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

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第1篇: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

一、村庄改造的基本现状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__区的村庄改造以推进农村城市化为契机,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不同的基础和条件,基本确立了四种改造模式:一是整体搬迁。对重点工程建设需要整体搬迁的村,从优化整合村庄布局入手,通过整体搬迁,集中安置,建成了一批农村新社区。目前有10个村已基本上整体搬迁,4个村已拆迁了50%以上,基本建成慈湖人家、姚江花园、枫湾家园、丽庄西苑、费市安置小区等,总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二是逐步搬迁。凡列入实施撤迁并已拆迁了部分自然村的村,或已有规划还尚未实施征地撤迁的过渡型村,暂以卫生整治为主,改变目前村庄脏乱差的状况。如城市工业功能区范围内的村。三是保留整治。凡目前还尚未规划征地撤迁,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需保留的村,重点开展以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并加强古宅、古村落的缮修保护,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软硬件同步建设。如半浦村是我市10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该村在现有环境整治的基础上,针对本村历史文化底蕴浓厚,清代建筑保留完好的现状,编制了古村保留规划,它将是__区村庄改造后的一个亮点。四是集聚发展。在统一规划、相对集中的前提下,把改旧与建新、拆迁与集聚、整理与建设有机结合,让有条件和建房愿望迫切的农民向规划选定的集居地集中,同时保留原结构较好、布局合理的房屋,连块改造破旧或布局不合理的住宅,最终达到整个村容村貌的改善。如裘市村按照集聚发展模式,已编制了中心村发展规划,并按规划今年新建了44套农民集聚小区。

近几年来,__区的村庄改造以基本确立的四种模式为依据,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切入口,全面启动了小康示范村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到目前为止,已创建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1个,区级整治示范村5个,市级环境整治示范村45个;今年正在创建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2个(保李家争上邵),区级全面小康示范村4个,市级环境整治示范村20个。据统计,三年来已拆除旧房面积10.9万平方米,今年上半年已拆除旧房面积2.5万平方米,新房建设面积2.9万平方米,增加绿化面积25.4万平方米,建造公厕323座,设置垃圾箱973个,设置路灯439盏。建设道路34.82万平方米,建设通村公路50公里,河道砌石长度69.32公里。全面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水、通公交车,最远的村到市区仅需半个小时车程。通过此项工程的推进、实施,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效果:一是农村面貌发生了新变化。经过整治的村改变了“脏、乱、差”的现状,示范村做到了“洁、绿、美”,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二是农民素质有了新提高。改变了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增强了环境、卫生、文明意识。三是干群关系得到新的改善。整治工程是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从而也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密切了干群关系。四是农村经济有了新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环境面貌的变化,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如慈城镇五星村通过省级小康示范村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农家乐”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也带动了农民的入增加。

二、村庄改造中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当前__区村庄改造、整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缺乏城乡统筹一体化的规划。尽管__区对村庄改造、整治有了比较明确的四种模式,但在调查中发现,并不是每一个村都明白本村的改造模式,多数基层干部心中无数,没有明确的村庄改造、整治规划。此外,他们在不了解、不清楚区、镇(街[:请记住我站域名/]道)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又怎么能够有针对性地编制本村的规划。即使他们编制了村庄规划,但该规划由谁来审核、认定和批准?这里除了有一个上、下规划衔接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全区缺少一个统筹安排区域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城乡空间发展,统筹安排区域内供水、污水、垃圾处理和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体系还不成熟。

2、缺少实施规划的协调机制。在完成编制本村改造规划后,如何按照规划来实施村庄改造是一个急需研究解决的机制问题。从调查中看,目前需要明确三个问题,以半浦村为例,半浦村是__区唯一的__市历史文化古村,在规划实施中,一是村庄的文物保护主体是谁?目前该村已挂牌的区级历史文化古宅达24处,这些古宅的保护是该宅现居住的村民,还是该村的集体经济组织,还是政府有关部门。二是该村在实施古村保护规划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他们向谁反映,由谁来协调解决。如反映的问题尚不能解决,该怎么办?三是古宅的修缮维护经费如何落实。据该村对古宅修缮维护经费的初步估算需500-600万元,而该村的年集体可用收入近50万元左右,他们难以承担修缮维护的投入。如修缮维护的经费得不到有效落实,其古宅的保护其不成了一句空话?

3、河道污染较为严重。小桥,流水,人家。这是古人对村庄居住环境的一种精辟描述,也是现代人对居住环境的一种心灵向往。村庄里有了河流有了水,就有了灵气有了美, 水是江南独特魅力所在,作为江南水乡村庄,河道在村庄整治改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但从调查情况看,近年来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口不断增长,并在逐步向城市化生活发展的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排放量随之加大,但目前__区农村还尚未建立污水处理系统,有的生活污水、人畜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中。此外,农村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过量和不合理施用,也成了农业面源污染源。水体逐渐超出了自身的纳污净化能力,一旦河道排放不畅, 造成水质恶化,混浊、变色、甚至发臭,成为新的“龙须沟”。过去有少数村为了治理“龙须沟”,增加宅基地面积,采取填埋填平的简单办法,造成了村庄自然环境的不和谐。

4、村落分散造成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__区110个行政村共有554个自然村,其中有7个自然村以上的有56个村,小的自然村仅6户人家,有些农户其宅基地多达3、4处。村庄过于分散,不仅导致公共服务设施、公共产品等方面的提供、建设、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难度,而且也导致__区人均村镇建设用地达170.97平方米,超过国家最高标准150平方米/人,其集约化利用土地程度低。

此外,村落的分散,也造成了环境卫生维护费用的增加。据部分村的调查,通过近年来的村庄环境整治以后,村集体承担的管理维护费用每年在5-6万元左右,这对于经济薄弱村来说,也是难以承受的。一旦村经济能力承受不了,“脏、乱、差”现象就会反弹。

三、村庄改造的几点建议

根据__区村庄改造的现状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今后村庄改造(村庄整治)的基本思路是:按照__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依据__区基本确立的四种改造模式,明确全区各村改造模式。以村庄规划为龙头,统筹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推进城乡空间组织、基础设施、制度设计一体化;从治理“脏、乱、差、散”入手,优化村庄市局,加大村庄环境整治改造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农村村庄改造成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根据这一基本思路,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村庄规划(村庄整治规划)是龙头。在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中,要紧紧围绕“是不是科学、有没有特色、群众是否欢迎”三个问题,从认识抓起,理清思路,准确把握和确定各村的村庄发展的定位、格局和方向。村庄规划与城市规划要有所区别,区别性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要城乡统筹。村庄规划是城市文明涌向农村的桥梁,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蓝图。二是要因地制宜,注意有针对性地解决所规划村庄的大部分实际问题。三是要延续特色,延续文脉,保护整体景观。四是要节约用地。五是要体现生态优先。生态是三农的命脉,不仅关系到当代人,还关系到下一代人。六是要群众参与。规划编制必须充分尊重村民的意志。七是要简单明了,让农民一看就清楚未来的村庄是怎么回事。八是突出重点,明确建设的时序。

与此同时,落实管理机构要先行。为确保村庄改造、整治的规划顺利设施,一是要健全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管理机构,建立一种把规划、建设、管理和整治有机揉合在一起的机制。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工作计划,及早出台相关政策和具体实施意见,搞好技术服务,协助镇(街道)做好工作。镇(街道)也要设立相应的工作机构。二是要建立上下反馈机制,形成下情上达的信息渠道,时刻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如果得不到准确的反馈信息,周而复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到时再纠正就困难了。三是要加强检查指导,区协调管理机构要全面掌握村庄改造、整治动态,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分析总结村庄改造、整治的形势,查找问题,研究对策,搞好协调,并及时通报情况,推广先进经验。

