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叙事范文

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叙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叙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叙事

第1篇: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叙事范文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高等职业教育;应用

1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技术最早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简称为VR,它可以让用户创建虚拟仿真世界,也可以让用户亲身体验虚拟仿真世界,实现真正的人机交互。虚拟现实技术集合了仿真技术、人机对接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三维动画、动作捕捉技术、视频音频编辑技术、技术广角立体显示技术、网络技术等,是一门集合了多种技术的强大的综合技术。模拟真实环境是由计算机来完成场景的制作并生成具有实时动态的逼真的三维动画;运用人机接口技术和传感设备实现感知性;运用动作捕捉技术对用户的肢体动作进行跟踪,优化触觉反馈,实现人机交互的自然技能;运用音频编辑技术实现自然环境的立体声输入输出等。虚拟现实具有多感知性、虚拟现实沉浸感、虚拟现实交互性和虚拟现实自主性4个特征。多感知性是指除了普通计算机所具备的对图像的感知外,我们的仿真系统还具备对声音、触摸、运动甚至味道的感知等,最佳的仿真系统应该具备人类所具有的一切感知功能。虚拟现实沉浸感是指用户作为体验者存在于仿真环境中所感受到的真实程度,最佳的模拟环境应该使体验者身临其境难辨真假。虚拟现实交互性是指用户和仿真环境之间的自然和谐程度,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模拟环境亦能做出准确的反馈。虚拟现实自主性是指仿真环境中的物体能够依据真实客观世界物理运动定律运动。

2虚拟现实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应具备培养大规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并举,形成形式多样、灵活开放的教育教学模式。而对于技能的培养,学生主动地去交互和被动的灌输,教学效果也天差地别,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高等职业学校无疑更加有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塑造与培养。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学生营造富有趣味的仿真学习环境,让学生去亲身经历和感受比教师空洞抽象的解说更加直观易懂,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以教促学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身与仿真环境的交互体验来获得知识和技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下面笔者将从以下3个方面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2.1建立虚拟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完成实践实训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职业能力的必要所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加大实训基地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本高、周期长、后期设备维护和更新也需要不断地追加资金投入,显然存在一定的弊端。而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建立的虚拟实训基地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和空间,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投入,有效地减少后期维护成本。在虚拟实训基地,环境是由计算机生成的仿真世界,所需要的设备和部件也是计算机生成虚拟设备,后期维护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轻松完成虚拟设备更新和添加。当今社会是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技能型课程内容更新也较快,在虚拟实训基地教学内容的更新更加容易,能够使学生的技能培养和时代的步伐保持一致,充分保证技能教学的先进性。在虚拟实训基地,虚拟现实的沉浸感和交互性能真正地开启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虚拟的仿真环境中扮演角色,身临其境。人机交互更有利于学生夯实技能操作的基本功。以笔者学校为例,像动物外科手术技能、汽车维修技能、农机具修理技能、模具制作技能、果蔬苗木栽培技能、计算机维修技能、组网技能等各种职业技能的训练可以直接依托于虚拟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虚拟仿真的环境中反复加以练习,直到完全掌握操作技能为止。对于设计类课程而言虚拟实训基地更是学生最好的实训场所,如园林规划设计、室内装潢设计等,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将自己的作品实景呈现,制作漫游动画,徜徉其中。除此之外,虚拟实训基地还具备一个优点,那就是在实训时几乎没有安全隐患。例如汽车驾驶技术学习、危险的化学实验就可以在仿真环境中完成,从而成功地规避风险。

2.2开发具有交互功能的教学课件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以往的偏向理论教学以及过分依赖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逐步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已经大大地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虽然传统的课件具备了图、文和声音并茂的功能,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教学效果,但是在一些教学难点或者技能操作课程上仍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在表现一些技能型知识点如机械运动规律、机械维修、零件组装、计算机拆装等方面,传统课件制作难度高,展示效果不理想,而引入虚拟现实技术的课件开发实现了逼真的三维的展现形式,实现了人机交互,学生可以身临其境体验所学知识和技能,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形象,对于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也更加容易。

