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划生育的成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困生;成因;转化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存在以及日益增加的课程难度,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困生的问题越来越凸显。而学困生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教育的整体性,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这样注重基础积累的科目中,课堂两极化的分布很容易影响整体的授课效率。因此,搞清楚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学困生的成因并探索其转化策略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未来发展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一、学困生产生原因
在面对相同的授课进度以及课堂开展时,学生之间不同的个体特征以及对于相同知识体系不同的反馈能力都会造成学生之间截然不同的学习效果。在探究如何高效科学地转化学困生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有一个清晰认识。
1.学习能力不够
随着课程进度的展开,小学语文在低年级与高年级之间的教材深度存在着一定差异,尤其在面对需要丰厚积累的阅读能力学习与写作能力学习时,先天学习能力有限的学生往往会出现跟不上学习进度的情况。久而久之,没有高效学习能力作为保障的学生就容易在年级更迭、教材替换的节点上成为学困生。而低效率的学习又使这些学生在后期的再学习与复习阶段很难弥补之前学习所产生的漏洞,从而失去了自我转化的机会。
2.学习习惯不好
学困生的普遍特点就是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复习、作业完成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一些较差的学习习惯。比如,在最基础的课堂学习中,学困生会出现课前准备不充分,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主动性差的现象,造成自己在语文学习最重要的课堂学习阶段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另外,学困生的不良习惯还会表现在习题训练与考试中,他们不具备良好的审题习惯与习题技巧,面对在知识储备以内的测验时,也往往拿不到应该拿到的所有分数。
3.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学生课外拓展的原始动力,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会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造成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后劲。因此学困生另外的一个产生原因就是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从而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学习动机更加深层次的影响就是使学生过于放松对于自我的要求,纪律上懈怠,学习上滞后,对语文科目的认识也不深入,面对语文特有的抽象性内容,思维广度还有严密完整的逻辑性没有心理准备,从而经不起学习过程中的挫折,遇到问题就选择放弃,并出现畏惧心理。
二、学困生转化策略
针对上述分析的几点学困生成因,我们希望能够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帮助小学语文教育阶段的一线教师团体解决学困生的转化问题。
1.差异化教学
面对拥有不同学习能力的不同学生,先天具备的学习能力差异往往难以在后天的培养上做到有效弥补。因此,需要老师与学校开展适合不同情况的差异性教学模式来弥补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追求纪律性与统一性,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造成了学生之间学习效果的天壤之别,所以,需要在课堂中设立阶段性的教育目标进行层次化的差异性教育。充分考虑学生之间不同的学习节奏,允许部分基础扎实,学习吸收能力强的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而面对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时,就需要制订阶梯形的学习计划,妥善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2.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处于小学学习阶段的学生往往对于外部环境的依赖性较强,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因此,通过加强学困生的心理干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来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根据班级中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老师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翻转课堂模式、情景教学等不同的手段来增强加语文学习的趣味性,提升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习兴趣的诱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与内部学习动力,从而可以自主地进行学困生转化。
综上所述,学困生转化已经是现代教育中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希望通过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困生成因与转化策略的研究,能够为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发展提供一些参考。而我们针对实际的学困生转化问题所提出的策略也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小学语文一线教师团队,促进小学语文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索朗卓嘎.学困生在小学语文中的成因和转化策略分析[J].科学导报,2015(9):361.
一、小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含义
课程资源是课程要素的来源并使用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因素。小学英语课程资源指的是有利于实现小学英语课程目标、有利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际操作的种种资源。小学英语课程资源的种类多样不一,例如校内、校外和信息化课程资源;也包括素材性和条件性、自然性和社会性课程资源等等。在本文中,笔者按照资源所存在的方式将课程资源分为:物质、人力。其中物质资源又可以细分为课程教材资源、学校校园资源、信息技术资源三类,而人力资源的中心则是教师群体。
二、小学英语课程资源的重要性
目前,小学英语教学课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教学形式陈旧而单一,学生英语综合素质偏低等。笔者从小学英语课程资源方面进行反思,英语教师依旧局限于教材、练习册和录音磁带等传统的课程资源,不适应现今网络信息时代小学生的发展特点,逐渐使学生们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导致英语学习效果不佳甚至出现厌学的现象。另外,英语作为一门运用性的学科,教学的重点不仅仅是传授英语知识点,而是要提高学生对语言运用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法、途径、渠道提升自己的英语学习及运用能力。所以,教师要注重小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这样才能为小学生创设直观、生动的语言学习环境。第二,小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转变旧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如今的小学生多为“00后”甚至是“10”后,他们活泼好动且有自己的个性,他们喜欢从做中学、喜欢新奇的事物。积极开发与利用好小学英语课程资源,能使教学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增加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第三,小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满足小学生不同的需求,同时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我国地域广阔,小学生的发展水平不仅存在地域性的差异,还存在年纪上的不同。所以为了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我们可以使用网络信息资源帮助学生的英语学习,使其发挥各自优势和特点。通过小学生在网络等信息资源媒介的自主英语学习,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将英语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三、小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
1.物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作为学生英语学习最主要的课程资源,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开发和利用好物质课程资源的第一步就是要充分发挥教材作用,灵活运用教材内容。英语教材作为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授课时的基本资源。但是值得强调的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要加深对教材的总结与归纳,充分挖掘教材中宝贵的教学资源,切忌照本宣科。例如教材中的单词、句式、场景、配图等都是经过不断推敲和研究的,教师应该重视并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资源。通过合理的加工和创造使其升华,变得更加生动、实用。当然,教师也可以适当添加、合理修改教材内容,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语言学习需要语言氛围。首先,从大环境来说,无论是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还是校园环境,都不具备良好的英语学习情景。再加上小学英语教学,由于学生年龄及英语知识水平低下等原因,很难营造全英文的课堂教学环境。所以笔者认为设计和营造英语语言环境是小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第二步,使学生更能设身处地地学习英语。例如在课堂上学习了有关衣服的词汇,教师可以设置一期以“服装周”为主题的画报,手工绘制衣服图片,并标记出领子collar、裤子trousers、夹克jacket等词汇。
另外,互联网信息量非常大,通过互联网可以将各国的教育资源都联系起来,以便于供全球来分享。英语教师也可以学习到国内外最新的英语教学研究成果。所以开发与利用小学英语课程资源的第三步是科学利用信息技术、合理整合课程资源。网络英语课程资源种类很多,例如英语小说、在线听力、英语歌曲、英剧美影等。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加强筛选,在大量的网络资源中选择适合小学英语教学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资源。
2.人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是指从事课程活动的具有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能力的各类人员的总和。简单来说,人力资源的核心就是教师。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人,一定要结合相关理论及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规律,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同时,教师要学会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及语言习惯。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总体特征,选择差异化的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以提升课程资料利用及学生英语学习的有效性。另外,教师要注重挖掘学生自身的资源,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自身资源,鼓励学生参与开发,帮助学生自主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Abstract】 AIM: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xpression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TGFβ) and the angiogenesi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METHODS: MVC and expression of TGFβ1 in 50 carcinomatous specimens and expression of TGFβ1 in 35 paracarcinomatous specimens from the same 50 cases with NSCLC were detected by SP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S: Active angiogenesis in NSCLC was detected and it was related with NSCLC progression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but not related with histological typ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expression of TGFβ1 was found between stage Ⅰ and Ⅱ (P
【Keywords】 NSCLC; TGFβ; angiogenesis; immunohistochemistry
【摘要】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 方法:通过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NSCLC组织内微血管计数(MVC)及50例NSCLC组织和35例癌旁组织中TGFβ1的表达. 结果:NSCLC癌组织中存在活跃的血管生成,血管生成与病变分期进展和淋巴结转移有关,与组织分型无关. TGFβ1阳性表达在NSCLC的I期与II期及I期与III期之间有显著意义(P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转化生长因子β;血管生成;免疫组织化学
0引言
肿瘤的血管生成(angiogenesis)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全过程密切相关. 肺癌细胞通过合成、分泌血管生成因子调节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从而影响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其中的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在原发性肺癌的表达、生物学作用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为人们所关注. 为进一步了解其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进展和转移中的表达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我们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TGFβ1在非小细胞肺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进行了观察.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199801/200012经手术切除的NSCLC标本50(男35,女15)例, 年龄33~85(平均58士9)岁. 其中35例含癌旁组织. 鳞癌29例,腺癌21例(包括肺泡细胞癌3例). TNM I期18例,II期20例,III期12例. 有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32例,无淋巴结转移18例. 兔抗人多克隆TGFβ1抗体,浓度1∶60(武汉博士德生物技术公司);鼠抗人VIII因子相关抗原抗体,浓度1∶100(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免疫组化染色超敏试剂盒(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等.
