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维发展的特点范文

思维发展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维发展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维发展的特点

第1篇:思维发展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儿童心理学;小学数学;数学教学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有人说“数学是人类知识活动留下来的最具威力的知识工具,是一些现象的根源”. 印度数学家拉奥曾经这样说道:“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可以用它消耗的数学来度量.”可见,数学在一个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小学教育是国家的基础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夯实小学生数学素养基础的关键时期. 俗话说:“育人先育心. ”因此,小学的数学教学应该结合不同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这样才能因材施教,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的注意、认知、思维以及意志等心理结构的学科. 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在心理发展上有着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1. 儿童注意的特点

处于这个时期的儿童往往注意不稳定,不持久,精力无法集中,容易受内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干扰,注意的范围小,且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经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2. 儿童感知觉特点

这个时期的学生往往对事物特点缺乏准确的感知能力,而且不能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比较笼统、模糊,做作业的时候也经常会出现看错题的现象.

3. 儿童思维发展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也逐渐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并且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因为处于过渡期,所以小学生的思维还无法完全脱离与感性经验的联系.

4. 儿童个性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情感往往比较外露,喜怒常形于色,情感内容也日渐丰富. 但是他们的意志力还比较弱,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自我评价受思维的限制往往会体现的比较片面,不能够正确全面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二、儿童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生处于童年时期,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充分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学课程教学,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1. 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曾经这样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不稳定、不持久,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巧妙的教案设计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能够有效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一种带有很大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只有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去学习.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针对数学课程中的重难点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有趣味性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抽象思维

小学生的感知觉是极其敏感的,一切新奇的事物都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中,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积极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对时间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建构,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分数的概念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就叫分数. 这对于小学生而言,就比较抽象.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分蛋糕”的情境. 蛋糕是一个整体,爸爸、妈妈一人吃了一份蛋糕,自己吃了两份,总共是四份. 那么爸爸和妈妈各吃了蛋糕的四分之一,自己吃了蛋糕的四分之二,即二分之一. 从情境中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激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 赏识教育,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小学生的个性发展还不完善,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对父母和教师的评价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小学生进行鼓励、引导和激励,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心理学表明: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经常性的鼓励是一个人不断取得进步的强大动力. 对小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适时进行表扬,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受到教师的反复表扬,学生的行为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努力做一名好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4. 巧妙提问,鼓励学生学习的信心

数学家康托尔说:“在数学的领域里,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 ”同样在数学的课堂上也需要提问的艺术.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年龄的限制,对数学课程中充斥的抽象化概念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在对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容易丧失信心. 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设置巧妙的提问,为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学生一般比较被动,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以激发学生自信为目的. 对学生的提问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可以从稍微简单的问题入手,给学生以满足感,继而逐渐深入问题. 学生在接受提问的过程中,一方面得到了老师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起全班学生的关注,正确的回答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 随着提问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不断拓展.

综上所述,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其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 随着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参考性的建议. 教师只有遵循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顺利实现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董巧芬. 透过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看低年级计算教学[J].小学科学:教师,2011(6).

第2篇:思维发展的特点范文

小学数学;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教学策略

对已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就是人类的思维过程,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作为人类思维的不同分类,是数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同时也成为了数学思维的两翼。数学教学要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其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需和谐并进,比翼齐飞,二者不可偏废。如何实现数学的“两翼”思维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和阶段进行教学。

一、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概念、特点及关系

依靠具体事物和材料,可以通过感知获得认识的思维就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依靠个体过去在头脑中积存的表象去思维。因此,它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非逻辑性等特点。

在人们认识活动中,个体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进行思维的活动就是抽象思维。抽象思维属于理性认识的高级阶段。以概念为起点,运用这些抽象概念去认识和反映世间万物本质的过程就是抽象思维过程。个体通过认识活动获得超越感性思维的知识以及道理。它依靠判断和推理进行思维,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不同,抽象思维需要通过分析感性材料进行思考,暂时抛弃具体形象和事物的属性,通过繁琐的思考方式揭示世间万物的本质特征和属性,并且运用逻辑形成概念,以达到间接反映现实的目的。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是彼此联系、彼此统一的。抽象思维如果匮乏,科学理论和科学研究便不会产生。同时,抽象思维又必须与具体思维结合,否则,个体的认识过程便不能由抽象上升到具体,个体的认识便会产生缺陷。形象思维以具体事物为起点,抽象思维是以头脑中的概念为起点。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关系密切。抽象地思考总是要以形象直感思维为基础,而形象思维又常常联系着抽象思维。

