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产业创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驱动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中央一系列农业政策文件精神贯彻实施的具体体现。如2016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日前农业部又印发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等等。这些文件的密集颁布,不仅彰显了农村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而且为深化农村农业改革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当前,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融合程度、融合层次、产业链、附加值等方面都不理想,具体表现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较慢,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适应“三产融合”需要的创新带动能力不足等。解决好上述问题,需要以农业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为主线,以科研创新、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持续推进河南农业产业的深层次改革。
二、创新驱动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新理念,加快管理体制创新
加快河南省农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进现代农业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必然会涉及土地、水利、林业等行业和农业资源方面的调整和布局,涉及相关政策、管理体制、管理队伍、人才、后勤、财政等方面的配合和协同,因此,迫切需要树立全新的管理和产业发展理念,借鉴融合理论、融合性思维的方法和帮助,为深化河南省农村农业产业化改革、农业管理体系改革提供理念上的先导支持。
(二)落实新精神,推进发展模式创新
以产业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以城镇化建设反促产业发展,实现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将乡村建设成为一个融合现代农业、旅游业、生态园林、特色商圈相交织的现代化城镇,是河南省农村“三产融合”的远景目标。另外,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与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是地方政府宏观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之一。
(三)寻求新动力,助推农业科技机制创新
创新驱动的核心在创新,需要建立与“三产融合”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主体及其运行合作机制。“以农业企业为主体,建立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体,通过激励机制,引导涉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积极探索发展农业科技。”为了更好发挥创新在河南省农村“三产融合”中的引擎作用,迫切需要建立依据河南、辐射全国的农业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平台,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资源流动和共享,进一步提升农业科研孵化水平。
(四)关注“新农人”,培育融合新主体
一是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积极推广智慧农民云平台服务,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虚拟网络教学环境,创立以认证测试为基础的移动化和智能化培训教育平台。二是加强对“新农人”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提供最新农业信息、先进管理理念,帮助其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鼓励其创办家庭式农场、农民合作社,引导其成为互联网时代真正的融合发展主体。三是做好树立先进人物、宣传典型事迹工作,强化“新农人”培育的示范和引领。
(五)打造新业态,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培育农业新业态是创新驱动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的内在需求。对此,地方政府应以农业新业态的培育为导向,重新梳理本地区农业资源分布和生产要素间的关联,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错位互补来查摆存在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在顶层设计和实践路径两个层面,探索具有地域特征的农业经济结构升级转型的可行路子。在顶层设计、政策决策方面,突出前瞻性、整体性和可行性,把更新发展理论、健全体制机制、打造管理平台、组建专业队伍等作为抓手,融入整体布局之中;在实践路径方面,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结合地方优秀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创意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循环农业、会展农业等现代农业新业态。
(六)发展产业区,助力集聚集群有机融合
集聚集群是现代农业“三产融合”的必然结果,体现为三类产业要素、生产环节、生产环境、支持条件等多方面的共享、互通,其目的在于激发现代农业的内生活力,提升农业比较收益。基于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状,迫切需要从内外两个维度,推动农业产业的集聚集群发展。从内部维度来看,以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和延伸为标准,发挥所长、弥补短板,建立起科学规范有序的管理体系;从外部维度来看,体现为第二、三产业向农业产业的渗透和互补。通过内外两个维度的合力,促使由传统分散、零星的生产状态向集群化、规模化转变,不断提升农村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
(七)深化产权改革,促进农民资产保值增值
在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上,首要的工作就是着力解决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问题,为农村要素资源进入生产流通铺路搭桥。一是继续推进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权工作,让农民以土地等要素入股合作社,占有股份并获取相应的红利;二是鼓励农民以货币、实物、技术、服务等多元方式作价入股集体经济组织,间接地参与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中来;三是创新农村融资渠道,鼓励具有能力的地方政府组建互助型金融支撑体系;四是提升村级经济组织的科学管理和民主决策水平,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八)依托“互联网+”,发展现代电商平台
“淘宝村”在浙江、广东、江苏等地农村的诞生,有效链接了现实与网络。“淘宝村”的出现,是“互联网+”与现代物流全方位衔接的必然产物,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也为创新驱动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一是现代电商平台迎合了河南农村的文化氛围。河南农村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一个电商平台在村子的出现,会迅速产生带动效应,易于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二是现代电商平台的规模化需求与河南农村优势资源的相对集中相契合。一个村子的电商基本上经营相似产品,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网络产业集群,并且在商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销售方面形成协同效应,大大增强了农村电商的群体竞争力和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水平。
三、结语
在中央力推农村产业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形势下,立足河南省农村农业发展的实际,通过创新驱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河南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大e措。为了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目标,既要力促“互联网+”与农业、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全方位融合发展,又要着力农业产业发展与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协同共进;既要强化以整体性、全局性的思维来设计“三产融合”发展,又要突出优势资源和生产要素,发挥其以点带面的重要作用;既要调动科研院所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又要重视基层管理者和农民的聪明智慧;既要发挥政府在农村“三产融合”中的主导作用,又要确立各类新型农业主体和“新农人”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
【关键词】 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诱致性制度变迁
