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文化传播与服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数字时代;文化传播;创新;文化产业;文化创意;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时代,由于电子信息传播的基础是数字技术,因此,我们也将这个时代称为数字时代。数字化的浪潮正在改变着我们传统的文化发展的方式,促使我们积极地去思考和应对日新月异的变化,创新我们这个时代文化发展的手段与方式。笔者于2012有幸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修四个月,对美国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播的方法及成效有了一些了解,深深地感受到,不同时代对文化发展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创新,使文化发展与时展相适应。
一、创新引领的加州文化产业发展历程
文化艺术的传播从最早的口口相传,到后来的剧场与展厅的演出与展示,再到今天的各类媒体,经历了人际传播、场馆传播和媒介传播三个阶段。而媒介传播又分印刷媒介传播和电子媒介传播,电子媒介传播是艺术传播的最新形式,具有快捷、真实、广泛和互动的特点和优势。美国国家建国历史不长,但是,从起初的电影、电视到今天的新媒体产业,都一直是大众文化传播的先行者与引领者,其发展历程值得我们去研究与借鉴。
(一)市场带动创新,打造影视产业链
历史上,美国民众一直比较喜欢看电影,电影院的观众人次在全世界长期居于首位,每人年均5次,有着良好的市场环境。南加州明媚的自然风光、充足的光线和适宜的气候是拍摄电影的天然场所。好莱坞电影业从20世纪20年代起即迎来了其蓬勃发展的黄金期,与迪斯尼、米高梅、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环球、华纳兄弟七家公司共同占领着美国的电影市场,使好莱坞成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甚至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也没能影响电影事业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美国电影进入欧洲市场提供了机遇,现已占有欧洲票房收入的70%,在国际市场占绝对优势。20世纪50年代,美国电影的总收入中海外比例已超过40%。21世纪以后,美国电影进入了世界150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海外票房比重突破60%,在美国出口产业中排名第二。《阿凡达》总票房26.3亿美元,海外票房占72.2%。在美国电影业发展过程中,外延产业也在不断扩大,成为带动美国音像业、出版业、旅游业、玩具业、礼品业、服装业及主题公园等产业链的火车头。
(二)技术带动创新,培育强势新媒体
好莱坞几大电影公司历史上都是几起几落,目前无一不是适应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而不断改革,在娱乐消费多元化的新时代,电影企业纷纷与传媒企业合并,既增强自己的市场份额和传播能力,又使美国文化产业能够继续领跑全球。20世纪福克斯在1985年被美国最大的多媒体传播娱乐公司News Corporation收购;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American Online)于2001年合并成为美国第二大多媒体娱乐公司,年销售额超过200亿美元;原为单一卡通制作公司的迪士尼1995年以185 亿美元吞并首都/美国广播公司,现已变身成为集动画制作、影视制作、游乐场等一体的美国第三大综合性多媒体娱乐公司。
以科技为引擎的信息革命是美国文化产业飞速发展的巨大动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作为世界信息技术高地的硅谷孕育了一个又一个新媒体企业,如雅虎、谷歌、Youtube(视频网站)、Facebook(社交网站)等,加州成为美国新媒体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州。硅谷IT技术也为美国动漫游戏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美国暴雪娱乐公司开发的《魔兽世界》全球付费用户数达1020万,玩家群体遍布世界各个角落,曾创下百万人同时在线纪录,大量服务器设备搭建起性能惊人的基础设施,确保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玩家都能获得流畅的游戏体验。高新技术引领下的美国文化产业在创造惊人利润的同时,也使美国价值观长驱直入,渗入世界各个角落,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需求带动创新,创造产业新业态
与传统媒体迎合大众文化消费需求不同的是,硅谷新媒体企业是通过创造需求来创造价值。例如,以生产硬件而著称的苹果公司,实际上是创造出了一个将音乐、图书、视频、游戏、应用软件等几乎全部数字内容整合于一身的数字媒体新业态,毫不夸张地说苹果是以新的产业业态的创新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再者:谷歌公司宁可冒法律风险,也要去做地图、做图书、做语音服务,他们不断根据客户需求推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服务新产品,其口号是“工程师改变世界”。现在的谷歌已完全颠覆了几年前搜索引擎公司的概念,其广告盈利模式开创了互联网媒体新纪元。在硅谷,这些企业被称为“需求追寻者”,非常注重积极与客户接洽以了解他们现在和未来的需求和渴望,然后率先向市场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如今的美国新媒体文化企业,既引领市场需求和潮流,又通过影响人们的观念来进一步培育消费市场,这,已成为美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法则!
美国新兴文化产业的强势发展,使美国式的价值理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很快得到普遍的传播。美国政策咨询专家Simon Anholt曾说,在塑造国家品牌方面,“电影、音乐、艺术和文学相当重要。它们使国家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色彩更鲜艳,细节更丰富,内容更充实,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他指出,如此打造出的美国品牌,“让全球无数人年复一年地接近、探索、了解和信赖美国”。可见,美国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也是在利用文化在传播美国的价值观和理念。
二、关于数字时代创新文化传播方式的思考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必须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从美国加州文化产业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力还是文化传播的需要,我们都要积极地研究和智慧地应对时代对文化发展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还存在着创新性和前瞻性不够,资源配置不合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有限等问题。我们今天正处在一个数字为王的时代,必须高度重视和研究数字经济时代文化传播如何适应科技发展趋势,加快构建科学的、可持续的、创新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
(一)要把握数字时代文化传播的新方式
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普及和覆盖来势迅猛,报纸、期刊、广播、电视这四大传统媒体已日趋网络化。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兴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席卷而来,许多民众因上网浏览新闻而减少了报纸订阅。世界报业协会(WAN-IFRA)发表的世界报业趋势报告指出,2010年全球报纸总发行量减少900万份,降幅为2%,而发行量减少最多的是北美地区,剧减11%。比尔・盖茨2003年就曾预言:在其有生之年将会看到纸质图书的消失!而这并不完全是天方夜谈,短短几十年间,我们看到了磁带对唱片的淘汰;CD对磁带的颠覆;MP3的问世挤占了CD的市场,如今,ipad等平板电脑将使音乐及出版业市场重新洗牌,我们还看到:电子书内容的不断丰富以及阅读器价格的下降使图书市场萎缩,智能手机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电子阅读的行列。新媒体作为新兴文化产业的重要领域之一,与设计、软件、游戏、广告、动漫与电子信息相关的新兴行业有着越来越多地联系,而这些行业都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数字经济的时代引领文化创新及传播的重要平台。当下,很多舞台艺术表演中都通过运用虚拟影像、3D等高科技技术,创造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度交融的氛围,这充分说明,文化艺术,要在创意为先的前提下,借助数字技术将其完美地表现出来方能取得更良好的传播效果。当前,在保护传承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同时,应重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新媒体来包装和宣传江苏的文化艺术精品,面向全球打造全新的“江苏印象”,提升江苏的国际影响力,获得宣传效益最大化。
(二)要把握数字时代文化传播的主动权
新媒体是新兴文化产业业态创新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整合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版块的协调发展、同步发展的极好抓手,更是江苏新一轮转型创新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例如,平板电脑从诞生起就被认为是最好的展示报纸与杂志图片的载体。美国电视台网,如CBS、NBC等,均开始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的Flash格式转换为HTML5格式,以适应像苹果、谷歌这样的新媒体视频运营商,去争取锁定越来越多的移动媒体客户群。根据美国出版商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统计,美国电子书产业在过去三年里呈现井喷式增长,销售额在整个图书产业中所占比重由2002年的0.05%上升至2010年的9.03%,预计至2012年底,这一比例将提升至20%-25%。数字文化、多媒体、新媒体等概念不仅是技术的革命,也是生活方式的革命,文化传播方式由传统的“一对一”变为“多对多”;从过去“被动接受”到随时随地“自由”等有了质的飞跃。鉴此,关注新媒体快速、深刻的社会影响力及互动形式;促进文化交流的大众化与社会化;推进基于爱好及兴趣的互利与分享等,是当前把握文化传播主动权的战略要求。只有富于先见之明、敢于创新的文化企业家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在国际舞台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三)把握数字时代文化发展新潮流
