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范文

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第1篇: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经济开发型;旅游行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很多人更加偏爱去一些具有当地风俗特色的旅游景点进行观光、旅游。这也极大地带动了新型旅游景区的快速发展。例如:深受城市人喜爱的“苗寨”、“侗族人家”以及“农家山庄”等。但是,相对于传统的“名山大川”或者“历史古迹”,这些地方的生命周期较短,如果不能及时地补充“新鲜血液”,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很容易早早收场。

一、国内经济开发型景区的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的经济开发型景区尽管数量众多,但是,每一个主题景区的规模却是相对较小,很多景区在建立之后,并没有足够的实力抢夺旅游市场,同时,因其所具有的主题并不是特色鲜明,与其他景区的特色重复性明显,所以,常常会影响旅游市场的竞争力提升。另外,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未能做到不断创新,而且,由于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严格的管理制度,常常出现一些景区与游客之间的“纠纷”,致使旅游者的满意度严重下降。例如:国内的各类主题公园,主要是以静态观光或者表演活动,吸引游客。而缺乏与游客之间的互动,游客很少会有“家”所带来的舒适感。

二、经济开发型景区面临的挑战

(一)对经济开发型景区的投资比例下降,资金不足问题严重

金融危机的大规模爆发,使得人们对当前的金融管理体制的合理性产生怀疑,同时,亦是更加注重资金投放的监管工作,以至于在旅游开发产业中,投资的比例严重下降,这严重地制约了国内经济开发型旅游景点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景点的平均外国游客数量下降

图1为我国近些年国外游客的相关旅游数据,从上面可以看出,国外旅游人数有所上升,但是,相对于旅游景点数量的增加,其增加数量却是相对较少,而平均到现有的旅游景点,则显现出景点平均游客数量下降问题。

三、促进国内经济开发型景点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积极拓宽国内旅游渠道,增加国内游客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经济开发型景区应该改变之前的市场定位,结合自身旅游优势,将重心转向国内旅游市场。例如:某些高端的度假村,在国外游客不足的情况下,将服务对象转移到国内游客,即弥补了市场份额不足带来的经济损失,亦是满足了国内“工薪阶层”的心理需求。而借助国内消费对象的数量优势,更能降低国外金融危机给旅游行业带来的风险系数。

(二)营销方式创新,拓宽景区营销渠道

制定基于客户细分的精确营销策略。以客户数据库为基础,在充分了解顾客信息的基础上,恰当地对市场进行细分,并针对各个细分客户组的行为偏好,有针对性地进行的营销,从而获得预期效益。采取精确营销策略可以在有限的支出预算的情况下获得较高的回报。经济开发型景区在利用传统营销渠道的同时,要加快开发新的促销渠道。

(三)注重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提升景区的管理水平

旅游景区要把眼光放在改变人员结构上,根据景区发展的需要抓紧招聘国内外的优秀旅游人才,夯实人才储备,特别是行业内非常缺乏的国际化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和更有实力的旅游技术专才,把企业的人力资本竞争力提上去,同时要完善人员培训机制,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要建立合理的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和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工作人员的要求。景区要完善人才的激励策略,把景区有限的激励资源一定要更多地用在那些景区不可或缺的关键人才身上,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一定要让人力资本多发挥出应有的效用来。

(四)旅游产品创新,为不同层次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景区项目和产品作为游客参与体验活动获得快乐享受的载体,其设置的好坏优劣直接关乎景区的经营效益。“鹦鹉学舌、照葫芦画瓢”,照搬、模仿、抄袭别人的旅游项目是缺乏生命力的,是无法长久的。要使景区的项目在市场中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要有创造性。景区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深挖掘自身的资源优势,景区要增强产品的差异性,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消费层次旅游者的需求。

(五) 注重企业联盟,集团化发展

各个旅游景区都有其发展的独特优势,但要想求得长远发展和提升景区整体的竞争实力,仅凭一己之力注定要失败的,旅游景区必须加快企业联盟建设。企业联盟是近年来在制造业领域被广泛采用新型经营模式,其主旨在于摒弃过去单纯竞争的经营管理理念,通过联合业务相关的多家企业,形成源共享、互通有无、互惠合作和共同进退的集团合组织。寻求合作优势互补、扩大规模增强集团效应才能互利共赢,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

四、结论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是将中国的经济同世界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当金融危机发生时,中国也是不可避免。而受到金融危机波及的不只是一些个别的跨国企业,而是多个行业。旅游产业作为服务行业,亦是受到了明显的波及。在这一方面,以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的经济开发型景区更是首当其冲。本文结合当前经济开发型景区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应对措施,希望能够有效地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秀芬.国内旅游景区开发研究综述[J].经济师,2011(02).

[2]师晓华.浅析黄帝陵景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6).

[3]王方.浙江省旅游景区发展趋势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第2篇: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范文

一、河南旅游发展概况

河南位于文明发源地――黄河流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河秀丽,旅游资源异常丰富,不仅各种人文、自然资源种类齐全,单体数量大,而且拥有许多高级别的景区。河南旅游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旅游业已成为拉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也日益凸显。

正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遍地开花,但是旅游经济还不能迈进全国先进行列,全省旅游业发展不平衡,综合分析各城市旅游发展现状,对进一步资源整合,提升全省旅游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

二、主成分分析法

(一)基本原理

在统计分析中,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是一种分析、简化数据集的技术。主成分分析由卡尔・皮尔逊于1901年发明,用于分析数据及建立数理模型。设法将原来变量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几个综合变量,通常是选出比原始变量个数少,能解释大部分资料中变量的几个新变量,即所谓主成分,并用以解释资料的综合性指标。

(二)数据来源

研究单元基于中原经济区11个地市,数据主要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13》及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本文主要考虑旅游发展程度及集中程度,所选取的11个地市分布在河南各地,不仅在在河南省内综合发展水平排名在前,而且在当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评价指标选取

本文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标选取参照城市旅游竞争力和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相关指标,共选取了16项指标(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这16个指标中,和旅游直接相关,有7个反映当地经济发展,之所以把这些指标引入,是因为任何区域旅游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都是息息相关。

四、评价过程

由于本文选取的16个指标的量纲不同,因而在进行主成分分析之前需要对这些指标的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无量纲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输入SPSS20.0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模块,构建原始指标相关性矩阵,将原始矩阵正交旋转,提取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9.218%,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原指标体系的信息。主成份的分析结果如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第一主成分中的有三星级以上酒店数量,国内外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数以及旅行社个数等因子,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某一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由此可以将第一主成分定义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指标。

第二主成分、第三主成分、第五主成分中包含旅游总人数增长率、旅游总收入增长率、地区生产总值增加率以及第一、二产业增长率等因子,能够较好地反映某地区旅游经济增长潜力,因此可以综合定义为旅游经济增长潜力指标。