【 abstract 】 from the current rural deep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analysis of two system innovation and change reason: and from the power of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the induced resistance, institutional change, way, regional structure chang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pulsory system change in six rural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milar and related; Final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both and mutual benefit, then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rural modernization thought: rural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rural synchronized advancement,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nd finally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 keywords 】 rural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Non-independent system change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农村城镇化主要是指农村县(市)城的城镇化过程,就其本质而言这是一个农业人口脱离农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并向城镇集中,从而使城镇人口比重和非农产值比重逐渐增大的过程。与大中城市的发展相比,农村城镇化主要是在农村社区、乡镇企业、农民家庭等民间力量推动下、由市场力量诱导、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这是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农村城市化的主要方面,也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方面。农业产业化,简而言之即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多元参与主体共同利益为基础,逐步实现农业产加销环节的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企业规模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商业化、流通市场化和产业一体化,最终将农业由传统产业转变为现代产业的历史进程。
从表面上看,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是两个不同的经济社会范畴的概念。然而,透过概念的表象,从制度创新和变迁的机制考察,两者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方向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从实施的状况看,两者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地域结构的演变上相互影响和推动,成为继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变迁后的更加深刻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两者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联系密切、相互推进的两个过程。
制度创新的原因:
1.1 转轨时期农村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在农村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过程中,目前的农业经营状况和城乡结构存在着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表现为:
第一, 农业生产力仍然落后。长期以来农业的弱质产业特性表现:(1)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人为地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割裂,农业留下了产中环节,局限于初级产品生产,单纯的原料生产比较效益低,而增值效益高的农产品加工和运销环节则归于工商部门;同时给产加销各环节之间带来种种难以协调的矛盾。(2)农产品商品率不高,自给半自给经济仍占相当比重。(3)农户分散经营造成规模不经济,缺乏竞争能力;农产品进入市场的中间环节多,交易成本高,使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4)由于目前相当一部分国有工商企业和乡镇企业经济效益欠佳,对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下降,全社会对消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支付能力的约束等状况显示:欲从外部大量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难度很大。
第二, 农村就业问题巨大,劳动力转移步履艰难。农村改革给农民带来经营自的同时,也使长期滞留在农村的隐性失业显性化。
第三, 农村城镇化滞后于乡村非农化的进程。从理论上讲,城镇化与乡村非农化的进程客观上应当是一个相辅相成、同步推进的过程,而实际上两者运行的状况却往往因时因地而异,其偏离程度可以用城镇化偏差系数反映:Ue=IPu/PaI-1
式中:Ue城镇化偏差系数
Pu城镇人口比重的变动额
Pa农村劳动力份额的变动额
Pu/Pa城市人口变动的弹性值
将我国的城镇化偏差系数与一些国家和地区加以比较,可以得出如下启示:(1)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城镇化加快发展进期都表现为Ue>0,说明人口城镇化进程超前于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进程;其数值愈逼近于0,愈说明两者处于均衡或同步状态。(2)从我国的较长时期看,Ue<0,说明人口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进程。(3)我国经济发达、发展较快的地区由于农业劳动力迅速向非农产业转移,所以其数值的偏离程度更显著
1.2 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转轨时期农村重大的社会经济制度创新
众所周知,实行家庭承包制使农户成为独立自主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农民有了选择经营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自,但是,由于个体农户的自然地位、经济地位、组织化程度、生产生活分散的状况限制了农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在农业与非农产业,农民与城市居民、农村与城市的地位比较中,农业、农民、农村仍然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这样的矛盾激发了农民改变现有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强烈愿望和创新动力。这就为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下而上地探索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制度创新提供了基础。
一种制度通常被定义为一套行为规则,它们被用于支配特定的行为模式及其相互关系。按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创新取决于创新主体对预期的创新收益与创新成本的比较,只有当前者大于后者时,有关的创新主体才会推进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导致制度变迁,制度变迁则是制度的交接、转换和更替过程。制度变迁可以分为诱致性制度创新和强制性制度创新两种类型。
1.3 农村现代化的整体发展思路: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
农村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城镇建设是农村现代化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见识的农业基础和丰富的农产品供给,农工商一体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没有农工商一体化的发展,农民就不可能真正富裕起来,农村城镇的发展也将缺乏经济活力和特色;没有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失去集聚的中心和形成规模优势的地域依托,农民的生活质量就不可能真正提高;而小城镇对周边农村的带动作用将使之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两个联系密切、又相互推进诱致性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过程。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将小规模经营的农户组织到社会化的大生产中,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链接和生产链的眼神,既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又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村小城镇上接大中城市下联广大农村,作为成像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部分和地区的经济中心,对经济要素集聚和扩散的作用使之成为农产品加工中心、流通中心、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信息传播中心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将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由封闭走向开放。