二、课改前后对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不同要求

通过新课改前后小学数学大纲的教学目标要求分析,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二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偏废。《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提出:学生通过数学教育能够获得对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概念需要得到培养,通过数学内容和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获得全面观察、操作和猜测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获得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对简单问题能够判断、推理并逐渐学会有依据的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以前,学生的抽象思维较被关注。大纲的要求十分重视对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学生运用学习手段在教师的鼓励和组织下对数据进行分析,运用抽象概念,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

新课程改革以后,形象思维受重视程度加深。《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的总目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总体目标通过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其中要求学生在数学思考方面,要能够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新课程改革后,注重强调通过数学学习,领悟数学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上要充分发展。这进一步强调了形象思维的发展。所以,数学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更应该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协同发展,二者不可偏废,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培养割裂。

三、小学数学教学促进思维两翼和谐发展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和谐发展。研究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被称为数学。个体思维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对数学知识的研究过程。个体思维的基本方式包括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二者贯穿数学学习和认知的始终。数学思维是指通过连续的具体事物的感知、运用头脑的想象力获得对事物的表象认识,提炼出数学概念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形成对知识的理性认识。通过这个过程,在整体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得到协调发展。

1.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有针对地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两翼。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重点应强化形象思维的根基作用。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在于先对感知的事物比较容易理解,小学生的思维阶段处于形象认识阶段,此时,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特殊阶段,重视形象思维的基础作用。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着手,儿童的思维经历了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的过程。年龄的差异决定了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不同。年龄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制约因素,小学生的思维最初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形象思维。正因如此,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既是儿童本身年龄和思维发展的需要,又是他们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必经之路。

低年级小学生,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实物或生活情境作为教学工具促进形象思维发展。小学数学的整个教育过程,从一到三年级,具体实物一直是数学知识的表现方式,小学生容易触碰,容易感知。例如,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学生在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一些立体图形时,还应该通过教具让学生进行触摸感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利用学生的感官及触觉获取认知,依靠直观体验让学生领会立体图形的外观特征。这便是一种培养小学生形象思维的教学方式。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活动,让学生感知各种图形,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各种图形的特征,提高数学想象力,为日后的抽象思维发展打好基础。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相作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到来,思维发展阶段有新的提高就依赖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相协调。到小学四至六年级时,要建立数学概念和空间观念,小学生已有的形象思维培养便发挥了作用。小学生早期有关形象思维的培养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发展其抽象思维能力。这一时期,是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形象+想象”阶段,此时,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这两种相互关联又互为作用的有机思维整体便发挥了作用。小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左、右脑半球始终会处于互动思考过程中,两个脑半球都会把感知来的信息,经双方的内在加工与转换,将思维推向更深入的阶段。所以,此时,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助互补。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互相渗透又对立统一。形象思维犹如人体的血肉,抽象思维则是人体的骨架,两种思维互相作用有机结合。根据儿童思维的特点,他们的思维主要是经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的过程。尽管如此,这种抽象思维也仅仅是初级的,具体形象和感知性依然难以摆脱。

2.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促进小学生思维两翼和谐发展。

首先,通过走进情境,收集信息。新教材借用了学生身边丰富的资源,创设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通过对适当学习情境的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全面观察,然后发现和收集数学信息。同时,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提取,进而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其次,积极鼓励学生处理信息,锻炼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引导学生对已发现信息进行思考和分析,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和交流,整理有用信息,同时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第三,通过学生对关系的分析,需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培养小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和谐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采取动手操作的办法或者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数学中的数量间关系,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最终目标是逐渐使学生形成自觉思考、个体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第3篇:思维发展的特点范文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结论。而这些结论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所以,《数学课程标准》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三 、设计好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这样,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4篇:思维发展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知识发生;思维发展;数学态度;数学教学

高中数学教学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实重心还是落在知识与能力的两个方面,其中知识当然是指数学知识,而能力则主要是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这样的教学理解与目标定位与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其实并不矛盾――只谈知识与能力,是不是就不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笔者的意思当然并不是如此,之所以这样界定,原因在于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学习者对某学科的学习所持有的态度与价值观,往往影响到在该学科学习中的思维方式. 而课程标准之所以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单独列为一维教学目标,某种程度上讲只是从形式上将其凸显出来而已.

