网络中规范文化内容描述?如何提供跨异构网络的公共文化内容?
(3)业务方面的服务模式问题:如何对传统的文化服务模式进行改造,在三网融合中形成新的服务模式?
通过对三网融合下公共文化传播能力和特点的深入分析研究,以有线电视网络为基础,结合公共文化传播的需求,构建基于三网融合的公共文化传播体系框架;提出跨网络的公共文化内容分类、编目、采集规范,形成三网融合中文化内容基础服务能力;在基于三网融合的公共文化传播体系框架下,研究三网融合中的的文化资讯等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为跨网络的文化媒资库建设提供内容体验方式;联合企业、研究院所,形成文化科技创新的产学研机制,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应用示范。通过课题建设,培养文化科技领域高层次科技人才,建立长期的文化科技培训、培养基地和产学研实训基地。
项目名称:国家文化资源信息平台建设
项目承担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深圳市智骏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国家文化资源平台建设”是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2010年度三个设定课题之一。旨在国家支持下,通过对文化资源信息元数据、管理、保护等系统的研究,为我国艺术科研院所搭建起一个按照国家统一标准的、对文化艺术基础资源进行抢救、保护、管理、共享的文化资源信息平台。
该项目的主要内容是研发建立文化资源信息分类体系框架、采集系统、数据管理系统、安全保护与长期保存系统、数据库通用技术。其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建立国家主导、各级地方文化部门参与的文化资源建设和文化信息利用模式,充分发挥国家文化资源信息平台的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通过采用最新科技与文化资源融合,搭建文化资源采集、加工、数字化管理、网络传输等系统平台,为保存文化艺术资源提供支撑,为传播优秀文化提供平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内容资源,为文化产业、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艺术创新提供加值服务;通过国家文化资源信息平台建设,保障国家文化和文化安全。
项目名称: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中央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项目
项目承担单位:上海东方数字社区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中央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项目是基于互联网信息集成应用技术,结合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服务功能及管理要求,研发建设的互联网中央信息服务管理系统。系统包括:
(1)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信息管理系统:可支撑220家上海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日常业务的信息化管理,生成各类数据及综合报表,并通过权限管理体系实现灵活授权,给各级政府提供决策支持。
(2)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活动人群管理系统:通过建立刷卡活动机制,满足会员用户的信息管理需要,并提供用户卡管
理、积分管理、用户行为管理以及活动人群特征分析功能。
(3)上海市社区文化网:以集中式的门户网站形式,为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提供一站式在线联动交互服务。
系统建成后,一是,有望解决公共设施管理跨度大、资源供需不均、综合信息化支撑能力及服务均衡专业性薄弱等问题,全方位掌握服务动态、集成服务数据、规范服务标准、汇集服务需求等各种管理诉求;二是,实现全市统一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动态数据管理机制、终端需求分类汇总、供需对接机制及第三方评估机制;三是,实现有效服务市民百姓、服务基层文化阵地、服务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强服务,科学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共建共享机制功能,真正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级,更好地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系统对于其他多网点、连锁化、层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管理同样适用,可以推广复制,并开展延伸服务,对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提升,对文化事业,乃至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促进和借鉴。
项目名称:国家互联网文化音视频传播技术研究
