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物理教学指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物理;小班化教学;模式构建
在初中物理学科教学中,应用小班化的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还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文章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小班化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创建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是小班化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初中物理小班化教学中,如果想通过小组合作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一定要对以下几点引起重视:
第一,要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而且要对小组中每名学生进行分工,给其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
第二,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具有探究意义,不仅要控制问题的难易程度,还应该注重问题的价值,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选择探究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物理知识的学习中。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拿出一杯可乐,问学生:“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杯可乐中是否掺入了水?”再比如,在讲解“光现象”时,可以问学生:“我们在室外抬头看太阳,能够感受到太阳光,这属于什么现象?”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通过深入的探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在学生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针对一些细节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作为初中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教师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极易导致研究活动出现偏离主题、流于形式的现象。由此可见,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小班化教学模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加以重视,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组织
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来说,实验教学是其中一项非常关键的内容,而且在新课标中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提出了一些要求,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初中物理小班化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实验教学让每名学生都感受到实际的实验操作,在动手操作、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高对物理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并不完全局限在课堂上,在课外也可以得到拓展。教师在带领学生做完物理实验之后,要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物理实验“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利用相应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主要用到弹簧测力计、钩码,通过实验得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关系。之后教师可以对实验进行详细讲解,并解答学生的疑问,最后要给学生预留课外作业,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实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关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学探究是初中物理实验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而科学探究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其中主要包括提出问题、假设、设计方案、收集数据以及结果论证等内容,在小班化的教学中,每名学生都能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都有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转变师生角色
在初中物理的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师生角色互换的教学模式,有一些简单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讲解,这样不仅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物理“信息的传递”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收集相关的信息,并整理重点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上直接到讲台上进行讲解。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学生比较关注互联网、信息技术等,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会积极主动地完成,所以准备起来会非常容易。学生在讲解时,教师要认真听,发现不对的地方要及时指出,而且在最后还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学生物质、精神上的奖励。采取这种方法进行初中物理的小班化教学,不仅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还能充分体现出民主教学的优势,从而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
C上所述,小班化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还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其他的教学方式相比,小班化教学具有非常明显的教学优势,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一、激发兴趣,挖掘智慧
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会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面对分数的急剧落差,不但不气馁,反而会激发出更强的学习斗志,挖掘出智慧的潜力。 只要学生愿意学、乐于学、敢于学,“物理难学”的问题也便容易解决了。 在初中阶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解决初高中衔接问题的基础。
