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市场管理项目评估范文

市场管理项目评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场管理项目评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市场管理项目评估

第1篇:市场管理项目评估范文

(一)建筑企业管理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的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和技术工作组织管理水平来支撑和实施。

(二)工程施工有其特殊性。

工程建设的类型、样式繁多,规模要求各不相同,施工作业受天气影响较大,然而复杂的多工种交叉施工、多项技术综合应用、工序搭接较多,这些在施工过程中都需要加强管理,从而保证施工正常有序地进行,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使用功能要求和降低建筑成本要求的目标。

二、施工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1.有些施工单位对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工作重视不够。在管理工作中,未能将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摆到应有位置,未能真正认识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重大。还有国家有关建筑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省级下发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文件,不能及时传达贯彻和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现场,安全施工监管薄弱,检查、处罚不到位。

2.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体系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体系形同虚设,安全生产机构名存实亡,工作无从开展。

3.安全经费投入不足,安全设施、设备、用品、用具等配备不到位。安全经费和安全设施的投入,是进行安全生产,抓好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

首先,建设单位的内部管理存在问题。如管理职责不落实,资源配置不充分。大部分质量管理上的不合格项和实物质量不合格的出现都与职责不落实密切相关。对分承包队伍的评价选择和管理不能满足实现质量目标的需要。对劳务分承包队伍的评价大多只停留在其所持证件的验证,忽视对其实际质量保证能力的评价、考察。预防、纠正措施的机制形同虚设。

其次,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到位,竣工验收把关不严。有些工程违反法定建设程序,未办理相应手续就盲目开工建设;有些工程层层转包,企业资质审查不严;有些工程施工图纸未经审查即开始施工,边施工边设计,盲目追求施工进度,留下很多质量隐患。验收作为工程质量的昀后一道关口,昀初由政府监管部门把关,但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实行竣工验收备案制后,工程质量由业主负责,开发企业在验收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一些质量监督部门监督不力,竣工验收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对于招投标环节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制约,招投标环节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①建筑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投标报价风险加剧。投标单位为提高中标率,在报价时恶性竞争,相互压低报价,使造价降低幅度达到预算成本难以接受的程度,严重地制约了项目的效益水平。

②很难控制投标费用。由于建筑市场管理尚不规范,到处存在拉关系、找门路的情况,投标费用占企业管理费的比例偏大,且有逐年上升之势。

2.对于工程项目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筑企业对中标项目进行评估,目的是通过评估编制该项目的目标责任成本预算,测算项目效益指标,然后根据评估结果签订项目目标责任合同,明确利润指标及其他经济指标。评估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项目评估依据不统一;项目评估思路与方法随意性强;为了提高项目评估效益指标,有意压低应上交费用,变相降低项目应承担的劳动保险费等政策性费用,有违国家政策,侵害国家和职工的长远利益。

3.对于考核奖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工程项目竣工后由于种种原因决算工作一拖在拖,有的一拖就是一年半载,给绩效考核带来困难。由于绩效考核不及时,工程项目完工后的费用控制常常被忽视,费用支出时有发生,对项目效益影响较大。此外,项目绩效考核存在奖罚不对等的现象,项目盈利了皆大欢喜,奖金不少发,亏损了就找客观原因,千方百计减轻处罚或不予处罚。这种奖罚不对等,实质是企业缺乏科学公正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必然损害企业的长期利益。

三、程施工管理的对策

安全施工是建筑企业的大事,施工技术员是工人的直接领导,必须十分重视安全。在施工中做到一事一交底,事事派专人负责,随时随地纠正和处理违章作业,消除不安全因素,保证工人的人身安全,防止事故发生,具体措施如下:建章立制,完善体系,层层把关,逐级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监督人员应检查和督促施工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对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完善,责任不明确的施工企业,要求限期落实整改,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

一是对监理单位在施工现场的监督力度;

二是加大对设计、勘察单位的监督力度;

三是加大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力度。

四、结束语

第2篇:市场管理项目评估范文

关键词:装饰工程项目;成本;控制

Abstract: this article around the decoration project cost control,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and probes into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project management.

Key words: decoration project; Cost; control

中图分类号:C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投标环节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建筑市场外部大环境的影响和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与水平的制约,项目投标环节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投标报价风险加剧。多数投标单位为提高中标率,在报价时相互压低报价,甚至以低于项目预算成本的价格竞标,这种恶性竞争严重地制约了项目的效益水平。

2、投标费用难以控制。由于建筑装饰市场管理尚不规范,投标过程中存在拉关系,找门路的情况,致使企业在投标环节的财物投入上难以控制,投标费用占企业管理费的比例急剧上升,投标成本增大。

(二) 项目评估环节存在的问题

项目成本评估标准不统一。在中标后项目评估过程中,常常造成取费标准不统一,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三)施工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

1、项目成本核算基础工作薄弱。一些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的成本核算制度,或项目成本核算未落实到基层,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过于简单(普遍只对项目部门或项目经理),人为地简化了成本核算环节,或是成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不配比,实际成本核算项目与预算成本核算项目不对应,不能满足成本分析和考核的需要。

2、成本管理流于形式,制度约束不到位。

2.1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流于形式,不能严格按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进行施工。

2.2 分阶段的成本分析工作过于肤浅,不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

2.3 合同管理有待完善,合同的签订与执行不够规范严谨,特别是施工过程中的索赔或签证手续不完善,隐性问题较多。如有的采取先施工后算账的做法,结果出了问题互相扯皮,甚至闹上法庭。

3、全员成本意识差。

3.1 项目成本控制关键是实施(含评估、设计、施工)阶段,笔者认为项目成本控制应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设计环节更应成为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与重点。

3.2 一些企业采用标准设计意识不强。

3.3 物资供应对材料价格及质量的影响。

3.4 部分企业领导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轻视成本降低的重要性,成本决策随意性强,不惜以提高成本为代价争创名优工程。

3.5 由于责任成本分解不到位,奖罚不明确,员工在工作中不注重精打细算,损失浪费较为普遍。

(四)考核奖惩环节存在的问题

项目竣工后由于种种原因决算工作较为滞后,有的一拖就是一年半载,应缴的各项费用无法清算,账目不清,责任不明,遗留问题较多,给绩效考核带来困难。由于绩效考核不及时,项目完工后的费用控制常常被忽视,费用支出时有发生,对项目效益影响较大。

此外,项目绩效考核存在奖罚不对等的现象,实质是企业缺乏科学公正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所致,不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必然损害企业的长期利益。

二、项目成本管理对策

(一)投标环节的成本管理应做好“三个建立”

1、建立工程信息筛选跟踪机制。对建筑装饰工程的招投标信息进行认真分析,分清项目的立项、审批证件和资金来源的真伪,判断是否具有跟踪价值,去伪存真。切忌听到信息就追,四面出击,做无效花费。

2、建立投标报价压价预警机制。以本企业历史数据、管理水平等资料或同行业报价中标资料为依据,结合项目类型、材料市场的价格趋势、工程支付条款、结算条款、地域差异等因素分别制定造价最大降低幅度。造价最大降低幅度不应侵蚀直接成本和经严密测算的管理费指标,否则应考虑投标风险问题。

3、建立行之有效的投标工作绩效考核制度。结合企业历史资料和当年工作目标编制投标费用年度预算,对其实行可控管理,并专设科目实行明细核算,便于对比分析,考核节余或超支;对投标费用实行与项目总价相关联的总额控制,纳入投标工作考核目标;对经营投标人员的奖罚要与投标结果和中标项目的利润水平相挂钩,中标项目的利润水平依照项目评估结果确定。

(二) 按科学合理的原则做好项目成本评估工作

1、建立企业项目成本评估(非常设)组织机构。由企业负责人挂帅,吸纳企业内各相关部门的主管或业务骨干组成。项目成本评估(非常设)组织机构负责以下工作:

1.1 对经营前期投标阶段的项目投标预算及盈利水平进行评估;

1.2 根据评估结果编制项目目标责任成本预算;

1.3 组织对项目目标责任成本预算的考核与监督。

企业的预结算部门作为企业项目成本评估组织机构的常设工作机构,应从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上保证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企业要以国家预算定额为依据,结合本企业管理水平,按科学合理、平均先进的原则编制适合本企业的施工成本定额,作为本企业成本管理的指导文件,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项目评估、测算项目盈利水平、编制项目目标责任成本预算。

项目目标责任成本预算的编制是项目评估的中心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工、机、料直接费按企业制定的施工成本(消耗)定额计取,其中主要材料实际价格与投标预算成本单价不符的按实核定价差,人工费单价和机械台班单价现场实际与企业施工成本定额差别较大时应予以合理调整。设计费和现场管理费用依据企业相关规定确定。

(三)施工生产环节应抓好“五个必须”

1、必须根据项目施工生产组织的特点和管理需要,按可控性原则合理划分成本和费用类别,以此作为成本费用归集、考核的对象。成本和费用类别的划分必须涵盖所有的工作内容与程序,避免出现控制真空。

2、必须对项目目标责任成本预算遵循谁实施,谁受控,谁负责的原则进行层层分解,作为对各成本和费用类别考核和奖惩的标准。并以经分解后的成本、费用为责任成本依据,签订目标责任合同,实施考核、奖惩。分包劳务队伍责任成本必须依合同价包死,无特殊情况不得变动,施工中的增减变更在取得业主认可的基础上可作调整。

