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实践指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市院机关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实施方案下发以后,市院侦查监督处迅速按照部署研究制定本部门的学习活动,结合业务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贯彻和落实,要求全市两级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统领、指导法律监督工作的开展,具体要求做到四个结合:
1、坚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树立新时期侦查监督“八种意识”相结合。我们根据侦查监督工作的现状和特点,要求今后侦查监督工作者在司法实践中牢固树立“八种意识:一是树立全局意识;二是树立责任意识;三是树立监督意识;四是树立公正意识;五是树立质量意识;六是树立并重意识;七是树立落实意识;八是树立学习意识。通过这八种意识来不断强化对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重视,保证认识到位,确保教育活动在执法实践中能够顺利贯彻和执行。
2、坚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侦查监督处开展的“五抓五看活动”相结合。即通过抓学习,看谁的法律知识更丰富;抓素质,看谁的办案质量更高;抓钻研,看谁的调研能力更强;抓创新,看谁的工作更有特色;抓团队,看谁的工作更和谐。把教育活动与本部门开展的业务知识学习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以法治理念学习引导业务知识学习,以业务知识的学习促进法治理念学习的深入和展开。同时要把身边的侦监先进典型王秀娟同志事迹的学习活动也紧密结合起来,从她的身上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最直接的体现。为此我们从业务学习入手,把每周五的业务学习,每人一课活动增添了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学习内容,利用一上午的时间把每周的法治理念教育与业务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
3、坚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结合省院的工作安排,从立案监督知识竞赛入手,掀起全市侦查监督战线岗位练兵活动的热潮。我们正组织三名优秀的侦查监督干警积极备战月底的全省立案监督知识竞赛,力争取得好名次;其次我们要求全市各基层院从案件复查角度入手,对2005年以来的立案监督案件进行跟踪回访,并组织了全市立案监督精品案件和侦查活动监督精品案件的评选活动。以此促进监督工作的开展和规范。
4、坚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开展对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工作相结合。我们从构筑监督大格局的实际出发,不断拓展监督的领域和视角,与市辖区的行政执法机关进行了联系与协商,基本达成了运用网络资源优势,进行动态监督的共识,现初步与工商、烟草等五个主要行政执法机关建立了联系,准备通过网络资源优势,监督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工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与其它行政执法机关进行联系,进一步深化监督的手段和措施,做好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监督工作,运用司法调解的手段来服务地方经济,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
1 会计文化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
(1)会计文化、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
会计文化是会计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范畴,它起源于会计又渗透在社会文化之中具体包括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会计行为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四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建了一个多元化、多角度的会计文化体系。会计职业道德指的是从业会计人员在进行相关业务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道德修养以及行为规范等。它是衡量会计行为规范的标准,直接对会计工作着的工作水准予以评判。集中反映出供给工作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以及相关的责任义务与,明晰了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当承当所应承担的,不做有损道德的行为事宜。这些道德标准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这是财会法律法规所不能取代的。
(2)会计文化、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
全社会对于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关注力度越来越大。在对于解决会计失真这个问题上,大多数学者着力于从会计主体进行外部的综合治理,采取了包括行政管制、道德教化、法律管制以及提高会计人员思想道德素质等相关措施,但是对于文化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因素有所疏忽。一方面、会计文化是会计职业道德内容确定的主导因素之一,必然会打上传统文化的烙印。另一方面、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文化、会计意识形态的构成要素,不可能超越主流文化而独立存在。例如会计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诚信,会影响和引导会计人员的行为取向,形成“职业道德诚信”。
