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思维的实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化学;原理;学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6(C)-0134-01
化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在将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围绕实验的“三大原理”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
化学实验理论的主体内容,可概括为1、实验原理;2、装置原理;3、操作原理。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对上述“三大原理”的探索、理解和辨析,自始至终渗透着思维训练活动。
首先,是实验原理的思维训练。“实验原理”即反应原理,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说明了或推断了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可以围绕如下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1、变化实质──什么化学物质(还应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要选用这些物质)?2、定量关系──反应物之间采用怎样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或体积、或微粒数目)的关系?为什么要采取此种定量或过量关系?3、反应条件──实验时应选择怎样的物质状态、变化温度、压强或催化剂条件?为何要选择这样的条件?(1)仪器选用──根据实验原理,对特定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应选用哪种量取、混合、反应、加热、除杂、干燥、检验、收集、吸收、分离、缓冲(安全)的仪器?为何选用这些仪器更适宜?(2)配套组合──根据实验需要,选用的仪器之间,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搭配?如若不这样组合会出现什么弊端?能否作某种调换或代用?(3)连接顺序──为达到良好效果,选用的仪器应采取怎样连接的位置顺序和安装与拆除的先后顺序?为什么要安排这种顺序?不遵循此顺序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
二、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为创造性思维夯实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例如:一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对于前面的现象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固有的思维定式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只分析NaOH溶液与CO2的反应,就能得出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深入思考,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激动,从而在白热化的思维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运用典型实验灌输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效能,教师应当借助典型的化学实验来诱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教师宏观地把握大纲、教材的整体,通过哪些典型实验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思维训练的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实施。二是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教材规定的某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改为实验设计或实验习题,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提出实施方案,以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三是选用一些中考”试卷的典型综合实验题,指导学生解题,乃至跟动手实验结合起来训练,中学教材和历届高、中考试题,不乏优秀的典型化学实验题型,如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的制取与系列性质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颇有作用。
四、灵活运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建展示平台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形式,它生动、简捷、有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我们在平时实施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为三种形式教学:1、对于重要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2、对一些要求不高的实验,可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要求学生设计或改进后上台演示;3、对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现象又不太明显的实验,教师先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缺陷在哪里,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的思维状态,进而改进实验。将分组实验改为单人实验,这样做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而且独立进行。
五、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综上所述,结论十分明显:高职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引导不容忽视,高职化学实验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引导课题研究前景十分广阔,大有可为。实践证明,注重观察程序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
参考文献:
[1]陈芳.高职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科技信息》,2009年第32期.
[2]包义才.化学实验课改中创新教育方法.《化学教与学》,2010年第7期.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教学;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与考试方式改革的思考
收录日期:2013年1月10日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的行为有关的学科知识,系统研究工作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从而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认识、预测、引导甚至控制或改变个体或群体的行为,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加快组织目标的实现。
组织行为学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学科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单纯采取传统的教学与考试方法,必须对教学和考试方式进行改革创新。教师要针对组织行为学学科的特点和要求,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本课程的理论融会贯通于剖析实际问题的全过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与考试方式改革总体思路
组织行为学的课程特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不能仅进行理论讲解,必须突出实践性。所以,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就是突出实践性,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最后的考试环节,应用性是这一课程改革的关键。要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教学过程中就必然要转变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推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二、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与考试方式改革具体措施
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改革必然是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课堂教学环节和考试环节是紧密联系的,两者必须同时进行,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学过程改革的具体措施。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过程改革主要就是推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是课堂教学的组织策划者。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远远高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具体的改革措施如下:
