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十四五农业产业化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困境中,他们选择了“老本行”
对于武安供销社来说,2002年是分水岭。
此前,曾经掌控农村物资流通的供销社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日益衰落,与各种私营小商店相比,县级供销社点多、面广、信息灵通的优势显得非常微弱,效益下滑、甚至亏损成为全国县级供销社面临的普遍情况。
武安供销社的处境也同样艰难:市直公司业务萎缩,除食盐、鞭炮、化肥外,总经销总的商品品种多数被别人取代,经营的商品只有腐乳、碱面、豆瓣酱等三四种;基层供销社只有三四个人轮流看门守摊,每月收取有限的门店承包费,个别社已经到了破产倒闭的边缘;在岗职工的工资发不出,离退休职工医药费报不了……2002年,武安供销社系统负债高达1亿多元,仅2002年一年就亏损1346万元。
转机从徐魁书来到武安供销社开始。2002年,他从团城乡党委书记调任武安供销社党委书记、主任。面对高额的负债和举步维艰的企业,徐魁书苦苦思索着企业的出路:“供销社究竟能做什么?最适合做什么?做什么最有利于发展?”带着这些问题,他和同事们经过几个月的基层调研,找到了让供销社“起死回生”的良方,供销社要发展必须定位于流通,搞活业务经营。
武安供销社办过厂、开过矿,因不是自己所长,大都以失败告终,企业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但是搞商品流通不仅是供销社的老本行,也是供销社多年积淀的优势,而供销社人缘、地缘以及农民和市场的需求都有利于供销社在农村商品流通中有所作为。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2002年底,武安供销社确立了“挤占农村、扩大市场、发展连锁、覆盖城乡”、“以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为主旨”的发展思路,并提出了“三年扭亏、五年盈利、八年再现辉煌”的目标,用8年时间建成现代流通企业。事实证明,当年的抉择是正确的,2005年,武安供销社终于摆脱亏损的帽子,当年实现盈利180多万元。经过武安供销社的努力,现在他们已经拥有24个基层供销社、11个市直企业、612个零售网点,总资产2.73亿元,年创利税1100万元。
通过改造农村经营网点、提升直属公司的配送能力,武安供销社用连锁配送的方式,把供销社分散的经营企业和经营网点“串”成了一张现代化的农村物资流通网。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明确了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武安供销社开始全力以赴打造现代农村物资流通网络。企业要发展,沉重的债务和富余人员成为负担。针对债务包袱,他们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并合理利用政策挂账停息7000多万元,同时与银行协商“打包处理”了2400多万元债务……对于企业的富余人员,通过改制分流化减了1200多人。
2003年,轻装上阵的武安供销社将经济工作的重心转移到连锁经营上来。但是,破旧的基层供销社和网点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长久以来,由于供销社转轨慢,效益不好,基层网点大都是破房子、土台子、黑屋子,有的门店40多年没改造过,“哪儿破哪儿是供销社”。从2004年开始,武安供销社把乡镇和村级网点建设作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的突破口,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的要求改造基层社和网点,当年新建和改造的基层网点就达152个。
2005年,在供销社的主动请缨下,武安成为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试点县(市),借助这个机会,武安供销社加大对基层网点和乡村农家店建设,将昔日的“破房子、土台子、黑屋子”改造成宽敞明亮洁白通风的超市,实行开架售货,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城市购物的感觉。几年来,累计投资2000余万元,新建和改造基层网点612家,其中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416家,基本实现了“供销社门店改造完,全市村庄覆盖全”的目标。
作为供销社的重要直属企业,供销大厦一直是城乡居民购物的首选,但是随着各种商场的兴起,供销大厦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供销社整体面貌改造的一部分,2002年后,武安供销社投资300多万元将供销大厦的三楼改造成商场,增加了电梯,与原有供销大厦对接,改善了商场的经营环境,使供销大厦成为武安大型综合性零售商场之一,年增效益130万元。
铺就农村物资流通新网络
10月23日上午9点,西土山乡西土山供销社超市内,一对年轻的父母正在给孩子选衣服,郭增霞买了一兜鸡蛋正在结账,食品、日用品、服装、鞋……各种商品整齐的摆放在货架上。
西土山供销社是武安24个基层供销社之一。在武安供销社的物资流通网络中,基层社是中转站,市直公司配送的商品需要通过基层社才能送达乡村门店,随时让消费者买到需要的商品,同时,门店也要通过基层社向市直公司预约订货。