2、整治建设是重点。对列入保留整治、集聚发展的村,以及近几年尚不能拆迁的村,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找准突破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村庄整治建设。就全区目前情况看,重点是加快农村的污水净化处理。对建设规划内尚不具备直接接入污水处理厂管网的新建住宅小区(包括新村建设、旧村改造和有条件的在建小区)、饭店、宾馆、商场、工矿企业等公用设施一律以净化池代替原三格式化粪池,对原有的老式化粪池不具备直接接入污水管网的,积极创造条件,按规划有计划地进行分期分批改造,使之生活污水达到环保、卫生排放标准。同时要采用多种模式科学治理畜禽粪便污染,特别是水源保护区、风景旅游区、主要公路、村级河道两旁的农村散养畜禽,其畜禽粪便必须集中堆放,由专业人员定期上门收购,集中处理。

此外,要把村级河道的通畅列为整治的重点,要保持村级河道原有的美丽风貌,未经规划许可批准,决不允许填埋村级河道或缩小村级河道的河道面积。

3、和谐特色是生命。村庄改造、整治要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要突出个性,达到建筑与自然的协调完美。因为生态与文化内涵是乡村的生命,村庄是与自然相依为命的,尊重传统和生态环境是财富,更是责任。尤其是在村庄改造中属保留整治的村,一定要做到“不劈山”、“不砍树”、“不填池塘河流”、“不拆优秀的传统文化建筑”、“不破坏历史文化名村的风貌”、“不改直道路”、“不截弯河道”。这“七不”应该是村庄保留整冶项目的底线,特别是对一些古树古木、古遗址、古牌坊,以及名人故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要切实注意保护,决不能借村庄整治毁坏文物和古建筑。因为只有尊重的传统文化,只有文脉的延伸,才能带来村庄的活力,才能体现各自村庄的和谐特色。否则,__区作为__市的后花园如何去体现?生态游、“农家乐”又如何去发展?

4、投入保障是根本。村庄改造、整治需要资金投入,单纯依靠村集体和农民自身的投入还是有限的。因此在资金筹集投入上需建立多元化途径:一是要建立区、镇(街道)长期稳定的财政转移支撑的投入机制。建议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村庄整治建设,重新明确扶持政策,以政府的补贴(以奖代拨、以补促投形式)来促进社会的投资,发挥“四两拨干斤”的作用。二是整合各部门力量,组织实施有关项目。建议今后凡是上级部门安排有关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等补助项目,区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结合本部门的业务工作重点,要把农田水利(清水河道)、绿色通道、乡村道路硬化、土地整理、宅基地整理、卫生改厕、污水处理等工程项目与村庄改造、整治有机结合,整合有限财力,发挥综合效应。三是鼓励企业投资村庄改造、整治,参与历史文化村、休 闲旅游生态村等建设,参与观光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及产业化基地,参与农村集体闲置用房综合利用和村级标准厂房及商贸项目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四是对拆旧新建,宅基地整理节余的土地,建议区出台相应的收储政策,其收益返村,专项用于村庄整治改造。

第2篇: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村庄绿化建设;举措;存在问题;发展建议;江苏溧水

村庄绿化是溧水县生态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该县自2007年开始实施村庄绿化建设,实施3年来,全县共绿化村庄230个,累计新植树150多万株。建设力度逐年加大,2007年绿化村庄30个,新植树20多万株;2008年绿化村庄44个,新植树30多万株;2009年绿化村庄156个,新植树超过100万株。建设后的自然村道路和水体宜林地绿化率均达到95%以上,绿化覆盖率均超过30%,基本每个村庄都能形成1~2个绿化亮点,并建设成一大批绿化优秀村。

村庄绿化的建设有效改善了该县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广大村民的生活质量,带动了农业旅游“农家乐”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1]。现对溧水县村庄绿化建设举措及发展建议作一论述。

1举措

在村庄建设全过程中,溧水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方针,遵循以民为本的原则,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注重绿化建设质量的提高,注重工程建设与富民强村、改善民生的协调,真正将村庄绿化建设做成一项惠民工程。

1.1规划设计先行

一是在建设村庄选择上严格把关。在每年的村庄绿化建设前期,县镇两级林业主管部门都会严格按照《绿化新村建设标准》要求,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安排人员对全县各自然村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遴选出基础条件较好、绿化空间较多、绿化积极性高的自然村作为村庄绿化建设对象。二是精心编制村庄绿化建设规划设计书。针对每个建设自然村制定一套具有各自特色、可操作性强的设计书。在树种选择上合理把握树种的适应性,不同立地条件选择不同绿化树种,做到适地适树,确保新栽树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同时注重乔灌花合理搭配,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在绿量把握上做到绿树成荫、见缝插绿,确保每个自然村新栽苗木不少于5000株,建成后绿化覆盖率超过30%。同时,每个自然村集中精力建成1~2个亮点工程,如高标准的公共绿地、水体绿化等。

1.2争取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将村庄绿化建设列为省“绿色江苏”和市“绿色南京”工程项目,享受每个村5~8万元的省、市级项目资金补助。同时,县财政拿出部分资金用于配套补助,有效解决了村庄绿化这一民生工程的经费问题。补助资金主要用于绿化设计和苗木栽植、补植,同时提留部分作为长期管护费用。

1.3狠抓建设质量

一是在每年村庄绿化建设过程中,县政府以及农林局都组织召开2~3次专题现场推进会,组织各镇分管镇长和农服中心主任参观村庄绿化先进村、交流工作经验,为各镇的村庄绿化工作提供借鉴指导,促进其建设水平提高。二是由县政府及农林局分管领导组成县级督查小组,不定期对各镇进行巡回检查督促,发现质量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督促建设单位整改提高。三是建立以村庄绿化为重点的“生态溧水”建设工作督查责任制,每镇由农林局确定1名县级林业技术人员作为该镇村庄绿化建设的技术督查人员,除负责该镇村庄绿化的质量进度督查外,还负责相关技术指导。多项督查指导措施的实施,有效保障了村庄绿化建设质量的提高,确保规划设计书的设计内容落实到位。

1.4遵从民意

村庄绿化在农民居住区内实施,尽管是为群众办实事,但同时也存在绿化植树与群众生产生活争土地的矛盾。为了化解这一矛盾,保证村庄绿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本着以民为本的原则,采取一些措施:一是组织镇村干部做有关村民的思想工作,向其宣传村庄绿化建设的现实意义,提高其对村庄绿化建设的认可度,自觉配合村庄绿化建设;二是在绿化树种选择上充分征求相关农户的意见,在不违背总体原则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其对树种要求,需果则果、需花则花;三是树木由镇村组织专业队统一栽植,栽植后的树木在谁房前屋后或农田里的就归谁所有,从而提高了农户参与建设与树木管护的积极性,保证了树木的保存率。

1.5从实际出发,兼顾全面治理

同时,为保护绿化成果,针对农村当前实际情况采取了有别于城镇绿化的原则开展绿化。一是控制草坪的用量。许多人提议村庄绿化建设应大力实施草坪绿化,以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一直控制草坪的用量,其主要原因是:草坪管护成本大,每年都需要进行多次除杂、修剪等管护工作。多数村庄绿化后的管护相对比较粗放,定期对草坪进行精心管护还不太现实,一旦管护不到位就会造成杂草丛生,加之牲畜破坏,会严重影响绿化景观效果,弄巧成拙。因此,确立植树造林这一建设重点,将有限的绿化经费集中投入到提高树苗绿量上。二是选择低矮花灌木作为农田区域主干道绿化树种。因农村水泥路两侧绿化空间较窄,紧邻农田,为了降低绿化树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减少农民因此而对树木的破坏,对于农田区域主干道绿化树种,基本选择紫薇、蜀桧等低矮、树冠较小的花灌木,尽量减少香樟等高大乔木的使用,确保绿化苗木与农作物的和谐共生、绿化建设与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三是兼顾全面治理。在村庄绿化建设过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在增加绿化总量、提高林木覆盖率的同时,还兼顾进行了村庄垃圾清理、杂草清除、河塘清淤等辅助工作,促进了村容村貌的全面改善,促进了村庄绿化建设与村庄卫生整治的协调全面发展,以村庄绿化建设为切入点,促进村镇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

