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商业银行的前景范文

农村商业银行的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商业银行的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商业银行的前景

第1篇:农村商业银行的前景范文

至5月底,存款72.00亿元,贷款突破50.61亿元,存贷规模均居全市之首;共为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8.86亿元,较年初上升6.87亿元。通过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库存为现金、为小微企业找担保,为信用企业让利,解决了一大批小微企业的燃眉之急。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今年4月初,济源市天坛电器有限公司急需一笔资金,就在企业的经营者想方设法筹措资金的时候,济源农村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送上门来。

要贷款,就要上银行,天坛电器厂的柴总没有想到,银行的人能主动找上门来。“更令我想不到的是,从我给银行说,到我贷出来钱,总共用了10天时间,真是解决了大问题。”

这只是济源农村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企业走访活动的一个缩影。据统计,在4月份开展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月中,济源农村商业银行工作人员一共走访了134家企业,其中有74家企业和济源农村商业银行建立了业务关系。

变库存为现金

对小微企业而言,一方面拥有大量的存货、产成品,另一方面却存在贷款“担保难”的问题,有资产无现金,资金链断裂。

为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济源农村商业银行克服当地没有专业仓储公司的不利条件,通过引进第三方监管模式,推出了仓储质押贷款业务。质押物实行动态监管,既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又为企业解决了资金难题。自业务开办以来,已累计向东方粮业等12家小微企业发放此类贷款19笔1.53亿元。

为小微企业找担保

对于一些市场前景看好的企业来说,在销售旺季订单量激增,企业急需资金,但要找到合适的担保单位担保进行贷款,非常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济源农村商业银行与济源市投资担保公司合作,开办了“专业担保机构担保贷款”。

新型木塑公司正是通过这种渠道“贷”来了资金,“贷”来了效益。

从09年的几十万贷款,到后来的100万、300万,现在的500万,新型木塑公司这家小微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我们从300万的资产到现在一个多亿的资产,全是因为背后有农商行的支持,这是‘贷’出来的效益。”董事长王永才经常这样说。

目前,通过这种担保公司担保贷款的模式,济源农村商业银行已经为80多家企业发放了两亿元贷款。

为信用企业让利

创新无止境,服务无止境。今年4月底,济源农村商业银行对266户中小企业进行了信用等级评定,从中评选出3A企业11家、2A企业50家,并在媒体上进行了公开宣传,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社会形象。

三佳食品是一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是济源农村商业银行重点扶持的对象,根据公司资产规模、经营利润、历年信用状况,在4月份的信用评定中,被济源农村商业银行评为2A级信用企业,给予10%的利率优惠。

信用评级让企业得到了实惠,也提高了企业的社会形象。

三佳食品有限公司副总胡波说:“授信以后,我们的贷款手续简便了,办事效率提高了。光利息这项每年给我们企业节省了10几万的费用,让我们得到了很大的实惠。现在到过三佳的人都知道三佳是信用企业,这对我们企业来说也是无形资产。”

第2篇:农村商业银行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中国农村金融 发展现状 前景分析

一、中国农村金融:制度演变与机构组成

(一)制度演变

自1979年开始市场化改革以来,为了配合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推动农村经济、金融市场化的发展,农村金融制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基本上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79~1993年)。以中国农业银行的恢复为标志,初步形成了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主导,以农村信用社为基础,以农村其他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

2.第二个阶段(1994~1995年)。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设立为标志,形成了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与合作金融并存的农村金融体系。根据国务院1994年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计划在1994年基本完成县联社的组建工作,1995年大量组建农村信用合作银行。不过,实际进度大大落后于这一阶段所设计的目标。另外一个重要的政策变化就是规定农村信用合作社不再受中国农业银行管理,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管理,改由县联社负责。对农村信用社的金融监督管理,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承担。

3.第三个阶段(1996年至今)。以1996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决定》为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农村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

(二)机构组成

经过近20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迄今为止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这一金融体系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1.正规金融机构

可以把受到中央货币当局或者金融市场当局监管的那部分金融组织或者活动称为正规金融组织或活动。中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1)中国农业银行。于1979年重建,是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也是四大行中分支机构数量最多的一个银行,其分支机构几乎遍布中国所有的乡镇。和其它国有商业银行一样,从80年代起中国农业银行就一直进行着商业化改革。但在199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建立之前,中国农业银行的业务兼具商业性和政策性,此后一部分政策性贷款业务,例如主要农副产品收购贷款、扶贫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政策性贷款被划转到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1994年成立的一家政策性银行,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为实现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相分离的重大措施。农发行的业务也不直接涉及农业农户,它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随着农村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农发行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分支机构最多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分支机构遍及几乎所有的乡镇甚至农村,也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一个与农业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

2.非正规金融机构

非正规金融组织或活动包括所有处于中央货币当局或者金融市场当局监管之外发生的金融交易、贷款和存款行为。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初期,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活动得到了经济管理当局的默许甚至支持。但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心逐渐转向对正规金融机构的商业化,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加大了对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活动的管制力度,并在1999年解散农村合作基金会,结束了非正规金融的有组织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农村合作基金会是80年代中期兴起的准正规金融组织,其经营资本主要依赖于农户的资金注入,其经营活动归农业部而不是中国人民银行管辖。到1996年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存款规模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1/9。由于农村合作基金会不受货币当局的利率管制,因此其贷款利率较农村信用合作社更为灵活,贷款的平均收益也更高。为了消除来自农村合作基金会的竞争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所造成的冲击,1997年,当局做出了清理整顿、关闭合并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决定。

二、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一)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完善

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邮政储蓄、农业保险以及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由于邮政储蓄具有单一金融服务功能,只提供储蓄服务;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及其农业发展银行。在2002年,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贷 款余额约占金融机构农村贷款余额的78%。由于中央银行对利率和资金使用的控制、高额的运营成本以及缺乏赢利的激励等,农村信用社长期陷入困境,据估计,农村信用社积累的历史坏账达数千亿之多,不良资产率远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多数在50%以上,在某些经济不发达省份甚至高达90%以上。尽管农村信用社一直被官方认为是合作社,然而在1980年到1996年间农村信用社受到农业银行的控制,其后由人民银行管理,社员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没有决定权,故农村信用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

(二)农村金融环境恶化

第3篇:农村商业银行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中间业务 农村商业银行 SWOT分析

一、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现状分析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按照《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的相关条款,农村商业银行是一种股份制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它的股东一般包括农民、农村工商户和企业法人等等。农村商业银行自创立以来,凭借灵活的机制和高效的决策,对促进经济的发展、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地方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间业务的定义有多种,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笔者采用中国人民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定义,其表述为:中间业务是指,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但是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和负债的业务。中间业务可以划分为传统中间业务和新兴中间业务,传统中间业务主要包括结算、租赁、信用卡和等业务,新兴中间业务主要包括贸易融通、信用担保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等业务。传统中间业务和新兴中间业务的最大区别在于:在传统中间业务中,银行仅扮演中介的角色,而在新兴中间业务,却会增加银行的风险。

(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1978年以前只有结算1类,具体品种不到10个,目前品种已经达到260多个,如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中间业务的各个类型,包括:银行卡类、结算类、类、信息咨询及评估类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其中,银行卡类中间业务的发展成果最为显著,具体表现在居民持卡量、持卡交易和结算量呈现出逐年攀升的趋势。此外,类的中间业务的产品种类已经比较丰富,其主要的产品类型主要是公共事业收费。

尽管其发展的比较迅速,但是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大部分中间业务仍然集中在政策性银行业务和国债发行等方面。农村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笔者认为目前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5点。第一,业务量小。目前,在西方金融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在银行的总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一般占总收入的50%),

