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范文

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

第1篇: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成长;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4-0028-03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指身体没有缺陷和疾患,还指要具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功能正常,无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健康的重要内容。那么,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1.正常的智力;2.健康的情绪;3.积极的意志品质;4.适度的反应;5.统一的人格;6.和谐的人际关系;7.个人与社会的协调一致;8.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的特征。[1]

影响人的成长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本研究选择一名高中生作为典型案例分析的研究对象,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高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研究对象

张航航,1993年出生,男。2008年9月以中考全优的成绩从郊区一所学校择优录取到市区一所重点中学重点班。2008年9月至2010年6月(高一、高二学段),该生学业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但他认为离理想中的大学目标有差距。2010年7月张航航产生留级的意愿,2010年暑期补课(高三)他不愿参加。在高三的一年时间内,出现逃避上学、考试焦虑、有时偶尔参加考试、多次离开学校等现象。2011年6月的高考他仅仅参加语文、数学两门学科的考试,第一次高考弃考外语和理综。2011年9月他进入另一所重点中学复读,2012年高考以高出一本20 多分的成绩,他仍然认为没有完全发挥水平而选择继续复读。2013年高考他以570多分被河海大学录取,步入高校殿堂。

二、案例描述

(一)案例1:高二优等生的留级风波

2010年6月底高二学期结束后,张航航的学业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是他有了留级的意愿,认为学得不扎实,一年后很难考到理想的大学。他的这一想法令同学、老师、家长不解,特别是他的母亲坚决反对。他的父母都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在2007年张航航就读初三时父母离异。他的父亲象征性地给予2万元的抚养费后就去外地谋生,他母亲在本地下岗再就业,承担了监护抚养义务。为了张航航上学便利,他们在学校附近租了一房一厅的住房,居住条件较差,夏天很热。由于他母亲早出晚归,工作辛苦,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所以不支持他留级,希望他能顺利参加高考。

2010年7月暑期补课,张航航拒绝参加。留级意愿落空后,他出现了多次消极抵抗行为。有一次与母亲争执后,拒绝上学。在同学、班主任的劝导下,张航航回到高三课堂。然而张航航常常中餐只吃几块饼干,晚上拒绝母亲送晚餐达一个月之久,直到晚自习后才回家吃晚饭,饮食很不规律。张航航与很少同学交往,总是埋头读书,有时老师讲课他也不听,独自做题。晚饭时间有些同学说说笑笑、打打闹闹轻松一下,张航航则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他焦虑、压抑、困惑,也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

(二)案例2:逃避上学和考试焦虑

2010年9月张航航与他母亲争执后,拒绝上学一天。2010年10月12月同学们都在如火如荼地进入学习状态,他第二次拒绝上学,他母亲把他送到学校后,他擅自离开学校到新华书店看书或者在街上闲逛,直到凌晨2点才回家。2010年10月底的一次月考,他没有交化学试卷。2010年11月的月考,他只参加一场考试,还迟到40分钟。2011年2月至2011年6月高三的最后一个学期,他偶尔回到学校参加考试,感觉不好就放弃。班主任担心他会放弃高考,高考期间特意要求到他的考点留守,防止出现意外。不出班主任所料,第一天的高考语文、数学他正常参加了,感觉不好,第二天的高考前,班主任发现异常,打车到他家里想把他找回来继续参加高考,但一切努力都无结果,他还是放弃了外语和理综的考试。同学和老师在惋惜中接受了他高考缺考的事实。

(三)案例3:复读两次,步入高校

2011年高考缺考后,张航航选择另一所重点中学复读,偶尔遇见同学也言语不多。2012年高考,他高出一本分数线20多分,认为高考没有正常发挥,继续选择复读。2013年继续高考,高于一本50多分,选择了河海大学,步入大学的殿堂。

三、分析案例的原因

高中生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冷漠、孤独、过度自卑、嫉妒、抑郁和焦虑。张航航一个高中优等生,首先在高二结束时有留级的意愿,然后逃避上学和考试焦虑,最终复读两次才步入高校。针对以上案例,分析有以下原因:

(一)家庭原因

张航航生活在家庭经济拮据的家庭,父母都是下岗工人。虽然母亲选择了再就业,但经济状况一直不佳。而他父亲也时常喝酒,一些家庭矛盾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在2007年张航航就读初三时,父母离异,这些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学生来说,有压力、有焦虑、有困惑。而父母所受的教育程度低,在教育过程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他母亲在教育孩子时处于被动状态,孩子情绪不稳时,她只能是隐忍,小心翼翼地顺从,无奈地听从摆布。当张航航与母亲交流时,母亲有时回答不了他的问题,跟不上他的思路,不能有效地应答,导致母子沟通交流障碍。他父亲知晓他不上学虽然从外地赶回来,父子相见时心情很好,但交流沟通不畅也不欢而散。张航航很难从家庭中得到有效的引导和帮助,父母的文化素养以及亲情都不能帮助他克服成长中的烦恼。家庭因素是影响张航航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二)性格原因

张航航从小学习成绩优秀。虽然家庭有很多不利的成长因素,但他学业上的优势得到同学、老师的肯定,这使得他的性格缺陷得到忽视。他性格孤僻、内向,任性、自闭、自负,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差,自尊心强。有一位家长得知他晚自习后才回家吃饭,送他一点水果,等家长走后,他气愤地把水果砸了,这充分说明了他的自负、自闭。不能有效利用同学、老师的优质资源,使得他不得不独立面对压力,焦虑、困惑困扰着他,他只能孤独前行。

(三)心理期望过高

张航航在高二下学期就思考要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他认为只要考取名牌大学,将来才有事业发展,就业好,待遇高,如果没有考上好大学,就难以实现买房、买车等良好愿望。他的目标是清华大学,当高二学期结束时,他知道考取清华大学的愿望难以实现,就有了留级的意愿。当留级的意愿受阻时,他选择了逃避上学、考试等极端的消极方式,情绪不稳定长达一年左右的时间。高三是高中生活压力最大的时期,月考、联考、模考等考试是常态。考试后的班级排名、年级排名,有时难免让学生有挫败感,考试焦虑、期望与现实压迫着每一个学生。现实与期望的差距越大,就越有挫败感,情绪得不到有效控制,心理异常的可能性就越大,有的会出现逃避、苦闷、恐惧、失望、悲伤、烦躁、压抑、懈怠等消极行为。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力

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重视高考的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心理建设。虽然学校也有心理咨询室,也配备了心理辅导教师。但面对众多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杯水车薪。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分数,好分数才是硬道理。高中生从早晨到晚自习长时间周而复始地学习,生活单一,节奏紧张。即使有心理需求,高中生也没有心理建设的主动性,心理调节能力有限,心理咨询室也形同虚设,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动力不足。学校和班级在高考前的宣传动员、高考倒计时、分数排名等一系列信息扑面而来,压抑得学生透不过气来。学校也没有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作用,导致高考生以自我心理调节为主,压抑、焦虑、困惑得不到有效的释放。

