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语文教学的建议范文

对语文教学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语文教学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语文教学的建议

第1篇:对语文教学的建议范文

“诵读”不是简单地一读了之,而在于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在于把“原汁原味”的所气韵声调、思想情感传达出来。这是说要学生沉潜在作品之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感悟和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从而达到“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程度。如,在《泉水》一课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教师就在“读”上下足了功夫。一是提出“三到”的读书要求;二是通过两个句式的比较,并运用听读(听教师读)的方法,让学生读懂句子的意思,用心感受句子所蕴含的情感,从中体味遣词造句之精妙;三是读书质疑和释疑,在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在读中利用课本资源(上下文、插图等)解决问题;四是创设情境读,随着学生对语言感悟的逐步深入,师生又扮演不同的角色,不露痕迹地进行了三次朗读训练,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入情,一次比一次读得有味,达到了“情到深处自然鸣”的境界,泉水乐于助人的形象也在读中活化,并铭记于学生心中。

二、说出一种个性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学生是文本的阅读者,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具有自由释放各自阅读感受的独立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应借助课文情境,为学生创造言语的机会,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表达能力的提高。如阅读《美丽的丹顶鹤》第三自然段,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据图找文和用动作演示来帮助理解,并创造性地引进丹顶鹤的各种生活画面,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丹顶鹤无论在什么时候、在做什么事、都那么高雅,都那么引人注目的认识,从而对“高雅”这一难以言传的词语有了更深切、更直观的感悟。更值得称道的是,画面上方出现了“水中捕鱼”、“悠闲漫步”、“追逐嬉戏”、“梳理羽毛”、“岸边戏水”相关的四个字的词语,这既扩展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感受到了语言的凝炼之美,又为学生用“不论……还是……都……”这一句式练说提供了语言素材。学生有了说话的“脚手架”,言语表达自然就容易多了:“丹顶鹤不论是在草地上梳理羽毛,还是在天空中展翅飞翔,都显得那么高雅……”“丹顶鹤不论是在空中迎风展翅,还是在水中嬉戏玩耍,都显得那么高雅……”“丹顶鹤不论是在水中追逐嬉戏,还是在池边悠闲漫步,都显得那么高雅……”这里的课外资料引进,其作用已不单纯是为了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更是为语言的学习、理解和表达服务,从而保证了学生的练说效果,使语言实践扎实、高效。

三、写出一道色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课堂小练笔是促进语言积累和运用的重要语言实践形式,但在阅读教学中,“写”往往不为人重视。如:《记金华双龙洞》一文中描写内洞景美奇异特点时,在描写“双龙”后,作者写道:“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教师可利用这一概述句,要求学生变概括为具体,化抽象为形象,具体写出种种石钟乳和石笋的奇异样子。这样,不仅训练学生思维的形象性,而且使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运用表象,驱遣想象,形象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奇异,激起学生热爱之情。请看两位同学所写的片段:“你看,这石笋分明是上八洞神仙吕洞宾‘下凡’来此,只见他脸含微笑,一把长长的胡须飘在胸前,穿着长衫,手拿一把仙刷,背着宝剑,神采奕奕地屹立在船头,双眼眺望远方,我仿佛听见他在说:‘这里真是人间仙境啊’!”“您瞧,那边的石钟乳,不像是只猛虎下山吗?只见它张开血盆大口,像是搜寻什么猎物,铜铃似的双眼贪婪而凶恶地向四周张望。”这样,保证了语言训练的有效落实,促进了语言能力的真正发展。

四、思出一片风景

第2篇:对语文教学的建议范文

一、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搞“精英”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注意字、词、句、篇的积累,培养他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树立新的思想观念。比如,在教学课文《蚕姑娘》时,我分析课文,有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我采用猜字谜的方式引导他们:“一只黑狗,不叫不闹”,谁猜到了就发奖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比如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了解到了更多关于借物言志方面的古诗,而且无形中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推荐他们阅读《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使他们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牧羊人,把可爱的学生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让学生通过“说”和“读”表达感情,课堂在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可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师要从“教书匠”往“向导型”转变

语文教学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抄,学生写”的接受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必须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必须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学习知识不是我们灌输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参与而获得的。语文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课堂学习环境,并通过积极引导,使学生主动学习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所必需的语文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比如,教学《月亮湾》时,就可以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给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机会,让他们尽情地发挥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必须放下“架子”,与学生成为“朋友”,共同钻研、共同讨论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语文老师一定要起到“向导”的作用,只要把学生带进语文知识的海洋,他们就会在这个“海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大显身手,从而获得广博的知识。

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积极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新性,让学生有自觉学习的意识,有“我要学”的决心,有“我想学”的兴趣。

怎样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呢?我认为,让学生“动手”和“动口”,实现“师生”和“生生”双边互动。

“动手”在语文教学中表现在音、形、义的积累及写作训练上,这强调学生要参与和实践。为什么要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呢?因为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不能脱离实际的操作进行思维活动。比如,词语听写,成语造句,句子仿写,情境作文等。通过动手,可以把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转变成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自主探索的精神。这样,学生就会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写出优美而动人的文章。

“动口”在语文教学中表现在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口语表达上。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要大胆地质疑和提问。比如,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至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质疑和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关键,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的状态变为活跃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不断鼓励学生,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第3篇:对语文教学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微信平台;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意义

新闻学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新闻专业的实践,主要包括毕业实习、学生寒暑假的媒体实习以及校内的训练等。其中,校内训练是常规性实践,校内必须要有实践平台。校园新闻的传播媒介这些年经历了重大的变化,较早的是校报与院报、校刊与院刊,之后有校园广播和校园电视台、学校官方网站等,除此之外还有海报等其他辅助形式。

目前,随着各类互联网产品的快速涌现,之前高校主要以平面新闻和电视新闻来进行实践教学的思路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传统校内实践平台的挑战

作为纸质传媒,高校校报的生存空间近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下报业竞争日趋激烈,报纸不仅要面对行业内的竞争,还要面对广电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竞争。同为报媒,虽然中国的大学校报多是“一校一报,资源独占”,但是并非高枕无忧。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师生已经习惯通过网站、社交媒体了解学校的最新情况,校报内容多是思政工作、教育科研工作,读者多觉得缺乏可读性。

校园电视台的建设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保证节目的定期播出投入非常大。除此之外,播出场所也存在很大的限制,主要集中在食堂、广场等场所,无法通过手机移动端浏览,已经很难满足“90后”大学生的媒介接触习惯。同时,许多高校的校园电视台过于官方,也难以吸引大学生的关注。中国青年报在《高校官微怎样“占领”学生手机》一文中介绍了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传统校园媒体当下的窘境:院报发行量从3000份到2000份,再到如今的800份;4000多人的学校,学校官方新闻网上最火的作品点击量却只有300多次。这与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尤其是手机移动端来获取信息以及新媒体形态下信息传播形式的多样性与活泼性有关。