而国内的农村商业银行一般占不到1%。第二,中间业务结构不合理,据银监会2002年的统计数据,支付结算、和银行卡业务,总计金额占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总量的98.8%。此外,这类业务的利润很低,这进一步加剧了其结构的缺陷。第三,客户结构不够合理,对客户资源的管理工作不到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客户主要是农民和乡镇中小企业,这类客户一般缺乏足够的抵押担保和信用担保,并且和银行维持持续合作的能力较差。此外,农村商业银行在客户管理上,属于坐等客户上门的类型,缺乏开发市场的主动性。第四,中间业务产品的种类还比较少,同质性产品、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多,差别化产品少。第五,服务收费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收费标准混乱,且存在着恶性竞争。

二、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SWOT分析

(一)优势

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优势主要有3点。第一,其中间业务的效率较一般的商业银行较高,这是因为农村商业银行进行管理决策的层次较少,因而相应地,对市场的反应也快,而一般大型的商业银行则存在着分支机构较多,信息传递环节较多的问题。第二,中间业务产品的设计有很多现成的经验。从国外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历史来看,其发展的历史较长,产品种类丰富;从国内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情况来看,其历史一般也比农村商业银行要早。因此,其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农村商业银行提供借鉴。第三,在开发农村市场方面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农村商业银行前身是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和农民以及中小企业的良好业务联系的优势,开设一些适合农业、农村、农民和中小企业的特殊业务,填补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的市场空白。

(二)劣势

农村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8点。第一,农村商业银行对开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从国内银行业的整体情况来看,其主要的盈利来源依然主要是依赖利差收入,这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63%,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来说,这一比例更高,部分农村商业银行仅仅将中间业务作为对传统业务的一种补充和推动。第二,缺乏系统的管理。大多数农村商业银行都是分割式的管理模式,没有专门的部门来对中间业务进行协调、管理,也没有专业的中间业务人员来开展相应的业务。第三,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不足。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时间较短,存在着盲目照搬一些产品和操作人员缺乏专业培训的风险。第四,市场份额小,例如,2007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国交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国内市场的比例为91%,相比之下,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就微不足道了。第五,尚未建成全国范围内的结算网络体系。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着设备和软件更新较慢的问题,其通存通兑业务也仅仅局限于部分地区。第六,产品品种较少。农村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由于开展的时间还比较短,经验比较缺乏,相关专业人员缺乏,产品的品种数量不足,这也是制约农村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七,缺乏中间业务的专业人才。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员工专业能力不足的现象比较突出,而中间业务则需要具备经济、金融和计算机等领域知识的综合型人才。第八,宣传营销手段缺乏。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对客户关系重视不足,还存在宣传形式单一、宣传内容晦涩和销售渠道狭窄的问题。

(三)机会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存在的机会主要有以下3点。第一,依托原有业务拓展中间业务,比如中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信贷市场,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借此营销信用卡,POS机,个人理财业务等产品。第二,在原来的基础上,开发新客户。农村商业银行由于业务的特殊性,和很多农民以及中小型的乡镇企业存在着密切的业务联系,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和开发,并积极争取的新的客户群。第三,政策支持。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民和农村是政府开展扶持工作的重点,而农村商业银行在解决农村资金需求方面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其可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紧结合“三农”的主题,设计并推出相关的中间业务产品。

(四)威胁

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威胁因素主要有3点。第一,竞争对手较多。目前,国内开展中间业务的商业银行有很多,特别是大型国有控股凭借其开展中间业务相对比较成熟的经验优势和强大的网点优势,占据着国内中间业务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再加上其他类型的商业银行的有力竞争,进一步压缩了农村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第二,新竞争者的加入。目前,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银行陆续进驻,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不断建立新的分支机构。特别是,外资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方面有着成熟的经验,这种情况更加大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压力。第三,金融服务的需求的变化。目前,客户更加注重资产的保值增值,对投资理财产品有很大的需求,但是农村商业银行在开展金融衍生品业务的能力还很薄弱。

三、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依据上文SWOT分析的结果,笔者认为,农村商业银行加快发展中间业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农村商业银行应该首先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其具体内容包括:差异化的市场战略和实行市场化经营。农村商业银行如果在中间业务方面,和强大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正面较量,很难从其手中争取到市场份额,因此,农村商业银行有必要实行差异化的市场战略。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利用自身在“三农”方面的独特优势,开展中间业务要面向广大的农民和数量众多的中小型乡镇企业,在农村地区广泛设立营业网点。例如,在农村地区可以针对个人开展一些结算,类中间业务(包括资金的汇兑、保险等)。同时,农村商业银行也不应该放弃对城镇地区的市场开发,具体可以针对小企业和商户,解决他们融资和理财等方面的需求。在进行商业化、市场化经营方面,银行的经营管理者要转变过去陈旧的经营管理理念,必须牢固树立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念,高度重视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建立合理的奖惩体系,并重视对客户的管理和开发。

第二,提高发展中间业务的认识和建立中间业务的统一协调管理部门。在提高发展中间业务的认识方面,农村商业银行要把发展中间业务放到战略高度来认识,中间业务是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能够带动存贷款业务的发展和降低银行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应该以传统业务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逐步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中间业务在国内的发展前景很广阔,市场潜力很大,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专门的中间业务协调管理部门,以制定中间业务的管理制度、办法和操作规程。

第三,增大科技的投入,加强中间业务的风险管理。在增大科技的投入方面,农村商业银行要建立全国统一结算网络体系,各级监管部门、人民银行和省级联社也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其实现全国性信息和共享通讯网络。在加强中间业务的风险管理方面,有必要建立健全银行的内控制度,使中间业务的开展满足合规性的要求,建立适合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机制,最后要制定规范的中间业务会计核算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

第四,加快产品创新,培养、引进中间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在加快产品创新方面,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要求银行能提供跨区域的服务,而农村商业银行跨地区开展业务受到政策限制,没有形成全国联通的结算网络。农村商业银行应该通过银行间的合作建立全国性的网络结算体系,并且不断开发创新新的中间业务产品,以迎合顾客的需求。在培养、引进中间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方面,农村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加强内部员工的培养,另一方面可以从外部引进优秀人才。

第五,引进先进经营理念,实施有效的营销手段。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方法容易跟不上中间业务的进一步发展,这就需要引进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在实施有效的营销手段方面,有效的营销在连接产品与市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银行作为一个事业单位,具有着一切事业单位存在的共同弊端,包括:服务意识差,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等。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应该逐步地调整自身角色的定位,重视产品的市场营销,以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银行建立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具体的措施方面,要加强对客户资源的管理,和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加大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重视人员推销的作用,积极拓宽营销渠道,并为顾客提供更多的购买体验。

参考文献:

[1]何白云.银行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陈德康.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精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3]韩俊.中国农村金融调查[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4]杨思群,刘玲玲.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苏薇.国有商业银行巾间业务的风险与防范[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1)

[6]宋博.Z银行中间业务营销策略研究:一个基于整合营销理论的案例分析[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原田.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其组合产品定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问论文,2008

第4篇:农村商业银行的前景范文

“目前商业银行业务领域中,唯一没有成为红海的领域就是农村金融。”著名经济学家左小蕾说。因此越来越多的银行、企业甚至是个人都对这一“蓝海”表达了“爱慕之意”。

即将开业的武汉首家农村村镇银行,正是看准了这一空白市场。

后来者居上?

