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服务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礼仪;实践活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163—01
对于旅游服务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老师应侧重酒店服务礼仪的训练。教学中就仪态、谈吐、称呼、接待、迎送、会见、会谈等具体课题作深入训练,采用分角色、模拟表演等训练形式,然后再进行整体综合模拟表演。同时也应利用假期带领学生到我市星级酒店参观学习,据很多学生反映,他们非常喜欢此类练习。这样老师可以根据本专业性质特点、本班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单独指导,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对实际操作环节薄弱的学生,班主任可利用自习课时间纠正学生的不得体言语、不正确行为等。
一、礼仪课教学内容应贯穿于其他各科课堂
在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中,一些看似平常的礼仪细节是随处可见的,处处也能体现出礼仪,学生的语言、待人、姿态、仪容等均可通过学习活动表现出来。因此,礼仪课教学不应仅局限于该门学科课堂,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不能忽视礼仪教学训练。学校要求各学科任课老师要加强礼仪的育人意识,在课上老师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并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同时注意随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礼仪行为,这也是对老师上课考核的一项内容。这样每一堂课学生的站、立、行、讲话等礼仪训练都在进行,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
二、礼仪实践教学应注重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与强化
(一)实践出真知。礼仪教学不是只靠讲几堂课,摆几个样子就能开展起来的。老师说得天花乱坠,不在实践中训练学生,只能是好看的空架子,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把理论教学与实践学习相结合,才能使礼仪教学有实际意义。学校与老师应首先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抓住一切实践机会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礼仪示范,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让他们参加各种会议和典礼的礼仪服务工作,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锻炼,提高素质,从而推动服务礼仪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岗位教学项目。职业岗位的选取一定要具有典型性。根据旅游酒店餐饮服务业“对客服务”的职业特性和特定的学习情境,项目的选取既需注重理论知识与岗位“典型性”的有机结合,还需关照学生学习兴趣与行为“掌握度”的有效衔接。首先,岗位活动要包含全部教学内容并尽可能自然、有机地结合多项知识点;其次,职业项目的难易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且要让大多数学生感兴趣,并可以用某一标准公平准确地给予评价,此评价中应包含企业的评价。对学生来说会更有意义。当然。不是每个职业岗位都能面面俱到。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培养方向来确立最佳职业项目。
教师应与旅行社、民航、酒店、餐饮企业一线管理人员、兼职教师进行言谈、研讨,分析旅游酒店行业典型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礼仪知识、处理问题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将一般社交礼仪及商务活动要求和不同旅游酒店企业典型规范设计构建成学习情境。即礼仪意识引导、职业形象塑造、待人接物处理、服务语言沟通应对技巧、酒店前厅、客房服务礼仪,餐饮接待服务礼仪,旅行社导游服务礼仪,民航客舱,值机服务礼仪等基本覆盖了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并注意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
通过经常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我校礼仪服务专业的学生已圆满地完成了十几项的礼仪服务和接待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学生参加在充分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三、应将礼仪规范表演被列为专业技能考核项目
中职学校每年都要举行各个专业技能大赛,其中礼仪比赛是当中最重要的一项比赛内容。为落实礼仪规范的要求,我校每年都要让全校所有班级所有学生必须参加礼仪比赛,考评小组成员由校长、党委书记、教导主任、团委书记、教师代表组成。评比内容包括口试和操作两部分。口试形式为到各班级后随意抽取学号,回答有关课堂礼仪、公共场所礼仪、涉外礼仪等方面的内容,考察学生的礼仪综合素质。操作形式为全班学生做好考评小组指定的站姿、坐姿、手势类型,并有一定的时间要求,大约30分钟,考察学生的定力与坚持力。此项比赛竞争之激烈,学生重视程度之高出乎学校老师的意料,每年才会开展得很成功。特别是旅游酒店服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表现得尤为突出,每年都会名列前茅。学校对在技能大赛中表现袦的学生给予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奖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礼仪的热情与积极性。同时这也充分说明,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必须要在平日里给予足够的重视。
近几年以来,我校各专业特别是旅游酒店服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先后到银行、各大商场及宾馆进行岗位模拟实习和社会适应性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强调礼仪教育和文明礼貌的要求,由用人单位评出一批优秀的实习生和少数因犯某种错误被停止实习的学生。学校对实习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反馈信息,既进行全面整体分析,又注重个别学生问题的研究,目的是培养出开朗大方、彬彬有礼、举止文雅、虚心好学、礼貌待人的学生。
幼儿园教育机构规范模式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积极提倡运用社区学前组织开展教育的形式,并且要建立以幼儿园作为核心的幼教机构,在社区整合和资源配置上提倡促进教育水平,将社区学前教育和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相互结合,望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
我国利用社区进行学前教育的模式时间还不长,很多街道和社区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但是通过社区进行学前教育是基层行政区组织与社区管理组织相互融合、互助的一种形式,这使社区居民对其十分认同。目前,我国的社区儿童教育正处于提高阶段,完善这一内容对社区资源的整合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就我国的学前教育网络在创建的过程来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区域因素
不同社区在管理范围上都有着不同的界限划分,这使社区学前教育在开展上形成不了统一思想,社区之间的管理形式多种多样,尤其针对儿童教育问题上的开展及不协调,同时根据儿童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教育、医疗、保险等问题上没有统一的管理规定,使其基本上处于一个分裂的状态。
2.缺乏社区意识
虽然在很多社区中都开展了学前教育服务网络,但是这些社区服务形式缺少责权意识,不能形成统一的社区基础。在很多时候社区中的居民只具有自身意识,并没有社区单位意识,这使社区学前教育服务网络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同时社区内各个单位也形成不了有效的教育配合。社区单位和幼儿园只是一个传统上的共建单位,没有单位愿意在资金和教学水平上进行投资,这使很多儿童只是在学习小学的知识和课程,根本接受不到学前教育。
3.学前教育研究性较少,缺少理论支持
就目前社会服务和教育建设度来说,针对学前教育的研究相对薄弱,而且缺少合理的理论性指导,当前政府缺少对于教育政策的支持。学前教育的需求很大,私营教育机构针对此建立了很多学前教育机构,这些教育机构虽然满足了教育市场的需求,但是其专业性和教育质量相对较低,有的甚至存在教学内容上存在漏洞。例如,我们发现处于学前教育的儿童受家长的影响很大,他们的言行深受家长在生活和成长环境的熏陶,所以学前教育应该着重儿童素质的培养,并且通过家长的介入使家庭中的气氛发生改变,更加适合儿童成长,并使孩子知道如何学习,怎么学习。但是,很多私营教育机构却将学前教育放在对小学知识内容的学习上,如果出现教学困难就容易促进儿童产生逆反心理,并且影响儿童的后期发展。
二、以社区为依托的学前教育服务的完善途径
1.完善组织机构,建立社区学前教育机构
建立社区学前教育机构是发展学前教育服务网络的基本前提,它不是某个部门通过一项制度的规定就能完成的,而是由教育、卫生、人事、社区等多个部门共同协作下才能完成的,建立社区学前教育机构需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教育小组,并且配备专职的学前教育人员,以社区为单位完成教学研究体系的建立。
2.完善学前教育人力保障机制
要想保证学前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必须建立一支由专业和兼职老师相互结合的学前教师队伍。首先,可以有当地教育部门牵头,派遣一批业务精湛、有责任心的教师进入社区负责学前教育。其次,组建社区自己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这些老师必须经过专业的审核和业务员答辩,要挑选最优秀的人才。最后,定期聘请专家教育团队,这些专家可以针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兴趣、成长阶段进行考察,合理解决学前教育中遇到的难题。针对学前教育的特殊性,还可以组织义务辅导员,这些辅导员可以由多职业的人士构成,在课外对儿童进行社会常识、社会礼仪的指导,使儿童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3.将学前教育质量放在首位
社区学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教育的整体发展,我们所建设的师资队伍必须将学前教育的质量放在首位。首先,将教育发展最为前提保证,在很大程度针对教师素质、业务能力进行完善,并且针对教师、教育助理、学生家长等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培训,将不同地区的教育形式吸取到自身的学前教育过程中来。其次,学前教育不仅是一项课题,更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可以选择不同的教育志愿者进行学前教育活动观察,并且保证活动的质量。
4.提高学前教育的物质保障
学前教育不仅需要有着完整的组织机构作为基础,更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支持。要对学前教育的设施和器材进行一定的投资,同时还要兴建适合6岁儿童使用的大型户外活动器械,并且建立儿童特有的活动区域,所以加强资金的投入,对保证学前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学前教育体制的研究,使其能够积极发展