3、必须对项目成本实行全过程的实时(动态)的、量化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定期对目标责任成本的预算成本、费用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分析、考核与奖惩。通过检查、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提出纠正措施和改进意见,避免企业遭受更大的损失。

4、必须树立企业全员参与的意识。项目成本管理在空间上覆盖施工企业的管理部门及各项管理岗位,在项目施工中,每一项活动都会涉及施工成本,每一个管理岗位的工作都与项目成本管理相关联。特别是对项目成本影响十分重要的环节,更应将成本控制理念贯穿始终。

必须完善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建立员工岗位责任制、各项支出的授权审批制度、资产安全管理制度、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合同及现场签证管理制度、工作业绩考核与奖惩制度等,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为项目规范、有序、高效地施工和完成项目评估指标做好制度上的保证。

(四) 完工后的成本考核与奖惩

1、项目完工后要及时进行竣工审计。要以目标责任合同中确定的各项指标为依据,逐项核实、对比、分析,精确计算各项考核指标,客观地进行审计评价,为项目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2、根据审计结果兑现奖罚,并对项目遗留问题作出处理。对于项目遗留问题要抓紧时间专人负责追踪处理,以防久拖不决,给企业留下悬案,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真正做到完工一个、清理一个、考核一个、奖惩一个。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行业管理的逐步规范,应积极的改进成本管理方法,转变成本管理观念,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组织措施、合同措施、经济措施、技术措施,使装饰工程项目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以实现项目的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以促使企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第3篇:市场管理项目评估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管理; 措施

中图分类号:U45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建筑施工企业认真分析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采取科学的方法提高施工管理水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市场争夺战异常剧烈,这就要求我们就项目施工的管理在以往的基础上,要不断深化、细化以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现状

施工管理的安全意识不到位。安全是做好建筑施工管理的关键,尤其是现场施工管理,关系到整个工程进程。但是很多部门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未能将这一思想意识放在战略高度强调,使得许多施工人员未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很多人在现场施工不带安全帽,安全措施和意识极其淡薄,这种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对安全方面的忽视和压缩,从而导致施工管理出现安全隐患。施工资料管理不到位。工程施工管理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除了材料、施工、技术、人员的管理识别,还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资料的管理。当前,很多建筑企业都把施工管理资料当做可有可无的事情,只有上级部门来检查的时候,才临时应付,或者等一项工程竣工后,开始补所有的资料,从而使得在施工管理过程中,不能有效按照计划行事,往往靠经验来衡量,而非科学依据,资料只是形式,脱离实践现实。施工管理人力不到位。建筑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建筑现场施工时,往往劳动力投入较多,故难以对每个施工人员实现有效控制。

2.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质量问题

⑴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管理存在问题。如管理职责不落实,资源配置不充分。大部分质量管理上的不合格项和实物质量不合格的出现都与职责不落实密切相关。对分承包队伍的评价选择和管理不能满足实现质量目标的需要。对劳务分承包队伍的评价大多只停留在其所持证件的验证,忽视对其实际质量保证能力的评价、考察。预防、纠正措施的机制形同虚设。

⑵政府监管不到位,竣工验收把关不严。有些工程违反法定建设程序,未办理相应手续就盲目开工建设;有些工程层层转包,企业资质审查不严;有些工程施工图纸未经审查即开始施工,边施工边设计,盲目追求施工进度,留下很多质量隐患。

⑶验收作为工程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最初由政府监管部门把关,但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实行竣工验收备案制后,工程质量由业主负责,开发企业在验收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一些质量监督部门监督不力,竣工验收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质监部门只对工程质量进行程序性监督的方式也存在一定问题。

⑷建材产品的质量问题也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近年来,部分建材价格持续上涨,受工程成本和预算结算方式的影响,一些施工企业只能靠自身的努力来消化涨价成本,因此,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现象。如用不合格的钢材代替优质钢材,用低标号水泥代替高标号水泥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寿命和安全性,后患无穷。

2.2安全问题

⑴建筑施工企业对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工作重视不够

在管理工作中,未能将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摆到应有位置,未能真正认识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重大。国家有关建筑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省级下发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文件,不能及时传达贯彻和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现场,安全施工监管薄弱,检查、处罚不到位。而且部分企业领导、项目经理忙于日常事务,对安全生产的相关文件无暇顾及,只停于口头上讲安全生产,或被动、或应付检查走过场,从而影响了施工安全工作的落实。

⑵安全经费投入不足,安全设施、设备、用品、用具等配备不到位

安全经费和安全设施的投入,是进行安全生产,抓好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目前,由于建设资金不到位,垫资,不正当竞争或者违法分包,转包等因素,使部分施工现场无脚手架及安全网等设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⑶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技术和措施方面存在问题

施工安全资料造假,不按规范标准建档;脚手架搭设不够规范;模板工程及基坑支护不够重视或疏于管理;现场施工用电不规范;施工机具存在防护不到位或防护不规范现象,且未按规定配置漏电保护器现象;井字架搭设不规范;塔吊和外用电梯安装拆除和使用不够规范;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的意识淡薄和水平低,且重视程度不高。

⑷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体系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体系形同虚设,安全生产机构名存实亡,工作无从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未能认真落实和对各自的职责负责,经济承包合同未能体现从施工企业-项目部-班组-施工作业人员,逐级落实安全生产指标。

2.3成本控制问题

成本控制存在于整个项目的各个环节,而各环节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下:

⑴项目评估环节存在的问题

企业对中标项目进行评估,目的是通过评估编制该项目的目标责任成本预算,测算项目效益指标,然后根据评估结果签订项目目标责任合同,明确利润指标及其他经济指标。评估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项目评估依据不统一;项目评估思路与方法随意性强;为了提高项目评估效益指标,有意压低应上交费用,变相降低项目应承担的劳动保险费等政策性费用,有违国家政策,侵害国家和职工的长远利益。

⑵投标环节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制约,投标环节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①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投标报价风险加剧。投标单位为提高中标率,在报价时恶性竞争,相互压低报价,使造价降低幅度达到预算成本难以接受的程度,严重地制约了项目的效益水平。②投标费用难以控制。由于建筑市场管理尚不规范,到处存在拉关系、找门路的情况,投标费用占企业管理费的比例偏大,且有逐年上升之势。

⑶施工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

①项目成本核算基础工作薄弱。许多企业没有建立成本核算制度,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过于简单,人为地简化了成本核算环节,或是成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不配比,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不对应,不能满足成本分析和考核的需要。

②成本管理流于形式,制度约束不到位。如不能严格按组织设计方案进行施工,任意变更设计规范要求,计价时反而得不偿失。分阶段的成本分析工作过于肤浅,不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合同管理有待完善,合同的签订与执行不够规范严谨,隐性问题较多,有的采取先施工后算账的做法,结果出了问题互相扯皮,甚至闹上法庭。

3.加强建筑施工管理的措施3.1 强化意识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建筑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建筑现场施工的安全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实现“零事故”。工程施工管理要注重细节,尤其是关于防火等相应的施工安全问题,需设立专门的安全小组日日抓,天天讲,多培训学习,防患于未然。

3.2 规范制度加强施工材料管理

资料管理是工程施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筑项目工程的资料管理从开始就应该走向正规化,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控制,从而使得我们的计划和实际之间如果发生偏差,可以及时纠正。另外,质量管理是个长期的任务,要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因此,资料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提供真实可信的依据。

3.3 提高素质加强从业人员培养建筑施工人员总体上可以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作业层三个层面。针对不同岗位,对人员的素质要求不同,但总的来说,都要求参与施工活动的人群具有决策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控制能力、作业能力及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的能力。要求其从业人员具有相应的“资格”。我国目前工民建筑工程领域,从业人员素质相对比较低下,实践有余,但理论不足,不能很好地从高度上把握和指导施工管理。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对于建筑工程企业来说,人是决定工程成败的关键。所有的工程项目均是通过人将材料组织而创造的。只有拥有一支富有创造力、纪律严明的施工队伍才能完成一项质量优良的工程项目。因此,建筑工程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把培养人才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

4.结语

随着竞争的加剧,施工企业需要加强科学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这样才能将整个建筑企业及建筑项目管理提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平台上。

参考文献:

第4篇:市场管理项目评估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建筑行业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76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2-0177-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2.087

1 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第一,管理工作的落实对建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及自身的企业效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筑工程的实施需要施工设备、技术条件、资金投入以及人工等综合在一起才能操作起来,这些设备和技术条件需要组织管理水平来支撑。

第二,建筑工程项目具有特殊性,建筑的设计类型、施工要求等都是不一样的,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天气和环境的影响。从工程的最初建设到最后的完工阶段,会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工种、交叉施工的情况、施工技术综合运用的情况、工序繁多的情况,这些在操作的过程都需要加强管理,以确保工程有序地进行,在达到施工质量要求时,使建筑成本尽可能降低。

第三,随着建筑规模的逐渐扩大,很多新技术和新设备等在不断出现,同时也会出现新的建筑结构形式、新的建筑使用功能,从而促进建筑要求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筑设备越先进,建筑技术要求越高,这也就使管理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2 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安全问题

虽然建筑工程项目首先强调的就是安全的重要性,但是在建设过程中还是会存在很多安全问题,在工作中留下安全隐患:

第一,建筑行业的激烈竞争使很多施工单位没有自利和控制权利。施工单位受雇于建筑单位,只收取施工费用,听建筑单位的指挥,建筑单位让怎么干,施工单位就怎么干。建筑单位接到工程以后一般会选择把一些分项目分包或者转包给其他施工单位,也就很容易出现施工过程没有按照建筑单位的有关合同及文件进行,建设单位传达的命令施工单位在现场无法及时执行,造成施工现场出现失控的情况。

第二,建筑单位和施工单位对施工安全没有足够的关心和重视。在日常的工作中,没有将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放在第一位,没有真正的意识到安全问题需要承担的重大责任。一些关于建筑工程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工程施工安全生产文件没有在实际的施工中落实。安全监管非常薄弱,检查和监督工作做得不到位,对影响安全问题的行为没有做出处罚;有些领导者和管理者只顾平常的工作,对安全生产不在乎,只是口头上说说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对员工的工作情况检查不到位走过场形式,对安全问题的落实产生了严重影响。

第三,安全生产体系没有充分发挥功能,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一些建筑单位虽然设有安全生产体系,但是却没有发挥它的作用,安全生产体系只是摆设。一些建筑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不全面,没有将它真正落实到位,安全责任不明确,从施工单位―项目部门―施工人员这种简单的逐级划分不明确,对安全生产指标没有落实到位。

第四,对安全方面的投入经费不足。建筑工程需要的安全设备、工程设施、生产用具等方面的配备不全面。安全设备是安全生产得以运行的重要基础,也是重要保证。但是,很多单位由于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或者工程分包转包等行为,使建设资金投入不到位,在施工中没有配备脚手架或者完全网等设施,这就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第五,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操作和防范措施存在问题。比如,工程施工的有关安全材料有造假现象,没有按照标准规范进行建档;施工中的脚手架搭建不符合规定;对基础工程和支护围栏没有足够的重视;施工时用电不符合规定,没有配置相关的漏电保护器;施工中使用的机器设备以及施工用具没有按照规范操作;塔吊的使用或者电梯的安装和卸除操作不规范;文明工作的意识比较低,安全问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2.2 质量问题

通过对建筑物的使用年限进行调查和统计,我国建筑物平均使用年限是35年,而美国、英国、欧洲大路等建设的建筑物使用年限在60~130年之间,由此看到我国的建筑质量非常令人担忧。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政策方面、市场方面、宏观方面以及微观方面等。比如说,建筑单位的内部管理存在问题,管理工作没有落实到位,资源配置不均衡,施工中使用不合格的材料很多都是管理工作没有做到位发生的;监管单位的监督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对质量的监测不严谨,对一些建筑单位的资质审核不严谨;建材市场上的产品质量问题也是一个关键,建材价格随市场变化波动很大,很多建筑单位为了节约工程成本,对建材选择以次充好或者在施工中偷工减料。这些行为都为建筑工程质量埋下隐患。

2.3 成本控制问题

工程建设的目标就是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节约成本,因此工程项目在各个环节都要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但是实际上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工程投标环节存在的问题。建筑行业的激烈竞争导致投标报价的风险加大。一些投标单位为了能中标,出现恶意竞争、故意压低报价等行为,严重影响了项目应该发生的效益。另外,由于建筑市场管理混乱,出现很多走后门、拉关系的行为,对投标的费用很难控制。

第二,工程评估环节存在的问题。单位对中标的项目进行评估,但是评估的依据不充分、不统一;评估的方法比较随意;有些单位为了提高平度效益指标,故意压低上交费用,可以降低劳务保险费等其他费用,这是违反政策规定的。

第三,施工环节存在的问题。施工环节中的成本核算制度不完善,成本核算工作比较薄弱,对成本核算的对象划分不明确,造成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存在很大差距;没有对成本管理制度做到严格约束,没有按照施工方案进行,随意更改设计要求,导致成本的增加;领导者对成本管理的认识不足,忽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员工没有较高工作责任心,不懂得在工作中精打细算,普遍存在浪费现象。

第四,监督考核环节出现的问题。工程完工以后没有及时进行验收,有的还会拖上一年两年,给监督工作带来很大麻烦。项目竣工以后也会有各种费用支出,但是没有做好有关记录,对费用没有做好控制。工作绩效的考核不认真对待,缺乏奖励机制,奖罚不分明,对优秀的员工没有奖励,对犯错误的员工没有处罚等。这些行为就大大减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3 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措施

3.1 重视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是建筑工程最应该重视的问题,尤其是领导者或者技术人员作为直接指挥者更应该时刻重视安全问题。在工程施工中,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照施工程序进行,对违规行为及时纠正和处理;在每一个环节做到事事交底,层层把关,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机制以及安全教育培训机制,制定安全施工规章制度以及操作步骤,建立全面的安全保障体系;与安全生产有关的经费做好专款专用;完善工程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制定重大安全事故的紧急救援方案,把伤害损失尽量减少到最低。

3.2 建立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

第一,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管工作。监理单位时常要监督施工现场的施工情况,将监督和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对建筑单位以及施工单位的资质做好审核;监督工作要认真细心,对不满足质量要求的环节及时指出,监督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

第二,建筑单位要加强质量管理,建立质量责任制。单位要优化组织机构,明确岗位职能,逐级落实岗位责任制;对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为工作绩效做好依据;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倡导企业文化,提高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相结合的意识;在责任制考核中以质量为导向,谁的工作质量出问题就要承担质量责任。

第三,施工单位加强施工管理。管理者要对工程项目中的隐蔽工程、关键环节以及重要施工工序进行严格的监督和验收,落实施工人员责任制,对不按照施工程序操作的人员进行处罚,提高施工人员对质量认识的重要性。

3.3 进一步加强成本控制

第一,在投标环节做好三个机制。首先是建立工程信息筛选机制,对招标信息进行审核和分析,去伪存真;其次是建立投标报价预警机制,投标报价的降低幅度要考虑直接成本和费用指标,否则会带来投标风险;最后是建立投标机制考核制度,依据企业目标编制投标费用预算,以方便对其进行可控管理,设置科目明细,对最后的结余或者超支进行考核。

第二,项目评估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单位要编制施工成本定额,需要依据国家预算定额和单位的实际管理水平,坚持科学合理原则,同时编制成本管理指导文件,作为项目评估的依据。对分项工程做好目标成本预算,签订目标合同,以评估单位的盈利水平以及其他指标。

第三,施工环节做到“五个必须”。必须按照施工和管理特点,合理划分成本费用的考核对象;必须把目标责任成本预算分解到成本费用中,并作为考核和奖罚的依据;必须建立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比如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各项支出和审批制度等,都要在工作中严格落实,为顺利高效完成工作做好保障;必须加强上级部门对成本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发现不规范行为及时纠正和改进;必须对成本费用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四,做好审核验收工作。一方面在项目竣工以后及时验收审核,按照目标成本合同中的各项指标对各个项目以及各个环节进行对比和审核,做出审计评价,为工程效益考核做好保证;另一方面是对验收的结果做出奖罚,对遗留的项目做出处理,以防止长时间不解决给单位带来损失,对余下的工程物资变卖处理,后期由专人进行现场清理。

4 结语

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是一个比较系统且又繁杂的工作,涉及的单位有很多,涉及的人员更多。因此,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要对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项目做好管理工作。虽然管理工作会遇到很多问题,不管是安全方面的、质量方面的以及成本控制方面的,但是只要领导者、管理者提高工作管理意识、统一指挥,员工提高工作意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操作,就会克服这些困难和问题,努力为单位的长远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颖.浅析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J].建筑工程,2011,(35).

[2] 张亚杰.试论建筑工程在施工阶段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第5篇:市场管理项目评估范文

关键词:农贸市场;建设项目管理;CI;可行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713.5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7日

一、肇庆地区农贸市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截至2016年,肇庆全部市县区共有各类商品市场15个,端州区7个:中心市场、人民中市场、桥东市场、黄塘市场、睦岗市场、东湖市场、蓝塘市场;鼎湖区1个:永安市场;德庆县1个:康达商贸中心市场;广宁县1个:南街市场;封开县1个:青果场市场;怀集县1个:城北市场;高要市1个:南岸中心市场;四会市1个:马田市场;肇庆高新区1个:华生市场。农贸市场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为地区生活便利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现实意义。

与此同时,农贸市场目前同样也存在不少问题。制约农贸市场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总体规划,市场布局不合理。农产品经营基本上呈现小农经济状态,经营和管理各自为政,布局方面杂乱无章,很难形成群体优势和规模优势;(2)市场基础设施陈旧、设施简陋、辐射能力差、功能不齐全;(3)农产品流通的发展缓慢、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低。不能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信息,农业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非常突出,产销脱节,市场变动频繁,农产品流通基本处于无序发展的状态;(4)人才制约农贸市场行业的发展;(5)市场管理水平低下,功能不完善;(6)市场竞争加剧,新型商业业态分走客源。以上这些对传统农贸市场,特别是购物环境较差的农贸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

二、肇庆市农贸市场项目建设总体布局

项目布局和建设应该落实好以下内容:

(一)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批发市场工程占地总面积8,000.04m2,规划为庭院式建筑特色,及整个建筑规格呈“回”字型,包含了素食区、果品区、蛋禽肉及水产区、综合服务区及其他店铺区等。相应配套供水、供电、排水、网络通讯、环卫、消防、安全等设施。