9月16日,记者来到位于江夏区纸坊北华街的江夏民生村镇银行(筹)采访。这个即将开业的农村村镇银行并没开在“村委会”旁边,而是开在与江夏区政府毗邻的繁华的大道上。标牌虽然被红绸遮住但依然很显眼,400多平方米的营业大厅装修基本完成,在保安的指引下来到8楼的办公区,装修留下的气味还未完全消散。

采访该行的负责人颇费周折,先不谈约访的时间,整个采访都在其空余时间见缝插针进行的。“马上要开业了,所以特别忙。”江夏民生村镇银行(筹)行长邹融歉意地说。

“我没有在农村金融机构工作过,这个工作对我来说也是全新的。”邹融说。先后在建行和民生银行工作过的他,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倒是信心十足。

这与记者6月份在一个论坛上遇到的湖北另一地区的村镇银行的负责人完全不一样。从其它地区村镇银行的发展规律来看,村镇银行成立初都会面临“吸储难、成本高、风险大”的三道坎。面对记者的疑惑,邹融却显得很轻松。

“据我们了解,目前湖北境内村镇银行在刚开办的时候,注册资金都很小。”邹融说。他还介绍,江夏民生村镇银行是由中国民生银行牵头,武汉市农业投资公司,东创投资担保公司,武汉市梁子湖水产集团公司等9家单位,出资8000万共同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区别于一般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

“我们的主要出资人,也就是我们的母行民生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个体经营户方面,走的比较超前。而村镇银行的服务定位是中小企业,‘三农’这块,刚好来讲,三农肯定是民营占多数,这与我们村镇银行的定位基本是契合的,所以我们回头来做这个,具有先天的优势。”邹融表示。

从2008年开始,民生银行先后在上海松江、成都彭州和宁波慈溪开办了三家村镇银行,均在当地引起较大反响。据邹融介绍,《银行家》杂志2010年第8期最新推出了《201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民生银行已设的三家村镇银行在全国村镇银行中名列前茅。其中按资产排名,上海松江民生村镇银行荣登榜首,慈溪民生村镇银行位列第九位,彭州民生村镇银行位列第三十二位。而排名主要是参照资产来完成的。

“他们都是把母行的产品和营销技术直接复制过去,做中小企业,做小微企业,做农户。经营的非常好。从民生银行的先天优势和实践优势上我们都是不用怎么担心的。”邹融说。

也许是受其它地区成功经验的影响,江夏民生村镇银行并没有针对农村金融市场开发相对应的产品。“我们也是直接将母行的产品和营销技术直接移植过来,我们预计明年开始盈利,后年的资本回报率要达到25%。”

有调查显示,目前湖北已开业的村镇银行大部分都在1年之后实现盈利。“江夏在整个湖北的综合实力排名都是靠前的,我们之所以选择这里,也是武汉市政府为我们推荐的。”对银行所在地江夏的软硬环境邹融表示出很大的信心。

闻风而动

“有钱就去开银行!”这是最近武汉市企业界的一句流行语。《鄂商》记者从湖北省银监局了解到,这一流行语的背后现实是,农村金融市场前景日趋明朗,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想加入其中分享最后一杯羹。

“全球最赚钱的银行不是花旗也不是JP摩根,而是孟加拉国的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乡村银行。立足农村金融的金融机构,可以大力发展小额信贷。虽然小额信贷规模有限,但可以收取比较高的利率,坏账率还比较小。”左小蕾表示。她认为,随着新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向纵深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壮大,县域新型工业化蓬勃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稳步增加,今后外部环境对发展“三农”和县域金融市场有利。

此前,湖北省圈定了大冶市、仙桃市、恩施市咸丰县、襄樊市谷城县、十堰市竹溪县、钟祥市、公安县斗湖堤镇、嘉鱼县、随州市曾都区和宜昌市五丰县采花乡共10个试点。据湖北省银监局相关人士介绍,所有试点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比如当地的金融需求量较大、金融服务相对薄弱、信用基础好、当地政府态度积极。

“现在每天来谈投资的企业都挤破了门,我们完全没休息时间。”湖北省银监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除了银行外,很多原本与金融业务不搭边的企业都纷纷表达投资农村银行的意愿。

“但我们首先还是考虑银行。”该人士表示,除了政策上有明确规定村镇银行必须由银行控股外,从地方金融安全和农民利益出发,优先考虑银行也是现实的必须。

据介绍,目前有意在湖北投资开办村镇银行的,以江浙地区的资本为多,“其中有很多相当有实力和影响力的企业。”许多银行也在竞争发起人资格,目前已有北京市农村商业银行、江苏常熟农村商业银行等多家已经进入实质性谈判;湖北省本地企业中,武汉市农村商业银行和湖北农村信用联社都已经提交相应方案。

渴望“鳗鱼效应”

之前,湖北当地农村的主要金融服务机构是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处于垄断地位,但同时好好的一个市场,也没有充分开发好,因为没有竞争。”湖北省银监局相关人士对农村信用社的表现并不满意。

这基于一个现实,即大多农民无法享受到金融服务。记者在接触一位有过农村贷款经历的农民时,他谈到自己曾向当地信用社贷款,不仅授信额度“根本就像是做样子(意思是太少,无法满足需求)”,而且办理的手续繁琐,最主要的是,“他们好像根本就不想贷款给农民,怕还不起。”他甚至认为,信用社发放贷款的对象是“农民中的有钱人,而很多有贷款需求的农民很难贷到款。

农民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贷到款,就只能另求它法。于是,在一些地区就催生了民间借贷,这种借贷方式对农民来讲也实在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据湖北省银监局人士介绍,在湖北一些地区,当地农村的民间借贷利率至少在9~10个点以上,有些私人借贷甚至达到20%,这明显高出了城市的利差,一方面说明农村是个不错的市场,另一方面,反映出农村金融市场的饥渴症状。

《鄂商》记者致电湖北省钟祥市一名原信用社负责人,他表示,尽管目前对村镇银行试点情况还不了解,但一旦真的村镇银行落地,“肯定是信用社最大的竞争对手。”他还介绍,实际上,近年来信用社也在进行各种调整和尝试,加强服务的贴近性和有效性,但受到本身机制所累,很难收到预期效果。他甚至表示出担忧,现在农村信用社中将会有大批人才流向未来的村镇银行,这些人才本身对农村金融市场很熟悉,对当地的情况也比较了解,一旦给予体制上的释放,这将对信用社形成致命的冲击。

