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区规划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旅游景区 安全问题 安全措施。
前言。
近年来,各旅游景区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和《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制定和落实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旅游景区安全形势总体比较平稳。但尽管如此,旅游景区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安全问题,如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火灾和其他意外事故等,造成严重损害,可以说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由此,找出原因,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加以防治,把安全问题造成的破坏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十分关键。
1 旅游景区安全的重要性。
景区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游客旅游的最终目的地和重要集散地,面临的环境相对复杂,要确保景区能够持续稳定发展,安全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概括地说,旅游景区安全的重要性如下:对于游客来说,旅游景区安全是提高游客满意度的重要保证。对于旅游经营者来说,旅游景区安全是保证旅游活动顺利进行,并获取良好经济效益的前提。对于旅游业来说,旅游景区安全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在旅游景区安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游客、旅游经营者,还是旅游业都需要以旅游安全作保障。由此可看出旅游景区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当前,由于种种原因,旅游景区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安全问题,造成极大危害,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2 旅游景区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旅游景区安全问题多种多样,主要有交通事故、火灾、水灾、食物中毒、突发自然灾害等,除此之外还会发生一些意外事故,从而造成严重伤害。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 . 1 对旅游景区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方面,旅游从业人员对安全事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对旅游景区安全管理的专业知识、敬业精神都十分缺乏,为旅游景区安全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游客自身的安全意识不足,对于一些安全警示、安全告知置之不顾,不遵守游览规则,如在旅游景区内抽烟、点火,擅自进入景区未开放区域等,致使一些本应避免的伤害时常发生。
2.2 机构不健全。
目前,有的旅游景区仍没有设置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人员层次低。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临时抽调各部门人员组成检查队伍,检查工作不仔细、不深入,存在应付心理,一旦检查结束,队伍便自行解散,并不能采取有效的整治和防治措施,导致景区安全存在较大隐患。
2.3 设施更换不及时。
一些旅游景区设施老化,却得不到及时更换,这种现象在一些经济效益较差的景区尤其突出。管理者往往抱着侥幸心理,为景区安全埋下隐患。比如,2003年初,赵州桥景区曾因电线老化,引发展览室火灾,使展览室保存的展品不同程度损毁。
2.4 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严重滞后、执行不力。
旅游安全的制约因素比较复杂,但政策、法规不完善以及执行不力是一个十分明显的制约因素。一方面,当前旅游政策、管理法规相对于经营实践还严重滞后。一些颇受旅游者欢迎且安全性较高的特种旅游项目尚未及时纳入安全管理范畴,至今缺乏相应的安全法规。另一方面,安全管理政策在实际中贯彻得并不彻底,导致执行不力。虽然国家旅游局有相关规定,但尚有为数不少的旅游景区一直没有配备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
另外,旅游景区安全职责不清楚、防护措施不到位等也是导致景区安全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只有在全面、深入弄清楚这些原因,找出源头,从源头进行控制,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并做好各项防护措施,才能改善当前旅游景区安全现状,确保旅游景区安全。
3 旅游景区应采取的安全措施。
关键词:风景资源;洛阳龙门石窟风景区;景源保护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169-1
我国风景资源(简称景源)类型众多,景观变化万千,文物古迹繁多,世间罕有,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引以为傲和珍惜的[1]。近几年随着旅游业飞速发展,人们源源不断的涌入风景区内,这些大自然和祖先历经千万年所留下的珍稀资源,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却没有得到同等有效的保护与利用。将风景区视作获取利润的市场,大量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直接危及到资源的存在。对风景区进行规划已经迫在眉睫,景源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1 景源保护的重要性
风景区的资源是以自然资源为主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景观资源,是通过几亿年大自然鬼斧神工所形成的自然遗产,而且是世代不断增值的遗产。一个风景区的景源是否丰富多彩,是否具有特色,如何分布组合,开发的潜力和价值有多大,这都是进行风景区规划时应着重考虑和认真研究的问题。全面客观评价景源的价值和潜力是进行风景区规划的基础和先A行工作。
依据风景区本质的属性及主要功能,风景区规划应该以景源保护为核心,以景源自身发展为动力,在此基础上尽可能的满足社会在游憩、科学以及经济方面的综合需要,以实现风景区内部的均衡发展为最终目的[2]。
2 洛阳龙门石窟风景区的概况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十三朝古都”洛阳市南5公里的伊河两岸。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若门阙,故称“伊阙”。它东接万安山,南通伊河大谷,北濒洛阳盆地,西接宜阳丘陵,总面积10平方公里。这里山青水秀,环境清幽,风景如画,素为旅游胜地,礼佛圣地,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3 洛阳龙门石窟风景区的景源分析
风景资源包括人文和自然风景资源。人文风景资源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结晶,是一个民族风貌和特色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历史古迹、文化艺术、民族风情等;自然风景资源是指自然界赋予的能使人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和物象的地域组合,它们巧妙结合构成千变万化的景象。主要有山光水色、奇石异洞、流泉飞瀑等[1]。
对景区来说,自然和人文风景资源往往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融合,彼此衬托,相得益彰,以复合形式存在的。它们都是人类和自然双重塑造的结果,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3.1 独具特色的石窟艺术
洛阳龙门石窟造像的组合布局,适度得体,和谐优美,它的装饰艺术形式多样,华贵富丽,对于研究古代历史都是弥足珍贵的形象载体。可以说龙门石窟是一处精深博大、蕴含丰富的石刻艺术博物馆,其窟龛造像数量之多,石质之优,艺术之珍奇,内容之丰富,举世罕见。
3.2 丰富多彩的历史遗迹
洛阳龙门石窟的碑刻题记数量之多,为全国石窟之冠,有“古碑林”之誉。著名的“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体之精华,备受世人青睐。名人墓有白居易墓园、贾岛墓、唐时印度高僧金刚智墓、神会墓等。古建筑遗址有唐香山寺遗址、唐奉先寺遗址等。
3.3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龙门山由西向东,至龙门突然断裂,分成东、西两山,巍然对峙,伊水中流,形若门阙,故名“伊阙”。古有“伊阙形胜”之说。伊阙是隋唐洛阳城在中轴线方向的南端对景,是洛阳城市环境特点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阙两侧长达一千余米的东西峭壁上布满了像蜂窝状的魏唐和历代石窟造像,山上苍松翠柏,与山下清澈的伊水相映,构成一幅稀世罕见的石窟山水风景画。
3.4 完美融合的人文自然
洛阳龙门石窟作为我国现存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都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包括佛教文化与石窟艺术的融合,山水间自然景致的融合和不同朝代石刻艺术的融合。
4 结语
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下,风景资源仍是很重要的经济资源,这些年的风景资源开发已给了我们太多的警示,面对未开发和已破坏的资源,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冷静、科学地分析、解决问题,才会真正带来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共同丰收[3]。风景资源是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让我们重新认识他们,共同维护和创造我们美丽的家园,保护风景资源,建设、发展好风景区。
参考文献
[1] 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规范.GB50298-1999.
[2] 谢凝高.国家风景区、世界遗产的保护利用[J].中国园林,
2002/4.