1、采用案例教学法,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必要教学手段,案例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运用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组织行为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案例教学,不仅使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组织行为”情况或问题,还可以使学生获得对“组织行为”的感性认识,它是实际生活的一个预演或排练,而这些具有针对性的演练就能帮助学生对复杂、抽象的“组织行为”理论真正地做到活学活用,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引入体验式教学法,提高学生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体验式教学法就是一种基于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依靠创设一种情感或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互动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的一种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的核心是使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悟知识,老师只是给学生提供切身体会的环境与条件。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占主导地位,教师设计特定的情境或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即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参与或“身处其中”,自己“悟”出道理来。通过体验式教学,学生可以非常深刻地体会到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在学习组织行为学有关“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时,在教学中就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悟出”这些知识来。如讲解气质与个体行为时,就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气质类型的测试,然后再结合自身的特点来体会不同气质类型的特点。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并且学习的效果很好。
3、借助游戏训练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适当引入游戏训练法,是提高学生理解力、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坚毅性格的一种重要方法。如斯蒂芬·P·罗宾斯编写的《组织行为学》(第10版)第59页介绍的《积极强化与惩罚》的游戏,就属于一个比较好的课堂游戏。这个游戏要求志愿者通过全体同学的鼓掌或不鼓掌来找出藏在教室中的物品,如果志愿者寻找的方向是正确的,其他同学会同时鼓掌,如果方向不正确,其他同学会不鼓掌。在这个游戏中,全体同学都会有兴趣地积极参加到游戏当中来。
在课堂中穿插小游戏,既能创造一种轻松的情感氛围又能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如在讲解沟通的方式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经典的“撕纸”游戏来亲身体会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的差别。
(二)考试方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1、调整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分配比例。在学生中普遍形成了平时不学习,考前搞突击的学习风气。其实,这是目前大学生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仅靠考前突击通过考试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不全面和不扎实的。对于知识的真正领会是需要平时积累的,所以比重过大的期末考试是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的。
要让学生不把精力放在期末考试前的几天,那就要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笔者已将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分配比例调整为4/6,这样学生就会重视平时的学习,从而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
2、课程考核形式的多样化。单纯的闭卷笔试,形式过于单一,所测量出的学生分数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所以我们可以借助其他考试手段来更好地考查学生,从而正确地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对于不同课程类型的专业采用了不同的考核方式。对于专业基础课的课程类型,仍然采用期末闭卷的形式,而对于选修课的课程类型则采用案例分析、实训报告和课程论文的方式来考核学生。这种根据课程类型来设置考核方式的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考试内容要更多地侧重于理论的实际应用。传统的考试题型(如选择、简答、论述等)对于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考核无法实现。传统题型不利于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性的考核,根据现在整个社会的形势,应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灵活性。考试内容应提高实际应用题的比重,笔者已将闭卷试题中实际应用题的比例提高到40%,这样更有利于测试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同时也与教学改革相呼应。
主要参考文献:
[1]窦胜功,张兰霞.组织行为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10.3.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应破除指定教材束缚,给教师和学生以选择空间;摒弃固化、僵化思维,还教师和学生以主动权利;开创新型教学模式,塑教学和课堂以品质。
关键词 新课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13-02
基金项目:本文系伊犁师范学院教改课题“新课改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课题编号:2012jg37),伊犁师范学院思政课题“新疆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以伊犁师范学院为例”(课题编号:2012sz08)的成果之一。
遵照《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伊犁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健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综合素质逐步提升,为了适应新世纪中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我们也在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不断根除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缺陷,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主要针对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积极探索、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将其渗透进课堂教学和课后学生的自学过程中去,不断推进改革的广度和深度。
一、破除指定教材束缚,给教师和学生以选择空间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身的性质和专业特点,要求培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理论素养,具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相应实践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的专门人才,因而以往在课程教材的使用上具有严格的要求,针对专业基础必修课,我们必须定购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年年如此,届届如此,当然,使用指定教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也是确保这一课程的政治方向所需要的。但是,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进步和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用指定教材的消极面就凸显出来,教师和学生毫无选择可言,随之而来的后果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受到单一指定教材的束缚,学生就更不用说了,本来就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无形之中就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中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过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就应大力改革大学课堂教学,破除指定教材的束缚,尤其是对教师的束缚,把大学课堂教学的选择权还给教师和学生,给教师和学生留出选择空间。破除教材束缚并不是说不要教材,而是要使教材多样化,因为每一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都有编写者自己的角度,也在不同程度上融入了作者自己的思想,这样一来,即使是相同的课程,不同的教材也会带来不同视角的独特思想,那么,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经验和自身的知识水平来选择,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点和看问题角度来选择,再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来确定使用什么教材,从而使师范生首先在大学课堂教学中体验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力量,使他们首先成为大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主体,让他们在选择过程中体验主体意识,使他们在成为中小学课堂教师时,有意识地让中小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要通过这种选择教材的改革尝试,引导大学生学会学习专业知识,从不同角度理解理论知识,再结合自己的兴趣,使他们在课堂中所学知识得到升华和提高,培养起浓厚的专业兴趣,不断增强学习的动力。
