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功能作用;教学模式
无论是从历史进步的角度,还是一个人成长全过程的角度,历史教育的功能虽然未必能给人“立竿见影”的实效,但是从长远看,作为“无用之用”的历史教育将会潜移默化地展示其真正的“大”功能。研究历史教育功能是认识历史、了解历史、分析历史本质的必要环节。
一、高中历史课程的功能分析
1.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功能
人可以根据自己过去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一个民族也是如此。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不能看现象,不能只看现在和未来,更要看过去的得失,全面考虑各种利弊。历史已证明了这一点。历史的人文、轶事、兴衰、成败等都是鲜明的例子,这样可以让我们有所借鉴、有所启示、有所教育。
2.增强爱国主义热情的功能
“读史可以明智。”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高中历史教材蕴藏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历史教学正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历史课程中,历史的经验教训正好可以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这样就不会抽象化、空洞化。比如,讲“”时,我们可以把当年林则徐禁烟和今天的禁毒联系起来,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两种做法都是不同时代的爱国之举,都是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重要手段。
3.提升人文素质素养的功能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确规定:“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历史课程中的史实、人物,恰当而又自然地“文以载道”“寓德于教”。
二、高中历史课程教育教学多元模式探析
1.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历史教学关系到我国青少年的成长、国民素质的提高与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从历史中得到为人处世的借鉴,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习历史,从历史中获取经验教训,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站在学生的视角,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层次,帮助学生锻炼思辨能力、价值判断能力、明辨是非能力。
2.探究式教学,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住现成的知识,而是参与知识发现的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有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比如,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事件,由教师开展自主式、探究式、头脑风暴的教学,教师设立情景模拟,让学生质疑、反思、顺藤摸瓜,进而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设想,然后经过分析、探究、创新、重组,归纳结论,解决新问题。
3.时空多维度,建立学生知识体系
历史是时间的过程,是空间的交错。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需要一个完整的机构,学会灵活时间法、历史考察法、对比分析法,将历史的人物、历史的实践、历史的故事串联起来,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主动地将古代史与近代史中所遇到的问题与采取的措施相对比,形成一个较为科学的结论,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感悟、实践,逐步打下坚实的思想认知基础。
4.多元化教育,丰富教育教学形式
采取多元化教育教学方式,(1)赋予时代性,结合时代特点阐述历史课程的主要内容。(2)把握规律性,对具有一定规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规律进行总结类比。(3)开拓创造性,在历史课程教学的基础上,以事实为根据进行阐述,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在网络上搜集与历史课程相关的资源与信息,开展多媒体的教学,还可以将演讲、辩论上引进课堂,引导学生讨论,促进教育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解玉荣.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思考[N].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6).
[2]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9.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和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推进,为了响应国家高中教育改革的号召,落实《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教学理念;也为了改变现有的高中历史课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高中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历史常识,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认真领会优质高效课堂的含义,改变现有的历史课教学策略。
关键字:实现;优质高效;高中;历史课堂
一、优质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简介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新课改理念的思想的不断推进,为了达到使高中历史课堂达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乐学易受的学习效果,历史老师和学生都在渴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呼唤历史课堂的教学实现优质高效的教学。目前,虽然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已经备受高中历史老师的喜爱和追捧,但对于优质高效教学的含义,目前教育界和学术界还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概念。但大多数人一致认为:优质高效课堂应该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内,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完成更多更优的的教育教学任务,达到完整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追求全方位、多层次、社会化、人性化教育,在教学结果上强调教育教学的高效果、高效率和高效益。
二、实现优质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的措施研究分
(一)历史教师认真备课,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众所周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实现优质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历史教师精心备课是必须的也是极为重要的。历史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教参等知识方面,还要备学生等受众群体方面,还要关注一些课外的知识和大事件。
首先,是历史教师的知识准备上。历史教师备课时,要以课程新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本,并参考相关的教材、教参等,做好相关习题,把每个知识点有条理的整合清楚,力求用简捷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其次,历史教师,要备好课,还要备课堂学生。了解他们现有的历史知识掌握情况、对新课的认识及学生之间的差异等。针对学生的差异,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把知识细化,争取所有的学生都能听懂知识,学会本堂内容。
(三)转变思想,优化历史教学方法
1、合理导入,吸引学生
在历史课堂开始阶段,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游戏、历史故事、影视动画等适合本堂历史课程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让他们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这样才能实现教与学的高效性。
2、改善新课讲解思路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使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理解知识,学习知识。如在讲授明清文化时,特别是对四大名著的讲解,历史教师可以制定精良的表格,让学生根据所观看过的四大名著影视剧和相关书籍,让学生进行先行的了解,然后教师根据课堂内容在进行评析和讲解,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本堂课的记忆。再如,在讲解《西游记》时,可以先让学生回答本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如《西游记》的作者、题材、反应的主要内容等,然后让学生对其中的人物进行评析,接着历史老师在进行最后的总结,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这样就会比传统的授课方式,历史老师的直接讲授会效果好很多,从而有利于实现优质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