二、微信公众号作为实践平台的意义

《中国青年报》资深记者、官微运营室主任叶铁桥认为,微信公众号与传统媒体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所在。在内容生产方面,微信公众号的基本流程也是找选题、定方向、采写编辑、校对,与报纸的生产流程差别不大。但是,每个成功的微信公众号都有其独到之处。即使同样是生产内容,在“快、极致、专注和口碑”上,微信公众号要比传统纸媒强大很多。叶铁桥认为,从风格而言,自媒体“说人话”,更接地气,不像纸媒一样板着面孔。这种姿态不是刻意装出来的,而是自媒体运营者每天在对阅读量和点赞数的反思中、在对用户调性的反复揣摩中调整出来的。

具体到高校,从传播效果来看,部分高校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运营得已经相当成熟,信息规范,用户浏览量高,反馈良好,使用黏度高。与传统校园媒体相比,高效微信公众号作为新闻专业的实践平台有着极大的意义。

1、提供大量专业实践机会

传统的由学生去媒体单位实习的路径仍然很有必要,这是很多高校新闻专业仍秉持的原则。不过,就新闻专业的人才需求看,高校新闻专业的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还是相对不足,新媒体的到来恰恰可以提供一些新的尝试。比如,网络提供了足够的新闻,如何选择假拟的受众需要的新闻。如果受众有深度要求,又如何解释新闻、评论新闻,训练学生尝试寻找专业的解释并用文字表达,采访和写作课完全可以在某一热点事件发生时,让学生展开这样的实践。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系课程老师、著名媒体人连清川认为:“微信公众账号是现在自媒体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总体社会的情况上来看,不仅仅是具有媒体背景的人在做,实际上,现在每个行业、每个领域都有一些专业或者业余爱好者来做。就我个人看来,这恰恰是新媒体时代最为伟大的变革之一。非媒体领域的专业者或业余者进入了媒体领域,从而改变了媒体由少数专业人士垄断的状况,使信息的传播广度和深度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连清川认为,用微信公共平台作为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是一件好事。“以实际的自媒体操作作为新闻教学,不是是否正当的问题,而是必须的事情。新闻教育的问题从来就是与社会脱节的问题,而不是是否结合得太紧密的问题。中国的新闻教育偏理论而轻实践,从来都存在。”

校园微信平台每天都可以一组、多篇稿件,这样只要学生的稿子质量好,都有被发表的机会。微信平台每天推送,发稿量又远远大于报纸,许多学生写的稿件都可以及时发表,这本身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荣誉感。许多学生纷纷在手机上转发自己发表的稿件,也刺激了更多学生的参与。

2、发表多种形式的作品

在院报与校报、校园电视台和校园广播为主要载体进行信息传播时,新闻的呈现方式受到物理性的极大限制。比如在校园报纸上一般只能刊载文字和图片,视频和音频无法播放。但高校微信公共平台和APP的使用,使得多媒体形式的传播成为可能。在这些平台上不仅仅是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绘画、漫画、flash等等,都可以。而且随着技术的推陈出新,微信平台和APP可以不断做出丰富多彩、各种呈现形式的新闻作品。

当下我国的新闻业务课基本上还都是按照报纸、电视与广播、摄影、摄像等分开来上,协同性不高,独善其身,各自为政。但微信平台却是以作品为导向,一个新闻选题确定,用什么样的形式去呈现,完全根据选题的特点和作品最终的传播效果来定。适合用文字就用文字,适合用视频就用视频,这样有利于打破专业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界限。在专业实践过程中,不同专业课程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所以,可以借由微信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借此实现专业教学“去边界化”的转型。

3、塑造新闻实战的氛围

对于一个每天多条新闻的微信平台而言,这种传播之后带来的压力是时时刻刻的。它会让学生在实战中理解,新闻为什么要求证,为什么要核实人名、单位和职务等关键信息,为什么要注意批评的尺度,为什么不能过于依赖录音笔。这些在新闻中最常规的理念和操作规范,单单靠老师在课堂上讲,效果可能很有限。但如果让学生在实战中摔一次跤,让他们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认真、不注意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他的印象可能就会更深刻。

随着媒体融合趋势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意识到新媒体教学在学生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在一些高校,大学生微信自媒体的运营状况甚至会和成绩挂钩,运营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专业课实践的一部分。

4、拓展新闻报道到资讯服务的理念

传统媒体是以“内容”为根基的、高高在上的庙堂式文化,而新媒体是以人为根基的、用户为主体的参与式文化,其本质是开放性,生命力也来自多种主体的参与及互动。在传统的校园媒体中,新闻的互动和信息的服务是比较少的。随着官方微信和高校APP的使用,校园媒体的互动和信息服务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对于新闻编辑而言,其需要策划的已经不仅仅是新闻稿件,还要考虑如何做好信息服务与互动。

以高校微信公众账号为例,通过微信菜单,许多高校都实现了微信查成绩、查课表、查教室、一卡通充值、讲座信息、图书借阅、后勤保修等基本的生活服务。对大学生而言,这是他们校园生活的基本需求,只要有可能,微信就应该增加这些功能。

信息的服务与互动还体现在后台的留言和评论。校园媒体不再仅仅是一个信息平台,更是服务平台,是师生生活的助手。

同时,用户的留言和评论本身也是编辑获取新闻线索和调整报道思路的重要来源,编辑需要根据这些信息来判断当下本校大学生主要在关注哪些问题,既有的报道有哪些不足。微信平台和APP上信息的点击量和评论量本身也提醒编辑随时做好调整报道思路的准备。

5、培养符合新媒体需求的人才

当下新媒体的发展非常迅速,在就业层面,新闻专业的学生也大量走进了各种新媒体公司或工作室。在腾讯和《传媒评论》的主流招聘网站和移动端对媒体人才的招聘要求中提到,“媒体公司将招聘重点放在‘新媒体运营’和‘营销策划推广’这两个岗位上,80%左右的媒体公司都提出对这两个岗位的需求”。另外,“超过半数的媒体公司开始大量招聘产品经理、视觉设计师”这些技术性岗位。而目前我国新闻教育中的实践,主要还是停留在写新闻、拍视频这种制作层面,对媒介产品的包装和营销等方面的训练不足,难以适应媒体公司的实际需求。

微信公众账号是一个综合的训练平台,在训练学生新媒体运行和营销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比如如何通过吸引粉丝投票来增加微信的关注度,选择什么内容投票、投票的选题是什么、奖品是什么等等。还有一些活动宣传,比如校园好声音大赛、征文大赛等,如何能够调动粉丝的互动,让别人愿意转发甚至推介的微信平台等等。

至于具体的运营,从申请账号到认证,从编辑稿件到排版的美化,从与粉丝的后台互动到计划中的粉丝见面会,从用户和图文的相关数据分析受众的特征到各种娱乐功能和服务功能的开发,所有这些,都需要学生从不断地探索与试错中逐渐成熟起来。

在由技术进步塑造的新传播格局中,主流价值观必须以师生愿意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话语方式来呈现,必须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以碎片化的信息实现对广大师生的包裹和浸润。因此,关注校园时事,做好校园新闻,引导校园舆论,培养新闻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高校而言,新闻院系既担负培养青年新闻工作者的教育重任,又是高校媒体的主力军和引领者。如何把握高校全媒体的新闻传播规律,通过培养兼具“讲政治、有情怀、接地气、多面手”的全媒体新闻人才,来实现行之有效的舆论引导和价值观传递,仍将是高校新闻实践教学今后探索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叶铁桥.纸媒转型不妨从微信公众号开始.青年记者,2016.02.