二、摒弃固化、僵化思维,还教师和学生以主动权利
新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变,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的、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在师范生教育中,除了一般的知识传授以外,更重要的还有师范生技能的培养,但长期以来,学校师范生的培养模式以“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学实习”为主要模式,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基本是分开的,教育实习、支教和微格教学等实践层面的教学技能训练不足,而且过去我们已经形成的固定观念就是把师范生的技能培养当作一种技术式的技能,即让学生通过教育实习、微格训练等方式,让学生学会怎么上课,然后用统一的模式指导学生,按照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未来的教师可能在授课技巧和程序方面不会出什么差错,但同时也看不到他们的创新。在理论教学中,依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传统教学模式虽然有许多优点,但存在一个较大的弊病: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
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与以往传统教育体制下相比,将发生以下几方面的转变:第一,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既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又是学生的引路人;第二,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的研究者;第三,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第四,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从这四点要求来看,实质上是要求教师摒弃过去的僵化思维,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喂学生吃”,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吃”;不能再当自己是教书匠,而要做一个教育家;不要再依赖于专家来编教材,而要主动成为教材改革的推动者;不要再把学校理解为封闭的象牙塔,它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小社会。作为今天的师范生、明天未来课堂的教师,更应该在这一改革中,充分发挥主动权,不要再等着老师来“喂”,要学会“自己吃”,时刻要以一位未来的教师要求自己,要用丰富的知识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拥有个性魅力的未来教育家,而不要消极、被动地沦为“教育工厂的合格品”。只有拥有主动权才能谈创新。
三、开创新型教学模式,塑教学和课堂以品质
指定教材、僵化思维模式的束缚形成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五步曲: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讲清新知识—课堂答疑—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的目的就是传授书本理论知识,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教师按这样的模式进行授课,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较少,即使参与,也是被动地参与,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其实现在来看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说它是一种最“不经济”的模式,因为它往往会产生两个消极的后果:一边是教师辛辛苦苦备课、讲课,却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另一边是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理论内容真正能被学生消化、吸收的很少,这就是所谓的“两头不落好”。并且就我院(此处指新疆伊犁师范学院法政学院,下文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而言,本专业现行课程体系设置当中就存在着一些问题,仍有一些专业课程需要适当增加,还有一些课程与本专业相关度不大,应进行删减;有些课程在授课时间上不够科学,应注意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由于专业课程之间缺乏统整,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是分散的,这种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此次改革过程中,我们根据2008年中学新课程改革标准与实施过程,结合新疆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在对原有课程进行统整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师教育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相关课程,如设置相对缺乏的社会文化建设的相关课程、新课程改革标准与创新,为了增强学生教师教育的实效性,邀请在教学一线的中学优秀教师客观指导。同时,结合校内、校外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妥善处理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这样循序渐进地使课程结构模块化,实现课程设置比例科学,合理提高各门课程的教育时效性,确实起到了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作用。
在理顺课程结构、实现课程模块化的同时,我们也汲取了国内外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多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所做研究的经验与成果,针对当前因缺乏必要观念支持和整体设计,以及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致使师范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普遍欠缺的现状,探索构建培养师范院校学生职业素养,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全新教学模式。目前,在教学模式研究方面,很多学者都提出了丰富多样的可供选择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中大部分是针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比如,有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的提出实质上都是在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的主动能力,以问题为核心展开探索性的学习,这样的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我们在此次改革过程中构建的新型教学模式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路,但同时又结合了我院的实际情况,称之为基于科研项目的双向互促模式。
首先,这一教学模式是以科研项目为中心。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这里的科研项目是指真正立项的科研项目,上至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下至院级科研项目,当然这是从教师方面而言。从学生方面来看,我们在这方面也有很好的基础,一直以来,我院都设立有大学生科研项目,每年都会立项数项,一般是在大学二年级期间申请立项,到大学四年级毕业前结项,因此,这里所讲的基于科研项目不同于一般的那种虚拟项目,是实实在在的项目,这也是近几年我院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课题、教学科研两手抓的积极成果。
