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秦兵马俑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践】
一、激趣感受
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秦始皇―秦朝,第一个统一了中国的朝代。秦始皇,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陵―皇帝的坟墓,这里指秦始皇的坟墓。
俑―古代陪葬的偶人。秦始皇陵兵马俑指的是秦始皇陵随葬的陶兵陶马。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思索分析,描述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的产生背景,以及对历史人物秦始皇的客观评价。在情境创设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进一步的图像识读做好铺垫。
二、图像识读,细细品位
1.图像识读,感受秦陵兵马俑博物馆之“规模宏大”
秦兵马俑博物馆位于陕西的西安。1974年,当地的一位农民在挖井时,无意中挖出了一个陶制武士头。(出示武士头图片)
【设计意图】图文并茂地介绍比直接语言告知更有效且富有趣味性。通过兵马佣坑的面积与学生熟悉的篮球场面积作比较,让学生对这个古代军事博物馆的巨大规模有了整体概念,感受到兵阵庞大的磅礴气势。
2.图像识读,感受秦陵兵马俑之“数量众多”
猜一猜:三个俑坑,密密实实地排列着高大威猛的兵马俑,他们的数量到底有多少呢?
兵马俑共计近8000件。
我们如何形容陶佣的数量呢?
数量众多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兵马俑的件数,兵马俑阵与本校学生升旗时的队列场景的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兵马俑的数量众多,气势磅礴,由衷地发出赞叹。
3.图像识读,感受秦陵兵马俑之“形态各异”
比一比,找不同。
按小组分发各种造型的兵马俑图片,学生分小组欣赏,找一找陶俑之间的不同处。
神色不同:不同的表情,有的眉舒目朗,有的蹙眉怒视,有的低首凝思……千人千面,有年轻的,有老练的,有沉稳的,有开朗的……
发式不同:不同的发髻造型,不同的梳法,不同的偏向……
服饰不同:不同的帽子、不同的铠甲,不同的布衣……
军队中的军官都带着帽子,一般的士兵,只是挽成圆形的发髻。服饰上分铠甲和布衣。发式和服是区分兵马俑身份的重要标志。
姿态不同:不同的动作不同的姿态体现他们的身份不同。
观看视频,了解古人如何制作兵马俑。
古代劳动人民先用黄土制成一个大体的模样,再一件一件单独塑造,精雕细刻之后,经高温烧制而成。8000多件陶俑,每一件都不完全相同,每件都拥有它自己独特的造型,这太让人感到震惊了,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与细细品位,了解兵马俑雕塑写实的艺术特色;又通过小组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对秦俑雕刻的细部刻画进行观察、讨论、分析、描述,教师适时加以引导解释,使学生逐步学会欣赏雕塑作品的内在本质。最后,通过辨一辨,认一认,学生的判断能力得到了锻炼,欣赏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4.图像识读,感受秦陵兵马俑之 “雕刻精细”
兵佣形态各异,每件佣大到身体结构,小到须发眉毛,都精雕细刻,一丝不苟。
欣赏不同发式的图片,体会雕刻的精细,大到发髻的盘法,小到绑发髻的绳子,细到一缕缕的发丝,都一目了然。
教师小结:兵马俑不仅有宏大的规模和气势,还有细致入微的精美刻画,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他们完全是模仿当时军队的真人真马制作的,一丝不乱的头发、坚硬的铠甲以及铠甲上面历历可数的甲钉、富有质感的衣服褶皱、生动逼真的表情刻画,显示了秦代雕塑高超的写实技艺,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中段学生的特点,在大量的媒体图片以及视频中作有效的选择,让学生在图片的识读中更真切的体会知识,从而感到内心的震撼。
三、赏后评述,有感而发
在观看了这样宏大而又精美的地下珍宝库后,你有什么感受呢?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一下吗?
生:绝无伦比、举世无双、独一无二、惟妙惟肖、所向披靡……
师:这就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它能让细细读它的人们情不自禁赞叹它!它能让大家的敬佩之情油然而起!法国总统希拉克是第一个参观秦始皇兵马俑的外国人。当看到栩栩如生、场面壮观的兵马俑时,希拉克感到十分震惊。他感慨地说:“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奇迹了!”