四、应对策略

(一)重视家庭教育

给予学生一个完整的家庭成长环境,“一个问题儿童背后有一个问题家庭”。当前社会离婚率逐年上升,中国有6100万留守儿童,这些都是一些社会问题。家庭结构不完整可能导致儿童性格缺陷,因此,家长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即使家庭破裂,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心理疏通,同时给予孩子亲情,助孩子一臂之力。家长要提高自身修养,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成为孩子的支持者、引导者、教育者。

(二)要注重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据报道,现在独生子女成为人格障碍的高危人群。性格决定命运,在生活中要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积极向上、与人为善、乐于交往的心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鼓励学生向同伴、教师、父母倾诉,将不良的情绪宣泄出来,那学生的压力就能减轻很多,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学会“放松训练”,进行自我调整,形成良好的性格。[2]

(三)恰当的心理期望。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期望定位越高,失望越大。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高考是人生重要的一次选择,但不是唯一选择。高校是人生发展的一个平台,期望定位合适,考生才有希望、有信心达到目标。

(四)学校要发挥心理建设的主导作用。高中生的压力、焦虑、困惑普遍存在,一个强烈刺激可能导致学生的心理崩溃。学校要发挥心理建设的主导作用,定期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集体辅导。如当一个压力来源被认定对个人有威胁时,智力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一般而言,压力愈大,认知方面的功能及弹性思考就会愈差,人的注意力是相当有限的,如果只把焦点放在具有威胁性的事件及个人的焦虑上,我们对问题的注意力就会大大降低,威胁就更不易消除。另外,人的记忆也会受到影响,短期记忆的好坏是根据个体对新刺激所付出的注意程度而定。同样的,压力也干扰问题解决、判断与作决策的能力。因为在压力状况下,我们的知觉范围缩小了,思想也比较刻板、古拙,所以很难会有灵敏的反应。[3]学校要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服务要常态化,可以利用社会的咨询机构和心理志愿者参与学生的心理建设。

虽然张航航生涯规划走了一些弯路,但他坚强、坚持、坚韧、倔强,遵循自己的内心维度,找回自己的平衡,挑战自己的极限,修炼着自己的功力。他了解了失败,更加珍惜成功。

参考文献:

[1] 于小伟.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J].读写算:教研版,2014(17).

第2篇: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范文

关键词: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认识 体会

一、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健康这个词并不陌生,且很重要,但人们存在误区,认为健康就是身体没有疾病。其实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社会加速发展,致使竞争日益激烈,难免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其中心理问题最为严重。我国教育部2002年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并于2012年再次修订,可见我国越来越重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学生阅历浅薄、认知水平低等多方面的因素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误区,所以解决心理适应力、情绪协调力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班主任管理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

下面从我结合班级工作的实际案例浅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一)学生个人情况。学生小伟,性别:男,年龄:16岁,聪明,行为懒散,性格孤僻,敏感,情绪化。不愿和同学来往,封闭自己;学习方面听讲状态极差,爱搞小动作,难集中精力听讲,基础不牢;纪律观念较淡,自我意识太强,我行我素。

(二)学生家庭情况。家庭经济情况一般,属单亲家庭,父亲去世了,和母亲一起生活,靠母亲打工支撑这个家,独生子。母亲盼儿成龙,希望他能考上理想的大学。

(三)出现的问题概述。问题一:开学没几天,上课就出现捣乱现象,和同桌女同学搞恶作剧。他向女同学脸上抹墨水,女同学也向他脸上抹,一来二去,两人脸上弄得花里胡哨的,引起其他同学大笑不止。问题二:上课嚼口香糖,被老师发现了,老师问他干什么,他始终不承认,还把口香糖偷着递给同桌。问题三:学校组织大型文艺活动,在看台上观看表演时,他跟其他同学说一些带有煽动的话,说这个不好了那个不好了。无意中听见这些话,我很惊讶,不知道他哪来的这样的思想。于是文艺活动结束后,把他叫到办公室,跟他聊了聊。问题四:我时常跟他母亲沟通,发现他回到家跟他母亲沟通太少,应付他母亲。他母亲溺爱他,回家不学习,不听别人的话,只听他姑姑的话。问题五:有一次,学校组织大型的劳动,把班级内和室外分担区进行彻底的清扫,我想锻炼锻炼他,就让他担任一个室外分担区组长,希望他带着大家把卫生做好。可是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别人都在那做卫生,他跑到阴凉处乘凉(那是初夏天气有点热),还和别的班级同学聊天,当时我就找他谈了谈。

二、高中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上述案例和班主任工作中接触的高中生事例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我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家长的溺爱和家庭的因素。社会发展进步了,生活水平高了,高中学生见的玩的东西多了,家长满足了他们的欲望和物质需求,且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所以他们依赖性逐渐增强,经历的事少,基本上由父母包办了,造成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缺乏判断和处理事情的能力;再加上家庭的复杂的因素,例如离婚、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漠不关心,天天忙于工作等,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学习类因素。学生学习是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途径,也是培养思想品德的方法,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中学习任务偏重导致一些问题出现: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心理承受能力下降,造成精神萎靡不振、记忆效果不好、思维迟缓等;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学不会,也就不愿意学习,而且基础好的,想学习的学生也出现学习疲惫的问题,这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考试前出现心理波动,怕这没复习好,那没复习好,出现考前焦虑,特别是越大型考试越严重,高中要面临高考,考前这种现象更为突出。

(三)人际关系因素。人与人需要进行沟通、交流,学生也如此,但是他们可能没有处理好或不会处理这种关系,产生了一些问题,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使他们很困惑,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与同学关系问题。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2)与教师的关系问题。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使学生形成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学生需要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给他港湾的感觉,所以要严厉和慈祥并举,不能过于严厉,否则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也不能过于慈祥。家长的种种不良行为,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四)青春期心理因素。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处理不好会产生心理问题;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青春期闭锁心理。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三、探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案

那么对于高中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开展工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接受环境、顺应环境,针对环境的变化对自身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环境。同时学会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自己,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在学习方面,高中知识密度大、知识难度加深,课程进度快。要想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就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适应能力。在生活和交往方面,我们应该要求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给自己定位。我们要从高一新生入学开始,就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考试分数和名次的变化,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生活,顺利实现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

(二)多开展心理方面的咨询,注重个别辅导,可以建立咨询室。学生需要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心理的关爱和情感的交融。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和学生接触最多,时间最长,最有利于做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班主任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习和调整心理状态,培养学生乐观稳定的情绪和开朗坚强的性格,广泛的学习兴趣,探究和创新精神,不怕挫折敢于竞争的优良品质,为他们将来的成才与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班主任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理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与学生进行情感和心理的交流,消除学生的精神压力,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克服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使他们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建立咨询室,方便咨询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多开展心理健康的集中辅导。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知识能力的提高,都会受到积极、健康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因此,精心创造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班级文化环境,营造育人氛围,使优美的班级环境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结合班主任工作,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训练,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要。把教育工作心理化,使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特长,树立自信,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心理素质。同时,还要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激励学生进取。通过座谈,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要求和问题;通过调查测试,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讲心理知识,并与学生共同对心理问题进行剖析交流,联系实际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奋发向上,接受挑战,培养心理耐挫能力。

