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过程中伴随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新问题。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社会所不可忽视的。基于对湖北省随州市“留守儿童”的调查,我们从家庭, 学校、 社会及政府这几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改善“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
【关键词】湖北省随州市 教育 留守儿童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留守儿童的家庭都是不完整的,主要有5种情况:①单亲监护,即父母一方在外务工,另一方留下来与儿童一起生活;②隔代监护,即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由祖辈监护和抚养儿童;③上代监护,即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由父母的同辈人来充当儿童的监护人;④同辈监护,由年龄稍大的兄弟姐妹来充当儿童的监护人照看儿童;⑤自我监护。湖北省是农业大省,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就有200多万,约占全省未成年人总人数的8%。据随州市妇联统计,截止2012年年底,该市留守儿童人数己达到12.56万,占全市儿童的32.12%。
感情缺失。当问到留守儿童最需要什么的时候,80%的孩子都会回答“父母的爱”。由于长时间的分离,造成父母和孩子感情逐渐淡漠,即使回家,父母和孩子交流也非常少。并且和孩子交流内容多是关于金钱,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在父母给钱的时候才能感到温暖。
性格极端化。留守儿童容易出现两种极端化的性格。一种是孤僻、自卑,缺乏安全感;一种是性格极度张扬、骄纵。由于父母的远离,孩子出现怨恨情绪,从而出现反抗心理,身边的监护人或者不敢管或者不能管、不会管,或者过度宠溺,从而使留守儿童变得骄傲放纵。
学习无助。目前全社会对留守儿童非常关注,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完善校舍,a充师资力量,课业负担加重,成绩逐渐下滑,最后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辍学。
生活失助。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增加了劳动负担,年龄稍大的农村留守儿童就不得不过早地参加家务劳动。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抚养,很多老人不能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判断。
安全缺位。由于老人年老体弱,精力有限,缺乏有力的监护,农村留守儿童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留守儿童缺少家庭的关爱和有效监护,学校缺少安全知识的普及。
2013年9月11日,湖北省随州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了《随州市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实施工作方案》,该方案旨在解决留守儿童感情缺失、生活失助、安全缺位等问题,解决留守儿童成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随州市还向每个留守儿童发放一张爱心联系卡,及时解决留守儿童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等。
二、随州市留守儿童教育中现存的问题
本团队成员以社会工作伦理为导向、小组工作为工作方法,为随州市草甸子社区的留守儿童开展了为期六个月的小组活动。在活动期间,通过对社区基本情况的了解以及和留守儿童的交流,当地的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较严重的心理、生理问题。
(一)亲情缺失。父母的教育往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发现,正常的家庭交流已经逐步被其他方式替代,孩子们与在外工作的父母平时多用电话联系,大部分都是一周1―2次,交流的内容大多数也是关于学习。因此,父母们会经常忽略孩子们的心理发展状况。
(二)性格缺陷。父母们不能行使监护人的责任,代替父母照顾孩子的祖辈因受本人年龄、文化素养、教育观念等的因素制约,对孩子们的教育方面会出现偏差。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极易形成放纵、胆怯、自卑或是社会逆反、厌世自闭等种种不良性格。性格也会带来一系列人际交往的问题,存在性格缺陷的小孩经常是个人活动,不善于交际。
(三)学习兴趣低下。孩子们的学习会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学习动机不单纯,多数人认为学习是为了给“父母增光”或是“出人头地”,而忽略学习是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由于家庭监督不利,留守儿童们课余学习环境也很差,他们回家后很少会帮助家里人做家务,这些问题亟待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还留守儿童一片健康发展的天地。
三、解决随州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中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就需要家庭, 学校、 社会及政府各方共同努力、协调合作。
(一)父母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营造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功能不仅是生儿育女,而且是人生的摇篮。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主要不是养育而是教育,特别是小学和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子女更需要父母的关爱、指导和家庭早期教育的支持。可以通过间接沟通,由学校老师定期向家长汇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家长及时向学校反馈信息。
(二)学校要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营造一个活波、互助的学校教育环境。第一,教师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学习辅导。对于一部分学习有困难,又缺少辅导或在家无人指导的留守儿童,教师要利用课间或放学后等课余时间多辅导。第二,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实践证明,结对帮扶活动,能通过其学习伙伴的影响,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使其优势或其他方面的潜能得以发挥,从而唤醒他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逐渐提高学习效果。
(三)社会关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生活环境主要可以分解为两类,第一类是家庭生活 、学校生活和同辈群体生活;第二类是社区及宏观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或隐或现、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杰.随州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2]李娟.随州市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3]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乡外出务工富余劳动力逐年增多,催生出的“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相应增加。我校现有学生751人,共有留守学生498人,其中双亲外出务工的学生372人。课题组通过多方调查研究,了解到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相比“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自立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经研究了解后发现留守学生家庭关系淡漠,学生和家长缺乏交流,关系不融洽的家庭关系的重建显很重要,要从心理着手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和实际需要,让他们重新体会家庭的温暖,重建和谐家庭氛围显得尤为重要。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新的《义务教育法》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校园为目的,通过关爱留守学生活动的开展,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帮助有家庭关系重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主要目标