[3] 谢凝高.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若干问题探讨[J].规划师,
关键词:旅游规划 环境影响 识别 探讨
中图分类号:X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a)-0117-01
随这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业兴起,社会压力过大,人们需要通过旅游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但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了许多影响。旅游规划中环境影响识别工作,能为旅游环境评价中的指标和具体的评价工作提供有效数据,为了能够有效的控制由旅游规划该环境带来的影响。
1 旅游规划中环境影响识别概述
1.1 旅游规划中环境影响识别的概念
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主要是对旅游的规划目的、环境指标和整体计划进行分析,分析在进行旅游活动时将会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在旅游活动开始前,对活动造成地环境影响的区域等进行预测,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对旅游景区的环境进行保护。
1.2 旅游规划中环境影响识别的主要内容
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是由旅游景区内的环境与旅游活动等外界因素间相互作用后产生的影响。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主要包括对旅游相关产业的识别、外界因素的识别、旅游环境影响的连锁反应识别三个方面:(1)旅游相关产业的识别。旅游相关产业的识别包括交通运输,基础的娱乐、保护、绿化等设施,旅游规划的区域和公共设施等建设对旅游环境造成的影响,还有实施旅游规划后,所兴起的相关产业。(2)外界因素的识别。旅游规划范围内识别出来包括旅游景点、旅游区内的保护区、旅游资源、旅游环境存在的危险区域等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外,还包括当地的文化习俗、经济等。(3)旅游环境影响的连锁反应识别。识别可能造成环境影响的生态连锁反应,这种识别不仅是针对造成环境影响的时间、可能性、受影响的程度等,还需要识别旅游业的规模、发展方向、建设的项目、带动的相关产业中潜在的影响。
1.3 旅游规划中环境影响识别的重要性
(1)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效率,避免识别中的盲目性预测。影响旅游环境的因素有很多,并非所有的因素都需被纳入评价的范围内,对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进行识别,可快速的判定影响环境的不利因素,避免识别中存在盲目性预测,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效率。
(2)提升旅游规划中环境影响识别的真实性。只有正确的对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进行识别,才能为评价指标提供可靠数据,使评价指标更真实。为了能够使旅游规划环境的评价指标可靠、科学、真实,需提高环境识别的质量。
(3)有效的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通过识别分析,找出影响环境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缓解旅游规划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4)节省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资金。对环境影响进行有效识别,可缩小评价的区域,不仅能够保证评价的真实性与科学性,还能节省人员、资金、物力的浪费,减少评价的成本。
2 旅游规划中环境影响识别主要方法
对旅游规划中的环境影响识别方法较多,如清单法、矩阵法、核查表法、叠图法、层次分析法及情景分析法等。这些方法都需按照相关规定,有步骤的进行,才能对旅游规划中环境影响进行有效识别。识别需要按照以下四个步骤实行:
(1)对环境影响的相关项目进行分类。首先,需将旅游规划内的可能会产生环境影响的景区分类;其次,需这些选定的景区进行分析,选出对会环境造成影响的建设项目、产业进行汇总。
(2)旅游规划内的会产生环境影响的要素进行分析。通过分类,缩小评价范围,选出对会环境造成影响的建设项目、产业,汇总后可得出这些项目,产业将会对景区内环境造成多大的程度的影响,将参数进行计算后得出具体的影响程度,受到影响后环境的参数与受到影响的环境范围。
(3)根据得出的结果制作识别矩形图。将得出的数据用矩形图进行汇总,在构建矩形图时,需考虑影响景区环境的因素,选出最为得当的分析法,才能构建出与当地的旅游环境影响最为合适的分析矩形图。
(4)对矩形图内影响环境的因素进行分析。构建好矩形图后,将矩形图与计算出的数据联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对影响环境的因素进行识别,得出造成环境影响的真实原因。
3 旅游规划中环境影响识别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3.1 旅游规划中环境影响识别存在的问题
(1)识别对象。在我国,相关专家只是对景区内的动物、植物、水环境、大气、土壤等因素作为研究的对象,需对旅游规划中环境影响进行识别时深化研究对象。
(2)识别尺度。我国环境影响识别的研究仅限于小范围的生态系统,不能对大范围、周期较长、隐秘度较高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性的研究。
(3)识别方式。一直以来,旅游规划环境影响都是把野外调查都为基本研究的方式,设计的实验大多以短期的影响为主,这种描述性的研究过于肤浅,没能进行长期性的追踪研究,数据不精准,不能真正的实现对旅游环境研究的目的。
(4)识别研究的方向。迄今为止,我国一直缺乏对环境影响的深层次的系统性研究,如与其密切相关的旅游规划工程的措施、社会经济的发展政策、改变能源构造的方法等。
3.2 旅游规划中环境影响识别问题的解决对策
(1)深化研究的对象。影响景区环境的因素不断增加,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活动将会有新的形式,因此,研究的对象也需有一定的变化,需深入地对影响环境的因素进行研究,新的旅游活动也会带来新的环境影响,也会是旅游规划环境影响新的研究对象。
(2)拓展研究的尺度。目前,我国对于一般尺度的研究有较好的情况,但是缺乏大尺度的、长期性研究。因此,需拓展研究的尺度,在大范围的空间进行研究,可能会发现大区域内的种群构造,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3)优化研究方法。除了对野外进行实验研究外,还需建造长期的监测系统对景区内的环境影响进行有效地监控。如3S技术,该技术的运用,能增大对环境影响范围的监测与数据的获取,并进行分析,提高环境影响研究的精确度。
4 结语
由于我国对旅游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才刚开始,对环境识别的方法与内容上都需要完善,只有根据我国旅游环境的现状,结合相关规定才能寻得最合适的识别方法,使我国的旅游行业能够稳定、健康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曹雪稚.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的技术思路探讨[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9).
关键词:乡村旅游;解说系统;满意度;优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5)01-0035-04
A research of tourism interpretation system optimization based on tourist satisfactionanalysis
-Case study of Sanjiang Danzhou Scenic
Li Sen
(Guangxi Eco-engineer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iuzhou 545004 , China )
