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必背古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张鸿岑先生在《语文教育学》中对“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了下列分类,即汉语知识包括语音、标点符号、汉字、词、短语、句子、修辞等,文体知识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文学知识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常识与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等[1]。张先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分类很有道理。但张先生的这一分类形式主要是想让读者对语文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非将其作为一个专门问题进行探究。基于此,本文结合语文教学的时代特点和具体实践,进行了自己的思考,即汉语知识包括语音、语法、词汇、文字、修辞等,文学知识包括文体知识、文学史知识等,文化知识包括语言文字运用文化、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
一、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主要包括语音、语法、词汇、文字、修辞等,但已有的教学内容相对简略,且随文学习方式易导致学生掌握知识不够系统化,因此,应当进一步加强语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分量。
1.语音
语音知识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拼音,但语音知识绝不仅仅是拼音,还有一部分容易被忽视的语文知识,即平仄、押韵、诗词格律等音韵知识。中国传统经学中的小学部分,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等,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必修课,《笠翁对韵》等皆为古代文人必背内容。当然,时代变了,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达到古代知识分子的水平,教师要教给孩子的只是最简单、最基础的音韵知识。音韵知识可以被理解为文学知识或文化知识的一部分,但文学知识和文化知识的领域太广泛了。因此,将音韵作为一种语言知识更能凸显它的重要性。中国古代,赏析评鉴诗歌离不开音韵知识。但当前教科书中却普遍缺少这部分内容,导致许多学生在诗词赏析时往往抓不到“点子”。
2.语法
中国近些年的语文教材普遍缺乏语法内容,导致人们普遍不了解汉语语法的现状,大多数的中学教师也不例外。笔者的一个做中学语文教师的同学问:“学生写了一个‘天上在飞飞机’的句子到底对不对?”如果连语文教师都不知道学生给出的一个句子说得对不对,那我们不得不说是语文教育的遗憾。所以,我们应该将语法知识编入初中语文教材。但是,正如顾振彪老师在《关于中学语言知识教材的反思与设想》中说的“不能喧宾夺主”与“不能脱离运用”[2],现在,如果要学生深入地学习语法知识,工作量极大,因此,语法不能作为重点,只是作为一种补充。
3.词汇、文字与修辞
词汇学习要在文选中体现,可以延续过去随文学习的形式。文字方面,对应该在中小学教材里安排哪些字,已经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过去人们对修辞的学习主要集中在修辞格的学习上,但修辞并不仅仅是修辞格,这是要纠正的内容。唐钺在《修辞格》中指出,修辞格只是修辞学的一部分,不是全部的修辞学,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广义上的修辞除包括修辞格这一重要因素外,还包括相当多的诸如语音、环境、文化背景、社会心理等因素,以及为增强说服力而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明显内涵要多得多。”[3]如何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这才是修辞学习的关键,并非仅仅记住修辞格的用法和用例。
二、文学知识
1.文体知识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语文中提到的“文体”,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1)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2)小说、散文、诗歌、戏剧;(3)赋、铭、论、书、记、说……
以上三种“文体”,都是文体,但它们是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文体,并且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这三个层面是混淆的。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常常会这样说,这次的作文同学们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或散文。这一说法本身就存在一点问题,即记叙文、议论文和散文能并列吗?语文教师尚且如此,其他人自不必说。在很多中学生的心目中,散文就是“抒情文”,这不是学生没学好,而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没做到位。因此,在教材编写和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明确地区分这三类不同的“文体”。
而且,教材文体知识要更加系统化。例如,“诗歌”这一大文体实际上可以分成很多小文体。在学生学到《长歌行》、《短歌行》及《燕歌行》时,教师要告诉他们什么是“歌行体”,但当前的课本知识并没有这一方面的介绍,学生很难了解三首没什么联系的诗歌为什么带“歌行”两字。许多类似的重要文体知识在课本中也没有提及。这些内容,教师一定会涉及,但教材中没有,他们只能在网络中查找那些未必准确的资料,说不清道不明,给学生留下遗憾。
2.文学史知识
