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政治 教学 实践 情景
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应给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提高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从而使得课程教学有更好的效果。下面列举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著名哲学家罗素说:“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学生从初中开始接触政治课程。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与方法论。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如果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学生养成了错误的习惯,不仅不利于政治课的学习,而且日后的纠正更是难上加难。
习惯是一点点培养成的,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好的习惯是受用终身的。如何学好政治,是一个新的概念。老师在向学生灌输新概念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教学相长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理念。在长期的教学中,老师难免出现程序化的重复,而不追求创新改变,变得墨守成规。
活到老,学到老。作为老师,更要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因此,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当注意自身的积累与提高。因此,老师在教育学生知识的同时,自己也应注意提高,在教学中,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对于自己认识不透的地方,要虚心向其他人求教。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有时候,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和同学们多多探讨。这样老师不仅学到了新鲜的观点,而且在不经意间,了解了学生的关注方向,也更拉进了师生间的距离。
三、民主开放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情景的设置,将学生调动起来。尊重学生的发言与参与,特别是一些表现活跃的积极分子,不能简单粗暴地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课程标准的设计上,应该力求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师生的互动,同学的参与,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思维的火花只有经过碰撞,才能绽放出更大的能量。
四、理论联系实际
相对于课本枯燥的例子,当今世界上正在发生的轰动事件,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可以引入正在发生的大事件。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还培养了学生关心时事的习惯和分析热点事件的能力。
在课堂上,经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对于该事件有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这样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变得便于理解,而且还得到了实际的应用。所以,学生的理解就更为深刻,使得原本死记硬背的知识,得到融会贯通,变成了学生自己的知识。
五、多媒体切忌喧宾夺主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逐渐普及。但是由于多媒体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时候造成了课堂上热热闹闹,但是学生并没有注意到真正的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明确自身作为教学主体,学生作为教学客体的理念。对于多媒体的利用要恰到好处,而不是一味地盲目使用。
在使用多媒体资料的时候,教师不能简单地复制其他人的课件,而不经过自己的认真学习与思考。如果这样,则是浪费了多媒体教学的强大互动能力。在声、画、影的交错应用中,应该寻找到良好的切合点。
此外,《初中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政治教学,不是一门应付考试的学科,而是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的学科。政治老师要真正担当起教书育人的责任,起到桥梁纽带作用,从而达到政治课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德才.《论情感教育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渗透》.中学教学参考.2010.6.
[2]簟孥,麓舅.《赋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年第3期.
一、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能否领会编者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编者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怎样理解编者的意图呢?主要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呢?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呢?等等。经过这样一番思考,教师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在教学“9加几”时,课本中只提供了一幅学校运动会的全景图。这幅图究竟有什么作用?教学中应如何出示?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都是教师教学前应该搞清楚的。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用实物投影出示全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说给组内的同学听。在学生初步感知图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学生们喝了一些饮料,还剩多少盒?”这一数学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计算方法上。教师启发学生自己想出计算方法,并在组内进行交流。学生可能出现三种算法:(1)数数法:1、2、3、4……12、13,一共有13盒。(2)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 一共有13盒。(3)凑十法:把外面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教师让学生比较各种算法,选择出自己喜欢的方法。然后,结合学具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凑十法”,并从中体验出“凑十法”是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最后,再利用全景图让学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学生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对于9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这样安排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全景图的作用。当然,有条件的学校,如果录制一段本校运动会的场面,动静画面结合起来,可能效果会更好。
二、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如果从实验的角度分析教学设计,那么课堂中的学生情况就是自变量,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案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调整等都必须随着学生这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
例如,在低段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又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因其思路、解题方法和已学过的分数应用题基本相同,所以教学时,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便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己想出解题方法,教师根本不用花过多的时间去讲解。一般来讲,年级越高,课堂教学应该越开放。“先试后讲、先猜想再验证、先独立思考再集体交流”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教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现代教育认为课堂教学首先不是知识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的发展过程;首先不是教师的教授过程,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首先不是教师教会的过程,而是学生学会的过程。从数学学科的特点看,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前人思维的结果。学习这些知识,不是简单地吸收,而必须通过自己的思维,把前人的思维结果转化为自己的思维结果。这个转化,认知学派称之为“建构”,国际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称之为“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建构”也好,“再创造”也好,其实质就是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付出与前人发现这些知识曾经付出的大体相同的智力代价,从而有效地实现知识训练智力的价值。
Abstract: Multimedia class teaching effect is not desirable, and its function is not show.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we should use the multimedia class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constructivism theory to organize and carry out teaching activity.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practical issues of carrying out multimedia teaching from the level of practice to make multimedia teaching adaptive to actual teaching.