建宁县地处闽西北,总人口14.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8万人,是福建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更是典型的特色农业县,现已形成以莲子、水果、制种、笋竹、食用菌等为主导的七大特色产业,培育特色农业基地25个,特色农业产值占全县农业产值的85%。近年来,地方政府按照因地制宜、相对集中、优质高效原则,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点来抓,通过强龙头、固基地、抓市场、促连接,农业产业经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经济。
(一)产业化模式多样,利益联结紧密。经过多年发展,建宁县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不断创新和深化,经营模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基地+专业协会+农户”、“农村经纪人+农户”、“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通过不同组织形式的辐射带动,使公司、基地、农户之间结成以合同、订单、契约和最低保护价等形式连接的共同经济链条,利益机制逐步从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并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二)品牌质量提升,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增强。通过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建宁县先后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建莲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省著名商标7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产品15种,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证书5项,农业品牌名列三明市各县(市)前列。同时,培育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市场化程度提高。截至2011年末,建宁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已达71家,注册资本9736万元,共吸纳成员6620户,占总农户的23.2%,带动农户2.9万户,占总农户的75.8%。另据调查,截至2011年末,建宁县成立了3家农村经纪人协会,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村经纪人276人,在三明市辖区10个县(市)中数量最多,发展最快、最成熟,其中,办理经纪公司营业执照35户,办理个体农村经纪人营业执照241人。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经纪公司,促进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大大提高了农民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创新特色农业产业融资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在多数特色产业种植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村经纪人等还不具备以合格的融资主体从银行获得信贷资金的情况下,建宁县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创新信贷方式,探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信贷支持结合点,从种植、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开发适合不同农业产业模式和经营特点的信贷产品,促进各环节之间共同利益机制的形成,实现对整个特色农业产业的有效金融支持。
(一)探索针对种植农户的信贷模式创新,扩大名、优、特农作物种植面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致富
1.开展“果树所有权”抵押贷款模式。建宁县独特的地理气候造就了品质优良的特色水果,目前已形成以黄花梨、猕猴桃、黄桃等为主导的果类布局,水果产业链初具规模。果农及加工企业在发展果树种植与水果深加工的过程中,因扩大规模、流动周转等而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2006年建宁县农信社按照林权证抵押贷款模式,开办了以农民果树所有权为质押担保品的贷款模式,截至2011年末,建宁县农信社已累计发放果树所有权抵押贷款78笔,金额1420万元,为果农及加工企业及时提供资金支持,确保水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2.推广“订单合同前置”贷款模式。以企业、外商与基地农户签订的订单购销合同为依据,以双方在贷款行(社)设立货款结算账户并实行封闭运行为前提发放贷款。2007年以来,建宁县农信社发放该类订单农业贷款1150万元,支持245位个体种养大户与厦门、福州、莆田等地客商签订优质杂交水稻制种、食用菌生产、猕猴桃产品开发等项目,提高了农业的外向度。
3.实行“公司+基地+农户”贷款模式。针对农业产业化链条中公司与农户关系密不可分的特点,建宁农信社提出由公司为农户种植、养殖贷款提供担保的创新思路,为提高贷款安全系数,部分贷款还增设了由担保公司提供联合担保的环节。如建宁县文鑫莲业贸易有限公司实施万亩无公害“建莲”生产示范片种植,建宁农村信用社通过以公司作担保,将贷款发放给示范区农户,共向农户发放贷款315万元,促进1500户农户年均增收500元。
(二)探索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等农村经济组织的信贷模式创新,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市场化水平,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1.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担保基金+会员”信贷模式。该模式主要针对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发展规模大、实力较强的特点,由会员成立担保基金,金融机构按担保基金的一定比例放大授信,解决内部社员(会员)资金需求量较大的问题(具体操作流程见图1)。以建宁县为例,建宁县笋竹业协会组建“建宁县鑫农担保有限公司”,与县农行开展信贷合作,农行按1:3比例向协会会员发放贷款,单笔贷款额度上限为担保基金的10%。截至2011年末,“建宁县笋竹业协会”会员45户,担保基金达3019万元,累计发放担保贷款2800万元,解决了27户会员的资金需求,有效支持了当地笋竹特色产业的发展。2.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订单(基地)农户”信贷模式。该模式特点是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订单生产模式,由与专业合作社和订单农户利益联系紧密的产业龙头企业成立担保基金,将“零散式”的农户贷款转为以合作社为中心的“批发贷款”,解决单个农户贷款的金额小、成本高、手续繁、抵押不足等问题,信贷对象主要面向基地农户(操作流程见图2)。如建宁县产业龙头企业“建宁县福鑫莲业食品有限公司”,通过该信贷模式与县农村信用社开展协作,为其关联的“建宁县莲子专业合作社”内部1200户社员发放信贷资金550万元,实现了多方共赢。
3.创新农村经纪人贷款模式。一是实行农村经纪人联保贷款方式。针对守信用、有威望又具备一定实力的农村经纪人,建宁金融部门采取“强强联合”的办法,采取农村经纪人之间联保互保的方式进行贷款支持。二是运用组合担保方式发放贷款。针对农村经纪人多数缺乏抵押物,担保落实难,又对大额贷款需求强烈的特点,建宁农村信用社开办“林业资源+果园+运输设备+公务员”等灵活多样的组合担保贷款业务,2008年以来共发放此类贷款850万元,有效解决了农产品流通环节资金不足问题。
(三)探索针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模式创新,引导其走专业化、精加工、外向型发展道路,增强对特色农业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
1.实行“库贷挂钩”仓储式质押贷款模式。针对部分农业产业化企业有效抵押资产不足、产品季节性强又有广阔市场的特点,建宁县金融机构设计了仓储质押贷款模式,即以库存商品为质押担保品,以货款回笼优先偿还贷款为条件的“库贷挂钩”形式,解决生产加工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截至2011年末,建宁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此类贷款3900万元,解决了建宁县翠源食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收购加工竹笋面临的流动资金缺口难题,既为企业带来效益,又解决了笋农的卖难问题,取得良好的循环发展效应。
2.开展商标权质押贷款模式。针对建宁品牌经济发展迅速、知名农业品牌众多现状,建宁县金融部门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将商标权质押引入信贷实践,2007年,建宁农村信用社率先在福建省内试点开办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以省著名商标“文鑫牌”专用权为质押,向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福建文鑫莲业食品有限公司”发放贷款90万元。2011年11月,建宁县农信社再次以省著名商标“华新牌”专用权为质押,向省级龙头企业“建宁县华新食品有限公司”发放贷款100万元,为公司注入生产经营扩张急需的资金,企业品牌的价值效应得到体现。
三、信贷创新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实障碍
