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科技成果转换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创新理论;科技创新成果;作用
1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障碍
我国的农业劳动人民和相关的推广机构根本没有做到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以及在市场效益状态下传播机制的充分了解。缺少这方面的把握,无法做到农业经济成果的内容沟通和传播。再之近期的科技改革和经济形势的转化都让不少机构猝不及防,没有准确的应对措施预防,表面发展较好的农业科技传播也是出现了障碍。社会制度不断完善,就业趋势也出现了分化,农业经济推广机构的管理者对着年龄的增长,文化管理水平并没有所提高,现如今已无法满足新社会对经济知识和管理发展水平的需求[1]。其次是推广途径方面,农业经济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不健全,线上资源不充足,无法满足那些因为距离远而选择网路的用户的信息需求。再加上之前的上网成本,也是网络建设无法扩大的抑制因素之一。而且关于农业经济的理论信息较少,技术管理水平也不高,各方面的技术落后促使农业经济在信息网络这一领域无法得以施展。如果这样的现象一直持续下去,农业经济的科技创新成果无法实现经济效益保障。
2提高劳动者收入,加快人才培养
如今推动农业经济建设的核心对策是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在创新科技的作用下,提高劳动者收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农业经济领域管理水准总体不高,而科技创新的加入可以让农业经济制度加以创新,农业科技的研究项目层次不断提高,不断推出相关的方案,让对农业科技有贡献力量的推广人员,管理人员都能享受一定的工资福利待遇包括分红、提成等福利。有了科技创新的成果推进,大力倡导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以公平公正的项目招标,鼓励劳动者相互竞争、相互提高、积极进取,在农业经济的推广中实现自我价值,为自己获得更多提升自我的机会。创新科技的推出让很多农业经济推广的新生力量崛起,填补了农业科技推广的空白区域。各个地方政府都需要能够意识到以农民为核心的基层组织推广的重要作用,要大力倡导并且栽培有潜力的人员。中介服务是具有技术发展能力,提供推广服务,提供创新产品的组织结构,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将技术创新能力扩大化,并且将各个领域巧妙链接在一起发展扩大,推动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和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3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注重信息科技在社会经济中起到的先进作用,实现性能和实践的巧妙结合,运用多种类型信息传播方式,让农业科技信息能够多渠道,多方位的实现推广。如今农业科技信息的网络建设十分完善,如果可以打通国际的脉络,政府和百姓之间的沟通渠道,采取征税,融资的方式为农业经济信息的网路建设资金链提供保障,实现农业科技信息的线上推广。网络的推广潜力巨大,随着科技创新的成果让农业科技信息在网络在线推广,并且结合正确的管理制度和信息对称统一,避免在线推广的同时出现信息错乱,重叠等不良现象,让广大网友对其失去信任和耐心,这样只会抑制农业科技信息的推广效率。
4大力推动中介机构,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型
种植行业的转换体现在将原先的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转换的环节新增了饲料作物这样一个中间因素,耕地的资源也开始向具有增值效应的现代化产品转型。这样的成果转型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帮助很大。为了响应各地区的农业创新活动和项目的研究,农业科技需要借助中介这一“领路人”打造一批具有高专业技术、推广潜力的人才团队,实现跨领域、跨规模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在初步建设好机构管理体系的同时,要注意其是否和农业科技的创新成果相冲突。如今中介服务体系尚未成熟健全,无法实现其根本的经济效益。在建设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大大小小问题,包括科技成果的推广不符合小规模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中介机构的管理水平不是很高等问题。中介机构的大范围设立让科技成果实现转型,结果是很可观的。
5总结
结合市场的运行机制,提高信息传播效率是推动农业科技的核心手段,科技成果的转型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方向。必须要抓住信息存在于这个时代的价值,培养人才和组织团队是大力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关键。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种植
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有提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口号,但是由于科技技术的不过关,还一直处于机械化发展的探索阶段。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开始逐步得到实施,由于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农耕地分布广泛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处于一个试点的阶段,没有推行到农业发展中。很多偏远地区耕地大量分散,对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普及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就我国目前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来看应用还不全面,很多农民对农业机械设备不是很了解,在购买产品使没有目标,不能根据需要选择机械设备。在农业机械市场所能为农民提供的农业机械设备,都集中以小型机械设备为主,大中型机械农具在市场上较少。小型农具的使用并不能给农民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农民购买机械农具的热情降低,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推广。使用大中型的农业机械工具虽然能加大农业生产,但是由于农户分散经营使大型机械农具应用受到限制。除了机械农具设备方面的问题给农业机械化发展造成困难外,油料市场的大幅度上升,也使农户对机械农具望而却步。
二、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一)农业机械化为现代农业提供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农业机械化不仅是一种机械设备,还能带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农业机械配套设施在农业的各个领域都能得到有效的使用,不仅能加大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还能在畜牧业、渔业、林果业等多个农业领域得到较好的利用。如图1
农业机械操作图1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农户加大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机械化的操作为农户大量的农作带来了方便,减少了人力的投入不只减轻了身体劳作的负担,而且也缩小了经济成本。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涉及到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全面提升生产前、产中和收获的每个劳作细节的工作效率,提高农产收成产量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打下物质基础。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换应用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换需要有大量的科技创新作为支撑,由于农业内部缺乏科技进步的动力和力量,农业科技成果还处于滞后状态。农业机械化发展能有效的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推广农业科技化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换。农艺与农机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换的有效途径,农业科技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标志。达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量化、机械化实行多功能、职能化的农业机械化水平,需要加强新型农产设备的集中研发和核心技术的实验。打造新型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加强与企业市场接轨的农业发展路线。农业机械设备的生产要结合农业发展的现状,不断的加强科技技术的发展完善机械设备,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设备基础。如图2
柑橘榨汁加工工艺设备图2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体现在农业的多个方面,榨汁加工设备是随着现代市场发展而来。现代加工机械化满足市场需要的同时,为农户的生产带来了方便增加了经济效益。改变以往单一生产模式,增加生产、销售的渠道扩大了销售的市场。
(三)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向的转变
