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民教育的核心范文

国民教育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民教育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民教育的核心

第1篇:国民教育的核心范文

凯恩斯认为政府投资于运输基础设施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这种关系运行的机制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交通运输需求就会提出新的要求,仅通过原有运输方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的要求,因此,更具经济性的运输方式和组织方式便产生和发展起来,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的投资.由于新的运输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出现和发展,又会带动一批新兴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使得大批的商品推向市场,生产与配送更加有效,实现生产规模经济,增强专业化分工,改变物流系统并降低成本,推动经济的发展.因此,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呈现出互为因果的相互作用关系.综观几百年来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就可以看到当交通运输能适应经济的需要时,交通运输在自身进步的同时对经济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当交通运输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时,就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当经济飞速发展而产生量大质高的运输需求时,经济发展就会反作用于交通运输,迫使交通运输的急剧变革和发展,带动交通运输全面融入经济发展之中,促进经济运输化的过程.因此,明确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经济建设中的投资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因果关系检验原理

Granger的因果关系检验法的基本思想是:如果Y是X的原因,那么Y中的变化应当发生在X的变化之前,特别地,说“Y是X变化的原因”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 7有助于预测X,即在关于X滞后值的回归中,添加7的滞后值作为解释变量,应当显著地增加回归方程的解释能力.换句话说,如果利用过去的7值对X进行预测,比只用X的过去值来预测所产生的预测误差(最小均方误差)要小,则称Y是引起X变化的Granger原因.

(2) X不应当有助于7预测.其原因是若7有助于预测X,同时X有助于预测7,贝IJ很有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其他变量,既是引起7变化的原因,又是引起X变化的原因.

为了检验这两个条件是否成立,需要检验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预测没有帮助的假设.对于检验“7不是引起X变化的原因”这个原假设,需要X对X的滞后值及其他变量的回归,但在这一个回归中,没有把Y的滞后项包括进去,这是一个受约束的回归.从这个回归中得到受约束的残差平方和RSSr.再作含有Y滞后项的回归,即在前面的回归式中加入Y滞后项这是一个无约束的回归,由此回归得到无约束的残差平方和RSS零假设是Y滞后项前的系数为零.利用F检验,就可以确定Y的滞后值是否对无约束回归的解释能力有显著性贡献.建立F统计量F=(RSSr-RSSVR)Im~RSSur(n—k)

它遵循自由度为m和(n—O的F分布.m是滞后项Y的个数,或滞后期数,而k是无约束回归中待估参数的个数,或X滞后的期数.给定显著水平aF统计量如果大于临界值Fa(m,n一k)则拒绝零假设,认为Y是X的原因.

葛兰杰因果检验的完整步骤需要考虑下面的回归:

现在会有四种情形可以加以区分:

(1)若拒绝第一个零假设,接受第二个零假设,则Y为X的原因;

(2)若接受第一个零假设,拒绝第二个零假设,则X为Y的原因;

(3)若接受第一个零假设,同时又接受第二个零假设,则Y与X互为原因,或称双向因果;

(4)若拒绝第一个零假设和第二个零假设,则Y和X不存在因果关系,相互独立.

2数据处理和检验

考虑到国民经济与交通运输发展的联系作用,以及交通运输与邮电通信之间的互补特性,采用中国年度的国民生产内总值GDP与交通运输和邮电业基础设施投资额T两项时间序列数据来分析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特征.这里,国内生产总值GDP代表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交通运输与邮电通信基础设施投

资反映国家的交通运输与邮电通信业的发展水平.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基础设施投资数据取自中国交通年鉴》及《中国交通网》,时间跨度自1978~2002年.这样取时间跨度是考虑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济背景的连续性.

2.1 GDP与T时间序列数据的协整性检验

葛兰格因果检验的前提条件是非平稳序列的线性组合必须具备协整性.如果存在协整则两者之间必然存在因果关系来保持这种动态均衡.

