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范文

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

第1篇: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范文

一、做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排查、建档等基础工作

日常细致的基础工作是辅导员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要及时发现、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要摸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具体情况,并建立相关档案。唯有此才能充分掌握学生动态的信息,预防并及早发现学生的问题,其次,要建立有效的排查制度。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规律性,平时看似心理一贯健康的学生,有可能会在某一阶段或某一特殊事件面前产生心理问题,这便需要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经常性的排查。在同学中设立心理排查员,建立从宿舍到班级再到年级的排查网络尤为必要和可行,这也是辅导员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的有效途径。再次,要畅通沟通渠道,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会因为长期隐形积压,导致在短时间内或瞬间引发恶性事件。因此,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时间及时和信息畅通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只有在最短的时间获取有效的信息、联系到心理问题学生及其关联人群,辅导员才能在第一时间给予帮助或采取相关措施,避免事态进一步严重化。

二、有效沟通,及早发现学生心理问题

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接触机会最多、交流时间最长的教师群体,相对于其他专业教师和管理工作者而言,应该更容易发现大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但是,由于辅导员具有不同的科学背景,多数辅导员不具备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当面对较为复杂的心理问题时,往往会不知所措,很难掌握专业的应对方法,如果处理不当,还有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辅导员在工作中,应将重点放在学生心理问题“及早发现”上,并及时与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交流情况,必要时将问题转交心理咨询机构负责。对于非心理健康专业的辅导员而言,要能够敏锐地洞察每一个有问题的学生的心理,尽可能打破学生对老师固有的身份隔阂,用“真诚”赢得学生的充分信任,以家人、挚友或者陪伴者的姿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学生的困难,通过有效交流逐渐的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帮助和引导,最终帮助学生树立生活的自信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三、做好个体辅导,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个体辅导是辅导员在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的前提下,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和教育的辅导模式。个体辅导要求辅导员既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家庭和个人信息,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和存在的心理问题,而且辅导员还要运用自身的经历经验、专业知识与学生充分、耐心的交流,为学生提供积极乐观的辅导意见。同时,辅导员还要引导学生对自身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由于不同的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辅导员也有不同的工作方法和风格,在开展辅导时,需要辅导员群体间进行分工协作、结合自身专长,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进行辅导,动态地跟进并记录问题学生的心理变化轨迹。

四、推行集体辅导,普遍预防学生心理问题

集体辅导是在充分调查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群体、不同需求的学生以讲座、实践、文体活动等为载体进行辅导模式,是针对多数学生开展教育、预防心理问题的最佳途径。另外,辅导员可以引导班集体设定集体发展目标,将每一名同学作为集体中的一员,重视每个个体,不抛弃,不放弃,促进整个班集体和谐友爱氛围的形成和每个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通过集体辅导的开展,辅导员可以将健康身心发展的知识和理念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有效地预防、发现、帮助存在心理隐患的学生。

五、强化专业技能,科学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干预不是简单依靠交流谈话和思想工作能够解决的,还需要辅导员具备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确保科学有效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作为辅导员要在工作中积极与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交流、合作、研究,这是提升辅导员心理工作科学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思维活跃、冲动的青年学生,会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许多的挑战,这就要求辅导员要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修养,并培养自己超常的爱心、耐心和宽容心,能及时调整自身的状态,理性的接纳不同学生,处理各种事件,以自身的健康身心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第2篇: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 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 角色定位 工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1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1.1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教员

目前全国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总人数仅为3453人;而2007年,教育部统计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已达到188 489 54人,每万名学生仅有专职人员1. 80人。面对如此巨大的学生规模,仅凭学校的1至2名专职心理咨询人员开展工作显然力不从心。面对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供需极其不平衡的现状,只有充分利用辅导员的工作优势,将辅导员队伍纳入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才能迅速有效的增强学校的整体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鉴于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专业性,以及辅导员日常工作的繁琐性和非专业性,要求辅导员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是不现实的。另外,辅导员面对的是学生群体,帮助更多的学生培养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应当是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要任务。

(1)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以预防教育为主、防治结合,通过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使之提高心理素质。

辅导员可以借助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遵循“发展模式”这一思维路线,把学生看成是成长中的人,开展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并把培育学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放在首位。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并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两类人群:一是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二是部分学生虽能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也有心理咨询的需要,但把心理问题当作心理疾病而不愿意告诉他人,也碍于面子不愿意找专业心理教师咨询。

辅导员对这两类人群可以开展工作。可以利用工作的各种时机(谈话、班会、社团活动等),通过各种方式(谈话、宣传、讲座、校园文化活动等)引导学生关注和察觉自己的情绪、认知以及因此而产生的行为,使之更清楚地认识自身的问题;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心理问题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许多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约见心理咨询师并不意味着自己有心理疾病,而是为了进一步澄清自己、解除困惑、建立良好的心态、更大限度的挖掘自身的潜能。

(3)教会学生如何合理建立和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在增进和维护心理健康中的功能已经得到公认。社会支持系统的利用会显著促进个体的心理承受和负荷能力,提高处理危机和冲突的水平。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教会他们如何建立和维护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同时也要时刻向学生灌输“求助是强者的行为”的观念,鼓励他们在遇到问题时,积极主动地向学校、向辅导员、向心理咨询中心、向朋友、向同学求助。使得学生的问题能在学生的主动求助中得到解决。