农业的多向发展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农业的多向化发展体现在农业推广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新型设备使农业没有了季节和生产时间的限制,在任何农业生产中都能实现机械化的操作。农业机械设备推动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各种现代设备集中于农业生产中,实现农业一体化的发展。有效的扩大了农业生产规模,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实现农机产业化,提高农业发展有重大意义。
(四)农业机械化培养现代化农民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能改变农民的形象,实现新农村、新农民的农业发展目标。现代化的农业发展随着机械化时代的到来,农民需要了解机械的操作、使用以及结合机械化生产改变现有的农业经营模式。农民在最初的机械化操作中都是通过熟练操作程序来完成,对新型农民的培养应该从机械化操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知识普及。提供系统的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结合机械化教育,建立科教基地重点在于培养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的新型农民。如图3
活动式羔羊补饲栅 图3
普及农业机械化知识,使农户们能充分的了解农业机械涉及的各个领域,不只是对农业某一方面的了解,而是全方位的关注。能帮助农户根据市场需要及时的转变经营项目,达到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装换。
结束语: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能大大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农户提供经营帮助,提高经济效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快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刘丽凤,宋扬.农业机械工程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业装备技术,2010(1)
关键词:西部地区 农业 经济 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柱石,具有重要作用,“三农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西北地区区域分布广、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性明显,特色农业和农业特色优势明显,但较之中东部地区,气候干燥,降雨量分布不均匀,传统农业比重较大,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对农业的反哺和支持力度不够,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同时,在多年的经济活动中,生产资源破坏日益加剧,生态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农村产业结构单一,非农经济发展缓慢,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经济的恶化,发展不科学、不和谐的问题日益突出,对于落实西部大开发、实现西部农业现代化、科学化和可持续化发展带来阻碍。因此,盘活西北地区农业人力资源、加快西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激发西部农业经济活力,对实现社会安定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西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 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虽然国家近几年加大对西北地区农业的支持力度,但是由于西北地区地方财政困难,许多偏远县市还维持着吃饭财政,国家投入的农业资金未能完全应用到农业生产上。加上农业信贷资金投入不足,资本市场对农业融资有待启动,农村集体对农业投入削减,农民对农业投入积极性受到影响,虽然通过“打工经济”变相弥补或提高了农民收入,但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效果不大。农民投入非农经济倾向日益严重,也严重挤压了农业发展空间。
1.2 农业产生规模小,生产效率低下
我国农户平均耕地面积少,生产规模小,农产品商品化率只有30%,小规模生产导致流通成本占粮食销售价格比重过高,生产成本较大,在WTO框架协议下,粮食价格很难与发达国家竞争,现行农业经济政策下,农民增收困难,农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1.3 农业科技水平低,成果推广缓慢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总量很大,每年约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产生,但转化和利用率较低,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85%之间,而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则在30%~40%之间波动,真正用于生产,能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农业科技成果较少,差距较大。
1.4 农业结构不合理,非农经济发展缓慢
受地域和历史影响,西北地区农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较为严重。种植业中粮食类比例偏高,在西北五省区粮食生产和需求总量平衡甚至略有盈余的情况下,经济类作物比例偏低对增加农民收入产生不利影响;农林牧渔中,五省区均有发展林业和渔业的良好基础,但是在农业结构中,农业比重长期偏高,渔业和林业结构比重低于国家平均水平,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
2、加快西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对策
2.1 调整产业结构
粮食作为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其基础地位不能动摇,但协调粮食生产和流通环节,发展经济作物和涉农经济,对于搞活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西北地区农业生产中,经济作物比例偏低,林牧渔等产业发展缓慢,粮食和果蔬深加工等涉农产业规模较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农村经济需要。应积极探讨规模化途径,大力发展“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组织和引导农民根据社会需求,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积极发展农产品存储、流通、深加工等环节,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改变农产品“资源型、趋同型、一般型”的现状,不断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
2.2 增加财政投入
建立和完善以国家财政为导向,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积极吸纳社会资本的多元化、开放式、立体化的农村经济扶植体系。国家适当增加西北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确保农田灌溉等农业基础设施运行;制定积极的农村信贷政策,支持农村集体和农民积极参与农村建设;按照“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经济,社会资本和农村主体相结合,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互为表里;规范农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审批程序,避免多头管理,重复建设,铺张浪费。
2.3 提高科技水平
农业科技普及率低是制约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原因。应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尊重科技成果的生命周期和梯度纵向转移规律,推动科技成果的平民化和科技知识的普及化。农业科研机构应当进一步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形成种子、农药、饲料、疫苗、农产品加工等科贸经营一体化企业,提高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缩短科研成果进入市场周期,完善技术咨询和技术指导等中介服务机构,提高对农业现代化的服务能力。
2.4 发展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和农业特色是发展西部农业经济的重要途径。按照“减麦稳油、增豆扩菜、发展食用菌、花卉、中藏药材”的思路,调整种植业产业结构,逐步向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城郊农业、设施农业转移;将退耕还林(草)和舍圈饲养紧密结合,加大养殖业结构调整力度,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使畜牧业成为西北地区农村经济的又一重要支柱,推动西北地区农业由依靠政策向依靠科技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迈上新台阶,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我国西北地区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气候多变,农业多元化、多样化特征明显,受历史条件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借助西部大开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民生,王东亮等.多渠道增加中西部农业投入的对策探讨[J].中州学刊,2004,(2):43-44.