Abstract:Taking Sanjiang Danzhou Scenic as a case study area,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this research has analyzed the satisfaction of tourism interpretation sys-tem. The commentary elements with strong importance and weak performance were "Scenic spots commen-tary content", "scenic region traffic and scenic attractions guide" and "interpretative signs layout" and soon. According to this, this research proposed design model of rural tourism interpretation and the appropri-at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building of Sanjiang Danzhou Scenic s rural tourism interpretation system,and provided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enhancing the image of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Key words: Ruraltourism; interpretation system; satisfaction; optimization; model
解说系统是旅游目的地诸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目的地的教育功能、服务功能、使用功能得以发挥的必要基础¨。一个优秀的旅游解说系统可以提升游客的旅游效果,增加市场美誉度和重游率。文章选取三江县丹洲景区作为研究地,通过对游客的实地调查,运用IPA(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方法,结合SPSS数据分析软件,分析游客对乡村旅游解说系统的满意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解说系统的优化方案,为构建合理高效的乡村旅游解说系统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研究区概况
丹洲景区位于三江县融江下游一个四面环水的岛上。景区内的丹洲村属多民族、多姓氏杂居的村落。景区内民风淳朴,文物古迹众多,环境优美,素有“家家盆景,户户奇石”的美誉。丹洲景区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4A级景区、广西历史文化名村。景区的游客类型以自驾车散客为主。
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SPSS17.0对游客的社会属性以及对景区的旅游解说系统的总体满意度评分进行相关分析;并运用IPA法,对各解说要素的重要性和表现性进行评估。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景区的乡村旅游解说系统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于对丹洲游客的问卷调查。调查实施时间为2014年6月中旬至8月中旬,在丹洲景区游客较为集中的丹洲书院、东门城楼、北门城楼、码头、返程渡船等地对游客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并辅以人员访问,共随机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17份,其中有效问卷295份。
调查结果与分析
游客对丹洲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的总体满意度分析
游客对丹洲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的整体评价中,有47.7%的游客认为一般,有16.6%的游客表示满意,有35.7%的游客表示不满意。这说明丹洲景区目前的旅游解说系统有待完善。
利用SPSS17.0对游客的社会属性与对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的总体满意度评分进行相关分析,见表l。
从分析结果看,游客对丹洲景区解说系统的总体满意度与性别、年龄、职业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与学历.收入和出游方式负相关,其中学历与游客满意度的相关性较为明显;游客的学历和收入越高,满意度越低;团队游客相比散客满意度高。
游客对丹洲景区旅游解说系统要素的重要性和表现性评价的IPA分析
IPA(l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即重要性与绩效表现分析。首先,确定所要考核的观测变量和考核分值范围;然后,分别确立各观测变量的重要性(I)及其表现性(P)的分值,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见表2。
在表2的基础上,画出标有刻度的lP图。游客对18项解说要素重要性评分值的总平均数为M(I)=3.68,表现性评分值的总平均数为M(P)=3.16。所以本文在分析时用I=3.68和P=3.16作为象限的分界线(图1),将IP图切割成四个象限。图1中的小黑点表明解说要素的位置,数字“l”至“18”分别代表18个解说要素。
第1象限要素分析第1象限的要素表现性和重要性都很高。落在第一象限的4项要素分别是“2.导游员服务态度好、热情大方”、“5.导游词对主要景点、土特产及美食进行解说”、“12.景点、景观解说内容简明、准确、生动”、“15.交通节点指引标识内容清晰,导引性强”。根据数据分析也看出,除第15项之外,其他3项,重要性和表现性的差值较大。因此,景区应加强导游员的培养与培训,通过导游员这扇窗口,使丹洲的风物人情更好地展现在游客面前。
第Ⅱ象限要素分析第Ⅱ象限的要素表现性高而重要性低,包括“6.标示牌所选材质与环境协调”、“7.标示牌颜色美观,与环境协调”、“9.标示牌的高度合理”、“16.旅游接待设施标识内容清晰,导引性强”、“18.环境及安全管理解说标识内容清晰,警示性强”5项。其中第“6、9、18”项的表现性与重要性的差值为负值,说明丹洲景区对于这几项的建设较为完善,现状优于游客的心理预期,在今后的建设中这几方面不必再过于强调。
第Ⅲ象限要素分析第Ⅲ象限的要素表现性和重要性都比较低,包括“1.导游员普通话标准、口齿清晰,善于与游客进行沟通”、“3.导游词包含丹洲的历史背景及发展现状”、“4.导游词注重对丹洲生态美学价值的介绍,引导游客欣赏”、“8.标识牌样式与环境协调,趣味性强”、“13.景点、景观解说内容图文并茂”5项。这5项中,第1项比较接近第Ⅳ象限,且表现性与重要性的差值达到了1.32,在今后的建设中,对导游员的培养与培训仍需加强。
第Ⅳ象限要素分析第Ⅳ象限的要素重要性强,而表现不佳,包括“10.标示牌的位置布局合理”、“11.景点指引标识牌内容清晰,导引性强”、“14.景点、景观解说内容突出景区特色”、“17.一般便民设施标识内容清晰,导引性强”四项。第“10、11、17”项对游客起到至关重要的导引作用,假若建设得不完善、不科学,则直接影响游客的游览效率和旅游感受。经调查发现,不少游客在游览即将结束时还没找到闽粤会馆、丹洲书院,而非常具有乡村生态美的“融江沙洲”在整个解说系统中形象模糊,首次登岛的游客根本无从知晓。游客对第14项“景点、景观解说内容突出景区特色”的行前期望较高,而其表现性在各项要素中居倒数第5位,亟待引起景区管理部门的重视。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乡村旅游主要以散客为主,游客对自导式解说系统的依赖性较强,对景区交通及景点导引、景点解说内容、解说牌的布局、导游员的自身素质等解说要素有较高期望;这些解说要素和游客的期望均有一定差距,亟待完善。
乡村旅游解说系统优化研究
解说内容突出乡村旅游的“乡村性”主旨
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是乡村性。乡村旅游解说系统的解说主旨是对“乡村性”的解说。丹洲景区的乡村性体现在沙洲、柚林、小院、奇石、美酒、腊味等风物上,这是真正打动游客的“丹洲特色”。目前,丹洲景区的景点、景观解说内容较为平淡,只对古城墙、城门、丹洲书院等文物古迹进行简单交代,而游客感兴趣的丹洲风物却鲜有提及,没有突出景区的“乡村性”特色。可针对具有丹洲特色的重阳酒、蜂蜜、柚子茶等乡村风物进行详细的解说,再配以趣味性的解说设施,提升游客的旅游感受,使其领略到乡村旅游的价值所在。
构建景区多层次的解说信息模式
丹洲景区现有的解说信息较为单一,在美感度、生动性、趣味性等方面有待加强。笔者认为,除交通导引等服务性的解说信息外,景区应对其他旅游解说信息进行分层,从浅层次知识传播型解说到中层次技能传授型解说,再到高层次情感价值型解说。针对不同的解说层次,运用不同的手法,设计相关解说信息。如知识传播型解说信息的设计应简洁生动,技能传授型解说信息的设计应强调游客的参与体验,情感价值型解说信息的设计要能触动游客的心灵,使其产生共鸣。
解说媒介的多元化
景区目前的解说媒介以解说牌为主,比较单一。应结合景区多层次的解说信息,打造多元化的解说媒介。如解说牌、参与性的解说设施、互动型的解说平台、向导式人员解说等等。调查中有游客反映,不知道去哪儿请导游,并且如果只是花钱请人带个路,就没有必要了。说明游客仍希望享受到高质量的导游服务,但景区的导游服务与游客之间没有建立便捷的服务通道。作为一个管理完善的景区,应拥有高素质的导游队伍,为景区的旅游解说系统锦上添花。