1、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兴趣,挖掘智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通过能吸引学生的事例引入教学,解释现象,不要使学生感到物理课是枯燥、抽象、深奥难懂且脱离实际的一门学科。 使他们认识到物理的研究对象就是我们所处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包罗万象,千变万化,热爱生活就应该热爱物理,才能主动地探求各种各样的课堂上和课堂下的物理现象的奥秘,“感受生活之美”;物理学所包含的知识、方法、能力是我们立足于社会,实现个人理想,创造人生价值所必需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笔者在讲解电路的连接方式时,利用三节干电池直接与一段细铅笔芯相连,结果学生看到铅笔芯冒烟了。 这个现象让学生哗然,其轰动效应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短路所造成的危害也显而易见了。
2、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兴趣,优化实验素养
物理是实验学科,物理知识来源于对生活的疑问,来源于对实验的分析和归纳。细致的观察、规范的实验操作、精确的数据测量、抽象的分析概括是完成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对感性的实验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去伪存真,才能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因此要使学生在升入高中后有良好的实验素养,在初中阶段就要重视实验,打下好的基础,笔者认为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课堂的演示实验是更重要的培养、提高实验素养的场合。
为了能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在让学生清楚地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精选合适的实验,合理地进行实验,体现演示实验生动、直观、新奇的特点,就容易直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能充分发挥实验的趣味性、奇异性、多变性,就能创造出生动的情境,使学生思维活跃。
二、打好基础,同化知识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知识及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使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要实现从初中知识的基础上顺利地向高中的过渡,一方面高中教师应熟知初中生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使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适应新的教学;另一方面初中教师要注意给初中生打下扎实的基础知识,理解统一的科学概念和原理,了解事物内在的真实的和谐性,为知识的生长“埋下伏笔”。因此初中教师不仅要钻研初中的教材,而且要研究高中的内容,特别是知识的延伸,在把握好不同教学阶段的不同的同时,重视知识的渗透和方法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切忌照本宣科死教书,对某些知识和方法过分强化,使学生的学习在某些方面的思维定势太重,以至不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例如初中生在进行简单电路的相关计算时,是不考虑电源、导线及电表的电阻对电路的影响的。如果教师在讲解时,能够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事实上这部分电阻虽小,但足以影响整个电路。有了这个潜在认识,学生就可在高中学习时及时接受和修正以前概念中的错误和漏洞,避免因思维定势,对电源内阻问题产生知识上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对新知识产生消极抵触。
要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然地整合和衍生出新知识,学生自身要具备一定的基本学习能力,包括较强的阅读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因而在平时的初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动态思维能力的训练。例如,在讲解“流体的压强与流体的流速的关系”时,教师可在活动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提炼主要知识点,突破难点,并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从生活实践中寻找相关实例,提高思维的发散性和辐射性。在学习一些概念和规律时,要及时进行整理,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复杂而稳固的知识网,并顺利、有效地链接和更新新知识。
三、渗透方法,缩短落差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生;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7004901
初二是学生系统学习物理的起始阶段,在正式学习之前,他们已经有了很多与物理相关的前概念。如何更加有效地联系学生的认知基础,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打造更加高效的物理课堂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深刻领会课标精神,有效组织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继续推进的背景下,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在教学方向、教学目标等方面都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非常有用的指导意见,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深刻领会课改精神,并将相关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从课改精神领会初中物理课堂的构建,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以及教学实践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课堂一旦是动态而自由的,那么课堂将存在很多超出预设范围的事件,这时教师就必须有效而恰当地进行生成。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研究“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这一内容时,如何以更加动态和自由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突破传统课堂的藩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每五个学生分成一个研究小组,让他们到校园周边的区域调查了解有关噪声的现象,并结合自己的观察以及对群众的调查,形成初步的研究材料,然后再对相关材料进行理性分析,探究噪声的危害,并尝试寻找减小噪声的途径,比如在声源处或在声音传播过程中设置一定的遮挡或屏蔽设施。