四、探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第3篇: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范文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辅导;认识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382-01

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反思

21世纪是知识和人才竞争的世纪,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学生、家长、学校、社会普遍关注高中教育,关注高考,高中学生学习成为大家的聚焦点,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高中生的期盼所转化给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学生心理承担的负荷与日俱增,因人们对学生心理缺少足够的认识,心理疏通渠道单一和疏通方法简单浅显,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疏导,导致由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种悲剧不断发生。如2013年江西省高三学生因不满班主任管理将班主任杀死案,2014年浙江省高三学生原本在安静的教室里面学习突然一名男生快步跑到窗口跳了下去案等。在一个个年轻生命陨落的背后,不得不让我们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深思。

心理健康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内心屏障,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高中生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心灵,可以自主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可以用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用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与挫折,在顺境中如鱼得水,成绩显著,同时也会在逆境中磨练奋发,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创造辉煌。

二、高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及行为表现

马克思说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学习、工作和生活总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渴求日益高涨,高考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机制,是一个家庭对孩子的人生期盼,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地方综合实力的展示。有了高考的存在,高中学生的学习被置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聚光灯”之下,学生因求学而心理背负的压力不断加重,其主要诱因有三点:

一是社会发展的需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依赖人才,人才培养在教育。高考仍然是我国选拔人才的首要机制,面对高考招生指标有限和考生无限的矛盾,以及优秀教育资源的稀缺,众多高中生渴求通过高考能够迈进大学校门,甚至获得一个更高的人生发展平台,日日夜夜挑灯奋战,负重拼搏,不惜放弃自己爱好,透支身体,不愿和同学、家人分享内心的喜与悲,将自己内心锁在冰冷灰暗的小胡同里。

二是家庭环境影响。家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温暖港湾,可面对社会的需求和高考的选拔,父母渴望自己子女成龙成凤,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到拼高考进名校,许多父母逐步变成“唯分数论”,分数成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尊重孩子人格、学习实际和闪光点,造成孩子内心埋怨叛逆封闭。另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留守学生大多存在自强、自卑、内向等多重心理,离异家庭孩子往往会对生活丧失信心,自我约束能力差,学习缺乏目标和动力。

三是学校因素。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高考成绩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家长、学校、社会关注度最高。因此,高中学校为了在高考中角逐,将学生分类分层教学,将高考指标分解到班,以教学成绩优劣评价老师和班级,社会、家长给学校的压力传输给老师,老师把压力转给学生,且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拼时间、拼体力、拼智力,一句话“只要成绩能上来”怎么做都是合理的。为此,因老师们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对学生只压不导、只学不导,只见分数不见学生,导致师生关系恶化以生恶果。

三、高中班主任对学生心理辅导策略

当代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更应当是心理医生”,这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班主任作为一班之“主”,班主任不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班主任是学生一生中的“贵人”,贵在增长了学生智力、培养了学生人格、呵护了学生心灵。

高考是学生高中学习的“航向灯”,也是高中班主任做好学生心理辅导的切入点和信任点。为此,围绕高考这个总的目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早准备、早发现、早解决、以及持续辅导的原则,为高中班主任做好学生心理辅导提出如下策略:一是爱学生。

第4篇: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范文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生涯是个人终其一生所扮演角色的整个过程[1]。生涯规划不仅仅是职业的规划,更是人生的规划。在社会高度发展、分工细化、选择多样的今天,学习如何合理地规划人生,直接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实现自我的价值最大化,并拥有人生的幸福感。高中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个性、才能、兴趣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也是学业发展与职业理想树立的关键期[2]。了解自己、了解现实世界、建立自己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链接是他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心理辅导活动课走入我国高中校园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目标,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基于此特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内容是五花八门的:学生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就设计什么课程。所以,高中阶段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一般包括自我意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人际关系辅导、情绪辅导、青春期辅导和生涯发展辅导等内容。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生涯发展辅导”只是心理课中一个很小的板块,往往就是一两节课简单带过,远远无法满足高中学生进行生涯探索、做出生涯抉择的宏大需要。

鉴于此,本研究拟将生涯教育与心理辅导活动课有机结合起来;以“促进个体一生发展”的生涯教育理念来重新构建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这样,既可以保证高中阶段生涯教育开展的时间,为学生提供阶梯式、系统性的生涯辅导;也可以对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进行系统的改革,使其更具有“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长远引领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上海某普通高中高一至高三全体学生和学校国际课程班全体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选取的对象来源广、家庭背景各不相同、升学方向大相径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研究在时附锥沃饕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在实施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在总结阶段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进行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发现

(一)生涯教育背景下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应具备新的课程理念

1.“全体―个体”的课程理念

全体:生涯教育与辅导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每个人生涯的发展。而唯有通过促进个体的发展:帮助个体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并拥有人生的幸福感,才能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所以,以生涯理念构建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个体: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性格、能力、气质、兴趣、爱好、价值观,也有着不同的对生活、对未来、对职业的憧憬与向往。故而,在进行课程规划时,要注意留出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以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让课程能够服务于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

2.“全程―阶段”的课程理念

全程:人的生涯发展是一个持续的终身发展的过程。生涯教育从课程内容的选择到课程的实施,其取向都不应该是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事件,而应该是一个不断前进、长期引导的过程[3]。有效实用的“生涯理念下的心理辅导课”理应贯穿高中全程。

阶段:个体对于生涯的认知、对于自我的了解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改变而改变的。高中三年,是学生心理、人格的飞速发展的阶段:从高一的懵懂;到高二开始走向成熟、思考人生;到高三成人、做出生涯抉择。所以,“生涯理念下的心理辅导课”在规划之初,就需要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以及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不同的人生挑战,按不同侧重点进行设计。

3.“综合―实用”的课程理念

综合:从生涯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来看,高中生涯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学科选择能力与职业规划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对个体的生命历程具有宽广而深远的透视”[2]。宏大的主旨要求“生涯理念下的心理辅导课”的教育内容需要具有综合性:包括自我认知、自我管理、个人与社会、生涯探索、职业教育、升学教育、学业指导以及原有的心理活动课内容等诸多方面。

实用:与即将面临现实社会、人生抉择的巨大挑战相比,高中生的心理、认知发展还是相对滞后的。这要求“生涯理念下的心理辅导课”的设计必须秉持“实用性”理念,避免空洞的说教与过多理论的渲染。对于生涯部分课程每一节课的设计,都必须思考一个问题:这节课能让学生在生涯唤醒、生涯认知、生涯探索或者生涯定位方面收获什么?