(四)针对性的布置历史作业
历史作业的布置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尽心挑选作业,尽可能做到“少而精,并且有针对性的评讲”,布置那些基础知识和拓展练习相接的题目,也可以适当布置可以协作的作业,这样通过合作,增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在这些竞争关系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高中的历史教育,在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义务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过程中,历史教育承载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当前高中历史教育教材日益完善,历史教育研究日益的成熟,高考改革制度的逐渐完善,如何促进历史教学与时俱进,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教学质量,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根据高中历史教学的教育现状,对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展开探讨。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一、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及现状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
与义务教育阶段与高等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相比,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非常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的目标是非常不同的。高中历史教学高考的重要内容,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础,是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础,有利于为国家培育世界观、人生观、世界观正确的人才,培养思想道德品质与道德素养比较完美的人才。其次,是教育教学的对象与其他两个阶段不同。高中学生具有比较坚实的基础,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思维正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度,具有基本的认知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高中的历史教育,高中历史教育既有普及历史知识的作用,又有提高学生历史思维的价值。从知识传授的角度来讲,高中历史教学有利于拓展知识与深化知识,从历史思维与历史素养的角度来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视角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最后,从师资力量的角度来讲,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师师资力量比较强大,基本是本科以上的学历,专业素养与文化素质较高,教学能力较强,教学经验丰富,为历史教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当前历史教学的发展可以看出,历史教学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当前历史教学的重点在于如何的抓住给予,将历史教学的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上。在当前的许多的教学实际中,许多教师不断地发展、思考与探索,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促进历史教学更加良好的发展。但是,在历史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实际的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思想的束缚,受到应试教育的强烈的影响,在教学中,教材中有什么就教什么,考试有什么就教什么。同时,初中与高中的历史教学缺乏必要的联系,知识之间缺乏相互联系的体系,导致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非常薄弱,高中历史教学的难度大大的增加了。值得注意的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历史教师对历史的教材与教学大纲研究不透彻,对历史概念的研究程度不够,在教学中,知识传授没有基本的体系,教育主要是从考试入手,历史教学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二、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质量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相互融合起来。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内心想法与合理的见解,即使与自己内心的想法不一致,教师也不应该激烈的给与否定,要将自己与学生的想法相互融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勇敢的发表自己的想法。在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疑问的精神,在教学中,需要给与学生敢于设疑的勇气。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权威的疑问进行设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看看这种理论是否科学与合理,突破学生的定式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净胜,引导学生使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引导学生使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究性地解决问题。
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的快乐,是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的重要动力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一些自由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自由的讨论,大胆的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与探究,探讨出一些自己的内心心得,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与思维习惯,终身受用的学习品质。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有一种历史地图的概念,借用地图的形式,对历史上的事件与现象进行准确的表达,这种表述形式直观、形象、生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教学工具。在历史地图中,历史事件的空间状态,历史现象的发展趋势等等。在历史地图的学习中,设计的问题比较多,例如时间、地点、人物、政治、经济、军事等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学生分析比较联系能力。
以史为鉴,促进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特别是涉及近代历史的问题,要联系中外历史来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纵横比较的能力。在教学中,需要多多的加强这些方面的知识,才能够引导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上升到新的台阶。例如,在学习17到18实际英国、法国与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知识的时候,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思想上也得到了解放。
(四)以社会为课堂,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促进历史与现实的完美的融合入。促进历史与现实的完美的融合,做到学以致用。因此,历史教学需要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社会的实践出发,从历史教学的实际任务出发,紧密的与现实的社会出发,促进课堂教学内容不断拓展。教师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要做到能够关注将历史的观点适用于当前的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走入社会,走入现实,引导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许多的值得探究与实践的知识,师生之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引导学生在教师中以史为鉴,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总而言之,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有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需要教师不断转变教学观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李秀峰 单位:福清龙西中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历史;反思;