2.3开展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也是当前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它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媒介,极大地方便了网络教学。传统的网络教学有的是录屏讲解,有的是教师课堂实录,学生接触不到教师以及相关操作的所需的教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尤其对于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型学科影响更大,例如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学生光靠看老师的视频讲解,死记硬背操作步骤,不如现场操作一次效果来得好。正因为如此,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来说,引入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仿真环境,建立虚拟实验室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网络教学让学生可以在虚拟实验室自主学习的同时还可以自己动手拆装,更直观地学习并加以练习和体验,教学效果必将事半功倍。

3结语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门前沿高新技术,将其应用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是一种创新型教育手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提供了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得传统信息化教学手段有了质的飞跃,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立体、生动和富有成效,尤其让技能教学更直观化,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职业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改善实验实习场所并节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朱玉凤 朱殷勤 单位: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黄金栋,吴学会,李小红,等.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3):174-175.

第2篇: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叙事范文

蒋晓妹 山东省济宁市育英中学

(二)等待时间

钱初熹指出,缺乏创意的学校美术教育的主要表现之一即是:学生缺乏想象与创作的空间和时间。就时间而言,很多中小学美术教师为每一堂只有三四十分钟的美术课,制定了看起来似乎全面而系统的三维目标,既想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又要体验过程与方法,还要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此,就设计了诸多教学环节,而分配到每一环节的时间就可想而知了。学生根本无法充分展开思维活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毫无疑问地流于表面。而教学环节中,针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时间同样少得可怜,所以,提问的意义和价值难以实现,教学目的也难以达成。因此,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合适的思考时间就变得非常重要。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课堂提问领域的研究表明,课堂上有意安排并且呈周期性的简短沉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回答问题,并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些周期性的沉默被称为“等待时间”,也有学者称之为“思考时间”,并且认为将等待时间延长至3-5秒会让课堂提问进入良性循环。美术鉴赏课上涉及的许多问题并不追求唯~答案,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课堂上真正让学生感到“不会”的问题非常少见,很多时候学生回答“我不知道”或者给出的答案非常简单的原因之一是教师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极为有限,使得学牛没有整理好自己的想法,也没有组织好自己的语言。

1.“等待时间1”

教师提出问题后到第一个学生回答前的时间,被称为“等待时间1”。问题提出后,留下3-5秒的思考时间,对于学生整合思维和组织语言非常有益。研究表明,运用“等待时间1”,可以明显减少学生回答“我不知道”的几率,学生的回答更加自信,能够组织、阐述一个较为详细、相对完整的答案;同时,还能提高全班学生的参与度。

2.“等待时间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反馈之前的时间,被称为“等待时间2”。这一时间间隔有利于回答的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补充答案,也便于其他学生思考前面学生的答案是否合理,并做好评价别人答案的准备。

为保证实施等待的有效性,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关于“等待时间”的作用,明确在等待时间内学生需要做的事情。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在课堂气氛比较民主、互动积极、学生精力比较集中的情况下,使用“等待时间1”和“等待时间2”对学生的思考有益。但如果课堂上学生精力不够集中,等待时间内有可能加剧学生精力分散的情况,教师应采取一些有效的组织策略以尽可能地保证学生能够参与思考。

(三)鼓励发问

美术鉴赏课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美术知识的课堂,更应为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思考、提出质疑提供机会。艾斯纳说过:“艺术使孩子们明白:问题不会只有一个解决方法,题目不会只有一个答案。如果说艺术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话,那便是艺术崇尚多样性”。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术鉴赏也存在多样性,鉴赏本身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解读作品的视角,这也为学生提出问题创造了更多可能。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才意味着真正的思考得以展开。视觉文化时代的美术鉴赏课堂,需要培养的是符合时代需要、利于个人未来发展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让学生真正学会思考,需要从引导学生发问开始。

研究者指出:“真正的学习只有在学习者理解并能够自己提出问题时才会发生。”传统的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课堂上的问题通常是由教师设定的,但并不一定是学生心目中的疑问,教师往往没有留给学生提出质疑的机会。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从教师到学生,普遍认为教材、权威人士的观点是毋庸置疑的;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提问,唯恐万一被问到了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会有损教师威信。诸如此类的原因,导致了学生从不敢提问到不会提问,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