(二)生涯理念下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程全新构建原则

1.“由内至外”的课程构建

内在的“我”,是一个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起点;也是他愿意付诸努力、克服障碍、成为自己、构建人生的原动力。一个不具有正确的自我认知、不知道自己内心渴望的人,很难想象他能进行恰当的自我定位,并与外在世界建立良好的、有效的链接,最终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所以,高中生涯教育的起点要从“认识自己”开始。通过“我是谁”“什么是‘我’”等系列主题,带领学生一步一步走入自我探索的世界。只有在学生对自己有了基本的了解、特别是学习了从哪些角度、用何种方法去了解自己之后,老师才会带领学生展望外部世界。

2.“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课程构建

高中生涯教育虽然无法规避“职业出路”“专业选择”的阶段性使命,但是对于尚处在心理、人格发展阶段,远未成熟的高中生而言,过早的(如高一)人生定位并不符合现代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基本认识――人的发展具有无限可能性[2]。“由大到小”的课程设置原则是指在老师带领学生探索外部世界的时候,一定要遵循从全面、泛化到局部、精细的“聚焦”过程。“由远及近”则是指当老师带领学生探索未来的时候,要遵循从“遥远的梦想,到现实的职业,到眼前的学业”的“倒推”过程。“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课程设计原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人生定位,先充分了解、再进行选择;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能、并促进外在发展,因为这是我的梦想、我的选择。

(三)生涯理念下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内容设置

在具体课程设计上,研究者根据上述原则,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发展需求和现实挑战来进行统筹安排。

高一年级是以“生涯唤醒”为主导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以“认识自我”“生涯初体验”为主线,辅以“学业指导”“情绪管理”“青春期教育”等内容。

高二年级课程开展以“生涯探索”为主线,再辅以“人际与社会”“自我管理”等心理辅导活动课内容。

高三年级课程以“生涯定位”为主导,辅以“压力管理”“时间管理”“学习方法”“考前辅导”等针对性心理辅导内容。

(四)生涯理念下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践效果

1.学生问卷调查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普遍表示该课程对于他们的人生发展有积极和较为长远的实际指导意义。

学生J:小学、初中的时候,学校也开设了心理课,可感觉就是一个可以“放轻松”的学科,同学们也都不太重视。如今的生涯心理课,因为它的充实而引起了同学们普遍的重视。

学生K:一周一节的生涯心理课,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从一开始马虎的自我认识、到职业规划、职业应用,让我对未来逐渐有一些期待。一个本来对未来感到迷茫不安的我,竟在这快一年的课堂中找到了梦想的碎片,并有了补全它的想法。

学生L:我以前并没有认真去思考过自己的职业、人生规划等。但我现在发现,随着年纪的增长,的确不得不面对。通过课堂,我慢慢开始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学会根据能力来寻找职业,不盲从、不从众。

学生M:我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看清自己、认清自己,慢慢体会自己成长的滋味。这种有意识的成长,对,就是对自己内心深处事物的认识是发人深省的!

学生N:我觉得这种由浅入深的教育非常有意思。层层递进,让我们自己探索:对自己有更好的认识,对未来进行展望。这是老师辅助我们自己进行探索学习,很有意思!

2.授课教师反馈研究

授课教师的反馈如下:

①学生上课比以前更加认真积极了。

②由于有生涯发展的主线引领,所以上课时,无论老还是学生都觉得是有主线、有方向的。

③生涯教育的内容的加入使得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内容更加丰富,授课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基于生涯发展理念开展的课外探究型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切实增进了学生们的生涯探索能力。

四、结论与思考

(一)心理辅导活动课应该担起高中生涯教育的重任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帮助学生从单纯的象牙塔中走出去探索外在世界,并建立自己对外在世界的独有认知;帮助学生将深层的内在自我与广阔的外在世界之间建立其独特的、有效的联结;这是一个有效的高中生涯教育必须完成的三项命题。高中心理教师以其独有的心理专业性、对高中生心理发展特性的准确理解与把握,是帮助学生完成这三大生涯命题的不二人选。

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作为一个存在多年的、成熟的课程体系,为高中生涯教育的开展时间与空间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运作平台。只要我们转换思路,在对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进行课程设计时,以“生涯规划教育”这个更为长远的角度与高度进行思考,并进行较为系统的生涯教育的专业学习,那么我们将能有效保障高中生涯教育开展的时间与师资,并使高中生涯教育体系化、系统化和专业化。

(二)教学模式多样化是成功实施“生涯理念下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关键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种基于“团体动力学”理论的活动课程。它一般具有:重感受、不重认知;重体验,不重教导;重课堂,不重课后等课程特点。但是,如果要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有效开展高中生涯教育,研究者认为,上述课程模式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特别是紧密涉及到生涯规划的部分。

首先,由于高中生认知能力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涯规划对个体认知能力的较高要求,使得新型的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必然涉及大量的认知内容。包括:个体对自我的深度认知、对外在世界的广泛性的普遍认知、对生涯概念的基本认知等等。这些都是个体有效开展生涯规划的必要条件。所以,生涯教育理念下的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要重视认知活动的开展。

其次,由于生涯规划其实是一种深度的探索与联结,所以仅仅依靠每周一节课的课堂体验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大量的探索需要在课后完成。所以,老师们要调整授课方式,在课堂上教导、引导、指导以完成面向全体的教育部分;同时,还要留下相当的课后任务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我发展与探究,以完成生涯教育中更为重要的个性化的部分。

(三)新型心理辅导活动课需要全新的课程构建理念、原则和实施方略

一般传统的心理辅导活动课,都是根据学生阶段性发展中出现的不同问题来设置不同的板块内容。而对于以生涯教育理念引领的心理辅导活动课,虽然我们也进行了板块设置,但课程设计的理念和原则是全新的。这就是,在课程设置时我们始终秉承“全体―个体”“全程―阶段”“综合―实用”的课程理念,以及“由内至外、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课程构建原则。

此外,在课程实施上我们也要尽量实现“教师引导、学生主体、推动学生主动探索”的课程实施方略。因为,生涯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关注个体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成为你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漫长的探寻之路,是需要每一个个体独自去完成的。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引导: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理论与方法,精心设计一些“课题”,让学生想起来、动起来,推动学生主动探索。

唯有秉承全新的课程设计理念、构建原则以及实施方略,生涯教育理念下的新型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才能更加体系化,具有更强的引领性,并且完全尊重学生阶梯性发展和长远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当前,对人性的重视和对生命质量的追求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3]。《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要“着眼于每一个学生长远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根据生涯教育理念重新构建“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将生涯教育与心理辅导活动课有机融合,以生涯教育理念对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进行再构建,既能保证生涯教育开展的时间,又能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生涯专业辅导;是现阶段高中学校有效开展生涯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成功的、可行的模式与途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带领学生打开生涯探索的大门,巧妙地将他们推向生涯探索的前台,这群年轻的新一代是乐于、勇于且善于接受这项人生的挑战的。

参考文献

[1]高雅珍,陈方敏. 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刘静.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重新审视[J].教育发展研究,2015(10):34-37.

[3]杨婧.从美国生涯教育的经验看我国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及其课程设置[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7.

