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发展的要素范文

商业发展的要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发展的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业发展的要素

第1篇:商业发展的要素范文

摘要:齐齐哈尔中心商业区景观环境改造探讨从其整体及各物质要素所呈现的问题着手——整体协调性不够、主题文化不突出及各物质要素的“乱”现象,深思这些问题出现的内在原因——国际化、城市化对中心商业区建设的冲击及政府、设计人员、群众三者关系未有效协调统一,从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探讨研究出一条具有齐齐哈尔特色的中心商业区景观环境的改造路线,以此使其能够继承历史发展、承载文化符号、反映城市风貌等,使中心商业区满足人的需求而得到永续发展。

关键词:中心商业区;景观环境;物质要素;改造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过程中,中心商业区作为城市中人流集聚、经济活动中心,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其应被人们所共享,为人们提供日常活动、交流与联系,激发城市的活力,体现城市的人文、历史风貌及社会观念1,其应该是城市形象的缩影。

齐齐哈尔中心商业区历史较为悠久,但受到全球化及快速城市化的冲击,表现出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丧失等现象。在缺乏上述“魂”的状况下,中心商业区景观环境的物质要素方面呈现出一系列“乱”现象——交通道路混乱、建筑界面混乱、环境设施混乱……而人们的需求本质包括物质需求及精神需求:物质需求可归结为对中心商业区景观环境中的物质要素使用功能、视觉审美等要求;精神需求则可归结为对作为中心商业区“魂”——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延续的向往。那么如何在齐齐哈尔中心商业区景观环境改造过程中解决各种“乱”现象,从而体现出市中心商业区自身特色、文化内涵,以此来满足当地市民和外来游客的需求,值得我们进行研究探讨。

一、齐齐哈尔中心商业区景观环境现状问题及分析

首先笔者将景观环境理解为是某一空间的物质组成要素相互联系所产生的综合特征体,反映着空间内部所蕴含的精神。景观环境与各物质组成要素有关,但不能完全归属于某一物质要素,而应是以要素整体组合为前提,内部精神要素为引领。齐齐哈尔中心商业区景观环境的物质组成要素主要可归结为道路、建筑、环境设施、广场等。精神组成要素则主要归结为中心商业区的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等。

事物存在即需有其价值的体现,而中心商业区的存在价值主要由其是否具有活力来体现,而人是带来活力的唯一要素,即决定着商业区的生与死,那么人作为指引各要素发展的地位则是不可撼动。可知,在齐齐哈尔中心商业区景观环境改造探讨中要以“人的需求”——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为中心,运用从整到分、从表及里的方式对景观环境现存问题进行深层次剖析。

(一)现状问题

1、整体性问题

在商业区行进中,我们所需要的是一种连续性的体验,而这种连续性主要通过景观环境的整体性来体现,也即是商业区景观环境所呈现的总体风格。科学实践证明,人类接受的外界信息,83%来自于视觉,那么可知视觉感官是风格显现的主要媒介要素,按照格式塔心理学观念,人对城市形体环境的体验与认知,具有一种整体的“完型”效应6,由此呈现出来即为物质要素的综合形象。而这些物质要素的综合形象——风格的形成是需要有“魂”作为隐性要素来联系贯穿指导。这一“魂”可简单归结为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人性化。齐齐哈尔中心商业区见证了齐齐哈尔经济地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而齐齐哈尔又是省历史文化名城;且因丹顶鹤故乡的扎龙湿地位于此,而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鹤城”;其又地处北疆,除了冰雪自然景观之外,少数名族文化源远流长。可是,当人们身处齐齐哈尔中心商业区的时候,却未曾有历史积淀的感知,未有“鹤城”的体验,未有边疆文化的触碰。从而在整体风格上所呈现是现代化、历史隔断,要素在大背景下过于多样而忽略统一以及进入其中的突然感受——乱。

2、各物质组成要素问题

(1)道路——车行、人行、停车混乱(见图1)。首先,齐齐哈尔中心商业区呈现出交通单向性,配套停车场不足的现象。由于其业态布置较为完善,大型商业设施集中,较其它商业区功能更为丰富,导致交通单向性的出现,特别是在节假日;而随之出现了停车问题。虽各商场都有配套停车场,但是由于便利程度、收费等原因及商业区外部停车场设置不足,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停车场的需求,导致乱停车现象的出现。其次,步行系统连续性不够。由于商业区以卜奎大街和龙华路两条城市主干道为其交通骨架,虽然在两条主干路地下分布着地下步行商业街,但是地下商业街出入口较少且标识不够明确,以及中心广场地下还未形成步行商业街,导致步行系统的连续性的出现了阻断。

(2)建筑——大型化、趋同化、国际化 (见图2)。建筑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每个建筑应该都有其特殊的意义(文化或者历史),而在齐齐哈尔中心商业区则体现不出其具有文化及历史的积淀,呈现的只是盲目追求现代化国际化冷冰冰的方盒子。由于建筑不断地向上延伸,遮挡的不只是人们的视线,更是一个城市历史发展的进程,城市天际线的破坏。

(3)环境设施——缺失人性关怀(见图3)。齐齐哈尔中心商业区主要设置有售货亭、路灯、垃圾筒、公交站牌等服务设施,但仅仅是作为商业区的附属设施而存在,没有将其作为商业区的组成部分,整体的文化理念、风格联系性不强,就像是一个一个间隔片段所出现。在长条的步行街道上除少量的售货亭外,不见座椅等,无法体现人性化需求。

(4)广场——集聚性差,缺乏活力(见图4)。中心广场作为商业区的核心地位未曾体现,而仅是在其中设置了花坛和路灯,呈现出的只是一个冷冰冰、空荡的空间。

第2篇:商业发展的要素范文

[关键词]上市银行;钻石模型;争力模型的构建;财务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B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财务竞争力的强弱不仅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我国金融体系是否稳定的大局。基于我国上市银行面临的国内外竞争环境以及财务管理对银行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财务竞争力进行分析,不但有利于帮助商业银行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还可以促进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一、我国上市银行财务竞争力的“钻石模型”要素分析

(一)要素条件

根据“钻石模型”中涉及到的生产要素并结合商业银行的行业特色,本文选择从银行业所拥有的资本要素入手来分析其财务竞争力。资本要素作为我国商业银行运营的基础,其资本状况的优劣直接关系着银行的命脉。资本规模决定着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规模经济,资本对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影响不容小觑,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作为商业银行核心的主营业务,存款无疑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资本来源之一。

(二)需求条件

钻石模型的第二大要素就是需求条件,内需可以直接提升规模经济并拉动企业的持续发展,同时会刺激企业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创新。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额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并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根据利润表可以看出,传统的存款和贷款业务仍然占据着中国各大型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的主要来源。

(三)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作为钻石模型的第三大要素,顾名思义,由于其共享相同渠道,或是由于共用某些服务或技术,使得企业之间存在关联关系。从其定义的概念可以看出,这些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互补性。从统计数据可以发现,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逐步形成国际竞争力有正向拉动作用,同时中国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也离不开第二产业等等。

(四)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和风险的特殊行业。其经营战略中必不可少且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风险的管理。如何选择和控制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这个财务指标也就同时意味着银行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经营策略。在同业竞争方面,由于营业收入代表着商业银行竞争后的所得,本文采用16家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分别占16家上市银行营业总收入的比率来衡量各家上市银行市场竞争情况。