2 会计文化视角下医院会计职业道德现状分析
(1)会计人员诚信缺失。
一些会计人员对于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毫不在意,毫无意识,非常的淡薄,从事一些违规行为,对会计信息予以造假。如果单位负责人对于会计人员所提供的虚假信息予以授意的时候,会计人员通过一些相关技术予以巧妙实施。
(2)法制意识淡薄。
一些会计工作人员不能准确理解会计法律、法规,准则、制度等,久而久之法制观念日益淡化,违法乱纪、弄虚作假现象严重,致使在会计工作中时常发生贪污、挪用公款、私设“小金库”现象。
(3)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现象严重。
不少会计人员缺乏基本的业务素质,知识贫乏或知识老化,他们自身所具备的业务素质不足以胜任自己的职业,导致工作质量大打折扣,有损职业道德建设要求。例如医院的会计岗位最基础的工作就是收费工作,这一基础的工作并不涉及到一些高深的专业技能或者知识,但是依旧存在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例如多收钱,找错钱,处方的单子出错等,给医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追究其深层次的根源在于,会计文化的移位和缺失。
(4)服务水平偏低。
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精神文化水准也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一些会计人员在办理相关业务时候,例如挂号,住院出院手续等,态度极其的傲慢或者冷淡,不厌其烦,甚至爆粗口,这对于医院的形象产生了不良影响。
3 会计文化视角下加强医院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举措
(1)加强会计精神文化建设,建立良好的会计行为环境。
医院会计人员同样隶属于社会大环境,社会环境决定其自身理念的形成。当代会计泰斗潘序伦说:“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建立以“诚信为本”的会计行为环境,这不单单是某一部门、某一行业的工作,这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全方位加强会计诚信文化教育,传播良好的诚信理念。使得会计人员树立起自我约束与道德自律意识,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树立诚信责任意识,形成整个社会“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和诚信环境。
(2)完善会计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医院内外部控制制度。
会计制度文化的完善,将有效的对会计人员行为进行规范,最大限度的有效的预防和减少违法违规行为。一方面,内部控制制度在于其事先预防,建立起一系列的制度和程度,对于错误和违规予以遏制。另一方面,加强会计职业道德不仅要靠会计人员自律,还有加强外部监管,一旦发现违规违法行为,必须给予应有的处罚,情节严重地,将依法追求其刑事责任,严惩不贷。
(3)加强会计物质文化的建设,激发会计人员的活力和凝聚力。
建设会计物质文化,有助于加强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文化的激励功能。第一,提高会计的设施,科学和技术手段,为会计信息的质量提供了物质保障,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医院的会计核算率。其次,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环境,社会地位及生活条件,为会计人员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可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各种形式的先进会计文化的应用,促使会计人员以主人翁的责任感投入到工作当中。医院的利益高于自身利益,医院的利益就是大家的利益,培养质量好的职业道德操守。
(4)加强会计行为文化建设,提高人性化服务理念及服务水平。
医院窗口会计人员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整体形象。好的医院,它必定有高水准的服务,会计人员的素质应该是一流的,这是医院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搞好收费窗口服务水平,体量患者,为医院着想,为人民提供优质便利的服务,这对于医院的形象建设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智慧旅游概念
关于智慧旅游的概念,众说纷纭。国际上比较注重游客与旅游的深层次关系以及智慧旅游给旅游业带来的整体效益。Molz(2012)把智慧旅游定义为使用移动数字连接技术创造更智慧、有意义和可持续的游客与城市之间的关联。而国内学术界更注重“技术管理”给旅游带来的效益,以张凌云、史云姬为代表的“管理变革论”,认为智慧旅游是以改善旅游体验、创新旅游管理、优化旅游资源配置为目标,进而提高旅游行业管理水平、扩大行业规模的现代化工程。龙毅等认为:智慧旅游是伴随智慧地球与智慧城市的提出而产生的一个新概念,主要强调与互联网、物联网相结合,实现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实时感知和提供主动、智能化的服务。所^智慧旅游,就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游客就可以借助方便携带的智能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网络主动感知旅游资源以及信息。综上,对智慧旅游的各种表述均传达这样一个中心思想:通过互联网整合资源满足游客需求,从而达到促进体验与互动、提供便利的目的。旅游本身就是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体,对于各行业的粘合度极高。因此,创建智慧旅游云管家体系是一项多向交互、动态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智慧旅游现状