项目承担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北京天天宽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互联网文化音视频传播公共网络平台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象征,是一项把文化数字资源送给千家万户的新渠道,同时也是用健康积极的文化信息资源占领互联网阵地,将一些低俗暴力的内容挤出互联网的有力武器。目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全国有47.5万个分布节点,但这些节点没有通过网络互相连接起来为群众的文化生活服务。本科研项目就是通过调研目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系统中各个分布节点的设备能力、存储能力和网络带宽等情况,建立一个适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结构的云计算模型。这个云计算模型需要涵盖所有的分布节点,并且具有扩展能力,能够平滑地增加和减少节点数量,可以实现对这些分布节点的可控化管理,通过自动化管理实现对那些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存在差异的节点的自动区分,做到负载均衡,同时能对云内节点的资源进行统一调度,实现处理能力、存储能力、网络能力的统一管理。此外,利用CDN技术和P2P技术进一步扩展系统的并发能力,最终形成一个核心层采用CDN技术和云计算技术、边缘分发层采用P2P技术的全国文化音视频传播公共网络平台,从而充分发挥文化信息资源的社会效益。最后,建立一个测试数据分析系统,通过测试数据分析技术,对测试结果进行充分分析,进而发现系统中的各种问题,对系统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改进。
项目名称:音乐数字化研究及应用
项目承担单位: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不断重视,文化科技将成为文化产业中重要的一环,其中数字化音乐必然成为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音乐数字化研究与应用》的总体目标即利用计算机技术对音乐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及存储,特别是针对数字乐谱元数据理论开展研究,连同乐谱、音频、视频等音乐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并且按照一定的分类结构进行存储,构造一个音乐资源中心。与此同时,基于数字化音乐资源,开发更多方便团体演奏、个人使用和学习的应用工具,将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成果逐步市场化,弥补国内市场的空白。
项目以乐谱、音频、视频等音乐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以数字乐谱元数据为重点研究方向,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并结合实际应用,按照“可行、可视、可听”的原则,逐步实现目标。
项目完成时将形成比较完整的数字乐谱元数据格式,完成资源中心结构框架及入库流程的定义,并将已收集资源开始入库。此外,将完成第一版乐团排演管理系统的研发,并在乐团中开始试用。
音乐数字化的研究与应用不仅能够在我国开发出一个全新且潜力巨大的数字乐谱元数据市场,有助于版权保护,使国内外文化能在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中继承和传播,而且对于企业与个人自主研发基于此数字乐谱元数据格式的应用软件也有积极的带动作用,此外,对于繁荣我国音乐文化市场、规范音乐文化知识产权等领域也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项目名称: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数字化音源库
项目承担单位: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昆明光维文化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云南少数民族乐器历史悠久、种类众多,不仅制作方式独特,在音色、音律和演奏方式上也别具一格,在我国民族乐器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但随着社会进程的发展,许多传统乐器面临制作方式、演奏艺人的失传。课题利用现代科技音源采集、处理技术,将云南独特、濒危的少数民族乐器音色、音律和演奏方式、技巧等转化成数字化的音源模式,建立起云南系统全面的少数民族乐器音源库。使数字化音源库成为高科技、深层次、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新方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居住地域分散且多在高原山区,音源采集困难,所以力争在6~8年内,分四期将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系统全面的进行数字化采录,本课题为第一期,将录入云南少、小民族濒危、特色乐器二十种左右数据。
音源库的制作标准为96Bit/96khz立体声拾音对真实乐器进行采样,有完整音阶、个别半音阶和少数民族独有音律、音程、演奏技巧,单个乐器音色预置10种以上,分层表现音色力度,不同模式的演奏法。支持Giga、VSTi音色格式,并可以用于苹果系统下LOGIC PRO工作站,支持VST的SteinbergCubase、Nuendo FL Studio、Ableton LIVE、Samplitude等软件系列。
音源库完成后,可加入世界音乐制作的音源共享资源系统中,使云南少数民族特色音源成为世界共享的有偿音乐制作资源,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民族乐器产业链,并借助广泛的现代音乐制作运用,提高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的传播范围、传承方式和影响力。本课题在国内外同类型研究中具有唯一性,从音源数字化的角度对民族传统乐器的传播和诠释进行了重新定位和开发,提高民族音乐的普及和自我创新能力,对保护和弘扬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不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出贡献,而且可使文化遗产转化为可开发传播资源,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项目名称:动漫游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支撑体系研究
