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社会调查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历史知识的传授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发展历史学科能力的条件;历史科学是在指导下,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社会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基础教育阶段要求掌握的是历史科学的基础知识,它包括反映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特征的重大历史事实、基本历史概念、基本历史线索和基本历史规律等方面。历史是人类社会已往的发展过程,所以要使学生形成历史的基本概念,在知识教学方面,就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如历史的纵横联系、因果联系、古今联系等,以及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不能忽视历史整体性和规律性教学,防止把历史割裂成零碎、孤立的知识。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历史问题不断赋予新的阐释。由于依托于历史科学,历史知识教学还要注意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而不断更新,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科学的、符合时展的历史知识,才能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
2.过程与方法。历史课标没有对历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作出具体要求,师生应根据“课程目标”中有关“过程与方法”的总体目标,参照“教学活动建议”,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关于学习方法,中外专家有多种解释。我国专家通过归类性的研究指出:学习方法的第一要素是程序,按程序学习,能够节约时间,容易使学习行为达到熟练化、自动化。所以学习的一般过程离不开学习、运用、巩固、总结等环节。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必须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真正的主人。要摆脱以往教学中学生只有学习,而没有运用、巩固、总结机会的旧模式,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示学习的效果。
学习方法的第二个要素是原则,即人们在学习中应该遵循的准则或要求。这一要素具有以下特点:较之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方式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的特点;是人们主观提出的要求,具有规范性、主观性的特点;学习原则既可以涉及整个学习活动,也可以涉及学习活动的某一环节,因而具有层次性的特点。
第三个要素是方式,指的是完成学习任务所采取的具体途径、形式和方法等。我们建议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应该包括记忆、思维、听说、阅读、观察、练习、写作、实验、参观、表演、欣赏、研究、总结、评论、创作、讨论、访问、调查、游戏、收集资料、制作图表、社会活动等等。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应多层次、多方位地创造有利的教学条件,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提供多种辅教学材料,以利于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特别要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第四个要素是手段,指学习活动中采用的工具或物质手段,具有物质性、多样性的特点。教学中学习手段应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完成历史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科学知识的方法,所以以上概述的学习方法的四个要素的动作执行者都是学生。如“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的学习内容,就可以使学生“通过查阅报刊杂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进行社会调查等形式,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并从中学习收集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实施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学习并学会学习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课标在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上也作了一定的要求。情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表现形式有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友谊感、同情心、责任心、良心、荣誉感、自尊心等;美感是在人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理智感是在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表现为成功感、怀疑感、对成就的欢喜与自豪、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等。正确、积极的情感体验来自于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倾向等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
历史教学的内容中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因素,历史教师有责任通过这些教育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不仅可以从历史教学内容中充分挖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因素,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还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和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教师还要发展学生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素养教育;渗透
语文这门学科具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征,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侧重点是为学生传授知识,提升学生的考试能力,无法将语文课堂应有价值真正体现出来。为解决这个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语文课程价值,需要教师思想上引起足够重视,将核心素养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现基本素养的提升。这样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知识,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既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保证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理念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采取“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通过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培养更多自主学习意识强、性格积极向上的学生,满足时展的需要。在核心素养教育下,学生个人素质修养能够得到提升,如思想道德品质、个人言行举止、知识水平能力等方面,同时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能够吸收并牢固掌握更多知识。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育而言,其范围除了传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以外,还注重利用优秀文化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修养。由于核心素养教育具备高效性与可实践性特点,还需要教师组织开展各种活动,这样有利于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来,提升吸收与消化知识的能力。
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改进以下几点:一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对各种新的教学方式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还未完全掌握生字、生词时,教师就要求学生展开想象与创新。或者是课堂教学与教材内容联系不紧密,学生基础知识巩固不到位,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带来影响。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育下,要求教师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轻松、有趣、愉快的学习氛围,并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不过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核心素养理念理解不够深入,对学生的需求了解不多,很难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二是教师对语文学科特点理解不到位。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关键是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提升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但是一些语文教师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升,需要改进教学方法,确保正确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内容,将课堂教学组织好。三是很多教师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对学生听说能力训练较少,这些教师认为语文学习的重点是读与写,听说练习仅仅是蜻蜓点水。这样就影响了学生听说能力的提升,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需要尽快做出改变,以满足核心素养教育要求。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教育的策略