在社区进行学前教育研究是对于教育资源扩大化利用的一种体现,同时也可以让社区中的儿童能够获得更加平等的教育权利,并且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水平,使每个儿童都能够接受较高的学前教育。所以,我们针对学期教育和幼儿园的相互融合特性,提出了以下发展策略。
1.针对社区学前教育的薄弱环节进行研究,使学前教育能够平衡发展
目前的学前教育主要由两个薄弱环节,一是学前教育质量问题,另一个则要加强社区内流动人口、弱势群体儿童的学前教育。
首先,我们针对社区范围内的幼儿园、托儿所进行统计,并将每个单位的环境、师资能力等进行登记。根据此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条例,并针对此进行严格的审批把关,加强了管理督察力度。对条件差、教育水平低的托儿所通过培训、考核、评星级托儿所等活动,促进其快速提高。通过幼儿环境创设、幼儿游戏活动组织等培训,通过伙房管理、财务管理等的培训与监督,通过社区内强园带弱托等措施,使我区的个体托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办园差异逐渐缩小。
其次,开展国家支持的“阳光启迪”工程,让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有特需的孩子接受科学的训练和教育。康教中心根据特殊孩子的实际情况,设置适宜的课程,并邀请知名康教专家定期指导教师进行训练。另外,积极倡导幼儿园落实“全纳教育”的理念,将智障儿、自闭症儿童、肢残儿等特需的儿童在普通幼儿园随班就读。同时针对特困、离异、智障的孩子建立了手拉手关系,幼儿园对特困的家庭酌情减免托儿费,使每个家庭中的孩子都能够拥有一个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
2.针对社区管线内的学前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优势互补
每个社区会因为规模、环境、地理位置都会有着很多不同点,这就使有的社区教育资源过盛,有的社区教育资源贫乏的局面,所以加强这些资源的整合是实现教育社会化的捷径之一。
首先,要将社区幼儿园的教育功能逐步提高,幼儿园作为社区学前教育的基础,自身就拥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是这些资源是需要通过适当的方法才能被加以利用,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幼儿园开放日”来提高幼儿园教育资源的辐射能力。幼儿园在开放的过程中可以定期发放宣传材料,定期举办讲座、建立自己的网站,开办“社区玩具图书馆”“社区教育公益课堂”、办起亲子园等形式,加强与社区居民的沟通,帮助家长了解亲子教育的意义,掌握科学育儿的方法,为居民提供有价值的早期阅读材料,指导家长掌握育儿方法,使各种资源在互动中互利,在服务中实现双赢。
其次,壮大教育志愿者队伍。儿童学前教育不是一个单一的学习知识的过程,现阶段国家提倡素质教育,这就需要通过多种教育方式来丰富和完善教学过程。我们可以吸取各行各业的优秀工作者作为学前教育的志愿者来参加教学过程,同时建立早教人才库,使这些人才能够流通,并且出现在需要的位置上。在学前课程的选择上,可以将社区资源作为幼儿园的基础建设资源,利用社区中的部队、学校、公园等环境,带领儿童进行参观,树立其爱生活、爱社会的思想。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对整个过程实行互动,让社区和幼儿园的学前教育相互结合,在创造和谐的社区的同时,建立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社会课堂”。
最后,要让幼儿园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发挥如下的作用:一是幼儿园中的学前教育是社区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属于社区服务的范畴,社区在这一过程中要积极发挥规范和辐射的作用。目前,很多地区都提倡教育主管部门要配合社区教育,积极发挥针对学前教育的职能性,并且根据行政、教研的网络优势来开展学前教育。二是教育行政部门在起始阶段就十分重视学前教育的专业性指导,激励推崇将示范性幼儿园建设成为学前教育的核心单位。所以,在社区中很多示范型幼儿园已经能够完成儿童的学前教育任务,并且形成了以文化知识、道德品质、社会礼仪为内容的教学形式,并且将素质教育相互融合,形成新型学前教育体制。
四、针对学前教育服务网络构建的展望
在社区学前教育服务网络构建过程中,分散的教育资源会被重新整合,并且形成了多计划、多形式的社区早教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社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全新的学前教育模式,并且形成了完整的教育内容。
首先,全新学前教育观深入人心。较为完整社区早期教育体系,为家长和婴幼儿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便捷、优质的早教服务,让居民在受益的同时充分认识到早期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积极参与社区早教活动,乐于做社区早教志愿者,热衷宣传早期教育活动。
其次,社区居民在学前儿童教育的问题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很多家长不再将文化知识和对小学知识进行预习放在学前教育的首位,而是更加踊跃的参加相关的亲子活动,并且积极寻求科学的育儿方法。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科学的育儿方法和新型学前教育理念已经被广大家长所接受,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素质教育。
最后,幼儿园的功能观在转变。幼儿园与社区的密切联系,既提高了幼儿园对社区的影响力,又强化了社区对幼儿园教育积极影响,实现了互补双赢。幼儿园的一切资源向社区开放,延伸了幼儿园的功能,使幼儿园具有了多层面的教育功能、辐射带动功能和服务功能。
五、结束语
2012年秋季开始,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始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列入选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开设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四大类选修课程。”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它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很多中小学校,因为实践场地、活动载体、教育观念和升学压力等方面的原因,对社会实践课重视不足,开不出社会实践课,有的仅把课程放在室内,使社会实践课和社会脱节,失去了社会实践课的真正意义。
湖州中学“义务家教”社会实践活动创始于1997年,已坚持开展了17年。我们在校园内公开招募和培训一批品学兼优的青年志愿者学生。同时,通过《湖州日报》和《湖州晚报》向社会公开征集服务家庭,重点关注困难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残疾人家庭和灾区亲属子女。每年结对帮教250户左右的家庭。学生的家教服务以功课补习、作业辅导、兴趣培养、特长指导为主要内容。通过多年的实践累积,我校在开展“义务家教”活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我省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笔者认为,我校的品牌活动“义务家教”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借鉴美国“服务学习”的理论模式,进行课程化建设,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去。
一、美国“服务学习”理论概述
美国教育学家于20世纪下半期,在体验学习的基础上,逐步演化和发展出了一种融合知识学习、社会服务与体验反思的全新课程模式――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并成功地将其普及到各级学校的课程教学中。据调查,全美有32%的公立中小学将服务学习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其中高中占到了近一半;参与过服务学习活动的中小学生总数达到1200万。
服务学习包含三个要素,即课程学习、社会服务和体验反思。学生首先在校内接受相关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为接下来的服务作好准备。然后,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技能和社会的需要,到社区开展相应的服务学习项目,获取第一手的实践体验。最后,学生对从服务中获得的直接体验进行整理、分析、判断和思考,通过反思,促进自身的提高和升华。服务学习把抽象乏味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解决现实世界的具体问题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也能增进学生的道德修养,有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品德。
服务学习与学术课程紧密结合,注重反思和公民责任感的培养。它不仅强调课程学习与服务实践并重,同时也注重结构化反思。服务学习之所以区别于传统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传统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主要以服务为主,而服务学习则将服务和学习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力求通过服务来促进学习,经过学习来提升服务质量;其次,在传统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中,受益者主要是接受服务的一方,而在服务学习中,学生既是服务者,也是受益者,他们不仅提供了服务,同时也能得到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二、“义务家教”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化
学生通过参加“义务家教”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社区,服务社会,既能帮助有需要的人,同时也获得与服务相关的认识,积累人际交往的经验。在服务的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获得道德成长的机会,对自身的学习和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正是区别于传统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根本所在,符合“服务学习”理论的定位。
“义务家教”活动的课程化,能确保学生在服务的过程中真正地学习和思考。“义务家教”服务学习课程的规划可以参考一种较为常见的中小学服务课程模式,如图1。这个模式包含五个步骤,分别是调研、计划和准备、实施服务活动、反思、展示与评估。它们彼此相连,循环互通,是一个不断改进和持续发展的过程。模式的核心部分包括了社区需要和课程内容两个方面。
“义务家教”服务学习课程的核心,一方面是社区的需要,许多家庭迫切需要我校优秀学生的课业辅导和兴趣指导;另一方面,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即培养学生深入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