一、引言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主要以灌输式、论证式和表演式为主,这些模式导致了教师主要以完成教学大纲内容为目的,学生则以死背硬记书本知识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互动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开放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模式应成为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的目标与方向。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既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符合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弊端与反思
何谓教学反思?简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以使教学向更合理的方向努力。教学反思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它既有教学内容的反思,也有教学方式方法的反思,既有常规课的反思,也有研究性学习专题活动的反思,既有教师通过自我感受而进行的反思,也有借“学生的眼睛”作为“镜头”来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的高考制度和学校教育体制,导致历史课客观上成为副科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历史学科被长期忽视,由于课时少,因此历史教师上课的班次多、任务重。另外,高校理科招收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导致高中形成重理轻文的教学管理体制,客观上导致历史等学科成为了“杂牌军”。
(二)历史教学目的不明确。历史教学就是通过对古今中外历史的学习,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智慧,陶冶情趣,完善人格,让人变得理智和成熟,从而形成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却忽视了高中历史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纯知识和应付考试的教学模式,使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的道路越走越窄。
(三)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落后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崭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但许多教师教学观念滞后或者知识体系落后,还只是停留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得历史课堂死气沉沉,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积极性。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尚不广泛。
(四)历史教材的内容偏重于政治化,造成教与学的难度加大历史本应是丰富多彩的,但我们的历史教材的内容却显得僵硬、空洞、枯燥、乏味,尤其对于历史人物、历史教材过于政治化的论述,并且试题以死记硬背为主,这种状况使得教学工作受到束缚,无法实施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则只能去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使教与学处于恶性循环之中。
(五)功利主义思想的盛行,使得历史教育受到严重忽视当前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社会上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历史学科作为意识形态学科,在市场经济中的直接作用并不大,使得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根本没用。
三、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对策分析
1.在课程目标上,新课标实现了从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到重视传授知识过程与方法的转变
以往的大纲的目标主要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教育目标。要求学生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认识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促其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国际意识等。大纲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掌握”放在了首位,强调教学活动主要是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而新课标与大纲相比,至少有三点变化:一是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特别是把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单独作为目标提出来,强调了“总结”、“继承”、“思考”、“培养”等过程性内容,注重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二是把传统的思想教育目标拓宽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内容涵盖了思想、观念、情感、兴趣、态度等多方面的教育,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三是目标明确,规定了每一个学习内容的目标,而且表述具体,比大纲更具操作性。
2.互动教学模式
互动教学模式是指在历史教学中让教师和学生都回归主体的地位,在师生或学生之间开展互动研讨,从而形成对历史事件明晰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因为在教师备课中,他们不仅要理清历史事实,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和认知情况;教师在授课时,既要提供大量的背景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需要根据既成的历史事实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讨,从而发现新的历史问题和形成新的历史认识在灌输式教学模式占主导的情况下,互动教学模式是我们实现教学主体转换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3.情景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历史信息实物如课本教材历史博物馆等所蕴含的情景内容,借助生动的语言叙述或质感的历史实物触摸,主观创设出各种体现历史特点的生动画面,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契合教材内容的氛围中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既有我们崇拜敬仰的英雄豪杰,又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而这些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恰好也代表了一种历史观,或发人深思,或引人叹息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这些历史人物或事件入手,通过情景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发展的脉络同时,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教学实践学习,直接在充满历史气息的历史博物馆等地方进行情景教学,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结束语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可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采用更加合理的教学模式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只有这样,教育体制才能更加完善,学生才能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社会才能因此而进步。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育创新;重要性;探索研究
在现代教学改革的推动下,教学方式也在不断的创新,当然要促进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以及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就需要老师与学生的相互配合。历史这门课程本身就需要老师的讲述与学生的体会想象相结合,将所学到的历史环境使学生理解到位,从而帮助学生记忆力是知识。老师想要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调节力时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不断进步。
