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粮食生产指导意见范文

粮食生产指导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粮食生产指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粮食生产指导意见

第1篇:粮食生产指导意见范文

――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

10月8日,全国各大媒体都在最重要位置述说着一则重大新闻――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全国各族人民都在热切瞩目着中原这块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

中原经济区炫目上升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战略,其持续探索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将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

中国发展需要河南经验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并将此作为“十二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放眼全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东部沿海高歌猛进,西部开发步步深入,东北老工业基地起航。

审视中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各兄弟省份竞相加力,谋求崛起的热望变得如此迫切:武汉城市圈、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圈、皖江承接产业转移带相继跻身“国家队”,即使同为能源大省的山西也在2010年底获批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在其他各省市纷纷戴上国家综改试验区这项“红帽子”之后,河南也在思考:作为“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第一人口大省”,究竟该如何进行战略定位7走什么样的崛起之路?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到河南工作伊始,就进行了行思中原的密集调研,并开始“点题中原”。

2010年3月,“中原经济区”的概念首次进入河南省委、省政府战略构想中。

打开时间之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原经济区从区域战略构想上升到国家战略的蝶变历程

2010年3月,全国“两会”甫一结束,河南省有关部门就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专题研究:2010年9月5日、9月18日、9月19日、10月7日,连续四场高规格中原经济区研讨会、座谈会先后在北京举行。嘉宾中,不仅有来自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的领导同志,还出现了当今中国经济学界最耀眼、最豪华的阵容刘国光、吴敬琏、厉以宁、胡鞍钢、樊纲、张维迎……

2010年11月,新鲜出炉的《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在河南省八届十一次全会上审议通过,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成为河南省“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战略。

2011年1月27日,中原经济区正式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1年3月,全国--“两会”上,中原经济区被郑重写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开始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1年6月13日,由33个部委组成的国务院联合调研组莅临河南,就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政策措施进行专题调研。“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看,中原经济区是客观存在的。中原地区的发展,不仅是河南的事,而且是国家的事。中原经济区建设不仅是河南的需要,也是中部崛起的需要,是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河南已经到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阶段,蓄势待发,建设中原经济区可谓恰逢其时,是历史的抉择。”调研组组长杜鹰发出如此感慨。

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正式,统筹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手笔就此落笔中原。中原经济区从初步构想到“国之方略”,仅一年多时间。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河南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的一个代表和缩影,把河南的事情办好了,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试验成功了,就为中国从农业国走向工业国取得了重要的经验。

“中原经济区”建设突出粮食安全

“到201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到2020年,粮食生产优势地位更加巩固。”河南省的中原经济区建设,确保粮食安全成为主要发展目标之一。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从指导思想到基本原则,从战略定位到发展目标、再到空间布局,“粮食”“农业”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意见指出,“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巩固提升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在指导意见“基本原则”中,第一条即是要求“坚持稳粮强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而“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是指导意见中关于中原经济区的首个“战略定位”。它要求河南省“集中力量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巩固提升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李平认为,中原经济区规划的最大亮点是提出以不牺牲农村和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以城市化来引领“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这个思路正好契合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粮食稳则天下安。河南作为中国第一粮食大省,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可谓举足轻重。但要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政策的倾斜和扶持必不可少。

值得关注的是,国务院提出要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大政策支持”。有专家分析,下一步国家将从多个方面给予相关配套,促进河南全面发展。

此外,指导意见还专门拿出一个章节,要求河南“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具体目标为: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到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稳定达到1300亿斤;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

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郭庚茂曾表示,重视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不单是河南的问题,而且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问题。他说,河南省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责任重大,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

解决工业化的用地之困

河南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保障农业生产的同时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此次建设中原经济区以“三化”协调发展为核心,巧妙解决了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的矛盾。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苏认为,过去片面重视农业生产中耕地面积这一单一要素,将粮食安全和工业化、城镇化对立起来是不科学的,有形而上学之嫌。“三化”协调就是要以系统的粮食安全观和动态的耕地红线观来保障粮食安全,同时实现中原地区经济的腾飞。

所谓系统的粮食安全观是指以工业发展带动农业发展,在保证耕地面积的同时将重心转移到提升单位面积产量。目前,河南的农业生产工业化程度较低,看天吃饭的情况并不鲜见。发展工业会带动农机、农药、化肥、水利、物流等多个周边产业的发展,这将提高耕地的单位产量,促进粮食的总体安全水平。动态的耕地红线观则指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上将农民自农村转移到城市,在加快城镇化的同时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

王永苏简单算了笔账,由于城市居民用房是高楼为主,人口集中,农村居民用房是平房为主,人口分散。就河南为例,以郑州为代表的城市人均占地面积低于100平方米,而农村这一数字高达248平方米。因此,每当城镇化使一个农民迁入城市,就能多获得150平方米的耕地面积。显然,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的确能扩大城市规模,短期内减少耕地面积。

“但从长远来看,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实则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王永苏说。

“三化”协调的核心是土地政策,简言之,就是如何解决区域发展用地的矛盾。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对此明确表示,国土资源部门将组织编制中原经济区的国土规划,进一步落实国家的相关战略。

第2篇:粮食生产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06-03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为核心内容。2012年11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为河南未来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经济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农村经济结构、就业结构等发生重大转变,技术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短缺,教育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结合2010年河南省出台的《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2008-2020年)》和《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的实施意见》,特别强调了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科技创新机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流通机制、保障粮食品质与环境安全的环境保护机制,而高等农业院校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如何将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是将农业科技信息及时传递到科研人员和基层粮食生产者手中,而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即是农业科研工作的起点和阶梯,又是农业科研工作交流和传递的渠道[1],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

一、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意义和促进国家生产核心区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

建设中原经济区,促进河南振兴,推动中部崛起,是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曾经贫穷落后的中原地区人民的共同期盼。《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印发,寓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提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河南将迎来一个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意味着河南这一全国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教育大省致力打造“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构想和宏伟蓝图已变为国家发展现实需要和河南人民的历史重任。这必将形成强大合力,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使之尽快成为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地带,成为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支撑全国发展的重要区域。同时,随着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实施,强调了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科技创新机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流通机制、保障粮食品质与环境安全的环境保护机制。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调研中,就中原经济区建设,多次提到: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的河南,应该肩负起责任和使命,真正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之路[2]。中原经济区建设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要实现到2020年在保护全省0.07亿hm2基本农田的基础上,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生产用地稳定在500万hm2,粮食生产能力达到650亿kg的建设目标,就必须尽可能保持现有的可耕地面积,提高粮食单产;要提高粮食单产,就要依靠农业科技,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粮食稳产、增产中的作用。而这个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力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来支撑,需要强大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作保证,需要高等农业院校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建设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有效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

可见,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承担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发展、传承创新文化神圣使命的高等院校,迎来了加快自身发展的机遇,特别是河南省等省份被确定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战略的决定,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关系到中原经济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21世纪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农业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集散地,将直接为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建设服务,不仅是社会的客观需要,也符合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特点。