通过对留守学生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原因,了解留守儿童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全面推广实施“关爱工程”,为“留守学生”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构建和谐家庭。
四、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为搞好关爱留守学生的工作,确保每一个留守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家庭和谐,特成立关爱留守生家庭关系重建工程小组。
领导小组:
组长:莫邦林
副组长:张秀永
成员:杨昌喜、孔繁荣、张祥、赵磊、余金红、王化莹、郭志勇
五、实施方案
1、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开学报名时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学生的底数,分层次、分类建立留守学生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表现行为等)。学校要指定专人负责档案及管理工作,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2、通过设计问卷调查,摸底建档。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青少年教育心理特点,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情况登记统计,了解“留守生”生活和心理上需要,家庭关系状况,需要学校、教师和监护人给予的帮助,正如医生治病一样,治疗之前必须要认真诊断,探明病因,建立病历,然后确定良方,对症下药,然后摸清情况,建立“留守学生”成长档案。
3、实行“家长”代管制度
大部分“留守学生”只能在亲友家中轮流安家,没有固定的监护人。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这样一来,不但使这部分学生家庭教育成了空白,学生心理不能健康发展,而且为务工的父母带来了后顾之忧。在“留守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学校实行了“家长”代管制度。根据“留守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学校安排与学生及家长自愿选择相结合的原则,让他们找到一个满意的“家长”,并让居无定所的“留守学生”在“家长”家中安家落户。“家长”主要是从留守生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校领导中选的,选拔“家长”的基本条件是:人本人提出申请、有一定的责任心和爱心。“家长”有明确的职责,“家长”要求做到“四个一”,即每月进行一次家访,每月与家长通话一次,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每天询问一次学生的饮食起居,真正成为留守学生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和成长的保护人。凡寄宿在校的留守学生,作为家长的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学生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生活情况;非寄宿的孩子,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孩子的情况,帮助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学生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管理留守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为“留守学生”填补了家庭教育这一空白。
4、依托政府,形成管理网络。
“留守学生”的管理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工程,这一工程只有在学校、家庭、社会所构建的教育管理网络中才能闪耀着它那灿烂的光辉。而要构建这一教育管理网络,必须有政府的正确导向和支持,更要有政府部门出面进行协调。
乡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孩子”教育问题,大力支持我校的“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为此乡政府正着手成立“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金崇飞亲自担任组长。下设办公室,要求主管教育工作的副乡长任办公室主任,学校完成常规工作。
5、建立家长学校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亲情和家庭教育,为了便于学校与家长、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指导留守生监护人管理好留守生,随时了解留守生在家中情况,学校建立留守学生“家长学校”,购买相关教材,培训各班班主任,家长委员会成员,确定主题,定期召开家长会,集中研讨,帮助解决留守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6、家校互动,建立沟通纽带。
选派教师参加省级心理辅导培训,进行心理辅导,为留守生开通亲情电话,建立“爱心之家”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亲情和家庭教育,为了便于学校与家长、父母与孩子的联系,开通“家校联系”亲情电话,学校形成制度,有专人值班、登记并有专人负责整理、汇总,反馈到学校,便于下一步拟订关爱留守生计划。学校建立留守学生“爱心之家”“微笑小屋”,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但是有经过省级培训的专职负责的经验教师,通过校级二级培训,带动部分教师,通过信箱,免费邮箱,对进行心理辅导,帮助解决留守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短信互动,促进了解
据了解学生家长较年轻,学校教师平均年龄也只在34岁左右,对现代化信息工具使用较多,各班班主任可开通亲情短信,班主任可将本班近期活动和科任教师了解到学生在校情况通过短信平台发给家长,也可由家长根据子女情况申请科任教师和家长形成结对联系,随时联系、了解子女在校情况,家长也可发短信了解情况,促进家长和教师沟通。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及家庭教育现状
1.隔代监护
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隔代监护,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
2.上代监护
上代监护即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叔婶姑舅。上代监护由于监护对象并非亲生,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
3.自我监护
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既没有隔代教养, 又没有亲戚朋友寄托, 独自把孩子留在家中。大多数情况是几个孩子在家,哥哥姐姐照看弟弟妹妹。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成了一群“有家的孤儿”。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无人管教, 饮食无依,亲情空缺, 心理极不健康, 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日益成为问题儿童。这样的家庭教育状况非常令人担忧。
4.单亲监护
这种监护方式使得监护人的压力很大,家庭成员的外出增加了他们的劳动负担,他们要承受照顾家人和从事更多农业生产的双重负荷,根本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的影响
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出现的真空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呈继续增长趋势。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 部分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严重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和安全问题
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 有的孩子花钱无节制, 有的孩子营养不良, 有的孩子身体健康指数低,经常生病, 有时甚至面临生命的威胁。由于留守儿童得不到双亲的精心呵护,极易引起安全隐患。
2.道德问题
留守儿童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管教,家庭道德教育往往放任自流,留守儿童经常出现道德行为偏差。
3.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处在未成年期, 是人格形成的最佳期。由于父母外出务工,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亲情关爱,和父母很难达到情感心理的沟通,难以找到情感倾诉对象。而且监护人很少与他们谈心交流,也只能给予物质上和生活上的满足,而他们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极易形成人格障碍、心理疾病。