一、高中历史课的意义与实行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历史教学主要就是学习我国的整个历史文明发展以及西方文明的发展,通过各种背景与条件因素来分析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历史的各种思考与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经验教训同样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也避免一些历史性错误,学习历史也会使学生充分全面的思考事物,而高中历史课也不同于初中历史课,高中历史课对于历史的分析更加深刻系统,考虑的问题也更加全面,而高中历史课则将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更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历史可以往事相对枯燥一些的,而是创新教学主要就是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创新性的教学方式不仅对于我国教育事业有促进作用,对于学生历史学习能力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实行创新教育对于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1、实施创新教育有利于帮助学会更好的学习相关的高中历史,通过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学生更加喜爱学习历史知识,学生有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就会促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2、促进老师不断创新历史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学习的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更加生动有趣就会使学会说呢过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而这也是提高教学方式的最终目的。
3、实行创新教学方式也会使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一个更好的完善与发展,我国的教育教学事业也是为适应当今不断发展的社会状态,一个新的教育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这也是在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
二、丰富的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通过创新历史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相关知识丰富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认为教学更加有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学习,丰富教学内容可以使老师意识到改变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就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帮助学习,提高其历史的学习能力。
1、历史课不仅要取决于老师的讲课方式,同样也要让老师与学生更好的配合,从而使学生提高其思考与反应能力,并且形成系统的学习思路,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因此老师可以多在课堂中加一些老师与学生互动的项目,这样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更加有学习的兴趣,也会使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信心。例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设置一些问答项目,让学生来作答,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或是对于一个具有思考性的历史问题,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通过老师逐步对知识的梳理,使学生得出全面的回答。
2、当然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老师想要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就要使学生有兴趣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相关历史兴趣爱好,老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工具帮助学生提高对于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播放相关的历史视频或历史图片,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当然老师也要做到“因材施教”促进每位同学历史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样也是帮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提高自身的内在历史修养,当然老师也要懂得对于不同学生有不同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3、老师要使课堂活跃起来,同样也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就要让老师成为学生的朋友,这样老师就与学生拉近了距离,学生就像是在听朋友讲话一样踢老师讲课,这样会使学生听得更加投入,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发生的必然条件,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
总结
高中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是对于世界以前发展的一个宏观的了解,学生了解了历史也是在培养学生对于事情的一个理解,帮助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从而达到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瑞,郑慧淑.教师教学设计行为研究——从高中历史教学的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6期
[2]尚海丽.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试卷特点及复习策略[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3]王东杰.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育教学; 培养;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223-01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中面临普遍的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较弱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学生历史学习中存在的历史思维问题,在历史课堂教育教学中,笔者有针对性的采取了一些措施。
1.历史教学首先要达到一定深度
教师的历史知识的教学必须要达到一定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下打基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规律性,大到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小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值得注意的是,讲授历史知识必须与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又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的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既不能单纯讲知识而不培养能力,也不能单纯培养能力而脱离知识,而应在讲授历史知识时贯彻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要达到一定深度,除了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而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和指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则是能力训练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