(二)建立市场信息智能管理系统,农贸市场入口处设立信息显示屏幕。建立市场信息管理系统,多渠道、多途径收集、农业信息,如价格、供应、库存等,利用现代化技术高效管理,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结构调整、增产增收方面的引导作用。配备农贸市场管理中心、卫生间、产品质量检测室等。

(三)建立物流配送中心。积极探索批发市场实行、拍卖、中远期交易等机构的经营形式,扩大农贸市场经营范围和盈利空间及手段。利用项目所在地交通优势,并建设一定量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

(四)加强市场环境建设。保证产品质量,扩充产品种类,提高服务档次,发展农产品批发经营,创造环境优美、设施配套齐全、服务周全、安全卫生的良好环境,使将项目打造成为肇庆地区社会影响力大、品牌效益好、综合型样板农贸市场。

三、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一)休息疏散广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车场及道路建筑面积:1,680m2。

(二)消费品交易区:总建筑面积5,060m2。(1)素食区:总建筑面积2,024m2,其中:蔬菜区1,412m2、豆制品区205m2、干货及粮油制品区407m2;(2)果品交易区:总建筑面积1,265m2;(3)畜禽产品交易区:总建筑面积1,771m2,其中:蛋及家禽区574m2、生肉区553m2、水产区564m2、熟食区80m2。

(三)综合辅助区:总建筑面积1,260m2。内设有管理中心和服务中心:1,260m2;管理中心总建筑面积90m2,其中公共卫生间30m2、管理中心办公室40m2、工作人员值班室20m2;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1,200m2:农产品卸货区400m2、产品屠宰加工间100m2、果蔬农药残留检测中心200m2、净菜处理室150m2、冷藏冷冻间350m2。

(四)其他:市场内必须符合卫生部门和城管要求,要有垃圾收集设施以及垃圾临时存放设施。垃圾临时存放设施应该密闭,并且配有冲洗设施,内部设有垃圾密封桶,总计垃圾处理收集设施60m2;在出入口处设计安装40m2大型LED彩色信息显示屏的操作控制系统。

四、项目建设方案

肇庆市目前还没有突出主题形象的农贸市场,在总体设计和规划阶段,首次推出主题形象农贸市场,可能会产生极强的广告宣传和轰动效应,同时又能构成该项目的差异性和提高农贸市场竞争力。从本项目看,辐射的地区和居民范围广,而且前来购买的居民来自不同地方,所以该项目采取院落型设计,即“回”字型设计,这种设计适用于建筑面积较大,周边交通便利,需要设置三个或者更多的出入口。农贸城以4个相对独立的建筑主体,组成浑然一体的“回”字形的裙楼建筑。人流自动形成回路,通路纵横交错又让人不失方向感,消费者在购物时不会感到疲劳和烦躁。所有的商铺和摊位都规划在主通道的两侧,不会形成客流死角。有利于所有商铺店面全面良性发展。布局自由,能适应周边h境,适合于居住区周边各个地方居民出入购物。不仅如此,良好的形象,更可以让消费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外立面设计建议以简洁、整体感强为宜,外街立面与内街立面考虑适当设置广告位,即可以营造繁华的商业氛围,又能为经营者创造商业价值。可供建设的用地面积为8,000.04m2,庭院型设计,结构形成“一为交通入口区,二为消费品交易区,三为综合辅助区”整体结构框架。交通入口区:规划在主入口设立标志性建筑。建筑项目的主题形象可以定位为:绿色、平价、健康、惠民,将CI形象植入农贸市场。交通区利用项目选址优越的地理位置,多辆公交车经过,出于百姓自驾出行购物,还设计建设机动车停车场以及非机动车停车场。消费品交易区:消费品交易区呈现“回”字型、庭院式建设规划设计,“回”字型市场建设十分利于农产品销售过程分门别类,利于管理,便于选购。交易区中按大类分为素食交易区、果品交易区、禽畜肉交易区。三大类又可以具体分为下面几个细类:蔬菜区、生肉区、蛋及家禽区、水产区、熟食区、豆制品区、干货及粮油制品区、水果区等店铺,交易区内物种丰富,品类繁多。综合辅助区:综合辅助区包括管理中心和服务中心,管理中心包括公共卫生间、管理中心办公室、工作人员值班室,服务中心包括了产品卸货区、产品屠宰加工间、果蔬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室、净菜处理室、冷藏冷冻间等。项目功能分区设计规划:

(一)交通入口区功能设计规划。在农贸市场入口配备了信息显示屏,展示了农贸市场的服务宗旨,第一次将CI系统引入农贸市场里,将农贸市场整体定位在绿色、平价、健康、惠民。建立市场信息智能管理系统,以科技化和信息化的代入和管理促进农贸市场良性发展。方案中设计了休息疏散广场,与星湖大道相连,附近有大型公交站,交通运输方便;在广场两边还设有机动车停车场和非机动车停车场,为整个农贸市场提供停车服务。

(二)消费品交易区功能设计规划。消费品营业区分别为素食交易区、果品交易区、禽畜肉交易区。三大类又可以具体分为下面几个细类:蔬菜区、生肉区、蛋及家禽区、水产区、熟食区、豆制品区、干货区、水果区等。

1、素食交易区:(1)蔬菜是百姓生活日常必需品,也是购买频率非常高的食品,蔬菜的异味不大、污染不明显,因此可设置蔬菜区在入口出;(2)豆制品的污染和异味也不算大,但豆制品在经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水,所以布局时可以相邻水产品作为结合,一来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供给需要,二来便于污水处理;(3)干货及粮油制品在储存时应该尽量通风,避免潮湿,影响食品质量,所以干货紧临蔬菜和市场入口,通风效果良好。

2、果品交易区:水果销售是农贸市场销售品类中相对最为干净的一类产品,购买频率相对也比较高,所以设置在入口的左边,沿着摆设。

3、禽畜肉交易区:(1)家禽、生肉是污染很大、异味很重的交易购买区,所以在设计上,这两类产品的位置设计在消费品交易区和综合辅助区的次出入口附近,一方面加强通风,使得异味快速散去;另一方面在家禽和生肉的运输方面来看,直接从次出入口就可以卸货下货,十分方便。(2)水产品是市场中污染较重的交易区域,对供水的要求也大,所以水产区集中在内部,紧邻同样对供水、排水有较大需求的豆制品区。(3)熟食区的异味不大、污染不重,是直接食用产品,不应该和其他异味、污染大的产品放在一起,所以设计熟食区在果产区附近。

(三)综合服务区功能设计规划。综合辅助区设计在项目的北边,主要设计有管理中心和服务中心,便于管理和服务。

(四)其他配套功能设计规划。项目拟建地处于肇庆大道和星湖大道之间,交通便捷,有1路、9路、10路、18路等多部公交车经过,为项目建设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同时,也有效地降低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的损失,对农产品流通给予可靠的保障。公用设施社会依托条件:(1)供水:供水来源由北岭供水加压站供给,本项目拟从该城镇管网接入,供本项目生活、生产及消防用水;(2)排水: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经处理达标后进入排水管网;(3)供电:本工程10kV中压网络纳入项目区建设满足本项目的用电需要。

五、项目土建及设计规划

(一)广场道路及各个通道采用混凝土材料。重点包装出入口,形象墙、广场、车场,电子显示屏,体现主题形象。两个出入口上方设置鲜明的LOG0,通过使用艺术造型的货架、海报、吊牌及形象墙等来美化环境,提升形象,创造顾客体验。

(二)消费品交易区:色彩的运用以干净、畅快的白色为主色调,适当点缀暖色调的装饰物,给居民热闹和兴荣的感觉,促进消费,增加环境的生动性。

(三)综合辅助区:内设管理中心和服务中心。管理中心包括公共卫生间、管理中心办公室、工作人员值班室;服务中心包括了产品卸货区、产品屠宰加工间、果蔬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室、舨舜理室、冷藏冷冻间等。

(四)冷藏冷冻库:为市场的重要建筑,建筑50×40m,层高为6.3m。

六、项目建设工期

市场建筑规模较大,但属于低层砖混结构,装修标准较低,施工难度小,建设期为1年,即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2016年6~8月编制可研报告、项目立项报批、规划设计,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土建及配套工作,2017年3月至2017年5月设备谈判签约、设备采购,2017年4~5月人员培训、设备安装调试、设备验收,2017年6~7月项目验收、运营。

本项目以建设方案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系统介绍了项目建设的意义,项目建设的总体布局,项目建设方案及项目内各个区域的规划和设计,最后估算项目的建设工期和竣工时间点。建设后项目三大区相互独立,又形成整体,三大区域互不干扰,货流、人流、车流的三流分开,农贸市场交易运作效率提高,是本项目建设的一个亮点。本项目以期建设一个具有CIS现代信息的新型综合农贸市场,集形象主题、高效交易、快速流通等功能。农贸市场建成后将大幅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促进当地农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保证居民消费质量和安全。

主要参考文献:

[1]肇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肇庆市创建标准化惠民农贸市场工作方案的通知.肇庆:肇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3.

[2]万晖.城市居住区农贸市场建筑设计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0.