这样的教学安排,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同时这样的处理也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凸显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物理的发展源自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初中阶段很多物理知识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生活中选择素材,让学生深刻感受物理研究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他们在生活中品味物理,再结合物理感受生活,如此则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在日常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准确分析课堂教学内容,研究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迎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感受领会其中的物理规律。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教师首先要领会这一定律主要诠释的是力与运动的关系,它是由实验事实出发,结合科学推理形成的物理规律。初中生对其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只靠几个实验的过渡,就将牛顿第一定律仓促地推理出来,这样的实验和推理将成为一种形式上的探究,本质还是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很难体会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实质,更难将其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为此,笔者认为应以生活化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椭学生主动参与规律探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些情境:(1)当自行车快到目的地时,人不再蹬踩脚踏时,自行车将有一个缓缓停下的过程;(2)踢球时,足球离开脚之后还能继续运动。上述情境都是学生在生活中深有体会的,而且在表象上也能形成这样的认识:力停止作用后,自行车或足球都将继续运动一段时间。由此学生将形成疑问:力真的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吗?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可能达到这样几个目的:(1)学生将因为对生活情境的熟悉而产生亲近感,有助于他们理解情境的实质;(2)情境之间的差异性将引起学生分析思考;(3)学生的思考过程必将产生一些具有差异性的思维成果,这将引发学生之间的讨论,甚至是争论,而这恰恰是教师预设生成的重要素材,这一切也将有效激活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三、加强情感交流,建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有丰富的情感,要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就要积极地将情感融入课堂,让课堂展现强大的生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在各种师生互动中进行情感交流,通过恰当的手段帮助学生深刻体验物理知识,从而让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让枯燥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
浙江省实行新高考以来物理选考人数直线下降,尤其是三类学校。高中物理相对于初中物理,更加抽象和系统,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吃力,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和高考总分效应,三类学校学生更加不敢选考物理。在新高考的政策下,三类学校大部分学生以后物理基本上是学考科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有所放松,所以在物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小组激励在物理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具体做法进行阐述。
2 激励教学的必要性
2.1激励让学生收获兴趣
调查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的前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激励,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以前一个学生,学习物理没有兴趣,我了解情况后和学生沟通,下课经常鼓励他能学好物理,上课过程中我经常让他发言,经常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与动作。一次他回答万有引力的一个问题时,当时他回答不上来。我说道,老师知道你平时比较喜欢看科幻类的小说与电影,如果你能把万有引力这一章内容学懂的话,你对科幻小说和电影会有一个新的理解与提升;把万有引力这一章学透的话,你会发现地球之外的文明与奥秘,甚至你自己也可以成为科幻小说的作者。你愿意成为这样的人吗?他微笑着点头,说道:我愿意。那节课他学的特别认真,坐姿也端正了许多。在我一个多月的“精心照顾”下,这个孩子对物理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物理成绩的提高自然是水到渠成。这个孩子的成绩上去了,也带动了小组的其他同学学习物理,他经常用我的套路,激励其他同学学习物理,这个小组的物理成绩在竞争中提升,在激励中飞跃。
2.2激励让学生获得自信
众所周知,自信的学生更加阳光、更加上进、更加勤奋、更加惹人喜欢;学习上也更加投入,学习成绩自然也不会太差。在我教学过程中,以前有一个不自信的学生,各科成绩中等,在学习、工作、生活上都不够自信,做什么事情都畏首畏尾,学习徘徊不前。我了解这种情况后,与这个学生以及家长进行沟通,通过了解得知,该生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常年在外做生意,一年才和他见几次面,平时他都是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小时候也没少受小伙伴的欺负与嘲笑,日积月累导致现在的种种不自信。一次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过程中,我让他回答相关的一个问题,他回答吞吞吐吐,但是我知道他理解这个问题。我鼓励道,相互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人生也是如此,你付出多少,回报就有多少,努力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老师希望你自信的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从你眼神中看到了答案,你的答案就是正确答案。他慢慢的把自己的解题思路讲了出来,我建议全班同学给这个学生掌声,瞬间班级里掌声雷动。我继续激励道,你的思路非常正确,你的智商非常高,但是老师更加期待你情商的进一步飞跃,以后请抬头挺胸,昂首阔步的演绎自信人生。这节物理课后,这个孩子各方面都有所进步,人也更加自信了。在他的带动下,整个小组的学习气氛有了很大的提升,组内的同学也慢慢向他靠拢,不再“欺负”他,小组的物理成绩也慢慢上来了。
通过以上案例和论点表明,激励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 三种有效的激励教学方式
3.1经常使用激励性的语言
一位德国的教育家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在唤醒、激励和鼓舞。这说明在教学中激励才是真正的艺术教学。所以我在教学中经常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做到有答必评。当然评价不是简单的:好、不错、聪明、厉害等的笼统评价。
