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范文

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范文

 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总结

 近年来,***区依托区位优势,科学定位,高点起步,按照“抓投入、调结构、扩规模、建精品、提效益”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实施黄蓝国家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工作大局,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立足“三个先行”,筑牢农业园区建设基础

(一)规划先行。制定了《***区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重点打造“四带、五区、二十园”。“四带”:即沿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南二路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带、广蒲河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武家大沟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等四条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五区”:即牛庄现代农业产业区、龙居生态林示范区、南二路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区、广蒲河高效生态农业区、沿海生态渔业示范区等五大现代农业产业区;“二十园”:即蓝海设施农业及生态养殖基地、宝力新能源循环农业产业基地、华林庄园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等20多个重点建设的现代农业项目。

(二)政策先行。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区新型城郊农业产业发展若干扶持政策的意见》、《***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意见》、《关于扶持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和《***区鼓励旅游业发展暂行办法》,区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给予全方位扶持。对规模化示范园区当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不含土地租赁、流转费用)以上的,按照当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0%给予补贴;对新创建为国家、省、市级示范区的,分别奖励3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同时,建立了“政府扶持、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发展机制,整合多部门涉农资金,捆绑用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配套完善现代农业园区管理办法和扶持政策,着力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近年来,区财政累计兑现现代农业政策扶持资金3400多万元,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13000万元,争取国家、省、市等上级各类现代农业政策资金1700万元。

(三)服务先行。将农业园区建设列入全区重点工程项目调度督查范围,强力推动工作落实。区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农业、发改、住建、财政、国土等部门和各镇主要领导组成的农业园区重点工程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调度会议,研究解决相关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由农业部门牵头,整合职能部门力量,加强协调配合,凝聚管理、协调、指导、服务工作合力,为农业园区建设提供立项、规划、用地、资金、技术、信息等全方位服务,推动全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迅猛发展。

二、集聚“三大优势”,提升农业园区建设水平

(一)集聚产业优势。将休闲观光农业、设施高效农业、生态循环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主攻方向。近年来,重点建设了牛庄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南二路休闲观光农业园区、龙居镇生态林场、史口镇广蒲河生态农业示范区等4个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大宋鸿丰设施蔬菜、宋氏菌业食用菌、有朋生态园等9个现代农业精品园区;重点实施了蓝海生态农业种植养殖基地、宝力新能源循环农业等11个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内容涵盖果蔬、食用菌、渔业、畜牧、苗木花卉、休闲观光农业等优势主导产业。目前,全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3.82亿元,建成标准化蔬菜基地2.6万亩,苗木花卉基地3.27万亩,标准化水产养殖基地3. 8万亩,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41处,生态林场5万多亩。

(二)集聚科技优势。将农业科技进步作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支撑和保障。扎实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重点试验、示范、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支撑现代农业稳定发展,各农业园区承担市区农业科研项目3项。承担省农业技术推广项目7项,参与农业创新性科研9项。积极与山东农业大学、省农科院、中国林业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结合,解决了自身技术力量的不足的问题,使园区成了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推广、示范的基地。先后挂牌成立了华林庄园、蓝海生态农业基地等6个高校教学实践基地,3个农业科技研究中心。创建新型农民学校,组织农技专家到示范区授课,为示范区建设培养农业技术人才,积极推广设施农业,在蓝海、华林、福源等示范园区建设智能温室16万平方米,蓝海种植业基地部分温室实现了无土化栽培,温室内全部实现了粘虫板、杀虫灯和生物农药防控技术。加快推进循环农业发展,培育了宝力新能源等一批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园区。在胜大奶牛场、阳光庄园牧业公司生态养殖园区先后引进了TMR全自动奶牛日粮混合机5台,奶牛监控系统4套、智能化自动挤奶设备6套;在全区新配套畜牧信息化平台“一点通”终端机2台;规模以上养殖场区配套畜牧养殖智能化生产监控系统5套。

(三)集聚区位优势。立足中心城区特色,着力打造三种模式,引领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一是休闲观光模式。以南二路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串连南二路沿线的揽翠湖、华林庄园、黄河森林乐园等9个农业观光景点,打造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二是高效生态模式。以牛庄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广蒲河流域生态农业示范区为主要载体,实行“一园多区”,重点打造集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三是旅游度假模式。以龙居生态林场为主要载体,实现林业资源与黄河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打造集森林公园、郊野旅游度假于一体的休闲观光胜地。

三、创新“三项机制”,激发农业园区建设活力

(一)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土地流转程序,探索制定分区域土地流转指导价。成立镇、街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试点,建立区级土地流转平台,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备案、登记和档案管理等工作制度,采用合作开发、反租倒包、土地入股等形式,确保失地农民利益。通过一系列机制的实施和落实,依法流转土地9.4万亩,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创造了条件。

第2篇: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范文

关键词 现代农业综合体;农业示范园区;规划;江西余干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284-03

Abstract Modern agriculture complex is advanc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demonstration park form and updated version.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complex,it can realize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par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 integration,industrial integration,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Yugan developing modern agriculture,it′s pointed out that Yugan existing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grasped the idea and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Yugan County,indicat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Yugan County in order to build a modern agriculture complex as the main task.The county around ″one regions and four park″ layout,it refered to the modern agriculture demonstration park core,Gordon euryale seed industrial park,ecological food industrial park,agricultural exhibition garden,leisure sightseeing garden,realization of Yugan in modern agriculture leading industry,processing,warehousing,cold chain logistics,technology training and so on carry catch up.By means of Yugan modern agriculture demonstration park master plan,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future Yugan County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ill focus on building a number of modern agricultural complex,implementation agriculture industry fusion,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by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technology application,quality building,quality and safety,leisure and tourism and other various means to achieve modern agriculture complex development.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 complex: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park;planning;Yugan Jiangxi

江西省十分重视现代农业的发展,江西省委、省政府在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作出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省政府先后出台了《江西省现代农业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意见》等文件促进全省现代农业的发展。近年来,江西省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坚持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相继出台了园区建设16条意见、36条分工方案等,高位推动“百县百园”重点工程,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下,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开始进入“提挡升级”的新阶段。江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正沿着走好“四区四型”发展之路,把园区打造成为集“生态、安全、集约、高效”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方向发展[1]。

1 农业基础概况

1.1 自然条件与农业产业规模

余干县地处鄱阳湖东南岸,是上饶市西部农业大县,是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区域地处滨湖平原,土地资源多样,温度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自然资源众多,风光秀丽。余干县国土面积2 330.77 km2,低丘、滨湖、平原相得益彰,非常适宜发展现代农业。经过多年发展,全县主产产业突出,农业规模化发展迅速,现代农业初具规模。2015年全县芡实产量2万t、粮食总产 88.64万t、肉类总产4.27万t、禽蛋总产量2 126 t、水产品产量14.93万t、蔬菜总产量达15.07万t[2]。

1.2 现代农业发展优势

通过对余干县的基础情况进行分析,余干县发展现代农业主要存在的优势:一是交通区位有助于现代农业进位赶超。余干地处南昌、景德镇、鹰潭三角区中心,素有“八省通衢”之称,全县已基本形成铁路、高速、水运、出境通道与县乡公路配套健全的立体交通网络,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二是良好的自然资源条件有助于农业集约化发展。余干县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农产品资源均十分丰富,全县有耕地7.144万hm2,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5.79亿m3,有着鄱阳湖乌鱼、黄鳝、银鱼、甲鱼、鳜鱼、虾、蟹、螺、蚌等丰富的渔业资源。三是鲜明的特色农业特色有助于现代农业三产融合发展。余干县是全国的芡实之乡,全县芡实种植面积达6 666.7 hm2,初步形成了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还是全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全省乃至全国主要的淡水产品生产区,全省畜禽生产的重要基地。四是余干县的新型农业经营实体有优势。全县有农业龙头企业2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 798家,有一大批经营主体积极投入到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之中。