对时间序列LGDP和LT(分别对GDP和T序列取自然对数)进行协整性检验.首先考察是否存在单位根.ADF检验结果见表1.

单位根检验得到两个时间序列都为单位根过程.协整检验结果见表2.在5%的置信水平下,迹统计量的值15.81402>15.41(临界值),说明具有协整关系,这就表明国内生产总值与交通运输与邮电通信业基础设施投资二者之间存在一定因果关系来维持这种稳定的均衡.也就是说,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的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通过葛兰格因果检验得以确定这种关系的组合形式.

2. 2GDP与T的葛兰格因果检验

利用计量经济学软件包EViews4.0从时滞数最小1到最大数7,置信水平取5%,进行葛兰格检验并得到结果,见表3(T代表交通运输与邮电基础设施投资,G代表国内生产总值).

根据葛兰格检验的结果可以发现,中国在1978~2002年间,国民经济的发展在1~4年短期内,带动交通运输与邮电基础设施的投资,对于5年以上的长期影响没有表现出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实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改善,社会生活对经济可达能力的要求逐渐增强,激发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邮电通信基础设施的需求.这正符合了在经济起飞的初期,交通运输与邮电通信基础设施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较高比例的规律.

第2篇:国民教育的核心范文

美国、法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家都非常重视本国及西方文化经典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文化传统最深厚的国家,忽视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无异于自绝民族的文化命脉和精神命脉。

为此,在立法方面,要将中华民族文化经典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制,进入中小学课堂。同样,在教材使用方面,教育部不指定或编撰统一的教材。小学可以直接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建议用繁简对照本。到毕业时一个小学生基本能做到用简识繁,因为繁体字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国文化的信息;初中、高中教材可利用现有教材,亦可采用已引进的台湾正中书局版的《高中中国文化基本教材》(配有教师用书,2008年1月已引进大陆出版,任继愈先生作序)。原则是任教师自由选择,通过试教,得出一个公认的最佳教材。

目前,全国各地已有许多小学开风气之先,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高中已开《论语》选修课的学校也不少,如厦门松柏中学从2006年开始就用台湾《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做实验。在社会上,更有为数众多的面向不同人群的“国学班”。师资可以从现有教师中选拔,但不一定办师资培训班。提倡教学相长;只要有好的社会氛围,假以时日,人才自然会慢慢涌现。

第3篇:国民教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三俗”文化;抵制;路径

“三俗”即庸俗,低俗,媚俗的简称。“三俗”是伴随着时代而生的,其之所以能滋长正是适应了某些社会需求,满足了某些群众的内在心理需求。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必然在反“三俗”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从实际出发,找出“三俗”文化的立足点,挖出其滋长的现实供给,有针对性的破除“三俗”的萌芽基础,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引领到正确的道路上来,从而有效抵制“三俗”文化的滋长。

一、思想政治教育抵制“三俗”的必由之路――弘扬先进文化,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为青少年的成长树立正面形象。要将平等、人格、互相理解、民主博爱等理念灌输给受教育者,要明确他们的是非观、善恶观和美丑观,使他们摆脱低级趣味的羁绊。要想让先进文化占领思想的高地就必须打牢国民基础。在国民教育层面就显得尤为关键,所以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社会主流文化引导到先进文化的渠道上来。着眼于时展的潮流,以更清晰客观理性的视角处理各种文化的交流冲突,正确的文化观念,理性的文化视角往往需要从基础做起,注重国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要重视国民的思想健全、人格健全,独立之人格是自由之意志的基础,整体国民素质、文化修养、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才能为祖国的经济腾飞、政治稳定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不懈的动力。