(4)普及心理调试的方法。大学生在目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在父母的期待中、在就业压力中,都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冲突。辅导员们也不可能总是适时地出现在他们身边。因此,要教会他们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当他们出现焦虑、紧张、悲伤等情绪问题时,能使用这些心理调适的方法,增强自身抵御心理危机的能力,达到自我成长。

1.2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员

2004年教育部、卫生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对高校的危机干预工作有明确的表述:“高校要建立咨询教师值班制、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制,建立从学生骨干、辅导员、班主任到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危机反应机制,建立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到校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

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使得辅导员成为发现学生问题的一个重要信息源。首先,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这件事的本身,要求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不健康进行判断和鉴别;其次,辅导员要依据学生的外在表现来判断学生心理问题的程度,并依据判断结果决定后面的处理程序。学生问题如果属于常见的正常范围的心理冲突问题,辅导员可以依据自身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或转介给心理咨询中心;如果属于一般或严重心理问题,就必须要将学生转介给心理咨询中心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如果属于心理异常等较严重的心理或精神疾病时,则要及时转介给相关的医院进行治疗,同时还要联系学生家长进行配合治疗。

1.3 大学生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员

高校辅导员作为基层学生工作者在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诸多优势。

首先,与心理咨询专家相比,虽然辅导员的理论知识不足,但他们更贴近学生,亲和力强。一般说来,学生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接触,愿意接受辅导员的意见,辅导员可发挥心理工作的主动性和情感信任作用。

其次,高校一般是以院系专业为单位,分年级配备辅导员。由于同专业的学生存在着许多共性的问题,如专业发展、职业规划、就业选择、个人成长等。同时辅导员手中也掌握了大量该专业学生的发展和就业的信息。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把握和对相关信息的有效利用可以使得辅导员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最后,大学生心理问题多数是适应性与发展性问题,如学习压力、恋爱问题、人际关系与弱势贫困问题,辅导员在日常的事务处理中经常遇到这类的问题,辅导员有更多的机会积累这些问题的解决经验和方法,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提升这些问题的咨询能力和咨询效果。

2 辅导员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策略

2.1 做好知识储备

目前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的辅导员占总辅导员人数的比例比较低,甚至许多辅导员是理工类专业出身。为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功能,辅导员须主动参与心理学知识的学习。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武装自己,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为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2.2 注重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关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重大积极的人格改造必须在某种关系中才会产生”。由此可见,关系的建立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辅导员在与学生的关系的建立上,相对心理咨询师而言,有天然的优势,也有更多建立关系的机会和平台。

但这种关系不是简单的管理关系、服务关系,而是以情感为中介进行联结的关系。以情感为基础的关系有助于心理辅导的效果。因此,辅导员要与学生保持平等、相互尊重及信任的关系。学生遇到问题时,才会主动求助辅导员,并会以一种积极配合的方式使得问题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解决。

这种以情感为基础的关系的建立可以有许多渠道和方式。首先,辅导员应主动培养和蔼、可亲近的人格特质,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建立情感维系;其次,辅导员可通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让学生感觉值得信赖和依靠;再次,辅导员要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以问题的解决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2.3 注重心理教育实践和积累

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这需要辅导员不断的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在实践中去运用和摸索。不断的总结自己处理的学生案例,分析成功的原因和失败的经验,提炼总结出规律,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能力特点,形成一套自己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这同样也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2.4 建立并利用多层辅导体系,实施全方位的心理健康辅导

辅导员队伍只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做为与大学生密切联系的、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必须清楚认识到这一点,不能将所有的心理健康任务揽在自己的肩上。一方面这是辅导员的精力所不允许的,另一方面也是辅导员的专业水平不能胜任的。

但是,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组织、协调优势,充分发挥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家长、任课教师、学生同辈等多层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调动和充分利用体系中的有效部分来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实现多维度、全方位的心理健康辅导,达到心理辅导的深度和效力。

2.5 充分利用学生工作平台开展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辅导员的工作拥有许多与学生接触的平台,如谈心、班会、学生活动、党支部、社团等。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工作平台开展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的目的揉进辅导员的工作平台,实现辅导员教育的多功能性。

同时,辅导员也可以开辟新的活动形式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包括辅导员博客、成长沙龙(含学习、情感、交际、职业规划、抗压能力)、互助小组、团队素质拓展、专题心理训练等。

参考文献

[1] 吴静.浅谈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科技信息,2010(16).

第3篇: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听力障碍学生 学校心理咨询 观念

1、前言

社会不断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使得人们面对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与心理冲突。对于在听力障碍学生而言,由于听力缺陷导致语言障碍,他们的认知、情感、思维活动与众不同,造成听力障碍学生比正常儿童更多地表现出自卑、多疑、孤僻、急躁等不健康心理表现。对于在校听力障碍学生而言,环境的特殊性、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学习任务的特殊性,其心理压力、心理冲突更趋激烈,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便应运而生。很多特校都在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有的特校有了心理咨询室,但由于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在我国起步晚,大家对心理咨询不是很了解。很多时候不少听力障碍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需要得到专业老师的帮助,但他们却很少走进咨询室,这与他们在对学校心理咨询的认识有很大关系。

2. 学校心理咨询的含义

美国心理学会咨询心理分会将心理咨询定义为:“帮助个人克服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从而使个体得到理想发展。”也有心理学家认为:“咨询是一种人际关系,在这种人际关系中咨询人员提供一定的心理气氛或条件,使咨询对象发生变化,做出选择,解决自己的问题,并形成一个有责任感的独立个性,从而成为更好的人和更好的社会成员。”钱铭怡教授认为“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立自强的过程。”学校心理咨询从内容来看,是面向在校学生本人、学生家长、学校教师的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心理咨询的对象是一个有特定年龄和范围的群体。