[2] 陈晓颖.90后高校学子为何争开微信公号.青年报,2015.12.23.

第4篇:对语文教学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 语文课堂教学 问题 民主 快乐

教育作为传承文明、培养素质的重要力量,是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因素。“保证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有效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良好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要求和时代呼声。置于现代性话语体系之下,如何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进步和社会的均衡发展,是一个具有丰富研究价值的全新课题。本文借助西方建构主义的学术构架,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就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的改革和优化做一点分析和探讨。

一.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困境

我们知道中学生是处在生理渐趋成热,心理渐趋独立,自身知识经验渐趋丰富的阶段,其全面、和谐的身心发展需要生动、系统的学校教学活动为动力和源泉。作为中学教育的基本平台,语文课堂教学承担着学生探索新知、培养人格和积累知识的重要任务。但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只注重“知识传授和灌输”,依赖“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的教育模式的深刻影响,虽然近几年改革幅度较大,但始终未能彻底摆脱旧有教育范式的束缚,确立与当前中国现代化相适应、符合中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体系,致使语文教育无法真正走出困境,并凸显出一系列问题:

1、教学模式陈旧问题

当前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受到行为主义教学理念的影响较深。这种观点认为,知识存在并独立于个体之外,因此教学活动主要是由教师向学生灌输前人已经建立起来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体系。一直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就采取了这种行为主义方式:在讲授、演示、教导、按指令操作的话语权下,完成教师的“授业解惑”。这里的主体是二维的,只有教师和全体学生之分;交流也是单向的,以教师为信息源,以学生为接收者。这种方式简化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教育任务的达标,抑制了学生的个性活力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2、教学目标单一问题

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强调标准划一的模式,形式上侧重于大班上课、集中朗读、集体作答,内容上偏重于对现有文本的阐释、已有结论的描述和知识存量的再现。不难看出,这种教学方式把学生知识积累的最大化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既忽略了学生在知识的获取和应用过程中对归纳演绎等学习方法的掌握,又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教学隐性歧视问题

就中学语文教育层面来说,教育民主是属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并保证教育向每个学生提供,使其天赋得以充分发展。但现实的情况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在互动对象的选择,互动内容的分配,互动过程的持续及互动关系的建构都明显‘因人而异’。”尤其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一般包括成绩突出或工作能力强等)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照顾。一项调查显示,“好学生”与教师互动的频率至少是全班人均水平的3.3倍。这种主观偏好不仅导致教学资源的人为歧视,并有可能给“差生”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建构主义对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借鉴和启示

经过上述对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困境和问题的分析,使我们有必要在课堂这一平台上建立某种特定的机制,以解决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思想,为我们的课堂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现根据建构主义的有关教学理念,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作一点尝试和探索。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建构主义的运用,必须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1、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教会学生熟练掌握汉语言文字的功能性作用,更重要的是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本质性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把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放在教学活动的首要位置,把学习真正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成长、发展、提升的过程。一是要做到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在教学中要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每个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避免将课堂教学变为生产工业标准的机械化流程。二是要实施平等教育。学生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好”“坏”之分,只是在个性、兴趣、知识面或发展方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语文教学具有相对较大的自由度,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提供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如在课堂教学中,可在正式上课之前抽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上台自由演讲,然后由其他学生对其演讲作出评价,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展现每个学生的鲜明个性。

2、虚拟真实的情境创设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从文本到文本,很少与客观的真实生活和场景相联系,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和认知程度较浅。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在真实或虚拟真实的情境下开展教学,可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调动学习者的各种感官,唤醒潜意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和体悟,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当前学到的新知识,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形成对知识的长时记忆。在这个过程中,情境创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语文教学课中,可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在虚拟真实的体验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如在上《雷雨》等剧本课的时候,可运用一些舞台道具,创造一个类似真实的环境,请学生模拟剧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真正投入感情,在情感的交互中完成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3、创新灵活的教学设计

在以建构主义为核心理念的学习设计中,常用的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通达教学等。可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需要进行灵活使用。

(1)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与建筑行业中使用脚手架建造房屋原理相仿。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对象是已经具有相当语言文学基础的中学生,借助于教师提供的基本教学框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寻找适合于自己的最临近的“支架”,借助“支架”一步步向上攀升,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更高的水平。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唐宋诗词单元时,因为学生或多或少在学前、小学阶段对唐诗宋词有过一些感性的或者理性的初浅认识,所以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为学生总结、提炼一些诗词流派、格律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去自己领会、体悟诗词的意境,掌握诗词的内蕴。

(2)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相当广泛的现实操作意义。对于学生而言,有时语文学习不免有些枯燥,教师可根据学习的需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相关事件引入,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讨论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原有的知识积累,并通过在课堂上的学习、讨论达到知识的完善和能力的提高。如在上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宇宙的未来》这篇课文时,可以从《时间简史》这本倍受世界关注的科学巨著或者“黑洞”这一同学们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宇宙知识的渴求,使学生带着极大的认知动机进入课文的学习,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随机通达教学

随机通达教学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教学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反复出现的学习主题和知识点,但这些主题和知识点在具体的应用中又有一些差别,不能简单地用抽象概念加以机械化地概括,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能从不同角度表现这一学习主题和知识点的情境,使学生能从各个侧面掌握这一学习主题和知识点,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如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学生较难掌握其用法,教师可从不同的古代文献中选择某些词类活用的例句,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去比较、领会,从而全面掌握它的用法。

4、协作互动的教学策略

协作学习是现代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学习策略之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只局限于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信息传递,缺乏来自学生层面的反馈,学生学习处于被动之中,不能根据自身已有的基础和特点进行主动地学习。而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则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双向的和多向的交流活动,在各种信息的交互和共享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分析能力和协作能力,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经常组织学生围绕一学习主题开展协作学习,既可以让学生分工合作,协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也可以让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展开学习竞争,通过比较得出最优化的学习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断调整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始终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展开。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人是什么》这篇课文时,可以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就“人是什么”这一主题展开分组讨论,每个小组的成员共同收集相关论据,提炼论点,进行辩论,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客观多元的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体系的是否合理完善,是当前教学改革能否继续推进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毫无疑问,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以高考为代表的考核体系依然是我们选拔优秀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能够较为客观地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之一。但是,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考核体系同样存在着不小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全面、健康成长。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书面考试固然可作为考核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同时可根据具体的授课内容,设计出更为细化和多样化的效果评价方法,将学生考试成绩与平时课堂表现情况等有机结合,客观、确切地反映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形成科学、合理的评测标准,从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避免学生在学习中走入误区。

三.对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构想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建构主义是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改革创新的重要理论基础。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我把这种建构主义模式的课堂教学简单地概括为“民主课堂”与“快乐教育”。这里所指的“民主课堂”主要凸现了每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生本位的教育思想;而“快乐教育”则蕴涵着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潜在性、探索性和娱乐性。