目前语文教育中有关文学史方面的知识,主要是主要作家及其作品的知识。学习方式主要是随文学习,学到哪一课,教师就会让学生了解哪位作家的生平和代表作品。这种学习方式会让学生“知人论世”,有一定的好处,但碎片化的学习也会让学生很难对文学史有一个准确的总体认知,导致学生形成“文学作品就只是社会环境或作者人生经历的反映”这一不准确的文学观。其实,语文教师在课文讲授时有必要加入一些文学思潮与文学事件方面的知识。例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究竟是怎样的?既然“唐宋家”是古文运动的代表,那么今文和古文的矛盾究竟源于何处?等等。当然,语文课绝不能上成文学课,语文课堂需要涵盖多少文学史知识,哪些文学史知识是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这需要慎重定夺。
三、文化知识
中国语文课并不仅仅教授语言文学,它也担任文化传承的重任。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和文化教育是混在一起的。学生入学,读书写字,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4]。根据现代语用学的观点,语言文字的运用必须立足于一定的语境。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也将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可见,文化与语言文字的运用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强调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与强调“语言文字运用”的主体地位,其实并不矛盾。
教育部出台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确立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提出了分阶段有序推进、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多元支撑、加强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等多种策略[5]。这些策略中的每一条几乎都与语文课有关。传统文化教育得到普遍重视,文化知识在语文课乃至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分量无疑会大幅度地增加。
实际上,文化知识可以更加系统化与传统化。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编排文化知识:(1)语言文字运用知识,如书信知识、称谓知识、书写知识等。(2)典章制度,如礼仪、制度等,像《鸿门宴》中的座位坐法,贬谪诗中的古代官制。(3)风土人情,如待人接物文化,《离骚》中的服饰文化、《诗经》中的植物文化等。
国家重视传统文化,既体现出中国不断增强的文化自信,又能体现出国人在经济发展与收入提高后心灵的迷茫,一些问题还是需要语文知识内容的传授来解决。这是我们的机遇,也是我们的使命。
四、语文知识内容设置的不足与建议
当前语文知识的内容设置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一些重要的知识内容没有被安排进去,二是有些语文知识的编排不够系统。张鸿岑先生在《语文教育学》中指出:“语文基础知识是教材的骨骼,课文是语文教材的血肉。”[6]现在,语文教材血肉丰满,而骨骼接近于无。在当前的教材中,语文知识一般会出现在课文注释、附录与语文活动中。注释和附录的篇幅比较短,语文活动的重点并不偏向语文知识的学习,而是语文能力的训练。教师在授课中对语文知识也多采用随文教学的方法,只讲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这会导致学生学不到一些重要的语文知识,往往学到的语文知识会比较碎片化,缺失系统性。因此,中小学语文知识的内容设置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第一,语文教材要重新发掘语文知识短文的形式。20世纪50年代,中国曾经实行过将“汉语”和“文学”分科,停止分科教学后,停用汉语与文学教材,但以语文知识短文的形式尽可能地保留一定的知识体系。其实,语文知识短文这种形式还应继续运用。当前,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本教材,编写质量也不错,我们可以将一些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编到校本教材中,因地制宜地进行校本试验。在主流教材学习的基础上,语文专家或富有经验的一线教师还可以编写一些带有语文知识短文的教材,推荐给学生进行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并且,主流教材的编写专家也可以重新考虑编写带有语文知识短文的教材。
第二,开展专题教学。通过对某一专题的集中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点带面、多样化地掌握语文知识,并与能力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某一领域的语文知识点进行整合,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不是浮在表面,而是深入详尽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阅读很多相关文章,查阅资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自身的知识容量。此外,这个过程也有助于各个语文知识点之间线索的建立,由点到线再到面,有利于语文知识的系统化。在近几年,专题学习经过许多教师的试验,证明它是具有一定的优越性的。
第三,进行中小学语文教育内容的改革,让学生学到真正的语文知识,“国家应该痛下决心作出学科的时代定位”和“制定有普遍适应性的课程标准”。尽管这些很难做到,但确是中小学语文知识学习的最根本的解决方法。
语文知识学习令人迷茫的地方很多,需要经历反复的争论,或许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都无法对中小学语文知识学习形成较为明确的答案。所有的教育学者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好好思考自身面对的问题,可以在自己的教学领域进行试验,每个人的努力合在一起或许就会推动中小学语文教育实现“大进步”。
参考文献:
[1][6]张鸿岑.语文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10、112.
[2]顾振彪.关于中学语言知识教材的反思与设想[J].课程・教材・教法,2013(1).
[3]陈立娣,王鑫.修辞和修辞格之辨析[J].考试周刊,2012(4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