2存在问题

在村庄绿化建设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受绿化经费和群众认知程度的影响,绿化苗木以香樟、女贞等常规中低档树种为主,榉树、含笑等景观效果好的高档树种以及具有经济和观赏双重功能的果树使用的较少;绿化树木的长效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绿化成果遭破坏现象时有发生;绿化空间大的自然村逐年减少,为今后几年村庄绿化建设造成空间难题。

3发展建议

一是遴选出榉树、青桐、乌桕等景观效果好、价格适中的乡土树种以及石榴、枇杷、甜柿等景观果树作为今后村庄绿化建设的重点推广树种[2,3],适当引进乐昌含笑、黄山栾树等优良树种进行点缀,减少香樟、女贞等用量,积极向群众宣传各树种优缺点,进一步改变其认知观念。二是进一步完善管护责任制,村庄绿化建成后须由专人管护3年,管护费用从省市补助经费中列支,对于毁绿案件由林业主管部门严肃查处,对于需要较大量涉及绿化树木的水利、土建工程,应由县林业主管部门审批[4]。三是对于村内无较大绿化空间的自然村,以建设围村林为主,营造出“村在林中”的景观效果。

4参考文献

[1]冯涛.新时期延安新农村建设中的四维和谐构建[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4):18-20.

[2]周继芬.果树在居住区绿化中的发展前景[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3):97-99,101.

第3篇: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保定市;新农村;调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062-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1]。保定市作为全国第四人口大市,河北省第一人口大市,其新农村建设尤显迫切。近几年来,保定市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和部署,深入研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方式方法,不断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保定的新农村建设,相继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为了更好地了解保定市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发展需求,我们按照山区和平原、距离城市远近、发展水平高低等标准选取了10个村庄进行调查分析。

一、研究区概况和新农村建设现状

1.保定市概况。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西部,太行山北部东麓,冀中平原西部,北纬38°10′~40°00′,东经113°40′~116°20′之间。北邻北京市和张家口市,东接廊坊市和沧州市,南与石家庄市和衡水市相连,西部与山西省接壤。全市总面积22 190平方公里。市中心北距北京140公里,东距天津145公里,西南距石家庄125公里。保定市辖4个县级市,18个县,4个区和1个白沟新城。全市2011年末常住人口达到1 119.4379万人。全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分山区和平原两大类[1]。

2.保定市新农村建设现状。从 2004 年开始,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保定市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了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文明生态村的内涵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有一定的相似性。到 2006 年底,第一、二批创建村达到1 532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25%,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 2006 年,保定市新农村建设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的节水灌溉、农村沼气、农村医疗等方面的投资进一步增加。建设农业产业化项目160个,完成投资22.9亿元。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方面,投资2 950万元建设农田节水设施,新增节水灌溉面积 21.8 万亩;投资 2 453 万元,解决了 136 个村、8.6 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1.3 亿多元,建成了52 590个沼气池;投资3 801万元,对 75 个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造,新增病床 1 431 张;投资 1.2 亿元,改造 186 个村的乡村公路 568 公里;投资 1 331.8 万元,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321 个,28 890 平方米。此外,还推广了一批农业生产新技术,如测土配方施肥 210万亩,推广旱作农业综合配套技术 172.8 万亩等。

2007 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1360”工程(每个县(市)打捆编制一个中心镇总体规划及所辖村的村庄规划;编制三个乡的总体规划和 60 个村庄规划),争取县域、乡镇和村庄规划的编制率分别达到 35%和 25%;2008 年完成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中心镇总体规划及其镇域内规划编制,乡镇和村庄规划编制率均达到 60%;2009 年完成所有乡镇和村庄的规划编制,基本形成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为主体的村镇规划体系,实现全市城乡规划全覆盖。

从 2009 年开始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保定市实施“五十乡和百村”示范工程。在全市选择了56 个乡(镇)和 106 个经济基础强、班子基础牢、群众基础好的村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联系示范点。下发了示范点工作方案,2009年底前所有示范点完成村庄建设规划,准备用 三至五年时间完成试点村的示范村改造计划,重点开展以“五新一好”(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活动,积极探索多种模式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方法 [2]。

二、保定市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村庄建设布局混乱。没有制定村庄发展规划的村子,村民盲目建设住宅,老旧民宅与新建民宅相互交错,与周围环境不协调。有的村庄以道路为主线,沿路随意而建,在调查的村庄中满城县石井乡的苑庄村就属于这种发展结构;有的村庄以原宅基地为中心散落群居,布局随意。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村子,村民见缝插针地盖房子,造成道路曲折,村内多数道路不通畅[3]。毗邻保定市的新市区南奇乡南奇村就属于这样的村子。

2.现有规划存在诸多问题。有些村庄规划是多年前编制的,没有预计到村庄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未及时进行修编,明显滞后村庄发展的需要;有些村庄规划没有结合农村实际,没有考虑到农村居民点的特殊性,未考虑经济水平、生态条件、地形地貌、民风民俗等条件的不同,随意改变地形地貌,耗费大量土建工程来建设城市型社区,丧失了地方特色;有些村庄规划为了达到图面美观效果,要求道路横平竖直,房屋整齐规划,缺乏文化休闲场所、给排水系统、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规划。

3.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和城镇相比,被调查的许多村庄在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明显供给不足,部分村庄由于村庄规模小,村庄内部未设置小学和卫生医疗机构,造成了儿童入学难、村民看病难等现象,尤其是西部山区村庄,此种现象最为普遍。此外,农村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给排水系统严重缺乏,该问题甚至在一些近郊型村庄也很普遍。随着社会发展,农村生活和生产垃圾也渐成问题,要么随意堆积,影响村容村貌;要么随意填埋,造成地下水等的污染。

4.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存在较大偏差。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被调查的县乡干部、村级干部和部分村民都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一些县乡干部将新农村建设错误理解为建设中心城镇,盲目实施撤村并庄,认为这样既可以节约耕地,减少基础设施投入,又可以推进城镇化建设。然而过多地强调建新村、盖新房,则会造成耕地浪费,形成“城中村”和“空心村”,导致村民自我积累资金浪费,使大量用于生产发展的资金沉淀到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上。村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也存在很大偏差,被调查的村民都知道新农村建设,但对于如何进行新农村建设,有的村民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政府部门完全负担所有费用;有的村民则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一场行动,走个过场;还有村民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变相集资,然后搞建设。

5.农村规划的制订缺乏公众的有效参与。传统的农村规划是一种偏重于物质建设规划上的规划,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规划控制方法,缺乏公众的有效参与,所以制订的规划不能体现满足村民的普遍愿望。即便在现有村庄规划中存在公众参与,也仍然是被动的、初级阶段的参与,也只能算作出席。如此一来,由于公众参与范围小、广度和深度不够,较少涉及参与主体利益平衡等深层问题。而且目前的技术手段多为问卷调查、一些意向性的选择和规划成果展示,公众的参与仅被作为辅助设计手段,起不到协调、平衡作用。

三、保定市新农村建设良性发展的对策

1.加强农村管理体制建设。村民自治的目的之一就是在村两委的领导下,对本辖区进行经济、社会等的发展规划和管理,更好地服务于村庄的发展。所以当前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就应该在县乡政府相应机构的指导下,由村两委组织全体村民进行本村的经济、社会等的规划和管理工作。