生态旅游是不同于大众化旅游的一种保护环境的持续发展模式[1],它是从生态学的理论出发,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强调资源保护,维持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提高资源和环境的管理水平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资源的开发潜力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是否适合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因此,科学评价生态旅游资源,对生态旅游开发规划有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生态旅游资源评价进行了研究,周文丽依据生态旅游资源特征,运用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了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指标测度及评判方法[2],邱云美基于价值工程法对浙江丽水生态旅游资源各评价因素和因子的重要性进行分析[3]。
本文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采用价值工程法对重庆市部分景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定性和定量综合评价,为重庆市未来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性对策与建议。
1 重庆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根据生态旅游的特征,结合《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4]等相关评价标准,我们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选取资源价值条件,生态环境条件,旅游开发条件三种重要因素进行指标体系构建,其他影响因素忽略不计。其中资源价值条件包括资源种类与规模等6个评价因子,生态环境条件包括地质地貌等5各评价因子,旅游开发条件包括客源市场4个评价因子,如图1所示。
2 生态旅游资源价值工程模型
2.1 价值工程方法介绍
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简称VE)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又称价值管理[5]。将价值工程法的原理应用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中,有利于旅游地规划与发展的资金的合理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达到最优化的,同时还是一种侧重旅游资源功能的定量化评价方法。价值工程中的“价值”是指某地旅游资源所具有的功能价值与旅游发展应具备条件的相对关系,作为一种评价旅游资源价值的尺度,用价值系数公式来定量化比较[3]:
式中,V为价值系数,即旅游资源功能和价值之比。F为功能,即旅游资源所具有的用途;C是旅游资源的成本。
如果价值系数值为1,即资源因子正好满足生态旅游开发条件,功能与价值平衡;如果价值系数大于1,则说明资源因子是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资源,开发潜力较大,功能大于价值;若价值系数小于1,表示该资源因子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劣势资源,有待进一步完善,功能小于价值。
2.2 价值工程法基本流程
价值工程法的一般程序如下:
①首先,对影响生态旅游资源的因素进行分解,建立生态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②对各项因素的分解因子在生态旅游资源价值中的重要性进行模糊打分,各因子按照不同等级打分,将各因子得分汇总,得出每一类影响因素的重要性;③计算各因子的功能评分系数和标准分数。公式如下[6]功能评价系数=某类因素得分/各类因素得分之和各类因素的标准分数=功能评价系数×100;④最后,将计算的标准分按比重分配给每个因子,从而得到各因子的标准得分。进一步对该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功能进行评价。
2.3 重庆市主要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分析
对上述构建的基于价值工程法的评价体系,我们选取五个重庆主要生态旅游景点,有针对性的设计了生态旅游资源评价调查问卷,面向专家、普通游客进行问卷发放,共发放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81份。问卷中采用模糊计分的方法,各因子按照“极好”、“好”、“较好”、“一般”、“差”划分5个级别分别赋予8-10、6-8、4-6、2-4、0-2的分值,然后根据各因子得分和权重,得到旅游区综合评价得分。
景点1:武隆喀斯特旅游区(天生三桥、仙女山、芙蓉洞);景点2:酉阳桃花源景区;景点3:南川区金佛山景区;景点4:江北区铁山坪森林公园;景点5:长寿区长寿湖景区。
通过价值系数分析,重庆生态旅游资源价值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关键词: 民营资本 景区投资 政府行为 可持续发展
一、民营资本投资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
眼下,旅游业逐渐为投资者所青睐。在这股热潮中,素以灵活的经营机制等为优势的民营企业的投资行为势头十分迅猛。近年来,民营企业在旅游方面的投资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资料表明,其投资额约占浙江省在“九五”期间新开发旅游项目总投资的53%以上。近3年,在全省新确定的十大旅游区重点投资中,民营企业的投资额达到了60%。在部分县市,民营资本投资几乎已占全市旅游投资的80%以上,部分项目更是高达100%。
分析这种态势,发现民营资本已在多个项目上有所建树。杭州宋城集团、开元集团等龙头企业都在旅游行业“大显身手”,将投资行为推向了,可谓“投资势头猛,投资规模大,投资领域宽,投资竞争趋烈”。
二、民营资本投资旅游景区的原因分析
其中,景区投资引起了投资者的关注。如宋城集团和万向集团对“杭州世博园”和“千岛湖景区”分别投资35亿元和8亿。横店影视城得以使南来北往的摄制组“带着投资进来,带着片子出去”,为旅游业带来了商机。
旅游景区之所以吸引众多民营资本大花血本,原因主要有:
(一)景区投资的政策环境
投资方式的多样化和投资领域的多元化,是构成旅游业新一轮增长的重要动因。民营资本能在景区建设上大显身手,主要得益于国家对旅游业允许民营资本介入的整体环境。在机遇面前,民营企业纷纷进军景区。
旅游产业在大好机遇前体现了前所未有的优势。各级政府的景区投资政策,让民营业主在投资尝到了甜头。由于旅游业若没有民营资本的介入很难搞活,政府在招商引资中采取了不少优惠措施,给投资行为带来了诱人的前景和商机。
(二)景区投资的“龙头”效应
民营业主在旅游投资上非常注重项目选择。投资者看好景区投资,反映了我国多年来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的“长短腿现象”,“长”则主要体现在景区上。
在投资者看来,景区投资具有“龙头效应”,在整个产业中处于核心地位,“牵一发而动及全身”。在景区建设过程中,酒店、餐厅等也进入回报的视野。政府在做大“旅游蛋糕”的运作中,也常将景区作为突破口,这和民营资本进军旅游景区的行为十分吻合。因而,景区投资自然就成为民营资本投资的重要“切入点”。
(三)景区投资的丰厚回报
民营业主在投资景区时,不仅自身的经营空间上有了新的开拓,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没有赢利就很难有投资。景区投资给民营经济提供了宽广的投资领域和渠道,潜在的利润是吸引民营企业投资的明显优势。具有一定垄断性和稀缺性的名山秀水和文化性资源的旅游产品,是目前投资回报最高的领域之一。有资料表明,从利润贡献率来看,景点类公司的净利润贡献率到了60.63%,远高于酒店类(27.57%)与旅行社类(11.81%)。
(四)景区投资的“圈地”优势
借投资景区占有资源是民营业主投资旅游业的一大动机。
在景区投资中,不少投资者看上了土地资源。政府的承诺(如土地)相当优惠,即使景区投资不甚理想,至少也取得了该地块50年的使用权。
土地政策是地方政府在旅游行业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不少民营企业通过景区投资增强了“圈地水平”。在争取到相应资源后,企业“占山为王”或建“景观房”,事实上就是从事房地产经营。一部分房地产商,对“圈地”更是情有独衷,在拥有土地后“大有作为”。
(五)转移资金,减少投资风险
例如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投资商东北某国有集团,在德清下渚湖投资景区建设的杭州留下某集团 (村办企业,转移资金)就采用了这种经营方式。
三、民营资本投资旅游景区的政府行为
