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信息科技范文

现代信息科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信息科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信息科技

第1篇:现代信息科技范文

关键词:现代科技信息;科研管理;应用策略

【分类号】:G301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已经走进了一个信息时代。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现代科技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科学研究的结构和规模已经形成开放的系统,科技信息已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资源[1]。科研工作是我们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研管理是保证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因此,如何在信息时代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来加强科研管理已经成为科研机构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们要结合科研管理的实际情况,根据科研管理的需要,充分发挥出现代科技信息的优势,做好科研管理工作,为我们的科研工作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一、现代科技信息和科研管理的概念

现代科技信息是时展的产物,是我们社会高速发展的重要标志。现代科技信息一方面是指我们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渠道的增加为我们带来的信息量十分的丰富。这要归结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不仅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而且信息更加透明化、公开化以及公平化。每个人在信息面前都是平等的,而信息也不会因为人的差异而有所变化,它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推动下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另一方面则是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发展是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各种信息的收集、处理、储存、检索、传播等各个过程提供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而在信息化的过程中,能够极大程度的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同时能够利用现代科技将信息的价值最大化。

科研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科研工作本身就是一项细腻而又重要的工作,因此科研管理工作也必须谨慎而又十分的高效,这样才能满足科研管理的需求。现代科技信息在狂管理中有着极大的作用,它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来提高科研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因此,现在很多科研机构都应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完善自己的科研管理体系。

二、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科技信息能为科研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科研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改进,这样才能不断的体现出科研管理图体系的积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的收集信息,去收集先进的管理信息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然后与目前自己的科研管理工作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不足和缺陷,进而将这些先进的东西带到科研管理中去,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建立一个相对完善而且具有活力的科研管理体系。因此,现代科技信息为科研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参考。

现代科技信息是调节和控制科研管理的重要依据

科研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科研数据,都是在不断的变化当中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科研管理的时候给予一定的自由空间和变化调整的空间,要通过科研管理变化来应对科研过程中的变化,这样才能保证科研活动的高效性。而调节和控制科研管理的重要依据就是现代科技信息。我们主要是通过对信息的获取和分析,通过信息的对比和差距分析,反馈出我们现阶段的科研管理水平,然后从信息的反馈情况来对我们的科研管理系统进行调节和控制。以现代科技信息为重要依据,以信息反馈的结果为调节和控制科研管理的标杆。因此,现代科技信息是调节和控制科研管理的重要依据。

现代科技信息是科研管理计划制定的基本要素

制定科研管理计划是进行科研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科研管理计划的主要内容是我们的科研管理的目标是什么、科研管理的方式有哪些以及应急管理的方案等等。科技信息是科研管理计划制定的基本要素,科研信息的情况也对科研管理计划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当前最新的科研动态;当前最高科技的科研设备;国内外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等。因此现代科技信息是科研管理计划制定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

三、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

科研人才信息化

对于科研工作来说,人才是关键。因此在科研管理中,对人才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人是具有主观思维的,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同时人才的流动性很强,不方面控制,因此,在科研管理中对人才的管理是十分困难的。科研人才信息化管理是科研人才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重要应用。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将人才数据化和信息化,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对数据和信息的有效管理来实现对人才的管理。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弱化人才管理时的短处,而且能够充分发挥信息化带来的机动性和易管理性,最终实现对科研人才的最优化管理。例如我们可以建立人才数据库,将人才进行分类划分,同时详细介绍人才的基本信息和专业水平。这样不仅给管理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而且为检索者寻找人才提供了可靠便利的途径。

科研数据的信息化

科研工作会产生一系列的数据和利用一系列的数据,因此对数据的管理将直接决定科研成果。而且科研数据作为科研机构的核心知识产业,是一笔十分具有潜力的财富。因此,科研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科研数据的管理。科研数据的信息化是科研数据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措施。科研数据的信息化主要是利用信息化的平台通过各种科技设备实现对科研数据的有效管理,这种信息化的平台不仅为数据的储存和检索提供了最方便的方式,而且为数据的分析评价提供了便利的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分析软件,将信息化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例如建立科研数据库,对科研机构的各项研究数据分类储存,并进行精确的记录,同时在进行科研数据的检索的时候能够更加方便,让我们能够更快的找到我们想要的数据。