“义务家教”服务学习课程的开展,可以遵循这个模式的五个步骤有序实施。调研阶段,在校内宣传发动,招募志愿者学生,了解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意愿和热情。同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征集服务家庭,了解社会的需求情况。计划准备阶段,制订开展“义务家教”服务的详细计划,明确具体要求。同时开展相关的课程学习,为他们顺利开展家教服务作好准备。实施服务阶段,学生具体上门为结对家庭提供家教服务的阶段。一方面学生们认真细致地备课,耐心全面地讲解;另一方面,学校也会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并定期走访和调查,帮助学生调整和适应。反思阶段,学生回顾整个服务过程,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反思不足之处,认真撰写总结报告。展示和评估阶段,结对家庭对学生的服务给予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工作开展自评;班级开展展示交流活动,大家一起分享活动开展期间的苦与乐,分享各自的经验和收获;学校也会开展评比表彰,选拔先进,表彰优秀,树立典型。
在将“义务家教”社会实践活动转化为服务学习课程时,也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
首先,既然是一门课程,就应该设置和重视“课程学习”的环节。然而,“义务家教”作为一门实践课程,有其特殊性。课程学习的内容主要以和家教服务有关的知识内容为主,包括: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如怎样备课,怎样上课,怎样讲解练习等;人际交往的一些技巧,如怎样与小朋友交流沟通,怎样与家长交流,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身心所具备的特点和注意事项等;社交礼仪方面的一些要素,如怎样做到礼貌待人,怎样恰当得体地穿着打扮等。
【关键词】工作过程 导向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研究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42
近年来,我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作为为汽车后市场培养高技能从业人员的高等职业院校,如何以企业需要为出发点,形成一整套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正受到越来越多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一、以工作过程导向是高职院校为汽车后市场企业培养高技能综合人才的有效途径
在管理学范畴方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是指旨在达到原定工作目标而采用的一种行为逻辑结构的管理学思想,强调由于在主体需求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过程中产生了问题,以及为解决该问题所应具备的功能。该体系具有明确的预期目标、清晰的原定目标与预期效果之间的偏差,以及为缩小原定目标与预期效果之间差距所经过的路径。而这种路径的分解又可表现为将工程分解为项目、将部署分解为布局、将项目的落实和布局的具体化体现为流程。企业管理过程中将流程以及以流程具体化为导向的管理思想、方法、技术集成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管理体系。在近几年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一方面,随着企业对综合性人才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各高等职业院校广泛引入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理念,充分体现为了以人为本、注重高等职业教育的开放性、针对性、职业性等特点;另一方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各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践,在理工科专业范围内,表现得尤为突出,充分体现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人才培养要求。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我国汽车后市场飞速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与相互作用过程中,对汽车后市场中高级从业人员所产生的现实迫切需求。从汽车后市场的角度来看,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是汽车后市场这一主体需求与高等职业院校为企业所提供的相关人力资源环境条件相互适应的过程中,由于主体目标与预期效果之间产生了偏差,而为解决这些偏差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实践的结果。从高等职业院校角度来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构建,是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对高等职业教育多年来基本沿用学科体系的课程教学格局的一种挑战,也是为了解决以学生为主体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与职业岗位群相适应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以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所作的各种努力和尝试。以学科体系为主的课程体系结构,是一种平行体系结构,其特点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线,按照知识本身的内存逻辑相关性或认知规律而展开的体系。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则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主线,以明确的预期目标为出发点,按工作过程中不同工作任务的关联结性来实现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的训练整合。在训练过程中,清晰的工作情景、明确的预期工作目标,对受众(学生)具有相当大的导向作用,受众(学生)会根据各项目的分解、各流程的具体要求,通过完成具体的项目要求及流程,来实现原定的各项目标。
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实践课程体系的预期目标与能够达到的效果之间的偏差分析及项目分解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预期目标与项目分析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预期目标,是建立在汽车后市场相关职业岗位群职业技能要求的基础上,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可预见的实践课程目标。因此,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实践课程体系的预期目标,就是通过系统的项目训练,达到汽车后市场相应职业岗位要求,让毕业生与企业真正实现无隙对接。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其职业岗位群对应汽车后市场中13个具体环节,在这些环节中,不同的职业岗位群,对该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预期目标就会产生相应要求。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是自2000年以后设置的新兴专业,是伴随着我国汽车后市场的飞速发展而与之相适应的高职高专专业。但各高等职业院校在开设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时,由于自身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岗位群的定位等方面会有所不同。近年来,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飞速发展的汽车后市场各岗位职业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产生了如职业能力滞后、职业提升空间不大、工作情景适应过程较慢、职业目标定位不准等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为解决这些问题所进行的探求,就变成了本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所必须要达到的目标。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技术服务与或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项目分解,注重项目的实效性、布局的合理性、流程的科学性以及相互之间的紧密配合和调整反馈的可操作性。每一个项目的设置,都体现了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实用性。在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强化流程的科学管理,在各项目及流程管理过程中,彰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核心理念。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职业面向(专业岗位群定位)包括了汽车后市场的各个环节,这一点已得到了各职业院校的认可。汽车后市场包括了从新车出厂下线进入流通环节,直至汽车报废回收等领域,一般包括汽车物流与配送、配件销售、售后服务、汽车交易服务等十几个环节。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学生在完成学业后,一般都要进入到以上十几个环节中的具体工作岗位上,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的工作,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分解,要与具体的、不同企业的岗位要求相一致。根据目前汽车后市场企业的岗位设置情况来看,一般来说这些企业可以有以下几种:4S店(含品牌经营店,特许经营店、售后服务店等)、综合汽车维修厂(不同于4S店的设置形式,注重于汽车综合维修,兼顾其他业务形式)、汽车市场(其后台业务比4S店的业务更为全面,但更注重于新车销售、品牌宣传与导向、整体业务服务、汽车会展业务等)、二手车交易市场、保险公司(专指汽车金融服务类)、汽车租赁公司、汽车俱乐部(含汽车文化传播等)、汽车装饰与美容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针对不同的企业载体进行设计不同的目标与流程,才能更好地利用企业资源,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以汽车品牌服务为主、以4S店以及汽车市场等为载体的汽车技术服务相关职业岗位,这些岗位的设置(不包括财务管理类岗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总经理、站长、配件经理、配件计划员(含配件收发员、配件仓储管理员)、车间主任(含班组长、师命傅等)、维修人员(含维修工、维修技师等)、工具保管员、办公室主任、内训师、服务经理、大厅接待员、索赔员、业务接待经理、销售经理等。不同的企业,在个别岗位设置上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业务需要及流程基本一致。
根据以上岗位设置要求,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所要求的预期目标,其目的性就会更加明显。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分解、流程设置及流程的可操作性分析
