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加强新农村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金融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是关系到农信社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何确保农村信用社在目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沿着这种良好的态势又好又快的发展下去成为我们要思考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建立一套激励充分的利益机制
创新激励模式。丰富激励方式,把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在公正、客观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增强员工积极性为出发点,针对于不同的岗位职能,以不同侧重点对员工进行考核激励。除对员工在存款组织、不良贷款清收等方面进行丰厚的物质奖励外,还要对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职业教育的员工通过颁发荣誉、口头表扬等方式进行鼓励,使干部职工在技能提升和业务创新上下工夫,激发干部职工的学习热情。在物质奖励的基础上重视精神奖励,将在职学习、技能培训、集体活动等纳入激励的方式之中,依据员工的自身特点和具体需要确定激励方式,以到达最好的激励效果。
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职工绩效考核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检查和评定职工对职位所规定的职责履行程度,以确定其工作成绩,并以此做为发放奖励薪酬的依据的方法。要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的末位淘汰制机制,鼓励员工发挥自身优势、利用既有资源拓展业务,对资金组织、不良清收、优质信贷投放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予以重奖,确保奖励到人,坚决杜绝奖励资金被截留现象。建立特殊贡献记录既是对优秀员工个人能力的认可,又是信用社选择和提拔人才的依据。随着薪酬激励机制的逐步推进,农村信用社的薪酬管理必将从无序走向规范,从规范走向科学,“精细化设计,简单化运用”的薪酬激励机制将会得到很好的应用与推广,从而全面调动起员工积极性。
二、切实加强农村信用社人才队伍建设
树立科学的人才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员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合理有效的对员工进行职业规划,确立不同员工的不同发展方向,以发展方向为主线,从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对员工进行不同的区分,使员工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提高工作效率。其次,要进一步加大人员培训力度,用新的理念和思想培训、培育人。企业培训要关注两点:一是应知应会;二是思维行为。应知应会包括业务操作技能与技巧,各项规章制度等;思维行为包括理念、管理方法、沟通技巧等。要努力实施人才兴社战略,倡导和鼓励员工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职责、一种精神追求,不断提高员工素质,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加强农村信用社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企业首要和根本的要素。就经营而言,无论从哪个角度,人都是第一重要的。 首先,打造学习型团队、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由于农信社系统长期缺乏优秀的人才,队伍建设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制定长期性人才队伍培养、选拔、任用规划,并形成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积极与各方协调,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到农信社系统中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其次,引导人才合理流动。要加强人员交流工作,促进人员合理流动,使每个人尽可能做到专业对口,才尽其用,促使其个人爱好、专长得到充分发挥。对优秀人才,根据其所处的阶段,人力资源部门要设计优秀人才的发展维度,将优秀人才选拔到中高层职位上。第三,以高管人员为主要对象,着力提高现代化的金融管理水平。加强对金融高管人员进行知识的培训或学历教育,不但要注重学历,而且更要注重实际能力。以素质和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高级人才开发力度,注重选拔能够适应现代日益激烈金融竞争的高端人才。
三、要大力推行企业文化建设
对员工进行感恩教育。在我们的企业中,如果没有感恩,就没有爱岗敬业,就不会产生强悍的凝聚力。感恩教育不仅仅是要员工感谢企业,它更是一种范围很广的责任的延伸。通过实施感恩教育,培植企业感恩文化,使员工深刻懂得“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道理,时刻牢记企业的恩德,用发自内心的努力工作行为回馈于企业,把要我工作变成我要工作,要我忠诚变成我要忠诚。积极培养和激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让员工参与信用社的管理和发展,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让“农信靠我发展,我靠农信生存”的意识深入员工心中,使员工时时刻刻想到农信,看到农信。其次,要把文化建设体现在内部制度建设中,处处突出创新有功、领先有奖的精神,鼓励有特色的农信企业文化的建设发展。
营造良好和谐的工作氛围。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企业群体意识和企业价值观念。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风貌的充分体现,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一个单位的经营理念和精神是单位的宗旨、员工的共同信念和信仰,它规定着全体员工共同一致的方向和行为准则,指导着团队整体的活动和形象,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对外标志着企业的形象和地位,对内则会使整个团队极大地增强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化为团队不竭的前进动力。
四、要培养员工的忧患意识维护企业利益
以忧患意识增强学习动力。岗位对一个员工来讲,既是自我生存的场所,又是自我发展的平台,如果没有这个平台,就等于演员没有舞台;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没有一点忧患意识的人,就会满足于现状,就不思进取,就会增加被淘汰掉的概率。因此,在思想教育及业务知识的学习中,加入一些有关国内国际金融形势分析、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国家最新支农政策等时事性较强的内容,介绍一些商业银行最新出台的支农政策,正确分析农村信用社所处的竞争环境,把大家从夜郎自大式的陶醉中唤醒,号召全体员工认清形势,彻底改变学习态度,增强忧患意识,就要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做一个与时俱进、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不甘落后的人。
拓展工作思路,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学习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又是学习的核心和关键。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就要求每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都要学会如何思考,掌握各种知识,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水平创造性地为“三农”服务,创新地促进企业的发展。有了创新,企业就能发展,就能永葆朝气,农村信合事业就能快速健康发展。同时,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就要切实处理好内控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关系,把加强内控管理、案件防控与改革创新、业务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275-01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如何通过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变革与创新来加强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村容整洁”并实现经济繁荣、文明和谐、环境优美且设施完备的最终目的,这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所要面临的重大问题,可有效保持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具有重要意义。