数字时代文化传播的特征,可以概括为迅速、多元、融合、互动几个方面。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奇迹,促进了传统文化生产的革新也不断催生新的文化产业业态,它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在不断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当下火热的新媒体形态如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网络视频、博客、播客及微博、社交网站等,均是新媒体技术所催生的新型的传播形态,具有平民化、开放性、受众广、影响大的特点,对扩大文化影响力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2010年,美国Inc.杂志评价美国发展最快的60家媒体公司中,有89%是以宽带互联网、电信网和有线网为传播平台的新兴媒体,其中以信息传播为主的高达76%。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播,绝不是数字技术对文化的生硬介入,而是一种有机的结合,技术与内容的持有者均是积极主动地为对方提供了有效的展示平台,这种结合给传统文化产业带来生死挑战,也给新兴产业创造无限光明的前景。面对这样的潮流,我们再也不能静观,必须迅速出击。
三、努力提升江苏文化产业的创新力传播力
文化传播力是体现中华软实力、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文化传播搭乘新媒体技术是数字经济时代的要求,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途径和必然选择。引领江苏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未来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规划高端化切入。认真研究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充分利用当代高新技术,多渠道、多方式拓展文化传播的空间与手段,用全球眼光谋划全省文化发展格局,以全球市场规划文化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二是产业系统化开发。加速研究当代国际文化产品出口及国际文化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大对新媒体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努力激活文化产业创意、设计、生产、发行、消费的系统价值链,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载体功能和传播特质,有效提升江苏文化产业创意水平和文化传播能力。
三是品牌数字化更新。积极运用多媒体、新媒体及数字技术和平台,将我省代表性的优秀艺术如昆曲、古琴、民乐、民舞、美术、摄影及当代文化艺术发展成就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和数字艺术馆,使知识、艺术等文化服务通过网络平台走入寻常百姓家中,为民众欣赏与参与提供更多方便,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拓宽文化传播的路径与方式。
四是人才国际化共享。数字化时代,为创意人才的国际化共享提供可能。要改变传统的用人方式,变“为我所有”为“为我所用”。可以通过国际培训、中外合作、项目合作等方式,着力培养一批懂艺术、懂技术、懂经营、懂外语的创新型对外文化交流骨干人才,帮助文化企业积极运用数字技术、互联网、计算机软件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的生产方式、营销方式、传播方式,加快推进江苏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占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和英特网为代表的信息科技带来了人类生活的巨大变迁,数字媒体正在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影响力渗透到社会、文化、艺术、娱乐等方面。技术的更新不仅给艺术创新提供了新的灵感,而且还产生了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将技术、生活、艺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以其独有的交互性、艺术性、连通性和沉浸感给人类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对人们的生活娱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旅游业也不可避免有了数字化的渗透,并且形成一种发展的趋势。当今中国的旅游业同质化竞争越发激烈,游览形式单一、互动性不强、营销手段落后、对现有旅游资源发掘及保护手段不够完善等问题制约着许多旅游景区的发展,有些经营不善的景区甚至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危险。数字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势必会在我国旅游业中掀起一场革命。传统旅游景区逐渐向科技旅游、数字化旅游景区转变,将数字媒体艺术应用到旅游景区的特色开发中,充分发挥其数字化、交互性、娱乐性、艺术性和集成性的特点,对于旅游景区的优化开发、资源整合、景点创新等方面都有着深远意义。
一、挖掘景区文化内涵,利用数字动画推动特色文化开发
数字动画是一种集合了摄影、音乐、文学、绘画等艺术种类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将创作者的思路和灵感进行夸张、抽象化的处理。数字动画视觉表现力强、风格多轻松幽默,有时候甚至不需要文字的辅助介绍,也能够通过画面图形语言和剪辑手法,摒除传统文化传播中不同文化理解存在差异的问题,实现跨国界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我国旅游景区的特色开发,首先就得建立在对景区特色文化内涵的发掘和开发上,即对“有形”的自然风光的推广和“无形”的历史、民俗、艺术文化内涵的挖掘。利用数字动画就可以将“有形”和“无形”转化为丰富的视觉图形语言,实现旅游景区特色文化的立体化透视,深入挖掘旅游景区特色文化内涵。并且由于数字动画制式的特殊性,其可搭载各传播平台多样,传播成本相对较低,传播辐射面广且传播效率高,进一步提升了景区特色文化传播的效果。
二、提高景区互动性,利用数字技术建立虚拟景区
基于数字技术进行虚拟旅游景区开发与建设在国内已有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应用主要是集中在景区路线导览数字终端以及古建筑、古文物等数字化保护方面,一般只是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一些展示工作。针对旅游景区的地域特色、民俗特色、文化特色等进行数字化建设与开发、数字媒体宣传设计的研究目前较少。利用数字虚拟影像技术、三维动画技术等,将图形图像以三维立体的形式配合环境、灯光、音乐进行呈现的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虚拟景区将旅游景区的特色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实现旅游景区特色文化的多角度展示,虚拟旅游能够实现旅游景区跨越时间、空间限制的推广和体验。
三、强调景区宣传手段多元化,利用数字媒体建立推广平台
目前国内旅游景区的宣传由于受到技术手段、搭载平台等方面影响,仅通过电视广告、报纸杂志这种传统媒体投放宣传广告,其宣传效果始终得不到保证。运用数字媒体制作和传播的形式结合数字艺术设计的再创作,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景区特色宣传推广方案。数字网络能够实现旅游景区特色风俗民情的感性表达与导览,借此扩大旅游景区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效应,扩展旅游景区特色文化的传播广度与深度,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形象。
关键词 编辑出版;传播媒介;文化传播;基本规律;现状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3-0016-02
新世纪伊始,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给传统出版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数字技术带来了媒介革命,媒介革命又能给图书出版业带来什么值得人们持续钻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我国出版业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孕育、总结、探索、完善、发展的过程,其反应的不仅是媒介变革与文化传播的变化,更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精髓浓缩。在图书出版业遭受到数字技术严重冲击的当下,有必要从中探索出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基本规律,为当前现状下的编辑出版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使其更为朝气蓬勃地向前发展。
1我国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基本规律探索
1.1出版传播与复制技术
之所以将出版传播与复制技术放在一起进行讨论,原因在于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作用的必然联系。以复制技术发展过程为线索,可将出版传播分为手工传播、机械传播和数字传播三个阶段,手工传播主要存在于中国古代,我国古代印刷业的繁荣态势为世界所惊叹。最初,古代传播主要以竹简为媒介,直至雕版印刷术的出现才改变了这种文化传播形式,以书籍为载体承载文化传播,而雕版印刷术则被称之为一种媒介变革。发展到近代,西方使用了石印技术后衍生了被大众十分喜爱的画报、报刊,引进到我国后则打破了我国以书籍为主体的传播格局。西方印刷技术引进我国时,我国正处于政治比较动乱的年代,在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促使下,报刊等新型媒介载体得到了广泛使用,逐渐发展成为四大传播媒介之一。
图书作为精神与文化的传播媒介,是一种流通于世的物质商品,必然受到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作为文化与精神传播的载体,图书等出版物有着文化构建的重要功能,也反映着时代当下的文化与知识构成。从这一角度来看,研究图书这种记录时代特征、思想潮流的出版物可以发现其与文化传播、社会变革、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对探索数字时代下图书编辑出版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近现代时期,我国传统出版物在西方文学与文化的冲击下,虽然根基尚存,但是相对而言出版量有所下降,并在社会效应上远不如西方书籍来得大,由此走上了中西文化融合的漫长道路。由我国近代出版物比例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中国知识结构的转变与新文化体系的构建,其中的转型不难看出社会需求、时代背景所产生的强大动力。
1.3新形式传播模式与媒介变革
在出版业日渐繁荣的趋势下,出版机构营运而生,改变了中国古代印刷出版事业的发展版图,成为了推动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动力。报纸、期刊、图书虽都是文化载体,但也是各具特色。从出版机构角度分析,由出版机构运营出版的图书、期刊等文化产品,不仅能够有着良好的社会传播效果,也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这是中国古代书籍出版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尤其,报刊出版社所印刷的报纸和期刊,不仅对知识结构的转变起到了重大作用,也拓宽了普通百姓的视野与知识面。发展到数字时代后,网络、手机等电子传播媒介在传播速度上的变化,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空间、时间概念,且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更为重大。在数字化电子传播工具主宰的现代,传播工具逐渐大众化、普及化,即使一个普通人通过微博、博客等平台也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源头。在网络十分普及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喜爱用电脑、手机看电子书籍,看纸质图书的人越来越少,媒介发生演变的同时社会文化也呈现出逐步变化的态势。