1.3 存在的问题

一是受鄱阳湖污染和水位下降的影响,全县资源约束日益趋紧,面临农业生态环境脆弱问题;二是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结构性不足问题突出,面临谁来种地的问题;三是三产融合度不深,龙头企业实力不强,面临着怎么带动农民致富的问题;四是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面临如何提升防灾减灾能力问题。

2 规划构思与实践

2.1 规划思路

余干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坚持“改革线、产业升级线、品牌线”三线联动为发展方向,以建设现代农业综合体为主攻任务,以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为抓手,坚定不移的走“四区四型”发展之路,实现余干现代农业6次产业的深度融合,最终将余干县由传统的农业大县打造为现代农业强县。在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过程中通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一批“一村一体”“一园一体”“一企一体”“一业一体”等多模式的现代农业综合体[3-4]。一是建设一批芡实综合体。大力发展芡实种植和加工业,推广高产优质高效芡实新品种,加强宣传、鼓励出口、强化品牌,打造集种植、加工、贸易、科研、观光、物流为一体的芡实产业链,实现芡实产业在余干县6次产业的深度融合,将余干县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芡实种植基地”“中国芡实深加工示范基地”“中国芡实交易集散地”。二是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种养加工综合体,余干县所处的鄱阳湖平原生态环境优越,农业基础条件良好,具备实现农产品种养从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经济优势转变的基础,全县以优质农产品种养加工综合体为纽带,把产、加、销有机结合起来,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从而实现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发展。三是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休闲观光综合体,充分利用余干县的区位优势和自然风光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将旅游休闲元素植入农业,培育“农业+观光+体验+美食”的新型农业业态,发展一批观光采摘园、休闲农庄、现代农业示范园、农家乐、农业主题公园、民俗村等多形式的农业休闲观光主体。

2.2 规划布局

全县现代农业产业通过建立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区联动的发展机制,促进余干县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其中:核心区3 445.3 hm2,主要以康山垦殖场里溪分场、甘泉州分场、大湖管理局的土地为主。重点打造滨湖生态农业,充分发挥核心区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全县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的发展。示范区6 666.7 hm2,主要包括瑞洪镇、玉亭镇、乌泥镇、三塘乡、东塘乡和康山乡等乡镇的全部或部分区域(图1)。区域内以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目的,重点推进农产品加工、物流、休闲观光、信息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农产品附加值,辐射区涵盖余干县其他乡镇及周边地区,带动余干县及周边县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辐射区主要依托余干县良好的生态条件,努力“做大芡实产业,做优粮食产业、做精水产产业、做强蔬菜产业”,把余干县打造成江南生态农业强县,做靓中国芡实之乡。全县最终通过核心区和示范区的示范引领以及辐射区的辐射带动,通过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提升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力争与全县同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2.3 建设内容

第3篇: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经营管理;对策;普古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2013年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实施农业现代代战略步伐,积极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体系,深入贯彻落实“两加一推”主基调,加快“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创建步伐,充分发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在聚焦要素、推动创新、扩大就业、转型跨越中的重要作用。普古农业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成立以来,积极开展辖区农业园区建设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但在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为推进普古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与经营管理工作,针对普古农业产业园区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1普古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与运行概况

目前,普古农业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已有省级重点园区1个(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省级园区3个(高原画廊生态农业观光园示范园区、华龙农业观光园区、羊场现代高效石榴产业示范园)。

1.1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该园区始建于2013年4月28日,规划面积275平方公里,覆盖的普古乡、淤泥乡、保基乡,水城县龙场乡、顺场乡、花嘎乡。2013年成功申报成为“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2014~2017年在贵州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考核中分列第23名、21名、19名、45名,属省级重点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景区2015年成功申报并进入贵州“100个旅游景区”,在2016~2018年省政府组织的景区考核中排名分列第46名、第10名、第1名,2018年成功申报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园区围绕“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的目标,确立“以农业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农业”的产业发展定位,建设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以蓝莓、刺梨、猕猴桃、蔬菜等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配套建设特色农产品及肉类产品加工厂,并依托区域内良好的农业基础条件、奇秀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开发打造成集旅游观光、民族文化体验、休闲养生为一体的大健康旅游度假胜地,实现生态美,农民富。园区主要以种养殖、农家乐、花卉、精品水果、农业观光、旅游、科技示范等类型,采取集体、企业、政府参与投资的经营模式。建设有旅游接待中心、江源洞景点、水上快艇、银湖科技展馆等,建成温泉洗浴中心、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索道、观光栈道、天生桥彝风古文化等项目,带动景区特色农家餐馆、农家乐、农家超市共110余家,解决了近700人就业,带动农民及返乡农民务工670人就业创业,解决245个留守儿童和280个空巢老人问题。农民利用土地、资金、人力资源、技术等入股公司和合作社成为股东,特色农业产业蓝莓、刺梨等产生效益,使每亩耕地产值从过去300元提高到5000余元,并通过旅游产业带动每年10万余人次的游客到娘娘山旅游度假、观光,促使现代农业和旅游产业发展解决就业1300余人,产业发展带动10000余人从土地入股分红、资金入股分红、产业创业就业等方面直接受益,解决贫困户1472户,贫困人口2450人脱贫,入股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4750元提高到2017年的14600元,人均增收近1万元,累计带动8个村1117户3962人脱贫;到2020年娘娘山创业园建设项目投产后能实现年产值6.72亿元,年收入2.84亿元,年利润1.2亿元,新增就业人数15000人。带动普古乡6千多户2.4万人,水城县龙场乡、顺场乡、花嘎乡1.2万户4万人,带动周边淤泥乡、松河乡、坪地乡等近5万人的发展,覆盖贫困户4千余户。市级人社部门、就业局在园区开展技术培训400人次,县级人社部门、就业局组织专门的培训机构培训农民1200人次,培训内容主要为种养殖技术、酒店服务、乡村旅游、文明礼仪等,通过培训让农民有一技之长聘为园区固定工人在园区务工,主要参与园区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种养殖,劳动时间8小时,月平均工资超过2200元。

1.2高原画廊生态农业观光园示范园区

该园区始建于2013年12月5日,规划示范园核心区土地面积64平方公里,园区核心区涉及大拨米、中心村、中合村等7个村,辐射带动全乡面积111平方公里农业经济发展。该园区是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园区项目规划建设分为观赏区、示范区、体验区和经济区4个功能园区,建设有田园风光(十里画廊)、老故居、烈士墓园、偏岩古驿道、龙潭口溶洞,白雨洞,山眺望等。园区主要发展本土优质红米种植、原生态绿色蜂蜜养殖,有蔬菜基地、中药材种植园、核桃基地、苗木繁殖基地、绿壳蛋鸡散养区,黑山羊养殖、杨家岩洞原始水拌酒厂等优势产业,此外还种植了“栀子花”及20公里景区公路沿线“软子石榴”等;园区立足自身区位优势、环境优势,以农旅融合为发展目标,按照绿色、生态、安全的要求,建立生态农业良性循环体系,以此带动旅游业的发展。高原画廊园区通过示范点带动农户发展新型农业和乡村旅游,完成土地入股4万余亩。园区通过“土地入股、全民参与”及接纳农民务工,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2万余元。高原画廊园区属种养、观光、体验、科技示范类型;示范带动创业发展种养殖大户25户,就业623人,接纳农民务工5千余人次,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种养殖;劳动时间均低于8小时,平均月工资超过2200余元。园区自成立以来组织“农民实用技术”培训8次,“法律进村”培训3次,“红米种植及病虫害防治“专家讲座2次,累计培训2600余人次。园区以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创业、就业,按照“公司(合作社、大户)+基地+农户”的产业运作模式,有效整合土地资源,解放劳动力,园区建设立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核心目标,探索农旅结合发展模式,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实现产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3华龙农业观光园区