科研成果评价的信息化

科研成果是我们科研的最终目的,因此科研成果的评价将直接决定我们的科研质量。科研成果评价的信息化就是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将科研成果进行一定程度的公开,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科研成果评价中去。这就避免了传统的科研评价在建立专家评审团时浪费的人力物力,同时通过互联网的平台还可以实现对个人隐私的保密,让评价者能够没有心理顾忌。科研成果评价的信息化能够让世界各地的有识之士都参与到评价中去,增加了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评价基数的数量。而且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实现对科研成果的共享,让更多人能够对科研成果进行学习。

现代科技信息本身的应用

现代科技信息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也是科研管理的基本内容[2]。任何科研机构的管理工作都需要获得足够的信息,需要传输以及反馈足够的信息。现代科技信息作为科研管理重要参考依据,是科研管理研究的重要财富。

四、结语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达,现代科技信息传播手段的增多,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受到更多的重视[3]。信息社会的发展为我们的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科研管理工作对科研机构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充分发挥科研价值的重要手段。现代科技信息极大的推动了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并且这种管理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加大对现代科技信息的研究,为科研管理提供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为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做出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毕克新,郭东亮,姚秀荣.科技信息与现代科研管理[J].科研管理.1995.

第2篇:现代信息科技范文

关键词:科学课程;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18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120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技术与教学手段,不同于传统的黑板与粉笔教学以及传统的课件教学,不再是孤立机械的讲解、程序化的分析,而是寓情于景,将无形的情与有形的境结合起来,更能突出教学的趣味性与形象性。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又能将难以理解的知识寓于直观的情境之中,更加利于学生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地理解知识。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浅谈如下几点。

一、营造愉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更是成功的条件。学生主动地探究与积极的思维正是建立在自身对认知对象感兴趣、有好奇的基础之上,是一种由内在动力所催生的外显的主动学习行为,这样的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长期以来的数学采用的是黑板加粉笔,教学枯燥,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没有丝毫的吸引力,只是在教师的强制下被动而消极地参与,只是在强迫自己接受,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科学教学中,不再是黑板粉笔教学的机械讲解,也不是传统课件教学的程序化分析,而是以图文声像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营造愉悦、欢快的教学氛围,置身于这样的教学氛围中,自然能够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放松、情感上的丰富,自然就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快乐的探究。

二、提供丰富素材,构建开放学习平台

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有效教学自然要在更宽广的空间展开广泛探究,实现学生视野的开阔、见闻的增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照本宣科,而是要引入多种教学资源,将科学探究置于宽广的生活空间中,构建开放化的探究平台。而在传统教学中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许多教师往往是心有余额而力不足,并不能将丰富的教学素材引入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打破这一限制,将科学探究引向生活,引向更为宽广的空间。一是现代信息技术依托于互联网,拥有庞大的信息系统。信息量大,便于查询,但于收集,这为教师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能通过查阅学校有限的书籍资源,信息匮乏,而且费时费力,往往需要查阅大量的书籍才能从中提取有用信息。而在互联网时代,可以通过搜索功能在浩如烟海的资料库中收集自己所需要的材料,省时省力。二是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超强功能,可以对这些素材进行深入加工与整理。有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并不等于开放的教学,而是要有条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让学生借助这些信息来展开深入探究,这样才能达到开发智力,丰富见闻的作用。计算机具有很强的信息处理功能,可以将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资料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有选择地运用,这样的教学更加灵活。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教学优势。

三、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验技能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学习新知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人类探索未知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实验技能,让学生学会实验探究,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走进科学探究的殿堂,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而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为此我们可以利用微课来制作更多的实验,可以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可以是学生的探索性实验,也可以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实验,在微课中学生与教师同是实验的主体。这样通过小小的微课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规范的实验操作中来认识到与自己操作的差异,尤其是向学生展现一些因操作不当而造成的实验现象不明显,无法达到预定实验效果,甚至会造成危害等,更能从中培养学生的严谨务实的求学态度与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在这样的微课中学生所掌握的就不只是知识,更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这样在教学中的点滴积累中更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实验技能,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成为真正的发现者与探索者。

总之,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这是新课改下教学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实践与探索,不断创新与总结,这样才能灵活而高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改革进程,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探究,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现代信息科技范文