2.高中历史教师要做到讲练结合,启发诱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1高中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启发诱导其思考一些深刻的问题,并进行讲练结合。当学生在阅读课本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先自己列出本章节的提纲,然后找出阅读的重点句段。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出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思考。在自读课本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段的第一句,它一般是中心句,能够起到概括全段,提示中心内容的作用。还要注重阅读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抓住其中的重点词进行分析。另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概括某一段的段意或是某一章节的中心,通过提问、讨论、探究和修正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2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独立思考。遇到问题或困难的时候要能想、会想、多想,让他们的思维动起来。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层面问题,如果得不到结果时,老师要及时诱导,促使其自己得出答案。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形成竞争机制,把表现的机会都留给学生,但是要把他们的思路带到老师设计好的思维活动中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3.高中历史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
3.1教师可以通过练习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讲练结合"是我们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设计的练习题,不仅要突出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练习题的设计要有目标性和针对性,如选择题要能够考查学生的对比、筛选、判断等方面的能力,问答题的设计要能够提高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2教师要组织好课堂讨论。讨论是比较好的交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途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并对学生进行及时点拨,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升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
3.3以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教师就要积极主动地把课本中的知识与课外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讲述的内容综合化、开放化,从而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我在讲"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课时,讲到元政府在澎湖设立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理时,提出如下问题:琉球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学生答出是台湾后又问:针对近几年的台湾政局的变化,你有什么看法?这些问题把学生的思路从历史引入了现实,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学习历史能起到"鉴古观今,经世致用"的作用。又如我在讲"美苏争霸"时,讲完美苏争霸的原因、三个阶段及影响后,让学生举出"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地发生的局部战争,并分析其原因。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结论:"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地局部战争之所以有升级的趋势,是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结果,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这样,通过引入开放性的内容,既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又能够达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学 衔接 对策
高一历史的难教和难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一直是广大历史教育研究者和中学历史教师关注的问题,初高中的分离办学使得这一课题更具现实意义。初高中两阶段由于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课程设置等不同,高中历史无论在知识容量还是难度上都比初中历史有所增强。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初高中历史课程在课程体系、内容编排、知识深度和广度、教法和学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转变。因此,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历史学习是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高中历史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状况,他们的基础如何?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无论在知识容量还是能力要求上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应转变师生的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现导学案的制作与使用是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指导学生顺利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而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研究更多的是结合具体学科进行的。然而笔者在任教过程中发现,普遍存在着初高中历史教学不衔的接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学历史教学质量。因此,广大历史教育研究者和中学历史教师很有必要探求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这对于中学历史教学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差异
1.课程标准的差异
第一,课程理念的异同。初中历史课标更强调“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高中历史课标增加了对“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理念,以体现高中历史课程标特点和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无论在知识容量还是能力要求上都有大幅度提高,加之知识间的跳跃性、综合性强,教师往往感叹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探究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高中历史教学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使我们的教学详略得当。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但如何做好衔接,在上述标准及其解读中并没有具体的解决思路和措施。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与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都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同一系统中有着继承和发展关系的两个阶段。从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上看,二者存在很多一致的地方,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倡导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等。
第二,课程目标的异同。“课程目标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它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历史课程目标包括课程总体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初中历史课程总体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阶段的总体目标则是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虽然高中历史课程在初中历史课程基础上要求“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但二者的目标都是为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培养合格公民,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初中历史课程和高中历史课程在课程具体目标上都采用“三维目标”设计,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