该园区位于旧营乡新寨村,是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园区规划范围包括旧营乡新寨村、鸡场坪镇七棵树村和刘官街道淹五寨等,规划总面积2.76万亩,其中核心区1.55万亩,拓展区1.21万亩。园区划分为核心区和拓展区。核心区主要布局在旧营乡新寨村,以种植车厘子及休闲娱乐为主,种植特色经果、蔬菜、花卉苗木等;拓展区布局在鸡场坪镇七棵树村、刘官街道办淹五寨,主要以发展特色种植为主,特色养殖、农产品加工为辅。园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建设、特色精品种植产业建设、特色种植产业建设、特色生态养殖业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建设。带动华龙园区核心区600余户2000余人,实现年户均增收2.6万余元。

1.4羊场现代高效石榴产业示范园

该示范园项目经营主体是贵州布依文化生态产业有限公司,园区总占地面积10486亩。已成功申报成为市级扶贫龙头企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目前种植红如意软籽甜石榴标准化生态示范基地3325亩,其中羊场乡2500亩,两河新区375亩,新民150亩等。其中大棚示范展示园20亩,挂果大树示范园50亩。园区将依托羊场乡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建设高品质的集休闲度假、生态农林、康体养生、户外运动等功能为一体的具有民俗风情的布依文化生态产业园,最终实现“春天是林园、夏天是花园、秋天是果园、冬天是乐园”生态农业示范园。

2农业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农业园区投入在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内容多,随着农业观光、景区旅游的大量涌入,给园区公益性事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农业项目周期长见效慢,在土地入股,资源、资金入股方面,还存在观望思想和顾虑,影响产业的总体规划和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区位优势不突出,导致引进人才困难、销售渠道和市场竞争力不强等。

第4篇: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范文

以县域经济带动小康社会建设

县(市)是我国行政区的基本单元,县域内一、二、三产业的总和构成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接合部,一头连着工业、一头连着农业,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商品生产者、一头连着商品消费者,对于活跃城乡经济,促进小城镇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都有重要意义。

县域经济有特定的共性内涵,也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决定了县域经济有共同的发展方向和不同的发展模式。

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方向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遵循社会化大分工与协作的商品经济发展规律,合理配置城乡生产要素,优化产业结构,开展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形成城乡统筹共荣、开放的良性循环系统。使城乡二元化社会经济结构向一元化结构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切实做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要在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根据自然的区位特点、资源特点、产业特点和产品特色,形成具有区域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发展模式。在指导思想上要引导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创新一、二、三产业的互动机制,以增强县域经济的实力和活力。要消除“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重居民轻农民”的思想观念,建立城乡统筹的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和新秩序。

抓住优势条件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易县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北部,是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6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7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9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25:42:33,人均生产总值12165元。全部财政收入3.3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7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22元。县域内的主导产业有矿产建材业、设备制造业、旅游业、林果产业和特色种养业等。这些产业存在的问题是产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产业链不完善,产业布局分散。

易县县域经济虽处于欠发达状态,但是只要发挥其优势和有利条件,认识和挖掘经济发展潜力,调动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仍然能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易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一是区位交通优势,紧邻北京和天津两大都市,京港澳、京昆、张(家口)石(家庄)等高速公路,北通京津、南通石(家庄)太(原),可以融入这些城市两小时经济圈。二是水土资源优势,易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带,地貌类型多样,水质良好。地形多样性和水土资源潜力为现代农林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三是历史文化人文资源优势,易县建县历史悠久,曾为古燕国下都,县内有世界文化遗产的清西陵,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狼牙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四是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易县青山绿水、森林覆盖率48%,有风景秀美的云蒙山、翠云山、南湖等自然景观和4A级风景区,是绿色生态旅游和抗日根据地红色旅游目的地。

易县是欠发达的传统农业县,又是生态环境较好的县。建设现代生态农业,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

现代生态农业,是通过构建良性生态环境,以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生产优质安全绿色农产品的区域农业生产体系。在现代农业的概念中加进“生态”二字,在于强调不要片面追求数量增长,更应重视生态安全和产品质量,保持农业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设现代生态农业,要把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新型村镇体系建设和生态环境体系建设三位一体统筹进行,同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大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包括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种养等基础产业,用现代设施发展果菜等高效产业,加速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和农业休闲观光等新兴产业。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视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拓展,一、二、三产业联动,带动县域经济全局发展。新型村镇体系,是通过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把原来城乡二元化结构变为城乡一体化结构,以城市化、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区域生态环境体系,包括山丘林业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城镇农村生态环境系统,要根据区域环境本地情况和产业发展要求,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护绿”工程,生态脆弱区重建的“补绿”工程,培育绿色农产品产地环境的“育绿”工程和绿色食品加工的生产工程,建成良性循环的区域生态环境体系。

由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生态农业,要经过经济社会功能的一系列转变来实现,主要有:(1)产业功能由传统种植业单一生产功能,向种植、养殖、加工、物流的生产、生态、生活服务复合型功能转变;(2)产品生产由物质产品为主向物资产品和休闲观光、享受自然的精神产品并重方向转变;(3)农业经营方式由农户分散粗放经营向集约化、企业化现代大农业经营方式转变;(4)农村民居由零乱分布向集中化、社区化、城镇化转变;(5)生态环境由污染向健康、良性、优化的生态环境转变;(6)农民由小生产者向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工人转变。通过上述转变,才能建立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新型村镇体系、农业循环经济体系、高新科技支撑体系和惠农福利服务体系,构建成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的区域农业集成创新系统。

以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

促现代生态农业发展

为了发展县域经济、建设现代生态农业,我们对易县梁格庄镇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调研。这个镇位于县城西北部,镇区距县城仅7公里,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情况,基本是易县的缩影,在这个镇率先建设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对全县乃至太行山区有一定的示范带动意义。

梁格庄镇总面积145.3平方公里(21.8万亩),山丘面积占75%,平地只占25%。林木覆盖率56%,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美。全镇有27个行政村,总人口30049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7%,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56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58元。现有耕地2.12万亩,一年一收,复种指数较低。农作物以粮食作物为主,播种面积1.73万亩,占总播种面积90%,其中玉米播种面积占59%,红薯占32%,小麦占9%。粮食总产量4780吨,平均亩产277公斤。全镇宜林山场12万亩,8万亩已经绿化,尚有4万亩宜林荒山可以利用。镇内有易水河及3条支流河沟,可发展沟域经济。

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要以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为主导,以产业开发、新村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主体,以项目设计与建设为主线,做到科学布局、系统集成,产业集群、三产联动,协调发展、生态优先,全面规划、分期实施。

科学布局、系统集成。就是按照示范区资源条件、经济基础和现代化要求,将建设项目合理布局于不同的空间区域,使建设内容系统集成为既有内在联系,又有相互联系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

产业集群、三产联动。产业集群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空间组织形式,示范区的产业也要体现这个思想,规划成若干产业园区和产业带,在产业集群区域,有计划安排一、二、三次产业,实施三产联动。

协调发展、生态优先。示范区建设要重视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协调,区际间发展的协调,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协调,前后发展阶段的协调。在诸多协调发展中,都要把生态环境放在优先地位。

全面规划、分期实施。首先要做示范区总体规划,给出示范区发展的目标定位、布局框架、总体任务和重点项目,是控制性规划、详细规划和示范区建设的基础性文本。在规划期限内划出阶段,分期实施。

第5篇: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范文

第一条为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市“*”规划目标,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年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商务部颁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以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落实“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和三产旺市”三大发展战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基础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积极引导我市产业向布局合理、集约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第三条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坚持产业合理布局和促进产业聚集;坚持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第四条本规定以及附件《*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以下简称《导向目录》)由各级投资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成立市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加强对重大产业政策和项目的组织协调。市发展和改革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导向目录》的信息系统,检查执行情况,定期向市政府报告。大力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本规定所指投资主管部门包括市、区发展和改革局、经济贸易局、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及经济功能区经济发展局。

第五条各级发改、经贸、财政、税务、国有资产、国土、规划、外贸、环保、建设、工商、质检、文化、安全监管及行业主管等部门,应根据本规定以及《导向目录》的要求,制订促进产业发展的各项配套政策。

第二章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第六条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先导作用。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软件等产业,形成信息产业群。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天然药物、海洋药物、现代中药、新型疫苗等生物医药产业以及医疗器材制造业。