第四主成分包括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人均纯收入因子,这三个因子都是旅游客源和旅游消费增长的潜在因素,因此可以将第四主成分定义为旅游客源产生能力。

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并归纳了三大类主成分,这三类能较好地反映中原经济区旅游综合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潜力,在进行主成分分析过程中,通过使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一步分析,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可以直接写出各公因子的表达式:

F1=0.175*Zx1+0.108+Zx2+0.188*Zx3+0.146*Zx4+0.193*Zx5+0.282*Zx6+0.108*Zx7-0.094*Zx8-0.020*Zx9+0.020*Zx10+0.132*Zx11+0.112*Zx12+0.085*Zx13+0.099*Zx14-0.047*Zx15-0.017Z*Zx16 F2、F3、F4、F5表达式同F1

根据这个公式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直接用保存变量的方法将各公因子作为新变量保存,按照公因子综合得分公式如下计算综合得分Score,并按综合得分排名如表4所示:

五、评价结果

通过以上中原经济区区域旅游综合水平得分与排名结果可知,各地发展差异较大。郑州市的旅游发展综合得分在中原经济区的11个城市中处于首位,尤其是旅游发展现状得分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南阳、洛阳旅游现状次之;南阳、信阳、驻马店、三门峡、许昌、开封五地旅游发展潜力较大;三门峡、许昌、安阳客源潜力较大;新乡、焦作两地综合得分排名居中,各方面发展平均。

六、河南旅游发展对策

(一)创新旅游区域的发展格局

区域资源整合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把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契机,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网络(陇海、京广铁路线),结合全省各地市的旅游收入为参考依据,河南省可以构建三级联动的区域旅游市场发展格局,以郑州为核心,以洛阳、焦作、安阳、信阳、开封、南阳等二级旅游城市,并以此来带动后方的三门峡、商丘、济源、濮阳、新乡、周口等三级旅游城市,不仅可以给这一格局带来丰富的资源,也能充分享受前方的客源市场,带动自身发展,还可以利用周边省区城市的辐射作用,做好和周边省份的联合沟通。

(二)加强旅游市场研发

尽管河南的经济总量有了飞速的发展,但由于人口众多的原因,和发达省份的差别明显。2012年河南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443元,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1373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25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023元,均低于国家的平均水平。提高全民对旅游的认识,将旅游作为休闲的主要方式,充分挖掘人口大省的优势,积极拓宽本地游市场。

2012年河南省国内游客人数36129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325亿元,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入境旅游明显落后,这个薄弱环节也是影响河南旅游发展的重头戏。加强旅游市场研发,增强入境观光与旅游是发展旅游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会议旅游,组织全国及世界级的活动对入境旅游有一定的拉动作用,还可以与周边省份分享入境游客,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促进入境旅游。

(三)加强旅游相关产业发展

第3篇: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重庆市;旅游总收入;影响因素;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195-02

一、重庆旅游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重庆旅游业发展大致经过了接待型起步、事业型管理和产业化推进三个阶段。特别是直辖市以来的产业化推进阶段,重庆旅游业抢抓发展机遇,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予以重点培养和加快发展,旅游接待人次数和旅游总收入快速增长,旅游产业规模持续壮大,重庆旅游业在全市国民经济的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纵向比较,重庆旅游业的发展成效显著,但横向与国内旅游发达省市相比仍有相当差距。尤其是与同属西部地区的四川、云南、陕西、贵州等周边省份相比,重庆旅游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未来前景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挑战。

本文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尝试从影响重庆市旅游总收入的相关因素中筛选出主导因素,进而通过重点强化主导因素,有效提高重庆旅游总收入和市场竞争力。

二、影响重庆旅游总收入的因素分析

(一)指标遴选

(二)主导因素筛选

1.建立模型

其中:Yt——第t年重庆市旅游收入(亿元);X1——接待国内旅游人次数(万人次);X2——接待入境旅游人次数(万人次);X3——旅行社数量(个);X4——星级饭店数量(个);X5——国家等级景区数量(个);X6——公路里程(万公里);X7——铁路里程(万公里);X8——对景区和城市环境投资经费(亿元)。

2.模型的参数估计及检验

由上面的结果可知:该模型的可决系数很高,F检验显著。但是在α=0.05的显著水平下,X2、X4、X5、X6、X7、X8的系数t检验不显著,且X5、X6、X7的系数符号不符合经济意义,说明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3.模型修正

(1)计算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由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各个解释变量相互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证实确实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2)采用逐步回归的办法,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

因为X1、X3的t检验是显著的,则以Y=α+β1X1+β3X3+μ作为最基本的模型,分别加入X2、X4、X5、X6、X7、X8等变量,通过拟合优度和t值来判断变量的取舍。根据逐步回归的思想,并通过观察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新加入变量X8的回归方程R2=0.999600最大,并且各参数的t检验显著,参数的符号也符合经济意义。因此,保留变量X8。在保留变量X1、X3、X8的基础上,继续进行逐步回归。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加入其他变量后,不能完全通过t检验。

因此,最后应保留的变量是X1、X3、X8,相应的回归方程为:

(三)结果分析

由模型可知,重庆市的旅游收入与接待国内旅游人次数、旅行社个数及对景区和城市环境投资额有着很强的关联性。X1、X3、X8前面的符号为正,说明接待国内旅游人次数、旅行社个数及对景区和城市环境投资经费的增加都能带来旅游总收入的增加,成正相关关系。旅行社数量增多时,接待的旅游的人次数也相对增加,从而旅游收入增加。增加投资额改善景区与城市环境,既提升了城市化水平,也给旅游者留下了好印象,吸引更多的游客,旅游收入也会增加。各变量前面的系数说明了变量对旅游收入的影响程度,表明各变量变动1%时所带来的旅游收入变动的百分比。其中X8前面的系数最为显著,说明X8对旅游收入影响的程度最大。该模型是符合现实经济意义的。

三、提高重庆旅游总收入的对策建议

根据模型结果,重庆旅游业应将发展重点放在大力拓展国内旅游市场、努力提高旅行社数量和经营水平、加大景区和城市环保投资力度这几方面。同时,其他的相关因素也不容忽视,这样才能全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一)大力拓展国内旅游市场

重庆旅游市场的主要客源来自国内,而国内的主要客源又在重庆市内及周边省市,对于这部分客源要加强景区建设,提高景区吸引力。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收入水平高,旅游消费能力强,再加之地形多属平原,与重庆的山地地形形成反差,因此成为最主要的拓展市场。对于这部分市场,要加强旅游宣传,提升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1.加强景区建设,提高景区吸引力。充分挖掘景区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景点丰富的文化内涵;着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依托核心旅游资源,加大景点串珠成链步伐;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人员和员工水平;加大景区景点建设力度,加强景区周边环境的整治,努力提高景区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