关键词: 多媒体课堂教学;交互;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情境
Key words: multimedia class teaching; interactive; constructivism; teaching model; circumstances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201-02
作者简介:葛黎新(1971-),男,陕西咸阳人,陕西中医学院医技系讲师,从事电子物理信息技术研究;蒋媛(1969-),女,陕西咸阳人,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副教授。
0 引言
多媒体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但从实际的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有时甚至出现了学习效果还不如不用多媒体技术好的尴尬情况。本文将从实践层面分析目前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1 目前多媒体教学存在的缺憾
1.1 教学观念跟不上教学手段的进步,虽然使用了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但仍然局限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学生仍然处于被支配被灌输的地位,只不过多媒体技术成了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工具,实质上是将过去的“书灌”变成了现在的“电灌”。
1.2 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没有板书,学生失去了接受教学信息的一种重要渠道,不利于他们去构建知识的层次性和整体性,一堂课学下来,学生对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声音、动画或许有较强的记忆,而他们所记忆的知识点往往是零散的、不系统的。
1.3 多媒体教学节奏快、信息量大。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包含在课件当中,教学过程中节省了板书所需的时间,加大了每节课的教学信息量,教学节奏快。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思考时间相对较少,往往是被动地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顺应着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去学习,无法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和发现,容易产生学习疲劳。
1.4 师生交互困难。多媒体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学习内容通过计算机展示给学生,教师通过计算机教,学生通过计算机学,师生缺乏面对面的交流。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让它很好地服务于教学呢?
2 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实施
2.1 应注重情境的创设 情境是指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能够引起人情感变化的具体自然环境或具体的社会环境。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分析,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出生动直观的、接近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有丰富资源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便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进行自主探索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1]。根据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特点和功能,将用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情境分为直观情境、知识情境和问题情境。
2.1.1 直观情境的创设 创设直观情境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那些些稍纵即逝的、抽象的现象或宏观的、微观的事物变成为具体的、可感知的教学环境。尽可能多的创设直观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真正揭示知识的实质。如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交互技术,带领学生模拟实验操作过程,将实验过程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带领学生一步步的得出结论。
2.1.2 知识情境的创设 知识情境指的是教学内容的展现方式,它包含两方面看的含义:一是知识发生的背景和历程,一是知识的组织和管理方式[2]。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方便的获取知识发展的材料,并生动、细致、充分的展示出来;也可以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决定该知识应该以何种媒体方式表现出来。在创设知识情境时,要反对书本搬家和形式主义两种倾向,如仅使用文字来呈现教学内容和满足于能熟练的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自然现象和过程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两种现象。
2.1.3 问题情境的创设 教学中问题情境是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经过努力获取知识的学习情境,它能使学生产生强烈认知需要。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时要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方法、年龄特征等因素,避免出现提出的问题太难,学生根本无法解决的现象;要做学习内容分析,所设计的问题应该和学生原有的领域知识密切相关,要善于运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贴切的、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2.2 不可忽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 教学是一个双向交流过程,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的必要条件。多媒体课堂教学中,主要包括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媒体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新颖的课件所吸引,老师则容易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全部用课件展示出来。由于多了计算机这个环节,师生交流方式由原来的直接对话变成了通过计算机对话,削弱了师生间的互动,降低了师生交流的有效性和及时性。这种情况使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3]。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2.2.1 反对以展示多媒体课件代替教学全部教学活动的做法
多媒体教学发展初期,以展示多媒体课件代替教学活动是很常见的,现在仍然有一些教师这样做。课堂上学生聚精会神的在看大屏幕,教师聚精会神的在操作计算机,师生间关于教学内容的交流基本上被计算机代替了,那么这种教学就是标准的“电灌”。
2.2.2 加强教师的引导和对教学过程的组织作用 多媒体课堂教学不能让计算机当老师,如果由于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可有可无、不知道该干什么,那么这堂课是要失败的。多媒体课件是一种手段和工具,它的作用是将抽象的知识点和过程或者是难以在实验室中实现的现象展示给学生,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力图将教师的语言、文字和生动活泼的多媒体手段有机的组织起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以教师讲解、板书为主,个别知识点辅以多媒体技术手段的教学方式是值得提倡的,其实质是减少了人机互动,加强了师生互动。加强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作用从根本上解决了师生间的缺少互动的问题。
2.3 把握多媒体课堂教学节奏 多媒体课堂教学节省了板书和部分讲解的时间,所以有着信息量大、节奏快,效率高的特点。这一方面是优点,另一方面也给教学带来了困难,信息量大和节奏快让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很不适应,这种情况下,准确的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优劣。多媒体课堂教学在课前设计课件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如何控制节奏的问题,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宜过多,可以充分的挖掘每个知识点的内涵、扩展其外延,可以安排大量的例子来开展针对具体问题的案例教学,还可以在知识发展的人文背景、社会环境上多下功夫,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展美学教育。多媒体教学中应该注意对教学过程的引导和组织,应该注意去营造一个适合开展教学活动的情境,这是调控教学节奏的一个有效手段。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学习状况,多媒体教学的节奏问题突出的表现为一个快字,快的根本原因其实不在于教学内容的多少,而在于不能很好的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在与教学中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交互。