我国自2014年以来将智慧旅游的建设提上日程,各地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在当地建立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其中以2015年11月上线“南京智慧旅游游客助手”为杰出代表。该平台分为资讯、线路、景区、导航、休闲、餐饮、购物、交通、酒店九大板块,为游客提供了景区介绍、活动信息、自驾游线路、商场促销活动、实时路况、火车票等旅游信息。纵观各地建立的智慧旅游平台,能在景区内为游客提供实时反馈信息的并不多。随着出游旅客数量的逐年增加,景区负荷也不断加大,特别是在黄金周时期,真可谓人山人海。许多景区内小景点均排起长龙。有些景区门口虽有滚动电子显示屏告知游客参观此景点需要多长时间,但往往是需要游客走近该景点才能看到,这在无形之中就浪费了游客很多的时间。因此,加强景区实时反馈系统建设对于以通过线上平台满足游客需求,加强体验与互动,提供便利的智慧旅游来说,至关重要。
三、加强景区实时信息反馈系统建设的意义
景区实时信息反馈,这里主要指景区内各小景点的参观人数及排队时长反馈,这一点在国内许多景区均有所欠缺。对于游客来讲,控制好每个景点的游览时间,合理避开排队等待的时间,无疑非常重要。因此,针对目前众多学者对如何构建智慧旅游云服务体系的探讨,笔者认为,加强对游客提供景区内实时信息反馈应占据重要地位。目前国内旅游市场上,除上海迪士尼能在游客手机客户端下载的官方APP上显示每个游乐项目需要等待的时间外,其他景区很少重视到这一点,而这却又是游客在游玩过程中实实在在需要了解和获益的。国内旅游井喷式爆发,旅游景区逐年增加,如果能让游客提前获知他们想要游览的项目需要等待的时长,那不仅可以让游客合理规避拥堵的烦躁,减少旅游途中的郁闷心情,还可以节省排队的时间,让游客在有限的旅游时间内享受到更多的旅游体验,从而大大提高旅游愉悦度和满足感。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引用旅游大数据,加强景区实时信息反馈,在提高游客满意度的同时,增加景区的核心竞争力。
四、加强景区实时信息反馈系统建设的关键
智慧旅游的核心是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因此,对信息的更新速度予以实时监控就显得至关重要。加强景区实时信息反馈系统建设,提高旅游活动的便捷性、旅游管理服务工作的精准性以及旅游资源利用的高效性,为提高游客旅游体验,提升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奠定基础。智慧旅游强调的是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电子平台,旅游信息的及时、准确是旅游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让游客通过手机客户端准确了解景区内各小景点的游览人数和需要排队的时长,需要各景区范围内加强小景点入园人数的统计,并应用于线上平台,反馈给游客。让游客对接下来的行程准确及时地了解安排。
五、结语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社会效益,条件价值评估法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属于城市公共物品,具有巨大的外溢性效益,且主要表现为在外部宏观社会效益。轨道交通的社会效益包括有形效益和无形效益。目前的评估实例[1~3]只能对其中可量化的有形效益进行定量估算,但不能估算其中难以量化的无形效益。由于条件价值评估法(ContingentValuationMethod,简称CVM)能评估公共物品的总经济价值,可弥补目前评估方法对难以量化的无形效益不能计算的不足。为此,本文尝试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对轨道交通的社会效益进行评估,以期为今后类似的研究抛砖引玉。
1 CVM概述
CVM是通过一系列问题诱导出人们对公共物品变化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toPay,简称WTP),最终获得公共物品总经济价值的一种重要和应用广泛的研究方法。CVM有一套固定的工作流程:(1)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范围;(2)通过预调查对问卷进行精心设计;(3)问卷调查;(4)数据汇总;(5)调查结果统计分析;(6)有效性检验。其中以问卷设计和统计分析中推导平均支付意愿的计算模型是最为关键的环节。
对CVM问卷的精心设计能减少偏差,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为此,美国大气与海洋管理局(NOAA)的CVM高级委员会就CVM问卷设计提出了重要的25条准则[4];根据这25条准则及国内外的一些经验[5~7],可得出下面几条主要原则用以设计问卷。
(1) 应通过多次预调查,来完善问卷的内容,改进问卷的设计。
(2) 调查问卷必须包括:①非市场物品(应向被调查者提供精确的信息);②支付工具(应采用被调查者熟悉且易于接受的支付工具);③评价背景。
(3) 根据NOAA推荐应使用二分式问卷格式,即要求被调查者对给定的投标数(报价的数值)用“是”或“否”回答的诱导方法,其优点在于能更好地模拟市场定价行为、降低策略性偏差。
(4) 根据NOAA推荐,二分式问卷总样本数量不得少于1000份。
(5) 在确定二分式问卷投标数方面:①应采用被调查者较易接受的分类值,如(5,10,15),并遵守“各投标数之间差额的对数值相等”这一原则;②其最小投标数应使绝大多数人(90%)能接受,最大投标数应使绝大多数人(90%)拒绝接受。
2 CVM在轨道交通社会效益评估的的应用
由于CVM在评估公共物品价值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计量公共物品由于它的外部性引起的难以用货币量化的那一部分价值,所以同样适用于定量计算由轨道交通的外溢性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本文以上海市轨道交通作为研究对象,尝试用CVM对其到2050年轨道交通规划目标实现后的社会效益进行评估,旨在为科学地进行轨道交通规划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
2.1 研究对象概况