2.加大旅游宣传,提升旅游产品知名度。高度重视宣传促销工作,继续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充分利用节庆进行促销,积极申办国际国内重要会议,深入开展主题年活动;综合运用电视、报刊、户外广告、网络、手机短信等手段,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旅游宣传体系。

(二)努力提高旅行社数量和经营水平

1.努力做强做专。大型旅行社集团化发展,旅行社整合、重组为集团公司,把一些景区、宾馆、餐饮纳入集团,实行规模经营;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发展,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对市场的把握对某些产品进行深度开发,设计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拳头产品来参与市场竞争;小型旅行社网络化发展,利用网点优势成为多个旅游产品的“零售商”,形成产业链。

2.加强经营管理。完善旅行社经营管理制度,制定行业技术标准、评定等级,严格执行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实施现代化经营管理;深度挖掘旅行社产品的潜力,增大旅行产品的差异性,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提高旅行社服务质量、信誉以及综合服务能力、应变能力、导游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旅行社的整体素质。

3.完善网络体系。打破传统的宣传促销方式,实现网上促销;利用网络分类提供大量旅游信息,推出更多个性化需求的旅游产品;利用网络建立客户档案,加强旅行社售后服务功能的延伸;强化网络服务内容、范围和品质的比拼;建立企业内联网,避免信息资源流失和由于信息过于庞杂而无法获得有用信息。

(三)加大城市和景区环保的投资力度

1.加强城市(城镇)环境设施建设。增加城市美化、亮化设施,加大环卫设施、设备的配备;结合“整脏治乱”专项行动,积极推进通往景区的国道、省道、高等级公路及铁路周边的村镇规划、建设和整治工作,加快旅游城市环境的改善。

2.加强旅游道路沿线绿化及景观林建设。以旅游景区行车线路为突破点,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全市主要旅游干道、市区道路、旅游公路沿线的绿化及景观林建设。

3.加强重点景区(景点)及周边环境建设。进一步强化景区垃圾、烟尘、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景区内居民及邻近范围内工矿企业的搬迁工作,搬迁后以当地适宜植物为主营造风景林,进行植被恢复;加快景区周边环境绿化工程建设,在景区规划范围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生产设施和对环境有害的项目。

参考文献:

[1] 张春伟.重庆旅游市场现状分析和发展策略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4-25.

[2] 王鑫.关于影响中国国内旅游收入的计量经济学分析[J].时代金融,2011,(2):34-35.

[3] 杨勇.中国省际旅游外汇收入的区域经济影响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4):66-67.

[4] 魏宝祥.影响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制度因素分析[J].甘肃科技,2004,(3):44-45.

第4篇: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江西 海外 客源市场 空间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141-03

引言

客源市场在旅游目的地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旅游目的地的长远发展;在旅游行业,可以称之为旅游业的生命线。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分布会影响到整个地区的旅游业的稳定程度。

国内外学者对客源市场的研究主要是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如保继刚(2001)对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进行了研究,指出了桂林国内旅游地发展日趋成熟,主要客源是稳定的;陆林(1994)对黄山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地区结构进行了调查;汪德根(2004)对九华山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及出游行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对旅游流的预测方法;在江西旅游客源市场研究方面,张频(2005)等对江西海外客源市场的消费结构和区域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江西海外客源市场的拓展战略;解(2004)引入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方法对旅游客源市场的地理细分市场进行分析,提出了旅游市场开拓的方向,为旅游地市场开发提供了科学方法及理论依据;刘春等(2011)对武汉城市圈乡村旅游空间结构进行研究,提出了武汉城市圈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笔者试图通过调查江西省海外客源市场现状,利用地理集中度指数来分析江西省的海外客源市场,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措施。

一、江西省海外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

江西省海外客源市场发展现状。江西海外客源市场发展状况可以从纵向角度(时间角度)和横向角度(区域角度)来进行比较分析,主要用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次这两个指标来说明。

1.江西省海外客源市场总体情况

从图1来看,江西的入境旅游呈“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趋势,在旅游人次方面,一直都是增长趋势,在2003―2020年这八年间,江西入境旅游人次由2003年的16.566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114.0792万人;在旅游收入方面,整体也呈增长,旅游总收入由2003年的4 746万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34 629.6美元,从此可以看出江西入境旅游地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江西主要客源国的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江西省的海外市场以港澳台同胞为主,其次是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英国和德国客源,它们占到江西海外客源市场的绝大部分。

二、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分布集中性

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分布集中性是指旅游者的地理来源和强度,旅游者在地理区划上的分布。本文借助旅游地理学上的地理集中指数来进行定量分析,其计算公式:

G=100×■

公式中:G为旅游客源地的地理集中指数;xi为第 i个客源地的游客数量;T 为旅游目的地接待游客总量;n为客源地总数。

G值为0~100,G值越大,说明游客来源越集中,G值很大,则客源市场过于集中,旅游经营稳定性差;反之,若G值很小,则说明市场过于分散,不利于主要客源市场的确定,给旅游宣传、旅游服务带来困难,所以对于任何旅游地,一般学者认为G值在30~40最好。

通过这一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可以反映出江西省旅游国内客源市场空间地理分布的集中程度,即该旅游目的地依托的主要客源地是比较分散,还是比较集中,进而反映江西省旅游业整体发展的稳定性,同时也为江西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指导作用。

由上页图2可以看出,江西省入境客源地理集中指数由2003年的59.084%~2010年的44.981%,说明江西的入境旅游客源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因为集中式客源市场容易受到客源社会、经济、政治等变化的冲击,旅游经营的稳定性差到旅游客源开始分散,更有利于江西入境旅游业的发展,说明江西入境旅游业客源逐渐稳定,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三、江西省海外客源市场细分

上页图2中的集中度逐年下降,说明江西的海外客源市场日趋稳定,有利于海外市场的宣传。同时根据上页表1 2003―2010年江西入境客源地的入境人次,可将其客源地分为核心客源市场(市场份额大于20%)、一级客源市场(客源份额大于1.5%)、二级客源市场(市场份额占1.3%~1.5%)和三级客源市场(市场份额小于1.3%)。其客源市场具体细分如下:(1)核心客源市场:港澳、台湾;(2)一级客源市场:日本、美国、英国、韩国、德国、新加坡;(3)三级客源市场:法国、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亚。