3、听力障碍学生对心理咨询认识的误区

3.1心理咨询就是思想教育。

一些听力障碍学生片面地认为他一直都在接受思想教育,没有必要再去接受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和思想教育有一定的联系,在功能上有互补的作用,即心理咨询的运用可大大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而思想觉悟的提高,也有助于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解决。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手段也可以用于思想教育中,但心理咨询有自己特有的系统的理论、方法与技巧,决不等于思想教育。德育工作旨在把学生当做塑造对象,把自己视为“美好心灵的塑造者”,而心理辅导人员则把学生视为有着自身需要的“当事人”,把自己看作提供帮助的服务者,协作者。在师生关系上,德育工作中的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权威;辅导教师则更像是学生的“参谋”,朋友,甚至是他的“同伙”。心理咨询它服务的对象不是具有单一思想品德问题的人(比如不热爱集体、不爱护公物等),而是有一些心理问题的正常人(如自卑、焦虑等);采用的方法应以讨论、引导为主,以求主动内化、自我领悟,而非行政命令或纪律约束。。德育工作一般也不处理和解决过敏性焦虑、强迫观念、厌食等纯属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心理辅导的核心问题是成长问题,心理辅导一般不直接解决,也不能直接解决政治观点、立场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正是德育(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3.2接受心理咨询的人就是心理有“毛病”的人。

由于我国的心理咨询发展一直比较滞后,对于有些地方来说,心理咨询还是个新生事物。在校园里,有学生甚至教师对心理咨询存在偏见,认为“有心理毛病才去心理咨询”。有人错误地认为有心理问题就是有病,甚至有人把心理问题与神经症、精神病等同起来。所以,听力障碍学生也害怕听到他人说自己有心理问题,害怕自己存在心理问题。为防他人误解,也不肯接受心理咨询。而实际上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的许多人,他们更想探寻如何更好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心理咨询按其内容可分为障碍咨询和发展咨询。障碍咨询主要消除来访者心理障碍引起的不适应。而学校心理咨询中学生的问题大多都是成长中的适应问题,如学习适应在、交往适应、社会适应等,它们更多的是属于发展性咨询,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身和社会,增强适应能力,充分开发潜能,实现全面发展。

3.3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露。

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职责之一就是替来访者保密。因此为学生保密,对学生负责是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守责。心理咨询工作者会将来访者的相关资料严格管理,进行保密,更不会在咨询室以外的地方随便谈论来访者的事情。当然保密原则也有例个的情况 ,比如来访者有自杀或伤害别人危及社会安全的尝试和企图时,心理咨询工作者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来访者的安全,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这些必要的措施可能是通知来访者的亲友或师长,并在尽可能情况下保护来访者隐私,保证有关人员不歧视来访者。所以听力障碍学生应消除隐私被泄露的担心。

3.4心理咨询具有立竿见影和一劳永逸的效果

有些听力障碍学生错误地认为一两次咨询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心理咨询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接受过心理咨询后,不会再产生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具有一劳永逸的效果。心理问题的产生有一个过程,导致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解决心题问题也有一个过程,有的甚至是个长期的过程。心理问题的解决取决于来访者所患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来访者的正确认识以及自身的主观努力程度。人的心理问题产生的诱因具有多发性、情景性、不确定性、反复性等特点,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有生物因素(如生理功能改变、躯体疾病、年龄性别等)、社会原因(社会生活事迹和社会支持系统等),也有个人因素(错误观念、负性情绪等),所以谁也不能保证接受过心理咨询后不再产生新的或类似的心理问题。

4、消除听力障碍学生对学校心理咨询误解的方法

4.1心理咨询室的设置。

心理咨询室对环境要求比较苛刻。要让听力障碍学生有安全感他们才能畅所欲言,因此,要选择一个比赛安静、偏僻、温馨的房间。房间不要过大或过小,过大会让来访者感觉空荡荡的,找不到温暖。太小又会感觉压抑。一般来说十平米左右会比较适中。

4.2加强对心理咨询工作的宣传。

提倡和鼓励听力障碍学生主动进行心理咨并在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前提下,对心理咨询整体效果进行宣传,使听力障碍学生对心理咨询有更多的了解,改变原有观念,让学生产生咨询愿望,改变被动等侍咨询的现状。另外,在形式上要更加灵活,网络咨询、信息咨询、现场咨询、专栏咨询等,让学生明白心理咨询的对象、范围、原则等。

参考文献

第4篇: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范文

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社会原因。当前社会贫富悬殊较大,许多家庭经济情况不佳或者来自偏远农村的学生往往自惭形秽,产生自卑情绪。还有,逐年增大的就业压力也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二,家庭原因。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得到家长的百般呵护,同时也受到家长严格的管理。在这样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生活经历单一,自理能力及抵抗挫折的能力较低。

第三,学校原因。大学生在校期间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当然和学校环境密不可分。许多学生为了能够在就业时把握更多的主动权,就要加倍努力地学习,学习压力很大。因此,许多学生经常感到力不从心,不能合理分配时间,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躁情绪。此外,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他们也很容易在这方面产生情感困惑。

第四,自身原因。上面都是一些客观因素,还有一部分是由于自身的主观原因所致。复旦大学肖永春等人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状况进行分析时,指出学生人格因素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有密切关系,学生人格因素中的忧虑性、社交性、利他性和道德感等因素都与学生情绪水平有紧密关联。