1.2方法
石蜡标本切成5 μm厚度切片,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片. 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SP免疫组化染色. 取已知含有待检抗原的切片作为阳性对照,用PBS缓冲液代替第一抗体同上方法染色作为阴性对照. TGFβ1表达以每张切片不少于3个视野中的细胞内棕黄色颗粒状染色,且着色明显高于背景或背景不着色而细胞着色者为阳性表达. 按染色强度(未着色、弱、中、强)及染色阳性细胞的百分数(0%,1%~25%,26%~50%,>50%),分别积分为0,1,2,3,两项分数之和为0~2分者计为染色(-),3~6分者计为染色(+). 以癌旁间质细胞中出现同上染色颗粒为癌旁组织阳性表达. 微血管计数(microvessel count, MVC)按照Fontanini(J Pathol, 1995;177:57)的方法,用抗FVIIIRA mAB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可见呈棕色或棕黄色染色的血管内皮细胞,先在低倍镜(4×15)下观察确定微血管数量最多的部位,再在高倍镜(10×15)下,以与周围细胞和结缔组织成分明显区别的任何一个棕色染色的内皮细胞、或细胞丛为一个血管,只要结构不相连,其分支结构也计作一个血管计数. 肿瘤内硬化区及与肿瘤交界处软组织内的微血管,有厚的平滑肌及管腔直径大于8个红细胞的血管除外. 在高倍镜下分别计数3个视野内取其平均值即为该例的平均MVC.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组间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等级资料秩和检验.
2结果
2.1NSCLC组织中的微血管生成NSCLC患者50例的平均MVC为(16.0±4.7)/HP,鳞癌、腺癌的平均MVC值分别为(15.5±4.2),(17.1±5.7)/HP,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2.2TGFβ1在NSCLC组织中的分布在50例NSCLC中30例可检测到TGFβ1表达(Fig 2),阳性表达产物主要分布于癌细胞的胞质内(Fig 2A,B);癌旁组织中检测到的TGFβ1蛋白表达主要分布于间质细胞胞质内和极少数吞噬细胞胞质内(Fig 2C,D). 癌组织TGFβ1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P
3讨论
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伴随着新生血管的形成[1]. 肿瘤组织内MVC反映了新生血管生成的强度. 本结果表明NSCLC中存在活跃的血管生成,与癌旁组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NSCLC细胞由于其异常的生物代谢,可通过合成、分泌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调节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4]. 体外实验表明TGFβ通过对VEGF的旁分泌调节作用促进内皮细胞的长入和毛细血管腔的形成,因此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而发挥了促肿瘤血管生成作用[5].
参考文献
[1] Cox G, Jones JL, Walker RA, et al. Angiogenesis an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J]. Lung Cancer, 2000; 27(2): 81-100.
[2] Kang Y, Prentice MA, Mariano JM, et al.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 and its receptors in human lung cancer and mouse lung carcinogenesis [J]. Exp Lung Res, 2000; 26(8): 685-707.
[3] Wieser R. The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signaling pathway in tumorigenesis [J]. Curr Opin Oncol, 2001; 13(1): 70-77.
2013年3月,我有幸成了学校课题《农村学校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的研究》中的一员,经过理论研究与我校学困生样本实际调查,剖析其产生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原因分析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这里的外来农民工也越来越多,父母都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再加上他们普遍较低的文化,他们如何又能辅导孩子?因而,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也不高,孩子能学到哪个样是哪个样。
2.家庭原因分析
家庭,本应是幸福的港湾,但是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越来越多的家庭发生裂变,走向解体,同时由于留守生家庭的不断增多以及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等一系列原因,都可以直接导致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出现差别。
3.学校原因分析
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在学校中,教师只能在优中培优,直接忽略了学困生,使得他们的学习成绩日益下降。此外,还由于学校奖励制度不完善,教学节奏快等等原因,都使得学困生越来越多。
4.学困生自身原因分析
(1)懒惰而成的学困生。高年级学生表现在学习上不肯用功,低年级学困生表现在学习的不自觉上。
(2)厌学而成的学困生。厌学的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明确。觉得学习是苦差事,他们厌倦学习,对于家庭作业,家长不督促,他绝不会做。
(3)自卑心理造成的学困生。他们的自卑可能源于家庭,可能来自于学校。遇到问题不向老师、同学请教,问题得不到解决,形成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学困生的形成有其社会原因,也有源于家庭、学校的客观原因,还有其自身的主观原因。
二、学困生转化的途径与方法
1.加强素质教育及创新课程的学习,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高育人水平
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教育都能健康成长。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让学困生也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2.关心、爱护、尊重学生
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去爱护每一个学困生,尊重学困生,诚心诚意地帮助他们,使他们体会到教师的善意,增强对老师的信任,乐于接受老师的指导。亲其师而信其道。
3.培养学习兴趣,树立他们转化的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要用良好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困生要以表扬为主,“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
4.承认差别,因材施教
学生成绩差是有原因的,作为教师应该从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去考虑。对学困生的要求:在速度上要先慢后快;在内容上要先易后难;在方法上要先死后活,先打基础后提高,以减少其压力。
5.教给学困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优生之所以优,学困生之所以差,关键是学习习惯和方法上的优和差,学困生要转化为优生,就要转变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6.构建促进学困生发展的评价方式
(1)课堂上改变以往非对即错的程式评价,打破标准化答案的禁锢,取而代之的是充满热情的鼓励性评价。比如说“你真棒”“学得不错”等。
(2)用学生喜欢的卡通标志和图案来激励学生。如,有的老师在对学生进行非学业内容评定时,用“小红星”代表“爱动脑筋”“作业好”等。
(3)以递纸条、写悄悄话、作业批语反馈等形式给孩子随机批评或表扬,抓住闪光点,重视新开端,帮助学困生重新认识自我,使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加进步的信心。
(4)强化家校联系机制,建立家校联系记录本,唤醒家长的教育意识,提醒他们的家庭教育责任。
(5)建立个案研究,制定转化方案,实行学生学习状况跟踪分析制度。
(6)设置教师提差率的奖励机制。设置提差率可以让教师从重视优秀率,狠抓及格率,关注平均分,但漠视学困生,转变为关心、耐心的辅导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名学生。
(7)重视课外辅导,查漏补缺,及时补救知识点。
小学英语 教学质量 意志力培养
一、引言
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基础的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学生英语学习中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这直接影响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的英语成绩,同时也为初中英语教学制造了障碍,阻碍了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所以,分析小学生英语学习中分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小学英语教师值得研究并解决的问题。
二、分化现象形成的原因
1.“自留地式”开设低年级英语课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在对国内外语教学现状的充分考察,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外语学习规律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从“三年级开始设英语课”。我们可以在很小的范围内进行一些提前开设英语课的实验,但是决不能不顾外语教学的规律,盲目地一哄而上。据我了解,在绍兴市区开设英语课的情况是:中心校级的学校100%从一年级开设英语课,有部分完小级的学校打出双语实验学校的牌子,或是随从中心校从一年级开设英语课,或是通过兴趣课、假日技能班使英语学习从一年级抓起。每周课时根据学校具体情况1~3节不等。我又时常听说,某幼儿园开设了外语班等。低段开设英语课,由于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英语教学的教学目的性和要求不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只能是教师自己说了算。从选的教材而言,它们的内容含量和难易程度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笔者曾连续两年教过两批英语起点不同的三年级学生,一批是零起点的三年级学生,另一批是已有两年(每周2课时)英语学习经历的三年级学生。经过比较,它们的最大差异是前者几乎每个学生对英语学习都充满好奇,兴趣盎然。而后者的情况恰好相反,而且每个班已有多人对英语学习失去自信,产生心理障碍,两极分化情况提早出现且非常严重。我们说小学英语处在学习的初级阶段,一旦学生学习失败,将会影响其今后一生的英语学习。