1.用好教材,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可以体现出核心素养教育下语文教学价值,在学生健康成长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此,教师应合理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渗透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确保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美丽的南沙群岛》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渗透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开始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传说中的南沙群岛是什么样的呢?(2)“晶莹的珍珠”指什么?(岛屿)“一串串”又说明了什么?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发言,谈谈自己对南沙群岛的印象。在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最好用自己的表述,不应直接照搬课文内的原话。通过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并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2.结合实际,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
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育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体验,加强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对学生的合理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观察生活,了解社会,并主动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之中。这样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各种教学情境中,充分感悟生命的价值、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并在无形中接受高尚情操的熏陶,逐步内化成个人态度、信念、价值观和教养的养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联系学生生活实践,还要与学生兴趣爱好、心理需求等相结合,引导学生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在角色转换中提升能力、增长见识,并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教师可以通过改编课本剧、再现生活情境、即兴演讲、思维对碰等各种形式,将学生带出课堂,组织各种类型的语文实践活动,改变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之中。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梦圆飞天》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以下学习任务:在家与父母聊天,了解他们对我国飞天事业的看法。并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近几年我国人民生活的变化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要问学生如下问题:“你们觉得梦圆飞天主要展现了什么?”学生由于提前做好了相关准备,因此都积极发言。有学生说展现了民族的骄傲与自豪,也有学生说中国人从此在世界上扬眉吐气了。如此一来,很轻松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3.加强实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经验,认识发展遵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若是与这个规律出现违背,那么就等于迷失了方向。对核心素养教育而言,也需要与生活、社会和学生实际加强联系,引导强调探索、实践与活动。所以,教师需要通过改变课程功能、重建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和落实课程实施,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在开境中进行探索。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神奇的克隆》教学中,因为学生年龄较小,心智发育并不成熟,认识水平不高,所以很难理解“克隆”这个词语的含义。对此,教师可以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桑树压条、柳树扦插、马铃薯切块等实践活动,将学生已有实践经验联系起来,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克隆”这个词语的含义。之后,教师可以按照从低级复制到高级生物克隆的顺序进行讲解,让学生加深对克隆这个高科技技术的理解,这样就可以轻松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会对克隆技术前景产生强烈的兴趣,并对今后社会的发展展开丰富联想,真正体现了核心素养教育的理念。
4.注重积累,海量阅读经典书籍
阅读能力培养也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积累优美、新鲜的语言材料,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中华传统经典作为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不仅内容源远流长,同时也有精辟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每篇文章都如同一面镜子,能够将社会生活反映出来,映照着学生的心灵,并启迪学生的心智。从当前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来看,还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基本上除了课本以外,其他的阅读书籍狠少,这样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不能得到提升,知识面较窄,口头表达能力不强,写作能力与创造力无法获得提升。对于这类情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一起阅读经典书籍,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语言材料,实现厚积薄发的目标。这需要教师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除了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积累以外,还要通过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5.传授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当今信息时代背景下,也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为学生传输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会学习”这个目标,需要让学生尽快转变学习方式,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与合作学习三种方式,指导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牢固掌握知识。学生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可以实现能力的发展,增强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合作学习期间,学生之间能够加强沟通与交流,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切实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这个教学过程中除了是认知过程以外,还是交往与审美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将调查报告撰写出来,引导学生进入社会,主动发现社会现象与问题,在调查活动中形成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实现能力的提升、知识的增长。由此可见,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转变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提升各方面能力,在学习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意识、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协调发展。
总之,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已经非常落后,无法与现阶段人才培养需求相符。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合理设计教学方案,突出教材的重点与难点,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切实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教师还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出发,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思维的锻炼,让学生在牢固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实现自身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碧良.小学语文中核心素养教学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35):79-80.
2.陈海玉.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渗透”教育[J].赤子(上中旬),2016(21):255.
3.张亚,杨道宇.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教育探索,2016(10):21-24.