[3]王勇.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4]戚安邦.项目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第6篇:市场管理项目评估范文

关键词:公路工程;质量;控制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reasons that affect the quality of highway project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various stages of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Key words: road works;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S207.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影响公路工程质量的原因 (一)设计方案粗糙 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灵魂,是工程质量的龙头,工程质量首先取决于设计质量。公路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很复杂,从规划、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估、设计文件、项目实施周期较长。设计阶段把关不严、方案粗糙,将会导致以后的施工中出现质量、安全隐患,还会因此影响工程的进度,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设计阶段把关不严,方案粗糙,甚至存在重大缺陷,如:与现场地物、地貌相矛盾,与结构物自身的使用功能相矛盾。待到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再重新修改设计,由于时间的仓促,势必使施工质量下降。留下质量隐患,甚至安全隐患。 设计主管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施工经验和较高的业务技能,很多设计方案的实际可操作性不强,甚至与实际严重脱节,就是设计人员闭门造车造成的。 (二)缺乏建设管理经验 建设项目由于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资金来源的不同,项目管理模式各异,项目管理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别,建设市场离规范化管理有一定距离。总体是重点大型项目、世行贷款项目、领导重视的项目较好,中小型项目、地方筹资项目欠规范。公路建设市场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管理工作不规范是影响公路建设质量的一个主要原因。建设项目的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没有完全推行开。导致在建设过程中,责任不明确,互相推诿,出现人人都在管,最终谁都没具体对质量负责的现象。 (三)施工队伍公路施工经验、水平不能满足要求 有的施工队伍公路施工经历较少。一无能满足施工需要的机械设备,二无足够、合格的技术管理人员,这对质量管理来说是个难题,没有经验就容易出问题。对施工前期的组织准备、技术准备、物资准备、现场准备不到位,在施工作业组织、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调度、现场管理、技术资料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中没有能力或力不从心,致使工程管理处于混乱状态,工程质量无法保证。 (四)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 1.监理队伍制约机制尚不完善。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对监理市场主要是宏观管理,多是对监理单位和人员的资质进行管理,对监理单位的行为,监理工作运行情况,监理工作成效等的动态管理缺乏手段,在法规、行政、经济等方面,对监理单位的制约机制尚不完善。 2.政府监督网络,一些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领导和管理人员,对工程质量监督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致使质量监督工作开展有一定难度。

3.质量管理各方的质量检测设备、手段不完善。大部分设计、监理、施工、监督单位的检测设备、检测手段、技术力量还不能满足质量检测工作需要,有的与实际要求相差很大,直接影响质量管理工作的深度和力度。

二、公路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一)公路规划阶段的质量控制 1.各项准备工作应严格按程序进行,并在监理部门的监督下完成。工程承建应引入广泛的竞争机制,尽可能让多的有建设资质的单位,参与工程竞标。这样即有助于降低工程建设成本,更有助于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此外,材料采购也应按照国家对相关公路建设等级的要求,通过竞标确定材料采购单位。最后,项目的外包、材料的采购以及其他各项工作,都应该在上级监督单位下进行。对准备工作中出现的错位及时纠正,确保后续工程建设质量。2.科学合理规划公路路线,确保公路质量。公路路线合理规划的目标是:一、保障公路建设质量;二、降低公路建设成本。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应对公路将要经过线路的地质、水文等环境进行勘测,尽量减少对农田的占用,尽量避开地下暗流,地质灾害易发或多发地段。

3.根据公路建设等级要求,选择建筑用料,确保公路建设质量。由于公路建设等级以及所公路沿线地质与水文环境不同,必须选择相应的建设用料,如路基铺设所用沙石颗粒大小、桥梁建设所用水泥等级与标号等。 4.最后,应对整个线路规划的可行性进行评估,以保证高质量工程的可实现性。规划完成的公路建设路线,提交给上一级技术监督小组进行评估,这些评估主要包括建设成本评估、对沿线环境影响评估、对一些关键技术的可实现性进行评估。经过评估,对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改。 (二)公路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1.控制施工人员质量。施工人员构成、施工人员整体素质以及专业技术水平,对公路建设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只有建立一个优秀的施工团队,才能确保公路建设质量。项目办在合同签订后,要立即开展一系保工程建设质量的工作。这些工作包括管理制度制定、各个工作负责部门的组建、职责的确定、与各施工单位签订《廉政建设管理责任书》、《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书》、《质量进度管理责任书》等。项目办这些富有经验性的工作,强化和细化项目质量管理,为后面工程施工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2.控制工程材料质量。合格的建设用材料,是公路建设达到优质的保障。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几个方面对材料质量进行控制:一是确保材料从具备生产资质的厂家采购。材料采购时,必须要求销售方提品出厂证明、技术合格证或者产品质量保证书等。二是对于建设中的装饰用料,应由监理工程师进行样品检验。三是对于水泥沙石等建筑用料采用,应对这几者进行配比生产试验,达到要求,达到要求方可对这些才来进行采购。四是对于桥梁架设用的钢梁这类关键材料,不仅要对生产厂家进行实地考察,还要对其产品进行强度、韧度检测,甚至派出专门的人员驻厂,监督生产企业的生产。材料的采购,我们要坚持以以上采购原则为指导,严把质量关。

3.采用先进施工技术和科学施工方法。在公路建设中,关键部位的施工技术,同样对工程建设质量有重要影响。尤其是桥梁、隧道以及地下排水系统等关键部位,施工质量的优劣,对整条公路建设质量有重要影响。此外,科学是施工方法也很重要。如雨天施工方法、严寒气候下的施工方法等。只有采用合理科学的施工方法,建成后的公路稳定性和安全性才有保障。根据以上分析,共和到茶卡公路建设中,引进了钢筋机械连接技术,并全线推广,既保证了钢筋加工的质量,又加快了施工进度;此外,还引进砼节水保湿养生技术,此项技术的应用,降低了砼养生成本,能够保证砼结构养生质量,便于砼结构养生工作的规范和管理。 4. 竣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竣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对以前的所有工作进行一个全面的检查和考核,对其中存在的不足,能够在原有基础上补救的尽量补救,对于无法补救的路段,要进行新建或重建等。这些检查包括路面强度、平整度、桥梁的设计承重等。只有路面强度强度达到要求,路面才不易塌陷、开裂;只有路面平稳度达到要求,才能保障行车的安全性、平稳度以及舒适性;只有桥梁强度和承重达到要求,才会避免今后使用中发生大的桥梁交通事故。在公路建设中,我们严格按照以上要求,进行了竣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与考核。

三、结束语

公路建设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建设质量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有效检验等特点。为了最大限度确保建设出高质量的公路,保证公路的稳定性与行车安全等,必须对公路建设各个阶段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第7篇:市场管理项目评估范文

一、低碳发展路径的“三个转变”

(一)发展思路上由“重减轻用”向“减用并重”转变1.打造二氧化碳产业链从影响我国低碳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发展趋势上看,未来中国能源需求总量和碳排放大幅增长的趋势将难以避免。我们在发展低碳经济时必须考虑如何在“碳约束”下更有效地利用以煤为主的化石资源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一方面,应加大节能环保力度,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应尝试把二氧化碳资源化,将二氧化碳对人类有益的作用尽可能地发挥出来,对二氧化碳不仅要“减”,更要合理地利用。这就要求首先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其次做到再利用;第三是资源化,形成二氧化碳产业结构链,将二氧化碳作为21世纪的碳能源,走循环经济道路。2.大力研发二氧化碳截取、存储和利用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碳减排技术———碳截取、存储和利用技术(CCS技术)为我国的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战略性技术选择。国际能源署研究显示,随着提高能效瓶颈限制和可替代能源资源开发逐渐由易转难等原因,CCS对总体减排的贡献将从2020年的3%上升至2030年的10%,并在2050年将达到19%,成为减排份额最大的单项技术。目前,国际上CCS技术尚处于研发阶段,在欧洲、美国、日本进度较快,中国处于起步期,如果政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凭中国的科技研发能力,可以赶上欧美国家,做到后发先至。一是,制定CO2截取、捕捉、存储、利用的科技攻关和推广计划;二是,加大政府在碳截取、捕捉、存储和利用领域的科技投入和推广的财力支持;三是,制定系统的,包括税收、融资、市场准许、补贴等在内的系统性的扶持政策;四是重点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机构,作为产学研的合作主体。

(二)发展观念上由化石能源主导向核能主导转变

1.进一步完善核电安全保障体系核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全世界得到发展的同时,安全问题也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进步过程中伴随着的风险始终存在,工业文明的进程表明,人类社会总是依靠科技进步的力量在不断战胜困难,解决困难中前进发展的。核电事业也是如此。目前中国采用的是最先进的第三代核电技术,设计理念、设计参数、设计规范,以及设备制造都十分重视防止核电事故、核电放射性物质泄露,都采取了非常严格的措施。此后还有第四代、第五代……应当相信,技术的突破将能有效解决核安全的问题。政府要依法强化核电安全监督工作,加强安全执法和监管。加大对核安全监管工作的人、财、物的投入,培育先进的核安全文化,积极开展核安全研究,继续加强核应急系统建设,制定事故预防和处理措施,建立并保持对辐射危害的有效防御体系。