案例1:一次物理教学中一个问题抛出来,全班只有三个学生举手(都是男生),我请了其中一位男生回答,结果回答的思路基本正确,但是语言表达上有点欠缺。我对他的评价是:你上课总是思考非常深入,物理思维不错,请你平时多多带动组内同学进行物理学科的深入学习与探讨,我们组物理成绩上去了,你就有很大的功劳。这个问题的思路很好,但是语言组织上请多多改进,可以向本组言语组织能力比较强的同学请教。这样一来,这个学生课后会带动其他组员学习物理,语言组织能力也会向同组的女同学请教,进而与同组的女生讨论物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也带动了女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案例2:一次课堂,一个关于相互作用力的选择题,题目不难,有一半学生举手,我故意叫了一个没有举手的女生A来回答(这个小组举手的人最多)。女生A刚刚开始回答的时候有点吞吞吐吐,只讲了一个答案,我让她分析原因,分析出来思路自然是错的,我引导她改错,结果这女生思路还是不到位,我继续鼓励道:没关系,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我继续说道,可以向小组的其他同学求助。结果她向旁边刚刚举手的女生B求助,结果女生B回答非常到位,思路清晰口齿伶俐。我对女生B评价道,思路清晰、语言?M织到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请你下课多多与女生A交流物流学科的知识点与问题。对女生A评价道,下课多多与你的好姐妹女生B多多交流物理,不懂就问你好姐妹。两位女生都笑不露齿,单手遮唇,婉约的点点头坐下了。我相信课后,学生在我潜移默化的激励下,多多少少会学一点物理。
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回答,大部分时候都会有这么精彩、全方位的评价。当然我在改作业的过程中,也经常会在作业后面写一些激励性的评价。比如说:加油,你的物理解题步骤还不够完善,多列方程、最后代数据出结果;你可以向组内某某同学学习,看看他的解题思路,共同学习进步等。这样做使得小组组内有良好的竞争与合作,实现了良性循环。
3.2目标激励
我会要求每个学生设定学考、选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各次考试的目标。达成了的话,我会在课堂上大事表扬,不乏赞美之词。如果没达到的话,我会课后跟学生个别交流,对试卷错题进行分析总结,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并且鼓励学生下次考试达成目标。这样的目标激励教学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经常使得组内学习物理的氛围更加浓厚,可谓一举两得。
3.3小组捆绑式激励
由于每个小组分组后物理成绩不均衡,出现个别小组物理成绩普遍比较好,一些小组物理成绩普遍比较薄弱的情况。我会按照小组的平均分的进步情况,在每次统一考试后会对小组的成绩进行分析,进步比较大的小组进行表扬,进步较少的,甚至退步的小组进行一定的激励。课后我会对成绩退步的小组,进行个别交流与指导,进而刺激退步的学生进步。当然我也会派成绩比较好的小组同学深入到学习比较差的小组内部进行“学术交流”,让成绩比较好的小组做成绩比较差的小组的物理指导组。比如说第一小组带第二小组进行物理学习,要求第一小组经常对第二小组的物理作业进行监督和检阅。如果第二小组有进步的话,我自然会表扬第一小组。这样一来物理成绩比较好的小组会更加自信,因为他们带动其他小组进步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学习成绩进步的小组,自然也会努力拉近与其他优秀小组的差距。这样一来,各个小组之间就形成了良好的竞争与激励,整个班级的物理成绩自然就上去了。
4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这三种激励教学的困难与改进
4.1困难
4.1.1上课鼓励性的评价过多,影响教学进度。
4.1.2目标激励过程中老师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如果老师没有及时跟进与处理的话,目标激励的作用就很难体现出来。
4.1.3小?M捆绑式激励的跟进是比较重要的,有时候没有盯住学生的话,有些学生会偷懒,“学术交流”也会越来越少,所以需要我们老师好好盯住,及时跟进和鼓励。
4.2改进
4.2.1上课及时的评价还是必须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一定要按照学科指导意见和考试要求进行教学,能不讲的知识点就不讲,要讲的必须讲讲到位,该舍去的知识点就舍去,多让学生发言,然后教师进行必要的鼓励性评价。
4.2.2目标激励和小组捆绑式激励要求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交流,教师在平常工作中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跟进与反馈,总之一个字:勤。
1 策划多种形式,激发创造热情
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借鉴兄弟学校的经验,笔者参与制定了我校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培养目标.期望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发动,借助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1.1 制定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培养目标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建构要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强调学生参与实践,发展综合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坚持物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强调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我们借鉴了兄弟学校的相关做法,结合我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了如下目标.
1.2 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发动,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笔者根据我校学生的身心特点,策划了四种形式的宣传发动:一是专题讲座形式,精心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举办科技讲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二是专题介绍形式,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三是黑板报形式,利用黑板报介绍物理知识的应用;四是观看科技录像形式,不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科技录像片.经过宣传发动,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大大增强,笔者趁热打铁,搜集了一些思维训练材料,举办了两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讲座,让学生了解创造思维的特点及应用实例,让学生感觉到创造离他们并不远,只要进行适当训练,加上自身钻研,人人都能成为小发明家.在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后,笔者又适时地举办了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讲座,提出活动方案、指导意见与实施办法.学生一呼百应,跃跃欲试,创造热情高涨,在这种背景下,物理综合实践活动就在我校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2 放手设计方案,提高设计能力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制定,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作用很大.鉴于学生普遍缺乏设计活动方案的经验,笔者在开展活动时,先示范一些活动的方案,在学生了解设计方案的全过程后,再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设计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创造性地设计出活动方案.