关键词:乡土史;历史教学;课程资源
一、加强乡土史教学是当前历史学研究形势的要求
乡土史教学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乡土史的研究是目前史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年鉴学派为代表的新史学反对传统的史学只把国家、民族、政治等当作史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张扩大史学研究的领域,家庭史、社区史等乡土史内容也成了历史研究的的重要课题。新史学还主张推行“自下而上的历史学”,反对传统的史学只关注统治者和精英人物的缺陷,主张史学研究重视下层民众的历史,关注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看法。
由于乡土史在一个人的一生的教育中占据的特殊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加强乡土史教学。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如果只知道国家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而不了解自己父辈、祖辈的经历、甘苦,不了解自己出生的村落、社区的变迁,那么就可能是掌握了一些“历史的符号”,而没有受到应该受到的真正的历史教育,没有真正汲取真正的历史素养,这是由历史认知心理规律所决定的。“年鉴学派”的一代宗师马克·布洛赫曾提出“倒溯历史研究法”,即由今而古、由近至远的研究法。乡土史对国家史来说是“近”,由乡土史而后国家史是“由近及远”。由今至古和由近及远,古今对照是符合人们获得历史知识和认识历史的规律的。
二、世界一些国家对乡土史教学都有一定程度的重视
对于乡土历史教学,世界各国政府都给予足够的重视。据统计,美国50个州里,有30多个州在法律上严格规定,在学校必须开设州史课程。如美国的得克萨斯州规定学生要学习一学期的乡土历史、密苏里州规定学生用2年的时间学习“我们城市生活的过去和现状”、“我们的社区”等都属于乡土历史课程。一些州的课程设置是以学生最易接受的家庭、邻居、社区等生活空间的广延变化入手安排课程,突出生活环境的“由近及远”。
英国自20世纪60年代出现“历史教育危机”的困境后,各地进行了历史教学改革,努力将教材活泼化,注意显示历史课与学生生活的相关性,注意带领学生参访古迹、博物馆、档案中心等地,现代史、乡土史的内容有所增加。普通大众的历史在历史课本中也有所反映,教学内容增加了“我们身边的历史”,强调学生利用身边的历史去进行探究,运用史料、证据来学习历史,满足学生理解所居世界的需要。
德国的学校尤其重视乡土史教学,比如前面提到的哈尔希尼,他就写成了,《世界科》一书,是由“乡土科-祖国科-地球科”组成的同心圆式的课程。20世纪以后,社会学家施普兰格提出“乡土”不在指纯粹的自然环境,而是“主体同已被主体的体验所同化了的,因而精神化了的自然、人格化了的自然。”也就是说乡土是充满种种意义的有机世界,是同内在生命息息相通、同自我结为一体的存在。根据乡土的这一本质而建立的乡土研究课程在德国的萨克森等州的学校开设,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日本也较为重视乡土史教育,在文部省制定的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有关的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在教学中让学生参观、调查乡土史迹及其文物,以具体地掌握国家的历史”或“着眼于与那个地区的各种条件……,列举史迹及其他遗址、遗物、风俗、传统等文化遗产,培养学生对这些遗产的认识和尊重的态度。在大纲的指引下,日本在社会科教学中非常注意让学生参观调查家乡的古迹、调查家乡的名人、注意发挥口述历史的作用,让学生学习身边的历史。
三、我国港台地区也都重视乡土史教学
九七后,教育署颁布的中国历史科中学课程纲要指出:”认识本土历史有助提高学生对本科的学习兴趣, 以及建立乡土感情和民族认同感。中国历史不少史事与香港有关,教师在教授相关课题时, 可与学生研习有关事迹”;又”鼓励教师办历史参观活动,透过对地方史事的认识, 肯定有助于中国历史科的研习”(《中学课程纲要·中国历史科》, 1997年)香港课程发展会议首次于1998年9月在中国史中全面开 设香港史专题,希望通过乡土史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对文化遗产的认同,从而对社会建立归属感,同时要求建立乡土感情和民族认同感。现在香港的中学历史教材中在正式课本的一些章节之后,增加了乡土史的内容,取名为“寻根溯源看香港”。比如“史前的香港”简述了香港地区发掘出来的新石器时代的居住遗址和文物,证明5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定居。并且在一些正式章节后,安排了“香港史迹考察”等内容,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国台湾地区在1987年取消法后,当局提出了“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具有倾向的所谓务实政策,乡土教育得到空前的重视。初中开设“认识台湾”课程,分为历史篇、地理篇、社会篇。乡土教育的目标表述为“增进学生的乡土意识”、“培养乡土活动的兴趣”、“发展探究思考能力”、“尊重不同族群的文化的态度”等。教师经常指导学生进行一些乡土考察、参观、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同时台湾地区在一些师范大学也健全了乡土教育研究和指导机构。最近几年来台湾的乡土教育由忽视到极端重视,其中包含有的政治取向。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学者和广大教师是以真诚的态度,认真地从事乡土教育和研究的,其中他们总结的许多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只是我们在吸收他们乡土教学的经验时,一定要对台湾当局的“意识”保持清醒的认识。
课程的乡土化是目前国际国内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历史教学中的乡土史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国外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一些做法,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以吸收、借鉴的东西。
四、我国乡土史教学有着优良的传统等待我们继承
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乡土史研究,并以此为教学内容来教育后代。有见识的中国古代统治者信奉一句名言:“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孔子所编订的《春秋》,基本上是鲁国的地方史,并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课程之一。东汉末年,会稽人赵晔编写的《吴越春秋》和吴台民编写的《越绝书》则开地方志编写的先河。唐宋以来,地方志的编写越来越受重视,并在史学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地方志可以说是一个地方的通史,它全面介绍了一个地区的建置沿革、自然及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的情况,为人们了解家乡的历史发展过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除了浩如烟海的地方史著作以外,我国古代还有其他许多能进行乡土史教育的资源,主要包括:天子家的宗庙和各姓氏宗族家的宗祠;纪念为本地区做出过贡献或对本乡有影响的人物的祠堂;各地的石窟、庙宇;为忠臣、义士、节妇、孝子建立的牌坊、碑碣;各地有影响的建筑工程;陵墓;流传于社会的对联和歌谣等等,这些宝贵的资源都在发挥着乡土史教育的效果。