4.教育问题
不言而喻,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就要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由于孩子常常思念父母, 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 没有父母的管教, 自控力差,难以完成课外作业,更谈不上主动预习或复习功课,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厌学情绪增加,最终导致逃学甚至辍学。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对策
1.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他们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坏,由教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种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正确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既要考虑家庭的收入,又要考虑到子女的教育问题。
如果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能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足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要严格管理,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督。务工期间,首先要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
其次,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自己对孩子的爱与厚望,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
再次,还应和孩子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及时联系,以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发展等各个方面,让孩子时时刻刻感受到家庭的关爱。
2.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地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另外,学校和教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爱、鼓励和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留守儿童”,做他们的朋友。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3.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政府牵头,学校组织、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与,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爱和保护责任。
其次,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确有困难的,地方政府也可通过适当补贴及其它措施,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再次,地方政府部门要努力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加强监管直至取消学校周围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加大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的打击力度。针对“留守儿童”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伤害的情况,应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给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关键词】心理缺失;留守儿童;对策;畸形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大势所趋,在大批新生代农民工涌入城里的同时也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非凡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在这个名称的背后,是一个脆弱的群体,一种酸楚的生活状态。当他们最需要父母拥抱的时候,父母却为了生活,远离家乡,一年到头只能见上一两次面。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细致的照料与关怀,长年和父母分离,天各一方,由此给这些留守儿童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缺失,使这些祖国未来的花朵心理上多少存在畸形,面临着心理畸形造成的成长风险和安全隐患。据调查,由于父母常年离家,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认知偏差、有甚敌对等等已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有学者调查发现,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65%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监护人进行心灵沟通。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缺失存在状况
(1)监护不力,造成的依赖心理严重。在农村,由于小孩父母外出务工赚钱,社会上都流传一句不成文的名言,说的是农村里有一个整编部队——386061部队,意思是说留在家里的成员只有妇女、老人和儿童,留守儿童多由祖辈抚养,而在一般的家庭祖辈由于思想观念较陈旧等因素影响,或者说祖辈为了能让小孩安心和自己顺心,常对留守子女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往往对他们百依百顺,百事包办,让他们除了学习什么都别管。父母由于常年有外,总觉得有愧于孩子,因此经常给孩子钱以补偿,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形成较强的依赖心理。
(2)敌对、古惑心理畸形、犯罪与越轨并存。由缺乏父母的关注和相应的家庭教育,纪律涣散,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他们的内心变得敏感迷茫。少数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离去偏激怨恨。即使父母回家后,也疏远他们,情感隔膜。在他们人格定性的年代,正常的人生观、价值观都难以树立。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学校或家里往往产生敌对心理和所谓古惑仔式的做法,这些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一些孩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甚至参与社会小青年团体,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一些青少年极可能被社会上违法人员勾引,走上病态社会化的道路比如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有关资料统计显示,父母均在外的留守家庭是最容易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家庭。
(3)生活中自我封闭、悲痛、厌恶、焦虑、忧郁。这来源于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在必要时,没有最亲的人在身边沟通,收到其他朋友的排挤,柔弱无助的孩子只能将自己完全与这个陌生世界隔离,保护自己。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久而久之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在调查中发现,85%的“留守儿童”认为因无父母关爱,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
针对留守儿童以上的种种状况,如何为留守花朵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已经成为农村小学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新课题,实施好与否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教育的成败。
二、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缺失的对策思考
