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创新的概念范文

农业创新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创新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创新的概念

第1篇:农业创新的概念范文

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也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最为严峻的挑战。从容应对挑战的唯一有效措施就是依靠农业科技。如何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是当前农业研究人员和决策部门最为关心的突出问题。

一、 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概念和内涵

1、农业科技水平。

农业科技水平是指农业科技创新所达到的程度(能力的高低),它包括农业科研能力及其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两个方面。它是一个反映国家或地区农业科技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

2、农业科技进步水平。

农业科技进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仅包含自然科学技术的科技进步,表现为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产技能、技巧的提高及其应用于生产过程中所取得的进展称狭义科技进步,也称为硬科技进步。广义的科技进步除了包括狭义科技进步的内容外,还包括管理水平、决策水平、智力水平、制度创新等软科技的进步,如经济体制改革,组织管理和决策方法的改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等。广义科技进步一般来讲能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科技进步水平。要更进一步全面理解广义科技进步的概念,必须正确把握以下几点:

①农业基础研究与农业应用基础研究水平提高。这虽然是一种基础研究,一旦应用于生产,潜力巨大,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如生物科学的发展为生物技术的大力发展并在农业中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水平提高。这是农业技术进步的关键和核心,具体包括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成果一经推广应用,就可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动植物优良品种的选育,农作物栽培技术、施肥方法的革新,畜、禽。水产品养殖方法的改进,新型经营管理理念、方法的应用,管理体制改革、制度创新等。这里的技术创新是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的部分改造和革新,而技术革命是指在日积月累的技术创新基础上使整个技术体系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如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都将会带来农业技术革命。

③农业技术推广普及程度提高。一项农业科技成果必须通过推广,让技术应用主体普遍接受并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科技推广程度高与低,直接影响到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作用的大小。再好的技术,如果得不到有效推广,其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

④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劳动者既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生产者,也是农业技术的使用者,还是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动者,农业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业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从而影响着技术效率的高低。如果劳动者素质得不到提高,一方面先进的技术可能不被接受,另一方面即使新技术被接受了,也可能由于使用不当而难以发挥作用。技术的进步与提高,离不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3、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之间的关系。

农业科技与农业科技进步既有本质区别也有内在联系。它们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农业科技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保障和源泉,没有农业科技的发展,就谈不上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农业科技进步反过来又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力、方向和目标,农业科研工作者总是根据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中而取得的结果去不断修正、创新自己的科研成果。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农业科技是一个纯技术概念,而农业科技进步既是一个技术概念,也是一个经济概念。第二,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可以有三种方式实现,一种方式是在科技水平既定的条件下,通过提高技术效率而导致科技进步水平提高;第二种方式是科技水平提高,而技术效率不变,也可以实现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第三种方式是科技水平和技术效率都提高,可以使科技进步水平有一个较大水平的提高。第三,农业科技应用于生产实践中既可以产生正效果,也可以产生负效果,农业科技进步仅强调农业科技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取得的正效果,如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负效果,则会导致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下降。第四,农业科技水平高,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农业科技进步水平高;农业科技水平低,也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也低。农业科技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当且仅当农业新科技适应当地农业生产,并经过掌握农业科技的生产者应用于农业生产。

二、我国未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战略举措

从以上有关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概念以及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关系中可以看出,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二是提高农业技术效率。从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实际来看,反映我国农业科技应用水平的技术效率已经很高,特别是种植业的技术效率已基本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努力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以不断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根据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和当前农业科技发展的“瓶颈”制约,今后一段时期内应在以下方面实现战略性突破。

1、应在一些战略高技术领域和抢占科技制高点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现代农业的本质是发达的科技型产业。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想跟上农业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步伐,就必须赶上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浪潮,在一些关键性的重大技术领域保持领先。

①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应走在世界前列。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生物技术已经从探索实验阶段进入生产应用阶段,尤其是在现代农业生产的应用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广泛应用于农业的生物技术主要有生物育种技术、微生物工程技术、转基因技术等。

生物育种技术:通过生物育种技术可培育出优良作物品种,以提高产量或培育出具有特种抗病、抗虫、抗逆的经济作物新品种。目前应用较多的先进育种技术有植物组织培养、有性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诱变育种。

微生物工程技术:指利用微生物的特色功能通过现代化装备,生产有用物质或把微生物直接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一种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第一,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农用工程微生物菌株;第二,利用微生物特有的转化、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能力,制成微生物农药和微生物化肥。

转基因技术:所谓转基因技术就是把外源目的基因导入生物体,以定向改变其生物性状或得到预期的代谢产物,建立活体‘生物工厂”。

胚胎工程技术和克隆技术:动物的体外受精、胚胎分割、性别控制、核移植等胚胎工程技术和克隆技术已趋成熟和实现商业化,并将给养殖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②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应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农业信息化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包括农业资源环境监测、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农业科技教育和农业宏观决策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当前的研究重点:一是农业数据库和农业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包括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农情信息和农业市场信息的搜集、整理、建库和网络体系建立;二是农业信息应用软件的研究开发,如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生态和生物系统建模,仪器设备的自动化控制软件等;三是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精准农业技术,即“3s”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技术。

③农业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应跟上时代步伐。国际上以精细化工、新型材料、自动控制、航空航天等为代表的现代工程技术加速了对农业的武装。紧密贴近作物营养需求,工艺农艺相结合以及高效、多元、无公害的肥料生产和施肥技术体系正在形成;灌溉正由传统的沟输畦灌向着激光平地与低压管道输水,精细灌溉与水肥药联用相结合的节水农业方向发展;工厂化种植和养殖,是工程设计、新型材料、自动控制、专用品种、专门栽培和饲养与植保防疫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先进生产和管理方式。