二、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实施成效

积极服务区域、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是河南农业大学的优良传统。作为河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在兴办百年农业高等农业教育历程中,始终坚持传承大学精神,切实履行农业大学使命,充分发挥农科积累深厚、学科门类齐全的学科优势。迄今为止,已为国家培养了以玉米育种专家奠基人胡廷积,小麦育种专家陈伟程等为代表的20万名高级创新人才;建设了河南省唯一国家重点学科作物学团队;以及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烟草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等19个国家、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别是近年来边连续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一批重大科研奖励。目前,学校下设20个学院,84个本科专业(方向)。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34个二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了农、工、理、经、管、法、文、医、教、艺10大学科门类。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中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实施。

1.建立小麦、玉米专题数据库,使农业科研人员快速准确地获取有效的农业科技信息。21世纪是信息时代,科技人员要在短时间内找到十分适合自己真正需要的情报信息,就需要信息量大、分类合理、查找方便的专题特色数据库。而中原经济区建设在发展工业现代化同时,农业经济的发展将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核心,特别是河南省利用有限的土壤资源生产了全国近10%的粮食,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左右,玉米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因此,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建设小麦、玉米特色专题数据库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需求。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涵盖农作物、畜牧家禽、农村能源等方面较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形成了以农业、生物文献为主体的馆藏体系。图书馆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科技人才等优势,围绕河南省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任务、根据中原经济区发展需求,先后建起了小麦、玉米等专题特色数据库。特色数据库促进了农业科研人员水平与能力的提高,使学校科研水平不断步入新台阶。小麦、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分别以建在学校的“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等科研单位、国家级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为依托,以图书馆丰富的专业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网上资源为重要补充,重点收集国内外出版的图书、期刊、会议论文等文献中有关方面的情报信息,建立了书目、期刊题录数据库,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新品种、优异种数据库,科研机构、科研成果、知名专家数据库,市场信息、统计数据数据库。

小麦、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可为用户提供特定学科范围或某一主题的网上信息资源集合,便于农业科技人员快捷、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流和利用。农业科技人员可以随时点击咨询,与咨询员进行交流,并可以在工作时间以外留言咨询。数据库的信息营销服务,通过对信息产品与服务进行分析、调研等过程,实现了与信息用户的价值交换,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科技人员的信息需要;通过主动服务,能够挖掘农业科技人员潜在的信息需求,不仅使农业科技人员的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同时为特色数据库的信息补充提供了条件。专题特色数据库,为小麦、玉米的科研、生产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改变了小麦和玉米研究、生产中各种文献信息利用难的现状,为农业科技人员的科研立项、成果查新,以及贸易人员及时了解市场信息等方面提供方便,成为从事小麦和玉米等农业科技人员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主渠道。同时,小麦、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全世界的研究、生产现状,为农业科技人员正确把握其研究发展趋势提供便利。小麦文献信息数据库因其特色突出、信息量大、使用方便,获得CALIS管理中心二等奖。小麦、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为学校科研项目《冬小麦根穗发育及产量品质协同提高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黄淮区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丰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及时提供了大量信息服务,起到了较好的作用[4],为河南省粮食总产连续10年夺得丰收,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2.搭建农业情报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农业科技人员的跨库检索。尽管农业科技信息琳琅满目,但使用起来常常不尽人意。既有商业数据库的壁垒,更有各建设单位“防火墙”的阻隔。因此,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互动、互联、互助、符合农业发展需要、适应市场竞争的农业科研创新平台,包括成果转化平台、试验仪器共建共享平台、学术交流平台和信息资源共享平台[5]。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积极参与多家信息情报单位联合建设的“河南省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该平台提供了21000万条小麦、玉米科技情报信息,10.6万余条烟草科技情报,960多条科研成果、知名专家等科技信息[6]。不仅为河南省相关科研院所的有关人员提供了及时、必要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3.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农业科技信息远程快速服务。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化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趋势。远程化服务模式改写了传统的传输方式,多媒体网络可对各种科技情报资源进行设计、处理、检索和传递,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创造了条件,为需求者提供了最直接、最直观的信息传递和咨询。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积极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要求,与学校、地方合作处等职能部门结合,建设了集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网、电视网和报刊网于一体的“五网合一”的立体化农业科教信息服务平台“惠农科教信息港”。“惠农科教信息港”开通了“965558”惠农科技服务热线电话,开设了“中原惠农网”、“专家远程视频诊断系统”和“农业专家面对面”等栏目。“惠农科教信息港”在河南省选择100个农业大县、50个农业科教园区、5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殖大户,实施农业科教信息服务对接。农民通过“专家远程视频诊断系统”可以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惠农科教信息港”创新了农业科技情报信息的服务手段,架起了农业科技情报直通农业、农村、农民的桥梁,为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农业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对推进农村信息化、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农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4.以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为信息载体,为农民提供直接服务。高校农业院校的科技人员、教师、学生是农业科技情报信息的最佳载体。他们掌握的农业科技情报信息量大、更新及时,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满足农户需求。每逢抗击自然灾害、医治农业病虫害等农民最需要指导的关键时期,农业情报部门就要及时地把相关农业科技情报送到农业科技人员手中,通过他们给广大农民朋友以指导,使农业科技情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与校团委、学生工作部共同构建了大学生“五个一”农业科技情报服务体系,即“一送”(暑期大学生送科技、文化、信息“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挂”(选派优秀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到郊县乡镇挂职)、“一台”(农业科技情报信息点播台)、“一线”(农业科技情报信息“110”热线)、“一网”(大学生青年志愿科技情报服务网站)。建立与地方合作机制,联手开展“科教富民行动”,选派专业对口的应届毕业生带着农业科技情报信息到乡镇工作,选派素质高、业务强、懂管理的优秀教师担任当地的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镇)长,初步建立了教育、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体系。与学校农业信息化研究中心合作,利用人才技术设备优势,先后全省各地建立“河南农业大学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培训基地”等科技信息网站。

5.搜集与分析农业科技情报信息,提高领导决策能力。科技进步的过程中,领导决策是事业成败、经济兴衰的关键。加强农业科技情报的搜集与分析是农业科技情报工作的重要环节。各级决策者只有以足够可靠、高质量情报为基础,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这就要求情报工作者从搜集到的海量科技情报信息中找到领导决策最需要的东西,就要求情报工作者清楚地了解国家的战略决策、地方经济建设的重点,以敏锐的视觉捕捉情报、挖掘深层信息,持续跟踪,长期积累,提供多层次的情报分析研究服务和领导战略决策咨询[7]。2010-2012年,和回良玉同志先后来到河南,就河南的粮食生产进行调研。农业部小麦专家组副组长、河南农业大学郭天财教授不仅每次陪同,而且回答了小麦生产特点、各时期麦田管理措施、预计收成、小麦市场形势等方面的提问。在谈到获得“科技服务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奖”时,郭天财教授对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其及时提供的农业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