上述是大学生心理问题对高校校园安全产生影响的主客观原因。由此可见,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要在原有措施基础上,出台新的举措,多方配合,多管齐下。

一、加强队伍建设。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最多、最直接,学生各种情况辅导员一般最先获悉,因此,要把辅导员队伍作为预防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抓手,鼓励并支持辅导员去参加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培训,取得独立开展心理咨询的资格。

另外,本科生班主任和研究生德育导师也是主要的工作队伍。在对班主任和德育导师进行培训时,要把学生的心理问题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提高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者,每天给学生上课的教师更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队伍。教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要在教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格培养,帮助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建立联动机制。建立“学校-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学校层面上可以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中心由专业的心理学教师组成。心理中心负责从整体层面上部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尤其是要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评。各学院要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二级心理辅导工作站,做好日常工作。

另外,由于大学生活学习都较分散,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非常有限,很难直接获取学生的各种情况。为此,要在每个班级中设立两名心理委员,男生、女生各一名,并对心理委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心理辅导的一般理论和操作技能、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应对措施、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技巧等。心理委员要从自身心理素质好、品学兼优并志愿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学生中筛选。

三、加强宣传教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每年可以定期开展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各院系积极配合,组织相应的主题活动。一是心理讲座,讲座可以涉及生命感恩、专业选择、科研兴趣、求职礼仪、生涯发展等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二是团体辅导,如提升幸福感的团辅活动、新生骨干训练营、克服害羞心理团辅活动、应对大学生活挫折团体辅导等。三是心理沙龙,参加过心理健康专业培训的辅导员、专业教师、院系领导等都能组织开办心理沙龙活动。沙龙内容力求丰富,形式不拘一格。四是素质拓展,素拓是大学生普遍喜欢的活动形式,如可以组织人生发展训练营、心理知识挑战赛等素拓活动。五是心理短剧,学院可以把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排成短剧,把正确的处理方法融合在剧情之内,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也能接受教育。

[参考文献]

第5篇: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范文

1.引言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小学生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面临来自自身、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可以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不仅会影响他们的日常学习,还会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小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找出其中的原因,并探寻相应的疏导策略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话题。

2.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特别需要关爱和辅导,加强对他们的心理辅导。但由于家庭辅导不重视,学校的教育工作不到位,再加上小学生自身方面的影响,使得小学生在心理上容易出现各种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逆反心理强,不听从教育。一些小学生对周围的人不信任,待人不礼貌、不谦虚,性格比较倔强,他们不听从老师、监护人等的批评、管理,逆反心理强。不仅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还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2.2嫉妒心理,厌学情绪。小学生在学习中也处在一个竞争的环境当中,而小学生又具有好深心强的特点,存在着一种排斥他人的心理,在与其它同学的竞争中存在着嫉妒心理。另外,一些小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存在着厌学心理。

2.3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对父母的依恋程度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情感世界、社会行为和性格特征。但在一些家庭,由于父母工作较忙,经常不在家里,小学生缺乏与父母正常交往的机会,使得它们内心的烦恼与苦闷无法倾诉,又难以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排解,这样容易导致他们对外部世界不信任,不仅性格变得孤僻,还会影响他们与人的交往。另,外一些小学生还存在着害羞,自卑心理,与人交流时表现得比较害羞,说话的时候声音很小。或者担心自己的家境条件不如别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如别人,表现出自卑心理。

2.4自制力差,自暴自弃。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缺乏自制力,具有贪玩的特点,对学习没有兴趣,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自暴自弃。这些心理状况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也对他们与人交往,生活上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2.5我行我素,以我为中心。这种情况在隔代看护中表现比较突出,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眼中,孩子是整个家庭的中心,祖辈对他们也是百依百顺。而小学生认为自己的祖辈思想观念落后,在很多方面不如自己,不仅不听从他们的教导,还对他们指手画脚,我行我素,以我为中心。

3.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某种心理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具体来说,导致小学生存在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今后需要这些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辅导对策。

3.1自身方面的成因。小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缺乏相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生理、心理上都不成熟,遇事不能独立处理,缺乏自我调节意识,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知道采取何种措施处理。另外,从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来看,小学阶段是人生非常关键的时期,在这一特殊时期,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没有形成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面临着种种心理危机。

3.2家庭方面的成因。家庭方面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父母亲教育角色淡出以及监护人监管不到位。第一、父母亲教育角色淡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然而在一些家庭,父母亲教育角色淡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缺乏相应的指引和辅导,小学生的心理烦恼无法向人倾诉,得不到及时排解,这是导致小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第二、监护人工作不到位。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心理不成熟,缺乏自制力,在学习上需要监管,在心里上需要辅导。但一些小学生的监护人工作不到位,对他们的学习缺乏关注,更别说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3.3学校方面的成因。一些学校将教学工作重点放在教学工作上,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不重视,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一些教师缺乏专业技能,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时候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当,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另外,有关小学生心理辅导的课程设置不完善,缺乏系统的课程辅导,影响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成为导致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中重要原因。

4.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策略

小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由多方面因素所致。然而,小学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整个社会的重要职责。同时,完善小学生心理疏导机制,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疏导值得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结合当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现状,考虑到小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对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4.1小学生需要加强自我调节,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小学生自身,加强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通过加强自我调节,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学会疏导自己的心理问题,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创造有利调节。在生活和学习中,小学生需要学会自我调节,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将学习看成是提高自身素质,实现理想和抱负,实现自己人身价值的途径。小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不断用学习来充实和提高自己。同时,小学生也要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创造条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并磨练意志,勇敢面对和客服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只有加强自身的调节,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生心理上中存在的问题,为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4.2加强小学生家庭教育,重视对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家庭教育是对小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疏导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策略,它能够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所以,要想疏导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强化家庭教育责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父母亲应该提高家庭教育意识,充分认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职责,不能