在民营资本对旅游景区的投资行为中,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政府追求短期效应和业主急功近利等原因,政府的功能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例如“政府承诺”就给景区投资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国有资本在旅游上的投资额度逐渐萎缩的背景下,不少地方政府在旅游业的相关政策上动脑筋,不惜大力宣传政府自行制定的优惠政策,甚至演绎成“优惠政策竞赛”。有的为了做大旅游产业,以丰厚的土地等吸引民营企业,其中包含有“政府承诺”,可是许多承诺却给投资带来了不少后遗症。“政府承诺”主要指的是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承诺,如民营业主只要对景区投资,就给予一定数量的低价土地归业主自由支配。承诺大多停留在口头上,从而带来了两类“后遗症”:一类是原先的“政府承诺”尽管有完全兑现的可能,遇上土地宏观调控后政府撒手“耍赖”;行政区划的撤并和管理层的频繁调动给“承诺”的兑现造成了困难,政策的朝令夕改,新任官员“不认旧帐”,都暴露了政府在政策执行上缺乏一致性。现在后遗症已开始出现,对投资行为产生了影响。不少景区由于“承诺”未能及时完全地兑现而处于半停顿状态,也有业主以政府未能满足投资意向为由中途撤资,给下一步发展蒙上了阴影。政府“不诚信”的角色,给招商引资带来了明显的影响。
同样,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在规划方面的“少有作为”导致景区资源遭到恶意破坏等问题,也对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提出了挑战。
四、努力改善民营资本景区投资行为中的政府行为
为了更好地规范景区投资行为,政府要努力在景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有所作为。
改善景区投资中的政府行为主要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政府要重视民营资本投资景区行为的规划工作
民营资本投资景区要立足长远,不能急功近利。政府对其投资要进行引导,避免过多的重复投资。规范胜于优惠,制度重于政策。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规划工作。
规划工作包括整个行政区划的总体规划和总规基础上的景区规划。
1.行政区划的总体旅游规划
宏观上的失控往往会带来微观中的失误。总体规划将直接决定区划的旅游前景和走向。80年代的酒店建设热、90年代的人造景观热说明,不认真进行宏观规划,低水平重复建设不可避免。相反,科学的宏观规划则体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良好统一。对于民营资本而言,其投资领域具有局限性,加上直接的经济利益等,要让民营资本在总体规划上起明显作用有困难,承担主要责任的应是各级政府。政府要对本区划旅游产业的发展规模、发展层次等有清晰的思路并形成书面材料,否则很可能会出现“前途光明、脚下无路”或“投资狂热、建设无序”的扭曲的投资行为。
2.总体行政规划下的景区规划
目前,景区规划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其中既有业主对旅游理解上的偏差,又有政府在景区规划上的“听之任之,顺其自然”。
民营资本投资的“资质”问题要引起足够的关注,这是旅游景区建设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多业主从未涉足旅游产业,对其规律性的理解相当浅薄。一些业主毫无旅游经营经验,在景区投资上有些盲目。随之而来的就是景区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的破坏等问题。对待这一切,我们既要看到民营资本介入并必将成为景区投资的主力军的势头,又要注意热潮下景区资源的唯一性等问题的重要性。因而,对业主资质的认可不能走极端,既不能简单地认为“未从事过旅游或文化产业不能从事景区投资”,也不能仅以“企业资金的雄厚程度”作为能否投资的唯一评判标准。所以政府要从资金上考虑企业的发展潜力,也要从行业的相关性方面审核投资的合适程度。对景区投资富有热情的业主,政府要进行鼓励,在开发思路上加以引导,在景区文化上加以帮助,在景区规划和开发要求上加以明确,在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上加以监控,在景区不受到无谓破坏的前提下使业主获取合理回报。
眼下在某些地方出现的“听之任之,顺其自然”等行为,是政府“不作为”的体现。旅游资源开发具有不可逆性。大自然所赋予的自然旅游景观和祖先留下的历史人文景观是旅游景区的重要支撑点。投资一旦产生,业主的开发立刻跟进,对于其他而言即使具有重新开发权也已经是“非零起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最初情形明显不同。由于民营资本对于景区开发理解上的偏差,或者在旅游文化开发方面的局限性等,民营企业在开发中难免有一些“失误”。此时政府必要的控制措施十分必要。眼下部分景区出现的开发内容单调,观赏性多、参与性少,盲目跟风多、创新创意少等问题正是规划工作混乱的体现。
(二)政府要加大民营投资景区行为的引导和调控力度
在旅游投资中,政府功能正从直接的投资管理转向间接的宏观指导和引导发展。对旅游投资行为的引导和调控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旅游资源的特殊性要求政府要设法通过微观控制实现宏观目标。
政府在旅游地品牌的确立和形象维护方面需要加强调控。品牌确立和形象维护是区域可持续旅游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景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在开发中也会出现了未能预料的问题,如交通、游客、价格等景区之间的矛盾问题,直接影响了该区划的整体旅游形象。对于这些,单景区的业主往往体会不深,不仅没有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而且会继续恶化。在单景区建设中,以牺牲社会利益为代价的开发行为也不少见。对这样的投资行为政府若不干涉,景区和区划的形象将每况愈下。因而,政府需要不断加大引导和调控力度,既要在将国家的王牌景点和各省的拳头产品如何统一等方面上“有所动作”,更要在如何调节旅游景区矛盾上“重拳出击”,塑造“景区精品”。
(三)政府要强化对民营资本投资景区行为的整合和服务功能
1.政府要在景区投资的土地征用等矛盾中发挥作用
业主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矛盾。其中很现实的就是景区建设初期附近山林和农户田地的征用。若不能很好地解决,景区建设和开发几乎没有可能,更谈不上丰厚的回报。后期的管理对好的景区投资项目中也很重要。倘若征用问题未能很好解决,时不时地会出现更多的矛盾,直接影响旅游质量。虽然业主在资金上有一定的优势,处理此类问题却有些苍白无力,而政府的介入可使这类问题得到解决。
2.政府要在景区旅游的营销策略上体现整合功能
景区建设后,旅游营销十分重要。我们发现,一定行政区划内的景区投资往往有先后,加上业主对于景区建设的不够专业,景区建设呈现不同的特点。而民营资本投资景区规模往往不大,很少进行成片开发。这样,景区在旅游市场上的“单枪匹马”的“营销策略”有些力不从心。政府则要密切关注市场,设法优化旅游资源,合理制定旅游线路,使众多投资者在共赢中获利,否则景区可能会缺乏后劲。所以,旅游营销方面的整合将为民营经济搭建良好的投资和营销交易平台,为本区划的旅游市场以良好的形象面向游客奠定基础。
3.政府要在景区投资的融资问题上争取有所突破。
尽管民营投资的势头很猛,但资金并非一定雄厚。因而,融资问题仍是业主伤脑筋的问题。政府部门要调整投资结构、开拓融资渠道,努力提供投融资方面的社会服务,不断促进景区投资宏观环境的综合改善。
(四)政府应“抓大放小”, 组建旅游大企业、大集团
民营业主要从本企业实际出发,建立起高效运行的体制和灵活的经营机制,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政府要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办法,组建旅游大企业、大集团。对新组建的旅游大企业、大集团,在资金、信贷、所得税返还等方面应予重点扶持,使之较快地发展壮大,真正实现规模效益,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五)政府应保持政策稳定性,切勿朝令夕改。
政府政策的一致性对于民营业主的投资行为很有作用,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然业主们的投资热情会受到明显影响。政府只有保持政策的稳定性,民营业主的投资行为才能得到充分的激励,得以使旅游行业走上更为成功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朝阳产业”-旅游投资 民营企业资本逐鹿,四川在线,2005-11-10.
[2]来逢波.我国民营经济旅游投资行为探讨,商场现代化,2005(4),30~31.
[3]赵恒伯.我国旅游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4(12),235~237.
[4]黄源,阮开波.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产业行为分析,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2).
[5]吴志强,姚恩育.民营资本为浙江旅游加油,浙江市场导报,2004-12-10.
[6]李平.我国旅游投资存在的误区及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03(10).
[7]李平.我国旅游投资宏观环境的优化,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3(5).