在文化观念日趋复杂,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需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这种精神灌输到国民教育中,以增强国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要以一种平等的姿态积极汲取外国的优秀文化,让国民接受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渲染,对于资本主义文化中的消极成分则需要文化工作者客观分析,理性对待,让接受文化教育者懂得用矛盾分析法看待文化差异,避免一刀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像树的主干,各类文化的欣欣向荣就像枝桠一样,繁茂兴盛。“三俗”文化在滋长的过程中必然很难找到推动者,而其滋长的社会土壤也因为整体国民性的提升而越来越小,思想的高地上只有一面旗帜,围绕着这面旗帜文化百花齐放,先进文化成为文化的主流,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二、思想政治教育抵制“三俗”的重要举措――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下去净化社会风气,提高道德水平

净化社会风气就需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培养,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社会公德需要全民性的认同,从道德标准推进社会文化建设,将社会成员纳入其中,用社会公德的社会效力将国民的日常行为规范引入正轨。职业道德则将处于不同岗位的个人和集体纳入到职业道德的高度,“三俗”成长所依仗的收视率恶意竞争就可以遏制,个人文化从业者在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约束下,必然通过文化创新,提升文化质量来吸引观众。家庭美德相应的要求作为家庭成员的父母对子女做正确的引导,自己不看低俗庸俗媚俗的文化制品,主动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为孩子树立表率,在家庭生活中严于律己,用正确的文化观念和文化道德取向教育孩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努力。个人品德建设需要自身明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出正确的文化抉择,不断提升自身文化道德水平,遵守社会公德,坚守职业道德,不做“三俗”文化的支持者和推动者,坚决支持和拥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话,在全社会就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社会风气的改善必然朝着和谐的道路发展。

抵制“三俗”的负面影响,要坚持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坚定理想信念。党员要起到表率作用,在净化社会风气,提高道德水平的道路上,学习党的先进文化理论,以高度自觉摆脱“三俗”对人的负面影响。

三、思想政治教育抵制“三俗”的有力保障――争取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对受众进行传媒素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既然是引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的科学,在引导方面不单是从理论灌输着手,更应该将引导的途径和范围扩大,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一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接受者的日常生活相挂钩就很容易引发共鸣,同时也容易造成社会效应,将受众群体扩大到社会层面,一定程度上又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际效果,相辅相成。在传播、接受、扩大传播、更易接受这条链子上就需要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就是舆论媒体的导向。这种途径突破课堂一时一地的局限,本着扩大效应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更加贴合群众日常生活内容,传播面的推广使得受众的年龄层次扩大,思想教育、道德修养、人格培养这些深刻的话题就可以潜移默化的展现出来。“三俗”这类扭曲的思想观念就应该置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对立面,这样以一个大的平台将受众的生活环境营造在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自然会和社会主流文化相协调,自觉接受褒扬优秀先进文化,自觉抵制“三俗”等危害社会和谐的内容。有了舆论导向的正面引导,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文化传播渠道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的要适应文化发展方向,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展现出来,而不是迎合低级趣味。舆论导向的现实作用就是无形的思想驱动力。从个人到群体,从一份报刊到整个报刊业……舆论导向就是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动,在文化渠道日益丰富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借助舆论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对受众进行传媒素养教育,这个受众的范围就包括从业者和媒体接受者。其中首先就是从业者,作为文化内容的传播者,其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观念就显得尤为关键,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对他们的引导才能扩大内容的普遍性,个人意识的觉醒将带动社会集体意识的提高,媒体内容的接受者收到媒体的文化导向相应的就形成特定的文化观念。如果媒体人以一种支持的态度宣扬“三俗”文化,必然会引导部分受众喜欢“三俗”低级趣味所带来的特殊感官刺激,相反的,如果媒体人抵制“三俗”文化,“三俗”滋长的空间也必将被限制。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启发式的教育,即将教育内容实例化,将教育者自身作为实例抑或以某个人物为例,将他的人格和思维作为接受者学习的榜样,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收到优秀思想品格的渲染,将这种思想纳入自身行为中去。