在“民主课堂“的建设中,首先,教师要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和探索者,而非主导者或者灌输者,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建立师生之间健康和谐的互动关系,热爱学生、关注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讲究批评方式,重视困境化解,并始终给予学生最大的期待;其次,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始终贯穿“民主”的学生观,承认学生间的个性差异,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从而对不同的学生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各教所需。

在“快乐教育”建设中,必须以情感为导向,通过塑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间的情感来增强感染力和感召力,达到教学认同并在动机上促成行为方式的改善。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说过,“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行一种确定的、有目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情感培养为起始点,积极探索增进具有正向功能的情感所需要的活动侧度和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真正在快乐的情感熏陶中获得真知。

第5篇:对语文教学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新教材;语音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88-01

多年来,人们对于语音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早已达成共识。"语音是语言存在的物质外壳和物质基础。语音语调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交际效果。良好的语音基础有助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本文旨在强调英语语音教学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的同时,依据交际教学理论和本人实际教学经验,指出新教材中弱化了语音知识,以及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师淡化了语音教学等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语音教学建议。

就本地区目前的英语教学而言,其水平已有了较大的提高。从受翻译教学法影响到交际法教学理论的确立,语音教学逐渐受到英语教育者的重视。如今我们拥有先进的语音教学和学习设备,能够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语音教学方面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英语学习。

1.语音教学的主要问题

本地区高中英语使用的是人教版,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本人发现诸多问题,其中最典型的问题是语音教学问题。

1.1 教材弱化了语音知识。本人任教于一所省级高级中学,通常的做法是开学伊始要检测学生的英语基本功,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检测采用口头交流和笔试检测两种形式。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口头交流时,部分学生的口语表达笔者无法听懂,这反映了近年来在教材和教学中的语音教学问题。

为了弄清原因,笔者查阅了整套小学和初中教材,结果发现小学课本没有音标教学内容。初中教材第一册,除了预备第2单元第5页第4部分涉及四个元音字母的读音练习及第67页列有一张完整的音标表外,教材中其他地方均未涉及语音知识。另外,本班58名同学,他们大都来自农村学校,上小学时学校都开设英语课但形同虚设。初中阶段只有一部分同学学习过音标,其它同学基本没学习过音标。英语教师都知道,音标教学是英语教学不可分割且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是学好英语的基础。所以教材不应该弱化语音知识,应该将语音知识系统的编入教材以便于教师教和学生的学。

1.2 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养偏低。现阶段本地区虽然大部分小学开设英语课,但绝大多数小学英语教师都是非英语专业毕业的老师。初中部分英语教师也都是非英语专业毕业的老师。关于语音知识,他们除了对音标、语调等有所了解之外,其他语音知识如音位、音素、音节等很少了解。特别是发音方式,"即发音器官是如何运动、协作,对气流施加影响,以发出不同的语音的(胡壮麟,李战子,2004),"老师必须掌握。因为老师在教学生发音时必须自己发音正确,同时讲清楚发音的过程以及发音的部位。而一些中小学的英语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英语教师远远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其专业素养总体偏低。

1.3 语音教学方法单一。在语音教学过程中,老师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模仿、操练,教学方法单一,这样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无味。其实,老师在教授语音知识的时候必须努力贯彻语音教学法的三条原则:在语流中教和学、结合意义教和学、为交际教和学(王桂珍,1996)。

2.我对语音教学的思考及建议

2.1 激发学生英语语音学习的动机。学习动机指个体发动与维持其学习活动的内部动机,是产生与维持活动的内部因素,它通过集中主意力、储备精力、提高敏感性和学习热情来促进学生学习,是英语学习中一个很有效能的非认知因素。

有的学生学英语是"为了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来增加一种技能去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各种名目的考试";有的学生是为了实现自己伟大的理想――翻译家或外交官;有的干脆去享受最美的语言。为此,他们都十分勤奋、自觉地去好英语语音,奋勇自强不甘落后。不难看出,强烈的学习动机可以激发促进他们有效的学习英语语音,这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前提。

2.2 教师狠抓英语教学的语音基本功练习。任何一门语言都包含了语音、词汇、语法这三个层面,在错综复杂的语言学习中,首先应该抓什么?这是个关键问题。语言教学必须遵循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语音、词汇、语法教学缺一不可。语音教学是整个外语教学的起点和基石(王铭玉,贾梁豫,1999)。一个学生的语音准确,记单词就容易,单句、段落和语篇层面的听力理解就有基础,口语便会流利、自然,它是学好外语的重中之重。

要掌握一门外语的发音,首先应掌握音标。而音标教学,必须由教师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发音的规律。每个音标,教师必须亲自示范读给学生听,让学生听读音、看嘴型,分解发音步骤,这样学生才容易模仿,然后还要学生反复练习。特别是农村中学在教学硬件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缺乏的情况下,音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总之,学外语必须练基本功,而学好语音又是基本功的突破口,语音不过关,基本功的其他层面的学习就会大受影响。

2.3 通过口语练习练出正确发音。初中阶段学生通常是以单个的字母拼读来记忆单词,这种方法在构成单词的字母较少的情况下可行,但面对高中较长的单词就不好办了,这时应充分利用读音和音节规律来帮助记忆。如单词international按音节划分为五部分:in-ter-na-tion(n)al,这样划分后不但读起来有音乐感且便于记忆,也不易漏字母。再如学生常写错的pronunciation也应该采用分音节的方法来记忆。通过拼读规则拼读单词,学生既学会了新单词,也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了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2.4 大声朗读增强阅读能力。Torgesenetal认为关于阅读障碍中最重要的一个结论是:阅读障碍最主要原因是加工语言的语音特性的能力的缺陷(转引自郝h,2005)。因此语音知识可以使初学者进行有效 的语音分解和合成,建立起书面语和口语的对应关系,从而提高识别不熟悉的单词的速度,在提高编码速度的同时就提高了阅读理解水平。因此朗读是学生阅读的先决条件,它在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借鉴中、西方研究者关于语言意识研究的成果,培养学生的语音意识,推进他们英语阅读能力的发展。

结语:要想改变这种语音教学滞后的现象,除了硬件教学设施的投资外,必须加大师资投入。同时应鼓励并给予中小学在职英语教师继续深造的机会,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语音教学的重要性,尤其重视教学法及语言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使教师的业务理论知识得到及时充电;另外,教材的编写者们应该综合考虑到中国的国情,编写适合中国国情的教材,将语音部分系统化,具体化,使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语音教学时有据可依。总之,语音教学是学习外语的基本功教学,抓好它就是抓住了英语教学的"牛鼻子"。反之,必将给今后的学习带来后患无穷。

参考文献:

[1] 郝h "初中生英语语音意识测验的编制与分析" [OL]. 2005年第6期.

[2] 胡壮麟.李战子.《语言学简明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18页.