1.让学生敢于提问

让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是,教师应该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和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提出问题,一般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困惑和好奇。无论出于哪一种原因,在课堂这种公开场合下提出自己的问题需要自信,也需要勇气。高中学生自尊心强,学生只有感到提出疑问不会受到白眼、责备,不会有负面影响,才有可能提出自己的问题。

2.教师指导提问技巧

由教师提问变成学生提问,这一传统的课堂习惯的改变不仅会挑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应变能力,有时也会让学生感到不适应。因为长久以来,对于知识的被动接受,使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所下降,突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很多人会感到比较茫然。要改变这一点,学生需要转变思维方式,主动思考进而寻找问题。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天然地知道怎样提出好的问题;不过,所有的学生都能被教会怎样形成问题”。教师需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提问技巧。

《优质提问教学法》中提出了针对阅读文本的提问技巧,“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最有用的方法是运用普遍性的问题结构以及一般性问题”。普遍性问题结构如:“主要的观点是……为什么……是重要的?”等预设了主干问题。一般性问题如:“这一章或这一段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将这些观点组织起来的?”根据美术鉴赏课的实际情况,笔者将其进行了适当的改造,列举出了适用于美术鉴赏课堂的普遍性问题框架和一般性问题。

①普遍性问题框架

a.……与作品主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例:《渔庄秋霁图》中的构图方式与作品主题表现之间有什么关系?)

b.……为什么这样处理?

(例:雷蒙德·洛伊设计可口可乐瓶时,为什么将外形处理成流线型?)

c.……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例:印象主义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d.……和……有哪些异同?

(例: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有哪些异同?)

e.如果将….-替换成(变成)…..你认为效果会出现什么变化?

(例:如果将《万山红遍》中的白色房子替换成其他颜色,画面效果会出现什么变化?)

②一般性问题

a.观察作品中表现了什么?

b分析作品表达了怎样的内涵?

c.观察并分析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突出主体?

d.你怎样评价这件作品?

以上列举了部分普遍性问题框架和一般性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提问练习。在面对具体作品和艺术形式时,可以根据情况并结合学习目标进行变换和扩充。

(四)评价与反馈的策略

评价是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控,能保证美术教学的有效性。目前国内中小学的教学评价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评价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反对任何以常规为基准的评价工具。他强调个人化评价(Individual assessment)、多元评价(Multiple assess-ment)。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意的能力,也兼顾到情意、技能等学习成果;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比如,采用口试、实践操作评价、直接观察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沟通方式及多方面收集学生学习的信息等;主张在真实情境下通过多元智能进行评价。

针对高中美术鉴赏中的问题和有效提问,评价的原则、评价的目标和标准应该有独特的要求。 1.评价原则

①鼓励性

高中生由于他们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普遍表现出强烈的自尊,非常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加之大多数学生美术鉴赏常识和方法的匮乏,所以,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回答也不敢回答问题,导致课堂问答效果不够理想。另外,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不经意间把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传递给学生,学生受到这种先人为主的影响,不仅很难进行自己的价值判断,同时,还会产生对自己审美判断的怀疑。在这种情况下,美术课堂需要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和交流,并在这个过程中树立审美判断的信心。民主氛围的创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对于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要表现出真正的兴趣,还要将“尊重回答者和尊重每一个答案”的信息传递给其他学生。这种认真的倾听对于回答者来讲,本身就是极大的鼓励。我们坚信,每一个人的思维都有闪光点。教师需要努力从每一个回答者和答案中寻找可以表扬的具体的点,不仅要重视学生思考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研究者已经证实,表扬无论对于何种程度的学生都是有效的。但是,如何使表扬发挥最大作用?研究者们认为,关键在于鼓励性话语要既具体又可信。落实在美术鉴赏课堂上,对于学生回答的积极反馈,笔者建议可以与美术鉴赏课堂评价量规相结合,从多个角度分析学生的回答行为和具体答案。(详见表1)

当一名学生意识到他的老师和其他同学都尊重他的观点,并且得到了大家客观真诚的积极评价时,该生对于自我表达和审美判断的信心会逐渐建立起来。长此以往,该生将不再是沉默的信息接受者,而会变成主动参与的独立个体。