基于以上理解,本文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基于数学知识的发生,去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 知识发生,关键在于把握学生的学习思路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的发生往往取决教师的教学设计,这本来是没有问题的. 但实际教学中往往在这个环节的问题比较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往往只是依据数学知识发展的脉络来进行的,前面教到某个知识,下面要教哪个知识,往往似乎是约定俗成的. 这也没有问题,因为数学知识(这里仅指基于教材编写顺序的数学知识,其与数学发展史其实有着很大的差异)有着其自身的逻辑性,教材编写与教学顺序必须符合这种逻辑性.问题在于,这样的逻辑性如果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思路,那其在实际教学中就有可能出现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教学引入中,常常会设置高斯计算1+2+3+…+100=?的问题情境.就情境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即使是高中学生也会兴趣盎然. 但由于现在的高中学生的信息来源丰富,这一故事对于学生来说,从知识发性的角度来看,已经不具有明显的挑战性,很多学生在听到这个问题之后都能将高斯当时的思路回忆出来.因此,要想真正打动学生,将学生的思维激活,关键还需要对此故事进行一定的加工,而加工的主要依据又应当是学生的学习思路.

教学经验表明,在本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的较大困难是对求和公式Sn=得出过程的理解,也就是说学生可以运用本公式去顺利地对等差数列进行求和,但对于此公式是如何得来的则常常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且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教师不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调查,往往还不容易发现这一特点. 在注意到这一点之后,笔者尝试丰富本知识的发生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是围绕这样的几个问题进行的:其一,高斯方法的特点是什么?这一问题不将目标聚焦于具体方法,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方法的特点,可以丰富知识的发生过程;其二,能否顺利地算出1+3+5+…+99的结果?这是一个变式性质的问题,旨在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其三,能否算出1+2+3+…+n的结果?这一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从特殊向一般的转变,也是本教学的核心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等差数列前n项和求和公式这一知识发生是丰富而非单薄的,高斯方法的特点在于寻找首尾数据之和相等,一般只适用于有限的数列求和. 在梳理出这一特点之后进行变式训练,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已经形成的认识,另一方面还可以为下面的问题解决提供一个心理失衡的情境.第三个问题的提出,则是基于前面的问题解决方法,但又有新的问题存在,如不确定n的奇偶等,在这一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知识可以说呈现出一种累积性的生成过程,学生的知识建构也可以说是步步为营的,因而学习结果也将是扎实的.

[?] 思维发展,关键在于把握数学知识的脉络

事实证明,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讨论,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充分的培养. 笔者注意到,在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生注意力都高度集中,即使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由于第一个问题相对简单,而第二个问题虽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毕竟没有完全脱离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第三个问题的解决虽然用时相对较多,但学生的思维却始终是围绕如何寻找求和的一般方法(公式)来进行的. 尤其是在得到了求和公式之后,部分学生似乎意犹未尽,他们还在琢磨这一公式的特点. 有一位数学基础很好的学生说,这一公式似乎可以与梯形的面积公式结合起来. 这一想法立刻吸引了笔者和其他学生的注意,因为在此之前还很少有听到这样的说法. 该学生解释说,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求和公式与梯形的面积公式差不多:将Sn看做是梯形的面积公式,将数列的首项和末项分别看作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然后只要知道有多少项,就知道了梯形的高是多少,结果会发现求和公式与面积公式是一样的. 笔者立即意识到这是一种数学思维中的迁移:将纯粹数列的知识迁移到了形的知识之上,且学生寻找的形可以有效地成为新知识的基础. 笔者表扬了学生的这种发散性思维,于是又有学生开始在下面嘀咕:怎么会这么巧呢?这其中有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这些问题与课堂教学距离较远,因而没有即时解决,但学生的这些问题已经足以表明,他们的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显然,在这样的情境当中,他们的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培养.

应当说在笔者的实践当中,与此类似的现象还有不少,而分析归纳这些现象背后共同的东西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不是一个空洞的过程,应当说离开了具体的数学知识的发生,学生的思维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但也只有当数学知识的发生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时,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提升. 问题在于,怎样才能知道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呢?笔者以为这需要教师把握好数学知识的脉络. 当然,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对高中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认知特点的研究.