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相关专家网络为依托,以现代分析方法和技术平台为支撑,建立了一种长期积累、反应敏捷、分析深入、保障可靠的情报研究服务系统,搜集整理、分析挖掘相关情报信息,编辑《高教参考》,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及时必要的服务。2008年,学校提出建设“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图书馆及时搜集整理、分析挖掘相关情报信息并编辑“一流大学”专辑,不仅使师生知晓一流大学的内涵,还为学校制定“一流农业大学五年专项行动计划”提供了参考。

三、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中作用展望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已经出台,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而中原经济区是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的中心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求,因此,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需要有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来支撑,需要强大的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提供确实可行的农业科技技术,指导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深入开展,有效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

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必须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一历史性机遇,强化“以发展提升服务,以服务促进发展”的理念,以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己任,以创建高水平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农业情报信息报务水平,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全面发展。

1.在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与利用方面,收集、维护和方便地提供各种高质量的农业科技资源,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最大可能限度的农业科技信息。

2.建立、加强和维护现代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可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向图书馆的用户提供便利。

3.在农业科技人员服务方面,使农业科技人员成为工作的核心,使高质量的服务成为图书馆使命的核心。

4.保持与农业科技技术发展的同步,及时科学地把最新的技术应用于现代图书馆,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层次和深度。

5.加强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理论研究,要在传统图书馆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现代图书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综合研究,建立新的理论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科技。

参考文献:

[1]杨淑晶.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22(15):20-22.

[2]李英珍.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方式探索[J].前沿,2012,(12):104-105.

[3]杨志永.中原经济区内市级公共图书馆特色馆藏共建共享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22(16):49-50.

[4]吴海峰.农业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及其应用[J].河南农业科学,2011,(5):30-32.

[5]马万杰.创新管理机制整合科技资源推进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科学发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9,(9):5-10.

第3篇:粮食生产指导意见范文

一是继续对粮油种植大户实行补贴。对全年稻麦种植面积20亩及以上的种植大户、杂交稻制种基地农户和农业部门认定为运作管理规范的粮食专业合作社社员,按实际种植面积给予每亩20元的直接补贴。对油菜种植面积5亩及以上的农户,按实际种植面积给予每亩20元的补贴。对早稻种植面积100亩以上和油菜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按早稻、油菜实际种植面积,再给予每亩10元的补贴。二是继续实行水稻良种补贴。继续执行中央对水稻良种的补贴政策,对种植省定水稻主导品种或省推荐水稻新品种的,给予每亩10元的补贴。三是继续对农机作业给予补贴。对应用水稻机械化插秧、油菜机收作业或接受植保合作社服务的农民,继续以“农机作业券”的形式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亩40元。四是继续实行高产示范和适用增效技术推广奖励。对连片种植早稻、单季晚稻、连作晚稻面积150亩以上,经农业部门验收,各项适用增效技术推广到位率高,早稻平均亩产达到475公斤以上,单季晚稻平均亩产625公斤以上,连作晚稻平均亩产550公斤以上的示范片,每片奖励1000元。奖励对象:村书记、主任、农技员。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2009年我镇粮食生产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强化政策和科技支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农艺和农机相结合,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专业合作服务组织,推行责任农技员推广制度,积极构建粮食生产新的保障体系和技术体系,促进粮食生产稳定持续发展。总体目标是:全镇确保45000亩粮食播种面积、17000亩早稻播种面积、17200吨粮食总产量。

三、继续实行粮食订单收购政策

一是实行订单早稻谷奖励。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社员、制种基地农户每交售50公斤早稻谷奖励20元,最高每亩不超过140元;一般农户按订单每交售50公斤奖励10元,最高每亩不超过70元。二是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企业按订单收购农户种植稻谷,凡市场价低于最低收购价的,按最低收购价收购;高于最低收购价的,按市场价收购;2009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50公斤90元、92元、95元。三是提高订单早稻预购定金发放标准。对种植早稻面积20亩以上、与粮食收购企业签订订单合同的大户,由粮食收购企业按合同金额40-50%的标准核发预购定金,提供上门签约和收购服务。

四、全面实行种粮大户水稻政策性保险

将水稻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必保品种,保险对象为水稻种植面积20亩(含)以上的种植大户,保障范围为台风、暴风暴雨、洪水和主要病虫害等灾害,保险金额为每亩400元,相应保费为每亩20元,其中财政给予90%的保费补助。

五、切实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加强农田保护和建设。重点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按不同的质量等级,因地制宜推进地力综合培肥和改良,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结合沃土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等项目实施,不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稳定和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实行基本农田分级管理,并列入常年正常性工作,千方百计防止耕地抛荒,不得出现连片10亩以上(含10亩)全年性农田抛荒。二是大力推广实用技术和优质高产品种。广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与示范,各村要建立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重点抓好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应用。早稻抓好中早22、金早47两个高产多用途早籼品种的推广及中嘉早17、中嘉早32两个早籼新品种的示范;单季晚稻抓好中浙优1号、两优培九、协优315三个杂交稻组合的推广及新组合国稻6号、甬优9号示范;连作晚稻抓好新两优6号高产优质杂交稻组合和晚糯稻浙糯36的推广,并做好协禾7号、中优1176两个连晚新组合的示范。实用技术要抓好旱育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优化防治、稻草还田、超级稻强化栽培等五项主推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应用。三是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四是抓好农业(水稻)科技入户工程。今年是我镇实施农业部农业(水稻)科技入户工程的第五年,列入今年实施计划的9个村要按照农业部门的统一部署,切实抓好工程实施各项工作的落实,切实推进科技兴粮,不断提高种粮效益。要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农民信箱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创新农技推广和服务新机制,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不断提高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农技员要加强学习和知识更新,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为农服务本领。

六、加快机制创新,培育新型粮食生产主体

(一)培育粮食生产规模大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有志青年从事粮食生产规模经营,加快培养一批“有学历、有技能、懂管理、善经营”的现代新型种粮农民,提高种粮大户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培育粮食专业合作组织。要探索适合我镇实际的粮食生产合作化、专业化、规模化、统一化服务模式,鼓励、吸引工商资本和民营企业参与粮食生产的全过程,积极引导组建以粮食加工为重点的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组织。要规范和加强对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既要注重量的增加,更要注重质的提升,真正使粮食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民的合作社、粮食生产的主力军。

(三)创新粮食生产服务机制。鼓励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和服务组织采取季节性流转、多年性流转等方式来从事粮食生产,通过托管、代管、承包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统一育秧、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耕机插机收等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第4篇:粮食生产指导意见范文