2.4 幻灯片与黑板的关系 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依靠板书向学生再现教案文本的核心内容;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影音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已经取代了板书,在教学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多媒体课堂教学中也应该注意继承和发扬板书可以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整体性、层次性、系统性的认识的优势,在这一方面多下功夫。多媒体课件的版面内容应该是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板书内容为主,在个别知识点的讲授中适当的插入动画和声音等。在安排板书内容时应该注意每个版面内容不宜过多,尽量保持其整洁和条理性,不能把多媒体课件当成电子讲稿。多媒体课件的播放应该是有序的,各个知识点的相关内容依次展现给学生,犹如我们在黑板上一行一行的写字一样。有条件的话应多使用手写屏幕、白板或黑板。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我们并不一定非要始终盯着计算机屏幕,将多媒体手段和传统的板书、讲授结合起来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效果也是很好的。
2.5 多媒体课件的取舍问题 一直以来,在教学实践中对多媒体教学就存在着肯定和否定的两种态度,前者将多媒体教学说成是万能的,是灵丹妙药,后者又将其看成是哗众取宠,可有可无。其实,在评价多媒体课堂教学时还是应该回到问题的本质上来,即看其教学效果是否是好的,是否的确有利于教学。从认知的心理学原理来看,使用多种媒体是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这也就是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初衷,这点是要肯定的。只不过是在进行多媒体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的注意力过多地受到了计算机的干扰,过多地集中在了如何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展现教学内容上,忽略了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如果能注意避免这个问题,使用多媒体教学是应该的。但是,不是说所有的课程、知识点和教学对象在任何时候都适合多媒体教学,一般说来,如果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容量也不大,演算推导过程多,也没有什么过程需要计算机来模拟,可以考虑不要用多媒体课件。
3 结束语
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内容多、节奏快,教室光线昏暗,学生很难有时间去记笔记,这对于学生的复习和进一步学习是不利的。为了给学生留下来一些参考资料,建议将课件复制给学生,还可以将课件到网上。另外教师也应该抽出时间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可通过谈话、问卷、测验等方式进行。为此最好能建立起配套的、相关的网络课程网站,使学生能够方便的获得课堂教学的资料,使教师能够方便的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目前的网络课程已经包括了学习指导、教学内容、学习交流、实时交流、在线测试等,可以弥补多媒体课堂教学中这方面的不足。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4.
关键词:一体化;PLC;职业教育
一、PLC一体化课堂教学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PLC在家庭、建筑、电力、交通、商业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社会需要大量的懂PLC控制的从业人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PLC这一课程已成为高职院校自动化类专业的重点课程。PLC一体化课堂教学是将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与学生的操作和练习融为一体,不再像传统的教学那样在教室里对着黑板讲课,而是把课堂搬到专门的实训教室或者实训场地,对着教学设备进行讲解和示范。
目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高职院校都将PLC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但在教学实践中,PLC教学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例如,有些学校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对PLC只有抽象的认识而无具体的操作。导致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职业教育者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仍未脱离传统教学窠臼,不能根据课程的特点设计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达到社会的基本要求。
对于PLC这门课程而言,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迫在眉睫。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不仅仅适用于PLC这门课程,要大力加以推广才能使高职教育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有用的人才。
二、PLC一体化课堂研究的主要内容
高职学校侧重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在课堂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PLC一体化课堂研究将从三个方面展开。
1.可行性
目前,社会职业技术发展的速率已经远远超过了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速率,也就是说职业教育教学大大滞后于职业技术的发展,职业学校不能及时、快速地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PLC一体化课堂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受教育者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消化吸收,实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
2.具体实施
如何具体实施,可以通过一个案例进行说明。
案例:电机的连续控制设计。采用PLC控制电路,实现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连续运行。
(1)理论知识的讲解。理论知识包含两个部分,一是电力拖动的理论知识,二是PLC的基本指令和编程方法。对于电力拖动的相关知识,教师通过实物进行讲解,同时让学生操作具体的电机回路;对于PLC基础知识,教师进行基本指令和编程方法的讲解。
(2)学生动手操作。理论知识讲解完成之后,教师将控制过程分解,并在PLC设备上进行演示,之后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完成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继电器控制线路;另一部分是完成PLC设计。两部分完成之后,让学生通过互相比较找出设计的优缺点,深刻了解PLC控制的优越性。通过实际操作,一方面提高学生后续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掌握PLC基本指令的使用方法。
上述只是一个简单的实例,若将一体化课堂规范化,还必须建立专门的课程体系,并编写独立的教学大纲。同时,一体化教学需要社会和企业的支持,因为校企合作的方式更有助于这一课堂的实现。比如,若企业给学生提供见习的机会,会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从而有助于掌握PLC的精髓。
3.学生对一体化教学方式的需求
高职学生不同于其他大专本科院校的学生,他们有着其自身显著的特点。例如,高职学生在学习中比较情绪化,对实践课程较感兴趣,积极性较高,而对于理论课程学习则效率较低。因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如果像传统的教学方式那样只是在教室里宣讲理论,显然无法收到预期的成效,所以要增加教学的互动环节,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是特色,但没有理论的实践是肤浅的、没有根基的,同时也是不长久的。所以,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的内涵,在理论中明白实践的精髓,从而真正掌握一门技术。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更适合这一需求。