项目承担单位:中国动漫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北京盈科大成科技有限公司
目前全国已建和在建的动漫游戏公共服务平台以达数百个之多。初步缓解了广大中小型动漫游戏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短缺、技术水平低下及高端创意与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但各地建设的动漫游戏公共服务平台不少存在着“重硬轻软”和“孤岛式服务”的现象,迫切需要从动漫游戏产业链的发展角度出发,建立动漫游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支撑体系,实现全国范围内动漫游戏技术与服务信息的资源共享。
本项目主要通过对动漫游戏产业公共服务模式理论研
究,总体技术构架研究,门户网站体系建设研究,关键支撑技术研究,技术规范标准化研究,门户网站原型系统实现的研究,来拟解决如下问题:
1.动漫游戏产业公共技术服务模式进行理论研究
2.动漫游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总体架构研究
3.平台网站体系建设研究
4.平台关键支撑技术研究
5.平台技术规范研究
最终,通过发挥各承担单位的研发技术实力,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形成动漫游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调研报告、服务模式研究报告、总体构架设计报告、关键技术研究报告各一份,并实现平台门户网站原型系统。
预期将会对经济、社会效益及文化产业发展起到如下带动作用:
1.有利于实施我国原创动漫扶持计划,培育动漫精品,促进我国动漫产业的整体发展。
2.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动漫游戏产业公共支撑体系,实现公共服务资源共享。
3.有利于我国动漫人才的培养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4.整合服务资源,形成合力、进一步缩短与动漫强国的差距。
项目名称:文化产业统计口径平台建设
项目承担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财务司
《文化产业统计口径平台建设》是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2010年度三个设定课题之一。本课题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及《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指导思想,结合产业运行的客观规律、发展现状和分布特征,遵循产业分类的一般规律,制定《文化部文化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开展文化产业统计现状调研,在此基础上设计文化产业数据快报方案,从而建设文化产业统计口径平台。
课题拟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针对文化部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确定详细分类标准;二是如何将不同来源、不同口径文化产业数据进行整合衔接;三是如何根据产业的基本特征与现有的统计条件,设计科学可行的数据快报方案。
课题预期成果包括《文化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研究报告、文化产业统计现状调研报告和文化产业数据快报方案。通过文化产业统计口径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统计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数据,并从不同区域、不同业态进行多角度分析,对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如下几点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整体掌握文化产业各行业的发展状况,总结各行业的发展经验与规律特征,为科学地把握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提供全局性的数据参考;第二,有利于宏观、中观和微观不同层面的各项文化产业政策措施的制定,通过统计数据及时反映产业发展动向,通过政府的政策调控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以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第三,有利于动态监测文化产业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发现政策制定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调整,突破薄弱环节,合理配置资源,更好地发挥文化产业各项政策的引导功能。
项目名称:移动式公共文化方舱系统
项目承担单位: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重庆市迪马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人民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移动式公共文化方舱系统”,是通过借鉴国内外航运、铁路、公路等标准化的集装箱化运输方式和军事上系列化、标准化功能方舱的开发与运用模式,结合国内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和特点,研究和设计出一套能够符合公共文化需求的系列化、标准化的车载公共文化方舱系统。通过车舱分离,解决和克服当前因一体化专用车辆带来的一系列技术问题和使用局限,通过进行功能上的二次开发,研制出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符合各种不同需要的,既可以车载移动使用又能够落地半固定使用的舞台类、图书类、文物类、放映类、设备类等各种功能化的文化方舱,用先进的技术更好的服务于不断发展的公共文化需要。