其次,“双向”有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层面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学生的进步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思想,教师的指导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也就是教学相长,形成良性循环。第二层面是针对学生自身的流动而言,一是大部分学生本科毕业走上教学岗位,他可以在中小学课堂上学以致用,不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教学组织上,经过大学期间的锻炼和培养,这一教学模式已经作为一种素养内化在其学习过程中,因而当他(她)工作以后,会自觉地运用这种教学模式,而不需要外在要求;二是另一部分学生本科毕业后会继续深造读研究生,顾名思义,研究生是需要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的,这部分学生在读研究生期间也会继续进行科学研究活动,那么,在本科期间培养的这种问题意识、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品质无疑会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无形之中也促进了研究生科学素质的提升。
基于科研项目的双向互促模式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我们不希望把它看作一个固定的模式,它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理念、一种灵活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它可以根据不同内容进行具体的操作,当然,这还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研究活动,实现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创新”,从而不断提升课堂和教学的品质,通过教学研究和实践,构建卓有成效的专业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华.经验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为什么还需要第一大方面的工作?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首先,从平时做人来讲,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先是一个好人,然后才是一位合格的,并且优秀的教师,是一位认真、负责、敢于并善于管理学生,能全心付出的好老师。换言之,是一位能够亲情投资,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并能赢得学生尊重的好老师,著名教育家卢勤说过:“如果你想让一名孩子有成就,你就往死里夸奖他。”“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亲其师,信其道”。亲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沟通心灵的桥梁,能缩短师生距离,增强信任度,凝聚师生群体力量,对课堂教学,知识交流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从备课来讲,作为育人、授业的灵魂工程师,教师必须依据课标,科学规划,精心准备。对于备课,我想从四点来说明一下:第一点,备教材。一定要对课本知识点及课外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并且弄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于课本所有的栏目各自的作用也要心中有数;同时,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调整内容,甚至自编教学内容。第二点,备学生。根据平时所掌握的信息,了解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或个性问题。第三点,备教法,在上述基础上,确定科学的教学方法。举例法、阅题法、讲解法等。第四点,备练习题,这是现代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第二大方面,侧重课堂教学中。
1.课堂氛围要民主,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角色,“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主体,教师应把学生看成是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着的认识主体,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师生思维共振,情感共鸣。
2.教学过程要适时质疑,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认知心理学认为:环境不变,对于学习着就没有新的挑战,任务也枯燥无味。常言道,思维活跃在疑路的交叉点,“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质疑中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对答案的处理,教师千万不能把学生当成容器,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排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学生本人进行思考,进行主动的创造”。鼓励学生向学生质疑,向老师质疑,不迷信权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
3.实施开放教学,不拘一格。(1)一节课纵然有预设,但毕竟还有生成,因而,一节课有时会成为谈心课、交流课;(2)不论是教师设疑,还是学生主动回答问题,教师需争取使人人都动脑,人人都能成功,不要有偏见,更不能歧视差贫生。“允许落后,鼓励冒尖”。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通过引导、鼓励,树立自尊、自信。(3)上课要有艺术味道。如人情味、幽默味、情趣味,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施之以爱,导之以行,引之以趣”。要注意自悟味,在学生获得科学理论和正确价值取向的同时,引导他们分析社会热点、难点,从而使其调整视角、转变观念,升华思想,提高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能力。
4.讲课一定要务实。杜绝“假、大、空”。如果学生不能认同,反而会引起反感。
关键词:学案;微课;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来看,信息技术设备的完善和专业化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构建,已经让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但是从课堂教学中所面对的实际问题来看,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和信息技术教师工作量大的问题仍会给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一些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的学生早已在家庭环境中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巧,而那些较少接触计算机的学生需要教师为其提供更多的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既需要满足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要对其他学生进行照顾。一些学校的计算机教师需要同时任教多个班级。在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难以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操作状况。
二、“学案引领,微课支撑”下教学模式的构建措施
1.利用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案是教师在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要点设计的供学生课前预习的导读方案。基于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从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特点来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电子学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解。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教师可以在学案中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学习任务,进而让学生在相对愉悦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以“插入表格”这一内容为例,其重点知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一是插入表格;二是在表格中绘制表头斜线;三是在表格中合并单元格。教师在电子学案设计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在WPS文档或Word文档中插入5行10列的表格,同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微课资料。教师在让学生观看微课资料的同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除了微课视频中所提到的插入方法,我们能否找到其他方法?”
2.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意识
在新时期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人手,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了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教师需要借助微课资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果所带来的满足感。以Scratch软件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自主设计微课的方式,让学生对利用这一软件、动画制作游戏、动画的方式进行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学生在学案中遇到的难题人手,帮助学生加深对编程基本思维方式的认识。教师在借助学案和微课对这一软件的基本知识进行讲解以后,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一些优秀作品,并进行大胆尝试。针对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解决线索。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教材知识转化樽约旱氖导经验,进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学案引领,微课支撑”下的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