②即时性

当学生回答问题或提出疑问后,教师应给予即时反馈。这种反馈具有时效性。教师在师生问答中做出的口头评价,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有待改进,为学生进一步思考指明方向。相反,如果没有及时给出反馈意见,会降低他们答案的价值,容易让学生对自己的思考感到迷茫。对于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需要让学生明确给定的答案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如果答案正确,需要学生做出进一步阐释;答案错误,则要引导学生找到症结,修正思考方向。对于不具有唯一答案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观点做出解释,并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补充答案和进一步扩展答案的过程中去。

③多主体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美术课应“提倡多主体评价”。所谓多主体评价,指的是评价不仅仅由教师来完成,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也应纳入对问题回答的反馈中,尤其是学生的自评。以往的美术鉴赏教学中,通常由教师提出问题,指定学生回答,然后由教师给予反馈。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会有什么变化呢?有研究显示,多数学生对于自己和同伴的评价通常是诚实可信的,只有部分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隐瞒自己的真实状况。首先来看学生自评。“强调培养学生自评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判断自己美术学习的态度、方法与成果,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当参照一定的评价标准时,学生能够对自己的答案进行有效的反思,从而改进自己的思维。而“同伴评价可以让学生更努力地投身于学习,并且可以提高学习的品质,增进学生的批判能力,以及让学生有参与评价的机会。学生通过同伴评价可以互相帮助,提升学习效果”。对于回答者来说,来自同伴的评价似乎更容易接受;对于其他学生,给别人评价的同时也是在锤炼自己的恩维,督促自己辩证地思考问题,促进其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2.评价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评价建议,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这也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最终目标。具体到教学实际中,评价的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的内容。《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了学生学习“美术鉴赏”模块后应达到的成就标准。“知识与技能”维度上,学生需要“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过程与方法”维度上,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运用多种方法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美术的有关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上,学生能够“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和评价的时候,应有意识地做到三者兼顾。而以往的口头反馈中,教师往往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而忽略了学生在参与美术鉴赏过程以及情感领域中的体验。

②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在师生口头问答中,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能够把握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了解学生现有的美术鉴赏知识、鉴赏方法和学习态度;针对具体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哪些方面还需改进,由此决定教师接下来的教学进度和方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使课堂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

③促进学生,反思,提高参与感,鼓励元认知

当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和其他学生及时给出客观的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一方面,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答案产生的思考过程或请学生对其答案做出进一步解释,能够帮助学生运用元认知技能进行反思,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答案负责,同时,练习其他学生的倾听技巧,营造彼此尊重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同伴评价可以让学生更努力地投身学习,提高学习品质,增进批判能力,以及增加参与评价的机会。来自同伴的反馈往往能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在评价其他学生答案的过程中,评价者也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感,促进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3评价标准

笔者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模块A“美术鉴赏”的成就标准,综合鉴赏课堂的实际教学情况,开发了“高中美术鉴赏课堂问答评价量规”(表1)。此评价量规可用于课堂中师生问答的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三种形式,帮助学生反思他们的学习过程,并为课堂上的问答行为提供高水平的参考标准。

(五).自我反思

课堂设问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使每节课提出同样的问题,面对不同的学生也会出现不同的提问效果。教师需要根据随时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第一时间做出恰当的回应,这要求教师具备熟练的提问技巧和掌控课堂的能力。即使教师在课前做了非常细致的准备工作,电无法充分预测实际提问中的所有情形。因而,每节课之后,对自己的提问行为进行回顾和反思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反思可以帮助教师评估自己在课堂上的提问效果,进一步发掘可改进的空间。表2是一份“课堂设问自我评估表”,可以帮助教师反思自己的提问行为及提问效果。

四、课堂设问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合理组织,让更多学生参与

根据现阶段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实际情况,课堂设问应采用合适的组织策略,力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师生问答的过程中。普通高中通常采用大班额教学,每班少则四五十,多则五六十名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能够提问到的学生最多不过十来个人,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到问答中。在这种隋况下,大多数学生是安静的、被动的接受者,缺少自我展示、自我表达的机会,课堂参与度不高。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将师生一对一的问答形式与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加以结合,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当问题涉及的内容较少夹杂个人情感因素时,可适当采用“个人—群体”的方式进行讨论,汇集小组学生的集体智慧,最后给出小组协商后的答案。但有时问题会涉及到个人的感受和理解,需要展现每个人不同的观点,这时,在教学中就需要注意平衡小组讨论与个人思考的关系。美国教育学家斯滕伯格在《思维教学》中提出了四步策略:“让学生熟悉问题,找出方向;组内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内协作,确定并解决问题;组间解决问题,学生跨组讨论如何解决手边的问题;个人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工作。”“个人一群体一个人”这一顺序为美术鉴赏课的小组讨论提供了适合的模式。斯滕伯格认为,个人解决问题应放在群体解决问题之后,这是因为经过群体的讨论、观点的碰撞,个人的思维得到拓展,再回到独立思考中,可以得到更加完善的、多角度的答案。