我国自清末以来,就把乡土史教学和乡土史教科书的编写制订于教学大纲中。1903年《奏定小学堂章程》中规定“略举古来圣主贤君重大美善之事,而尤先讲乡土历史,采本境内乡贤名宦,流富诸名人事迹。1907年根据上述精神,广东、广西出版了乡土史教科书。著名学者何炳松先生,他写了《历史教学法》一书,又翻译了美国约翰生·亨利的《历史教学法》,论述了乡土史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真正重视乡土史教学和教材编写是在解放以后,国家先后颁布的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都明确阐述了乡土史教育的重要意义。我国各省市从50年代起大部分都自编了一套地方乡土历史教材,总共不下几十种之多。1957年3月,同志在一次教育座谈会上指出“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材是否合适?……教材要减轻,课程要减少。教材要有地方性,应当增加一些地方乡土教材……”、在此之后,我国各地编写了不少乡土史教材,不过其中多数属于村史、公社史一类,后来“”中也有大量的乡土史教材,但政治色彩浓厚。
1987年国家教委召开的“全国乡土教材工作会议”,极大地推动了乡土史教学工作,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史教学的成果,著作有贺心慈的《乡土史的教育和教学》,论文主要有马执斌的《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搜集和运用乡土教材的体会》、詹海、金春兰的《乡土史在加强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赵恒烈的《论乡土历史教育》、冯一下、李洁的《试论乡土历史教材的基本特征》等,主要探讨了乡土史教学的作用、教材的编写、教法的应用等。于友西、孙恭恂、金相成等在著作中对这方面的成就作了总结。
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后,乡土史教学的功能更进一步被认识,并且它适应了目前课程综合化、本土化的趋势。各地纷纷探讨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乡土史教学的新方法。各地教师纷纷探索利用乡土史资源来活化历史课堂教学,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历史的人文教育功能,使乡土史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
总之,我国的乡土史教学有着优良的传统,一大批的研究者(包括教师)为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这些都有待我们来继承,并发扬光大。
五、《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中要重视乡土史教学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还应随时随地发现和利用社区中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历史教育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等,他们能够从不同的层面,从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各地都有数量可观的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蕴涵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教师也应因地制宜地加以应用”。⑥从中可以看到目前历史教育界对乡土史教学的重视,这对我们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本地的情况,重视对乡土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历史课程也应具有一些新的理念,《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历史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新课程要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在历史教学中要落实这些新的理念,乡土史是极佳的载体,历史课程改革中每一项目标的实现几乎都能和乡土史教学联系起来。因此,乡土史教学的地位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将进一步被提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也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经历,学生通过照片、实物以及家长和亲属等,有利于了解家庭的历史和社会的变迁。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社区资源包括社区的图书馆、资料室、少年宫、文化宫以及人力资源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采取社会调查、小组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历史遗存包括历史遗址、遗迹、文物以及蕴涵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利用历史遗存,能够增强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⑦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而这些资源的运用都是和乡土史息息相关的。
今后,基础教育课程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也给乡土史教学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乡土史教学虽然在历史教学中是个老问题,可新形势下将被赋予新的内容。
我国各地乡土史资源极其丰富,我们历史教师同行们有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开展乡土史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由于乡土史教学活动以前开展较少,教师们普遍缺少乡土史教学的经验,大多数老师对乡土史教学的意义认识还不够全面,各地各学校进行乡土史教学的情况还不是很令人满意。目前,我们迫切需要开展乡土史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因此,当前历史教学中更应该加强乡土史教学的研究,汲取前人及其他地方的乡土史教学经验,结合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探索出适合目前教学状况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姚治中.我国古代乡土教育概述[J].历史教学问题研究,1991(06).
[2]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钟启全.综合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