2.因地制宜做好村庄规划工作。山区村庄和平原村庄在规划上会存在差异,不同区位的村庄在规划的制订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城郊型村庄和远郊型村庄在村庄功能定位上就不一样。所以村庄规划要在规划机构的领导和组织下,吸纳村民的建议,反复论证和修订,最终形成适合村庄长远发展的规划。

3.逐步完善村庄的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村级基层组织应在村庄规划的指导下,依据本村经济条件逐步改善村庄的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尤以道路和村庄面貌的改善最为重要,起到了先导的作用。村庄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完善要吸纳全体村民的建议,既要做到符合全体村民利益,更要体现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可维持性,以便长久地为村民服务。

4.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工作。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做好宣传工作,让广大农村领导干部和村民熟知新农村建设涉及的国家及所在省市级的方针政策,对新农村建设进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其次应该在乡镇驻地及中心村镇,设有相应的宣传场地,并借助于电视、广播等相关媒体,既进行理论解读和宣讲,又展示新农村建设中的成功案例,全方位提升辖区居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认知。

5.强化新农村规划中的村民的有效参与。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尤其是要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要充分发挥村民在村庄规划建设中的能动性,就要充分征求广大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对涉及村庄规划、建设和管理多个环节上的重要事项,要切实让村民参与进来,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提高村民的决策参与度,充分调动村民贯彻落实各项决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村民参与村庄规划和建设中,应该赋予农民一定的决策权,才能够使规划更好地被实施。

参考文献:

[1] 保定市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报告[R].2012-04.

第4篇: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村镇规划;城乡结合;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常见问题

一是村庄、集镇的规划与建设、管理相对薄弱,有些还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相对于城市规划,村庄、集镇的规划编制与建设管理均较为薄弱。一般村镇编制规划的积极性不高。即使编制了规划,也常常因为农村土地政策的约束、土地调整的困难而难以实施。此外,由于涉农收费逐步取消,村镇管理实际上已实行零收费,目前村镇建设因缺乏必要的硬件和人员已难以管理到位。因此,村庄、集镇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投入不足,与其相关的经济社会体制之间还难以协调配合,严重影响规划意图的贯彻和规划有效实施。村镇规划编制与实施监督管理水平都与城市规划相距甚远,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必须进一步完善村镇规划编制,做好村镇规划的管理工作。

二是由于我省村镇规划起步较晚,群众规划意识还很薄弱,规划宣传工作亟待加强。要加大规划宣传力度,提高村民规划意识,发动村民对规划实施和违章建筑查处工作进行有力监督,进一步健全和强化社会监督机制,从而推动村镇规划管理工作由粗放、被动管理向依法、主动管理的转变。三是村镇规划建设档次较低。受规划滞后及资金、观念、产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市村镇规划建设的规模档次普遍还是较低。许多乡镇市政基础设施如供水、排水、供暖、镇区道路、垃圾处理等建设严重滞后,村镇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道路,有道路无排水等现象依然存在。许多小城镇仍然走不出二、三层楼和沿路“走廊式”建设的格局,使一些小城镇难以形成较高档次的绿化、美化、亮化,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不高。

二、几点建议

村镇规划是村镇建设的龙头,是村镇建设管理的依据,事关建设的全局,必须采取切实措施抓紧抓好,充分发挥规划对村镇建设的调控作用,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引领村镇的建设与发展。

1多方筹措,全面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1.1在村镇规划编制资金上,要实行市、镇、村以及挂钩单位共同筹措的办法解决村庄规划经费问题,采取县、镇、村自筹为主、挂钩单位扶持和省市政府补贴为辅的方式,落实村庄规划编制资金。

1.2在村庄规划工作开展初期,许多村庄积极性不高,规划意识淡薄,个别村庄还有抵触情绪,对规划的实施效果也存在消极的观望态度。应由上级有关部门组成工作督察组和服务组,深入农村进行调研,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了解村民的想法和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换位思考,对村民意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做好相应的解释和宣传工作,并从一些做的较好的村庄入手,努力打开工作的局面,使村镇规划相关工作能尽早到位,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

1.3村镇规划不能死板的执行条规,要通过实地调查,对每个村庄的自然特征、产业特色、历史文脉等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归纳,再结合村民代表的意愿,充分征求乡镇的意

见,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几个轮回的研究,确定规划方向,以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在具体程序上,制定了初步成果村庄汇报—修改—专家评审—修改—成果汇报的编制流程,村镇、国土、建设、文化、农业等部门的广泛参与,保障规划的全面和完整性。

1.4在规划成果上,涵盖了体系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村庄整治、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日常管理的技术规范和农村建房户型指导内容,使村庄规划能在村庄建设和管理上得到充分落实,让村镇规划从专业规范回归到农村建设具体层面上来,让村庄规划得到村民的理解支持和认可,从而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村镇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村镇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和产业依托、环境等息息相关,在发展上应摆脱框框,重视地方特色与地方资源的规划,发挥村镇本身特有的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多功能多样式的发展模式。切实加强村镇模式的研究和分析,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村镇新农村建设。

2.1应大力扶持区位重要、经济基础较好的重点镇建设。如地处相对偏远,远离中心城区和各村镇的区域中心,现已具备一定的产业优势和经济基础,对周边村庄发展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此类乡镇在规划建设上应给予优惠政策,大力鼓励其快速发展。

2.2对于近城区的郊区镇应尽早纳入城区管理。目前虽是建制镇,但已基本与城区相连,此类乡镇不能再按建制镇来相对独立地规划建设,而应及早纳入城区,按城市标准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使之功能定位、设施配套与城区相衔接。特别是对于中心城区与组群之间的村镇建设问题,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要求,今天的村镇就是明天中心城区的一部分,在进一步深化完善全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基础上,应尽快专项编制中心城区与周边组群之间的区间规划,合理引导区间村镇的规划建设,切实避免造成重复建设或影响城区功能布局等现象的发生。

2.3对于中心镇所辖村庄、中心村周边村庄和地处偏远基础较差的村镇应适当控制其发展,积极引导其向中心镇、中心村发展。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市农村人口根据其经济实力和社会条件的不同,正不同程度的向中心城镇、城市聚集,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人口出生率逐步下降,村庄人口规模正在逐步减缩。在这种情况下,在加快中心镇建设的同时,对于中心镇所辖村庄、中心村周边村庄和地处偏远基础较差的村镇应严格控制其发展,原则上不再编制规划,不再审批规划,适当控制其建设活动。停止镇区居民分散建设住宅,停止地处偏远基础较差村庄的住宅建设。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结合旧村改造进行迁村并点,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住宅向居住小区集中。必须致力于促进乡镇企业向中心城镇集中发展,建立中心城镇发展的主导产业,推进中心城镇经济的全面振兴。

3加强管理,维护村镇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3.1建立健全各级村镇规划管理机构。在增加了村镇规划管理职能后,应相应地增加村镇规划管理的专业人员。要进一步加强乡镇一级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建设,逐步配备专业人员从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有计划地录用一定数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到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工作。要鼓励专业人才到基层参加管理,针对基层管理的特殊性,在职务晋升等人才政策上要对基层技术人员进行政策倾斜,目前这一政策基本在基层上没体现落实。

3.2加强对村镇规划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尽快制定培训计划并定期定量制度化,分期、分批对乡镇的分管领导、建设助理员、部分技术人员,尤其是中心镇规划建设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加强培训,进一步严格办事程序,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推进依法行政。目前这一计划在基层无常态化,对提高村镇规划管理水平有一定约束。

3.3切实加强对违法工程的查处力度。各级规划和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要及时查处违法建设行为,加强执法力度,切实维护村镇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建议行政执法队伍要延伸到基层重要中心镇,要建立村级协管员管理网络和常态化管理。

三、结语

总之,我国的村镇建设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很多需要我们去解决的问题,村镇规划工作如果要走入一个更高、更科学的层次,就必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理论与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方能指引我国的村镇建设工作走向更高的台阶。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在各层次人民的努力下,我国的村镇建设一定能取得全面的胜利。

参考文献

[1]蓝天.浅谈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策略[J].科技资讯,2009.