PLC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对这门课的掌握,而且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体化课堂如何在高职院校中推广是任重而道远的,这不仅需要学校的支持,更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摘 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育信息资源形式受到广大教育者的关注,率先在中小学范围内进行实施并取得成效。文章结合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提出微课教学新模式,以期为中小学微课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微课;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5-0030-02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社会媒体的日益开放,“微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并以迅速崛起的速度正在慢慢改变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也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它就是已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重点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热点的“微课”。
微课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胡铁生指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自2011年在国内首次提出“微课”这个概念以来,微课便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针对性强,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被广泛认可,受到广大师生的极大关注。目前,对微课的研究热点多集中在微课的相关实践方面,而关于微课在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的论文是少之又少,仍处在探讨的阶段,是一个值得学者去研究、发现的领域。
一、微课在中小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微课在中小学的发展表现出势不可挡的趋势,但在如火如荼的实施与应用背后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部分微课质量不高。这已成为影响微课发展最主要的问题。众所周知,微课以视频为载体,确保全屏高清的画面影像是微课成功的前提。然而,技术层面的提高并不能保证一节微课的成功,教师应该尤为注意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很多教师对微课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外表”而没有掌握住其“精华”,只注重微课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把微课仅仅看做一节优质课的“浓缩课”,或者对选题、教学设计、教学环节等核心环节重视不足,导致微课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2.部分微课与课堂教学联系不紧密。虽然微课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多应用在微课比赛或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上,并没有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普及。一些学者认为,微课本身所具备的一些特点如碎片化、个性化等决定了其不适于在课堂教学中的大规模使用。但是,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认知是由于还没有好的结合点将微课与课堂教学相联系。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信息化、科技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只有将微课与课堂教学相联系,才能发挥微课的作用。
二、中小学微课教学模式设计
如今4G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和无线网络的覆盖给微课的实施提供了硬件条件。任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上传微课课程及其配套资源供学生在线观看或下载。此外,教师还可提供在线练习对学生进行检测,师生通过评论进行有效、良性的互动。将微课运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其教学模式可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课前自主学习。现阶段中小学微课的学习主要集中在课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按照教学重难点制作成系列化、专题性的微课供学生课前自主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同时,教师还要提供相关的微课件和在线练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理解视频内容,并及时进行自我检测。
2.课上合作学习。在微课程教学中,提倡让学生通过视频提前学习新知识,以实现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后所提出的问题及教学重难点提炼出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更加深入地探讨交流,教师适时指导,引领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3.课后反思学习。课堂学习结束之后,学生可以再次观看微课视频,对之前的疑难问题进行巩固学习,加深理解,写下学习反思,与同学交流。在这样的微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先后经历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加强了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与协作,在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完成了个性化学习和团队意识的培养。
三、微课应用在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
微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也是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大趋势。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对提高学习效果有显著作用。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1.微课适用性的局限。由于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等特点,因而适合的教学内容也是相对较为独立的知识点,能够在短短几分钟内讲解清楚。出现逻辑体系复杂或是篇章、段落等信息量较大的知识时,微课就不再适用了。因此,进行微课教学时,不易过多地为了“微课”而去“微课”,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把握。
2.教师角色的转变。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靠于教师的专业能力。微课的盛行带来的直接变化就是教师要更加明确教学目标与任务,必须具备高超的教学能力。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主体。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教育信息化科技化的趋势,掌握好微课教学,教师应该提升专业能力,转变自身角色。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微课在国内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尤其是微课在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究等方面的研究仍然比较薄弱,需要广大学者和教师继续摸索。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将微课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更有效地提高微课教学效果仍然是广大中小学教师不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Shieh.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55(26):A1,A13.
[2]戴晓华,陈琳.我国中小学微课发展现状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9):78-83.
[3]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4]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5]刘桂花.微课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4,(6):122-124.
[6]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7]吴婵.关于微课对优化高校教学效果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3,(1):17-18.
[8]夏仲文.利用微课程促进学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反思[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3-14.
[9]肖安庆,李通风,谢泽源.微课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优势与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10):15-17.
[10]詹春青,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制作与应用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教育信息技术,2014,(5):35-39.