(五)机会与政府

本文在处理政府这个因素时,主要从制定政策和颁布法律两个方面入手,涉及到的指标有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和法律权利力度指数。机会对于企业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引发机会的时间也会影响到钻石体系中各个关键要素本身的变化,另外在模型中由于其很难被量化,所以在下文构建的模型中,暂不考虑这方面因素。

二、基于钻石模型的四维财务竞争力模型的构建

本文的四维财务竞争力模型提出是根据波特钻石模型的六要素分析总结出来的,钻石模型六要素依据其各自的属性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财务竞争能力的大小。

三、我国上市银行财务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结合财务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和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行业特殊性构建出符合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特色的财务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反映财务竞争力的诸多财务指标中经过分类提炼选取出来容易量化的具有代表性的19个财务指标争取能全面真实的反映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财务竞争力水平。表1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财务竞争力财务指标表。

四、四维财务竞争力模型下上市银行财务竞争力实证分析

本文根据新浪财经网站上的这16家上市银行历年年报以及各银行网站公布的统计数据进行挑选和计算,从而整理出本文实证研究所需要的样本数据,本文借助的以上收集数据的方式即为本文的样本数据来源。本文选取的指标共有19个,最终的样本点共有1520个。利用SPSS19.0计算矩阵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表2为SPSS检验结果表,表3为旋转成份矩阵表。

根据旋转成份矩阵表可以看出,核心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自有资本率、存款份额、贷款份额、股东权益比率在成份1上的载荷分别达到了82.5%、89.4%,90.8%、92.8%、95.1%,91.0%,这6个指标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资本状况和规模实力,代表着我国上市银行的发展能力,因此本文将其称为发展能力因子。

拨备覆盖率、不良贷款率、非利息收入率在成份2上的载荷分别达到了60.6%、76.2%、96.7%,这三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上市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收益稳定性能力),因此本文将其称为风险控制能力因子。

资产净利率、资本净利率、中间业务收入比、利息收入比在成份3的载荷分别达到了89.0%、83.8%、66.85%,77.2%,这四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因此本文将其称为盈利能力因子。

第3篇:商业发展的要素范文

关键词:要素商贸条件 出口导向型 经济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

引言

纵观上世纪中后期亚洲的经济发展模式,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亚洲各国经济增长的主流方式,上世纪70年代以日本为代表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后是以我国台湾地区及韩国等为代表的亚洲四小龙同样取得了经济上的长足进展,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东南亚与我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将此类经济增长方式推向了顶峰,并且取得了东亚经济增长的奇迹。但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及随后出现的欧洲债务危机,都给出口导向型的亚洲经济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同时,也引发了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增长、稳定与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大讨论,以出口导向为增长模式的经济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一度成为争议话题。

研究意义

其实,本文更关注的是经济内生增长方面的研究,探索内生增长与净贸易条件之间的关系。而在以往的研究中,经济增长与相对价格冲击之间的关系受到比较大的重视,忽略了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为了更加客观、全面的衡量出口导向型经济中,作为出口部门的技术变化,和国际商品价格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需要全面引入要素商贸条件。从1997年到2008年的两次金融危机可以发现,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考验与反思,因此,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要素商贸条件变动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及影响规模,成为了学术界热门的研究方向,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或增长优化转型模式也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要素商贸条件推动出口导向型经济的现状

通过我国经济发展研究理论中现有的规律,可以看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离不开要素商贸条件的改善。一个国家的资源配置若要实现有效的利用,提高其应用的效率,达到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目的,与要素商贸条件的向好有着直接的关系。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与经济的增长,可以使该国家有更多的优质资源投入到项目研发上来,技术的改进与革新是商业贸易产品质量提升的必经途径,因此该国可以获取更高的商业贸易出口价格,而更高的出口价格也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直接作用于资源的优化升级,形成商业贸易的良性循环。

而经济增长与商业贸易条件之间的显著关系,还可以体现在要素与商品之间,如: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要素与商品(纯粹消费商品、消费与投资兼具的商品)的内生增长关系清晰地显示出商业贸易条件影响的增长,商业贸易条件的高低与消费品的专业化有着直接关系,二者越高,其增长率也会越高,反之则呈负相关关系。当然,短期商业贸易条件的下降会导致财富和收入的双下降效应,但长期的商业贸易条件下降,则不会有显著的关系,虽然商业贸易条件对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有正向效应,但是二者之间表现的关系并非是对称或线性的,商业贸易条件的向好对中心国家的积极效应并不表现的比边缘国家显著,甚至更加弱化。并且,在经过对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调查发现,人均真实的GDP和商业贸易条件之间也联系紧密,并且相互影响。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工业化国家,小型的开放经济体更容易受到商业贸易条件的冲击,如从韩国与日本在面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不同表现就可以发现其中的端倪。因此,商贸条件稳定并受影响小的国家,其经济增长更为稳定持续,同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范围与力度也会更小。

通过2004年-2008年的五年间,对全球的94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和要素商贸条件的波动呈正相关关系。但也有少数的研究认为要素商贸条件的波动与经济增长没有显著的关系,无论是单要素商贸条件还是双要素商贸条件,其波动只能是有利于初级产品的出口,但同时会抑制该国的经济增长,我国有部分研究者对1981年-2004年的我国出口导向型数据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的进出口价格指数的波动和商业贸易条件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和一般均衡模型的研究甚至提出,虽然我国的商业贸易条件出现恶化的现象,但我国的经济增长步伐仍在持续。以上这些没有显著关系的研究,都缺少将技术变化纳入到研究因素中来,仅仅将商贸条件等价于净贸易条件,技术变动的因素没有进行充分考虑。

因此,本文以1997年到2008年亚洲经历的两次金融危机为研究分析的对象,从单要素商贸条件出发,尤其是以全要素生产率为单要素商贸条件的参考研究指标,分析了其对于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推动作用,研究了其对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影响。因为,我国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出口型经济模式和投资型经济模式为主要拉动方式,近年来,我国也在探索经济模式的发展转型方式,因此,本文研究要素商贸条件推动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推动,将对于是否应当坚持要素发展模式,还是进行根本性的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要素商贸条件的趋势变化及影响分析

当前我国的要素商贸条件分述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价格贸易条件,或称为净贸易条件,是指该国的出口价格指数和进口价格指数的比值,这类商贸条件没有将投入与产出因素纳入到考虑范围,而只是以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的价值作为参考,估算比较粗略;其二,收入贸易条件,其考虑的主要是出口对于进口的购买力,计算的方式是出口的数量乘以净贸易条件,这类概念将产出数量考虑进去了,但却忽略了投入数量的变化,也算是对净贸易条件进行了一定的改善;其三,即本文所要论述的单要素商贸条件,其计算方式是以出口中某要素的生产率乘以净贸易条件,其本质不离开净贸易条件,其所体现的是该国的单位劳动力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出口商品所能具备的购买力,这一概念比较完善,其所体现的经济内容也更加客观合理,衡量该国出口劳动生产率的效益,也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同时,由于技术进步的积极应用与探索,即使该国的净贸易条件下降,也并不一定会导致单要素商贸条件的下降,因为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生产率优势,完全可以抵消净贸易下降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所以,我国出口价格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单要素商贸条件的下降。