结论

在江西的海外旅游客源市场中,港澳台一直占有着主导地位,但近年来美国来赣游客呈逐渐上涨趋势,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江西海外客源市场比较分散,在经营与开发过程中受到客源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影响较小,有利于其长期、稳定增长;客源吸引半径在增大,中程客源市场份额比重增大,旅游吸引力较大,但远程客源市场如西欧甚至更远地区的吸引力较小。

江西省近期应将核心市场、国内一级市场作为重要开发市场,但因为距离的因素以及来赣旅游的港澳台旅游情况来看,近期来赣的港澳台短期内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同时,来赣的旅游中没有二级客源市场,这表明,除了像新加坡、马来西亚这些中程距离市场外,印度、泰国等同等距离的中程客源市场较少,因此,要优先发展中程客源市场。江西的远程距离市场除美国外,像西欧的英国、法国虽然一直游客人次有所增加,但其所占份额仍然在总的数量来看很小,所以在重点开发中程距离市场外,还要把发展远程距离市场,像西欧等列入轨道。

参考文献:

[1]张玲.旅游空间结构及演化模式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2]Christine Lim.Review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demand model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9,(4).

[3]邢道隆.北京市国内旅游分析[J].旅游论坛,1986,(1).

[4]陆林.论黄山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区域结构[J].人文地理,1989,(2).

[5]汪德根.九华山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与出游行为研究[J].旅游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5).

[6]保继刚,等.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J].地理学报,2002,(1).

[7]张频,等.江西省海外旅游客源结构及其拓展探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1).

[8]解,等.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及地理细分市场计量分析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4,(6).

[9]薛领,翁瑾.中国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微观机理与动态模拟研究[J].旅游学刊,2010,(8).

[10]刘春,等.武汉城市圈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3).

The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Jiangxi Oversea Tourist Origins

XU Qing-yonga,CAO Hong-zheb

(Nanchang University,a.Tourism Planning and Research Center;b.Science College,Nanchang 330031,China)

第5篇: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河南省旅游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研究”(项目编号:132400410808);“河南省旅游产业空间分异和系统演化”(132400410507)阶段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月4日

2014年5月,到河南省考察时提出了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当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正式全面系统地阐释了进入“经济新常态”的特征,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济新常态”是指不正常的经济发展状况回归到正常发展的态势。随着我国经济宏观发展环境的变化和传统的比较发展优势逐渐减弱,促进国内经济快速长期增长的动力因素如全球化、要素投入、人口红利所发挥效用都在不断衰减,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在国内经济整体进入新常态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旅游产业如何面对和适应这种经济发展新常态,如何加快旅游产业结构不断转型优化升级,大力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应该是旅游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的一个必然路径选择,也是国内旅游产业今后一段时期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是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和阶段的必然要求,也应该是旅游产业面对经济发展新形势,实现自身发展可持续的唯一选择。

一、我国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一)旅游发展速度进入新常态。改革开放初中期,我国入境旅游发展呈现爆发式自发增长势头,入境旅游每年以两位数快速增长,但在近年来逐渐降至个位数增长,最近两三年还出现负增长趋势,表明我国入境旅游发展已经进入常态式发展趋势。国内公民旅游也从开始的高速井喷式快速增长转变为近年来约10%的持续增长,也在不断向常态发展转变过渡。我国出境旅游发展仍处快速增长的初期发展阶段,每年增长约20%左右,但随着国内出境人次规模基数的持续增大,这种高速发展的态势也将延续到一段时间后会减缓,出境旅游增长速度也会逐渐回落并进入发展新常态趋势。

(二)旅游产业投资和产业规模提升进入新常态。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是用投资驱动来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以满足国内旅游需求的快速增长要求。30多年来,国内各地区对旅游业投资表现为持续增长,国内旅游业发展表现为一种粗放型的数量发展模式,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以年均10%以上增长率递增,国内旅游企业总数已经达到近4万家,旅游产业规模逐年提升,社会各界投资旅游业的力度持续上升。经过30多年开发,目前国内中东部许多地区传统的自然和人文遗产资源较多已得到开发,拓展新的旅游发展空间余地已经不大;国内著名的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开发已达到或接近开发上限。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和旅游消费进入新常态,目前国内旅游企业增加的速度在下降,旅游投资呈现不断下降趋势,旅游投资对旅游经济发展的边际效应在减弱。因此,国内不论是旅游发达地区,还是其他一些旅游不发达地区,在完善现有或对新的资源进行旅游开发都要注重保护珍惜旅游资源,旅游企业要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以适应经济进入新常态。

(三)旅游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新常态。从旅游消费需求看,过去国内居民旅游消费表现出一种显著的模仿式排浪型消费特征,现在此种消费阶段已经基本结束,旅游者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消费已经渐成主流。经过多年发展,国内游客旅游消费表现出越来越理性,逐渐进入分散、自主和个性化的新常态。随着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渐渐转向理性消费,从当初的为旅游而去旅游,到目前注重求异与体验,从传统的走马观花式观光旅游开始转向游览与休息度假相结合的深度旅游发展。在此背景下,旅游产业必须转型升级以适应消费者需求进入新常态的要求。

二、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旅游产业规模大而不强。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我国旅游产业当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旅游企业大而不强,国内缺乏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企业,国内旅游市场竞争表现失序,企业缺乏品牌意识。目前,国内旅游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仍较低,大部分旅游企业弱而小、散而差,旅游企业间往往通过恶性竞争方式来争夺市场份额,导致整个旅游产业尽管总收入不断增加,但行业整体利润率却呈现出逐步下降趋势。国内旅游企业的集约化和集团化经营程度仍比较低,也比较缺乏有竞争力和业务能力强的高素质旅游人才。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我国从旅游大国进入旅游强国,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是必由之路。旅游产业转型本质就在于通过产业转型以推动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式向集约化、效益型转变,表现为旅游企业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向高附加值化、高创新性方面发展。

(二)国内旅游产业发展方式仍处于传统发展模式。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态势总体向好,但旅游产业发展方式仍落后于旅游需求变化和旅游市场变化,旅游产业发展方式仍靠投资驱动模式来促进产业规模增加,由于缺乏创新,这种发展方式需要大量的资源要素和资金投入,在旅游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表现为一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这种发展方式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以适应新常态发展的发展趋势。