第七条以壮大重化工业和培育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不断壮大临港工业,促进石油化工、电力能源等重化工业向基地化和大型化发展;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大力支持家电电气等产业发展,积极培育航空、汽车、游艇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在电力设备、精密机械、大型石化设备、重型建筑机械等领域实现突破。

第八条优化服务业结构,促进现代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加快旅游和物流两大战略业的发展。加快我市旅游硬、软件设施建设,推动我市旅游业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由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培育会议展览业,促进我市会议会展中心形成。发挥我市“双港”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金融业在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增强金融业的增值能力,大力发展保险、信息和法律服务、技术服务、咨询服务、产品及管理体系认证等现代服务业。优化房地产供给结构,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积极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和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加快教育培训、养老服务、医疗保健等领域的改革和发展。规范和提升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制、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等多元业态发展。

第九条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农业产业园为载体,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都市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鼓励发展生态海河养殖业,继续发展畜牧业和优质花卉、水果、蔬菜产业。优化农业生产布局,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园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

第十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完善网络为重点,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集装箱、大型干散货等公用码头建设,把*港建设成为全国沿海主枢纽港。加快广珠铁路和广珠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建设方便、快捷的水上高速客运网络。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完善农村公路网络。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主要河流、排洪渠的综合整治,切实保护饮用水源。加快城市供电设施建设,提高供电保障能力,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推进管道燃气设施建设,实现以管道天然气为主的民用供气方式。加强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项目建设。

全面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电子政务,促进政务公开。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全面促进社会事业信息化,提高城市信息化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第十一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和产品,重点推进钢铁、电力、石化、建筑、建材、造纸等行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对消耗高、污染重、危及生产安全、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淘汰制度。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为重点,强化对水资源、土地、海洋和海岛等的生态保护。

第十二条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积极推进外源型经济向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转变。提高企业规模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实施名牌带动和技术标准战略,支持大型企业发展,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形成分工协作关系,提高生产专业化水平,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第十三条调整完善区域产业布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引导产业向集群化发展。

香洲主城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房地产、金融保险、旅游会展、商贸物流、创意研发、居住休闲等生产服务业及高品质生活服务产业。南屏科技工业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精细化工、新材料等产业。

金湾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三灶科技工业园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航空产业。联港工业区重点发展游艇制造、珠宝首饰、电子电器等产业。加快航空产业园建设,发展航空物流产业,大力发展航空制造和技术研发。依托海泉湾旅游度假区发展休闲旅游业,结合金湾新城区建设大力发展房地产业。

斗门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观光旅游业。建设好新青科技工业园、白蕉科技工业园和富山工业区。新青科技工业园围绕伟创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完善产业链,形成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白蕉科技工业园发展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游艇制造等产业。富山工业区集中发展家电电器、建材陶瓷、汽车配件等产业。大力发展水产养殖、蔬菜、花卉、优质水果、畜牧为主的现代农业和以温泉、生态观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业。

高栏港经济区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和重化工业。加快集装箱、大型干散货、液体化工等公用码头建设,不断完善高栏港港口体系。通过完善产业链,做强做大重化产业集群,努力建设*临港石化基地、建设广东主要的石化、能源工业生产基地,发展修造船、大型钻井平台、集装箱、发电设备、大型钢管桩、重型建筑机械设备等装备制造业。

高新区主园区(唐家湾地区)重点发展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电力系统设备、数据通信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

横琴开发区大力发展以科技研发、高新产业、会议商展、旅游休闲、物流贸易、培训交流、文化创意、商业服务、生态居住等产业。

*保税区──珠澳跨境工业区重点发展中转贸易、服装、电子元器件和光学器件、航空发动机维修和航空器材生产、仓储物流等产业。

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重点发展中转仓储、深水港口、海岛旅游、海洋渔业和风力发电等海洋产业。

第三章产业发展导向目录

第十四条《导向目录》是政府管理投资项目,引导投资方向,实现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的重要手段,是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制定和实施财政、土地、信贷、外贸等政策的重要依据。

《导向目录》由市发展和改革局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订,经市政府批准后颁布实施。《导向目录》一般每两年修订一次。《导向目录》原则上适用于我市区域内的各类企业。

第十五条《导向目录》由优先发展、鼓励发展、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四类目录组成。不属于优先发展、鼓励发展、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类的产业项目,又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为允许类。允许类不列入《导向目录》。

第十六条优先发展类主要是指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支撑和促进作用,需要采取政策措施予以重点支持的支柱产业和潜力产业。按照以下原则确定优先发展类产业目录:

(一)能够充分利用我市现有产业基础,迅速壮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配套,形成产业聚集,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支柱产业。

(二)自主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广阔,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潜力产业。

第十七条鼓励发展类主要是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采取政策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的产业。按照以下原则确定鼓励发展类产业目录:

(一)符合我市“*”规划纲要提出的产业发展总体要求。

(二)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市场占有率较高和有利于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产业。

(三)符合“工业西进”战略部署和我市城市总体规划功能定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要求。

(四)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有利于安全生产,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有利于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提高能源效率,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产业。

(五)法律、法规规定鼓励发展的其它产业。

第十八条限制发展类主要是工艺技术落后,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督促限期改造和严格限制新建的产业类别。按照以下原则确定限制发展类产业目录:

(一)不利于安全生产。

(二)不利于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

(三)不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四)列入国家《限制用地项目目录(*年本)》的项目。

(五)法律、法规规定限制的其它产业。

第十九条禁止发展类主要是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需要淘汰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禁止发展类产业严格禁止新建,已存在的要限期淘汰。按照以下原则确定禁止发展类产业目录:

(一)不符合我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和环境保护要求。

(二)列入国家《禁止用地项目目录(*年本)》的项目。

(三)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工艺技术落后,对产业结构没有改善。

(四)危及生产和人身安全,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

(五)严重污染环境或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六)产品质量低于国家规定或行业规定的最低标准。

(七)严重浪费资源、能源。

(八)法律、法规规定禁止的其它产业。

第二十条对优先发展类投资项目,投资管理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投资管理规定优先进行审批、核准或备案。设立*市产业发展基金(具体办法另行制订),对优先发展类产业中需要培育的产业提供贷款贴息、财政补贴等财政资助。科技三项经费、技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等财政性资金,重点扶持优先发展类产业项目。对优先发展类投资项目在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优先予以保证和实行最优惠政策,具体配套鼓励政策由相关部门制订。引导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对优先发展类产业项目进行投资。对优先发展类投资项目的其他优惠政策,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对鼓励发展类投资项目,投资管理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投资管理规定进行审批、核准或备案。科技三项经费、技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等财政性扶持资金,要积极扶持鼓励发展类产业项目。对鼓励发展类投资项目在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要切实予以保证,具体配套鼓励政策由相关部门制订。鼓励发展类投资项目经市级投资管理部门确认为优先发展项目后,可享受优先发展类投资项目的优惠政策。对鼓励发展类投资项目的其他优惠政策,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6篇: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范文

一、肯定成绩,坚定信心,坚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不动摇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继续强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效,实现了新突破,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总体上已经由探索起步阶段进展到持续发展阶段,呈现竞相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最近,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参观了利州大石、朝天羊木、苍溪三井、元坝平乐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与会领导、代表对园区建设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展现的强大生命力得到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可,赢得了普遍赞誉。经过三年来的探索,我市初步走出了一条山区、贫困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树立了一批“可看、可学、有效益”的典型。毫不夸张地说,我市农业园区的建设和实践,已经在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索了适应山区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土地零散、环境不一、地貌多样、资源分散一直是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障碍,我市客观分析农业发展面临的自然约束和资源约束,顺应自然,整合资源,确立了适应山区特点的“建园区带基地、兴产业促增收”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展路子,探索了“多园一业、块状覆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模式。这一路子和模式,既适合山区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明显,土地、资金、技术等农业资源集中度低的特点,又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合理构建企业、专合组织、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赢利三者统一。这一路子是多年来我市农业工作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市农业发展思路、理念的大转变,是农业增长方式的大转变,是抓农村工作方式、方法的大转变。

