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共享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共享经济发展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共享经济发展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共享经济发展报告

第1篇:共享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去年年底就了一份《2018年中国汽车共享出行市场分析预测报告》。在这份报告中,罗兰贝格统计了中国共享经济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市场份额,综合考虑企业规模、市场渗透率因素,并结合中国共享经济九大领域发展,测算出2015年中国共享经济规模为625亿。罗兰贝格还预测,到2018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有望达到2300亿美元,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由33%提升至44%,成为领军力量。

在罗兰贝格的这份报告中,汽车共享出行在中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直接需求将由2015年816万次/天快速增长至2018年的3700万次/天,对应市场容量有望由660亿元/年增长至3800亿元/年,而潜在需求带来的潜在市望达到1.8万亿元,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的确,以滴滴、优步为代表的汽车共享出行或许是目前中国消费者使用最多的一类共享模式,除此之外,摩拜、途家等,均是将共享经济成功运用于国内市场的企业代表。那么让投资者欲罢不能,消费者难舍难离的共享经济,它到底经济在哪儿呢?

从今年二月末麦肯锡的《中国共享经济消费者调研》中我们或许可以窥得一二。这份报告通过对中国40个城市近2900名消费者的大规模高覆盖调查,聚焦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且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三大行业――共享出行、共享空间和共享技能,它们的现状与发展应当会给予人们一些启发。

共享出行

方便大众,创造就业,推动交通行业升级创新

共享出行主要涵盖网约车、汽车分时租赁和共享单车等模式。目前中国共享出行日活跃用户已超过1000万。共享出行的出现对公共交通起到了补充作用,满足了消费者出行需求。同时提供了多元选择并创造了新型就业,带来消费者及服务者剩余。

同时,共享出行在环保和缓解道路拥堵等方面也将深刻影响社会发展。调研表明近80%的受访者偏好环保型车辆,且多数消费者表示在相同条件下愿优先选择环保型车辆,显示出车辆环保化的大环境已日渐成熟。而降低网约车出行中公交地铁转换比例并提高拼车效率则有助于降低路面总行驶里程。

在可见的未来,共享出行将结合公共交通的升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及电动车的推广等科技和社会因素推动城市出行模式的创新。总体来看,共享出行的发展将推动自动驾驶和电动汽车的普及,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带来的便利出行将进一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出行需求,从而提振经济活力,并惠及就业。

共享空间

盘活存量,提高资产利用率

共享空间涵盖在线短租、长租合租及共享办公等领域,目前主要集中于在线短租。共享空间还处在发展初期,未来存在较大增长潜力。

共享空间可以盘活存量房产,有效调节供给,通过促进供需匹配为消费者及房东双方带来效益。当前在线短租模式每年盘活的闲置个人房产资源约120万平方米,增速达15~20%以上。在线短租服务最常见的场景为消费者周末短途及国内长途旅游。问卷调查发现,在使用短租服务后,约15%的受访者过去一年的出行天数有所增加,受访消费者的整体住宿开支上升约4%。同时,在线短租为各地创造了新的家政及周边行业的就业机会。

共享技能

平衡稀缺资源,创造新型就业机会

共享技能主要包括劳动力共享和高技能共享两类。劳动力共享,如众包物流,利用大数据匹配技术提高了服务效率、降低了服务成本,满足了更广泛的消费者需求,同时为低技能人群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就业机会。高技能共享涵盖医疗服务、行业顾问、技术及商业支持等领域,有利于解决稀缺技能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普惠大众及中小企业。然而共享技能目前仍处在发展初期。过去一年曾经使用共享技能服务的受访者比例,在一二线城市约2%,而三四线城市不足1%。生活服务、医疗健康及物流人力是现阶段普及程度较高的共享技能类别。预计未来几年随着共享技能的普及,消费者在此类平台的消费将进一步增加。约80%受访者表示未来一年将增加在此类平台的支出,人均增幅达27%。

共享经济在国内初现红火的前几年,曾有互联网经济的研究者表示,共享经济本质上只是互联网经济下“新瓶装旧酒”的噱头,他们认为共享经济的根本是“互帮互助”,然而如今的所谓“共享经济”,只是在帮助投资者赚钱。因为“用户创造的资本收益,不可能为他们共享。这些实打实的数千亿美元的利益,一分钱也没进用户的腰包。而那些热衷于此的活跃用户,只是投资者获取收益的‘永动机’。”

无论这类声音是否有其正确之处,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却已经实打实地走入了普通大众的生活,并在更多行业中得到普及,这势必、甚至已经带动了一批行业的升级与创新。仅以摩拜单车为例,当我们以“摩拜”为关键词检索专利,剔除明显不相关的,可看到12件发明专利、11件实用新型专利和5件外观设计专利,共计28件,其中一件发明的专利申请人为上海摩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另27件专利的申请人均为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而且由于它的初现,现在国内自行车年产达千万辆。可见,在此过程中,共享经济平台企业、传统企业、政府间的关系将随之发生深刻的转变,形成互助互联的生态圈,而无论是从速度、广度,还是深度上来看,我国的共享经济市场都其极具潜力。

速度:翻番增长显蓬勃生机

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同比增长103%。在互联网行业投融资相对趋冷的大环境中,可谓是“风景这边独好”――去年融资规模约1710亿元,同比增长130%。预计未来几年,共享经济仍可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到2020年,其交易规模占GDP比重有望达到10%以上。

广度:融合发展显强牵引力

当前,共享经济已经覆盖了生活服务、生产能力、交通出行、知识技能、房屋住宿、医疗分享、资金分享等领域,作为最活跃的创新业态,有力驱动着资产权属、生产组织、服务供给、就业模式和消费方式的变革,对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2篇:共享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摘要】统筹科技资源对于提高区域科技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科技进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法律、法规、信息等是为实现科技发展目标而设计和策划的,在相应的条件下组织实施的行动方案,而通过这些对策所包含的要素系统,构成统筹科技资源体系,在科技资源统筹中发挥作用,从而整合科技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科技计划

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是国家在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赋予我省的一项重要任务和重大机遇。统筹科技资源,是国务院在批复的所有经济区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的概念。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实际看,尤其是关中地区,其科技资源优势突出,但由于体制等原因,科技实际贡献能力并不理想,寄希望于通过对科技资源的统筹整合和优化配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使这里最终成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能力的战略高地,进一步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示范辐射作用,实现率先发展,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是关天经济区建设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1.1统筹科技资源的内涵