[2]赵润杰.农业经济发展问题探析[J].管理观察,2009,(3):40-41.
1.1现有传播方式对非物化类无形农业科技传播作用式微
农业科研成果分为物化类有形成果和非物化类无形成果[2]。物化类有形的科研成果包括农业动植物新品种、新疫苗、新材料、新型肥料、新型农药、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新型农业器械和新型设备等;非物化类无形科研成果一般泛指人们认识与改造自然、协调生物与自然关系的途径、方法与技巧,通常以音像、配方、技术操作规程或工艺流程等形式表现出来。这些物化类成果和非物化类成果只有被农户完全投入到农业生产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目前农民科技培训侧重在物化类的科研成果,非物化类成果的传播效果亟待提升。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少昆在“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项目”研究中,用大量的数据证明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栽培技术等农业技术推广问题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问题[3]。本课题组对该问题的调查结果与专家一致,农民和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同样认为这些非物化科研成果的培训需求很大(表1)。现有的最普遍的农业科技传播方式是培训班、示范展示田和现场会,它们在推广“优良品种”等物化类成果方面的优势自不待言,但非物化的农业科技成果由于其传播过程要求传播者与被传播者参与,它需要具有相关专业技能的专业人士对被传播者进行面对面的具体指导,传播者和被传播者只有在人际传播过程中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现有的缺少互动的灌输式的以数量规模为考量(动辄培训几百万农民)的传播方式很难完成这些非物化科研成果的转化,这也是目前吉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正因为如此,才导致调查数据中农民认为培训非常有用的占32%,认为一部分有用的占48%,而有20%的农民认为科技培训“根本没用”(表1)。
1.2基层农业科技传播能力薄弱
长期以来,吉林省县级以上(含县级)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设置完整,传播能力较强,但县级以下的农业技术系统则相对薄弱,这即是农业科技成果传播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基层农业技术队伍专业素质较低已是不争的事实,吉林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学历偏低、知识结构单一(表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现有专业水平与我国正在进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较深的矛盾,农业科技人员专业结构未能及时跟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目前,种植业、林业、养殖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种植业中经济特产作物的比例大幅增加,养殖业中的名特优养殖的比例也在增加。从吉林省新农村热线12316的农户来电咨询比例中可以发现,农民在这些领域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而农业技术人员中拥有园艺特产专业知识的人员占比为4%~5%,农畜加工和果蔬加工专业只有0.5%的专业人员,远远满足不了农户需求。从理论上说,乡镇农业推广机构是以农业技术传播为主要职能的专业技术机构,其人员是专业技术人员。按照美国学者利伯曼关于专业人士内涵的界定,专业人士的基本条件有八条,其中包括垄断地从事于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而吉林省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缺乏教育提高机会和获取现代农业科技信息的渠道(表3),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科技培训严重不足,农业科技传播能力亟待提高。
1.3农民对科技致富认同度较低
“科技使农民致富增收”几乎成为一种共识,但从吉林省农户的小规模分散种植特点看,农业科技的重要性在于一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国家竞争力,而不在于农民的增收。农民接受现代科技成果的动力不足,特别是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大量留守的老龄、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淡薄,农民接受新技术能力较差,这也是造成目前吉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重要因素。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对“农业科技可以致富奔小康”的态度呈现地域特点。对该问题的回答与乡村外出打工人数有一定的关联,而乡村打工人数又与耕地占有量及周边的经济状况、地理位置有关,占有耕地多则外出打工人员少,对科技致富的认同率高(表4,长白地区耕地少但山区资源丰富,和其他地区不同,另论)。以往在研究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时,多从教育供体找原因,诸如师资问题、教材问题、技术更新问题等,实际上教育对象的需求分散性是影响农民科技培训的重要原因,现有的培训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给吉林省农业科技传播增加了难度。
2提高吉林省农业科技传播效果的思路
提高吉林省农业科技传播效果的困难之一是传播对象分散化和与之相对应的传播方式的简约化、传播内容的大众化;困难之二是传播主体长期被边缘化。这种边缘化不仅体现在农民方面,也体现在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方面。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尤其是乡级)作为向农户传播农业科技的传播者,同时又是农业科技新成果的被传播者,他们对现代农业科学素养的不足增加了传播的难度。
2.1发挥政府职能优势,以组织传播为主渠道,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元化传播农业科技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是特殊的公共产品,该产品具有双重属性:农民可以接受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提供的服务,农产品消费者以间接形式通过消费农产品接受农业技术推广系统提供的服务。由于农业具有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资源与生态环境四大功能,国家与社会自然就成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重要受益者,因此应把农业科技传播工作和项目建设(如新农村建设、高产创建、增产千亿斤粮食工程等)结合起来,在经费投入机制上,以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政府、社会多元投入机制。政府可以从近期和远期分步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农业。短时期之内,可以考虑让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中,把对农民的科技服务与个人的利益结合起来,这样既解决了政府的投入不足,又使他们在乡村人际传播方面发挥特有的优势,把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有机结合起来。从远期来看,要扩大乡村社会系统内部传者和系统外部传者的范围。乡村社会内部传者的主体是农民群体,乡村社会外部传者的主体是由乡村社会传播系统中的乡村精英、走出乡村社会的外来者组成的群体[4]。政府可以通过扶植培养新型农民科技带头人,带动乡村科技传播事业。培育途径可以在传统农民转型培训过程中开发、培育一批,在社会人才资源中导入、培育一批,在涉农院校学生中培育、储备一批。
2.2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于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和对农民的培训教育之中
当前应该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农业基本技能的考核测试,对其知识结构、基本技能分层分类,制定人员培训计划,同时通过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的制定,调动基层农业科技传播人员的积极性,促使农业科技传播人员加强学习,提高能力。提高农民素质的问题在短期内是难以实现的,但目前在农村有一些种田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一些外出打工者对农民生活的影响、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对现代科技的传播,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是处在提升的状态。多数农民需要有效地引导,使他们有一个目标,有一个切入点,这个目标或切入点应该是与农民增收紧密相连的,应在此基础上进行由浅入深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换。
2.3多部门科技传播系统形成合力