(二)围绕粮食安全,着力抓好农业生产。一是加强服务指导。切实抓好双夏生产,认真做好早稻收割各项服务工作,加强连作晚稻秧苗培育管理,尽早部署冬种生产,研究出台扶持政策和指导意见,加强秋收冬种服务,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二是突出高产创建。实施“甬优种业双千工程”,开展单季稻千公斤和连作晚稻800公斤攻关行动,大规模推进高产创建活动,粮食“双千”实施面积扩大到15万亩左右,努力实现粮食稳定高产。三是稳定“菜篮子”产品生产。以“粮经结合”高效农作制度创新为抓手,以“万元地”工程建设为重点,积极创建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加强保障型蔬菜基地建设,推进标准化、生态化养殖场建设。全区经济作物“万元地”面积保持在30万亩以上,创建畜禽“两化”示范场100个以上。

(三)围绕农业水环境治理,着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按照制定的农业水环境污染治理实施方案部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强化责任落实,认真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一是推进畜禽养殖场整治行动,落实生态消纳地,加快标准化水禽场和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建设,完成省农业厅下达的各项治理任务。二是健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长效监管机制。在全面完成5个县级无害化处理厂和142个收集点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建立完善无害化处理监管机制,提高日常运转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确保处理中心发挥作用。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农牧结合等生态高效种养模式,普及农药、化肥减量技术,加强沼液、畜禽排泄物和农作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推进农业清洁化生产。扎实推进2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9个示范区和29家示范企业建设,开展1个省级农作物秸秆利用试点县和__区、__市、__市等3个省级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试点县建设,实现化肥减量3050吨、化学农药减量450吨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以上。

(四)围绕机器换人,着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一是抓好各项农机扶持政策落实。做好第二批中央购机补贴资金安排和管理,加强作业补贴督导检查,落实单季稻、连作晚稻机插面积,确保补贴资金用到实处。二是加快农机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新建设施大棚面积200万平方以上,加快蔬菜等特色产业机械推广,推进农机科技项目建设。三是提升农机服务能力。以农机合作社和专业化农机服务公司为重点,大力培育社会化农机服务组织,实施农机合作组织提质工程,创建农机示范社15家和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1个,全面提升农机服务能力。四保障农机安全生产。扎实开展农机安全生产较大事故防控专项行动,深化“平安农机”和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全员农机安全培训和宣传教育,规范农机监理队伍机构。

(五)围绕科技创新,着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一是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应用。扶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鼓励相关企业加快电商平台建设;完善智慧畜牧业系统,研发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和远程视频监控、动物诊疗管理、实验室管理等模块,深入挖掘系统在动物卫生监督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作用;开展“农技通”应用试点工作,建立农技专家库,推广“农技通”终端应用,加强用户培训,提高农技人员在线服务意识。二是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监管领域的应用。加快智慧农机、智慧农资监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推广应用农业执法移动客户端;建立全区耕地质量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实现全区耕地质量现状和建设占补情况动态化、矢量化管理。三是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行政管理上的应用。进一步完善农业行政审批服务平台,推进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在线办理,畅通咨询投诉等问政渠道,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六)围绕提质强农,着力培育

第5篇:粮食生产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 土地利用 “三化”协调

一、 前言

《意见》指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主要任务是在不影响农业发展、不威胁粮食安全、不损害生态和环境的前提下,探索出一条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但是,作为中原经济区主体的河南省有着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一方面,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以占全国6.49%的耕地,生产占全国9.47%的粮食,并且每年还为国家输送近300亿斤的粮食;另一方面,河南省还是人口大省,以占全国1.74%的土地,容纳着占全国7.47%的人口;土地资源紧缺一直是困扰着河南经济发展的一道难题。因此,中原经济区要想实现“三化”协调发展这样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找到解决土地供求矛盾的办法。从目前的状况看,河南省的耕地所占比重还是比较大的(如图1),但是作为农业大省,保护耕地的政策仍然不能放松。如何在不过分减少耕地的前提下,保证城市化、工业化的土地供给,将是建设中原经济区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二、目前土地利用存在的两大矛盾

(一) 建设用地指标少,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

图1 河南省土地利用情况

图2 2011年全国产粮前4位

河南自古就有“天下粮仓”的美誉,不仅能满足自身的粮食需求,每年还能向省外输送300多亿斤粮食,解决近亿人的粮食供应。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河南农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图2为河南省粮食产量全国排名情况)。国务院下发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原经济区的首要战略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正因为河南省农业生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中央对于河南耕地的保护尤为重视,对河南建设用地指标的控制亦十分严格。据统计,河南省平均每年仅能获得二十万亩左右的建设用地指标,但河南省每年推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所需要的实际建设用地量约为八十万亩。从某种程度上说,严格的建设用地审批限制了河南省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目前,河南的城镇化水平仅为36%,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二) 土地利用效率低,农村居民点占地相对过多

虽然土地资源十分稀缺,但是河南省许多县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却很低,土地资源大量浪费。在城镇,部分市县城市化发展采取“摊大饼”的做法,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一味的追求大、广、宽,修建许多大广场、大别墅群、大风光带,大搞所谓的开发区、科技园等“形象工程”,这不仅而忽略了城市服务功能方面的建设,还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在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也是非常的低。从图1可以了解到,河南农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全省比例高达11.08%,远高于北方各省,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居民点的占地面积较多所造成的。

三、解决土地供给矛盾的对策建议

(一) 突破用地政策限制,省域内统筹使用城乡建设用地指标

国务院下发的《意见》指出,作为探索“三化”协调发展的实验区,凡涉及到“三化”协调发展领域的问题,中原经济区可以先行先试。在这个大的前提下,中原经济区完全可以向国家申请统筹使用城乡建设用地指标,来缓解建设用地供给严重不足的局面。一旦这个办法通过国家审批,河南省建设用地指标就能在省域范围内实现流通,建设用地的分配会变的合理有序,从而实现建设用地指标的优化配置。统筹使用城乡建设用地指标的好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建设用地需求强烈的市县可以通过分配和交易获得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对于建议用地需求较弱的市县可以通过转让建设用地指标,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促进经济发展。

(二)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大幅提高农村土地生产效率

农村土地流转是解决目前农村土地生产率低的一剂良药。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成本高、收益低已成为通病,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也要求实行土地流转。通过把单个农户的土地集中使用,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产出。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进而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省平原面积相对较多,土地流转的自然条件优越。因此,农村土地流转对河南农业发展的促进效果会更加明显,这也将有利于把中原经济区建设成粮食生产核心区,巩固提升河南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三) 巧用集体建设用地,适当推动农村宅基地的置换

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包括宅基地)一直是土地利用中被忽视的一块。其实,随着“三化”的不断发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宅基地的置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严格说来,宅基地的置换可以归结到土地流转当中一并分析。但是,宅基地置换对于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一方面,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有着巨大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用地缺口,建设用地需求异常强烈;另一方面,河南省农村居民多,农村范围广,宅基地置换所能获得的建设用地量将会非常的大,宅基地流转所获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也必然是十分可观的。

四、结语

总之,能否解决好土地供给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成败,我们必须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实践,探究出一条具有中原特色的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解决中原经济区土地供给的问题,一定要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一定要维护好农村的繁荣稳定,一定要保证好农业的不断发展,这是中原经济区一切建设的首要前提。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蔡世忠.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河南农业科学.2011(6).