第5篇: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

鄂南农村现状调查

1、总体经济水平不高、不同乡村差异大

目前,调查村镇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村镇整体发展不均衡,总体经济水平低,村庄间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以洪湖市为例,市域范围内经济发展不均衡。其中府场镇和瞿家湾镇依托工业和旅游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老湾乡等乡镇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经济欠发达。

以调研的16个村庄来看,居民的年均人收入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通海口镇的新街村,其主要支柱产业为加工业,经济条件要好于一般试点村。其年人均收入为6700元;而甘岭村交通闭塞,条件较差,年人均收入1500元,大体在3000~4000元之间。

2、村庄空心化现象严重,乡村核心涣散

由于城市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将农村绝大多数劳动力吸引到城市中。平时村庄中留下的多是妇女、老人、小孩。由于人口减少和村庄规划长期滞后,村庄内部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住房,“空心村”不断出现。

3、村庄布局散乱,土地使用浪费

村庄布点散,乡村景观差的问题普遍存在。由于过去自然发展状态下的村庄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建设混乱无序,违法搭建棚屋现象严重。

调查中的自然村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如瞿家湾镇瞿家湾村和乌林镇周坊村有近3000多人,小的如万全镇吴棚村只有几十户村民。村庄内土地利用率低,简易搭棚、围墙占地十分普遍,用地使用浪费,由此导致村庄集约型发展的模式无法实现,其它设施更难以配套。

4、基础设施缺乏,经济网络薄弱

总的来说,调查中现状村庄基础设施大多缺乏,功能不全,绝大部分村庄存在专用文化娱乐设施为零,公建配套不足,市政设施落后,缺乏公共绿地等问题。

在道路交通系统方面,虽然不少村庄通过“通村公路”工程对外联系得到解决。但村庄内部道路等级低,断头路较多,交通组织仍然无序。

在公共环境卫生方面,调查村庄中污水垃圾的处理过于简单,77%的村庄污水直接明沟排入附近的河塘中,也没有固定的垃圾收集点。

在能源利用方面,情况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了一定改善,有37%村庄使用液化气,10%村庄有沼气使用。但过半村仍以煤和秸秆为主。

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严重滞后,这既是长期以来村庄建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有关,也与村庄数量过多过散,造成基建资金难以集中发挥效应有关。

对策与建议

1、乡村空间重构,缓解空心化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看,农民主要是靠水产养殖,加工和工业等实现了增收,劳务输出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方式之一。这要求我们在规划中能与经济现状相呼应。促进集聚发展和集约经营。一方面进行乡村布点规划,适当调整村庄布局,对于地处偏僻的村进行迁村并点,以方便基础设施的配建工作。另一方面,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保护耕地。还要对老宅基、废弃地及时进行复垦,以利于农业的规模经营和空心化的缓解。

2、挖掘村庄特色,保护生态格局

规划中注意发展特色经济,发挥村庄自身优势,带动周边,形成规模。以瞿家湾镇瞿家湾村为例,它紧靠洪湖蓝田生态园这一国家4A级风景区,还保存有明清一条街等多处明清古建筑。若对其加强整合和扶持,必能带来更多的效益。

尊重自然生态,加大对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的防污治理,改善黄精卫生和村容村貌。调整乡村工业布局,城乡镇工业集中布局和污染物的集中处理。保护平原水乡的绿色生态格局。

第6篇: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村庄规划;中心村; 村庄改造;对策

村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做好村庄规划,使其适宜村庄建设,成为指导村庄建设的有利武器,增强村庄规划的可实施性,是制定村庄规划应体现的一大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规划人员进行反思。

本文结合河南省固始县农村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关于村庄规划工作的对策。

一、当务之急是做好中心村的规划

中心村又称小集镇,是一定区域内农村人口、产业、要素和设施的集聚中心,是连接中心集镇与广大农村的重要节点。中心村人口3000人以上,规模较大,区位较好,有一定的服务于周边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是乡镇的副中心。

2002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正式出台,第三十二条明文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这为土地集中经营,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入集镇和中心村从事二、三产业提供了可能。固始县是个拥有163万人的人口大县,其中外出人口达50万人之多,他们中有的在大城市买了房,有的搬进了县城。但是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集镇和附近的中心村,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农民进入中心村。这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心村的发展,也对中心村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尽快做好中心村的规划迫在眉捷。

中心村建设包括村庄规划、加快农村人口集聚、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努力保障建设用地,大力发展村域经济和探索新型管理方式。着力做好中心村规划修编,规划编制要以城乡统筹、体现特色、相互衔接、公众参与为目标,按照“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城乡和谐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和要求进行,力争把中心村基本建成布局合理、人口集中、经济发达、设施完善、村庄整洁、管理民主并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新型农村社区。

二、村庄规划应以村庄改造为重点

村庄按类型可分为:改造型、新建型、限制型。固始是外出务工人员达50万人之多,外出务工大约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靠外出务工挣钱富裕起来的农民首先为自己建起了漂亮的小洋楼,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到目前大约有90%的农民盖起了新房,所建新房大多为砖混二层结构,使用寿命50年没有任何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农民沿国道、省道、县乡村公路两侧无序建房,既影响交通和群众生活,又不利于集约用地。盖起了新房的农民又走出了自己家门,房屋空置率至少在40%以上。由于规划和管理不到位,这些房屋非常分散,显然,近期要拆除这些房屋,集中规划一个新的更大的村庄是非常不现实的,农民们也是不答应的。由于绝大部分农民已建住房,因此要尽量避免规划新建型村庄,以免浪费更多的土地和资源。对于规模过小、交通不便、经济实力差,基础设施不配套的村庄,要限制其发展,坚决制止新建房屋,逐步引导和鼓励农民向集镇、中心村集中,也可迁往附近保留的村庄,减小自然村数量,形成规模效应。一旦时机成熟,可将其拆迁或并入其他村庄。

改造型村庄主要包括中心村和规划保留的自然村庄,也是村庄规划要做的主要对象。保留的自然村庄不宜太多。对于中心村,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整治村庄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尽快将其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优美的新农村。对其他保留的村庄改造的主要内容是要搞好“一建”:建沼气池;“三改”:改水、改所、改圈;“五化”: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经过整治后的村庄要达到以下目标: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硬化路面符合规划、饮用水质达到标准,厕所卫生符合要求,排水沟渠和新旧水塘明暗有序,垃圾收集和转运场所无害化处理,农村住宅安全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

三、要做好村庄整治中的规划编制工作

只有编制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包括图纸、说明书等,村庄改造和农民建房才能有图可依,才能按规划的意图循序渐进的建好村庄,乱搭乱建和今天建明天拆的现象才不会发生。但是村庄整治规划同新建型的村庄规划不同,可以说难度更大,对规划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求更高。因此,在编制村庄整治规划时要十分重视基础资料的收集。一是要重视基础测绘工作,要有符合规划要求的地形图,最好能有1:500或1:1000地形图,这是做好村庄规划编制的基础。有了地形图,就可以把地规划意图清楚地表示出来。二是要全面翔实地掌握当地村庄自然地理、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水平、风俗民情、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资料,要对原有村民住宅按层数、结构、质量等进行分类统计,除了危房外,大部分村民住宅予以保留,规划道路也不一定非要横平竖直,要结合地形和现象,随意就弯,避免大拆大建。这就要求规划设计人员要深入实地调查研究,了解村情民意。从基础资料收集到规划方案完成的各个阶段,要发动群众参与,广泛听取意见,走群众路线。通过与村委、村民代表开座谈会及规划方案公示等方式,促进村民参与规划,了解村民意愿,再根据村民提出的意见建议调整规划,充分体现共同编制,商讨编制的特点,取得群众对规划的支持,让规划更符合当地的生产、生活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村庄规划,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使规划在村容整治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

固始县辖32个乡镇,全县共601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任务非常繁重,这就要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多渠道筹集新农村规划编制资金,加强新农村规划技术力量,积极动员鼓励社会各方面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

第7篇: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城乡统筹,村庄规划, 问题, 探索

【 abstract 】 : the balanc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s rapid urbaniz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mutual development of the important realize the strategic, on the background,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planning obviously can't adapt to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rural new demand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villages planning,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and rural villages planning method of a positive exploration. From advocate public participation, shape characteristic, plan as a whole village use the village space and land resources, strengthen the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llocation are discussed.