群众文化是人们在职业以外,进行自我娱乐、自我参与、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而基层群众文化,主要是社区、村委会、街道级的群众文化工作与活动,对于实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加强群众与政府间的密切联系,还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与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在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的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如何提高综合竞争力以在国际竞争中取得绝对优势,这是各个国家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文化产品的越来越丰富多样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获取效益的途径,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带来与深化,文化已不可能单独脱离而实现发展,而是摒弃传统抽象作用并与经济融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特经济魅力,为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任务,通过群众文化建设,可以有效增强新农村农民的各项技能与本领,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与思想认知,让他们自觉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与精神动力。因此,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可以有效结合农业产业与市场经济来推动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推进农村“乡风文明,管理民主”
通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可以不断提高新农村农民的综合素质与科学文化素养,不断提升农民的生活品味与道德品质,让他们在有感情的人文关怀下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方式,养成勤俭爱国、尊老爱幼、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引导他们转变价值观念与思维模式,为新农村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不断加强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农村“乡风文明”的实现。另外,农民的文化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通过文化活动传递的法制教育与政策教育知识,农民丰富了对富民政策信息的认识与理解,更好地理解与认识国家政策与法律法规,充分提高民主意识,懂得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切身利益,通过行使自己的民利来实现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进一步深化新农村农民的民主意识,有助于新农村“管理民主”的实现。
(三)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实现“村容整洁”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受益者是农民,而农民群众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创造者与参与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型农民,这是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一大重要目的,通过具有较大吸引力的文化活动来激发农民群众的参与意识与创造意识,在实践参与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与综合素质。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不仅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增强了他们的精神文化建设,而且帮助农民群众更深一步了解与认识卫生常识、疾病传播及预防知识等相关的卫生知识,以及循环利用、科学种田等科普知识,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与科学素养,增强他们的环保观念,培养具有良好卫生意识的新型农民,实现真正的“村容整洁”。
二、如何加强新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的就是实现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进而促进新农村健康快速发展。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就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来促进新农村生产发展与生活宽裕,并推进乡风文明与管理民主以及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途径,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大大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因此,如何加强新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相当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与发展的基础保障。对此,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建立专门的文化协调组织机构,通过加强领导来强化队伍建设,充分调动起文化活动举办的积极性,综合提高基层群众对于文化建设的认识,努力开创与构建新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新格局,通过农村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宏观管理体制充分调动起所有可参与建设的团体、机构或个人,创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新格局。(2)在产业化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并培育新农村群众文化市场,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已有设施、设备与人才,有目的性地开展文化活动,将文化、科学、经济等通过创新方式结合起来,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产业,综合提高新农村经济发展的效率与水平。(3)提高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度,加大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将文化设施建设通过区域中心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合理纳入城镇建设总规划范围内,利用合理布局并充分利用广播、文化中心及图书馆等建立农村文化网络,通过良好的互动关系来实现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另外党委政府要加大对基层群众文化的投入,将文化建设的支出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确保科学、合理的的文化活动能积极开展,进而才能起到良好地效果,综合提高新农村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与科学文化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实现生产发展与生活富裕的目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落实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推动农村基层民主与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还有效强化了村容整洁目的,实现农民文化素质的综合提高。总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可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的综合素质与科学文化素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文化建设方面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到其他方面的发展与进步。可以说,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相当重要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郑岩.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华章,2009(16).
[2]冉江平.发展群众文化 促进新农村建设[J].新重庆,2006(07).
[3]陆敏.群众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探讨[J].才智,2009(29).
[4]李晓伟.论乡村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与意义[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5).