(二)围绕目标,合理掌控对话方向和时间

45分钟的课堂是有限的,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师生问答充分展开教学对话的过程中,既要保证对话紧紧围绕既定目标,又要保证对话的广度与深度,还需合理安排时间,以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师生对话时,有时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料之外的回答,在体现学生思维独特性的同时,也给教师把握对话方向、掌控时间带来了难题。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回答是不是围绕着问题,一旦出现“跑题”的答案,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并根据具体情况引导学生的思维回到讨论主题中,避免越扯越远的情况。从时间角度来看,尽管教师课前会设定相应的时间进度,但真正实施课堂对话时,因为将思考和回答的权利交给学生,教师难以完全掌控学生的思考速度、深度和广度,所以,完全控制讨论时间也有一定难度。教学过程通常由多段教学对话组成,如果每一次师生问答的方向和时间都把握不到位的话,整堂课下来,就难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部完成。

五、结语

第3篇: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叙事范文

关键词:学校文化,睡莲模型,特色经营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基于文化承创的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校本研究》(课题编号:FHB110009)的阶段性成果。

当前,普通高中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倾向:办学目标、培养模式、教育管理、课堂教学等的差异日趋模糊――本应多姿多彩的校本发展日渐“去个性化”“无特色化”。于是,当高中教育身陷“千校一面”“面孔相似”“万人同语”的窠臼而难以自拔,丧失了“灵魂”的教育也就渐渐异化为了“传声筒”与“应答器”,沦为了“工厂”制件的“技术工具”。面对教育理想的应然追求与高考应试的实然沉疴的矛盾与冲突,何以在两者的权衡与审度中寻求突破,重拾仰望教育星空的追梦激情呢?

“特色经营”:普通高中文化建设的应然诉求

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我们的学校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改革?学校,本意即“传承与缔造文化的特定机构”,学校文化建设无疑是学校建设的题中之义。当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指出“人是符号的动物”,昭示人类已进入“文化人”的时代,我们的教育也诚应进入“文化发展范式”的新时代了。[1]正如古德莱得在《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学校,是具有文化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的场所。”[2]由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应在于重建学校文化”。[3]而基于工具理性发展范式的学校建设中呈现出的文化保守乃至文化赤贫,无疑是学校文化亟待重建的内在动因。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以价值观念、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群体心理意识等精神文化为核心,由包括校园环境建设等物质文化、各类规定章程等制度文化及师生教学活动等行为文化等一系列校园文化有机体所构成的学校文化,往往或通过理性思辨而创生,或经由“历史积淀”通过“历史叙事”以重构。但无论哪种文化建设的范式,都应能使之成为一学校区别于他学校的标志之所在。简言之,普通高中的文化建设“要有自己的特色”。据此,笔者以为,“特色经营”,或许应成为普通高中文化建设的核心追求,成为普通高中张扬与升华文化个性、彰显校本文化独立性与文化自信、形成外显文化冲击力、差异感与吸引力旨归所在。

其实,旨在通过课改,促进学校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个性化发展”早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共识之一:日本课程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之一即为“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美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带领全美中小学进行着“特色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实验,德国鼓励优质中小学积极开展“自主设计”。

江苏省震泽中学,1923年创设于太湖南岸震泽古镇,九十载办学历经三迁校址、六易其名,积淀了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沾溉了以“晓庵天文”为核心,包括“诚朴”校训文化“朴实求是”教师文化、“吴头越尾”环境文化等在内的一系列极具校本特色的优秀学校文化。那么,面对普通高中发展同质化的痼疾,如何界定最具价值内涵的震色文化品牌呢?