上海市轨道交通远期规划网络共有17条线路,总长约810km。这些轨道交通线路不仅密布于中心城区,而且还“放射”到卫星城镇,如长兴岛、崇明岛、嘉定、安亭、青浦、松江、枫泾、金山、海港新城和空港新城等,使上海市郊区和中心城区通过轨道交通网络紧密地联成一体。未来的上海轨道交通网由市域级快速线(R线)、市区级地铁(M线)和市区级轻轨(L线)三个层次组成。R线主要连接市中心和市郊卫星城;M线主要穿过市区繁华的中心地带,并和R线融为一体;L线则主要活跃于城市内人口密集度较低的地区,作为M线网的补充。
2.2 CVM问卷的设计和调查
2.2.1 CVM问卷的设计
通过多次预调查完善问卷内容,可以增强CVM结果的可靠性。根据Mitchell[8]等总结的CVM问卷的主要组成部分,确定本次问卷的三大部分为:(1)简述上海市轨道交通的规划纲要,给回答者构建假想市场做铺垫;(2)条件价值评估问卷的核心部分,通过一系列诱导问题,最终引导出人们的最大支付意愿;(3)被调查者的社会经济信息。本次调查问卷为二分式问卷模式,其总样本数量为1100份。基于文献[9]和支付卡式预调查结果,本次问卷的最小和最大的投标数分别为1元、300元。各初始投标数值分别确定为:1、5、10、15、20、30、50、75、100、150、200和300。总样本数量1100份在各投标数上基本平均分配。
2.2.2 CVM问卷设计与调查中的偏差分析与处理
对CVM问卷的偏差分析和处理是CVM研究的重要步骤。本次CVM研究可能存在的主要偏差及其避免方法说明如下。
(1) 假想偏差:此偏差是CVM的根本弱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完成调查问卷与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因此为充分模拟市场,进行了62人参加的预调查完善问卷,并以匿名的方式来进行调查。
(2) 支付方式偏差:由于设计支付方式的不当会导致偏差,因此设计了缴税、捐款等多种支付方式,由被调查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支付方式。
(3) 投标起点偏差:由于投标起点的高低会被回答者误解为“适当”的支付意愿范围,因此通过预调查确定这种投标格式的起点值以及数值间隔与范围,以减小起点偏差。
(4) 模仿市场行为偏差:由于二分式选择问卷模式最能模仿市场行为,因此采用此问卷模式。
(5) 策略性偏差:部分被调查者会对调查者存在警惕心理,故意隐瞒自己的真实支付意愿,故在调查过程中采用激励亲合机制,向被调查者说明公众投资只被用来建设轨道交通,从而减小该偏差。
(6) 调查方式偏差:由于面对面是最精确的调查方式,因此在调查中采用此调查方式。
2.2.3 调查过程和调查样本统计
2004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地学组全体研究生在上海市域的浦东、卢湾、普陀、徐汇、南汇、宝山、静安、黄埔、杨浦、闸北、松江、青浦、金山、嘉定、虹口、奉贤、崇明、闵行和长宁等地分别进行了街头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使被调查者基本上覆盖了上海市,所以此问卷具有CVM所要求的广泛代表性要求。
在发放的1100份问卷中,除乱答、漏答的外,有效问卷为1042份,占总样本数量的94.7%。其中:610个被调查者有支付意愿;201个被调查者不能确定自己是否有支付意愿;231个被调查者具有零支付意愿。
2.3 CVM问卷结果分析
各市(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长白山管委会环资局,梅河口市、公主岭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县(市、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相关部署,9月中下旬,省和市州相关人员共同组成了检查组,对省级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督导检查。总体上,全省各地能够认真贯彻项目建设的部署要求,严格履行相关程序,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截止到目前项目开工率已达95%以上,很多县(市、区)已全部完成了建设任务。但也存在一些地方招投标手续繁琐致使项目启动滞后,一些地方年初没有做好项目预算导致资金有缺口,一些地方大部分项目都已完工但工程验收还没有开展,一些地方专项资金拨付兑付滞缓等问题。为了抓紧年底前有效时间,保质保量完成今年项目建设任务,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抓紧项目建设和项目验收
各市(州)、县(市、区)要求按照3个百分之百,即:要百分之百开工,到年底之前要百分之百竣工,项目验收之后专项资金要百分之百兑现到位。需要履行招投标手续的,要严格履行程序;还未完工的要加快建设进度,抓紧做好项目建设和工程验收的收尾工作;对已完工的项目各(县、区)新农村办要联合财政部门抓紧组织进行统一的年底检查验收和工程决算,查勘工程量和工程质量,完备相关验收程序和手续。
二、抓紧专项资金下拨和兑付
各市(州)、县(市、区)要严格执行省专项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实行专款专用、专账管理,要根据项目建设进度拨付专项资金,项目完成验收后要全部兑现资金,不准缓拨和滞拨,项目补助资金必须及时兑现到村,兑付到项目建设上。各重点村在项目完工后要建账立册,保证项目管理规范、资金使用安全,确保万无一失,不得出现赊欠工程款的问题。
三、切实做好年度绩效考核准备
一、主体性原则
医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是用以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医务人员之间、医务部门与社会其他部门之间等方面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准则。任何道德皆有一定的主体。所谓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是在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比较中而得到自身的规定的。概括地说,主体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正如马克思在所说,“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医德的主体是人,这一点并无疑义。但对于人的界定,既不能抽象化,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使得医德档案评估体系流于空泛,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医务工作者个人,把医德看作是个人修养,部门和医院仅仅充当监管者的角色。因为人的存在时有多种形式或类型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人,称之为个人主体。个人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单个人。个人主体是整个主体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因为现实中的人总是表现为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离开了个人主体,主体将成为一个空洞的抽象。主体也可以是一个群体,群体主体是相对于个人主体而言的,是一种相对于个人的社群组织。