关键词:西部;新农村;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026-02
地处西部的贵州广大农村地区依然发展缓慢,要实现农村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当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现状都要求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Q村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Q村是省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村,辖10个村民组,1 956人,现有耕地2 490亩(其中,水田930亩),2家企业在该村生产。村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水、电、路、闭路电视全面贯通。在国家建设新农村和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政策支持下,该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结合该村实地调查和走访观察,对该村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生产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农村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与示范项目的可持续性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从个案微观的角度研究如何培养、保持和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该村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是农业低水平、粗放型生产。作为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山区,农业生产依然采用传统的父传子农业生产技术,靠扩大种植面积来增加产量。一些不适宜种植的山顶、山坡、瘠薄地依然在耕种,土地生产率低,精细型农业只占极少部分。农户笑称庄稼比山高,该村所有山头全部开垦完毕;部分农户种植面积过大,单产低。如该村六组的马某某,60多岁,土地约1.2公顷,玉米亩产量仅仅500多斤,这种现象在该村其他组也有出现,甚至有农户认为,“我的土多,浪费点无所谓”。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低;机耕道少,没能通达田间地头;全村约30%土地依靠牛犁,90%以上田土依靠人工种植、收获。农业生产组织停留在传统的一家一户生产阶段,土地流转较少,一般是在近亲间承包。
二是农业生产滞后于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村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6.84公里的环村路连接全村10个组,户户连通水泥路,4.8公里的排水渠和防洪大沟修建完毕,闭路电视全面贯通。新修的环村路吸引了无数商贩到该村收购农产品,商品流通加快,给全村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该村商品经济意识仍然不够发达,约40%农户农业生产停留在自给自足阶段,尚未形成强大的主导产业,农业生产市场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水平低。
三是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展后劲乏力。经过几年的发展,Q村社会事业有了较大进步,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等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在新农村建设进入由温饱到小康、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村集体领导建设新农村的能力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村民主管理、文化建设、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有待加强。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农户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较高,但一般是被动参加实施,在项目设计、实施尤其是评价成效方面,农民的参与度不够高。随着劳动力的外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的培训工作需要加紧进行。
2.农业资源利用不尽合理、环保工作有待强化
农业资源好坏是制约农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约束因素。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由于该村土地贫瘠,大量荒地和不宜耕种的土地都被开发殆尽,容易造成土壤和土地肥分流失。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家肥使用较少,致使土地更加贫瘠,有机质减少,影响土地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化肥施用方式不合理,有约10%的地块化肥撒在土层表面,容易造成肥料流失、利用率低。
3.示范项目配套措施不够,效应持续性有待加强
项目建设示范带动新农村建设是当前一个首选路径,然而,一个项目的成功除了项目本身外还需要长期的技术支撑、市场开发、经营管理,需要基层政府和市场经营主体及老百姓的支持配合等各方面服务支持措施,从项目实施效果来看,这些方面尚有很大欠缺。
基层政府和村委会对该村经济发展倾注了大量精力,把生产发展作为该村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一般项目一两年就结束了,时间短,百姓难以扎实掌握相应技术。引进公司和百姓没能形成稳定有效的利益连接机制,往往导致公司违约或者百姓违约,导致双输局面。该村曾经发生几次引进外来公司发展蔬菜、食用菌等,然而因种种原因,老板一撤走,导致老百姓利益受损失,影响了老百姓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实施项目时的一些承诺难以兑现,引进的项目多,成效不大,引起老百姓和基层政府的关系不和谐,破坏了基层政府的形象。
二、从Q村所发现问题引发的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1.建立并应用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提高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
西部地区在中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该地区的生产发展应该更加注重生态功能,不能仅仅着眼于一时一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是在政府的组织和领导下进行的,政府的行为和舆论导向对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效应极其显著。定性地宏观上或者原则上强调生产如何发展是难以有效地引导当地政府的行为,可以通过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纳入基层政府的考核目标,作为实施绿色GDP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真正用于村级指导新农村建设实践。可以考虑在一定地区采用此类考核办法进行试验,待成功后向更大的地方进行推广。
2.发挥科技作用,发展现代农业,培育主导产业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符合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于历史原因,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相对滞后,而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见效快,农民容易接受,这也是后发地区赶超发达地区的一个有效途径。
应用现代科技不仅仅是引进优良品种、科学规范化种植、养殖,更要在科学规范种植养殖中引入现展理念,用科学的发展理念指导农业,改变传统的不合理的种植方式,发展土地节约集约型农业,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业的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打下基础。
新农村建设必须尽快形成主导产业。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和组织化水平,由地区级或县级政府统一规划,围绕当地(镇、县或市)现有基础,利用光、热、水和污染少等方面的优势,以市场化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和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经济结构,加快发展优质、无公害、绿色、安全的特色农产品,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一村或几村出一品,更大些的区域合在一起又能构成更大的主导产品,在主导产品的基础上,加快产业化进程,形成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严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合理打造主导产业。西部主导产业发展的思路:一是发展循环农业,走种植到养殖、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资源化处理回归农田的循环经济道路。二是发展乡村生态农业旅游业。贵州很多地方农村依然保持别具特色的农业原始风貌、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既宣传当地景观、发展经济,又不破坏资源环境。