方舱是与集装箱类似的一种标准化的运输载体,比集装箱更容易进行功能化的改装,在军事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方舱具有标准统一的尺寸和装卸结构,可利用常规货运车辆进行搬运,还可依靠自身的撤装附件完成车辆的装卸。像流动舞台、流动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所需的各种功能,全都可以采取方舱的形式进行开发设计。例如舞台方舱展开时是一个舞台,收起后是一个标准化的运输箱体,脱离了车辆的约束,容易形成统一系列化、标准化的产品,降低使用和维护费用,使更多的资金用于功能需求而不是运载车辆上。同时也因车舱分离后,更容易满足各种不同的运输方式和使用需要。
如果方舱技术能够成功的应用于公共文化事业,并成为文化行业统一的标准。目前各种不同结构功能单一的各类专用车辆(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等)将会被统一的、标准化的具备各种不同功能,满足不同层面需求的系列化功能方舱所替代。围绕标准化的文化方舱进行新型功能方舱的研制和开发,可减少研制周期和降低生产成本,更利于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推广和应用。
项目名称:中国剧院后评估(POE)体系研究
项目承担单位:清华大学、国家大剧院、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一股剧院建设热潮,其中很多问题尚未得到深入剖析和总结,剧院建筑缺乏规范的使用情况的反馈。剧场后评估体系(POE)的建立,对克服我国剧院建筑设计项目管理和决策的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避免剧院建设中的重复性、低水平地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剧场使用后评估(POE)是指在建筑物建成若干时间后,以一种规范化、系统化的程式,收集使用者对环境的评价数据信息,经过科学的分析,了解他们对目标环境的评判;通过与原初设计目标作比较,全面鉴定设计环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使用群体的需求;通过可靠信息的汇总,对以后同类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设计的综合效益和质量。
由剧场方面的各类技术专家(包括建筑师、心理学专家、社会学家)共同组成的评估组,侧重于行为心理方面的考察,运用科学仪器测量、心理问卷、现场观察等方法,对环境使用者(个人、集团、机构)进行动态效果(物理的、心理的)验证,全面地鉴定环境设计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使用群体的需要;通过可靠信息的汇总,与原初设计目标作比较,发现设计上的问题,为以后同类建设设计和环境设计提供科学的参考,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设计的综合效益和质量。
按评估层次(涉及评价的目标、范围及深度)划分,POE分为指示性POE、评价性POE以及诊断性POE三个层面;使用后评估的价值也可分为短期价值、中期价值和长期价值三个部分。
项目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剧场项目使用后评估的框架体系。
项目名称:数字化大型调音台装置研究
项目承担单位:宁波音王集团有限公司
在国家大力推广文化产业的同时,全国各地的文化场所也随之增长。在一些高端的新音乐厅、艺术中心、歌剧院等艺术殿堂领域和政府及国家级的重要文化活动中,对高端的大型数字调音台的需求也在增加。以往上述这些场所肯定巨资采购国外的产品,因为他们在国内找不到可替代的产品。音
王集团正是看到了这块市场,决定大额投入开发高、精、坚的大型专业级别数字调音台。产品不仅有模拟调音台的稳定性和数字调音台操控性,而且它的体积更小、重量更轻,还将在以下几个部分做更深入的研究。
(1)数字性能与模拟界面无缝融合
在融合了剧院专用模拟调音台的特点和数字调音台在操控性方面所具有的创新和方便。灵活的操作界面选择方式,允许单人或多人同时操作;先进的总线系统可胜任复杂的调音工作;强大的系统处理能力,可满足绝大部分应用场合的需要;电源、DSP、控制等多冗余备份,使数字调音台的稳定更具保障,音质还原的保真度更加出众。
(2)产品参数一致性设计
大型调音台的通道数很多,用到的元件就更多,导致产品各个通道间的性能参数公差较大一直是困扰众多调音台厂家的难题,对此我们将采用新设计的电路和引进高性能的元件将各个通道间的参数控制在0.2dB以下。
(3)低相位失真设计
从单纯的理解上看,相位失真只是把所有的信号向后推迟了一会儿,我们不过是晚了那么一点时间听到声音罢了。但是,实际情况绝非如此,相位失真实际上对于听感的影响是十分微妙的,在高水平的对比中,它甚至能够称为分出胜负的关键。在新设计的产品中使用高精度的调节电路确保产品的相位失真控制在6度以下。
(4)低频响失真
国内外的同类产品的频响失真一般只能控制在20-20KHz±1dB以内。新开发的系列数字调音台将努力控制在5Hz-65kHz±0.5dB以内。
(5)高共模抑制比CMRR设计
共模抑制比作为一项重要的调音台技术指标来衡量设备的性能,由于CMRR的测试以及定位都有很大的难度。现有的绝大部分厂家都不在其说明书上标注此数据,也不将其纳入检验范围。CMRR定义为放大器对差模信号的电压放大倍数,CMRR越高说明调音台的差动输入放大电路抑制共模信号的能力越强,也就是调音台的抗干扰能力越强。我们将采用高标准的设计规格来确保我们新开发产品的CMRR大于-85dB(50Hz-10kHz)
(6)模拟输入模拟输出时间延迟时间
DSP不可避免的后果是控制台输入插座和输出插座之间的可测时间延迟,而模拟控制台不会出现这个问题。我们力争将等待时间缩短到最小,设计目标为1.25米/秒,与有竞争力的产品的2.5到8米/秒相比有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家庭服务业;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2012)03―0051―07
一、引言