2.“参差不齐”的英语学习习惯
《PEP小学英语》教学参考用书中指出小学英语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事实上由于各方面原因,学生学习英语的习惯养成因人而异,参差不齐。
(1)缺乏认真听音的习惯
课堂上常有学生一听教师示范发音,就急于开口模仿,轻声跟讲,结果导致自身发音欠准,而且还影响他人听音。有些学生有意注意较弱,维持时间较短,特别是在听同学发音时易走神。可见我们的孩子缺乏自控能力。
(2)缺乏大声说、读的习惯
到了高年级,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很多学生对说、读英语产生了心理障碍,表现的很怕羞,不敢在课堂上发言,而且朗读说话时声音偏轻。
(3)缺乏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从英语家庭作业中的听、读作业来看,有些学生能自觉完成;有些学生只听不读;有些学生让录音机一边放,自己一边做别的事;有些学生看到听、读作业就不做,反正老师也没法检查。从每节课必做的《活动手册》来看,到老师批改时每个班总是有三五个学生会由于各种原因没上交。
(4)缺乏订正作业的习惯
作业中的错误率较高,订正作业的习惯较差。对错题学生能主动按老师要求订正并给老师批改的学生较少。老师明明在错题旁边写有“订”字,第二次作业上交时,“订”字后面依然是空白。
我们知道英语学习的过程是习惯养成的过程,特别是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对学生继续学习意义重大。但面对如此习惯,必须得引起老师、家长的重视。
3.“非坚不可摧”的学习意志力
通俗地讲,意志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过程:一个人确定了一个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克服种种困难,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其中包含着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而在我们的学生中,意志力到底如何?我曾听过一位数学老师描述:她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在一个班上居然有两位学生觉得太麻烦了而拒绝做题目;也曾听过三年级的一位英语老师在办公室里感叹,在她的课上也有几位学生由于不愿意抄写英语字母而对老师说谎:我的英语本子找不到了。想起前段时间我们六年级要举行单词验收,在学生前期准备过程中,我发现有位学生每次听写总是一字不写地把听写本交上来。于是,我让他留下来背单词,规定20分钟时间背诵,结果20分钟过去了,他居然尽背出了3个单词,且这3个单词是最简单的“bus”、“pen”、“egg”。后来在这名学生的班主任处了解到:该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不强,更懒得做作业,整天成迷于网络游戏,家长对孩子管教也不严。我们的孩子集两代人的宠爱于一生,让孩子生活在温暖的无菌的温室里,虽然安全却缺少了必要的锻炼,长此以往孩子在学习上会表现的没耐心、心浮气躁,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挫折、压力和困难时,就千方百计的给自己找借口、下台阶。拥有健康心理状态的学生,他们能经受磨练,增强抗挫力,不会因困难而丧失信心,同时能提高学习成绩,好的成绩又反过来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规范和整顿低段英语教学
从一年级起点学英语的学生来看,他们与三年级起点学英语的学生没有明显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二年级的英语与三至六年级英语的重复学习。以我校现有的自编教材为例,据统计一二年级的学生要求听、说、读的单词有205个,其中有90%单词在三年级起点《PEP小学英语》教材中作为听、说、读、写的教学内容。本来学生有这么好的基础,教师可以补充课外知识,但由于一二年级英语教学不够扎实,可以说有50%学生对已学内容比较陌生,对大面积学生未掌握的重点知识,教师不可以弃这50%的学生不顾。但是对另外一部分学生来说,教师的重复教学会渐渐令他们失去兴趣。
(1)制定小学低段英语教学大纲
低段英语教学大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英语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儿童外语学习的年龄优势,使他们在英语语音和听说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应选择或编写适用的教材,并鼓励一纲多本。
(2)规范和整顿现有的低段英语教学
在制定教学大纲,规范教材的同时,有关部门应该规范和整顿现有的低段英语教学。对不具备条件的学校,要求他们不要开设英语课。对已开设英语课的学校,其教学效果要进行检查和评估,以确保低段英语教学收到实效,逐步走向正确发展的轨道。
(3)开展低段英语教学的研究
主要包括儿童英语学习心理的研究、学习方法的研究、教学方法的研究、教材的研究、评估标准和评估手段的研究、英语教学与语文汉语拼音教学对比的研究等。只有充分的理论研究的指导下,低段英语教学才能有效地抑制两极分化,才能提高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
2.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优秀的学生与掉队的学生在学习习惯上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我们在平时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养成良好地听、说、读、写英语的习惯,并注重学生作业习惯的培养、参与合作习惯的培养、课外学习英语习惯的培养。
(1)培养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教师与录音示范发音等习惯
要求听清后再模仿,用心听他人发音。特别在教新单词、新句型时,可先暗示学生集中注意力,这时学生边听教师发音,边看教师嘴形,注意观察口型大小,圆扁的变化情况,然后再全班齐声模仿。学生听录音跟说跟读时,应该注意模仿语音、语调、句重音和停顿。在播放录音前,可分步提出听的具体要求,使学生听一遍录音,便有一次收获。面对听同学发言时易走神这一情况,教师应避免枯燥的操练,如“read it one by one”,要多用有意义的提问与交流,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设置“牵制性提问”,逼学生专心听、说英语,如:问某学生“What's your favourite fruit? What does your father do”?随即转用第三人称问另一学生“What's his favourite fruit? What does his father do”?还可以让其他学生提出发言者哪句讲错了,该如何纠正等,以此引导学生认真听讲。
(2)培养大胆开口、有效朗读的习惯
说和读是建立在认真听基础上的,要求听清对方说话后迅速做出反应,大胆开口说话,音量适度。要求正确拼读单词,响亮地流利地朗读课文,语音、语调要基本正确。要求学生避免扯破嗓子地读,避免漫不经心地读,特别是对启蒙阶段的学生要让他们读到哪儿指到哪儿。
(3)培养正确书写的习惯
当三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学写字母时,教师就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按照规定笔划书写,四线三格中的位置要正确,强调每个字母稍向右斜,斜度要一致。随着学习的进展,教师要继续坚持不懈地抓好单词、句子、段、篇的书写及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4)其他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细心做作业的习惯。首先,要求要具体明确,作业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准确、完整。其次,要树立作业榜样,在作业前有意识地把做得好的作业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向典型看齐的向上心理。再次还要及时反馈、认真纠错。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每个学生都应积极参与,与人合作。即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提出任务,进而带着问题去组织讨论,发表意见,进行操练,以达到巩固的目的。课后要培养学生预习、复习、多思的习惯,预习复习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有效果,必须每堂课布置预、复习作业,还要指点方法,经常检查完成的情况。对中高年级,还要培养学生课上勤做笔记,课后看英语小报、收集整理知识等习惯。
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教师要注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计划、有步骤、严格地训练学生,必要时要取得班主任和家长的配合支持。
3.因材施教,讲究教法
英语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有严谨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学生在低一年级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能够在高一年级得到应用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搞实、搞活。
所谓实就是讲究实际效果,把教学大纲化为具体的要求,落实到教和学上,对每课时的教学计划逐项落实。课堂上精讲多练,以学生为主体,课后要求学生立刻把当堂所学的词汇和会话到小组长处朗读或背诵,再配合听、读类家庭作业,把当天的教学内容当天消化。现在我区教研室组织编写的“小学英语课堂导学”为我们更有实效地抓英语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我们可以借助“小学英语课堂导学”对每个单元进行检查、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补遗,帮助学生过关。对平时作业或独立练习取得好成绩、有进步的学生,一定要及时在班上进行表扬,给予肯定。对作业漏错较多的当面批改,及时订正,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与家长一起分析存在的问题,一起配合改正不良的习惯,争取进步。