“科技资源”的内涵,从内容上看,是科技人才、科技活动资金、科学研究实验(试验)装备、科技信息等要素的集合,或者也包括科技组织资源;而从体系结构看,包括科学与技术所形成的坚实核心、专业技能系统、技术市场、制度界面等。“统筹科技资源”是促进公共科技领域中科技资源的共享与合作,实现科技资源高效配置,促进国家或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和信息的高效生产和流动,强调的是促进科技资源的共享与合作,促进知识和信息的高效生产与流动,最终目标是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统筹科技资源与科技资源配置的差别在于统筹科技资源主要依赖于政府干预,而科技资源配置还要包括市场化的配置方式。目前,我省科技资源配置存在许多问题,说明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还比较低,需要通过优化配置予以改善,我认为比较适合我省当前发展的情况的配置方式,是加强政府在公共科技资源投入及其整合中的主导作用,并利用政府职能推动科技资源市场化配置,即通过科技资源整合实现优化配置。

1.2统筹科技资源是进一步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实现率先发展,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首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决定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资源配置,是实现生产力创新提升的根本前提。进入21世纪,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将深刻地改变经济和社会的面貌。科学技术应用转化的速度不断加快,造就新的追赶和跨越机会。因此,要站在时代前列,迎接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强化科技创新战略,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超前部署和发展前沿技术及战略产业,实施重大科技计划,着力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其次,从“一高地、四基地”建设及相互联系看,其中最具影响力和最有带动作用的也首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只有在这个基地建设上取得突破,才能保证其他基地(高地)建设的成功实现。最后,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实际看,其科技资源优势突出,但由于体制等原因,科技实际贡献能力并不理想。通过对科技资源的统筹整合和优化配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使这里最终成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能力的战略高地。

2关中-天水区域科技资源存在的问题

(1)从科技资源来看,西安是西北地区科教资源最为雄厚的地区,高度集中,拥有76所大学,80多万在校大学生,3000多个科研院所,9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拥有一批达到国际水平的开放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些尖端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多种学科的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和专利转化成效显著,科技进步对西安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09年已达53%,西安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三。形成了在国内举足轻重、在亚洲颇具影响的教育科技综合实力。而关天区域的其它地区科技资源配置则相对较弱,创新能力弱。

(2)由于中央与地方条块分割、军工与民企分属管理,以及产、学、研之间关系不协调等体制性原因,致使陕西省整体上的科技优势,一直未能得以充分展现。因而,“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应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切实解决好“中转省”、“民”、“研转产”的问题。

(3)根据目前的现状,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二元”问题。第一个“二元”是资源上的二元,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问题。一些资源是中央政府控制,一些由地方政府控制;一些是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科技资源,而另一些则是以地方企业为代表的科技资源。高校也具有两重性,即地方政府高校和中央部属高校。第二个“二元”是如何形成科学和技术的统筹。第三个“二元”是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二元。

总的来说,就是在科技和资本所有属性下,以中央企业和中央高校、地方企业和民办高校所表现出来的二元化,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二元,科学和技术的二元化。如何将二元转化为一元的过程,解决统筹科技资源的问题。

(4)科技资源统筹乏力。科技资源配置具有浓厚的部门特色,难以发挥科技系统整体优化功能,分散大于集成,致使相关部门对科技资源不能统筹管理,从而导致科技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

3建立长期科技规划和年度科技计划制度,统筹科技资源

3.1科技计划在统筹科技资源中的作用

政府在科技资源整合中的干预手段通常有两种:一是通过科技政策、法规,二是通过科技计划。科技计划是为实现科技发展目标而设计的和策划的、在相应的条件下组织实施的行动方案,在科技资源整合中的表现如下:

(1)科技计划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科技计划是在科学技术的探讨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或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经专家确定的科技发展行动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使它容易成为科技发展的共同愿景,因而对科技资源的统一利用具有指导性和号召力。

(2)科技计划需兼顾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使有限的科技资源充分发挥效力,并使科技进步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在确定发展任务时,需要综合考虑科学发展的需求和希望通过科技进步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以便集中资源解决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需求压力本身客观上促使科技计划必须重视科技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

(3)科技计划采取增量带动存量,滚动发展的方式。科技计划制定之前首先是对原有科技资源进行调研,在对存量充分衡量之后,确定追加投入的数量;科技计划在立项过程中,也要审核申请者已有的的科技资源和科研实力。通过增量投入引发存量部分的再配置,既利于充分发挥存量的效力,也利于整合和优化配置科技资源。

(4)科技计划拥有一套全面系统的规划利用科技资源的工具。科技计划由目标定位、期限、范围、支撑手段、组织管理模式、绩效评估等诸要素组成,能以比较完备、成熟的方式规划利用科技资源,其中包括:第一以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允许跨专业、行业、单位、区域择优聘用研究人员,这是它能够实现跨专业、行业、单位、区域地整合科技资源;第二能通过资金联合、计划间的协作、申请条件限制等方法,促进各种科技合作,并通过合作整合资源;第三能灵活确定和调整科技投入在研究阶段、科研主体和产业技术上的比重,从而使科技资源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中试、试验发展等研究阶段,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科研主体,在不同产业领域之间得到优化配置。(5)科技计划能促使科技资源与社会、经济资源整合。科技计划通过推动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为政府、为社会服务,促进科学家与社会的交流互动等方式,促使科技资源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其它资源结合,并使科技资源充分发挥效力。

3.2科技规划和科技计划管理申报制度

科技规划、科技计划项目是我国科研管理中的一个主要手段,针对我省科技资源的实际,应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科技活动的各阶段上推出一系列的专项科技计划,形成完善的科技计划体系,促进经济、科技和社会协调发展,发挥科技计划体系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设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包括项目立项管理、实施管理以及结题验收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形成科技管理体系的保障政策与法规、信息服务系统。进而通过项目带动促进科技资源优化整合,并使其成为一项不断推进、长久坚持,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相配套的建设任务。

4解决统筹科技资源体系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几点建议

4.1以建立科技报告体系为起点,推动科技计划项目的科学化管理

由于科技报告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建议以建立科技报告体系为突破口来启动科技计划管理,建立科技报告体系的具体建议有:研究提出我省科技报告管理体系工作制度及保障政策与法规,构建科技报告管理工作流程,确定协调管理以及参与部门,单位的职责,以工作制度的形式体现。

整理关于科技报告制度的现有政策,研究拟建设的科技报告管理体系是否与当前的知识产权,保密等政策,法规存在冲突,提出协调机制,补充出台保障科学技术报告管理体系的管理政策或法规。

4.2建立科技计划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平台

(1)建立“一站式”的网络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依靠该系统,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统一的门户登录并提交各类申报材料;在项目执行中,科研人员可以根据项目的要求提交各类过程管理文件,项目验收结束后,提交的成果性文件将直接形成为科技报告资料库中的相关档案。各类计划项目管理人员在组织项目的申报、评审、过程管理、验收、推广等环节中,均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来进行网络化的流程管理,效率可望及大的提高。同时通过该平台,社会公众能有机会参与到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有关环节。