一、当今社会正面临知识社会的时期,知识的生存、扩散与进步日益依赖于技术的创新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知识作为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潜在因素,逐步从后台走到前台,显示出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迅速跨上了通向知识社会时代的列车,看到了一片曙光。“知识社会”所处的社会背景主要反映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知识社会的明显特征是知识的高速增殖、迅速膨胀和爆炸式增长。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每隔5—7年知识量就翻一番;全世界每天发表2万篇文献著作;目前世界上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数量相当于过去20130年中科学家数量的总和。知识增长的曲线似乎是绝对上升和无尽无头的,知识同样是没有极限和无穷无尽的。今天人们可以在一瞬间将任意且大量的知识几乎同时传送到世界任何一方。

二是知识的增长是技术感生的,技术的发展是知识社会的基础。近百年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知识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技术推动知识的增长,而知识的增长又促进技术的发展和技术能力的加强。特别是微电子技术极其数据网络等高新技术兴起,使社会采用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当今世界范围内与因特网联网的计算机数量正以每l5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似乎是知识的增长伴随着网络的增长而增长。

三是知识社会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创造,人是知识社会的主体。知识增长、技术感生的这一事实,绝对不会使知识社会变成一个技术的复制品。当你将信息和知识在眼前展示和比较的话,你就会发现硬件包括作为原材料使用的信息在内永远不会替代人类智慧。当体操纵鼠标进入因特网,引发的信息像雪崩一样从你身边滚过的时候,这并不会使你马上变得聪明。随着知识社会的发展,人不是退却到事物边缘而是进入到事物的中心,不是作为客体而是作为主体、作为具有天赋和使命与具有充沛能力和才华的主人身份出现的。

四是知识社会不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形态,而有可能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和趋同性的共同体。知识社会存在着更多的机会是社会结构出现活力和生机。比如:社会知识量的迅速膨胀使得各种知识愈来愈急速微分和细化,朝着知识专业化、职业多样化方向发展。其结果是每一个对各种事物的细节了解愈来愈少,愈来愈依赖于他人和专家的知识,因而不得不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表现在研究和学习领域尤为突出,错综复杂的研究课题单靠一个人是解决不了的,集体协作精神已经替代了崇拜天才。

五是知识社会以知识经济为生产力的主要特征,竞争仍然是其发展动力。在向知识社会转化的过程中,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所占份量越来越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不仅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而且成为一种多方寻求的产品,一种提高竞争力和创收的无形产品。国民经济的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现有知识更新的范围和程度,即体现于知识的质量和现实作用。

六是知识社会将改变人们劳动的含义和结构。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劳动世界正在经历着结构性变化。企业家越来越依靠知识个性化的人,越来越向所有人都开放机会,使之能够把他们所有知识积极地投入进来。而雇员必须具备更强的能力和承担更多的责任,必须迎合企业和企业家与社会的需要,这将使以雇佣关系为基础的劳动含义发生根本性改变。

七是向知识社会的过渡必将推动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的改革。一种新型的职业和B常成人教育体系将产生,虚拟的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按需提供多媒体信息教学和服务系统,能够满足各方面要求。越来越多的个性化、专业化的合格人才将是知识社会的栋梁。未来的科研体制将以系统研究方式出现,虚拟的研究所将以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的面目展现在面前。科研成就不再是“天才的孤寂和孤寂的天才的个人的反射”,未来的科研体制将基于集体行动的网络化,科研与经济的结合愈来]敷紧密。

八是知识社会的发展必定会推动社会政治环境的变革。知识社会将带来世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市场、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也必然会引起社会政治环境的巨大变革。知识和一切新生事物无不都在推动着人们思维和观念的变化。社会的技术进步在不断改变着世界政治。因此,知识社会对世界政治环境的整合作用越来越大。

二、现代经济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共同体。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相互依存与发展

知识社会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现代经济的发展,使之快速向知识经济过渡。知识社会造就知识经济,这是必然趋势。但是在知识社会条件下并不排斥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反却能产生极大的推动力量。在现阶段,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处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只不过是所占比重差别较大而已。

一方面,从世界经济发展来看,为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和加强国民经济的基础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产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是振兴经济最重要的任务。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发展知识经济,必须以较为充分发展的传统经济为基础,必须有较高的社会知识水平,有较强的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高技术基础和一定的硬件条件。产业革命必须以传统产业被高新技术改造或替代为特征。因此,发达工业国家,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竞相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造的主要方式是机电设备信息化,建立能控制生产过程、监督产品质量的自动化体系或使用揉性生产系统,实现工厂自动化。通过这种根本性的技术改造,大幅度降低传统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性能,并使传统产品多样化,加速更新换代。在知识经济推动下,农业发展出现了新的态势,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农业从传统的种养业向微生物产业、食品制造产业乃至新生物制剂产业拓展,出现了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农业竞争国际化的新趋势。但这丝毫也不能说明传统产业在知识经济中只是无足轻重的被动接受者。相反,知识经济最重要的任务不仅仅是建立新产业,而且使旧的产业发生革命性的改造和发展。因为这是知识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即使在知识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其支柱产业仍然是汽车、钢铁、建筑等传统产业,信息产业是唯一可与传统产业并驾齐驱的高技术产业。