3.加快培养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能力建设。一是加强村组织的能力建设。当前新农村建设暂时缺乏有效的领头人物或组织,因而村组织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个首要选择,承担了大部分新农村建设任务;但西部地区村组织一般集体经济实力弱,没有行政权能,为百姓提供公共服务的实力低下。当前重点是提高村组织的发展生产、民主管理和应对市场经济等方面的能力,除了传统的村寨能人担任村主任(支书)外,可以考虑由乡镇政府或科技人员下派挂职村主任、支书或科技二把手,由他们来推动新农村建设。二是基层政府的能力建设,主要是基层乡镇和县级政府引领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包括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市场、公共产品供给、农业社会化服务、保持农村公平等方面的能力。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原始启动力量,是原发性、第一位的动力,而政府的引导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制定严格的考核体系,对相关人员的新农村建设绩效加以考核。建立政府人员可进可退出机制,大胆进行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精简机构,适当裁减人员,建设高效率、科学、合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政府服务体制,是保持和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
积极培育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而现实中农村劳动力外流,现有农村劳动力参加新农村建设实力相对偏弱。为此,要积极构建以高素质农民、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村支部和企业家为主的新农村建设主体。
4.加强项目整合管理,多项目协同推进新农村建设
贵州新农村建设的重点还是在生产发展、兼顾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人的全面发展,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市场体系建设和高素质建设主体的培养。把新农村建设相关项目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涉农项目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多项目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 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新农村建设;统筹规划
中图分类号 F30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346-02
城乡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一直都是政府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城镇化建设取得不菲成绩的同时,非耕地类型的建筑用地也在日益增加,如何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是推行新农村的着重关注点之一[1]。随着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出台,针对新农村建设用地进行了规划和部署,此次研究的主题就是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以便更好地探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途径,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1 统筹城乡建设中新农村建设概况
1.1 统筹城乡建设整体布局和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需要从根本和大局上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和城乡建设。在集约和节约用地的大前提下,结合各个农村实际的发展需求开展新农村建设,避免建筑用地和农耕地、林业用地的冲突,务必对每一寸土地进行合理利用,缓解人均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
1.2 错落有致的整体规划布局概图
整齐的街道排列有序,奠定了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结构布局,东西向的街道符合北方农村坐北朝南的习俗,也是布局规划错落有致的的体现。鳞次栉比的院落、干净朴素的农家小院坐落于街道的两旁,进入室内可见房间的面积较大,采光效果极佳,基本符合农村建筑群落设计的要点[2]。
2 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目的与模式
村庄建设规划布局是体现与反应城镇化进程的关键之举,也是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入,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手段,实现城镇一体化不仅是响应党的新农村建设的号召,更是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创举。
2.1 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目的
从2004年,我国首发《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的政策,首次对城乡建设用地提出了增减政策,即是指在新农村建设推行的工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对农村建设用地规划的用度,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平衡的挂钩政策。此次意在对农村剩余建设用地的重新“洗牌”和调整布局,做到合理规划农村建设用地,力求缓和人均土地资源短缺的现状,解决建设用地和耕地之间的矛盾,并随后在全国开展试点,就城乡用地增减政策的实施情况开展详细的调查和反馈[3]。
2.2 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模式
目前,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模式有3种:第1种,全村定居型,即把分散的居民合并村庄,把新农村定居于相对中心的位置,是相对于周边较小聚落的农村而言;第2种,城郊合并型,把居住于县城和主干道路的居民接纳到城市的周边区域进行统一安置,这是针对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第3种,拆旧建新模式,是指把主要村落的年久失修或者无人居住的建筑物拆掉,在此基础上建造新的房屋,这样就不必整体的迁移,既合理利用了原有的土地,又不会对居民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4]。
3 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是指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的挂钩,其本质是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布局和整体重新规划,缓解人均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
3.1 提高了居民居住环境质量
在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总要求下,对新农村建设的选址很关键,既要避免工业建筑群,又要与交通主干道相连接,和林业用地相错落分布,这样的布局对居民的居住环境而言是十分有利的。
3.2 有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
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减少新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化使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用于商业用地,建筑各种公共设施,开设集约环保的新工厂,方便居民就业。这有利于产业合理布局和土地集约化,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3.3 助推城乡规划建设
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土地资源的紧张是一大难题。在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下,对于节约出来的土地,或是农耕用地,或者林牧业鱼塘业,集约化农耕,都是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可提高农民的额外收入,使土地规模效益增加。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为新农村建设用地指明新的发展方向[5]。
3.4 对新农村建设的负面作用
事物都是两面性的,有利必有弊。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中,由于实施过于急切,易损害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切身利益。有的新农村模式选址不当,不利于农作物的成长,对农业会有一定的冲击;或者工业用地、交通占地与新农村建设的冲突,造成城镇利益优于农村利益等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6]。
4 结语
通过以上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得知,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和意义十分重大,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减政策在根本上对新农村的宅基地建设和规划做出了量化规定,既能对新农村的房屋建设提供合理和充足的建设用地规划,同时也可为城乡统筹规划合理的布局和规划设计。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新农村建设中,对土地资源合理应用,避免耕地与建设用地的冲突起到实质上的帮助作用。希望可以为以后的新农村建设和城乡规划,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以及新农村建设研究提供参考意见和可行性建议。
5 参考文献
[1] 韩清怀.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思路探析――以人口的流动性与宅基地的区位固定性之矛盾为视点[J].城市发展研究,2010(8):137-140,146.