(2)建立基于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信息的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应能及时、快捷地提供通过平台而得到各类统计数据,组织专家对这些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深度挖掘,通过定期总结,完成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省对科技的投入和产出、科技项目领域和行业分布情况等信息研究报告,直接为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的出台提供决策支持,便于统筹科技资源。

4.3健全区域创新服务体系

(1)建立区域创新服务平台,结合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构建一个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服务平台,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网络技术充分整合区域内企业、高校和政府以及国内外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专供服务。

(2)健全创新服务机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服务机构须围绕区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区域科技先导型产业,提供技术检测、技术转移、技术培训、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竞争情报等服务。加强信息共享和建立良好的协作机制,加速知识扩散,以提高成果转化率。

4.4通过科技计划整合跨专业、行业、地区的资源

(1)在同一科技计划内实现跨专业、行业、地区科技资源整合,需要设置多元化的投入目标体系,通过目标分解使科技计划渗透到各个行业,专业和地区,再通过统一的资助原则、资助领域、资助区域等实现各目标之间的协作。这种按行业划分的方法,就可以实现跨专业、跨机构、甚至跨地区集中人才资源、试验装备的整合效果。

(2)利用科技计划体系进行资源整合

利用科技计划整合科技资源、就是把一个复杂的科技资源整合目标分解成多个子目标,然后针对各个子目标分别制订科技计划,并使各子计划之间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与促进,在内容、规则上相互衔接或配合,制订科技计划体系包括以下两种情况:建立跨行业整合科技资源的科技计划体系,建立跨地区整合科技资源的科技计划体系。

通过科技计划、项目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等类型研究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协调和促进。

4.5构建共享科技资源的政策法律支撑体系

(1)为使科技资源共享立法更容易进行,在立法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把握两个基本思路:一是在立法规划核心法的定位上应遵循“先易后难”立法路径,一步一步推进立法,成熟一项,制定一项,二是在立法规划核心内容的界定上应遵循“增量建制”的立法思路,在现有利益增长格局以外,创设一个新的利益增长点,以求在立法建制的过程中不断加大科技资源共享总量,扩大可供在各个利益集团间进行分配的份额,把改革成本和风险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各方受益支持和法制上的持续性。

(2)政策框架

为保障科技资源共享法规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多方构建科技资源共享法规建设的支持体系、在政策方面,需要确立自然科技资源共享过程中政府参与和扶持的指导思想,制订有关科技资源共享强制性,倾斜性及综合性政策,为科技资源共享法规则建设提供政策依据。

4.6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着力发展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比较优势产业

产业结构趋同既造成地区间的过渡竞争,同时也造成资源(包括科技资源)配置的不协调及浪费,政府在制定区域的产业发展政策时,应该从比较优势出发,主要是从该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或行业中产生,发挥比较优势只是被动地适应资源禀赋特点,而创造竞争优势则是主动地催生新的比较优势或获得动态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是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及技术优势的综合,通过创新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这样才能保持优势产业的持续发展。为此应加强战略分析和长期规划,重新评估发展的条件和发展目标,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制定科技计划和规划,特别是应当深入分析和研究到底有哪些优势和劣势,然后在些基础上通过制定长期规划,确定在支持和发展的重点领域。

5关中-天水区域统筹科技资源体系

第3篇:共享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摘要:知识作为蕴含在人和技术中的重要成分,正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知识要素主要由区域内知识要素和区域外的外源知识要素构成;获取并掌握这些知识要素、构建合理的知识作用机制,搭建知识网络和共享平台,促进知识的聚集、共享、创新与转化,是提高海洋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包括海洋科技能力和支撑发展能力,继而提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蓝色经济;知识管理;可持续发展

1.引言

在我国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背景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我国新一轮海洋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如何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等问题,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自从1996年,世界经济与贸易合作组织(OECD)了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研究报告以来,世界各国对知识和创新都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更高的重视[1]。人们对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了更充分的认识。知识,作为蕴含在人和技术中的重要成分,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样离不开知识和技术的支撑[2]。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由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生动力不足,新形势对海洋科技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海洋科技加快实现从支撑向支撑与引领并进的转变,从而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3]。因此,本文从知识要素及其作用机制的角度,探讨其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的内在逻辑。

2.基于知识要素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波特(1998)认为组织或者产业所拥有的基于传统自然资源禀赋的基本生产要素,如物质资源、资本、劳动等,只能为其带来静态比较优势,而能为其带来强劲的、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的竞争优势的,是高层次的、基于知识的高级生产要素[4]。而要把这些要素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整合能力,通过整合,才能将这些要素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显著的竞争优势。如,Coombs(1996)就指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一个特定组合,不仅包括各种技术能力,还需要将技术能力予以有效结合的能力。Sanchez,Heene和Thomas(1996)指出,协调配置资产的能力可以被看作不同性质的资产,因为能力不只是资产、技能与技术诀窍的集合,更需要某种粘合剂。因此,拥有知识要素、通过知识集聚、知识创新、知识共享,培育知识要素的相互融合、合理配置,并不断将知识要素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提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图1所示:

2.1知识要素

支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要素主要来自于两部分,一部分是根植于区域内的知识要素,这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地理因素的体现,主要是长期积累的历史属性,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特有的海洋文化、知识、制度等要素的本土化,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目前雄厚的海洋技术力量,分属于不同系统和部门的海洋技术人才、海洋技术成果的储备、公众的海洋资源环境道德观念、海洋价值观和理性的行为习惯、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改变旧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程度等,这些体现了很深的认知根植性、社会根植性和制度根植性,相对难以复制。另一部分,则是外源知识要素,如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的最新成果和经验、我国江苏沿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等其他沿海经济区比较好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及区域范围外的优秀科技成果等。这些外源的知识要素可以通过合作共享、视察交流、人才引进等方式获取。

2.2作用机制

作用机制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核心,通过建立海洋科技创新的机制和体质,如以企业为主体的海洋应用技术创新体系、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基础的海洋知识创新体系、以海洋产业基础研发转化和孵化为主的区域海洋基础创新体系等,搭建知识共享平台、构建知识网络、加速知识的聚集与共享、加速知识的创新与转化,从而最终达到提高整体海洋科技能力、继而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的。

2.3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支撑

知识要素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支撑,是通过提高海洋科技能力、继而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路径实现的。海洋科技支撑经济发展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就是海洋科技能力,包括海洋技术创新能力、如深海勘装备与技术的突破、潮汐能、波浪能发电技术的改进、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提高等;海洋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如相关海洋理论的创新和新模型的建立,理论体系的搭建与创新等;海洋科学技术能力,如海洋科技创新投入效率的提高、软硬件水平的提升、科研设备的升级、科研教学机构的增加与改进等等。另一部分就是提高支撑发展的能力,如通过海洋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和海洋战略性新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等,从而提高海洋高科技产业在海洋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促进并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如海洋高端船舶制造、海洋石油勘探、海洋医药等核心技术的突破等,提高海洋科技对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管理等支撑服务的能力。