医德档案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主体需要促成医德档案价值的实现。离开主体需要,档案只不过是“自在之物”,且不同的主体将会产生不同的需要。不同主体的动态需要是促使档案价值实现的动力。其二,医德档案评估的结果将通过满足主体需要表现出来,档案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所产生出来的效应是衡量档案价值的依据。档案价值产生过程中,档案是必要的基础,但停留在档案本身还不会形成价值,主体才是档案价值的归宿,只有形成对于主体的效应才能表现出价值。档案价值的大小与性质总是针对一定的主体而言的,需要的满足对主体的效应越大,档案价值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同一份档案对于不同的主体可能产生不同的价值。第三,医德档案评估的实现离不开主体的活动,主体的知识结构、自身能力在很大程度影响了档案评估的实现以及实现的效果。
二、价值性原则
医德档案评估体系是对从事医务工作的个人或群体的评价体系。评价是人类生活中最普遍的现象之一,它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细胞,与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悠长,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评价――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同时又无时无刻不在被评价――被他人,被自己。医德评价是人们根据医务道德标准和原则,对医务人员个人或单位的医德行为和活动所做出的优与劣、善与恶的判断。这种判断是通过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考核检查等方式进行的。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利益关系,使人们的价值取向较以前更加重视自身的价值。有些人过分强调个人的权利和利益,一味追求白我价值的实现,而忽视为人民服务、救死扶伤和无私奉献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漠视个人价值的杜会性、劳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医德建设,使医务人员端正价值取向,以社会主义道德为基础,分清是非;强调社会效益与实现医务人员自身价值的一致性,使之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兼顾杜会效益。要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放在第一位,把杜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放在第二位,这是不容颠倒和削弱的。
三、客观性原则
医德档案价值的客观性,是指医德档案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主体或其他人对它的意识的。也就是说,相对于医德档案价值评价而言,作为对象的医德档案价值,是客观的。
人们由于具体社会实践产生的对档案的需要,必然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由于社会历史的复杂性,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的人也会有对档案需要上的差异。这些都使档案价值蒙上了一层人为的色彩。对特定的档案而言,有人追求它内容方面的价值,有人追求的是载体方面的价值,或者是其复合价值,即使是同一价值的取向也会有程度上的差异,对特定的档案价值的追求似乎不乏主观性。可是,归根到底,该特定档案的价值仍然是客观的,不为人们的价值取向所左右,人们的不同追求表现的是档案价值的主体性。
第一,实存性或自在性。首先,医德档案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是相对于档案价值评价主体而言的,档案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否则就不可能有任何档案价值评价的活动的可能。档案价值是在档案价值评价主体之外自在存在的,不以档案价值评价主体为转移的。其次,档案价值的客观性在于档案价值的两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是客观的。档案及其属性具有客观性,这一点显而易见。主体及需要的也具有客观性。主体需要背后潜藏着客观性,需要是主观意志的一种表现,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是人主观臆想或任意编造的结果,它是受环境因素和需要者内在素质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认为主体需要也是客观存在的。主体的需要,从根本上与主体的社会存在相联系,它是由社会实践活动决定的,受社会存在的规定与制约,因此它有着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因而需要是动态发展的,其产生、发展与消亡都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由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主体对档案的需要亦极为复杂,历史永远不会简单地重演,今天和昨天的社会生活不可能是一个模式,因此人们对档案的利用需要也处在变化之中的,尽管如此,但这种变化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此外,主体利用档案,实现档案价值的能力也是客观的,是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主体与档案的相互作用也是客观的,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而社会实践是由档案工作发展水平、社会物质生产基础及档案价值主体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决定的,必然有其客观性。