关键词:旅游;景区环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7-0050-03
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强劲、创造价值最多的新兴的、独立的复合型产业。有无良好的旅游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该国家和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一、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景区中的具体贯彻和应用。旅游景区环境的保护对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景区旅游资源特色的存在是旅游景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旅游资源是有限的,旅游活动造成环境破坏和地方特色逐渐消失,实质上就是对旅游资源的消耗。景区发展必须保护好旅游资源,使其可持续发展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景区环境与旅游景区的关系可视为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矛盾关系。保护好旅游环境。就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过来,又可促进旅游景区环境向好的方面转化,如此反复可以形成良性循环。旅游景区环境作为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经亿万年的自然和人类演变过程而得以保存下来的、具有价值的珍贵资源,对它们的保护不仅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而且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旅游景区环境破坏的因素分析
造成旅游景区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一)旅游环境破坏的自然因素
旅游景区环境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的发展变化必然会促使旅游环境产业的发展变化,根据大自然发展的影响程度和速度,可分为突发性破坏和缓慢性破坏两种情况。
1 突发性破坏
突发性破坏是自然界中突然发生的变化,如地震、火山喷发、飓风、海啸、洪水、泥石流、塌方、滑坡等自然灾害。会突然直接改变一个地区的自然面貌,毁掉部分或全部的旅游资源和环境。例如:我国台湾省的日月潭因1999年9月21日的大地震而受到严重破坏。日月潭风景区由于接近此次强烈地震的震中,而被震得面目全非,湖中光华岛上的观景台、凉亭倒塌。月老塑像基座腰折倒在乐砾上,等等。
2 缓慢性破坏
自然界的风化侵蚀,会慢慢地改变景观的形态。这是缓慢变化。旅游环境的缓慢性破坏包括自然状况下的寒暑变化、风吹雨淋及生物作用所导致的旅游环境形态和性质的改变,任何名胜古迹及其环境都时刻受到自然机械风化的危害。在千百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作用的影响下,许多旅游区的旅游环境已出现衰败的迹象,如稀世之宝的敦煌壁画和雕塑,频受威胁;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的汉白玉浮雕、铜制品,正遭受酸雨的侵蚀;又如秦始皇陵,据说它高约120米,底边周长约2167米,这座由人工用黄土堆积的陵墓,经过2000年的风化侵蚀,目前高度已降到64.97米。
(二)旅游景区环境破坏的人为因素
旅游景区环境的人为破坏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严重的,大多超过自然风化破坏的程度,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按人为破坏产生的根源来看,可分为战争破坏、过度砍伐森林、旅游规划开发不当、旅游活动导致的破坏等多种原因。
1 旅游规划开发不当
旅游区的开发缺乏科学规划,是造成旅游环境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旅游区规划经不起可行性论证,更有甚者,有些旅游区虽然做了规划,但在实际开发时并未执行规划。例如在自然资源异常丰富、价值较高的地区,不宜大规模建设渡假设施、别墅营地等。一般应在距离旅游景观稍远处集中建设,而实际情况却是,一些湖泊风景区被疗养所等建筑物包围,
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旅游开发建设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破坏了旅游区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建项目与旅游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等。
2 由于在风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使水土流失加重
有的自然保护区由于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使原来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地域减少,它们的生活空间和养料系统也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动植物减少和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系统失调。例如,大量的农民涌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云南石林采石,将造型优美的高石芽截去半截,用于烧石灰或水泥。使石林伤痕累累。在生产建设中,直接拆毁或占用文物古迹是旅游资源与环境被破坏的重要原因。如中国的古城墙除西安少数地方尚保存较为完好外,其他地区包括北京的古城墙大部分都被拆除。
3 旅游经营管理中的失误
首先,旅游区的资源和环境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水平跟不上,目前所有旅游区都是由旅游区管理处负责景区的管理和建设,在旅游区的环保工作中,经常发生相关部门扯皮及互相推诿的现象,造成管理混乱,影响了环保工作深入开展。
其次,旅游经营人员缺乏环保意识,文明建设滞后,名胜古迹受损。旅游业经营管理部门对旅游区内的粪便、垃圾等污染源只做简单处理,而不是彻底解决,对于维护环境的基本设施,如警示牌、垃圾桶、厕所等觉得没必要,不愿投资。
4 旅游活动对旅游环境的破坏
旅游地和景区景点是有其自身容量的,超越了这一容量极限,旅游地的环境和景观衰退就不可避免,在一些风景名胜区,不断增加的游客使景区地面踩踏磨损而失去原有的特色。如故宫广场和许多殿堂内的地面,因游客密度过大而严重磨损,御花园的地面土壤也因游客踩踏而板结。旅游活动的开展加速了名胜古迹的损坏和衰败。古代丰富多彩的名胜古迹,如石刻雕塑、壁画等重要的旅游资源,尽管在自然条件下也会经历风化作用而衰竭,但其过程缓慢。旅游开发后,旅游活动的开展,大量游客的涌入,加速了自然风化的速度,导致古迹的破坏。
三、加强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
(一)端正旅游开发和旅游景区的指导思想
当前的正确指导思想应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纠正“有资源就开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风景吃风景,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丰富资源,加大开发利用力度,力争在近期内取得可观的阶段性成果。”之类的错误或片面性提法,真正把开发和建设的思想统一到与社会和环境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上来。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制定,是旅游开发研究的中心环节。规划在对旅游景点做出科学构想和设计的同时,还要提出地
形景观、林木植被、文物古迹、动植物、水体以及整个生态环境、旅游环境意境的保护措施,并合理规定保护区范围和确定环境容量。
(二)坚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的做法
这是一条前人曾走过的以牺牲自然环境的巨大代价来换取经济繁荣的错误之路。世界上许多国家为此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旅游开发必须在规划中充分论证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实行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或者是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
(三)控制旺季景区的游客量
针对旅游旺季一些旅游景点人满为患的实际情况,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景点要采取有效措施对游客进行疏导、分流或限制。如北京故宫,为保护古建筑和改善旅游环境气氛,实行调整门票价格和限制游览人数的作法,以取得良好效果。
(四)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旅游环境的保护必须立法,因为只有将环境保护纳入法律条款,才能增强环境保护的力度,才能使环境保护落到实处。否则,被破坏之后再想到保护,为时晚矣。运用法律手段保护旅游环境,就是给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管理者制定行为规范,对其内容,特别应包括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旅游环境保护的范围和内容、对违反保护条款者的处罚办法等。
(五)提倡文明旅游,杜绝旅游污染
游人的文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景区的环境质量,我们的游客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涂乱画等不文明习惯改变之日,就是我国旅游环境改善之时,对此,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要配之以严格的处罚规定,对于不文明行为,罚而不严,等于不罚,必须通过各种媒体加强全民的环境道德教育,在治理和保护旅游环境的同时,重视对青少年的环境道德教育。旅游景区应采用适当方式,让游客认识到自己在消费旅游资源的同时,必须自觉地维护风景名胜区的良好环境。应呼吁广大游客爱护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在美好的景观之中也留下自己美好的身影。
(六)严格控制游客数量,严禁超出环境容量,引导游客科学、合理地开展生态旅游
加强管理,杜绝随意搭建接待设施或服务设施,规范游客旅游线路、范围,加强环保宣传,景区设置环保宣传标识等。禁止采伐景点林木和破坏植被的行为,禁止在旅游景区新建工业项目和开山踩石等活动。对在景区开发建设过程中造成生态破坏的,必须采取积极恢复措施。旅游景区应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在旅游线路沿途和景点集中的地点设立环境保护标语牌或提示牌,对导游人员的培训应包含有关环境保护内容。
参考文献:
[1]周进步.现代中国旅游地理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7.