第5篇:农村商业银行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农商行;企业文化;思考

农村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传承自农信社,企业文化是其发展的灵魂,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统一银行员工思想和行为,促进农信社股份制转型以及提高核心竞争力都有至关重要作用。各农商行应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全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把职工文化建设作为构建和谐银行、良好银行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升了职工文化素养,丰富了职工精神生活,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农商行职工队伍的道德修养素质、业务技能素质和精神文化素质。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一批精明能干的员工队伍,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群体环境,具有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教育人、塑造人和改造人的作用,企业文化建设能促使员工不断提高自身各项技能,引导职工干在岗位、学在岗位、练在岗位、奉献在岗位、成才在岗位,同时还促使企业不断加快培养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的步伐。2.建设企业文化是加强企业凝聚力的需要。企业的改革是为了增加活力,而增强活力主要是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农商行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能帮员工认清企业前景和发展目标,了解只有企业兴旺发达自己的物质文化生活才能得到提高,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并有效地把全体员工的力量凝聚成一股合力。3.建设企业文化是加强企业整体协调功能的需要。通过建设企业文化,可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行为标准,以此来规范农商行员工的行为,保持和谐的气氛,全行一盘棋,力量不内耗,各部门各环节协调运行,增强企业的整体功能。4.建设企业文化是有效发挥激励职能的需要。农商行目前还处于改革发展阶段,内部激励机制尚不完善,激励方法也有待提高,加强并推行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激励员工,就会使员工产生满足感和自豪感,可以激发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二、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1.先天缺失问题。农村商业银行源起于信用社,它立足于“三农”,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企业文化有着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对现代管理文化吸收较晚,造成企业内部现代与传统的文化碰撞。此外,从农信社到农商行,企业经历多次管理者的变化,先后为农业银行、农改办、人民银行、省联社,业务范围、工作重点、经营目标等都有所调整,难以形成长期积淀的、浓郁的企业文化和体系。2.文化价值观和农商行的发展战略不相一致。建设企业文化无疑是为了企业能够更好、更持续的发展,但有些农商行的文化建设只是机械地照抄照搬,没有结合银行自身实际情况,不是在综合考虑银行发展战略、经营宗旨的基础上对核心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众加以提炼和挖掘。这样的企业文化必将无法为企业带来预想效果,缺少实践性也很难让员工认同并接受。3.企业文化推广不力。随着农商行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管理者也对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重视,但仍存在重业务轻文化的现象。对业务指标要求严格,而对企业文化却多数停留在口头上,主要通过会议贯彻,形成以会议贯彻会议,文件贯彻文件的现象。企业对文化建设推广力度不够,加上员工本身工作主动性不高,对企业文化更是缺乏深刻的认识,直接影响了员工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落实。4.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员工是农商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金融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不少农商行却对“企业文化建设”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这个词语从领导口中听过,陌生是因为他们并没有觉得实际工作和企业文化有什么联系。企业文化建设只体现在纸上,却不能落到实处,很容易给员工造成疲惫心理,更不觉得企业文化与自己有什么关系,错误的认识必将为企业文化建设带来阻碍。

三、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建设的思考

1.加大企业文化传播和落实的力度。农村商业银行应增加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各种手段如宣传栏、会议等向员工灌输企业理念,增加员工对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认识。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关建议。企业文化应体现农业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和行业特点。农商行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民和中小企业,服务三农是其不变的宗旨。因此,农商行的企业文化不仅要为全体员工所信奉,还要为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所承认和赞同。要把农商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常抓不懈,形成独特和成熟的企业文化,并产生“文化生产力”的效应。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要考虑商业银行的共性,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如发展经历、经营思想、发展战略等,充分考虑到各种企业和人的因素,将企业文化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融合到农村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全过程,从而保证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能够反映经营目标的要求,始终以经营行为为依据,并有助于经营成果的实现,处处体现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全面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社会形象,不断塑造农村商业银行特色的企业文化。3.不断培养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贯穿在文化建设的全过程,真正认识到员工是农村商业银行最活跃、最积极、对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是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活力的源泉。一是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积极创造条件,给予员工更多的重视、关心和理解,为员工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为每个员工提供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场所。二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尽快建立健全完善的竞争激励机制,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良好内部竞争环境。把每名员工的责、权、利结合起来,实行切实有效岗位责任制,将责任、权利与员工的收益捆绑在一起,完善薪酬分配制度,不断健全包括薪酬分配、等级评定、产品计价和绩效评价等管理规定在内的薪酬制度体系,还要提升员工幸福指数,除了物质激励之外,通过荣誉激励、情感激励、榜样典型激励、领导行为激励等多种精神激励方法,让员工真正感受到在农商行工作舒适、自豪、快乐。三是要不断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相结合,员工应该普遍认识到,只有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了,个人才能政治上光荣,事业上进步,经济上受益,个人价值也才能在为农村商业银行努力工作中得到实现,因此,工作必须时刻以农村商业银行整体为重,个人服从集体,将自己的行为统一协调到全局上来。4.进一步完善职工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职工文化建设是农村商业银行党委、行长室、工会的共同职责,是推进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的根本之举,是实现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迫切需要。农村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党委、行长室、工会齐抓共管的职工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形成党委领导、行长室负责、工会推动、各方配合的工作格局,并将职工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文化建设整体规划之中,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创造出更多具有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的活动载体与活动形式。5.不断构建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企业文化建设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应贯穿于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全过程。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落实到经营环境的各个环节,建立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系统,避免与业务经营脱钩。规章制度是企业文化内容之一,要加强规章制度的形成、确立及贯彻执行,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特殊化,保证制度的科学化、定量化、规范化、系统化,使制度不失其可操作性的指导意义。

四、结束语

总之,企业文化建设对农商行的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企业文化强大的内涵是其用之不竭的财富和智慧之源,是塑造农商行品牌、吸引贤才、吸引客户的有效途径。面对体制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农村商业银行要给予企业文化建设更多的重视,对企业文化要加强宣传,进行长期并完善的规划,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核心价值理念,以促进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珂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J].企业导报,2016(02)

[2]吴瑕.塑造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4(25)

第6篇:农村商业银行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县域金融 创新

1县域金融在实践中主要问题分析

1.1 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作用减弱

1.1.1 商业银行自身加强管理与县域金融需求之间的矛盾。1988年以来,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从降低管理成本、增强盈利能力、优化资产质量的角度出发,较大规模地收缩基层网点,上收管理和审贷权限,实行扁平化管理,这在客观上带来了县域金融服务的削弱。

1.1.2 商业银行管理模式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县域中小企业虽然规模小,但转型快、效益好,因此发展趋势较好,对整个县域地区的经济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这些中小企业所在地大部分在农村乡镇,并采用租用土地和厂房的方式进行生产。这些土地和厂房有的属当地村民委员会集体所有制,无法办理两证抵押,而中小企业的设备抵押则存在按年限折旧后抵押率低的问题,无法达到商业银行提供流动资金需要抵押的要求,虽然现行信贷政策允许由专业担保公司对中小企业担保,但需要企业支付担保费,综合计算后的贷款费用达到10%的年息,企业负担过重。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实行了比较集中的管理模式,对基层支行采取授权授信的经营方式,对信贷客户有着严格的客户评定条件和抵押担保条件,从目前情况看,商业银行信贷在县域范围的投放比较集中在大项目、规模企业、非生产性基础建设项目上,限制了部分中小企业的正常融资需求,同时,商业银行在信贷方式上比较单一,主要采取抵押和票据贴现两种方式贷款,而中小企业又无法满足抵押条件,以上原因造成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一方面商业银行放贷难的局面。

1.1.3 商业银行经营方针与新农村建设的矛盾。从三农经济的特点来看,这是一个受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两种风险影响的生产过程。也必然造成影响农业收入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众多小农户或种植户的生产相对分散,地域分布广,收益性又较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多属长期性投资,风险高,收回时间较长,这些特点导致了农村经济的交易成本和资金的使用都较高,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遵循的原则只能是商业银行原则,为了应对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带来的更激烈的竞争,为了降低管理和监督成本,控制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对支持“三农”经济只能是避而远之。

1.2 农发行、农信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心有余而力不足

作为政策性银行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业务主要为粮棉油收购资金的供应与管理,虽然在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开发方面的业务有所拓展,但其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仍受到很大限制,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扶持重点地区和行业方面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与“三农”有着天然的联系,尤其是近几年农村信用社实行管理体制改革以后,信用社在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支持“三农”的主力军地位凸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来积累的历史问题较多,自身发展水平不高。对于庞大的县域资金需求也是独木难支,加上农信社在贷款定价方向拥有的单身决定权,利率普遍偏高,和现在农民、中小企业需求相对比较低成本的信用服务是不相吻合的。