四、思想政治教育抵制“三俗”的防火墙――在其他路径施加影响力的同时建章立制

先进思想文化的弘扬,社会风气的净化,舆论导向的指引在一定层面上具有软效应。对于思想积极,道德素养高的人较容易接受先进思想的感染和社会舆论的引导,从而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和鲜明的价值取向,而对于思想观念容易摇摆,个人主体意识不鲜明,易于跟风的群众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软效应很难达到效果,这样,必然的需要一种强制性的力量来规范个人行为,遏制落后文化大行其道,这就是建章立制。

建章立制就是抵制“三俗”的防火墙,是最后一道必须存在的坚固堡垒,在各种措施下“三俗”必然会退出文化舞台。但伴随着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各地“三俗”文化的滋长情况也不相同,相对于文化建设完善、文化从业者素质高、文化内容开展多的区域,“三俗”文化不易滋长;部分地区可能由于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文化设施匮乏、文化内容枯燥,“三俗”文化容易滋长。所以为了避免“三俗”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乘机壮大,建章立制就显得尤为必要和关键。

防火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屏障,通过明确个人的行为准则,将恶意传播制造阻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个人和群体纳入惩处的范围,对造成恶劣社会效应的行为必须处罚。在青少年文化刊物中掺杂“三俗”内容扩大销量的文化传媒必须取消其执照,通过严厉打击助长落后文化,为和谐社会氛围的营造建立强而有力的助手。建章立制将文化建设纳入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效力中,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通过文化引导和法律约束相结合,使得文化发展的道路更加平稳。

规章制度的树立必然需要群众的了解和支持,在懂法的基础上要维护法律效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打击违法行为。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又需要增加对受众的法律知识扩张,必须使受众了解相关的法律内容,明确相关法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扩大建章立制支持者的群体。结合思想提升、道德需求和法律约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将更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必将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将担负起更艰巨的任务,成为国民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毛晓红,王欢,大学生与社会文化撞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4月.

[2]张同刚,新闻标题亲俗而不媚俗[M].传媒观察,2005.03.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第4篇:国民教育的核心范文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理念得到全国范围的广泛接纳,终身学习行动在我国各个领域迅速有序地开展。在企业中,关于终身学习有两个突出的新趋势,其一是企业大学的大量兴起,其二是信息技术环境下企业E-learning的大量应用。本文将对终身学习在行业企业中的这两个新的发展趋势做一些探索。

【关键词】 终身学习;企业大学;企业E-learning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3―0017―06

2011年11月,上海市颁布了《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早在2005年,福建省颁布了《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这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现有的两个关于终身教育的地方性规定。辨析两个地方条例,体现了如下一些主要观点:

――关于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辨析。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这两个概念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实现学习型社会,但是理念与侧重点有差异。终身教育概念侧重于以政府和学校为本位,提供“教”与知识传播的服务;终身学习概念侧重于以学习者为本位,学习与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习者知识技能与态度,从而实现个人的最大发展和完善。从社会化学习趋势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角度出发,终身教育理念逐渐向终身学习理念转变。目前,上海市和福建省的条例中使用的都是“终身教育”概念。这两个条例主要是从行政角度规范政府及社会相关部门的指导性意见,而不是用来规范学习者的;另外,我国现阶段终身学习的推动是以各级教育部门为主、其它部门为辅的格局,从工作层面来考虑,使用终身教育概念或更能调动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动性。

――终身教育范围与终身教育体系。关于终身学习范围,也就是本条例所指的对象,上海市及福建省将终身教育范围确定为成人继续教育培训活动。福建的条例中的第二条明确指出,“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之外有组织的终身教育活动”,上海的条例中第二条明确指出:“本条例所称的终身教育,是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以外的各级各类有组织的教育培训活动”。关于终身教育体系,国际上流行的观点认为:终身教育体系包括一切的教育培训活动。上海市也明确指出终身教育体系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等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但是目前我国对于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已经有较完整的制度,而最需要规范和指导的是国民教育体系之外的大量的成人教育培训等终身教育活动。可见,条例中所确定的终身教育范围的内涵,比终身教育体系的内涵要小。上海市及福建省制定的终身教育条例的范围限定于成人继续教育培训是与我国教育特征相适宜的。