【 key words 】 :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village planning, and explore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深入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所谓“城乡统筹发展”,主要是通过整合城乡空间资源,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城乡空间发展和城乡产业发展,促进社会和空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高效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村庄规划的编制,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举措,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颁布后,其作为村庄建设的重要法定依据,对成果编制的要求日益提高,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展开的。

一、目前村庄规划在编制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从实地的调查和走访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规划编制基础薄弱

虽然农村的规划建设规模远小于城市,但各项规划工作仍须建立在现状资料搜集与调查的基础上,如规划要对现状村民的户数、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等情况进行详尽的调查和统计,为规划编制提供支撑。但由于体制上的众多原因,关于农村社会的相关资料统计与收集更多地流于形式,并未形成适时跟踪、更新的系统机制。因此,在新农村规划急需资料时,基层的建设部门往往难以提供充足的资料和数据。(二)村庄空间利用分散 中国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有着较强的地域特征,有的为了适应气候需要,有的为了适应地形地貌需求,也有的与自然山水结合分布,但它们都具有“空间利用分散”的共同特征。这是由于为了便于农业耕作,农民宅基地基本选择与各自农地相邻。随着城市化逐步向农村推进,广大农村地区传统的“小而全”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集体所有的大量“公共建筑”的职能逐步丧失,用地却未能得到及时置换,造成农村地区空间利用过度分散。这种分散的布局虽为统筹城乡建设空间利用提供了广阔的遐想空间,但却存在由于大规模的集中建设造成资金不足等难题。(三)公共设施配套不全 传统的乡村公共设施配套是以行政村为基础,建设商店、卫生所和小学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但随着农业生产方式不断进步,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过去以行政村为单元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做法,已不能适应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 (四)编制内容缺乏特色

近年来,部分新农村规划简单套用城市规划的手法,在规划过程中,对村庄原有的地形地貌、人文风俗等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尤其是一些古村落,村庄的形成有其自然、历史等渊源和经济、社会条件,其空间布局也具有其特色。目前的村庄规划不注重对地域特色的挖掘,不注重对传统文脉的继承,不能引起村委及村民的认同感,不能激发起改造积极性,非常不利于的村庄规划的实施。

(五)编制过程缺乏公众参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村庄规划的编制主体为乡镇人民政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编制主体与实施主体脱节较为严重。即乡镇政府在编制中,很少顾及村庄规划真正的实施主体――村委和村民的想法,使得村委和村民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公众参与严重不足。而且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设计单位对村庄的社会、经济、人文等调查不够重视,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和群众沟通,规划成果与村民意愿相差甚远,降低了村庄规划的可实施性。

二、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村庄规划

针对目前村庄规划在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对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基础资料库的建设

掌握翔实的基础资料是科学编制村庄规划的基础,尽管现在有些地区因经济条件、人员力量等原因无法做到专业的资料收集、存档,但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人口、经济、产业、地形资料等应做好收集工作,并积极创造条件,建立适时跟踪、更新的系统机制。在有条件的地方,应逐步加大对基础资料库建设的投入,为规划编制打好基础。

认真做好村庄布点规划

随着城市化逐步向农村推进,人口的流动性也逐步加大,特别是一些交通不便的山区,随着人口的不断减少,原有的村庄职能已经逐步退化,急需进行资源整合。通过村庄布点规划的编制,可以逐步实现相对集中居住。一方面可以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农村基础设施使用效率,减少农村公共事业建设费用;另一方面,有利于把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向广大农村延伸,繁荣农村经济。

加大公共设施配置力度

在完成村庄好村庄布点规划的基础上,引入新农村社区概念,重点研究新形势下村民对公共配套设施的需求,并在村庄规划中进行布点,确保能落地。此外,各级政府要在财政上进行通盘考虑,加大农村公共配套设施的资金投入,使村民在城乡统筹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因地制宜强化村庄特色

在新形势下,“村庄特色就是村庄发展的生命力”,村庄规划必须通过对村庄自然、人文条件的解读,把握村庄特色,不断强化村庄的可识别性,增加村民的归属感、认同感。

1、尊重并延续原有村庄布局形式。村庄的整体布局不宜全盘否定,特别是原有的具有村庄代表性的核心公共建筑,比如祠堂、大会堂、中心活动广场等。应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建筑风格、色彩的选择必须于核心建筑相协调。

2、公共配套设施应尽量尊重原来的格局,以村民日常生产、生活、聚会等基本需求为规划依据。特别是道路,应尊重原有路网和空间尺度,突出人行交通,并结合当地特色,切勿盲目拓宽改直。

建立村庄规划互动机制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注重与村民的沟通交流,让村民参与规划全过程,并与规划设计人员互动,使规划能真正反映村民的意愿,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和实施村庄规划的积极性。

1、开展问卷调查。

在进行实地调研前,先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制作调查问卷。在走访调研过程中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充分了解村民的意愿,并对问卷进行细致的分析。问卷要尽量全面,并且通俗易懂,便于村民理解,确保问卷反映出真实有效的信息。

2、积极入村走访。

作为规划设计人员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反复进行现状调研。应逐门逐户了解每户的人口、家庭构成、建筑用途、建筑质量、建筑层数等。同时也要充分结合当地的一些政策要求,既要遵守相关规章又要兼顾村民的实际需要。

3、召开不定期座谈会。

为了使村民的意愿得到充分落实,应在不同阶段召开不同内容不同侧重点的座谈会。在交流过程中规划设计人员要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向村民介绍村庄规划的编制原则、思路和涉及的主要内容,实现与村民的互动。

此外,为了确保村庄规划的有效实施,还应注重与相关规划的无缝衔接,特别是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

三、结束语

村庄作为社会最基础的组成单元,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村庄规划的法定地位逐渐显现,这也对村庄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探讨了城乡统筹背景下村庄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旨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促进城乡良性互动。然而如何因地制宜地编制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将是城乡统筹背景下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农村村庄整治的意义、误区及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6(1).