我国农业推广组织和其他农业科技传播系统中的组织与结构间存在许多连接点,这些连接包括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内不同层次之间的连接,推广部门与商业经营、农业科技、各类教育机构、金融信贷等部门的连接,推广组织与农户的连接等等。只有这些连接点保持通畅,农业科技传播才会发挥其效力。
1农业技术推广及其供求关系
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农业技术推广包含了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供给方面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农业研发与推广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农业技术数量。需求方面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农户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并引入农业生产的农业技术成果数量。需求受到农户个人收入水平、资源条件、生产规模、劳动者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供给和需求是互为前提、相互作用的。
一方面,供给是实现农业发展的前提,是将农业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础,如果没有有效的供给,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就无法实现,现代农业的建立、农民收入的增加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农户对农业技术推广的需求是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需求将决定着农业技术研究者的方向及成果的供给状况,并带动农业技术的供给主体开展具有实效性的研发及推广工作,从而形成对社会有价值的新技术。没有有效的需求,供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业技术推广的实现过程就是供给和需求的均衡过程,其中,供求的耦合联动程度将决定着农业技术推广的成功与否。只有当供给与需求相吻合,才能实现供求的均衡,才能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良性发展。因此,提高供求的联动程度将对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及提高农民的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2供求视角下的河南省农业技术
广现状及问题解放后的60多年来,农业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突出。
河南省科技人员瞄准学科发展前沿,致力于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技术[1]。近几年,河南省以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以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为载体,不断强化科技对粮食稳产高产的支撑作用。其中,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玉米新品种郑单958位居我国小麦、玉米推广面积第一位。全省粮食产量由“十五”年均415.0亿kg发展到“十一五”连续5年稳定在500.0亿kg以上。2010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543.7亿kg,连续七年创历史新高[2],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劳动生产率低、土地产出率与资源利用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日益凸显,农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这些已经成为影响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从供求角度来看,河南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1对农业技术的公共产品特性认识不足
萨缪尔森认为,“公共产品是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等特征的产品”[3]。我国实行后,生产组织呈现出高度的分散性和小农特点,公共产品的供给更为重要。现实中的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着行政部门委托的行政执法、公共技术推广、中介性技术服务和经营创收(物化技术推广)四项任务[4],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还不是进行纯公共技术推广组织,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农民选择技术创新成果的积极性,而且还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2.2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与市场经济的发展
要求不相适应改革开放前,我国推行的是以国家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大面积推广与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科技素质,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目标曾经起到过重大的作用。
但是,伴随着农村市场经济取向改革的深入发展,无论是在农业科技推广理念、推广内容、推广方式还是在运行管理等方面,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河南省在1992年之后,对省乡镇农技推广部门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人、财、物管理权由原来的县农业主管部门下放到乡镇,农技人员属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人员,由于工资无保障,农技人员不得不靠经营农业生产资料来弥补收入不足。不少的农技站已经名存实亡,成为空壳,农技推广工作缺少依托和抓手。
2.3农业投入不足导致农业科技转化率偏低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长期以来实行无偿服务,作为国家在技术上对农业和农民的一种扶持。目前,我国的农技推广经费不足农业总产值的0.20%,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农业生产总值的0.65%~1.00%,发展中国家也在0.50%左右。由于资金的欠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极不稳定,全国参与农技推广人员占农民总数的0.053%左右[5],这种状况限制了科技人员下乡入户提供农业技术服务的积极性,农技人员下乡难成为普遍现象。河南省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不足,不只是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不强,更主要的是投入渠道单一。多渠道、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投入体系尚未形成。
2.4农业技术存在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不足的双重矛盾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意义;重点
今年,中央明确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的核心就是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农业科技改革是一项综合性、开拓性很强的工作。
1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以结构调整、机制转换、人才分流、制度创新为重点,从农业发展的需求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的特点出发,调整农业科技力量的布局,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制建立的步伐,以改革促进发展。按照分类指导、抓大放小、适当归并、促进发展的思路,积极有序地推进。在科技的使用上进行革命性变革,重视发挥科技的综合作用,借助综合国力,深层次地改变农业生产的重大机制问题。
1.1由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
由于我国食物资源的丰富多样和人口众多,通过科技的作用,使尚未被用作人类食物的资源成为人的食品以及创造出新的食品种类,其革命性变革的巨大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1.2由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
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一饲料作物一经济作物”的结构,这是挖掘饲料潜力,增加我国优质饲料的重要途径。
1.3由传统的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整个国土资源开发机制
我国广大的丘陵山区、草地、海陆水面和滩涂都可发展各具特点的农业产业,特别是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可以开发出人类未曾有过的农业产业,前途不可限量。