2、应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①农作物超高产新品种的选育应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始终将是我国农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当前我国的超级稻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突破,通过品种矮秆化和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我国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水平已实现了两次大的突破,现已育成了“两优培九”(籼稻)、“沈农265”(粳稻)等一批超高产新品种,每公顷产量能达11-12吨,目前正向选育每公顷能产15吨的超级稻品种前进。今后要在对超级稻进行继续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加大超级稻的产业化开发力度,同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不断加强,使我国水稻育种技术始终处于世界前列。在继续不断推进超级稻研究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推进超高产小麦、超高产玉米等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确保我国人口不断增长条件下的粮食安全。

第2篇:农业创新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再工业化;再农业化

一、“再工业化”理念提出背景

20世纪70年代,“再工业化”是针对德国鲁尔地区、法国洛林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和日本九州地区等重工业基地改造问题提出的。因此,“再工业化”不是一个新概念,本意是在对传统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中,对传统工业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再工业化”理念再次重提,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在各产业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下降、大量工业性投资移师海外而国内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提出的一种“回归” 战略,即重回实体经济,使工业投资在国内集中,避免出现产业结构空洞化。很多专家认为,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近十年来美国经济的“去工业化”,美国新的经济增长必须依靠实体创新而非金融创新,因为金融创新导致了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金融市场过度扩张及金融资产过度升值、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混业经营风险无法控制等等。所以,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所谓“新经济战略”: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要让美国回归实体经济,重新重视国内产业 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这也就是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

回顾美国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制造业曾被认为是“夕阳产业” 由于资源环境问题,传统产业失宠于投资者;今天的美国,正实现着由过去把工业生产大量环节转移海外的“去 工业化”到现在“再工业化”的快速转身,这个调整和“转身”令人关注。

应当看到,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战略,是一种现实的考量。尽管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只有15%左右,但由于经济总量巨大,美国制造业在全球的份额仍高达20%左右,依然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现在,美国力图通过“再工业化”重振本土工业,一方面是防止制造业萎缩失去世界创新领导者的地位,一方面是要通过产业升级化解高成本压力,寻找像“智慧地球”一样能够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高端产业,而不是仅仅恢复传统的制造业。

从这一点来看,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就是在加快传统产业更新换代和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实现再一次依靠“再工业化”来推进实体经济的转身与复苏。

二、“再工业化”内涵与实质

(一)“再工业化”基本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再工业化”的概念和内涵不断丰富和变动。韦伯斯特词典对“再工业化”的解释是“一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特别是通过政府的帮助来实现旧工业部门的复兴的现代化并鼓励新兴工业部门的增长”;Roy Rothwell和Waiter Zegveld把“再工业化”定义为产业的结构转型面向高附加值、知识密集要素和产品以及服务于新市场以新技术创新为主的产业等;Random House Una-bridged Dictionary对“再工业化”的解释:通过政府帮助、税收激励、工厂和机器现代化等途径实现的工业和工业社会的复兴。

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是通过政府的帮助来实现旧工业部门的复兴和鼓励新兴工业部门的增长。在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这一概念的再次盛行,反映了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对过去那种“去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反思和重归实体经济的愿望。

(二)“再工业化”精神实质。美国所指的“再工业化”绝不仅是简单的“实业回归”,而是在二次工业化基础上的三次工业化,实质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如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环保、信息等新兴产业,从而重新拥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工业体系。这对于正在试图转型升级的中国制造业来说,无形中增加了新的发展障碍。

新兴产业是未来工业发展的一个趋势。由于围绕新兴产业所形成的产业群可能成为下一轮全球经济繁荣的支撑点,因此是“再工业化”的主攻方向。从长期看,为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各国需要加大在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研发,推动新技术在传统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从短期看,对新兴产业的投资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

三、“再工业化”理念对我国农业发展启示

我国是农业大国,目前,农业也同样存在“去农业化”的现象和发展趋势。最近几年,虽然我们国家在工业与其他产生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农业产值占总产是的比例很小,已经低于15%,但我们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农业是我们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生存的根基,尤其从从业角度看,农业发展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去农业化”不仅是农业高校发展之忧,更应该成为整个社会之忧。现在,我们对“去农业化”不加反思和行动,将来,“去农业化”可能会让我们食不果腹,社会和谐也将受到威胁。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的国家。大约在5000年前,青铜的冶炼和青铜工具的出现,以及后来铁的冶炼和应用,使金属工具得以应用,由此引发了劳动工具、土地加工、水利灌溉、施肥改土、耕作制度等一系列的革命性进展,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将原始农业推进到传统农业时代,从而,创造了四千年辉煌的农业文明。然而,随着近代科技革命,古代农业文明让位于近代工业文明,农业进入了工业化农业时代。以无机能源为支撑的近代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因此,鉴于目前农业工业化的现状和存在的一定问题,对于我国农业发展而言,有必要对“去农业化”现象进行再思考。立足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市场需求、以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进行“再农业化”,将近代农业推进到现代农业。

第3篇:农业创新的概念范文

1.1“创新”的概念

“创新”指的是由新的思维中产生或创造出新的技术含量更高的“创新”物件或科学技术,并且以此带动相关领域科技的变革与发展。创新包括“创”与“新”2个方面的含义,“创”是实现“新”的基础和过程,指的是开创思维,打开创造性的理念,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新”是创造出来的产物,也就是“创”所引发的最终成果。从理论意义上来讲,创新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实现突破,也就是在体系、性质、功能、技术、构造、工艺、理念等各方面都胜过原来的技术,这是一种破旧立新的具有独创性的活动,同时创新技术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的发展,这种创新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提供了贡献,而创新的内容以及涉及的方面也是十分广泛,其中包括:科学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等。而进行创新技术的对象必须充满智慧与灵感,具有创新观念。所以,要不断培养与挖掘创新人才。