(1)强化家庭教育,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父母是儿童人生道路第一位良师益母,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将来他们踏入社会,影响其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就要外出务工父母树立正确教养观念,形成正确合理的教养方式。务工父母应改变读书无用论有错误思想,不能片面地认为外出务工既能省学费又能挣钱,而应该明白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若子女未能通过上学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成年后很难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他们还必须正确认识读书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也是家长的事。家长不仅人提供物质上的支持,而且应该提供心理、思想上的支持;应该鼓励子女多与亲人、同学、老师交流;应该对子女保持合理的期望值。过高的期望反而会增加子女的心理负担。重要的是父母应对子女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特别是针对留守小孩依赖性强的心理,尽量同子女交流,一起商量某些事情,使子女明白父母对他们的关心。作为父母的应该尽量抽空和小孩多交流,通过书信或电话方式多少给予小孩一份真挚的生活、学习的动力。
(2)加强学校教育,因材施教,提高留守儿童调控能力。针对留守儿童敌对、古惑心理畸形、犯罪与越轨并存状况,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可以进行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关于提高留守儿童调控能力,则要多鼓励“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引导“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因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也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3)关注留守儿童,还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是一两天所造成,如果能够依靠学校的精神培养,社会的关心,家长的辅助,我们从内心不要歧视,不要疏远,留守的花朵就能美丽绽放。当然,我们在此也建议一些忙于挣钱与孩子沟通较少的家长,负起责任,毕竟你们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希望能够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善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杨素萍.关注农村留守儿童[J],基础教育参考.2004.7
[2]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2005(4).
[3]《大沙河镇姚庄小学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方案》,2011
一、召开家长会,摸清情况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以班为单位召开家长会,会上除了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工作情况,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监护情况。有的留守儿童监护不到位,出现疑难问题缺乏指导;有的对活动没有兴趣,表现普遍不理想;有的心理不太健康,情绪波动大;有的行为习惯差,常有违纪现象。为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大家庭,我们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小组,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二、成立关爱小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形成了以园长亲自挂帅,安全管理员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法制教育,班主任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及生活教育等。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顺利开展,这样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健全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有《关爱留守儿童帮扶制度》等。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我园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清楚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清楚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在每班留守学生中确立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由班主任、配班老师与本班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让教师成为“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要求班主任老师每月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在家情况。每月对留守儿童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引导,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心理健康的疏导,每月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沟通一次,知晓他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状况。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的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科学育儿、科学监护孩子的教育,提高他们教育孩子的水平。
四、开展关爱活动,快乐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办实事、做好事、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地成长,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意义重大。基于这种认识,田坎中心幼儿园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深入开展了关爱活动。针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切实举措,营造关爱氛围,着力解决普遍存在的亲情缺失和家教缺位等问题,在生活、学习中对“留守儿童”倍加关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性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他们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数学学科;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2-002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2.014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广大a农村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课题。这些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由爷爷奶奶或亲戚承担平时的监护和教育任务,家庭教育相对滞后和缺失,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对学科教学的漠视,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和创新性很强的学科,新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日趋紧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导致学生心理上放大了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社会基本生活常识的缺乏又使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受挫,导致出现应付或抄袭作业来对付老师检查的现象。学生认为,只要老师检查过关就完成任务了,久而久之,学习成绩就开始下滑,这给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了新的挑战。本人所在学校属于农村留守儿童集聚的地方,下面就如何让农村留守儿童重视数学的学习这一课题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上好第一堂课,让兴趣吸引学生