过分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要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与前程问题。家长应该多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并积极主动采取措施帮他们解决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要明确父母的教育职责,提高父母的责任感。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是父母的责任,父母应该高度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为责任和使命。如果父母远在它乡,要注意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多关心孩子的生'活与学习,多倾听子女的心声,并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引导。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困难的时候,要加强对他们的辅导,注意倾听他们的心声,为孩子解答疑惑,排除孩子的心理问题,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4.3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应有的作用,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学校仍然是小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最主要的场所,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应有的作用,构建和谐校园,为小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一、教师应该了解小学生的具体情况,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倩况,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小学生的家庭,进行家访和实地调查,掌握小学生更多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在生活与学习上的困难,并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对他们的教育和辅导,对于心理健康存在缺陷的小学生,教师则要特别关注这类学习,更加注重对他们的心理辅导。第二、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对小学生的管理。小学教师不仅要具备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具备心理辅导能力,能够针对小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疏导措施,帮助小学生面临的疑惑。此外,学校教师还要通过多种途经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心理辅导理论知识学习,重视心理疏导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以提高工作效率,妥善解决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第三、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缓解小学生心理压力。教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平等友好的对待每位学习,尊重小学生的人格,不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在学习和活动当中,要关注每位学习,尽量给每位学生以参与的机会。同时,对小学生要注重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进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为他们的学习和进步创造有利条件。第四、探索和完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实际,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并在教材编写上进行探索,同时引进具备心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专门开展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结束语

第6篇: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范文

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越来越关注内心的和谐。因而,心理健康教育越发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四年,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又恰恰是在他们的独立成长期,加之环境的变化、社会的思潮、人际关系、就业压力等诸多诱因,使新时期的大学生成为“草莓”一族,有着光鲜的外表而不抗压。

近几年,高校中由心理疾病引发的学生情况频发,其对学生本人,学生周边同学,及其家庭造成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其具有隐蔽性、敏感性、高危性的特点,引发众多学者的深思。笔者就从其一线辅导员的工作经历出发,探析高校对心理问题学生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

因此,笔者根据相关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认为面对心理问题学生的处理与积极应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辅导工作有机相结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以人为本,心理学、心理辅导技能是思政工作者的必修课。在学生工作中,辅导员要能走进学生的世界,聆听他们的想法,从而帮助和引导他们积极向上。一方面,辅导员运用心理健康辅导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得到尊重,感到关怀,让学生懂得辅导员的工作关注的是他们自身,从而提升了辅导员的人格魅力,提高了工作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用心理健康辅导的方法和技术(心理测量和心理诊断),帮助辅导员了解掌握工作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辅导与学生管理工作,关注特殊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品质。

因此,学校、学院要应重视辅导员的心理学知识培训,也许辅导员不能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媲美,但懂得心理学知识后,辅导员会有个人的提升,会知道如何去理解学生,去引导学生。特别是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及时关注,及时诊断,及时处理,这样会使很多危机事件防范于未然,更关系到心理问题的学生能正常完成他们的学业。

二、完善基层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目前,很多高校都从校一级开始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一级学校心理辅导中心、校学工办;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二级辅导员;三级学生团队。而对于学生发生的心理问题则出现在基层,因而,各学院等基层单位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基层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以学院领导、分管书记为第一级,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为第二级,以各年级辅导员为第三级,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为第四级,以普通同学为最广泛的第五级。

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一方面负责搭建辅导员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形成工作坊,学习分享心理学知识,面对出现的学生心理问题共同协助处理;另一方面,组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团队,宣传心理学知识,倡导健康心理。

而对于辅导员整体,则需要在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去把握自己所负责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了解需特殊关照的学生情况。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辅导员对学生党员、学生干部要有要求,他们要基本了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知识,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反馈;而培养普通同学要有意识,发现自己周边的同学有异常要及时关心,及时上报。

三、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关注、及时干预、及时转介

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关注、及时干预、及时转介”是非常关键的“三及”。很多心理疾病,如果发现早,治疗早,则会治愈良好。正如前面本文所分析的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自卑,焦虑为一般的心理问题,可能学生受到心理困惑而痛苦,辅导员、家长、同学的关注和帮助能慢慢化解。但如果学生所患的是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关心、谈话、咨询都是不能解决的问题的,这类的学生患者则需要及时的转介,及时的治疗,运用到药物等医疗手段。

可见,辅导员掌握心理学知识至关重要。因为辅导员是一线的学生工作者,最先了解学生情况,如果辅导员都不知道学生是出了什么问题,学生出的问题到了哪种程度,不能早期预判,不能及时干预,则严重影响到学生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这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发展,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在学校继续学业。

四、学院要形成良好的支持工作小组

出现心理问题学生,特别是心理疾病的学生,对于学院等基层单位而言是非常大的压力。心理疾病患者常常会出现失踪、伤人自残,甚至自杀等突发状况、危机事件,面临学生生死的压力,一线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就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再是谁的学生谁负责,学院应形成良好的支持工作小组,由分管书记负责,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配合,各辅导员协助,学生干部加入,一同应对。

一方面,学院的支持工作小组,会减轻一线辅导员的压力,辅导员也应受到关怀和支持,绝对不能把学生患有精神疾病、出现危机情况的责任完全推卸给辅导员。只有在良好互助支持的工作下,才能更好地应对心理疾病学生的突发状况。