[3] 林立.《英语学科教育学》[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第6篇:对语文教学的建议范文

学校教研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学校的教师在长期教研实践申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大多数人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境界、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是全体教师对事业的工作热情、科学态度、宝贵经验的浓缩与提炼。当一种制度或模式具有文化性意义,这种制度或模式就具备了动力场效应,就能对群体成员起到感染、引领、推动和凝聚作用。学校教研文化由于关涉教师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塑造,因而对促进教师发展具有独特和重要的价值,与一切改革和创新一样,学校教研文化建设也要根据现代教育和教师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思维的更新和方法的提升。在新课改的语境和要求下,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研究者,更是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体力量,因而认真研究并大力开展学校教研文化建设,不断克服传统教研文化建设的问题,构建新型、理想的教研文化,对每所学校来说都很有必要。

一、学校教研文化建设的问题

近代引入学校教育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就比较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当前,几乎所有学校都按学科设立了教研组,很多学校还建立了教研领导机构。但对教研文化的建设,很多学校尚缺乏足够认识,也没有积极主动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受传统教育价值观、教研管理机制和实际存在的应试教育的约束和影响,很多学校的教研活动徒具形式,教师多数时间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深入开展教育科研未能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和职业生存方式。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价值取向不当。学校教研工作的核心价值应是促进教师在专业上不断发展,进而推动学校和学生不断发展,因而参与教育科研本应成为教师一种长期的职业自觉。然而一直以来,很多学校的教研工作却主要围绕四个取向来运转。一是为完成上级或学校给定的任务,以期通过各类指标性考核。于是教育科研在学校就成了为做而做的任务性、事务性工作,折射不出多少理想情怀和长远追求。二是为教师评职晋级。一些教师承担科研项目的功利性目标十分明确,就是为评职晋级,一旦职级到了一定高度,就不愿再下功夫从更高更深层面去进行探索和研究。三是为学生考出好的成绩和名次。虽经多年批判,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试教育的积弊似乎从未有过实质性弱化,这使得学校教研工作被迫以研究如何让学生取得好的考试成绩为最重要目标,体现在具体实践中又被不断地概念化、数据化,呈现出无视周期规律、强调机械运作的特点,从而抛弃了对教研对象、内容、方法以及研究者素质、合作精神、交流途径、研讨方式等重要元素的组合、构建与提升,从而造成一种畸形的教研氛围,表现出很强的功利色彩。四是仅仅为做好某次教学表演。这种情况以上公开课为甚,为了让一次公开课表演得更好,教师们在一起研究各种细节,反复演练,但一旦公开课完毕,很少有学校还会组织教师进行认真总结、研讨和反思,以进一步拓展教育科研资源。在这几个功利性价值取向的导引下,久而久之,学校教研活动就染上了肤浅媚俗之气,从而弱化了教研的价值和意义。

管理制度呆板。学校不是通过对教研工作深刻意义的认识和把握,设计能提高教师主观能动性、既有统一规范又利于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的教研工作管理规定,而是以陈旧呆板、徒具形式的制度来规范和制约教师的教研行为。诸如要求教师每学期听几节课、写几篇教案、开几次会、交流或发表几篇文章等等;学校的教研管理机构要么无所作为,要么管得过多过细,甚至细到连每一项具体的教研任务、项目和活动也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却往往忽视了与教师的联系、交流和沟通,而且也很少让教师自主提出有想法、有创意的教研取向或自己组织各类教研活动,使得布置的教研任务常常与教师的兴趣和特长节,无形中抑制了教师的主动积极性,带来的效果也不好。换言之,教研工作管理中的“教师主体”地位还不够突出,教师的“自主、合作、探究式”教研没有得到更好的激励和开发,

运作过程机械。学校为追求教研工作在短期瘸鲂б妫往往把具有不同个性特长的教师集合在单一的研究项目中,强调目标统一、过程标准、行动一致,如实行单一的课堂教学与评价模式,采用固定的教研评估体系和评价量表,但却忽视了对教师个体的关注与支持,忽视了对不同学科乃至不同年级的教研实行区别化操作和评价,在追求统一规范的同时扼杀了教师的个性,淹没了教师潜在的创造力,也未能很好地突显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研特色。而且多数学校在开展教研活动时,从方法到流程,都不外乎是多年不变的那几招,久而久之,就让教师倍感乏味,毫无兴趣,只好年复一年地勉强应付和被动参与,很多教研活动逐渐变成了一种没有创意、没有活力的呆板形式。

二、学校教研文化建设的对策刍议

学校教研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管理层、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和各学科教师精诚团结,通力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协同作用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共同建设。主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学校教研文化建设为了什么(目标),主要应从哪些方面着手(热荩,如何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操作(路径)。

学校教研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学校教研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是通过科学的途径和方法建构起较为理想的教研文化,从而帮助全体教师形成自觉开展教育科研的意识,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独立与合作开展教育科研的技能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专业素养,有效改善教学行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进而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并建构起适应新课改要求的轻负高效的教学机制。而所谓理想的教研文化,在不同学校虽然应有不同特色,但不同学校在教研文化建设应该达成的理想状态上,似应具备一些共同特点,如:终身学习的教研文化、民主和谐的教研文化、协作互助的教研文化、精进致远的教研文化、开放包容的教研文化、求真务实的教研文化、高效创新的教研文化、和而不同的教研文化、学生为本的教研文化、立足于人的发展的教研文化、立足于校本研究的教研文化,等等。

学校教研文化建设的主要热荩貉校教研文化建设的内容包含多个层面,主要有如下四项。

一是教研理念的熔铸。这是学校教研文化建设能否达致理想状态的前提和关键。教研工作要做好,需要学校和教师在精神理念上达到一定高度;学校的教研理念达到一定高度;教师的思想认识达到一定高度。学校教研理念的高度,可以反映出一所学校特别是学校领导的思维和眼界的高下。如果开展教育科研仅仅是为上好一堂课,仅仅是为不断提升学生考试成绩,那这是比较低层次的教研理念,真正高层次的教研理念,应该是着眼于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要通过不断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科研活动,让教师精神空间不断丰沛,人文素养日益完善,个体生命更有质量,在这样的教师指导下,他的学生的精神空间才会更加丰沛,素养才会不断提高,生命才会充满质量。而理想的教研文化建设,需要教师个人具备现代的教育理念,理解和掌握新课改的实质和要求,能够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把握教育科研的正确方向。

二是教研制度的完善。理念确立以后,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制度的完善。因为教研制度的建设是维系教研秩序、不断推进教育科研的最有力保障。杜威认为,制度是为人而设的,而非人为制度而设。基于教研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实现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因此科学的教研制度必然是理想和现实、继承和创新、行为和价值的统一;必然在功能特点上,体现出引领和激励;在文化特点上,体现出人文关怀;在热萏氐闵希体现出规范和创新。学校教研制度的建设,应围绕教研总体目标,从有利于调动教师自觉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出发,针对传统教研管理制度的弊端,构建起既体现学校统一意志、又让个人心情舒畅,既有总体规范、又有个性方案,既有约束、又有激励,既便于学校全面协调、又给教师创新研究以空间,既体现常规性、又体现动态性的一系列科学的教研管理制度。