三、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模式转换路径

(一)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机制应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换。从20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许多区域通过采取区域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模式,使我国各地旅游产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随着国内旅游产业发展向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转变进程加快,政府主导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常态下国内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要求,必须转变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和转变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职能和角色,应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形成市场主导下的新型旅游经济发展体制和运行机制。各级政府应加强旅游制度和政策建设,完善旅游行业管理体制,重视旅游市场监管,努力为旅游产业建立一种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二)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动力应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多年以来,国内旅游产业发展往往依靠通过投入大量的物质要素和对旅游资源的大量开发来推动旅游经济增长和满足旅游需求,这种旅游产业发展方式将不可避免地因旅游资源和其他资源要素的不可持续供给所制约。随着传统的要素驱动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重视创新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应成为一种方向。旅游创新发展驱动模式就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知识、管理经营制度和模式等创新要素对原有的各种资本和旅游资源等物质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利用,以提高旅游发展效益和提升从业者素质和旅游企业管理水平。这需要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重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重视先进科学技术如信息技术等在旅游产业中的使用,大力发展智慧旅游产品。

(三)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拉力应由投资拉动向消费主导转变。长期以来,国内旅游产业的经济常态是旅游投资需求对旅游产业经济的拉动力作用更强,旅游消费对旅游经济贡献的作用低于旅游投资的作用。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的收入提高,旅游消费渐渐成为一种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需求,旅游消费对旅游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也成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转变的一种拉力。当前国内一些旅游供给和旅游服务还跟不上旅游需求的变化和要求,这要求旅游产业模式一定要跟上旅游市场需求,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各类旅游产品和服务,适应新常态下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策略

(一)旅游业的融合化发展对策。当前产业融合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促进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助推动力,如何实现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当前国内旅游已从传统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体验旅游模式转变,居民旅游消费越来越多样化,各种新兴旅游产品和旅游消费方式层出不穷,旅游市场需求呈现出一种泛化现象,旅游产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国内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式已逐步多元化,产业融合范围不断扩大,产业融合程度逐渐向深度发展演化,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而成的新旅游业态也是越来越多。因此,应重视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相互融合发展,加大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力度,通过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创新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二)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旅游产业集群是围绕一定地域范围的旅游核心吸引物的相关经济行为主体通过相互结网和互动而组成的一个以企业为主的旅游服务体系,其通过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协同行动与工作,创新旅游服务,开展旅游合作营销,对于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旅游产业集群可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进而促进集群内整体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和规模化效应。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内的相关群体间通过发挥协同效应以及开展竞争与合作,旅游企业可得到诸多产业竞争力优势,最终促进区域内旅游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与优化。旅游产业集群可以通过产业集群内的知识溢出效应所形成的创新效应、品牌与市场效应、产业制度和政策效应以促进区域旅游产业各种要素实现有机整合,增强区域旅游发展的整体系、协同性和系统性,从而有力推动区域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信息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策略。当今信息技术产业对旅游产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和促进作用,已成为旅游产业经济增长的一个倍增器,成为促进旅游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转换器,成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有力助推器。旅游产业属于一种信息依托型与信息密集型产业。旅游产业作为信息密集型产业的特性主要表现为:旅游信息形式的多元性、丰富性、动态性和组合性四个方面。旅游产业作为一种信息依托型产业,其特性主要体现在:旅游产品产地消费特性与旅游的事前决策性要求旅游信息传递的重要性,旅游业跨空间的信息交流特性使旅游信息传递成本和效率备受重视,旅游市场供需双方的分散性对信息处理能力的高要求,行业和企业部门合作的要求促使旅游产业对信息流互动的高度依赖。因此,必须重视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对旅游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旅游产业必须重视利用信息技术以提升自身竞争力,重视用信息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当前国内大力提倡的智慧旅游发展就是一种信息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智慧旅游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旅游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将引起整个旅游业的变革,深刻改变旅游业的经营、管理和运作模式,并会有力促进旅游产业转型。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俊华.新常态下我国产业发展模式的转换路径与优化方向[J].现代经济探讨,2015.2.

[2]郑四渭,赵云云.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的城市旅游业转型升级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10.11.

[3]麻学锋,张世兵,龙茂兴.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4.

[4]王兆峰.基于产业集群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传导机制与途径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1.

第6篇: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范文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旅游营销作为现代旅游景区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在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则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本文在阐述旅游营销、旅游经济的含义基础上,结合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及旅游景区营销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入分析了当前旅游业营销中存在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强化我国旅游业营销、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旅游业营销;旅游经济;问题;对策

旅游是一个高度综合的产业,可以产生大量的直接效益,通过旅游业的带动与联动,可以刺激其他产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经济上的连锁反应,产生更多的间接效益,旅游业有“朝阳产业”之称。目前旅游业已深度融入国家战略,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和高速增长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加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其精神需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旅游很好地满足了自身的精神需求,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大众化全面发展阶段。我国旅游业发展非常快,旅游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而旅游营销作为现代旅游景区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在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则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是我国大多数旅游景区的旅游营销工作做得很不到位,直接阻碍了旅游经济的发展。只有提高对旅游营销的重视,及时的解决这些实际中出现的问题才能促进景区旅游业的新发展。

1 旅游营销与旅游经济的含义

1.1 旅游营销的概念

旅游营销是将市场营销和旅游市场结合起来,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旅游需求为目标,通过分析、计划、执行、反馈和控制这样一个过程将各种旅游经济活动更好地协调起来,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提高游客的满意程度,实现景区的经济和社会目标。

1.2 旅游经济的含义

旅游经济反映的是以旅游活动作为前提,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之上,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在旅游活动之中出现的旅游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和。

2 我国旅游业营销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在旅游营销中法制意识不强,市场秩序混乱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旅游需求也越来越高,旅游业也得到了极大地发展,旅游景点、旅游经营者的人数也在迅速的攀升,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旅游需求,但是由于缺少宏观管理,旅游业发展较为混乱,水平不一。还有不少旅游企业虚假营销,利用合同的漏洞来牟利,直接降低了服务的质量,比如随意删减旅游项目或增加收费项目,不按照合同要求提供标准的交通工具和住宿条件。另外,在进行营销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抢占市场,不少旅游企业一味打价格战,通过低价吸引消费者,有些宣传的价格甚至不能收回成本;甚至还有不少不合格或无证营业的旅游企业趁乱获益。这些都对旅游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地负面影响,直接导致了旅游市场的混乱。

2.2 旅游业的快速增长与营销理念的滞后

虽然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这种发展只是单纯的因为景点的扩张,旅游景区的旅游产品设计、服务观念以及整体的服务设施水平都不高,旅游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有待提高。虽然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已经基本达到了世界水平,但是其相关服务设施和标准和国际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市场竞争程度加剧,旅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消费者对旅游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以前的粗放的、落后的营销方式会阻碍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2.3 从事旅游营销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旅游业中,大多数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对于旅游管理和景区文化的专业知识了解很少,甚至有些直接和旅游者接触的基层工作人员、导游、酒店服务员专业素质更低。由于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高,导致其相关人员水平不一,鱼龙混杂。比如说导游,只要拥有导游资格证书而无论其专业水平的高低就都可以从事导游这一职业。酒店服务人员的限制就更少了,并且其还有很大的流动性。目前我国旅游业高层管理人员也很不足。