通过海洋科技能力的提升与海洋科技对发展的支撑能力的提升,提高对海洋的综合管理能力、海洋认知能力、海洋开发能力、海洋控制能力、海洋能力拓展能力、海陆统筹能力、海洋保护能力等,从而提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结论

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利用和转化,构建合理的知识作用机制,促进知识的聚集、共享、创新与转化,是提高海洋科技支撑经济发展能力,继而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OECD.Innova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Services[R].Paris,OECD Report,1996

[2]王诗成.关于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J].海洋信息.2001(3):1-6

第4篇:共享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获得美国伊里诺依大学国际金融和经济计量学博士学位,现任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在宏观经济趋势以及资本市场发展,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汇率和利率机制的改革等领域有深入的研究。

总书记在讨论“十二五”规划草案的中央全会召开之前,提出“包容性”增长这一命题。“包容性”增长的内涵是“共享性”。我们认为,“十二五”规划经济发展的共享性已经成为全国各行各业最清晰的发展目标。但是,仅仅侧重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以预期和期望逐渐增加国民收入来改善弱势人群的生活水平是远远不够的。

GDP的增长并不能取代经济的发展,更不能取代社会整体的发展,我认为,传统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要转变,真正有效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增长的利益和好处,能够全面惠及整个社会和各层次的人群。

GDP几十年来一直是我国各级政府衡量“发展”的主要经济指标。长期以来,我们奉行唯GDP马首是瞻:“只有经济发展了其他问题才能解决”的理论占主导地位,解决贫困、失业、收入分配差异,如何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等问题与 “经济增长”本身相比退居末席。

从理论上来说,经济的增长可以产生“波及效应”来解决弱势群体和贫困问题。但大量的实践证明,“发展”的辐射效应并不是“自动”完成的。GDP增长和人均GDP增长并不意味着分配会随着总量的提升和人均水平的改变而“平均”提升,并不必然带来全社会各阶层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

上世纪50、6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达到了联合国所规定的发展目标,但是这些国家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明显改变。经济学家们发现,过去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通常是以牺牲农业和农业发展为代价,来强调迅速地工业化。由此带来的高收入阶层产生在城市,贫困人口大多数在农村。工业财富积累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落后农村的波及效应并不明显。

经济学家开始反思“发展”的定义。“发展”不等同于“经济增长”,应该是在经济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把对削减普遍的绝对贫困、缩小收入差距以及降低失业率考虑进去。

著名发展经济学教授希尔斯,提出了发展意义这个基本问题。“一国发展的问题是:贫困情况怎样?失业的情况怎样?不平等的情况怎样?如果这三方面都显著地减少了,那么毫无疑问,该国处于发展阶段。如果这些中心问题中的某一个或两个问题变得更糟了,尤其是如果这三个问题都变得更糟了,那么称这种情况为发展是令人困惑的。”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一段时间内,收入分配差异并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期望的“共享”效果,居民收入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迹象。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GDP),而不顾及其社会效果的增长模式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

国际经验和我们自己的经历都证明,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正相的关系,不同的增长的方式有不同的相关性。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报告―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1996年版)指出,一些不可取的经济增长模式应当避免和摒弃:没有就业机会增加的经济增长;仅使富裕人群受惠、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的经济增长;缺少民众认同的不稳定的经济增长;过度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经济增长。这些“不可取”的增长方式隐含着这样一个必然结果:即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后果。为了避免不利的经济与社会后果,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就变得非常重要。

第5篇:共享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我国过去30年的经济增长带有明显的经济增速导向的特征。随着经济总量的加大,发展环境的变化,继续以经济增速为导向,不仅边际效益递减,而且将带来越来越大的负面效应。因此,在“十二五”期间,迫切需要把国民收入作为新阶段经济发展的基本导向。

一、经济增速导向既有历史贡献又有历史局限

经过过去30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社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1、经济增速导向的历史贡献

(1)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社会产品极大丰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产品逐渐丰富,人均农业品和工业品产量均明显提高。到2003年,全国600种主要商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87种,供过于求的商品有513种。①

(2)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国家财政能力不断增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22亿元增至2010年的39798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由1978年的381元增至2010年的29748元,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1132.26亿元增至2010年的83080亿元。

(3)成为全球的生产和外贸大国。在16种主要的工业品和农业品里面,1978年我国只有1种产品(棉布)产量世界第一,到了2008年已经有9种产品产量世界第一②。进出口贸易总额大幅攀升,2009年,出口总额排名世界第一、进口总额排名世界第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国。

(4)基本满足全社会的温饱型需求。以反贫困为例,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的全球农村贫困状况报告指出,中国在10年中将农村极贫人口数目从3.65亿减少至1.17亿,扶贫成就名列全球榜首③。

2、经济增速导向的发展实质是生存型阶段实施市场基础上的“赶超战略”

(1)改革开放后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建立在市场化导向基础上。改革开放后各级政府通过控制要素、发展重点产业等方式加快本地经济发展,做大经济总量。

(2)经济增速导向仍然在不同程度上保留着“赶超战略”的特征。从过去30年的发展看,我国实施的经济增速导向本质上是一种“赶超战略”。

3、经济增速导向的历史局限:容易放大“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1)经济增速导向的重化工业偏好容易扭曲经济结构。过密的资本构成抑制了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比较优势的发挥,加剧了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相互分离的二元结构现象,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丧失了本来可以达到的劳动就业和城市化水平。由政府主导发展进程,同时也使各地产业结构呈现高度雷同的趋势,尤其是支柱产业高度重复④。

(2)经济增速导向的发展容易拉大发展差距。以区域差距为例,经济增速导向的发展把考核的指标集中在GDP增长上,使一些经济条件欠缺的地区面临严重的发展压力。但由于区位条件与资源条件,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越拉越大。

(3)经济增速导向的发展容易扭曲收入分配格局。经济增速导向下的分配,更倾向于资本资源而不是劳动,由此带来收入分配格局的扭曲,并可能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4)经济增速导向下资源环境压力逐步加大。资源价格与环境价格被人为压低,使资源成为便宜品,消耗量超过环境的承载量,环境成了牺牲品。

二、迫切需要推进发展导向的转变

随着经济增速导向下的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民众对社会发展的更高需求也摆到了各级政府的面前。

1、提供“更有效”的“蛋糕”