[2]刘振礼冲国旅游地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3]林越英.旅游环境保护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4]维君.环境保护基础[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海北;低碳旅游;发展;思考
低碳经济自20世纪末出现后,很快风靡了全世界。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它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低碳旅游是针对传统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它比生态旅游具有更为丰富而且明确的内涵。发展海北低碳旅游业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而且对于提高海北知名度、建设高原旅游名州、加快推进生态立州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发展低碳旅游业需要把握的两个问题
发展低碳旅游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海北既拥有独特的原生态旅游资源,又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地位,发展低碳旅游业、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握以下两个问题。
1.1树立低碳理念。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属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社会效益好。发展低碳旅游业是创建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在旅游业中推行低碳消费、绿色发展带动示范作用突出,可率先成为实践者,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就海北而言,当地草原的原生态游牧文化、当地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态度等,构成了典型的高山草原社会遗产,是极其稀缺的低碳旅游资源。因此,特别要在旅游主体企业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行社、购物点及导游中,倡导低碳消费,在旅游行业中推行循环经济、倡导低碳消费,培养低碳消费理念,提高人们的节能、减排意识。营造低碳旅游发展氛围,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发展低碳旅游业的重要性,牢固树立低碳理念,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同时,以标语宣传、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全社会低碳经济的教育,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重视并加强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1.2倡导低碳行为。旅游者、旅游开发者、旅游企业、旅游管理者作为旅游各方参与者,都应在行为上低碳化。将生态环保理念渗透到工作、生活和消费中,使旅游者建立健康、生态和可持续旅游方式。旅游开发者对自然景区不做“硬”开发,要做“软”开发。不改变原有地貌,坚持“多利用、少开发”的原则,选择性开发低碳旅游资源。旅游企业则要提供给旅游者低碳化旅游产品。在旅游餐饮上,尽量选用本地的食材,选择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用餐形式建议多选自助餐的形式。在旅游饭店上,要以绿色饭店的理念全面创建低碳旅游饭店,用节能新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实行垃圾分类等。在旅游交通上,旅游者不妨多采用传统交通工具,选择徒步、穿越、营地等体验性强的旅游方式,同时要控制景区(点)内交通工具的进入,应禁止外来车辆、景区私家车、公务车及出租车的进入,景区内设置环保旅游观光车、电瓶车、畜力车、人力车等少污染或无污染的交通工具以保护生态环境。在旅游方式上,低碳的实现主要取决于旅游景区低碳的实现,景区在开发和管理上以低碳为理念,创建生态型景区,发展产业化自行车旅游、徒步旅游、森林旅游、湿地旅游等绿色生态类型的旅游产品,彻底扭转到低碳、环保的发展道路上来,最终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在旅游购物上,尽量购买原生态的商品,抵制过度包装、生产设计复杂的旅游商品。在旅游娱乐上,应减少开发大型实景和文化演艺类活动,大力开发原生态的、体现当地原汁原味文化的旅游项目。旅游管理者则主要控制游客数量,对旅游者进行低碳教育,通过游客管理、景区管理实现低碳化。
2.发展低碳旅游业需要注意的几个重点
2.1强化规划引导。发展低碳旅游业,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来指导。已有的规划重视旅游本身及其相关产业的布局和发展,而忽视生态保护和建设;只注重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忽视资源保护。有的景区景点在景观设计上,没有充分体现人性化和生态化设计理念,以致许多建筑物与自然环境不协调。因此,旅游服务要以人为本,旅游开发则要以天为本,也就是要将这种未经工业化污染的生态景观资源、生态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保留下来,抛弃数量经济的观念,合理测算生态承载量,限制游客数量,走品质旅游经济的路子。一是在具体规划上,要增进环境优化与人文关怀的互动,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民营企业;景区;旅游资源;整合;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近年来,旅游垄断的解禁激活了民间万亿资金,投资方式多样化和领域多元化为民营企业发展旅游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旅游业以其良好的环境优势、较低的进入门槛和不断提升的产业地位,成为浙江民营企业投资的一大热点。
景区的发展往往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项目为支撑,以产品为细胞”来进行的,经营者应设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与经济优势。因而,尽管民营企业频频出手,但由于业主对旅游业的相对生疏等原因,景区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问题十分突出,资源的全面整合刻不容缓。
二、研究重点:民营企业要加强旅游景区的资源整合
旅游讲究资源的合理利用。资源的有限性要求资源应尽可能得到充分利用。资源的整合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考虑的问题。旅游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本身需要资源的整合,旅游资源的普遍共生性和空间层次性也要求旅游资源全面加强整合行为。在眼下,民营企业面对旅游景区,该思考的不是该不该整合,而是主要在哪方面整合以及如何整合更有效等问题。
什么是旅游资源?具体来说没有一个严格的界线,其实差异就是旅游资源。大量的社会事象、社会活动其实都可以成为景区资源,最关键的是我们是否可以将其转化成旅游产品。亦即,只有能转化成旅游产品的才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核心要点是对游客具有吸引力和开发后能产生效益。
景区资源的内容同样很广泛,主要包括关系整合、区域整合、文化整合、信息整合以及营销整合等。
1.关系整合。在资源整合中首当其冲的是关系整合,其意为尽可能不让业主在投资和经营的复杂关系中无谓地消耗太多的精力、财力等有限资源。眼下有些混乱的管理体制却阻碍了景区的发展,通过关系资源整合,可以有效地增强景区发展活力。
(1)民营资本在景区投资过程中的关系整合。比如,民营业主在景区投资时多少会涉及一些名胜、文物、山林等,由于归属的复杂性,他们会遇上一系列“关系”问题,因为风景名胜区归建设部门管,文物保护单位归文化部门管,森林公园由林业部门管,自然保护区归环保部门管,地质公园归国土资源部门管,寺庙由宗教部门管,江河湖泊与水利工程由交通和水利部门管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样的体制制约着景区的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各部门与业主之间的关系需要整合。
在眼下的投资过程中,各行政区各自为政的情况比较突出。如浙江永康的石鼓寮景区与方岩景区间就存在类似问题,地方政府的职能扯皮导致业主经营上的困惑,不同的管理部门造成了景区的人为分割,由此引起了价格、交通、客源等方面的恶性竞争。在浙江武义石鹅湖景区则由于行政区划的频繁撤消而导致民营业主在经营上面临不少难题。这些都属于关系整合的内容。
民营资本的旅游投资行为与所在地的居民利益直接相关。比如,景区建设过程中涉及森林资源的开发,会对农民利益产生损害,农民时不时地“闹事”,这时就需要地方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帮助业主渡过难关。
(2)民营业主在景区开发与经营过程中的关系整合。在开发和经营中业主同样面临不少关系问题,如居民不满占地赔偿扰乱业主经营的行为。地方政府肩负着旅游开发的监管责任,需帮助企业整合具有共生关系的资源,加强关系协调。在景区经营中,行政、公安、税收、环保、物价、工商等都可能对此进行直接和间接调控,他们“无端”频繁地发号施令,也是关系整合不善的体现。地方政府不能仅在招商引资时要费尽心机,在业主经营中同样要给予大力支持。目前,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当地居民等对旅游业的整体把握和认识上还未建立起全面意识。这样的关系若不整合,民营企业的旅游经营不可能十分顺利,久而久之,各区域的整体旅游形象也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高的综合性产业,其发展的好坏既与气候、交通区位等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区域社会经济水平等密切相关,也需要各种社会经济系统的大力支撑。基础设施环境的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开发、人员的培训等都和各种关系的协调有关联,这些不协调都将导致对各种投资力量的扼杀。在浙江的丽水和衢州,交通对于旅游业发展的阻碍就很明显。
2.文化整合