2003年初,武安供销社组建了正和商贸配送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武安商品配送中心和连锁网络龙头,带动全市的连锁配送工作。同时,为增加商品品种、增强配送能力,他们依托盐业专营公司、供销大厦、烟花爆竹公司等市直公司组建了6个配送分中心。7家连锁配送的“龙头”企业带动了武安24个基层社和612个门店,从而编织起供销社现代物资流通的大网。
2003年组建的农资配送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市场监管、统一服务承诺、统一标识的“六统一”经营管理,年销售化肥8万余吨,经销种子60万斤,农资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
日用消费品也是农村需求量很大、农民须臾不能离开的的商品大类。为了做大做强日用消费品配送,武安供销社在发挥正和配送公司龙头带动作用的同时,要求各市直公司全部兼营日用消费品配送,每个公司选择5―6个优势商品实施重点突破,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打造系统品牌。如今,全系统已经有100多种商品成为武安的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品种涉及家电、酒类、食品、日用百货等。
通过7家市直公司组建起的连锁配送“龙头”企业,武安供销社与商品生产厂家建立了总经销总业务。一方面,供销社可以统一从厂家进货,掌握稳固优质低价的货源,将质优价廉的商品送到基层社;另一方面基层社作为区域商,负责本区域的商品销售,实现了市基连锁经营。这种“生产厂家+公司配送中心+基层社+村级门店”的连锁配送模式,通过市基连锁、统一配送,用现代流通方式把供销社的企业和网点串了起来,使武安建立了以市直公司为龙头,基层社为依托、村级门店为终端的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现在,通过武安供销社网络推销一种商品,三天之内就可以铺到全市每个乡村,上架与消费者见面。
经过几年的发展,武安供销社已经形成了农资现代营销网络、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等四大连锁配送网络体系。2007年,武安供销社全系统完成商品总销售5.23亿元,实现利润410万元。
服务新农村
利用供销社现有网络,拓展经营业务,为农村提供更多服务,是武安供销社抢抓农村市场的一个重要举措。
10月23日,我们来到西土山供销社时,满载货物的配货车刚刚驶出供销社的大院,去往全乡10个乡村店送货;蛋糕店内飘出奶油的香味,一个年轻姑娘正在制作奶油蛋糕。 像西土山乡供销社这样,拥有超市等至少五项服务内容的基层供销社叫综合服务中心。在全市这样的综合服务中心有18个,服务内容从单纯的超市拓展到医药、餐饮、洗浴、住宿、婚庆、修配、美容、通讯等20多个项目,极大地方便了当地农民。
“家电销售进农村”是武安供销社2007年开始实施的工程,它以供销大厦家电商场为龙头,利用供销社遍布全市的网络,在全市村级门店建立了家电连锁配送网络,“不管家在哪儿,只要没出武安,保证送货上门”。
10月22日,西土山乡西湖村的窦海安在供销大厦买了一台洗衣机和一台冰箱。23日,我们跟随送货车一起去到他家。看着送货员把家电给抬进去,窦海安脸上一直挂着笑容,他告诉我们,十四五年前自己就从供销大厦买过一台洗衣机,去年还买了一台电视,自己家基本上所有东西都从供销大厦买,“质量有保障,服务还好”。
为了服务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武安供销社成立了以武安市社为依托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依托市直公司组建了武安市农资、棉花、果品、再生资源和烟花爆竹流通行业协会,发展订单棉花、订单油葵、订单甘薯等三个农业订单,注册了“蓝晶”植物油、“银须”棉花、“龙絮”甘薯制品、“绿源”花椒和小杂粮等农产品商标,组建了消费合作社、商业服务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吸收社员2万余户,年助农增收1000万元。
武安供销社在服务新农村方面的一系列努力,受到了农民的欢迎,也得到了政府的肯定。2003年以来,武安市供销社连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及农民增收先进单位”和“支农先进单位”。
构建和谐供销社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工的辛勤劳作。
武安供销社的领导班子非常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先后选用了60多名青年业务骨干,引进10多名全日制大专毕业生到基层任职和锻炼,让青年挑起了连锁配送工作的大梁,成为业务经营的中坚力量。为提高职工素质,市社还邀请专家讲课,在系统内开展各种业务的评比竞赛活动,供销大厦和蓝天宾馆餐饮部连续8年被评为“国家级青年文明号”。
在武安供销社的领导班子看来,企业的发展最终要体现在效益上,而效益的提高最终要落实在职工收入的提高上。为到2010年实现“八年再铸辉煌”的目标,武安供销社在2007年制订了三年发展规划,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关心职工生活和弱势群体救助,努力为职工办好事实事,让职工待遇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