从中可以看出,单要素商贸条件对于经济稳定和增长的重要性,其对于出口部门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正面的积极意义,有效地抵消了净贸易条件下降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起到了改善二元经济结构的作用。而单要素商贸条件的计算可以体现该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但至今对于出口导向型的出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方面的统计研究相对匮乏,转而是以工业行业劳动生产率或全员劳动生产率来进行评估的。但劳动生产率的评估忽略了其他要素的投入增长对经济产出的贡献,具有很大的片面性,或者可以说高估了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此外,有些出口导向型的出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数据虽然被统计出来了,但并不一定是源自该部门的内部数据,有可能是其他部门的投入起到了改善的作用。因此,为了对单要素商贸条件进行修正,可以使用全要素生产率来取代一般性的劳动生产率,这样可以更加到位地衡量出口导向型的出口部门生产率的真实情况。

全要素生产率一直被行业内的研究专家公认为是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参考指标,是衡量技术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除了可以体现该国的投入-产出成本之外,还可以对规模、分配、技术三者的效率进行客观的反映。单要素商贸条件为净贸易条件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乘积,说明当全要素生产率为基础的单要素商贸条件指数增加时,该国的收入和福利也会相应地增加,同时带来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技术的全面进步。因此可以知晓,对于我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是依靠技术进步取得,还是依靠要素投入取得,可以用修正后的单要素商贸条件指数来加以确认,并且此类评估方式还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现实意义。

要素商贸条件的变动和技术变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非常相似的地方,技术进步可以使得该国在一定投入数量的基础上增加净产出,而要素商贸条件同样如此。反之,当要素商贸条件出现恶化的情况时,会相应的导致该国所获得的净商品的数量出现下降。单要素商贸条件的变动已经将技术变动的成分纳入进来,因而,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方式可以更加直观地体现技术变动和价格变动对于一国的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本文结合已有的实证进行综合分析,讨论以全要素生产率为基础的单要素商贸条件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单要素商贸条件对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依据为出口导向型增长假说检验方法,其运用的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在已有的资本投入与劳动力投入的基础上,对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和经济增长进行考察,将出口变量因素纳入进来,而其他一些研究则用商贸条件指数来替换出口变量因素,但考虑其方向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上述的函数研究方式忽略了单要素商贸条件对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作用,没有体现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深入影响,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基于全要素生产率为基础的单要素商贸条件的引入,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的净贸易条件评估中的不足,考察单要素商贸条件的影响,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因为,其传统的商贸条件并不能完全体现该国的经济发展是否遵循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所以,需要引入新的解释变量来衡量经济体的增长关系,即出口与经济体的增长是否呈现正相关关系。由于所研究的对象数据主要是以1997年和2008年的两次金融危机,对单要素商贸条件变动的影响,衡量此因素对于我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起到了何种作用。因此,可以将两次金融危机设为虚拟变量来加以考察。

一般可以认为资本的增长与劳动力的深化,对于一个经济体有着积极的正向意义,可以明显地起到深化资本市场的作用,把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对经济的作用都呈现正相关关系。因此,经济增长和出口有明显的关系,并且一般情况下表现为正相关关系,间接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为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通过对1980年至2011年的数据分析,其中的数据计算都以2000年为基准,如出口数据、固定资本形式和人均GDP等,数据来源为世行的数据库,利用最小二乘法对亚洲新兴经济体进行计算,可以得出单要素商贸条件对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要素商贸条件推动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研究

从世行已有的经济增长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亚洲新兴经济体的GDP增长与物质资本的累积有很大的正相关关系,我国的经济增长同样与物质资本的累积呈正相关的关系,这得益于我国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在以往的发展中取得了稳定持续的增长,在此期间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同样离不开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推动。除了韩国的出口导向型模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够显著之外,其他亚洲国家的表现都与传统的评价保持高度的一致,而韩国也在整体上表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单要素商贸条件体现着技术的进步水平,从亚洲新兴经济体近30年的发展中不难看出,出口导向型中的技术进步对商业贸易条件的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出口水平,进而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单要素商贸条件对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在亚洲各国的影响表现并不相同,并且有着显著的区别,其中影响最为显著的是菲律宾,其单要素商贸条件每增长1%,能带来0.3%的经济增长;而影响最为微弱的是新加坡,其单要素商贸条件每增长1%,能够带来的经济增长仅为0.02%,二者之间差距超过了15倍。从这些差距可以发现,单要素商贸条件的波动虽然可以推动技术的整体进步,促进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全面增长,但其增长值有些时候并没有期望的那么高。

从1997年到2008年的两次金融危机来看,单要素商贸条件对各国的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不尽相同,由于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恶化了单要素商贸条件的积极效应,使之对经济增长效应的推动显得较为微弱。在金融危机期间,虽然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单要素商贸条件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表现的并不明显。尤其在200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新加坡的单要素商贸条件对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呈负相关,而以马来西亚、韩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甚至出现了单要素商贸条件严重抑制经济增长的情况发生,金融危机重创了这些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但从1997年与2008年的两次金融危机来对比,后者由于单要素商贸条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前者要小得多,而我国在两次金融危机期间的表现也是后者要明显好于前者,充分说明了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单要素商贸条件对于推动我国的出口型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经过以上的论述研究,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第一,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在过去30多年之间,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和出口拉动,已经形成了经济增长的惯性模式,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即单纯的依靠内需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建立短期内难以实现,而是要依靠内需、投资和出口并重的经济增长模式。从我国经济增长在面对两次金融危机时的表现仍旧可以看出,以技术进步为单要素的商贸条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正数,即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因而,以技术进步为要素的商贸条件推动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虽然有很大的争议,但不能否认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虽然国际需求会弱化我国的出口规模,形成消极影响,但要素商贸条件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仍旧可以起到持续发展的作用。

第二,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是和单要素商贸条件的变动保持一致的,即单要素商贸条件是起到了推动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实效。从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情况来看,主流的表现为:随着单要素商贸条件的变动,经济增长是与之呈正相关关系的,并且单要素商贸条件对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是起着推动作用的,商业贸易条件的向好,无疑对经济的稳定与持续增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在研究了以往的亚洲经济发展进程后,更加肯定了这一结论。因此,以技术进步为表现的单要素商贸条件可以有效的抑制净贸易条件的恶化,可以避免经济体陷入贫困化增长的陷阱,主要的原因就是技术进步可以促进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其主要表现在制造业当中。在30年前亚洲的制造业占总出口比重为78%左右,而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其比重已经明显提高了将近10个百分点,充分说明了技术进步和单要素商贸条件的改善取得了进步,并同时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第三,当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时,其所标志性的变动即是商业贸易条件的波动,这些变化会传递到世界各国的经济体当中,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出口导向型为主,因而所受到的冲击就更加明显,但受此类冲击时是一般性破坏还是创造性破坏,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析。但在1997年和2008年的两次金融危机期间,亚洲新兴经济体所受到了经济冲击,其冲击对于单要素商贸条件和出口导向型增长之间的影响并不完全相同,而是有较大的差别。当金融危机导致的出口价格恶化逐步累积,并到达一定的程度时,即出口价格恶化的效应超过了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积极效应,就会对经济的增长起到抑制的作用,由于区域的出口价格下降和需求乏力,亚洲经济体的出口转而面向西方发达国家,以应对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我国同样如此,随着出口面向美国和欧盟,经济调整后更加强化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继而导致全球的生产与分销体系从发达国家转移到了亚洲新兴经济体。