2.制订核电发展提速计划自1951年12月美国首次利用核能发电,1954年6月前苏联建成第一座核电站后,世界核发电容量从1960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晚期迅速增长,1986年核发电量已占世界发电总量的16%。1986年位于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发生后,核电发展放缓,2006年核发电量占世界总发电量的比重下降到15%,2009年回升到17%。目前,核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超过25%的国家大都集中在发达国家,立陶宛核发电占80%,法国79%,比利时60%,瑞士42%,瑞典、韩国39%,日本34%,德国、芬兰30%,英国、美国也在20%以上。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2011年1月公布的最新数据,目前全球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已经达到442个,还有正在建设的核电机组65个,其中中国在建核电机组占世界40%。至2010年底,包括阿联酋等富油国家在内的全球60多个国家提出了发展核电的计划。中国1985年开始兴建第一座核电站,起步比俄国、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晚了近30年。目前,中国核发电量占发电总量的比重仅为1.6%,甚至低于印度。印度的核发电同样起步较晚,但起点高、起步快,印度政府计划到2020年核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达到10%以上,以中国目前计划,2020年核发电量所占比重也仅为4%。现在的关键是国家要下决心制定一个长期的核电发展提速计划,推动核电事业加快发展。电力生产和供应结构调整要坚持优先发展核电,加快推进风、潮、太阳能及生物质能发电,适度控制火电的原则来进行。

3.选择适合国情的核电发展技术路线正确的技术路线是实现核电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技术路线选择的是否合理,对一个国家核动力发展的速度与成败关系极大。从英、法两国核电的发展来看,英、法两国在几乎相同的技术基础上起步,却在不同的技术路线指引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从而产生了迥然不同的结果。我们要根据我国的政治、经济、工业基础、资源特点、科学技术状况,吸取国际上发展核能的经验教训,认清世界核电的发展趋势,处理好发展核电与发展其它能源的关系,正确选择技术路线,推动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方式上由高碳产业向低碳经济转变中国CO2排放主要集中在电力热力生产供应、黑色金属及压延、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等高排碳产业。这就意味着,中国要大幅度节能减排,需要压缩这些高排碳产业的发展,而将由此带来的增速减缓的缺口转由排碳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来弥补。

1.调整产业政策一是通过技术标准的制定,确定高碳排放产业准入门槛,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对名录中需要淘汰的落后企业和技术坚决取缔;二是放开和放宽低碳行业入市的限制;三是在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政策上,对高碳排放行业和低碳排放行业实行有区别的差异化政策。

2.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综合采取激励性和约束性的手段,引导、支持企业在低碳经济领域积极投资,参与开发清洁能源;完善对减排重点行业的技术进步鼓励政策,政府投入更多的投资、补贴用于企业的经济转型和企业转产。同时效仿德国、英国、日本等国的做法加强低碳产品认证,政府以优惠的财税制度等措施鼓励企业开发低碳产品技术,向低碳生产模式转变。

3.大力推进产业节能和清洁生产由于产业发展的技术锁定效应,实现经济发展和碳排放减少双重目标就必须首先依靠产业节能。全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尽可能做到物尽其用,使单位GDP的碳消耗逐步降低。同时,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削减污染物排放,最大限度地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4.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进高排碳产业,特别是钢铁、电力、建材行业结构调整,改变高排碳产业比重过高的格局。加快发展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抢占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知识、技术和管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5.加快国家低碳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加快促进低碳产业集聚,形成一批区位优势突出、集中度高的节能环保低碳园区和产业基地。加大对国家示范园区和产业基地的扶持力度、推进强度以及必要的指导,制订低碳园区示范工作规划和方案,并结合相关示范项目的实施,探索低碳经济的新模式,加快示范园区的复制、推广的步伐。

二、低碳发展路径的“四点支撑”

(一)技术支撑

1.制订低碳技术发展战略规划由国家制定低碳技术发展战略规划和技术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引导和整合社会各方面的研发力量,开拓重点低碳技术领域,进行有效率、有目标的研发,逐步建立清洁煤炭技术、电动汽车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智能电网技术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发展路径的转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构建低碳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低碳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扶持建立一批低碳技术风险投资机构,成立国家级的低碳产业研发中心,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同时建立健全、可靠的低碳技术数据库,将各类低碳技术最新研究进程在各研发机构进行共享,避免研发的重复性和盲目性。

3.设立低碳技术专项基金低碳技术的研发投资规模大、风险等级高,单纯依靠企业自身资金投资建设有较大困难,而商业银行又因其高风险性而谨慎投资。因此政府应设立专门的风险性投资基金,为低碳技术的研发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对于进行低碳技术研发以及使用的企业,国家应进行相应的财政和税收等方面政策的支持。

4.培育引进低碳技术人才构建低碳经济的人才发展模式。一是建立人才吸引机制,大力引进高端人才,以重点产业、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为依托,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科技骨干和科技创新团队,造就更多适应发展低碳经济和开拓低碳技术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二是培育低碳产业基础人才,推进职业教育,推广社会培训,培养一批强大的产业基础人才队伍。三是加快人才载体的建设,进一步优化政策机制,发展环境和文化氛围,为人才的培养引进创造良好的环境。

5.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加强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有效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资金,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再生能源和能效技术,推动相关技术的商业化和技术转让。同时,加大对国际科技创新资源的引进力度,加强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促进低碳技术发展。建立多边、双边等形式的节能减排国际合作机制,组织实施相关国际合作项目,不断拓宽节能环保国际合作的领域和范围。另一方面,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把企业在资金、人力等方面的优势与高校和科研机构所在科研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长处,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低碳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实现。

(二)政策支撑

1.制定中长期的低碳发展战略从战略高度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一是尽快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国低碳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协调科技、经济、税收、立法等政策措施,把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思想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对低碳经济进行重点的资金投入以及政策扶持,促进我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向低碳化的方向转型。二是制定能源总体规划以及煤炭、电力、核能、可再生能源等专项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区域合理布局,提高我国能源的可持续供应能力。三是制定低碳城市建设战略规划。目前我国在建的低碳城市有近百个,而具有一定规模并接近低碳城市标准的只有19个。政府部门应将低碳城市的建设融于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结合自身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文化传统、经济基础等各方面的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制定全面、长期、明确、可行性强的战略规划,建设高标准的低碳城市,从而促进我国低碳发展路径的顺利转轨。

2.完善低碳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一是,财政投入政策。强化财政投入力度,通过政策倾斜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低碳经济项目,充分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低碳经济领域;扩大、加强财税优惠范围和力度,运用财政补贴、优惠贷款等财政和金融手段,引导企业从事有利于低碳经济的行为。二是,税费征收政策。尽快制定实施办法,分期分批开征环保税、完善资源税,抑制资源和能源消费过快的趋势;完善征收排污费。提高收费基本标准,扩大排污费的收取范围,将生活消费领域也纳入到排污费的征收范围当中去。通过全面调整生产和生活领域,形成完整的低碳费用征收体系。三是,技术支持政策。在技术开发应用、技术设备的引进以及低碳技术资金方面给予强力的支持。四是,配套服务政策。提高现行碳排放标准,增加低碳经济管理范围。培育低碳能源市场,逐步放开政府指导价格,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在招标和审批过程中优先选择低碳企业参与竞争,并严格低碳质量认证。对高碳企业实行配额制度,限制其市场份额,为低碳商品销售开拓空间。完善低碳信息披露制度和举报制度,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培育低碳文化环境,营造低碳消费文化氛围,通过政策的规范和引导,促进低碳文化的形成、传播和发展。通过通俗易懂、丰富多彩的宣传影响公众行为。完善政府激励低碳消费的法规政策,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践行低碳消费。

3.制定符合区域特点的基本政策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之间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具有较大的差异。要根据地区差异制定不同的低碳经济区域政策,发展对于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低碳产业,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的低碳领域分工与合作,对当地低碳产业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撑。

4.强化政策之间的配套和执行力度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涉及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还具有发展的互动性和经济形态的网络性。因而,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不仅需要在纵向政策方面进行完整的衔接,而且要在横向政策方面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同时,要把政策力度落实为执行力度。一是,建立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低碳经济是一项长期工程,要加强常态管理,凡是政府经过科学考察和论证后制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政策纲要,坚持贯彻执行,不能因领导干部的变化而发生执行上的变化。二是,构建低碳经济监督评估机制。各级政府要设立专门负责评估事务的工作机构,借鉴和研究发达国家相关经验,确立完善评估标准。同时,通过开设低碳经济举报电话,建立低碳经济举报网站,加强群众参与监督,促进低碳经济的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

(三)金融支撑

1.加快完善碳交易市场体系一是,建立国内统一的碳交易平台。在制定统一碳交易标准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的地方易机构功能,尽快建设多元化、多层次、跨区域的全国性碳交易平台。二是,完善碳交易市场功能。积极研究国际碳交易和定价的规律,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探索完善国内碳交易制度,帮助形成合理的交易价格,充分发挥价格杠杆配置环境容量资源的作用。三是,与国际碳交易市场接轨。建立与国际市场相一致的交易规则,培育具有从事国际碳交易能力的市场主体。

2.建立碳市场管理和研究机构成立专门的碳交易市场管理机构,完善有关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法规。借鉴国外经验,制定和实施一套科学的环境监测标准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具体规则,对碳交易进行管理、调控和监督。同时,针对我国碳市场研究不成熟的情况,应建立专门的碳市场研究机构,大力培养CDM(清洁发展机制)领域的人才,从事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全方面研究,并加快研究符合我国国情和企业实际的温室气体测量、核查和报告体系等。

3.建立碳市场中介机构企业在进行碳交易过程中,最难也是成功关键的环节就是注册流程。许多企业对CDM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并不熟悉,也找不到合适的买家,这就需要中介机构提供帮助。在国外,中介机构会负责绝大多数的CDM项目评估及排放权的购买工作,而我国像北京中碳技术有限公司这样的中介机构非常少,而且大都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开发和运作大量的CDM项目。因此,建立专门的中介机构,给企业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来提高企业交易效率,促成企业能较快地完成交易,降低交易成本是十分必要的。