(二)推进了农业基础设施和城乡环境面貌的逐步改善。农业园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基础设施改善。通过几年的发展,各类农业园区通过对田、林、路、渠、库等的综合治理,把一大批农田建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土肥沃、生态环境优良”的标准化农田,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由于在推进园区建设中,把产业发展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新村建设、观光旅游相结合,促进了城乡环境面貌大改观。按照“一个园区就是一个观光景区”的建设理念,各地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为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示范区。部分县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aaa级景区打造,园区建设有效拓展了农业功能,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三)加大了对农业的资金整合投入力度。现代化的园区必须有多元化的投入相配套。全市各地为加快农业园区建设,一是千方百计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把土地整理、农综开发、以工代赈、扶贫、新村建设、乡村道路建设等国家项目打捆使用,集中投入园区,激励了企业投入,带动了农户投入,形成了以国家项目资金为导向,企业、业主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改变了过去因投入分散造成的有投入,投入不大,有效果,效果不好的状况。核心示范区按照亩平投入不低于1万元,其中国家项目投入不低于5000元的标准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启动建设的3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3.2亿元,整合社会资金15亿元。市县两级财政投入2.8亿元。

(四)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园区的成败关键在于先进科技的武装程度,在于高科技农业产业的发育水平。各地把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结合起来,寻求科技对生产和产业的支撑,园区联合大专院校开展科技研发、推广。目前全市大多数农业园区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试验、引进、示范了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配套、组装、集成了一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川农大、省自然科学研究院、中茶所等分别在猕猴桃、茶叶、食用菌、蔬菜等产业园区建立了专家大院、科研所。已建的31个园区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200多个,新技术50多项。先进农业科技在园区的推广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农科教结合,提高了农民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从而使园区逐步成为现代科技的孵化器、建设现代农业的样板区、培育现代农民的主阵地。

(五)初步建立了市场化运作机制。园区的生命力,取决于能否按照市场的要求,运用管理工业的先进理念,实现企业化运作。各地按照政府扶持、部门支持、企业运作的思路,积极探索园区的经营管理方法和模式,构筑市场化运行机制。全市园区基本形成了“集中流转,多元经营,股份合作,风险保障”的生产经营机制,形成了“大园区+小业主,大基地+小庭园”的园区带动农民增收机制。各地不断创新“企业+专合组织+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苍溪县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以股份合作的形式联办园区机制。利州区建立区、镇、村三级土地流转中心(站),建立土地流转基金,有效保障农户和经营业主双方利益。各县区积极探索产业发展风险保障机制,政府和企业(业主)共同出资建立产业发展风险调节基金,降低农民发展产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目前,全市各级财政和龙头企业已筹集产业发展风险调节基金3100余万元。

(六)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样板工程。农业示范园区是一扇窗口,把现代农业的科学技术、经营观念、管理方式及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展示在人们面前,提供了可看、可学、可推广的现实样板,从而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进步。苍溪三井、白桥,利州大石,元坝平乐、紫云,朝天羊木、平溪,剑阁木马、剑门关,旺苍木门、南阳,青川板桥、三锅等园区分别带动了猕猴桃、茶叶、烟叶、食用菌、蔬菜等优势特色产

业的发展壮大。在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上,我点评苍溪县三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时指出,该园区可以用“一大、二高、三好”六个字概括。一是大气魄、大面积、大规模;二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三是示范效果好、推动力好,领导称好,群众叫好。三井园区有三点值得其它园区学习,一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的建设,把产业、新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和城乡环境打造统筹规划、统一建设;二是强力整合,大力投入,利用园区建设平台,整合所有资源和项目,以整合的理念,解决了农村、农业发展的投入问题;三是不断创新机制,特别是采取“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发展模式,探索循环农业发展、低碳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当然,每个县区都有这样的好典型,元坝昭化、平乐园区结合旅游资源优势,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开发旅游业,大力推动农产品入超市;利州大石园区充分利用城市近郊区的优势,着力将园区打造成为城市蔬菜供应基地、科技示范普及基地和市民休闲观光景区,形成了“服务城市,致富农户”的园区建设新模式。在全市农业示范园区的带动下,建成猕猴桃产业基地14万亩,茶叶产业基地26万亩,核桃产业基地50万亩,烟叶产业基地 9万亩,青川黑木耳产业基地3000万棒(袋),油橄榄产业基地14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带动了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规模扩大,质量提升,效益增加。总之,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推进,给生产经营带来了全新的理念,给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创造了新的亮点,促进了全市农村大发展、农业大提升和农民大增收。能够形成这样好的局面,得益于:一是加强领导,强力持续推进;二是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三是整合资源,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四是不断创新发展的理念和思路,探索新的机制和模式;五是强化督查督办,逗硬考核。

在总结农业园区建设经验、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一是既要看到园区在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也要看到有的园区规模小、带动力不强,特别是个别县区谋划迟、启动晚、推进慢、上半年等、下半年赶等问题;二是既要看到企业化经营对园区建设的推动作用,也要看到园区运作机制需进一步探索,责权利关系、投资主体和收益分配等有待进一步明晰,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等问题;三是既要看到园区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的效果,也要看到个别园区目标定位不明确,优势特色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经济效益还不高等现实。全市园区建设不是一年、二年,一蹴而就能够完成的,离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需不断提升、巩固完善,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为此,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提升产业层次,完善发展机制,提高经济效益,努力实现质的提高和量的扩张的互促互动。

二、加快进度,提升质量,全面完成今年园区建设目标任务

从总体规划来看,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20__-20__年为探索起步阶段,20__-20__年为持续发展阶段, 2013年-2020年为全面提升阶段。今年到20__年,是我市园区建设持续发展时期,是完成50个万亩园区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在去年12月27日召开的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生态小康新村建设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上,提出了建设农业示范园区的“六强化、六提升”的工作思路(即强化规划引导,提升园区生命力;强化产业基础,提升园区竞争力;强化资源整合,提升园区承载力;强化农民主体,提升园区带动力,强化统筹结合,提升园区集聚力),得到市政府马华市长高度认可,要求按照这样的工作思路不折不扣的落实,希望各地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参考执行。关于园区建设,今天我主要强调五个方面。

一是在项目实施上要加快进度。今年,市上提出了新建园区扩规模,已建园区增效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的工作目标。目前,离年终仅2个月时间,各地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抢时间,抢进度,又好又快推进园区建设,力争今年新建的10个园区早见成效,已建园区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园区运行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农民持续增加收入,全面完成园区建设目标任务。已实施的项目,要加快工程进度,严格工程质量,保证资金投入;个别未启动的项目,要加快启动。要继续坚持项目责任制度,把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头。要继续坚持督查督办制度,坚持县区已经形成的周例会、周通报好的做法。

二是在特色产业上要做大做强。特色是构筑差异性竞争的必备条件,是广元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广元七绝”是市委、市政府在深入分析广元农业资源状况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突出特色,遴选的一批具有广元独特优势的农产品,受到农业专家的高度赞誉和市场的热烈反应,各地一定要在明确园区定位的前提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多园一业、块状覆盖”的建设模式,特别注重与“广元七绝”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专业化的规模优势,区域化的特色优势。

三是在设施装备上要提升水平。先进设施装备是园区先进性特征之一。要完善农田基础设施。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加强排灌设施、机耕道路、电网库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园区道路畅通、排灌方便、用电便捷,进一步改善园区生产条件和防灾减灾能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结合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等工程,采取工程、农艺等多种措施,加大园区耕地地力培育。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扩大钢架大棚、喷微灌、温湿调控设施的应用,提高生产设施化、精准化生产,集中建设一批设施农业示范点,加快设施栽培技术的推广。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拓宽补贴范围,加大主导产业先进适用机械的应用,提高园区生产作业机械化水平。同时,要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运输,完善产后配套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园区的设施装备水平。