[2] 杜军,廖和平,唐娜,等.基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以重庆市长寿区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153-159.
[3] 郭哭成,黄专伟,李何超.新时期破解“三农”问题的利刃――浅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对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19):24-26.
[4] 张宇,欧名豪,张景泉,等.该怎么挂―对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的思考[J].中国土地,2009(13):13-19.
一是要树立蓝图意识,对新农村建设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以免盲目发展。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扶贫工程,不单是发展几个优势产业的问题,也不是搞几项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而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关系到生产生活、文化、民主、政治、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目标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就应针对各村各组的实际,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确立一个蓝图。也就是根据自身的现状,分析其优势与劣势,如何扬长避短,如何挖掘潜力、使生产最大限度发展,人民的生活宽裕;如何促进和达到文明和谐;如何建设集镇和村庄,美化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生产生活质量;如何发扬民主,提高人民的自治、自主、自建水平等,也就是一个地方未来的全面设计图。没有一个发展的蓝图,在建设中就往往会存在盲目性,存在重复投资而浪费人力物力。同时、蓝图也就是一个美好的建设目标,借此可以激发人民的劳动热情,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蓝图也要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要以突出优势产业的发展作为依托;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应以城镇建设和村庄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平台,以环境美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载体;管理民主由充分发扬民主、提高村民的自治水平为主要内容。
二是要树立产业化意识,打破陈旧的生产经营模式,使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也是主要的动力来源。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要靠优势产业的发展来实现。因此、就要结合实际,找准自己的优势产业,在农业产业发展上要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桥梁,不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突出地方特色,打破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模式,走集约化、规模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在工业上要合理规划的布局,将工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建立工业园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另外、要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扬长避短,不断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的。
三是要树立农村城镇化意识,加快集镇和村庄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由于广大农村群众居住分散,房屋建设七零八落、不规范,给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带来了很大难度。近几年虽然国家对农村给了大量的投入,往往效果总是不令人满意。存在的这一现状,对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极为不利。因此、需要树立农村城镇化意识,一方面要努力通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到二三产业,转移安置农民进城入镇,从而减少农民数量,减轻农村压力,促进农村发展。另一方面要发展壮大县城规模,建立和壮大乡村集镇,结合实际建立农村小村庄,通过不断加大县城、乡村集镇、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其公共服务功能,使广大农民也能享受到城镇居民一样的生活。特别是居住分散的农户逐步通过村庄建设集中以后,有利于发挥投资效益,美化村容村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使农业优势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还有利于加强民主管理,提高农村的整体水平。
四是要树立和谐意识,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三个文明共同进步。和谐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谐才能达到良性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设与环境、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的布局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和谐。树立发展重要,和谐更重要的思想。在发展生产上要充分利用天时和地利,合理布局各优势产业、合理利用资源。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要充分发扬优良传统,破除陈规陋习,做到邻里团结、互助互爱、同谋发展、共同致富。做到既要发展生产,又要节约资源和改善环境,既要不断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又要提高人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达到三个文明共同进步的目的。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要求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014-0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如果不把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题,既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将是一个不全面、不完善的新农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因此,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农民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成果,进行规模经营、产业化生产,创建科技型农业,才能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民整体收入的提高。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新农村建设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更好地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全民素质提高等方面服务成为职业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首先,职业院校要立足于服务新农村建设,更新办学理念开设涉农专业。
职业院校要开设果蔬花卉生产技术、茶叶生产与检验、绿色食品开发、园林艺术、农副产品加工、畜牧兽医等涉农专业,培养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依托院校教学资源,举办农资、棉花、食用菌、果蔬经营、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人才等多种形式的培训班,积极开展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提高了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系统各院校要不断拓展服务功能,紧紧贴近系统核心业务、新兴业务领域优化专业、设置课程,努力提升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要打破职业教育较为单纯的岗位就业教育倾向,在强调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更要加强职业素质、创业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农业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下,职业学校急需培养一批既精通农业职业教育规律、又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同时从农研机构、农业企业中聘任一批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各地区需要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和师资培训基地。