【设计意图】评价阶段是学生在进行了前面的学习活动后表达对秦始皇兵马俑雕塑艺术的具体感受。在细细品位的过程中,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兵马俑的独特魅力,他们的回答近乎完美,实实在在地表达出了内心的震撼和感受。在评述的同时,教师及时对学生从兵马俑雕塑的欣赏延伸到爱国主义的教育,使他们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生1说:“兵马俑是举世无双的。”
生2说:“兵马俑出土于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
生3说:“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生4说:“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
我说:“你们所说的书上都有,能说一点书上没有的吗?”话音刚落,班上竟悄然无声了。“难道你们没有收集吗?”下面鸦雀无声。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人举手站起来说:“老师,我家没有资料可查。”“这也是理由吗?”我的语气严肃起来,下面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一节课就这样在老师的不悦和学生的无知中度过了。
课后我回想了前几次让学生查找资料的情况,唯独在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学生查找的资料相当充分。那次预习作业是上午布置的,下午有信息技术课,学生利用这节课上网查了好多资料。看来是自己错怪学生了,他们确实没有资料可查。农村的孩子与城里的孩子比起来这就是差距,城里的孩子家里有藏书、有电脑,家外有图书馆,查资料的途径很多。可我们农村的孩子就不同了,他们家里既没有藏书,也没有电脑(个别学生即使家里有,可能也没联网),家外更别说图书馆了,难怪这种收集资料的作业很难完成。难道这种作业今后就不布置了吗?当然不是,这可是他们的“家常便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学生要学会收集并整理资料。”苏教版第十二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一)”就“勤于收集资料”这部分内容作了专门的安排,可见,收集资料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收集资料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能力,虽然在考卷上不能直接看出一个人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学生今后跨上社会能够迅速站稳脚跟的一种能力。试想当今社会,信息浩瀚无边,我们应该能从中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不是没有寻找的方向或者面对许多信息无从下手。作为语文老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这种迅速寻找相关信息的能力。可是,我们农村的孩子收集资料的渠道真的少之又少,镇上根本没有图书室,就连书店也没有,报纸进万家似乎和我们相距甚远。
再反思我们的教学,大多老师并不重视让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至于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资料的情况就更少了,而现在的教学环节中十分重视课外拓展,那课外拓展是不是让老师来完成呢?当然不是。我们应该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做。但是面对学生出现的这种状况,该怎么办呢?我们该如何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自己身边有限的资源去收集无限的资料呢?
一、学科渗透,资源互补
因为网络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上网可以让他们看到更多的东西,甚至是足不出户就可遨游大千世界。所以,上网收集资料是最快捷、最方便的方式。虽然学生可以利用每周的信息技术课上网,可是,信息技术课是有限的,怎样无限地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呢?我就和信息技术老师商量,把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结合,让信息技术老师提供给孩子们几个搜索资料的网址,如,“”“”,让他们在信息技术老师的指导下收集有关资料。另外,学生每周还有两节综合实践课,我就和综合实践老师商量让他们自己动手查找课上所需要的资料。通过学科渗透,学生自己真正动起手来,用自己的劳动获得了所需要的东西。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班上开展办小报活动,让学生自己在网上收集有关办报的内容和版式。活动结束后进行评比,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从此次活动的结果看,学生办得都很出色,通过这些方法学生自己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也是有所提升。
二、实现班级合作,资源共享
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一个资源的利用价值也是有限的。农村孩子家庭条件有限,每个孩子的课外书并不多,也不可能遇到问题就去买书。所以,我们只能想办法让他们在不买书的情况下同样可以看到更多的书,于是我就准备在班级内自办一个小小“图书馆”,书从哪儿来呢?当然是孩子们自己的。我发动他们把自己的书带到班级来,并且在教室的西北角上放了一张桌子作为“图书馆”的阅览桌。孩子们对这种做法很感兴趣,书桌上很快就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我还制订了要求:(1)轻拿轻放;(2)爱护图书;(3)如有损坏照价赔偿。孩子们很乐意接受。这样做既让学生有资料可查,又能增大他们的课外阅读量,真是一举两得。
三、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
关键词:激励式教育模式;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反思
激励模式在企业和学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可以得到明显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激励教育模式进行合理应用,使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语文知识学习,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因此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自身真实情感进行合理应用,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中感受到更多的趣味性,增强小学语文课堂的氛围,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励教育模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一) 教师缺乏对激励教育的关注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其教学方法,同时也没有根据学科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激励教育模式进行合理制定。并且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成绩为教学成果考核内容,并没有明确要求激励教育的应用,这就导致许多教师并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激励教育,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并没有一些指导性的参考案例,这就使校园缺乏对激励教育模式的关注与重视,从而使激励教育模式的应用效果相对较差( 二。 ) 小学语文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一些教师仍然存在固定的思维模式,并不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激励教育模式进行合理应用,其激励教育模式的应用过程中缺乏较高科学性,并且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励教育模式的应用策略
( 一) 对语言激励进行应用
由于小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他们在受到表扬时会特别的开心,他们渴望受到他人的肯定。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激励教育模式进行合理应用,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使学生获得更好地满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语言激励法属于最常用的一种激励方式。小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激励,就可以使其他学生逐渐形成一定的竞争意识,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教师在运用口头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时,要避免激励的盲目性,要使学生对激励的原因更加明确。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秦兵马俑》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回答。教师可以问学生:在课文中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你们有什么感受? 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秦兵马俑进行深入了解,在学生发表了精彩的回答后,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激励,可以对学生说:“你真的很棒,你的回答很精彩。”学生通过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可以更好地进行知识学习,还可以为了获得教师的认可而越来越努力。