第5篇: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范文

2.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点滴谈——访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增强陈虹,吴九君,李益倩

3.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在学习障碍的诊断和干预上的价值张微,宋红艳

4.小学生工作记忆广度与心算能力关系研究——以五年级学生为例张丽华,徐微

5.国内近十年来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李岚

6.儿童的阅读障碍与眼动王福兴,陈珺,段婷

7.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资优教育模式初探黄骐

8.积极心理学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促进孩子大脑发展,并设法成功陈虹,吴九君

9.生态模式下的多动行为咨询和治疗——一例小学生行为问题矫正的案例报告王军利

10.我不想孤单——一例初中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辅导潘蓓蕾

11.封面人物档案

12.青春期教育过程中的尝试与体会封华

13.高三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干预周博

14.正视抑郁心理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黄爱武

15.离异家庭孩子主要心理问题及应对技巧周丽华

16.小学品德教育与劳技教学的有效整合顾建英,汤丽娟

17.高中生睡眠问题解决策略初探李云希,刘醴湘

18.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杜红梅

19.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王文贞

20.花开无声文有声——作文教学四步走孙玲玲

2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努力匡正的心理误区(一)阎立钦

22.班主任应妥善用"怒"谢涛

23.让学生学会微笑李磊

24."南风效应"对教育的启示王银华

25.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召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启动大会孙燕,刘欣

1."驭人"才会"育人"黄莺

2.教师自我效能感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影响洪秀敏

3.国内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探析曾静雯,黄建伟,蓝敏

4.以心为本走向美好幸福——区域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梁剑玲

5.心理测试课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韩鑫桐

6.让"孤雁"不再孤单——农村初中单亲家庭学生"孤雁"心理的成因及教育对策施建国,朱文英

7.关于心理活动课的几点思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翟宁

8.用"叙事"的态度话说校园"手机依赖"林盛

9.心理咨询中空椅法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熊猛,叶一舵

10.为你骄傲为你幸福——小学生"交往困境"心理辅导个例唐敏

11.我学会交往了李立军,赵立平

12.教师情绪管理培训初探余明

13.相悦身心灵——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工作坊侧记李微

14.浅析高考考生的考试应激和心理调适洪水兰

15.习作教学与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左海电,楼说行

16.善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孙金翠

17.班主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田光华

18.前进路上谁是对手——浅谈中学生竞争心理高常霞

19.中学生计划学习的盲点及对策宋红艳

20.心理健康教育在品德学科中的渗透汪良英

21.信息动态

22.话说赏识教育与欣赏式探询单海林

23.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情绪调节高手雷泓霈

1."涂鸦"也是一种风景刘宝山

2.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发展白玉萍

3.学校要倡导"心本教育"吴发科,任旭明

4.新瓶装鸡尾酒——对心本教育的认识和理解陈萍

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不良青少年的社会行为问题探究张连云

6.青春期教育对提高初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探究金燕

7.积极心理学在积极教育中的应用——英国学校"庆祝优秀品质"项目陈虹,吴九君

8.浅析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课堂回应"潘蓓蕾

9.生命的历程川,梁辉灿

10.我是一个不幸的人——一则高三学生危机干预辅导案例周有玉

11.唤回东风靠什么——由一则"戒除网瘾"的教育案例引发的思考张慧晓

12.教师生命质量的失落与找寻廖娟,张雁军

13.用爱心为学生护航——班主任工作的点滴反思唐中云

14.信息动态

15."积极心理教育走进怀柔实验小学"心理活动观摩课观后感陈虹,吴九君

16.一个都不能落下顾建英

17."立体式活动"促进班级学生自尊自信品质发展的探索林群安

18.让小学低段学生从懒散走向勤奋郑洁贤

19.小学生习作心理浅探石井

20.培养良好学习心理促进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李娜

21.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周成洁

22.建立与小学生沟通的桥梁金星辉

23.摩霄志在潜修羽会接鸾凰别苇丛——走向完美的人格塑造(下)阎立钦

24.你的表扬我难以承受毛春铧

1.教育也应多"变频"吉祥枣

2.对中小学惩罚教育的心理学思考陈明利

3.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缺失及重建张晶

4.青少年亲子冲突研究概述尹红霞,时公卫

5.中职生自我和谐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廖友国,林燕

6.青少年型人格障碍形成与干预对策吴伟强

7.优化教师心理品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杨敏毅,鞠瑞利

8.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研究毛春梅,张玲,张爱

9.毛毛虫在歌唱——学会成长黄莉莉

1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解开心结,重塑心灵王晓庆

11.从孤独中走出来——人际交往心理辅导个案陈静琴

1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谈学校心理教师的情绪调节黄海亚

13.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填报中考志愿李家华

1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的认知建构黄宁

15.快乐地牵起孩子的手张凤玲

16.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钱进春

17.潜移默化,相机熏陶——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周帅群

18.以人为本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应——浙江省德清县禹越中学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概述高江春

19.教育是一种发现张立敏

20.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发展的积极诉求李正

21.当代家庭的监护误区及其应对策略王颖,王相武

22.别让爱成伤害陶慧

第6篇: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范文

一直以来,心理课以体验性和活动性而受到学生的青睐,然而,不是每节课都会让学生感觉有趣,有时候课堂也会出现并非教师想要的消极沉默,比如:睡觉、讲话、开小差、不愿说话、不敢说话、看其他书、做作业等现象,尤其在高中生学业负担繁重的情况下,如果心理课流于平淡,学生很可能就转为沉默。为此,我们很有必要思考一下高中心理课上学生沉默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一、心理课上沉默的原因

(一)教师方面

1.课堂主题未贴近学生内心

有时,教师选择的课堂主题过大,内容过于宽泛,学生感觉不接地气,就会出现一些消极的课堂沉默,比如“高中生人际交往辅导”这样的主题显得有些大,讲起来可能会顾到这儿顾不到那儿,从而导致每一个环节可能都是浅尝辄止,学生体验不深刻。事实上,高中生的人际交往包括同伴交往、师生交往、亲子交往、异往、舍友交往等,教师可以将主题进一步分解,形成一些微主题,然后从这些微主题中挑选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来进行,这样学生发言的欲望会强烈很多,课堂效果也会好很多。

另外,选择的主题不具校本化,也会让心理课堂陷入消极沉默。有时同样的主题,在其他学校可以上得很好,但移到本校来上,却不对味,这是因为每个学校的校情、学情、生源有差异,学生遇到的问题也不同,比如“高中生厌学心理辅导”这一主题在普通高中效果较好,因为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相对欠佳,厌学的人较多,但在一些重点高中,情况就会有所不同。所以课堂内容、课堂呈现方式也应随校本情况而变化。

2.课堂形式单一乏味

目前高中生的心理课,课堂形式大都是案例分析与讨论,尤其在有材后,如果每次都按照教材里面的内容上,学生会感觉形式呆板。比如,苏教版《心理健康》(高中试用本)每一课的编写模式都差不多,都是“心灵故事(案例)―心海导航(理论)―成长工作坊(活动)―拓展训练营(巩固活动)”这样一条思路,当然,教材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案例与活动,但教师如果处理得不够灵活,一味照本宣科,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一种“扬弃”的态度,没有必要的课堂反思,课堂就很容易因为单一的形式而陷入沉默,成为教师自导自演的剧情。