第一,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人手,兼顾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和综合性。高中与初中相比更加强调历史技能、历史思维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初中相比,高中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上。
第二,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中,积累历史知识的同时感知历史、对历史的发展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则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历史学习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历史教学目的与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学双边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认知和情感方面发生心理变化,并且形成和发展个性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总体来说,初中历史课程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过程中感知历史,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历史课程则要求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同时,更加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课程标准都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放在首位。在初中,主要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态度和一定的国际意识;高中则强调了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和历史思维意识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等方面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初中历史课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要求学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科学,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高中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指出,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加深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第三,强化衔接意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历史教师的衔接意识强弱直接关系到初高中历史教学能否实现顺利过渡。对于高一历史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课堂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态度,从而用来指导教学。
2.转变学习观念
高中历史课标指出“历史课程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高中生作为普通公民,身为社会中的人,必须具备基础文化知识和基本人文素养;作为21世纪的合格的高中毕业生,面对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力,必须具备历史意识、历史智慧,广博的知识和历史使命感,顺应时势发展。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对历史学习的理解仍停留在初中阶段的认识上。他们普遍认为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因而只要划书、背书就可以学好历史,临时突击就能取得好成绩。这种对历史的错误认识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不浓、方法不对、习惯不好,学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首先为历史“正名”。在开学之初,教师不应急于上新教材的第一课,而应实施学生对历史认识的衔接教学。
3.讲究方法,注重理解
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积累的过程,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理论概念,较为抽象。历史课学习的具体方法有:
第一,培养兴趣,移情历史。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让学生在兴趣的促使下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影响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因素来看,加强历史自身的趣味性、密切联系实际、合理组织教学等做法有助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提高。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深刻地阐释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培养起来的。通过参与一些与历史有关的活动来触摸历史、亲近历史、玩味历史,进而学好历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历史学习的乐趣。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对于比较浅显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课上交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协助,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从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教师讲解为主,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册,投影仪以及多媒体等进行丰富多彩的直观教学。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集合起来,帮助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如深圳市宝安中学唐云波老师的公开课《后的中国社会经济》,通过设计《回忆录》的方式将前后国家的大历史与个人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就使得原本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顿时鲜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查发现,教师上课生动与否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之一。刘正萍的研究表明:对现任教师“不满意”或“说得过去”的占 61.8%。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大影响,因此,历史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积累,较强的教学能力,高超的语言艺术以及较高的引导水平。教师具备了上述几方面素质,才能发挥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二,敢于质疑,挑战传统。历史是指人类发展过程已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现象。对于历史问题的解读,我们要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作出独立的判断,敢于对任何传统的观点提出质疑,只有这样才能有新的收获。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不断去探索新的知识发现新的问题,才会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第三,整理线索,构建知识结构。学习历史,要注意理出线索,构建成历史知识网络结构。应按时空顺序,注重“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掌握历史发展的宏观线索,概括重大历史阶段特征,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总结经验和教训。
第四,多做比较,善于归类。比较和归类也是行之有效的学习历史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历史概念的本质,更加深刻地掌握历史事件的异同,从而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培养尊重文明多样性的意识;通过归类,可以将历史知识系统化,总结出学习历史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规律。对于高中生来说,只有对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区别和联系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改变传统的观念,才能尽快适应高中阶段学习。合理改进学习方法,必将能事半功倍,学好历史科目,真正成为具有基本人文素养,顺应时势发展的21世纪合格高中毕业生。