――终身学习工作的领导与工作推进。上海成立了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学习促进委员会。福建成立了省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政府的多个部门如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改革与发展委员会等共同组成,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育行政部门,也即,具体的工作由教育部门来推动与实施。这一安排考量了现有的从事终身学习方面的专职兼职教师及教育资源共享的整合。目前,教育行政部门掌握了全社会最主要的师资力量,也掌握了最主要的教育资源,由教育行政部门去统领终身教育在现阶段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第5篇:国民教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本途径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其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青年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效果将直接决定着我国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因此,加强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向大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助于青年学生加强自我修养,锤炼优秀品质,有助于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有助于青年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一、当前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高校的教育中,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往往被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教师重视程度不够,学生也往往应付了之。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教育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1、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把学生当作无思想的被管理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的首要任务是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和学生站在平等地位,做到以理服人,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觉性。

2、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不够丰富,与学生缺少共鸣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点集中在课堂的讲解,内容缺乏贴近实际的实践环节和增进学生理解、应用的环节,不能联系实际解释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社会生活的深层问题,缺乏实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教育途径和教育载体不够有效

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然而实际工作中的教育实效性却不能令人满意。同时,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缺乏科学性、系统性、长期性、整体性和稳定性,没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机结合,也导致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发挥欠佳。

4、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亟待提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力度不够,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有待提高。

二、开展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根本途径

1、坚持立场,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诉诸和谐共生理念,增强学生对的认同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首先必须坚持以为指导,通过创新教育方式,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使学生自觉信服,做的坚定拥护者和永远追随者。

2、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开辟新途径,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中国的新发展,是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能够为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能有效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的共同理想。要遵循从个人理想到社会理想的路径,引导青年学生将个人理想上升为社会理想,将社会理想内化为个人理想,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成才的内在需要。

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还必须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努力开辟新途径,让理想信念教育贴近大学校园、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的实际困难,切实解决贫困生问题和专业学习困扰、人际交往、就业难、心理危机等现实问题。

3、契合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坚持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创新教育载体,激发青年学生的活力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升人们的精神面貌,离不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这一有效的载体。建设和谐文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组成部分,其根本在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题中之义,既是现代大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振奋学生的精神面貌的必然选择。因此,在大学中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其根本在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4、遵循道德教育规律,坚持内在平衡与外在协调相统一,健全合力机制,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能力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加强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让他们知耻明辱、明辨是非、分清善恶,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而且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精神氛围;不仅是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才建设的需要,而且是检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与否的试金石。

总之,在现阶段实行多角度入手、多渠道并举,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下大力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当代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对于提升高校育人效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勇,冯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系统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2,(3).

[2]郭维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程度与接受心理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

第6篇:国民教育的核心范文

在区教委听了曾书记“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宣讲报告会,听后深受启发,结合之前所学习的*精神,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学习报告内容,可能更多的关心教育问题。报告中的第七部分提出“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经济、科技等硬实力,更需要文化、精神等软实力。他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些新的提法,让我充分感受到国家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必要性,而我们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要求。对于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推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为此,我们首先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正确处理以教学为中心,以德育为核心的工作关系,促进教学教育工作的平衡协调发展。其次,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德育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有责任心、有经验、有战斗力的较高水准的师资队伍。再次,要注重课堂教学德育主渠道和课外德育主阵地建设,努力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最后要坚持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努力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报告中的第八部分的第一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是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这些提法把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再一次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报告中同样提到“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这让德育工作者感到欣慰。因为报告中明确提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报告中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作为工作的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倍感责任重大。