所谓活就是根据教学内容,更多地采用展示性的直观教学法,多上“实践课”,让学生在活泼的气氛中习得语言。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让每位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都有所得:如在教学“watched TV”、“climbed a mountain”。这一课时,一节课下来要求后进生能听懂、会读这些词组,中等生能听懂、会读、运用词组说句子,对优秀的学生要求在此基础上,当堂会默写。另外,我们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可以布置难度不等的听、说、读、写的作业或选做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4.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让学生学会坚持
一个人如果具备了坚强的意志力,那么他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直至成功。台湾作家刘墉在《做个快乐读书人》一书中写到:“天才实际决定在个性。谁坚持的久,谁就是天才……”“天才的个性是坚持”。为什么每个学生的学业成绩,实践能力,有那么大的差异呢?原因就是“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力”。谁坚持了,谁就成为成功者;谁半途而废,谁就将以失败而告终。近年来我们对小学生的要求也提高了,不仅要学好英语,而且要考好英语。这就是要看我们的学生能否在兴趣之后继续保持这份特色了,所以意志在英语学习中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在上完每个单元的内容之后,总是要测试一下学生学得怎样,这不仅对学生施加了压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但总会有一些成绩并不理想的孩子,需要教师进行正确引导,在知识方面一番查漏补缺后,教师可以通过补考的方式来督促孩子巩固旧知。但千万不可考得连学习英语的兴趣都没了。没有兴趣的投入,意志就成为没有方向的空壳,在教学中我们英语老师应该巧妙地设计每一堂英语课,精心把握学生在学习中的每一次进步,以积极的情感鼓舞感染学生,吸引学生的情感注意,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施爱于细微之处,于批评之时。让孩子喜欢英语教师,爱上英语课。在今后的教学中,师生要一起去磨练,学会坚持,让小学生英语道路走的更久远。
总的来说,小学生在整个小学英语学习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关键是教师在褒扬优秀学生的同时也要多关注学习有障碍的学生。人生路漫漫,有多少坎坷需要我们去踏平,有多少荆棘需要我们去斩除。面对学生一道道学习上的难题,面对教师一个个教学上的难关,需要我们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坚持”。让我们用先进的理念武装头脑,用正确的理论指导教学工作,用充满智慧的英语课堂引领孩子,取得高质量的英语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祥和.一生的教育――如何培养品格高贵的孩子.吃苦是一项必要的教育.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关键词]初中化学动态生成有效课堂构建
[中图分类号]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082
何谓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模式?所谓的动态生
成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教学预设的基础之上,由教师合理、及时地把握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当中,不可能所有的教学都在教师的预设之内,一些“意外”情况的出现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基于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模式无疑成为一线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那么,究竟如何构建动态生成的初中化学有效课堂呢?下面,笔者就此谈谈几点看法。
一、运用教学机智,把握动态生成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很多初中化学教师对于课堂中所出现的动态生成问题往往会视而不见,在这种教学态度的影响之下,我们又如何能够实现动态生成的有效课堂构建呢?笔者认为,对于这些动态生成需要我们教师充分运用自身的教学机智进行有效把握。唯有如此,方能有效构建基于动态生成的化学有效课堂。
例如,在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当中,在笔者的组织下,很多学生都顺利地完成了该实验。实验完毕之后,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为何我在实验的过程当中用来验证二氧化碳的石灰水并未变浑浊呢?实验中所用的大理石表面明明已经出现了很多小气泡。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并未一笔带过,而是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当中,我们必须用稀盐酸而不能用浓盐酸,唯有如此,方能取得预期的实验成效。
在上述教学片断当中,某些意料之外的实验现象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而笔者机智有效地把握住这一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并引导学生对该实验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通过该问题的探究不仅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教学成效显著。
二、运用课堂提问,促进动态生成
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大多是由学生自发形成的,但是这样的情况并不常见。为了更好地促进动态生成,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还需提出相关问题,刺激学生的思维,从而有效促进动态生成的发展。
例如,在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当中,用简易装置完成该实验之后。笔者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用的实验装置是简易装置,你们能否自己设置实验装置,从而促进实验更好地完成呢?”该问题的提出立刻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最终对简易实验装置进行了有效改进(如下图所示)。
上述教学片断中所呈现的动态生成是由教师的提问激发而成的。由此可见,课堂提问是促进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应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从而有效促进动态生成,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优质、高效。
三、运用课堂反思,升华动态生成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为了更好地促进动态生成,在一堂课的结尾阶段,笔者均会要求学生当堂对自己的课堂所学进行反思。课堂反思是一个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巩固课堂所学的重要过程。
例如,在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当中,在课堂结尾阶段笔者要求学生进行课堂反思。某学生进行了这样的反思:“在该实验当中,我们在选用药品相互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其中混入其他气体。我在实验中就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因此所取得的实验效果并不明显。”而有的学生这样反思:“在实验当中,我们应该将大理石抑或是石灰石砸成大小适中的形状,这样更便于在实验中使用。过大或过小均不行。”……对于学生所进行的课堂反思,教师应对其进行科学评价。在评价的影响之下,学生学习兴趣再次得到升华。
关键词: 洋节;传统节日;全球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 G12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1-0108-05
一、引言与问题提出
近年来,西方节日在青少年群体中日益流行,特别是在大学校园,丰富多彩的西方节日越来越受到大学生们的欢迎和重视。查阅期刊网(wwwcnkinet),截止到2013年11月25日以“大学生节日消费调查”为主题的论文共有67篇。特别是2002-2012年猛增为54篇,其中2010年数量飞速增长,2010—2012年仅一年发表的“大学生节日消费调查”主题学术论文便超越了以前的若干年的总和。
实际上,在很多大学校园里,真正让人感觉到有过节气氛的往往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而恰恰是某些西方节日,譬如圣诞节和情人节。[1]有许多专家学者以及对中国传统节日比较重视的老一代对于大学生过洋节的现象表示难以理解,当然也有一部分能够接受西方文化、相对而言比较“潮流”的人表示支持。那么大学生们对待中西方节日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西方节日与中国节日是否真的产生了冲突?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学术问题。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其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产生了重要作用。[2]2007年,国家也将法定节假日时间安排进行了微小调整:元旦不变,放假1天,春节不变,放假3天,“十一” 国庆节不变放假3天,“五一”国际劳动节减少2天(由3天调整为1天),增设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3-4]这样形成十大法定节日:新年(西历1月1日)、春节、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五四青年节(5月4日)、国际儿童节(6月1日)、中国人民建军节(8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毫无疑问,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大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休假是国家鼓励弘扬传统文化的表现,是国家主流意志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认同。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5年之后于2011年批准《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非法定节假日)。那么,我们试问:①国家提倡传统节日而洋节不放假的这一举措,是否与大学生更加积极于洋节的习惯产生矛盾?②在大学里为何大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认知和参与度远远高于传统节日?