以4S店所对应的岗位群为载体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针对不同的主体需求和预期目标,其流程可以根据不同的岗位进行设置。下面区分常见的四类目标岗位进行项目分解分析。
1.目标岗位Ⅰ:配件计划员(配件仓储管理员、配件收发员等),可提升的岗位:配件经理。训练项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配件识别训练;(2)配件销售管理软件训练;(3)配件流通管理知识训练。评价方式:设计专用表格,由配件经理把握,其中配件图片识别(通过设定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准确率不低于90%;配件实物识别,准确率不低于90%;能熟练使用企业专用或通用配件销售管理软件,配件在不同仓储中心之间进行调配,不能出现错误或出错率低于1%;熟悉不同大区的配件流通中心的业务流程。
2.目标岗位Ⅱ:销售员(业务接待经理),可提升的岗位:销售经理、接待经理。训练项目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内容:(1)产品知识训练;(2)接待知识训练;(3)客户档案的建立、管理和使用;(4)销售技巧训练;(5)汽车销售费用计算训练;(6)汽车保险知识训练。评价方式:由主管的销售经理或主管进行直接评价,结合实际表现、客户投诉情况、方案设计水平评定、汽车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等直接进行。
3.目标岗位Ⅲ:维修保养人员(维修工、维修技师),可提升的岗位:车间主任(班组长,师傅等)。训练项目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严格按照企业保养流程进行训练,在师傅(班组长)的带领下直接进行。(2)可以按照中(高)级汽车维修工要求进行,也可以直接按以考取中(高)级汽车维修工职业资格证书为准入资格。评价方式:由班组长(师傅)直接结合个人平时表现进行。
4.目标岗位Ⅳ:二手车销售,其训练项目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新车销售及办理牌照流程训练;(2)二手车评估模拟训练;(3)二手车转户手续训练。评价方式:由师傅或业务经理结合平时表现及模拟案例分析进行评价,也可直接给定二手车进行目标评定,通过撰写二手车评估书等形式进行业务能力评定。
以上的项目设置、项目分解以及流程安排,均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各院校可根据自身的校内外资源配置情况,适应进行增减;其流程的安排也可以根据学生对实践项目的接受情况进行适应调整。
三、实践教学体系各流程的责权划分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各流程的责权划分及权重分配,由实践体系所基于的企业载体、教学组织模式、专业定位、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合作关系、职业岗位定位有关。对毕业生进行不同的岗位定位,毕业生对不同的岗位选择,均会影响到各权重的关系。
在以上目标岗位I至目标岗位Ⅳ等四个岗位中,可以根据学生个人意愿,结合学校对该专业的定位、校企合作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权重划分。可以直接完成为期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顶岗实训(或工学交替),也可以按时间在同一个企业或不同企业之间定期轮换,但前提是企业的岗位要求合理,校企合作能达到更深的层次方可。一般来说,根据目前毕业生就业定期上报制度,以及毕业就业有关政策要求情况来看,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顶岗实习与工学交替的周期一般定为4~6个月为好,第二年从4月份开始,工学交替或顶岗实习的学生开始进行新一轮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学生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选择及适应不同企业的业务流程;但也有部分企业将顶岗实习的学习延续到一年以后。但按照大多数企业来说,一般都会利用试用期不超过6个月的政策要求,来与学校签订实习协议。所以,在能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的前提下,以上4个岗位的周期均可按一个月(或2个月)来进行划分,在学生顶岗实训或工学交替成绩的评定上,可以单独按一项来评定,也可以按四个岗位综合来评定。如果按四个岗位来综合评定,则比较合适的权重比是3∶3∶2∶2的比例来进行。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价及反馈机制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对项目效果的评价及反馈机制,与传统教学的评价与反馈机制有明显的区别。对项目实施情况及结果的评价,要与企业岗位要求紧密结合,充分体现实践体系的明确的目的性、可操作性和反馈的及时性、科学性;能及时修正预期目标。在近几几年的实践过程中,以注重记录过程性结果为评价重点的、充分反映主体(学生)在各项目训练过程中的参与性、职业性、岗位性等特点的评价体系是一个有效的评价办法。同时建立以网络、数据库与汽车电子商务(或引入汽车企业管理软件)为载体的各项目过程记录及反馈机制,才能形成以科学的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在评价与反馈过程中,既应注意对主体的一般性问题评价,也应注重对个体的特殊性评价,这才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有效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综上所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预期目标明确的前提下,综合考虑主体目标要求、工作情景要求、受众(学生)意愿、企业需要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利用企业信息资源、网络资源、数据库资源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切实解决在主体需求与工作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并通过不同目标的分解,操作性强的项目设计,以及科学的评价及反馈机制,达到明确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知识的工作逻辑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J].职业技术教育,2003(16)
[2]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论文摘要:学习型社会离不开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支撑,高等学校在构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应发挥龙头骨干作用。本文以江苏为例,阐述了以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为重要节点构建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若干政策建议和措施。
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是指高等学校为所举办的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学员进行面授辅导、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等而在校内外设立的教学机构总称,包括高等学校的函授站、远程(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业余教育(夜大学)校外教学点、非学历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教学站)等(以下简称“校外学习中心”)。校外学习中心包括自建自用、共建共享、社会化公共服务三种类型。校外学习中心是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继续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继续教育管理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加强校外学习中心建设,将校外学习中心建设成为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重要节点,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促进继续教育健康发展,而且能够有力地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一、将校外学习中心建成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重要节点的必要性
(一)学习型社会离不开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支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离不开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支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现阶段,人们更加关注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更加强调学习者的独立自主学习和对学习的支持。学习支持服务体系(Learning SupportServices System)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习者个体或小组有效学习活动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帮助与服务的系统总称,包括学习者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信息的提供和筛选,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的创设,高质量学习资源的供给,为学习者个体或小组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合理需求提供的学习支持和指导,学习成果的认证和转移,以促进学习者进行个别化学习和交互学习任务的完成。
(二)高等学校在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中应发挥龙头和骨干作用
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是第三级教育,处于教育体系的顶部,是教育体系的龙头和火车头,对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具有牵引和示范作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部属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管理的通知要求:充分发挥部属高等学校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骨干带头作用。
《欧洲大学终身学习》指出,21世纪的欧洲,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全球化进程发展迅速,社会老龄化特点日益明显,技术更新日新月异。终身学习也逐渐被赋予更多新的含义: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大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和培训,退休人员为丰富文化生活进行的学习等。此外,学生群体更加多样,对学习的需求也更加丰富多样。在此形势下,大学应该作出更加强有力的承诺,在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过程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为建设“知识欧洲”作出应有贡献。因此,高等学校要转变观念,以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己任,在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龙头和骨干作用,引领校外学习中心按照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加快转型,加强建设,努力把校外学习中心建设成为区域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点。