第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要求职业教育与企业、乡镇的对接
(一)实行订单培养,加强职业院校与农业企业的合作
要强化与涉农企业的对接,进一步推动产教结合,改变传统的课堂育人模式,提高学生技能水平。职业院校可以和农业企业签订产品开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协议,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推动教产合作,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联合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合作建设一批如农产品经纪人、农村超市店长、“农超对接”物流配送、专业合作社管理、农产品安全检测等直接服务于“三农”的特色专业,并依托这些特色专业建设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陶行之曾说过:“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充分发挥校内实验实习设备的作用,以“实用、够用”为原则,调整文化课授课内容,增加实训课,保证学生操作实践时间,提高在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强化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培养,提高新增劳动力技能水平。
(二)校乡联合。
校乡联合办学模式是以一乡、一镇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为基点,将办学的重心下移,直接为基层定向培养人才。这种办学采取灵活学制,农闲进行理论教学,农忙开展生产实习,“理论和实践不脱节,学习和生产两不误”,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科技致富带头人。依托县农职学校专业优势,在县乡、村、户之间形成辐射网络,构建起信息传播、科技培训、生产示范、项目推广的立体交叉服务网络体系。坚持以县、乡农村职成学校为基地,以科技实用项目为内容,以农村初中毕业生和农民为对象,以科技示范户为骨干,从而达到学一技之长,帮一户脱贫,带一村致富;培养一批能人、形成一个农民服务组织、推广一个科技项目、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目的。
第四,推进东西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
加强对外联系,推进交流合作。充分发挥职教联系广泛的优势,加强与国内外职教界的沟通与联系,积极寻求外部支持,引进吸收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东西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在东西部职业教育交流沟通中,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新农村建设职业教育之路,助推职业教育事业在新形势下不断迈上新台阶。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的任务,提出要重点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四大工程。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职业院校要明确任务,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吸收整合各方面优质教育资源,立足服务农业,建设农村,大力推进机制创新。发挥优势,加快资源整合步伐,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职成教并举,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一、本次办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1、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马桥“十一五规划”和年目标的需要,经编园区产业的扩容升级以及落实省委关于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要求,都需要我们作为一名村干部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尤其是自身作风建设,包括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等方面,经常注重学习,保持自己能够顺应时代、新农村发展要求。
2、针对目前我们村干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缺点,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村干部作为党的最基层干部,直接与百姓群众打交道,存在责任心不强、为人民服务意识淡薄、凝聚力不高现象,在工作中缺乏创新、创意。
3、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组织纪律比以往培训更严,全街道办事处和村干部全体参加,培训班采取了点到制度,老师授课认真深入浅出,学员认真听课,讨论热列。
二、本次培训班内容丰富、意义深刻。
本次培训班既安排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了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又提到了作为一名干部如何预防职务犯罪及有关财经知识的讲解,觉得老师的授课非常详细,通俗易懂,作为一名财务人员,随着新农村建设中的大量资金运作和资金运用量的日益加大,如何确保资金安全运作尤为重要,为此必须要求我们:
1、加强自身建设,注重经常学习,随着村级经济的日益壮大,必须注重经常学习来增长自身知识,如法律知识、会计法和会计职业道德,使自己时时保持清醒头脑,在工作中不落伍,提高自身拒腐防变能力。
2、注重经常性对照检查,通过加强自身学习,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对照财务财经纪律,加强自我检查,并经常反思,随时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资金运作的合法性。
3、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在优化环境、加快经济发展中落实好优良的作风,做一名廉洁勤政、乐于奉献的工作者,并长期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扎实做好党风廉政建设。
总之,我将通过本次培训作为工作的新起点,把培训班上所受到的启发认真对照自己,反醒自已,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需要,随时调整好自己,做到勤学习,勤思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自身的工作更加符合群众的需要,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为期三天的马桥街道新农村主题教育暨干部作风建设培训班刚刚结束,在培训班上听取了街道党委沈书记的动员报告及省市领导所授的国际国内形势、预防职务犯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财经管理知识的讲座,觉得受益匪浅,意义深刻,下面我就这三天的培训谈个人粗浅的一点认识和体会:
一、本次办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1、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马桥“十一五规划”和年目标的需要,经编园区产业的扩容升级以及落实省委关于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要求,都需要我们作为一名村干部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尤其是自身作风建设,包括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等方面,经常注重学习,保持自己能够顺应时代、新农村发展要求。
2、针对目前我们村干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缺点,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村干部作为党的最基层干部,直接与百姓群众打交道,存在责任心不强、为人民服务意识淡薄、凝聚力不高现象,在工作中缺乏创新、创意。
3、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组织纪律比以往培训更严,全街道办事处和村干部全体参加,培训班采取了点到制度,老师授课认真深入浅出,学员认真听课,讨论热列。
二、本次培训班内容丰富、意义深刻。