为此,笔者所在课题组就高校大学生节日问题进行问卷调查,2013年3月在××大学随机抽取3个班级120份样本,回收率92%。深入挖掘当今大学生过节的行为习惯,探索根本原因,将大学生过洋节与过传统节日行为进行对比。通过搜集大量资料并做出详细分析,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于过节的一些真实想法。
二、大学生节日调查:
中西方节日的对比
(一)大学生对中西方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第1期张祖群:在全球化进程中融合:基于高校大学生洋节与中华传统节日的对比
从上面两个表格可看出:①大学生普遍喜欢过传统节日,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有的学生对西方节日还是情有独钟的。总体而言,大学生对于春节、元宵节和中秋节三大传统节日和圣诞节、情人节这两个西方节日的关注程度较高;②高校大学生对于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了解程度还是较高的,其了解程度和参与程度是成正比的(表1, 表2)。
(二)大学生节日消费状况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我们除了可以在各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大学生的节日偏好以外,还可以通过大学生在节日中的消费类型、规模等看出哪些节日最“火”,最受大学生欢迎。现在越来越多的节假日变成了消费日,消费者总是会在节假日中不由自主地多消费以应节日气氛。那么,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团体,他们在各大节日的消费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若如西方经济学家所说,货币是一张选票,那么大学生们又会将这些选票投入哪个节日箱里呢?在此,笔者想以中国春节和西方圣诞节为代表作为对比,看看大学生们更崇尚何者。
图1对春节受访者男女比例图2大学生春节实际消费比例图3大学生春节主要消费支出方向图4对圣诞节受访者男女比例
图5大学生圣诞节的消费意愿
图6大学生圣诞节的消费方式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有39%的大学生在春节的花费超出了自己的预算,同时有35%与预算相若,只有少部分学生(13%)花费了比预算要少的钱。同时通过图4可以发现,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平均月消费都在1000元左右,相当于每天有约33元的零花钱。在这种消费水平之下,仍有不少大学生愿意拿出100元甚至更多的钱在圣诞节消费。由此看出只要每逢重要节日的确就会让大学生们“破费”不少(图2)。
再来比较图3和图6,大学生在春节的花费主要在必要的节日消费上,比如回乡探亲和送礼等。然而在圣诞节,大学生的花费基本都在个人的娱乐上,比如KTV、聚餐或参加团体活动。圣诞节显然跟春节不太一样,春节是我们必须跟着父母到处拜访亲朋好友,个人活动的机会较少,一般是为了守传统;而圣诞节却是我们年轻一代的专属权利,一般和朋友们一起过,一起聚会、开Party,因此春节与圣诞节的消费类型就会显得十分不一样。
三、问题分析与结论
(一)对大学生而言,我国节日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情况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但是有一定问题存在
通过调查发现,青年群体对我们的传统节日的认识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还是比较高的,笔者认为这源于以下几点原因:第一,高校文化教育活动出色,宣传传统节日文化到位。传统节日对塑造民族性格、凝聚民族情感有很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大学生正是即将步入社会对祖国做出贡献的新青年团体,如果大学校园能够对学生开展有趣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正确引导大学生参与到传统的节庆活动中来,将使大学生受到熏陶,这对大学生了解本国历史文化、深得民族文化精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认同感起到了重大作用。[8]如果某一类文化遗产增强了地方的场所感和可识别性,它们不仅能被认同,而且能被分享,获得愉悦的体验,改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居住质量,那么这种文化遗产无疑就存在进一步维系、经营、延续乡土节日场所等基础条件。[9]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营造他们对地方情感的文化认同。第二,家庭对于孩子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承教育。家庭教育是孩子第二个知识学堂,父母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发现在父母较为传统的家庭里,孩子懂得的传统文化知识会比较多。[10]所以家长浓厚的传统意识也是大学生认知传统文化的重要来源。第三,社会节日氛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大学生。青少年接受能力强,特别容易受社会氛围的感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过节越来越讲究,到了节假日就会出现人潮汹涌的现象,网络购物和大商场购物现象也很普遍。比如春节,各家各户张灯结彩,挨家挨户大放鞭炮,相信大学生们也能到处感受到节日的气氛。
(二)西方节日虽在我国大学生中有着普遍高的认知和参与程度,但是未与传统节日文化产生冲突
虽然我国并不重视西方节日,但是西方节日却在青年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席位。河南工业大学的学生曾在校园里就 “洋节与中国传统节日” 这一主题被作调查访问,有 200 名大学生接受了采访。其中,在选择“更喜欢过洋节还是中国传统节日”时,大约六成大学生选择了“喜欢过洋节”。对于他们而言,过圣诞等洋节的生活方式从中学就已经形成习惯了。[11]我国青年人群对过西方节日有着较高认同感(图4-图6),特别是全球化的深入和网络信息时代的驱动,使得我国众多青少年能够从网络等新媒体上全新地认识和接触西方文化,同时,也能在网络上传播西方节日文化。比如网络上流行万圣节、圣诞节青年人聚会,开party。普遍地说,西方节日是年轻人的“开心节日”,年轻人过西方节,很大部分原因来自于追求一个放松、宣泄、狂欢的场所。[12]因此,西方节日给大学生带来了新的活力体验,它的存在并没有取代传统节日,相反更应是与传统节日相辅相成。
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并且以更快的速度影响着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同样地,文化全球化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新态势,己经成为一种事实性的必然存在。[13-14]文化全球化的过程包括了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此两者是文化发展中的两种趋势,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人类依靠科技征服自然过程中,自然界以生态失衡反过来“征服”着人类。在从农耕时代向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飞跃的过程中,需要思考文化的定位、民族文化的出路;在全球化浪潮中,需要摆脱西方现代主义价值观并且维系多样性与本土化的民族文化。[15]295-296西方节日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持一种不接受的态度,由于西方与东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我们将西方文化定义为“奇异”。尤其是传统的老一辈中国人至今仍对西方文化、西方节日有所抗拒。但是近年来,随着东西方国家的不断交流、学习中,我们更深入了解了西方文化的精粹与内在文化内涵美,使得西方文化于东方文化而言成为了一种补充,为我们的节日气氛带来了活力。而从小就学习西方语言的年轻一代更加是倍受全球化的感染,对西方节日文化表现得尤为热衷。这是东西方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的结果,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以更开放的姿态容纳了更多的文化,这不仅仅是我们文化自觉的体现,而且是我们的体现。以圣诞节为例,在中国过圣诞节的有3种人:纯粹的基督教或天主教徒;信众、有西方生活背景的准信众;少男少女(特别是大学生)。前两种人是真的过节,受众小,后一种人则是追求新潮、娱乐发泄,受众多。这样圣诞节在中国大陆逐渐失去原本宗教神圣意义,随着商家炒作,已经演变为一个年轻人社交、狂欢的社会性娱乐节日。君不见:2013年12月24日“平安夜”商店里苹果脱销,少男少女集体狂欢,高校里开圣诞party至深夜。我们认为,对此现象没有必要上升到异国精神文化价值的入侵、本国商人唯利是图的高度,大肆批评。年青一代对自己传统节日兴趣不大,无法形成潮流和时尚,而对西方洋节却表现出时尚的热爱。到底是抛弃传统节日完全按照青年人的从众心理接受洋节,还是摒弃洋节回归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这两者形成一个互斥性的诡异逻辑。笔者试问,洋节与传统节日在年青一代是否有整合的可能?