第一课堂至关重要,学生对教师怀着极高期待,这种认同感会在他们的头脑中持续很长的时间,一旦师生产生共鸣,教师的教学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和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内同学生的初次交流中,教师既要从言谈举止等细节方面力求做到恰如其分,又要从教学设计方面体现出自身高超的专业素养,还要从教学评价方面展现出高尚的师德水平和对学生真诚的关爱,当教师征服了学生,学生才会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教师的尊敬甚至是崇拜,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作为农村留守儿童,从家庭得到的关爱相对较少,内心深处渴望着能得到高素质教师的教学指导和真心呵护,教师的第一印象将会激发起学生意想不到的内驱力,为后期的教学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分类教育和分层施教同步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位、自信心的缺乏和学习动力的缺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我主要以问题为导向,采取分类教育和分层施教的方法。
1.有些学生思想消极,只是在外力的强制下被动到学校完成学业,对于为什么要上学,为谁而学缺乏基本的认识,对于自身未来的人生和学业规划更是无从谈起,对于这一类学生主要以思想教育为主。我通过打电话或家访,询问他们的亲人朋友等方式,多方掌握第一手资料,帮助他们端正思想认识、树立人生目标、规划学业生涯。通过反复的交流、引导和教育,在情感上获得他们的信任,进而让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内驱力。
2.有些学生很有上进心,懂得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但是思维狭窄,方法欠缺,学习效率低下,对于这一类学生主要以学法指导为主。我通过分析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指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跟踪指导和调整,逐步帮助他们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方法。
3.有些学生平时疏于管教,和家长沟通不畅,逆反现象严重,性格偏执,行为极端,教育难度较大,对于这一类学生主要以思想教育、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为主。我通过与班主任及家长沟通,引导他们转变认识态度,反复矫正他们的不良学习行为,同时开展积极的心理辅导和行为干预。
三、情感教育和知识教学融合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曾说:“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这里的“看到人的心灵美”,简而言之,就是要我们注意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为了凸现情感教育,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我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常识紧密联系起来,把爱心、耐心、恒心和信心始终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把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放在了知识教学的前面,努力营造宽松、和谐和充满爱的氛围,因为我深知,与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很快就会将他忘记,与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会忘记他,因此,我同学生的感情是建立在这样一种浑然天成的过程中的。所以学生格外喜欢我,也喜欢我的课堂,我们班的数学成绩也因此一直稳居年级前列。
四、把德育渗透到课堂,让德育发挥威力
毋庸置疑,德育的力量已经远远超越了知识本身,学生的行动是思想的反应,学生的学习归根结底是内心的升华,没有了德育就产生不了学习的意愿、自主、信心和坚持。虽然赏识教育备受争议,但教师在课堂中适时地肯定、鼓励和表扬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渴望被反复的肯定、没有学生会在教师的指责当中产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心理上更需要教师对他们成长的关注、关爱,个性的尊重、理解。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绝不是虚无缥缈的,数学的教学最终是要走进生活,教师对德育教育的用心程度决定了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可度。
五、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情况的调查和课题研究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速推进,农村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留守儿童数量也越来越庞大,而其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开展针对性地调查和课题研究,对于分析留守儿童心理、制定科学的转化措施、开展有的放矢的教学辅导非常必要。
论文摘要: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这些留守儿童正值生长发育、接受义务教育、思想启蒙和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常年缺乏父母和家庭的关爱和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不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好,整个社会都将为农村下一代教育的缺失付出代价。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具体而言,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一、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格发展不健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留守儿童的父母有的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打工夫妇一年才回家一次,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
2、学习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留守儿童”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
3、思想品行问题较多。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
4、安全隐患较多。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城乡二元制结构造成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打工地入学的高昂费用及各地不同教材影响教育衔接,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
3、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4、农村学校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法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2、农民工流入地的教育部门应加快解决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入学就读的问题。政府要制定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在父母打工的城市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免除不合理收费,使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
3、构建一个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保护网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因人落实教育保护方案。