关键词:中职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实践分析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满堂灌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师生角色颠倒,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课堂教学质量极其低下。面对这种情况,中职数学教师要全面而客观地分析中职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心理特征等,根据他们已有的水平,优化调整数学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中职数学课堂生活化的作用,贴近学生生实际,选取他们熟悉而感兴趣的数学素材,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学习数学学科。
一、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在素质教育发展道路上,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都不高。一是:数学课堂缺乏趣味性、生动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构建生活化课堂至关重要,但由于受到传统单一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没有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围绕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课堂氛围沉闷,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生动性,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过分注重教学目标的完成,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中心,并没有引导学生走进数学世界,去感受数学王国的独特魅力,加上课程难度逐渐增加,学生逐渐产生厌学情绪,严重违背课堂教学原则。二是:忽视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对于中职院校来说,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他们专业实践技能才是教学的核心目标,对数学学科的重视程度并不高,把大部分时间、精力都放在专业科目上,有些学校甚至取消了数学课程,不符合素质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更别说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实践。
二、中职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实践策略
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数学教育生活化是研究的核心方面,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逐渐偏离生活轨道,脱离实际,数学逐渐演变成一种“升学工具”,不再是生活中的好帮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数学学科已成为研究的重点,被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中职院校必须重新审视数学学科,充分意识到该学科的重要性,注重生活化课堂教学实践,促使数学真正走进中职生的日常生活,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正确认识数学学科,成为自己生活中的好帮手,不断提高自身多方面的素质。
1、引导形式的生活化
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章节内容,高效、有趣地导入新课题。以“任意角概念”为例,教师可以巧妙地导入一些生活化的东西,比如,摩天轮旋转概念,引出新课题―任意角概念,这种生活化的导入模式正好符合中职学生对现实生活已有的认知,能够降低课程内容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起,迅速融入到新课题学习中,消除他们心中对数学学科的恐惧,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注意力高度集中,紧随教师思维,更好地学习新课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巧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在课堂开始之前巧妙地导入,借助多媒体等辅助工具,展开课堂教学。以“椭圆的定义”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章节内容,带一些生活中常见又和新课题内容相关的物品,比如,绳子、钉子,这样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借助这些工具绘制椭圆,让学生对“椭圆的定义”留下直观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题,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2、例题、习题的生活化
就生活化的例题、习题来说,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数学问题,生活化地讲解例题、习题,这样可以使所列举的例题、习题更具代表性,降低数学知识难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它是生活中一些问题的缩影,而这也符合新时期中职学生的多样化特点。以“等比盗小蔽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出“复利计息”,使其和等比数列有机融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学会利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
3、数学教学语言的通俗生活化
曾有人说过: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都需要借助语言进行各方面的交流,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灵活应用数学语言的重要性。教师要客观地分析学生已有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通过各种途径,巧妙地加工、装饰数学语言,使其更加通俗易懂,更加生活化,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更加直观、形象,降低课程内容难度,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一系列数学知识,完善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体系。
例如:直角三角形ABC的斜边AB存在于平面a中,斜边AB上的高为CD,那么斜线CD和平面a所成角是多少?相应地,下面是相关的示意图。
在解答这道题的时候,根据相关定义,可以知道所成角就是斜线、斜线在平面中相关射影所成的角。由于中职学生对“射影”并没有全面地认识,容易误解该题目的意思,陷入解题陷阱中。就射影而言,就是物体的影子,但数学课本中的“射影”是一条线的影子。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即借助光去找到影子。通常情况下,光是垂直向下的。根据题目内容,可以知道“光线”就是对应的垂线CC’,它和平面a的交点为D,而寻找的“射影”就是垂足、斜足的连线。在解答这道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灵活应用通俗、生活化的数学语言,充分显现数学语言的魅力,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射影”这一抽象概念。进而,引导他们找到“射影”和斜线、平面所成角,这样也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准确掌握重要的知识点。
4、数学问题教学要生活化
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意识到数学问题生活化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数学学科的独特之处,走出教室,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体验数学,利用多样化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数学理论知识,并灵活应用到实践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引导学生准确函数定义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列举这样的例子:求函数y=8x(x大于或者等于0)的图像。
在解决这道题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题意,设计相关的生活化问题,即已知超市中有苹果500g为8元,那么购买苹果x和需要付款y元之间的函数关系,画出相关的函数图像。这样就可以降低该题目难度,使其更加形象化、生活化,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题目内容,迅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提高解题的效率与准确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5、构建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对于教师来说,生活化的教学模式需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增加师生、生生互动,把学生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根据学生各方面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全身心融入到课堂学习中,认真学习新课题内容,降低课程内容难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确保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以“等差数列”为例,教师可以设置这样富有探究性的题目:100以内,可以被7整除的自然数有多少?在解答该题目的时候,学生会误以为该题目非常简单,极易陷入解题误区,他们大都会利用等差数列相关原理,也就是说,100以内被7整除的自然数是可以构成某等差数列。比如,a1=7,d=7,则有an=98,并将其带入对应的等差数列公式中,这样就可以求出总共的自然数个数。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行进一步延伸,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探究学习,积极、主动思考,比如,在1000以内能够被9整除的自然数有多少个?在探究该题目的时候,教师可以巧妙地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总结这类题型的规律,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不要为了学习而学习,培养自己多方面的素养,特别是创新实践能力。
6、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在中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对应的学习环境放入到一种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注重生活化教学,以课堂为媒介,结合章节内容,巧妙地将相关的生活经验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准确而全面地理解新知识,加深对理论实践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多角度、多层次优化利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比如,探究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方法,促使抽象、乏味的数学知识更加直观、形象,降低课程内容难度,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更好地学习新知识。以“集合的运算”为例,教师在讲完相关知识内容之后,可以设置相关的题目:A={1,3,5,7,9},B={0,3,7,9,11,12},那么A和B的交集是多少?在提出该问题之后,教师可以优化利用合作学习方法,让班级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看看哪组学生最快计算出最终答案,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融入到新课题学习中,巩固已学的新知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他们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增进他们之间的友谊,学会互帮互助,促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为提高自身综合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又比如,在“一元二次方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优化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采用自主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提高自身综合技能。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是中职院校的核心目标,中职生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成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此,中职院校必须意识到数学学科的重要性,要注重生活化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显现他们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增加师生、生生互动,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只需要扮演好引导者、协作者等角色,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学科,要以社会市场为导向,优化教学方法,注重生活化课堂教学实践,构建高效课堂,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以此,不断促进新时期中职教育事业持续发展,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为社会市场输送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满足其客观发展需求,填补人才空缺。
参考文献:
[1]霍宝敏.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24:193-194.