在上面所举的教学事例中,笔者注意到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对高斯故事的了解),注意到前面已经建立起来的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这样的基础分析,可以让教师的教学设计有一个知识发生的依据. 在此基础上,笔者估计到学生必然能够在总结高斯方法特点的基础上去对变式后的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而这样的成就感又会成为第三个问题解决的强烈动机. 于是,学生的思维在从特殊到一般的转换中,会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并试图完成教师所提出的寻找一般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的要求.

笔者以为,这样的教学预设是符合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的,也是符合本知识生成的脉络的. 一般来说,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否得到培养,直接的依据就是看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能否高效解决,而笔者课堂上学生生成的寻找新知识依存的梯形基础,则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注解. 而后来的有关习题解答与测试也表明,学生对本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是熟练的,这可以反证本教学策略是有效的.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数学知识的脉络并不完全体现在纸面上的数学知识点之间的框架图上,更多的应当以一种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分析数学知识的脉络. 结合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与思维特点,以学生的已有为出发点,以教学目标为落脚点,然后教师努力寻找两点之间可能的发生途径,就会发现学生的思路往往有着多种的可能,如果教师对每种可能性都予以关注与分析,那对数学知识脉络的把握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设,就会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 数学态度,需要教师把握学生的思维方式

第5篇:思维发展的特点范文

所谓数学活动是指把数学教学的积极性概念作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思维活动的形式和发展来理解的。按这种解释,数学活动教学所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儿童去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

那么,要想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主要应考虑哪几个问题呢?下面谈谈笔者一些想法。 一、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知识和思维是互相联系的,在进行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之前,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

什么是知识结构?一般人们认为:在数学中,包括定义、公理、定理、公式、方法等,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人们从一定角度出发,用某种观点去描述这种联系和作用,总结规律,归纳为一个系统,这就是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了解思维水平,考虑教新知识基础是否够用,用什么样的教法来完成数学活动的教学。

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时,讨论它的解,须用到配方法,或因式分解法等等,那么上课前教师要清楚这些方法学生是否掌握,掌握程度如何,这样,活动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二、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

心理学早已证明,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介绍了儿童在学习几何、代数时的五种不同水平,在这五个阶段上,学生掌握知识,思考方式、方法,思维水平都有明显差异。因此,要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下面谈谈与学生思维水平有关的两个问题。

1.中学生思维能力之特点

我们知道,中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处于逻辑抽象思维阶段,尽管思维能力的几个方面的发展有所先后,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初一学生的运算能力与小学四、五年级有类似之处,处于形象抽象思维水平;初二与初三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属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高一与高二学生的运算能力的抽象思维,处在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的急剧转化的时期。从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命题能力和推理能力四项指标来看,初二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的新的起步,是中学阶段运算思维的质变时期,是这个阶段的关键时期。高一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阶段中趋于初步定型的时期,高中之后,学生的运算思维走向成熟。总的来说,中学生思维有如下特点。

首先,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但初中学生的思维和高中学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而高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属于理论型的,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也只有在高中学生那里,才开始有可能初步了解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

其次,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的思维趋向成熟。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他们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来进行适当的思维训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2.学习数学的几种思维形式

(1)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比如说,给一个浓度问题,我们列出一个方程来;反过来,给一个方程,就能编出一个浓度方面的题目。后者就属于逆向型思维。

(2)造例型思维。某些条件或结论常常要用例子说明它的合理性,也常常要用反例证明其不合理性。根据要求构造例子,往往是由抽象回到具体,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思考过程。例如:试求其反函数等于自身的函数。

(3)归纳型思维。通过观察,试验,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出一般规律。

(4)开放型思维。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至于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索。比如让学生观察y=sinx的图象,说出它的主要性质,并逐一加以说明。

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思维活动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考虑教材的逻辑结构

我们现有的中学数学教材内容有的是按直线式排列,有的是按螺旋式排列。

如果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教材的逻辑结构就应有相应的变化。比方说,指数、对数、开方三种不同形式都可表示为:a、b、N之间的关系a的b次幂等于N,是否可以把它们安排在一起学习。再比方说,关于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中学课本里有浓度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积问题,在讲解时,可用一个方程表示不同问题,使他们得到统一,只是问题形式不同而已,其方程形式没有什么本质差异,可一次讲完几个问题。而现有中学教材把它们分开,使学生觉得似乎几种问题毫不相干。因为这些问题具体不同的思维形式,要受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各阶段思维发展不同特点的制约。