2我国出版业现状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准确把握我国出版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应对其当前发展现状有个简单的了解和掌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不仅表现在经济社会突飞猛进的成绩上,知识与文化传播格局也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出版业的规模逐渐壮大,书刊、期刊等刊物的出版数量急剧增长,并在发展过程中拓展了地域范围与书刊类型,形成了地域广阔、类别齐全等特征。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普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手机不再仅仅是一种通讯工具,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掌上电脑产品,人们对它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由此可见,电子技术在出版业中的普及率逐渐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技术装备上来看,普遍应用了数字化排版技术;从装帧设计上来看,使用了自动化绘图软件;从装订上来看,运用了联动装订系统;从媒介发展过程上来看,上世纪末全国出版录音制品才不到1万种,现在已经超过了数十倍,十几年的发展历史足见我国出版业发展的成绩。
多种渠道发展的书籍、报纸、期刊等刊物,即使在多种营销手段推动下增加了出版量,但在大量电子产品的冲击下,销售量并不乐观。上世纪八十年代,进行了一系列发行体制改革,为了适应新时展要求,又进行了新一轮体制改革,以期适应新时期出版业的发展走向。尽管几十年发展过程中,我国出版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但是就目前来看,发展仍然停留在数量规模上,数量规模的壮大体现着出版业横向发生上的一定成绩,但并不表示其在纵向发展上也有长足进步,如类型发展上不够齐全等。除了此类问题,销售结构不合理等也是重要问题。
通过上文内容分析,我们了解到每一次文化传播、媒介工具的重大转变,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有着必然联系。俗话说,“媒介是党和国家舆论的喉舌”,从这一个角度来看,出版物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部分、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参与着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并在政治组织支持下得到进一步发展。为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出版刊物等媒介的文化传播作用。另外,出版物作为一种物质化的文化商品,也是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出版业的发展规律除了适应时代要求外,也应遵循经济活动的发展规律。由此,我们可以从这一个角度探索出一条数字时代下适合我国出版业发展的道路。
目前,全球经济逐步呈现一体化、多元化发展形势,经济在国与国之间的渗透是另一种形式的征服,且让人无法反抗。如果这样的话,文化在国与国之间传递就如“经济”征服世界一样,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传递也是一种“征服活动”。在网络全盛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传播速度相当迅速,通过文化传播了解外部世界,实现文化传播与交流。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应联合包括出版在内的文化手段共同抵制西方文化、意识形态中消极的一面,吸收西方文化中先进的文明成果。为了实现这一点,出版业应该走集团化经营模式,组建出版集团,用以作为同西方媒介相抗衡的力量,同时消除电子刊物带来的威胁,以推进出版业持续发展壮大。
我国出版集团目前不过十几家,却已经摸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出版业发展之路,那就是利用资产重组、资本运营等手段,跨地区构建适合时代要求的大型出版集团,同时通过合法、合理手段多渠道利用社会资金壮大自身的经济实力。为了扩大收益,也应多加利用电子产品的优势来创造新的经济点,为自身开拓多种渠道的销售模式。例如,持续发展与壮大“网上书店”,吸引那些不愿走进书店的人订书刊和期刊,并为广大读者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服务方式。当前,当当、卓越等网上书店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人们越来越喜爱这种简单、便捷的购书方式。传统的出版社应看到这一情况,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办实体书店的同时还可利用网络手段开办网上书店,拓展销售渠道,并为自身创造更为广阔的效益空间。
除此之外,应加强版权贸易和对外合作出版等事业,这是出版界谋求新发展的一个突破口。从文化角度分析,出版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担任着重要角色,当出版集团发展为一定规模,集团化发展较为成熟时应加大与国际媒体合作,这种发展对我国出版事业无疑有着的巨大的意义和价值。为此,应抓住发展的机遇,有效利用外部环境提供的一切有用资源,为自身发展创造条件。
4结论
新时代环境下,我国编辑出版行业在新体制下逐渐找到了一条适合我国环境的发展道路。传统的编辑出版面对西方文化、意识形态与电子产品的强烈冲击,应走集团化经营发展模式,并逐渐扩大集团规模,为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为了持续发展壮大,应吸收西方文化、电子产品二者的优势,有机融入自身并为自身所应用,以求为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数字化电子产品对传统的编辑出版而言,不仅仅是一种冲击,更是促使其发展的强大动力。电子产品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这种情势下传统编辑出版既要紧抓机遇又要迎难而上,为自身创造更为光明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道盘辱.书籍缠辑学概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2]阿英.中国画报发展之经过.晚清文艺报刊述略.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2011年8月12日至13日,科技部高新司司长赵玉海在“全国科技与文化融合座谈会”上强调科技部、文化部将按照“面向需求、系统推进、加强创新、促进融合”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进一步提高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和传播力,进一步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提升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
科技发展到今天,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应用水平都有了显著提升,科技对文化创意成果产业化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特别是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及信息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品在文化领域应用的深入,有效扩展了文化产业增长的空间,加快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例如,“三网融合”将不断丰富基于手机、电视和电脑等终端业务,催生出更多的业务形态,推动资源整合和行业兼并重组,引发了文化产业链条向上端和下端的不断延伸;云计算技术改变了IT资源交付和使用模式,用户能够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得所需的服务,数字制作技术的广泛应用将进一步提升了文化表现力和传播效果,满足了大众对高端文化服务产品的强烈需求。
新兴文化业态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都随着产业实践的不断丰富而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兴文化业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新型业态。从文化产业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原来一些“新”的文化行业逐渐成熟并被归之于“旧”产业阵营,而随着传播技术、传播介质和传播内容形态的不断更新,更“新”的文化业态依然层出不穷。新兴文化业态是利用各种数字技术和软硬件载体,将图像、文字、影像、语音等内容进行整合,通过数字化创作、编辑、生产制作及传递,向消费者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化内容产品。新兴文化业态可分为综合类、视听类、文本类和功能类四大门类,涵盖20个细分领域,如表1:
从以上新兴文化业态分类,可以看出新兴文化产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与科技进步紧密相连。一部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技术的进步史,技术的突破和进步历来是推动文化科技的主要力量。一方面新兴文化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依赖技术支撑,包括网络杂志、数字音乐、3D电影等各类出版物的生产,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美术及动漫和网络游戏的生产等等;另一方面,因特网和新媒体等新兴技术推动文化消费手段和消费形式创新,文化传播技术和手段日益多样化,文化消费形态逐渐多元化。数字化音乐、数字化影像更新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除电视、电脑、手机等文化传播载体外,MP3、MP4、影碟机、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等数字娱乐消费品普及率也越来越高。最近几年崛起的网络游戏、互动电视、手机电视、IPTV(互联网传输电视)等网络文化产品,更是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成为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重点。
第二,新兴文化业态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与科技深度融合。新兴文化业态是在原有业态自我扩张和融合其他产业的基础上形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文化与科技融合步伐越来越快,文化业态不断更新,且出现相互融合的态势。比如,动漫游戏、广播电视、出版业等与互联网融合、对接,衍生出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网络出版、网络动漫、网络文学等文化新业态;广电网与移动通讯网融合、对接,衍生出手机短信和彩信、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文化新业态;数字出版和高端印刷使图书具有了视频、音频等功能,可以按需印刷,形成了新的出版业态,等等。文化与科技融合不仅体现在内容层面,还体现在服务层面、网络层面、终端层面、运营主体层面。