[2]赵娜.探析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途径与方法[J].学周刊,2014,11:106-108.
[3]陈万林.中职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与思索[J].科技信息,2012,28:336-337.
[4]朱晓慧.中职数学课堂融入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6,05:130.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师 教学信念 课堂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教师信念(teachers’ belief)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学习及学生相关问题的看法。大学英语教师是课堂的实践者、决策者和改革者,他们对教学各因素的认知与信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知觉、判断,支配着教学行为,并对教学效果、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语言教师的内在思想过程以及他们构建教学行为的过程的重要性,有关教师信念的研究成果开始大量涌现。Freeman认为外语教学是一种“高度认知的行为”;Burns归纳出影响教师信念的五个核心因素;Smith证实教师的指导性决策和教师信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Woods认为教师的信念、态度和经验对课堂教学会产生重要的影响;Pajares指出信念、假想、观念和个人理论是可以互相交换使用的概念。
目前,我国的外语教师信念研究已经起步,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信念的内容和特征(夏纪梅2002;郑新民、蒋群英2005)、教师信念与教师行为的关系(高强、秦俊红2010;楼荷英、寮菲2005)以及影响教师信念的因素(覃成强2007;张凤娟、刘永兵2011)。夏纪梅在2002年对全国600所高校的在职大学英语教师的外语教育观念、知识、能力和科研进修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大学英语教师在传统与现代交替阶段出现了观念的混乱,缺乏理论指导或理论脱离实践等现象。楼荷英、寮菲在对12名大学英语教师进行调查后发现,教师的教学信念与其课堂教学实践基本一致,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两者之间也有脱节现象。张凤娟、刘永兵对700多名英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英语教师信念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的共同影响。
基于以上现状,本文拟通过调查与分析来了解我国大学英语教师持有什么样的教学信念,着重探讨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信念和课堂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教师信念和课堂实践的诸多因素。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4名大学英语教师参加了本次研究。本研究隐去这4名教师的真实姓名,分别将他们称为教师A, B, C, D(见表1)。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手段为课堂观察、个人访谈和数据分析。
首先,对4名教师进行访谈并录音,了解他们的教学经历、学习经历、教学设想、课堂实践情况等,然后对这4名教师进行听课和课堂观察,以此来分析他们在课堂实践中是否实施了他们的教学信念。
2 研究结果
通过个人访谈、课堂观察和对数据的分析,研究者发现4名教师的教学信念以及他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见表2和表3)。
3 讨论与分析
3.1 教师教学信念和课堂教学实践的一致性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4名教师的教学信念和课堂教学实践基本一致。教学信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相互影响,前者对后者有巨大的驱动作用。例如教师A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在教学中,她经常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讨论活动,鼓励基础差的学生积极发言;再如教师D强调语法和词汇等语言基础知识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她花大量时间向学生传授语法和词汇知识,学生回答问题出现语法错误时,立即指出所犯错误,并告知正确表达。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实践对教学信念有很大的反作用。例如教师C,他原本认为教语音就是讲授发音规则,但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模仿听力材料中讲话者的语音语调,使学生的语音有了很大的进步后,他积极反思自己原来的教学信念,并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3.2 教师教学信念和课堂教学实践的差异性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尽管4名教师的教学信念和课堂教学实践大体相符,但两者之间仍有一些差异。例如,教师B认为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课堂教学应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主要以教师本人讲解为主,学生参与少,交际活动少。由此可见,与教学信念相比,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较为传统,一些交际教学信念没有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出来。
3.3 影响教师教学信念和课堂教学实践不一致的因素
对4名大学英语教师进行访谈后,研究者发现制约教师信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内因和外因。内因指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外因指课时量不足、班级规模过大、学生兴趣不足、四级考试压力、教学设备落后、教师情绪低落、学生评教等。当这些因素与教师信念不协调时,教师就会做出调整。例如,教师C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来辅助教学,但由于学校电脑设备陈旧以及他本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低下,使用多媒体进行语音教学的次数不多。
4 结语
本文通过课堂观察与个案研究探讨了4名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信念及其与课堂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教师的教学信念对课堂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的采用、课堂活动的设计及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2)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完全、充分地贯彻自己的教学信念,两者之间有脱节现象。(3)教师个人因素和各种外部环境因素是造成教师信念和课堂教学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英语教师应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信念和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 楼荷英,寮菲.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4): 271-275.