学校方面:开展法制安全讲座,促进“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开展。适当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兴趣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随时洞察学生心理,通过家访、座谈、结对帮扶等办法,给这些学生以更多关心。针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在情感发展上缺少支持的现状,教师要及时进行角色置换,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问题的临时父母;抓住节假期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使学校、家庭产生合力效应。 转贴于
家庭方面:留守儿童父母应主动配合学校工作,在外出打工之前,一定要将自己在外打工的情况、联系方式等告知学校,并主动地与学校加强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状况;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最好每周联系一次,还要经常与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要利用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多回家与孩子团聚,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
社会方面:大力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氛围。各媒体、单位、组织、个人都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留守”儿童成长做出努力,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适当开展少年儿童活动,弥补儿童离开父母后的空虚感。有关部门加大对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整治,加大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共同营造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
4、发展是硬道理。留守儿童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和生活问题,更是经济体制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所有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让我们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消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为建立起和谐、安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殷世东,朱明山.中国教育学刊[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6.88-90.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138
家庭是人生来的第一个场所,成员和处所是构成家庭必不可少的要素。家庭环境是学校教育的依托和基础。每个孩子基本生活常识的获得、行为习惯的培养、性格的塑造都是在家庭中通过与父母或祖辈的交往获得的。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与正常儿童的家庭环境相比具有不完整性,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教育呈现出别样的风采。下面,笔者谈谈留守儿童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留守儿童现存的问题
1. 缺少父母的鼓励、安慰,心理产生问题
据大部分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因此,留守儿童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情形时,没有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导致其在心理、性格上容易走极端,出现以下问题:
(1)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
(2)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教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3)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故意抛弃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甚至疏远他们。
(4)心胸偏狭。留守儿童过早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多是灰色成分,容易产生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这使得他们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的行为。
2. 情感得不到关爱,道德素质不高
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缺乏家长的管教与约束,而且,由于农村教师受教育条件的限制,对学生的关注十分有限。留守儿童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容易在行为习惯上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另外,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远离父母,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再加上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行为上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主要表现为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同学之间拉帮结派等。
3. 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方法不当
多数留守家庭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其物质生活水平较普通家庭有了很大的提高,祖辈为了弥补孩子缺失的父爱母爱,在物质和金钱方面从不吝啬。而且,多数留守儿童的家长很长时间才能回家一次,对于孩子,他们百依百顺、溺爱放纵,容易使子女养成乱花钱、摆阔气的不良习气。
4. 教育不佳,学习普遍较差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消除,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无人过问的状况。长时间的放任自流,容易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无所谓的态度或在偏离健康发展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5. 缺乏社会关爱
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加之,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于是留守儿童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又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发展自己。这样,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将不可避免地出现。
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意义重大。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1. 从家庭教育入手
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状况。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教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第三,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地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第四,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
2. 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
(1)学校是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的主要场所。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的教育对象,学校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和方法,除了进行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还应给与他们心灵关怀,对留守儿童付出真正的爱。