另一方面,知识经济建立在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之上,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单一产业,而是大量地附加在不同产业中。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更离不开知识经济的渗透和兴起。传统产业通过注入高新技术可以发生裂变,给各行各业带来新的技术机会和商业机会。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仍处于工业化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用知识经济的成果,向传统产业注入高新技术,注重提高产业素质和产出水平,特别是提高工农业等主要生产领域的生产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是迎接世界知识经济浪潮的首要任务。因此在运用知识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必须从国情出发,优先选择那些市场需求迫切又有产业化所需条件的项目,重视那些对国家经济发展拉动作用大的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不应仅仅盯在一些高水平的尖端技术的发展上,而忽视工农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新的主导产业的培育。不仅应重视少数显示度高的技术,还应特别重视实施产业化的技术的成熟程度和实现产业化的工农业基础的建设。

当然,知识经济是不同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新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以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生产资源,以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为支柱产业,以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为发展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宏观特征。知识经济可以使一个国家或地区实施持续投资得到持续经济增长而不降低投资回报,从而使得传统经济学密集投资回报递减规律成为历史。知识经济是“低耗高效”的经济,在传统工业经济中,GDP的增产是与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同步增长的,但在知识经济中,在保持GDP的持续增长时,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原材料是持续下降的。知识经济对产业结构的要求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业和传统产业高技术化、就业结构高技能化。因此启动科技创新工程,有助于推进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轨,做好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双重文章。

三、技术创新是开启现代经济迅猛发展的金钥匙,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助力器

现代经济的发展,不管是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发展,还是知识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来支撑、来促进、来提高,必须依赖于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因为技术创新就其行动内容看是由一系列的技术活动组成,但就其价值取向看则有明确的商业赢利目标。一种产品、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一个经济形态,都需要通过源源不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去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发展中,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推动。因为,当今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结构调整的优化特别是比较效益的增加,越来越依赖于技术进步。工业经济的发展更是如此。当今世界工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尤其是发达国家技术进步贡献率显著提高,现已达到70%以上。这一切完全归功于普遍重视技术创新的结果。技术创新必然引起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增长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看:一是微观层次,即技术创新引致企业规模的扩张;二是宏观层次,即技术创新引致宏观经济的增长。这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技术创新不断创造出新技术、新工艺,使原有的技术设备和工艺水平不断提高,这必然导致原有固定资产结构的优化。(2)随着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各种先进的管理方法相继出现,微观的生产组织和宏观的经济调控、各种管理技术将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决策技术的应用将引导投资结构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3)技术创新作为提高生产力水平的直接动力,必然影响生产要素的构成,导致劳动就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进而从宏观上影响投资结构的优化。(4)技术创新不断创造出新的产业+它的出现必然导致社会投资结构的优化.技术创新对不同产业影响的差异将引导资金从效益差的产业转向效益好的产业。而投资结构的优化促进了经济的优质增长。

第4篇:现代信息科技范文

[关键词]兴趣 文学 素养 信息技术

一、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课题研究所记载的内容来看,学生对现代教育媒体兴趣浓厚,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课堂气氛明显有了改善,学生思维敏捷,举手发言积极,能自主地观察,思考,实现了个性的自主发展。学生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知识探索者,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迎刃而解。视听并茂,教学氛围得到趣化。兴趣是儿童认知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电化教学根据自身声像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以直观、形象的图像、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着兴奋的情绪。学生很喜欢上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对现代技术手段应用下的语文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巧借远端资源素材为教学服务,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自然地融入进语文教学之中,与老师和其他学生合为一片,促使为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去探究。信息技术手段也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主动性,使他们从形、声、色方面感知事物,使教学活动也从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打天下”的单一教学模式向立体化的教学模式转变。