3.问题设置欠具体

心理课上,如果教师的提问比较抽象笼统,学生很可能不知道如何回答,即使回答也是简简单单的词。比如“科学管理时间”的主题中,当学生测试后,教师问:“同学们,你觉得自己的时间管理得怎么样?”学生可能会说“还可以”“不错”“不怎么样”“很差”,如果教师不善于运用具体化技术,这个问题很可能就到此终结,教师对学生的时间管理情况还是不了解。

4.控场能力不够

学生的学习状态是随情绪情感而变化的,如果学生上一节课被老师批评了,或者与同学发生矛盾了,或者月考考得差,又或者有其他心事,那么这一节课情绪状态就会很糟糕而无心听课,这时,如果教师因此而产生低落情绪,“课堂基调”就会越走越低,导致课堂越来越上不下去,有些教师就会以自习来结束课堂,其实,这就是教师控场能力不够的表现。

(二)学生方面

1.学生不知如何表达

心理课上,教师让学生发言时,学生经常会出现“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情况,这可能有几种情况:一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好;二是学生阅读量不够,词汇量少;三是学生可能出现“舌尖”现象,话到嘴边说不出。

2.学生对教师抗拒

有些学生因为被某个教师批评、挖苦、辱骂过,从此记恨老师,一看到老师进教室就不舒服,课堂上表现很消极,不说话,做自己的事,或者与老师对着干,课堂上师生互动就有问题。

3.学生胆小,考虑多

有些学生生性胆小,课堂上不敢发言,尤其是有人听课时,更是紧张不已;还有的学生在心理课上分享自己的故事时,怕别人太了解自己而表现出防御的态度;也有一些学生怕伤面子、出丑、得罪他人,当教师让大家分享班级中的一些不良现象时,学生一般都不敢说。

4.学生情绪欠佳

高中生的情绪波动比较大,影响情绪的事件也很多,不理解课堂内容、人际冲突、恋爱失败、选择矛盾、成绩下滑等都会影响他们的课堂学习状态。

二、如何应对心理课的沉默

(一)实行选课、点课

高中生的心理课主要涉及自我认识、人际关系、学习、情绪情感、生活适应、生涯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每个内容下又有若干个主题,教师可以根据校情和学生实际,提供给学生一些主题,让其选择;或者在开学之初,让学生写写本学期最想在心理课上了解的内容;或者教师事先准备好一学期的课,在课堂上让学生随便点课,根据点课人数的多少来决定课堂主题;或者教师在一节课快要结束之时,让学生来决定下一节课的内容。选课与点课的目的是让课堂主题更贴近学生生活,每节课能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最迫切需要的知识,从而提高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二)丰富课堂内容与形式

心理课属于活动课,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对于高中生,我们可以有案例分析与讨论、情景角色扮演、故事启发、笑话幽默、视频欣p、活动互动、自我反思等形式。一节课形式多样,但又不流于形式,不一样的形式下有更深刻的内容体验。高中生具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因此在内容的设置上,有价值的问题必不可少,内容的逻辑性与层次性至关重要。

(三)细化问题

在分享环节上,心理教师要会设置问题与适当追问,这表现在学生参与活动后,教师呈现的问题要具有层次性,并且有针对性,让学生知道回答问题的方向,从而有话可说。比如“科学管理时间”这个主题,学生记录完“我的一天”各项事务所花的时间后,教师可以呈现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请你们看看自己一天的时间分配合理吗?时间用得多的事务有哪些?这些事务时间安排有必要调整吗?如需调整,如何调整?同时,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如果只是三言两语敷衍了事,教师就可以适当追问。追问可以使用具体化技术,让学生知道如何把问题回答得详细具体一些。比如:同样是时间管理的主题,学生的时间管理存在漏洞,教师说:“你该如何去合理分配好你的时间呢?”学生说:“不知道。”教师这时可以追问:“在你心中,什么样的事是值得去做而且是值得花时间去做的呢?为什么?”将问题细化,可以挖掘出很多信息。

(四)提高课堂调控能力

课堂上,如果教师没有较强的情绪调控能力,课堂教学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尤其面对情绪多变、内心世界闭锁的高中生,心理教师一定要把控住,不能跟着学生的低落情绪走,更不能因为暂时沉闷的课堂氛围而丧失自信。在此提出几点建议:一是课前可以播放一段搞笑视频,调动学生的情绪;二是课中多插播一些幽默风趣的段子,调节学生的情绪;三是说出自己面对同学们此刻消极表现的感受,让学生理解老师;四是提问班中的一些活跃分子;五是教师采用多种课堂形式,调动全体成员参与。

(五)营造安全的课堂氛围

在分享之前,教师要给学生提要求:不嘲笑、不讽刺、不挖苦、认真倾听、相互尊重、给他人掌声。在分享时,对胆小的同学,可以先让同学们给TA掌声,同时教师站到学生身边,鼓励学生发言,肯定学生的亮点,抓住每一个可以表扬的机会,给学生加油鼓劲;对害怕得罪人的同学,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不点评他人观点,不伤害他人情感;对直接受到言语攻击或受到负面评价的学生,教师可以及时挖掘该生的闪光点,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该生,让该生避免尴尬场面,待学生心情放松之时给该生提出一些建议。教师要尽量少批评,如果有必要批评,尽量语气委婉,以避免师生冲突。

(六)训练学生的课堂表达能力

第7篇: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三学生 团体心理辅导 效用

一、问题的提出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近年来在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全面性和有效性。在当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的方式有个别心理咨询(电话、面谈或咨询室咨询)、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辅导讲座等形式。

(二)高三学生需要采取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三学生在减轻学校交往障碍、降低自卑感、提高个人自我评价等方面有非常明显的作用,这些辅导都会辅助学生缓解压力。

二、对高三学生实施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

在充分了解高三学生心理特点和心态的基础上,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对高三学生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

(一)游戏调节法。高三的学习是紧张的,沉寂的,在对高三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中,可以采取游戏式调节法。游戏调节式团体心理辅导是以“游戏”作为中介,通过一些有意思的心理游戏活动,使成员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这一方面可以调动起学生切身参与的乐趣,调节高三紧张气氛,使学生获得别样的体验;另一方面也能通心理游戏活动唤起高三学生对生活的激情,对周围人的关注、对父母的关爱。

(二)音乐感染法。音乐感染法是借助于运用音乐体验的形式。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帮助高三学生平和精神,舒缓和释放压力。其心理机制是审美反射的生理机制和联想的认知心理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过程。音乐感染发在高三学生心理辅导中起着调节情绪、陶治情操等方面的作用。

(三)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让高三学生依据一定的故事情节,简单模仿故事中的人物,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达到理解他人、增进相互了解的目的。角色扮演法具有展示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不同技艺和观念、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合作精神的作用。