按照沃泽尔文化发展阶段论的观点,“文化发展过程中,多元文化的冲突是文化实现发展与更新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化发展,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接触甚或对抗中,出现冲突、调整冲突进而整合冲突、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4]由此,“特色经营”的震中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树立特色文化的核心旨趣,即具有独一无二性的文化。基于此,我校紧扣“晓庵天文”文化这一独一无二的文化品牌,并据此对学校文化予以积极拓深与延展。

“晓庵天文”:学校文化“睡莲模型”的内涵解构

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文化是人实践的产物。学校文化,就其范畴而言较为广泛。按照沙因(Edgar H.Schein)的“文化睡莲模型”(见图1),学校文化可以分成如下三个层级:

水面“花叶”是学校文化的外显形式,即日常所能接触与感知到的学校文化部分,包括学校围绕核心文化所开展的一系列的仪式与典礼、榜样与故事、标语与题词、建筑与图腾、语言与行为、制度与规范、禁忌与礼节等物质与制度文化;中间“枝梗”是学校文化的躯干部分,即各种公开倡导的价值观、使命、愿景、行为规范等,主要包括学校基于核心文化所延展的使命与目的、传统与习惯、风格与气氛等师生行为文化;水下“莲根”是学校文化的隐性部分,是学校文化中最庞大、最稳固的部分,主要包括学校围绕核心文化所梳理的办学理念与哲学信条、师生心智模式与行为前提假设、学校制度背后的精神和动机、器物与仪式背后的意义和解释模式等理念文化。

按照社会系统理论,[5]较之于制度性维度,学校个体性维度才是一学校整体上区别于他学校的本质特征与精神实质。契于我校“晓庵天文研究”这一江苏省首批“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建基于沙因“睡莲模型”的学校文化“特色经营”应从以下视阈切入:

(一)显性层面:“晓庵天文”物质文化建设

学校的物质文化,直接或间接决定了教育的质量与效益,而基于“特色经营”的学校物质文化更是学校特色形成、学校文化得以彰显的重要物质基础。“特色经营”的震中“晓庵天文”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建基于:

1.“晓庵天文”主题单元式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学校创设之初,即选址于王晓庵祠堂一墙之隔,深受晓庵精神之沾溉。迁址之后,校园景观建设仍坚持秉承天文传统:坚持以“主题统摄”和“功能分割”为原则,每一个景观单元都赋予一定的文化主题,最终形成若干个具有“晓庵天文”主题思想的文化功能片区――基于天文特色的整合与晓庵课程基地的建设,统筹规划“晓庵天文”文化广场建设与劝学类题勉石刻的筛选;着眼与“晓庵天文”文化广场环境的有机整合与自然过渡,充分挖掘包括校史馆、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体育馆等在内的校园馆舍的天文文化内涵。

2.传承天文文化精粹,建构天文文化资源平台。学校文化资源平台,作为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是学校文化资源的核心内容之一。传承天文文化精粹,建构天文文化资源平台,无疑为课程教学的实施、学校文化的外显提供了重要载体与抓手:“晓庵天文台”“晓庵天文公园”和“晓庵天文网站”是课程实施的物质载体,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平台和课程实施平台。“晓庵天文台”是师生借助天文望远镜对月亮、行星、彗星、恒星等天体及有关天象进行观测、研究的平台。“晓庵天文公园”是一个全天候开放的天文主题公园,由“天文研习”“天文观测”“天文展览”“天象模拟”四大功能片区组成,是师生开展天文观测活动和天文科普教育(天文讲座、天文科教电影展映、天文科普读物推荐、天文图片展)的平台。“晓庵天文网站”是普及天文知识、传播科学观测方法、展示天文科学之美的网络平台,也是晓庵天文社团天象观测信息、记录活动内容、交流研究心得的互动平台。此外,通过集天文知识文化宣传、学生科技创新、艺术等成果展示于一体的“晓庵天文”文化长廊的建设凸显了校园天文文化元素。这样,在彰显“晓庵天文”校本特色的同时,更于潜移默化中以校园文化的形式对师生以认知与认同的渗透与内化。