第三,创意与创新是新兴文化业态发展的核心要素。文化本身是一个无可复制的创意的过程,创意活动与文化生产紧密结合。文化产业借助各种以市场导向为基础的创意,更新产品和服务的设计,策划新的文化产品,开辟新的文化业态。高端印刷、动漫游戏、文化旅游、工艺美术、传媒出版、演艺娱乐等产业都因创意涌动而精彩纷呈。创意是技术、经济和文化等相互交融的产物,创意产品是新思想、新技术、新内容的物化形式。技术产业化和文化产业化交互发展产生了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新兴文化业态,有效地提升了文化产品的附加值,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和重要支撑点。
摘要:数字出版和数字图书馆是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公众文化教育事业服务,是文化积累和文化传播的生力军,对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早于数字出版,但数字出版推动了数字图书馆的加速发展,二者协同发展才能取得双赢的效果。
中图分类号:G250.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7-0053-02
1 数字出版和数字图书馆
数字出版是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于光盘、磁盘等介质中,信息的处理与接收则借助计算机或终端设备进行。它强调内容的数字化、生产模式和运作流程的数字化、传播载体的数字化、阅读消费和学习形态的数字化。数字出版具有自身传播特性,即数字化的信息处理方式、超文本的信息组织方式、超媒体的信息呈现方式、互动的信息获取方式及开放的信息形成方式[1]。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电信网、电视网、计算机网三网融合,也为数字出版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前景。我国的数字出版标志性事件是2005年“首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的召开,自此中国正式进入数字出版时代。
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实质上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它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以便于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它涉及信息资源加工、存储、检索、传输和利用的全过程。通俗地说,数字图书馆就是虚拟的、没有围墙的图书馆,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扩展的知识网络系统,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实现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的知识中心。1997年“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由文化部向国家计委立项,该项目的实施是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正式开始的标志,高校数字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主力。
2 数字出版和数字图书馆协同发展的基础
2.1 发展方向一致
2010年5月27日,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和服务联席会议第十次会议了《数字图书馆服务政策指南》和《数字图书馆建设指南》。2010年7月,中国图书馆学会正式了《数字图书馆安全管理指南》和《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指南》。2014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财政部联合《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用三年时间支持一批新闻出版企业,实施一批转型升级项目,带动和加快新闻出版业整体转型升级步伐。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已经实行多项政策,出台多部相关法律法规,支持数字出版产业和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保障了国家文化教育信息数字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2.2 服务理念一致
数字出版和数字图书馆是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公众文化教育事业服务,是文化积累和文化传播的生力军,二者的协同发展,对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二者的服务理念是一致的,开放、便捷是二者的共性,都是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2.3 对技术的依赖一致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社会变成一个完全信息化的社会,将人和信息源通过电视、手机、手持阅读器、平板电脑、电子触摸屏等各种显示屏连接,交织在一起。数字出版和数字图书馆都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的,二者的发展和建设都需要依托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广电网、政务外网、虚拟专网等网络的支持。
3 数字出版和数字图书馆协同合作方式
3.1 数字出版商和数字图书馆互相融合,有效对接,实现双赢的服务效果
数字时代知识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①知识获取上,需要无缝链接和自助服务。②知识内容上,需要从简单文献获取转移到知识发现,甚至是知识创新。③知识检索上,需要一站式、修改化、全文化、可下载;成本上需要最快、最省力[2]。数字出版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出版经营方式,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的发展,保持了图书馆的公益性质,但社会公众强烈的数字阅读需求,又推动二者的有效对接。数字图书馆是数字出版产品的使用者,也是数字出版商与读者的沟通桥梁。一方面,图书馆工作人员与数字出版商密切联系,将数字图书馆的馆藏特色、学院学科建设情况、新增专业等教学科研信息以及对数字出版物的需求告知对方,共同开发数字报刊、电子书箱、手机出版物等特色产品,将最新的数字出版信息反馈给读者,及时更新和完善现有数字图书馆资源。另一方面,图书馆工作人员注重与读者的沟通,重点关注读者特别是高校及科研机构读者在使用数字图书馆过程中的特别需求、阅读体验以及对数字出版物的需求等信息,及时反馈给数字出版商。
数字出版商是数字图书馆馆藏的主要提供者。目前高校数字图书馆的主要馆藏是大型综合全文数据库(如CNKI、超星、维普等全文数据库)、图书馆联盟共建共享的专业数据库(如全国14所公安院校共建共享的中外文公安期刊全文数据库)、图书馆为满足本单位学科需要自建的数据库(如广东警官学院教学参考电子图书全文数据库、系列专题教学视频资源数据库等),其他的都需要向数字出版商购买。数字出版的资源置于数字图书馆,以图片、音频、视频及书刊化的电子页面等生动具体的形象呈现在大众面前,优化读者阅读体验。数字出版的互动性使读者不但可以分享数字的内容,还可以参与评论、互动和交流。双方可形成数字化、网络化、可移动、可互动的多媒体兼容、多终端覆盖、安全可控的学习、交流和服务平台。
3.2 共同发展数字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平台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公平要靠数字出版和数字图书馆大力发展数字教育来实现。数字教育是指以网络为媒介,根据专业课程建立分学科、分阶段的在线教学平台,以会员制的方式向在校学生和教师等用户提供多媒体、互动性强的教学资源和在线解决方案[3]。如:以2012年席卷全球的开放在线课程慕课为代表的数字教育产品,就是数字出版和数字图书馆共同发展的产物。慕课的出现,引发了高校学生和社会人群学习的热情,加速了全民提高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接受终身教育目标的实现。数字出版和数字图书馆要搭建好全民学习平台,为MOOC提供教学服务,在数字出版的支持下,积极创建数字图书馆MOOC课程,提高全民信息素养,营造全民学习的氛围。
3.3 共同提供新媒体服务
数字时代和网络环境下,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移动终端提供的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成为图书馆服务的主流形式。移动终端服务相对于传统服务的优势在于服务时间不受限制,馆藏资源完全开放,使读者享受WAP网站服务,查看图书馆公告、查询书目信息、借阅情况、预约、续借等基础服务,同时图书馆也能提供更高层次网络化、移动化、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实现信息跟踪的互动服务。新媒体服务是依靠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图片、音频、视频等数字资源来实现的,因此,数字资源的选择是数字出版和数字图书馆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数字资源的价格、质量、下载的方便程度,是否有良好的阅读体验等是读者使用数字资源的重要因素。
4 数字出版和数字图书馆协同合作的保障措施
4.1 数字出版和数字图书馆统一数据格式标准
由于二者的发展时间、发展速度的不均衡,对数字资源建设的标准不统一,且缺少标准化建设相关的法律制度,致使二者各自为政,很难做到标准共享。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容易实行标准化建设,要打破行业保护的禁锢,统一数据格式、统一阅读器是双方合作的前提,是读者无障碍共享资源的关键。
4.2 共同维护版权人的利益,善用合理使用制度
首先要提高图书馆员的版权意识,图书馆员必须了解与图书馆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如: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指南等。有条件的图书馆可设置专职版权人员提供知识服务,从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上加强图书馆员、版权人和读者的知识产权意识,辅之以法律层面、技术层面的方法,才是解决知识产权问题的根本策略。其次要尽快推进公益性数字图书馆邻接权的合法授予。知识产权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因此要善用合理使用制度开展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4.3 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以适应新形势的服务需要
图书馆工作人员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础,其个人素质直接影响信息服务的质量,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更好地利用图书情报、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业背景,努力提高对数字资源的熟悉程度、软件的操作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外语能力等,以适应新的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 程素琴.数字出版传播特性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3.