[2] 陈冰冰,陈坚林.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环境下教师信念研究(之一):大学英语教师信念与实际课堂教学情况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8(3):14-20.
[3] Freeman D. The “unstudied problem”: Research on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A]. In Freeman D& Richards J C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351-378.
[4] 解芳,王红艳,马永刚.大学英语教师信念研究:优秀教师个案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6(5): 84-88.
[5] 郑新民,蒋群英.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教师信念”问题的研究[J].外语界,2005(6):16-22.
[6] 张凤娟,刘永兵.外语课程改革环境下的教师信念取向及差异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2(3): 64-68.
[7] 夏纪梅.大学英语教师的外语教育观念、知识、能力、科研现状与进修情况调查结果报告[J].外语界,2002(5):35-41.
[8] 张凤娟,刘永兵.影响中学英语教师信念的多因素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400-408.
一、导入含活式——带着兴趣,带着思索
长期以来,对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导入课文,唤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使学生都能带有兴趣去学习理解课文,一直是我研究的课题。因为我深知:Wellbegunishalfdone。所以几年来,我采用了各种教学手段,力求寻找到最佳的方式。例如:(1)由复习单词导入课文。(2)由老师介绍课文的背景材料或简单地先复述课文。(3)由课文的内容提出一系列建设性的问题,让学生先作简单的讨论。(4)如果课文有较强的故事情节,则让一组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在讲解课文之前先行表演。现代教学论强调的是:creative,要求的是培养创造性的学生,为了让学生既能拓宽思路,又能以最佳状态进入课文的学习。近一学期我尝试了一种新的手段导入课文,学生热情高,进入角色快。
以BookV,Unit10为例:课文是大家都熟悉的足球"Soccer",在学课文之前,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Whenyouhearorseetheword"soccer/football",what''''sthefirstwordorexpressionappearinginyourmind?
问题很简单,主题也熟悉,因而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高涨起来,并纷纷展开各自的联想。我把他们的联想——罗列在黑板上,归纳在不同的板块中,便于总结:
从黑板上罗列的内容来看,学生的思维是积极的,联想是丰富的,几乎人人参与,且无重复。虽然由于时间与黑板大小关系,展示的还只是学生说出的大部分的联想,但已能看出它基本上覆盖了课文的内容。在以后课文的学习中,无论是掌握课文的质量还是速度,都是令人鼓舞的。
二、形式求活泼——方式多样化,感受多方位,信息反馈畅通说起课堂教学,人们就会想到这样的一个教学模式:复习——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布置作业。课堂活动为:(1)听:听老师、听录音、听同学(2)说:背诵、回答、小品表演(3)读:读课文(4)写:作业巩固。无可厚非,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有它一定的合理性。大多数的教师和学生已习惯此教学方式。但你会发现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课堂缺乏生气,学生缺乏活力。学生为学而学,一个字“苦”。
1.建立全新的脑图
实践证明,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偏爱的学习方式。我们有些人是视觉学习者:当他们看到学习的内容以图象形式出现时,他们学得最容易,最好。有些人是听觉学习者:通过交谈的声音或音乐来学习。有些人则是触觉/动觉学习者:当他们通过触摸或者能亲身运动,体验和实验时会学得更好。美国马里兰州洛克维勒斯特市特殊诊断研究公司董事林恩·奥伯来恩发现,大多数中小学生在运动时学得最好,而大多数成年人则有视觉偏爱。但是,我们中大多数人把所有三种类型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组合。只有当我们把大脑的许多巨大能量连接起来时,才能学得更快更好。
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运用不止一个感观进行学习,尽量通过其它感观牢记信息。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一行一行地记笔记,但大脑不是以此方式运作的。大脑是将信息存储在树状的树突上的,它以类型和关联存储信息。因而,当你用大脑自身的记忆方法工作,你就会学得容易,迅速。我尝试在课堂上不让学生作记录,而是跟着我一起画脑图——用树状结构再辅以颜色,符号,类型和关联来把整篇课文勾画成一幅脑图。
(1)在黑板的中央开始文章的主题(通常是课文的标题)。
(2)然后画出从主题分散出来的分支(各个不同的章节)。
(3)对于每个要点,通常只用一个词,词组或一个符号来记录。
(4)将相关的内容放到同一个分支上。
(5)对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
(6)每完成一个分支,可用框将其框上。
以BookV,Unit8为例。此篇课文是:"BuyingBooks"。一看题目就知道这篇课文不是人物传记,也不是一则故事。因而段落前后既无必然联系,也无故事发展的必然线索。课文读懂不难,但要牢记却也不易。因此,我就把课文勾画成一幅脑图,并且展示在黑板上,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图式。
绝大多数的学生在根据脑图理解全篇课文后表示,他们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2.创设多位一体格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时间地保持同一姿态会使人产生厌倦,若让厌倦感无止境地蔓延发展,即使最优秀的人也会变得平庸。同样地,厌倦感对学生也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学生如发生厌倦感,任其加深,那他上课时就会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就是最积极的学生上课期间有时也会跑神或心不在焉。为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思路重入正轨;为保持学生高昂的学习激情,让学生思想集中,我不断采取新的教学手段,而不是一味地亲自在黑板上罗列keywords或画出脑图来让学生复述。我采取了让学生眼、耳、口、手并用的新的教学方法。以BookV,Unit7为例:课文的题目是:"BlindnessandLouisBraille"。课文讲述得是LouisBraille和他发明的盲文。学生对LouiseBraille的生平一点也不熟悉。脑中也无他的脑图。为此,我作了新的教育设计。
三、探索有活力——思维有深广度,见解有创新度
教育学家卡罗尔,布卢姆,哈尔施费格等人多年来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进行过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1)教学活动情况应以学生参与的程度来衡量。(2)学生的参与情况体现在积极学习时间的长短上。(3)学习机会和动机是参与的决定因素。(4)教学直接影响将学习机会转化为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动机等,其它因素。