四是在科技运用上要加大力度。要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不断开展试验示范,总结筛选出适合当地的设施农业技术、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与控制技术、新型种植模式等,着力提高科技应用水平。要以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开发利用农业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进行农业资源管理和动态监测、决策咨询,进一步提升园区的整体实力。深入推进农科教合作,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技术,加强现代农业职业农民、创业农民培训,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发展质量效益。

五是在机制创新上要力争突破。突出加大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机制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农户土地入股、股份合作的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继续完善园区投融资机制、风险保障机制、科技创新推广机制、运行管理机制,增添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活力。

三、高度重视,科学统筹,做好20__年园区建设规划

20__年以来,全市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统筹规划的原则,组织大学、院所编制完成了《广元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已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全市园区建设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园区建设规划编制评审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实践证明,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以规划统领园区建设,可以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持续性,解决长期以来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低水平和随意性,是我市用工业化理念、现代农业理念抓农业发展的集中体现,是我市自然农业向工程农业转变的标志,对推进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是要早谋划,早确定。尽快确定20__年新建园区。市园区办要加大园区选址、产业的指导力度,各县区要根据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科学论证,慎重

决策,根据“三沿三有”的原则(“三沿”,即:沿江、沿路、沿城,“三有”,即:有基础,有产业,有项目),确定出20__年新建园区。二是务必继续坚持“市上统筹,县区主体,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依托院校,专业规划,统一评审,批准实施”的规划编制评审制度,精心组织,加大投入,加快编制进程,不断提升规划质量和水平。目前,还有少数县区没有确定20__年的园区建设规划编制单位,这些县区要于近期及早确定,力争今年11月底完成县区20__年园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初评工作,12月进行全市统一评审,20__年1月全面启动新建园区项目。三是进一步加强园区建设规划的组织管理,加强规划培训和交流,健全园区建设规划编制评审机制,完善规划编制评审标准、程序,确保20__、20__年园区建设规划顺利进行。四是要进一步提升规划理念,突出特色、突出重点,明确思路目标。园区规划要与“十二五”发展规划,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相衔接,紧紧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把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园区建设有机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同时,要提出“十二五”园区建设规划,促进园区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严格标准,精心组织,认真做好园区建设年度考核工作

第7篇: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范文

为加快发展休闲农业,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纵深推进“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现就年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制定如下政策:

一、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休闲农业发展

(一)现代农业发展总体目标。按照全县现代农业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围绕农业六大主导产业,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规划建设一批竞争优势明显、生态经济效益显著的休闲农业产业园,推动一产“接二连三”,加快发展“休闲体验、观光度假、乡土风情、文化教育”等为主要功能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形成美丽乡村新的示范点、现代农业新的起跳点、产业发展新的集聚点和农民新的增收点,努力把我县打造成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一流、机制灵活、管理先进、特色鲜明的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二)启动构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规划建设2个布局合理、要素集聚、功能融合、低碳生产、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集中连片2万亩,辐射带动5万亩以上。

(三)大力建设主导产业示范园区。集中建设5个布局集中连片、生产设施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的主导产业示范园区,核心区面积1000亩以上,辐射带动3000亩以上。

(四)努力打造特色农业精品园。精心建设10个产品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品牌效应突出、经济效益领先的特色农业精品园,核心区面积500亩以上,辐射带动1000亩以上。

(五)推出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规划建设5个基础设施完善、农业高效示范、田园风光展示、农史农具博览、旅游休闲观光、农村生活体验、主题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核心区面积500亩以上,辐射带动1000亩以上。支持发展“农家乐”等休闲农业,对被评为省级农家乐特色村和示范点,县财政给予专项奖励。

(六)包装开发休闲旅游农产品。开发具有农事采摘体验、科技教育示范、产品达到绿色标准、包装统一规范、品牌效应突出的2个休闲旅游农产品。

以上农业项目建设主体原则上以招商引资进驻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乡镇、村组建的相关经营公司为主,先由各项目实施单位提出申请,乡镇政府核实上报县农业局(或林业局)和财政局,批复同意后实施。各涉农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项目跟踪管理,确保项目高效优质建设。项目考核验收通过后,由县财政整合涉农资金,按照单体直接投入的30%比例进行补助,单个项目补助资金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二、加快经营主体培育,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七)扶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扶持国家、省、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仓储、保鲜、加工、流通设施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运输本企业生产经营的农产品按“绿色通道”政策执行。对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报经主管税务部门批准,减免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对列入农业综合开发的产业化经营项目采取有偿和无偿相结合、贷款贴息、投资参股三种扶持方式。对新列入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农、林业龙头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的奖励。

(八)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围绕省政府提出的合作社建设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的“五化”目标,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鼓励争创示范性农民合作社,对新获得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的奖励。

(九)培育新型农民主体。鼓励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对高校毕业生返乡从事农林种(养)业、达到种养大户标准的新增现代农业创业项目,县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助。

三、加大农产品营销力度,促进标准化外向型农业发展

(十)加大农产品对外推介营销和订单力度。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和农业推介活动,大力开展农产品市场营销,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加快农业接沪融杭步伐,鼓励企业在上海和杭州设立名特优农产品展示销售中心,对营业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年销售名特优农产品3000万元以上的,给予20万元奖励;对营业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年销售名特优农产品5000万元以上的,给予50万元奖励。积极推进白茶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经营,对订单白茶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订单基地实施统一管理的茶叶加工企业(或专业合作社)进行奖励,奖励办法另行制定。

(十一)鼓励企业和大户到县外建立竹子原料基地。县财政对县外承包经营竹林,建立原料基地,为竹产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和大户给予适当奖励。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十二)加大农村水利建设投入。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加快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标准土斗堤、千库保安、清水河道、灌区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防汛防旱及工程岁修、机埠、排涝站、十万农民饮用水等各类农村水利年度建设工程任务。

(十三)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采取冬绿肥种植、秸秆还田、施用商品有机肥、应用配方肥、酸化调整、农田耕作层改良等措施,将耕地质量从二等田提升到一等田,完成标准农田质量提升5000亩。继续老渔塘改造力度,完成标准渔塘建设2500亩。加快发展智能化畜禽养殖、温室大棚、喷滴灌等设施农业,大力推广节能、节本、降耗、省工的现代农业设施装备。

(十四)加大林业基础投入。启动实施林道提升工程,对布局在规划园区内、达到建设标准要求,并争取到省级立项的改造提升林区道路,除省级补助外,县财政给予1万元/公里的配套补助。加大规划园区内低效竹林、经济林以及松杉纯林改造力度,对在园区内争取到省级立项补助的改造项目,县财政给予1:0.5的配套补助。加快平原地区农田林网建设,对符合规划要求实施的项目,财政给予专项补助。

(十五)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测土配方沃土工程,科学精准使用农药化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年计划实施不少于10万亩,由县财政予以专项补助。对列入省级以上项目的示范基地,县财政给予1:1的配套补助。

(十六)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搭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农民信箱,加大农村信息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信箱的应用水平。推进农村信息化示范村建设,对新获得省、市级以上农村信息化示范村,分别给予1万元、0.5万元奖励。

五、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十七)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发展种子种苗产业,鼓励小龙虾育苗、优质蚕制种、蔬菜穴盘育苗、竹子种质资源库、优质珍稀树种繁育等基地建设,对列入省级立项项目,县财政给予1:1的配套补助。

(十八)推进农业科技研究与成果转化。对列入国家和省市级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县财政给予1:0.5配套支持。凡制定地方标准、列入科技创新内容的农产品,县科技经费给予专项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前期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科技开发费用,按实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技术开发费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加计在企业应纳所得额中扣除。

(十九)加大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机械化、植保统防统治)的扶持力度。对本县籍农民(含农场职工)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服务组织,其购置的列入《省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目录》的各类农业机械,按《省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意见》执行。对本县应用水稻机械化插秧作业(含油菜机械化收割)服务的农户和接受植保(水稻、农机含植保服务内容的)专业合作社统防统治服务的农户,按《省年农机作业环节补贴实施意见》的标准进行补贴。鼓励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植保专业服务组织,对开展统防统治的基层植保社会化组织,在省补贴的基础上,再给予相应的补贴。对纳入惠农快修工程的涉农对象按《县惠农汽车快修工程实施意见》进行补贴。