第二,可感受性。医德档案价值是客观的,还因为它是感性的存在,具有可感受性。档案价值不是实体范畴,而是关系范畴,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这并不排除档案价值是可以感受的。
第三,可验证性。医德档案价值靠什么来检验?最根本的是医务工作机构、人员以及整个社会的实践。实践可以检验医德档案价值,证明档案价值的有无和大小。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印发《关于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EB/OL].2010-05-08. mob.gov/htm
关键词:高职生 顶岗实习社会实践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2)12-0029-02
2005年,、中央文明办、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是对社会实践在总体要求、工作原则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2012年2月5日,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中国人民总参谋部、中国人民总政治部、青年团中央联合下发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各项工作,切实加强对实践育人工作的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这两份文件的出台,对当代大学生的通过社会提高综合能力指明了方向,也为各高校不断推进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撑。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它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同时还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社会协调、社会责任感以及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经过多年的职业教育探索与经验积累,顶岗社会实践不仅在专业理论学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对高职生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也日益凸显其重要作用。
一、用好顶岗实习平台,设计实践教育目标
为了做好顶岗实习工作,学校坚持动手能力要求强的专业实行“2+1”培养模式,每年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保证顶岗社会实践环节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比例。所谓的“2+1”模式是指前两年在校内完成必修的理论课程及技能学习,第三年进行顶岗实习。此阶段,不能因为步入社会而成为教育的盲点,要拟定教育目标并加以有效实施是极为重要的。
1.学会共同生活
在企业的实践中,需要不断与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共同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工作上、个性上、生活习惯上的矛盾冲突,要避开、缓解与化解矛盾,就需要学生学会宽容、理解与幽默,学会内心向“善”。我们也要利用共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与人为善、宽宏大量的精神境界。当然这中间,需要老师的点拨也需要学生在共同生活中的感悟与总结。
2.增强社会责任感
现在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对同学、对社会漠不关心,缺乏爱心的现象。通过步入企业,参与顶岗实习的职业实践,深入接触社会,锻炼了社会参与能力,对社会存在的问题能真切地面对,并试着思考与理解,用这种隐性教育的手段来渗透德育理念,端正人生态度,强化社会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思想教育效果。
.巩固专业技能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抽象的,缺乏亲身体验,加之社会阅历少,常会导致理解力不强,似乎是学懂了,到了具体岗位却发现“用的”与“学的”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顶岗实习中,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不仅有助于促进对课堂学习知识的理解,更有助于尽快掌握相应岗位的基本工作流程与专业技能,唯有如此,才能“学有所用”。
4.提高综合素质
高职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部分,肩负着向社会传播良好风范的使命,也承载着个人就业的压力,仅有课堂教育是不够的。需要全面培养及提高自身的专业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只有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直接参与生产劳动和管理,并与社会各阶层的人物打交道,在“做”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培养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顶岗实习是巩固与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 是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学生就业的起跑点,更是学生发现不足与完善自我的又一个平台,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阶段,使学生完成从“技能到能力”的内化与升华。