(四)集体讨论法。集体讨论法就是以抛出一个话题,调动高三学生一起来发表见解,给学生在不断的讨论中让学生自身纠正思想偏差的方法,。集体讨论法最重要的是要有个合适的话题,这个话题必须是当前班级高三学生普遍存在的疑惑,有且有话题性的,笔者曾以“放弃或坚持”为主题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让正处于“高原反应期”高三学生诉说当前学习的感受,困难,让学生说出来,论起来,宣泄和抉择,最后重新燃起斗志,战斗到底。

三、对高三学生实施团体心理辅导的效用

通过游戏调节法、音乐感染法、角色扮演法、集体讨论法等方法,对高三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其效果是比较显著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层面――有助于学生正确认知高考与人际关系

1.有助于高三学生对高考的正确认识。从学生对高考的认识角度看,高三学生存在有两种不健康的心理,一种是把高考看成赌博,幻想在高考中超水平发挥;另一一种是把高考看成龙门关,产生畏惧心理,听到高考就害怕,总想躲避这个话题,结果是越躲越想,越想越怕。

通过对高三学生进行高考认知性团体辅导,让学生认识到高考是一种选拔考试,为高校输送人才,有一定的竞争性,而且这个竞争是公平的,不是赌博。高考的题目有一定的区分度,哪一道题是为了区分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只有平时踏实努力,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一定能取得应有的成绩。既让学生正确认识了高考,也让学生树立了信心。

2.有助于高三学生对人际关系的正确领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高中生与同学之间的相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交往主动性与掌握并运用交际技巧方面表现出显著改变。成员在团体活动中可以感受到集体的关怀、他人的帮助以及助人的快乐,通过坦诚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了同学交往的主动性。学生在这种团体活动中所建立起来的个性和人格,是个体咨询无法获得的。

(二)情绪层面――有利于高三学生培养健康的情绪

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可以创造一种安全、温暖、可信任的气氛.这种气氛会促使成员自我表露。在团体中将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团体中的分享。可以促使成员多角度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和别人一样的体验”使得团体成员不会感到孤独、无助和另类。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满足一定的心理需要,消除一些心理压抑感。合理宣泄情感,在互动中成长。繁重的学习压力,日渐复杂的同学关系,成长中的烦恼,容易使高中生形成冷漠、懒散、自我中心、猜疑等不良的个性品质。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使学生找到合理的渠道尽情发泄不良情绪,缓解压力。

(三)实效层面――有益于高三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针对高三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效率低、适应不良、情绪压抑、考试焦虑等情况,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针对性地对高三学生做高考学习成绩提升、考试焦虑等方面的学习心理辅导,避免“题海战术”,有益于高三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成绩,促进学生身心与学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武典主编.团体辅导手册[M].台湾:心理出版社,2000.

[2]杨敏毅,鞠瑞利.学校团体心理游戏教程与案例[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

第8篇: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范文

【关键词】适应;人际;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设计

初入高一的新生,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适应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也是高中生活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环境的改变、学习要求的提高以及心理准备的不足,不少同学进入新学校后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出现困惑和出现了适应不良的状况。如果教育者不能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重视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帮他们尽快适应高中生活,这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本活动以“缘”字为脉络,针对高一新生,通过一系列活动搭建交往平台,扩大他们的交往范围,体验主动交往的乐趣。

一、活动目的

(一)学生通过游戏体验主动交往的乐趣。

(二)学生在交流中发现共同爱好,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三)通过活动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班级,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

二、活动准备

音乐、关于友情的成语字条。

三、活动流程

教师导语:高一新同学离开了原来的生活环境到了陌生的学校,要经历不少考验,大家准备好了吗?离开了你初中时候的好友,有没有觉得孤单?你是不是和班里的同学还不够熟悉?很希望能接触到一些新的朋友吧!

(一)暖身活动:友情按摩

要求:1. 大家保持坐姿,向左侧转,后面的同学给前面的同学肩膀背部按摩。

2. 记住:动作要轻柔!让伙伴感到舒适!

3. 然后向后转,同样后面的同学给前面的同学按摩,动作要轻柔。

教师引导:刚才给同学按摩的时候,你给对方按的舒适,之后你也一样能享受到舒适,人与人之间有时也是这样,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也怎么对待你。

(二)创设情境:“缘”因分析

案例:晓雨到高中学习快一个月了,期间认识了不少同学,但不是很聊得来,她话越来越少,郁闷的是以前初中的好友也失去了联系。眼看着周围的同学说说笑笑,自己的同桌也有了好朋友,心里很着急,很孤独,不知道该怎么办?

提问:同学们请你们思考,帮助晓雨同学。

教师引导:在 新的群体中,暂时没有贴心好朋友很正常。不着急,只有广泛地主动的交往,才可能找到比较贴心的朋友。

(三)“缘”来是你:寻找有缘人。

1. 教师课件展示与友情有关的成语(如志同道合、高山流水、八拜之交……),并公布活动规则;

规则如下:拿到一半成语,请不要随意交换;请在全班同学中找到属于你手中成语的另外一半,也就是你的有缘人。在游戏过程中,可以随意走动、喊叫。务必主动寻找有缘人,当找到之后,两人坐到一起,成为临时同桌。

2. 分发事先剪程两半成语的字条

(四)相互认识:“缘”无处不在

邀请你的有缘人在你的字条背面签名,相互认识,自我介绍。

教师引导:缘分无处不在,不小心我们就坐到了一起,主动寻找的同学会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你的有缘人。你的有缘人和你曾经聊天过吗?或许你只知道对方是同班的,未曾相互了解过。

(五)深入交流:“缘”分天空

教师要求:请各自讨论如下问题,老师邀请几组分享。

1. 说说你们拿到的成语的友情含义?

2. 刚才是如何找到对方的?你的感受如何?

3. 通过深入交谈找到你们的共同点(至少3个),如个性、习惯、兴趣爱好、理想等某些心理上的特征。

班级分享时抽取成语请两位同学全班分享讨论的话题,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乱糟糟的找有缘人,其实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主动出击让我们能尽快找到有缘人,生活中何尝不是这样呢?刚才我们同学通过十分钟不到的交流就能找到这么多共同点,我相信生活中我们的共同点还会更多,有个成语就是志同道合,有同样的志趣爱好更容易让我们走到一起称为朋友,那么我们可以从寻找共同点开始。

(六)课外拓展:一切随“缘”

要求和你的有缘人,约定课外一起去完成一件事。比如,一起吃饭,一起看书。

四、教学设计反思

第9篇: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范文

20多年来,经过我们的努力,在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教育示范课、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心理咨询专兼职教师培训、心理问题个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为有效推进和大力实施发展性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初步研究探索阶段

辽源市教科所在1989年考察了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心理教育之后,决定以试点方式进行研究探索。20世纪90年初,我们在市十三中、市十七中、东丰县一面山中小学进行试点,并在1991年明确提出“心理卫生教育研究”,以发展型咨询辅导为突破口。截止到1996年末,试点工作正式结束并取得重要进展。

(一)制定实验方案,正式立题研究

经过充分的准备,市教科所于1991年初形成了全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实验方案,经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正式立题,市县两级教科所紧密配合,先后在直属中学、西安区、龙山区、东辽县、东丰县进行了5次大型集中辅导,培训学校领导和教师1500多人次。下发了《课题指南》,确立了先行实验的县(区)和实验点校,建立了市、县(区)、校三级课题组织网络。