(二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管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对新获得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项目和现代农业园区的,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对新获得国家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的农产品,给予奖励100万元(其中,司法认定的奖励20万元);对新获得省级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的农产品,给予10万元奖励;对新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的,每个产品奖励2万元;对新获得国际有机食品认证的,每个产品给予2万元奖励;对新获得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森林食品基地、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和森林食品证书的,每个基地(产品)奖励1万元。

(二十一)积极支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农民培训愿望,重点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不断提高农民从事现代效益农业的能力,深入实施“十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县财政继续给予专项补助。

六、加快农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公共服务水平

(二十二)加强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与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相适应的机构和体系。发生重大动物疫情要及时对疫区畜禽进行扑杀。养殖企业或大户扑杀畜禽损失,县、乡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助。健全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形成县、乡镇、村三级动物疫病防控网络。进一步落实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经费,重大动物防疫防治所需疫苗、消毒药物、生物制剂以及其它储备物资等经费列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要切实把植物保护工作作为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来支持和发展,加快形成以县公共植保(森保)机构为主导、乡镇公共植保(森保)人员为纽带的新型植保(森保)服务体系。

(二十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强农资市场的管理,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追溯制度,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整合检测资源,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联合检测机构。

(二十四)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财政保障力度,确保农技推广各项工作开展。各乡镇要建立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

(二十五)鼓励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深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农村信用合作、农村供销合作“三位一体”建设,强化产业发展、科技推广、金融服务、市场营销、权利维护功能。“三位一体”新型合作组织,享受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政策。

(二十六)建立和完善政策性涉农保险。提高农业和农产品的抗灾害能力,对于参保企业和农户,县财政按规定标准给予补贴。

(二十七)创建新型农业技物结合服务体。引进推广新种子新农药新化肥,加快新技术运用推广步伐。同时,营造诚信经营氛围,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全面开展新型农业技物结合服务体创建活动。

第8篇: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范文

按照“主攻外向抓招商,激活内源抓膨胀”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工业强镇”的战略。突出抓好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实施扩张增效工程,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确保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同时,依托现有的畜禽、毛猪等主导畜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开展招商引资,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引进高科技、高税收、环保型的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奖励资金的落实力度,对招商引资的有功人员进行重奖。

实施扩张增效工程,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要抓大带小,引导郑州金龙、宇昇陶瓷、新郑市正耐锅炉,农大兽药等企业在“创新、扩张、升级”上做文章,鼓励众天面业、冠亚泡沫、华兴玻钢等企业依托自身优势,搞好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促进企业产品的上档升级。

积极融入煤电循环产业园,牢固树立“抓发展就是抓机遇”的观念。围绕国投河南新能开发有限公司王行庄风井口建设项目,把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煤电项目和税源性项目上,做好煤炭产业园区建设。做好储备项目的跟踪落户,特别是生物柴油新能源项目和led冷光灯项目的沟通洽谈,力争项目早签约早落地。

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积极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加大影响投资环境的违法违纪行为的打击力度,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并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为项目业主排忧解难。同时安排专人负责已签约项目报批手续办理,做到签约项目早报批,报批项目早开工。

二、实施畜牧富民战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

大力推进畜牧业发展,着力打造畜牧养殖园。依托优势,整合畜牧养殖资源,重点扶持养殖大户,努力培育龙头企业,在全镇形成以重点养殖基地为支撑,以河南天宇集团大型屠宰加工项目为依托,集养殖、防疫、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畜牧养殖园。同时通过“育龙头、建基地”的方式,引导养殖户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主要在唐庄村、菜王村、英李村、姚张村、沟冯村、十里铺村、前河刘村、南场村等加大养殖产业支持力度。2011年计划新建4家专业养殖合作社,下大力气用先进技术条件装备和改造农业企业,鼓励专业合作社联合发展农村畜产品的深加工,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稳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结合我镇种植业的规模和现状,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引导农民发展新项目和发展新品种。同时加强农业技术服务和病虫害防治的指导培训,在种植管理技术上,确保农民丰产丰收。2011年计划发展优质小麦种植3万亩,在王行庄、姚张等村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种植150亩,充分利用反季节蔬菜种植提高农民收益。稳步推进生态家园建设,继续实施村容村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农村沼气池建设工程,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投入,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农村建设规范有序。积极支持各村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集中力量搞好灌溉配套工程,同时鼓励村集体联合建设小型水利设施,购置灌溉工具,形成镇、村、组多级兴办水利的良好局面。继续推进安全饮水工程,重点解决菜王等村安全饮用水建设,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充分利用建好的文化室和文化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HTtP//:

三、实施商贸活镇战略,促进第三产业繁荣发展

按照“规划先行,建管并重,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我镇地处新郑西南,连接禹州、长葛的区位交通优势,推进商贸物流园区建设,把商贸物流业作为全镇一项长期战略性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加强商贸区结构调整,建成规模较大的市场区,逐步形成门类齐全、批发零售、集日、常日不间断的各类商品交易基地。我们更要以南水北调主干渠的开工将把观音寺镇同市区分割开为契机,借助这种独特的区位优势,建立辐射新郑西南、禹州、长葛的商贸物流中心,促进镇区人流物流聚集。另外“南水北调”在我镇范围内达10余公里,紧紧抓住市委市政府将“南水北调”沿线建成生态独特、工程景观突出的生态景观功能区的机遇,积极做好生态游,农家乐,提升第三产业服务能力。

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工程,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围绕服务农业产业化,完善农业生产配套服务体系,加快“农资超市”建设,大力发展农资供应、农技推广、农产品营销等农村服务业。

四、实施改善民生战略,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以科学规划为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全镇总体规划,强化镇区的核心作用,建立现代化的镇村体系格局。形成西起杨庄、南场、鲁姑店,东至南水北调干渠,北起新郑市七中,南至沂水河,面积为7.8平方公里的镇区布局。建立万人新型社区,按照人口向城市集中,呈规模化、规范化新型社区的建设要求,在南场村北部建设占地约300亩的万人新型社区,引导镇域内王行庄、太清、前河刘和位于伏牛山山区的石固堆、岳口的群众向镇区集中。加强电力配套建设,搞好镇区绿化及镇村道路建设,建垃圾中转站1个,解决镇区垃圾处理问题,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使全镇参合群众达到96%以上,逐步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认真做好五保供养和农村居民低保工作,关注残疾人弱势群体。严格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惠农政策。

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管理力度,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继续落实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

鼓励全民创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以培训转岗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不断拓宽就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2011年新增再就业人员260人,农民工再就业培训3400人。

第9篇: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设想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3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密围绕“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目标,以“内陆资源保护开发与区域发展协调推进”为主题,以综合配套改革为主线,以经济结构调整、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彰显生态特色,积极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探索“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加快构建“经济转型发展、资源集约开发、生态环境优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协调”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二)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主题,在全县上下形成强烈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共同使命,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机制和管理体制,探索符合建湖特点、具有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完成新的跨越发展目标。通过努力,将建湖建设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湿地生态旅游目的地,社会和谐、生态优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地,成为可持续发展机制模式创新的实验示范地。

到2018年,基本实现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的结构性调整,使传统资源型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明显下降,探索出一条科技含量较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人口预期寿命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及补偿机制,环境污染得到根本治理,敏感生态区域得到严格保护,初步形成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机制,巩固提升国家级生态县创建成果,建成国家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县和省创新型县,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到2020年,建成节约型可持续生产模式,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清洁能源、绿色制造业和电子信息、智慧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产业得到优先发展。建立节约型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清洁与梯级利用,资源的规模效益和效率进一步提高,绿色建筑和节地、节能、节材、节水的城市基础设施在全县得到全面推广运用。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进入国家创新型县行列。建成节约型社会的制度保障体系,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得到有效落实。