1.2“创业”的概念

“创业”一词内涵较为丰富,其是一个由创新思维转向实践行动的实践操作活动。也可以理解为创新是一种思维模式,而创业则是一种创新型思维模式形成的行为模式,实现创新思维的方式,实际上实现创业的根源主要还是在于创新,因为没有创新思维的激发就不会有创造的灵感,任何事物的创造都是来源于内心灵感的激发。而创新与创业在另一个角度上又有着差异性,创业活动是在创新活动的基础上实现的,而创新却不一定就意味着创业。创新是内在动机,创业是外在行为。创新与创业既要相互融合,同时又体现着各自的差异。

2双创视野下职业教育农艺精致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的思维引导着创业的发展,高职教育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同时,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创新创业就起到了强大的引领作用,社会需要不断发展,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人才的来源取决于高等教育,所以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不可分开,学校不能盲目地教育人才,应以市场发展需要为准则,适应企业与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从而针对性地为社会培养人才,进而进行传播知识技能。其次,学校还要发挥其创造性,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教师应不断学习与探索,总结经验,自我反思,创造新的知识与技能,充分发挥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将教师的角色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努力跟随时代的脚步,勇于自我挑战、自我创新,站在科技的最前沿,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出色的能够引领时代进步的“双创”型人才。高校大学生无论从文化技术还是素质等方面都应异于普通老百姓,因为高校大学生是经过专业培养的人才,所以大学生更要不断追求进步,追求卓越发展,做一个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大学生应该追求的目标。而既能创新又能创业则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关键,,每个人都不应该满足现状而止步不前,都应该不断地为自己设定目标,挑战自我,不断发展,发展是人们充分发挥自身智慧、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强烈的精神动力,也是人们追求进步的体现,包括劳动、学习、创造等需要。这些年,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变化,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不断发展与完善自我,严格要求自己,而当前形势的发展来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3职业教育农艺精致化人才培养的弊端

3.1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够完善,标准过于统一

对于全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整体意义出发,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够合理,在培养内容上缺乏针对性,自身亮点没有充分的体现,学校缺乏打造人才培养的特色,缺乏创新理念。这种情况对国家对农业高新技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人才的供应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造成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农业精英人才储备不足,高层次的农业推广、经营及管理难以实现高效率。地方级服务的农科应用性人才培养力度不够,缺乏人才力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因材施教的规律,对人才的培养缺乏针对性的方案,过分注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3.2农艺精致化的专业性不强,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专业内容不够丰富且过于传统,结构不够合理,专业设置过窄,缺乏创新性,与时代的发展脱轨,无法满足于科技与时展的需求。农业院校突出的亮点就在于农科类专业,而农业院校是否能长远稳定地发展下去主要还是在于农科类专业学科的建设。农科类学科的专业设置必须要沿袭新形势的变化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适当的完善与改革,不能拘泥于传统,必须适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需要,从而去针对性地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3.3农科类人才培养中人文素质趋于薄弱,人文环境氛

围提高不上去由于受到农业院校整体环境的影响,在农科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文化知识是丰富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储备库,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将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文化、有水平、有素质的人才。而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升华学生的人格魅力,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及道德修养。文化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整体结合则可以为学生的创业提供有力的支持与帮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有效地适应社会生活与工作,增强就业的信心。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普遍来看,各大高校对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缺乏重视,多数高校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人文素质课程开设的相对较少,校园文化建设相对薄弱,对农业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学生人文精神得不到充分的熏陶,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4职业教育农艺精致化培养体制改革与创新策略

针对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农艺类创新创业行人才培养工作中所出现的一系列影响农科类专业学生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创新创业趋势的发展,职业教育高校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并且势在必行。

4.1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教育观念是教育发展中的核心,对教育的影响重大,完善教育改革机制主要在于更新教育观念,优化人才培养体制,努力营造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及人才市场的需求,跟随国家发展的步伐,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不但要教会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同时要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及精神素养,还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4.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将职业教育农艺精致化培养策略跟随国家及社会发展的节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教育教学改革体制,改善教学手段,创造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在不同方面培养出大批出色的人才。

4.3改善教育质量评价及人才评价制度

改进教育教学评价制度,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教育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的评价方式,建立科学、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调动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等各方面参与其中,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教学质量作出相应的评价,教师做好评价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通过各方面的评价对自己的教学任务及时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完善自我。探索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更多的评价方式,积极鼓励学生乐观向上、乐学善思的良好品格。

第4篇:农业创新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产业集聚;农业产业集聚;特色农业;品牌化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07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33[本刊网址]http://

一、产业集聚和农业产业集聚

(一)产业集聚的概念

1.中西方学者对产业集聚概念的解读

最早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产业集聚的问题,也最早提出了“集聚”这个词汇。后来,马歇尔、韦伯、胡弗对产业集聚的概念都进行了各自的解读。我国学者对产业集聚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因此也是在借鉴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产业集聚进行了新的定义。一是认为产业集聚是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出现的;二是认为产业集聚是企业网络在相关区域内的具体表现;第三种认为产业集聚是相同产业在某一地理位置上的成长。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写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它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