2发展现代农业,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按照实现农业区域布局合理化的要求,在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和指导下,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
2.1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优化专业结构,使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学合理,当前的重点是加强产前,特别是产后的科技力量,在改革的基础上,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下大力气把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逐步建立一支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宏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现代农业的科技推广不是靠农业技术人员向农民说教,而是通过示范使农民购买作为科技载体的产品(种子、肥料、农药、农膜等)以及把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农民依靠多项新技术新产品组装生产,实现高产高效低成本。同时,大型种子公司应放手推广经营性开发成果,发挥龙头企业、组织的技术推广功能。种子公司应在推广服务体系上有大的举措,而当务之急是成立科技培训中心,培训大批农民技术员,特别是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的培训,只有这样才会有富有活力的基层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产生,才会有公司新产品、新技术最先推广的科技示范户的产生,也才能更快地把企业物化的技术辐射到千家万户,这是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基础。在政府支持下,与各级推广部门结合,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培训、统一田管服务、统一栽培模式(同一个点)。在条件成熟的不同生态区建立种子公司自己的农业科技示范园,解决政府建立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等米下锅”的问题。
2.2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我国的人口多,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还很低,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大。这一国情决定了我们要建立一个宏大的、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针对农业产业化对技术的需求,筛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适当引进进行组装配套,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大力推进农村的科技进步,积极引导东部乡镇企业上水平、上规模、出效益。抓紧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通过信息体系的完善,使科研单位更迅速方便地了解农业生产实践对科技的需要,使生产经营单位更容易地了解和得到农业技术信息,促进科研面向生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2.3切实提高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
(1)突出应用研究,努力解决严重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难题。
(2)抓好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特别要抓好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机理、杂交优势机理和生物固氮等方面的工作。
(3)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核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与产业化方面,要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农业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
(4)针对21世纪养活16亿人口对技术的需求,抓好超前研究与技术储备。
2.4加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由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科技管理和科技企业等部分组成。针对农业科技多头管理、重复和分散的现状,建立协调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分类重组,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机构。将农业研究开发机构分为技术开发类、科技服务类和基础公益类三大类,采取不同支持方式。技术开发类机构转变为科技企业或进入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发展;科技服务类机构转变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公益类农业科技工作由政府以项目和基地的形式给予支持。对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进行改革,建立队伍多元化、运行市场化、形式多样化的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民营农业科技企业,逐步形成国家、地方、企业、民营等多元化的农业科技体系,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择优支持,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基地,培养一批世界知名的农业科学家。
2.5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
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各级政府、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要增加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拨款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
3发展现代农业,突出科技改革重点
在科技项目发展上,不断总结成就,寻找差距,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重要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进行攻关。紧紧围绕农业新阶段对科技的需求,在原有增产类技术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有关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对技术的需求,着重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对科技的需求,大力发展以大幅度提高单产和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的增产技术。
(2)针对我国农产品品质较差的现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品种结构,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核心的优质技术。采用自主开发、引进、消化、吸收、转化等多种途径,尽快改变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质量不佳的状况。
(3)针对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的要求,发展以加速农业产业化为目标的高效农业技术,着眼于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等方面,开发新技术,开拓新产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
(4)21世纪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将是国际农业竞争的热点,要针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大力加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加速实用化、商品化、产业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
(5)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公益性强的特点,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基础性建设工作,特别是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部门的长期定位观测和基地建设,进一步强化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开展以农机、节水灌溉机具、肥料、农药、农膜为主的支农工业技术研究,为农村科技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条件。