(三)将校外学习中心建成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重要节点是校外教学点自身发展的需要
校外学习中心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准确定位,明确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校外学习中心是开展继续教育支持服务的机构,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接受高等学校的委托,根据高校的要求和工作安排,配合高校进行招生宣传、生源组织、学生学习支持、学籍和日常管理。承担继续教育的部分职能,配合高等学校完成继续教育工作。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教育的发展,继续教育被重新定义,功能进一步完善和拓展,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全民学习。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规划纲要》为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要适应新形势,树立新观念,明确新目标,以服务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主要任务,在构建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和发展定位,加快转型,加强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搭建终身学习支持服务的信息平台,努力建设成为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重要节点,为接受继续教育的个人和社会群体提供更多、更灵活、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支持服务,在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中不断发展壮大。
转贴于
二、将校外学习中心建成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重要节点的可行性
(一)校外学习中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以江苏为例,目前全省校外学习中心达到了983个,其中函授站、业余教育(夜大学)教学点611个,占62.16%,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372个(包括高等学校自建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315个,奥鹏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校外学习中心44个,弘成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校外学习中心13个),占37.84%。这些校外学习中心分布在江苏的100多个县(市、区),平均每个县(市、区)有学习中心近10个。全省各县(市、区)的居民想接受继续教育特别是学历继续教育,可以在当地高等学校以及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得到帮助,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校、专业、层次和学习形式,校外学习中心可以提供学习信息、报名、注册、学习资料、面授辅导、提交作业、就地考试等帮助和服务。因此,校外学习中心已经成为服务公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场所。
(二)校外学习中心充分利用了各种教育资源
校外学习中心广泛分布在高、中等学校、电大、党校、行业培训中心、企业培训机构以及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充分利用了各种教育资源。比如,江苏983个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设在普通高校的有144个,占14.65%,设在成人高校的有11个,占1.11%,设在高等职业学校的有71个,占7.22%,设 在市、县电大的有86个(含奥鹏远程教育公共服务校外学习中心),占8.75%,设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有174个,占17.70%,设在技工学校(包括技师学院)的有64个占6.51%,设在成人中专校(主要是教师进修学校、卫生职工中专校、农广校)的有145个,占14.75%,设在行业企业培训机构的有160个,占16.28%,设在党校的有34个,占3.46%,设在乡镇成人教育中心的有11个,占1.11%,设在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的有83个,占8.44%。如果以高等学校为龙头和骨干,以这些校外学习中心为重要节点,构建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就能有效整合和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作用,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部分校外学习中心已经具备终身学习支持服务的功能
虽然校外学习中心是为高等学校开展学历继续教育服务的,承担了高等学校赋予的部分教育环节的职能。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推进,继续教育正在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正在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校外学习中心也正在从“教学辅导中心”向“学习支持服务中心”转变。特别是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已经具备了学习支持服务具备条件,一些建设得比较好的学习中心以高等学校为依托,集成了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资源,整合了区域非学历继续教育资源,成为区域的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中心之一。
比如无锡市数字化学习中心在高等学校校外学习中心的基础上,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系统,集成了10多所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资源,积聚了无锡市党员干部教育网、无锡市新农村网校、无锡市企业培训网、无锡市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培训网、江苏经理人网、无锡市老年学习网、无锡市国际服务外包与文化创意产业紧缺人才培训网、无锡网上学习城等10多个网络学习平台资源,初步成为无锡市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点,该学习中心由学习资源库、课程学习平台、管理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等四部分组成,具有有课程资源开发、采购、组合、展示、销售、个人学习支持、课程费用结算等功能。这为校外学习中心建成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重要节点提供了范例。
三、将校外学习中心建成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重要节点的策略
(一)要将校外学习中心纳入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将校外学习中心建设成为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重要节点,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首先,政府要统筹规划,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在构建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建设和管理的原则意见》(试行)的通知”(教高厅[2002p1号)指出,“通过建设校外学习中心,可以促进教育资源重组和结构优化,逐步形成社区学习中心,为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提供服务,为构建我国的终身学习体系奠定基础”。
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高等学校为龙头,发挥高等学校在终身教育资源建设中的骨干作用,整合终身教育资源,构建终身教育资源平台;同时利用高等学校校外学习中心在高等学校与中等学校、成人高校、党校、行业、企业培训机构、职工学校、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民办教育机构以及其他文化社会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因校外学习中心都是依托这些机构建设的),通过政策,引导高校和校外学习中心按照区域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根据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重要节点的发展定位,转变观念,拓展功能,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集成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资源,积聚区域各种教育培训资源,把学习中心建成终身学习资源的连锁超市,建成居民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中心,若干高校和校外学习中心以及区域各种终身学习网络共同形成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二)校外学习中心要加快观念更新
更新观念是推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科学发展的先导。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学习支持服务的关键要素构成主要包括:服务对象、服务环境和服务内容等,而核心是人——学习者。因此,校外学习中心要成为终身学习支持服务的重要节点,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来规划设计学习中心的建设,为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和交互提供全面周到细致的服务,使得学习者的各种合理请求能得到及时的响应。
其次,要树立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校外学习中心建设要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于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在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架中找准目标定位。