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需要不断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加快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必须有相应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作为广义虚拟经济的一种重要产业,家庭服务业是促进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要发展方向;家庭服务业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潜力巨大;家庭服务业是增加就业的重要抓手;家庭服务业是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家庭服务业是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晴雨表。总之,家庭服务业在优结构、扩消费、保民生、增就业、促跨越和维和谐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鉴于此,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家政、物业、医疗保健等服务业,积极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
尽管如此,该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突出、并尚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目前我国有关家庭服务业的法律、法规基本处于空白,存在着制度缺失;对家庭服务企业缺少必要的监督、约束和市场准入机制;提供的服务具有不稳定性和不规范性,极不利于该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此,深入分析家庭服务业的存在问题,探究其成因,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治理对策,在当今金融危机尚未解除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二、战略性意义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观察经济社会的新视角。在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大力发展虚拟经济,特别是带动就业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家庭服务业对我国而言是具有一定战略意义。
(一)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比重则呈上升趋势。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处于60%~78%之问,服务业发展较好的发展中国家也在40%以上,而我国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仅为32%,不仅与发达国家水平相距甚远,而且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也有较大差距。从社会服务业占就业的比重看,印尼、菲律宾、泰国和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分别达到14%、7%、10%和13%,而我国约为4%,不足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的一半,调整产业结构尚有巨大空间。
另外,家庭服务业在促进国内消费,拉动内需方面潜力巨大。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将推进大批农民工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消费,拉动国内需求。目前,全国现有家庭服务企业和网点50多万家,提供大致20多个门类200多种服务项目,年营业额达1600多亿元,成为扩大内需的“主力军”之一。
家庭服务业的发展具有可观的乘数效应(胡祖才等,2009),即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增加将引起经济总量的连锁增长。发展家庭服务业对消费的拉动效果十分明显。据调查,我国城市居民家庭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为10%(居民的家庭服务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十分之一),这样利用乘数效应公式对经济总量的影响将是11%[0.10/(1―0.10)=0.11];如果边际消费倾向提高到20%,则其将对经济总量的影响增加至25%,非常可观。另外,茅于轼(2008)指出,家庭服务业存在小概率的大风险,需要政府救助。政府若平均资助农村妇女每人1000元,帮助其外出就业,当年就能为其增加1万元收入。按税收占GDP的20%计算,每个农村妇女当年就可以创造2000元的税收,就可以实现就业和税收的双赢,利大于弊。
(二)促进就业、改善民生
就业为民生之本。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就业需求相对减少,企业裁员增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今年,城镇能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约1200万个,而需要就业的人数达2400多万人,其中仅新增就业人员就有1300多万。目前,全国农民工约2.25亿人,其中,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已达1.5亿人,还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可以开发和增加新的就业岗位。目前,全国城镇约有1.9亿户家庭,按照平均15%的家庭需要提供家庭服务测算,将可提供2900万个就业岗位。现有服务员1500多万人,尚有1400万左右的潜在就业岗位需要开发。