2.4 品牌意识淡薄,缺乏竞争优势

从整个世界旅游业来看,虽然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还是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纵观世界,我国有着其他国家所没有的传统文化,这也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优势。但是我国目前对这一优势的利用程度还不高,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程度不高,没有建立自身特色的旅游品牌。我国旅游业虽然发展很快,但是其核心竞争力不足。目前国内旅游营销中,对于景区形象的重视不够,缺少品牌观念,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创建自身的品牌,客户消费群体也没有很好的得到培养,这极大地阻碍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3 强化我国旅游业营销、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创新营销理念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旅游景区要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树立新的营销观念。随着旅游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旅游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也在日益变化,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旅游市场的发展。在旅游市场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大背景下,旅游景区要加强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好的抢占市场。随着旅游营销市场的发展,营销理念也在不断更新,旅游营销市场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理念。

3.2 提高旅游营销人员的素质

在进行旅游营销人员选择时尽量选择、引进专业素质较高的人员,促进整个营销团队专业素质的提高。要采取适当的措施留住员工,减少由于员工大量流动带来的成本。同时还得定时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水平,提高其专业技能和自身能力,推动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其凝聚力和对景区的感情。并且在培训过程中要将那些不符合旅游营销要求的员工淘汰掉。

3.3 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实施品牌营销

我国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目前对其利用程度不高,还有不少资源未被开发。因此,我国首先要加大对未开发旅游资源的利用程度,结合以往的经验教训,对待开发资源进行科学评估,因地制宜,提高利用效率。在进行开发时,要利用各种资源优势创建自身的品牌,如泰山景区结合祈福文化推出“登泰山 保平安”的品牌,逐步提高品牌实力,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还要利用媒体加强宣传,通过组织相关旅游活动,让旅游者对旅游服务项目和旅游产品有更清楚的了解。

3.4 完善旅游营销战略计划

旅游景区要想提高其发展的持续力,其旅游营销战略计划就必须相当完善。企业必须要从长远角度开展营销计划。在旅游营销计划的制定中,要协调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要关注长远发展,要以顾客需求为中心更好的改善服务质量。促进现有营销模式的升级,引入绿色营销、关系营销、文化营销、媒体网络营销、服务营销、影视营销等先进理念,为旅游景区制定更好的旅游营销策略服务。

【参考文献】

[1]林南枝.旅游经济学(第三版)[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第7篇: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范文

论文摘要:加入WTO后,旅游业将进一步对外开放,重庆旅游业既有重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旅游业是重庆国民经济产业链条中重要的一环,其发展必然要在同其它行业的积极互动中实现。因此,实现旅游产业发展关键依赖旅游产业战略管理,本文从不同方面深入探讨如何建立和完善旅游产业发展政策。

一.重庆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重庆直辖以来,全市旅游产业的资源条件、产业地位、发展规模与格局都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各项旅游指标均创历史新高。旅游业已成为重庆市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2001年重庆市旅游总收入达177.6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市GDP的10.15%;与直辖前比较,年均递增率为30%,五年间GDP比重上升了6.59个百分点。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31.3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1.63亿美元,与直辖前的1996年相比,年递增率分别为14.l%和18.l%;接待国内游客3950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64.07亿元人民币,与直辖前的1996年相比,年递增率分别为23.l%和31.3%。伴随着国际旅游稳健发展,国内旅游也异常火爆,假日旅游异军突起。前年三个“黄金周”共接待国内游客1038.49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1.96%;国内旅游收入27.8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23.4%。在2001年期间,重庆市实施的旅游厕所、旅游商品、旅游景区质量管理、导游管理和农家乐管理等五大工程,已初步取得成果。

八年来,重庆市在积极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产业规模逐年扩大。在政府累计投入1.5亿元旅游结构调整资金的引导下,带动社会投资12.17亿元,其拉动比例为1∶10,累计开发旅游项目99个。截止到2001年底,全市有国内、国际旅行社203家;一至五星级饭店111座;国家4A至1A级旅游区18个;海外游船41艘,国内定点游船48艘;旅游定点车辆575台,开辟了10条郊外旅游专线和4条“魅力重庆一日游”专线;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52家,定点餐厅、商店151家:有12个区县(市)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初步统计,全市现在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2万余人。

目前,重庆旅游业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旅游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不断提升,重庆旅游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加大,旅游发展势头强劲。但是,面对西部开发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周边省市竞相发展旅游的激励竞争形势,结合旅游强市的目标,重庆旅游产业依然存在着管理机制不完善,资源开发程度低,产品单一,旅游精品不多,品牌不够突出,市场运行机制不活等问题。因此,为了保持和加强重庆市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应以强烈责任感、危机感、使命感,与时俱进,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发展重庆旅游业。

二.重庆市旅游产业政策的重点

在旅游业“十五”规划的基础上,从争创最佳旅游城市入手,以机制革新、旅游资源整合、培育品牌、增强竞争力为线索,进一步在全市构筑大旅游的格局。市政府及旅游管理机构应重点突破八个方面:1.提高对外开放程度,进行旅游发展机制和管理机制革新与建立;2.努力建设和培育“三峡旅游线路”,使这个旅游区更具特色和规模;3.进一步打造世界级、国家级的旅游精品景区;4.各级开发度假旅游产品,规范“农家乐”旅游市场;5.开发文化品位高、地方特色突出的旅游商品;6.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企业集团;7.培育重庆旅游名品;8.营造整洁、优美、优质宜人的旅游环境。

重庆市政府在考虑以上旅游产业发展重点时,必须立足重庆旅游的现实条件,借鉴国际经验,坚持走重庆特色的旅游产业道路,即坚持先发展以“三峡旅游”路线为主的入境旅游,逐步发展区域旅游,随后发展国内旅游,最终形成以国内旅游为基础,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三位一体的旅游大格局。三.重庆旅游产业政策的主要框架和具体对策

(一)构筑重庆旅游发展蓝图,完善旅游发展规划

以建成国内外著名的旅游地为目标,依托重庆市自然山水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区位优势和西部大开发的契机,重点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培育特色,塑造品牌,坚持高起点开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完善重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努力发展旅游产业,为全市的经济建设服务。