再次,要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观。《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着力推动内涵发展,实现工作重心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移。
最后,要树立“特色发展”观。各个校外学习中心要科学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错位发展,形成特色,提高水平,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风格。此外,还要树立“有教无类”的理念。校外学习中心要关心困难和弱势群体,使他们体面地学习和生活;要注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使学习者体会学习的快乐。
(三)校外学习中心要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
《规划纲要》要求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因此,校外学习中心要主动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加速自身的转型,由传统的面授辅导为主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突破时空的学习支持服务转变,加快信息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建设。校外学习中心信息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应该具备这样的功能:
首先,能够集成终身学习的各种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的来源除了高等学校以外,还包括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其他各类教育机构、科研院所、社区、传媒机构、出版社、课件制作机构、个人等提供的学习资源。
其次,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管理。包括学习信息的提供,学习者注册、选课、考核、评价、学分累积迁移、学习档案管理等。江苏拟进行“江苏公民终身学习卡”试点,为江苏公民终身随时随地学习提供“一卡通”服务,学习中心应该具备一卡通服务功能。
再次,学习过程的支持、指导和服务。包括辅导、答疑以及师生、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服务。
因此,校外学习中心的信息平台既是学习资源的积聚平台,也是学习信息平台、学习管理平台,更是学习指导支持服务平台和学习交互平台。当然,很多学习者更倾向于采用“网络学习十面授辅导+实训实操”的混合学习方式。因此,校外学习中心应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使之成为当地居民终身学习的“学习资源超市”、“学习指导中心”、“学习交流中心”和“实践训练中心”。
(四)校外学习中心要创新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
学习中心的资源和服务对象——学习者两头在外,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千差万别,任何系统、任何实体、任何人在学习需求的推动下,都有可能成为校外学习中心学习资源的提供方。校外学习中心必须面向市场,与多方合作,为不同的学习者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支持服务。要使校外学习中心实现良性运作,必须创新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校外学习中心所有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
有人认为,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为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将推动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化运作的学习咨询服务机构将出现,来从事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因此,校外学习中心也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市场运作机制。要逐步形成由政府主导并提供政策支持,校外学习中心自主发展、管理与运行,开展各类社会人群的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公益与市场服务并重,政府埋单与个人付费结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五)创设校外学习中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首先,政府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和引导。一方面,要完善校外学习中心的建设标准和准入制度,加强检查和评估,建立优胜劣汰的动态准入和退出机制。
其次,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通过政策支持培育一批示范性校外学习中心,把示范中心优先建设成为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重要节点,使示范性学习中心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说得清、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引领所在区域或不同类型的学习中心的建设,提升学习中心的总体质量和发展水平。
再次,要加大对非法招生中介和违规办学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时,校外学习中心要加强自律,进一步规范自身办学行为;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成为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的明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部属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管理的通知(教高[2007]9号).
(一)调查对象
对A高校的各学院各年级分别抽取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总共发放问卷1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20份,有效率为92.72%。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以班级为单位的整体抽样方法法,由研究人员将问卷发放到学生手中,学生填写完之后,当场就回收问卷。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由基本情况问卷和满意度问卷两部分构成的。其中基本情况问卷是对研究对象的背景资料进行问题设计,而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体现研究对象也就是A高校学生的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这样方便于后续对数据整理和分析。问卷的第二部分就是对A高校学生满意度进行调查,通过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可知,高校的学生满意度主要包括课程和教学、生活和环境、信息资源、入学和就业、收费和资助、咨询和建议、个人发展等七个方面[3]。本次问卷中就这七个方面设计了50道题,并采用卡特5级正向计分法。非常满意为2分、较为满意1.5分、满意1分、不满意0.5分,非常不满意为0分,总计满分分数为100分。
三、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加权平均法计算出A高校学生对学校的教育服务质量总体评价的平均得分为86.5分,高于目标值0.5分。并且70%以上的单项满意度的平均值高于1分。这表明A高校的学生对于A高校的教育服务质量普遍是一个较好的评价,对教育服务质量的总体感到比较满意。学生对A高校的生活和环境感到最为满意,得分为88.7分,咨询和建议的分数最低为85.3分。总的来说,各模块之间的分数差距不多,这说明A高校对教学服务质量的各方面发展比较均衡。通过对调研问卷的学生访谈,我们发现学生对A高校的生活和环境中满意度之所以那么高,是因为觉得A高校在宿舍管理以及学校的软硬件方面建设要高于同等水平的高校。对咨询和建议的满意度最低,是因为觉得A高校存在部分行政老师在为学生办事时候态度不友善,并且也有学生提到找老师处理行政事务的时候,那行政老师却不在自己的办公位置上。
四、建议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bout clinical pharmacy in our university
LI Yaling1,2 YE Yun1 HUANG Yilan1,2 LI Jun3
1.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Sichuan Province, Luzhou 646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Clinical Pharmacy,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Sichuan Province, Luzhou 646000, China; 3.Department of Anorectal Diseases,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Sichuan Province, Luzhou 6460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pharmacy graduate education in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our school" for short) has been rapid, and has achieved some results, but there are still deficiencies compared with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first-class clinical pharmac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understand the clinical pharmacy graduate status an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ducation with the professional graduate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analyze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clinical pharmacy graduate education, study the new trends of the specialty in our school,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and advantages from the realitya put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service clinical pharmacy personnel in accordance with its ow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strategies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clinical pharmacy.