在某些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是被动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参与的动机不明确,老师也只是让学生以指定的方式参与指定的活动,尽管参与人次多,课堂活跃,但学生毫无主动性。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并未得到提高。因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如果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参与的活动具有交际性,通过活动学生能收到明显的学习效果。那才是学生的有效参与。而教师能做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在学习时进行积极思维,激活学生已有的图式,并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以BookV,Unit2为例,该课文标题为"ImprovingYourStudyHabits"。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求对课文最大限度的理解。要理解这篇课文,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已有的关于"StudyHabits"的图式。
在学生罗列出自己的"StudyHabits"之后,让学生互相传阅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并请他们判断哪些是好的或哪些不足取。并以debate的形式进一步加以阐述、辩论。在启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过充分的积极思维之后,再让他们阅读该课文。这时候他们便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并能很好地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尾有活意——留有激情,留着悬念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要想提高课堂活动的质量,首先要靠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及课后的活动内容。且须遵循以下原则:(1)学生在做中学习。(2)学习应该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相关联。(3)学习应该和课堂以外的现实世界相关联。
关键词:美术课堂;教学实践;综合素养
情感是人对待周围现实和对待自身态度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体验。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艺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别于其他学科。艺术更为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否则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从某种程度上说,情感是美术教育的核心。笔者认为,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多点整合,多层推进,能有效加强情感教育,长足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发展。
一、心灵沟通、交流情感
小学生的基础文化课学习是非常紧张的,部分学生已经形成较独立的个性,有自己的主张。既然艺术课不是考核项目,学生对艺术课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决定于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作为教师,上课先要做到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接受你、才能接受你的课。情感,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所以,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有效的策略,积极创设生动真切的情境,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之弦。
(1)角色互换,拉近距离。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当然这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提前预习。
(2)合理评价,获得信赖。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针对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学生在赏析美术作品(包括大师作品、老师作品和学生作品等)过程中,或针对自己与他人的创作情况、参与美术活动的态度、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社会上出现的某种美术文化现象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互动交流,鼓励学生讲出并不断更正自己的感受,加深学生对美术活动过程、结果的反思和内心体验,及时梳理自己的情感,建构起新的开放性的健康情感体系,时时增强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自信心,并长久促进学生的健康情感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回答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
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比如在手工制作课中,大部分学生刚开始作出来的作品看起来实在不怎样,但我首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加鼓励,然后对不同的作品分别给予分析与有选择性的建议,而避免具体教他们怎么做,因为艺术是无规则的,教师用意见或建议的方式更善于发掘学生的潜力,这样使学生总能保持着自信的学习态度。
(3)倾听心声,教学相长。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
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畅所欲言。学生可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打算做些什么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巧用资源、积蓄情感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这给师生的美术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同时,也要求广大小学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使用好原有的课程资源,还必须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并加以有效整合、灵活运用。
在教学《淅沥的小雨》(人教版一上)时,恰巧外面下起了小雨。教师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到教室外面去看雨、玩雨。由于教师能根据活动目标和学生需求,采取了灵活务实的教学策略,充分利用了天气资源。在真实鲜活的活动情景中,学生与雨点们零距离亲密接触、真诚“对话”,所获得的情感体验真实、丰富、细腻。这是任何人为的高超手段创设的情境所不能替代的。
另外,我们还要正确对待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不经意犯下的一些错误。只要我们多动脑子,这些“美丽”的错误就会变成更具影响力、更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的生动鲜活的可贵资源。这里面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三、精心创作、表达情感
创作出一件美术作品并不是美术创作活动、也不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而美术创作活动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模式。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个人独立创作、小组合作或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材质带来的新奇与乐趣,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