(三)正确引导大学生培养节俭朴实节日消费观,不要奢侈浪费,要重视节日文化传承意义
大学生是未来文化消费的主要群体,因此我们要对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心理及现状进行研究,引导他们做出科学的消费决策。[16]我们知道,每逢节日(比如国庆、中秋、圣诞等)淘宝、京东等大型网购网站都会大打折扣,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来购买,而大学生正是具有强大购买力的群体之一。我对网购的风行程度实在深有体会,每当遇上随意一个节日,身边的同学都会在网上订许多商品,而在校门外的物流运输车都会堵得不可开交,满地一堆又一堆快递,摞得三层还不够……2013年情人节那天晚上9点,××大学女士宿舍楼下先是某男人给某女士送99朵玫瑰,鲜红的一大片,全楼剩下的女生都集体起哄;接着,另外一个男人送来999朵玫瑰,雇来乐队,唱起彻夜情歌。这样的神奇经历相信各大高校大学生都深有体会,其实这些都是商家的营销手段,聪明的商家正是抓紧每一个机会,铺天盖地的广告,想方设法地营造节日气氛,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宣传促销,特别是情人节和圣诞节,网络商城的关注度会异常地高涨。[17]大学生作为年轻人,追求新奇、好玩、刺激是很正常的,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理性消费,追求节日气氛很重要,同时控制盲目消费也很重要。
(四)面对新潮的西方节日,我们也不应一味抵制,应该正确引导,顺势引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节日观念,让洋节成为传统节日的一种有效补充
在持续性的传统农耕社会里产生的传统节日代表着某种传统文化现实,人们在传统节日里获得情感价值、行动方式、社会关系、人伦关系、家庭结构、审美情趣等文化原型。在特定条件下,传统节日能够在历史长河传承中断之后“蛹变”为崭新的样态,并重新回归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为民众所遵循、操演和践行[18];多元文化相对于本土传统文化而言是冲突、竞争和矛盾,同时也有可能成为激活本土文化使之融合新生的钥匙,并成为本土文化复兴过程中动力源、变革催化剂。在从旧的世界观断裂、正向新世界观转变过程中,节日习俗面对科学或现代化、全球化的大潮,只有在自觉的条件下理性地大胆地吸收借鉴任何其他优秀文化,在自我设想和建构新的文化空间中才能更多地保留民族文化传统。[19]这是一种以退为进,在前卫中保存自我的必然选择,否则,传统文化节日必定在排斥强势的西方文化面前被打败,被消融。只有秉承文化的多样性,包容中西,才能营造有益人类长久生存发展的文化生态,实现文化多样、和谐相处,共同实现人类进步和长远发展。面对传统节日,我们要继续传承,不断从旧中创新,推陈出新,不断赋予传统节日新的青春、新的活力。面对新潮的西方节日,我们也不应一味抵制,其实抵制也是无效的,应该正确引导,顺势引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节日观念,让洋节成为传统节日的一种有效补充,与传统节日相辅相成。面对洋节热,我们并不应该抵制它,而是应该反省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要怎么样重获百姓的关注。某专家对春节就感叹道:“要找回渐渐失去的年味儿,问题在于如何使传统节日的形式变得更加活泼,尤其是能吸引年轻人更多的参与。”[20]其实,洋节和传统节日不需要非此即彼的取舍,两者并非完全对立的矛盾,是全球化进程中一种必然的碰撞和融合现象,而应该相辅相成,保持新旧平衡和文化多样性,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愉快地“过节”。
参考文献:
[1]李朗.关于西方节日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分析——以清华大学为例[J]. 中国青年研究,2005(5):60-63.
[2]张晓华.传统节日文化研究与精神家园建设[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1):30-33.
[3]张丽.旅游黄金周景区拥挤度与游客体验影响因素研究——以桂林七星景区和象山景区为例[D]. 广西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位论文,2008.
[4]焦中国.JIT采购在A公司的应用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位论文,2008.
[5]孙体楠.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以河南省部分高校为例[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6):111-114.
[6]孙体楠.大学生继承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的思考[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42-45.
[7]李朗.关于西方节日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分析——以清华大学为例[J]. 中国青年研究,2005(5):60-63.
[8]薛峰,常愉,唐飞.传统节日文化:大学生文化活动教育的新视角[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5):56-57.
[9]朱晓明,高增元,何巍.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合作研究——以浙中三个节日场所为立足点[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1):35-43.
[10]容中逵.家庭教育:你在传统文化传承中都做了些什么——论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传承问题[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6):54-57.
[11]侯爱敏等.“洋节”更有吸引力[N]. 郑州日报,2005-12-26(6).
[12]量之间,郑轶楠.谁在过洋节[J]. 新财经,2000(8):16-17.
[13]潘海英.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J]. 长白学刊,2009(5):158.
[14]王巍.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深层文化的拒斥与融合[J]. 学术交流,2008(12):37-39.
[15]向云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博士课程录[M]. 北京:中华书局,2013.
[16]宋振文.文化消费背景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A]. 2011年教育科学与管理工程学术会议[C]. 2011:2200-2204.
[17]陶柳清,陈淦添.当代大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调查分析[J]. 科技创新导报,2009(4):220-222.
[18]张勃.从乞巧节到情人节——“七夕”在当代的蜕变[N]. 中国文化报,2013-08-12(7).