本次培训班既安排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了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又提到了作为一名干部如何预防职务犯罪及有关财经知识的讲解,觉得老师的授课非常详细,通俗易懂,作为一名财务人员,随着新农村建设中的大量资金运作和资金运用量的日益加大,如何确保资金安全运作尤为重要,为此必须要求我们:
1、加强自身建设,注重经常学习,随着村级经济的日益壮大,必须注重经常学习来增长自身知识,如法律知识、会计法和会计职业道德,使自己时时保持清醒头脑,在工作中不落伍,提高自身拒腐防变能力。
2、注重经常性对照检查,通过加强自身学习,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对照财务财经纪律,加强自我检查,并经常反思,随时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资金运作的合法性。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发展农村经济 必由之路
一、新农村建设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问题
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是2006年,从总体上看,全国新农村建设进展良好。这里先以开局以来几年做以简要分析。
(一)新农村建设形势良好
全国新农村建设取得的进展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组织领导有力。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强了组织领导,全国有一半左右省份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地普遍加强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协调。
二是政策落实比较好。国务院和相关部委还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比如在粮食主产区对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考虑到石油价格上涨对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连带影响,及时出台了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政策。
三是划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不少地区和部门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着手制定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并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试点。全国有22个省区市编制了新农村建设规划,26个省份已确定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方案。各地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也取得新进展,乡村道路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保障有所加强,村容村貌取得新变化,村庄建设规划开始起步,生活环境改善得到重视。
(二)值得注意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也有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值得重视。
一是思想认识上还不完全一致。对于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性大家认识是一致的。但对于怎样建设新农村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其别要引起注意的是,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理解为村庄建设,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村庄建设上,而应当抓住重点,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存在着一些急于求成的现象。比如有些地方提出用多少年建成新农村,有的甚至与干部任期挂钩,在任期内就要使新农村建设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目标。
三是相当一部分地方存在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有些同志认为地方财力不足、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现在搞新农村建设农民投资投劳的工作发动起来比较困难,所以等待上级政府增加投入的现象仍然存在,主观努力和积极探索不够。
四是有的地方存在追求形式和表面文章的情况,缺乏长远的考虑和安排,在提高实效上下工夫不足。
五是个别地方存在不顾客观条件地并村和大拆大建的现象。
(三)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问题
面对新农村建设开局阶段出现的问题,应当确立以下基本判断。
一是很多问题是原来就存在的。“三农”工作搞了这么多年,自然会存在和积累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新农村建设提出后才出现的,硬把过去存在的问题归咎为新农村建设是不符合实际的。
二是开始出现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也是很正常的,是前进中、发展中的问题,经过努力是可以遂步克服的。
三是要正确认识,加强引导。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不出现任何问题和矛盾。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态度,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穿于整个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长期的、宏大的历史任务,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确保新农村建设在每个阶段都能健康发展,始终沿着中央提出的正确方向不断向前推进。
(一)进一步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第一,发挥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作用。切实发挥好党委的领导作用和政府的导向作用,这不仅体现在政策措施的制定、舆论宣传和组织动员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资金投入上。
第二,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目前,我们实行“市管县”体制有利于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形成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第三,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应当承担应有的投入,主要用于发展生产和建房,村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一事一议”方法来决策。国家财政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和支持。要教育干部和群众学会运用“一事一议”等民主决策机制,尤其是基层干部要学会与群众商量办事,按民主决策程序办事。 转贴于
(二)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试点与推广的关系。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典型。总结以往在典型选择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应注重在经济发展处于当地中等状况的乡村中选择典型。中等状况的典型比较接近多数乡村的实际,较容易在面上推车。同时,注意选择不同类型的典型,分别加强示范引导。应当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只是面上的工作先走一步,政府主要在规划制定、政策指导等方面给予帮助,在财政资金支持上应当实行普惠制,不能搞特殊化,这样的典型才有生命力。
第二,正确处理分散与集中的关系。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是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在村庄整治过程中,对目前看不准的项目暂时不要匆忙建设。对那些长远规划要求拆并的自然村,可以有选择地推进某些建设项目。应注意避免重复建设和损失浪费,特别要防止现在花费很多人力才力物力投入建设、没过几年就要拆除的事情发生。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先从整治村容村貌做起,这项工作既是农民急切期盼的,又花钱少、见效快。拆并村庄是一个逐步推进、水到渠成的过程,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