(2)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有效了解、掌握留守儿童在各方面的发展变化状况。专项档案应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学习情况及心理发展变化状况进行详细的记录,这样,教师既可以保持与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沟通家校教育,掌握学生的双向表现,统一家校教育的口径,又可以及时发现留守儿童身上的新变化和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监督和管理。
(3)在班级建立留守儿童特别小分队,指导留守儿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用真正的师慰留守儿童受伤的心灵,补偿留守儿童的亲情和父母的爱,以消除他们心中的苦闷与孤僻,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关怀。学校要肩负“指导家教、优化家教、环境育人”的重担。这就需要学校定期召开家长(或留守儿童监护人)会,班主任向学生家长通报学校、班级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通报学生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让家长了解(下转第145页)(上接第138页)孩子的在校表现,做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
3. 社会应大力支持
面对留守儿童的种种问题,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其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学校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场地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因此,社会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同时,社会还要多方筹措建立村、社区“留守儿童之家”、 “温馨小屋”和乡村少年宫等留守儿童活动场所。为留守儿童建立自己的”家”。在这个”家”里,应配备图书室和阅览室,配置方便留守儿童与远方父母进行沟通的视频电脑,安装留守儿童与远方父母联系的免费“亲情电话”,通过对亲人相互的问候,使留守儿童达到放松心情、交流情感、增添亲情的目的。而且,在课外活动、节假日中,留守儿童可以在这个温馨的“小屋”中看电视、学电脑、翻阅图书、做游戏等,从而极大地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
4. 发挥政府的力量
要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履行本部门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整合资源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政府的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准备。在有条件的农村,地方政府可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在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教师、同学等群体中感受到温暖。
关键词: 学校教育 留守儿童 班主任工作
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数量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亦普遍增多,这些儿童隔代抚养现象尤为突出,造成班主任的教育压力增大。这些留守儿童因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形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大多属于“独行者”、“问题学生”。而这些留守儿童的种种表现,直接影响到周围的同学,给班级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
如何给予这些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促进班集体良性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从事农村班主任工作多年,下面我谈谈看法。
一、及时采集信息,全面掌握留守儿童情况
每接手一个班,我都会注意收集好学生的基本信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家庭详细住址、家庭情况、家长务工单位、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基本情况、联系电话,以及是否是留守儿童、是否单双孤等信息都一一进行登记,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动随时更新。若为留守儿童,则落实其监护人的姓名及联系方式,能在第一时间联系到监护人。平时做到时常沟通交流,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并专门设立留守儿童花名册,了解、熟悉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落实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责任制,每学期至少要与留守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座谈一次,随时与留守儿童谈心,并详细记录在案,随时掌握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二、坚持优先照顾,多渠道规范引导
在工作推进的过程中,不断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建立健全《师生谈心制度》、《家访制度》、《课外学习小组活动制度》、《生活教师工作职责》、《宿舍管理员工作职责》,以及“留守儿童档案登记制”“结队帮扶制”“家长制”“问题儿童特别关爱制”等有关规章制度,使留守儿童管理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实行留守儿童真情关爱“三个优先”制度: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
对少数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重点给予关爱和帮助,日常指导留守儿童吃饭、睡觉、洗澡、理发等一系列日常生活事务。针对寄宿留守儿童,强化对他们的住宿、就餐等日常管理,做到“六个统一”,即统一就寝、统一进餐、统一内务卫生要求、统一物品摆放、统一个人卫生行为养成、统一安排室外活动。同时,更多的优秀教师成为寄宿留守生“家长”,使寄宿生得到应有的照顾,让他们能够在学校安心、舒心,让家长放心。而非寄宿留守儿童,班主任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督促监护人履行对留守学生的思想、学习、安全、生活的监护职责。“三管一强化”即:管学习、管生活、管身心,强化监护人的法律责任和道德义务;要求做到“十个一”即:一张联系卡、一次交流沟通、一次谈心活动、一次学习辅导、一次亲情活动、一次家庭访问、一封亲情家书、一门实用技术、一次家长会、一本工作记录;一律强调“五必访”即:留守儿童身体不佳时必访、情绪不好时必访、学习成绩下降必访、与同学争吵必访、迟到早退必访。创建“托管”寄宿制模式,在周末和节假日,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各种活动,避免节假日期间孩子在家无人看管而出现各种安全问题。多渠道开展安全卫生、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班队会、墙报、播放教育影片、上法制课等进行交通安全、远离、预防疾病、防火、防溺水、防电、防地震、防食物中毒、防人身侵害等安全知识教育,深入开展防地震、防停电安全演练,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课余时间,组织引导学生参加乒乓球、篮球等体育活动,开办唢呐、绘画、编织、舞蹈、刺绣、折纸、器乐等各种兴趣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长。紧扣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主旋律,围绕“关爱、责任、诚实、诚信”等基础道德规范,开展丰富多彩、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有效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每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组织留守儿童给远在他乡的父母写信,通过写信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愿望,表达对父母的理解与问候,促进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情感交流。设立学生“悄悄话”信箱,开通“亲情电话”,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三、整合力量,构建留守儿童关爱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