关键词: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精品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4-0059-03
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1]高职院校精品课程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更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2]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是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文拟对《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精品课程建设方面的探索和经验进行介绍,以期为同类课程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需要拥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完成精品课程建设任务,达到预期目标,真正实现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课程组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功能,逐步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目前,课程教学队伍12人,其中6名专任教师直接从事《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教学及实训工作。学院还从企业聘请了6名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和建设,指导实训工作。所有任课教师均具备“双师素质”,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6名主讲教师均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院校,博士1名,硕士4名,具有较强的科研项目开发能力。担任该课程教学的教师为老、中、青结合,平均年龄为40岁以下,是一支经验丰富、精力旺盛、学习和接受新知识能力强的队伍。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课程建设理念与思路对课程设计、建设方案、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载体选择、教材建设等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课程组教师与行业紧密结合,以制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药品生产分离与纯化工艺流程为主线,以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任职要求为依据,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本课程。
①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课程
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与武汉马应龙药业集团、武汉长联来福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对产品分离纯化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共同探讨,进行科学分析和归纳,共同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共同确定教学项目,重组和序化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模式,制定考核标准,确保本课程的整体设计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②以分离与纯化工艺流程为主线,以岗位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
药品分离与纯化工艺流程是:原材料预处理初步分离高度纯化成品制作。根据这一工艺流程,我们设计了相对应的4大学习情境,每一个学习情境以典型产品为载体,合理设计13个教学项目,每一个项目都是岗位真实的工作任务,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性。
③以职业资格和岗位任职要求为依据选取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根据岗位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选取教学内容。通过实施项目化教学,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药品分离纯化方面知识、能力和素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
三、教学内容设计
高职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建设的思路应该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前提,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原则,以工作过程为依据 ,进行科学的选择和序化。[3]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从课程培养目标出发,围绕区域内生物产品分离纯化生产,与区域内生物产品生产企业合作,针对生物材料的预处理、提取、纯化、精制、干燥等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生化产品分离纯化工职业资格标准,同时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重构基于生物产品分离纯化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内容。
①根据生物产品分离纯化的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情境
本课程围绕学生毕业后在生物制药行业从事分离纯化生产操作及组织管理工作,满足生物产品分离纯化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以生物产品分离纯化中的工作过程(即预处理初步分离高度纯化成品制作)为主线设计4个学习情境。
②针对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岗位能力来设计教学项目
对原有学科体系课程内容进行解构与重构,针对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岗位能力来选取和设计若干教学项目。将生物产品分离纯化的单元技术整合到有形产品的生产工艺中,学生通过教学项目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可以轻松掌握生物产品分离纯化各工序的操作并拓展到该类技术的其他应用操作,具有很强的产品典型性和技术通用性。
③依据课程教学目标,以够用、适度为原则选取教学内容
根据职业工作任务分析和行动领域分析,形成本课程职业岗位,对本课程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本着够用、适度的原则,参照生化产品分离纯化工等职业标准,根据生物产品分离纯化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然后基于生物分离纯化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情境,再根据岗位实际工作任务选取学习性工作任务,同时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选取教学内容。
④根据生物产品分离纯化岗位任职要求及学生认知规律序化教学内容
根据专业和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组成员在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分析生物产品分离纯化工作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结合生产实际及学生认知规律,对选取的教学内容进行序化。具体内容见图1。
⑤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组织与安排教学内容实施教学
教学过程在集教学区、讨论区与实训区三位一体的实训室进行。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个项目组指定一个负责人,项目组类似制药企业的生产部,项目组负责人扮演生产部经理的职责,负责组内纪律、安全生产、任务分配、工具设备和学习资料的管理等工作。
课程开始时,教师首先通过案例或提问等方法,提出项目并引导学生制定方案。然后各小组按照原料组织、工艺方案制定、设备调试、生产、评估反馈、问题纠正讨论等实际生产流程开展项目操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课程组教师一直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了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本课程组在遵循基本教学规律和职业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灵活运用了案例教学、分组讨论教学、项目引导教学、示范教学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有力地促进了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别是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内在要求设计了“项目导向”教学模式,采用开放、互动、教学做一体化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习内容任务化、学习过程情境化、课程教学导向化、课程考核过程化,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进行学习,以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为目标,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利用信息资源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社会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课程组教师制作电子课件、技术视频、工厂实训视频、图片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完美融合,使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内容形象、直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开发虚拟实验,进行仿真操作。此外,本课程开发了大量基本教学资源和特色学习资源,制作了一个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实用性强的课程网站,全面实现了资源共享。
五、课程考核与评价
课程考核与评价是对教学结果的验收与检测,考核与评价方式对教学活动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在精品课程建设期间 ,我们改革原有的单一的教学评价制度,建立了多维度 、立体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根据药品分离与纯化岗位标准和任职要求 ,形成了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三方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机制。在学、做、评中通过“过程性”考核,达到反馈和强化的目的,最终使学生有效地掌握了关键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做与评结合”、三方“过程性”评价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总之,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建设过程,是一个艰辛又持久的过程。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精品课程建设内涵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充实、不断发展,其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4]“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坚持不懈不断进取,课程改革和建设一定会取得长足的进展。
参考文献:
[1]余永龙.关于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8):18-19.
[2]蔡健,王薇,刘海明等.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8):40-41.
[关键词]校园诚信文化;高教系统;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道德基石
[中图分类号]G64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2)01-0124-04
相对社会系统的其他子系统,高等教育系统的大学生在将政治参与愿望转换为要求时,是以其学习生活的校园文化作为转换背景和条件的,其中校园诚信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中。考察高校校园诚信文化规范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转换过程的影响,有助于探寻高教系统是如何对转换为要求以及落实为行动的参与愿望在其数量和内容上进行调节并适应的。
一、校园诚信文化规范作为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调适原则的价值
高教系统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输导而对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产生约束性。校园诚信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与调节者主要包括高教系统中的教育主管机构、高校管理部门、高校教师队伍、高校学生群体与学生社团组织,各方力量对于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的转换进行协同调控以实现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