二、调动起三方积极性,明确共同育人职责
学生人手一本“顶岗实习指导手册”,这其中包括四部分内容:社会认知、职业思考、专业能力、沟通协作。学生每周进行一个方面的自我总结,一个月四次一个循环。针对专业能力部分,有其更为具体的指导说明,以手册为导向,教会学生思考与总结,达到能力提高的目的。
1.对学生的要求
首先要适应身份的转换,要以双重身份要求自己;培养自己爱岗敬业的精神;虚心学习他人长处,善于与他人合作沟通,发现自身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与综合能力。
2.对学校的要求
每个专业每年执行顶岗社会实践前,都要出具分院文件,成立“XX专业领导小组”,明确岗位职责。由教研室制定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学习任务、技能目标;学生管理办公室会同班主任负责学生思想管理;就业指导专干和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社会交往和技能掌握等方面形成四位一体的管理体系。每方最终形成过程记载文本,由领导小组秘书处收回,作为学生顶岗成绩考核的依据。
3.对企业的要求
一是顶岗基地能为学生提供多个对口专业或专业延伸岗位;二是由人力资源部门为每位学生建立一份“准员工”档案,按照企业正式员工管理方式管理,档案记录学生的从业态度、劳动纪律、协作沟通等方面的表现,为企业择优录用提供主要依据;三是派专业技术过硬的员工作为学生的顶岗指导教师,由校方发放“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的聘书,就学生的“做人与做事”进行指导;四是排除不安全因素质,保证学生的顶岗期间的安全事项;五是对实习合格学生发放企业经历证书;六是对学生的表现,在学生离开企业时,就企业适应能力,专业处理能力、同事合作精神,职业敬业态度四个方面给予评价,实习结束后的优秀实习学生予以表杨,并颁发荣誉证书。
无论是企业的评价还是学校的评价,设定有效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正向的引导。要充分利用这个积极作用。
三、及时做好教育疏导,巩固实践教育成果
在学生顶岗社会实践的一年当中,有半年的时间是在学院规定的企业完成的,这段时间是学生从校门跨入社会的转折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两年在校静默中的成长,在一年的顶岗社会实践中难免磕磕绊绊,但校方必须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促他们化蛹为蝶,完成从“学生”到“员工”身份转换,褪变为准职业人。
1.顶岗前的教育到位
学生在第四学期的最后约十周内,校方就有意安排以下方面的教育,并以“每周一讲座”的形式完成,包括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安全意识、社交礼仪、沟通技巧、《劳动法》、创业教育等方面内容。
2.顶岗中的疏导到位
学生从学校到企业,无论是环境还是身份都发生了变化,在此阶段中的学生我们划分为四个“期”,即跟岗期、试岗期、缓冲期、顶岗期,针对每个“期”,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使他们顺利度过四“期”,从“角色”意识的觉醒,到进入“半角色”,为“全角色”提供充分的技能及知识、心理准备。“递进式角色转换”一直是我们努力为学生实现职场热身的必要准备。
跟岗期,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大,对社会的陌生,与企业的摩擦均较多,让学生在“稳定”中逐渐树立起“职业角色”的意识至关重要,不比在学校,这需要校企双方花心思花精力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完成这个情绪期。有些企业因岗位需要或是学生能力达到了标准,有一定的独立承担岗位工作或是岗位的部分工作,企业会同意这部分学生试岗,这是对学生独立工作的挑战,也是对学校两年来教学工作的一种检验,在此阶段,不仅要求企业对具体操作技能做出指导,学生也会不断地就专业问题向学校实习指导老师求助,我们要细致耐心,帮助学生完成这个从理论到实践,从学到做的转变。
前3个月的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可留在原单位,也可更换预就业单位。这个时候,就业辅导员会同班主任积极收集各方就业信息,并及时在毕业班群里面。但此阶段,学生寻找岗位会有一个缓冲期,职业生涯规划开始变得模糊,有些无所适从,会有一个短暂的无业期,也会有一个频繁的工作更换期,在老师与家长的协助下,学生们都会寻找到一个顶岗的机会。这个时期的老师主要是与他们多沟通,多给建议,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
作为班主任与顶岗指导教师无论在哪个阶段,都要与学生、与企业、与企业指导老师和与学院做好四方面沟通,及时处理学生日常问题,专业技术问题,校企合作问题等,链接好学院与企业之间的纽带。
3.顶岗后的总结到位。
实习结束后,每位指导老师需要上交“实习检查手册”,班主任需要上交“师生交流手册”,学生需要上交“顶岗社会实践总结”及“顶岗实习手册”。要分专业收集“顶岗社会实践意见”,并进行汇总分析,促进下届顶岗工作的改进与帮助。及时召开“顶岗社会实践总结会”,对在实践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及校企双方指导老师予以表彰。
为了充分发挥顶岗实习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学校应主动和用人单位共商合作培养机制,校企相互支持,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实习活动,使顶岗实习成为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袁国平、方小斌 《“双元式”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4月.