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会议精神,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学校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学校德育队伍的建设,努力开拓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第7篇:国民教育的核心范文

教育与出版应该是“教育 +互联网”,而非“互联网 +教育”,或者说主要是“内容+互联网”。教育出版市场受众的反应会影响我们编辑的思维、选择和价值取向,甚至影响我们书稿的修订或者重新再编写一本书,但在这本书的编辑出版时,仍然是“内容+互联网”。因为,关于教育和出版,陆费逵先生曾说“我们希望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书业虽然是一个较小的行业,但是与社会的关系比起其他行业大得多”,与社会的关系,乃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价值所在。教材出版对于我们出版业是身家性命。教材是教育的核心,应该大行其道,做得更好才对,不然社会怎么进步,书业怎么进步!通过教材,使得知识得到传播,国民精神得到振奋,国民素质得到提高,这是对国民、对社会非常有益的一件大事情,只能越做越大才对,而不能像某些说法那样,认为教育出版收入占比太多而惭愧。说到底,教育出版反映国民受教育的规模和深度,从这个意义来看,教育出版做大并没有什么不好。

有人说,出版走下去不容易,因为被互联网冲击得很厉害。但教育出版的主要任务还是要把书做好,让它传承下去,更好地传播开来。做出版,公益是第一位的,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有利于世道人心是第一位的,有利于学科发展是第一位的,这些之后才是经济上要有相应的保证。教育事业和出版事业天然连在一起,出版是可以产业化的,但是出版一旦碰到教育就不能产业化,就必须把公益排在前面,因此应该是“出版+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 +出版”。

互联网时代给出版业提出了很多具体的问题。开放式网络学习方式,学分互认带来了开放式学习,网络上的好教材大家都会用。这是教育的一次变化,同时也是对高等教育的促进,是“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现在高等教育大中专教材的编辑出版或者编写、编辑出版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大学不是基础国民教育,而是一个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应该有个人的见解,学生可以选择也可以不选择,可是现在的大学还是置学生的选择于不顾;专著式教材在发达国家是通常使用的,可我们使用的仍是应试式教材,这样虽然便于老师出题和学生做答,但整个思维并没有展开,理解没有深入,学科教育没有完成。此外,部分作者利用教材立项圈钱,拼凑内容,教材质量弱化是可想而知的。再有,出版社只求发行量,没有替大中专学生好好把关,这也是令人十分失望的事情。

第8篇:国民教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人文精神 3+1 教学模式 学生人文精神的优长

一、人文精神的涵义

教育家说:一所好的大学,连墙壁都会说话。会说话的墙壁,是长期以来人文精神培育的物化结果,而东秦的3+1 的教学模式正式人文精神的具体实践,培育出许多良好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所以大学的教育人文精神的培育更重要,它能够提升学生的尊严,塑造学生的人格。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1]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

二、3+1 的教学模式的涵义:

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增强能力、因材施教、提高素质”为指导思想,制定了“3+1”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方案。该方案具有以下特点

1、强化基础,淡化专业: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仅把本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本专业知识教给学生,保证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专业课程尽量少开或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

2、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锻炼和培养:将课堂讲授与实验课教学都安排在前3 学年,第4 学年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获取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包括毕业实习,论文设计、主题讲座和学术报告瞪。 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一专多用”和适应社会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4、建立和巩固“产学研”联合体,成功地惊醒了“产学研”联合体培育人才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每年都安排学生到一些单位去惊醒实习或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是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瞪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3+1 教学模式的意义:

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尤其是小学期的设置,能够让学生提早进入课题的研究,提早跟老师进入实验室,反复的去实践,再回来再学习,再拿到实践当中去,提高了学生的理性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达到修正课题的研究,学习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提高就业实习的能力,改进论文的水平,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学生论文的质量所以,3+1 教学模式和人文精神是相吻合的,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和实践。这种教学模式培育出东大的人文精神,通过两年对学生人文精神的调查,调查涵盖所有专业的学生,约3 千学生人数具有普遍性。本论文是两年来对全校学生的人文精神的调查报告的理性思考。