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就是要尽量克服这些制约,使学生在短期内高质量获取知识,大幅度提高思维能力,完成学习任务。

在考虑教材逻辑结构时,还应明确的一个问题是教材内容的特点,即初等数学有些什么特点,对它应有一个总的认识。

1.初等数学是相对于抽象程度来说的,其内容方法都比较直观具体,研究的对象大多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抽象程度不深,离开现实不远,几乎直接同人们的经验相联系。

2.初等数学是一门综合性数学,它数形并举,内容多种多样,方法应有尽有,自然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又相互渗透,相互为用。

3.初等数学处于基础地位。因为无论数学多么高深,总离不开四则运算,总要应用等式、不等式和基本图形分析。初等数学又是整个数学的土壤和源泉,各专业数学领域几乎都是在这块土壤中发育成长起来的。

4.初等数学的普通教育价值。对中小学生来说,它的智能训练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实用价值。

5.与高等数学相互渗透,相互为用。一方面,由于实践中某些问题的出现,使初等方法被深入研究和发展成专门的数学分支,另一方面是高等数学中许多专题的初等化、通俗化。

初等数学具有这样的特点,不仅为编写教材提供了依据,同时对数学活动教学的模式来说也是恰到好处的。比方说,特点1,对于经验材料的数学化有得天独厚的帮助;特点2、3,对数学标准的逻辑组织化也很适宜;特点4、5,是对理论的应用。由此看来,数学活动教学对于初等数学再合适不过了。

数学活动教学,不仅考虑初等数学之特点、教材的逻辑结构,而且具体的某段知识也要仔细研究,不同性质的内容用不同方法去处理,这就是下面要谈的积极的教学方法问题。

四、考虑积极的教学方法

目前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呈现出一派兴旺的局面,种类之多、提法之广是历史上少见的。如目前使用的自学辅导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六单元教学法、五课型教学法、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启发诱导效果回授教学法、研究法、发现法等等。可以把这些方法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积极的教学法。其宗旨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它们的特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问题,注意能力的培养。从实践效果看,这些方法在某个阶段,对某部分学生,结合某部分内容确实有事半功倍功能,但这些方法哪个都不是万能的,不是教学通法。因为教法要受学生水平的差异,兴趣的不同,教材内容的变化,教师素质不平衡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我们主张,采用积极的教学法,因课、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比方说,对于教材内容多数是逻辑上分散的数学定义和公理等采用自学辅导法较为适宜;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公式、定理等采用问题探索法较好;对于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难点,一般采用讲解法较好。教师要灵活掌握。

数学活动的教学实质上是积极性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极为重要。一般来说,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方法的直观性、趣味性,教师和家长的良好评价,学习成绩的好坏,都可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提高积极性。另外,如课外活动,参观工厂、机房,介绍数学在各行中的应用,尤其是数学应用在各领域取得重大成果时,能够促进青少年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增进技能,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可讲一点数学史方面的知识,比如我国古代科学家的重大贡献及在世界上的影响,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从学习方法上看,随着学科多样化和深刻化,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小学生更自觉,更具有独立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究竟怎样启发学生去积极思维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方说,创设问题情境,正确提供直观材料让学生从具体转到抽象,也可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还可以把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从上面几个方面来比较,数学活动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方法,因此教学方法的采用,直接影响活动教学的效果。

为使数学活动教学收到良好效果,目前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具体做法也少见。南通市十二中李庚南在总结过去经验基础上,提出几种有效的方法。

首先,重视结论的探求过程。数学中的结论教师一般不直接给出,而是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练习、归纳等方法发现命题,尔后深入研究探求的过程和论证的方法,进而剖析结论的内容,举实例将结论内容具体化。

其次,是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她认为:数学有着严密的体系,学生揭示数学知识之间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是学生主动思维活动的过程,可引导学生按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关系或逻辑关系整理出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的研究方法,进行知识的引申、串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6篇:思维发展的特点范文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给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3.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7篇:思维发展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学生思维 能力培养现在,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我国小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对学生培养的目标也有所转变。在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教材的特点,以及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与此同时,还要结合我国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教学方式和目标上进行了一定的转变和调整。当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就针对这一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在今后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加以利用,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展现状

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般就是注重对知识的传授,然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护士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这就导致我国现在的很多学生都缺乏一种思维能力,不善于思考,所以,为了更好地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就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这一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究,并且还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策略,希望可以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将这些策略运用到位,可以改变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这一现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