[2]张全红.论中原经济区建设与河南农业现代化.农业经济.2012(6).

[3]杨强.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研究.农业经济与科技.2011(1).

第6篇:粮食生产指导意见范文

调查方面:2月份,开展了本县新型经营主体调查,了解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情况,掌握最新动态,并报送上级业务部门。春耕期间,开展了春耕备耕情况调查,对农民种植意向,农业投入品市场供应和价格行情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提供给政府部门参考。2月16日,根据市农委统一安排开展了土地抛荒情况调查,通过深入调研,了解本县土地抛荒分布、面积、成因,提出对策和建议,形成报告报送有关部门参考。4月份,参加全县粮食经营主体调查,对本县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粮食生产情况调查、登记,填报相关报表,上报给市农委。5月份,组织了亩收千斤粮,亩增千元钱“双千田”模式调查。

建议方面:春播期间,开展了麦油冻害情况调查,提出了《__县2016年春季农业生产工作方案》;“三夏”期间提出了 “三夏”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6月上旬以来,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连续阴雨天气,造成了全县3万亩小麦局部倒伏,约0.2万亩的穗发芽,给午收带来一定影响,农业局及时开展调查,提出抢收、抢种和防灾意见和建议。

利用电话、会议、培训、咨询等形式,加强惠农政策宣传,特别是农业补贴政策,财政农业资金项目等。会同财政局讨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新方案,5月24日,召开了乡镇分管领导和具体办事人员专门会议,讨论补贴方案初稿,形成了初步方案并报送县政府,并安排了基础资料预填工作,目前等待省级具体方案出台即可操作。4月份,会同财政局、发改委审核发放了上一年度的棉花价格补贴,召开了专题会议,组织了乡镇逐级登记、汇总、核实、公示、上报,并首次通过网上平台进行审核,做好纸质档和电子档整理、汇总、审核、公示,由发改委、农委、财政统一会签确认,将最终数据交由财政部门通过“一卡通”发放到农民手中。全县核实补贴面积2231.16亩,实际发放补贴298975元。

(一)新增粮项目

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2014年项目开工新建,项目前期招标完成后,加快推进,对项目实施过程实现“四制”管理。组织召开项目管理会,现场矛盾化解会,质量评定会,项目推进会30多场,密切同当地政府、监理结构的沟通和合作,各项工程进展顺利。至5月底,计划内工程基本完成。完成土地平整和改良6236亩。新开排灌沟渠27.79km,疏浚排灌沟渠6.38km,蓄水塘清淤加固1座,电灌站7座,节水灌溉渠道19.81km。机耕路45.93km,渠系建筑物1097座。2015年项目完成选址、设计招标,实施方案编制、评审、修改等工作,完成控制价编制单位、审核单位招标。目前,正在抓紧项目田间施工图设计等后续工作。预计8月份开工。2016年项目规划面积2万亩,中央投资计划已下达,已完成了项目选址,目前正在设计招标中。

(二)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育秧工厂项目

自1月份即开始启动,印发了育秧工厂和水稻社会化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了验收方案,按省农委后续通知及时进行了标准更正,并宣称到位。为实施好项目,规范操作程序,年初对重点对象多形式宣传,召开了项目申报会议,在新型农民培训、职业农民培训班上广泛宣传,向面积在5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发送了手机短信,宣传政策和标准,全县共有41一个农场或合作社报名。经网上公示、农委党组研究后建设。为压实责任,农委与建设对象签订了建设责任书,本着“先建后补,不合格不补”原则进行。加强了过程监督和验收,开展了督查5次,根据育秧特点,分别在5月上旬和5月下旬两次对育秧面积进行了验收,通过育秧面积来推算大田面积既科学又可操作。6月底将组织对设备、设施进行全面验收。采取审验票据,现场测量等手段来界定建设任务是否完成。经逐步淘汰,现在尚有31个工厂参加下轮验收。

(三)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

加大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项目后期工程管理力度,由于项目前期行动慢,少数乡镇对工作重视度不够,项目小、招标难等因素,一些建设单位始终进度缓慢,为此,多次召开项目推进会,通报情况,农委主要领导也多次找项目单位沟通,要求加快进度,搞好收尾。3月中旬对已经完成的2014、2015年项目9个单位进行了验收,其中8个单位通过了验收,兑现了项目补助资金,1个不合格单位责令整改,对于没有完成的2个单位限定完成日期,截至目前,整改任务已经完成,未完成单位工程也已结束,正在整理资料申请验收。

午收前,组织专业人员通过多点测产、专业评估、讨论,走访农民和专业大户等形式,进行午季形势分析,形成较为客观、科学的分析报告一份,分季度种植业形势分析报告2份,提参考,被多部门引用。

确定专人负责农情信息数据调查、汇总、分析、上报,在农业部农情调度信息平台上及时上报各类生产数据,

统计农作物种植面积,上报生产进度、灾情情况,配合县统计局做好农作物产量预估。6月份根据县政府抢收、抢种紧急会议精神,启动了对全县双抢(抢收、抢栽)情况日报告制度,通过信息平台,向县五大班子主要和分管领导,乡镇主要领导通报进度,共发送抢收、抢种进度信息2300多条,有效地推动了“三夏”工作展。上半年,完成农业生产基点调查6期,省、市农情进度报表40多期,农业统计报表4期。(一)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贯彻各项惠农政策,加强政策宣传,重点做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审核和发放工作,组织乡镇按规范程序申报、核定、公示到户,审核把关填报数据并抽查核实,会同财政将补贴及时发放到农民一卡通账户中

(二)加快农业项目实施。一是继续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高产攻关活动。抓好省级示范片、示范村、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工作,并示范辐射周边;二是粮食生产发展资金项目,根据项目指南要求组织实施到位;三是新增粮项目。完成2014年项目,通过审计计算和县级验收,完成追加工程。2015年项目完成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招标、完成田间施工图设计,争取在8月份开工建设。2015年项目完成设计、控制价、审核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招标,计划在11月开工建设;四是巩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项目,完成项目收尾,组织验收、审计结算、总结评估;五是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育秧工厂项目,完成设备、设施验收,做好兑现资金资料整理和审计,绩效评估,兑现奖补资金。

第7篇:粮食生产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黑木耳;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096—1

今年我地区农作物前期长势非常好,农作物生长发育正常,丰收在望。但一场虫灾、一场台风在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出现,直接影响粮食生产目标的实现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收益。因此如何加强田间管理,确保粮食丰收,是摆在广大干部、农民面前的重要课题。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希望对明年的农业生产能起到借鉴作用。