(一)农业产业化规模偏小,自身管理不规范。从建宁县情况看,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仍较低,表现在产供销一体化不够紧密,农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及加工层次低,农户参与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模式较为单一,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等。同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总数虽不少,但真正组织健全、运行规范、覆盖面广、带动力强的为数少,大多数合作组织处于初创期,规模小、资产少,缺乏实质性的产业积累资本。另外,多数龙头企业处于初创期,规模小,效益低,产品附加值不高,或属于家族式管理,财务不规范,信用等级低,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二)保障机制不完善,风险防控能力较弱。一是农村担保体系不完善,担保功能不健全。目前建宁县有各类担保机构9家,但服务对象多是中小工商企业和特定领域。作为农村新型经济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没有专门为之服务的担保公司,处于求保无门的窘境。二是保险机构缺位,缺乏风险分散机制。现阶段介入农业生产领域的保险公司单一,而且开办的业务品种很少,局限在商品粮种植领域,保险公司展业的积极性不高,业务难拓展。三是亏损补偿不到位,补偿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农业信贷风险基金,涉农信贷资金风险大、收益低,不能解除银行对农业支持的后顾之忧。
(三)农村产权配套制度改革滞后,金融生态环境不理想。农业生产领域聚集着大量的生产要素及资源,然而由于相关制度不配套,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从调查情况看,当前农业生产大部分产权都不符合金融担保抵押要求的归属明晰、可流转交易等特征,特别是作为合作经济组织最重要资产的房屋和土地,一直未得以有效激活。以土地为例,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财富,但由于土地流转机制和市场未建立或不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质押贷款尚处初探阶段,现阶段土地的财富功能还远未发挥,体现出来的仅是其保障功能。
(四)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创新能力欠缺。一是现行农村金融体系有缺陷,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银行功能单一,农业银行支农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较弱,邮政储蓄银行仍以揽存为主,保险公司缺乏开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二是金融服务供给不平衡。农村地区长期以来重资金归集、轻资金发放,资金长期外流,突出表现为存款汇款多于信贷供给、人身保险多于生产保险。三是金融业务创新不够。国有银行实行自上而下垂直管理,山区县域机构权限小,既没有创新的能力,也没有创新的条件。
四、信贷创新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引导扶持,培育贷款资质。一是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长远规划。注重对农业产业化进程进行合理布局、引导扶持,积极与有关院校、科研所联系,引进、开发良种作物,加大农产品更新换代步伐,提高科技含量,强化品牌意识,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二是要围绕主导产业、特色经济和资源优势,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采取与农户实行资本联合、劳动联合、科技联合等多种方式,促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健康发展。三是要高度重视龙头企业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机制的完善和规范运作,引导其建立规范的章程,重点规范其财务管理,增强其财务约束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四是金融部门要把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纳入信用评定范围,对信用等级高的给予授信方式、信用额度、利率标准、信贷种类等方面的优惠,通过正向激励机制,提高其信用等级。
(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优化融资环境。一是大力拓宽农村资产担保范围,把农村地区产权中占主导的房产、农业动产、运输工具等转换为担保资产,特别要积极探索农村建设用地的担保方式,解决农村众多房产不能抵押的问题。二是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贷款担保体系,推动组建专门的农业担保机构,并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信用合作,成立贷款担保协会等,形成政府、社会、农户多主体共存的农村金融担保体系。三是积极培育发展农村会计、审计、评估等中介服务体系,尽快建立农村产权相关的登记、评估、抵押、流转等中介服务体系和流通市场,为农村经济主体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中介服务。四是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和融资环境。合理引导和规范农村各类民间借贷活动,将非正规金融组织逐步纳入正规金融体系建设和监管之中,使其合法化、公开化、规范化,满足农村经济发展中多层次的信贷需求。
农业产业新格局呼唤链式金融服务
农业产业化在中国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意味着我国农业经济已经逐步向高度市场化的商业农业转型。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企业化经营,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实现一体化发展;农业生产要素开始重新配置,资本、技术等要素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农业家庭经营基本制度下,一些农户突破原有的土地规模限制或者市场约束,成长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他们发展成为专业大户或建立家庭农场,或者自发联合组建专业合作社,与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持久而紧密的联系,逐步融入农业产业链条中,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组织化、一体化程度及农业竞争力。据农业部资料显示,2013年末,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33万多个,辐射带动全国40%以上的农户和60%以上的生产基地。其中,龙头企业12万多家,其所提供农产品占市场供应量的1/3,占主要城市菜篮子产品供给的2/3以上。截至2013年底,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95.07万家,实有成员7221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7.8%。
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其所带来的农业经营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对传统农村金融供给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亟需农村金融机构通过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深度参与农业产业化进程,寻求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村金融深化的良性互动。基于农业产业链进行综合金融服务将会成为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效的一种新思路。
农业产业链金融就是从产业链的整体效益出发,依托于产业链形成的利益联结机制,以生产最终产品的龙头企业为核心,将金融服务延伸至龙头企业的上游和下游生产者。农业产业链金融通过遵循现金流动规律,绕开抵押物障碍,为农业产业链每一环节、每一主体提供充分的金融服务。
农业产业链金融创新的意义或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为探索金融与产业的有机融合提供新模式。解决我国农村金融长期以来存在的供给与需求“双不足”的困境,银行必须突破单体授信和过分依赖抵押担保的传统信贷模式,农业产业链金融就为产融良性互动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二是为解决“三农”及小微企业抵押担保难提供新思路。金融资源在产业链上的配置极不均衡,农业产业链金融就是银行通过“借力”农业龙头企业,有效地整合产业链上的各类信用信息资源,解决农村金融信息高成本问题和抵押物障碍,为解决“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提供了新思路。实践中,农村金融机构基于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交易记录为农户进行直接授信,农村金融机构采用由龙头企业直接为上下游客户提供信用担保,或者基于应收账款、仓单进行质押,都是不同于传统农村金融模式的探索。三是为农村金融服务转型提供新抓手。农业产业链金融要求银行必须对农业产业链进行深入透彻的理解,更加深入地了解客户及其现金流,基于持久合作的经营理念,设计适合的金融产品或工具。农业产业链金融不仅涉及营销端,还需要配套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风险管理和考核机制,可以成为推动机构流程再造和管理精细化建设的有效抓手。
农业产业链金融新探索
产业链金融在工业领域运用得相对成熟,主要集中在钢铁、汽车、能源、路桥等有限的行业。将产业链金融模式移植到农业领域,虽然原理适用,但受农业产业特性的影响,需要因地制宜,灵活创新。
大型银行在农业产业链金融创新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资金实力强、产品研发能力强、金融工具丰富、风险防控能力强、不受跨区域经营限制等。中国农业银行在农业产业链金融方面的成果最为丰富,他们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探索出了园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和核心企业主导型三种模式。邮政储蓄银行与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积极探索核心企业主导型的农业产业链金融创新,成效显著。