第一,小学数学的教材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不利于小学生思维的培养和锻炼。我国小学数学课本的编排中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在进行教材的编排过程中,其知识的结构体系的编排没有结合我国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现状,没有根据小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以及思维发展特点来安排教材知识,现在,我国小学数学教材在知识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跳跃性,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在思维上跟不上教材的编排顺序,不能够适应小孩子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小孩子难以适应教材的难易程度。小孩子听不懂就会严重影响这些小朋友在学习数学方面的自信心和兴趣,会大大挫伤孩子们的内心。现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思维是以固定的文字方式表达的,所以,这样就会显得非常的抽象,让同学们很难理解。

第二,我国教材的编排结构与同学们的知识结构不相符合,有一定的差异,使得同学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就会显得极为困难。小学教材在进行知识点的编排和解释的过程中具有抽象性、概括性、跳跃性一些特点,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知识内容,会传递出大量的信息,但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是很有限的,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也是很有限的,因此,在面对如此复杂的教材时,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是很有限的,学习效率也是很难提高。所以,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显得极为困难,认知结构跟不上,对同学们的思维培养就显得更为艰难。

第三,我国小学教材在知识点的编排和解释时具有复杂性,晦涩难懂,这就给同学们理解教材,掌握知识点造成了更大的困难。教材没有根据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来进行安排,在进行教材的编排时没有根据同学们思维发展的顺序来,从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同学们与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小学数学课堂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对策

第一,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技能,要将小学的教材内容转变为教学的内容。我国小学数学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做好备课工作,结合同学们的认知结构特点以及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合理的设计教案,灵活的运用教师语言对教材知识进行生动的讲解,还有就是老师一定要尽可能多的结合我们的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知识的讲解,老师要学会在生活中教会同学们知识点,引导同学们进行积极地思考,不断地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目的的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比如说:小学课堂中“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相关知识”,如果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依靠教材的解释进行教学,这就会显得晦涩难懂,老师应该要结合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见识到的东西来讲解,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促进同学们对这些知识点有一个生动形象的了解了。其实就是老师要帮助同学们进行建模,让同学们切实感受建模的过程,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同学们对知识点的理解,还可以很好地帮助同学们记住知识点。

第二,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建构符合小学生思维模式发展现状的教学结构,只有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知识结构,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由于小学数学课本安排的缺陷,知识点编排的不合理,因此,老师就需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将教材的缺陷加以弥补。老师在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按照难易程度来进行,由易到难。老师在进行知识点的设计时一定要让其既有连续性又具有跳跃性,让知识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再联系较强的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起来会容易很多,学生的思维模式也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总之,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知识点进行合理的整合,设计出适合同学们身心发展的教案,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同学们的思维能力。

四、结语

加强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新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更好地促进我国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一定要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教学方式的转变,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月琴.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9).

第8篇:思维发展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思维;比较能力;分类能力

在心理学中,思维指的是人脑的一种反映形式,一种加工过程。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认识的高级形式,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彭聃龄《普通心理学》)。思维能力有不同的分类,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维认知的特点,结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可以把思维能力分为:比较、分类、联想、理解、分析、概括、推理等。

在小学一二年级的英语课堂中,我们可以加强学生比较和分类能力的培养。

比较是解决问题和抽象思维的基本构建块,这是一个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必不可少的技能。例如,阅读涉及比较形状来识别单词。比较是吸收新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是幼儿思维的一个基本过程。它是在思想上把各种对象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异同的过程,比较是幼儿学会分类、概括的前提。幼儿对物体进行比较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4~5岁幼儿逐渐能够找出物体的相应部分,并进行比较,先学会找物体的不同之处,后学会找物体的相同之处,最后学会找物体的相似之处。

现在许多正规幼儿园的课程通过大量的感知活动对儿童这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根据蒙台梭利的研究表明,6岁后,对儿童进行系统的教育会更有效果,且不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因为6岁以后的儿童能够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能够专心听讲,成人的说教能对儿童起作用,能够到学校接受教育。他们的思维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会有更稳定的发展。(蒙台梭利)