整体而言,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亚洲经济的影响要小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形成的冲击并没有西方世界那么明显,除了出口价格的反弹之外,还与技术进步的单要素商贸条件的改善有很大的关系。正是由于单要素商贸条件的推动,我国经济的出口收益不断取得增长,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虽然收益放缓,但整体的增长趋势并没有停滞。因此,在短期内没有对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进行根本转变的需要,这也不符合经济增长稳定持续的现实条件。同时,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全球金融危机既是导致一般性破坏的因素,同样也是造成了创造性的破坏。

结论

两次金融危机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研究我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对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的分析。如何严谨、科学地评估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引入要素商贸条件的研究理念已经成为业内的焦点方向。

因此,评估要素商贸条件对于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对于我国无论坚持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还是经济转型发展方面的论证研究,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因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占据我国经济增长的比重依然很大,客观公正推动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增长,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文治,扈涛.FDI导致中国制造业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了吗?―基于微观贸易数据的GMM方法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3.1

2.贾立敏,王翔宇,孙立祥,周敏.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流量及流向研究[J].商业时代,2012.5(13)

3.杜晓蓉.单要素贸易条件对亚洲新兴经济体出口导向型增长的影响[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6(90)

4.黄顺武,胡敏.贸易条件影响生产率吗?―基于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经纬,2013.1

5.周紫哲,魏冬.要素偏向型出口技术结构与劳动报酬占比关系检验[J].商业时代,2014.4(10)

6.叶李伟.出口导向型经济与福建省产业结构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10

第4篇:商业发展的要素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集约化;管理

集约化管理是现代企业集团提高效率与效益的基本取向。集约化的“集”就是指集中,集合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集约化的“约”是指在集中、统一配置生产要素的过程中,以节俭、约束、高效为价值取向,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进而使企业集中核心力量,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

一、提升我国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与管理不断发展

1

信息化提升了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与管理。商业银行的集约化是通过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使同质、同类专业和业务实行大规模的整合,使管理和经营更趋集中。集约化方式比较适合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要求,可以说,集约化是商业银行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随着改革的推进,无论是机构还是体制,都是向集约化方向发展,通过集约化来实现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如资金集中、信贷集中、财务集中、单证处理集中、人力资源管理集中等,都是集约化的深化和发展。

2 集约化经营与管理以提升商业银行经济为目标。在过去一段时期内,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增长方式,主要是通过扩大规模来提高效益,属于规模效益型。客观地说,通过扩大规模来提高效益并没有错,因为没有规模就没有发展,发展体现为规模的扩大;但是,商业银行要实现效益的增长,不仅仅是通过扩大规模,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高运行质量,比如通过资产质量、负债质量、结构优化、客户优化等途径来提高效益。从另一方面来看,以资本约束和风险监管为核心的巴塞尔资本协议,扭转了银行的风险意识和经营理念,资本约束和监管强化将限制以扩大规模来实现增长的经营方式。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辩证地处理规模、质量、效益的相互关系,追求质量效益型的增长方式。

3 集约化经营与管理是商业银行实行多元经营型的前提。经营的多元化,必然体现为客户服务的多元化,以及效益增长的多元化。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增加收入的途径不仅靠信贷资产业务经营,还要扩大资金业务经营和中间业务经营;不仅要有资产业务经营,还要有负债业务经营;不仅要有银行业务的经营,还要有非银行业务的经营。在经营发展中,要逐步提高非信贷资产经营收入、中间业务收入的比例。需要说明的是,商业银行虽然采取多元经营型的增长方式,但各个分行却要有自己的发展定位,要确定自己发展的业务重点,在多元经营中确定适应本行市场定位的重点经营。目前信贷资产还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一项主要业务,也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但是,商业银行不可能长期主要靠贷款利息收入来增加盈利。现在的信贷资产经营收入取向,实际上是人民银行利率政策造成的。我国现行的存贷款利差有3个百分点,这是非常诱人的,所以各商业银行都把着眼点用于发展信贷业务,作为盈利的主要来源。而国外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一般为1个百分点或多一点,如果计提1%的风险准备金,也就赚不到多少钱。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存贷利差将会逐步收窄,接近于国际商业银行的利差水平。因此,依靠利差收入推动收益增长的传统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如果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增长不能及时向多元化转型,就会影响到今后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积极扩大优质信贷资产,增加资金使用收益及盈利,只是现实经营中的一种策略,而不是长远的经营发展战略。

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化经营与管理模式分析

1 要立足实际,选择适当的集约化经营模式。由于各银行票据业务经营基础及发展状况不同,营运体制和资金调度能力差别较大,在推进集约化经营改革中,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当的经营模式。对于业务基础较好,资金管理和调度能力较强的商业银行,可以直接在总部建立票据总中心,然后自上而下地推进集约化经营。对于业务量较小,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的银行来说,可以先在一些票据市场较为发达、辐射能力较强、业务基础较好的地区设立票据分中心,实现票据业务专营;待条件成熟,再设立票据总中心,实行全行票据业务的集中化、专业化运作和业务垂直管理。

2 以业务流程改革为核心,实现科学的集约化。业务流程是银行运作的生命线,国有商业银行产生并长期服务于计划经济时代,作为财政的蓄水池,长期充当了政府职能部门的角色,他的漫长历史及特殊的角色,决定了其业务流程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尽管走商业化经营这些年来也进行了全面改革,但目前的业务流程还存在着重复、繁琐、落后等不适应业务需求的情况。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只有从业务流程改革着手,通过辨识、分解、评估业务流程中各个环节,对不必要的作出删除、压缩、整合、外包的改革,把各部门的生产要素按自然的方式加以重新组合,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多余的成本支出,有助于国有商业银行取得最佳的集约化经营效果。

3 要加快票据业务电子化建设,票据中心与分支机构之间要合理定位。首先,实行集约化经营后,商业银行票据经营规模及经营品种将不断增大,对业务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商业银行不仅要抓紧改进现有的记帐系统,对每笔票据业务的基本要素、授权授信及其风险情况进行动态的监测、跟踪与管理,还应开发或引进专门的管理系统。该系统至少要具备两大功能:一是涵盖票据买入、卖出、清算、查询、追索、保全等综合统计、分析与监控功能;二是具备良好的扩展性和兼容性,能与现有的会计、信贷等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其次,由于支行具有网点分布广、辐射而宽的优势,各商业银行即使采取集约化经营模式,仍需肩负起票据业务的营销职能,而票据中心则主要承担票据业务的统一规划、统筹管理、后台操作、风险控制及产品创新工作。两者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并要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一是集约化经营与服务效率的关系。票据业务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的工作效率。实行集约化经营后,由于分支机构从市场上取得票据之后,在送交票据中心集中处理的过程中会耗费时间。因此,需要票据中心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进一步简化后续业务环节,缩短后台操作时间,提高业务处理效率。二是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一方面,为充分调动分支机构拓展业务的积极性,票据中心可以考虑将其营销的直贴业务利润高比例甚至全部返还;另一方面,在考核票据中心的经营业绩时,也应当以全行票据业务总收益为基准,解决两者争利的问题。只要制度设计合理,就能协调好票据中心与各分支机构间的利益,提高整体效益。