1 选择防风、抗病虫品种

目前种植的耐密品种除郑单958、良玉11等品种外,大部分都是先玉335以及其衍生物,占玉米品种百分之九十以上。而这些品种前期长势旺盛,根系相对发育较弱,遇到风雨天气极易发生倒伏。2011年我地区先玉335玉米倒伏严重,玉米减产幅度很大。2012年8月末,一场台风使我地区玉米倒伏更加严重。因此如何根据我地区土壤栽培和管理等实际情况选择防风、抗灾品种,是提高玉米产量、品质的关键。

2 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

在进入汛期和自然灾害频发期,要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是确保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思想保障。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不断提高对各类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把重点放在大风、冰雹、伏旱、早霜等突发性灾害的御防和抗灾自救上,提早制定预案,防患于未然。要积极组织广大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基层、深入田间地头,做好防御自然灾害的宣传和指导,提高广大干部群众防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各项防灾减灾措施提早落实到位。

3 加大农作物田间管理力度

3.1 促控结合防徒长

要根据品种特性和栽培密度,严格控制肥水,减少氮肥施用,增加钾肥用量,及时进行化控防徒长防倒伏。对晚播苗龄小的玉米地块,要早追肥,有条件的地方要喷施叶面肥,促进植株生长。同时,对前期除草剂应用效果不好的旱田和水田,都不能再施用除草剂,只能人工或机械除草,避免产生药害。

3.2 培育壮根防倒伏

对植株矮小的玉米地块,要抓住天气晴好的有利时机,增加铲趟次数,疏松土壤,提高地温,促进根系深扎,防倒伏。对低洼易涝地块,要及时排水散湿,增强根系活性,促进根系发育。水田前期降水量大,水层普遍加深,不利于土壤增温和根系呼吸作用,因些,对水层深的地块要及时排水晒田,增强根系活力,控制无效分蘖发生。已进入拔节期的水田要采取间歇灌溉方式,并及时施用穗肥,保持根系活力,实现理想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确保稻株不倒伏。

3.3 防治病虫免危害

6月份以后,作物进入各种病虫害多发期,各级农业植保部门要及时预报病虫害的发生趋势,跟踪调查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加强水稻稻瘟病、水稻二化螟、玉米螟、粘虫、蚜虫、双斑萤叶甲、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等重点病虫害的监控力度,指导农户进行科学有效防治,减少对产量的影响。特别要搞好稻瘟病和蝗虫、粘虫的防控,对“吉粳88”水稻种植面积大的区域,不管有没有叶瘟,都要尽快普遍施药预防。蝗虫易发区要加大田间、荒地、林地、草塘、泡泽等检查力度,一经发现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确保蝗虫不扩散、不迁飞、不危害农田。

第8篇:粮食生产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粮食直补;粮食主产区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0-0031-04

引言

我国自2002年逐渐建立起了以粮食直补为主体的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较为一致的观点是,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必须建立对粮食生产者和粮食主产区的补偿机制(万宝瑞,2004;朱泽,2004),这是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关键(王雅鹏,2005)。一些学者从补偿目标、补偿方式、补偿范围、补偿资金来源等方面进行了政策设计(杜辉,2010;夏玉莲,2011)。庄荣盛(2013)通过我国城镇化过程汇总多方面的利益格局失衡分析,指出要维护农民利益,应当建立农民、企业与政府利益平衡机制。侯立军通过对制约主产区建设的经济因素进行分析,指出要建立投入和利益补偿机制,搞好粮食主产区建设。龙方、卜蓓等(2012)对粮食生产者的利益补偿进行了经济学分析。潘刚、李琪(2012)认为,解决粮食主产区经济普遍落后、农民受益偏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问题的关键在于完善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陈明星(2012)研究了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效应评价体系,认为应当合理划分利益补偿阶段、动态调整利益补偿行为。杨建利、靳文学(2012)通过对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粮食生产情况透视,指出了合理的确定粮食主销区对粮食主产区的补偿额度。王有国(2013)从构建粮食安全保障基金等方面对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提出了建议。薄爱敬(2010)对我国的粮食补贴制度和机制进行了研究,并重点分析了各项政策积极作用和负向作用。田建民(2010)指出,我们必须从区域公平发展的视角构建我国的粮食安全长效机制。

上述成果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需要指出的是,以往的研究多局限在研究粮食生产补偿的意义、原因上,更多的成果则围绕粮食补贴政策的效果和改进的方向来展开,对于粮食生产补偿政策的功能、补偿范围、补偿标准、补偿资金来源等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层面,缺少深入的实证和定量研究,对补偿政策的运作模式和实现途径的研究不够深入。如何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亟待回答的重要问题。

一、当前粮食补贴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有对粮食生产的支持水平总体上偏低

尽管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力度,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差距仍然较大。就“黄箱政策”来说,我国目前的财政农业补贴总量达不到WTO《农业协定》中“黄箱补贴”允许的8.5%的水平。同时,由于各省粮食风险基金包干基数不一样,以及核定包干基数的因素与应补贴的粮食种植面积的差异,在不同省份间的补贴标准差距过大。与此同时,各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幅度远远高于农业补贴标准的增长幅度。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较大程度地抵消了农资综合补贴的效果。在粮食收购价格不能大幅度提高和农业补贴标准相对较低且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的背景下,种粮农民通过获得农业补贴所得到的收益十分有限。

(二)农业补贴结构不尽合理

第一,临时性补贴多于经常性补贴。许多应对农产品短缺而推出的财政农业补贴是临时性的,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第二,补贴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激励作用有限。在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补助资金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人情补贴“现象。第三,农机补贴的对象分散,但效率不高。因为农机补贴对种植规模没有要求,只要购买的农业机械在补贴范围以内就可以得到补贴,基本上形成了“家家得补贴,户户有农机“的情况。这种情况实际上不利于农业合作组织的工作。第四,对几乎涉及化肥、农药、农膜和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没有明确的地区与人群的区别。第五,对于农民培训的支出比例偏低,直接导致农村的人力资源匮乏,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不足。

(三)农业补贴管理和监督不健全

主要体现在政府预算管理体制不完善,对农业补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监管。实施农业补贴的权力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机构设置较为分散,农业资金的支出来源过多,出现了多头管理和交叉管理。农业补贴制度多以部门规章制度形式出现,缺乏必要的监督约束机制,降低了财政农业补贴的效率。粮食直补政策的落实普遍存在着监管不严的情况。一些地方出现了谎报、虚报面积,甚至许多已经租赁、征用、非法转手的非农用地也在堂而皇之地领取直补资金,形成资金流失和腐败。

(四)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获得的补贴不平等

虽然中央政府的补贴政策向粮食主产区倾斜,但粮食主产区基本上位于经济不发达地区,财政能力有限,中央财政与省财政的补贴加在一起,粮食主产区农民得到的补贴远低于粮食主销区。粮食主产区没有以牺牲粮食和耕地为代价大规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却面临“产粮大县、经济弱县、财政穷县”的困境。