2.产业集聚的优势

首先,产业集聚有助于企业集聚在一起共同开发生产资源和进行环境治理、共享生产设施、电力、运输工具和科学技术,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显著降低。其次,为降低生产和研发的成本,企业之间开展多种合作,规模经济使产品的生产经营社会化和专业化,在集聚区的企业生产经过不断专业化和分工精细化,不仅提高了企业之间的协作效率同时提高了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再次,集聚使得厂商能够更稳定、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比较容易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及时了解本行业竞争所需要的信息。在这个系统中的厂商会相对稳定,整个供应链条相对完整。最后,产业集聚区企业的集中也促使了企业各类和各个层次的人才在该区域内的集中。充足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使大量的专门技术性人才被吸引过来,使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充足。

(二)农业产业集聚的概念

1.农业产业集聚的由来

迈克尔・波特依据集群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在一定的地域方位内一些特定产业的机构和中小企业的聚集,形成的具有持续市场竞争力,并十分稳定的集合体就是产业集群。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主要还是集中在工业方面。农业产业集聚的提出主要还是基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进步,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集聚效应开始在农业中出现,国外有关农业产业集聚的研究通常是与食品加工业集聚、农业企业集聚结合在一起的。在工业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农业产业集聚的理论得以出现和发展。宋玉兰认为农业产业集群是指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业关联产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集群现象。吴珂则表示农业产业集群是以农业产业链为轴心,以农业生产的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由大量社会化生产企业和加工、流通企业以及相关组织共同形成的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的组织网络。

关于农业产业集聚,目前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概括起来“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是指某地区以特色农产品中心,以基地和园区规模化生产该特色农产品,大量的生产加工企业及相关企业、关联的支撑机构、产业的合作协会和组织等在一定的地域内聚集而成的有机整体。”

2.农业产业集聚的特点

和工业产业集聚相比,农业产业集聚也具备自身的一些特点:第一,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该区域内的政府参与是要相对频繁的。农产品比较工业产品所耗费的生产时间长、技术和人工等成本也比较高,此外容易受到自然等不可抗力的影响。经营农产品的风险比较高,农民投入生产的成本高,但是收益难保证就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为了保障农民群体的利益,这就需要政府行为进行干预,比如定向资金投入、组织生产、免费提供技术支持、生产补贴、最低限价等等。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为本区域的农业生产保驾护航,促进农业向优势产区的集中和优化最终产生农业产业集聚效应;第二,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对自然禀赋的要求更高。自然条件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巨大的,每个区域都逐渐积累并形成自身的优势农业。由于地理和人文的影响,农业产品的区域特质是非常明显的。各区域围绕核心农业产业逐渐拓展出其他上下游的产业链,最终形成自身特色的农业产业集聚。

二、特色农业的内涵

(一)特色农业研究评述

1.国外特色农业研究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为了促进农业变革和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开展生物工程和农业科学研究从而促进了高科技农业的进步,特色农业也就应运而生,其主要形式就是农业科技示范园。不同的国家特色农业的发展状况也不同,发展模式各有千秋:比如,美国的生物农场主要依靠生物动力学为科技支持,以社区居民的入股为资金保障,以社区居民定期分配农场产品为利益分配形式;日本以南瓜森林为代表的农业公园,在该园区人们可以体验不一样的田园生活。人们可以参与种植和收获,在优美清新的园区内利用自己收获的作物跟园区老师学习制作各类食品。这样就形成了将欣赏美景、体验劳动、品尝收获紧密结合的“观光农业”;以色列的节水农业示范园则是根据自身的地理特质,以发展沙漠农业和节约水资源为其主要特色。总之,国外的特色农业研究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主要是针对不同农业类型的类别研究。

2.国内特色农业研究

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中国的特色农业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的特色农业主要研究方向是“三高”,即高产、优质和高效,伴随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三高”农业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特色农业开始向新的方向发展。新的特色农业逐渐显现出区域的特征,逐渐贴上高科技、高风险、高收益的标签。我国学者对特色农业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其概念、模式的发展研究,这些研究丰富了特色农业的理论基础,但是针对特色农业的系统综合性研究明显不足。

(二)特色农业的概念、特征和品牌化

1.特色农业的概念

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不断适应中国经济的现实情况,伴随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特色农业不仅仅体现在产品特色上,更表现在对区域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农业生产模式的创新、农业产业链的完善。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特别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农业资源丰富,为了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正在努力创新促进特色农业发展以实现地方农业经济的进步。

我国的学术界关于特色农业的研究还在探索阶段,对于特色农业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很多学者对特色农业都有不同的视角研究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王建农、邓祖龙、周凌荣认为,特色农业是具有区域地缘、工艺特色和高新技术特色的农业总称;李金良认为特色农业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依托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和条件形成的,相对于常规农业而言,特色农业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主导一定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高效农业。;颜合洪认为,特色农业是农业范畴的扩大和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总而言之,特色农业必须是立足于本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发挥本区域的资源比较优势,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质量、高效益、高规模的农业生产体系,其最终的目的必定是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特色农业的特征

特色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关键就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区域性特征,特色农业对区域的自然禀赋依赖是很强的。不同的地区拥有不同的地理自然环境,从而决定了特色农业的生产区域性。比如,新疆的棉花产业、贵州的烟草业、云南的花卉业、山东的蔬果业;其次是农业产品的品质优良,产品的优质与否是特色农业的核心。特色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普遍性和同质性,无论产品在生产、外观、营养成分、包装等方面都要更为精细化,只有这样才能独树一帜在农产品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再次是特色农业产品更具商品性,伴随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商品开始变得多样化。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特色农业产品就要靠其特色在细分市场上取得专门优势;最后就是特色农业效益的高回报性,特色农业产品已经形成了产品体系,不仅仅是核心产品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还有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满足人们的更深一步的需求。

3.品牌化营销特色农业

第5篇:农业创新的概念范文

Abstract: This paper surveys and studi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human capital in the Yangling agricultural high-tech enterprise, and puts forward three-tier classification of human capital based on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these enterprises, to integrate human capital gains and its value and conduct objective and rational pricing of human capital.