(二)中间层面:“晓庵天文”师生行为文化建设

1.基于整合理念,培育特色课程文化。课程文化是学校行为文化的核心。基于整合理念的“晓庵天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培育特色课程文化的重要抓手。一是课程目标的整合。开发《晓庵天文》课程,其目的并不是要培养众多的天文学家或天好者,而是以“天文”为切入点,引导高中学生借助已有学科知识,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领悟天文科学的无穷魅力和根本价值,从而涵养科学人文素养、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二是课程内容整合。我们突破学科边界,超越学科分界的传统框域,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主旨,以某一主题为主线,跨学科遴选课程资源,以“化合”或“融合”的方式来选择安排课程内容。一方面对国家课程的各学科(含必修和选修)进行“二次开发”,从中挖掘出与“天文”相关的知识点,使之成为校本课程的“生长点”;另一方面依托各类校本天文资源(晓庵天文台、晓庵天文公园、天文景观、天文辅导老师等)以及校外天文资源(王晓庵纪念馆、南大天文系、紫金山天文台、吴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努力寻找“天文”与国家课程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上,开发研制个性化的校本教材(分别命名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概览》《怀想诗意的天空》、《高中数学与基础天文》《天文视窗》《高中物理与天文》《宇宙化学》《宇宙与生命》《谈天说地》、《史海天文》),实现了感性与理融,实践与理论结合,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综合,较好地表达出了天文的探究之趣、人文之美、和谐之韵、研究之实,体现了科学与人文融合、学校与社会融合、学习与研究融合。

2.基于“晓庵精神”,革新教学行为文化。王晓庵被顾炎武誉为“学究天人”,他历学翘楚,潜心经史;守节不仕,一生清贫,却著述不辍。以“自能”与“探究”为核心的“晓庵精神”无疑极大催生着我校教学文化与社团文化的不断自省与持续革新。“自能・探究”的教学文化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方式,以自能为核心,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去感悟和体验、反思和矫正,通过自探、自悟、自得,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教育教学方式,它通过学生构建优良的素养,成为终身“自能・探究”者。“自能・发展”的教师文化生态场的建设以促进教师发展为共同愿景,以“自能”为基点,以开放、自愿、对话、归属感为核心理念,促进教师以“发展共同体”的形式实现专业成长。

(三)隐性层面:“晓庵天文”理念文化建设

1.厘清“晓庵天文”文化内核,梳理校园文化建设纲要。百年以还,震泽中学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校园文化底蕴丰厚。结合“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建设,通过“文化定位”确立“晓庵天文”文化的基本维度,通过“文化寻根”对“晓庵天文”文化传统意蕴追溯爬梳,通过“文化自省”对“晓庵天文”文化发展现状审视诊断,通过“文化重塑”对“晓庵天文”文化创生重构之路展望规划。据此,我们制定《江苏省震泽中学“十二・五”校园文化建设与规划纲要(2011~2015年)》,实施“文化兴校,文化润校”战略,与时俱进地丰富与发展了“晓庵天文”的文化内涵,创设优良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的发展氛围,使“晓庵天文”文化既符合时代特点又富有个性特征,充分发挥学校文化“铸就品牌、树立形象、化育英才”的功能。

2.基于“晓庵天文”文化变迁,提炼升华学校理念文化。学校理念文化,作为学校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浓缩,是师生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的高度概括,集中体现学校精神,是学校的灵魂与旗帜,对学校各项工作具有指导作用。江苏省震泽中学作为一所拥有九十年历史的名校,在其悠久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以“晓庵天文”文化为核心的办学传统和赋有内涵的理念文化。这是学校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从建校之初至今,学校的理念文化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包括“养诗书大气,育济世英才”的核心理念、“朴茂弘毅,知行卓绝”的学校精神、“诚朴”的校训、“诚信守真,朴实求是”的校风、“谦爱务本,博雅持躬”的教风、“励志笃学,修德敦行”的学风等在内的理念文化体系。

综上,建基于沙因“睡莲模型”的学校文化“特色经营”,在超越对物质环境关注的同时,让师生的校园生活保有更多隽永的韵味与深刻的内涵,为其自由生存与个性发展提供更为高远的文化境界与更为广阔的思想空间,而这才是学校发展文化范式的根柢所在。

参考文献:

[1]黎红雷.人类管理之道[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25.

[2]古德莱得.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9.

[3]湛启标.课堂文化生活的发丝与重构[J].全球教育展望,2004(6).

[4]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31.