综上所述,我国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在支持力度、补贴结构、支持方式、监督管理等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在认真总结我国十几年以来两次补贴政策实施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粮食生产支持政策进行优化。

二、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构建的目标定位

我们认为,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是一个比粮食生产补贴更为宽泛的概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粮食生产者由于生产粮食而放弃其他效益更高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带来的机会成本的补偿;其二,对于粮食生产者由于粮价下降所导致的销售粮食收入不能弥补成本所造成亏损的补偿;其三,为了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所需要增加的农田基本建设投入;其四,为改善粮食生产者所在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福利所需要增加的公共产品投入。简言之,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是指,为了激励粮食生产者及其所在地区的粮食生产积极性,通过调整中央政府、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种粮农民、粮食消费者等相关利益者由于粮食生产活动、粮食流通活动和粮食消费活动所导致的经济利益关系,以补偿粮食生产活动产生的超过其经济利益的机会成本,并提高粮食主产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福利水平的具有激励特征的制度。

(一)形成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机制

在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如何加快转变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发展方式,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必须破解的首要问题。一段时间以来,关于我国粮食多了还是少了的问题又有一些争论。有人主张去库存就是减少国内粮食产能。我们认为,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我国粮食产量虽然实现了连年增长,但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并不牢固。农业去库存可以允许粮食产量在不同年份略有波动,但不能滑坡。必须通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等重大措施,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持续增长。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的主要目标是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立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形成种粮农民增收的长效推进机制

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一个前提条件是确保农民的持续增收。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种粮比较利益低等原因,粮食主产区粮农的收益不高,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如何促进种粮农民收入稳定较快增长,既是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前提,也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就要求积极推进农业供给结构性改革,把增进粮食主产区农民福祉作为构建粮食生产支持机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发展新理念破解粮食主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走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使得广大粮农在为粮食安全做贡献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更多的“获得感”。

(三)形成产粮大省社会福利和经济发展的增进机制

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的构建应当摆脱单纯的“粮食增产”目标,按照“创新、开放、绿色、协调、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把增进产粮大省和产粮大县的社会福利、促进粮食主产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建立粮食生产支持机制的抓手。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支持手段,加快形成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使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更多地向粮食主产区的农村倾斜,积极推进财政资源在城乡和农业、农村两个方面的综合平衡、促进城乡融合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繁荣,让广大种粮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探索出一条粮食主产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粮食安全双赢的发展道路。

三、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的框架设计

我们认为,粮食生产利益机制的构建应从以往的以补贴为主,转向投入支持、市场调控、风险规避与补贴并重,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支持体系。一个完善的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由四个方面构成,即粮食生产投入支持机制、粮食生产补贴支持机制、粮食市场调控支持机制、粮食生产风险支持机制。

(一)粮食生产投入支持项目

粮食生产投入支持项目包括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投入、粮食生产科技投入、粮食产业化支持投入等3个方面。

1.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投入。应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作为粮食生产投入支持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粮食主产区实施农业重点开发工程,增加一批粮食高产、高效改造工程项目。根据农业部2006年测算,如果1/3的中低产田(约4亿亩)耕地的基础能力能提高一个等级,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00亿斤左右。首先,创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方式,采取政府直接投资、政府引导和公办民助、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在对各种不同来源的资金进行整合的基础上,采用市场机制的办法推进工作。其次,建设项目的重点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即重大的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工程、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等。还应重视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推进现代灌区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再次,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集中优势研究力量,加大粮食绿色增产项目的攻关力度。实施植物保护建设工程,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有关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征地补偿、耕地占补平衡等应实行与铁路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同的政策。

2.粮食生产科技投入。农业科技投入属于“绿箱”政策。加大对粮食生产科技的财政支持力度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必然选择。首先,要增加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积极解决省级和市县级粮食生产科研经费不足问题。其次,加强粮食良种繁育等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重点支持粮食品种资源、转基因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旱作农业技术的研究。再次,将新型农业科技与农业推广补贴结合起来,重点扶持发展科技含量高效果好的农业生产资料的推广和应用,放活农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形成绿色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网络。最后,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通过整合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长期支持农业科技攻关,建立统一协调、开放共享的农业实验场站系统。

3.粮食产业化支持投入。积极推进粮食生产的区域化布局,建立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粮食品种种植带;采取“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粮食产业化。财政部的《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从2016年开始,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将集中支持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该项政策主要有三种扶持方式。其一,优先给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以贴息贷款;其二,优先给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农民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以财政补助;其三,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地区采取财政股权投资基金、贷款项目担保基金、贷款项目担保基金等方式。

(二)粮食流通支持项目

1.粮食仓储设施投入项目。完善县(市)级仓储、重要粮食物流节点项目,优化重要节点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形成政府、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共同参与建设的格局。提高储备粮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智慧粮库建设。鉴于粮食主产区财力比较薄弱,加强对地方储备的支持,中央财政可对地方储备给与一定的补贴。

2.粮食加工支持项目。以科学规划为基础,培育一批粮深加工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重点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其一,支持商业银行对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建设项目给予贷款贴息、资本金投资或投资补助,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展主食工业化生产。其二,对中小粮食加工企业的优惠政策,应参照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于适当支持。应多措并举,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转型升级。

3.粮食应急供应保障能力提升项目。加强粮食主产区粮食仓储、物流、市场等基础设施的科学规划、布局建设,在整合现有的粮食仓储设施资源的基础上,新建或扩建大型现代化粮食流通和仓储设施。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立健全跨区域的粮食应急保障和服务信息管理平台,打造覆盖省、市、县的粮食应急保障网络和智能化服务系统。

(三)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项目

1.以农民作为受益对象的补贴。实行直接补贴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因此,必须锁定补贴对象,强化以农民为受益对象的农业补贴力度,使粮食直补资金主要通过粮食种植面积直接落实到农民手中。

2.以企业为受益对象的补贴。一是对粮食加工企业的补贴。粮食加工系微利经营,在价格干预时发生的原粮采购价高于成品粮折原粮后的销售价的价差,政府应适当给与补贴。二是对农业生产资料企业的补贴。在农资生产企业的原材料成本持续上升时,为了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体上保持稳定,政府在必要时可采取临时的农资直补政策,对生产企业进行补贴或奖励。

3.以地方经济发展和公共社会福利为受益对象的补贴。积极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发展粮食主产区农村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使粮食主产区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住房、医疗、社会保障、教育等领域享有基本的公共服务,促进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区域条件不适合发展粮食生产的农村,可通过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建设完善一批基础公共设施,如乡间道路硬化、稳定供水供电、修建文化广场、植树造林绿化等,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打造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增加农民创收途径,让农民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活质量的提高。