关键词:人力资本;分类;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

Key words: human capital;classification;Yangling agricultural high-tech enterprise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159-02

0 引言

杨凌示范区的成立,主要是为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地区优势、科教优势,成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农业科技信息集散、名优新特农产品销售和出口的基地。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对杨凌示范区是否能很好完成示范任务,起了决定性作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要顺利完成此项任务的重要因素,主要在于资金融资、物资供应、企业员工等各种因素上,其中关于人的因素尤为突出,越来越成为其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

2010年2月,国务院《关于继续办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建议的请示》的批复中,采取了五项措施支持继续办好杨凌示范区:一是支持信息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二是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四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与服务创新;五是加强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1]。如今,杨凌作为国家惟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培育了一批有较强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为杨凌示范区能很好完成示范担当起前沿任务。杨凌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逐步形成规模,对杨凌的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如何使得杨凌经济大浪潮中继续彰显农业高新技术优势,提高该区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优势,研究该区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情况势在必行。

人力资源开发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工作。人力资源开发之所以会得到普遍的重视和迅速发展,原因在于如今每一个组织都处于一个瞬息万变的环境中,使得组织及其成员面临着多种挑战,如何应对这种变化,专家指出关键是提高员工的可雇用性,即员工要具有能够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知识和能力。人力资源概念进入中国已有三十年历史,但是仍然很多人对其陌生,原因在于受到我国计划经济的影响和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国内、外先进企业相比,从机制和途径上都有很大差距。

有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有三大基石[2],包括定编定岗定员定额、绩效管理、和员工技能开发,笔者认为还应有一基石,即人力资源分类。文章认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是指该类企业投入和即将投入社会财富创造过程的人力,是影响其完成任务最活跃的因素[3]。从投资角度说,这里探讨的更应该人力资本的问题,笔者个人认为企业为了更好的进行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对人力资源的分类可以转化为人力资本的分类。

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人士容易把资本与资源、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本管理混为一谈。其实,资本与资源有很大的不同。其主要不同点表现在资本是一种社会状态,是一种投资行为,更加符合企业投入-产出的要求。

人力资本属于价值范畴,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首先创立了比较完整的人力资本理论,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等质量因素之和。这一理论有两个核心观点,一是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二是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4]

文章认为,企业要进行人力资本的管理,首先要分清企业人力资本的类别,才能分清企业不同类别人力资源的资本价值。

1 企业人力资本的分类法

第6篇:农业创新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农业众筹 运作模式 讨论综述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化、网络化的不断发展,使众筹平台不断升级和完善,给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融资便利。众筹作为一种融资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国,随后在中国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期间问题也逐渐显现,这要求众筹平台的法律制度、筹资方式、平台综合服务等方面不断提高。国内外学术界对众筹模式运行问题做了大量研究,现将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一、国内外众筹模式相关问题概述

(一)国外对众筹模式的探索和研究

众筹模式作为一种投资活动,最早起源于订购,后发展为“众包”,其概念作为众筹模式的前身,由于缺乏管理,没有发展成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众筹网站平台模式起源于2009年美国的网站Kickstarter。

国外最先提出众筹模式的相关概念及思考。Belleflamme et al.(2011)认为众筹的模式并不影响筹资的难易度,并不是所有的盈利方式都能换来众筹的成功。Molick(2013)将众筹定义为一种创新的融资模式,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媒介,符合投资者的投资目的。

(二)国内对众筹模式的研究

对于众筹模式的理论,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比较完善,大多数研究是沿着融资模式、风险及众筹平台的分析等的总结开始研究。对众筹模式理论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众筹模式的概念。众筹指一种向群众募资,以支持发起的个人或组织的行为。一般而言是透过网络上的平台连结起赞助者与提案者。”黄健青、辛乔利(2013)调查阐述出2006年8月美国学者迈克尔・萨利文第一次使用众筹(Crowdfunding)一词。同年9月,迈克尔・萨利文在维基百科中将其定义为:众筹描述的是群体性的合作,人们通过互联网汇集资金,以支持他人或组织发起的项目。”

2.众筹模式的内容。常见的众筹模式有四种,分别是公益众筹模式、回报众筹模式、债权众筹模式、股权众筹模式。公益众筹即出资者没有任何回报;回报众筹即出资者可以获得该项目的预设物品报酬;债权众筹即出资者可以获得该项目完成后的固定利率收益;股权众筹即出资者可以获得该项目的股权凭证。李雪静(2013)提出众筹模式三个主体(项目所有人、资助者、众筹平台)参与融资的目的,指出众筹模式是衡量一个产品是否有创新性或吸引力的最有效方式。

3.众筹模式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建议。陈秀梅、程晗(2014)认为众筹平台的信用高低是融资成功与否的重要关键。曾裕(2015)提出农业众筹还需要政府牵头,加大农业投资项目的扶持政策,采取相应的促进措施。杨智玲、鞠荣华(2016)提出农业项目靠公开发行证券的方式筹集资金很困难,相对于传统的融资手段网络众筹在农业项目上有巨大优势。

二、我国农业众筹模式运作的实践探索

目前,国内不少学者在探索实践中对农业众筹做了丰富研究。农产品众筹模式在国内起步较晚,2014年农业众筹模式平台才缓慢建立,如今农业众筹项目越来越多,预示着我国农业众筹平台正在不断完善与发展。