三是教研行为的规范。促进教师养成符合学校办学理念和总体要求的积极向上的教研行为状态,是学校教研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优化和提升教师的教研行为状态,包括优化提升其精神状态、工作态度和研究的方式方法,理想的教研精神态度应该是乐观、向上、主动、积极、刻苦、奉献、严谨、求实等等;理想的教研方式方法应该是科学、合作、创新,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不断取得新的教研成果,并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促进教师的自我完善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是教研环境的改造。教研文化建设要抓出成效,除了不断提升人的思想认识水平,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切实规范人的行为,不断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外,另一项很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就是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特别是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让教师能够在环境优美、气氛和谐的校园里,心情舒畅地开展教育科研,同时还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科研条件,如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等等。

学校教研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学校教研文化建设要围绕学校总体的办学目标和教研目标,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管理机构、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和教师的积极性,立足校本,形成合力,从精神理念、制度规范、行为状态、环境设施等各方面,结合现代教育特别是新课改的发展方向,结合学校和教师群体的实际状况,努力构建融教学、研究、培训于一体的充满活力的校本教研机制,并充分激发教师从事教研的潜力和动力,使教师真正做到“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以教学带研究、以研究促教学”,进而打造起理想的校本教研文化。

一是加强全员培训学习,重构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教研理念。教育价值观和教研理念的整合与重构,是学校教研文化建设的群撕拖鹊迹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教师层面,都需要直面新时代教育的需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整合与重构新的教育价值观和教研理念。最好的途径就是学习和培训,要通过组织多层次、多类型、高效的校本教研培训,开展“打造学习型校园、学习型教研组、学习型教师”等活动,以及“走出去、请进来”等对外吏流活动,并将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结合起来,使学校全体领导和教师真正转变理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更加重视校本教研,尤其要让教师把自觉开展教育科研视为终生的职业生存方式和提高职业技能的主要途径。

二是以推进教研制度转型为抓手,激励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传统的学校教研管理制度,往往以限制、规约、惩罚的形态出现,容易使教师产生反感情绪,进而采取被动应付姿态。而新型教研文化的建设,虽然仍离不开制度的限制性和约束性,但却更注重制度的育人价值和转化效应。所谓育人价值,即将教研制度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和生命成长的推动力量。而转化效应,则是以制度作为新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向教师行为转化的中介。为此,有必要对学校原有的教研制度进行诊断分析、整合重组,剔除那些消极的、死板的、意义不大的规范和要求,努力构建一套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泉帮助和引领教师,从而更充分地调动起教师的仍诜⒄剐枨螅使其积极主动投身到教育教学研究中来,持续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

三是关注教学研究过程,不断优化教研行为、提升教研成效。理想的教研文化的形成,必须落脚在每位教师行为方式的转变上。在这一过程中,要让教师接受和理解新的教研文化并不难,难的是让教师积极行动起来,自觉主动地让新的教研文化在教育实践中扎下根来。为此,学校要通过教育培训、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与教师加强沟通、探讨和交流,帮助教师获得更多好的科研项目,建构吏有意义、更有成效的教研活动,让教师在实践中体悟到学校教研文化的意义和价值,逐步改变和优化自身的行为方式,进而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尤其要高度重视教学研究的过程,做到“六个重视”:重视教师日常研讨,鼓励教师之间开展平等对话、深度会谈、合作与协商:重视交流研讨的话题选择,不断开阔教师视野:重视与课堂教学实境相联系,避免教研与课堂教学脱节;重视协同解决问题,帮助教师从学科整合走向文化整合:重视对课程目标的把握,培养教师自觉提升研修素养:重视课后反思和追问,进一步拓展教师发展空间。

四是强化教研团队建设,尤其要充分发挥教研组长作用。多数教研活动需要团队协同完成,因此一定要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等团队建设,让大家互助合作,不断提升研究成效和教育教学效果。在这些团队中,最重要的是围绕学科而构建的教研组,教研组长应成为教研组文化重建的第一责任人。责任人不同于管理者,他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非管与被管的关系,而是责任人与合作者的关系。这就意味着教研组长不仅承担着组织协调职责,还要致力为组内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生命成长提供舞台和空间。为此,应引导教研组长逐步培养起较强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不仅要善于策划教研组的日常教研活动,而且能够帮助、引导每位教师制定针对性的教研目标和达成目标的可行性措施。

第7篇:对语文教学的建议范文

论文关键词: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各科的教学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利用自己所教授的学科,自觉、积极地履行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义务,已成为我们的共识。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要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科教育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整合

教育目标又称教学目的,是指教师打算通过教学引起的学生心智和行为的变化。教育目标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多维性和层次性的完整的体系。一门学科的教育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这一体系由学科教学的总目标和各单元、各章节的具体目标构成。各个具体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是为总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体系还是一个多维的结构。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为,教育目标由三个维度构成:其一是认知领域的目标,由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及智力发展诸目标构成;第二个维度是情意领域的目标,由兴趣、态度价值观、判断力、适应性的发展等目标构成;第三个维度是技能活动领域的目标,由动作技能诸目标构成。每一个维度的教育目标,又由低到高分为若干层次,低层次的目标是掌握高层次目标的基础,高层次目标则是低层次目标的进一步深化。新的课程标准把教育目标表述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有自己的教育目标,其教育目标也应该是由上述三个维度和若干个层次组成的目标体系。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身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从横向构成的角度应由认知教育目标、情感教育目标、意志教育目标、个性意识倾向目标和个性心理特征教育目标五个方面的子目标所组成,每项子目标又都包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预防心理疾病三个层次的教育要求;从纵向构成的角度又可以分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每一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和个性教育四个方面都有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预防心理疾病三个层次上的要求。

在学科教学中,由于学科性质和特点不同,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任务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在每节课教学中的表现形式和侧重点也各不相同。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同时准确把握与达成学科教育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呢?笔者认为,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尚未完整构建完善,特别是在我们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刚刚起步的现实条件下,只要我们充分完整地体现了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可以说我们也达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做到了学科教育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整合。

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要有强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明确本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独特任务,又要突出本学科的特点,紧密与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既要防止把学科教学变成心理健康教育课,忽视学科教学目标和任务,又不能只重视学科的知识教学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甚至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

二、既要体现学科教学中全方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又要突出学科特点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要改变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对所有课程教学的共同要求。各科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并非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补充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它们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完成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比如,任何一门学科都承担着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态度、坚强的学习意志、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育学生相互帮助协作,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等共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但是,在各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是要体现各学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和所承担的独特任务。

1.语文学科中的语言学习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独特的作用。词汇是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的基础;书面语言的掌握有助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语文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加工处理信息并加以传达的能力;口头表达需要思维的敏捷性、直觉思维与灵感等非逻辑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语言文字同时也是形象思维的工具,学生通过典范的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使其形象思维和创造想像能力得到锻炼;语言文字作为一种载体,必然渗透着人类的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非认知的心理因素,语文教学同样承担着培养学生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任务。因此,语文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全面促进学生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的发展。

2.数学学科教学是使学生掌握抽象的概念、法则和定理,并运用这些概念按照一定的法则、定理进行逻辑转换的复杂的思维过程。数学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品质。这里的逻辑思维与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还有所不同,语文中的逻辑思维是以语言的形式进行的,而数学中的逻辑是数学符号的逻辑,因此它的抽象程度更高。 转贴于