在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家庭服务业潜力巨大。近年来,我国正从生存型向享受型社会转变,居民收入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家庭的小型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对家庭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大量的老人、儿童和伤残人需要家庭服务,也迫切需要家庭服务的多元化、高档化和个性化。2007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已达8.1%。其中,空巢老人约2340万人,14岁以下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9.4%。按城乡人口4.5:5.5的比例计算,仅城市的老人和儿童就有1.6亿人。目前,全国8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每年以8%的速度增长,残疾人竞高达6000―8000万人。在目前社会保障很不健全的情况下,没有家庭服务业的大力发展,这些民生问题的解决将十分困难,影响人民安居乐业。
(三)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家庭服务业具有“扁担效应”,即该产业一头联接城市,一头联接农村,不但帮助农村妇女就业增加收入,也帮助城市家庭摆脱家务劳累,给社会带来双赢。同时,该产业的服务员大都来自农村,他们通过为城市家庭提供服务,接触现代生活,学习先进文化。这既促进了农民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也有助于市民了解农村,关注农民生活,密切了市民和农民的交往和沟通,促进了城市和乡村的融合与发展。家庭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健康和睦和进步向上的家庭是整个社会强有力的支柱。家庭服务业通过为家庭提供多样化、高质量和个性化的服务,既提升了家庭的生活质量,又以家庭的和谐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三、现存的问题
(一)家庭服务业法规空白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没有专门规范家庭服务业的法律,缺乏行业标准和服务质量标准,行业管理严重滞后,缺乏管理办法和手段。家庭服务业属于非正规就业,服务员不在《劳动合同法》的覆盖范围之内,一般只能参照宪法、民法、合同法、司法解释及政府相关规章制度来规范,一旦出现纠纷,行业无法可依。目前,只有某些省市出台了一些简单的规章制度、条例等,如吉林省和杭州市出台了发展家庭服务业指导意见或实施意见,深圳市制订了家庭服务业条例,但这些措施远远不能满足家庭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国家层面尚无统一法律法规。因此,国家应及时对家庭服务业进行立法,以补救因法律法规缺失所导致的行业漏洞,制止“破窗效应”,免得“更多的玻璃被打碎”。
(二)服务员权益受侵严重
由于家庭服务企业、服务员和客户三方的责、权、利不明确,签订的服务合同不规范,或者不签订服务合同,导致服务员权益受到严重侵犯。客户无故克扣服务员(章法,2007)、不合理加大服务员工作量,以及女员受到性骚扰等现象时有发生,三方纠纷不断,如“桑兰门”,“富平事件”,“虐待老人事件”。
(三)职业介绍混乱、行业恶性竞争
家庭服务业中介机构鱼龙?昆杂,运作不规范,无照或违法经营,乱收费、缺乏后续服务。中介机构介绍的人员质量和服务质量很难有可靠保证,非法中介机构损害客户和服务员合法权益的事件频发。由于家庭服务业具有门槛低,易操作的有利条件,人们未经过合法登记便随意进入该行业,致使企业“遍地开花”,造成家庭服务企业“小、散、弱”,甚至一些企业采用低价原则经营,相互诋毁、相互拆台和相互拉人,恶性竞争。
(四)行业缺乏诚信、私签率高
家庭服务企业、客户和服务员三方相互不信任、不满意,出现信任危机。客户对服务员的劳动技能、服务水平和个人品质存在疑虑;作为服务员同样对客户抱有戒心,担心客户克扣工资、增加劳动强度以及提出不合理要求。服务员私自“走穴”,“捞外快”,客户伙同服务员“甩掉”企业,私签私聘现象严重。由于对市场的不信任,客户直接通过家庭服务企业介绍的仅占20%,而通过亲戚朋友介绍的却高达50%。
(五)供求不对接、出现季节性缺口
家庭服务业为卖方市场,供需矛盾突出。企业提供的服务类型单一、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客户普遍要求服务员接受过正规的岗前技能培训(李艳梅,2007),希望其在劳动技能、综合素质、个人品质方面都优秀,还希望她们年轻、漂亮、热情、和气、好沟通,可以完成多项家庭服务。需求旺盛,但供应有限。大部分服务员文化程度低,综合素质不高,接受培训时间短,服务技能差。一些服务员缺乏现代生活用品的基本操作技能,也没有科学护理、合理膳食等方面的知识,专业化程度低;同时服务员沟通能力差,这严重影响了服务质量和客服关系,导致客服结对率低;仓促上岗,辞退率高;续聘率低,人员流动性大,常出现季节性保姆荒。北京市每年就存在缺口2―3万人。2009年度天津市把家庭服务员列为26个市场需求“非常紧缺职业”之一,全市服务员缺口已超过7万人。
四、问题的成因
(一)政府干预不深入
家庭服务业基本上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尽管国务院建立了“发展家庭服务业部际联席制度”,但行业仍无专门机关来管理。各部门职权不明确,看似都有管理权,却都不愿意管,业界人士自嘲“家庭服务业是后娘养的”。政府缺乏监管手段,行业管理落后,企业经营不规范。尽管各地有行规行约,但都是推介性的,不具备强制性。
(二)服务市场不规范
很多家庭服务企业的“经营”都是“一张桌子、一部电话、一个经理、几个信息牌”,管理极不规范。行业发展没有统一标准,缺乏行业价格指导和必要的监督。企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内部管理水平低,经营行为不规范。良好的消费理念尚未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尚未建立。具体表现为:用工不规范;员工制与中介制区分不明、派遣用工与介绍用工操作混淆;员工多属于非正规就业,没有正式用工合同;家庭服务企业肆意要求员工缴纳押金、任意克扣员工工资;员工离职后企业以各种理由延发工资;工资结算时不给全额工资待遇等等。这造成了家庭服务业“守法的成本高,违法的成本低”,产业发展面临“囚徒困境”。越是正规的企业遭受的风险越大,很多企业强调自己太守法,太公正,太为员工着想,结果却太吃亏。社会上戏称“第一不做,第二不做股票,第三不做家政”。