(6)发展以生态建设和保护环境为主的林业科学技术。开展生态林业、防护林体系建设、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推动荒漠化综合治理。
(7)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以改善环境为主题的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体系。
(8)针对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发展区域性综合配套技术。充分发挥同区域的优势,促进全国农业快速、持续、均衡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绩效信息化绩效测评
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绩效分析
[分类号]F49
1 农业信息化绩效的内涵
多年来,“绩效”概念的使用,主要出现在企业管理领域和公共管理领域。
在企业管理领域,“绩效”是指组织和其子系统(部门、流程、工作团队和员工个人)的工作表现和业务成果。这里的“绩效”反映了两层含义:一是子系统在工作过程中的表现,二是子系统的业务成果。
在公共管理领域,“绩效”一般是指政府绩效,西方国家又称“公共生产力”、“国家生产力”、“公共组织绩效”、“政府业绩”、“政府作为”等。它是指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业绩、效果、效益及其管理工作效率和效能,是政府在行使其职能、实施其意志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管理能力。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公民要求政府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政府行为要对公众负责、要有效益,以致“效率”一词已经包容不了公民对政府的众多要求。这样,“绩效”这个在企业管理领域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取代“效率”进入了公共行政领域。
将“信息化”与“绩效”的内涵有机融合,可以把信息化绩效作以下概括:在信息化进程中,通过有效配置信息装备、信息资源、信息主体,普及信息技术、优化信息环境,以促进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经济、效率、效益、公平目标的运行过程和运行结果。
同样,将“农业信息化”与“绩效”的内涵有机融合,可将农业信息化绩效的涵义概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农业发展进程中,通过有效配置信息装备、信息资源、信息主体,普及信息技术、优化信息环境,以促进效率提高、效益增长、经济生活公平的运行过程和运行结果。农业信息化绩效如何,直接反映着信息化目标的实现程度,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发展具有根本性评价与导向作用。
2 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绩效现状测评
农业信息化绩效水平测评体系由“农业信息化直接绩效指数”和“农业信息化间接绩效指数”两个子系统构成。目前,我国各地区农业信息化直接绩效水平如表1所示:
目前,我国各地区农业信息化间接绩效水平如表2所示:
将上述各地区农业信息化直接绩效指数值、间接绩效指数值依照不同权重聚合为“我国各地区农业信息化绩效水平指数”。如表3、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在农业信息化绩效测评体系的14项指标中,西部民族地区的指数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2项,即“‘公司加农户’生产方式的村比重”和“每百万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及龙头企业数”。有12项指标的指数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与全国平均水平间差距最大的项目是“农业科技成果转换率”。此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指数”、“农业信息产业指数”与全国平均水平间的差距亦十分突出。说明现阶段西部民族地区在农业生产方式及组织形式方面,整体上并不处于全国落后位次,“公司加农户”及“现代农业龙头企业”所占比重相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但在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农业信息产业发展方面,则明显处于全国落后位次,即在信息化与农业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的有机融合方面,西部民族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间差距颇大。
3 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绩效存在的问题
3.1农村信息化建设效益的不平衡性比较突出
一是农村信息化建设所显现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平衡:多数行政村的信息服务站在“三项功能”的发挥上,效益相对较好的是“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功能,而“互联网经营”功能取得的效益明显不及前两项。二是灌区与山区间的经济信息化效益不平衡: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方面,总体上是灌区或绿洲明显好于山区。
3.2农业科技成果转换率和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相对较低
目前,西部民族地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换率”指数低于东部地区达210.69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4.27个百分点,低于东北地区约50个百分点,低于中部地区约35个百分点(见表1);“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指数低于东部地区132.39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7.17个百分点,低于东北地区49.46个百分点,低于中部地区25.39个百分点,即便是与西部地区的整体水平相比,亦低出10.8个百分点(见表1)。
3.3农业信息产业规模及水平过低
就目前我国农村的实际而言,农业信息产业的规模及水平,包括“农村人均邮电业务量”、“农业咨询服务业产值占农村GDP比重”、“农村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全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等主要内容。目前西部民族地区的农业信息产业指数值低于东部地区124.3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6.66个百分点,低于中部地区72.92个百分点,低于东北地区10.14个百分点,低于西部地区的整体水平18.59个百分点(见表1),差距十分明显。
3.4农业经济转化效率不佳
农业经济转化效率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信息化间接绩效的核心数据。然而,尽管这些年来西部民族地区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使得其农业经济转化效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差距依然很大:其指数值低于东部地区85.05个百分点,低于东北地区50.19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指数值36.81个百分点(见表2)。
3.5农业信息化主体水平不高
在“农村信息人才指数”项目上,目前西部民族地区的水平仅为全国平均值的55.48%,与东部地区间的差距达104.56个百分点,与东北地区、中部地区间的差距亦在25个百分点以上。在“农村劳动力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比重”项目上,西部民族地区的水平则仅为全国平均值的40%,与东部地区间的差距更是达149.35个百分点之多,与东北地区、中部地区间的差距亦在30个百分点以上。反映出西部民族地区在农业信息化主体队伍建设方面,无论是直接绩效,还是间接绩效,均明显处于全国落后位次。
3.6电子农务网站的服务绩效有待提高
县级政府网站绩效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地区电子农务网站的服务绩效水平。现阶段,西部民族地区目前的县级政府网站绩效指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6%,低于东部地区75.60个百分点,低于中部地区38.60个百分点,低于东北地区35.70个百分点,与西部地区的整体水平相比,亦低出13个百分点。
4 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绩效存在问
题的主要原因
4.1农业信息化宏观环境还不能完全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