第三,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远奋斗的重大历史任务,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使阶段性目标与长期性目标结合起来。新农村建设必须分阶段推进,每个阶段集中解决某个方面的紧迫问题,每个阶段的建设和发展项目,都要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根据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和意愿办事,发动广大群众广泛参与。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第一,稳定和完善基本经营制度,保持政策效力的可持续性。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之所以能保持稳定就是因为稳定了家庭承包经济制度。因此,要继续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只要不是居家迁到城市居住,其承包经营权应当保留。对于举家外出打工的承包地,应当依照有关政策法规,实现合理流转,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以利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第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保持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传统农业效益比较低,现代农业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意发展现代农业,把现代农业发展与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与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连接在一起,促进农业产业不断拓展、农民收入和就业较快增加。
关键词:中国新农村建设;内涵;发展方向
之所以如此重视新农村的建设,原因在于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对于缩小城乡差距相当有利,并且能促进现代农业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大会的精神,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城市的大力支持,同样地,工业化的建设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与城镇化和工业化之间能否等同起来一直困扰着人们,在这里通过讨论为大家揭晓答案。
一、有关新农村建设的言论及实施方案
不管是上层官员还是基层干部,亦或是业内学者都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多言论实际上大致意思都差不多。概括起来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
部分专家和学者也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方案。农村城镇化就是使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型,农民数量减少,在生存方式上不再仅仅依靠农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及全面化,工业的理念不再是城市的专利,在农村也应该得到大力推进。现在这些方案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在许多地区都已经开始了实践。像山东省认为工业化就是现代化的标志,在农村积极推进工业化。一些不够发达的地方更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将城镇化和工业化摆在首位。
二、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
农村的城镇化并不是说在形式上把农村变成城镇,尽量使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而是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有实质性的提高,使其发展与城市相协调。虽然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不等同于城镇化和工业化,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城镇化和工业化作为外部推动力促进农业发展,反过来,建设好了新农村,又为城镇化和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两者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总书记代表中央精神也加新农村建设列入发展战略,指出三农问题在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设新农村的艰巨性,并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部分地方领导也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抓紧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同时,要保留地方文化和特色,避免顾此失彼。
三、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
鉴于中国现在的经济情况,对新农村的建设可以说是大势所趋。我国的城乡差距日益增大,加上综合国力的增强,要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我国如今的情势堪比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韩国,我们可以借鉴其新村运动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韩国新村运动的目的、口号都具有正面能量,并且配以灵活的运动方式,在物质建设的同时不忘精神层面,以自愿为前提自上而下全民行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建设新农村却丢了新农村的后果,大规模的农村人员流失令建设空置,失去了建设的意义。鉴于这样的教训,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应该正确理解其内涵,找准发展方向,切不可简单照搬国外的形式,西方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老路实在不应该效仿。在学习韩国成功经验的同时,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两手抓,齐头并进。可以说实现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中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自己的创新理念。
四、对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的关系理解得意义
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的关系,绝不能相互替代。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都具有战略意义。由于我国地域宽广,各地的发展水平显然不在一个层次上。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的地位很有必要。对一些城镇化和工业化程度非常低的市县和乡镇,突出新农村建设的地位才行。从长远角度考虑,正确的理解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相当有利。之所有具有独创性,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物质基础不无关系。
农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区别甚至可以当作区分不同国籍的标准。因为我国的城市文明和城市工业文明几乎是跟其他国家一样的。中国要想真正发展起来,生搬硬套别人的模式是不太现实的,必须得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就得在农业文明上下足功夫,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
五、总结
中国新农村的建设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推动力,并且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意义深远。我们必须从各种言论中自省,吸取经验教训,全面理解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正确把握发展方向,争取早日实现新农村的建设任务。
参考文献:
[1]刘德喜.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J].中州学刊,2006,11,10(6):21-25.
[2]任志涛,姚国强.中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要性分析[J].建筑经济,2007,7,30(S1):27-29.
[3]任军利,朱晓锋.我国新农村建设与韩国新村运动的比较[J].求实,2008,7,10(7):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