在经济增速导向的作用下,做大“蛋糕”是主要目标,以至于为了实现做大蛋糕而不顾资源配置效率,蛋糕成本逐步上升,制造蛋糕的效率逐步下降。

2、提供“更清洁”的“蛋糕”

新阶段社会成员要求享受更清洁的“蛋糕”,要求有更美好的生态环境。继续以环境为代价做大经济总量,越来越偏离社会的总体价值取向。

3、提供“更公平”的蛋糕

当前,我国已进入到“不分好蛋糕”就“做不大蛋糕”的关键时期。不“分好蛋糕”,不仅使“做大的蛋糕”可能成为一块“无效”的蛋糕,而且将直接造成继续“做大蛋糕”的动力不足。

三、实现由经济增速导向向国民收入导向的转变

为了应对下一步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发展导向必须适时调整、改变。

1、国民收入导向的发展,要求把人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1)国民收入导向的发展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在发展理念上,经济总量的发展,本质上还是以物为导向。而国民收入导向本质上是把人放在首要位置。

(2)国民收入导向发展核心是共享式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国民收入导向的发展,要“两条腿走路”:一是通过市场机制做大蛋糕;二是通过提高国民收入分好蛋糕,实现共同富裕。

(3)国民收入导向的发展更加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过去30年以经济增速为导向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既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又加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未来的发展,要坚持把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风向标。

2、在国民收入导向中形成新的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改变依据经济增速为导向形成的发展模式,形成以国民收入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国民收入导向的发展,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国民收入导向下居民收入增长将略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国民收入导向下的发展,居民收入实际增长需要略快于经济增长速度,起码不低于经济增长速度。

(2)国民收入导向下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国民收入导向的发展,基本出发点就是通过提高社会成员收入水平,拉动社会消费需求。

(3)国民收入导向需要走产业协调发展道路。在国民收入导向的发展下,应该改变政府主导的态势,理顺经济要素资源价格,合理地推进各个产业协调发展。

(4)国民收入导向需要尽快打破多领域的二元体制。国民收入导向的发展,意味着所有人都能够公平地分享发展的成果。为此要求打破计划经济沿继下来的多领域的二元体制,破除体制因素对共享式发展带来的制约。

3、以国民收入为导向推进经济发展

从经济增速导向转向国民收入导向,是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十二五”是我国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应尽快实现这个转变。

作者单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作者简介:杨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北京办事处主任。

参考文献:

[1]迟福林.推进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政府转型――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发言,2011年3月10日.北京.

[2]迟福林.第二次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1月.

[3]迟福林.以民富优先为导向的“十二五”历史转型.在《民富优先》新书会上的讲话,2011年2月25日.北京.

[4]迟福林.破解政府发展理念变革四大课题.经济参考报,2010年05月05日.

[5]迟福林.改革的供给与改革的需求.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05月15日.

[6]迟福林.“十二五”要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N].深圳特区报,2010-12-28.

[7]中改院.民富优先――二次转型与改革走向.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2月.

[8]中改院,UNDP.《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08》.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2008.11.

[9]中改院.第二次转型.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3月.

第6篇:共享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政府工作报告】

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建设共享平台,做大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

【解读】

有报告显示,中国参与分享经济活动总人数目前已经超过5亿人。这种建立在资源共享基础上的崭新模式,运用技术力量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了能源消耗,正在迅速渗透到许多领域和细分市场。分享经济可以让社会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社会协同合作更有效率,从而降低大众创业门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创业创新活动中来,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注入新活力。

相机调控

【政府工作报告】

为应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我们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

【解读】

“相机调控”是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相机调控”强调政府要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灵活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应采取哪一种或哪几种政策措施。所以说相机调控很重要的就是要“预调、微调”。对于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产业,政府出台的政策应该是有差别的。

互联网+政务服务

【政府工作报告】

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

【解读】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后,通过数据共享和线上传输,能够将一部分的公共服务需求在线上解决。急速膨胀的公共服务需求与相对紧张的线下服务能力之间的矛盾,能够在运用“互联网+”改造政府办事流程后得以缓解,全程的线上公开也有助于阳光政府的建设。

工匠精神

【政府工作报告】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解读】

正如《中国制造2025》所指出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目前我国制造业还存在着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

海外仓

【政府工作报告】

扩大跨境电子商务,支持出口企业,建设一批出口产品“海外仓”,促进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

【解读】

这种新的跨国物流形式有利于解决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种种痛点,鼓励电商企业走出去。客户下单后,出口企业通过海外仓直接本地发货,大大缩短配送时间,也降低了清关障碍;货物批量运输,降低了运输成本;客户收到货物后能轻松实现退换货,也改善了购物体验。

“人地钱”挂钩

【政府工作报告】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建立健全“人地钱”挂钩政策。

【解读】

“人地钱”挂钩是指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城镇建设用地新增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挂钩、基建投资安排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是调动地方政府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积极性的政策机制。

大众旅游时代

【政府工作报告】

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等设施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

【解读】

第7篇:共享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再担保;信息共享;信息不对称

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促进国内经济结构合理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资金实力弱、抵押品不足、信息不透明,融资难题一直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国从09年陆续成立再担保机构,作为担保行业的必要补充,再担保机构主要为增强担保机构的抗风险能力,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是改善信息透明度,逐步提升社会信用基础,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的重要手段。

一、结合再担保特点,明确体系建设中信息共享的必要性

(一)再担保的作用及特点。再担保机构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家为引导信贷资金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更多地投向中小企业,弥补担保机构自身规模小、风险抵御能力弱而设立的。再担保归属于担保行业,具有:准入门槛高,数量较少;资本金规模大,抵御风险能力更强;成立时间短,行业监管标准缺乏,经营模式尚在探索等特点。

(二)信息共享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1、再担保机构自身风险规避的需要。再担保不能脱离担保机构单独存在,中小企业乃至合作担保机构的业务规模、市场环境、经营风险、财务状况等都对再担保的风险控制造成直接影响,信息不共享将导致再担保机构的自身经营风险。2、促进再保体系壮大,提供深层次服务的需要。一是有利于在再担保体系内部建立客户资源共享池,形成统一的风险控制标准。二是识别并及时共享信用记录不佳的客户信息,降低体系成员间共发性、传递性风险。三是通过共享的客户资料,可以提高担保业务运作效率。3、抵御再担保行业竞争的需要。跨区域性的担保机构进入再担保领域将迫使再担保按地域划分各自领土的格局打破。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将会使现有的体系成员间合作更紧密,提高同行内的竞争力。4、有利于社会化信用体系的逐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有助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建立银行等资金来源提供商与中小企业之间良好的信用关系,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观念,从而促进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及完善。

二、信息共享的范围及使用方法

(一)信息共享的范围。信息共享机制主要为整个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供应链服务,可以对整个供应链条上再担保的上下游客户提供服务,包含:再担保体系成员,银行、信托、证券等多渠道资金提供者,甚至是再担保的各类监督管理机构。