4 优化要素配置,提高经营回报。集约化经营除了要求在效益高的区域、营业网点、业务品种和服务手段上投入较多的经营要素外,通过经营要素的集中调整和重新组合来提高人均效益,并最终增加总效益,这是集约化管理的重心所在。要素配置的重点在经济发达地区,难点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要素配置的优化调整,要伴随着机构的整合进行。一是集中管理,在一定授权范围内对经营要素的配置采取统一管理。营业网点统一规划和建设,使网点布局更趋合理,提高固定资产投入效益;车辆、计算机等其他固定资产集中统一调配,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信贷项目统一管理,新资源投入在全行一定范围内优中选优;人员在一定层次上统一管理,适当流动,增加员工的紧迫感,调动积极性。二是统一标准,做到“公开、公正、公平”的三公原则,只有统一标准,才能使经营要素向着高效率、高效益的区域、品种流入,达到优化配置的目的。

5 创造性进行机构整合。企业经营的目的是实现效益的最大化,银行作为企业实现效益是出发点也是归宿,对于目前不能给银行带来效益、且从今后二三年的发展来看也没有大的业务突破的网点机构,该撤销的撤销,该“减肥”的“减肥”。可从以下三点做起:一是以分行为单位统一确定标准。对支行以下单产低、位置偏、达不到盈亏平衡点、无前途的网点进行迁、并、改造和撤销,决不手软;二是对于当地经济欠发达、存款总量少、近几年发展无大突破的支行及部分二级分行机构和人员进行压缩,

“减肥”减到精干为止而不是撤销;三是增强经济发达、存款总量大的地域行的建设,首先是积极的在新建繁华区域增设网点;其次扩大现有网点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层次,包括根据经营规模提升机构的级别待遇,不同层次的经营规模享受不同的级别待遇。

第5篇:商业发展的要素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190-0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不仅为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以文化的理念、以创意的思维推动商业模式的建构,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考验。同时,随着科技的创新和产业的升级,文化创意思维已经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在商业领域内,企业通过文化创意的转换创造了巨大价值。在城市建设、国家发展的进程中,也越来越强调文化创意的运用,而文化创意不仅是一种思考的理念,也是一种执行的方式,体现在政策制定,战略实施的各个环节。可以说在今天,“以文化创意点亮生活”已经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更是一个组织及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强调的策略和原则。

商业模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用于描述公司内部为建立信息技术系统而涉及的业务流程、信息和通讯模式。而发展到现在,商业模式也出现了多重定义。如商业模式是企业创新和企业为自己、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客户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来源;又如商业模式是对企业至关重要的价值流、收益流和物流的唯一混合体;而比这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创造卓越的价值,在对多元资源的整合、开发和运用的基础上执行各项策略的过程,基于不同的产品属性、不同的行业属性,不同企业的商业模式建构的形态也千差万别,并没有一个恒定的、统一的标准能够对所有的商业模式进行评定。同时,商业模式的建构是一个相对多元的系统和相对复杂的过程,既离不开对外部市场及企业内部环境的综合分析评定,也离不开对产品服务的研发更新,如何融资、如何盈利更是商业模式建构的重要内容。因此,以文化创意的思维建构商业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以文化创意思维建构商业模式强调文化的重要作用,在立足文化的基础上,创意的过程即是商业模式建构的过程和渠道,文化创意强调对商业模式中核心要素的深度开发,即对产品或服务的特质和创意创新点的开发。同时强调受众对创意和创新的认知及体验。而企业只有在创意转化为商业模式的过程中才会真正建立并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具体而言,文化创意为商业模式建构带来的创新主要体现在1、文化创意可以使企业在建构商业模式的过程中跳出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更多的关注其价值的延伸,使受众真正体会到产品所体现出的商业模式的内涵。2、文化创意使商业模式建构中对目标市场的确立更加细化,即面向不同的文化群体,通过创新的体制,可以形成以不同的受众为侧重点的商业模式,切实满足个性化的消费需求。3、文化创意的运用可以使商业模式的建构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出更多的社会效益。而文化的整合和创意的引入会使企业的市场性和开放性不断增强。在文化创意思维的作用下,商业模式的建构会更加有序、规范、科学,同时也丰富了商业模式本身与企业的文化内涵。

而关于什么是成功的商业模式、什么是好的商业模式这一问题也没有统一的答案。在传统的理念中,商业模式的优劣通常是通过企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对其进行衡量的,但随着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的不断出现,商业模式发展的理念及发展的形态也发生了重要的改变,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证社会效益的发展已经成为界定商业模式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影响下,如何通过电子商务的运用创造更大的价值也成为了商业模式建构的新渠道和新方式。可以说,正是在文化创意的作用下,商业模式的创新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机遇,但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在中国历史上有众多成功的商业模式,如晋商、浙商的发展不仅创造了辉煌的经济价值,更创造了经典的商业文化,以诚信为本谋发展的要求,以勤恳为器谋发展的态度,以信任机制为根谋发展的担当对今天商业模式的建构依然有很多的其实,尽管随着时代的变化,商业模式的具体形态会发生变化,但商业模式中根本的文化内核却不应该发生改变也不能发生改变,这种文化内核是诚实守信。特别是在国际贸易繁荣发展的当下,对诚信的商业文化的坚守不仅关乎着一个企业的发展前景,甚至关乎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形象。因此,商业文化的形成于商业模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综上所述,文化创意与商业模式的关系就如同一个魔方:魔方的不同块面代表了商业模式不同的建构要素,如资源要素、人力要素、管理要素等;魔方的框架代表了商业模式建构的体系;魔方的连接点代表了文化创意的作用;魔方转动中的组合代表了以商业模式表达文化创意的过程;魔方转动的思维即反映了文化创意与商业模式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有不变的文化本质和变化创新的策略。即商业模式中必须坚持的文化理念是不能改变的,而具体的发展形态、发展策略则是因时因地而变的,商业模式的创新离不开文化创意,而文化创意本身也是一种商业模式,正是因为文化创意和商业模式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文化创意对商业模式创新建构的活化作用,才推动了商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消费市场的规范、人本理念的体现和价值共赢的效应。在文化创意思维的作用下,商业模式的发展也将更加个性化,多元化,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消费者。

第6篇:商业发展的要素范文

【关键词】国际化经营;效率;商业银行;DEA

一、研究思路和模型的构建

1.研究思路。商业银行作为一个“多元投入、多元产出”的企业,其效率可以用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来综合反映。本文将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作为因变量,以海外资产占比(海外资产/该行总资产)、海外利润占比(海外利润/该行总利润)以及海外净利息收入占比(海外净利息收入/海外营业收入)三个指标作为自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计量分析和检验,并做出说明。受数据可得性的限制,本文选取2004~2010年十三家主要的全国性银行作为分析对象。

2.模型的构建。结合前文对变量的选取和前人的研究,本文设定以下计量模型:

EFFit=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ε

其中,EFFit是因变量,代表第i家银行第t年的效率指标;X1、X2、X3三个自变量分别代表海外资产占比、海外利润占比和海外净利息收入占比;X4 、X5 两个是控制变量,分别为商业银行资产比例和资本充足率。i表示第i家银行,t表示第t年;ε是因横截面而异的随机误差项;β0表示回归方程的常数项;β1、β2、β3、β4、β5是回归系数。