股份制银行或迫于竞争压力或出于拓展自身的竞争优势的需要也开始试水产业链金融。民生银行是产业链金融最忠实的实践者,着眼于在房地产、石材、石化等领域提供全产业链融资方案,既服务好核心企业,又服务好上下游小微企业,在农业领域也有积极实践。龙江银行通过整合各类资源,依托中粮集团,探索了农业产业链金融的“五里明”模式,推出了“惠农链”融资产品。近日,浦发银行也推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方案,依托“1-2-3”立体服务体系,借助依托专业机构、专业服务机制,打造“从田间到舌尖”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
一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也开始觉醒,主动融入农业产业化进程,探索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创新。2013年5月,浙江银监局在辖内开始启动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试点工作,首批13家机构,第二批14家机构。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形成了六种特色的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一是按照服务模式不同,分为核心企业带动型和非核心企业带动型;二是按照风控技术不同,分为动产担保模式和信用担保模式;三是按照服务对象不同,分为小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和跨区域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
农业产业链金融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真正落地,需要金融机构俯下身子,深耕农村金融市场。浙江银监局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试点工作负责人认为,推进农业产业链金融,离不开构建多元化、特色化的产品体系、项目合作平台和业务保障体系。
构建产品体系首先需要对产业进行深度研究,厘清产业链起止点、生产流程、关联环节、主体结构,掌握现金流、物流、信息流活动特征,并着重分析各个节点的金融需求。在此基础上,着力研发农业产业链的基础融资产品体系和综合产品体系。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搭建项目合作平台,对产业链金融产品进行组合运用,打造定制化、综合性行业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与此同时,要加强对已立项项目实施全流程风险管理。包括:为融资主体开设专用账户,运用结算工具,实行进出台账登记等方式严格控制资金活动。要求融资主体按约定规则详细披露生产信息及财务信息,并建立相应的信息采集、挖掘及交叉验证机制,准确了解各主体的真实生产经营状况及变化趋势等。业务保障体系建设包括建立制度与组织保障和动态信用管理体系、探索使用农业小微贷技术及信息科技辅助技术、主动整合各类社会资源。
理念转变是根本
从实践看,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经开始意识到推进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在实际推进中,需要从理念认识和技术操作两个层面对农业产业链金融有总体把握,同时,还要注重农业产业链金融创新的综合性和灵活性。
浙江银监局办公室的《关于开展辖内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农业产业链金融的核心要义主要有五点:一是立足当地、有序延伸;二是聚焦价值、整合资源;三是掌握核心、因势利导;四是锁定预期、现金为王;五是封闭运作、信息共享。从银行角度看,尚需在以下四个方面深入理解农业产业链金融的核心与实质:一是农业产业链金融不是某种产品,而是寻求满足农业产业链内部各参与主体融资需求的金融组合;二是农业产业链内部各主体间的商业交易产生的商业信用可以为银行所用,有效地放大银行信用;三是银行基于核心企业的资源整合功能为产业链各个主体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四是银行基于农业产业链中信息流、资金流及物流进行信贷产品设计和金融服务创新。
农业产业链金融是一种以系统观为指导的思维方式的创新。它要求农村金融机构突破传统思维方式的禁锢,充分利用产业链各主体之间内在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关系,深度理解客户的业务,整合或放大客户的信用,减少信息不对称。浙江银监局副局长袁亚敏结合浙江银监局在辖内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中推行农业产业链金融的实践,认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跳出传统信贷套路,在“三个转换”上下大工夫:将个体视角转换为产业视角,将抵押担保转化为第一还款来源,从以银行为中心转换为以客户为中心。
农业产业链金融创新具有系统性、复杂性、个性化特征,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具备足够的能力对农业产业链金融项目实施全流程的风险管理。同时,要求实施机构充分认识农业产业链金融创新面临的风险和障碍。首先,要对农业产业链自身固有的结构缺陷有充分的认识。农业产业链结构复杂,关联性较高,不确定性因素多,生产经营容易受到自然因素、市场因素的影响。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工具,银行对农业产业链信用风险的监测、预警、评估、预防难度较大。其次,农业产业链金融创新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由于农业产业链具有差异化特征,金融机构必须协调各参与主体之间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这就对金融机构资源整合能力、项目协调能力、风险控制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最后,要预估农业产业链金融创新尚存在制度障碍。农业产业化必然伴随土地流转,而目前我国农业用地的产权关系复杂,农业用地的流转方式和程序缺乏法律依据、土地确权及评估机制,产权市场流转机制尚不健全,导致抵押难、变现难,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链金融创新的发展。与此同时,政府担保尚未形成退出机制,也是阻碍农业产业链金融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
农业产业链金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虽然在推进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的过程中面临不少的困难,如农业产业链组织松散、链条短小、核心企业合作意愿不强、产品创新能力不强等。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管理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时代洪流滚滚,唯有顺势而为,积极融入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寻找适合自身的产业链融资模式,才能守住和拓展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片天地。
农业产业链金融要求银行必须对农业产业链进行深入透彻的理解,更加深入地了解客户及其现金流,基于持久合作的经营理念,设计适合的金融产品或工具。
【关键词】农村金融;产业组织创新
2008年轨迹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蔓延,然而许多人认为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没有很大的影响,这不是说明中国的金融产业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换个角度这恰好暴露中国金融业改革的滞后和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全。农村金融体系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健全农村金融产业组织体系对完善我国金融体系、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金融危机反思我国农村金融产业组织体系建设现状
1.改革存有脱离农村经济的趋势。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而次贷危机又是由美国长期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上政府信用介入等引起市场激励机制的扭曲,房地产业是金融资金的主要聚集地,金融危机则是房地产业泡沫的终结。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构成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三大主要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没有承担政策性金融重任,仅在农产品收购方面发挥着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农业银行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市场定位和经营战略纷纷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按照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根据成本收益原则撤并达不到保本点的县及县以下的网点;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制道路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反而根据比较利益原则把资金更多的投入到获利机会较大的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甚至出现中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把资金投向经济发达的东部和沿海地区。另外,邮政储蓄“只储不贷”“只上不下”,造成农村大量资金流出。