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是一个持续参与和不断转换过程,它是由参与动机、参与愿望、参与要求与参与行动等参与环节依次进行转换所构成的动态过程。在高教系统中,从大学生产生政治参与动机到最终实现政治参与行动的有序化,需要经过各个环节与不同阶段的过滤、筛选、限制、调节和转换,以逐步清理和去除非理智、欠理性和不成熟的不良动机和消极愿望,其中,从政治参与愿望到政治参与要求的转换是有序政治参与的中心环节和关键阶段。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是指大学生希望在政治生活中得到什么样的期待,参与要求则是指大学生希望由相关政治机构进行政治决策并实施的愿望。所以,校园诚信文化规范的约束功能体现为在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转换为政治参与要求时,诚信文化规范对愿望的类型、内容、数量和质量进行全面的审查过滤和筛选优化,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去俗存雅、去虚取实,进而实现从愿望到要求的有效转换。广义上,大学生政治参与要求包括政治当局进行权威性决策输出过程,限于决策过程的复杂性。本文主要从狭义上阐述大学生政治参与要求,即高教系统中的教育主管机构作为政治当局的职能部门,既可在职权范围内作出强制性的政治决定,又可对职权范围外的参与愿望向政府部门反映和传达,因而对于大学生政治参与从愿望到要求的转换所产生约束性决策具有实质的政治属性。
在高教系统中,校园诚信文化规范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转换为要求的调适具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对校园诚信文化的建设者和参与者的调适,即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直接调适;二是对校园诚信文化的建设者与调节者的调适,主要包括高校管理部门、高校教师队伍与学生社团组织,通过对这些机构、人员和组织的调适,进而对高校大学生群体进行间接调适。校园系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师生共同体,校园诚信文化规范既能束缚又能推动大学生通过共同体的协调互动使参与愿望得以顺利转换。在师生共同体中,政治参与能够成为师生相互交流、沟通和探讨的议题。师生关系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师生在对等尊重、教学互长、各伸己见的教学交往中,通过情感交融、角色转换和协商参与的承认方式不断增进彼此之间包容、互信与合作的交往关系。师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这一关系不同于社会其他子系统中因高度结构性的分化和特异化而使成员之间的关系更趋特殊和局限化,如雇主与雇员之间经济关系的中断或终止可能会影响相互之间的情谊。在高教系统中,师生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进行交流和沟通对于校园诚信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交往行动,系统中的调节者作出大学生群体性政治参与决策并采取行动时,必然会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向要求的转换进行必要的调控和限制。
校园诚信文化作为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调节原则对于高教系统的持续具有重要意义,校园诚信文化规范能够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转换为要求并输入系统而起到缩减或防压的作用。在内外环境和形势不断变化,大学生群体不断变动和替换的高教系统中,新的群体成员对于先前的校园诚信文化规范总是存在质疑的倾向并趋向于塑造新的文化规则,以试图借此摆脱调节原则的约束。因此,高校诚信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主要不在于新成员是否对旧规范进行质疑,而在于文化建设者和调节者如何因应形势变动顺势而为,通过诚信文化建设的创新和发展实现诚信文化规范的革新以获得新成员的承认和接受,并对新成员的政治参与过程进行有效调节。可见,高教系统始终存在一个持久的压力,即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转换为要求导致输入超载而产生的压力问题,系统在解除超载压力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校园诚信文化规范在缩减和优化政治参与愿望的类型、内容、数量和质量的作用,否则,系统可能因参与要求输入超载而停滞、瘫痪或崩溃。
二、校园诚信文化规范调适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内在理路
校园诚信文化规范在高教系统中的核心作用,是通过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全过程,从参与动机、参与愿望、参与要求、参与行为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约束,对大学生试图转换为要求并采取行动的愿望在类型、内容、数量和质量上进行约束性调控,以适应和满足高教系统对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提出的要求。
高教系统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转换实施文化约束的主要驱动力源自系统成员对满足政治参与的价值追求。对于系统而言,非理性的偏激愿望可能比其他理性的一般愿望造成更大的干扰和压力,以诚信文化规范对大学生过激的政治参与愿望提供一些约束性的限制,有助于对不合理的愿望在数量上加以限制,在内容上进行过滤。有序政治参与需经由高教系统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的转换进行全程调控,以实现把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以内的政治目的,高教系统的一项重要职能就在于缓和各种公开与潜在的冲突,如任由冲突激化会直接导致系统失控甚至社会动荡和分裂。高教系统的校园诚信文化规范事实上为社会免于动荡和分裂构筑了一道内部的防线,能够将偏激政治参与过程逐步理性化、正当化和有序化,以避免高教系统的内部调节失控而导致压力外移对社会系统所造成的更大破坏。
高教系统的教育主管机构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的转换进行过滤和调节是职责所在。在校园生活中,大学生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维护存在于个体想象中的政治信仰所追求的政治参与动机只有在不致引起社会失序的条件下才能够被承认、接受和许可。因此,高教系统校园诚信文化建设的建设者与调节者总是必须设法防范
那些对社会稳定的基础造成损害的不良动机与失范行为。校园诚信文化规范是文化调节的渗透剂,使大学生在政治参与过程中,能够逐步认同和接受社会生活中的核心价值与主流文化,通过群体陛的道德约束与舆论谴责能够使不合常规的人逐步趋向理性化,而超越于高教系统的法律制裁的方式则会对超出道德底线的不法行为实施严厉惩罚。所以,校园诚信文化规范本质上仍是一种软性的道德约束,其效用集中发生于正面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塑造的校园诚信文化对于凝聚有序政治参与的道德共识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影响,以此生成的诚信文化规范有助于缩减和缓解参与愿望超载对高教系统所造成的压力。
校园诚信文化规范通过对大学生政治参与过程的全程控制而作为要求输入调节者的发挥调控作用。相对于校园诚信文化规范,政治体制的价值规范总体上趋向于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政治,这既是民主政治的本质体现,又是实现公众政治权益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意识的多样化以及公民意识的勃兴使得更多表达其政治观点和参与意识的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尤其是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向要求的转换更加强烈,一是大学生个体提出自己的意见、主张并且参与各类政治活动,对于现行政府应当做什么、应当如何做有比较深入的政治思考。二是按大学生群体中的学生干部提出的要求输入,大学生个体政治参与程度的深入、兴趣的高涨,往往是通过学生干部反映出来的。但是,心智、意识仍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年大学生因受社会因素影响,容易产生不理智、欠成熟、偏激的政治参与愿望,因而需要对这些愿望的类型、内容、数量和质量进行必要的筛选和过滤。在网络化时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的表达渠道和输出途径更加多样化和开放化,所以,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转换要求对高教系统造成了更大的压力,即要求输入超载的情况更加严重和突出了。
三、作为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调适原则的校园诚信文化规范的生成过程
校园诚信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届届相递、代代相传,在延续和传承中实现文化内涵与文化内容的创新与发展,不断产生一种具有约束力与发展力的诚信文化规范。接受校园文化熏陶和洗礼的大学生不断内化诚信规范,丰富和提升自身的道德观念与道德品质,实现道德力量对政治参与愿望转换的德性约束。
校园诚信文化作为一种指导原则发挥引领作用,因而需要深入探寻高教系统中的校园诚信文化规范是如何产生的。校园诚信文化规范的形成受校内外多种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对校园诚信文化规范形成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是社会生活中的核心价值与主流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大学生政治参与全过程,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需要积极探索用核心价值与主流文化引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主动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在校园诚信文化建设中,调节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转换过程的校园诚信文化规范始终是在动态演进中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的。“到大风大浪中锻炼”、“为工农群众服务”、“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等等时代口号深刻反映出核心价值和主流文化在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中起到的引领作用,与此同时,这些口号也指明了校园诚信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前进方向,即服务社会和报效祖国是为人民和社会所关注和期待的。大学生持有的有关政治制度、体制与规范的态度,以及自身在政治生活中所扮演角色的道德认知直接源自校园诚信文化的洗礼和熏陶。
校园诚信文化规范能够确凿地约束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转换为要求的转换过程,因为这些文化规范是深深形成并植根于校园诚信文化建设的氛围与环境当中的,大学生对此潜移默化而感同身受。校园诚信文化规范对大学生政治参与过程,包括动机、愿望、要求和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其次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的规范化、理性化、组织化以及群体具有过滤、熔炼的作用。校园诚信文化在与时俱进中指引并调节着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愿望,这种愿望是大学生基于自身偏好,或者他人、社会、国家与民族的期待而希望实现的,也是其他通过参与行为达到参与目的的社会公众能够承认、认同和接受的。一般而言,一种类型的高校校园诚信文化规范能够筛选和过滤诸多从愿望到要求的不当转换,校园诚信文化规范作为一种独特的指导原则发挥独有的引领作用,引导校园诚信文化建设的建设者和执行者作出愿望转换的决策。通过为执行者提供决策的原则,校园诚信文化规范事实上控制和调节着愿望转换要求的类型、内容、数量和质量,并使之进入高教系统的循环之中。
在市场经济社会意识多样化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经由各种不同社会意识和政治观念影响和输导而生成的政治图景呈现出不确定性、感性胜于理性、激情多于理智的特点,因而更加需要强化社会的核心价值与主流文化对其趋向稳定的政治信仰所具有的决定性影响。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构筑起来的校园诚信文化规范有助于调节大学生转换要求的愿望在数量与内容等方面的缺失与不足,并对其后续的政治参与愿望进行多次循环调节。在高教系统中,由过去承继下来,不断与时推移并自我超越的校园诚信文化规范能够有效地约束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集体意识和群体共识。在反复的输导中,校园诚信文化规范从一种外在的显性约束转化为大学生内心道德认知与道德信仰的隐性力量,诚信文化规范作为道德的组成部分,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以此完成对政治参与愿望转换为参与要求的道德约束和限制,所以,事实上诚信文化规范往往被校园文化建设的调节者作为化解大学生参与要求输入系统出现超载问题的一个决定性普遍手段。
四、结语
高校校园诚信文化建设生成的校园诚信文化规范在大学生不断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约束并型构了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道德基石。从高教系统的外部环境来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与主流价值文化指引和推动着高校校园诚信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前进方向;从高教系统的内部环境审察,校园诚信文化规范作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向要求转换的调适原则规定和限定了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表达渠道和参与通道。
[参考文献]
[1]杨勇,高校师生思政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J],前沿,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