(二)明确研究方向,确定实验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一项科学严谨、专业性强的工作,需要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做支撑。实验初期,我们把理论探索的重点放在确定研究方向和实验内容上。在广泛研究基础上,确定预防和培养为重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为方向。

根据心理教育目标,确立了预防、辅导、培养三个方面的内容。预防方面主要内容是:学校教育心理卫生、教学心理卫生、家庭教育心理卫生、优化班级心理环境。心理辅导方面主要内容是:学习心理辅导、交往心理辅导、青春期心理辅导、择业心理辅导、考试心理辅导;矫治轻、中度心理障碍,如,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障碍、品行障碍。心理素质培养方面主要内容是:培养良好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后者重点培养情绪调控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积极健康的兴趣、良好的自我意识,以及自信、自强、自立、自律等心理品质。

(三)开展心理测量,建立心理档案

为科学、全面地了解学生心理特点,我们对实验点校学生进行心理测量。主要内容是智力、气质类型、性格发展水平、性格特征、学习适应性、心理需求、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为多所学校建立了科学、规范、实用的心理档案。

为便于教师查看心理测试结果,我们还对心理测试结果进行了研究开发:①绘制了爱德华个人偏好剖面图;②绘制了艾森克人格剖面图;③改进了心理健康诊断(SCL-90)的评定方法和结果查看方法;④改进了学习适应性的评定方法,并绘制了学习适应性剖面图。这些研制和开发大大提高了心理测评速度,便于教师查看心理测试结果,为这些量表广泛应用于团体测量打开了通道。

(四)开展实验培训,加强实验队伍建设

1. 加强市课题组研究人员培训。先后到东北师大、华中师大、北京师大参加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治疗培训共计300课时,5人次。参加全国学生心理辅导研讨会,丰富了理论知识和经验。

2. 加强实验教师系列培训。重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实验内容、实施方法途径、中小学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习心理辅导、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辅导方法、学生学习障碍及其矫治、心理教育案例、报告的撰写等集中讲座。

(五)创新载体,多渠道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我们在取得初步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实验方案要求,组织各实验区和学校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形式有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专项知识讲座、学科渗透、个案分析等。

二、区域推进阶段

1996年,辽源市教科所制定了全市心理健康教育“九五”规划,确定在全市推广研究成果和经验,截止到2000年,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步入区域推进阶段。

(一)深入开展预防心理问题的理论研究

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对全市各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了系列培训,丰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使教师能够较好地在教育教学中积极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开展了家庭心理教育方面的研究,组织力量编写了《好家长》读物,指导家长明确教育孩子的要点、原则,掌握科学方法。《好家长》作为我市家庭教育的主导教材,充实家长学校的内容。

(二)建立“两卡”,推动心理辅导

“两卡”即学生咨询卡、家长教育咨询卡。下发给实验班学生和家长,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填写,投入学校专门信箱。学校派专人收集“两卡”,并进行分类,分出集中问题和个别问题。如,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困难、考试压力大、人际交往及青春期困扰,我们在市教育电视台进行了“顺利度过青春期”、“自我心理保护”等电视讲座,又深入一些学校进行“异往指导”、“中学生心理健康”、“学习心理辅导”等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普遍欢迎。

(三)开展个别的心理问题矫治专题研究

针对存在的心理问题,市课题组同志深入各实验学校进行细致分析,帮助提出指导方案,面对面指导,并跟踪服务,最后教师进行理论总结。几年来,我们指导教师共成功地矫治学生心理问题百余例,在全国学校心理辅导与教育第二届研讨会上交流案例33篇,第三届研讨会上交流案例28篇。

(四)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

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核心问题是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我们结合课题研究成果,2000年编写了《中(小)学生心理教育》实验教材,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资源。各学校按照教材要求,广泛开设心理教育课,开展单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挖掘学科教学渗透点,多方结合、共同施教,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水平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增强。

(五)开展学术活动,促进实验研究不断深入

开展了“四个一”评比活动,即上好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打造一节学科渗透课、开展一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承担一项研究课题等“四个一”评比活动,在全市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课、优秀成果、先进个人评比活动。1999年召开了辽源市第二届心理教育研讨会,并邀请东北师大心理系张嘉玮教授做了学术报告。通过学术活动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研究氛围,极大地推动了我市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六)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

目前,全市已有44所学校,数百名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近2万名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参加实验的学校既有重点高中,又有一般中小学乃至农村中小学。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相应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咨询室),另外有28所中小学成为挂牌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

三、全面实施阶段

“十五”期间,国家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市教科所依据两个文件要求,将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承担了省级规划课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及运行模式的研究”,同时又承担了东北地区“全国中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与科学管理,特别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的研究,广泛开展科学研究活动,边研究边推广,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健康地发展。

(一)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和领导

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各学校领导的支持。我们聘请市教育局业务副局长担任课题研究顾问,各县区教育行政领导亲自参加实验研究,各实验点校校长承担学校课题。市教育局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门下发了文件,有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还写进了《2002辽源市教育发展纲要》等市政府文件中。为搞好课题研究和活动推广,我们组织对全市各级学校领导干部、后备干部进行了多期培训,为实验的整体推进奠定了组织和领导基础。

(二)建立全方位开放性科研体系

搞好课题研究必须广泛借助于各方面力量,建立开放的科研系统。为此,我们加强与专业院校联系,通过外出学习和参加学术交流等形式,先后与北京师大心理系、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所、华中师大心理系建立了联系,广泛获得信息资料。重点依靠我省专业院校的力量,先后与吉林师大心理系、东北师大心理系建立了协作关系。东北师大心理系张明教授、刘晓明教授、吉林省教科院徐向东所长多次来辽源指导工作,帮助培训教师,为我市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全面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十五”期间,辽源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纳入了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总课题组系列,成为吉林省的首批实验区。在研究中取得了多项成果,先后承担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三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高二册(吉林人民出版社)的主编工作,参编了中小学两本教师指导用书,并被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评为优秀实验区。市教科所将课题研究中取得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全面运用于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之中,在学校心理教育理论建设、教师培训、心理教育课资源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个案分析研究、心理咨询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训练方面,探索出成功经验。

四、功能整合阶段

“十一五”期间,辽源市教科所承担了“构建德育目标体系和方法途径的研究”省级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实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是提高心理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从2006起,将工作重心转向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

(一)探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

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关键是寻找两者的结合点。通过广泛深入的理论研究,我们发现,中小学生中存在的思想品德滑坡、行为习惯不良等现象,与虚荣心理、自卑心理等有直接关系。理论上也认为: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形成高尚道德情操的基础,道德品质是心理品质和人格的外在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不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工作就不会取得实效。同理,心理健康教育如果不与德育相结合,就不能发挥其终极效应。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正是两者的关系,以此为突破口,就能将德育与心理教育很好地整合起来,发挥更大的功效。

(二)用发展性教育思想统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