四、“3+1”模式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美国大学率先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写入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宣言》指出:“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高等教育鲜艳需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视角和模式。”

树立以大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首先,必须确定以人才培养为本的观念。以人才培养为本,就是学生的成长、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学校的办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其次。确定本科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大学要从以专业为本转向以大学生为本,着重考虑大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培育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课程能力,挖掘学生的特长所在,因材施教,在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学科学的实践能力;再次,尊重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学习的选择权,培养学生的个性。兴趣是也个人最好的老师,每一位大学本科老师能够改学会不断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学生的个性,开展个性化创新课程,为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广阔、自由的空间,要启迪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学校的“3+1”教学模式正式具体的落实了这种理念,并在实践中具体的运用,所以,“3+1”教学模式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由此可见,加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实现创造性,多面性人才的培养在“3+1”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在符合高等教育一般规律的同时,可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都相当有益。该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参考文献

第9篇:国民教育的核心范文

一、师德建设的策略

究竟该如何进行师德师风的建设?很多学校都意识到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但却没有有效的办法和途径来实施。大多数学校只是一味地安排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外参加相关的理论(讲理论、讲大道理)培训,而缺少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培训学习,所以多数教师也只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只能将其过一遍心,不能很好的理解消化,培训效果可想而知。其实,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作风建设和道德建设的主要方面,对于一个学校的科研能力的提升、社会影响的扩大、人文精神的培育、文化品味的形成以及学科建设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要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必须建立相应的机制,采取全方位的行动,笔者认为:第一,从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对学校师德师风建设进行整体的策划,要有明确的目的与目标,从根本上树立学校良好的教育理念、精神追求、价值观,从而达到良好的学校风气。建立相应的职能部门,负责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策划与实施。为保证师德建设正常有序的开展,职能部门要时时总结公布师德建设的进展。第二,组织系列培训。此培训不是片面的讲理论、讲大道理的一次性灌输式授课,应是与教师情况相结合的,有针对性的以教师活动为主的系列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得以激发唤起,从而达到培训的目的。第三,定期开展相应的活动,以此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学生评选“我心中最完美的教师”活动,对评选出来的优秀教师,学校要进行专门的表彰奖励,学校的宣传部门做好宣传,可以向媒体推介,可以增强教师的自豪感。组织教师进行自我反思活动,教师通过自我反思,来检查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纠正提升自己。这种自我检查、自我批评、自我纠正、自我提升的办法,有助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从而使师德师风建设得以健康发展。第四,建立相应的机制。建立学校负责师德师风建设的职能部门,并定期组织本校师德师风问题的师生进行工作检查及考核,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能够得以有效的处理;建立奖惩制度制,每年度评选师德优秀教师,将师德表现作为评奖评优的首要条件。在同等条件下,师德表现突出的,在教师职务(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研究生导师遴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领军人物选培,各类高层次人才及资深教授、荣誉教授等评选中优先考虑;同时制定本校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并明文规定出现哪些言行可直接进入“不合格”等次,以示警醒。这些机制的建立,在执行实施前要在教师中做好充分的宣传,让教师参与讨论,达成共识。以上举措,若能坚持,一定会让学校树立良好的学校风气!

二、结语

近日,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和部署,提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发展的基石。,国民教育也好,平民教育也好,最核心的精神应该是教育的公平,而职业教育是实现公平教育的一个途径。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一线教师,最本质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要做好这项做基本的工作,教师更应该做到“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人范”,我们应该珍惜当前的大好形势,把自己的工作与祖国的发展相联系,把自己的教育与学生的未来相联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为学做出行为的榜样,真正的用自己的热情去感化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能亲其师,信其道,信其道,而循其步。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

作者:尚亚刚单位:博兴县职业中专滨州市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