另一方面,学院的支持工作小组会更有效地帮助到心理疾病学生。如果心理疾病学生在患病期间,其思想、行为已经异于常人,一个人是完成无法应对的。形成工作小组,以团队进行工作,才能确保心理疾病学生的基本安全,才能有效地帮助其及时治疗,及对于其治愈后的情况进行评估,对其进行管理。

五、学校要对特殊学生问题处理形成良好的应对机制

高校作为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保障者和实施者,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患有心理疾病时,面对这些特殊学生,要形成良好的应对机制。学校的心理辅导中心、校医院等专业机构,要对特殊学生的病情进行掌握和判断,病发期是否要转介到校外专业机构治疗;治愈后能否回校继续学业等;校级的学生工作办公室,则应对这些特殊学生的管理指定相关的政策;校级法务部在特殊学生处理中出现法律问题时给予帮助和支持。等等。

高校各部门,在面对心理疾病学生的发病、突发危机状况、治愈后的管理等等,相互配合,积极处理,这样才会真正给予这些特殊学生应有的人文关怀,才能有效地保证这些特殊学生的受教育权力。

参考文献:

[1]熊琪.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教育论丛,2010,(1).

第7篇: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范文

一、国内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现状的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并逐渐被认识和受到重视。在我国,心理辅导是一门新兴的事业,在大陆,心理辅导事业仅有20年左右的历史;而首先开展的台湾地区,也仅45年左右。各地发展速度有所不同,专业化程度亦有深浅之分。虽然国内心理辅导方面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对于心理辅导教师的研究很少,经过搜索文献笔者将以往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分几个维度来进行阐述。

1.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的研究

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并不是将一个、两个教师培养成才就终止了,而是要凸显出整支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这里的素质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可以说是技能,也可以说是职业理念,更可以说是有关心理教师各方面的问题。因此,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的研究为其更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高亚兵提到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中调查了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情况,结果表明:一是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短缺;二是少数从业人员未进行职前培训,大部分进行过短期培训;三是仅有6.8%的学校领导重视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张颉就心理教师的职业怠倦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分析其在个人因素和职业因素变量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心理教师已经出现职业倦怠,有部分心理教师在不同的维度上表现出较明显的倦怠感;彭铧采用了文献法与调查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及其调适的策略。得出结论:教师心理问题表现为教师职业、人际关系、自我意识、社会适应四种问题。由此进行了原因分析及调适对策的提出。

综上所述,我国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已经由理论上升到了实践调查研究,不再局限于理论的推敲与揣摩,虽说有所提高,但我国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中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不够专业;二是心理辅导教师与学生比例失衡;三是心理辅导教师不同程度下出现职业怠倦问题;三是心理辅导教师自身存在心理问题。为了进一步走好心理辅导道路,我们必须解决当前心理辅导教师的个人问题以及做好心理辅导教师的分配,努力做到师生比例平衡的状态。

2.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问题,是建设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的核心问题,只有把握好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发展方向,才能开展有价值的辅导工作。因此,对于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也是建设其的有效方法。

李士江指出:“高水平心理辅导师资是中小学心理辅导工作健康发展的前提,对中小学心理辅导师资专业化发展对策的研究有助于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应从相关人员的培养上促进中小学心理辅导专业化发展。”吴玮提到了我国中小学心理教师迈向专业化发展趋势,提出了优化我国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即首先要明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其次是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例如资格认证制度、教研制度、督导制度、培养和培训制度、评价制度 。胡艳一文就当前中小学专职心理辅导教师面临的困境给予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首先是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提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身专业存在的问题,更新自己辅导理念;其次从专业扶持的角度,互相交流、观摩、教研的过程都是提升自我的好办法;最后是从体制管理层面,应该设立监督体制、建立和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术职称系列评定标准和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我国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借鉴了外国经验,已从最初的迷茫阶段逐步走上正轨。从以往的研究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化水平虽不及国外心理辅导教师水平高,但提升的幅度较大。当前我国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化呈现先出以下特点:一是我国开始注重心理辅导教师R祷的培养,注重心理辅导教师理念的提升;二是心理辅导教师要求资格认证;三是通过心理辅导评估体系加强教师的专业性;四是实施督导制度;五是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计划更加系统性。虽然我国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化提升了许多,但仍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心理辅导教师心理辅导理念不够坚固,培训少,心理辅导技能也不够完善,督导制度没有有效实施,等等。俗话说“好的将帅才能带领出好的士兵”,专业性的辅导教师才能发挥出最有效的技能来辅导学生。

3.心理辅导教师队伍职业心理问题的研究

因为心理辅导工作的特殊性,所以心理辅导教师队伍职业心理问题的探究是必然的。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而心理辅导教师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与职业行为素质不高现象并存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对于心理辅导教师队伍职业心理问题的研究也是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有效的途径。

王文增在其论文中调查了81名小学教师,使用实验的方法在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怠倦和心理健康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压力干预训练对缓解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倦怠以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从而得出了三者的关系。

在上海、天津等地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使用量表的方法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测。有的研究结论却是相反的,如贾林祥、宋广文的调查认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国内普通人群高。

综上所述,尽管在教师心理研究报告中显示的数据不等,但从当前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是心理问题障碍高发的人群。我国应该呼吁更多的相关人员以及教师本人关注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心理辅导教师这一具有特殊性工作性质的人员,应时刻调节好自身的问题,及时纠正以至于更好地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事业。