[2] 肖希明,黄连庆.以需求为导向的数字信息资源开发[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6):65-68.
目前,文化遗产数字化大致分为光盘、网络、场馆虚拟现实等几种载体。早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数字时代以后,文化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产生的新的表现形式――文化遗产数字化工程首先在艺术文化历史保存较好的法国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启动。在经历了标准化制定、CD-ROM、低速网络通讯技术、DVD以及宽带网络系统四个发展阶段后,欧洲各国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基本都已完成了馆藏品数字化的基础工作,不但出版了一系列以各自馆藏品为题材的光盘作品,还特意设计一些主题或为儿童制作带有交互性质的DVD。进入网络时代后,世界各大博物馆和艺术馆均建构了包括场馆的基本信息、馆藏品介绍、在线虚拟展示,以及为教育和旅游设置的栏目等内容的网站,并利用文字、图片、视频和交互手法举办各种各样的虚拟展览。当前,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复合媒介建立“体验型”科学博物馆和艺术馆,在完成上述基础内容后,成为各大文化遗产展示场所的新目标。
中国跟进得很快。几年时间,各大博物馆、艺术馆和各类文化传播团体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和网站,对馆藏品进行数据保存。在场馆内,除了传统展示之外,还通过影像介绍等方式,对馆藏品的科学技术原理、文物发掘、制作流程、功能等进行图文并茂的演示。部分具有技术力量支撑的博物馆或新媒体专业艺术馆则能采用虚拟现实、人机界面等新媒体技术来演示与展品内容相关的主题。例如北京故宫内的虚拟剧院演示的以故宫太和殿为题材制作的VR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宫殿》,利用三台高亮度的无缝投影仪,把“天子的宫殿”的三维图像投射在环形屏幕上,观看者通过控制手中的遥控器可以在虚拟的故宫中漫游。这极大地丰富了展示的内容,增强了博物馆的趣味性。
文化遗产保存与传播的数字化进程如此快速,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新媒体艺术的技术已经成熟。在新媒体艺术的概念中,艺术与技术永远不可分割,新媒体艺术的观念和形态演变与技术的发展是并行不悖。从上世纪60年代以电视媒介为主要技术的影像艺术、70年代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的计算机艺术、80年代以后在数字技术支撑下的数字艺术、基于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人工生命艺术、到目前各种以传感技术为手段并具有反馈功能的交互艺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艺术、远程通信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共同实现的遥在艺术、近年来流行的游戏和虚拟展示等[1],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刚性需求集聚了多样的能量。
二是文化传播艺术性、多样性需要的结果。传统文化传播的形式在技术发展的今天已经不再单一,通过书籍、电视、教育、网络、场馆等途径,大众无所不在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无论是哪一种传播媒介,艺术的、设计的、复合的进行表达已经成为需要和必须,多样的技术可以通过艺术的设计,形成新颖有趣的传播语言,把原本大家较为熟知而感觉乏味、复杂而感觉不能了解的文化遗产内容变得生动有趣、简单并可体验。例如数字动画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数字视频对文化事件和历史活动的模拟演示,网络艺术的综合性描绘,虚拟现实和人机交互界面在体验型博物馆的运用,游戏对历史故事的再设计并实现参与性质。这些和包括那些许多还未被描述出来的新媒体艺术在文化遗产传播上的运用,通过趣味性的提升、参与性的加强,可以不断地吸引注意,强化主题效果,帮助传播内容被反复强调而同样具有较高的接受度,良好地实现传播目的。
三是文化遗产被长久保存、广泛传播的另一种形式和需要。文化遗产被保存,传统、主要的形式为实物和印刷。但如果这是唯一的形式则不但不符合长久性保存的要求,也不利于被广泛地传播和运用。利用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修复、保存、传播,成为目前普遍采用的形式。现在世界各大博物馆、艺术馆、文物机构通过对藏品高品质的拍摄和制作,以光盘和DVD的形式纷纷完成了对藏品的保存工作,并广泛传播这些精品。例如法国卢浮宫艺术馆出版了“意大利绘画”、“埃及雕塑”等一系列以卢浮宫艺术馆馆藏品为题材的光盘作品,同时,以艺术馆为主题的DVD“漫游卢浮宫”也将高质量的艺术作品以数字的形式送到人们手中。而一些著名童话和小说改编的多媒体教材和动画、民间艺术的拍摄和多媒体编辑,也以光盘和DVD的形式被一些公司和独立艺术家呈现出来,被大众了解并喜爱。
新媒体艺术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它是指所有使用媒介、材料和技术手段创作的艺术作品。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借助着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在历史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它是综合性、跨学科、在各个历史时期新型的艺术。它始于20世纪初期,从活动艺术――复合媒体艺术――影像艺术,到计算机艺术――数字艺术――人工生命艺术,再到目前的交互艺术――网络艺术――遥在艺术――生成艺术和软件艺术――游戏和虚拟现实。可以看出,发展到现在,新媒体艺术的综合性和交互性语言越来越突出,这都指引着在文化遗产传播与展示方面的新方向。
近年来,许多博物馆、艺术馆正在从传统的作为保存和陈列古董和字画的仓库,变成一个具有社会功能的空间。在内部空间的设计和参与方式上花费心思,使其变成一个可以用手触摸、体验,甚至亲手动手参与的魔幻空间。
在传统的文化遗产传播方式当中,文化遗产与观赏者是相互无关并被分离的两个部分,而新媒体艺术特别是其中的交互艺术引导的文化遗产传播方式,是在观众的参与下完成的。在这种形式中,观赏者不再只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是利用触觉等各种感官控制和参与这些新媒体艺术作品,引发或驱动作品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交互艺术的“双向性”特征将观众从传统的观看、欣赏改变为参与者和体验者。文化遗产的展出形式也从陈列并接受观众的欣赏变成了由观众主持和引导,在现实和虚拟空间中展开的各种状态。
博物馆、艺术馆为大众或者更重要的是为儿童,提供一个可以参与、主动发现问题的环境,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的知觉体验,学习知识并享受文化艺术所带来的乐趣,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目标。位于巴黎科学城的音乐博物馆,重新设计了作为时间序列的“声音”的展示方式,人们戴上特制的耳机,可以在不同时期的乐器前欣赏这些乐器演奏的曲子,让静态的实物“动”起来,吸引了大量的儿童前去体验。这种体验型、参与型博物馆的建设,是基于虚拟现实和人机交互界面等新媒体艺术方面的设计的。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空间、营造临场感、并利用传感器等交互设备使观众与虚拟世界进行实时交互,可以将体验型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展示提升到新的高度。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举办的“神秘的王朝――玛雅文明展”,使展期中的12万观众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亲身体验了玛雅文化。展览的工作人员在4000张摄影、测量图纸、地图以及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玛雅的虚拟空间,加上展出方式的精心策划――由日本著名的演员扮演“国王”、“天文学者”、“考古学家”等角色,引导观众从不同角度进入1200年前的玛雅世界。“玛雅文明展”举办非常成功,这暗示了虚拟现实技术在考古学领域以及展示古代文明方面的新前景。[2]
在保存古代文物方面,新媒体艺术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鉴于敦煌的文物正在遭受自然环境和人为的破坏,浙江大学和敦煌研究院合作,开展了敦煌壁画数字化和洞窟壁画虚拟漫游的工作。同时,美国梅隆基金会和美国西北大学合作共同开展“数字化敦煌壁画合作”项目,正在建立“梅隆国际敦煌档案库”,目标是在网络上建立平台,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敦煌经卷在网络空间中重新整合。这些无疑都具有历史的意义。当前,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艺术媒介不断拓展,艺术思维不断创新,新媒体艺术在文化遗产传播方面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颖和丰富,可以说,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引领着文化遗产数字化的进程。
新媒体艺术运用在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的前景是不可想象的,但就首要性来讲,我们应该着重朝两个方向前进:
一、面向青少年和儿童的传播。到博物馆、艺术馆度周末,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的选择。体验型、参与型场馆的设计和建造,会为培养青少年和儿童的艺术欣赏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做出重要贡献。 在体验型、参与型的文化艺术场馆中,青少年和儿童可以游戏一整天,在欣赏的同时,了解和学习艺术创作方法、过程、组合变化等活性因素,激发出创造性思维和活动的能力,这应该是新媒体艺术运用在参与型艺术馆中数字化传播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同时,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以人机游戏作为媒介,基于同样的目的,青少年和儿童也应该是主要的目标人群。由法国博物馆联盟与游戏公司共同推出的具有法国文化特色的战略探险游戏《太阳王宫殿的阴谋》,以1685年路易十四时代的凡尔赛宫为背景,在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帮助下,利用3D和虚拟漫游技术生动地再现了宫殿建筑、家具、200多幅油画作品、工艺品、30多个当时生活在宫殿中的人物、音乐等,展示了路易十四时代凡尔赛宫的辉煌。加上游戏中的地图、文献等辅助功能,青少年和儿童在寻宝探秘的同时还领略了法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太阳王宫殿的阴谋》以法国独特的文化遗产资源、充满想象的情节、油画风格的虚拟空间,集文化遗产资源和娱乐教育为一体,开拓了利用新媒体技术向青少年和儿童传播历史与遗产的新途径。
二、走向公共广场的新型人机交互界面。将公共的、开放的环境作为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的新舞台,这是新媒体技术成果得以运用的新目标。实现数字化,运用得最多的媒介是计算机。“无处不在计算机”的提出,通过新型的人机界面,把受制于键盘和显示器的计算机解放出来,使用人们日常生活中最自然的方式――语音、手势、眼神、姿态和计算机交往,让人们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而使之服务。比如数据头盔、传感装置、新型界面这些新媒体技术的实现,为把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展示推向公共广场提供了可能。文化遗产的展示应该不再局限于书籍、场馆、电视等传统的载体,拓展传播的媒介和空间,实现文化遗产在公共广场和新型城市空间被广泛地数字化传播,会在新颖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新媒体技术基础上获取良好的传播效应,无形中加强城市的活性化。例如利用城市装置性雕塑,采用传感技术,设计公众与装置主体或装置内容的互动性语言,寓教与娱乐于广泛的公共空间场所,增添生活的情趣,改善人的心情,提高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接受度。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所呈现出来的新媒体艺术形式,对于广泛地、多样地实现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有重要的意义,同样,新媒体艺术的设计必须有深刻的内涵和高于平常的情趣,否则将流于单纯技术的范畴,失去技术的价值和魅力。在新媒体艺术语境中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整合了历史资源,开拓了展示媒介,创造了新型的体验空间,加深了人们对遗产内容的理解,为历史文化悠久的中国提供了向子孙后代传承传统文明的最有利的条件。
注释:
[1]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走向整合的旅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关键词:信息时代市场经济环境;编辑职能的转变;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116-02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和信息科技的发展,当今社会已进入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信息时代,制作与传播各种信息产品的媒介产业和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组成部分。编辑活动外部环境的变化,决定了编辑职能转型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扩展编辑职能,以适应市场经济和数字化出版的需要,已成为一种迫在眉睫的趋势。
一、编辑必须加强市场意识,延展传统职能
编辑工作是对人类的社会精神产品包括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声像制品等的原稿进行选择加工,使之广为传播的活动。编辑活动的本质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下通过一系列编辑手段的实施,包括对特定的信息内容进行策划、选择和整合,使其产品转化成不同负载物的文化产品,从而将各种形态的文化传播并保存下来的生产劳动。传统意义上的编辑职能,主要有信息采集、组稿、选稿、审稿、加工等环节,当时的编辑活动处于出版活动的前端,编辑的作品一旦进入印刷环节,编辑活动基本大功告成[1]。在原来的计划经济时代,编辑活动和编辑部门较少承受来自经济的压力,编辑劳动者作为文化生产到文化接受的中间媒介,在文化传播的层层递进、传向读者的过程中,保持较强的独立性。而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社会里,文化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和传播完全进入市场经济的惊涛骇浪里,任何文化产品和精神产品都得经受洗礼和考验。
传统的编辑活动出现了变化,从单纯的不管发行不必承担经济责任只需注重出版物内容和质量,到面向市场、满足读者需要转变,编辑模式向以读者为中心转变,市场策划在编辑活动中成为出版活动能否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第一要点。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的增长方式已发生发根本性变化,知识超越物质基础和低端劳动力等因素,成了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目前,出版业不仅要承担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功能,还要融入到现代国民经济中去,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产业中主要的组成部分。此外,信息科技快速发展,新媒介不断涌现,传媒环境复杂化,新旧媒介之间既有竞争也有融合,形成了和以前大为不同的文化传播环境。
由于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普遍使用,编辑出版工作的各个环节已经实现了自动化与数字化。目前的出版活动不仅仅在媒体的载体与传播方式上发生了改变,同时对编辑工作活动提出了新的职能要求,编辑工作者要既懂出版又懂市场,还要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出版手段,拥有多元的知识结构和行业素质,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数字化出版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今天,文化产品受市场影响极大,编辑职能不得不作出相应的扩展和转变,由出版的前端延伸到出版的整个过程,即从选题开发、组稿、审稿、编校等原本相对传统封闭的编辑工作,延展到发行、宣传等经营活动中去。编辑活动虽然仍以编辑作品为中心,但活动的范围涵盖了信息传播和市场营销。编辑工作既要兼顾文化又要兼顾市场,既要讲究社会效益又要讲究经济效益,不仅要关注市场,而且还要贴近市场、了解市场、引导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注定了要求编辑不但要对书稿的内容和形式负责,而且还要对图书进入市场后的销售结果负责任。但是,市场是千变万化、市场信息常常是不对称的,发现市场发现商机需要编辑具有敏锐的眼光,更需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2]。
因此,编辑在做选题策划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市场环境进行分析,分析外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因素对媒介产品的影响,然后根据自身的规模、特色、渠道等,找出自己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定位,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机会等,从而发现市场需求,以及如何能够满足这种需求,从中找到获得发展的机遇。其次,要做好宣传、包装和营销工作。要善于选择合适的营销策略、发行方式、广告宣传、信息反馈渠道等。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出版市场中获得成功,必须要制订详细的营销策划方案,给自己准确定位,尽可能地挖掘市场空间,采取多样化、多渠道的宣传方式,充分兼顾长期、中期、短期的营销效应,密切关注市场和读者心理的发展变化,随时跟进和调整营销策略,同时,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制度,采取定期和随机的方式对分销渠道进行走访和考察,协助其做好信息以及对读者的宣传和引导工作,并做好售后跟踪服务,努力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编辑的市场意识应始终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全过程,只有在编辑确实认识到市场意识存在的重要性时,才可能更有目的性,才可能在编辑工作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尽快掌握网络时代所必需的技能,以适应数字出版产业的需求