经济与社会达到一定程度的现代化,是信息化发展的必备要件。虽然在当代社会中,欠发达地区可有效利用全球信息化的社会大环境,通过科学的发展举措,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由“二元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跨越,但起码的现代社会环境条件则是必不可少的。在一个仅仅解决了温饱问题,小农经济仍居主导地位,社会文化事业微乎其微的欠发达地区农村,要在短期内实现信息化的超常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可见,信息化的宏观经济社会环境是制约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刚性”要素所在。
4.2信息化应用主体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农业信息化应用主体水平集中体现在农牧民整体的文化素质、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等方面。虽然近些年来西部民族地区的农村教育事业取得了明显成就,农牧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由于历史、经济的原因,农牧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与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相比,仍有诸多不足。此外,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村中的青壮年“留守者”比率不高,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这对于农业信息化主体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是一个极为不利的因素。
4.3基层信息化发展规划及举措不够明确
国内外信息化发展的实践证明,一个国家、地区、产业的信息化发展能否顺利步入又好又快的轨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宏观主导思想和战略举措是否正确、得力。这些年来,西部民族地区在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与规划的指导下,在各省、自治区确立的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指引下,经济与社会的信息化发展从总体上已进入了规模、速度、效益俱佳的新阶段,在某些领域,还为全国做出了示范,积累了经验。然而,在县以下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方面,大多尚未制定出台从当地实际出发并具有创新性的中长期专项发展规划,致使基层农村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缺乏长远、明确的主导思想,缺乏科学、超前的发展规划,缺乏系统、得力的创新举措,缺乏务实、高效的组织领导体系。这种“四缺乏”的现状,对于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的健康、快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关键词]科技博览会; 庙会 ; 现状 ;科技本色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354-01
前言
以“未来”为主题的中国(寿光)第十五届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盛大开幕。寿光蔬菜博览会是由中国农业部、商业部等多部门主办,山东农业厅和寿光市人民政府承办,部分驻外使馆和涉农组织协办的高级别的农业科技展览会。可是在整个展会期间,蔬菜科技博览会俨然变成了庙会旅游节,在这个高层次的平台上唱主角的不是科技成果而变成了旅游观光。
一、 第十五届寿光蔬菜博览会的科技成果展览现状;
(一)、科技展览会变成了旅游庙会;
在本届菜博会上最有价值的蔬菜科技成果展示只集中在一号厅,主要包括农业机械、种子化肥、农业设施。而占展览主体的则是商品展销和农业文化,主要包括食品小吃、纪念品、字画等,甚至包括房子促销和汽车展览也各占据了一个展览馆;在另一个方面来看,参观者也是以旅游观光为主,借助五一长假之际,他们主要的目的是游玩,而真正到蔬菜科技展位上来询问科技成果运用的却寥寥无几。这种庙会景观的状况很难让人相信其展出的技术具有高科技含量。
(二)、科技成果层次不高,质量低;
通过问卷调查,在本次科技博览会的参展商中国有企业只占4.4%,民营企业占21%,个体企业占43%,个体企业占1.9%,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占6.6%和4.7%,而政府部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所占的比例为1.5%、1.5%、0.9%。而中国500强企业只占4.1%,省驰名企业占17.1%,中小企业占48.5%,其他占19.3%;本届展出的蔬菜科技成果主要包括农业机械、农药种子化肥等农资、农业设施材料、新蔬菜品种的开发、农业加工新产品、新的蔬菜种植管理技术等几个方面,且占所展出的比例不大,而这些产品基本上都是一些旧科技成果,缺乏高、精、新的科技成果,更谈不上技术创新了。在以上两个方面来看本届菜博会的展出的科技成果层次不高,质量低。
(三) 、科技成果数量少;
本届菜博会的科技成果数量少主要表现在科技成果的展览与农产品的展销相比数量可怜。第一,在所调查的参展商主营业务领域来看,大部分参展商是来卖产品的。第二,本届菜博会的展销小吃、纪念品等商品的推销摊位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在十余个展览馆中,每个展馆都有这些摊位,与其相比,科技成果展览的摊位数量要少很多。
(四) 、参观者多为旅游观光者,缺少招商引资项目和合作者,展览效果不佳;
在对本届菜博会的调查中发现,每日接待参观者人数在100人以内的摊位占22.%,接待人数在100―500的摊位占19%,人数在500―1000的摊位占15.5%,接待人数在1000―10000的摊位占9.8%,接待人数超过一万的占9.5%,还有23.8%的摊位每天的接待人数基本为零。从本届菜博会总体接待的参观人数来看,每天会有几万人进入会馆,进行参观。另外对参展商达成的交易合作的调查来看,18%的参展商认为很满意,39.3%的参展商认为较满意,33.6%的参展商认为一般,6%的参展商认为较差或者很差。由此看来参观者多为旅游观光者,缺少招商引资项目和合作者,展览效果不佳;
(五) 、缺乏为科技成果展示提供综合服务保障;
在本届菜博会中,存在手机信号不好,就餐不方便,环境卫生差,缺乏安检巡视,没有接待和解说服务,车位紧张,缺乏指示标志等问题,这些都表现出了主办方对展览会举办工作中的不足。
二、 第十五届寿光蔬菜博览会科技成果展览效果不乐观的原因分析;
(一) 、主办方的指导思想出现偏差,定位不准确;
本届菜博会科技含量不理想,过于偏重旅游观光的经济效应,出现了参观者赶庙会,凑热闹的现状,这些情况主要来源于主办方的指导思想出现偏差,定位不准确所导致的。首先,主办方过于追求外在的轰动效应和规模层次这些外在的实力表现,而忽视了内在软实力的建设和完善,对农业现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把握不准确,从而没有贴近现实生产的需要和农业领域新技术运用的趋势。
(二) 、政府的主导思想影响;
寿光菜博会作为政府主办的高层次科技博览会,政府的主导思想对其影响甚大。由于现在政府工作的重点依然是经济工作,所以政府的这种主导思想必然会直接影响本届菜博会,这就容易使得出现借菜博会之名带动经济发展的倾向。另外,近几年随着旅游经济作为绿色经济一直被政府所追捧,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导致了本届菜博会的庙会旅游现状的出现。
(三) 、主办方缺乏综合服务,工作存在不足导致博览会缺乏规范性展览;
本届菜博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相关配套设施服务的不完善使得无论是参展商还是参观者都颇有微词。一方面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不完善,内在软实力得不到提高,使得本届菜博会对项目合作者缺乏了吸引了;另一方面,本届菜博会缺乏规范性的展览规划,展位和展览馆的规划设计不合理等这些方面都大大限制了展览效果。
(四) 、成本投入过大,缺乏高质量的科技成果以及对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不足;
本届菜博会除了缴纳展位费之外,还学要缴纳一系列的相关费用,这些费用无疑是增加了参展成本,致使高质量的实用科技得不到参展支持,而无缘参展会,这对刚刚创业的参展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打击。
三、 对寿光蔬菜博览会提高科技展览效果的建议策略;
(一) 、明确指导思想,将重点放在科技成果的展示以及科技生产力的转化上。
作为展示科技成果,寻求合作引资的平台,博览会应该明确这一指导思想,博览会要引进能够快速转换为现实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的科学技术,将工作重点放在提高科技含量和招商引资上。
(二) 、增加高质量、高层次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的科技成果展览;
科技博览会要想办出特色,增加影响力,就要增加高质量、高层次的科技成果展示,高、精、尖、新的科学技术可以增加博览会的吸引力。一方面要把握这一领域内新的科学技术的出现和应用,紧跟时代潮流;另一方面也要分析这一领域受众的需求,要以解决现实生产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根据。
(三) 、完善各方面的工作,提供满意的综合服务,办出特色;
在一定程度上评价科技博览会评价也根据其人性化的配套设施和提供完善的服务,因此,科技博览会的举办一定要在立足自身的特色的基础上,完善各方面的工作,提供满意的综合服务,以保证展览效果和增加吸引力,既要有特色,又要赢得口碑。
(四) 、增加科技博览会的吸引力,以增加寻求合作;
增肌科技博览会的吸引力出了依靠高质量的优秀科技成果和有特色的展览服务之外,还要多邀请相关领域的企业和对科技有需求的受众,以寻求招商引资和项目合作,从而产生更大的推广效应。
【关键词】农技;推广;到户;到人;到田;绿色通道