(一)从农业项目融资困难到融资较为便利,再到农产品销售新出路

黄欣乐等人(2015)提出农业众筹的形成是在农业领域引入众筹商业模式,农产品众筹除了能够解决筹资难、流通时间慢等的问题,还会为保证种植质量,使种植透明化。徐妍等人(2016)提出农业众筹会增加融资成功率,可以实现农产品按需供给、减少流通环节、减少成本等。

(二)农业众筹模式问题思考及建议

从2005年至今,全国各地出现影响范围广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既达十起之多,其中不乏农业生产链中的安全问题,例如苏丹红鸭蛋,硫磺熏制“毒生姜”、三鹿“三聚氰胺奶粉”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从侧面起到警示作用,虽然农业众筹从侧面解决许多传统农业项目融资难、销路窄、品质差的问题,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林笑(2014)提出农业众筹中农业种植一直存在价格低、保质期短、生产周期长,种植户还面临自然灾害的风险。黄欣乐等人(2015)提出农业众筹同样面临金融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开发度欠缺,很多人对农业众筹不熟悉。

纵观国内外对众筹模式及国内农业众筹模式的探索和研究,由于理论基础不同,国外对众筹模式相关联理论的研究实践较早,众筹模式的法律法规也比较完善;国内对众筹模式、农业众筹模式及其运作问题的相关思考与实践建议也较为丰富,且都明确众筹模式的含义、发展及模式,但因国家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及众筹平台自身经营等因素的限制,众筹模式的运用还很局限。

三、农业众筹模式发展新思路及建议

自古以来,不论社会阶级如何改变,中国始终都是以农民为主要生产力的农业大国。但农民本身对知识掌握有限、农村通信技术差、道路交通不便利及农产品滞销是导致农村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道路设施的改造、通讯技术的加强为农产品开辟了新市场,也为农产品走出去奠定了基石。

(一)农业众筹模式的发展新思路

农业众筹主要是通过互联网众筹平台农产品销售或预售信息,以其农产品的独特性吸引感兴趣的投资者出资。这为农产品开辟了新的销售市场,可以更好的解决农民因为销路、名气低无人购买的局面。曾裕(2015)提出农村金融服务依旧存在各种缺陷,网络金融众筹平台的出现会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徐妍等人(2016)提出农业众筹模式可以让大众参与到农耕之中,使食品安全、销售盗康玫奖U希减少传统农业销售中需要的繁琐环节,突破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众筹从最初的艺术品、音乐、动漫、科技众筹增加农业、娱乐、食品等众筹,从发展上来看,虽然众筹平台提供了很好的融资模式平台,但农业众筹依旧处于发展阶段,回报类型单一,主要以回报众筹为主,由于股权众筹要求多、审核严、筹资多、法律不完善;债权众筹风险大、监管缺失、投资期长之类的问题;回报众筹虽然也面临法律监管不完善、预产产品周期长等的问题,但就目前阶段而言,农业众筹最好的众筹模式易采用预产+回报的方式。

(二)农业众筹模式的建议

农业众筹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现代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模式,其方式属于新的领域行业,可鉴经验少,同时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因此,国家政策的支持,地方政府的引导,融资者责任的担当,投资者知识的建立,众筹平台制度的完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加强人们的“首批体验”心理,改变项目介绍方式。一个农业新项目的提出,其营养价值与原生态价值尤其重要,这使他们能慷慨解囊,成为第一批尝鲜者的首要因素。但他们只能通过项目的介绍、项目的实时更新来了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便捷,项目更新可以采用视频或现场直播的形式,这比起图片展示,显得更加生动,更能打动人心。

2.建立融资者信用指标体系,加强平台对项目实施的监督。目前,众筹网站登录一般只显示用户名,并未显示其他数据,这让投资者对于项目发起人的认识少之又少。这就需要众筹平台增加对融资者信用评定的成本,需要设置信用指标体系,可能包括融资者能力指标(学识、学历)、时间指标、工作指标等,并加对后期项目实施及回报品发放的监督,以及对回报品价值估值,避免融资者虚标回报品价格,严重高于市场价格,从中获利。

3.完善众筹项目机制设计,规范化、简单化、大众化。众筹项目机制设计都是由众筹平台内部人员设计并实施,目的主要是保证创意项目和融资资金有效的对接,但这并不可能都满足平台、融资者、投资者三方的利益。内部平台可以接受其他二者的提议使项目机制设计更加大众化,被更多人所接受,提高农业众筹认可度。

4.建立农产品保险,为自然灾害的发生提供补偿机制。众筹平台可以设立购买保险服务,或引如第三方保险机构介入,设置相关保险条例,保障投资人的权益。

5.众筹项目成功后,政府、平台共同发力促发展。当地政府可给与一定的政策扶持、人才支持,众筹平台也应鼓励融资者众筹成功后,继续使用平台进行第二阶段的筹资,平台则给与一定补贴。第二阶段即第一阶段成功后,众筹者可以建立合作社,开辟更大的项目创新,大批量生产优质的产品。

因此除了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区别农业众筹与非法集资的界限,降低法律风险外,还有很多其他方式能够促进农业众筹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clleflammc P,Lamhcrt T,Schwicnhachcr A. Crowdfunding:Tapping the Right Crowd[J].Corporate Finance.2011.

[2]Mollick E R.Swept Away by The Crowd Crowdfunding,Venture Capital,and The Selection of Entrepreneurs.Venture Capital,and The Selection of Entrepreneurs.2013.

[3]黄健青、辛乔利.“众筹”――新型网络融资模式的概念、特点及启示[J].金融前沿.2013.

[4]李雪静.众筹融资模式的发展探析[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3.

[5]陈秀梅,程晗.众筹融资信用风险分析及管理体系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2014.