二、效率的测算和实证分析

1.商业银行效率的测算结果与分析。本文利用Coelli等人开发的DEA2.1程序,以银行总资产、劳动力和存款总额作为投入指标,以银行的贷款总额和利润总额为产出指标,采用产出导向的BCC模型进行相对效率分析,利用2004~2010年的面板数据测算国内十三家样本银行的效率变化的Malmquist指数。通过对所得指数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2004~2010年开展国际业务较多的七家银行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均值(1.0740)要比其他六家银行的这一指数(1.0193)高,这体现出了国际业务的开展对银行效率的提升有积极的作用。第二,由于TFP是ECH和TCH二者的乘积,2004~2010年所有样本银行TCH的均值(1.047)比ECH的均值(1.001)要大,这说明前者对TFP的贡献率要大于后者,也即是银行业技术进步与创新对银行效率的影响要大一些。

2.样本银行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本文利用面板数据应用STATA11对上文中的计量模型进行分析,通过Hausman检验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是:

EFFit=β0-0.0109X1+0.0114X2-0.0021X3-0.0046X4-0.0084X5+ε

从回归结果中我们可以做以下几点分析:

第一,海外资产占比与银行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这表明:银行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过高会对银行效率产生负面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海外资产占比增加一个百分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值会下降0.0109个百分点。第二,海外利润占比与银行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海外利润占比每上升一个百分点,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上升0.0114百分点。这表明海外业务盈利能力的提高对整个银行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这为我国商业银行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支持。第三,海外净利息收入占比与银行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之间呈负相关关系。海外净利息收入提高一个百分点,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降低0.0021,这说明海外业务中的传统业务比重过高而中间业务过少的话会使企业缺乏对创新性技术的运用,跟不上国际先进银行的发展步伐,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提高。

三、政策建议

第一,在国际化中实现技术进步。我国商业银行在竞争和合作中应当积极向国外的先进银行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并引进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第二,合理选择发展模式。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化经营中应当坚持以客户为导向,选择客户基础较好的市场开展业务。第三,适当调整海外业务结构。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快调整业务结构,大力发展创新型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在经营收入中的比重,提供金融产品的附加值,实现经营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Bonin,J.P.,Hasan,I.and Wachtel,P.Bank Performance,Efficiency and Ownership in Transition Countrie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5,(29):31~53

第7篇:商业发展的要素范文

世纪之交,该如何认识商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地位?我们也许需要在新的意义上重新诠释与认识“重商主义”。

第一,商业资本的再振兴对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至关重要。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十五”的建议中提出一个判断,“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使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已经从供给领域转移到了需求领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已经从产业与供给扩张转变为需求拉动。要实现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这一目标,关键要依靠扩大内需。但人们在现实的生活活动中发现,新的供求矛盾并非仅仅是孰大孰小引起。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连接障碍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供求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2000年的经济运行中有两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一是关于“垄断价”的争论持续不休;二是诸多领域中“价格大战”此起彼伏。这两个现象并存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生产者的供给价格与消费者的需求价格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说明了在这两个价格之间缺乏一个缓冲和协调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主体就是独立承担流通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的商业资本。批量采购的“国美”已经用其打破“峰会联盟价”的事实证明,商业资本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可以使生产者不吃亏而消费者又买到便宜货。用理论语言概括就是,可以起到使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趋于协调、衔接的作用。扩大内需,不仅要启动有效需求,而且要振兴商业资本。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在中国的电视台中,商家广告取代厂家广告“标王”地位之日,就是扩大内需战略的真正实现之时。

第二,商业的繁荣是提高城市资源价值的根本措施之一。

传统地,人们认为,商业以及独立商业资本的存在价值就是可以降低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社会流通费用。但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特别是在城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正在逐步认识到,商业的作用还在于提高城市资源的自身价值。一个曾长期困扰经济学家的问题是级差地租的来源问题。其实常识可知,就城市经济来说,级差地租的存在并非是由于这些土地自身的生产率高,而在于商业的发展提高了土地要素的市场价值。同理可证,为什以香港营业员的收入要比内地城市高出许多倍?并非因为香港营业员销货过程中的递拿效率比内地营业员高多少,而是因为香港的经济发展水平,其别是商业发展水平使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要素价值远高于内地。“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是推进城市化。不论是建新城还是改造老城,一个重要思路是,城市经济的发展不仅要依靠“新经济增长点”所提供的利润,而且要依靠商业繁荣带来的土地、房产、劳动力以及基础设施等要素的普遍升值。

第三,商业的发达与成熟已经成为现代化的基本标志。

世纪之初,中国不仅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而且还要实施让沿海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以及上海、北京等特大型城市率先进入现代化的战略。而现代化的重要外在标志之一,就是要有高度发达、成熟的商业体系。一个已为国际经验所证明的基本规律是,几乎所有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城市都是商业高度发达、成熟的城市。为什么?因为唯有流通活跃经济才有活力,要素的不断流动与重新优化配置才能充分实现。对那些经济较发达地区来说,要率先实现现代化,必不可少的一步就是要率先构建现代化的商业体系。

第8篇:商业发展的要素范文

关键词:零售商业模式 演进机理 苏宁云商

我国零售商业模式内涵与结构

本文通过典型案例研究的方法,围绕商业模式的文献回顾,提出研究商业模式的理论框架。张艳(2013)通过对中国零售业纵向历史演进和零售业态横向发展的对比,提出零售商业模式是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零售企业以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为核心要素,创造性开发了经营管理中的某一边际要素或多个边际要素,形成独具一格的竞争优势,产生明显的市场辨识度和影响力,并获得持续稳定的价值回报,认为商业模式核心要素由“自营和套利”、“联营和销售分成”以及“租赁和租金”构成,核心要素的任一组或三组的组合都可以称为基本层的零售商业模式,即任何零售企业的开端均来自基本层的商业模式。基本层的商业模式可以无条件被模仿;边际要素则由超出一般零售企业经营的商品、价格、服务、技术应用、商誉、企业文化等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构成,核心要素加上一个或若干个边际要素则形成高级零售商业模式(见图1)。高级层次的零售商业模式难以在短时间内被模仿,因此是零售企业追求的方向。

通过对零售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与边际要素的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框架(如表1所示),拟对苏宁云商不同阶段的商业模式进行纵向研究与分析。

苏宁商业模式纵向演进研究

(一)第一阶段(1990-1999年):苏宁空调

1990年苏宁家电成立,专营空调。经过三年努力,拥有300多人的空调安装队伍和4000多家批发客户,形成覆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分销网络,1996年批发零售销售额达到15亿元,初具规模。商业模式构成如表2所示。

商品。经营单一品类单一品牌春兰空调。1993年扩为多种品牌空调,依然是单一品类。价格。采取低价策略与南京市国有商场竞争。通过淡季打款给供应商,承担经营风险获得更低进价在旺季销售。销售规模的扩大,使得供应商愿意减少自己的利润配合苏宁给消费者降价,补贴消费者。服务。拥有300人专业安装队伍,上门服务、免费安装、即买即装即用,而当时的国有商场并不能提供上述服务。渠道控制。与厂商建立高级合作关系,达成资本融合的战略联盟,实现双方资源的集约和有效降低成本。开设覆盖全国范围的批发门市约4000家。