2.1 通过示范设计方案,实现设计能力的有效迁移
由于八年级学生刚学习物理,对物理学的一些研究方法不甚了解,因此在开展“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活动时,感觉困难很大.笔者从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角度,示范了该实践活动的方案,让学生在按照方案进行操作过程中,了解物理研究的一些方法,了解设计方案的过程,从而实现设计能力的迁移.以下为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1)巩固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
(3)思考如何提高控制噪声的效果,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
活动材料:声源(手机)、隔声材料(报纸、塑料袋、衣服、泡沫等)
方案设计:
方案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鞋盒中放置不同材料时,比较听到鞋盒中手机发出声音的响度.
方案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到听不到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汇报与交流:各小组根据实验的记录进行汇报,比较两种方案的优劣,提出对隔离生活噪声的做法.
2.2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活动的开展,学生对活动方案的设计、操作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具体设计时可能仍有一些困难,因此笔者在设计活动方案时注意引导,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方案设计.比如在进行“调查中学生的视力状况”活动中,笔者尝试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以下为笔者引导的内容.
活动目的:(教师给出)
(1)通过调查,了解中学生的视力状况及其危害;
(2)通过调查分析与资料查询,了解近视眼的成因;
(3)学习有关调查的方法:如何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如何进行小范围调查;如何对调查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处理与分析;如何书写调查报告.
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
调查问卷:(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设计问卷:一是希望调查哪些问题;二是希望反映哪些内容;三是一个人的视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四是近视眼的危害.)
调查报告:(引导学生从网络上查询调查报告的书写格式)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独立查询网络资料,自主设计问卷,经组内交流、讨论后定稿.在此过程中,同学们个个热情高涨,在借鉴网络上相关问卷的同时,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些新问题.通过该活动的开展,大多数学生掌握了调查的方式方法,从而达到了通过设计方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3 积极开展活动,锻炼动手能力
在活动中,除了设计活动方案,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去观察实验现象(或实地参观)、动手操作实验器材(或走访一些地方、访问当事人),在此过程中,需要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因此在活动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操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3.1 通过参与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俄国著名的科学家门捷列夫曾经说过;“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接履而来的前进”.通过观察获取的实验现象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求知的欲望,但是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是自发形成的,要靠教师的诱导、启发.在活动中,笔者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比较观察法、顺序观察法、整体观察法、重点观察法与归纳观察法等,同时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提出具体要求,使得学生在进行活动时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观察活动,通过多次活动,大多数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3.2 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
实践活动最终要依靠学生来完成,因此动手操作实验器材、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能力要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在实践中巩固发展.笔者主要通过四个途径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一是指导学生根据使用说明书学习使用相关器材;二是指导学生学会收集实验数据,整理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的文字材料;三是指导学生学会分析收集的数据、材料,从中总结相关结论;四是指导学生学会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小论文等文字材料.通过几年来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多数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发展、提高,学生在操作实验、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活动中越来越熟练,越来越得心应手.
3.3 通过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
由于活动主要由小组来完成,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合作,发挥集体智慧.在小组中,不同特点的学生要能发挥出最佳水平,比如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提出好的创意及实施方案;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负责具体制作;管理能力强的学生负责管理与协调;反省能力强的学生对活动方案、活动过程进行反思、评估,提出改进意见等.比如在“简单电路的设计”活动中,学生首先对电路的连接知识进行回顾,并根据要求设计电路(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由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完成),小组讨论定稿后,再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制作(这一过程由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完成),初步制作完成后,反省能力强的学生不断反思,改进实验,提高演示效果,美化制作工艺,使制作出来的电路既效果明显,又制作精致,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协调小组间同学各司其职,合作愉快.新的课程标准把合作学习作为新形势下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笔者发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合作学习的优势明显,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地进行合作,合作学习的意识得到了加强.
4 加强活动反思,培养创造能力
在活动中,预订的方案可能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甚至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现象和困难,因此需要学生在活动中时时对活动方案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创造性得对原有方案进行改进,或者直接提出新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激发,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4.1 通过对活动的总结,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每次活动结束后,笔者都要求学生对整个活动进行评估、总结,在交流、讨论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在“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活动后,笔者要求学生回顾整个活动过程,初步学会科学探究.在“简单电路的设计”活动中,要求学生对设计的电路进行实验检验,不足之处进行改进.通过不断对活动的总结,学生的探究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
4.2 通过对活动的反思,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