二、实验区建设的重点任务

综合考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一发展主题,建湖县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主要在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县域信息化、建设创新型县份等方面进行重点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全面提高建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发展新特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构建结构高端化、布局合理化、产业特色化、企业规模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体系。从2016年到2020年,人均GDP从6.5万元提高到7.9万元,地方财政总收入年平均增长12.5%;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新兴产业成为重要增长极,2020年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达到55%以上。

1.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区域空间发展的点―轴系统理论,以建湖县城为极核,以“三区六园”为载体,促进生产要素集聚,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全面加快各类园区建设,提高园区承载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发挥新长铁路、盐徐高速公路、建阜高速公路、徐宿淮盐高铁等交通资源,为地区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2.大力发展新特产业

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集中力量培育壮大航空航天、汽车及零部件、节能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做大做强节能电光源、石油装备等特色产业,要瞄准中高端,引进实施一批产业项目,以目突破带动产业提升。加大新特产业专题招商力度,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高水平建设一批公共研发平台,加快引进一批创新型领军人才和团队,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引导新特产业企业向特色园区集中,提高企业集聚度。到2020年,新特产业园区全部建成省级特色园区,特色产业全部达到百亿级规模,其中达200亿级规模2个、100亿级规模4个。

3.推进“两化”融合发展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以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为目标,组织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行动计划。着力推进产业信息化,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新兴产业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起到关键支撑作用;着力推进企业信息化,运用产品数据管理、计算机辅助管理设计等信息技术,提高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营销和企业管理能力,有效降低企业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着力推进园区信息化,积极搭建“互联网+”开放共享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对园区产业体系、管理流程和服务模式进行改造,推动内部资源优化整合,建成一批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园区。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按照“以特取胜、打造优势”的要求,建设产业优、规模大、龙头强、品牌响、效益高的现代农业。做大做强畜禽、水产、蔬菜、优质粮等优势主导产业,推进“一镇一园” 、“一村一品”建设,培大育强一批10亿元以上规模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每个镇区(街道)重点做大扶强一个在全省有影响、有地位的农林牧渔业规模特色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培植壮大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畜禽,水产业;积极培植家庭农场、生物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科技创意农业和功能性农业等新兴业态,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

1.做大做强“三大载体”

着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产品物流园区“三大载体”,全面提升“三大载体”联农带农、引领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实施农业品牌化工程,以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装备和品牌建设水平,持续推进农业“三新”工程,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促“建湖大米”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建湖青虾”争创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建成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加快发展生态农业

按照“增产出、增效益、降消耗、降排放”的要求,从节能、节肥、节水、节地、节种、节料、节药等环节入手,大力控减农业物耗,减少污染排放,发展低碳农业。加强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切实加大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力度。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等生态循环模式,控减农业面源污染。

3.大力实施农业创新工程

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以高产、高效、质、生态、安全为发展导向,加快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节水农业、创意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优质良种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种水产养殖、良种繁育、畜禽养殖和加工等农业产业化战略联盟,培植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家庭农场等示范基地,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县域信息化

现代服务业和智慧产业是经济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常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智慧产业,推进大众创、万众创新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具有生要意义。通过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制定现代服务业、智慧产业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规划,以此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新动力。

1.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着力突破现代物流、科技、金融、文化创意、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口岸关联产业,着力引进与口岸关联度高的出口加工、保税仓储以及配套产业项目。加大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坚持“大中小准”多重定位,不断壮大金融主体,扩大信贷投放总量;灵活运用各种融资工具,鼓励企业发行各类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开展多种形式的债券融资,推广资产证券化、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融资租赁等各类融资工具。大力发展旅游业,完善全县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升旅游景点和配套设施建设水平,打造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2.大力发展智慧产业

抢抓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机遇,主动策应4.0工业革命,积极发展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智能装备等智慧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推进与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的战略合作,加快智能手段在政务、商务、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广泛运用,切实以大数据培育新业态,以智慧化带动产业化,拓展产业发展空间。鼓励支持有基础的企业开展智慧制造示范建设,推进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管理营销网络化,着力提高信息技术水平。积极招引阿里巴巴、微软、浪潮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发展B2B、B2C、C2C、O2O模式,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3.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快速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构建众创空间、培植创新工场为载体,有效整合资源,集成落实政策,完善服务模式,让创业者的奇思妙想与市场充分对接,从铺天盖地的初创业中培育出顶天立地的“小巨人”,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优化和完善现有创业服务机构的集聚效应和创新创业的规模优势,让创业者之间自由共享知识、经验、思想和仪器设备等创业资源,形成开放式创业生态系统,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引擎。

(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建设创新型县

把科技创新和人才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量,大力实施创新发展与人才强县战略,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创新大会精神,加快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到2020年,建成创新体系基本健全、创新资源初步聚集、创新效率效益较高、在苏北具有辐射示范作用的国家级创新型县。

1.完善科技投入体系

建立健全政府支持引导、企业主导投入、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创新投入机制,建立政府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速度。积极运用财税等政策激励,引导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增加对研究开发活动的投入。积极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支持成长性强、科技含量高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到2020年,财政科技支出占本级财政支出比重增加到7%,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R&D)的比重达70%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提高到1.5%。

2.创新人才政策体系

围绕产业聚才引才。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先导工程,实施科技企业家培育计划,促进项目、人才和基地建设的深度结合,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全力打造长三角北翼人才高地。围绕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以技术研发中心和新兴产业项目为载体,重点引进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依托“515”人才政策,到2020年,引进高层次人才1500名,其中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5名,积极发展众创空间,培植创新工场,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到2020年,创新创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9.8万人,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49.8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30.2%,人才贡献率达43%。

3.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加快创新型园区建设。在创新型镇(街道、区)建立科技产业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力争到2020年底,各类科技创业园孵化面积和在孵企I数分别达30万平方米以上、600家企业以上。力争到2020年,省级以上开发区创新创业载体总面积达50万平方米以上,公共研发机构达10家以上,产业龙头和骨干企业研发机构达20家以上;全县重点镇基本建设成为创新型镇;全县大中企业及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覆盖率100%。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积极推进商标战略和品牌战略,大幅提高商标和品牌的注册量。鼓励和支持新特产业的龙头企业牵头或参与研制产业技术标准,加快形成一批核心技术和产品标准,掌握产业发展主导权。到2020年,全县发明专利累计申请量达到2000件,专利累计申请6000件,申请数保持全市前列。

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做好检测、咨询、认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科技服务机构的建设,增强社会化科技服务能力;发展多种形式技术中介服务模式,形成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网络。加快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发展,促进科技成果流动、扩散和转化。实行支持技术创新的财政、税收、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三、保障体系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方协调配合。为确保《规划》落实到位、政策措施到位、组织保障到位,县委、县政府成立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领导小组,负责实验区建设的组织领导、指挥协调等工作。成立创建实验区专家指导委员会,为重要决策提供科学咨询。建立部门和镇区(街道)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单位之间的协调配合,及时协调解决实验区建设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充分发挥县人大和县政协的督导作用,确保实验区建设总体规划依法实施。各镇区(街道)将实验区建设纳入党委和政府总体工作部署,成立专门机构,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组织、专家指导、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社会兴办”的有效机制,全力推进《规划》的实施。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重在项目建设,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加大国家、省财政转移支付的争取力度,争取国家、省有关社会发展与科技计划项目的资金支持。加强与国家可持续实验区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沟通,全力争取将实验区的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省优先项目计划和行业中长期发展计划,获得项目资金支持。争取民间资本投入。选择辐射带动效应大的项目,进行策划、包装、推广,放宽政策,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实验区建设,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实验区项目建设中来。拓展外资投入渠道。把重大可持续发展项目列入年度对外招商计划,加大引进外资力度,多形式开展与外商的互利互惠合作。鼓励境内外的社会团体、个人和海外华侨捐助社会可持续发展事业。增加财政投入。各级财政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实验区可持续发展重点项目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体制机制创新是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不竭动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围绕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增强公共服务职能和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资源优化配置。建立区域信用平台与体系,加快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重点项目投入力度,为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提供资金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