4.注重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相关研究表明,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在教学环节上的主要问题是:“知识体系的欠缺和能力培养的不足”。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主要是加强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衔接。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做好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能力,有利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系统的掌握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意义的材料较之无意义的材料识记效果好。所谓识记材料的意义,是指其所蕴含的事物内在联系及与识记者知识经验间的联系。简言之,透彻地理解识记材料的意义和内在联系有利于提高识记效果。调查显示,高一学生依然以机械记忆为主要记忆方式,在没有弄清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情况下,效果自然不好。要培养能力,必须转变学生的记忆方式,将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歧路引领到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的阳光大道。理解的本质是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在知识结构上打破了传统的通史体例。这种编排方式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能够促进学生在识记上融会贯通,在运用上触类旁通。
新课程历史教学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要求分为四个层次: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能力;历史阐释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力。能力的培养要适应学生心理特征,改变学生滞后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运用史实提炼观点,让史实归属于观点,用观点统领史实。如在探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深层原因时,通过相关史实,提炼出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的观点。用观点统领史实,并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由史实记忆向观点记忆转化,并不是忽略史实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相关材料,鼓励学生积极对史实发表自己的看法,再对众多观点依据史实加以综合、比较、提炼、补充。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分析材料、阐释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真正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三 利用导学案
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开启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主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案。其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学案既反映学习结果,又体现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以学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在主动参与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学案导学在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并保持学生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角度出发,导学案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简言之,学案导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预习、听课、复习,继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在高中进行历史衔接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通过精心设计学案,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无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有助于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从而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
四 结语
作为一名耕耘在中学历史教学一线的教师,对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不衔接深有感触。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不仅可以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
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是一个庞杂的工程,需要多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只是在这方面做了初步探索。由于笔者自身知识储备、理论修养等方面的不足,文中的相关论述略显苍白和无力。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将继续探寻初高中历史教学顺利衔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
参考文献
[1]余力.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朱汉国、王斯德.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教育部.普通高.新编历史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赵亚夫.我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几点建议[J].首都师大学报,2006
[7]陈其.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和教学体系浅议[M].历史教学,2004
[8]郑和均、邓京华.高中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9]陈家麟.当代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0]钟启泉、崔允、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0(1)
[12]刘正萍.关于新课改中高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调查[J].教育探索,2006(2)
[13]黄慧红.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2)
高中历史学科引起大量的历史知识点,一度让很多高中生望而生畏,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导致学生对高中历史教学产生厌恶的学习心态,教学质量也同样止步不前。对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要进行全新的教学改革创新,采用“反思性教学”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能力的培养者转变,使高中历史教学水平有了新的提升。
一、“反思性教学”定义
新课改的教学背景,让高中历史教师从新认知了自己的教学,从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指导者,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核心,将高中历史教学摒弃传统的照本宣科,迎合现代高中生的学生特点,挖掘出高中生灵活的思维方式,能够独立去发现、去思考、去解决历史知识,培养高中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反思性教学”正是迎合了新课改的教学方针,让高中历史教师在掌握好教育教学规律和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对历史教学进行回顾和重新认知,从而产生更加趋于合理的高中历史特点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学的反思,是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教学的重要手段,更是高中历史教师在多年从教实践中总结出教学经验的精华。
二、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教学理念的反思
从高中历史教师的自身来看,教学需要不断的超越自我,在高中历史教学生涯中,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从自身做起。在新课改的推行背景下,历史教师要进行教学理念的反思,要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对新课改开展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反思。如教师可以“课前、课后三问”的反思发,撰写反思日记,连同自己的教学体验和感受诉诸于笔端,还可以借助互联网交流平台,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共享,通过教学观念的反思及时纠正自己的学习不足之处,从而提高自己在高中历史中的教学水平。