3.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的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直观的形象去把握自然规律。其中涉及到许多认知能力,如观察力、想像力、归纳与演绎能力等,但自然学科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所以它与数学纯逻辑的推理不完全相同,它更注重观察与归纳。自然学科特别有助于促进观察与归纳能力的培养,同时它也有助于促进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思维品质的结合,形成科学创造思维的品质。自然学科教学还涉及到现代人的一个重要品质即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所以,自然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任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和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4.社会学科是关于社会的、关于人的知识,它更关注人的精神生活、需求、情感、人性的完善及社会在道德生活中获得的和谐。与自然科学突出的科学精神相对应,社会科学突出的是人文精神。因此,社会学科在促进学生的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其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唤起学生的精神需求,培养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民族、对社会、对人类的美好情感和责任心。

5.艺术学科的内容是艺术形象和关于艺术形象的知识。它涉及的心理品质是对艺术美的感受力、创造力。艺术学科教学的独特任务是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及美感与道德感的发展。

6.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动作技能发展的同时,对学生的意志品质、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超越自我以及平等竞争等的品质的培养有独特的作用。

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因材施教,教学民主,注重体验,使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得到关注,潜能得到开发;培养自信心、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创造性;培养意志力,养成良好习惯等等,其内容十分丰富,而一节课不可能涉及到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一方面,各科教学在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提问、教学方法和途径等方面可以采取比如创设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等方式,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要求;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紧扣教学内容,从课程内容的特点出发,发挥教学内容自身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比如,在识字教学中,结合对字音、字形的辨认和记忆,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方法;结合组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培养学生相应的心理品质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教学内容,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形成渗透序列。

三、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发掘方法

进行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是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各科教学的自然组成部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在其《教学与发展》一书中,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核心思想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所谓“发展”,赞可夫指的就是各种心理因素即各种认知能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他把教学与心理发展看成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发展要在掌握知识过程中进行,学生的心理水平提高了又能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在精心选择和编制的教材中,一般都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实现新课标要求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对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因素发掘得比较充分,而对过程和方法因素特别是对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育因素的发掘和利用显得十分不够。其中原因除了受应试教育只重视知识教学的影响外,还在于它不是由自身的、明显的结构体系构成的,而是蕴涵在认知因素之中并通过认知因素而发生作用的。因此,比起挖掘认知因素来讲,更为困难。

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科学性因素。它与认知因素联系最为明显甚至就是认知因素本身。它主要是影响学生的世界观、科学态度和分析判断的价值标准与科学标准。

其二,情感性因素。它是渗透在知识因素之中,能够引起学生肯定或否定情感体验的因素。它是靠感染—体验发生作用的。

其三,哲理性因素。它是指教材中有关待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方面的内容。这些因素,在教材的认知体系中虽然不占重要地位,但对学生的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却十分有力。

其四,示范性因素。它是教材中对学生有示范性影响、可以引起学生模仿的人物和事件。

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体系,主要表现为性质和方向的一致。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⒈切己体验法。教师认真体验教材的情景,凡是对自己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因素,也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⒉对比法。把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与学生的表现进行对比,凡是对学生有积极影响,有助于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内容,都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第8篇:对语文教学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文明校园 礼仪教育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The Use of College Students' Etiquette Education to Constructing Civilized Campus

SUN Qi

(College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Nanjing, Jiangsu 210046)

Abstract Etiquette, is the essence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irtues. Etiquett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only necessary for quality education, but also the strong demand of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and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vilized campus.

Key words civilized campus; etiquette education

“礼仪”,广义而言是指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狭义而言,是指一定社会观念道德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表等。大学教育,德育为先,而德育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文明知礼是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是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是民族的精英,是为社会贡献的主力军,在大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能够彰显校园文明建设的成果,能够让大学生更好的进入社会,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推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1 建设文明校园的重要意义以及现阶段校园文明管理

文明是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也是区别于原始的落后的蒙昧的社会状态。大学校园的出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体现,同时大学校园的文明反过来也折射了社会的文明。校园文明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明建设对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被称为礼仪之邦,有着悠久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知礼重礼的良好风气!在一个文明的国度里,需要人的行为文明。大学生是承接未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他们的行为文明对社会的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很难想象一个不懂礼仪,人际交往冷漠生硬的校园能够和谐健康。同时,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校园文明也一种有声或无声的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般来讲,通过校园文化所形成的素质,往往更为深刻的影响学生以至终身。因此,营造新型校园文化,建设文明校园,是优化新世纪人才环境的重中之重。

现阶段大学校园的文明建设主要是以校园管理为主,校园管理主要是指学校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学生守则、校纪校规、行为规范等。学生对教育者所灌输的思想、行为方式的接受过程是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内化为自身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学校的德育要求、内容、形式对学生来说是不可选择的,不管学生愿意与否都必须接受,因而容易被学生看成是一种非意愿的外界制约力,从而出现一种压抑感。大学生行为守则相对来说就有些生硬。

2 大学生行为礼仪教育与文明校园建设的关系

2.1 大学生礼仪教育对文明校园建设的重要意义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在社会交往中,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行为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同时,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

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规范,可以让他们明确地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正确的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大学生,才能为创建文明校园做出应有贡献。

2.2 校园文明管理的新理念

前文已经剖析过当前校园管理对文明教育存在的弊端。从行为学角度来看,人的任何行为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发生的,而具有一定的规律。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动机指引的方向是目标,推动目标实现的全部方法的总和叫做行为手段,由手段达到的一定阶段的最后状态叫行为结果。人的行为规律就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才能养成礼貌的文明的行为应该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要想建设文明校园,在校园管理理念上,对大学生礼仪教育应该从明理立标出发。

明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促使学生正确认识礼仪规范,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意向,进而达到端正行为态度、产生良好的行为动机的目的。这点则可以更多的发挥学校的德育教育功能,在德育教育中更多的使学生能从思想上体会和懂得文明礼仪行为的重要性。所谓立标,就是建立养成礼仪规范教育的目标体系。设立适当的目标体系,既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又能使习惯教育工作科学化和规范化。

3 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文明礼仪规范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以文明礼仪和行为规范教育为出发点,把主题教育与民族精神教育、传统美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及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把握特色,突出重点,使学生养成文明遵章、礼让守法、明礼诚信的良好习惯,为创建文明和谐校园作贡献。在具体的实践中笔者推荐可以通过以下各种形式:

3.1 加强文明礼仪知识教育

笔者建议可以编印图文并茂的《大学生文明礼仪与行为规范知识宣传手册》并举办礼仪知识讲座,注重加强基本礼仪知识(包括仪态、服饰、社交、公共场所、求职、涉外等方面)教育,这些礼仪知识应该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体现,也是大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并使大学生把所学的礼仪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3.2 注重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众所周知,礼仪修养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要的外部条件的影响是不可少的,但是,最终还要取决于高度的自觉性,要内省而外化。人的行为受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调节。这三种心理活动构成了人的态度整体,而态度整体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对外界影响的选择和行为方向。通过组建“礼仪知识宣讲团”等形式开展对大学生进行团队意识、竞技精神、生活态度等多方面的教育。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文明行为自我养成教育,强化学生公共场所文明礼仪行为的意识,是全校学生充分意识到提高文明程度的重要目的和意义。

3.3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表现一个学校精神的价值取向,表现一个学校的校风校貌,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良好行为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引领、熏陶和激励的作用。要加强文明校园的建设,就要提升校园文化,以行为礼仪教育为切入点,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创建“文明,和谐,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和道德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贵根,巢蓉.新形势下如何健全大学生日常行为自律系统[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3).