1.3 配套金融服务跟不上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县域金融的发展还迫切需要担保、抵押、保险等配套金融服务,在抵押方面,一些中小企业、农户所能提供的抵押物品(没有房地产证的房屋,小企业厂房设施等),商业银行普遍不愿接受。而且双方在估价上差别很大,即使银行能够接受这些抵押品,到时也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抵押品拍卖市场去处理,在担保方面,目前县域经济的担保公司存在商业化趋势,他们从商业角度出发,更愿意为一些有规模的企业进行担保,县域内欠缺为中小企业、农产品生产等提供小额担保的机构,在保险方面,我国的农业保险经过20世纪90年代初期短暂的快速发展后,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目前全国仅有几家成立不久的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尚不足全国财险保费收入的1%,远远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2 县域金融制度创新研究

县域金融的发展既需要政府的有效引导和支持,还需要着力打造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和民营金融机构等多种形式金融机构并存,进一步深化县域金融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不断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城乡统筹建设提供必须的金融组织保证和金融制度保证。

2.1 人民银行应发挥“窗口指导”作用

一是积极协调和督促指导基层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引导基层银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货币信贷政策,增加对县域经济的有效信贷投入,切实改进县域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二是加强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联系,协调好政、银、企之间的关系,帮助银行和企业构筑信贷、项目交流平台,推动银企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三是强化政策引导,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各市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向县域提供以增加信贷投入为主的金融服务,适当扩大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范围,逐步放松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控制,调动银行支持县域经济的积极性。四是灵活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县域企业的信贷投入。五是实施信用工程。完善银行登记咨询系统,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结合创建金融安全区,广泛开展创建信用企业、信用乡镇活动,加大对守信企业、村镇和个人的信贷倾斜,以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在县域努力营造诚信观念和信用文化。

2.2 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合作金融、民间金融机构应发挥应有的支撑作用

县域金融新体系应该是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金融机构和民营金融机构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并存、合理分工、功能互补、有序竞争的多层次体系。①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带动作用。农业发展银行要重新确定其性质和定位,其信贷支持的重点应从流通领域转移扩大对农业生产环节、科技开发和推广的贷款,一是支持大型农副产品加工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万村千乡”工程为重点,支持新型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二是支持农田水利建设,支持农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三是支持农业科技重点开发和推广。支持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四是开发中间业务,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结算。为县域经济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②进一步发挥商业银行的示范作用。国有商业银行要改变经营方针,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担负起支持县域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并把有发展潜力、诚实守信、盈利能力强的企业作为新的业务增长点,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要重新构建信贷管理机制。在贷款方式、抵押担保要求、风险控制等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要建立对基层银行和信贷人员的正向激励机制,制定对县域信贷业务特别是小企业贷款的鼓励、促进业绩考核和奖惩机制,鼓励其充分发挥贷前调查和贷后监督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县域信贷业务。商业银行重点支持方向是:一是支持一批辐射面广、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的上规模、有特色、科技型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实现市场带企业,企业拓基地的有效传动作用,二是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三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积极支持当地的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四是大力支持县域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再就业。五是对日益富裕起来的城乡居民提供各类消费信贷业务,满足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此外。商业银行在支持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工作中,除了加强信贷支持外,还应在金融服务手段及其他业务功能上提供安全、快捷的现代化金融服务,做好金融法规与知识宣传,信息咨询工作、完善结算服务功能,积极开展中间业务和延伸性业务,为客户提供一个优美的金融服务环境。③进一步发挥合作金融组织的生力军作用。农信社与邮政储蓄银行应该担负起支持新农村建设生力军的作用,要进一步深化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抓住政策机遇,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一政策将使土地真正成为农民的财产,撬动了农村金融的杠杆,也给农信社的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历史性机遇,农信社应抓住农村土地流转的契机,积极探索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土地收益权抵押等符合土地流转的贷款品种,更好地解决农村贷款难问题。全会公报中明确“支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信社助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加快农村产业化结构调整。一是注重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将信贷政策与新村镇规划有机结合,支持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基础设施贷款,支持符合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农村住房和有还贷能力的公共设施等方面基础建设,积极配合政府和各部门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服务,二是对新兴发展的加工、物流、商贸等“公司十农户”、“公司十基地”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优势产业重点支持,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字号企业做强做大,三是要倡导农民创业的有利时机,开发新的信贷品种,扩大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积极发放农民创业贷款和再就业贷款,解决他们自主创业中的融资难问题,全力支持农户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守住农村金融服务阵地。

参考文献:

第7篇:农村商业银行的前景范文

此次会议提出的定向下调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指的是当地的农商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那么,站在银行业运营的角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否能起到增加当地小额信贷投放,以加强支农资金配给的目的?

县域农商行、

农合行准备金率已经较低

从2007年―2012年央行在存款准备金率设定上的波动趋势来看,很显然,农村的中小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其存款准备金率从2008年以后就开始逐步低于大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如果说适当降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能增加对口的小额和支农信贷的话,那么是否说明目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16.5%的存款准备金率,实际上并没有起到有效的货币投放和控制的调控作用呢?也就是说,目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准备金率上已经大幅低于大型金融机构,简单依靠下调准备金率,又能释放多少存量资金呢?又是否能通过特定渠道进入支农产业?

存准下降所释放的资金

或将流向城市

就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的运营模式而言,存在着一定的业务模式扭曲。一般而言,县域的农信社、邮储,包括转制后的农商行,其主要服务对象应该是农村地区的产业和农民,而非通过银行业同业之间的拆借来实现农村储蓄资金的外部投放。在现实的业务操作上,农村金融通过银行渠道汇集资金,但就比例而言,并没有主要流回农村小额信贷市场,而是通过公司业务授信集中于当地公司客户,或者通过“银银平台”等金融市场业务,流向了区域中心的股份制银行和大行,等于是把农村资金抽走,服务于区域经济中心。

所以,在这种农村金融服务的生态下,光靠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渠道和投向做更多的行业和细分定位,恐怕下降存准所释放的资金最后还是流向了城市。所以,与调整准备金率政策相比,更重要的是从县域农商行的业务结构上进行调整,完全依靠行政化的手段很难推动下层的市场化信贷资金调整,反其道而行之,需要的是银行业务结构的调整,而非简单的定向调准。

优化投放渠道才能治本

央行实行存款准备金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商业银行在遇到突然大量提取银行存款时,能有相当充足的清偿能力。这个制度规定,商业银行不能将吸收的存款全部贷放出去,必须按一定的比例,或以存款形式存放在中央银行,或以库存现金形式自己保持。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存款准备金制度还成为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进行控制的一种制度。中央银行控制的商业银行准备金多少和准备金率高低影响着银行的信贷规模。

存款准备金率与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一起成为央行调控货币投放的一种宏观政策。近年来,特别是去年6月份市场钱荒现象的出现,让央行看到了现有的几大工具在调控货币和信贷方面的部分失效,于是通过“常备借贷便利”等临时性的工具来进行弥补。但就总体而言,存款准备金率仍然是进行货币政策调整的主要工具之一,其作用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控制货币,也就是商业银行信用的乘数效应;一个是保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应对能力。

然而,从银行业务具体分布和投向来看,发展支农信贷,扶持农业发展属于具体的业务层面,并不涉及整体的货币投放和信贷规模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现有的中小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投向渠道优化来满足农业发展,而不是通过最顶层的存款准备金调整来释放资金,进行补充。

一来,这种方式即便能产生作用,也只能解决一时的信贷投向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和资金投向;二来,在利率市场化的前景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危机更大,如何吸收客户存款,如何进行高效率的信贷匹配和服务,才是考虑的核心问题,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实际上是降低了其风险意识,容易造成某种认识上的偏差。利率市场化时代,银行的保障将由国家隐形担保转移至存款保险制度,中小银行、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相对更大。