第8篇: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统一安排,本调研组一行七人,在常委会副主任金绍发、周静同志的带领下,于5月5日至19日,先后深入到双安乡、洄水镇及城关镇的四个社区居委会、城建局、城管执法大队,采取座谈了解、民主测评、实地察看等形式,对县城乡建设局局长##同志履职情况进行了视察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同志自20__年元月担任县城乡建设局局长以来,按照“当好领导、带好队伍、干好工作、树好形象”的要求,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团结带领城建一班人一手抓城市建设,一手抓队伍建设,不断规范建设管理体制,创新城市建设机制,确立了“不求人人都满意,但求件件都办好”的服务宗旨和工作目标,围绕完成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城市建设30件实事,抓好城乡规划及其修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抓班子队伍建设,干部作风有了新转变。##同志上任后首先狠抓了班子队伍建设和机关制度建设,大力推动实施了“强基工程”,从而使干部职工的学习意识、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和廉政意识有所增强,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工作中能够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严格执行人大决定、决议,认真办理代表议案、建议,对群众比较关注的重要工程,主动邀请人大代表到单位座谈,广泛征求代表意见建议,并开展了“城建干部进社区”活动;热情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使群众关注的一些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二是抓城乡规划建设,城建工作取得新成绩。根据《城乡规划法》规定的程序,20__年11月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的新一轮修编,并已上报市政府审批。乡镇集镇规划与农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任务过半。在##广场拆建、体育场升级改造、紫府路、红广路改造、闵庄供水管网改造等重大项目工程建设中,##同志能够以身作则,带领城建一班人深入工地现场监督工程质量、督促工程进度,使这些重大的建设项目工程得以如期竣工验收,并先后交付使用。城市照明、垃圾投放、公厕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房地产开发速度较快,市场看好;住房资金管理工作规范有序。三是抓依法行政,工作透明度不断提高。城建一班人能够认真学习、广泛宣传和贯彻执行《城乡规划法》、《建筑法》、《房地产登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积极选派干部职工参加各类法律知识学习培训和行政执法上岗考试,严格执行“持证上岗,亮证执法”的工作程序;公开收费标准、收费依据和办事程序,今年又开通了“##城建网”,进一步拓宽了政务公开渠道,提高了城建工作的透明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执行城市规划的力度不够、控制不严。例如环城路中段原定的一个固定垃圾投放点被国土局批作居民宅基地,现已修至第六层,城建局既没有及时制止,更没有作任何处罚。这类违反城市规划的现象在河堤路规划区内也同样存在。二是对部分市政建设和改造工程,质量监管力度不够。如背街巷道铺设的板石路有些板石已经脱落或已松动。公厕的冲水管件质量较差,多处已经损坏。三是在制定建设行业人才培训和教育发展规划、组织实施指导建设行业科技队伍建设方面作得不够。四是城建干部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例如任河嘴小区与城焕路交界处污水长期排放在公路上,周围居民及社区干部曾多次向城建局反映此事,至今未能得到解决,致使县人大代表作为代表建议案反映到县人代会上;又如铁路家属院与##中学之间的一条大排污沟未封盖,经常被堵,若遇汛期,直接威胁到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五是背街巷道的固定垃圾投放点不仅少而且修建过于简陋,不符合健康环

保要求。六是部分背街巷道的路灯安装不到位。七是县城详细规划和农村村庄规划工作相对滞后。县城详规只完成了民俗小区和任河嘴小区两处,农村村庄规划只作了104个村,其中全面完成的只有23个村,还有103个村未动。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建规划与国土审批有相脱节的现象。二是城市管理和执法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对培养、引进和挖掘人才队伍的力度不够。四是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公仆意识在实际工作中落实不够。

第9篇: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村庄;土地整治;模式选择;武冈市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051-03

村庄土地整治是指通过采取工程、生物技术及经济、社会、行政等措施对现行农村村庄土地进行整理、复垦、归并和再利用,调整土地产权,完善基础设施水平,开发复垦节余土地,达到节约、集约利用村庄土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的目标 [1]。村庄土地整治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人文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地区、不同地貌类型、不同历史发展的村庄,其村庄分布和规模不同,村庄内土地利用的结构不同,村庄内基础设施完善度不同,农民对村庄整治的认识和支持率也不同,因而其整治模式也各不相同。本文以湖南省武冈市为例对村庄土地整治模式的选择进行了探讨。

一、村庄土地整治模式的内涵

模式是对现实世界的间接化、抽象化表达,它以客观存在为基础,在一定假设条件下,通过系统分析的方法,做出主观式的抽象概括与逻辑判断 [2]。村庄土地整治模式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推行村庄土地整治过程中所采取的典型意义的组织、方法、机制、程序和筹资等方面的实施和运作方式。

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近70%,农村地区地广人稀。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因此不同地区开展村庄土地整治在村庄发展前景定位、政策措施、土地用途结构的具体配置、整治方法、组织体系、运行机制、操作程序、实现途径和筹资渠道等方面表现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即是村庄土地整治模式的差异。

1.农民意愿。农民愿意接受哪一种整治模式以及对这种模式的支持程度如何直接决定了村庄土地整治模式的选择,决定了这一模式推行的难度大小。农民对某一村庄土地整治模式的接受程度越大,该模式推行的阻力就越小。

2.农民收入水平。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对村庄土地整治模式的选择影响很大,农民收入水平越高,改善住房的条件意愿就越大,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就越强烈,村庄整治整体搬迁模式越容易被接受。

3.国家政策和法律。国家政策和法律对村庄土地整治的支持力度越大,某些需要高投资、整治力度大的整治模式越能够被选用。中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治”为土地整治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 2010年中央1号文件规定,安排中长期政策性贷款支持土地整治,继续增加农村土地整治投入等政策有利于加大村庄土地整治力度;国家规定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更是为村庄土地整治的推行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这些都对村庄土地整治模式的选取具有重要影响。

4.投资资金。投资资金对土地整治模式的选择起关键作用,投资资金来源渠道广、数量多、力度大的整治模式就会易于被选用,推行起来也越容易,村庄整治力度也就越大。如果缺少投资资金,土地整治难度就大,也就只能选择村庄内部小范围的整治,力度就会小。

二、各地村庄土地整治模式分析评价

当前,全国各地实践的村庄土地整治模式概括起来有四种,即迁村并点型、整体搬迁建新型、内部整治型、城镇聚合型,四种整治模式各有特点。

1.迁村并点型利用现有中心村或者大村庄集聚点的发展优势,可着力建设好现有中心村,从内部挖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引导周围零散村落迁入其中。这种模式可促使农民的集聚,形成集聚效应,有利于村庄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提高村庄土地的集约度;有利于发挥基础设施规模利用效率和村庄的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农村城镇化和集镇化;有利于节省投资。但是矛盾大,权属调整难,拆迁难度大。迁村并点型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也可以由村集体和个人适当配套投资。

2.整体搬迁建新型主要适用于位于边远地方、交通不便、居住人口稀少或处地质灾害频发区、风景名胜敏感区等生产生活条件差,经济发展落后的村庄。其优点是建新村从零开始进行,容易规划,实施阻力小,矛盾少,见效快;旧村的土地适宜整体重新规划利用;迁入的新村可按照城镇规划标准合理布局和建设。缺点是初次投资巨大,新村建设成本高。这种模式按照“谁收益,谁投资”的原则,国家、地方政府、集体、个人及社会等多方投资,动员各界力量予以支持,财力雄厚的地方可以全部由政府财政负责。

3.内部整治型主要适用于聚居规模面积大、人口多、区位条件好、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前景的村庄。通过整治出村庄内的废弃宅基地、空闲未利用地、拆除废弃及闲置房屋,充分挖掘村庄集约利用潜力,合理高效使用土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解决村庄内土地占而未用,房屋闲而未用,土地利用效益低下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村庄集约利用度,房屋拆迁少,投资相对较少。因牵涉户数和人数颇多,实施矛盾和难度也大,权属调整麻烦,见效慢。内部整治型资金来源可以由政府支农资金投入,也可按照“政府、集体、农户”三方共同出资。

4.城镇聚合型便于农村城镇化,充分利用现有城镇经济发达、产业集聚、基础设施完善的优势,便于整合各种资源为农民服务。进一步扩大集聚规模,产生规模效益,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和途径,农民可以更多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享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提高生活质量。这种模式的投资资金来源有:政府投资型;政府与市场结合型、市场主导型、村集体和农户个人自主型。这种类型也可在政府指导监督下,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作为整治实施主体,集体投资,集体组织开发,但必须要求集体经济实力强大,村委会凝聚力强。

上述四种整治模式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比如迁村并点和整体搬迁都含有对零星村庄的拆迁,不同在于一个是并入其他村,一个为建新村,城镇聚合型也可能含有拆旧村;迁村并点型也含有中心村的内部整治等。在具体实施村庄整治项目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一般同时采取一种模式或几种模式相结合进行。