苏宁空调阶段成功关键词:商品(空调)、价格(低价)、服务(免费送货与安装)。这一阶段,苏宁空调的经营方式和盈利方式为自营套利。竞争对手是区域内的南京国有商场。国有商场的空调经营方式没有创新,不能提供快速上门安装服务。

(二)第二阶段(1999-2009年):苏宁电器

1999年12月,苏宁砍掉年销售额达几十亿的批发业务,在南京新街口开办当时中国单店营业面积最大的综合电器店,并全面导入连锁概念,从单品空调的批发零售转型为综合家电连锁大卖场,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全资、合资和特许经营三种连锁经营业态,建立集终端零售、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为一体的电器连锁服务体系。商业模式构成如表3所示。

商品。砍掉空调批发业务,转向开设综合电器连锁店。价格。大规模连锁店形成低成本采购的议价优势,在更多品类中形成双边市场,获得更大的价格优势来补贴消费者。服务。以顾客为中心拓展新服务范围。如:分期付款、消费信贷、与交通银行开通联名信用卡、与银联开辟自动缴费终端、与中国移动开通业务体验厅等各种举措。渠道控制。从一线市场到四线市场建立覆盖全国的实体连锁店,开店1700多家,开店速度更快、效率更高。2001年平均40天开一家店,2002年20天开一家店,2003年7天开一家店,2004年5天开一家店,2005年2.2天开一家店,开店的最高记录是1天开店83家(含重新开店)。与此同时,苏宁开始启动国际化进程,2009年6月收购日本LAOX公司27.76%股权,成为LAOX公司最大股东;2009年12月收购香港镭射电器。信息技术。确定信息技术系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把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后台建设信息系统的升级。2000年苏宁国产ERP上线;2006年与IBM、SAP合作,投入8000万,历时9个月,实现了全新的SAP/ERP系统的上线, 2010年仅买纸这一项,每年节约1个亿。物流建设。坚持自主发展物流,进行人才培养和物流基地的建设。

苏宁电器阶段成功关键词:商品(电器专营)、价格(低价)、服务(支付方式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渠道控制方面的全国连锁和国际化战略,物流基础建设和人才培养。经营方式和盈利方式以自营套利为主,联合经营为辅。

(三)第三阶段(2009年-) :苏宁云商

2009年苏宁易购线上业务启动,2012年苏宁提出“去电器化”,提出“店商+电商+服务零售商”的云商模式,商业模式结构如表4所示。

商品。实施“去电器化”全品类经营战略,商品经营范围延伸至百货、图书、母婴、虚拟产品等。目前苏宁线上线下拥有1.5亿会员,1700多家实体店,双线平台整体SKU数量已经超过400万。苏宁与瑞典著名快时尚品牌Lindex合作,成为Lindex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总。计划到2015年引进10万商家,自营+第三方商户商品总数将超过1000万(SKU),满足一站式消费需求。消费者既可以通过苏宁PC端、移动端、智能电视端等实现自由便捷的购物,还可以去苏宁门店进行体验、服务,O2O融合零售,推进门店互联网化。

价格。继续保持低价的竞争优势,线上线下价格统一。

服务。为消费者提供全面、快速、专业的服务。通过大数据、云计算预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店面采用热度分析系统、客流计数系统、摘机系统,记录客流店内分布、客流总数、消费者体验产品次数等数据,更准确的分析消费者购物行为,制定精准销售策略,挖掘每个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构建完整的网络经营理念。率先引进“电子价签”,优化价格管理;门店覆盖WIFI,为消费者体验店内电视、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提供网络硬件条件。未来苏宁将在全国推进建设200家3C服务中心和1000家终端服务点,双方共享服务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新机上门、软件上门服务以及延保和远程服务等,同时双方也会在苏宁门店共建服务中心,为消费者营造最优的服务体验。苏宁易购的支付工具易付宝除了线上的支付功能之外,还将会被用作线下支付。用户进入苏宁线下店之后,通过电子手段自由选择商品,购物车信息会直接到前台结算,此时用户可以选择现金支付,也可以选择易付宝支付。支付成功之后,苏宁的自动化设备会完成自动拣选和包装。

信息技术。2009年年底,苏宁易购正式上线;2013年苏宁云台启动,不仅永久免除年费、技术服务费和日用、百货、服装、鞋帽、图书等重点招商品类的佣金,还将免费为商户提供基本类目规划、基础店铺装修、基础流量导入、基础数据分析、服务器和带宽支持、即时通讯、信誉担保、品牌背书、易付宝第三方支付、网银支付、快捷支付等支付工具以及手机支付、门店支付、货到付款等支付方式。

渠道控制。全渠道拓展,包括实体店、苏宁易购网店、电视购物、定制等渠道、门店互联网化、O2O模式等,实现全渠道无缝衔接。

物流配送。2010年启动“物流云”规划,全国已建成16个大型物流基地、12个全国配送中心、58个区域配送中心、200个城市配送中心、5000个物流配送点,形成主销城市半日送达的高效物流网络。针对电子商务销售单独规划的自动化仓库也在南京及广州落成投入运营。获得北京、上海、天津、南京、苏州、无锡、武汉、呼和浩特等22个省市地区的物流快递牌照,快递队伍近6000人规模。

企业文化。所有的转型最后都要固化成团队的文化。因为只有文化上的转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传承,成为融入到员工血液里的基因,成为自发的、自觉的内在驱动力。企业处于不同的时代,会形成时代文化的印记;企业运用不同的技术工具,会形成不同思维文化的定势。

结论与启示

从苏宁的空调连锁经营、电器连锁经营至苏宁云商“店商+电商+零售服务商”商业模式的形成,历时23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苏宁的零售商业模式也完成了从基本模式到高级模式的演进。零售商业模式的升级从现象上看,是零售商业企业独立完成的,但从本质上看,体现了社会整体的进步及行业间的互相作用。

在苏宁商业模式的不同发展阶段,人力、资本和技术发挥不同的推动作用。第一阶段,人力发挥了主要作用;第二阶段,资本和信息技术发挥主要作用;第三段,信息技术发挥主要作用。

在苏宁商业模式的不同发展阶段,套利、租金和销售分成的基本盈利模式并未随着商业模式的演进而出现本质变化。套利、租金和销售分成是零售业利润源,也是零售商业模式的核心构成。

从传统的大众化营销向一对一营销转变,从关心成本向关心核心顾客价值转变,从提供标准化服务向定制化服务转变。

零售商业模式从基本型到高级型的演进并没有鲜明的边界或拐点。零售商业模式向更高层次的演进,并不意味着企业市场风险的降低。零售商业模式的市场风险与该行业的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相关。

双边市场的形成并不局限于大规模销售平台,即一方面拥有大规模消费者,另一方面拥有大规模供应商,单一品类商品也能实现双边市场效应。规模经济与双边市场的形成是相互作用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由此带来的消费者剩余最大化,是零售企业开展价格战的前提。

未来互联网零售业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将以基本零售商业模式为核心,形成产品定制、包销服务、物流供应链服务、商品和消费者数据化服务、品牌和促销的社会化推广服务,以及资金增值管理服务的一系列多维度高附加值的商业服务。

参考文献:

第9篇:商业发展的要素范文

一、商业银行知识资本的理论研究

商业银行的知识资本是指商业银行拥有的各种技能,包括工作经验、员工创新能力、银行结构性能、银行的企业文化与客户忠诚度的总和,这些技能是无形的。银行生产力中核心的要素是知识资本,在如今快速发展的先进技术与生产力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已变成知识和人才的竞争。银行是人力资源密集且地位特殊的行业,其知识资本包括:财务能力,反映银行的经营状况,所选的指标准确且完善;客户能力,能进行对知识资本进行识别;业务能力,能够衡量银行知识资本的大小;更新与发展能力,主要针对于研究银行知识资本的发展;人力资源能力,能对知识资本动态要素进行评估。知识企业应该提高企业利用和增值企业资本创新与知识产权的能力。在企业文化,企业内部人员,专利,市场,预测及经营过程中发现并培养企业知识资本,以此来实现企业资产的价值。

二、商业银行知识资本的管理研究

银行知识资本管理是借鉴银行货币管理的知识,使知识转化为财富。知识资本是银行知识得以诞生的基础。银行知识资本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的关键在于一定的组织环境。因此银行知识资本结构的特征和制造业与一般行业不同。在银行知识资本管理中,应对银行的风险、市场产品及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相应的控制。

(一)风险管理

由于商业银行资产的风险比较大造成经营上的不对称性,风险管理逐步成为银行知识资本的核心要素。商业银行需要其资本来承担风险的后果。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带来的后果。同时对于风险的管理应结合多学科的知识,并运用管理方法进行控制。

(二)营销管理

商业银行在知识资本管理的营销管理中发展迅速,在激烈的竞争中,银行营销管理是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各种营销方式,并结合自己的竞争优势,将服务及各种理财产品销售给消费者,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能实现银行利润的最大化这一目标。银行营销管理坚持以消费者的满意度为主导,且能够定位确定的市场,对市场进行科学的细分,对市场营销给予总体的规划。

(三)产品开发管理

银行产品开发管理即为消费者提供各种金融理财产品及相对应的服务,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产品开发往往以市场渗透、产品差异作为目标,在顾客的需求理念下,不断研究创造最新的产品销售给顾客,以满足消费者对银行的支持。注重品牌的效应,能对网上的金融业务进行服务,不断创新,同时对产品的功能进行拓展外延,包括旅游保险、信用卡及其他一些支付结算的功能,加大开发具有附加值产品的力度,充分利用现有及潜在的资源使获利能力最大化,以此打造具有市场品牌及吸引力的银行文化。

(四)人力资源管理

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时能对人才流失采取相应的措施。商业银行需要全面提升员工的素质,对员工的招聘、培训、激励等活动应加以正确实施,选择聘任最好的职员。商业银行的客户价值是员工服务客户所创造的全部客户价值,能够使得职员在工作岗位上正确实现并发挥其价值及其创造价值,为顾客创造最优的价值。正确选择并培训员工能够切实有效的保证职员素质,这是个有效的途径。正确的激励使员工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并能有效展现出其潜在的能力。

三、商业银行知识资本的结构研究

银行知识资本是指银行在市场上能获得竞争优势,它在企业价值中的比重相对于实物在不断增大知识资本为知识企业给企业带来有价值的知识,同时也能给企业带来利润。由此将商业银行知识资本分解为五个构成要素:银行人力资本、银行认知资本、银行组织结构资本、银行知识产权资本和银行客户资本。

(一)人力资本

银行人力资本是银行为实现价值并进行价值的增殖而奠定的重要基础。它是在银行知识资本中最有活力的要素,它无形地存在于人员的体内,为使人力资本发挥巨大的效应,银行应充分利用有效的促进机制商业银行的职员在银行内部所能拥有并利用的各种知识及技能,同时包括员工在业务上积累的经验,员工对工作岗位的敬业程度,以及员工本身的素质。

(二)认知资本

银行认知能力的资本,指通过有意识地控制员工与组织的认知过程,以此得以实现银行知识资本的增值,提升银行业绩水平,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在知识资本的认知领域中,员工认知资本包括个人行为与组织行为的产生、变化及改进,同时也需要具有社会学、心理学及工商管理等方面的受教育背景。

(三)组织结构资本

银行的组织结构资本指商业银行能够不依赖于人力资源,并且有着独立地进行组织运作的能力,银行为支持人力资本实现并创造其价值,以此来提供环境支撑,包括银行组织结构的效率、银行治理结构、人力资源的创造力及相应的激励措施。结构资本为银行内部知识的传递与使用提供支持,同时为实现价值而作保障。知识产权资本是纳入法律保护的知识资本,在市场竞争中能做到防御与进攻的作用。

(四)知识产权资本

银行知识产权资本指国有商业银行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它需要法律进行支持与保护,能在竞争中包括银行专利、版权及银行内部的秘密、市场运作、预测与经营、培养内部人才等方面。

(五)客户资本

银行客户资本指与银行有关的用户及个人存贷消费者,国有商业银行在帮助客户获取与保留的方面,具有管理银行与客户之间关系的能力、适应市场的能力、与同行业竞争的能力等。通过对银行资源的整合,能全面提高银行运营效率。同时银行客户资本有着外部的相关性及一定的竞争优势,包括银行声誉、客户的忠诚度、客户的信息处理与交通便利程度等指标。由此可建立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体系。

四、商业银行知识资本的业务流程

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活动是商业银行直接或间接地向外部消费者提供价值的服务,商业银行的基本结构包括管理、计划、会计、财务、法律、监察等,这些项目涉及银行的成本控制、资源分配 及价值创造的内容,因此银行应充分发挥其创造力来提升核心价值。

五、商业银行知识资本的SECT模型

商业银行的SECT模型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资本的客体发展与演变过程的刻画,即个人与组织实现知识创新的过程。根据知识资本的编码程度,我们将知识分为隐性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难以对知识进行表达且价值难以衡量。然而显性知识是可以用编码的形式进行表达, 能够将知识进行传递交流及分享。知识的形成与创造通常利用内在、外在、组合及社会这四种方式将显隐性知识交互与转换,见图1。

(一)内在方面

在内在方面,即为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通过内在方面, 显性知识能够在组织内部中被员工消化吸收成隐性知识,使得个人和组织的知识得以提升,从而形成在个人、组织、组织间等层面上的知识创造转化的新一轮螺旋上升。

SECT模型为知识管理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石,是目前知识转化的有影响力的模型。

(二)组合方面

在组合方面,SECT模型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及其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每个知识转化的结果都是以隐性知识( 社会化和内在化) 或显性知识( 外在化和组合化) 方式存在的,但在知识的每一个社会、外在、组合和内在的转化过程中, 既包括显性又包括隐性知识,同时又可以分别概括为技术级、系统级和战略级知识。

(三)社会方面

在社会方面,利用自身的经验将各类知识汇总到一起,实现隐性知识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通过经验的交流、彼此经历的分享、各自见解的发表等手段实现社会化的知识,由此隐性知识在社会中获得交流。

(四)外在方面

在外在方面,隐性知识利用显性知识表达出来,是知识转化的关键部分。利用隐喻及模型等手段,将隐性知识清晰地表达出来。组合方面指将分散在外的显性知识清晰地组合成一个整体系统。利用各种媒体(会议、电子交流等)对知识进行交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