4.心理辅导教师队伍角色定位的研究

目前国内中小学心理教师普遍存在着角色模糊状态,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心理辅导教师对于角色定位的准确性是其进行有效辅导的前提。

王宏方通过自己的方法即对心理教师的专业身份进行了区分,主要针对对象是普通教师、德育教师和心理学者与心理教师。洪永胜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了教师角色意识和职责定位的影响。他认为心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找准角色定位,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服务者。黄玲在其论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身份认同感的研究》对教师身份认同感作了深入研究,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 徐琳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缺位”和“角色越位”两种偏失现象的现状分析入手,表达了他对心理教师在学校中的定位见解。

综上所述,我国心理辅导教师队伍角色定位的研究大多都是教师对自身身份的模糊性以及无法定位的问题。前人的研究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经验,但心理辅导教师队伍角色定位上仍存在弊端,主要呈现以下问题:一是心理辅导教师职业角色偏颇;二是心理辅导教师角色意识轻化;三是心理辅导教师“角色缺位”和“角色越位”;四是心理辅导教师身份认同感的困惑。虽然我国关于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研究有限,但很多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为本文的有效写作提供了大量的文献依据与事实依据。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国内已有的研究对我国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如下的经验和借鉴价值:国内学者对小学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这些研究对我国进一步研究小学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很大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价值,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借鉴价值。

国内已有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经验与启示,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1.在研究视角上,大多停留在心理学视角,很少与教育学视角、哲学视角、社会学视角穿插,研究视角显得过于单一。因此不能很好地去论证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内部影响因素。

2.在研究材料上,已有研究多局限在理论研究,实践层面的研究涉及的较少,并且已有的研究不蛳富,只是笼统地提出解决对策,应该提出小学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内部影响因素中最实际、最贴近现实的对策来解决现有问题。

3.在研究方法上,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可以采用访谈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观察法相结合的形式,使得研究结果更为全面。

4.在研究对象上,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初中、高中、大学阶段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宏观上的影响因素,对小学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内部影响因素现状的研究少之又少。

三、结语

第8篇: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范文

一、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掌握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热爱辅导员工作,责任心强,工作作风好,严于律己,是辅导员教育学生的立身之本,辅导员的心理品质是对大学生最好的影响。所以,辅导员自身要加强心理素质的修养,具备高尚的情感,要追求心理美,要热爱每个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向上的心境。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在知识结构上,除要懂得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接受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其次,要了解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因为气质类型不同,其心理活动特征也就不同。这样,辅导员可以对不同的事情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使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工作更有针对性。

二、要了解学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学生是关键。如果不了解不知道学生们有什么共性困惑,不清楚有哪些存在心理问题的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无从谈起。了解学生,首先要对学生整体有一个全面把握,对一般学生的共性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如对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对前途的迷茫问题、对感情的困惑问题等。把握好共性问题的同时,还要重点排查特殊心理问题学生。在新生入学之时,辅导员就要认真了解学生,可以通过学校体检结果、心理健康测试反馈、和学生逐一谈心、由学生干部及宿舍长介绍相关学生情况等,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要尽可能详实,不仅要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心理健康测试反馈为基础,还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及谈心情况,对特殊学生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跟踪观察。心理健康档案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学生情况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新、完善,这样不仅有利于全面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好特殊心理问题学生工作,还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与学生情况变化的关系积累心理健康教育经验。

三、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利用同辈进行心理辅导

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一些是属于共性的东西,如新生适应问题、大学生感情困惑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心理问题共性特征可以制订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使同学们能够正确认识心理压力,正确面对挫折,防患于未然。

四、进行多种形式的情感交流

1.与学生进行面对面谈心。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便利条件是和学生接触较多,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也比较多,其中谈心尤为重要。和学生谈心,是一种了解,更是一种情感交流。通过谈心,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敞开心扉,将心中的郁闷、不快一一倾诉,从而使心情释放。辅导员通过学生的倾诉也能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症结所在,对症下药,也可以从学生的言谈举止把握学生性格及心理现状,对学生的问题把握较为真实,并能立即感知谈心效果。面对面的谈心可以选择不同的地点,可以在办公室,也可以选择操场或公寓,要尽可能地使学生产生亲近感。

2.利用网络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通过面对面的谈心,可以排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但有些学生不愿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辅导员,而网络恰好提供了一个学生和辅导员老师对等交流的平台。辅导员可以利用QQ、MSN、邮箱等网络工具和学生在网上匿名交流。老师在明处,学生在暗处,增强了学生的隐蔽性,有利于其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老师。在这里学生可以责问辅导员,可以咨询一些政策,也可以尽情宣泄苦闷及不满、寻求帮助。面对这样一个完全暴露的心灵,是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的大好时机。在对学生进行耐心引导的同时,辅导员应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可以借机向学生灌输在日常教育中学生听不进甚至抵触的教育内容。

五、加强与心理问题学生家长的沟通

家是温馨的港湾,学生出现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有很大一部分与家庭背景有关。有些家长比较熟悉学生,但有些家长由于孩子从中学到大学一直不在身边,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也不愿与家长深谈,以至不了解自己孩子现状,学生已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却还一无所知。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可以和家长联起手来做学生工作,如果学生的心理诱因在家庭,家长了解学生现状,进行自我反省,改变家庭氛围,多给孩子以温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建立信息员制度,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第9篇: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 高校 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而在高校中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辅导员而言,对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同时,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也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和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既是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要求,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1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依据和标准