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归在一起,分类能力的发展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五、六十年代,英海尔德和皮亚杰研究了儿童的分类问题,发现儿童分类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5岁半的儿童处于第一阶段,分类标准不固定,经常变化,分组时容易受刺激物摆放位置的影响。在这一阶段儿童分组时很少考虑到刺激物之间的相似性,反而多利用刺激物之间描述性的关系;5岁半到7岁的儿童处于第二阶段,这时儿童按照刺激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分类,在这一阶段中,儿童逐步具有按照一个固定标准分类的能力;7岁到12岁的儿童处于分类能力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分类标准是固定的,有了“持久等价”思想。感知集合的数目不再取决于集合的空间及排放位置。早期有学者认为分类能力的出现是学龄儿童的认知成就之一,但只有到了小学阶段,儿童才能按照稳定的标准分类。

当然,学前儿童也有简单的分析、理解、推理和联想能力,但低年级学生的英语词汇量少,低年段的英语课堂中较难让学生用更多的英语讲出自己的分析和推理根据。而比较和分类能力的培养不需要学生用英语讲述太多,故此,在小学一、二年级的英语课堂中,我们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英语课程的教学特点加强学生比较和分类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9篇:思维发展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创新能力;主要目标;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引 言

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倡学生研究知识、发现知识,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培养独创能力。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思想主张以鼓励为主,激发兴趣,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实现师生和谐,在教学事业中起着十分的重要。

一、激发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核心

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发展创造性音乐教育,要求音乐教育的引导者能够使学习者充分发挥创造力,用音乐打开学习者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

(一)培养形象思维,发展想象能力

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及想象能力,应从“听”入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教学中以听觉为先导,可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美感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音乐情感,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教学中的“听”,应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中,去发现、去探索。“引导”就是教师让学生在聆听的基础上利用谈话、讲授、讨论、图画、演示、创设意境等多种手段点拨、启发学生,通过音乐艺术实践.使学生感受乐曲特点,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欣赏经验去联想、想象、体会、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表现形式。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要注意给予正确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以富于启发性的提问,留给学生充分联想、想象和思考的空间,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将学生领入音乐情景之中,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培养发散、聚向和逆向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而聚向思维是运用已知信息,转一个方向聚敛行进,去获取正确答案的过程。然而,二者必须有机的结合,才是高水平的创造性思维。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它常能引发创造性思维,取得创造性结果。如司马光砸缸,司马光想到“使水离人”(逆向思维),砸缸放水,救了小孩,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的佳话。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可说是一种创造性的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和重视学生的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协调发展,引导和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加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又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能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二、找准创新的途径,优选创新的方法

在音乐教学中要牢牢把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要注意不同学段、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目标,依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及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体验、感悟、记忆、积累、表达,发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主动获取知识与提高能力。

(一)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首先要创设一个能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个性的教学氛围。这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1)形成富有创造性的班集体。处于这样的集体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使创造性思考成为一种习惯。(2)形成宽容、理解的气氛。创造型的课堂教学始终充满着温暖宽容的气氛,学生在思维上是紧张的,但在情绪上是放松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好的想法和方法应给予鼓励,不成熟的想法也不要嘲笑和指责,从而使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阐述自己的主张。(3)形成良好的教学情境。创设良好的音乐教学情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音乐注意,熏染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作心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在课前播放一些相关的音乐作品或音响资料,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之中――一种与音乐审美注意相伴的那种特定教学情境,即学生对音乐创作学习期待的、渴求的良好的教学情境就随之形成了,从而为创造性教学的有效展开作了铺垫。

(二)针对学科特点,恰当选用教学手段

科学适宜的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用教学手段要针对音乐学科的特点,突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教学中应采用优化的音源器材和资源,防止出现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旧教学观念服务的现象;避免以视觉形象代替听觉感受,忽视学生想象力的做法。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针对学科特点,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选用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音乐、感悟音乐,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加强音乐活动教学

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音乐活动课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活动课除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更多的是要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编创歌、舞、音乐剧等活动,它有助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能力。开展音乐活动课可以有效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智力发展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努力改进评价方法

对学习效果的科学评价,会影响到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仅局限于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范围,那么,音乐学习将变得失去意义。因此,教师应将学生考核的方式灵活多样化,要重视学生的自评,这样才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学评估要根据各学段不同的目标及学生不同的音乐水平恰当选用评价形式和评价方法,在众多的考核项目中,让学生自选有兴趣、有特长的项目进行考核,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能力,扬长避短,满足表现欲,发展特长。

结 语

音乐教育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学科。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深入进行音乐课创新教学研究,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创立更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与学的音乐实践方式,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各种课型的音乐教学模式,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开拓型、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