关键词:金融专业;社会实践;机会;路径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在2015年10月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事实也是如此。近年来,金融专业热招,金融专业学生人数相对社会需求是趋向饱和的,但是在人才市场,企业招聘部门反映最多的还是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主要是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不够,金融专业的学生需要加强社会实践实习,才能在未来更好更快的上岗。
二、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金融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第二部分,阐述金融专业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金融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路径的建议。
三、金融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加强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里,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了解的只是来自书本或是教材,对社会经济实际生活并没有体验过,不知道这个社会围绕金融专业曾经发生过什么,现在正在发生什么,更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不知道这个经济社会具体人情世故,不知道这个经济社会人们具体生活习惯,更不知道这个经济社会某些具体行规。这样的学生踏入社会,需要很长时间来学习和适应,这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用人成本,一般企业都不愿意看到。(二)加强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懂得社会需求。金融专业说到底还是归于服务行业,服务行业提供的产品就是要能满足社会需求。被服务者所处社会层级不同,需求不同;被服务者所处地域不同,需求不同,被服务者所处政治经济环境不同,需求不同。如此等等,说明金融行业提供服务,要根据实际具体情况不同提供对应的产品服务。如此具体又复杂的社会需求,学生在课堂上和教材中是不得而知的。
四、金融专业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社会实践单位专业不对口现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很多存在单位专业不对口现象。学金融的学生去做工地建筑工、车站安检员、餐厅服务员、房地产销售员、工厂文员等等,凡此种种,社会实践单位本身都不是搞金融行业的,哪来金融大环境下的金融业务实践,这种现象还很常见。(二)存在社会实践岗位专业不对口现象。有的学生也确实进入了专业对口的单位,比如进入了银行、证券公司、投行等单位,但是他们实践的岗位却是文员、派单员等等,接触不了专业业务。比如,在会计事务所,做资料整理员,不能出外勤做具体项目审计;在证券公司,做文员,端茶倒水,不能具体参与IPO项目;在银行做派单员,不能具体参与信贷工作。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驶入深水区
中考改革:克服唯分是举,导向综合素质提升
文 | 张磊
原文刊于《今日教育》2016年12期
2016 年 9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中考改革进行了系统设计,明确了中考改革的方向和要求。
这次中考改革的目标是:到 2020 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重在改变目前高中招生将部分学科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依据的做法,克服唯分数论。其中,有几大重点任务和变化值得关注。
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现一考多用
《指导意见》提出,将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 “两考合一”,合并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现“一考多用”,减轻学生多次备考负担。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所有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确保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但并不要求将所有科目纳入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以免增加学生负担。
这次改革提出,语文、数学、外语为基础学科,统一作为录取计分科目。将体育也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第要求,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同时,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由试点地区确定其他“录取计分科目”,防止群体性偏科。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各门科目合格的前提下,可以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录取计分科目的机会。但是,不能只选文科类科目,也不能只选理科类科目,要文理兼顾。
在考试内容上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成绩呈现方式上,可以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克服分分计较。
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改革明确要求试点地区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评价内容上,要求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评价重点上,强调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评价程序上,强调要做好写实记录,将用于招生使用的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在结果使用上,由高中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定具体的使用办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破解唯分数是举。
在严格程序、评用分开的同时,还特别强调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综合素质评价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保障客观真实。
改革招生录取办法
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等竞赛类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在招生录取时作为参考。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给予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鼓励发展学生兴趣特长。严禁违规跨区域和擅自提前招生,防止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
为积极稳妥有序推进中考改革,《指导意见》明确了责任分工和时间进度安排。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的统一要求;制订中考改革实施意见,2017 年 8 月底前报教育部备案。选择有条件的地市扩大综合改革试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一般由地市组织实施,要求地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具体的中考改革实施方案并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综合改革试点从 2017 年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现在的初中在校生、非试点地市仍执行原来的考试招生办法不变。
>>>>
观点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管理机制,与高考改革相衔接、相协调,改变了传统考试“唯分数”录取模式,给不同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成长成才路径、发展希望和公平机会,是充满公平理念和创新思想的改革举措。
清华大学附中校长王殿军:过去我们比较重视传统意义上的中考科目,所以中考科目方面的师资力量比较雄厚,相对而言,其他科目的师资力量就比较薄弱。这次改革,意味着更加重视全面基础和素养。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解决各学科师资配备均衡的问题。综合素质评价是中考改革成败的关键。综合素质评价的推出,让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扭转以考试成绩和分数单一评价学生的局面,克服了仅仅用终结性的中考成绩来选拔学生的弊端。只要能做到客观真实的过程记录,公开透明的公示体系,能确保评价的性、科学性和公平公正性,那么综合素质评价就一定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
重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制定时间表和线路图
2016 年 5 月 17 日,重庆市教委印发《重庆市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确立了重庆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时间表和线路图。
重庆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时间轴
2015 年,启动重庆市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重点完善并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和就近入学制度;逐步建立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的高中阶段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2018 年,建立依据全国统考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从当年入学的高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出台《重庆市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方案》。完善出台《重庆市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重庆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2021 年,基本建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教育考试招生基本模式,健全考试与招生相对分离、学生多次选择、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2018 年入学学生高考科目“3+3”,文理不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