二、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文学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也能推进学生信息技术素质的培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把语文课本中的文字与鲜明的视听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感官作用于大脑,充分发挥大脑“接触、判断、贮存、想象”四个智力区作用,从而使学生充分感知材料。学生也通过老师的多次使用感受到高科技带来的方便,学习到了一些实用的技能技巧,他们的操作水平提高的很快,如今许多学生能将老师布置的内容方便地在网上查找,自己找寻相应的答案,个别学生还向老师的邮箱中发送小作文,讨教问题呢。在课堂中使用了现代媒体手段,学生通过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媒体进一步体会文字信息的优美,学习了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随时发现身边的语文美、文字美,为欣赏文学、表达交流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听范文朗读、配音赏析,很形象直观地感受到语文之美,赏析能力、写作能力都变得较为容易起来。学生学会了发掘身边素材,学习身边语文,为语文学习服务,不断培养他们如何搜集、加工、传播语文信息,从各个方面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及信息素养。

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开发了创造潜力

每个学生都可以而且应该发展创造力,并在创造活动中体味到成功的喜悦。教师通过教育使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创造性的活动,这是教育成功的标志。如果我们培养的孩子要能在将来成为跨世纪的“四有”新人,现在一定要让孩子成为思维活跃敏捷、想象丰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潜力的开发。从而焕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使他们领略到了一种最高层次的愉快――创造的愉快。多媒体介入教学中,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帮助教师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美感、兴趣与创造力。学生在交流中进发了思维的火花,这种实时的交流方式使每个人都处在一种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只有给了充分的思考时间,学生才能进行真的思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充分思考问题。

四、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创设意境,丰富了学生情感世界

爱美、求美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多媒体教学可以艺术地表现教学内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音像教材将诸多美的因素渗透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在一个和谐的、充满美感的教学环境中既获得知识,又陶冶情操。儿童如能沐浴在美的环境中,他们的精神世界就十分愉悦。语文教材是装满美的宝库,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宝库去感受美、创造美,多媒体有其优越性。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不仅可以把课文教材中的各种美的因素(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直观地再现出来,而且往往描述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加上多媒体教学特有的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等因素,不仅可以使学生辨别出客观事物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同时也使他们对美的事物产生学习、领会、把握的兴趣,陶冶了他们的审美情操。

五、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5篇:现代信息科技范文

关键词 信息技术;化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8-0064-02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日益走进化学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成为传统教学的继承和必要补充。但任何事情都有二重性,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不例外,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中,仍存在一些误区:对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意义认识不清;用计算机多媒体取代教师教学;忽视常规教学媒体;滥用教学媒体;用电脑展示屏幕替代黑板;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课堂教学。

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呢?

1 整合中可采取“三大策略”

1.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在化学学习中要研究一些化工生产,如接触法制硫酸、合成氨工业、氯碱工业等,由于条件所限,学生不能一一去参观、了解,教师也只能纸上谈兵。但现在可以通过计算机的视频功能和模拟功能,把一个个化工厂请进的化学课堂,使学生耳闻目睹,身临其境。下面是笔者教学硫酸工业的片断。

1)创设情境。

①播放录像:硫酸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②电脑展示资料:我国硫酸工业的发展情况。

③电脑显示图片:江西铜业公司贵溪冶炼厂硫酸车间。

2)提出问题。

①写出生产硫酸的反应方程式。

②生产硫酸的原料可用硫磺,也可用黄铁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采用哪一种更合适?(多媒体展示我国硫酸工业中原料的利用资料)

③硫酸生产中第一阶段是什么?设备是什么?如何使黄铁矿充分燃烧?(电脑展示并模拟沸腾炉工作)

④硫酸生产中第二阶段是什么?设备是什么?热交换器的作用是什么?(电脑模拟热交换器的工作原理)

⑤硫酸生产中第三阶段是什么?设备是什么?(展示吸收塔模型)

3)自主探索,让学生带着问题,结合课本和分析多媒体资料,自己去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加工。

4)人机对话。讨论、交流,并总结归纳成表格。

1.2 降解教学难点,促进学生探究新知

计算机应用于课堂教学,有着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功能。如对图形处理能力极强,利用这一功能可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这样可降低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识。

在化学学习中要涉及微观世界的一些知识,学生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普遍感到很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于是笔者将这些内容利用Flash制成动画,或从网上下载,使难点化解为可视的图像、图形,变微观为宏观。如在学习物质结构时,笔者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电子云的形成、化学键、晶体结构、有机物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等,变抽象为直观,有助于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立体模型概念。