(二)信息共享的内容

1、建立企业、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标准。按照中小企业的行业类型、营业额区间等条件,设立多个信用评价模型。建立包含:财务因素、外部评价、企业内部管理评价、信用预警等四方面的评估体系。采取量化模型及定性打分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较为全面的评级标准。2、建立客户信用数据库。通过多种手段吸引体系成员将中小企业客户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提供给共享平台。共享平台通过一定的权限分配,授权给体系成员使用。3、建立失信客户数据库。动员体系成员将自身代偿及追偿情况提供给信息共享平台。共享平台经过数据核实,在第一时间给有权限的体系成员,提醒体系成员关注个体及行业类担保风险。4、建立定期体系发展报告制度。将体系成员共享的客户及担保项目信息,进行统筹规划。结合行业的前瞻性研究,设计再担保体系发展报告,定期公布。将再保体系内服务的各行业、各地区、各类融资渠道的担保信息分析整理后形成分析报告,为体系内担保机构明确自身行业定位、了解行业发展现状、明确自身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三、金融行业在信息共享方面提供的借鉴

(一)国外金融机构信息共享情况。在征信国家,通过加强客户识别和严格监管等信息方面的努力来降低信贷风险的方法已成为共识。规范中小企业的信息交流的机制采用自愿或公共权威机构强制执行。

(二)国内银行信息共享情况。我国银行业间长期形成的信息壁垒,造成基础数据体系不完备。目前银行对客户信用评级时所能采集到的相关信息比较有限,评级结果直接应用于信贷审批,但评级结论的实用性还有待提升。

(三)再担保机构信息共享情况。江苏再担保通过搭建集中的体系成员共享平台,实现为体系成员提供省域征信信息的查询接口。体系成员可以免费使用江苏再担保的业务系统,定期通过数据报送接口报送数据。体系成员数据集中存放,但客户资料并不共享。

广东再担保协调第三方专业评级机构,为体系成员做信用评级,并依此作为再担保与之合作的基础。利用评级结论,确定可以与担保机构合作的业务品种。但信息共享平台尚未搭建。

四、构建山东特色的再担保体系信息共享平台

(一)明确共享平台中信息采集标准。担保项目针对:合作地区、融资产品类别、服务金融机构、企业行业类别、大中小微企业分类、服务三农、服务高新企业等确定统一标准字典,建立成熟的,成员均认可的共享协议。

通过担保项目保后管理情况的跟踪,密切关注担保合同实施后,企业的还款计划的执行情况,合同履约情况,应收应付款执行情况,银行贷款偿还情况,产品质量,财务状况变化。为担保项目的风险出现提供预判。

(二)制度及管理保障。一是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建立包含体系成员、银行信托公司等资金来源提供商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通报重大事项。促进成员及相关服务商的信息共享、数据共用。二是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向金融办、中小局等监管机构提供行业分析报告,在公司网站商披露不诚信企业名录,把信息共享资料置于社会公众监督之下,防范风险于未然。三是建立信息存储问责机制,确保共享信息的准确度。在共享信息的提供过程中,坚持“谁提供的信息谁负责”原则,严惩编造、提供、虚假信息及未经核实信息的行为。四是建立信息管理的密级,确保信息安全。按照体系成员与再担保机构的合作程度,对信息实行密级授权,防范保密信息外泄,避免对体系成员业务开展造成损失。五是建立完善再担保体系的奖惩与退出机制。对担保覆盖面广、社会效益好、运行管理规范、代偿率低、风险防范和合作良好的担保机构,给予适当奖励;对有不当行为的担保机构以告诫或通报批评,令其限期整改,对违规情节严重的机构坚决清理出再担保体系,维护再担保体系的整体信誉。

五、结束语

再担保作为一种新兴行业,业务模式尚在探索,信息共享对再担保公司凝练自身业务模式,实现融资规模放大的目标具有较强的保障作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可以协助再担保集团、体系成员提高项目风险的判断力,对担保业务开展、业务创新具有实质性提升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共享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会计十二五规划纲要;会计信息化

2011年9月,财政部印发《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用以指导未来五年(2011-2015年)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工作。作为会计工作的纲领性指导文件,《规划纲要》将会计信息化建设确立为“十二五”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环节,从全局高度提出了“十二五”时期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其中的会计信息化规划部分勾勒了未来五年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美好蓝图,对于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提升我国整体会计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纲要》充分体现了我国新时期新形势下会计信息化宏观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理念与新观点,可谓亮点纷呈,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化

信息化和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政府一直重视信息化工作,《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信息化已经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变革的技术手段和基础性工程。作为企业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信息化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这期间,会计工作与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了会计改革与发展,但我国整体的会计信息化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基于此,2009年财政部就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专门出台指导意见,2011年的《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推进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工作安排。

在“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首先,全面推进工作是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大举措;其次,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改善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的有力支撑,能促进会计信息生成与披露的标准化、规范化,促进会计信息交换与利用的科学化与集成化;第三,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也是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目标是: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管理体系;推进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和实施;加快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统一的会计相关信息平台;逐步培育会计信息化服务产业;继续深化会计信息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由于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会计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需要相关措施来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财政部在之后的《规划纲要解读》中提出采取八方面的具体措施来保证目标与任务的完成,这些措施基本涵盖了新时期我国会计信息化宏观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涉及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相关服务机构等。

二、标准化

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是指为了在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获得最佳秩序,对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这里的活动指编制、和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实质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其目的则是期望通过标准的实施“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规划纲要》高度重视会计信息标准化建设,将“不断完善和强化实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作为十二五期间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一项具体目标,同时明确在具体工作中要“推进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和实施。成立全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推进会计信息化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形成一套……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会计信息化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对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乃至会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标准化带动下,会计信息化工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将日益凸显。首先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是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在全面总结、继承和发扬会计信息化改革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要求而进行的标准创新,是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举措;其次标准化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改善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的基础工程,会计信息化标准化实施后将提升会计信息的集成度和共享性,方便对会计信息的充分挖掘利用,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同时标准化将较好地实现财务报告与内部控制的融合,对于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防范风险、作出科学决策等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会计信息化标准化将规范会计信息的提供,有效增强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实现企业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的交换整合,提高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并充分满足社会各界对会计信息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是我国信息化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因此该体系构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显得尤为重要。

2011年12月23日,为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领域的国家标准体系,推进中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财政部成立了第一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会信标委”)。旨在。会信标委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对于夯实会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全面深入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平台化