( 二) 加强竞赛激励
由于小学生的年纪相对较小,小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并不高,他们更加喜欢游戏等活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小组竞赛激励模式的合理应用,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得到明显提高,在竞赛游戏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斗志,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与表扬,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得到明显提高。相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词属于一种比较新的知识,其与日常交流对话的方式存在很大不同,学生对古诗词的掌握相对比较困难,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利用问答竞赛的方式,对学生知识学习进行合理辅助,增强学生的记忆。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两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领导小组成员对其他小组进行轮流提问,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已经学习的古诗知识进行回答,其中问题内容要包括诗句和词语的翻译,还要对生字进行书写,对古诗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问题回答过程中,答对加一分,答错减一分。学生在对相关问题进行提问和回答的过程中,可以对古诗词以及其中的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对学生的记忆进行不断强化,还可以对相关古诗词知识进行不断的巩固和完善。在学生进行问答过程中,对于那些表现比较好的小学生要给予适当鼓励,对小组中的其他成员进行激励。通过这种良性竞争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准备,这就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 三) 对物质激励有效应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物质激励法进行合理应用,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可以逐渐意识到认真学习的益处,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培养,使学生意识到自身进行认真努力的学习,使学习成绩逐渐提高,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品。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激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语文知识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努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将文具、零食和玩具等作为学习的奖励。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像“明星榜”等活动,当学生答对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在对应的明星榜上粘贴相应奖励。在每个月中学生获得的粘贴数最多,就是这个月的小明星,可以在相应的礼品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作为奖励,这就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长时间保持。
三、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对激励教育模式的应用时,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关注,还要对自身教学素养不断提升,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鼓励,对多种激励方式进行合理应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效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祁鸿儒.激励模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考试周刊,2019(55):56-57.
[2]魏伟.激励教育模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有效应用[J].中华少年,2018(4):297-298.
一、为学生提供心灵体验的空间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自己的体验强加给学生,课堂上要求学生亦步亦趋,“配合”自己详尽而死板的教案。在这样的课堂上,听不到学生的“心声”。
学生是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宽松愉悦的心灵体验的情境、氛围;要给足时间,保证学生有参与课堂学习、自主发展的时空;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为学生的智慧火花的迸发提供催化剂。
在语文的阅读活动中,要使每个学生都有一种自由的、主动的探究心态,要多着眼于构建活动,引导探索发现。下面以《荷花》这一课的教学为例。
师:作者为什么用“冒”字呢?再读读课文,告诉我们怎样长才叫“冒”?
生1:等不及了,急着想向外透出来。
生2:因为荷花太美了,她急于想展示自己;面带笑容骄傲地钻出来,所以叫“冒”。
教师不只局限于“告诉”,而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去体会,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原文上,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台阶式推进,完成全程阅读。这样,学生把知识变为自己的“学识”,把“他见”变为“主见”,把别人的结论变为自己的“思想”。
二、让学生选择心灵体验的方式
学生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有的学生读得较快,有的学生读得较慢,有的学生速度适中,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读法,但都能读得入神入情。阅读活动就是如此。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阅读有读、说、画、背、唱、演等多种活动的参与,即使是读,也有朗读、默读、跳读、扫读、略读、浏览等多种方式。作为教师不应以统一的方式去要求学生,只要他们真正地与文字进行交流就应支持他们。
如教《秦兵马俑》一课时,在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类型众多、形象鲜明部分,并要求:读了这一段,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样的兵马俑形象?想画的就画一画……一会儿工夫,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上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从他们富有创意的图画中,我已经欣喜地看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引导学生体验、理解,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交流。
三、让学生表达心灵的独特感受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元感悟,独特体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独特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从而给学生建立一个平等的对话平台。教学《孔子游春》一课,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师:同学们,“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是孔子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你觉得水还像什么?(每个小组的学生讨论得很热烈)
生1:水能冲垮大堤,它发怒时好像恶魔。
生2:水有刚强的一面,它具有勇往直前的精神。
生3:水温柔的时候,好像怀抱婴儿的母亲。
……
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去理解文本,发展思维。我们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他们在平等、民主、宽松的氛围中领会文本,表达独特的体验。
四、让学生体会心灵的真知灼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求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甚至批判的勇气,并对学生的质疑、批判有一个积极而合理的评价。笔者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师:面对洪教头一次次的无礼和傲慢,林冲是怎么做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生1:毫不客气地打败他。
生2:好好开导他。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再讨论。你支持那种做法,为什么?