关键词:铜陵市;新型文化业态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4-0033-02
1 铜陵市新型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铜陵市文广新局与统计局的最新数据,对新型文化业态的基本情况进行整体把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集中在动漫与影视制作两个类型上。近年来铜陵市动漫与影视制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铜陵市七彩石影视动画公司成立于2010年9月16日,公司成立后与安徽省广电集团签订了战略性合作协议,精心打造了铜陵第一部原创动画作品48集系列片《大嘴兔说故事》,并于2011年2月28日在安徽动漫频道播出。在扶持政策推动下2010~2012年我市先后有铜陵市七彩石影视动画公司、安徽四喜童娃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安徽永利祥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安徽金徽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办理了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并把广播影视产业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2011年1月安徽永利祥禾影视传媒公司成立以来,截至目前,我市的几家广播影视制作公司先后投资拍摄完成《拳来拳往》、《老男人变奏曲》、《第一次牵手》、《欲望旅程》、《大饼的莎士比亚》、《超萌宝贝》等6部影片。今年还有两部电视剧《如果你还相信》(暂定名)、《今生有约》正在筹拍。
②有线电视完成向数字电视转换。安徽省是全国有线数字电视试点省份,铜陵市是省试点城市之一。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已被写入2006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一五”规划,是打造“数字铜陵”的重要项目。截止今年,数字电视已经基本完成了全覆盖。
③软件服务业从无到有。在市委市政府的见证与扶持下,铜陵百舟网络科技公司生产的网游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外汇收入超千万美元,被评为2011~201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公司负责人崔保生表示公司将围绕软件出口、网络游戏运营、软件服务外包三大块发展。希望把铜陵市做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的企业聚集在一起,抱团发展。
④影院票房持续增长。人民影院加盟上海联合院线,华谊兄弟影院落户铜陵之后,影院观影成为铜陵市普通群众文化休闲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时也带来票房的持续增长。
2 铜陵市新型文化业态发展存在的问题
①文化企业数量少,缺乏品牌效应与集聚效应。安徽永利祥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安徽北广传媒影视有限公司、铜陵天园地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铜陵市七彩石影视动画制作有限公司、铜陵正诺影视制作有限公司、铜陵中视信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安徽新视野科教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百舟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开展新型文化业态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在数量上还是屈指可数,企业之间也没有形成链条式的配合生产,相反还存在同质竞争。企业本身也没有形成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还不具有知名度与竞争力。
②新型文化业态类型单一、缺乏创造力。从上所述,铜陵市新型文化业态类型主要集中在影视动漫,在其他方面涉猎不多,甚至没有涉猎。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过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文化传播技术、文化产品生产技术、文化服务技术与文化资源开发技术相互配合,形成共生性发展的相互依赖关系。如果发展单一类型的文化业态,这必然导致生产、传输与消费成本的增加,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企业发展环境的营造,从而导致裹足不前,缺乏创新力。
③政府服务滞后,信息传递不畅。政府服务滞后主要体现在关于新型文化业态的统计工作上,关于一个行业的统计工作发挥着了信息、咨询与监督三重作用。相关单位根据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系统的收集、整理、传递、存储和提供大量以定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统计信息。统计信息可以帮助党政机关和企事业相关人员了解情况、研究问题、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的重要依据。然而铜陵市关于新型文化业态的统计工作相对粗略,存在不区分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型文化产业的现象,导致统计结果笼统,新型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并不能清楚的反应。最终结果是文化企业与政府在信息上缺乏支撑,无法明确自己的定位,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与政府的管理。
④资金缺乏,投融资体系缺乏创新。众所周知,资金是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因为资金可以使技术与文化资源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并且使文化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如人力、物力等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因此资金的获取对比文化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目前铜陵市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主要采取项目补贴与项目担保、定向资助、贷款贴息与税收减免等政策,但还不能满足新型文化业态对资金的需求。因为我市的文化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均已做项目为主,经营回报受单个项目成败的影响较大,投资风险高,直接影响银行贷款等方式的进行,加之其他投融资渠道不畅,企业自身盈利模式不确定,加剧了资金矛盾。企业家本身也缺乏投融资意识,有的还惧怕金融资本进入会对自己形成制约,导致了文化企业不熟悉金融市场,也不敢多渠道融资,靠自有资金发展,有钱就做,无钱就等政策。
3 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的对策
①强化特色,打造自有特色文化资源与新兴科技手段的融合。整合现有的多媒体业务,加强三网合一,提高科技应用率,把铜陵的铜文化元素,拓展到网络广播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公交电视、电梯电视等新兴媒体中去。强化铜文化内容的数字化,紧扣铜文化和铜产业主题,全面借鉴国内外发展数字内容产业的有益经验,建立包括数字动漫、数字游戏等产业在内的数字内容产业链。重点发展动漫产业,大力扶持铜文化主题的动漫作品,强化创意设计理念,加强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形成一条铜文化内涵丰富的集动漫游戏、漫画作品创作、动漫影视和游戏人才的培训、知识产权的交易及动漫核心技术研发于一体的数字动漫产业链。
②做好政府服务工作,打造新型文化业态的信息平台。所谓信息平台就是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存在方式。它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信息本身成为信息的载体,即“0-1”二进制系统所表达的数字化存在方式,这是信息平台的理论形态;二是基于数字化网络运行的信息系统,如互联网。以数字化方式呈现的信息平台,承载着政府对新型文化业态的统计信息、产业信息、科技信息与成果、交易信息、企业基本信息、政策信息与审批信息等等,既方便政府的决策与咨询也方便文化企业的问询与选择。打造这样一个平台,使政府与企业进行交互式沟通,大大节省人力与物力,同时也具有开放性,不断加入政府与企业需要的信息有助于新型文化业态的进一步发展。
③借鉴“张江模式”,打造投融资平台。近年来,各地纷纷创新自己的投融资方式,“张江模式”异军突起,它是中行上海市分行和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共同推出的品牌,以支持张江高新区内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且支持对象从科技型企业已经扩容到文化创意企业,支持的文化创意企业已经达213家,授信总额逾14亿元。“张江模式”的特点是“不唯抵押担保,不唯财务报表”,注重看“三品”、查“三表”,即人品、产品、抵押品和水表、电表、煤气表,考察企业经营状况,分析下游客户资质及订单、销售合同签订情况,并关注企业主及其管理层的行为模式,对其管理团队、产品市场容量、行业成长性、企业及企业主信用体系评价等进行综合考察,通过对与企业经营模式重要相关的“非财务信息”搜集,对有成长性的优质企业给予融资支持。