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难以满足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存在机制不活、手段单一、投入不足、科技与生产脱节等。笔者认为,要使我国农业科技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必须做到:
1.认清形势,增强提高农技推广水平的紧迫感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目前正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保住农业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必须强化农业技术推广,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装备农业。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目睹的辉煌成就,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温饱问题在人口4亿、6亿、8亿时未能实现,而在人口12亿时得到解决,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人口。这一奇迹的出现,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与使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我国仅杂交水稻一项累计增产粮食1000多亿公斤。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技术的成功使用,使该地区成为稳产高产的粮食基地。同时,还应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仍然十分落后。据统计,美国农业产量的80%,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70%得益于农业技术推广与使用。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换率一般为60―80%,而我国不足50%。正因为如此,我们要认清形势,增强提高农技推广水平的紧迫感,这既是“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的需要,也是迎接未来挑战的需要。
2.当前农技推广存在两个突出问题
2.1人员素质低,难以适应发展需要
随着科技进步占农业增长份额比重愈来愈大,农民对增收技术多样化需求愈来愈多,现有的农技人员半数以上学历偏低,而且由于经费不足而缺乏再教育和培训的机会,致使一些技术人员的知识老化,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加之近几年一些地方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下放到乡镇管理,乡镇政府安排的非技术人员的不断增加,使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基层农技人员素质偏低,已成为农业技术推广新的瓶颈。
2.2职责不明,推广职能难以发挥
按照《推广法》的规定,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主要职责是试验、示范、培训、推广以及提供技术信息服务,指导群众性科技组织和农民技术人员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但是多数乡镇的基层推广站以有偿的经营服务和围绕乡镇政府催收催种的生产指挥工作为主,有的甚至承担与推广机构毫不相关的税收、计生工作。这种职责不明,致使农技推广职能难以发挥。
3.构建农技推广到户、到人、到田的绿色通道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要形成“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推广指导员―村级农技推广员―农技推广示范户”四支队伍、层次分明、四位一体、系统完整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构筑“农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的农技推广绿色通道,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效果。
各乡镇农技推广员经过培训合格后,颁发上岗卡,详细注明指导员的姓名、单位、指导产业和投诉电话。每位指导员对技术方案和下乡次数都要有明确的规划:农时关键季节必须有方案、有指导,方案要有针对性,不能照搬照抄;平时要加强和示范户的联系、沟通,电话咨询要及时答复,答复不了的向专家反映。
3.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高效的农技推广体系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技推广工作全局。要明确界定政府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这是构建高效农技推广体系的前提。目前,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仍然是农技推广体系的主力军,其职能应包括公益性和经营两个方面。基本思路是,区分和界定农技推广体系承担的公益性职能和经营职能,建立起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首先,承担公益性职能的队伍要认真落实“三定”方案,按照编制足、人员满、素质高、业务精的要求,做到编制、人员、经费三落实。其次,承担经营职能的队伍要面向市场,服务内容和组织形式多样化。鼓励他们创办经济实体,坚持“围绕推广办实体,办好实体促推广”的原则,增收部分用于经费不足和自我发展。创办经济实体,一是要面向农村,二是要结合实际,三是要紧扣业务,四是要依托体系,五是要发挥优势,六是要注重实效。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农技服务社会化,服务组织实体化,服务实体企业化,企业群体产业化。再次,鼓励和支持企业、民办技术服务组织参与技术推广,增强农技推广服务活力。通过改革,建设层次分明、结构优化、高效精干的农技推广创新体系。
3.2创新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稳定推广队伍
农业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取决于农技推广的深度和广度。强化农技推广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作保证。第一,创新资金投入渠道,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一是对国家和省的农业开发和推广的计划项目在组织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专项基金,并逐步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技推广的份额;二是利用“绿箱”政策,调整支农资金投入结构,设立农业科技(绿箱)基金,把以前的农产品补贴资金部分转变为农业科技推广补贴;三是除了财政供给外,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包括利用信贷资金、乡镇企业收入,以工补农资金、涉农企业赞助或入股等社会集资,以及农业部门经营收入的提成等用于农技推广。
3.3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努力提高农技队伍整体素质。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关键是人才。农技推广人员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为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政府部门及相关部门要按照《农业科技推广法》关于“农业推广行政部门和县以上农业推广机构,应当有计划地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组织专业进修,使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的规定,制定培训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保证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同时,要通过考核上岗、竞争上岗,改善队伍结构,造就一支高素质、懂业务、能管理、会推广的科技人才队伍。
3.4培育新型农民,增强科技成果的普及应用能力
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根据我国农村现状,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应把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接受科技成果的自觉性及吸纳应用能力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为此,要充分发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院校和社会各方力量,以适应农民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建立由政府组织、农业部门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系统。要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抓紧启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继续推进农民科技书屋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