三、武冈村庄土地整治模式选择分析

1.武冈村庄土地具有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武冈地处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农村人口占80%,是典型的农业市,由于受地理条件的制约、土地权属的限制、农村陋习的影响等,其村庄分布结构具有自己的特点,存在许多问题:村庄分布范围大,布局零乱分散;农民建房成本高,建房缺乏统一规划,用地规模大,土地浪费较多,耕地破坏比较严重;村庄内外基础设施欠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差,村容不整洁,人畜杂居,卫生条件很差;宅基地纠纷多,争风水、争权属、争进出道路的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影响农村的安定团结;国家在新农村建设中道路硬化、电视、电信、电力改造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成本增加,而且难以惠及各家各户。鉴于武冈村庄土地的特点和问题,开展村庄土地整治非常必要,在推行村庄土地整治时,应从这些特点和问题出发以及武冈的社会经济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整治模式。

2.武冈村庄土地整治模式选择原则。村庄土地整治不仅能够挖掘出村庄内无序、低效利用的土地以及废弃、闲置的土地重新加以利用,提高村庄内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优化村庄内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而且能够提高农村村庄内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村庄土地整治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提高村庄内用地效率和集约化程度,促进土地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村庄土地整治模式选择应该在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理念指导下,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整体效益原则。村庄土地整治模式选择必须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全面谋划,注重社会、经济和生态等整体利益,着眼长远和全局利益,兼顾当前局部利益。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控制建新拆旧规模,引导村庄内土地用途布局和结构调整。(2)节约集约用地原则。村庄土地整治的目的之一就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因此,村庄土地整治模式选择应该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适当集中、适度规模发展、功能配套完备原则,实现村庄内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功能完备配套、用地结构合理,促进人口和村庄合理布局,发挥土地整治的重塑功能。因此在整治过程中,必须十分注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坚持“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中国的基本国策”的思想。应以不占或少占耕地为原则,通过整治,退宅还耕,有效增加耕地,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最终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3)因地制宜原则。不同地区、不同特点的村庄实施土地整治,其模式必然受当地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制约。村庄土地整治模式选择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与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自然地理人文特征相适应,因地制宜地选择恰当的整治模式,不得照搬照抄外地模式。选择的模式必须具有典型性,能代表本地区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由于各村庄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条件、自然气候条件、社会人文环境等的不同,村庄发展历史不同,类型各异,因此在整治时,采取的政策措施、整治模式、村庄布局、容积率等要素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宜的整治模式。(4)适度规模原则。村庄适度规模即适度村庄建设用地规模既包括村庄本身土地面积的增大的适度,也包括因人口规模增加后引起人均占用土地面积下降,基础设施配置成本降低,土地得以合理利用等方面带来的规模经济。武冈村庄用地存在规模偏小且分散,而且在农村人口不断下降的基础上土地面积不断扩张,基础设施配套成本高,导致村庄土地规模不经济。所以我们在选择村庄土地整治模式时时要根据农村村庄发展的特点合理确定村庄规模(面积、人口),适当的进行村庄整治,以实现规模效益,达到规模经济。(5)公众参与和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原则。村庄土地整治模式选择必须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选择的整治模式要有利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方便农民生产经营和生活。要明确农民的权益,鼓励农户参与决策,即坚持公众参与原则,同农民进行恰当的双向交流与沟通,提高项目的可行性、群众的可接受性,保证整治的有效开展和预期效果的实现。其核心思想是公开、公平、公正,通过公众参与赋予公众知情权,增加政府决策的透明度,更好地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达到保护农民切身利益的目的。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切实维护农民个人、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有关单位、个人的合法权益。

3.武冈选择的村庄土地整治模式分析。(1)集中成片建新村模式。其基本思路是:先在各村规划一至两个集中成片建房点,然后由政府进行征地及报批、并进行“七通一平”等开发,再由政府统一向本村村民供地并收取开发成本价,同时,禁止农民在规划区外建房,规定认购新村内的住宅用地的,必须与村集体签订原宅基地退还协议,由村集体对原宅基地统一管理和临时利用,待原村庄内土地空置达到一定比率时,对原村土地进行整体开垦为耕地,或进行统一规划后作为新的村庄建设点或改作他用。这种模式实施时间长,时间跨度大,见效慢,但实施难度低,矛盾少。集中成片建新村模式实际是整体搬迁建新村模式的一种,是整体搬迁建新村模式在武冈的具体应用,其特点是渐次推进村庄整治。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土部门出让金等专项资金投资以及农民适当自主筹资相结合。武冈从2001年开始在全市推行集中成片建新村模式,渐次推进村庄土地整治,至2009年底已在17个乡镇的48个村实施了48个集中成片新村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整体搬迁建新村模式。这一模式思路是:由政府国土资源部门统一规划选址、统一开发建设新村庄、然后将零星村庄、地质灾害频发村庄、矿山采空区村庄等整体拆除搬迁到新村庄,原有村庄开垦为耕地。这种模式与集中成片建新村模式相似,都是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集中成片建房,所不同的是,这种模式是一次性完成,全部投资由政府负责,村集体及农民不需负责土地开发成本,只负责自己建房费用,政府对农民建房费用还进行部分补贴。武冈市荆竹镇谢必太村因山体滑坡全部无偿迁入了国土资源局建设的新村中;文坪镇作为采煤大镇,其个别村庄因土地蹋陷而整体迁入新村中;此外,在实施农田整理或整治项目时将项目区内部分小村庄进行整体拆除复垦搬迁到新村中。至目前为止,武冈共整体搬迁建新村5个,开发复垦耕地50亩,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3)迁村并点模式。迁村并点模式在武冈的应用与全国其他地方的实施差不多,但武冈对该模式的推行力度不大,没有独立开展该项工作,主要实施是捆绑在农田整理项目和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思路是:对国家或省市投资的土地整理和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整治区域内的不符合规划的小村庄进行拆除开垦(复垦)为耕地,农户搬迁到中心村按规划重新建房,费用由开发复垦整治项目专项资金提供。武冈在实施农田整理和整治项目时采取迁村并点模式撤销村庄10余个,开发复垦耕地100余亩。(4)内部整治模式。内部整治模式牵涉面宽,实施难度大,武冈市对这一模式进行了探索,2010年3月―7月,武冈市国土资源局对该市邓元泰镇渡头桥村、赤塘村的部分村庄进行了内部整治,整治内容包括村庄土地整理、道路硬化、供排水设施建设、路街亮化、村庄绿化、村容美化、拆除废弃和不符合规划建筑、土地复垦等。资金来源采取政府负担70%,农户个人负担30%的方式解决,政府投资的资金采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式从建新区的土地出让收益金中解决。整治规模面积55亩,共开发复垦耕地15亩,整治后村庄基础设施完善,路街漂亮美观,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生产生活方便,其功能和效果不亚于城市。

四、结论和建议

武冈市农村村庄具有土地分布零散、用地规模大、基础设施欠缺、居住环境差的特点,对武冈农村进行村庄整治十分必要。从武冈农村村庄所处自然地理特征和武冈市的社会经济状况出发,在坚持村庄土地整治模式选择的原则下,根据已有的整治模式,探索创新适合当地特色的模式。由于武冈财政贫穷,基本上属吃财政饭,因此在推行村庄土地整治时不可能投入大量财政资金,进行大拆大建,应当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创新土地整治的模式与机制。笔者建议充分利用“占一补一”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精神,建立城镇建设用地项目“占补平衡”和“城乡建设增减挂钩”机制,创新村庄土地整治新模式和运行保障机制。为推行村庄土地整治提供资金动力机制和保障。

参考文献:

[1]石磊.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模式研究――以惠民县胡集镇为例[D].济南:山东农业大学,2008:16-17.

[2]高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适宜性评价、模式及政策选择[D].杭州:浙江大学,200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