[Key words] Clinical pharmac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Situation analysis; Combination of medicine and pharmacy;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a school
临床药学是一个医、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以患者为对象,以提高临床用药质量为目的,以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为核心[1],研究药物临床安全、合理、有效应用方法及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核心是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其任务就是要实现老药新用、常药特用、优化量效等。临床药学已成为医院药学发展的新方向和药学学科的新研究领域[2],它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药物治疗水平,推动了药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笔者采用调查问卷、文献查阅、深度访谈、电话咨询以及网络等多种形式对西南医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国内、外一流大学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进行研究与分析,提出提高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建议,以期为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现状
我校于2013年开展了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学制学位:三年学制、毕业后授予理学硕士学位;培养方式:采用理论学习、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集中授课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导师指导与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在教研室领导下组成以导师为组长的指导小组对研究生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及独立工作能力等全面负责,侧重素质和能力培养;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临床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具备药学、医学及其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交流能力,能够参与临床药物治疗,从事临床药学实践和教育,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技能,具有独立进行课题设计、从事临床药学创新研究的能力,能够在药品临床??用、研究、开发和管理方面从事临床药学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临床药学人才;研究方向:药物临床应用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应用安全性研究、循证药学研究。课程设置:包括专业基础课程(高等药剂学、医学科研方法学导论、外科学进展、循证医学、肿瘤基础理论、药物分析选论、内科学进展、医学分子生物学、医学信息检索、现代仪器分析实验与技术)和专业课程(临床药理学、专业外语)及公共课、选修课。考核方式:考试、论文答辩。实践教学分为教学实践和临床药学实践,临床药学实践分为初级实践(在门诊药房、住院药房、药库、药检室、制剂室、静脉药物配制中心、临床药学室等部门轮转3个月)、高级实践(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参与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肿瘤科等临床科室轮转5个月)和专科实践(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临床药学某个专业方向进行较深入的专科临床药学实践,时间4个月)。
2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分析
2.1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优势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成为临床药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拥有临床药学研究生导师5名,都是从事临床、教学、科研的高级双师双证导师[3];拥有3家直属大型三甲附属医院及30多家非直属三级教学实践基地,多家实践教学基地同时也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具备临床药学人才培养的丰富经验及优质资源。通过对我校临床药学相关师生广泛调查发现,他们均对招生就业情况评价较为满意,这与“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医院药学服务由原来的“以药品供应为中心”转变到“以病人为中心”[4]以及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水平需求、药学从业人员职业发展需求、学生就业背景需求[5]有关;教师队伍、教学质量与效果评价也较为满意,这与我校拥有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及较好的教师队伍有关。
2.2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不足
美国是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的发源地,1957年美国密西根大学药学院的Donald Francke教授首次提出六年制Pharm.D.(Doctor of pharmacy)[6],国外发达国家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现己较为成熟,国内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中国药科大学是最早(2006年)获批设置临床药学专业的学校,我校的批准时间是2011年。由于我校地处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学科发展时间短,与国内一流大学及欧美相比,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尚不成熟:学制学位较为单一,培养方式合理,但很多?节未到位,培养目标是复合型人才,与现代临床药学教育发展方向(服务型临床药学人才[7])有所偏颇,研究方向较少,需拓宽研究领域,课程设置无特色,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欠缺。目前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还属于科学学位型培养模式,毕业授予理学学位,这与我国还没有独立设置临床药学专业学位有关[6];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积极性差,尽管应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但还有待提高;课程设置欠合理,教材实用性较差;见、实习安排不尽合理,临床药学实践范围较窄,时间短,偏重于药学研究、实验室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以及用药咨询,而临床用药决策参与较少,不能适应现阶段医院药学、社区药学领域对临床药学人才的需求[8];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尚需修善,教师、学生国际合作交流机会少,很难跟上学科前沿。
3 建议
3.1 加快“以病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转变
目前我校是培养能够在药品临床应用、研究、开发和管理方面从事临床药学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临床药学人才,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临床药学专业以培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服务型临床药学人才为目标,一个优秀的临床药学工作者应是健康服务的提供者、决策者、沟通者、引导者、管理者、教育者、监督者、控制者、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9]。培养服务型临床药学人才,更符合现代临床药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我校临床药学教育应从“以药品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教育理念转变,由培养“化学型药学人才”向“临床型药学人才”的转变,由“科研型”向“服务型”药学人才的转变。
3.2 建立多学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从目前国际临床药学教育现状及我国医疗机构对临床药学服务的需求来看,我国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应是培养能胜任临床药学工作的临床药师,属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应开展专业学位型教育。目前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学制只有3年,授予理学学位,建议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衔接,逐步增设6年制本硕连读、8年制本硕博连读、5年制硕博连读,增设博士点,毕业时授予药学(专业学位)硕士、博士学位,山东大学[10]、北京大学[11]开设的临床药学专业本硕连读可为我校提供宝贵经验。这种多学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有利于节约培养时间,有利于课程设置的连贯性,更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与临床医生在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学历学位、职称等各方面匹配并通力合作,更符合我国不同层次、不同地区学生和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利于突显我校特色办学,实现我校品牌效应。
3.3 拓宽临床药学专业研究方向
我校临床药学专业研究生招生方向只有4名,2018年的研究生招生简章更没有备注研究方向,作者根据我校实际情况、临床药学发展新方向及国内、外一流大学临床药学研究方向建议该专业导师及新增导师应向群体药物生物等效评价、糖尿病并发症发病机制与治疗、个体化给药研究及药物代谢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药物新剂型与制剂新技术、药物基因组学、合理用药与临床药物评价、上市药物评价研究、临床药学服务和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新制剂的开发和评价、治疗药物监测研究及给药方案设计、生物活性肽研究等方向拓展[12]。