(三)社会认识不到位、服务员观念落后
首先是社会和消费者的认识不到位。家庭服务业作为从传统“保姆”发展起来的新产业,尚未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城市对服务员的包容性不够,文化不兼容。农民工转化为城市居民的道路不畅,进城打工仅为权宜之计,逐渐丧失吸引力。行业“高尚但不高贵”,大家都做贱这个行业,社会尊重率低。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关专家、学者的“喊叫”。社会对家庭服务业的认识存在局限,将家庭服务员和“佣人”联系起来(马丽梅,2006),鄙视和看低服务员。认为家庭服务仅仅是简单低级的家务劳动,而不是一种文明生活方式的体现和传播。同时,一些消费者具有浓厚的封建伦理观念,认为“上智下愚不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人有高低贵贱、分三六九等。消费者观念陈旧甚至愚昧,亟待加以引导。有些消费者认为服务员是花钱雇来的,让干什么,就得干什么,甚至打骂服务员。
其次是服务员观念落后。受传统思想和落后观念的影响,服务员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产生非常严重的自卑感。绝大多数人因该行业缺少职业通路未把家庭服务作为职业方向,仅作为临时的“跳板”。服务员也认为家庭服务是“低下、不体面的伺候人的活”,“不是一份工作”,工作积极性不高。“干家庭服务的不说自己是干家庭服务的”,甚至优秀服务员被媒体采访时找替身。另外,服务员认为“今天比明天重要”,没有保险意识,常处于风险当中。她们也缺少必要的法律观念,一旦出现纠纷就“一哭、二闹、三上吊”。
(四)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家庭服务业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服务员面临身份、身体健康、服务技能、疾病、意外伤害和安全保障等六大风险,而且大都经济条件有限,无力购买保险。另外,服务员在家庭服务时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有可能出现煤气、电器、火灾以及高空坠落等意外事故,客户也有财产丢失和人员意外伤害的风险,这就使服务员和客户双方处于巨大的危险之中。这是阻碍家庭服务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
(五)服务员的培训不足
家庭服务教育培训资源非常匮乏,培训要求不严格,不规范,专业培训不到位。家庭服务企业常拿“秃子当和尚”,还没培训完毕,甚至没有培训便匆忙上岗。同时,不少企业人士抱怨“手大捂不过天”,培训的技能和水平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这致使家庭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既影响服务员切身利益,也不利于产业的发展壮大(李军峰,2007)。
(六)信息不对称
由于市场信息不畅,服务企业、服务员和顾客之间容易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造成市场失灵,“劣币驱除良币”。服务员的服务技能、道德品行和工作经历释放大量信号,企业的服务水平、信誉、品牌等传递的信号繁杂多样,顾客难以甄别出有用信息。顾客找不到合适的服务员,找到了又不敢接受服务;而企业又不知道谁需要服务,需要什么样的服务。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导致很多问题,甚至逆向激励。比如,服务员自我约束差,拿假证上岗,缺少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家庭服务企业不诚信,“看谁能骗”;消费者对服务员不放心、不安心、不省心。
五、发展策略
针对以上症结,结合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促进家庭服务业转型升级必须坚持以下“十化”发展方略。
(一)管理规范化
首先是行业管理规范化。一方面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家庭服务企业、服务员和客户的责、权、利,以及政府的权利和职责,国家应尽早制定和颁布“家庭服务业促进法”。另一方面需设立单一行政管理机构,并制定出规范全国家庭服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行业标准。制定的标准既要有适合地方特点的行业标准,也要有覆盖范围广的全国性行业标准。积极促进行业的规范性和正规化,做到从业有标准,服务上档次,发展上水平。
其次是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化。企业要练好内功,加强内部管理,即人员管理、培训管理、营销管理和成本管理,把企业建成学习型组织。加强企业自身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保障企业正常运转。做好内部员工的培训,强化基础工作。创建企业文化,注重团队协作,平等对待员工,体现人文关怀,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建立职业化的家庭服务队伍,提供的服务明码标价,客户自由选择。家庭服务企业要根据核心目标整合社会服务资源,打造新型家庭服务产业链,为客户提供便利周到的全方位、个性化服务。
(二)人员社保化
将服务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防范和尽量减少家庭服务行业运作中的风险。家庭服务企业主要面临身份安全风险、身体健康风险、法律保障风险和纠纷赔偿风险。要针对服务员工资水平偏低、流动性较大的特点,按照“低收费、广覆盖”的原则设计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探索服务员的风险防范机制。构建完整的家庭服务保险体系,积极开发商业保险险种,推行家庭服务员和消费者意外伤害和意外医疗保险,规范和化解风险。为服务员落实好相应的人身保险、劳动保障和医疗保障制度,让服务员的人身安全、个人权益得到最确实的维护,提高服务员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正规性。