4.积极开展低碳金融创新随着碳交易市场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涉足到碳金融领域中,服务于碳排放权交易的金融业务和衍生产品也迅速兴起。政府在制定一系列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条例和标准时,不应局限于现有的金融体系,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从制度层面发展环境金融。充分调动银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积极性,逐步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如,适时建立环境风险投资基金、环境产业投资基金、环境金融市场中的对冲基金,开展环境信用风险评估,创新环境与金融互动的金融工具;由国家面向民众与机构投资者发行“碳国债”,或由低碳企业发行“碳企业债券”;在证券市场上,监管部门可以在不降低上市准入条件的前提下,为那些低碳企业建立公开发行和上市的“绿色通道”等。

(四)立法支撑

1.建立低碳经济基本法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都将立法作为推进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涉及能源、环保、资源的低碳经济法律制度零散、缺乏系统性,分布在能源、环境、产业、财税等部门法或单行法中,且现行法规中有较多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规定。因此,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基本法,将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体系化十分必要。低碳经济基本法的目标和内容是确立低碳经济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战略目标、步骤、法律原则、主要法律制度,为制定和完善次位阶的低碳经济法律规范提供依据。

第8篇:市场管理项目评估范文

关键词:公路建设;质量管理;关键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公路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经济命运和社会稳定,也是道路施工企业施工技术、经济管理和职工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公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最近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取得了可喜成果。但我国公路建设中还存在很多严重影响工程质量的问题,公路建设质量仍存在着路基压实不够、路基沉陷、路面平整度差、路面早期破坏等质量通病。要继续发展公路建设,就必须加强管理,采用合适的手段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公路的质量。

质量是产品价值的体现,公路也是一种产品,对公路来说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提高我们公路建设的水平,提高公路建设质量是首要措施。没有一定的质量,公路的标准、指标等就得不到保证,质量是百年大计,抓公路建设,必须首先抓公路质量。公路建设的质量,不仅仅是公路施工的质量,而且应该考虑到施工前后期工作的综合质量。公路建设工程的质量问题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过程,各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对工程质量产生致命的影响,因此,公路建设工程质量的管理需要在工程的每个环节共同加强。如果说工程质量是一个点,那么整个工作的质量,如设计、施工、养护就是一条线,所以要注重公路工作的综合质量,这样来保证我们的公路建设,既有量的增加,更有质的提高。要提升中国公路的综合质量,下面仅从以下几方面做简要探讨:

公路工程设是工程建设的灵魂,是工程质量的龙头,工程质量首先取决于设计质量,严格把好设计关是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公路建设项目的特点是其施工过程是一个劳动力、资金、技术密集型的生产过程,规模大、投资多、生产周期长、使用周期长,因此,应就项目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的合理性,及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统筹规划,科学决策,作出科学评估。

公路建设项目设计的前期工作很复杂,从规划、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估、设计文件、招标文件、合同条款和规范,到招标项目实施,周期较长。但整个过程必须严格、严谨的实施,确保工程设计的质量。如果对技术、经济可行性评估不完善,造成决策失误,必然会带来严重后果,影响整个工程建设。

做好设计过程及前期准备工作的关键是科学合理的设计,综合本地区的交通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搞好设计。公路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为人民的生活、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根本的任务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设计施工理念、安全至上。从公路设计角度,尽可能采取“主动”的预防措施,通过改进线形设计、改善长陡纵坡设计,直接消除事故诱因。同时,设计中结合具体条件,通过放缓边坡、设置可逾越的排水设施等手段,提供足够的路侧净区,在不降低安全性的前提下,通过灵活设计寻求达到更加符合公路沿线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利益。使公路工程设计做到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是设计者应该追求的目标。其中重要的是注重从源头避免公路建设带来的生态破坏,做到保护生态环境。

施工过程直接决定工程的质量,其中原材料、施工技术是重要的方面。原材料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有好的材料才能出好的质量。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应全过程、全方位抓好施工准备阶段的工作,从各个源头上控制原材料的选用,在使用过程中也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施工技术方面就是要合理利用先进的技术,保障施工的质量。运用先进的技术是提高施工过程质量的重要方面。

施工过程“人”是第一要素,要认清人才是公路发展重要条件的理念。建设高素质的公路人才队伍,是确保公路工程质量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新任务对公路部门的客观要求。公路是一个庞大的部门和系统,这个行业需要庞大的资金,并且需要非常多的工作人员,有效地提高公路质量完全靠管理者的水平。没有高水平的人才,公路的质量是很难保证的。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和繁重的公路养建管征任务,建设一支有较高理论素养和开拓精神、掌握科学文化和管理知识、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公路人才队伍是非常重要的。人才有两种,一种是技术型人才,一种是管理型人才,对人才的培养应该是非常紧迫的。技术型的人才是确保工程实施的重要前提,管理型人才是确保工程有条不紊进行的前提,二者缺一不可。高素质人才是保障公路建设质量的必要条件,必须做好人才的选择和培养工作,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保障工程的质量。

认真执行公路工程监理制度是公路质量的保障。我国监理制度正在不断发展完善,但其中仍有很多不足。监理工程师作为相对独立的一方,受建设单位的委派或聘任,有职有权,对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工程造价全面监理,大大提高了高速公路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目前,由于我国公路建设市场庞大,建设项目很多,监理工程师需求量很大,其队伍素质良莠不齐,滥竽充数的现象时有出现。这样,必然会对工程带来隐患,必须严格管理,建设一支优良的队伍。对不合格、不负责任的监理工程师,有的要进行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有的要清理出监理队伍,这样才能确保监理质量和工程质量。监理工程师队伍必须是由具有设计、施工管理经验的专家和技术骨干组成,要有严格的资格认证,能够做好公路工程监理工作。

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是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的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有效加大监督执法力度,确保公路工程质量。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机构要加大对工程建设全过程质量的监管,尤其要加大对工程质量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执法力度,使工程参建单位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深刻认识到任何不良行为都可能面临严厉的处罚。监督过程中一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严肃处理,切实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确保监督工作的全面开展,全面保证公路工程质量。

对工程评价验收阶段更要严格控制质量,对不合格的路段严格指出,令其修复和重建,为确保公路工程质量把好最后关口。公路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质量是公路工程建设的价值体现,质量得到保证才能实现其价值。对公路工程的验收一定要按标准,严格进行,保证质量,使公路真正有价值。

我国公路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各异,管理水平有很大的差别,总体水平不高,离规范化管理有一定距离。公路建设市场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管理工作不规范是影响公路建设质量的一个主要原因。质量管理在整个公路建设管理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勘测设计部门、建设主管部门、质量监理部门以及施工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因此,应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和研究路桥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问题与对策 。

参考文献

第9篇:市场管理项目评估范文

【关键词】浅谈;工程质量;成因

公路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工程建设质量的因素很多,诸如:技术规范、地质水文、环境气候、上级政策、决策思想、项目建设周期、施工工艺、工作质量及设计、施工、监理、业主、监督各单位的建设行为和管理水平等都与工程建设质量息息相关。笔者就以下几方面主要成因进行探讨:

引言

公路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其施工过程是一个劳动力、资金、材料、技术密集型的生产过程,且规模大、涉及部门多、点多面广、战线长、投资高、建设周期和使用周期较长,因此,统筹规划,科学决策异常重要,必须对建设项目的必要性、技术的可行性、经济的合理性以及社会效益和投资效益等作出科学评估;若立项不妥,决策不周,将形成很大的财力、物力、人力资源浪费并给国家或企业带来不堪重负的经济压力等严重的关联后果。

就我省西石(陆良西桥至石林)一级公路而言,由于受投资限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标准过低(当时陆良西桥至曲靖和石林至昆明已建成高速公路),因公路等级低,平交道口多,混合交通,其使用功能大大降低;交通拥挤,行车速度慢,交通安全事故多发、频发,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不仅不能满足沿线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还对沿线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人们戏称为“死亡之路”;2013年由省公路投资公司投资对其按高速公路标准进行二次投资改造。

一个公路建设项目工程质量的好坏,不仅代表着业主、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更代表着行业领域的发展方向和该行业在社会公众中的社会形象,甚至与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党和国家、各级党委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向来高度重视公路建设项目工程质量。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工程质量问题始终随时存在,已成为困扰我们的一大难题,如何解决公路工程建设中的工程质量问题是每一个公路人的责任和义务!