从政策意图看,

可能不是全面的货币政策调整

4月22日,央行宣布,决定从2014年4月25日起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站在央行的角度,央行、银监会早在2010年9月28日就公布了《关于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办法(试行)》,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贷款,加大县域信贷资金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2013年9月,银监会也了《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相关部门要对小微企业贷款增长情况按月监测、按季考核,确保各地区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

可见,服务好农村三农信贷需求和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是央行和银监会的现有业务导向之一,在现有的监管和执行体制下,还不需要动用存款准备金这一宏观货币调控措施。国务院此番下调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不排除有其他目的。

如果定向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主要不是着眼于农业信贷这一业务领域,而是借助农村发展的信贷需求来检验半市场化条件下降准给农村金融机构带来的影响,那么也不失为一种政策微调上的努力。

在国务院考虑以定向降准方式来提升“三农”服务的同时,对于定向降准的机构也特别强调了“符合要求的”机构,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县域农商行和合作银行都会被纳入到定向降准的范围。

第8篇:农村商业银行的前景范文

最近,南京银行总部办公室的电话几乎被媒体打爆了。自从“城市商业银行双雄”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于今年7月23日在沪深两大证交所挂牌以来,一路看涨的势头让它们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它们的上市也引发了全国各大城市商业银行间的新一轮角逐:北京、上海等地的银行步步紧逼,意欲掀起新一轮上市风潮;更多二、三级城市的银行加强联合,凭借联盟之后的力量参与到竞争中;众多国际金融机构也盯住了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这块肥肉。

在群雄逐鹿的大形势下,城市商业银行是通过上市来扩大自身在更大范围内的知名度?还是走区域性联合道路,利用地缘优势,在小范围内成为行业标杆?抑或结成联盟之后再上市,以创造更为广泛的市场效应?

一个银行群体的诞生

国内城市商业银行的创立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为了弥补城市区域性金融机构的缺失,防范信用社金融风险和支持地方中小私营企业的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在城市私营、个体经济蓬勃兴起的背景下,城市信用社快速发展。截至1994年年底,全国共有城市信用合作社5200家。但是由于它们大都存在规模小、资金成本高、股权结构不合理、内控体制不健全等问题,经营风险日益凸显。1995年国务院决定组建城市合作银行,1997年统一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在组建之初曾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方面,从各家信用社翻牌过来的支行仍然拥有较大的自,且对总行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总行在开展工作中既缺乏权威性,又缺乏雄厚的资金支持。于是,结合其他各项改革措施,在确保平稳过渡的前提下,许多城市商业银行都进行了营运资金、经营权、风险控制等方面的改革与探索。尽管这一时期对银行的整改停留在相对初级的经营模式层面,而忽略了对本身品牌的营销,但资金结构的日益完善与风险的有效防范,仍然为后来城市商业银行形象的树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抢占银行细分市场

早在2004年,针对少数城市商业银行的区域性扩张行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就告诫说:“我奉劝很多商业银行,做好自己的市场定位,中国不缺全国性的大银行,不缺跨区域性设分支机构的银行,缺的是踏踏实实为当地经济服务的中小银行。”

吴晓灵还拿农村信用社打比方:1999年以前,农村信用社没有做好市场定位,老想跟着国有商业银行走,结果是连年亏损。但是1999年在农村信用社主推面向农户的小额信贷业务之后,现在全国的农村信用社基本上做到当年不亏损,历史问题正在逐年消化,因此市场定位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中国现在缺几千几万个踏踏实实为社区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

城市商业银行正是这种定位于“服务当地”的中小金融机构。当记者问到银行哪种业务或服务在当地特别受欢迎时,威海市商业银行一位不愿具名的刘姓负责人不假思索地回答:“代收费业务!威海老百姓要交纳的几乎所有费用,在我们行的网点都可以交,与工商银行这类国有商业银行或者招商银行那样的股份制银行相比,这是我们所具有的巨大优势。”

广州市商业银行的一位负责人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我们的定位在于:一、服务地方政府;二、服务当地的广大市民;三、服务当地的中小企业。而对于四大国有银行而言,它们更多地是服务大客户。”

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城市商业银行都在打当地消费者和中小企业这两张牌。它们的定位很明确,目标也很清晰,虽然随着规模的日渐壮大,这些银行也具有了扩张版图和扩大客户群的野心,但却并不盲目。

以威海市商业银行为例,它是在威海当地5家城市合作银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山东省境内第三家城市商业银行(之前有青岛与烟台两家),并于1997年8月1日挂牌对外营业。同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一样,威海市商业银行迄今正好走过了十个春秋。然而与别的城市商业银行的不同之处在于,威海市商业银行的主要股东之一是山东省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我们的战略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依托山东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的产业链来推动业务的发展。”刘先生坦陈。尽管有了强大的龙头产业作为第一推动力,并且威海市商业银行早就将分支机构开设到了济南,成为我国第一家将分支机构开设到省会城市的地方城市商业银行,但在去年威海市加快金融业发展与创新工作会议上,银行有关领导依旧表示,该行会继续坚持“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的市场定位,全力打造“市民银行”品牌。

就像刘先生介绍的那样,威海市商业银行在最近几年不仅加强了对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巩固与完善,更是在市民服务、公共事业方面花费了不少心思。例如,威海市商业银行推出了集缴纳移动、联通、网通、电信等通信费用与水、电、暖、有线电视等公用事业费于一体的“缴费一卡通”项目,该卡甚至还可以缴纳车辆养路费、为公交卡充值等,使得威海市居民的日常缴费需求被“一卡打尽”,在当地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首先,城市商业银行应继续注重服务于中小型客户,中小企业是主要方向。另外,城市居民这个重要群体也应该抓好。而从发展来说,应以中心城市为依托跨区域发展,但特别应注重为地方经济服务。”

而相比之下,南京银行、宁波银行虽已在城市商业银行中率先上市,但服务当地市民与中小企业的宗旨,以及“市民银行”的定位却并未改变。南京银行副行长周小祺表示,该行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坚持“市民银行”的定位,重视个人银行业务的拓展,以资产业务为导向,目前已拥有了百万个人客户资源。经过几年的发展,该行的个人金融产品日益丰富,产品涵盖资产、负债、理财、中间业务、银行卡等领域,共计六十余个品种,可满足不同客户的广泛金融需求,在服务市民的同时逐步形成了“金梅花”品牌的市场竞争优势。

单打独斗与联合出击

在介绍重庆商业银行未来的战略部署时,该行行长甘为民说:“重庆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我们积极实施市政府制定的‘龙虾三吃’战略发展规划,即进行资产重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力争年内在国内上市。”

看来,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的上市仅仅是个开始,而上海、北京、重庆等城市商业银行无不瞄准了年内上市融资的目标。

甘为民还介绍说:“重庆商业银行经过10年发展,如今已经到了起航的时候。目前重庆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迅速扩大,已经超过了420亿元,资产质量不断改善,经营利润今年上半年已经超过了5亿元,连续3年都保持了高速、健康的发展态势。”

经过10年的风吹雨打,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低、不良资产率高的状况都有了很大的改观。而面对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融资上市也就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需求。

“上市显然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首先,银行可以通过融资为自身补充资本通过率;其次,上市本身就是一个打造品牌的良好途径,而借上市之机,进一步完善其本身的公司制,提高透明度,对银行的发展可以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郭田勇分析说。

此外,也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通过联合兼并的方式来改变自身规模小、资金少的状况。通过优化联合,一方面可以使银行资源的配置趋向合理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银行间的优势互补,扩大银行的规模,增强系统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中小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及抵御风险的能力。今年年初,江苏省内的无锡、苏州、南通、常州等10家城市商业银行就合并成立了江苏银行。