2.改革发展过程中带有行政倾向。美国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当,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出现了问题。美联储主导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致使很多人次贷低息买房,而后又高息还款难,最终引发了危机。在我国农村金融产业组织体系改革中,选择一种让金融资源交易成本最低的产权模式是农村金融产业组织创新的首要问题,是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的基础。而目前的情况是我国农村金融产业长期处于政府严厉管制的状态,甚至农村金融制度改革事实上成为一种政府强制,政府对农村金融行业严格的行政控制,使得农村金融产业组织的改革不能很好的根据市场的发展进行创新,不能很好的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缺乏自主灵活性。
3.建设信用体系基础薄弱。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给出的另一个重要信息是信用体系的缺陷。信用是伴随着风险的,为了追逐利益,银行不顾次贷消费者的信用等级,贷款给信誉等级为次级的消费者,容易导致违约风险的产生。所以,从信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实际情况看,信用规模存在着一个区间限制,任何超出上下限的情况都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惜贷”,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农村领域的金融风险转移机制始终裹足不前,政府财政和国家金融对农村金融的信用注入存在着缺位,一定程度提高了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经济风险程度的评估。“惜贷”使得大多数个体农户借贷资金面临困难,进而转向民间借贷,而民间借贷的无序发展反过来又不利于农村金融产业组织的改革创新。
二、从微观角度分析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产业组织体系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机构类型少,体系建设不完全。目前,我国农村微观金融组织是银行类金融组织占主体,主要是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在农村地区的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小额信贷机构等等。非银行类金融组织中当年作为代表的农村基金会,最后也以惨败收场,此后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发展几乎呈停滞状态。农村金融微观金融组织是农村金融产业组织的基础,有效的农村金融产业组织是农村金融微观金融组织有效整合的结果,但是,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类型比较单一,体系建设不完全,不能在金融组织内部形成有效竞争,不完全的金融体系也不能使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在运作中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农村金融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服务,导致了低效的产业组织。
2.农村金融组织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农村金融市场改革开放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总体上讲,近几年的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是在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县域经济、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性和多样性、农村金融体系不尽完善的情况下,有限的农村金融机构在业务品种和贷款方式上所做的有限的尝试,但服务的范围、水平和层次都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此外,在我国农村金融业务方面,基本停滞在开办传统的资产负债类业务上,层次低、范围窄、功能差;中间业务创新基本围绕代收代付等传统业务品种做文章,而代客理财、资信调查、咨询等业务则几乎没有开展,农村金融现有的信息、技术、人才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消费信贷、网上银行、租赁、个人理财等业务几乎空白,新产品的设计和推出仍然缺乏配套的外部环境和平台。农村金融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3.农村金融产业组织内外关系混乱。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农村金融金融产业组织改革创新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仍受制于政府政策的影响;金融机构的运作模式仍未完全脱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金融机构的权利一级一级最终仍收归于政府,由此造成我国金融产业组织体系中的组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产权归属不清、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经营机制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畅、支农力度不足等等缺陷;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在组织形式、层次、市场分工及其金融工具、金融服务和运作方式上还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各个农村金融微观组织之间既没有形成有效竞争也没有必要的组织协作,中国的农村改革并没有诱导出内生的农村金融产业组织,农村金融产业组织的创新不力又进一步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产业组织体系的建议
1.规范农村金融秩序,发展新型金融主体。首先,邮政储蓄享有的政策优势,使得不正当的竞争严重扰乱农村金融秩序,应对其进行改革重组策划难关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银行,或将其撤并入政策性银行。其次,发展与农村经济相协调的农业保险、农村养老基金会、信托、租赁等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农业保险是我国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保障,可建立专门的农业保险机构,设立农业种植业保险、农业养殖业保险等。最后,积极引导民间金融组织有序发展。民间金融组织是对我国正规金融机构的有效补充,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政策引导其积极有序发展,使其为“三农”建设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2.完善信用体系,提高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在广大农村的诚信度。首先,要增强农村社会信用意识。政府应大力推动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树立“有信则立,无信则亡”的观念,带头讲诚信,建立服务型的政府,打造廉洁政府,为地区诚信体系建设做榜样。在此基础上,增强农村居民、企业等市场主体的信用观念。广泛开展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社区、信用户、信用企业建设,并通过信用教育,形成整个经济社会珍惜和重视自身信用的良好氛围。其次,维护良好的信用制度,需要完善征信体系、失约约束和惩罚机制。(1)逐步建立和规范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将涉农企业及农户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信用状况录入数据库,并提高信用信息的开放程度,以此为要件形成约束交易各方恪守信用规则的一种社会信用机制。(2)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宣传、舆论监督等手段,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的正向激励和逆向惩戒机制。在原有法律的基础上,增加诚信问题的现实可操作性,提高失约成本,增加守信收益。
3.健全金融制度,有效整合有限的农村金融资源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不仅滞后于农村经济和整体金融,而且表现出明显的政府强制的以拯救现有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国有金融机构为目标等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计划经济金融观还没有根除,农村金融改革仍然被其束缚,产业金融的现代意识远未形成。因此,优化农村金融制度,首先必须树立现代金融意识,走出农村金融改革误区,实现主体多元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体制,做到管理科学。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法律体系,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和交易规则,以此规范金融主体的交易行为,建立健全农村金融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逐渐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金融制度,为农村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农村金融的产业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煜宇,温涛.推进我国农村金融产业组织创新的战略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9).
[2]王永龙.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缺陷及其制度解释[J].经济问题,2007(2).