1.1现实依据

一方面,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定位比较模糊,高校辅导员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之间专业能力差距较大,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培养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承受的来自学业、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加强培养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现实工作的迫切需要。

1.2制度要求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在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知识中明确要求,应当具备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职业能力标准中,对于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的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包括:初级――能够协助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心理筛查;对学生进行初步心理问题排查和疏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中级――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识别与个案转介;心理测验的实施;有效开展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初步开展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相对系统的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高级――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同时,《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教育部 卫生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教思政厅〔2011〕1号)等制度文件也都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务和内容等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是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有力的制度依据和标准。

因此,在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中,要把现实需要和制度要求两方面结合起来,以现实需要为依据,以制度要求为目标和准绳,从实际出发,做好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工作。

2现实中高校辅导员应当具备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若干制度的要求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提出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具有宏观的促进和指导意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情况的产生,制度本身难免会有滞后性。因此,从微观层面或从实际工作需要的角度看,以问题和工作实际为导向,培养和提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具有更高的现实必要性和迫切性。因此,笔者认为现实中高校辅导员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2.1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认识不足,甚至是“污名化”问题,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开展的工作。因此去除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和偏见,让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增强心理素质、开发个人潜能,促进个人发展和人格完善,至关重要。这就需要辅导员具备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能力。其中,笔者认为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辅导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能力。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关键。因此,辅导员必须加强学习,提高理论功底,掌握实际工作中需要的、能够用到的心理健康相关知识,能够准确地回答和消除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疑问或误解,能够向广大同学宣传校内外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其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能够更好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工作。其二是指导学生心理委员或心理宣传员的工作的能力。学生心理委员或心理宣传员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基层的一员,更能够贴近学生,更容易被学生信任和接受,有其独特的优势,他们既是学生,也是辅导员的助手。做好他们的指导和培养工作,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的重要辅助力量。

2.2高校辅导员发现和辨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

辅导员作为在学校里距离同学最近的人之一,不仅要具备能够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的能力,也需要具备发现和辨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了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属于青年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与同年群体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同时不同年级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也各有不同。因此,广泛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水平是发现和辨别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十分重要。其二是发现和辨别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的能力,错误地认为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会伤害学生,而不能够辨别出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则有可能使学生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因此这是最关键和主要的一步,也是辅导员应当掌握的最基础的能力;其三是辨别学生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能力,这是重要的一环,只有辨别出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辅导员才能依据自己的能力判断自己是否能够处理,进而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3高校辅导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

辅导员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承担着学业指导员、生活管理员、心理疏导员等多重角色。其中疏导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辅导员面临的重要的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提升辅导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根本。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的能力。辅导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活动,同时也要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扰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同时针对自己无法解决的学生心理问题要及时的帮助学生求助专业人员或者专业机构。二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能力。虽然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属于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一般需要专业的心理工作人员和机构,但是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一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能力,协助相关部门共同做好危机干预工作。如做好心理危机学生的看护,学校相关部门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等。同时,辅导员需要具备处事不惊的能力并处于精力充沛的状态,面对那些失去理智的当事人,要保持冷静、镇定。

2.4高校辅导员组织和策划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能力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辅导员充当着高校班级体的组织者和大学生教育生活的指导者。辅导员在做好大量的学生工作的同时,组织和策划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是工作之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和策划既要主题明显突出,也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即坚持做好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的同时,也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很好的融入在其他学生活动之中,做到寓教于乐,丰富多彩。既能够很好地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也能够疏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通过活动达到实现学生自我价值、发挥潜能和特长,从而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同时在活动中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干部的培养和组织工作,发挥学生干部源于学生,贴近学生的实际,依靠学生干部策划和组织活动,做到真正符合广大学生需要,避免脱离学生实际。

3培养和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途径

3.1熟悉国家相关政策,立足实际,充分利用高校内部资源,加强交流学习

国家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相关要求和标准日趋完善,其中对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要求也有明文规定,因此,高校辅导员首先就要熟悉相关政策要求,以制度要求为目标和准则,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努力朝着要求的目标学习。同时,在工作中要密切联系实际,以实际工作需要为依据,重点提升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分清轻重缓急,把重点掌握和逐步推进相结合,由点到面,从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和技能到比较全面的掌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最终达到相关制度要求的专家的水平。

对于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高校,学校内部各学生工作单位的辅导员之间要加强交流和学习,互相交流经验,以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为导向,总结方法,提升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技能。同时,也要加强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之间的联系,辅导员要积极向专业教师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

3.2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政策

高校要积极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能力相关培训或讲座,积极组织辅导员参加如“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情景剧大赛”等,让辅导员在模拟实践中学习和提高。高校也要积极组织辅导员队伍到其他高校交流学习,尤其是加强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出色的高校的交流,学习外校的优秀经验,提升本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同时,高校也要积极邀请心理专家为辅导员做专题培训,积极邀请优秀学生工作专家为辅导员传授经验,为辅导员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使辅导员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3.3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辅导员既是学生的管理者,也是学生的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在完成琐碎繁杂的学生工作的同时,也必须贴近同学生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好地为学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心理疏解工作,而这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一部分。同时也只有贴近学生,和学生做朋友,才能够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信任,找到与学生的共同语言,这为更好地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了保障。也正是这种在与学生的不断交流和实践中才能够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思政[2014]2号.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S].

[2] 教育部.教社政[2001]1号.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S].

[3] 教育部、卫生部、.教社政[2005]1号. 教育部 卫生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S].

[4] 教育部.教思政厅[2011]1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