[6]曾裕.我国网络众筹与农业经济发展的探索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

[7]杨智玲,鞠荣华.回报众筹:农业融资新渠道的现状与瓶颈[J].理论探讨.2016.

[8]黄欣乐,张小龙,刘飞翔.农业众筹的优势、风险及发展对策探讨[J].2015.

[9]徐妍,陈美方,许兴登.农业众筹的发展现状及 推进路径[J].三农问题.2016.

第7篇:农业创新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农业园区科技服务特点形式

一、现代农业园区与农业科技服务

现代农业园区是指能对当地的农业以及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有良好的推动作用的特定区域。在这个区域里,发展高效农业作为目标、农业高科技是依托、并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作为突破口,引用先进的园区管理经营理念,建立一产、二产、三产等具有多种产业形态的现代化园区空间。农业科技服务是指帮助农民掌握在农业生产中的实用技术,从而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改变其生产方式,对提高农产品效益以及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都有很大帮助。农业科技服务采用的主要方法有:教育培训、信息传播、咨询服务等,让现代科学知识和高科技手段为农业服务。现代农业园区与农业科技服务的结合是对传统农业服务体系的一个有效补充与创新,朱健荣张文政以农业园区为载体,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让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更加熟练地掌握相关技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科技创新,从而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二、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服务的特点

现代农业园区的科技服务应该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市场需求,根据农户对农业成果和农业技术的需要,以企业和农户对农业技术的应用为载体,展开围绕农业实际生产的服务方式,基于这样的需求,现代农业园区的农业科技服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对服务方式进行了创新,主要包括服务体制、管理模式以及科学技术创新三点内容。与传统的农业科技服务方式相比,现代的农业服务体制更加体现因地制宜的特点,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采用适宜的服务方式能更好的满足农民需求。二是符合市场的需求,现代农业园区的科技服务是以市场需求为根本立足点的,在农业园区开展科技服务时能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对常用技术进行更新补充,与新技术相结合,共同发挥更好的作用,农业园区是一个综合性的农业发展基地,对农、林、牧、渔以及各副业进行协调发展,同时产出的科技成果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和紧俏性等特点,以满足整个市场的需求。三是全产业链的服务,在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现代农业园区的农业科技服务都会覆盖到,此外还会帮助农民提供市场需求和技术需求信息,为农民创造更大的效益。

三、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服务的主要形式

一是技术推动式服务,此模式采用的是营销观念,将农业技术视为商品,中介是扩散主体,以技术供需关系将二者联系起来,同时满足双方的需求来进行市场化的技术交易,从而达到技术的转化与推广的目的。在该模式中,技术中介机构作为主体,是以有偿服务来获得经济利益,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农业科技人员掌握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技术入股的形式与农业园区组成合作联盟,分担风险,收益共享,针对市场需求,切实有效的展开农业科技服务工作。二是产业推动式服务,该模式通过园区的产业推动与技术示范,将新的实用技术融入生产过程,同时要求科技服务人员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全面规范标准化的指导,鼓励园区内的龙头企业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其对周边的区的辐射作用。三是培训引导式服务,农村一直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目前农村劳动力也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大多数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只能通过手把手地技术培训引导农民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小部分农民经过培训后,可以继续传播这些新技术,使新技术扩散到更多农户。四是综合式服务,让一些科研院校的专家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科学技术创新的研究方向是开发农户认可度高且优质价廉的成果和技术,综合性的服务模式可以为全产业链带来标准化服务,有利于真正的做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以获得农业生产最佳经济、社会效益。

第8篇:农业创新的概念范文

摘要:农学专业肩负着培养高级农业人才的重任,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有实践动手能力和开拓创新的思维。用科学人才学理论指导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对提高我国高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学 专业 适用型人才 培养

一、充分认识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些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而基层农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却很少,这就是人才需求的潜力所在。但近些年来,农学专业毕业生有怕吃苦等各种原因,不愿到基层工作,这些原因造成目前农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较难的现状。高校农学专业的招生也因此受到影响,大部分考生由高考成绩所限而不得不报考农学院。然而,这部分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学习动力往往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农学专业逐渐成为“冷门”专业,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

要改变以上现状,必须改变我国农学人才现状,提升农学人才资源。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而农业的现代化则在于高素质的农学人才。因此,要充分认识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不能因农业行业各种不乐观现状而轻视和放弃农学专业人才培养。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概念

人人都可以成才是识人才、育人才和用人才的科学观念。不论其知识水平高低、能力大小,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就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高校农学专业的培养工作中,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理念,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成才的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农学专业的生源质量相对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科学、现代管理等新兴学科专业较为薄弱,师生对该专业学生成长的信心可能带有一定的消极情绪。高校师生应认识到,人才是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与行业无关。“人人都可以成才”有助于科学地理解人才评价标准,也体现了人才的平等性。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在农学专业的培养工作中,要克服对人才认识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成才的概念,激发学生个人的成才愿望。

三、坚持“以人为本”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的行为很多时候取决于其个性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校针对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要了解学生行为表现的多样性与个性差异的关系,对每位独特的学生采取适当的措施。因此,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创设合理的学习环境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教学要求适合学生个性特征,设计和实施教学应有一定的弹性。要考虑学生的个体需要和能力,以之作为教学起点,采用适当方法,提出适当要求,使学生有兴趣并得到相应发展,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此外,学校还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优良个性,使其成为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才。