[3]张震.当前我国金融组织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
当前相较于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而言,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较上年增长12.4%,但由于基数低,依旧远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6955元。农业经济效益不高,难以调动广大农村居民的劳动积极性,因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其一,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将促进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同时,还对对外贸易具有联动效应,能够减少外贸中的摩擦,促进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当前我国农业产品出口,存在着技术含量低,仅是依靠规模取胜,获得的经济效益极其有限。且农业产品不具竞争力,容易被他国的产品所取代。由此,通过寻找转变农村经济发展途径,依靠先进技术与科技创新,能够提升农业产品的附加值,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动力源泉。其二,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将促进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同时,响应十中提出构建节约型社会,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永续、健康前行。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资源紧缺,这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硬伤,但当前又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情况。由此,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能够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充分利用本地有限资源的基础上,促进社会新农村又好又快的建设。
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十六大后,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无论是农业生产水平,还是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收入等,都发展了巨大的变化。但也不能忽视了在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且矛盾显现出日益上升的尴尬局面。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于产业比例失衡、竞争动力不足等。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中,一、三产结构失衡,表现于第三产业占据比例过低,且仅局限于商业、运输业、餐饮业等,而新兴行业很少涉足,如金融、IT等。尤其是近年来,地方政府盲目推进农村工业化,形成了非农经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另外,科技型产业比例低,技术装备落后,员工基本不具专业素养,从而造成第二产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弱,不具竞争优势。
2.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均衡
且这种现象长期存在,并未得到缓解。尽管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势头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有所转变。但由于固有思维的惯性作用,造成重投资、轻消费的不均衡现象仍旧存在。主要体现于:农村基础配套设备相对落后,造成农村居民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有效的释放。另外,长期以来,农村居民收入较低,严重影响购买能力,尤其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即便手里有钱也不敢消费。另外,农村居民消费观念陈旧,也是原因之一。
3.人才资源缺乏
造成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当前随着科学日新月异的革新,以及创新与技术的升级,使我国农业产品已难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格局。主要表现于:农业产品低附加值,具有科技含量的产品少。且近年来,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农业产品优势竞争力的培育的阻力。另外,农村人才资源缺乏,也是原因之一。
三、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途径
针对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转变途径:
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即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引下,以市场为导向,从而实现社会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科学加快城镇化建设,从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逐步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消除各类社会经济差别,从而实现城乡居民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方面的平等发展。其次,大力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从而以发展工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相关的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如税收、项目审批等。最后,加快以市场为导向的进程,从而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鼓励民营企业兴办现代专业市场,引入劳动力市场机制,提升农业产品的市场化进程。
2.协调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中央曾经明确指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由此,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加大农村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投资,既使农村居民获得就业机会,同时能够促进其消费;充分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提升农村消费的社会经济价值。
3.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竞争能力
针对当前农村高层次人才稀缺的状况,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市场为导向,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创新联合模式,增加技术创新能力。由企业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空间的产品,以市场敏锐的洞悉能力获得先天优势,从而实现技术创新的持续,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另外,还要培育大量的本土化复合型人才,能够留在民营企业创造价值。
4.科学、合理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一、涉农贷款的主要投向
(一)支持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为提高科技对农业产业贡献度,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拟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信贷投入:一是对良种培育、先进种养技术推广和资源消耗少的节约型农业项目给予优先支持,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二是增加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的信贷投入,给予农业科研领域必要的信贷支持,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三是积极支持农村信息化建设,重点支持千村百镇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和涉农信息产品的研发生产。
(二)支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根据我市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部署,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一是支持农村有还贷能力、贷款担保落实的基础设施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支持农网改造、农田水利、植树造林、节水灌溉、水利开发、水源涵养和保护等项目建设;二是支持农村新社区建设。随着“大环境、大建设、大发展”不断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要以农村公寓化建设工程、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大对农村新社区建设的信贷投入;三是支持特色村镇的创建。要在支持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农村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特点,充分利用和挖掘各村镇的资源优势和资源特色,大力推动我市生态特色村、镇的创建。
(三)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按照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加大对六大产业体系的信贷投入力度,发挥金融在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优先支持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加对养殖业、粮油业、蔬菜园艺业、农业新兴产业的信贷资金投入。围绕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积极支持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业的发展,支持以蔬菜设施栽培以及苗木花卉为重点的特色林业和“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农业的发展;支持粮油基地、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的发展;以信贷支持各类农业产业园以及农产品产业带与专业市场的规模优势和经济优势,着力发展现代农业。
2.重点扶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把支持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行动的重点,做好信贷规模配置和系统内资金调度,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更新改造、生产环节、季节性收购等资金需求,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支持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商品流通,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以工促农长效机制的建立。
3.积极支持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支持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公园、农家乐、垂钓园、观光园、森林公园,支持举办各种农业观光节、采摘节、品尝节等活动,积极构筑点、线、面结合的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新格局。
4、支持农业合作组织建设,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农业专业合作社能够组织分散的农户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生产、加工和销售,引导和改变农户的经营模式,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直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方一业”的专业化生产格局。因此,应采取贷款支持、提供多种服务方式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形成银企政社互助发展的新局面。
二、具体措施
(一)建立市农委与银行的项目联系制度。
1、推荐项目。市农委积极向科技农村商业银行推荐好的企业及优质项目,努力争取扩大贷款额度。
2、跟踪调度。抓好重点企业融资对接合作协议的落实。
3、银企对接。每年举行1-2次银企对接活动,通过银企对接,相互沟通,争取银行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重点企业所需资金给予大力支持。