生1:林冲的做法!
生2:我不赞成林冲的做法。他处处忍受,总是为别人着想,林冲就是被活活被气死的。该发泄的时候要发泄,不然对身体不利……
允许质疑,鼓励批判,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的对话,要围绕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的对话而展开,加上教师与作者、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构建多元的主体之间的对话网络,让阅读成为人与人之间对话与交流的平台。
摘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提高其学习能力的关键,要提高他们问问题的能力,就要培养学生敢问问题的信心,要给学生创设问问题的时空,要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适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关键词:培养信心 创设时空 教给方法 适时解答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问能使学生的心理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无问题的状态,说明他思考不够,学业当然提高不了。所以,我认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提高其学习能力的关键。
在培养学生乐于提问题的的探索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要培养学生敢问问题的信心。
学生不敢问问题,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紧张心理,二是自卑心理。害怕提出的问题不好,得不到老师的认可,甚至受到批评,羞于在众多的同学面前发言,一说话就紧张等一些问题总是成为孩子们提问的绊脚石。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消除学生的紧张和自卑心理。
我首先利用名人事迹教育学生提高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爱因斯坦从小爱问为什么,长大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我总是告诉孩子们,没有人一生下来就会学习,就会提问,能力总是通过锻炼得到提高的。其次,对学生的问题认真对待。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肤浅或者异想天开,都不要嘲笑,杜绝从言语和行为上挫伤其积极性的做法,不能使学生“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在教学的过程中,总会有学生提出一些不理想甚至是不合理的问题,我总是对这些同学说:“你提的问题还不错,可是呢,还可以提得更好一些,你可以再修改一下吗?如果你觉得有点难,可以求助别的同学或者老师,期待你的表现。”之后,我会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其思考或者是讨论,然后在提出问题,往往后一次的问题就会比前一次好很多。每当这些同学第二次提出的问题得到肯定,我都能发现他们脸上的幸福感。再次是对学生提出的好的问题在班内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对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加以表扬,给他们以成就感,消除自卑心理。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我一如既往地问孩子们:“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问老师或者是同学们吗?”这时,有一个平时很胆小的女同学举手了,我赶紧抓住机会提问了她,她以不很确定的语气说道:“除了课文中的小画家,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小画家,请大家想一想,还有哪些呢?”这个问题一提出来,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小猫也可以画梅花,有的说小猪可以画豆瓣……我发现,这个孩子好像还有要说的,于是又问她:“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是吗?”这个孩子又站起来说:“这些小画家除了可以在雪地上画画,还可以在什么地方画呢?”接下来又是一阵热烈的讨论,孩子们有的说可以在泥地上画,有的说可以在沙滩上画……我以夸张的语气说道:“哇,你好棒哦,你提的问题好好啊!”全班同学对她报以热烈的掌声。后来我发现,这个胆小的女孩慢慢变得活跃起来,不再那么羞涩,敢于在全班同学面前大胆的问问题了。多好的转变啊!我们教师应该以问题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和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
二、要给学生创设问问题的时空
很多教师常说一句话:我的学生不爱问问题。其实主要是我们没有给过他们问问题的机会,从而使不爱问问题成为了一种常态。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经常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式引导他们一题多问。注意多设计一些非常规性的对启迪智慧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在教学《狼和小羊》这节课时,我对孩子们说:“狼向小羊扑去,后来怎么样并没有直接写出来,针对这个情况,你有什么想问的呢?”有个同学问道:“你们能给小羊设计一个幸福的结局吗?”于是孩子们又讨论起来。他们给小羊设计了许多不同的结局,但无一例外都是别的人救了小羊。又有一个同学问道:“难道只能由别人来救小羊,小羊就不能救自己吗?”于是同学们讨论的更加热烈,各种想法百花齐放,孩子们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地发挥。就这样,我坚持每节课给学生留10分钟甚至更多问问题的时间,真正实现从关心学生“今天得了多少分”到关心学生“今天提出了几个有意义的问题”的转变
三、要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
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说道:“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是教师提的问题,将来学生自己也可以提出。”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不仅要告诉学生问问题的方法,也要做问问题的示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问问题。我在问问题的时候,都是从一些浅显的问题入手,然后慢慢加大难度,让学生感受这个思维深入的过程。学生提问,一般都有一个从敢问到善问的过程。我班学生石某,起初他不敢问,也总是提不出问题来,在我的鼓励和启发下,慢慢能开口。在学习《飞夺泸定桥》时,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后“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引起全班同学的热烈讨论。这说明问题提到了点子上,是善问的具体表现,这个问题使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之中,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这也是他在模仿的过程中掌握了问问题的方法的具体体现。
四、适时解答学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