1.教师的角色定位
“学案引领、微课支撑”是学案、微课等教学工具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发挥引导者、协助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基于微课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学生提升自身的主动学习能力。在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了解以后,教师需要在明确自己在教学中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
2.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关键词:会计制度;改革;思考;建议;事业单位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科学事业单位同一般事业单位不同,其具有科学研究和发展的性质。在实施会计管理过程中,对于科学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有必要实施预算管理制度,是为了加快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减少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此次会计制度的改革,是适应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需要和选择的必然要求。科学事业单位与一般事业单位相比而言,更多的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
一、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历史沿革
建国以后的很多年间,科学事业单位一直被视为行政单位,执行《事业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于经费的管理一直由国家统收统支,跨级实行年报的策略。这种方法使我国的科学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管理一度处于薄弱状态,严重制约着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数年间,行政事业单位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会计发展顺应世界潮流提供了充分的可能。1997年3月25日财政部、国家科委颁发的《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为科学事业单位会计的发展提供了蓝本,同时也使会计核算基础和核算范畴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学事业单位会计自成一派相对规范独立的会计制度和体系,这是在顺应我国目前的会计环境和实际情况,满足事业单位各方面的管理需要。
二、科学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思考
1997年以后,在会计制度改革的大环境下,《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分离的局面,是科学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执行的变革的必然选择。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会计改革势在必行。
科学事业单位大多属于政府部门管辖,对于会计执行标准和规制就会缺乏相应的规程,在执行过程中,就会偏离会计改革的初衷。执行情况不规范、不统一,影响财政年终决算报表的数据统计和对比,甚至在一套账内同时执行两套会计制度的情形。
科学事业单位会计部门,是会计变革的主力军。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对于其合理利用国家资产和保障国有资产安全,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科学事业单位区分单位的支出,加强对成本的核算,除了保障其真实性外,还要对其合理性和使用效率进行评估。会计制度是为了保障资金安全,合理配置资产。在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的单位会计准则间寻求一个合理的需求点。
三、科学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执行建议
尽管科学事业的会计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在执行中,还是会遇到许多现实的问题,必须依照一定的措施加以补充完善。我国会计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准则已经逐步深入到科学研究试验范畴之内。2010年,财政部再次修订《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为会计制度变革提供了蓝本。科学事业单位作为对外交流和国际交往中的重要部门,对会计核算内容的变化,也渐渐走向改革的道路。本文对科学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执行建议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科学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会计。科学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主要以技术和人才优势取胜。科学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会计是其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其进行成本核算、价值计量和损益计算成为预算会计理论的新内容,也成为保护科技资产,支持科学事业长足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2)完善价值计量和损益计算。未来会计改革中,价值计量和损益计算是其改革的重点,在对其核算上,必须体现会计部门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版权、软件、技术诀窍、配方、工艺等)两大主要优势。这样改革和实施中,才不会对事业单位走向市场、走向世界产生阻碍。
(3)加强科学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科学事业单位的所有制,决定它们拥有庞大的资产,但是在现有的新会计准则中,对资产的使用情况以及增值、保值的指标的核算都还处于空白的状态。对于其资产的管理和资产的盘活,成为科学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执行办法中,比较关键的一点,在报表的分析上,同样要予以重视。
(4)改进科学事业单位会计纳税处理。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处理办法中,对纳税一项还处于模糊的境地。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企业财务通则》和《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处理办法上的迥然不同。在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上,对于纳税一项,缺乏同企业会计制度的接轨,在不利于会计人员操作的同时,对于会计的信息量也处于相对闭塞的状态。还要对事业单位的收支核算和结转方面下足功夫,对于外币核算和内部的财务核算,都要相对的改进和完善。
四、总结
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与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相比较,进程上有所减缓。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使得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成为必然。会计制度的变革,相应的对其内部人才、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制度的改革,最终会实现科学研究事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岩.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郭建华.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改革的几点思考和建议[J].交通财会,2010(12).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现场操作;高效学习;快乐学习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指出:“要增强教学实效性,破除旧的教学观,改革与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案、教学方式”。在当前的财经专业教学中,要进一步探索在“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理念引领下的教学组织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加强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特点的实践性教学,“微课”这一教学形式在“选择性课改”中大有用武之地。
一、目前中职财经专业教学的困惑
1.现场操作演示,费力低效