4、金融产品培训。科技农村商业银行每年向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进行一次培训,重点对新推出的金融服务进行培训。
(二)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加大支持力度。
1、积极开展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在政策允许和控制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制度和产品创新,认真研究农村信贷细分市场,以客户为导向,推出有特色的农村金融创新服务和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
积极开展适合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产品,在稳步推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基础上,逐步将目前在城市地区开发、开办的新金融产品尽快推广到广大农村地区。大力发展结算、信用卡以及理财服务等以手续费为重点的中间业务,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一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建设方面设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配套贷款、农田水利改造专项贷款、旧村改造专项贷款、大型农业新型机械设备按揭贷款及租赁业务品种;二是在农业产业化方面设置农产品套期保值贷款、农业订单贷款、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贷款、农业生产资料购买贷款、科技农业生产推广贷款;三是推出农家乐旅游农业贷款,对农村生态旅游有品味、有效益、能控制现金流的,可用其收费权作质押,解决贷款问题。
2、创新业务流程,提高贷款发放效率
为保证涉农贷款的及时、有效的发放,完善风险评价体系,简化审批环节,强化约束激励机制,科技农村商业银行建立涉农贷款绿色通道,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客户,优先给予审批,对于已通过贷款尽快发放。
3、设立涉农贷款特色支行,专门致力于支持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户需求;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研究
新农村建设乃至城乡统筹,其目的都在于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便是农民增收。由于近年来,农村税收减免以及农村合作医疗等保障措施的出台,促使在外务工人员,逐渐选择了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方式。可以预测:未来,我国农业人口将主要围绕在居住地周边乡镇生产、生活。
由此可见,在不断增进农业人口收入的目标下,如何合理、科学的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构建起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但是为农户输血;同时,也是为带动乡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给予动力支持。
综上所述,本文以“农户需求视角下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研究”为题,目的就在于:就如何改善农户资金需求,乃至拉动乡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范围内进行探讨。
一、农户资金的内在需求分析
农户对农业发展资金的需求,主要来源于农业产业化生产与消费性支出的要求。如,各项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业机械化设备的购置,等等。在许多地区的农村,还涉及到以农户为单位的专业型组织,对资金的需求。如,农户运输组织。农户运输组织在搞活农村内部,以及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商流,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作为车辆设备的购置,大都需要通过金融系统的贷款来完成。目前,我国开展的春蕾计划、西部母亲计划等,从公益性需求方面也产生了对资金的需求。同时,对于农户的消费性支出而言:随着农户消费结构的升级,传统生存性需求已不能满足目前农户的需要。现阶段,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为:进城务工挣钱是他们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为农业产业化组织帮工,也构成其收入的来源部分。由此可见,传统的农业生产已无法满足现代农户的资金需求。
具体就创新方面而言,主要就体现在:基于既定架构通过优化组织体系,增强与农户上述资金要求的适应性。
二、涉农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分析
1.农村信用合作社
农村信用合作社,本身就是我国金融组织体系的创新。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资金供给功能,在国家政策的框架内也在不断拓展。现阶段开展的小额贷款业务,极大的方便了农户家庭生产之需。我国农户类型对于资金的需求呈现出:小额、还贷周期短等特征。因此,依据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功能导向,正好适应了农户对资金的需求特征。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则主要提供大额贷款,贷款方向包括:农田水利工程、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且,资金的接收者体现为官方组织;还贷周期较长。由此可见,农发行的资金供给,主要是满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需要。
3.其它涉农金融组织
随着金融功能创新,目前的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也承担起对农户的小额贷款业务。村镇银行虽小,却是独立法人,区别于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村镇银行信贷措施灵活、决策快。比如,对于10万元以内的贷款,3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10万元30万元以内的贷款,4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
三、基于需求及功能对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创新研究
针对组织创新来说,主要体现在优化组织的服务方面。由此,下文对此将进行具体阐述。
1.针对“农业产业化资金需求”的创新
受到我国农村区域资源禀赋条件不同的影响。各地农户在选择产业化经营的对象,乃至方式具有差异性。鉴于这一客观事实,农村信用合作社组织就需要设立类似于专家委员会的部门,来对各地农业产业化的前景、资金需求量进行评估。同时,正因为受到资源禀赋条件的影响,造成了农户在生产经营周期上的不同。为此,农村信用合作社组织还需针对这种情况,设计出具有区别性的还款期限。
2.针对“非农产业资金提供”的创新
上文指出,通过发展以农户为单位的运输组织,能有效搞活农村地区以及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商流。这对于构建城乡―体化经济发展模式,起到了剂的作用。因此,农村信用合作社组织,应优化对农户购买运输工具方面的贷款。如,在按竭贷款的首付方面给予优惠。
3.针对“降低借贷风险”的创新
不可否认,我国农业属于弱质产业类型;同时,受到农业生产周期的影响,农村资金回笼周期较长,且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由此所形成的叠加因素,直接增大了涉农贷款的风险。在保障农户资金需求,以及降低借贷风险的前提下,可引入“专业担保公司组织”来为农户的小额借款提供担保。
4.针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创新
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户的互助组织,广泛存在于农村。因此,可考虑将农村专业合作社逐步法人化,在此基础上,承担为农户提供借款担保的职责;同时,通过直接向民间融资的形式,承担起向农户放款的功能。
5.针对“农村民间金融”的创新
由于历史沿革,我国广大农村还存在着“农村民间金融”。农村民间金融组织通过吸纳农村经济主体的闲散资金,主要面向农户开展资金放贷业务。在我国农村经济建设资金稀缺的背景下,农村民间金融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为此,在针对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创新中,应着重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1)组织结构的规范性;(2)组织功能的有效性;(3)内部控制的抗风险性。
诚然,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创新途径还有许多。伴随着城乡统筹试点的不断推进,不难预测:其组织创新还将向纵深发展。本文也只是针对农户需求视角,探讨了以上5个方面的创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彭琳,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2)
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是整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源头和战略重点.中国是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更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按照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三个阶段来演变和推进的.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的转变,是通过不断的发现和解决结构的矛盾来获得一定的发展动力,进而调整经济结构,最后实现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而减小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应该主要依靠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身的转变,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创造力,来缓解城乡之间的对立.
2农村经济发展转变存在的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转变过程当中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农村基础设施较差,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等等,总结下来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农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产业竞争力不够,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低,从而效率低下,无法形成规模.第三产业比重低,产业链短,产业关联度不够,依然沉溺在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从而无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虽然政府提供了有效的引导,但是因为容易资金断链、技术断链等一系列问题,往往没有展现应有的活力,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二,人力资源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够.鉴于农村经济落后的产业效应,导致农村中的知识分子会更倾向于外出打工,这样以来出现高效益农产品的机会越来越小,长此以往,由于缺乏可靠的人力资源,农村经济发展将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当中.而且,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农村经济建设当中严重薄弱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这主要体现在:农产品技术含量低,高科技术产品少;农产品成本高,竞争力低.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农业技术的落后,所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产品自主创新水平,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已经迫在眉睫.第三,存在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农村的经济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厂污染的排放,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担.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农业生成手段对资源的不合理的过度利用,超过了生态环境自己调节的能力;第二,对工厂位置没有进行合理规划和环境管理滞后;第三,污染治理远远不够导致的污染.第四,农村干部素质偏低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缺少有效的引导.只有高素质的领导班子才能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然而更为普遍的是,农村干部威信低,能力弱,凝聚力差,而且高龄化严重,这样农村经济缺乏有效的引导,快速发展很难实现.
3农村经济方式转变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