一、勘察设计是工程质量的灵魂

勘察设计是工程质量的龙头,是工程建设的灵魂,工程质量的好坏首先取决于设计质量高低。公路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较为复杂,从规划、立项、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估、设计文件、招标文件、合同条款,到项目实施,周期很长。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高速公路的设计还处在起步阶段,国外公路建设项目的设计,产业政策明确,法律法规健全,设计程序合理,评估机构经验十分丰富,设计人才众多,项目库充实完备,设计使用的设备和软件较为先进,设计周期有的达10年以上甚至更长,设计质量普遍较高。而我国项目库建立较晚且有待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设计任务相对较为繁重,虽然也进行了多项目多方案比选,但保证设计完善的条件不是很充足,因此有一定差距。从全省来看,目前高速公路路基路面防、排水设计,防护工程设计过于简单,对交通工程、大型桥梁隧道、环境保护、景观美化等设计思维空间相对狭窄,特别在隧道照明设计方面过于理想化(如玉元高速公路的隧道,大部分照明灯具都设计在半幅中线的位置,极不便于维修和更换甚至有意无意的埋下了安全隐患),公路设计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美学设计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全面提升设计深度,加强设计的完善是保证公路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组织管理是工程质量的关键

我国公路建设市场管理体制已从初级管理阶段迈入规范管理阶段,但因期间存在转换过程,管理体制中还存在不少漏洞需要补充、完善,建设管理规范化差异是影响公路建设质量的一个主要成因,建设管理规范化的项目工程质量问题少(小)一些,反之则多(大)一些。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公路建设项目的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已初步建立和进一步完善。所有公路建设项目必须实行项目法人制、合同管理制、第三方监理制,严格实行面向社会甚至国外公开招投标制,杜绝议标;彻底丢弃“五自”工程的历史,从而使工程质量得到保障。

提高业主建设管理能力,特别是对国家、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和大型建设项目的管理,必须在行业领域抽调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及专业管理水平的队伍或人员进行管理。建设项目管理机构的组建及管理,不能抱有临时、松散、短期的思想观念,并实行项目法人质量终生制,坚决遏制因质量意识和合同意识相应淡薄,从而给公路建设在质量管理上造成不可避免的隐患。

公路建设项目在招投标阶段,指挥部应最大限度地做到造价合理、工期合理、分标合理,同时必须对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严禁资质不符,越级承揽,甚至没有资质也能进入项目建设市场的现象发生,对进场人员到位率,机械、设备装备率等严禁有违背招投标文件规定的现象发生。进入设计勘查阶段应对设计单位的进场人员,按招标要求及投标承诺进行核查,按相应要求不到位的,须有相应的处罚规定,不断提高设计深度。在建设项目的整个施工及监理过程中,应对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根据招投标及合同管理规定进行不定期核查,一旦发现违反相关规定,应进行严肃处理,以减少或杜绝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

公路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必须坚持合理标价,以防止公路建设市场恶性竞争,就目前我省的公路建设项目招投标而言,压价竞标,低价中标的情况很普遍;世行贷款项目要求最低中标,应该是最低合理标价中标,而我们现在的大环境中投标人竞争过度,标价过低,使世行有效的控制手段已因此而失效,有很多承包商计划经营部门管投标,目的为中标,施工由工程部门来承担,这有很大的计划经济成分,业主是少花钱多办事,承包商一般是想先揽活后算账,不怕亏本,就怕不中标。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低价不可能出优质,优质工程的标志之一就是资金足额到位,低价中标的节约是假象,承包商往往会在工程实施阶段采取拼设备、分包、偷工减料、索赔、虚假计量、变更设计和单价等手段,来想方设法来弥补(挽回)低价中标带来的损失,让工程质量管理者防不胜防,给工程项目埋下很深甚至无法弥补的质量隐患。因此坚持合理标价,消除低价中标,也是消除工程质量隐患,减少质量事故的重要手段。

三、质量保证体系是工程质量的基础

尽管目前公路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实行“政府监督、法人管理、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的四级质量管理体系,但从过去的三级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到现在的四级质量管理体系需要一个过程。

l、监理队伍的力量不足,素质偏低。

一些监理单位的行为不规范,新的监理单位缺乏监理经验和监理经历。有的监理单位的资质不符合有关要求,有的越级承担监理任务,有的重经济效益,轻工作质量,严重影响监理工作质量,有的只派少数监理到驻地,其他靠临时外聘且外聘人员往往都是年迈体弱的退休人员。外聘造成的局面:一是外聘人员所占比重过大,组成不稳定,只用不教难以提高素质,相互之间缺乏约束和信任,信心不坚定,高标准严要求的观念难以树立。二是监理业务培训不够,有的地方忽视培训,外聘监理更得不到培训,在工程开工时匆忙上岗,工程完工后就解散,使监理工作停留在低级水平。三是对外聘监理的资质要求不严,部分监理是水利、铁路、林业部门的人员,也有其他行业的人员。四是个别外聘监理只把监理工作当作挣钱和谋私的手段,工作敷衍了事;有的与施工企业站在一个立场甚至伙同一起狼狈为奸,在工程监理过程中计量支付、数据检测有弄虚作假现象。

因此,“宁可做恶人,不愿当罪人”的工程监理理念很难贯穿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综合表现为对工程质量、进度、投资三大控制和安全生产管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这也是工程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的原因之一。

2、监理队伍制约机制尚不完善。

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对监理市场主要是宏观管理,多是对监理单位和人员的资质进行管理,对监理单位的行为,监理工作运行情况,监理工作成效等的动态管理缺乏手段,在法规、行政、经济等方面,对监理单位的制约机制尚不完善。

3、政府监督困难。一些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领导和管理人员,对工程质量监督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致使质量监督工作开展有一定难度。

4、质量检测设备、手段不完善。部分设计、监理、施工、监督单位的检测设备、检测手段、技术力量还不能完全满足质量检测工作需要,有的与实际要求相差甚远,直接影响质量管理工作的深度和力度。

四、施工单位的组织调配、施工能力、科学合理的施工进度是工程质量的保障

施工组织调配能力不足,将导致工程项目不能按期、保质、保量、安全完成任务,一般存在三种情况:一是没有力量投入;二是对工程的难度估计不足,或是为节省开支,工程前期人员和设备投入不足;三是标段划分太小,调运人员和设备的成本费用相应高一些,在一定程度上承包商舍不得投入。

丰富的施工经验,对能否干好一个工程项目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环,特别在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上,少部分承包商对高速公路施工经验较少,有的中标承包商从未干过高速公路,一无应有的筑路机械设备,二无足够的管理人员,这对质量管理来说是个难题,没有经验就容易出问题。有的工程项目承包商对施工前期的组织准备、技术准备、物资准备、现场准备等不到位,在施工作业组织、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调度、现场管理、技术资料管理、对外协调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中没有能力或力不从心,致使工程管理处于混乱状态,工程质量无法得以保证。

再就是一些工程项目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包现象。承包商因施工力量不足,为转嫁工程风险,赚取管理费,或是为照顾关系,把工程分包出去。有的对分出去的工程不闻不问、以包代管,有的工程甚至出现层层分包,造成很多工程质量隐患,使工程质量很难控制。

赶工期的原因很多,常见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某些政治或庆典等因素需要提前通车造成的抢工;二是工程后期赶工,合同工期并未提前,因工程前期工程建设资金不到位,计划进度严重滞后,造成不抢工期的抢工期;三是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的不科学而带来的人为赶工。不论哪种原因造成的抢工期均会加大工程质量的控制难度。在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施工进度,对工程质量的控制起着很大的决定性作用,反之,则可能给工程项目埋下质量安全隐患或引发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甚至可能产生灾难性的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

五、原材料质量、设备能力是工程质量的根本

原材料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是确保工程项目工程质量的根本所在,有好的材料才能出优质的工程。在以往一度时期的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工程建设所用的原材料不是统购统配,一般由承包商自己采购,尤其是地方材料可供选择的范围很小。所用部分原材料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原因很多,一是因施工进度快,材料供应地多而散,检验设备和人员不足,材料检验跟不上;二是施工企业为降低工程成本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人为降低材料标准;三是料场管理不善,材料二次污染或生产标准降低;四是材料供应商弄虚作假;五是有的材料采购与使用严重脱节;六是有的材料如沥青,国产沥青达不到相应等级公路建设项目质量等级要求,进口价格高,要外汇,形成不用也要用的局面;七是有的监理工程师与施工企业伙同一起甚至狼狈为奸,对不合格材料视而不见,任凭施工企业我行我素;八是有的项目工程周边根本就没有商品混泥土。大部分地方材料如石料、石灰、砂子多以小加工为主,没有工业化生产相应的生产标准、规范和程序,材料的等级、规格、级配、材质不稳定,没有质量保障,工程上因施工环境、价格、运距、外界干预等因素又不得不用,这是工程质量得不到有效控制的一个成因之一。

公路建设采用机械化施工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过去的人海战术、手工操作等传统方式已远不适应当今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的需要。建设工程的机械化水平由机械化程度、技术装备率、设备完好率、机械利用率及机械操作正确性来衡量。路基采用重型振动压实机械,压实度就有保证;灰土采用场拌,沥青、水泥拌和设备自动计量,自动上料,就能保证混合料的质量;摊铺设备自动找平,预压,熨平,就可保证路面的平整度;承包商的钻孔机、架桥机、混凝土浇注设备可保证桥梁的施工质量;预制场设备的先进性,对预制构件的质量是一个保证;工地试验设备先进齐全,精度可靠,计量准确,试验检测质量就有保证;承包商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尤其是大型设备,投入满足施工各阶段需要,工程质量就有可靠保证,否则根本不可能干出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的满意工程。

针对我省部分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高端性不强,只能勉强胜任高速公路的施工,部分大型施工企业,机械设备也仍不能满足施工需要,如一些国产沥青拌和设备对材料的级配、油石比控制非常不稳定,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在此情况下,施工企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现代化技术设备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施工设备科技含量,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健康稳定发展。

在吸取过去诸多建设管理经验后,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在近些年的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业主(项目建设指挥部)均采取了主要原材料实行统购统配的办法,很大程度上减少和杜绝了质量事故隐患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