(二)改革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结构

学生个人优缺点和学习动机不同,社会农业专业人才需求也呈多样化。由此,高校要针对学生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改革农学专业培养目标。为满足学生个人需要和适应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农学专业在今后的建设发展中,须拓宽专业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拓宽基础,建立适应多样性目标且有柔性结构的专业培养计划。如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在保证专业主干课程的前提下,较大幅度地增加选修课,特别是要增开一些相关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课程(如信息化农业、标准化农业、设施农业、精确农业、观光旅游农业、都市农业、农产品加工与贸易等),从而建立构建农业人才的培养体系。

(三)优化实践性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校农学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主要途径。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学生个人优缺点和学习动机不相同,社会农业专业人才需求也多样化。在实践教学环节要因人而异。对于今后愿意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将其实践工作安排在导师实验室或科研所。经过这一阶段实习,可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对于今后愿意从事企业管理的学生,则应推荐他们到农业推广站、农产品贸易公司等企业实习,结合专业从事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实践工作。对于今后愿意到基层做村官和技术员的学生,要为他们创造到基层锻炼的机会。对于热爱自主创业的学生,学校应为其开设创业理论课程,为其提供与成功的农民企业家接触的机会,培养坚强的毅力和信心。

(四)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质

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高校教师是高校的主体,是知识的化身,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更新知识、创新知识起带头作用。高等学校的老师肩负创新知识的社会和历史使命,肩负创新型人才培养使命,教师本身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不辱使命。高校要抓好高校教师的培训工作,为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创造机会。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进一步健全高校教师培训的政策法规体系和组织管理机构。教师培训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长期性的重要工作,应长抓不懈。高校教师培训工作要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教师培训工作的展开,在培训经费上要予以保障。培训管理机制要完善也要创新,以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高校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加强政策导向,积极营造健康、良好的培训环境,激励教师参加在职培训。教师培训应该从体现人本化、个性化出发,尽可能拓宽教师培训渠道,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层次教师的不同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师培训形式,提高教师培训的效率。此外,还要引导教师转变思想,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培养高质量农学专业人才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的过程,加上农学专业课程涉及面广,因此,还需要教师进行长期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持续进行课程改革与优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备自学能力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综合型科技适用人才。

参考文献:

第9篇:农业创新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现代化大农业;考核指标;探索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1 现代化大农业的内涵和特征

1.1 内涵

在现代农业基础之上,业内人士提出了现代化大农业这一概念。现代化大农业不仅是一个先进的概念,更是一种创新的、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即选择并确定相对适宜的农业生产区域,然后投入相关农业要素(包括一系列现代化农业机具、高新技术及先进模式等),从而提高农业的单位产量,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与此同时,也为我国粮食储备做出贡献。

1.2 特征

现代化大农业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出效率高;生产条件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可持续发展[1]。

2 现代化大农业考核指标体系

2.1 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如下:时代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等。

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同时结合该领域专家的意见,在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设置了以下指标5个一级指标:农业生产条件,如农机总动力等;农业产出水平,如土地产出率等;技术服务与农民素质水平,如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等;产业化及组织化程度,如参社比重;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如森林覆盖率[2]。

3 现代化大农业的综合评价

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建立一个具有递推层次特征的结构。对系统涉及的诸多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予以系统而深入的分析,按照属性区别将其归结到相应的小组,接下来按照支配关系等进行层次的进一步划分,最后通过“最高层中间层最底层”的原则予以阶梯式排列,从而构建一个具有多层次特征的结构。对于同一层次而言,其中的各个元素是相互独立的,将会对低级层次中相关元素起到一个支配作用,与此同时,接受高级层次中相关元素的支配。

为实现两两比较的效果,构建相应的判断矩阵:以某一指标为研究对象,对其下层元素ui和uj进行重要性比较,并对二者的重要性进行赋值。

基于单一准则的条件下,对权重进行计算,并对一致性予以检验。在计算权重的过程中,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如果在精度方面要求一般,那么可通过平均值法进行计算,其权重向量和最大特征根的主要计算步骤如下:对两两比较矩阵进行计算,得到每一列的和;各个元素除以所在列的和值,这些商将会构成一个标准两两比较矩阵;对上步得到的矩阵的每一行进行平均值计算,最终得到该指标的权重。

对矩阵一致性予以检验,步骤如下:矩阵和对应的特征向量相乘,便会得到一个新的向量,即赋权与向量;用上步结果的分量分别除以各自的特征向量的分量;对上步结果予以平均值计算,并将其记作λmax;对一致性指标予以计算,即C.I.=(λmax-n)/(n-1)。

通过查表法以实现对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有效确定,接下来便可通过公式C.R.= C.I./R.I.计算出一致性比率C.R.,如果该值不足0.1,那么便可确定矩阵在一致性方面是符合相关要求的[3]。

运用层次分析法以实现对指标体系中各级权重的最终确定。

3.2 综合评价

当各级权重指标得以最终确定后,接下来便需要对农业现代化的一系列评分标准进行确定,结合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同时比照评分标准,从而确定一系列指标各自对应的自然得分,最后结合权重信息予以综合评价。

该考核体系中,相关指标对应的实际值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然而,对于发展目标的标准值而言,不仅具有可预测性,同时还具有可规定性。参考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有关研究资料,得到《农业现代化进程阶段划分》,详见表1。

4 结论和建议

本文以当代现代化大农业考核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予以了相应完善,总结出了5个一级指标及对应的二级指标,即:农业生产条件,如农机总动力等;农业产出水平,如土地产出率等;技术服务与农民素质水平,如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等;产业化及组织化程度,如参社比重;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如森林覆盖率。对相关指标予以取舍的过程中,应适当选择和融入一些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指标,只有如此,才能为我国当代现代化大农业进程提供更为精准、高效的度量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有国.发挥农垦优势 改革先行先试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J].中国农垦,2013(1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