④内培外引,打造人才高地。新型文化业态的培育与发展始终离不开人的因素,尤其是将文化资源与高新科技相融合更离不开人的智力支持。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产业队伍至关重要。首先要优化环境,提供良好的人才培养与引进环境,完善激励制度。根据不同人才的需求采取人性化的激励方法,有些高层次人才可能希望解决家属工作问题,有些高层次人才可能希望解决住房问题,应该区别对待,尽量用感情留人,充分发掘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其次是长线培养,即努力克服重选拔使用、轻教育培养的人才开发倾向,增强主动培养和继续教育的意识;再次内部开发,文化产业需要企业内部制定人才战略,培养经营管理人才与创意创新人才,且与高校合作,设立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机构,进行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最后加大异地培训力度,与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与高校进行合作,为本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集聚与培训人才。
⑤以新型文化企业龙头,打造新型文化产业生态圈。新型文化产业生态圈应该包括:政府的文化管理和协调机构、文化企业、文化研究机构以及中介服务机构。这四大主体作用各不相同,“政府部门发挥着管理和协调文化产业生态系统运行的职能,企业是文化产业生态圈的生产和利润中心,研究机构时文化产业生态圈内文化产品的创意和开发中心,中介机构则起着服务和辅助的作用。”目前铜陵市正在建设或建成的新型文化项目主要有天井小镇文化旅游区、澳中体育文化休闲中心、大通历史文化旅游区与安徽数字出版传媒创意文化产业园等,以这几个重大项目作为龙头,进行资源整合,政府从中协调,加大扶持力度,并且规范市场主体,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旅游区或产业园,实现政府“办”文化的作用。入住企业需要在区或园的统筹下,进行分工协作,形成富有活力的企业群。中小企业在区或园内的龙头企业带领下发挥协同作用,在创意、生产、营销、消费等各个环节上形成链式关系。在园或区内建设产学研中心,“产”指的是成立产学研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品牌形象、行销方案等;“学”指中心可以培养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并且与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邀请他们过来直接培养;“研”是指中心可以为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与咨询,对城市的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中介服务机构对于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它能够加速文化信息传播,促进产品流通,通过经纪人的运筹帷幄,不仅为交易双方提供交易机会,增大交易的可能,也为交易双方的沟通与交流搭建了渠道。其次可以繁荣文化市场,文化中介机构通过自身发展带动文化市场的多样化,形成文化策划市场、文化人才市场、文化公关市场等等。最后是降低成本,提高文化企业的效能。在园区内,文化中介服务机构通过自身的定位,使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交际成本与信息成本降低,节约了社会劳动,提高了文化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互联网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的内蒙地区更是如此。信息化的到来使得图书馆的传统管理模式显得捉襟见肘。因为在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将在图书资源的数据存储、数据管理、数据分析等方面都面临问题,各种复杂数据的处理也成为了数字化时代下图书馆发展的主旋律。那么如何更好帮助内蒙地区对图书馆资源进行数据化整合,解决数字化过程中遇到的法律纠纷,从而让它更好的满足读者的需求,这成了本文探讨的重点。
我们这里谈到的数字图书馆是将图书、文献资料整合成数字的形式,然后通过互联网成为一种供全世界读者阅读的图书馆。对于内蒙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来说,它的数字化普及面临争议。在网上开放图书馆也是受到网上的法律所保护的,图书资料从他们的出版到流通、使用与版权之间是不可分割的。那么数字图书馆也就一定会面临它的法律问题,这些法律问题包括知识产权问题和图书馆资源信息安全问题,怎么样去更好的对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去保护和维护网络图书馆的信息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一、图书馆数字化服务体系构建面临的问题
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它所面临的数字化服务问题其实主要就是包括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问题,以下是我们作出的探究:
1.在数字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引发的知识产权侵权问题
1.1馆藏资源数字化的法律性质
数字图书馆说的就是要把那些书籍资源通过数字化得形式来放到网上,从而让全世界的人可以通过互联网对知识有所了解,这从表面上来说是一种造福大众的表现,但从实质上抛析这又何尝不是对于出版书籍人的侵权行为呢?也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图书馆在将馆内的书籍资源数字化的过程中是不是一种对版权作品的不合法复制和侵权呢?他们在将图书馆内资源数字化的过程中到底有没有经过出版人的同意呢?这就使得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因此,图书馆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面临的这些问题,他们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首先把那些年代久远的出版日期失效的书籍进行整合,然后对其他的书籍可以在取得相应的法律文件后加以处理,这有利于数字图书馆的法制建设。
1.2数字图书馆在网络传输中的侵权问题
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图书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它让图书馆的很多文化资源可以在网上被很好的传播,从而让更多的人可以对知识的海洋有一个全面而快速的了解,这无疑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效率,也让馆内的资源可以被更多人看到,做到了真正的资源共享。但是图书馆在通?^网络传播文化的同时,虽然图书馆已经获得了对图书的所有权,但是它并没有把图书资源分享到网络上的权利,它必须重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网络侵权问题,一般而言,超文本链接不会被人们认为侵权,但对于跳过主页直接引导读者到某个分页的深度连接和采用加框手段的超链接被视为侵权。这种行为被人们所质疑。
2.在数字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安全问题个人隐私保障等问题
2.1企业的秘密问题
一般来说,图书馆蕴藏丰富的图书资源,它是包括很多方面的,也包括企业管理的相关书籍。一个企业要想保持很好的竞争力它就必须保护好自己的企业技术资源,而数字图书馆的开放使得企业的资源可以在被网上查到,这对于企业的管理发展是有害处的,很容易让竞争企业发现漏洞从而一跃而起。
2.2个人隐私保护问题
把图书馆的资源整理成数字化形式放在网上以后,使得我们国家的文化可以被世界人分享。但是不得不说,它在分享资源的同时也侵犯了我们的个人隐私权。登录过网上图书馆的人的信息就会轻易被别人查到,这侵害了我们的个人隐私。
二、促进我国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1.应明确数字图书馆的法律地位
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尚不完善,数字图书馆就会面临很多的问题,它对于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受到诸多争议,版权问题得不到解决。因此,为了促进我们国家对于数字图书馆的法制建设,我们必须要尽快确立对于数字图书馆管理的法律法规,明确数字图书馆的法律地位,因为随着网络的发展,数字图书馆已经成为社会上文化资源传播的重要手段,也是图书馆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平台,这就要求我们国家必须对图书馆的法律地位进行重新界定,从而不断完善数字图书馆的法制建设。
2.应明确数字图书馆作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机构的地位
我们国家的文化资源是相当丰富的,但是仅仅通过书籍的形式流传很容易被人们所毁损,而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刚好弥补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国家管理文化的人必须认识到数字图书馆对于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从而对数字图书馆加以管理,同时也应该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文来进行管理,去保证这些文化遗产可以被永久流传,这也是加强数字图书馆法制建设的表现。
3.对于破坏数字图书馆网络环境的人进行严惩
互联网的发展也就造就了一批新的犯罪分子“黑客”,他们故意侵害图书馆文化资源的传播与共享,是十分可耻的,因此必须确立明确的法律条文对这一部分违法犯罪分子进行惩罚,从而减少网络罪犯的出现。这样也可以改善我国数字图书馆的法制建设环境,这对于维护西部地区的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