1.3 借助网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网络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打破了封闭的学习模式,而且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因此借助网络,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1)学习内容的开放。在网络资源日益发达的今天,学生可以不再被那仅有的信息源(教师或教材)牵着走,他们可以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获取他们所需的知识。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上网检索有关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等环境问题的内容、前沿科技的最新进展、贴近现实生活的化学……或提供一些网址,让学生根据网址自己学习。

2)学习形式的开放。网络教学可以采用“师—生”“生—生”等多种学习、交流的形式,学生还可以与校外人员就学习上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学习信息的交流是全开放的。比如,在复习实验仪器时,笔者围绕“常用仪器—洗气瓶”,让学生分析出其组成(广口瓶、双孔塞、长短导管等),然后让学生利用笔者编制的软件,通过鼠标拖动屏幕上的仪器来改变它的构造,并说出其他不同用途。

3)学习方法的开放。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模拟一些重要的、但在实验室中难以完成的实验,模拟一些有害的、昂贵的、耗时长的实验,学生在自主的模拟实践中,观察、发现一些化学现象,找到规律。笔者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上的有关自测题进行训练,并对自己做出评价和进行反思。

2 整合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2.1 主与辅的关系

在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是为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它仅仅是起辅助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如果盲目地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学生、教师会成为多媒体的奴隶。

2.2 人机对话与人际对话的关系

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学生知识认知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的一句赞许的话、一个细微的动作、一种细腻的情感、一个赞赏的眼神,甚至是一个微笑,都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鼓起他们学习的勇气和信心,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并享受学习的乐趣。以上这些,信息技术却难以做到。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人机对话,也要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教学活动处于一个双向的信息系统,那么教与学才会相得益彰。

2.3 模拟实验与实际实验的关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提倡学生动手做实验。在学生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是失败,但学生可从实验中引发的问题、失败的结果去反思,这个过程是信息技术所无法替代的。因此,模拟实验只能是常规实验的补充,主要适用于危险性大、污染重、耗时太长或太短的实验……

3 整合中要达到“三种境界”

3.1 同步

现代信息技术在应用目标上必须与整个教学过程保持统一,或者说与学生的学习行为相统一。宏观上着眼于优化教学过程,微观上着眼于学生的和谐发展,做到“引其观、诱其思、导其向、排其难、解其疑、探其源、激其情、审其美、养其性”。

3.2 和谐

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因此,多媒体课件要用得适时和适量。适时,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用在该用的时机,寻找最佳切入点。比如,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点时切入;由直观到抽象、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中切入;由易到难时,阶梯化时切入;由难化易时,形象化时切入。适量,就是不能忽视课程的要求而过度地使用,其使用不在多而在于精,能不用就不用,不能滥用。如“原电池”一节中,要让学生理解原电池为什么产生电流,其原理是什么,只要播放课件《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即可。如果不顾教学实际,整堂课全部使用多媒体和网络,这样就会造成“人灌+机灌”的局面,反而会弄巧成拙。

3.3 互补

第6篇:现代信息科技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课堂教学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当前人类社会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时代进入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信息化时代,人们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课改下,教育也面临着信息化时代。《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以跟上科技迅猛发展的步伐。因此,作为中学教师,要尽量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应用已成为信息技术和中学课堂教学的结合点,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并茂的情境代替课本上的静止画面,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利用多媒体软件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采用不同的观察方式,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了新型教学模式的优越性。这种新型模式的实施离不开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至少有四种好处:其一,简洁性。其二,生动性。其三,趣闻性。其四,高效性。实践表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学科教学的深化改革确实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二、教师角色定位