《规划纲要》指出要“逐步建立统一的会计相关信息平台”,即实现会计信息“平台化”。会计信息“平台化”实质是充分借助信息技术促进会计信息最大限度的共享,实现会计信息数出一门,加快信息查询、整合与使用的速度,让会计信息的价值实现最大化,进而提高决策水平。

会计信息“平台化”是会计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化所面临的必然选择。从平台化的实现途径来看,会计信息“平台化”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企事业单位内部不同系统资源的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一体化平台。目前国内很多企事业单位受到体制、认识或者应用水平的制约,信息系统建设往往各行其是,同一单位内部诸多系统分别在不同阶段由不同软件公司开发,数据分割、信息冗余,造成财务与业务数据不统一,很难发挥信息化的综合效益。因此迫切需要对企事业单位现有的系统资源进行整合,把原来孤立的系统通过各种接口连接到统一的平台,对数据进行优化,去除重复冗余的部分,实现数据集成。平台化整合资源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通过系统资源整合,能够保证基础会计数据从采集到处理输出与业务系统数据的一致性,进而大幅度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实现单位内部更大范围的信息共享、优化单位资源配置、提高单位管理水平发挥更大作用。

二是建立面向不同需求者会计信息的、统计分析与信息共享平台。会计信息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数据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不同企事业单位对政府部门或其他对外机构报送的会计数据也随之增多,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导致基层单位会计数据报送口径不一,多次的报送既增加了基层单位的负担,也不利于政府和监管部门对数据的分析决策。因此为了实现会计信息数出一门、资源共享的目标,以企事业单位标准化会计信息为基础的统一会计信息平台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部分发达国家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澳大利亚、荷兰等为实现报表数据报送的统一已开始尝试采用“标准企业报告”平台的模式,美国、加拿大等国也在积极推进利用有关信息技术实现企业报告信息共享。《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我国将在“十二五”期间“以详细标记的企业会计信息为基础,促进监管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向社会公众提供简单经济、易于理解、方便使用的企业报告数据,并为宏观经济管理和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持”。具体来说,就是要以XBRL格式企业财务报告为突破口,构建以数据管理子系统、决策支持子系统、应用管理子系统和会计指数统计子系统等部分组成的会计信息平台,通过该平台存储和管理标准化会计信息,提供多维度会计信息统计和分析等决策支持功能、同时还能够辅助统计会计信息标准化在全国推广的范围与程度,并形成高度结构化和综合化的会计信息指数。平台的建设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在平台建设初期,主要工作是借助XBRL技术完成财务报告数据的统一收集与验证,待条件成熟时,再将这些数据提供给政府部门及其他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使用。可以预见的是会计信息平台将最终建成以标准化会计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与信息共享平台,推动我国标准化会计信息的收集、和应用,减轻企业报送负担,促进监管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平台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共享性、开放性和动态性,是信息的平台、数据的平台、信用的平台、投资者保护的平台,同时也是完善基层单位内部控制的治理平台,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上,更多的单位和人员能够参与进来,成为会计信息使用的主角,而不再是被动的会计信息接受者。

四、国际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我国将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全球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依存度加深,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顺应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对会计行业的必然要求,《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深化会计对外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我国会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具体措施方面,《规划纲要》针对十二五会计信息化工作指出要“深化会计信息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使通用分类标准和据此生成的我国企业XBRL数据得到国际主要资本市场认可”,这一措施可以概括为对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国际化”要求。

会计信息化(含“会计电算化”)的提法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反映了我国在将计算机应用于会计领域起步晚、技术及应用水平低等具体现实,相比较而言,国外并没有专门的在“会计”之前加上“计算机”或“信息化”的提法,在涉及有关计算机处理环境下的会计问题探讨时一般采用“电子数据处理(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EDP)”来表述。正因为我国在会计信息化应用方面与国外的差距较大,发展也不均衡,所以长期以来我国的会计信息化理论与实务工作者较少主动与国际组织或发达国家在计算机处理会计领域进行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该领域的“国际化”也无从谈起。而XBRL的提出及在我国的逐步应用和发展,使得我国的会计信息化标准化工作正式参与到了国际合作与交流中来,并扮演了积极角色。随着我国会计国际化步骤的加快,会计信息化交流的现状越来越不能满足有关要求,因此《规划纲要》以官方指导性文件的形式提出要进一步深化会计信息化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规划纲要》中深化会计信息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XBRL领域继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我国的XBRL工作最早可追溯至2003年,当时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标准”工作小组决定采用XBRL技术规范作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标准,以充分利用XBRL良好的扩展性,达到与国际接轨并进行数据交换与共享的目的。此后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都开始了XBRL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从2009年起,上交所上市公司XBRL定期公告实现了同步披露。在研究和应用探索过程中,我国积极参与XBRL的国际交流合作,2005年5月,上交所正式获准成为XBRL国际组织会员;2006年3月,深交所以独立会员资格加入XBRL国际组织;2007年12月,XBRL国际组织宣布XBRL China中国地区组织正式成立;2008年10月我国以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名义加入XBRL国际组织,成为其临时国家地区成员。2010年5月,XBRL中国地区组织正式成为XBRL国际组织的国家地区成员。《规划纲要》指出要在过去已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与XBRL国际组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其他XBRL地区组织的合作与交流,为了使我国的通用分类标准和由此生成的XBRL数据得到国际主要资本市场认可,需要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相关国际组织认可我国的通用分类标准,同时要通过参与XBRL国际组织的各委员会和工作组,加入其XBRL技术规范、应用模式、分类标准架构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使我国的XBRL技术研发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是加强与其他国际会计信息化标准或电子财务披露标准制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规划纲要》指出要积极参与财务报告领域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和国际合作项目,为此需要加大引入国际相关先进会计信息化标准的力度,争取把我国的会计信息化领域的国家标准升格为国际标准,由此来显著提升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刘玉廷.论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J].会计研究,2009(6):3-10.

[2]刘玉廷.中国会计改革领域全面推进[J].会计研究,2010(12):3-10.

[3]杨周南,刘梅玲.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1(6):8-15.