(四)粮食市场和金融支持项目

1.粮食最低收购价调控政策。在当前条件下,应对三大品种继续实施最低收购价制度或临时收储制度所具有的“价格调控”和“托底购销”功能及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是目标价格制度不具备的,如何处理好最低收购价合理定价问题和收购后农产品销售问题是关键。今后可采取以下三项措施:其一,改变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价不降只升的价格确定方式;其二,鉴于不同地区条件差异大的实际,可采取分区确定价格的办法;其三,对于有些品种,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用目标价格制度取代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政策,以减少价格支持政策对市场的扭曲影响。

2.农村金融与信贷政策。加大“三农”金融产品创新和重点领域信贷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健全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采用多样化的贷款方式,构建高效的办贷机制。一是创新粮食规模经营信贷产品。以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产粮大县生态环境建设等为导向,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二是创新城镇化信贷产品。以推进产粮大县新型城镇化进程为导向,支持产粮大县水利、公路、电网、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创新农业产业化信贷产品。针对农业产业化多元化的融资需求,开发全产业链融资产品,提升粮食产业链附加值。五是创新互联网金融产品。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粮食主产区规范发展,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四是创新改善民生信贷产品,支持产粮大县教育、就业、养老、医疗卫生项目建设。支持金融企业探索“互联网”模式,在农村开展电商服务、在线教育、在线医疗服务等,通过互联网全方位整合村镇银行、自助银行、社区银行的功能,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有效解决粮食主产区农民的金融、电商、物流、教育、医疗、社保等热点需求。五是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实施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推广贫困村互助资金项目合作模式。

(五)粮食风险规避机制

1.粮食风险基金制度。中央应增加粮食主产省的粮食风险基金规模,加快取消粮食主产区风险基金配套,更好地帮助粮食主产区加强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完善粮食风险基金管理和使用办法。

2.种粮环节的风险支持。推动农业保险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协助农户形成稳定的偿还能力,增强种粮农民对意外风险的抵抗能力。一是完善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保险制度,将农业保险作为支持粮食生产的重要手段。中央财政将于2016年进一步提高对产粮大县稻谷、小麦、玉米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在政策出台前,省级财政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已高于25%(现行补贴比例)的部分,中央财政承担高出部分的50%。如果省级财政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并相应降低产粮大县县级财政保费负担,中央财政还将承担产粮大县县级保费补贴降低部分的50%。上述政策实施之后,中央财政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比例,将由目前的中西部40%、东部35%,逐步提高到中西部47.5%、东部42.5% 。二是加强农村自然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完善灾害性天气、地质地震灾害、森林火灾、农林有害生物重大动物疫病、环境污染等防灾应急预警体系。

3.储存环节的风险支持。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企业必须承担粮油最低库存义务。最低库存义务的具体标准应由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省级人民政府审批公布。

参考文献:

[1] 杨建利,靳文学.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利益平衡机制探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129-134.

[2] 陈明星.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效应评价体系研究[J].研究探讨,2012,(7):57-61.

[3] 龙方,卜蓓,等.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的经济学分析[J].农业发展,2012,(11):17-18.

[4] 卜蓓.粮食生产者的利益补偿机制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6).

[5] 王国有.构建黑龙江省粮食利益补偿机制研究初探[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3,(12):30-34.

[6] 潘刚.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问题研究[J].政策经纬,2010,(9):4-8.

[7] 田建民.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8] 夏玉莲.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1.

[9] 李琪.完善我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对策探讨[J].公共管理,2012,(12):153-155.

[10] 庄荣盛.维护农民利益应建立农民、企业与政府利益平衡机制[J].探索研究,2013,(1):31-35.

[11] 薄爱敬.我国粮食补贴制度与机制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0.

[12] 李科艳.农业补贴政策应实施调整与完善[J].粮食决策咨询,2014,(15):6-13.

[13] 胡泽华.我国粮食补贴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与对策[J].粮食决策,2014,(15):15-17.

第9篇:粮食生产指导意见范文

一、关于补贴对象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继续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补贴对象为农牧渔民、农场(林场)职工、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机专业户、种粮大户和直接从事农机作业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及农业生产企业)。

二、关于补贴机具种类范围

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备纳入补贴范围。调整后的补贴机具为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排灌机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动力机械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备等9类22个品目。

三、关于机具补贴标准

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实行定额补贴。同一种类、同一档次农业机械,在全省区域内实行统一的补贴标准。同一档次内大多数产品价格总体下降幅度较大时,全省将统一调整此档机具补贴标准,并按调整后的补贴标准结算。

四、关于补贴机具数量

按照《吉林省农业委员会 吉林省财政厅关于调整2015年吉林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范围的通知》(吉农机函〔2015〕15号)执行,即补贴对象购买机具均无数量限制,购买机具验收合格后即可享受补贴。

五、关于补贴操作时间

2016年度补贴操作时间不再按照春季和秋季分段执行。全年购机补贴截止时间为11月30日。在购机补贴截止时间后,不再办理购机补贴核实确认手续。2017年不再对2016年购置的补贴机具实施补贴。补贴资金的使用,按照《吉林省农业委员会 吉林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做好2015年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通知》(吉农机函〔2015〕27号)精神执行。

六、关于补贴产品

凡在吉林省2016年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内的农机产品,均可享受吉林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享受农机购置补贴的农机产品,由其产品生产企业自愿向吉林省农机化主管部门提出补贴分类归档申请,由吉林省农机化主管部门按照相关规定将其纳入补贴范围并对其产品进行归档。农机生产企业应当对其生产经营的补贴产品,在明显位置固定标有生产企业、产品名称和型号、出厂编号、生产日期、执行标准等信息的永久性名牌。其出厂编号等标识,应当具有唯一性。对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产品,不能享受购置补贴。

七、建立企业诚信制度

2016年,在吉林省行政区域内的销售补贴产品的经销企业,由其农机生产企业自主确定并向社会公布。农机生产企业对其所确定的补贴产品经销企业的经销行为承担相应责任。农机生产企业要将经销企业和其补贴产品信息自主录入农机购置补贴系统,并对录入系统信息的真实性承担主体责任。农机生产企业应当按照申请补贴产品的规格、型号、性能、质量、安全等方面产品标准生产其补贴产品。对违法、违规、违纪销售补贴机具的生产、销售企业不允许参与补贴活动,所销售的产品不能享受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八、加强监督管理

(一)实施补贴产品对比识别监管制度。健全完善贴补操作管理系统,对已补机具实行系统自动识别监管,严防“一机多补”等违法行为。

(二)建立经销商信息公开制度。由农机生产企业将其确定的经销企业,自主录入到我省补贴系统,公开经销商信息。

(三)建立补贴产品公开制度。由农机生产企业将其销售的补贴产品,自主录入到我省补贴系统,公示其产品信息。

(四)建立购机信息即时公示制度。按照国家对购置补贴机具对象实施信息公示的要求,健全完善公示操作方式,通过补贴系统对购机补贴对象实行核机后,即时公示操作管理,强化社会监督。

九、关于补贴实施办法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