财经专业的部分技能课程,如点钞、小键盘等,教师在进行新课教学时,需要向学生现场演示整个操作过程。教师授课时,虽然可以借助摄像头、投影仪等信息化手段展示整个操作的过程,但由于学生的座位差异、投影仪的效果差异、学生领悟能力的差异等因素,部分学生仍然不能彻底看清教师演示中的一些细微动作,而且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师精力有限,也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教师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只能无奈地进行重复的讲解和演示,既费力又低效。
2.财务软件限制,拓展有限
随着电脑的普及,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越来越多,电算化课程也成为各校财经专业的技能主干课程和技能竞赛项目。但是由于财务软件的限制,除了课堂教学时间外,学生课后的技能补差训练和技能提升训练也存在很大困难。正版财务软件价格昂贵,学生个人无力承担;为教学开发的试用版财务软件也存在安装复杂、功能不全、电脑操作系统与软件要求环境不兼容等问题。因此,学生在课后难以对教师在课堂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补差和提升,学生的自我拓展空间有限。
3.理论枯燥乏味,难以激趣
财务会计是一门理论性、规范性较强的学科,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来进行业务的处理和相关的操作,这就难免使我们的财经课堂陷入“程序化”“规范化”“僵硬化”的教学困境。理论知识的枯燥乏味和标准规范,极大地束缚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师课务多变,指导不力
中职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和内容更新一直在进行中,专业教师的任课情况也是“变幻莫测”。频繁的课务变化使专业课教师“应接不暇”,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只能“浅尝辄止”。特别是在点钞、小键盘等专业技能课的教学中,多数中职财会教师在高校学习期间并没有经过系统规范的技能培训,工作之后频繁地变换课务又失去了专门学习的机会。自身技能训练经验的缺乏直接导致了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技能训练指导不力。
5.专业更新不断,工学脱节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地域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现阶段中职各专业课程改革已深入人心,会计专业课教材也有不同程度的更新,但是教材的更新仍跟不上课程改革的进程以及专业知识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仍以考纲为导,统编的教材为主进行教学,这就造成了课堂学习内容不能有效与当地经济结合,针对性不强,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满足当地企业实际岗位的需求。
二、微课的优势
微课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载体,按照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实践的具体要求,用视频的形式记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个教学环节,或者围绕某一个具体的重点或难点展开教和学活动的全过程。它的优势主要如下:
1.微课教学时间短,有利于高效学习
微课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教学时间短,这一特点非常符合现代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视觉驻留规律。微课凭借其时间短、知识集中精炼成为现在非常受欢迎的一种碎片化学习模式。而且微课通常是围绕某一具体的知识点进行的,时间一般都控制在5~10分钟左右,这样就能方便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高效学习。
2.微课教学主题小,有利于专向学习
微课的教学主题非常小,通常情况下都是在10分钟之内围绕某一个细小的知识点进行阐述,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更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微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经过教师精心挑选的,这些内容相较于比较广泛的传统课堂,内容更加精简,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学生进行专向学习。
3.微课教学资源多,有利于快乐学习
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并整合了“微课件、微习题、微教案”等内容,营造了一个与具体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真实情境化的“微教学资源环境”。除了文本性资料,微课中还融入了动画、声音等更加生动形象的资料。教学资源的多样化,丰富了教学内容,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快乐学习。
4.微课传播范围广,有利于相互学习
微课以及配套辅助资源的容量较小,师生可流畅地在线学习,也可以灵活方便地下载保存到笔记本电脑、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实现移动学习。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为微课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促进了相互学习。
三、微课在中职财经专业教学中的实践
1.财经专业适用于微课的选题
(1)理论性较强的重难点知识
这一类知识点理论性较强,晦涩难懂,是难点,但又非常重要,是大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针对这类知识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微课形式将重难点简单明了地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掌握。
一、在学习提高中深化认识,进一步开启思想理念的引领力
“四个只有”的提出,不仅是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的升级,也对工商工作的认识提出了新的学习要求。一是重新诠释了新的历史时期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定义。“四个只有”把市场监管、服务发展、消保维权、队伍建设作为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的四大元素加以明确和强调,使我们认识到新的历史时期工商行政管理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干,这些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使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含义更加一目了然、更加明确具体。二是深刻揭示了新的历史时期工商行政管理的内在规律。“四个只有”在理论上支起了工商行政管理的行为体系框架,阐明了工商行政管理内部四大要素之间的哲学关系:依法开展监管是“第一职责”,是工商行政管理的根本所在;服务科学发展是“第一要务”,是工商行政管理的要义所在;行使消费维权是“第一使命”,是工商行政管理的宗旨所在;抓好队伍建设是“第一目标”,是工商行政管理的核心所在。四者互为联系,互为作用,使工商行政管理始终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始终置于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不败之地。三是科学定位了新形势下工商部门的职能要求。新“三定”方案将国家工商总局职责核定为15项,概括为市场主体准入与监管、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商标知识产权保护与广告监管、禁止传销与规范直销五大职能。“四个只有”的提出,将15项职责、五大职能概括为四大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法定性、独特性和系统性。将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落脚到当前的发展形势上来,落脚到监管的现实任务上来,落脚到大众的民生需要上来,落脚到自身的改革发展上来,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划定了行驶的“航线”,树起了前进的“灯塔”。四是全面分析了新形势下工商部门的作用地位。“四个只有”的提出,向人们说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为维护健全市场经济体制,行使综合监管执法职能的部门,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部门,是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维权益的部门,是一个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丰富提升服务监管能力的部门,是一个在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层面都发挥着重大作用的部门。深刻认识“四个统一”,全面了解工商行政管理的作用地位,可以使我们增强从事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充分发挥监管、服务、维权和加强队伍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在开拓进取中积极实践,进一步激发改革创新的原动力
改革创新是工商行政管理得以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四个只有”的提出,对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理念、职能目标、体制机制、组织制度、行为模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才能使行动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使事业充满希望的生机,才能对更加多元化、复杂化的市场主体和市场经营行为实施有效监管。才能使各项工作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四个只有”要求我们永无休止地解放思想,永不停步地改革创新,永无止境地付诸实践。