第9篇:对语文教学的建议范文

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与此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已向四个方面扩大,即从单纯治疗扩大到预防保健,从生理扩大到心理,从医院服务扩大到家庭和社区,从单纯的医疗技术措施扩大到综合的社会服务。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知识技能, 而且还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质底蕴。本文选取社会实践视角,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分析近三年来社会实践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一、社会实践活动设计上注重三个结合

大学生社会实践从狭义上来界定,主要指高校学生走出校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入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 会,使学生在接触社会环境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一系列物质和精神活动的总称。[1]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上,右江民族医学院 强调“三个结合”即与医学教育目的结合,与专业技能相结合,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1、与医学教育目的相结合

医学教育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医学生掌握具体医学知识或习得一两种临床技能,而是使医学生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这与马克思所提出: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是一致的。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他绝不只是技术精良的专家。他不仅有完备的知识、见识和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世界眼光。本校在社会实践设计上,一是让学生通过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在亲眼目睹国家伟大成就,山乡巨变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崇高职业道德思想和医学使命;二是让学生通过调研,了解国家医疗卫生改革和基层卫生状况,树立积极投身医疗卫生事业,立志成为人间大医的责任感使命感;三是在实践中更深刻理解本校“大医精诚”校训和人才培养目标,做一个“精医术、懂人文、有理想、能创新”和“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作为”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

2、与专业技能相结合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校时学生主要是学习专业理论,少有机会用于实践。在社会实践设计中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这类实践活动会更容易提起同学们的参与热情,社会效果也特别好。比如:护理学院的学生结合《老年护理学》到敬老院做义工;预防医学专业同学下农村、进工地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临床专业急救方向同学进社区演示急救方法和包扎小技能;口腔系同学跟小学生结合爱牙日开展“大手拉小手”爱牙宣传活动。在学校社会实践类型中,专业实践类以及社会服务类中的医疗服务占整个社会实践活动类型的85%以上。

3、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大学功能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服务社会发展。在社会实践设计上我们针对百色地区周边不同县域需求情况,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如:对凌云县白豪茶产业,深入茶厂进行关于茶饮料、老茶叶效用调研,促进学校与企业联合科技攻关。在老师指导下,对百色芒果、荔枝、青蒿提取物进行成分分析,研究抗炎止咳、抗氧化作用。对本土壮族、瑶族支系进行人类学研究。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加城乡清洁活动,同学们到农村开展灭四害活动。结合广西地中海贫血防控计划成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三年来深入8个县(区)10个乡镇开展宣讲活动。总之,根据社会需求所设计的专项调研、急救技能演示、民族医技法推广、义诊、专题讲座、问卷调查都受到社会欢迎。三年来,在暑假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中,共有118支服务团下到覆盖百色十二个县(区)等基层单位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服务活动。

二、医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成效

1、医学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在社会实践中,医学生们无形中还增长了包括政治、历史、经济、法律、伦理等方面的人文知识。通过进村入户、访贫问苦、义诊等活动,同学们学会以人为本,尊重人,在沟通交流中树立人文精神。这有利于帮助改进90后被认为“以自我为中心”,以及大学生“知识傲慢”和“技术傲慢”的社会偏见。通过体验,学生们在社会这所大学,在人民群众这个老师面前学会人文关怀,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生命价值和尊重人格的平等。在2013年5月第四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上,学校代表队李涛、雷裕玲、马瑞莺、陆江玉4名同学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娴熟的临床技能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夺得本次大赛三等奖。在总结会上,四位同学都表示除了技能之外,人文素质帮助他们获得更强大力量,成为制胜的另一个法宝。

2、综合能力得到锻炼

一是社会工作能力得到锻炼。社会实践中医学生要尝试去跟政府卫生、教育、民政等部门、跟中小企业、跟乡镇村部联系, 要同形形的百姓打交道。老百姓由于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文化层次,其思想观念、处世态度大相径庭。因此如何提高社会工作能力,通过积极的人际交往,获取理解、支持和信任,以消除各方面的阻力,完成实践活动任务,需要医学生不断摸索、磨炼和提高。二是沟通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做群众工作,需要较强的表达和沟通才能。其中说话技巧、问话和听话技巧、礼仪等知识,都要在实践中演练。基本的活动内容如发放宣传手册和讲解基本常识,如果能抓住不同个体的特征,掌握适当的问话技巧,就能解除他们的心理防备,得到他们的配合。三是心理耐受挫折能力增强。同学们在活动方案文书中,活动内容和程序设计妥当完整。而实际上要顺利完成预计活动,学生们都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挫折。今年我们在做关于艾滋病问卷调查时,由于人们对艾滋病的不理解,常常不愿意填写调查问卷。有一组同学就碰到遭到居民怀疑、误会、拒之门外的情况,不得不电话求助,最后由带队老师和驻村干部协同解决。遇到这些问题,就是对学生心理的一种考验。学生们要克服挫折感和自尊心“伤不起”的考验,积极面对,沉着应对,走出困境并取得成功。这种挫折教育, 锻炼了他们的受挫力、培养他们的恒心和毅力。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就在这一次次的磨练中得到了提高。[2]

3、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

医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切身接触社会,了解群众疾苦,不仅在医学方面增长见识,更是亲身体验到基层医疗卫生现状,感受到群众对科技、医疗、卫生保障等方面的需求,从而进一步端正医学专业思想,树立忧患意识。通过社会实践这个第二课堂,坚定和内化“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医学生誓言,自觉树立献身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本校医学生在毕业后60%回到基层工作,为改善基层医疗卫生贡献力量。

三、对医学院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建议

1、多方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

社会实践现实性、体验性和践行性的特点,让大学生置身在一个真实、开放、充满着冲突、矛盾和挑战的环境里,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接触了形形的人和事,拓展了大学生人生体验的广度和深度,让他们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感悟时代的使命和自己肩负的责任。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医学高等院校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还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经验和方法尚待探索和总结,在实施过程中尚存在不少问题:如形式单一,程序模式化;个别学生自信心不足,认识程度和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比如本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女生比例远远高于男生,个别团队男生人数只占10%,非常不利于活动的组织实施;有的学生自主能力不强, 对组织和带队老师依赖过多等。因此, 医学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主管部门、学生机构以及社会三方面应该积极配合,总结经验,加强对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引导和支持,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内外条件,使这一素质工程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起来。[3]

2、建立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建立稳定、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开展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力保障。要发动多方的力量,建立稳定、多功能、多类型的实践基地。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校企合作、与地方政府共建等建立多形式的校外实践基地。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广泛争取社会各界对社会实践基地的支持。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学校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3、推进“课题型”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