(1)文化整合的意义。旅游景区发展主要依托该区域的资源优势。旅游景区是以物质产品为载体、以精神产品为内涵的综合产品,它需要丰富的文化因素。无论人文资源或自然资源,大凡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项目,往往能有众多游客光顾。例如,湖南苗族文化在开发上就很有思路,许多到张家界游玩的游客都提出要到苗寨走一走。宋祖英在王村唱的《小背篓》、刘晓庆领衔主演的《芙蓉镇》以及凤凰古城等文化内涵也为此线路增色不少。
文化内涵是现代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形象策划中不可或缺的素材。各区域内的文化若能得到业主重视与认识并进行有效整合,旅游特色将日趋明显。浙江安吉的“竹子文化”就是很好的例子。“安吉农家乐”始于1998年,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主动抓住了文化整合的良好机遇,在“竹”字上大作文章。爬竹竿、住竹房,睡竹床、躺竹椅、吹竹笛、观竹海、经营竹子制品,业主们共同营造了内涵丰富的“竹子文化”。这是吸引游客前来旅游的主要原因,也是竹乡知名度的重要特色。
相反,假设缺少了文化的底蕴,项目便会失去特色,从而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据资料报道,在全国有不少和宋文化相关的景点,可经营都未能如杭州宋城那么成功,关键原因在于杭州宋城在开发宋文化方面的优势。显然,通过文化资源的整合,旅游质量得到了提高。
(2)文化整合的内容。无论景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形态和性质如何,都须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文化资源开发与整合是指对不同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对散点文化旅游资源的概括、提炼、升华和整合的过程。挖掘其文化内涵的主要任务是以现有资源为依托而寻找和放大旅游与文化的结合点。
文化的概念很广,包括田园景观文化、民居建筑文化、农事农耕文化、村野风习文化、乡村艺术文化等。许多民间工艺如木雕、竹编、剪纸、刺绣等也是重要的文化要素。在浙江丽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地域文化特色鲜明,这里有的是原始古朴的民族风情(畲族),积淀深厚的人文景观,还有龙泉青瓷、青田石雕、遂昌黑陶等,这是丽水旅游的基础。业主重视和开发它们,是后人对一定地域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文化可依托众多重要节日。在杭州宋城,他们在每天奉献富有浓郁宋文化的“宋城千古情”外,一年中有泼水节、火把节等精彩的文化表演项目。文化旅游正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的旅游形式。
M对本区域的特有文化进行有效拓展和衍生,自然属于文化资源的整合。倘若本区域文化相对欠缺,整合资源开发和拓展众人熟知的文化也是文化开发的重要内容。例如,浙江横店,文化神话荟萃,既有八仙过海,又有天堂地狱。包含有12个景点的“华夏文化城”和9000亩荒山上的“博览城”更是文化的精品。“博览城”内的爬雪山、过草地、攻打娄山关、胜利会师等逼真的工程,弘扬了祖国优秀的文化,形成了项目特色。
(3)民营企业的文化整合对策。旅游是一种文化型产业,民营业主若脱离文化谈景区旅游只会降低旅游的品位。在成功的经营者看来,文化是旅游业创名牌和提高竞争力的法宝。那些为地域独有的文化,由于其较难模仿和复制,在竞争中可高人一筹。其实,拥有文化资源还远远不够,能否深层次挖掘更显重要。浙江丽水的资源尽管丰富,但开发却十分有限。然而在浙江金华,黄大仙文化的深层次挖掘却相当成功,每年都能吸引大批的港澳台游客。
现在中小民营业主有些不够作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业主对旅游业经验的缺乏和对区域文化理解的缺失。在旅游投资初期,地方管理部门对参与人员的背景不够了解,致使参与投资的民营业主有些鱼目混珠。一大批业主在经济和技术层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能实施对文化资源的整合。
因而,文化资源的整合需要业主在初期投入后,借助一定的文化力量和机构主动地去认识、理解、接受及欣赏一定的区域文化,并设法找到一个能承袭、积累、表达它的客体。
3.信息整合。当今社会,信息瞬息万变。信息工作对旅游业十分重要。旅游信息讲究时效性,也讲究准确性。现实中,众多中小民营企业信息渠道相对有限。要保持景区稳定的客源,业主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与指导下,加强旅游信息系统建设就显得十分迫切。
旅游信息系统是指能够对旅游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管理、检索、传递和反馈并向有关人员提供有用信息的系统。系统建设可通过企业和旅游项目的电子商务网站来逐步完善。
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说,主要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加强景区信息向游客群体的传输或。游客的旅游欲望是可以通过业主开发经济实惠又颇具特色的旅游项目而激发的,包括新景点的开发、新酒店的落成、某旅行社的人性化线路设计,等等。业主们需要建立一定的信息系统,向外界游客及时地传递旅游信息。
(2)加强游客旅游动态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旅游经营业主在拥有动态旅游信息后则可以为游客提供精品线路,立足游客需求提高旅游质量。有了详细的信息后,业主们可以化零为整,将分散的旅游资源加以精心组织。
(3)加强景区和其他旅游项目信息的互通,加强项目联合经营。游客既要吃住行,又要游购娱,单体项目往往难以满足。旅游信息比较畅通的话,整体优势就比较明显。业主加强信息整合后,相关项目可以发挥区位优势,整体推出客源市场。
4.规划整合。旅游业的地域性很强。旅游规划是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核心与基础。只有认真研究本地域资源特色并加强旅游规划,旅游业才能取得良性发展。其中,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要起主导性作用。例如,著名的“中国竹乡”安吉,竹资源十分丰富,拥有竹林面积6.7万公顷,乡土竹种7属40余种。旅游规划就可以竹子为主要资源而进行,竹子生态旅游业成了安吉经济的新亮点。
规划是对未来事务的合理组织与安排。在活动之初本无规划可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规划的思想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旅游规划实质上就是要科学地描绘本行政规划的旅游蓝图,宏观地展示区划内主要旅游项目的类别、分布、数量及特色等。
旅游规划讲究整体概念,在区域划分、项目分布和建设年份等方面要有严密的完整思路。旅游存在边开发边设计的情况,也存在开发初期规划水平的相对欠缺,然而谁也不能否认规划的重要性,旅游业已成为不少地方政府发展地区经济的突破口。因此,旅游规划不能单纯追求美感和经济效益,要讲究经济、资源、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利益的协调和统一。
现在一部分民营企业的旅游投资仍存在缺少规划或不注重规划的问题。地方政府在招商中的一些不妥方法也直接导致规划的随意性。在强调和谐的今天,景区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无谓的破坏,这不符合旅游发展规律。在当前的民营旅游投资行为中,有些业主往往各自为政,不懂得行业的融合,这是未能科学规划的结果,因而,他们在规模上往往不成气候,在经营上缺乏特色。在特定的区域,若不加以科学的规划,旅游要具备一定的特色是不现实的。而且,规划的不当会导致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
5.营销整合。从经济学领域得知,生产力聚焦主要有资源导向性和市场导向性两种模式。对旅游业而言,整合资源创造有效的旅游市场平台十分必要。
竞争无处不在,中小旅游项目不可回避。若民营企业“无谓竞争”,损伤的会是自身。这里的“无谓竞争”,指的是那些为了追求眼前利益而不惜代价在各项目之间相互残杀的“杀鸡取卵”行为。
在浙江,营销整合成功的例子很多。例如,武义县的民营资本在投资上呈现了多方位引进、多方位投资和多种合作形式并存的特点。政府出面进行旅游线路的整合,采取合作制经营方式对市场进行有序开发。从该县实际看,纯民营的经营方式不够理想,各中小业主和政府联营的旅游整合项目其发展势头良好。他们主要采取“政府出面、企业出资、区域联动、整体策划、功能互补、信息共享”等措施,为武义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武义的“清水湾温泉游”十分抢眼,俞源、郭洞旅游也相当火爆,宾馆酒店业的效益自然可观。
营销整合可把多种传播方式、手段整合起来。整合后的旅游项目群直观而具体地展示了高效的信息,潜在的游客因此产生了更多的期望。
三、产业展望:“在整合中求生存,在特色中谋发展,向资源要效益”
当前,在浙江等省份参与景区投资的企业中,中小企业仍占多数,在资源方面的问题还不少。据以上分析,民营企业要想在景区经营中大显身手,旅游资源的全面整合势在必行。他们有必要逐步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服务”的经营理念,增强自身优势,强化经营特色,立足市场不断整合有限资源。只有在理顺关系、加强规划、挖掘文化、畅通信息、开展营销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民营企业在积极推进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才能走得更远。因而,在景区投资和经营过程中,我们提出“在整合中求生存,在特色中谋发展,向资源要效益”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衍用.对旅游资源应该进行深度研究[J].旅游学刊,2007,(2).
[2]田孟清.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有效模式——湖南张家界市开发旅游资源的经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3]陈亚莉.对引入民间资本开发旅游资源的思考[J].西部财会,2006,(12).
[4]缪芳,等.民营企业投资景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利益诉求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2).
[5]江五七.整合理念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J].北方经贸,2006,(3).
[6]孙立锋,等.资源整合与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1).
[7]王欣,等.旅游资源整合新论[J].桂林旅专学报,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