(二)教学内容的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从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史四大板块组成,过于繁琐的史诗记载往往会给学生感觉教学内容的杂乱无章,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备课环节要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思考新课程与旧课程的区别,除了思考新旧教材中的不同之外,还应该思考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通过反思认知到新课改不在只关心教学的结果,教师要善于利用“为什么”、“怎么样”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知识。
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四大发明”的时候,教师不再直接灌输四大发明是什么,用知识点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提问,为什么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告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其中火药粉碎了骑士阶层;指南针引导人们走向世界,建立众多的殖民地;印刷术加快了知识的传播。”让学生通过教学内容的提问去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手段的反思
教学手段的反思在于,高中历史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对自己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反思,并在实践中加以改进。如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开始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去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的特点,将高中历史知识通过声画并茂的形式展现给高中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往往大部分历史教师将多媒体教学由原来的“人灌”转变成“机灌”,反倒适得其反,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充分的反思,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让先进的教学手段真正为课堂服务。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历史 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45-01
新课程高中历史课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学生学习历史课的方法有误区。高中历史的学习不能像初中一样简单地死记硬背,即使学生熟悉课本内容,但对综合答题的解答就不尽人意。新课程的高中历史内容不是将中外历史简单罗列,而编成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中外合编的专题式教学内容,许多知识的专业性极强。高中历史课程需要学生对历史的政治、体制、经济、文化有整体的认识,要有较强的整体对比、归纳能力,对同一时期的中外历史进行纵横比较,找出异同点,学生对高中专题性教学内容的学习进行适应,才能很好地掌握课本的内容。
第二,教师不按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改革六方面的目标中,促进新课程实施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信息技术的进步给课堂教学带来不少的帮助,但不少教师努力将大量精心准备的历史课堂内容,借助多媒体工具进行讲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试图将全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过多讲述大量的信息和内容,容易给学生造成学习压力,一旦学生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不强就会难以掌握课堂的内容。
第三,课堂教学过程缺乏整体性。新课程的历史教学内容是分成三大“主题”―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进程是一个整体运动的过程,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可能脱离历史的整体进程而孤立存在,比如《“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节的讲授,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容易将内容孤立,单一的讲授,没有与之前必修1的当时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情况联系起来,即便教师对这节课进行了很深刻的分析和讲述,学生的考试情况并不理想,甚至导致学生在高考中对综合题的解答都是很片面的,没有得到很好的成绩。
面对上述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
第一,明确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让学生明白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内容的差异,引导他们找适合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找到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不再简单地认为历史只是记得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历史地位,而是从整体上掌握历史课程的内容,以每个时期的政治体制为背景,从而产生相应的经济与文化,而经济与文化又反过来影响着政治,推动着政治体制的改革,从而有不同朝代的更替和发展,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在新课程内容上,课本是分成了一个个主题进行陈述,但教师可以在讲授一个主题,比如《中国的曲折发展》一节,先回顾必修1中这个时期中国正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当时的政治体制是什么?政治的基础是什么?教师要把知识点都串联起来,要学生将知识整体性的学习与掌握,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
第二,利用“中美教学结合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在“美式”教学中,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发表看法,提出意见和建议,学生和老师都积极参与教学的讨论中,在新课标改革的目标也很强调让老师与学生转变以前所“扮演的角色”,但作为老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美式”教学模式带到高中教学中,也不能再如以前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我们需要更好地融合两者,鼓励更多的发言和讨论,尽量对内容进行讲授和分析,但老师在准备教学前,要充分认识将要讲授的课堂内容在高考中的“地位”,认真考虑那一节适合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那一节更适合老师利用多媒体和其他教学辅助工具讲述的方式进行,每一节课都帮助学生总结课堂内容的重点、难点,使得学生既能学得轻松有效,又能取得好成绩。让每个学生明白知识学习的方式的多元化,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实现新课程教学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在教学中做学生的“心理导师”。高中的学生学习压力大,面对多个科目的学习,感觉很困难。历史属于文科类科目,文科科目的特点都是记忆性的知识比较多,需要学生对内容进行大量的记忆。作为高中历史老师,要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尽可能将过去的历史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方式给学生讲述,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认识观,价值观,如讲述“文化”主题时,多列举成功、有伟绩的历史人物给学生作为学习的榜样,学习伟人的奋斗精神,教学中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斗志,让他们比较轻松有效地学习历史课,激励他们更好地学习与生活。
总之,新课程的历史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思维能力,用客观辩证的角度看待历史。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尽心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课本内容,让他们从中获取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云东.关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J].神州,2012(32):169-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