第9篇:共享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电力;规划;经济

1 专业管理目标描述

1.1 专业管理的理念和策略

发展策划部发挥规划龙头作用,建立配网规划编制管理机制以及滚动调整机制,以储备项目库为连接平台,完善上级电网规划和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有机衔接,按照地方负荷对电力发展的需求,增强电网建设投资的合理性,关注及滚动调整电网项目的建设时序。同时通过各专业部门及运行单位的深度参与、客户申请负荷需求以及片区发展规划,大力实施差异化的配电网规划,不断强化配电网规划建设管理,统筹各级电网协调发展。

配电网规划管理需要供电企业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生产营销调度数据共享,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实现数据采集、分析、针对问题制定措施、执行、数据追踪反馈、纠编等一体化流程。同时务必与当地政府发展规划相一致,并适度超前,使配电网规划纳入地方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1.2 专业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配电网规划管理涵盖了110千伏及以下电网结构、供电设备,以建设结构科学合理、设备技术先进、网架安全可靠的电网为目标,切实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用电需求,真正实现经济发展、电力先行。

张家口供电公司发展策划部高度重视配电网差异性规划工作,确定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和谐电力、服务和谐社会为宗旨,坚持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重点突出的原则”,在普遍提高配电网规划标准的基础上,采用差异化配电网规划理念及建设标准,合理划分供电区域,满足各类供电区域不同可靠性需求,提升张家口供电公司管理精益化水平,提高配电网效率效益的重要举措。

张家口供电公司大力实施差异化的配电网规划。根据张家口地区特点,考虑可靠性需求、用电负荷发展、负荷性质、重要用户构成、变电站供电范围的完整性、与地方规划有效衔接等重要因素,将张家口地区进一步划分为B、C、D三类供电区域,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的差距、城乡村之间的差别,制定各类供电区域的差异化发展的目标网架和建设标准,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不同供电分区的未来规划方向及规划重点

2 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1、强化基础管理,做好基础数据采集分析工作,基础数据的采集是做好配电网规划管理的基础,为明确各部门职责,张家口供电公司自“三集五大”体系改革后就编制并了配电网规划基础数据报送制度,明确了配电网最高负荷数据包括每条110千伏及以下线路最高负荷又电力调控中心每月定期采集报送。每月电网电量包括110千伏及以下线路电量、线损由营销部(农电工作部)每月定期采集报送,客户服务中心每月整理用户报装送电情况以及新增用户报装情况。运维检修部每月整理各类电压合格率及供电可靠率情况,以上数据每月定时报送至配网规划管理人员,由规划管理人员进行汇总、分析负荷较高且线路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偏高的线路,是否存在满载过载情况,校核用户报装容量较大线路的承载能力。线损及供电电压合格率偏低,供电可靠性偏低的线路是否是电网结构问题。

2、加强协作沟通,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为保证各部门之间协作、信息共享,张家口供电公司每月上旬召开一次生产调度协调会,由主管副总经理组织,运维检修部、电力调控中心、营销部(农电工作部)等部门参加,在协调会上,由规划人员通报上月配电网规划数据分析结果,主要包括:(1)线路满载、过载问题;(2)报装用户集中线路承载能力校核结果;(3)供电质量存在问题的线路。针对问题,各部门集中讨论,制定出相应措施并落实责任人。对确属电网设备问题,编制大修技改计划进行整改。对确属电网结构问题,编制基建计划,进行线路新建及改造。若分析以上问题不属于设备问题,属管理方面问题,落实管理部门责任制,制定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间,并在下次生产例会上进行汇报,做好工作追踪。

以上工作协调会平台的搭建,为各部门之间数据共享提供了平台,明确问题整改措施及落实责任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及相互配合氛围,为配电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夯实了基础,实现了基建、运维检修部、营销部(农电工作部)、电力调控中心有序沟通、协调发展。实现了配电网规划建设的良好循环。

3、制定切合当地实际的电网建设技术标准,避免重复投资。对城区、开发区及工业园区主干道电力线路均采用不小于240平方电缆,结合道路建设提前预埋电力管道,避免重复破路,重复施工。对城区及经济较发达的乡镇新建环网柜、电缆分支箱及箱变,积极推广智能化一体式线路柱上开关。

4、张家口供电公司努力实现市区智能配电网示范区网架建设,在配电网现状网架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开展智能配电网示范区典型供电模式研究,张家口市城市配电网示范区范围:东起茶榆路,西至西苑路,南起站前大街,北至盛华大街,项目区域总面积约11平方公里。在示范区内,配电网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相应设备改造和部分线路新建工程,形成“19线9环网”网络结构,其中包括“两供一备”单环网1个,满足重要区域及大面积区域供电需求。本配电网示范区项目中,共涉及变电站5座,计划接入259个终端设备,包括2座开闭站、52面环网柜、14台柱上开关、34台箱式变、83套看门狗设备、74台柱上变压器设备。项目最终示范区内所有开闭站、环网柜、主干线联络开关实现“三遥”功能,一般性节点实现“两遥”功能的目标。

5、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做好配电网规划工作,电力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电力规划必须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及时掌握当地招商引资基本情况,才能有的放矢、有条不紊的展开。主要做法如下:

(1)与政府加强沟通,成立以主管市长为主任,公司经理为副主任,规划局、土地局、水利局、交通局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电网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各部门联系,及时与政府沟通,取得政府支持,为配电网规划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参加政府定期召开的招商引资项目准入会,及时掌握招商引资企业发展规模、发展方向、电力需求,为用户接入电力系统及早制定供电方案。对项目准入但存在供电薄弱问题的在会上提出建议,及早引起政府重视。

(3)利用政府行政服务中心不定期组织的项目用地征求各部门意见协调会上,了解项目建设位置,产品性质、用电容量及用电时间等详细用电需求,制定项目用地出让前电力设施建设意见,为今后项目建设用电及相应电力基础建设奠定基础。

(4)结合电力项目前期工作(征求各部门意见),及时与规划局沟通,熟悉当地政府发展规划及局部区域规划,如城镇体系规划、城乡统筹规划、当地政府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开发区、工业园区规划等,及时掌握地方规划发展方向,行业布局,为编制配电网规划做好基础工作。

3 专业管理所取得业绩

张家口供电公司完成2013年-2020年配电网规划滚动修编工作,第一次导入发展策划部、经研所、各县供电分公司等部门联动工作模式,市场需求调研更加深入,项目入库管控更加有效。开展“短期电网规划支撑电网建设年”调研报告编制工作,夯实近期电网规划基础,提升电网发展项目规划精度,前瞻性谋划2014-2016年电网建设年的规划部署,也为公司走访各(区)县政府提供背景支撑。

张家口供电公司完成2013年-2020年配电网规划滚动修编工作,第一次将发展策划部、经研所、各县供电分公司等部门进行集中办公,充分发挥“大规划”体系优势,精心组织,超前谋划,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要求新等困难,仅用36天提前完成2013-2020年配电网滚动规划工作,总报告、分析报告及专题报告编制比预定节点计划提前8天完成。采用集中办公模式可以相互交流,有问题很容易就地解决,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 评估

经过近几年大规模的建设,张家口供电公司城区范围内的配电主干线路缆化率现已达到38.8%以上,缆化率在冀北五市内名列前茅。通过规划与现状紧密结合、对现状问题的明晰分析、不懈的改正,使我公司从根本上解决配电网卡脖子线路和城市供电线路走廊紧张的现状,优化城区电网结构,实现配网自动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完美地体现了政府与电力企业的双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