    信息时代,人们很容易从网络等媒介中获取信息和知识,教师已经不再是只是的拥有者,学生可能通过各种信息途径获取比教师更多、更精确的知识。因此教师的职责已经不可能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教师的任务更多地体现在“导”上,帮助学生决定适合个体需要和个体实际的学习目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动机,培养健康的兴趣,发展学生认知、判断、选择各种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塑造高尚的道德、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信息技术课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加强学习与实践。适应教育技术的进步。教师需要成为一名积极地终身学习者。并以这种态度来影响所教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关注所教学科方面的知识,还要注意获取一些其他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动态,具备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能力。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信息量大,信息传播快等特点,是其他教学设备所补课比拟的。他不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接触大量的信息资源,改变了以往单纯从教师和课本获取信息的教单一局面,更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利用网络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流动的空气》一课中,让学生登陆《风》科学专题学习网站,让学生根据需要与喜好有选择地了解关于风的类型、危害及利用等相关知识并加以汇报,大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风在生活中的各种利用后,激励学生们大胆想象、勇于创新,以“如果你是个小发明家,你想利用风为人累做些什么”,拉开奇思妙想环节,这时,你不得不惊叹于孩子们的奇妙的幻想世界,有的说我想发明一台风能计算机,这样到野外也能用电脑了,有的说,我想发明一种抗病毒风扇,只要一按开关,消毒液就会散布在空中,把甲型H1N1病毒灭光。通过这些事例可以大胆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创境应用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思维是后天培养和训练的经过,人们的思维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才会积极起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现实情境,启发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谓“事半功倍”。如教学《摩擦力》一课是,教师用课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辆汽车在泥泞的道路上行驶,突然车轮陷在了泥坑里,汽车加大油门,马达轰鸣,车轮仍然上不来。怎么办?学生思维被情境激活,纷纷出谋划策,有的说车厢里站上人,用增加重量的办法增大摩擦力;有的说车轮下垫上碳渣、石头或把车轮下的稀泥挖出来,使车轮与地面的接触面粗糙来增大摩擦力等。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应该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使科学课堂达到最好的效果。

自然课堂教学中,交互性很好的课件、快捷的通信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设了条件,使得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也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不管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只有当它在课堂中确确实实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突破教学难点时,它才真正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恰如其分地在科学课中运用好信息技术,以实现它们的优化整合。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7篇:现代信息科技范文

一、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教育技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的兴趣。比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中的“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通过操作发现无论三角形怎么变,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度。

在教学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图像闪烁、重复、定格、动画、色彩变化以及声响等效果,给学生新颖的感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对数学的向往,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并获得快乐和享受,历来是我们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孜孜以求的。然而兴趣和动机有赖于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引起,小学生尤其如此。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和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不仅可以来用传递教学内容,而且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调动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营造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繁杂的计算可以由计算器或计算机完成。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数学教学更加关注的应是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更加强调的应是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孕育、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等。把学生从繁杂的运算中解脱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与理解数学中更本质的内容,才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总体趋势。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为学生营造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

三、感知知识形成过程,突破教学重点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强,但理解能力欠佳。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满足于让学生“记”一些知识点,而不关注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其内涵,学生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尤其对那些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我们在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教学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利用媒体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加以直观地显示,以其较强的刺激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促使我们的学生了解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

四、发挥动静结合优势,增进理解记忆

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可以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动像和静像有机结合的优势。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

例如:教学“角的概念”一课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用不同颜色从这一亮点做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亮点和两条射线,使学生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又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没关系。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

五、提供合作探究机会,培养创新意识

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小学数学的合作探究教学,有助于营造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探索,多渠道地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8篇:现代信息科技范文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性

仅仅依靠信息技术的作用在教学中存在如下不足之处:首先,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有限。人机交互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显著特点,但是目前高校中多媒体教学思想依旧是传统教育思想、固定模式、教学方法的电子化、虽然很多教学内容相比以往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形象,但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新方面存有明显的不足,人机交互的过程很有限。如果依旧这样发展,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能够吸引学生的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形象化,个性化,更重要的是依靠教学手段的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创造性,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计算机网络与课程资源结合的不足。多媒体技术与教学资源的充分结合能使学生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实现个性化与自主学习的目标。但是由于资金不足,很多学校的校园网信息资源贫乏,且更新缓慢。许多优秀的文章、杂志、报刊等教学资源师很难让每一个师生都充分共享。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同样由于缺乏资金、技术等支持,很难实现以电子化的形式开发出来供师生共享,即使开发出来也仅仅是网络与课程资源的组合,而非整合。因此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信息处理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目前我国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众说纷纭。但是仔细研究这些观点,主要还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

一类观点认为:课程是一个比较庞大的概念,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体结合,进而改变课程的成体结构和框架,进而变革全部的课程体系。然而具有一线实际教学经验的教师则比较认另一类观点。课程就是教学,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从教学实际经验来看,这是在目前的教学资源现状下所能实现的最优整合,也是实践的要求和发展的趋势。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程整合的任务的对比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缺点

国内将计算机应用于教学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起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与实践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缺点

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需将已有的教学材料与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模式。但是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所以课程整合与信息技术在实现上需面临诸多的困难。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只需要教师使用现有的软件进行演示,对于教师教学设计与课程能力没有太大的要求有,所以相对而言计算机辅助教学比较容易实现。