一边是寻求上市融资,一边是加快联盟的步伐,这仿佛成了城市商业银行做大做强的两条最优路径。

零下一度营销策划工作室总策划穆峰认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将会出现两级分化的趋势:一方面是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借助外资银行的推力不断壮大,或根据资源和市场原则与其他城市商业银行实施兼并重组,布网全国;另一方面则是一些城市商业银行连本地市场都无法保住,生存都成问题。”而江苏银行如果能够上市,则为更多的城市商业银行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经典案例。

中小银行更要服务制胜

对于更多未上市的中小城市商业银行,扩张版图、扩大影响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但却也要因地制宜、合乎实际。广州市商业银行的那位负责人如此描绘他们的未来路线图:“所有的城市商业银行都希望向区域性、全国性发展,这是城市商业银行的共同目标。但依照银监会的指导,我们还是会遵循这样的步骤:第一,先跨出城区,即本身所在的地区,如我行向从化、增城等地区发展;第二,省内跨市,如东莞、深圳等。珠三角是一个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金融业务很活跃,因此我们也就着这个优势,在珠三角地区立足、发展。”

而无论选择怎样的发展路径,都必须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城市商业银行服务品牌的优劣,成为它们能否夺取市场的关键。

第9篇:农村商业银行的前景范文

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表现形式多样,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六种形式:

(一)商业银行信贷权限的集中

一方面,贷款权和审批权的集中。随着信贷管理体制的改革,商业银行建立了集权式的信贷管理模式,大规模上收贷款管理权限,贷款权和审批权逐步上收于总行和

一、二级分行,总行和省行的直贷规模不断扩大,省行以下机构对项目贷款和新开户企业贷款没有审批权,只有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且金额不大。多数基层行,特别是县支行没有贷款权。另一方面,基层信贷网点的退出。伴随着集约化经营改革,商业银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普遍实行了集权式的信贷管理模式,商业银行在机构重组中信贷网点撤并步伐逐渐加快。据统计,2000年底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数量为120909个,到2004年底减少到77992个。

(二)经营资金出现集中趋势

为有效控制风险,多数商业银行通过实行二级准备金制度和优惠利率,将基层行吸收的资金集中到分行,统一调度使用。国有商业银行上存的超额储备利率一般高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1.53个百分点左右,有的则高出2.61个百分点,大部分行在3至4个百分点。这样就出现了资金向分行集中,而基层行大多数则变成了吸存机构的现象。

(三)信贷投向行业的集中

随着金融机构贷款面逐步缩小,新增贷款向少数行业集中趋势明显增强。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集中投向一些优势行业、垄断行业(如电力、电信、烟草、交通、钢铁等)的集中。贷款行业分类统计显示,2003年金融机构全年发放的制造业贷款占贷款新增额的20.1%,比上年上升3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9.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8.4%。[1]

(四)银行信贷客户的集中

从贷款的所有制性质及规模来看,信贷资金主要投向了国有控股企业,即大企业、大行业。而对于我国经济贡献率越来越大的民营中小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各家商业银行则大多采取提高门槛的态度,拒之于门外。在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GDP超过了50%,但仅得到金融资源的30%;而创造GDP不足50%的国有大型企业却占用了70%的金融资源。[2]

(五)信贷区域的集中

目前商业银行通过收缩基层机构网点,尤其是大量撤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机构,支持重点逐步向大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转移。[3]大量撤并机构的同时,由于经营资金的集中,各商业银行在资金的调度上出现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转移(见表1)。

表1国有商业银行年新增贷款分布地区情况表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1―2004)。

由表1可见,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中东部地区新增贷款占全国新增贷款余额的78.16,而中部和西部仅占14.12和18.73。据统计,2003年全部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中东部地区贷款新增18711亿元,占贷款增加总额的68%,中部地区贷款新增4182.7亿元,占贷款增加总额的15%,西部地区贷款新增4195亿元,占贷款增加总额的15%。各金融机构总行新增贷款562.9亿元,占贷款总额的2%,其中90%左右发放到东部地区。各项贷款余额较大的省(市)有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江苏、山东,该六省(市)全部集中在东部地区,其各项贷款余额为7.5万亿元占全国的47%。信贷地域分配的不平衡造成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六)贷款期限的集中

银行存贷期限结构不匹配现象十分严重,具体表现为短期贷款投放比例下降,而1年期以上的中长期贷款比例则不断提高。2000年,金融机构的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7931.19亿元,占当年贷款余额的28.11%,然而,2005年中长期贷款余额达87460.42亿元,占当年贷款余额的44.92%。数年间,中长期贷款共增长59529.23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5.64%;而短期贷款的年均增长率仅为5.87%。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成因分析

(一)银行自身因素分析

1.银行经营理念的转变,是信贷集中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受宏观形势影响,不少企业在改革、改制过程中,偿债能力弱化,借破产改制之名逃废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例较高,加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银行为保证自身效益,信贷资金投向必然进行收缩、调整。[4]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银行对信贷资金实行集约化管理,制定严格的授信制度,普遍实施“双大、双优”战略,将新增贷款资金不断向大城市、大企业和信誉好、效益好的企业集中,抑制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由此可见,信贷集中是商业经营行为理性选择的结果。

2.信贷管理体制的限制。一是商业银行管理体制的高度集中。由于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管理体制,省行以下机构不具备法人资格,所有信贷政策及管理制度由总行决定,分行以下机构只有按照总行规定执行,极大地限制了基层行的信贷投放能力。在总行大幅度上信贷权限和信贷投向逐步向大城市、大企业和大项目倾斜时,各分支机构信贷必然逐步向少数企业、少数行业、少数地区集中。二是实行严格的信贷责任制度。为防范信贷风险,各商业银行普遍实行审贷分离制度、第一责任人制度,但责任与激励机制不对称,导致信贷人员在审查项目时慎之又慎,对成长性企业往往采取少贷或不贷来回避风险的消极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贷集中的形成。

3.商业银行竞争的加剧导致信贷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商业银行为规避风险,有效加强风险控制,将个人利益与风险状况直接挂钩,从而要求各行加大投入以增加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还要考核经营效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不断争夺大客户、优质客户以获取更多盈利。大企业由于其自身资金实力比较雄厚,管理制度比较健全,抵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既能给金融机构减少信贷管理成本,也能给金融机构带来规模经济效益。由于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从而进一步导致信贷集中增强。

(二)银行外部因素分析

1.国家政策的干预促成信贷集中的形成。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配合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的改革措施,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依赖银行贷款结构调整来实现。银行为配合国家启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宏观经济的政策,投放大量资金支持一批基础行业和项目的建设,重点支持国债配套项目的生产,从而产生信贷集中。此外,地方政府的产业导向,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投向,也促成信贷集中的形成。

2.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影响银行信贷集中。经济环境的好坏决定金融融资效率的高低,从而影响信贷资金的投放。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信用状况好,吸纳资金能力强,就较易获得银行信贷的支持。大企业尤其是能源、交通、水电等国家支柱行业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高,效益稳定,经营风险相对较小,因此,成为银行放贷的首要对象。特别是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以来,重点行业和大型企业得到了优先发展,信贷集中趋势日益明显。

与之对应,欠发达地区以及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宏观环境和自身经营等原因,发展前景不够明朗,抗风险能力较差,加之国家信用担保体系尚未健全,以及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状况,限制了银行的信贷投入。此外,部分企业利用不规范改制,大量逃废银行债务,加剧了银行的风险,破坏了银企关系。商业银行出于防范风险考虑把贷款重点投向风险相对较小,信誉度较高的大型企业和重点行业已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影响