(二)广开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首先,加强政府对旅游产业的导向型投入。在综合平衡各类基建项目、制定年度技改计划时,应将旅游项目单列或对重要旅游项目开发给予重点政策倾斜。市政府应多用贴息手段,在努力争取国家旅游国债项目的同时,加大结构性的投资引导力度。如每年可在全市旅游企业地方税收超过上年的新增部分的20%增加为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庆市各区县要根据自身财力状况,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对区域旅游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导向性投入。其次,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打破所有制界限,实施多元化旅游投资,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大力参与发展重庆旅游业。鼓励旅游企业联合、改制上市,积极运作大型旅游股份公司,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旅游业,努力争取年终奖发行旅游产业建设债券或彩票。再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政府应把旅游业的重点项目纳入招商引资库,积极吸引外资发展旅游产业,允许采取合资、合作、拍卖、参股、转让、租赁、承包等形式,拓展对外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三)强化旅游产业在重庆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旅游产业已成为重庆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第一,从产业关联来看,重庆旅游业是产业关联性很强的,对国民经济有强大的辐射和波及作用,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和部门的发展。第二,从产业地位来看,重庆旅游产业是一个日趋增长的产业,在全国和重庆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第三,从重庆市旅游资源在国内外旅游市场定位来看,重庆具有形成新经济增长点的区域旅游资源优势,而且潜力极大。因而,在进行旅游开发建设时,应着力培育旅游精品,适应旅游市场需要,提高重庆旅游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现在旅游业已被确立为重庆的支柱产业,应在进行劳动密集型项目开发时,加大旅游产业优先开发力度。并且围绕旅游开发和产业发展要求,抓好旅游交通建设和自然资源、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和保护,搞好城市景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促进文化、娱乐、餐饮业的发展。总之,在强化和实施产业政策时,必须有利于促进旅游业发展,按照城市中心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主动调整完善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行为。

(四)深化旅游企业改革

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建立旅游企业滚动发展、良性循环机制。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改革旅游企业体制,鼓励以资本和旅游资源经营权为联结纽带,通过相互参股、资产重组、兼并联合、授权经营等形式组建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旅游企业集团,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放开搞活中小旅游企业。第一,走集约化经营道路,调整旅游企业结构,实现跨地区、部门、行业的集团化大型企业、专业化中型企业、网络化小型企业的企业格局,积极发展区域合作,创新经营模式。第二,扩大开放程度,积极吸引国际资金、社会资本。民营资本进入旅游行业,参与旅游开发建设与经营,建立多元化投入市场运作机制。组建一批中外合资旅行社和外资控股、独资经营的旅游企业,并向国内开放市场,加大改革力度,积极推进重庆旅游企业的资产重组。第三,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加快培育旅游企业竞争力,增强竞争意识。通过“关、停、并、转、破、租、包”将劣势企业淘汰,彻底改变重庆市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的现状。第四,国有资本逐步从旅游企业中退出,人力推进旅游景区(景点)、饭店经营权的“拍卖”;对新建重大旅游项目推行股份制公司进行市场运作。

(五)提高城市旅游功能,政府要经营城市

把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目标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中,营造一流旅游环境,提升旅游城市功能。大力推进绿化型、美化型、净化型、亮化型的生态旅游环境建设,完善城市旅游基础设施,提供鲜明的旅游导向和热情友好的服务。加大保护力度,对废气废水进行全面治理,建立重庆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作好重庆步行街、餐饮特色一条街建设,增强城市旅游功能。

旅游发展中的政府主导地位要求重庆市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时更新观念、转变思想,从理念、方式、手段上进行全方位的城市营销。在总体规划和宣传前提下,努力塑造“山城、江城、雾城、不夜城”和“红岩革命精神”以及“抗战文化”三大鲜明的城市主题,全面高质量地展示重庆旅游的特色形象。

(六)培育旅游景区精品,建设文化旅游名品,开发度假休闲新品

整合旅游资源,提高组织程度,优化产业结构,注重规模特色,重点建设重庆特色旅游产品,全面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第一,深入开展旅游景区等级评定工作,改变小而乱、低水准的状况,提升景区的水平和规模。把巫山、大足等4A级景区建设成为世界级著名景区。注重运用科技手段、设备支撑旅游,借三峡水库建设之际,开发世界级的水体旅游项目,提高旅游产品科技含量。第二,将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有机结合,凭借西部大开发的契机,依托重庆丰富的人文历史底蕴,培育一批文化旅游名品,提高重庆旅游的文化品位,增强城市魅力和旅游竞争力。以巴文化为中心,以民风民情为主线建设特色旅游区。例如,重庆吊脚楼街区、巴人遗址旅游区等。第三,研究旅游市场的变化,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内涵,实现重庆旅游产品从观光型向观光旅游和特殊专题旅游相结合的重要转变。开发建设度假休闲旅游区、农业旅游区和工业旅游区;积极发展会议旅游、商务旅游、修养旅游、保健旅游:在培育高星级高档次饭店时,开发一批假日饭店、乡村客栈、农民饭店和营地式度假村。

(七)加快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跨地区、跨部门的旅游资源配置活动日益增多。旅游经济活动的公平性、有效性均依靠现行旅游管理体制的健全,旅游业高效持续发展必须有赖于一个具有权威的管理部门对其进行规划、规范、指导和控制。笔者认为,重庆市政府应建立有效的旅游产业宏观管理体制,这样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换,促进旅游产业的有序化,更有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因而,实现重庆旅游产业发展创新,必须进行旅游产业管理体制创新。第一,强化旅游行政部门的权力,以市长为统帅,建立旅游产业领导小组。第二,明确旅游产业的管理主体、管理权限,从而有利于防止管理混乱,令出多头的现象。第三,由旅游部门牵头,会同计划、工商、税务、公安、交通、城建等有关管理部门,实行“一厅式办公”,形成产业调控能力,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第四,改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习惯通过直接的所有关系、财产关系、人事关系来行使管理权力的现状,调整旅游资源的管理经营方式,确定所有权,明晰管理权,搞活经营权。第五,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将保护纳入事业管理。

(八)树立形象,加大宣传力度

重庆市在实施“旅游外扩”战略时,须整合各种宣传力量,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对重庆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特色、旅游品牌和旅游口号进行整体策划和包装。应加大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长江三峡旅游路线品牌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周边省、市、自治区旅游市场的宣传促销,提高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加强国内远程市场的宣传促销,提高市场覆盖率;加强国际旅游市场促销工作,提高重庆的美誉度、知名度和吸引力。办好特色节庆活动,搞好搞大“三峡国际旅游节”,使其在国内、国际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九)加强行业立法,规范旅游市场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依法治理是旅游产业管理活动的最高层次,只有先用法律界定出制度,政府才能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对旅游活动进行公平有效的调控。加强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为重庆旅游产业提供以下保证:第一,确立旅游业的产业地位,保证资源在产业间的合理配置和使用。第二,明确市场主体在旅游活动中的权利与义务,有利于政府部门和司法部门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进行公正有效的约束。第三,有利于规范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减少低层次、缺乏资源保护意识的游客对重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构成的极大威胁。例如,长江三峡漂浮的垃圾就是游客造成的。

重庆市政府在吸收国际先进管理方式和经验时,应积极推进旅游法规、旅游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旅游人才队伍特别是导游的素质,全面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和企业管理,全面规范旅游购物市场、规范旅游企业行为、规范导游人员行为、整顿治理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维护重庆旅游形象。

参考文献

[l]重庆市旅游局.重庆市旅游业“十五”规划[Z].2001.