(一)要求我们加快转变职能,适应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
我国经济正处在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工商部门必须以服务为导向,按照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建设服务型政府、学习型机关的要求,加快落实法律法规赋予工商部门的各项监管职责,加快职能转变,在监管制度、服务方式、执法模式等方面实现全面创新,积极服务大局、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二)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务实为民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工商行政管理的总要求。执法为民是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价值取向,也是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的本质要求和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四个只有”所提及的无论是服务发展,还是依法监管、消保维权、工商自身建设。其出发点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民服务。同时。要求我们在改革创新中始终围绕“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牢牢把握执法为民的本质,通过克服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过程中诸多与以人为本、执法为民不相符、不适应的理念和行为,不断提高监管、服务、维权、执法的效能和水平,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人民群众提供热情、周到、高效、便捷的服务。
(三)要求我们做到依法行政,不断巩固和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
依法行政是工商行政管理的生命线,也是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创新的前提,更是“四个只有”的底线保障。工商事业要改革创新就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开展,不能随意突破和放宽。我们要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根据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发挥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改革创新监管手段和措施,促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工商执法的有效性、执行力。
(四)要求我们切实注重实效,把不断提升监管服务效能融入到工作全过程
“四个只有”要求我们的改革创新不是停留在口号上、文件上、会议上,关键在于立足降低执法和服务成本,提升监管工作效能,真正用解决影响工商事业科学发展的实际困难来实现工作创新,把改革创新的过程融入到追求实效的过程,把改革创新的成果体现在工作思路、工作措施、工作实绩上,实现工作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三、在应对挑战中与时俱进,进一步增强升级转型的助推力
“四个只有”理论来源于工商系统高层领导对于形势发展的正确判断,来源于“四个统一”、“四个转变”、“四化建设”等一系列工商行政管理科学发展理论的思想继承,实现了工商行政管理基本理论的升级与飞跃,但也要求工商行政管理各项工作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转型升级,以应对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形式的多元化趋向、政府自身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公民民主意识的逐步增强。
(一)应对好思想观念的挑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树立正确的监管理念,对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改革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在基本理论升级的前提下促进当前各项工作指导思想、工作理
念的更新与提高,要通过更新发展理念,把工商行政管理置于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大局中去思考谋划;要通过更新监管理念,努力推进科学监管、依法监管和有效监管;要通过更新执法理念把依法行政、规范执法作为工商行政执法的基本准则去履职尽责;要通过更新维权理念,使城乡消费者同步享受消费维权公共服务;要通过更新素质理念,建设好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作风素质全面过硬的干部队伍。
(二)应对好形势环境的挑战
当今时代是经济形势千变万化的时代,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也是我国法律制度、公众思想变革更新的时代。为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党和政府改革发展的政策领域不断拓宽,企业商户、各类市场主体自我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愿望渴求的不断增多,这就要求我们工商部门必须以超前的思维、长远的目光来审视四周,适应政策、经济、民生的环境发展要求,以更高的标准实现科学监管、依法行政。
(三)应对好监管方式的挑战
要牢牢抓住监管不放松。从监管的领域、监管的层面、监管的角度、监管的重点、监管的方法、监管的效益出发,切实创新监管机制,朝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方向。着力推动经验管理向知识管理、收费管理向服务管理、权力管理向责任管理、单一执法向综合执法、粗放式管理向规范化管理转变,不断提升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效能和水平,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切实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四)应对好素质能力的挑战
当前,由于长期实行工商系统封闭式组织管理体制,致使干部队伍存在与形势发展和岗位需求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现象:如年龄老化,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工作方式难以适应监管制度改革的要求;理论素养不高,开创新局面的能力不足;作风不踏实,服务意识不强;纪律松懈,、违纪违法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和不足归结为两个方面就是“能力”和“素质”的问题,只有以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才能使工商队伍落实新职能能力、服务科学发展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管理能力和驾驭高科技、新技术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实现政治思想扎实坚定、惩防体系坚实牢固、政风行风全面好转、工商文化氛围浓厚、发展环境内和外顺,为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扎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和人力资源保障。
(五)应对好管理体制的挑战
当前,国家工商总局和省工商局“三定”已经基本落实到位,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决策层,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责权限、机构设置和组织领导形式这些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问题已经固化成章。为建立统一高效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体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某些影响职能发挥的体制性痼疾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如在食品安全监管、文化市场监管上存在职能交叉现象,工商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升职晋级的空间狭小现象。市县工商部门机构设置不统一、不尽合理现象,基层工商所规格低、经费保障不足等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达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目标,才能符合建设服务型工商、责任型工商、法律型工商、廉洁型工商的总体要求。
(六)应对好紧急任务的挑战
当前,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处于初级阶段,国家经济管理法律法规的滞后,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的不尽完善,自然生态的突然变化,容易引发一些扰乱经济秩序的突发事件、紧急事件,而且经济违法行为呈群体性、预谋性、聚集性和专业性的特点,一些突发性的重大事件源于自然现象却足以导致使局部地区经济秩序的混乱,这些都给工商行政执法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把握“四个只有”,对照工商自身职能,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市场预警制,面对突发事件,紧急事件、重大复杂案件,工商执法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迅速采取应急措施,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将突发问题化解到最小,将损失降到最低,杜绝渎职和失误。形成一套对重大突发问题的快速反应长效机制。以此提高监管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执法的权威性、有效性。