信贷集中是银行强化信贷管理、加强内部控制的结果,体现了经济发展状况对信贷需求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利于货币政策的贯彻与实施,有具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信贷集中对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一)信贷集中的有利方面

1.有利于重点企业和基础项目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获得充足的资金。银行信贷资金集中企业,一般都是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一些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5]银行信贷资金的适当集中,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重点企业的发展,促进其优势充分发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绩效的提升。

2.有利于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提高金融资产质量。信贷集中是商业银行短期内改善经济效益的理性选择,信贷资金投向经济效益高、市场发展前景好的行业与企业,有利于充分发挥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信贷资金集中支持于优势企业,符合信贷资金配置的三性原则,经营效益逐步改观,有利于银行在更大范围内优化信贷结构,确保各行最基本的收息率和优化资产率。

3.有利于银行防范金融风险。信贷资金集中于发展前景良好的大中型企业及行业,有利于优质客户群体的培养,减少贷款投向失误,减少基层银行盲目放款的现象,保持信贷资金的稳健运营,规避信贷资源粗放扩张积累的风险。由于国家重点企业基本不存在倒闭风险,不易对银行造成较大金融风险,对银行信贷资产持续恶化的局面的扼制起到了明显作用。

(二)信贷集中的不利影响

1.信贷的过度集中,导致货币政策传导不畅。一方面,由于实行二级准备金,资金逐渐向上级行集中,削弱了基层行的放贷能力,对区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的支持甚少,造成区域经济的资金供求失衡,对微观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中央银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实际的贷款投向集中矛盾,阻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使货币政策的调节效应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大量资金投向少数企业、行业,使这类企业因轻易获得银行大量信贷资金产生投资高风险和行业冲动,一定程度上将助长某些行业和企业的非理性扩张,导致经济泡沫的形成,降低全社会的资金使用效率。

2.形成商业银行风险隐患。主要表现为:一是经营风险。信贷集中使得银行信贷客户固定,收入主要依赖于个别行业甚至个别企业,经营风险进一步集中化。企业经营状况一旦恶化或市场发生变化,银行的经营的稳定性和效益性就会受到影响。二是期限风险。大额综合授信集中于中长期贷款,由于时间越长,可变因素越多,带来的风险也越大。三是管理风险。由于商业银行信贷人员受知识水平和行业分析能力的限制,对无法对大型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前景做出准确判断。基层行没有授信权,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较小,对风险的关注程度则较低;上级行又难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各项变化情况,导致贷后风险增加。四是财务风险。目前,银行的经营收益主要来源于利息收入,贷款过度集中使得银行的经营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少数大企业的经营状况。收益的稳定性较差,内耗和银行经营成本增加,收益相对减少。

3.挫伤了基层行的经营积极性,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随着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调整,分支机构的存款难以及时转化为贷款资金,使得基层商业银行功能退化为吸收存款以及清收不良贷款。信贷集中还导致信贷营销缺乏积极性,基层行不能主动培养和选择客户,难以开拓新的信贷领域和发展中间业务,使银行缺乏其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信贷功能的逐步丧失,使金融组织体系出现结构性缺陷,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的长远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无序的民间借贷的不断扩大。

4.拉大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距离。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而活跃的力量,信贷资金向大企业,大客户的集中,导致一般客户尤其是中小客户取得信贷支持的难度增大。目前,各商业银行通常常驻机构只对信用评级在A级以上(含A级)的企业提供新增贷款等业务支持,对A-级以下企业发放贷款时则从严控制,从而使中小企业进入信贷市场更加困难。[6]一部分有潜力的新兴企业,由于发展前景不明朗,金融机构不愿承担投资风险,从而得不到有力支持。由于商业银行不能及时给予中小企业以信贷支持,造成信贷供求在时间上严重脱节,使企业不得不花费时间和成本寻求新的资金来源,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和金融秩序的稳定。

5.造成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信贷资金过度向大城市、大企业以及基础建设、公益项目和事业单位单位集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贷款安全系数,却降低了新增贷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对资金需求的差异进一步扩大,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由于在欠发达地区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长期得不到银行信贷资金的有力扶持,相当部分处于市场成长期、有潜力的企业无法良性发展,从而使当地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得不到有效调整,进一步加剧资金供求结构的矛盾。

四、改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中央银行政策窗口指导

中央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商业银行合理配置和投放信贷资金,保证货币信贷政策的贯彻执行。一是强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的管理,适当限制商业银行向某些行业和地区增加贷款,对欠发达地区以及中小企业贷款占比应有一定的比例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信誉优良、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防止对大企业及基础设施和基础行业的集中放贷引起的长期金融风险。二是适当增加对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投入和再贴现额度,努力把资金支持与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有机结合,增强中小金融机构的实力,鼓励商业银行运用资金定价手段,积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三是稳步推行利率市场化,对一些由于银行为防范风险和维护自身利益而不愿放贷的企业,可以允许贷款行适当提高利率,针对不同的贷款对象和贷款种类确定不同的贷款利率,为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提供必要的风险补偿,以高收益来引导信贷投向。四是要对商业银行的系统性和区域性的信贷集中进行预警预报。中央银行应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做出限制,发挥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作用,定期对银行贷款投向进行分析。同时,中央银行也应利用信贷登记咨询系统通报有关信息,加强各行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合作,推广银团贷款,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二)建立行业风险预警体系

商业银行应建立对信贷集中行业、集中客户的授信风险预警线,定期进行集中客户授信风险分析和评级,重点了解集中客户所处的行业发展趋势、实际经营能力等有关情况,研究制定对大企业的授信政策,防止信贷风险的出现;从自身发展着眼,建立适合于中小企业的评级制度,在全面了解掌握企业经营状况、发展趋势、市场前景的基础上,及时进行信用风险评估分析,控制风险总量,并定期对集中客户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测,提高工作效率和对授信风险的管理决策水平。完善贷款利率浮动风险管理制度,积极运用资金定价手段,覆盖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同时,要建立对企业预期市场供求、价格变化预测等为主要依据的监测体系,建立信贷退出机制,及时主动退出无效或低效的信贷市场,有效规避风险。

(三)完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

一是建立科学的授权授信管理体系。各商业银行应建立贷款分层决策管理体系,依据系统运行实际,对基层进行实绩分类和等级划分,对不同地区的分支行确定不同的贷款审批权限。在对所有的客户在评级的基础上,对每一家客户包括中小企业给予相应的授信额度,在授信额度之内,由基层行审批发放贷款,既可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也可减少信贷集中带来的风险。二是完善信用审批操作流程。根据各地经济发展规模和基层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因地制宜,适当下放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减少中间环节。三是完善业务考核奖惩机制。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约束”、“风险―收益”相对应的激励机制,既要考核存量和新增贷款中的不良贷款比例,也要考核活化的不良资产比例和创造的优质贷款比例,制定合理的奖惩办法,激励信贷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四是基层银行应拓宽信贷领域。在继续支持优良企业客户的同时,扩大个人消费信贷、住房信贷等业务,培育优良个体客户,优化信贷结构。

(四)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一是大力促进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的问题,解除银行投入的后顾之忧。各级政府要积极协调、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筹建,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合理划分信用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承担风险比例,维护并促进担保机构的健康发展,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二是要推动企业债券

一、二级市场的发展,建立和健全企业股权、债券柜台交易制度,实现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开辟多种形式的风险投资资金的筹资渠道。第三是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完善其运作机制,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支持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拓宽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的同时,也可以缓解银行信贷过度集中带来新的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