3.4 广泛应用混合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如今互联网背景下,建议我校师生广泛利用智能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线上、线下教学,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有利于打造教学团队,有利于过程性评价[13]。教学方法与手段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建议教师联合应用讲授式教学法(LBL)、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BL)、基于问题的学习(PBL)[14]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授课、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药学沙龙、实验、专题 讲座、模拟训练等多种形式,充分运用数字化教学,使临床药学教学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方式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及兴趣,加深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记忆,从而将教与学、学与用有效衔接,将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专业与素质紧密结合。
3.5 加强教师队伍团队意识,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合作交流平台
师资力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教师队伍来自药学及其相关学科,多为药理学、中药学等专科教师,教师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不能有效地将合理用药与临床问题有效结合,建议教研室对整个团队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医、药导师组制度,通过团队定期开展医学、药学沙龙(处方用药分析、专科用药解说、经方应用举例、典型案例探讨等)、专题讲座等,达到医药互动、医药互补、知识共融、医通药情、药知医意,增强双方共识,弥补学识漏洞,极大地提升教师队伍的关联度与支撑度。我校实践教学基地多,质量高,但其与教研室及导师联系不紧密,交流平台不完善,建议各实践教学基地与教研室及导师建立开放性、多媒体、多层次交流平台,让导师参与建议实践培养方案的制订,优化、整合学校与社会多种优质资源,构建学校、医院、医药企业多重实践教学平台,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避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
3.6 优化课程设置,合理安排实践教学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课程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课、选修课4类,复旦大学临床药学研究生课程分类和我校相似,但其教材选择和我们差距很大,而美国Pharm.D研究生教育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药学相关课、医学相关课、临床药学相关课[15],作者认为美国Pharm.D研究生教育课程分类更为合理。建议加强学生药学、医学相关知识培养的同时,应重视临床药学相关课程的普及,建立针对性更强的选课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科学知识:公共基础课增设人际交流学、自我保护和人文素质、心理学、信息检索与写作;药学相关课增设药学伦理学、药物信息学、药物经济学、药物计量学、药物毒理学、药物流行病学、药学政策与公共卫生;医学相关课增设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重症医学、急诊医学;临床药学课增设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治疗学、循证药学、临床药学实践导论、药学监护、临床药物评价、药物警戒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事管理。我校教学实践安排很为合理,临床药学实践共1年,实践范围较窄,时间短,毕业学生不具备独当一面的素质,不能满足医院药学、社区药学、促进合理用药等相应岗位与实际工作的需要,建议实践范围拓宽至社区、社区药房、社会大药房、药厂、实验室以及临床肾病科、ICU等科室,实践时间从1年延长到2年,半年理论课程结束后进入实践教学,理论课始终要与临床药学实践紧密协作、穿行,可将理论课以药学问诊、药学查房、药历书写、文献分析报告、临床处方点评、讲座、典型病例讨论、医学药学沙龙、多学科综合门诊、药学监护、用药宣教、ADR监测等形式安排在临床药学实?`环节中去,同时建立研究生培养校内、校外双导师制[16],使从事临床药学实践的学生与住院医师一样在临床科室轮转、管理患者、参与查房和会诊、处理医嘱和药物治疗等,实现院校教育与岗位培训的无缝衔接,毕业时培训考核合格可授予临床药师岗位培训证书,这对学校吸引生源,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学生就业顺畅,减少学生就业单位培养经费等不失为一个好举措。
3.7 规范生源,考核目标明确、形式多元化
1.学科咨询服务
学科服务是现代高校图书馆的高层次服务,需要进行精细化的设计。但由于咨询部现有人员人数有限、业务量大且繁杂,无法全面、系统的开展学科服务。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在全馆范围建立“大咨询”的服务模式,即将全馆高级职称、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中级职称的老师组织起来,由咨询部进行规划、统筹与联络,根据个人的专业特点认领学科,在图书馆专家组认可后进行院系联络对接,逐步扩展学科服务范围。
2.信息素养教育
在现实工作中,常会遇到由于读者(包括教职工)不了解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检索方法欠缺等原因造成的信息获取障碍问题,不仅产生了不必要的矛盾,也影响了教学科研的进程。因此我认为,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开展的,也应该在教职工中广泛开展。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在现有人力资源条件下做好这项工作应从以下方向着手:
(1)建立相应的机构(如“信息素养教研室”)。该机构可以不设常备人员,但须有专人负责,统筹信息素养教学、信息素养专题讲座等工作。
(2)动员全馆具有中高级职称的老师参与信息素养教学工作,并纳入年中业绩考核。
(3)各位老师根据自己的对资源和服务的了解,提出讲座内容,报信息素养教研室,有馆长组织专家组对内容进行审核、试听,并帮助修改之后向外。
(4)以常设讲座或对口院系的方式开设资源与服务讲座。
3.实行免费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
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是一项补充资源缺口的重要有偿服务。我馆目前仅向教职工开放账户注册,对学生采用委托方式提供服务,每年经CALIS和CASHL结算后可获得2000元左右的收入,由CALIS中心汇入学校账户,进入图书馆事业费,创收意义不大。而CALIS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学校的申请是有补贴的,多做多得,总数无上限。但由于我馆施行有偿服务,用户对这项服务不很认可,所以业务量较少,所获得的权益也相对较少。另外,通过调研发现,目前许多知名院校逐渐开始免费开展这项服务。
因此,建议我馆也开展免费的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
具体方案:
1.图书馆办公会议讨论决定后发文;
2.现有业务量情况下先由现任馆际互借员开展工作;
3.业务量增多后,由现任馆际互借员知道学生助理开展工作。
二、意义
首先,通过上述改革,可以优化图书馆高层次信息服务的结构,培养并建设高层次信息服务团队,使我馆从资源型图书馆向服务型图书馆转变。
一、意见、建议梳理情况
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活动中,共收集到原始合理化建议145条,集中反映在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后勤服务、教学改革、学校建设、学生管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七个方面,经归纳梳理主要有9条。
1、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更新办学理念,制定学校科学发展规划。
2、适应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促进就业率提高。
3、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4、积极争取解决评估必备条件要求的直属附属医院问题。
5、依据当前高职高专发展的形势,结合迎评促建工作,进一步加大教学投入,加强实验室建设,更新实验设备。更新图书管理设备,扩大图书馆藏书量。
6、加强对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业务能力的培养,并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7、强化学生操作技能训练,增加临床实践机会。
8、加强学生管理,促进管理科学化、人性化。
9、进一步改进后勤服务质量,提高饭菜质量。
二、改进措施
针对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校党委及时召开会议研究讨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改进:
1、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创新教育发展理念,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破解教育发展中资金不足难题,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2、更新教育观念,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争取开设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专业,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3、优化发展环境,为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创造良好条件。加强青年教师业务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
4、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制定更适于学生特点的管理制度。
5、通过“奖、贷、助、补、减、帮”六条途径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
6、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联系,解决附属医院问题。
7、投入资金,重点加强三理、诊断实验室建设,更新各实验室仪器设备。学校决定在评估前修建风雨操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