四、在监管服务中发展自我,进一步形成有为有位的支撑力
“四个只有”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它以紧迫的语言气势和必然的因果关系,把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责与各项工作的最终效益直观的表达出来,句句催人思变,句句警醒奋进。践行这一理论,必须处理好四大关系:一要正确处理好监管与服务的关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监管中体现良好服务,在服务中依法监管,实现监管与服务的统一,实现对法律负责与对经营者、消费者负责的统一,二要正确处理好服务发展与自我发展的关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大局。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自我发展是根基。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力量保证,二者同等重要,应同步实施、同步推进。三要正确处理好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关系,服务、监管、维权、发展应立足实际、统揽全局、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切实做到服务不越位,监管不越法,维权不失职。发展不失时。四要正确处理好履行职责与树立形象的关系,依法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责是谋取社会地位、树立部门形象的第一手段,但在这一过程中要讲求方式方法,要重教育轻处罚、重指导轻指责、重帮扶轻检查。
践行这一理论,还要进一步关注民生、加大执政为民的力度,树立五种意识:一是树立履职为民的宗旨意识,把民情民意民难作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第一信号,从解决群众急切盼望的问题抓起,努力创造领导满意、群众认可的政绩。二是完善监管为民的方法手段,紧密结合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四个只有”,积极顺应市场主体的新变化、消费者韵新诉求、社会各界的新呼声,着力在监管机制、服务方式、维权体系、执法方式上加大创新力度,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方法、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措施实现各项工作的新突破。三是提升服务为民的工作效能,通过开展政风行风建设、机关效能建设,加强“四化建设”、推进“四个转变”,使工商行政管理插上科技的翅膀,提高办事的效率,推行好政务公开,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赢得人民群众最大的满意度。四是抓好民之所急的大事难事,着眼党委政府关注的发展难题,立足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狠抓服务企业改制、全民就业创业、中小企业和农村货款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黑网吧整治、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查处假冒伪劣大案要案等工作,树立工商部门扛大旗、立大功、创大业的良好形象。五是善为利民惠民的好事实事,要挖掘好工商部门的职能资源,通过开展商标兴企富农、发展订单农业、实施经纪活农、红盾护农等工作,坚持把群众的冷暖时刻挂在心头,把解决企业商户、广大消费者所需所盼作为政绩追求的第一动机,真正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实干作风为群众办好每一件事。
践行这一理论,更要进一步主动而为、把握先机,凝
聚好队伍建设的整合力。一是以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加快队伍素质的提升,整合队伍的能力资源。二是以推进工商文化建设形成先进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职业道德,整合队伍的精神资源。三是以推进工商法制建设加快工商立法、严格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督,整合队伍的法律资源。四是以推进基础建设和基层建设抓重点、打基础、管长远,为工商事业科学发展备足后劲,整合队伍的系统资源。
五、在持续提升中统筹推进,进一步谋求全面发展的协调力
“四个只有”既强调依法监管在工商行政管理中的基本职能,又强调服务经济在促进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强调了消保维权在争取群众支持上的重要意义,还强调了队伍建设在事业发展中的保障作用。践行这一理论,第一要义是胸怀全局,促进发展;本质特征是立足监管,拓展职能;根本方法是创新机制,强化服务;基本要求是脚踏实地,有为有位;内在保证是注重建设、提升能力。践行这一理论,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做到统筹发展、协调有力、有度、有效,着力抓好五方面的协调:
(一)以目标管理协调全局
在工作谋划上,围绕“四大任务”分解重点工作,确定一批重点工作项目,落实到责任部门和单位,明确完成时限。在明确努力方向后,集中时间、集中人员、集中精力,实行重点攻坚、合力攻关,在破难攻坚中抢占先机,挖掘潜在优势,发挥后发优势,创造竞争优势,真正做到横向有位置、纵向有名次。
(二)以持续发展协调过程
在抓好“四大任务”、开展“四化建设”、完成“四个转变”、实现“四高目标”的过程中,必须站高望远,深谋远虑。把当前与今后结合起来,既讲实效,更重长效,切实把握好短期“显绩”与长期“潜绩”的辩证关系,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在解决好现实需要的同时,充分考虑长远的利益,谋求长远发展,决不能鼠目寸光、急功近利。我们要坚持用科学的、辩证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工商行政管理各项事业,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第一前提。切实防止创造那种当前有“甜头”、今后吃苦头。表面看似“有作为”,其实质是“坏作为”、“乱作为”的“病态绩效”。
(三)以团结稳定协调环境
团结是干好工作的力量源泉,是检验一个领导班子有没有战斗力的重要标志,是衡量干部素质的试金石。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新的生产力。不团结,势必一盘散沙,什么事情也干不成,践行“四个只有”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四个只有”必须以团结为支撑、为保证、为动力,要求全系统要静心谋事,埋头干事,合作共事,务求成事,切实做到上下合拍、系统共振。
(四)以人性管理协调矛盾
要在依法监管的过程中尊重人权,要在服务发展的过程中尊重民意,要在消保维权的过程中关注民生,要在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发扬民主,通过人性化执法、人性化服务、人性化管理,树立“亲和力”,消除“对抗力”,最大限度地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使各种矛盾得以有效化解和缓和,达到事半功倍、和谐发展的行政管理目标。
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题可分解为:余数的含义、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规定、试商方法、余数在竖式和横式中的写法与读法、余数的计算单位五个因素。引导学生一个一个地认识他,组织学生进行局部的单项训练,最后综合为完整的知识技能,具体过程如下:
1、演示分铅笔。把9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学生,让学生看到一支一支地分,分3次正好分完;平均分给4人,分2次后还余下一支,不能再分到整支的了;平均分给5人,则每人分得1支;还余下4支,不能再分了。然后把铅笔装进信封内,每袋装3支,3袋正好装完;每袋装4支就余下1支……。使学生领会平均分东西,分到不能再分,余下的就是余数。接下去就专门训练掌握余数的含义。如:12本练习本平均分给4人、6人有没有余数?为什么?如平均分给5人、8人有没有余数?为什么?13除以55表示把13平均分成几份?有没有余数?15除以5有与数吗?……这样可使每个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理解余数的概念。最后演示把5根同样长的纸条,平均分给4人,余下1根;如果把余下的1根对折再对折,用剪刀剪开后平均分给4人。每人还可以分得1小段。是学生看到余下的量,变为较小的单位后,有时仍可分完,为以后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以及商是小数的除法做好铺垫。
2、演示分薄本。如把13练习本平均分给4人,一本本地分,每分一次,要求学生观察:还余下几本?还可再分吗?使学生看到余下的本数大于人数时,就继续分;余下的本数少于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从而领会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道理。接着就对余数数值范围进行分析判断,如把一篮梨,美4个装一盘,结果有余数。想一想,最多能余下几个?最少可余下几个?一扎气球平均分给3哥小朋友,分不完时可能余下几个?一个除法算式,除数是7,余数是9,对吗?为什么?……通过集中训练,使“余数必须小于除数“,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永远不会忘记。
3、训练试商要领。先口答7乘以几小于45,6乘以几小于33,括号里的几最大能填几?可以通过这种训练方法来练习余数商的除法。
4、认识余数单位名称的确定方法。先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如分苹果,余数的单位名称一定是什么?分毛笔呢?从而领会余数的名称,必定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和等分应用题,并写好解题算式,要求学生写上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写出答案。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单位名称的确定上,并形成熟练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