课程整合与信息技术的目的就是充分地改善学习方法。在课程整合没有与信息技术结合之前,学生仍然按部就班的进行学习,而且还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课程与信息技术与整合后,会极大地改善学习方法,改变以往的学习方法,优化学习资源和改善学习环境。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大幅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目的则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就不是很明显了。

四、课程整合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我们已经充分理解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概念以及其主要思想。在教育过程中,除了教师的指导,最为重要的还是学生对自己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环境中,教师要充分使用互联网上的资源、以及多媒体技术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探索能力,进而提高他们通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些条件。除了需要以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力等本身的动机为前提外,还需要教师的充分引导,在引导中让他们主动的提出问题,为学生开展探究提供资料、材料、设备,组织有效的交流,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学生在信息课程的学习中会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问题,或是对老师的教学质疑。但教师应该认识到,这其实是学生探究心理的体现,教师要处理好这一心理,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创造外界条件。

(一)明确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的培养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多媒体与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情境,适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探索能力、发现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发挥优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加深对所探究问题的理解

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探究与思考提供了资源,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方便创建更具开放性和活动性的教育空间,有利于激发、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这不仅是基础教育顺应时展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现代科学发展对未来创新人才的需要。

五、结语

总之,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中,每一位教师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将学习的重点从只看重知识的传递和不断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让学生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转化为一个主动接受知识的接受者,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用探究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改变和创造社会。

参考文献

[1]潘克明.用系统科学方法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整合[J].中国电化教育,2004,(1).

[2]张际平,高丹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与层面实质分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7).

[3]解月光等,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与实践,《改善学习 ----2001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4]李克东,数字化学习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 2001 年第八期、第九期.

[5]章剑卫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8期.

[6]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作者简介

第9篇:现代信息科技范文

关键词: 新课标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历史学科教学 整合

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仍然没有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阴影,教学观念上,突出“教师中心”、“知识本位”,在教学中,教师片面地突出知识的传授,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法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重教不重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根本无法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效果便可想而知。

新课改以来,学校加大了对课堂教学研究的力度,目前学校以国家级课题《高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为龙头,经过集中研究、实践、探讨,初步形成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应用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2.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3.发挥网络的信息传递功能

二、信息技术和历史课程教学整合的教学优势

1.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再现历史景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历史学科的特点在于它的过去性,历史是不能进行试验、重演的。而信息技术却可以将声音、文本、动画、图像集于一体,把书本上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具体形象,使历史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把过去的历史现象“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把死的历史变成了活生生的历史,变“看历史、听历史”为“感悟历史、体验历史。”

2.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好多内容比较抽象,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难达到很好的效果,这时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优越性。它能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通过动画、录像、投影的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如讲“英国的权利法案”内容时,对于法案限制了王权,扩大了议会的权力,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我在课堂上补充了权利法案内容的原始文献资料,学生通过史料获得了深刻的记忆,很轻松地突破了重、难点。

3.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功能,有利于增强记忆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历史既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可以动手操作(触觉),这有利于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协同作用。现代教育学实践证明:学生在获取知识时仅依靠听觉,那么三小时后能保持70%,三天后仅能保持10%;若仅依靠视觉,则三小时后能保持72%,三天后可保持20%;如果综合依靠视觉和听觉,三小时后可保持85%,三天后可保持信息量的65%。

4.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历史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仅凭教师的单纯讲解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其手段单调也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而采用多媒体课件就会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它动静结合的画面,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等心理因素保持十分良好的状态,使乏味、枯燥的历史变得有趣、轻松,再加上教师必要的讲解,就会为学生培养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打下很好的基础。

例如,在讲“”这段历史时,有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学生只看教科书上的内容往往看得红火热闹,对于那一阶段的历史却没有什么感觉、印象,这就不容易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但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把这一阶段的图片、纪录片,以及其他的材料输入多媒体课件,使触目惊心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真实的画面,再辅以教师的讲解,就会引起他们对历史的深度思考。看似一场啼笑皆非的闹剧实质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使学生明白表面现象下的本质含义。可见,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刻领悟到教学内容的真正含义,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5.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传递情感,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中学历史新课程的标准是:“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历史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但是在平时历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和粉笔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教师往往侧重于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强化和训练,而忽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这样,爱国主义的培养,民族情感的培养,就流于形式,成为空话。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以达到内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我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优化整合的优势,这就为历史教学改革增添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我相信只要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去开发、去研究、去探索、去实践,就一定可以实现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