[2]唐留雄.现代旅游产业经济学[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1).

第8篇: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范文

“研学旅游”一词源于日本的“修学旅游”,是一种游学的形式,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学习知识、增加阅历。而如今的“研学旅游”的概念在修学旅游的基础上,赋予了新内涵,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体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

二、西安市研学旅游发展现状

(一)西安市研学旅游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潜力大

从图1中可以看出,西安市研学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研学旅游市场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

教育部规定每个中小学每年必须开展一次研学旅游活动,西安市总共有2000余所中小学,如图2所示,预计2016年全市的中小学将全面进入研学旅游市场,研学旅游市场潜力不可估量。

(二)研学旅游产业链不断完善

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加入研学旅游队伍,形成了专门的研学旅游部门,并于旅游景区加强合作;中小学也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安排参与的学生,满足教学和学生的需要。

(三)研学旅游的公益性强、收入低,参与的旅行社少

由于研学旅游是一项具有教育性、锻炼性、公益性的实践活动,不以盈利为目,旅行社基本没有盈利,因此,西安市有资格开展研学旅游活动的旅行社少之又少。西安市目前大概有400多家旅行社从事国内旅游业务,但批准开展研学旅游活动的旅行社只有10家。

三、西安市研学旅游产品特征分析

(一)研学旅游产品具有双向性。

研学旅游观光与学习的双重目的;研学旅游在研学活动中体现娱乐与教育的双重功能;研学旅游的内容最好能与课程内容相对应;在活动场所中,旅游景区因对应教学课堂,应体现“游”与“学”相结合的原则;在旅游策划方面,旅游指南因对应专业教材;研学旅游活动中的导游,具有导游和老师的双重身份,还具有服务与教学的双重任务。

(二)研学产品价格低,但销量高。

目前西安市场上研学旅游产品种类多样,但价格都偏低,市内及周边地区的一日游根据不同的景点、项目和餐饮,价格大约在80元到180元左右,价格偏低。但是,因为研学旅游的性质及学校的规模,研学旅游一般都是大规模团体出行,一般出行的人数都在800到3000人左右,因此,虽然研学产品的价格偏低,但是参与人数基数大。

(三)研学旅游产品主题、目的明确。

研学旅游是一项具有教育意义的专项旅游活动。因此,开展的活动主题针对性强,目的和意义明确,研学旅游产品每开展一个主题活动,都会根据主题的内容,开设活动项目和相关的景点景区,明确研学的目的和意义。

四、西安市研学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研学旅游市场混乱且产品销售渠道单一。

教育局应建立健全研学旅游市场监管机制,对旅行社景区进行奖罚制度,鼓励旅行社景区发展积极健康的研学旅游;中小学及家长对不规范的研学旅游行为及旅行社应积极进行投诉,规范研学旅游市场;同时拓宽销售渠道,可以联系在线旅游商,与之进行合作,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研学旅游的队伍。

(二)研学旅游缺乏专业人才,人员素质层次不齐。

研学旅游对工作人员专业要求更加严格,然而参与的工作人员大多不够专业或直接从其他旅游行业调过来,专业人才缺乏,导致研学旅游脱离原本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

所以应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知识更新力度;政府和教育局加强研学旅游人员的监管力度,从而净化研学旅游队伍建设,规范市场人员行为。

(三)出境研学旅游市场发展脱离本质,市场开发不成熟。

西安市出境研学旅游目的地主要是东亚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以及欧美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为主,这类研学旅游活动费用较高,参与活动项目研学性不强,学习含量不高,很难在大众中普及。

第9篇: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范文

一、旅游消费信贷业在我国的发展背景

当前,我国的旅游产业迅猛发展,已与教育消费、汽车消费和住房消费等并列成为我国的消费热点。国家统计局和旅游局等相关机构的统计表明:2005年,我国的国内旅游出游人数达到12.1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5286亿元;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202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到292.96亿美元,国内国际旅游业总收入为7686亿元,公民出国(境)人数达到3103万人次,各项统计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因此,在我国,旅游消费信贷业的大背景便是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小环境则是旅游行业本身的快速增长。由此,便使金融信贷和旅游法律等相关领域环境得到改善,为旅游消费信贷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旅游消费信贷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信贷发展现状堪优。1998年我国消费信贷起步以来,各商业银行都纷纷瞄准了消费者这一层面来开拓业务,有针对性地提供金融服务,旅游信贷也开始初现端倪。1998年建设银行上海分行在国内金融界第一个推出了个人住房贷款品牌“乐得家”,1999年把旅游也划进“乐得家”的服务范围。当前,商业银行主要推出了两类形式的旅游消费信贷业务:一类是说明用途的旅游消费信贷,如“旅游度假消费贷款(中国银行推出)”,“旅游信贷业务(光大银行推出)”等,有的银行还退出了“个人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用于旅游消费;还有一种是信用卡业务。综上可知,速度慢、规模小是我国旅游消费信贷发展中呈现出的特点,与旅游收入的不断增加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二)个人旅游消费信贷产业在我国发展缓慢的制约因素分析。1、旅游消费者方面(1)传统消费观念的严重制约。在我国,即使借钱购房置地也向来被认为是天经地义,但是贷款旅游就不被接受和认可了,旅游是一种在食宿等基本生活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后才会被考虑的额外消费。(2)消费者的收支和预期不确定。未来收支和预期的不确定,会使消费者将自己的闲散资金存人金融机构,以防急需用钱,更别说贷款旅游了。2、银行以及相关金融机构方面(1)缺乏利益驱动。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的企业本质。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商业银行远远没有完全市场化,对于一般金额较小的个人旅游消费信贷业务往往积极性不高。(2)复杂的信贷办理程序。对于旅游消费贷款,银行要求出具的证明、证件和其他相关材料很多。这种繁琐的手续造成较长的申请周期(至少10天),消费者贷款的热情也会因为过于复杂的申办程序而受到抑制。3、社会诚信环境方面。国内外相关学者一致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最大损失是信用丧失。商业银行吸收了大量闲散社会资金,但却不敢轻易地贷款给个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我国的社会诚信度太低,银行开展个人信贷业务时所必须的个人信用等级评价体系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1]。

三、在我国发展旅游消费信贷业的一点建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