(三)行业诚信化
提升服务质量,提高产业诚信水平迫在眉睫。家庭服务具有体验品和信用品的属性。良好的信誉将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人无信则不立,企业无信实难生存。家庭服务企业要加强诚信建设,培养和强化诚信意识,完善诚信机制,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坚持以提升服务质量求生存,以提高企业诚信谋发展的战略。服务员要有爱心、有信心、有耐心、有诚心和责任心,使消费者满意和放心。
(四)观念现代化
黄金有价、服务精神无价。政府要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应鼓励和培养年轻人的劳动意识和奉献精神,理解和尊重家庭服务员的辛勤劳动,树立正确的服务消费观。家庭服务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特点,转变经营理念,树立现代服务观念,以人为本,牢固关爱人,尊重人的人本主义理念。摒除传统观念和意识,启用家庭服务业的新名称,如家庭服务生活助理,家庭生活指导师,保健师,育婴师和学前教育指导师等。家庭服务员更要具备现代服务意识,“勤子当头,致富有道”。积极培养自己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建议设立“全国家庭服务”,奖励作出突出贡献或工作先进的个人和单位,增加服务员的工作热情、提高从业自豪感和职业认同感。
(五)信息双向化
加强协会自身建设,增强协会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协会自身优势,搭建输出地和输入地的供需平台,建立和完善双向信息反馈机制。设立家庭服务网络信息中心,及时公布供求信息,为客户和服务员提供信息服务,为劳务输出地提供信息支持。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手段,整合家庭服务资源,建立跟踪、监督、反馈机制,不断提升家庭服务水平。
(六)服务品牌化
首先,要善于细分市场(杨瑚等,2010),准确定位。扩大经营范围,积极开拓新领域、新项目,创办专营型、多营型和兼营型各类家庭服务。打造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品牌,大力推进服务创新和品牌宣传活动。家庭服务企业应及时研究消费的变化和特点,找出市场运行的规律,创新新业种、新业态和新模式。要扬长避短,按照居民现代消费需求,善于把低端行业高端运作,实行错位经营。其次,要提升内部管理服务水平。家庭服务企业要在服务质量上下功夫,提高服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善于管理,改善和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客户回访沟通机制。不断深化服务内涵,延伸服务领域,能够用体制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再次,要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品牌建设,强化整体的企业竞争力。家庭服务业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良好信誉,赢得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形成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发展,提高经理人依法管理企业的意识和能力,妥善调节和处理客服纠纷。树立家庭服务员良好形象,遵守职业操守,学习和熟练掌握服务技能。最后,服务企业要选准差异化经营的方向。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坚持连锁经营理念,提高企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
(七)上岗资格化
技能培训是提高服务员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关键,也是推动家庭服务业走向技能化和标准化的主要途径。要切实加强对家庭服务员的职业培训力度,通过正规培训打造合格家庭服务员,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要做到岗前培训、跟踪培训、专项培训和提升培训,提高服务员的德、技、能。同时加强培训机构建设,建立内外结合的双循环培训机制,完善培训教材,突出培训重点,提高培训质量,注重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家庭服务服务员实行初、中、高不同等级职业资质,从根本上提高服务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给服务员培训法律法规、家庭服务礼仪,职业道德、人际沟通能力等,强化其对工作所履行的道德责任和敬业尽职精神的认知和理解。实行服务员身份核准制度,确保服务员来路清楚,上岗应具备五证,即身份证,体检证,健康证,职业证,学历证。
(八)劳动合同化
劳动合同在维护服务员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要针对家庭服务员流动性大、工作时问弹性强等特点,规范家庭服务企业与客户及服务员的关系。要签有完善的劳动合同。另外,雇佣双方应该平等协商,并对劳动的时间、条件、质量、工资报酬、权益保障、争议处理等事项做出明确的规定,增强客户、企业和服务员三方的信任,减少纠纷的发生。
(九)维权公正化
家庭服务业是劳动争议的多发领域,维权既要有渠道,又能保证公平和公正。要按照“鼓励和解、加强调节、加快仲裁、衔接诉讼”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妥善调节和处理矛盾,依法及时妥善处理家庭服务企业与服务员之问的劳动争议。通过多种形式,化解矛盾,解决纠纷,维护各方合法权益。维权要做到合法、公正、及时。同时,向社会家庭服务员指导工资价,引导家庭服务企业规范收费,维护企业和服务员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